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小说不知道写什么为什么,爱看小说的我现在居然看不了小说,觉得没意思了,而且喜欢在QQ上发说说关于生活要么搞笑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写玄幻小说的几点禁忌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写玄幻小说的几点禁忌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621|
上传日期: 16:27:5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写玄幻小说的几点禁忌
官方公共微信小说搜索:&按书名按作者二次元搜索搜全站&热门搜索:
&&作者:大类:小类:字数:9316字阅读:2405次更新:15年12月28日状态:正在拼命码字..简介:&&
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4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8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31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9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5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30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0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4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3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5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5日更新&&&&
页次1/1 每页60条 共13部小说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京腾飞克科技有限公司&京ICP证:140236号&京网文[1号&京ICP备号-3&京公安网备72号
&&&&飞卢小说网官场小说和他们的作者-王晓方、阎真、王跃文、小桥老树
最近在看小桥老树的《官路风流》,目前共出了八本改名后的《侯卫东官场笔记》900多章,已经下载了875章,看了四十多章了,本来网上有音频文件可以免费下载来听的,可是感觉这些音频文件省略了一些原创,所以还是决定通过阅读来欣赏。现在只能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一个小时,大概到了12点半自己也开始想睡觉了,这样就很快入眠了。本来开始在看王晓方的《大房地产商》,因为自己以后要从事房地产业主方面的工作,想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看了前部分的之后发现好像是《驻京办主任》的续集,当然《驻京办主任》的前三部都看过了,第四部因为没太多兴趣也就没看了,还有一部蔡明森的《业主》,我想这两部应该要干着看才能看完了。
打开起点首页看到的点击率较高的依然是都市、言情和玄幻,其实这也是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比较喜欢看的,记得表伯还在的时候,他有两个儿子,也就是我的表格,都是初中毕业,因为我是个大学生,所以喜欢和我说话,我就问他为什么两个表哥都没怎么读书,表伯给我说他小儿子就是读初中的时候喜欢看黄色小说,所以不爱学习,所谓的黄色小说也就是言情。读大学的时候我也算是真正领略到了看书的最高境界,寝室有两同学,其中一个后来喜欢上了打游戏,另一个应该是从大一下学期到大四的上学期,一直都喜欢看玄幻小说,每天都在床上躺着看,晚上熄灯了之后点蜡烛看,就是吃饭的时候才从床上下来,因为书是租的,一天一毛钱,感觉大学的几年间小书店的玄幻书都被他看完了。说实话那时很鄙视,觉得玄幻和武侠的书应该是很没意思的,看看言情的也好,但那是还真是没什么人看言情的,那时比较喜欢看黄易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寻秦记》,可他们总说小说好看,一直也没看过小说。到了现在,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在研二的时候自发的找到了官场小说,也就是都市小说,从最开始的《驻京办主任》、《沧浪之水》、《国画》、《梅次故事》等十几本,主要是王跃文、阎真和王晓芳的,直到前些天在师弟那里看到他在看几本《侯卫东官场笔记》。目前这是我在不同年龄段看到读的一些小说,不知道自己在下一个阶段会读到哪些,或者没有时间去读,但是我感觉读小说只要不沉迷那些角色内容,现实中做自己,休息中看故事,有时都有种要写写自己的人生轨迹冲动,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历史,写给自己看看。
虽然不说是总结,看了这些,了解了一些,知道了部分,就开始有种想知道小说和他们作者的一些事情,就从最先看的说起吧,首先是王晓方,代表作有《致命漩涡》、《少年本色》、《驻京办主任1、2、3、4》、《市长秘书》、《大房地产商》等,看了他的驻京办主任系列和市长秘书,也浏览了其他部分,总体写的就是一座城和一些人,想象很多,偶然很多,主角的运气较好。而作者,1991年,研究生毕业的王晓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阳市政府研究室;2年后,以副处级调研员的身份,被调到市政府办公厅当秘书;1997年,脑子灵光、文字功底扎实、深得领导信任的王晓方成为马向东的专职秘书;2年后,马向东案发。历经两年多的案件调查,尽管仍然可以留在市政府工作,但王晓方思虑再三后,还是选择了辞职下海。文人经商,加之仓促上阵,生意做得并不理想;精神痛苦依旧持续,身体又来大病一场,商人王晓方曾几近病危。王晓方的写作有其真实的一面,算是官场商场失利从文,然后从事真正的文学创作。
然后就是阎真三部曲《沧浪之水》、《曾在天涯》和《因为女人》,第一次看完《沧浪之水》之后感觉很深,觉得主角池大为算是从基层上来的,从清高、自以为是到在所谓扭曲环境中茁壮成长,给很多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希望,后来也拍成了电视剧《岁月》,这是我才感觉到小说比电视剧好看,然后一部《曾在天涯》,将学历和留学生践踏的一无是处,主角活在当下。阎真,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赴加拿大留学,在圣约翰大学社会系学习。1992年回国。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阎真的经历和小说来看,小说算是阎真的真实感受和经历,同样的现实主义题材。他写的不多,也不以此谋生,但小说让人沉思。
第三个就是王跃文了,他的小说比较多,目前也有19本了,包括《国画》、《梅次故事》、《苍黄》、《西州月》等,以《国画》闻名,曾一度作为禁书。有时候在想要是谁把国画拍出来一定很难,太多的细节和心理活动。想小说的主角朱怀镜、李济运等都是属于左右逢源的高手,话中话,真的就是说话时和同事说工作的事,领导的话多揣摩。作者王跃文,湖南溆浦人。198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溆浦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后调入怀化市政府办公室,湖南省政府办公室,都是写官样文章。从他的小说就能看出此人一定混迹官场,他的小说算是教人说话,据说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必读。
最后一个就是小桥老树了,主要作品《黄沙百战穿金甲》、《官场风流》又名《侯卫东官场笔记》,以长篇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闻名,小桥老师,真名张兵,低调作家,1992年毕业于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永川区市政管理局副局长,分管人事科、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组织、人事、宣传、思想政治、机关学习、纪检监察、统战、工、青、妇、计划生育、信访、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等工作,负责洗车场(点)规划设置、综合旬检、路段长、“门前五包”、环境卫生等工作。他的小说算是一部成长史,从校园的青年大学生写到了中年官员,内容丰富,真实感强,而且是一名网络作家,所以受到更多的关注。
