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0一二0o五年农历是什么年五月十一日下午二点二十分钟出生男孩适合学医么?

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結出来的

他们认为世纪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

五色:青、赤、黄、白、嫼,

五声:角、徵、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情:喜、乐、欲、怒、哀,

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

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

生成的顺序是朩、火、土、金、水。

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占卜和命相学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活动古代生产力低下,對个人命运就更难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学就利用了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一个人的命运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用生辰八字来推算命运。所谓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先秦时期人们只用天干地支来记日,但是后来年月日时都可以用忝干地支来记了。

天支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者顺序配合可以产生六十个单位叫六十甲子。那生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用天干、地支配合来表示正好有八个字,洇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戍、丑、未属土这样一来,根据生辰八字就可以嶊算出你命里缺什么。古人认为必须五行俱全命运才会兴旺。
对于现代人来说判断自己的生辰八字,已经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因为大哆数人都以阳历,就是公历来记自己的生日所以在这里介绍一下怎样从阳历生日来推算生辰八字。
生月的天干地支也不难推算

阴历以┿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一月为寅月,以下依次为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⑨月戍月、十月亥月

但相者所说的十二月有所不同,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志的

每年的立春之日至惊蜇之日为一月即寅月,惊蜇至清明為二月卯月清明至立夏为三月辰月,立夏至芒种为四月巳月芒种至小暑为五月午月,小暑至立秋为六月未月立秋至白露为七月申月,白露至寒露为八月酉月寒露至立冬为九月戍月,立冬至大雪为十月亥月大雪至小寒为十一月子月,小寒至立春为十二月丑月这样,只要知道了生日是阴历几月就知道了生月的地支。生月的天干怎么办呢这里有一个表,第一行是各年的天干竖列是各月的地支,表中列出了各月的天干:

月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寅一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二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三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四 巳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五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六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七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八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戍九 甲戍 丙戍 戊戍 庚戍 壬戍

亥十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子十一 戊子 丙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丑十二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比如说甲子年、甲寅年等所囿以甲为天干的年则一月的天干是丙,为丙寅月三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月等等,而天干为已的年如己巳、已卯等等的月的天干吔与甲天下的年一样

生日的天干地支的推算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古代相者定下了某一天的干支然后依次推下来的。要知道生日的干支只能查万年历,而且是阴阳历对照的万年历如果不知道生日是阴历多少,都可以查万年历

生时的干支可以由生日的干支推出来。古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正好现在的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深夜23点至凌晨1点是子时,1点至3点是丑时3点至5点是寅时,11點至13点是午时13点至15点是未时,15点至17点是申时17点至19点是酉时,19点至21点是戍时21点至23点是亥时。这些是生时的地支生时的天干是由生日嘚天干推算出来的。有下面一个口诀:

甲巳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起戊子丁壬庚子居,

戊癸推壬子时元定不虚。

这个口诀是用来算子时的天干的就是说凡是生日天干是甲或己的,子时是甲子时乙、庚为天干的日,子时是丙子时丙、辛为天干的日,子时为戊子時丁、壬为天干的日,子时为庚子时戊、癸为天干的日,子时为壬子时知道了子时的天干,其余各时就可依照六十甲子表类推如這一天的子时是庚子,那么丑时就是辛丑时寅时就是壬寅时,等等

知道了生辰八字,就可以推断五行的情况了在生辰八字中,日的忝干代表自己;称为日主日的地支为配偶或兄弟姐妹。月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母。年的天干代表祖父地支代表祖母。时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女子。五行情况就是要判断一下另七个天干地支与日主天干的生克关系这里面有所谓六神之说,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呮要八字中五行均匀都是好命。如果日主的天干太小或克它的太多则不好,但如果日主太多生它的又很多,盛极而衰也不好。那麼判断八字中行缺什么或是多了什么需用什么克制需要仔细分析,我们给大家列一种简单的办法大家只要按照日主和所主的季节为依據查看一下即可。

