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超简单诸葛连弩弩在谁的手中最恐怖杀伤力最大

诸葛连弩是一个什么东西 诸葛连弩是真的吗
诸葛连弩诞生于三国时期,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被诸葛亮发明出来的,它也成了当时带有科技的器物,一经使用威力很大,同时诸葛连弩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那么诸葛连弩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在历史上诸葛连弩是真的吗?诸葛连弩是一个什么东西诸葛连弩诸葛连弩是一个什么东西呢?从它的名字上就可以看的出来,诸葛连弩是一个由诸葛亮制作的连弩,它也被称为元戎弩。
诸葛连弩诞生于三国时期,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被诸葛亮发明出来的,它也成了当时带有科技的器物,一经使用威力很大,同时诸葛连弩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那么诸葛连弩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在历史上诸葛连弩是真的吗?
诸葛连弩是一个什么东西
诸葛连弩是一个什么东西呢?从它的名字上就可以看的出来,诸葛连弩是一个由诸葛亮制作的连弩,它也被称为元戎弩。之所以它被称为连弩,是因为使用它一次便能发射十支箭,威力非常的大。但是诸葛连弩的体积和重量也很大,一个士兵是无法单独使用的,所以它主要用在防守城池上了。后来有人对诸葛连弩进行了改造,变成了一次能发射五十支的连弩,所以比起诸葛亮制造的连弩,改造后的连弩威力更大了,但是因为诸葛连弩的生产过程很繁杂,并且使用的箭也要特制的,所以这件武器到了后来便失传了。
因为现在诸葛连弩已经在历史上失传,所以见过它的人也不多,这就引起了人们对它真实性的怀疑,那么诸葛亮真的发明过诸葛连弩吗?诸葛连弩是真的吗?
编辑:新语
↑↑↑秀文笔、赢奖品 关注麻辣未闻参加微童话大赛
未来网为中央新闻网站&如有新闻线索请发至邮箱:
来源:中国新闻网  17: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17:23
来源:中新网  16:23
来源:中新网  15:23
来源:新华社  09:53
来源:中新网  09:24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
&&|&&&&|&&客服电话:010-高飞复原的东汉陶三轮马车高飞复原的高飞复原的高飞复原的333支支支连弩连弩连弩一次可发射10支箭的诸葛连弩  三国时期,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被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寨。后来,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威力更大的五十矢连弩。但是因为生产工艺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有大量生产,最后失传。一向喜欢历史和发明的兰州市外国语学校青年教师高飞,利用6个月的课余时间,成功复原了3件诸葛连弩和马钧连弩。至此,马钧未完成的五十矢连弩在兰州揭开了神秘面纱,高飞复原创新的连弩成为中国第一。目前,他正在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首席记者孙建荣文/图  1  喜欢发明迷上央视《走进科学》  6月11日,走进高飞住所,3件体积不同的连弩展现在记者眼前。小的诸葛连弩不到一斤重,宽70厘米,长80厘米,便于携带。另一个较大的诸葛连弩与小连弩构造相同,都是10支箭匣。而马钧连弩重量在2.5公斤,宽1米,长1米,箭匣为50支。