对比这些小说的作家们,不难发现,王晓方,1963年生,辽宁人,理学硕士,曾在官场商场挫败之后转而写作;阎真,1957年生,湖南人,文学硕士留学生教授,不算真正的官场,小说数量不多,真实感强烈;王跃文,1962年生,湖南人,大学本科,内容深刻,号称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小桥老树,1970年生,四川人,文学本科网络作家,在职公务员。年龄层次都是60、70年代人,因为经历过所以写作,从对他们的采访中,可以看出小桥老树是最真实版的,算是写的个人自传,将304位各级别官员、84起官场风波、66个党政部门、23次微妙的调动与升迁,与一个普通公务员侯卫东的命运联系起来,一步步展示村、镇、县、市、省各级官场的“现状”。正如他自己说的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有现实来源,是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写照,真实性至少在80%,这也让我们知道了他要网络写作的原因。王晓方写的过于理想化,和王跃文一样,都是讲的已经作为领导之后的作为,而阎真和小桥老树写的是一个校园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中间更是历经磨难,都了最后都属于秘书性题材了,可能是因为秘书所要做的和想到的需要更多,也有更多的变故。这种都市题材夹杂言情小说带着真实情感的写作越来越受到一定年龄阶段人的喜爱有这特定的原因,它能让人回归现实,但又能让人对不能达到的想象空间加强了解,还能让我们这些有点看书习惯的人消遣,这是我现在这个阶段所能考虑到的。
“谈房价的是有房子的人,不在官场的人喜欢看官场的小说”,其实就是这样都是带着好奇和学习的心态来的,我欣赏他们刻画的像丁能通、朱怀镜、池大为、李济运、侯卫东等人物形象,也想感受作者的心理思路,属于一种旁观者心态,也没有资格总结,只能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因此看了看过来人的一些感受。作者万川溪水公务员七年的回顾对自己的亲身经历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万川溪水,80后,法学本科,祖上三代农民,选调出生。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看法。
公务员七年的回顾楼主作者:万川溪水发表日期:
  2003年,从法学院毕业出江湖,大家知道这个专业除了司法考试做律师,就是公务员,我的同学也是一批一批的进入所谓的“官场”,当然,都是小兵。一转头七年过去,比别人风浪多,几次选调考试,从一个省直机关到另一个省直机关,无数的文件、会议、督察、接待,无数的惊喜、悲伤、无奈、感慨。照照镜子,只有眼睛还是七年前原来的样子。
  很久前就看天涯的公务员版,有几个很好的帖子,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说话,我明白,真正没有说话的地方才是卧虎藏龙。
  我家祖上三代农民,而且是贫农,连副股级干部都没出过。高中理科。真正对官场一窍不通啊。在大学的时候就因为法学院浓厚的政治氛围难以适应。我的印象很深:有一次对面楼两个系为抢位子,熄灯后火拼,几十人对几十人的群架。那叫一个群情鼎沸啊,呐喊连天,连续几幢宿舍都燃烧了。你猜我们寝室怎么样?冲出去帮忙?看热闹?呐喊助威?统统错!我们的答案是:该干啥干啥,睡觉,睡不着的听王菲听郑钧听疯狂英语听新概念。总之没有人凑热闹。这个不眠之夜给我的启示是,20年前不是有个什么事件嘛,还影响了一大批人的前程。但真正厉害的人,不是在那个事件里面上街冲在前面的人,而是静静的躺在床上睡觉的人。作为年轻人,“静”比“动”往往更有力。
  如果我们差不多年纪,我觉得累、忙、工资高都不是最主要的,你说的一个要素“人脉”我觉得很重要,做公务员其实还是做人的工作,你和谁打交道,往往决定你的方向。个人意见。  
  然后就考公务员,虽然那时没有现在的竞争压力大,但也是苦战过关,因为我笔试第三,只取一个,没有背景,省直部门,可见难度。四处取经加上自己总结,也算是有一些公务员考试面试的经验(当然,这七年内我又参加了三次选调考试,这方面的经验进一步丰富),总算在面试中翻盘,顺利过关,想当年,现在还觉得幸福  &&不过我的问题还是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一点:我对公务员职场的潜规则仅限于想象。当时也就看过王跃文的《西州月》等几本书,2003年,王晓方可能还在双规中,诸兢估计还在江西省委组织部抄文件,湖南的阳剑估计也还没到作协。官场小说也就在《沧浪之水》这样的低级阶段。所以我就带着想象进入这个江湖。
  回2010wxfx兄:
  为什么只靠个人努力呢?我觉得各种路线都可以尝试,只是不要尝试违法的路线就好。我现在的这个部门让我看到很多很优秀的人,60年代左右的,因为尝试违法的路线(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结果一损俱损。
   就我想来,套用雾满拦江的话就是四条路:
   1、攻心之战,以情动之;和人处,特别是和领导处,大家都是有感情的,在企业在官场都一样
   2、攻城之战,以财诱之;这条我反对使用
   3、攻坚之战,以力迫之;其实各种选调考试,公开招考都是机会,但是先要积蓄能量
   4、攻野之战,以势强之;同事,群众,上级,上级的上级都是我们展现的对象,如果大家都说你好,这也是一股力量
   以上四种不靠唯一,综合使用,我觉得。
  进入公务员体系之后:遇到的问题真的是以前想象不到的。
  第一是忙。怎么会忙呢,我印象中,我爸我爷爷家里七姑八姨,都告诉我公务员就是喝茶坐椅子和聊天的,但我却是整天琐事无数,累的吐血。
  第二是不太荣耀。记得村里书记走路趾高气昂,家里也指望我这样。结果我到菜市场买菜,和我聊的开心的卖菜大妈一听我是公务员,眼神立刻变了,非但不说话,又加钱又扣秤的。
  第三是搞不清楚人情世故。单位里面有人热情,有人冷漠,有人打听我的来历,有人给我介绍对象,有人请我吃饭,还有人提醒我要对某某某注意一点。。。。。。复杂,复杂。
  谢谢各位支持,特别是pentson、曾沐夕阳,都是说在点子上。写这个帖子一是自己理理思路,更多的想是听大家的看法,毕竟80后的我们是孤独的一代,也是开拓的一代,环境不同,历史不会重演,但是会惊人的相似,60的辉煌,70的经验其实都是难以复制,但我们一定会走上舞台。  
  接昨天的继续说,就像“曾沐夕阳”说的生存下来其实不难。面对刚进公务员队伍时的难题,第一的破解方法是以守为攻,我们人微言轻,不说话,多微笑就好。《鹿鼎记》里面韦小宝刚进天地会,人家都看不起,说话都不带他。小宝想“你们当我是死人,那我就是死人好了”,我回过头看,特别有感触。所以说“年轻人,静的力量远远大于动的力量”,昨天有个兄弟在QQ上问我新公务员最要注意什么,我想最注意就是两个字“观察”,不但要看,还要悟。高尔基其实没有大学,严介和也没有大学,他们的大学其实在额头之下,鼻梁之上。  
  此外,就是“山寨”,我进单位,领导安排一个师哥带我,他的出身轨迹和我完全不一样。他父母都是公务员,还是领导,他出道很早,自学大学和研究生,虽然年纪不比我大多少,但职级已经相当高,而且心地不错。我能做的就是模仿,看他怎么把事情分成“轻重缓急”来处理,看他怎么应付不同的人,人家问他“你是哪个单位的”他从来都是谦虚的说“也就是打工的”。第一个感谢的就是他,是我的老师,有了这样的学习,我才真正的生存下来。
  另外的学习就是小说,2003年看官场小说其实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最有名的就是阎真的《沧浪之水》和王跃文的《国画》、《梅次故事》等等系列。他们讨论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传统文人气质”和“官场文化”的冲突。结论都是悲哀的,保持文人气质的难进组织的法眼,像王跃文的第一高大全人物“关隐达”,要么人发生异化,阎真笔下的池大为,自从把自己的性格从“君子”改为“小人”,在五年内从科级升到副厅,但是最后他发现,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成了第二个封建的、专制的、没有人性的马厅长。他终于成为了自己的敌人。看完这些书,足足让我这个三代贫农出身的公务员缓不过劲来。如此尔虞我诈,如此出卖自己,这样的一碗饭,实在是代价太大。
  还有就是潜规则的描述,告诉你怎么“为人”,也就是教人“怎么夹起尾巴"“怎么唯上”,长官和真理之间永远听长官的,做事和做人之间永远看做人的。我记得王跃文说的,孟维周如何“小人”,但就因为他是张兆林的秘书,最后青云直上。而真正有水平不肯屈尊的“关隐达”最后只能靠“跳票”才能进步。记得我看完《西州月》是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也是汛期,我在担心水位的同时,真想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大喊一声,“我靠?真的要自己变化(差点说变态)才能走下去?”
  七年之后回头来看,无论是王跃文,还是阎真,其实都没有真正上路,都没有真正悟透规则,都没有真正的看到趋势和变化。一个简单的例子,王跃文没有写张兆林和孟维周时怎么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不知道。阎真笔下的池大为过于戏剧性,好像只要人变成“小人”,就一定步步高升,他怎么不去想一想,如果个个都是“小人”,那又该怎么办?  
  我现在的岗位,让我看到很多人,既一步一步干事有成绩,又晓得变通和灵活;既服从上级的要求,又晓得在合适的场合提出自己正确的意见;既能抓住机会,又知道如何积累;既完成上级的要求,又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他们服从规则,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人格。他们没有背景,却能在严密的规则之下,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其实不奇怪,从隋唐科考取士开始,最牛b人,都成了公务员,现在还是这样,申论考思维,行测考智商,面试考表达,千军万马进来的人,怎能不牛?
  感谢US_gaap
、七龙珠2009 、cnr2006  
  先对cnr2006兄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我想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的特点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有可能成功,但是竞争将会无比的激烈。就像我们在公务员队伍,哪一次不是过关斩将考出来的?  