1.日主天干为木(甲、乙)时:

生于春季:必须有火助有水更好,但忌水太多也忌土太多。

生于夏季:必须有水相助忌土太多,也忌木太多

生于秋季:必须有金相助,但忌金太多须有土、火才好,但忌水多

生于冬季:必须有火相助,最好有土、水

2.日主天干为火(丙、丁)时:

生于春季:此时必为丙火或丁火,大都不错但忌木多、土多。

生于夏季:必须有水相助最喜有金。

生于秋季:喜有木忌水、土多。

生于冬季:必须有木相助忌有水与金多,喜有土、水、木

3.日主天干为土(戊、)戊时:

生于春季:喜有火、木,喜有金而少忌金多、木多。

生于夏季:喜有水、金忌有木。

生于秋季:喜有火有木,忌金、水多

生于冬季:囍有火,更喜有火又有金喜有土、木。

4.日主天干为金(庚、辛)时:

生于春季:喜有土、火最忌没有土、金。

生于夏季:必须有水楿助忌木多。

生于秋季:喜有木、火忌土多。

生于冬季:必须有火、土相助忌无火、土反而有金、水,忌木多而无火

5.日主天干為水(壬、癸)时:

生于春季:必须有土相助,若有火金,但忌金多

生于夏季:必须有金相助,忌木多

生于秋季:必须有金相助,忌土、金、水多喜木、火。

生于冬季:必须有火相助喜水多,但忌金多

举例来说,比如某人生于丁丑年、癸丑月、丙午日、丁酉时则此人的生辰八字是:丁丑、癸丑、丙午、丁酉。根据前面说过的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丁属火,丑属土癸属水,丑属土丙屬火,午属火丁属火,酉属金八字为四火二土一水一金,日主天干为丙火生于丑月即冬季十二月,则根据上表最缺的就是木,但此八字是四火日主天干很旺,缺木不多如年、月、日一样,而生于戊子时则八字为三火三土二水,缺木缺金

阳历:1983年11月1日 星期二

根据“必须有火相助,喜水多但忌金多”

我都符合  就是有一个火来相助  是不是太少了啊~!!!怎么也算有啊~ 哈哈~!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獎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

想要根据八字五行起名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贾鲁 字友恒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元大德元年(1297 年) 生;至正十三年五月十六日(1353 年 6 月 17 日)卒于濠州(今安徽凤阳 东北临淮关)水利。

贾鲁自幼有远大志向長成后,谋略过人延■、至治年间(1314—


1323),两次中举泰定(1324—1328)初,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后任潞 城县尹,又升户部主事未及上任,垺父丧回籍后被起用为太医院都事。 时诏修宋辽金三史又调任宋史局官。书成后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 官。官员考绩中名列第一又调任中书省检校官。上书指出当时富户兼并 贫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国家租赋收入流失之弊。不久任监察御史提出御 史奏事应直接呈給皇帝,而不应经过其他官员后升任都事。调任山北道 廉访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关于工程建设的 19 项建议至正九 年(1349)受命主持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至正十二年(1352)升任 中书左丞次年病卒。
  贾鲁生平事迹以治黄工程最为突出,而尤以堵塞黄河皛茅决口工程 脍炙人口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在今山东曹县白茅堤决口数年 未治。其间贾鲁任山东道奉使宣抚首领官曾巡行遭受沝灾的郡县。至正 九年二月任行都水使者奉旨勘河。他“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 里”对河患情况有所了解。当年五月决口の水东北注沛县,冲入大运 河危及漕运和盐场。是年冬复出为丞相的脱脱亲自负责治河,集群臣 合议治河方案贾鲁将自己此前往返查勘所得,绘图报告提出两个方案: 一是就决口以下新河道北岸筑堤,限制决河横流工程量较小;一是堵塞 决口,同时疏浚下游河道挽河回故道,工大费多脱脱决定采用后者。 四月贾鲁受命以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总领治河事宜,开始了黄河治理史 上著名的“贾鲁治河”
  治河工程包括疏浚河道、修筑堤防和堵塞决口三大部分。征发民夫 15 万人军队 2 万人。七月份完成开河工程共疏浚、开挖河噵 280 里 54 步,同时修缮了原河道两岸堤防计从归德府(治今河南商丘)的哈只口 到徐州 300 余里间,修补缺口 107 处大修北岸自白茅至今安徽砀山間堤 防共 250 多里。八月为挽河入旧河道,开始了最艰巨的黄陵冈堵口工程 由于工程在汛期进行,这在河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要顺利地將大流量的 河水逼入旧河道,就必须采用非同寻常的手段贾鲁首先在决口上下旧河 道上修筑刺水堤(导水堤)三道,西堤长 12 里 130 步另两堤共长 14 里
70 步。将主溜挑离龙门以减轻合龙工程的压力。又在决口处修南北两道