3件连弩分别用木棒、木板、弓等制成,箭支用铅笔特制。据了解,目前放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和礼县博物馆的诸葛连弩,箭匣为竖立,而高飞老师复原的箭匣为平面,这恰恰是大发明家马钧欲改进五十矢连弩未生产出的关键所在。在瞄靶前,将箭支装入箭匣,随着手指连续拉动连弩,10支箭连续射向靶牌,威力很大。  1998年至2002年,高飞在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2002年至今,他在兰州市外国语学校从事生物教学。在十多年的教学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历史和发明,几乎每期必看央视《走进科学》栏目,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具与学生们分享。2012年,他的研究项目“对东汉陶三轮马车转向机构的研究与设计”获27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当看到《走进科学》对诸葛连弩的剖析时,高飞心想,何不试着复原马钧未完成的连弩呢?  2  带着疑问详细考证和探讨  今年年初,高飞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在明代的《武备志》中搜索到了关于诸葛连弩的记载。也有许多宣称复原了诸葛连弩的新闻报道,但究其根源,皆是明代武器。那么,究竟明代连弩是否就是诸葛连弩呢?高飞老师根据《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推断出其所发射的箭完全是铁制的,长度为八寸(汉代1寸约2.34厘米),即18厘米左右,且没有尾羽,弩中的十支箭是可以依次发射出去的。除此之外,再无所知。高飞认为,陈寿对于连弩的二十二个字的描述,无法精确破解。陈寿的只言片语的描述,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十分难解的历史谜案。之后,高飞对诸葛连弩是什么样式和原理进行了详细考证和探讨。  3  找到破解连弩之谜的金钥匙  马钧为什么不说30支、60支或其他数目,或者更多更少,但却很精确地说50支?作为一个在当时能够复原指南车,并且发明龙骨水车的机械设计师,能够说出五倍这样一个精确数字,必有其原因。那一定是马钧在仔细观察了诸葛连弩的设计结构和尺寸,尤其是箭匣的大小之后,才会自信地说出五倍,五倍的提出必然与某些数据相关。按箭匣竖直向上,可以加长加宽,增加到50支。为什么在马钧之前,蜀国与魏国其他人看了诸葛连弩能够装十支箭,都没有提出能够增加箭支的异议?这说明所有看了诸葛连弩的人,一定认为十支箭是无法改进了。高飞认为,可以判断明代连弩不是诸葛亮发明的连弩。高飞仿制了一把明代连弩,通过实践再次证明,明代连弩无法精确瞄准,只可以大概判断射击的方向,这在战场上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依此证明,明代连弩绝对不是诸葛连弩。  4  箭匣水平放置才是真正的诸葛连弩  明代连弩的一个缺点就是精确瞄准的问题,之所以不好瞄准,原因就是箭匣是竖直向上的。那么,让箭匣水平放置是否可以呢?如果水平放置,那就解决了瞄准的问题。弓弦是水平的,箭匣也是水平的,弓弦本身没有办法到箭匣里面去。为了让箭能够射出去,必须在弓弦的中部固定与箭杆一样的木杆,这样才可以把箭射出去。一支箭射出去,如何让下一支箭补充上来呢?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高飞老师认为,可以用重物连接绳索,利用绳索将箭推过来。如果是这种形制,则只能少放一些箭,就是10只左右,一旦多放,必然要增加重力才可以将箭拉过来,重力越大,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就影响箭的发射质量。