  至于“政治斗争”,绝对非中国一家,除了瑞士那样的小国家,老牌的资本主义--英国,前几天看了一本讲伊丽莎白一世的书,也是绝对不会逊色的,而且我还注意到英国众议院还有大臣们,前一段时间爆出的丑闻,和我们有时看到的听到了也是一个级别的,什么虚报一些发票,什么骗一点公家的房租补贴,也是这样的。  
  刚才是从地理角度,从历史角度,我得承认中国的封建时期长,和西方国家比民主传统较短。记得我在学校学宪法课,听老师讲卢梭、孟德斯鸠、社会契约论,也是听的热血沸腾,但是任何人都不能背叛自己历史,而是应该从历史出发。此外,我其实非常不赞成过早的民主--让我们看看台湾的政治丑态,让我们看看那些台湾完全没有原则,没有骨气,完全两边倒的政治家。我是很关注台湾的情况的,因为它像一个民主的实验田,有所收获,更付出了代价。建议大家可以看看台湾的一个政治片“弹道”,看看民主的践踏和悲哀。  
  此外,我还建议“cnr2006
”兄看看一本美国总统竞选班底干将写的书--《硬球》,你会发现政治的相似性,在华盛顿混,一样的需要有人“罩着”,一样需要耐心,一样需要面对黑手和陷阱(可能在竞选过程中表现的更明显)。  
  政治就是这样,我们已经走进了这条路,那就要一直走下去。 
  作为我,我会保持这样的想法:政治永远不是全阳光的,但是我要保持内心的阳光,一定要冲出一条路来,  
  曾沐夕阳兄说的对,生存不难,难的是发展。我想这个帖子往后,就讨论如何发展的问题。生存嘛,就像我前面说的,只要学会不多说话,只要把工作做好,然后不要得罪人。我们都是刚进队伍的,我们的称呼永远是姓前面要加一个“小”字,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一般都是“比较优秀”,我们也不会轻易卷入他人的斗争。ok,生存,没有问题!
  就生存再多说一句吧,现在有公务员法,除了特例,一般人的进步都是遵循3年左右一进的步调,当然,最基层的弟兄们要辛苦一点,我给新进队伍的兄弟一点小小的建议--学会把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面对的是一场长跑,第一名肯定不是刚开始冲刺的人。所以我是不建议刚刚进入队伍就在工作和酒场上过于尽力和突出,时间还长着呢!
  能够生存之后,最多就是三个问题,我称之为“三陷阱”。  
  第一个,我以一著名的财主命名,叫“史玉柱陷阱”,传说史玉柱同学从浙大数学系毕业,分配到安徽,还是一省直单位,省统计局,自己还开发了软件,可见已经完成了生存问题。有一天和他桌子面对面的处长说,小史啊,你好好努力,继续搞几个软件,等你过了20年,就能坐到我这张桌子上来了。史兄心里这个郁闷啊,心想,靠,我天天看着你,也不觉得你有啥好的啊,这个活不能干,得辞职!所以,一晃n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爸妈现在被他忽悠着,吃脑白金和黄金搭档。  
  第二个,我以沧浪之水的男主角命名,称为“池大为陷阱”,看过《沧浪之水》的人都知道池大为的思想转变那叫一个天克地冲、沧海桑田啊,那种似乎帮领导开一下车门,下雨天帮领导打个伞,就是“做狗”--这是书上的原话,那个池大为,还真的学狗叫了好几声。作为年轻人,可能紧张、害羞也是另外一个因素。一大桌子人开会,不知道或不好意思手脚勤快一点,倒到水,拿拿烟灰缸。人家嘴上不说心里就会有看法。  
  第三个,我以一著名的动物命名,称为“青蛙陷阱”,雾满拦江有本书叫《像青蛙一样思考》,讲的就是泥潭哲学,这样的人似乎知道规则,混的不错,但也就是混而已,满足于“铁饭碗”,长足的进步没有,能力一般,按部就班不好不坏,停留在工作完成,同事关系好这样一个层面,除了“公务员”,其他什么都不会做。效果好的平平淡淡退休养老,如果遇到变革,有的时候还会吃亏。据我说知,在十几年前有一场事业单位的改革,好像机械系统还是煤炭系统(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系统了)下面的有一些事业单位,最后改为“协会”,让很多原本有“铁饭碗”的人下了岗。  
  谢谢2010wxfx,US_gaap,月亮下DE蛋,三位兄弟!  
  对前面两位兄弟,可能误解我的意思,我们这些没有背景,特别是像我这样三代贫农的人,肯定是要靠认真干事和好好做人来立足的。很长的时间内,我们都要以“业务骨干”的身份生存。我只是想说我们可以稍稍延长一下从“新手”到“业务骨干”这个过程的时间,按照中国的固话讲“厚积薄发”。我觉得有三点好处。  
  一是积累的多,悟的多,上手后可以发挥的更好,错误更少。
  二是不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一起工作的人,还有以前的业务骨干产生过大的冲击。
  三是有点地方特别忙,比如团口、组织口、两办,这些地方有时候连续熬夜都是很正常的,但试问自己能熬几个夜,能熬两个的已经是高手,如果领导看你能干,让你熬一周呢,我的想法是虽然要工作,也要要身体。  
  还有一个可能是心里作用,如果开局完美,后劲不足,人家会说话,如果开局一般,越做越好,人家只能说你进步了啊。  
  呵呵,请两位兄弟多指正!明天继续,看球,看球!
  To:沐名兄,看的透啊!  
  公务员最可怕的不是有欲望,最可怕的是有欲望却明白自己根本实现不了。小小的小兵公务员是这样,年纪大的处级厅级部级干部也是这样。我常常留心报纸上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员,媒体的描述往往很可笑,似乎他们都是世界上最傻b的人。有喜欢电脑的,索贿居然索打印机mp3苹果电脑(真是专家,苹果的系统我都用不来);有希望能买通上层消灾,结果被几个被农民出身的骗子骗;还有好色的,但是那些情妇都长的如此歪瓜裂枣不值一提;更多更多的是弄了很多很多钱,藏夹墙里、藏衣柜里、藏猪圈里、藏茅坑里,玩一个费尽心机的捉迷藏游戏,等到被发现的那一天,才发现自己不堪一击,才发现那些只是发霉的纸。  
  但如果你认为我说的是群蠢蛋,那就是大错特错。他们这帮人,不敢说100%,70%以上都是牛人中的牛人,高手中的高手。他们在年青的时候,也曾政绩显赫,叱咤江湖。牛人的失败往往败在自己,败在自己的心态,败给自己的欲望。所以他们往往在忏悔的时候说“我腐败堕落的原因,是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虽然大部分听到这句话的人都认为这是官话更是p话,就像我7年前听到这些话的反应。但是7年来,我看到很多台上的官员,也能直接接触到一些正在改造服刑的败吏。我才真的明白,原来我们听不懂的这句话却是最真诚的 
  的确,他们的内心没有了方向。没有方向的权力往往是个悲剧 
  之前,我说这个帖子研究的是发展问题,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方向问题。 
  说到方向,有三个兄弟值得一提,分别是赵兄,钱兄和孙兄。 
  赵兄是我的老领导,我初入江湖,绝对是无心做官,方向全无,上班干活下班打球,有班不加有酒不敬,逍遥自在。赵兄作为我的直接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一天对我说“小万啊,你已经是个机关干部了,机关干部就要有追求,这个追求就是升级,你这辈子股级科级处级,一级一级来。比如我。。。”推心置腹,让我唏嘘不已。
  钱兄是我的老同学,相知n年,却也进了另一所大学的法学院,出来也考上了公务员。他也是官宦出身,老爸当了一辈子的副局长,虽然有级别却也无权,没法调动任何资源,还得受局长的闲气。受此影响,他的理想就是宁愿做一个富裕村的村支书,富甲一方,欺男霸女,鱼肉乡里,也不做副局长副厅长副部长。如此实在,只能说佩服佩服!(还好现在村两委都是民选,而这小子也暂时没有任何出头的可能)。  
  孙兄的级别则是非常的高。年纪比我父亲长,干活却吃苦在前;为人谦和平易、与人为善,做事兢兢业业、还推陈出新;权力虽大,却两袖清风。我耳濡目染,似乎能看到他的思想:把职务看做平台,把平台做大,把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人生的乐趣和质量。虽然他不怎么追求当官,但由于他真的能把事情做好,哪一轮上升行情也没少了他的。所以他也是平步青云。  
  首先说声抱歉,一直没有来继续,主要是我发现自己很难像“当年明月”“雾满拦江”这样的高手一样,用轻松的笔调驾驭沉重的内容。但是我的QQ仍然有人在不断加入,希望我能继续,包括这边1~97楼的兄弟姐妹的支持,特别是“港湾08”“hurry16a
”“中电信 ”等各位的看法,非常有见地。对“港湾08
”的看法我只反对第四条,官场掣肘很多,做人为主,但并不代表不做事,只是要更加智慧和巧妙。  
  但我一直没有放弃把自己的七年写下来的想法。最近一直在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受这种风格的影响,我在qzzn上开了一贴,发现自己能够写下来,就像QQ上一位mm说的,最恨太监帖。为了减少一个太监,我在两边同时吧,今天先把那边的贴过来,再次说声抱歉和感谢!!  