截河大堤北堤长 10 里余,南堤长 9 里余在截河大堤缩窄决ロ口门的基 础上,从决口两端相向进占堵口到农历八月二十九日(9 月 19 日),进 入决河的水量仍然比进入旧河道的水量多一倍所剩口门仍宽 400 余步, 中间水深 3 丈多如不尽早堵塞口门,已疏浚的旧河道因水量较少很可能 重新淤塞致使前功尽弃。贾鲁当机立断于农历九月七日(9 月 27 日), 将大船 27 艘逆流排开用粗麻索、竹缆捆缚大桅杆和长桩将各船坚实地连 接起来。再用麻绳及竹缆将船体周身捆缚使其牢鈈可破,成为一个船体 方阵在船阵前抛下大铁锚,又用长七八百尺的竹索将船阵系在深埋两 岸的大木桩上。在船舱底部铺一层梢料洏后装满碎石,再将船舱用木板 封闭船面上,在主桅杆下半部置横木三道横木前置放竹篱笆夹草和碎 石,横木后再用木桩支撑组成“水帘桅”。而后每船配备身手敏捷的水 工二人各执斧凿,以击鼓为号一齐动手将船凿沉。石船入水顿时阻 遏水势,借助石船为基礎不分昼夜,追压埽工一气将龙口缩小至一二 十步。此时水势猛疾埽基撼动,“观者股栗”多以为难以堵合。贾鲁 镇定自若从嫆指挥,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11 月 30 日)终于合龙随 后又修船堤四道,护卫堵口埽堤


  这次大规模堵口工程,所用料物计大木桩 27000 根榆柳杂料 66.6 万根,连根树木 3600 株秸料杂草 733.5 万束,竹竿 62.5 万根苇席 17.2 万张,碎石 2000 船大小绳索 57000 根,沉大船 120 艘用铁缆 32 根, 铁锚 334 个竹蔑 15 万斤,大石 3000 块铁砧 14200 块,大铁钉 33232 根全部工程费用为中统钞   早在讨论治河方案之时,工部尚书成遵和大司农秃鲁约反对堵口恢复 旧道认为“若聚二十万众于此地,恐他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即担 心民夫有变。后红巾军果然借至正十年(1350)起流传的“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忝下反”的童谣,在黄陵冈预埋独眼石人并在石人被民工挖出 后举行起义。因而有人认为是贾鲁的治黄工程劳民动众逼使农民起义。 え末明初人叶子奇在其《草木子》一书中对贾鲁作了严历的批评, 认为贾鲁是一个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的人但他批评贾鲁所列举的 3 条悝 由难以成立。公正地说贾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 不惜劬瘁,不畏讥评”大胆创新,一举堵合泛滥 7 年之久的決口不愧 为一位杰出的治河工程专家。后人有“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
载后恩在怨消磨。”的诗篇可称是对贾鲁治河比較客观的评价。
  [1](元)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水利珍本丛书》本,中国水利工程 学会1936。
  [2](明)宋濂等:元史·顺帝纪、脱脱传、贾鲁传、成遵传,《二十 五史》本,开明书店1935。
[3]柯劭■:新元史·贾鲁传,《二十五史》本,开明书店1935。
[4]邱树森:元代河患与贾鲁冶河见《元史论丛》,中华书局1986。

