樊建川简历博物馆 收费吗

樊建川博物馆(四)
日,建川博物馆聚落国防兵器馆正式开馆。1000余平米兵器馆里,陈设的各种,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7位前来揭幕的老兵更是眼含热泪地回忆起了当年的峥嵘岁月。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透露,开馆的兵器藏品只是第一期,许多大兵器预计要今年6月左右才能入驻。届时,可以让更多兵器爱好者大饱眼福。
  步枪、机枪、矛……从冷兵器到现代用的枪炮,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樊建川说,博物馆国防兵器馆是北京之外,收藏枪炮数量最多、品种最齐的。
  整个国防兵器馆集中展现了300余支枪械、数十门现代火炮以及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等。其中,有红军使用过的老式步枪、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式机枪、解放战争中大量缴获和使用的、战役横扫美军的转盘机枪、中威震敌胆的82毫米无后坐力炮……“我们还有5辆坦克、5架飞机……”樊建川透露,自己收藏的许多兵器,由于运输和陈列问题,预计要今年6月左右才能正式入驻博物馆。
  “七大战争的老兵代表我们都找到了,最遗憾的就是缺少了。”介绍着自己兵器馆的杰作,不无遗憾地表示,虽然通过报纸等多种方式对当年参加过战争的老兵进行了征集,但最终还是少了一个西沙海战的代表。1974年1月,南海舰队一部与陆军分队、民兵协同,对入侵的军队进行了反击作战。
  开馆仪式上,建川博物馆还特邀了参加过战争的老兵揭幕。其中,最高年龄者已经97岁。他是贺龙的堂弟,12岁时就在湖南参加了贺龙领导的。1933年夏天,当了贺龙的警卫员。在看到当年使用过的兵器时,老人忍不住泪光闪闪。他说,感觉当年的场面又历历再现。“在长征和抗战中,我一直跟随着堂哥贺龙转战各地。”贺文玳说,贺龙治军很严,自己虽然是他堂弟,犯了错一样要受到处罚。
  抚摩着当年使用过的武器,七位老兵感慨万分。亲历过中印边界冲突的李教文,此次专门带去了自己制作的当年迂回路线图,以及被俘士兵的照片。“当时,我们的装备与对方相差太远,每次胜利都非常不容易。”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现(2009年)已经81岁了,拽着曾经使用过的55式迫击炮,老人有着说不出的感受。曾参加过、等战役的他说,当年由于装备落后,炮的准确率不是很高,一般都是用手指做瞄准镜,很多时候都要打到第三炮才能击准目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樊建川:将来还开50个博物馆
文化中国-中国网 .cn  时间:
16:48  责任编辑: 钟明
插过队、当过兵、教过书、从过政、经过商、写过书、搞收藏……樊建川的经历在旁人眼中甚是传奇:他曾官至宜宾市副市长,为了实现收藏理想,毅然下海;他经商所得几乎全部用于收藏,矢志收藏记录中国百年的物证,并将藏品分门别类建成博物馆——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他收藏文物800余万件,其中百余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40年的坚守
有人把收藏作为爱好,有人把收藏作为投资手段,然而樊建川的收藏却让人有些费解。
樊建川第一件“藏品”是他上幼儿园时老师的评论。此后,他逐步开始收藏像章、传单。当兵时,他收藏“文革”物品,后来收藏抗战文物。当副市长时,他的工资养不起收藏,故而决定辞官经商。1993年下海时,他收藏的文物已达万件,随着在地产业上的顺利发展,他的藏品涉及的主题越来越多,从“文革”到抗战,大饥荒、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国历史有关的文物皆在他的搜罗之列。2003年,正在生意场上一路顺风顺水之时,樊建川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要为自己收藏的诸多抗战文物找一个家。2004年,他倾其资产,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创建了中国民间最大的私人博物馆群——建川博物馆聚落,至今总投资愈5亿元,几乎耗尽他下海经商10多年来的全部收益,他甚至卖掉了7000平方米的公司办公楼。
建馆初期,资金、经验都缺乏,费用比预期增加了两三倍,花了5个亿。由于没有先例,前后经历了20多遍审查,但樊建川始终没有放弃。终于,有关部门开明地让樊建川揪心的5个馆全部开了,特别是祖国大陆第一个国民党军队抗战馆开馆,赢得了海内外广泛赞誉,连战、马英九后来都为该馆亲笔题字。