诸葛亮肯定经过多次试验,最后认为10支箭是不影响发射质量的最大箭支数。  5  五十支箭连弩在兰面世  高飞利用6个月的课余时间,设计出了水平箭匣的连弩,这才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诸葛连弩。他用马钧的评论检验了一下这种设计。首先,他将箭匣改为可以放50支箭的盒子,将盒子放在弓上之后,可以清晰地看到马钧提出50支箭的理论依据。原来,古代箭的直径为6-8毫米,50支箭排列在一起,宽度就为30到40厘米,这只是一侧的。为了弩的平衡,要在另一侧增加相同大小的盒子,这样箭匣从外观上看就有60-80厘米。这刚好是古代弩机上弦的宽度,从而证明了诸葛连弩箭匣是水平,这是一个有力证据。如果超过50支,则箭匣必然超过弓的宽度。对于弩来说,弓的宽度本身就是使其不方便携带的原因,所以50支不影响射击,且不影响携带。由于马钧提出的机构是没有实物的,也许只是在脑海之中的设计图,高飞认为,马钧的设计一定是借鉴了龙骨水车的设计,利用齿轮牵拉链条前进的。他将龙骨水车想象成子弹链,每当齿轮转动一下,就牵拉绳索前进一支箭宽度的距离。高飞按照这种思路,大胆设计了这种连弩,称之为马钧改进型诸葛连弩。至此,诸葛连弩及马钧连弩在兰州成功复原,高飞成为复原创新诸葛连弩的中国第一人。  档案  人物:高飞年龄:35岁籍贯:甘肃成县职业:兰州市外国语学校生物老师爱好:历史、发明等标签:2012年4月,“对东汉陶三轮马车转向机构的研究与设计”获27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诸葛亮的损益连弩,最早的文献记载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其中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松之作注,引《魏氏春秋》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三国志?杜夔传》 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诸葛亮传》注引《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何思之深,何德之清。神弩之功,一何微妙!”综上所述,从以上文献可以得到这样两个认识。一、诸葛亮连弩在历史上一定是存在过的;二、连弩的设计一定非常巧妙,超过了之前的弩。但是如此巧妙的连弩并没有挽留住蜀汉的政权,却随同后主的投降一同湮没在历史之中了。那么,如此神奇的连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为了弄清它的真实面目,我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明代的《武备志》中,搜索到了关于诸葛连弩的记载,并有附图。(如图1所示)今人也有许多宣称自己复原了诸葛连弩的新闻报道,但究其根源,皆是明代武器,其形制和图1是一样的。(如图2所示)为方便起见,我们将今人复原的连弩称之为明代连弩。那么,明代连弩究竟是否就是诸葛亮连弩呢?  首先应该从陈寿的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出发,可以推断其所发射的箭是铁制的,长度为八寸(汉代1寸约今日2.34厘米),即18厘米左右,且没有尾羽,弩中的十支箭是可以依次发射出去的,除此再无所知。陈寿对于连弩的二十二个字的描述,无法精确破解连弩的样子,或者也可以说,凭这二十二个字可以设计出许多符合其描述的连弩。所以,从这点去看,也无法判断明代连弩是否就是所描述的连弩。陈寿的只言片语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十分难解的历史谜案?本文笔者将对诸葛连弩是什么样式和原理进行详细的考证和探讨。    图1
明代《武备志》中记载的诸葛亮连弩    图2