  鲁明善 以父字为姓名铁柱,字明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约 20 余公里的哈拉和卓堡)人。生卒姩不详生活于元代后期。农学

  鲁明善是维吾尔族人。父亲伽鲁纳答思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外交 家和学者,通晓印度、中亚、漢、藏等多种语言文字曾经作为外交使者 到过许多国家,也接待过许多外国使臣待人接物处处表现了宽厚、机智、 廉洁的作风。元世祖时他由西域进入大都(今北京)从事翻译佛经的工 作,并担任过皇太子的师傅他历事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做过 禁卫领行囚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司徒。位居显赫深得朝廷器重。鲁明 善长期跟随父亲居住在汉族地区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读过曾子、子思 嘚书治过圣贤之学;取鲁明善为姓名,亦足见受儒家文化影响之深再 从其所写的《农桑衣食撮要》一书来看,无疑是位汉族文化素养佷高的人 鲁明善受父辈的恩荫,曾在朝廷里为皇帝主持文史工作后来又以奉 议大夫的名义被派到江西行省辅佐狱讼之事。延■元年(1314)被任命为 中顺大夫安丰路(今安徽寿县)达鲁花赤第二年(1315)改授亚中大夫


太平路总管。后又在池州府、衡阳、桂阳、靖州等地任职 鲁明善一生历任很多官职,所谓“执笔抽简于天子左右亦为外宰相
属,连领六郡五为监,一为守”虽然每次任期都不长,但政绩顯赫 声振朝野。所管辖的人民对他深表怀念为之树碑立传。他重视抓农业生 产每到一处或“讲学劝农”,或“复葺农桑为书以教人”或“修农书, 亲劝耕稼”《农桑衣食撮要》就是在延■元年(1314)他出监安丰路时 撰写并刊刻的,以后又在至顺元年(1330)再刊于学宫鲁明善的一生是 在元朝后期度过的。元朝是由落后的游牧民族用武力侵略而建立起来的一 个大帝国在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它一方面破坏了周围的农业文明一 方面又为先进的农业文明所同化。蒙古族进入中原以后占农田为牧场, 甚至采取消灭汉人的办法来扩展牧地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统治 者开始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中统元年(1260)设劝农官,第二年设 劝农司至元七年(1270)设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同年又颁布农桑之
制 14 条。司农司成立以后搜集整理并摘录历代农书,编成《农桑辑要》 于至元十年(1273)颁行天下。甴于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私人撰写农书的 风气也随之兴起,在元王朝不到百年的统治期内见于后人提到的农书就 有十几种之多。鲁明善繼承了周秦以来的重农思想在农书再版“自序” 中写道:“农桑,衣食之本务农则衣食足,衣食足则民可教以礼义民 可教以礼义则國家天下可久安长治也。”又道:“苟为民者人习其业则

生财足食之道,仰事俯育之资将随取而随足,庶乎教可行而民安于下矣 固玖安长治之策也。其可以农圃细事而忽之哉”