樊建川表示,当兵的经历让他拥有几个明确的信念:“第一,当兵的人不怕艰苦。第二,当兵的人不留财产。第三个就是有社会的担当精神。第四点就是当兵的人不怕死。不怕牺牲是很重要的,患得患失的话,这博物馆是建不起来的。最后一点就是当兵的人崇尚荣誉。”此前,樊建川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要把博物馆留给国家。“要说有利益的话,我就图个名,图为国家和民族办一件实事的名。”或许正是这种军人性格,使他能够40年来始终坚守着他的收藏。
800余万件除以40年,平均下来,樊建川每天要收集几百件藏品,他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他每天可能要收集上千件藏品。
这么多藏品,樊建川是如何收集到的?他告诉记者,除了多年的坚持,收藏的关键还包括收藏方式、收藏定位和逐渐建立起来的关系。“做收藏这么多年肯定会有很多朋友,有这样一个网络。比方说,我在上海就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来为我搜集东西,他们可能平时就是古玩商人或者是一个文物收藏者。和我是几十年的朋友,知道我的脾气,我要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定期会见面,告诉他们我最近需要的东西,所以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帮我收。我在每个省都有这样的组织,这些纽带可能是商业的,这是我们的主渠道,通过钱来买。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全国建立起一个非常重要的网络,因为光靠自己去找是不可能的。”樊建川在圈内有不少“线人”。
“还有很多重要的文物是花钱买不到的,是别人捐赠给我们的,比如一些私人物品就得上门问家属讨,让他们‘同情’你。就是让他觉得我们的博物馆比其他的博物馆办得有意思。一些名人的东西,他可以选择捐给其他博物馆。像黄埔军校中的唯一的一套课桌课椅和课凳,据我了解,军博没有,卢沟桥抗战纪念馆没有,黄埔博物馆也没有。但在我们这里有,为什么呢?这是黄埔同学会捐给我们的。我们的财力名气当时都不大,为什么选择我们呢?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吻合吧,理念、使用价值等,这里都给他们最大化了。如果收藏这些东西是为了炫耀,为了赚钱,可能别人就会对你有所警觉和提防。但一旦理解了我们的理念,他们都会舍得。我们之间形成一个磁场,能达成共识。”
以收藏见证历史
熟悉樊建川和他的博物馆聚落的人都说他是个收藏历史和回忆的人。在建川博物馆聚落门前,一眼就可以看到几行字:“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这些字概括出了樊建川的收藏主题。他收藏抗战文物、“文革”文物,还收藏地震文物,他的藏品中有许多和“国耻与国难”相关。
对此,樊建川解释说:“一个人有自己的记忆才能不断成长。小时候母亲告诉我,铁烧红了别摸它,很烫。但我不相信,非要摸,被烫得不得了,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摸了,它就是一种记忆了。有记忆你就会总结教训,就不会挨打了。”在他看来,抗战是一块“铁”,“文革”是一块“铁”,地震也是一块“铁”,它们不仅带来了记忆、教训,也带来很多启示,教会人们如何从历史走向未来。
2009年,“5·12”汶川地震发生的当天,樊建川就打电话叮嘱部下收集地震实物,并以最快速度派出搜集小组前往灾区。他本人也匆匆结束在国外的行程,赶回国内亲往一线指挥救灾和搜集工作。地震发生仅一个月,他就推出了汶川大地震特展,免费向公众开放。随后又决定斥巨资兴建地震实物博物馆。
“仅在上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四川就发生过两次7.8级以上的地震,遗憾的是几乎没留下实物。32年前发生的举世震惊的唐山地震,目前所存实物亦非常稀少。灾难既是悲剧,也是体现人性光辉的特殊舞台,是值得人类铭记和珍藏的历史。”在樊建川看来,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人中的每一个人去分享;而国耻、国难同样也需要每个人都承担。
樊建川将他的博物馆定义为“聚落”,因为他理想中的博物馆更像是一个超市:以中国“文革”、抗战、民俗和地震四大主题裂变为30个分馆,目前已经开馆15个。樊建川表示将来要开50个馆,“因为,这10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我希望建川博物馆成为一个跟着时代走的博物馆,而不是一个凝固的博物馆”。
本报记者 蔡 萌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用户名/邮箱:
下次自动登陆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
赶快免费注册一个吧!