明代诸葛亮连弩  要精确鉴别诸葛连弩必须找到判断的标准和线索才可以将问题迎刃而解,这标准和线索在哪里呢?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发现线索就在同时期马钧对诸葛亮连弩的一番评价当中,这一评价正为破解连弩之谜的唯一钥匙。  马钧评价:“‘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通过对这句话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两个信息:  一、诸葛亮连弩设计的确非常巧妙,马钧所说,则一定有设计的独到之处;  二、连弩具有可以提升的技术空间,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如果加以改进,可以达到原来的五倍,即五十支箭的射击数量。  我们将以它为依据,从明代连弩开始进行检验、研究和复原。  对于明代连弩,如图3所示,增加到五十支箭,基本上会有两种方式,可以加长或加宽箭匣令其达到5倍,,如图4所示:    图3
诸葛亮连弩实物    图4
明代连弩增加效果图  那么,图4中的连弩可不可以射击呢?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因为依靠箭支向下依靠重力,五十支箭叠在一起向下产生的压力,将导致最下面的箭会产生特别大的摩擦力,无法射出,即便出去,也不会很远,由此从实践角度看出,箭匣在上是不符合马钧评价这个标准的。  其次,马钧为什么不说40支、60支或其他数目,却精确地说50支,作为一个在能够复原指南车,发明龙骨水车的机械设计师,说出50支这样一个精确的数字,必有其原因。那一定是马钧在仔细观察诸葛亮连弩的设计结构,尤其是箭匣的大小之后,才会说出五倍,五倍的提出必然与连弩的某些数据相关。按箭匣竖直向上,可加长加宽,增加到50支,至少增加20到30支箭,这连一般人也可以想到。为什么在马钧评价之前,蜀国与魏国其他人看了诸葛亮连弩能够装十支箭,都没有提出增加箭支的异议。这说明,所有看了诸葛亮连弩的人一定认为十支箭是无法改进了,或者说再增加必然严重影响它的射击效果。从可以增加箭支这一点的分析,也可以判断明代连弩箭匣的装箭方式绝不是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的箭匣的装箭方式。  第三点,明代连弩的出现是在明代(1368年—1644年),距三国(220年-280年)已经有一千两百多年了。在这期间,没有关于连弩的任何连续记载,但却在明代出现,只可以说是明人发明的假托诸葛亮之名的一种武器。  第四点,为了能够准确把握明代连弩的射击特点,笔者也仿制了一把明代连弩,通过实践发现,明代连弩无法精确瞄准,尤其是活动目标,只可以大概判断射击的方向,这在战场上,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但还是可以作为压制武器使用的。因此从实际射击效果来判断,也可以判断明代连弩不是诸葛亮发明的连弩。  通过以上四点,尤其是前三点,可以看出,明代连弩不是诸葛亮连弩。这样,明代《武备志》中的连弩就被否定掉了。  那么,历史上诸葛亮连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如何才可以破解这一千古谜案呢?  人同此心,物同此理,同样的实际需要,必然产生相似的解决办法。所以我们从实际出发来看问题,在战场上瞄准是非常重要的,明代连弩的一个缺点就是精确瞄准的问题,之所以不好瞄准,原因就是箭匣是竖直向上的,是挡住视线的。如何才能不挡住视线呢?可以把箭匣平放,是呀,把箭匣平放。如果让箭匣水平放置,那么不就不再阻挡视线了,从而也就解决了瞄准的问题。解决了箭匣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面儿来了,弓弦是水平的,箭匣也是水平的,这样弓弦就没有办法到箭匣里面去,为了让箭能够射出去,可以在弓弦的中部固定与箭杆一样的长木杆,这样,就可以把箭撞击出去。当一支箭射出去,如何让下一支箭补充上来呢?笔者经过思考,按着当时的技术条件,认为可以利用重物连接绳索,利用绳索将箭支拉过来的方式。如果是这种形式,则只能少放一些箭,就是10支左右,一旦多放,必然要增加重力才可以将箭拉过来,重力越大,则摩擦力越大,越影响箭的发射效果。我经过多次试验,最后认为10支是重力拉动这种形式不影响射击质量的最大箭支数,故为10支。(如图5、图6所示)    图5