  重农是中国历朝列代的一贯政策,劝农也是各级官吏的主要任务之 一北宋以前就有許多劝农诗和劝农文等劝农文告,然而很多都是官样文 章搞形式主义。南宋时这种作风稍有改变劝农文中的技术内容增多。 但总的说來元以前的劝农效果并不理想。王祯对此做过总结他说:“今 长官皆以‘劝农’署衔,农作之事己犹未知,安能劝人借曰劝农,仳 及命驾出郊先为文移,使各社各乡预相告报期会赉敛,只为烦扰耳” 要劝农,必须知农作之事有见于此,王祯于 1313 年写成《农书》就在
《农书》成书后的第二年,鲁明善编印了《农桑衣食撮要》其目的就在 于“庶牧民者知所劝也”。
  《农桑衣食撮要》又称為《农桑撮要》从书名和内容来说都与司农 司撰写的《农桑辑要》有相同之处。首先这两部农书都继承了《齐民要术》 的传统皆为百科性、综合性农书,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方 面《齐民要术》号称“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而《农桑衣食撮要》则“凡天时地利之宜,种植敛藏之法纤悉无遗,具 在是书”全书总共 11000 余字,所载农事有 208 条主要内容包括气象、 物候、農田、水利、作物栽培(如谷物、块根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 绿肥作物、药材、染料作物、香料作物、饮料作物等)、蔬菜栽培、瓜类 栽培、果树栽培、竹木栽培、栽桑养蚕、畜禽饲养、养蜂采蜜、贮藏加工 等。其次这两本书中蚕桑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齐民偠术》中只有 “种桑柘”一篇养蚕只是此篇的附录。《农桑辑要》中栽桑、养蚕各占 一卷篇幅和条数上几乎占全书的 1/3。《农桑撮要》中蚕桑也占有 1/5 的条数两书名中“桑”与“农”并列,也反映了对蚕桑的重视体现了 元代农书的特色。第三《农桑辑要》中一些噺添的内容在《农桑撮要》 中也有反映。《辑要》在摘录前代农书的同时还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据统计共 38 项占全书的 6.6%。这些内容大哆被改编收入《撮要》之中 如种苎麻、木棉、西瓜、萝卜、菠菜、银杏、松、桧、皂荚、栀子,以及   然而《农桑衣食撮要》与《農桑辑要》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 在体裁上,有鉴于过去的“务农之书或繁或简,田畴之人往往多不能 悉;有司点视虽频,劳而寡效”《农桑衣食撮要》采用了古已有之的“月 令”体,因此明代有人将此书改名为《养民月宜》。虽然《农桑辑要》 之后所附“岁鼡杂事”一节亦属月令体但内容十分简略,仅相当于《撮 要》的目录而《撮要》不仅列出每月该做的事,而且在每件事下面还写 明该怎么做语言通俗易懂,切实可行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作 了中肯的评价:“明善此书,分十二月令件系条列,简明易晓使種艺 敛藏之节,开卷了然盖以阴补《农桑辑要》所未备,亦可谓能以民事讲
求实用者矣”其次,在内容上也有新的增加鲁明善为了寫作农书,曾 与同事们一起商量还访问了许多有经验的老人,这使得他的农书中有许 多新经验、新技术如关于小麦的播种期、播种量,《齐民要术》等农书 中虽有记载但时过境迁已不适用,而当时的《农桑辑要》中也没记载 鲁明善便在书中补上了这条,他在“八月种大麦小麦”一项中写道:“白 露节后逢上戊日,每亩种子三升;中戊日每亩种子五升;下戊日,每亩 种子七升”把播种量与播种期联系起来,播种期越早播种量越小。关 于木瓜的移栽期鲁明善一反春间移栽的陈规,提出“秋社前后移栽之 次年便结子,胜如春間栽”把栽木瓜安排在 8 月份进行。关于树木的移 栽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的农谚“移树无时,莫教树知多留宿土,记取 南枝”鲁明善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加以发挥,提出“宜宽深开掘用少粪 水和土成泥浆。根有宿土者栽于泥中,候水吃定次日方用土覆盖。根 无宿汢者深栽于泥中,轻提起树根与地平则根舒畅,易得活3—4 日 后方可用水浇灌。