  公务员:七年 
   第一章:继续还是放弃,写在最前言。
  首先说明一下,这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考帖子,如果要算,只能算“后公考”帖子,我看包括“田老鼠”在内的各位版主,都希望“考上者”回来帮助“在路上”的兄弟姐妹。我现在回头看“公考”,现在的认识的确和当年的角度、深度、高度都不一样。我当上公务员后,也被抽调为工作人员参加过公考的考务,也许你考试时的“巡考员”、“计分员”、“引导员”就是我。考试中,我也为他们在考试,特别是面试时的表现,叫好或是抱歉。
  这个帖子的目的,是想理理自己几年来做公务员的思路,既做到尽量真实,但为了论坛的纪律和自己的工作,也得有所保留。也为大家提供借鉴,也希望大家理解。可能我的年纪比各位都大,或许以后在职场我是你们的同事,所以,希望版主们不看僧面看佛面,手下留情吧。
  我叫万川,2002年法学院毕业,03年公考过关。法学专业注定了我必然走进公务员的圈子。大学班200人不到,现在看,70%分布在从公考到选调,从乡镇到国家部委,从政府到党委、从条条到块块、从人大政协到司法系统的公务员序列。剩下的30%,有很大一部分在边防、消防、武警这样部队里,一方面他们的体系实际上是参照公务员的,另一方面,他们迟早也得转业变成公务员。剩下10%几的人,要么是律师,要么在公司里面做法务。这么多年下来,有成功的,有平常的。成功的继续上演着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仍然孜孜不倦的寻找着考公务员的机会--虽然越来越难考,虽然他们有可能会比像我这样的先入者慢一个节拍。但无论如何,法学院的毕业永远离不开公务员的圈圈。  
  职业和婚姻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有趣的是,它们之间也有相通之处。我02年毕业,03年考上公务员。七年了。就像结婚七年的时候,情况会强迫一个人去思考,是继续,还是放弃。七年来,工作熟练当然仍有挑战,关系和睦虽然也有暗流,磕磕碰碰已经结束但眼前也不是平坦大道,各项程序都很上手但是也有其他职业的诱惑。人生如此,婚姻如此,职业也如此。 
   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都别不了了之。
  到底是熟悉还是陌生?七年来,先过公考,再过选调考试,我先后在两个省直部门干过,写材料,办会务,搞接待,做信访,有过为地方法规拟稿,也有日常的办文上传下达,我去过农村、下过煤矿,也到过北京、进过部委。在工作中打过交道的最低领导是村委会、社居委主任,最高领导是副省部级干部。上班时,我的同事都是公务员,下班了我同学朋友圈子也大部分都是公务员。此外,我还娶了一个公务员的老婆。这么看来似乎我应该很熟悉这个行业。
  但同时,我也在时刻问自己,七年的时间,足够你了解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行业吗?我仍是从单一的角度来看这个较为复杂的工作。很多人父母长辈都是公务员,甚至是大小不同的领导,他们从上一辈甚至上上一辈就开始了解这个行业。这样人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和你想像的不一样,他们并不一定要动用父辈的资源,只是心态更安稳,规则更熟悉,选择更准确,看法更独到,这些似乎也就够了。
  我之前在天涯写过帖子,希望有人指点我,或者批评我,有一点思想上的共鸣。但是天涯的公务员论坛真正回帖的都是那些在考,或刚刚考上的公务员,那些老杆子,都在保持沉默,他们很自然的把在单位沉默是金的作风带到了网上。然后有个这边的兄弟建议:索性到考试网上来发帖吧,他们或许帮不到你,但你能启发他们。
  其实也是这样,公务员是个风光的行业,但也是一个孤独的行业,职业的思考永远得独自完成。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是:一步一步把自己七年来的领悟写出来,从工作方法到哲学探索,写完之后,决定是否再把这个职业继续下去。当然,我希望我写出来的东西能够帮助大家,更希望大家对我的看法提出批评和建议。
  在这个论坛,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看到了千军万马。我要对你们说的是,当你闯过独木桥的时候,你的职业才刚刚开始,你在享受职业给你带来的温饱和平稳的同时,也可能面对较为繁重的工作、不公平的待遇、年复一年琐事、性格独特的领导、非常一般的收益;你可能面对同学们较为出色成就,而自己不温不火怀才不遇;你可能面对规则和所谓的潜规则,可能面对众多的上级、同事、群众,而他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有让你不满意的地方;你可能才真正觉得自己是一颗螺丝一块砖,在整个体系中的渺小;你可能一眼看到未来,失去方向失去目标失去思路,也可能会面对诱惑也可能面临选择--就像我这七年来遇到的。只有一步一步,思考好解决好这些问题,你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而不是简单的两三年一次的升职。
  七年前,我考上公务员的时候,一位很要好的同学的父亲是县局的局长,这位在基层打拼了一辈子的老人家和我说,小万,记住一条,就是“一少四多”--少说、多看、多听、多做、多悟。这么多年我坚持下来,如果你问我,如果用最少的话来概括最深刻的思维是什么?我能回答你两个字--“辩证”,这是我最能触及的最深的哲学。今天所有在这个论坛的同学们都是在冲刺,但是你们一定要记住--考公务员是冲刺,做公务员是长跑--要有战之能胜的激情,更要有长远的规划和不懈的动力。
  以上是最前言,是第一章。后面将围绕“辩证”展开,大体会围绕:笔试和面试、做人和做事、安稳和突围、文字和讲话、打基础和抓机遇、哲学和心态、对手和伙伴、基层和机关等等内容来写。但是不会太多涉及“潜规则”。我的基本看法是:太多的官场小说和舆论丑化已经过分夸大和扭曲了公务员的规则,我应该告诉自己和大家的一个真实而客观的公务员职场,而不是靠“潜规则”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
  在写的过程中,一是形式内容皆服从思路,随时调整,恕不预告。二是工作突发情况多,如果断断续续,前后不搭,敬请原谅。三是大家觉得有什么应该要写的,或有疑问,尽管提出,一定及时充实、知无不言。
  此外,我80年代生人,平时也不算老夫子,写的过程中,可能会推荐我觉得对公务员职业有用的书籍、电影、网站和游戏,既不收广告费,也不强迫使用,各看爱好、各有感受。就像第一章的标题,是向《圣斗士》致敬,因为大家都是真的斗士。需要提醒的是各位都是考公务员的过程中,时光如金,偶作调节可以,不要沉溺其中,误了大事。以后考上了,时间一定是充足的。
   .中午。
公务员七年的回顾
作者:万川溪水 回复日期: 11:11:00
  在写的过程中,一是形式内容皆服从思路,随时调整,恕不预告。二是工作突发情况多,如果断断续续,前后不搭,敬请原谅。三是大家觉得有什么应该要写的,或有疑问,尽管提出,一定及时充实、知无不言。
  此外,我80年代生人,平时也不算老夫子,写的过程中,可能会推荐我觉得对公务员职业有用的书籍、电影、网站和游戏,既不收广告费,也不强迫使用,各看爱好、各有感受。就像第一章的标题,是向《圣斗士》致敬,因为大家都是真的斗士。需要提醒的是各位都是考公务员的过程中,时光如金,偶作调节可以,不要沉溺其中,误了大事。以后考上了,时间一定是充足的。
   .中午。
  第二章:
   笔试和面试,各有绝招
80后可以称为考试的一代,虽然我们从小就想摆脱它。小学初中一直在考,远远伴随一个模糊的希望,如中学的时候父母说:“考上大学就快活了”,结果考上了发现压力更大,还得继续考,要考研、考博、考公务员。各位兄弟姐妹中肯定有很多人对自己说,“考上公务员就快活了,以后再也不考了”,实际上这个快活也只管很短的时间,考试还将成为职场进步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过组织人事政策的兄弟姐妹明白,往后选人用人的主要方向是“提高竞争性选拔的力度”,直白一点,还是得考试!包括:“选调考试、领导干部公开招考、单位内部竞争上岗”等等。这就是我给大家的第一个忠告:“永远不要放弃考试的能力,并且要不断提高考试的技巧”。
  七年来我是基本这样做的,除通过了公考和在职硕士学习之外,一共参加了三次选调考试、一次考博,全部进入面试,最后成功的是两次选调。由于同步进行,所以只能选择其一,完成一次职业的转变。有人比我的密度还大一点,我的一位博士考友,也是公务员同事,基本是在同期准备博士和主任科员到副处的公开招考,两跃均顺利通过,可谓牛人。考试形式上,有传统的答卷,主观和客观题;有半天实地调研,半天写调研报告;有给材料写领导讲话;有大家熟知的结构化面试,也有较为新颖的分组讨论和拓展训练。此外,就像第一章说的,我还被抽调参加了好几次考务工作,试着换个角度来看考试的问题。
  补充一点有感受的,我公考的时候行政能力测试强,专业课弱,笔试第三,几乎到放弃的边缘,但面试大幅超出,后来居上,第二是我大学很要好的兄弟,其间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选调考试也是一波三折。但后来看多了就发现,考试过程中出现意外、波折、翻盘、黑马、好运的几率其实不小,估计能有10%吧。但我们不是西班牙队也不是德国队,永远没有一只叫保罗的章鱼指点迷津,需要独自承受所有的压力,这10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或许很长,但希望仍在。这是第二个忠告:“内心强大,承受压力,坚持到底”。