水平箭匣模型图  a. 牵拉绳索的重物
b. 牵拉移动推板的绳索
c. 推动箭支移动的推板
d. 箭支  e. 链接在弓弦上的木杆
g. 挡住箭支移动的木条    图6
水平箭匣侧面效果图  由此理论出发,我制作了具有水平箭匣的弩,可以装10支箭,而且可以连续射击,如图7、8所示。    图7
水平箭匣诸葛连弩设计图    图8
水平箭匣诸葛连弩实物图  在弩身的上方安装有一个水平箭匣,通过箭匣上的装箭口在左侧装箭,可以装10支箭,在箭匣的中部位置有停箭板,可以将箭支停在刚好可以被弓弦上的撞针击发出去的位置,只有在这个位置,箭匣前后才有孔。在箭匣的另一侧有一个重物盒,里面有一个小重物,它连接着运送箭支的滑板,滑板可以在箭盒中左右滑动,这样就可以一支一支将箭供应上去,当一支箭被击发出去,下一支箭被重物拉动滑到将被击发的位置。在弓弦的中部固定一支和箭一样粗细的木杆,木杆可以在箭匣中运动,这样就可以将箭支击发出去了。然后在弩身下安装一个手握滑块,它可以在弩身下的滑竿上前后滑动。通过安装在滑块两侧的,高度超过弓弦的木片,就可以向后将弦上在弩机上,上上弦后再将滑块移动到箭匣下方,扣动扳机,弓弦带动中部木杆射击出去,击发位于箭匣之中箭支,箭支射击出去。再将滑块向后拉动,弓弦扣上扳机,木杆向后移动让开位置,重物向下拉动,下一支箭上膛,进行下一次发射。  这个连弩在实际射击之中,效果非常的好,由于是被木杆击发出去的,是二次用力,所以距离不是非常远,30到40米,但是可以精确瞄准,近战效果会更好,如果是远战,个人觉得还是单发弩是最好的,就如同现在的狙击步枪。近战冲锋还是用连续射击的武器会更好,就如同冲锋用冲锋枪是最好的道理一样。我认为这才是比较接近历史实态的诸葛亮连弩。  同样,我们也用马钧的评论来检验一下这种设计。首先将箭匣增加到可以放50支的盒子。将盒子放在弓上之后,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马钧提出50支箭的理论依据。原来,古代的箭的直径为8毫米左右,50支箭排列在一起,宽度就为40厘米左右,而这个宽度刚好就是古代弩上从弓弦中部到达弓角的距离。为了弩的平衡,要在另一侧增加相同大小的盒子和机械,这样箭匣从外观上看就有80厘米左右,这刚好是古代弩机弓在上弦后的宽度(如图9所示),这一点也证明诸葛亮连弩箭匣是水平的一个有力证据。如果超过50支,则箭匣必然超过弓的宽度。对于弩来说,弓的宽度本身就是使其不方便携带的原因,所以50支是不影响射击和携带的最大数字。  那么,如何让50支箭上膛呢?前面已经提及,如果按诸葛亮的形式,利用重物牵拉上膛,不但会有非常大的摩擦力,同时会产生一个非常长的重物盒,这必然行不通。由于马钧提出的机构是没有实物的,也许只是脑海之中的设计图,后人并不清楚他的方法,但笔者在研究了马钧的其他传世的发明之后,认为马钧之所以有这样的大胆设计一定是将他的另一项伟大发明龙骨氺车的机械传动机构应用在了诸葛亮连弩之上,即利用齿轮牵拉链条,带动箭杆上膛,从而使诸葛亮连弩达到50支箭的尽善尽美的地步。这因为是马钧发明的,所以在马钧评价之前,蜀国与魏国其他人看了诸葛亮连弩能够装十支箭,也就都没有提出增加箭支的异议。那么,具体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图9
马钧连弩的箭匣图    10
龙骨水车  图10是马钧发明的龙骨水车,我们可以将龙骨水车的链条想象成子弹链,两个挡板之间如果是一支箭的宽度,每当齿轮转动一个特定角度,就牵拉链条前进一支箭宽度的距离,从而使一支箭上膛,以此类推,50支箭都会连续上膛,且不会有压力和50支箭重力的影响,这的确是对依靠重力牵拉的一个完美的改进。笔者按照这种思路,设计和制作了马钧连弩,如图11、图12、图13所示,称为马钧改进型诸葛连弩。    图11