官方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博二维码
&&艺术人物观点
大家都在看:
樊建川:让博物馆成为国民精神钙片
时间: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 责任编辑: 浏览量(349)
不远数千公里,在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的率领下,包括51件(套)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300余件珍贵抗战文物从四川大邑运抵北京,并在7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亮相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四面八方赶来的参观者一起打捞那段饱含民族伤痛的记忆。
这次入展军博的300余件抗日文物,仅仅是四川建川博物馆聚落浩瀚藏品的冰山一角。而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些藏品有的来自抗战将士家属相赠,有的购于拍卖现场,还有的则是樊建川自己闲逛古玩市场的“战利品”,其中部分文物、图片还是首次公开展出。
此次带来的抗战文物里,有一条绣着“小青”字样的日本军用毛毯,那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长子罗箭用了70多年的宝贝。罗箭1938年出生在延安,当时条件艰苦,罗瑞卿就用分到的这床缴获的侵华日军毛毯来包裹罗箭。樊建川追着罗箭软磨硬泡了三四年,直到2010年12月的一天,罗箭才同意他来取走毛毯。“我拿了毛毯刚要走,他又叫‘建川’,我心想糟了,要被要回去了!他拿过毛毯摸了又摸才又交给我,我出他家门后,他嘭得把门碰得很响,像是给自己下一个决定——樊建川已经拿走了,要不回来了。”
得到当年参与赴日引渡战犯回国受审的上校参谋廖季威的水晶印章也是费尽周折。“如果没有这枚小小的印章,当年我们作为胜利者去日本的那段历史真的没有任何文物可以证明了。”樊建川说,为了收藏这枚刻有“购于东京”的印章,自己3次登门拜访,廖老本已同意捐赠,可后来又要回去了。他说:“我实在舍不得,等我死后,让孩子们给你。”2007年廖老去世后,他儿子把廖老的印章、电脑、毛笔全部捐给了建川博物馆,其中那枚水晶印章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军博展厅,有两大摞日文手稿在玻璃展柜里静候知音。樊建川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日本侵华军人当年留下的家书,3年里共写了500封,平均两天一封,基本上就是一套珍贵的“战地日记”。可遗憾的是,由于字迹潦草、古语表达、军事术语、简写暗语以及被日本军方审查官出于保密原因的删节,这套手稿至今无人能够破译,简直成了樊建川的一块心病。
相关热词搜索:蔡仕伟_民艺李奇茂_美术馆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人民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人民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副教授,何红舟老师对于人物画和历史画有着自己的见解,...
台湾著名设计师蔡仕伟:对民艺未来悲观
李奇茂美术馆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基地
二战结束前,有一次毕加索接受采访,当被问及艺术和政治的关系时,他写下...
日下午“展中展...&
张贴年画曾是春节到来前一项...&
最初大芬村的成功得益于临摹...&
不得不承认,即使在今天,...&
“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在...&
兹定于“袁武写生师生展”...&
漫画艺术正在成为一项...&
文艺复兴时期,是对创...&
据外国博客新闻网站“...&
近年来,鲍雯君的紫砂壶在安徽乃至国内外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成为高端收藏者...&
胡老50年代末参军当兵,刚开始在部队军干校学习,...&
热销艺术品
拿坐台费参加艺术家个人研...&
现在东莞本身就是一个具有...&
信箱: peoplearts@
新闻热线:
媒介QQ: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周庄山水文园219号楼1层101号 &&&&邮编:100000
人民艺术网()是目前信息量最大最广最权威的艺术类门户网站,成立于2012年,现经过2年发展,已成为广大艺术爱好者获取专业艺术资讯的首选媒体平台,以及古玩、书画、珠宝、玉器等艺术收藏门类最权威、最时效和最真实的信息平台.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北京山水百汇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故事 樊建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