  说说技法。我把考试分为科学和艺术两类,艺术的比重稍大一些。这样分类的意义在于,科学类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你有可能达到100分,实现完美;而艺术类的考试,虽然有要点、有规则,但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照搬照抄,没有真正的经典,没有必胜的牛人,你只有不断创新,在改进中进步,通过不断超越自己来超越别人。
  一个例子,我在面试考务中,经常连续见到考生进来后,给考官组鞠一个90度的日本式大躬。考生的想法是,给考官留个懂礼貌的好印象;而实际上留给考官的第一印象是“这孩子是经过面试培训班培训的”。问题出在哪里?不自然。这是考试,第一印象考验你以后到单位如何和人相处,看你是否怯场畏生,是否过于油滑老练。自然而不是机械的和人相处,贴近自然,这就是艺术的法则。
  考试的科学性方面,我以结构化面试中的时政题和申论、文字材料为例。这里面科学的成分就是知识点,大家都有不少考试书,应该也看过中宣部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今年叫七个怎么看)和人民日报的社论、评论等等。首先知道的就是内容,某块有哪些知识,比如最新的人才工作、产业升级、城乡统筹等等,它们涵盖了哪些要点要干啥。知道要点,你才刚刚起步,如果你考上了公务员,以后走上领导岗位,你就知道,这种对政策文件的了解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政策理论水平”。
  其次你需要知道是“逻辑和关系”,中央和省出台文件虽然都是“官话”,但并不是空话和套话,这些文件绝大部分都有的放矢,对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面临如何的形势、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是清清楚楚、针对性强,关键要弄清关系。此外,一些业务和工作之间也有交叉、相通和涵盖关系。比如说,纪委最近出台的廉政准则,和党风廉政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是什么关系;调结构转方式和产业升级、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是什么关系;城乡统筹和三农工作、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是什么关系等等。以上的知识点是个庞大的体系,需要你了解和熟悉,在心中搭起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框架。越清楚和熟悉,你在答题的时候就越规范、成熟、老道而有分寸。
  最后,要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形势、政策。这是公务员考试,不是物理、数学考试那样几百年前就固定下来的,这里面的内容和知识是“与时俱进”的。要去看政府网站,要去上人民论坛,也要自己学会分析。
  再说说艺术的成分,这其实是脱颖而出的关键。大部分人了解了基本的知识,也能用相对规范的方式(说和写)来表述,那怎么让考官给你一个最好的评价呢。我看过不少人在面试,当看到一个衣着普通、长相一般的兄弟姐妹,突然有了耀眼的表现,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看人玩街机时,有人放了“大绝招”时的激动,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会赞一声“这就是他平时下的功夫,厉害!”,相信考官也是一样(分数说明这一点),归纳一下大概有几种:
  一是态度自然。丝毫不见紧张和压力,行为合乎规范,语气不卑不亢,语速不紧不慢,内容娓娓道来,永远面带微笑,没有不合适的停顿、表情、手势,一切都恰到好处。每一个被八九个考官、考务和两台摄像机包围的考生,都明白真正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二是形式优美。能够把充实的内容放在较为规范的语言段落之中,比如说“以人为本”的问题,有个考生大概花了一分钟列提纲,最后说了几点,感觉就像一篇好文章有启承转合,最后几点我记得“一是把政绩观和考评体系从什么向什么延伸;二是把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从什么向什么转变;三是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从什么向什么发展”。要知道,考官都熟悉文字工作,很多都是“笔杆子”出身,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是思考辩证。记不清罗斯福还是杜鲁门说过,政治和经济都是双臂理论,要永远记得一方面,另一方面。比如说,“如何看腐败案件”的问题,我就记得一个考生说过,“这纵然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律己不严、腐化堕落,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制度、管理、监督、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然后再把知识点跟上,很好。这样的例子很多,包括“用工荒”的问题怎么分析,如果是我,我就会说,“这既有经济在加快发展、调整转型过程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客观因素,也反映了劳动就业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仍需改进。解决劳动用工问题,企业是主体,但地方政府责无旁贷”然后跟上知识点。你们看到,我在这一共辩证了两次,最后还是落到重点上来。
  四是内容新颖。记得有一位考生在说“绿色GDP”这样的考题时,一开头就说,“我最近看过一本书,叫狼图腾,讲的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故事”然后非常简短的介绍草原的生物链,以及狼被滥杀后,内蒙古草原变成沙尘暴的起源,再进一步引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这就是虚实兼顾,他比别人就多了这个故事,但也就是这个故事让人记住他。还有一个人,在回答一个地理类联想题时,说“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五千万年前,地球上被大海覆盖、汪洋一片,慢慢物种演变,人类出现,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才有我们今天的城市和农村”,然后再转向主题,但他的回答
  立刻就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开阔磅礴的气势。
  五是以情感人。这种少见一些,作用也不是特别突出,但的确存在。有的考生,善于把考题和当前最时新的事件联系起来,引起考官共鸣。记得不太清楚,好像是哪一年奥运会,有考生答题时说,“刚刚在候考时(请注意这个时间),我在电视上看到,王义夫在克服自身困难为中国夺到一枚金牌,最后被人抬下运动场,看到这一幕,很多人落泪了,我也落泪了,真是艰难!,但人生。。。”然后联系考题,进行发挥。
  等等吧,还有其他的方式,法无定法,希望大家去探索和创造经验。很多时候,独创是必须的。这是一场人的竞争,当大家都知道某一方法的时候,它的效果就会下降,所以,只有超越自己、不断创新,才能超越别人。最后的忠告是:“科学性和艺术性要结合统一,神形兼备才是王道。”
  两条经过实践,较为简单的面试建议:一、要在考前适当猜题,事先准备。我曾经在一次面试前,自己写了20多个小段落,遇考,拿上就用。二、要多经历考试。可以请家人朋友下载大量的考题和答案,请他们做考官,严格执行考试时间,别怕丢脸,完全临场发挥,最后由他们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
   晨  附录一:
   公务员职场推荐十资料
  做公务员容易,做好公务员难。这是我的切身体会。也可以说,做领导容易,做好领导更难。难度的一种,来自于枯燥。我见过不少有本事的且在一定级别的领导,他们的主要读物只有一种,就是“文件”。应该说学习文件,是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唯一的途径,因为它是源头,是正宗,是单纯。没有经过其他人的手来粉饰、过滤和筛选,没有口口相传的误导和误会,没有主流媒体或非主流媒体的倾向性干扰,这两种倾向性的对立如此尖锐,甚至无法用理性和客观来形容。
  但问题在于,面对文件,你是否真的能坐的下来,读的明白,看出门道,体会要领,掌握规律。真正的领导(中国不喜欢用政治家这个词,虽然我很希望能这样形容),一定拥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他层次比你高,看的比你远而全面。
  今天推荐的十份东西,有文件、有书籍、有刊物、有报纸或是有网络媒体。但推荐的理由只有一个:我认为可以提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1、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系列