马钧改进型诸葛连弩    图12
马钧改进型诸葛连弩底部齿轮  如同前面的连弩,在连弩下面同样有一个滑块,结构和图7的设计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每当滑块向前运动时,触动连接在齿轮上的推动结构,齿轮向前移动一定角度,齿轮转动带动齿轮下的轮轴转动,轮轴转动拉动连接滑块的绳索,绳索前进一支箭宽度的距离,使箭上膛,以此类推,所有的50支箭都可以射击出去,且没有重力的影响。当然这架连弩有一些重,靠一个人的单臂端起是费力气的,需要一个支点才可以。所以这架连弩应该是用于城防的,不能用于野战。通过实际射击,发现它的射击效果比诸葛亮连弩还要好一些。缺点就是太重,不能随身携带,只能固定在某一个地方。同时连续拉动50次,我想也比较费力气,所以笔者给马钧连弩增加了一个辅助机构,这个机构可以大大节省力气,如图14所示。    图14
辅助省力机构  在弓身的两侧固定两个旋转点A、B,在这两个旋转点上各有两个杠杆,一个长的和一个短的,这两个杠杆是固定在一起的,短的刚好接触到弓臂上,长的延伸进滑块内。当滑块沿着滑道向后运动时,延伸在滑块内的两个长杠杆也向后运动,带动固定在上面的短杠杆也向后运动,都以A、B为转点。两个短杠杆随将弓的两臂向内挤压,使弓上弦。虽然,拉弓越向后拉,越费力气,但是由于滑块越向后拉,长杠杆的受力点和旋转点之间的距离越大,即力臂距离越大,实际上是越向后越省力气的,这样刚好抵消费力,所以向后拉时,感觉不到要增大很多的力气。当上上弦之后,再把滑块先前运动,滑块带动两个长杠杆也运动到前方,两个长杠杆带动短杠杆向前运动,这样就脱离了上上弦的弓臂,为弓臂的弹射让开位置。当弓弦弹射出去之后,两侧弓臂又接触到了短杠杆,这样再进行下一次的上弦。笔者做过比较,有了这个机构之后,的确是省力的,而且非常明显。再把这个机构运用到马钧连弩上之后,就会非常好了。也可以运用到诸葛连弩之上,这样就会更快的射击了,如图15所示。    图15
具有省力机构的诸葛连弩  说到这里,我想起在湖北荆州博物馆里有一件出土的战国双矢并射连发弩,如图16所示,但是它较小,而且也是箭匣竖直向上。    图16
江陵楚墓出土双矢并射连发弩  但是它的弩机非常有特色,可以不用扳动扳机,只要向后拉,就可以射击。既然战国时已经有这样的技术,所以我考虑,这种形制的弩机应该也是可以流传到三国时或者在三国时被重新发明的。故我将其原理加以应用,在弩身的左右两边各放置一个,中间拉动撞针,如图17所示。    图17
并列弩机  这样再配合水平箭匣,就可以得到更加快速和精准的连弩,如图18所示,这样的连弩,我觉得不但符合《三国志》中对它的描述,而且也符合马钧对它的评价,也符合当时历史所具有的技术条件,也可以满足实战的需要,故而,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连弩,换句话说,这才是比较接近历史实态的诸葛亮连弩。    图18(1)
诸葛亮连弩侧面图    图18(2)
诸葛亮连弩上面图    图18(3)
诸葛亮连弩实物图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诸葛亮连弩以及马钧连弩可以说复原了,即使不是原貌,也是最接近与实际情况的连弩。本文的宗旨是复原古代一个有技术缺陷的发明,而并非创造一件新的十全十美的连弩。限于本人水平有限,希望广大读者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 | 更多
  楼主真是DIY的高手啊!佩服一个!
  楼主威武。  欢迎历史文学爱好者----逐鹿.墨兰阁(活动量巨大)  逐鹿.墨兰阁是以读书答题、传递知识、分享快乐为主旨的qq群,包括历史地理,诗词歌赋,武侠奇幻....  群里组织各种答题活动,内容包括历史、文学、武侠和百科等,群号,欢迎新朋友加入。   本群的主要活动为答题与竞赛,每日有答题,每周有竞赛,并有其他各种节日庆典,用心做群,知识交友。  如有打扰,敬请提醒。
  楼主可以制作一些,在淘宝上挂着。  
  佩服!高手在民间!  
  比现在的机关枪都不次。  
  必须赞  
  楼主大神啊
  @赤县神州润物无声; 诸葛连弩,也跟周易有关联的,那是因为诸葛连擅长周易众所周知的,这是历代学者所避讳的,因为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周易被定性占卜算命之类书籍得以幸免。所以自东汉时起周易被分类,周易组成有三部分,易象 易数 易理。民间算命占卜主要研究易象和易数,发展到现代易象派,有天象 风水 麻衣相等等,易数派代表是生辰八字,六爻八卦梅花易数等等。而那些在象牙塔里的,学者注重研究易理,这种现象导致周易这部中华智慧结晶不为世人所齿。原因就是把它分开了,周易的宗旨是通过易象观察,使用易数数据计算,最终得出理论认证辩证,让人明白作出合理的判断分析事情的方法。结果周易分开了,它的功能就失去了,算命的那些最终结果是,有情无理。那些研究易理的结果是,有理无情。说白了就是实践和理论的分离。诸葛亮这方面是做得最好,他把周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勿怪鲁迅先生评价诸葛亮,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所以现代好多日用词汇都是来自于周易易理,只是大家不了解而已,所以损益连弩[损益]这名词就没搞清楚还有哈好研究的呢在三国志中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就这二十二个字的描述,是这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器失传成为千年传奇,尽管现代很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爱好者,复原的连弩也不少,但是都不尽人意,其功能效果差之甚远。其中缘由就是文字理解错误。我啰嗦这一大堆无非就是铺垫一下。损益这个词汇来讲,专家学者解释,损少益多,也就是从少增多是改进的意思,民间的说法就是发射的箭矢可多可少。我的解释损益就是用损卦和益卦来解释,如何解释呢?我做的连弩的主要发射功能,是靠偏心轮转动产生惯性拉动连杆,进行挂弦发射一气呵成。其实这个偏心轮的运动功能就是,巽为风;震为雷。风雷激荡,其势愈强,雷愈响,风雷相助互长,交相助益。此卦与损卦相反。它是损上以益下,后者是损下以益上。,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说简单些就是损益交替周而复始,不了解周易的是想不出来。元戎一词在诗经小雅六月有这样一段;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这里的元戎很明显就是指车子,因为在那时车这名词还没出现,当时只要是带轮子的大车战车,谓之就是统称元戎 ,就和现代只要机动四轮车都叫汽车。所以我的理解是有偏心轮带动发射,有轮子的弩车。也就是说太极图腾阴阳转换启发了诸葛亮,应该说诸葛亮是偏心轮和连杆,圆周运动转换直线运动,发明的鼻祖,诸葛亮的智慧这点对他来说太小儿科了。所以要研究复原古人的发明必须把研究格局放大,要不就太局限了搞出来的东西也是一点皮毛。现在的专家学者都是钻进书本的呆子,何为专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都谓之为专家,还研究历史呢都扯淡
  上次央视节目介绍了传说中的诸葛连弩复制品。   节目里当众演示了一下”诸葛连弩“的”威力“  说实在的,我觉的那玩意更像个小孩玩具,射程和力道都让人觉的拿它去打仗实在是个儿戏。
  @赤县神州润物无声
@红朝笑笑生
07:25:44  楼主真是DIY的高手啊!佩服一个!  -----------------------------  楼主对诸葛连弩也下了功夫图文并茂。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既然楼主研究借史书马钧的说法来研究连弩,史书记载还有后半部分。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如何解释
  @苜蓿09
00:13:00  上次央视节目介绍了传说中的诸葛连弩复制品。  节目里当众演示了一下”诸葛连弩“的”威力“  说实在的,我觉的那玩意更像个小孩玩具,射程和力道都让人觉的拿它去打仗实在是个儿戏。  ----------------------------同感
  这样的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竟未能帮蜀国一同三国,原因何在?
  @易林沧海
23:54:34  @赤县神州润物无声 诸葛连弩,也跟周易有关联的,那是因为诸葛连擅长周易众所周知的,这是历代学者所避讳的,因为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周易被定性占卜算命之类书籍得以幸免。所以自东汉时起周易被分类,周易组成有三部分,易象 易数 易理。民间算命占卜主要研究易象和易数,发展到现代易象派,有天象 风水 麻衣相等等,易数派代表是生辰八字,六爻八卦梅花易数等等。而那些在象牙塔里的,学者注重研究易理,这种现象导致......  -----------------------------  正解。古人远比自大的现代人想象中聪明,现今复制的诸葛连弩真的只是小孩玩具。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工诸葛连弩设计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