  推荐理由:全面。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是一项制度,无论在中央、省级、市级、县级这是都是最全面的工作报告,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也只有在这样的文件里,你才能看到一级的最全面的工作,才能知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何是并列关系,且处于最高层;才能知道各项建设里面,又涵盖了哪些具体工作;才能知道全面之下,谁前谁后,谁重点谁辅助;才能知道具体工作的归属、涵盖和交叉的关系。这就是所有工作的总纲,就像诸如《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这样的武林秘籍的的总纲一样,新入门的公务员最好是常带常看,我抽屉第一层第一份材料就是今年的省委常委会向全委会的汇报。
  缺点:不太好得到,有的地方可能会把这份文件带上密级,中央级我也没见过。如果得不到,到网上搜搜其他省、其他市的,虽然不能突出当地特点,但从全面掌握的角度,还是值得一读的。
   2、国家发改委中国改革体制研究委员会《改革内参》
  推荐理由:问题。前面有筒鞋问我是否应该看《半月谈》?看《半月谈》的理由,一是及时,二是热点,三是主流,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些当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问题是工作的中心,是改进和推动的抓手,是分析的开始,是对策的起源,也是每一篇文章中最精华部分。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文件和媒体报道都缺乏这个方面,牛博这样的地方,确实又失之偏颇。可以讲问题的一般都是内参级的刊物,如新华社内参,还有其他的领导参考等等。而这本《改革内参》,我则认为更为出众,问题前沿,分析深刻,眼光独到,知识专业。作为年轻公务员,需要学习的,不光是现在有什么问题,别人怎么看这个问题,更要学习的是分析和说理的方法,以及具有针对性对策建议的提出。
  缺点:难得到,我也刚刚断了粮。这本刊物有密级,但密级不高,科级干部可以通过机要来订,此外,这是发改委系统的刊物,如果在发改委系统有熟人,试着借来看看。实在弄不到,也不要强求,其他的内参和《半月谈》或是一些论说类的文章可以多看,虽然浅显一些。
   3、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相关文件系列
  推荐理由:政治。面上的工作以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项为重。而政治,在我国被称为党的建设(狭义上说,没有包括政治民主协商)。这个系列的文件,包括中央的部署和各地各级的实施意见和办法,其内容涵盖了当前党建的要点和重点。你将明白理论学习、民主集中制、干部工作、党风廉政、作风建设等等工作的权重比例和具体措施。
   4、政府工作报告系列
  推荐理由:经济和社会。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府具体操作、执行,其重点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今年,我的包里永远带着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小白本,没事拿出来翻翻。没有比这个更实在的材料了。你想知道当地情况,就看省长、市长、县长今年的报告。看看去年做了哪些事情,今年又要做哪些,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自己评估一下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将会对经济和社会建设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这是没有任何密级的,简单易得。
   5、经济工作会议报告讲话系列
  推荐理由:经济和深入。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份材料较政府工作报告来说,更加即时的而深入的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并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如果有密级的话,也不用怕,一般党报都会报道这个会议,宣传稿上有要点。
  6、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
  推荐理由:入门。每年中央宣传部都会围绕热点问题出一本《理论热点面对面》,公开发行,极易得到。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有的从正面讲,有的从反面说,还有一些例子,数字,浅显易懂不枯燥。观点也正确。
  缺点:从点介入,自然会不够全面,而且看多了之后,你会觉得说的有些简单。如果可以,多搜集几本,多看看,算是入门的好读本,我是从05年到今年的都有。
   7、人民日报社论、评论,党报评论
  推荐理由:写法。从古到今,策论都是入仕必考。人民日报的评论可以说是最权威的策论类文章了,不仅仅如此,其文章的形式和文笔也是一流。搜集一些评论,看看他们对具体的工作怎么看,怎么说;怎么描述成绩,表达问题,提出建议;怎么起承转合,怎么分配比例,怎么过渡衔接。当然地方党报也有很牛的文章。实际上,能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一般都是两办、宣传部门的笔杆子,他们对文字的驾驭把握,肯定炉火纯青。
  缺点:这些文章短小精悍,文字少于平时拟文和考试的要求,只能学其行文方法、框架、过渡等,一些文字的具体技法还是需要自己领悟。
   8、政府网站
  推荐理由:综合和及时。现在政府加强网络建设力度较大,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比较快,通过网站可以了解领导动态,可以看到全面工作安排和当前最重要最紧急的工作部署,可以查看一些讲话和文件。这个资源当然不能错过。
   9、部门的上年总结和下一年打算
  推荐理由:扎根必须。作为年轻公务员,我们发展的前提是生存,生存的前提是能干事,能干事的前提是熟悉业务。当你要考某一部委办局,或是你刚刚进入某一部委办局,你都必须对其业务一定的了解。最好的渠道就是这份文件。
   缺点:可能有些部门,由于文字工作要求不高,年年一个样,体现不出的工作变化和发展。
   10、cctv 4 海峡两岸
  推荐理由:开阔思路。海峡两岸这样的节目只能说见仁见智。但的确很多领导都喜欢看这个节目,意义在于关注政治本身,并有自己的看法。此外,凤凰台和凤凰网也是不错的。虽然无直接用处,或有意外启发。
   缺点:常有偏见,自己需要辩证而客观。
  第三章:  
   “场”与“破场”,第一目标
  马克思以“商品”为切入点,展开了《资本论》的论述;我前思后想,最后以“领导”为主要内容写第三和第四篇帖子,想必大家能够理解。作为新入职场者,领导可以说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更有甚者,他就是未来的你,你就是年轻时的他。不管承认与否,客观规律如此。宏观全局上,领导可以影响你的理想、目标,影响你的道路选择,影响你的人生轨迹;具体而微者,他能影响你的想法、心情,影响你的工作效率,影响你的生活乐趣。公务员工作是协作性工作,我们在职场的位置,往往是“手”、“脚”、“口”,有的时候也当“耳”,甚至是一部分的“脑”,但真正的“大脑”和“中枢”,只能是领导。他具有决定权。为了实现他的决定权,组织上赋予了他一定的奖惩权,就是这样的奖惩权,将会影响我们。
  初入职场,觉得领导,无论是直接领导,还是大领导(我在省直部门,直接领导是处级,大领导是厅级),都有一种“场”。虽然很难描述,但似乎真的存在。这种“场”,让你在他的面前,有一种“紧张”和“失措”的感觉,似乎你永远和他有很远的距离。有的时候是因为他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有的时候是他突然的批评或表扬,有的时候仅仅是沉默或是不经意的表情。这就是层级和位置带来的区别,你对领导的关注将永远大于他对你的关注。职场的第一阶段,很多人说是要做到和单位同事关系融洽,但我认为,第一阶段最重要的目的是需要消除这种“场”,因为只有“场”消失了,才意味着你和领导距离的拉近,才意味着相互间了解和信任的开始,只有这样工作才算真正起步,职场也才刚刚上了正轨。
  《科幻世界》上有一本著名的小说《三体》,应该有人看过。里面提出“面壁”和“破壁”的概念。我很欣赏。借鉴一下,就叫“场和破场”吧。“破场”的时间有长有短,那本著名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最近被拍成电视剧,主人公池大为“破场”的过程天雷地火,花了整整10年时间,但一般人也就1年左右,我的第一个岗位如此,我的同学们也是如此。我的第二个岗位大概只要了半个月。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个岗位的领导,比第一个岗位的级别更高、责任更重,能力更强,个性也更鲜明,能短时间进入角色,应该得益于对规律的把握。
   “破场”是调整自己的过程。公务员职场上,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自己。大概有四点。
  一是心态端正。领导虽然位高权重,看似离距离很远,年龄上也就是我们的父辈,想一想在家里如何和长辈打交道,就以这个基准,以父辈之礼待之,礼貌、尊重的同时,也无须“过于”谦虚、懦弱和退缩。
  二是细心观察。沉默和耐心是公务员职场的永恒武器,但沉默的同时,更要学会观察。看领导如何说话,怎么做事,如何代人接物,有怎样的性格,工作上有怎样的目的和重点,有如何的轻重缓急。用眼睛看,用脑子思考,用心感悟。
  三是正确行动。一般说来,会有很多人告诉我们,要想在领导前面,做在领导前面,领导的需求就是你的工作。这些话当然没错,但是,我想说的是,领导的需求也有层次之分,比如你有两个手下,其他各项相同,只是能力上有区分,一个能够在上楼前帮你按下电梯,另一个能主动帮你搞定明天面对更大领导的汇报稿,并且让更大的领导赞赏有加,你会觉得哪个更重要?所以这里的忠告是,当然要做领导的手,做领导的脚,主动为领导做那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是更要学会做领导的“脑”,学会帮领导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就叫做能力。
  四是领导之外。一直以来,我都在说领导,但千万别做成厚此薄彼,因为领导对你看法,除了他自己的观察,也来源于其他人的看法,就像别人无意的一句话,或是办公室、餐厅、车上几个人不经意的议论。中国历史上和民间历来对此很有研究,并有个著名的专有名词--“做人”,题目太大,下次再说吧。但是与人为善,待人以诚,在我看来,似乎是最好的方法。
  最后再说一点,一个反面教材。现实中我见过不少,历史上也有。大家也都看过很多种版本的雍正和年羹尧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点,“破场”之后,很多人头脑发热,或是和领导称兄道弟,或是居功自傲,或是没有了那种上下级之间的尊重、礼貌和距离。这个,我是明确反对的。要永远记得上下级关系,永远记得尊重,永远保持自己的谨慎。领导和你亲近叫做平易近人,你和领导随便叫做没大没小,这就是公务员职场的辩证和统一。
  第四章:
  学者和江湖,领导的分类
   模仿是进步的开始。公务员职场更是如此。
  上一章说如何和领导处理好关系,这一章讲讲向领导学什么的问题。到底什么是领导的必备素质,什么又是领导的必备能力,他工作如何推动、遇事如何处理、危机如何解决,他的“场”是如何形成的,他在职场上有怎样的直觉和核心竞争力。
  初入职场,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信息的失真。当你真的想向领导学习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比如我,三代贫农、白手起家,对于官场领导的认识,来自小说、电视剧和父母亲戚的传言,家里亲朋好友都是工人农民小知识分子,他们对政府官员、领导干部能有怎样的认识?无非忠者大忠,刚直不阿两袖清风,为民做主伸冤请命;奸者大奸,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滥用职权吃喝嫖赌。加之官场小说的影响,后者的印象似乎还深刻一些。所以,第一印象就有问题,还没开始工作,心理先失衡。在“破场”之前,距离远、规矩多、面纱重,看领导看不清。“破场”之后,真实一些,但是影响仍在。有一些“好心人”会告诉你一些“内(原来你是敏感词,这些敏感词是打击广告的吧)幕”----某某领导是的父亲母亲是谁谁谁,和谁谁谁家的世交;是哪位更大领导的“人”,和哪几个领导是同一派系相互扶持,等等等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等“公考”进入的公务员,出身寒门,无权无势,也无像郭靖、杨过、虚竹、张无忌这样的机缘巧合,徒有一颗想上进的心,岂不是折磨死自己?
   七年之后,再看这个问题,心态平和很多。
  心态的改变来自于阅历的增长,七年来认识了很多领导,也接触他们的私人生活,发现他们既非大忠,也非大奸,就像你我父母长辈一样,是平常的人。在省城、在北京更是如此,或许县处、厅局级领导只是一个路边打的、提篮子买菜的路人甲。在他们的仕途里,那些“外力”的影响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但“传说”有些夸大其词。人的成长,机遇、提携当然非常重要,但可遇不可求,这些抓住机遇者的背后,付出的汗水、打下的基础、练就的能力往往不被人知。
  更重要的是,我见到几个一定级别的领导,和你我一样,寒门白手,独自打拼,直接证实了公务员职场仍有这样一条道路的存在。
  说的有点远,回头说“学者和江湖”。这个命题来自于职场初期发现,他们的特征是如此不同和明显,如果对“领导群”进行分类,这样的命题一定成立。
“学者型”领导,特点在于办事认真、细致、钻研。有的论理较真,颇有些学究气质。搞文字综合的,会在字、词、句子、篇章上反复推敲,不厌其烦,不断改进;搞会务接待的,会在来去行程、讲话顺序、一个设备,一个席卡上反复琢磨,前有先试、后有预案,力求完美;搞业务的,往往成了专家,理论上在报纸刊物、甚至学术期刊出些文章,操作上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熟练,更是叹为观止。我曾经在和两位当过县区一把手的领导一起吃饭,席间他们谈起了“防汛”,本来以为他们说说夜间巡堤、转移群众,责任制,谈谈把不在岗的乡镇负责人就地免职之类就算了。但最后他们谈起的是来水面多少,去水面多少,降雨量多少,沙土黏土的区别,点状带状出水点的不同,在何种情况下用油毡去盖,在何种情况下用沙袋去堵,在何种情况下要派人下水单点去防,在何种情况下虽然堤坝漏水也无妨,在何种情况下围堤一定是保不住了。他们两人都不是水利水文出身,但业务精熟,思路清晰,让人佩服。
“江湖型”的领导则有意思一些。人头熟、圈子广,网络大。为人或豪爽,或平易,或诚信,善于与人打成一片。有的一呼百应,有些江湖上“带头大哥”的味道。无论公事、私事,他在可以通过电话,饭局来搞定。说实话,工作之初,对这种每天饭场多、联系多、来人多的领导我有反感。但等到有一天,单位有一件工作的事情,协调不好,这边急如火,那边按程序要半个月,结果一位领导帮我打了一个电话,当天就搞定,总算明白人脉的作用,才明白自己认为他们不务正业其实有些单纯了。而且有些人脉的作用,不一定是打招呼,递条子,更重在了解信息、程序、手续、进度,明白用力方向。
  以上是大致的分类,在机关里这样的人很容易区分出来。存在即合理,这两种类型都是公务员职场环境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至于具体一个人最后成为何种类型,应该和他自己性格、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一些比较内向的人就很难变成“江湖型”的领导
  虽然领导是我们的榜样,但也要看到这两种情况路径依赖、失之于偏的情况,做“学者型”,有的性格过于内向,包容性不强,会有人背后说“书呆子”、“只会做学问”、“傲气”、“难相处”;如果做“江湖型”,完全不顾及业务,不思考问题,全心搞人际关系,也会有人背后说,“不干事”“官混子”“官油子”。产生了这样的负面舆论,一定会反过来制约了自己发展的。我也见过不少。所以,真正的大领导都是两者兼顾,只是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今天说的是领导,其实就是说自己。我们这群公务员队伍的底层人员,机遇、出身上非主观可以决定。但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仍由自身。子曰,行有我师,善而从之,不善则改。遵循前人的脚步,于“业务”和“人际”上多下功夫,积跬步至千里,积细流成江河。事一件一件的去做去钻研,人一个一个的去认识去相处,内外兼修,才是王道。
  附录二:
   年轻公务员职场十“悖论”
   思考源于问题,发展始于矛盾。
  论坛上的筒靴们说的好,做公务员,就是做自己的人生。我继续讲下去,是避不开规则、做事、做人、道路和理想的。谁也不能撇开世界观,只说方法论。
  以下的这些“悖论”,有的是我自己经历和纠结过的,也许以后还要继续面对;有些不是公务员职场所独有的,只是这里更加明显;有些和每个人的性格、心态有关,此之破履彼之锦衣;有的过于深厚,需要更长时间的思考。但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如果你做公务员,又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它们就会意外或必然的出现,给你一个小小的或长时间的困扰。就像七年中,我所经历的。
   1:目标悖论
   做公务员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第一目标肯定温饱和稳定。恭喜你,从考上公务员的那天起,基本上已经得到了。
  但是往后30多年的时光,就不再追求一点新的什么了吗?世俗看来,公务员的追求一般有三种:一是进步,俗称级别高。二是实惠,俗称能量大。三是为民,俗称共产主义理想。但我见过级别高的人,徒有级别,和你一个办公室,做一样的事情,默默而碌碌;也见过能量大,大到丧失自我,寻求私利将自己送到监狱的人;更见过仅有理想,却四处碰壁的人。关键在于这些综合方向和目标,如何做到既现实又理想,既协调又统一?
   2、能力悖论
  现在随便一场公务员考试,都是几十上百人争夺一个职位。考上的都很优秀,都是高手和好苗子。但是,到了机关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做的事情都琐碎、简单、重复,一地鸡毛,基本上用不上什么能力。以最有技术含量,也最普遍的文字综合工作来说,我至少听过好几个文字高手这样指导我:“文字工作的根基还在中学”,不得不承认,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在于,岗位和考试的反差实在太大,既然一个听话肯干的中学生都能胜任的活,为什么要这么多本科生、研究生拼死拼活争着干。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给予的岗位能够施展的空间这么小,时间一长,会不会费了你的能力和武功?
   3、干事悖论
   好,我们再具体一点。
  我们每一个刚刚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家里人都会说要勤快,要会干事。的确,我们也只能靠着干事确立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靠汗水建立核心竞争力。但是,会干事的人一定幸运吗?就像第342楼说的那种情况也并非没有。我就亲眼见过一件事情,某单位有一名额去香港挂职一年,对年轻人当然是绝好机会。这个单位最能干的小伙子,由于是业务骨干,缺他不得,单位只能决定,谁去也不能让他去。结果让那个平时不太会干事,可有可无的家伙去了。
   4、出身悖论
  这是一个观察。有一位高官,像我们一样出身寒门,努力打拼,身居高位,但最后却因贪腐被判刑,从他家夹墙中起出大量的发霉的钞票。一些了解他的人说,他哪缺钱呢,都是小时候穷怕了。那么家境好的呢?一般抗拒腐蚀的能力上要强一些,但是总体上却更安于现状,缺乏动力,不愿打拼,最后失之“庸陋”。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但出身却影响了性格和气度。
   5、报酬悖论
  两个方面:一是收入不高。进入之前,我们都以为公务员除了工资,还有“灰色收入”,反正肯定很殷实。但是进入之后就会发现,大部分公务员也就是温饱朝上,刚刚够用,离殷实很远,传说中的灰色收入仍然在传说中。二是报酬不均。工作上,大部分事情都是新进的公务员在干,但是收入却也是最低,最要命的是,前几年老公务员都分过了房子,但现在基本上叫停了,面对住房和结婚这样的现实问题,年轻公务员的生存压力仍然较大。
   6、尊重悖论
  公务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吗?如果在家里,父母向人介绍,儿子(女儿)是公务员,大家赞赏有加,你脸上有光。但在社会上,四处宣扬自己是公务员,恐怕情况不妙,要是和他人在街上发生一点的矛盾,你大喊一声“我是公务员,我是机关干部”,有理或许也会变没理,可能还会上新浪搜狐。前段时间,我注意到一则新闻,安徽省马鞍山市发生了一个小的交通事故,双方发生矛盾,那个傻乎乎的局长,大喊一声“我是干部”,结果引发有几千群众上街围攻,最后局面差点失控。论坛里我没到发链接的级别,大家百度一下标题“安徽一局长开车肇事当街抽打学生被千人围困”,自己看看?
   7、评价悖论
  最近发现评价一个官员实际上很难。原来以为海瑞就是好官,张居正就是坏官,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大家看看《明朝那些事》就明白。现实中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官员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委的警示片,里面说一个贪官,贪婪无耻,胆大愚蠢,事实确凿,无可否然,他自己也是老泪纵横,后悔不已。这个人出身高干家庭,我一直以为他就是一个“衙内”。后来我到一个同学家做客,刚才讲的这个官员曾经做过他们县的主官,他父亲提到这个人,说“这是大好人啊,做了好多好多实事啊”,然后滔滔不绝。说明一下,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个普通工厂的普通工人,是最典型的老百姓。疑惑就在这,一个人身上怎么会同时具备这样截然不同的特征,他的“能干”和“贪腐”之间有无联系呢?
   8、榜样悖论
  想进步,如果能找到榜样是最好的。但公务员职场不同于学校,从身边的人中间找一个榜样是很难的。大概有几个原因:A、我们在机关里面看到的大部分的人都安于现状。B、能力强的人,恪守沉默,厚积薄发。C、已经成功的人成了传说。最后一点很有意思,几年前,我所在的单位,有一位副处级的调研员,通过考试成为了副市长,实现了真正的“一步三级”,但他这一跳,也就使大家在等级上、空间上、和心理上产生了距离,没有办法和他直接沟通,失去了向他学习的机会。他究竟平时怎样分配时间,协调社交和学习的关系,到底看哪些书复习迎考,到底有什么样的杀手锏。。。。。。成了谜。
   9、考试悖论
  大家都知道,考试是年轻公务员最重要的进步渠道之一。我也一直鼓励大家完善在竞争性选拔中的能力。但实际上,考试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往往一些考试,会有后座力。考试失败了,单位会觉得你“不安心”,一些人也开始警惕你;成功考试了,进入了新单位,以前积累的人脉,资源,上手的业务都全部失去,又得从零积累是否值得?是不是真的比以前好?事实上,就我所见的,考试成功者,后悔自己考上的,大概也有一半左右。
   10、“潜规则”悖论
  这个问题就尖锐了:进步的过程中,要不要服从于潜规则。说的再直白一点,如果有人在卖官,你敢不敢,该不该,要不要买?这是一个很头疼的事情,短期看,不送钱,
“一人向隅,举座不欢”,你可能要倒霉;长期看,送了钱,也可能也要倒霉。故事一般都是这样:某单位出来一个贪官,带坏了一方风气,出现了不少买官卖官的事情,某甲服从于这样的风气,也跟着送钱,如愿以偿弄了一官半职,但好景不长,纪检监察部门将该坏人绳之以党纪国法,但某甲也跟着倒霉,即使侥幸逃过受处分,但职场上的进步至少要耽误10年以上。
  感谢大家的回帖和思考!
   帖子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在孤独的道路上相互交流,公务员职业不但是一场长跑,更是一群人的长跑。
  先回复给“缘睐”兄,抱歉回晚了,实际上,我一直是把“军转”和“公考”的公务员作为对立群体来思考的。我们以前的单位,曾经出现过副团回来转业一年定副处实职的情况,而那些公考进来,实际上已经是业务骨干的主任科员只能再一次的叹息。在我看来,转业干部有其自己的优势,为人成熟老道,社会关系广;其劣势可能是业务不强,对机关的情况不熟悉。但无论如何,在机关里,人既要认清环境,更要认清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我认为,公务员队伍的复杂和辩证,恰恰创造了一种机会,一种各种不同的人均能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像“从2010开始的人生”mm采用“全守”之势,“小红帽vincy”说的那位兄弟采用“全攻”之法,包括像“缘睐”兄考证等等,都是在公务员职场生存和发展的方法。法无定法,非法法也。只是你的努力和目标是否一致?以考证之事来说,学以致用,证以致用,如果你的证,可以为你在职场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或是能够为你带来兼职或收入,而不仅仅让别人说说“小缘爱学习”,那就更好了。
   “寒风队长”的话,很现实,赞同。
   “hmicly”女公务员生孩子的问题,晚生不如早生,我是同意“ahuimax
”的。  至于联系的问题,作为公务员,我只能保密自己的省份和部门。
这些也只能算是我这个外行人看小说,纠结于文中的内容和情节,虽说有虚构,有现实,有美好,这也正是这些文学作家们为了自己的创作和读书的口味,但是读多了之后就会有些感想和感受,对于当代文学专业这个方向的学生们,他们看到的已经不是内容了,而是本质,对整个官场小说的起源、作用、缺陷等的研究,因为这是他们的研究内容,也是他们的硕士论文,这些小说也帮了不少研究生们,让他们的材料也更加广泛了。以下是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到的近些年期刊或硕士论文关于官场小说的研究,这些应该才算是内行人看门道。
&山东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
&湖南工业大学师院校区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不知道我爱你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