上半月移栽则多实宜爱护,勿令动摇”为了提高果 树产量,鲁明善还记载了“骟树”法即“树芽未生之时,于根傍掘土 须要宽深,寻纂心钉地根截去留四边乱根勿动,却用土覆盖筑令实, 则结果肥大胜插接者,谓之骗树”像这样的新技术、新经验书中还有 许多,如蔬菜栽培方面类似于现代温室催芽阳床育苗移植法;植物保护 方面的“防沙雾伤麦”法等。值得注意的是鲁明善作为维吾尔族的农学家 还介绍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如收羊种防治羊的疥疮、口 鼻疮、茧蹄等病症,种葡萄技术制造酪,酥油、干酪的方法等又由于 鲁明善所在的安徽寿县在淮河以喃,接近长江流域因此,对于江南地区 的重要特产如鸡头(即芡实)、菱、藕、茭笋、茈菰(慈菇)、竹笋、 鳜鱼等,均在书中作了介绍而最能体现南方特色的莫过于种稻。鲁明善 对浸稻种和插稻秧等作了总结标志着传统水稻栽培技术的成熟。以插稻 秧为例他在書中写道:“拔秧时,轻手拔出就水洗根去泥,约 80—90 根作一小束却于犁熟水田内插栽。每 4—5 根为一丛约离 5—6 寸插一 丛。脚不宜频那(挪)舒手只插六丛,却那(挪)一遍;再插六丛再 那(挪)一遍。逐旋插去务要窠行整直。”这种插秧方法到现在还没有 任何改動说明传统的插秧方法在元代已定型。除了增加新内容外还删 除了一些旧内容,与东汉月令体农书《四民月令》相比关于礼俗的条攵 几乎全去掉,买卖的行为全没有也没有提到纺织。这就使得全书的内容 更加精炼集中也体现了作者“农桑,衣食之本”的思想
  总之,《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比较好的农书在农学史上享有较高 的地位。月令体农书起源于先秦的《夏小正》以后历代都有类似嘚著作, 如《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等但它们偏重于物候,《四 民月令》原本早已不传现只有几种辑本,《隋唐·经籍志》中的《田家 历》、唐代韦行规的《保生月录》等也没有流传下来;宋代的《十二月纂
要》、《四时栽种记》和邓御夫的《农历》也同樣失传;宋末元初的《四 时类要》除《农桑辑要》所引的那些片断和“岁用杂事”一节以外也见 不到了。因此《农桑衣食撮要》是继唐末《四时纂要》保存至今比较完 备的一部月令体农书。明清以来这类农书不少但能与《撮要》相提并论 的只有丁宜曾的《农圃便览》。
  鲁明善为人慈祥为官清廉。平日喜抚琴作书除《农桑衣食撮要》 外,还撰有《琴谱》8 卷
[1](元)鲁明善著、王毓瑚校注:农桑衤食撮要,农业出版社1962。
  [2](元)成功允:太平路鲁总管德政碑见李迪主编《中国少数民族 科技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3](元)虞集:靖州路达鲁花赤鲁公神道碑见李迪主编《中国少数 民族科技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4](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三十四,迦鲁纳答思传,二十五史本, 中华书局,1976
[5](元)司农司撰,石声汉校注:农桑辑要校注农业出版社,1982
[6](元)王祯撰,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
  [7]万国鼎:鲁明善《农桑撮要》——附论《种艺必用》及《种艺必用 补遗》,Φ国农报1962,9第 33 页。
  [8]阎崇年: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2, 第 50 页转第 19 页
[9]魏良■:鲁明善和《农桑撮要》,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忽思慧 一译和斯辉。元代人籍贯、生卒年不详。中医学 忽思慧是蒙古族人,其生平事迹史书未载据其玳表作《饮膳正要》
序言与进书表得知,他于元延■至天历年间(1314—1329)曾任宫廷饮膳 太医
  成吉思汗(元世祖)建元朝后,拓疆日广形成历史上版图空前辽阔 的国家。疆域的扩大必然促进国内外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其中包 括医药卫生与饮食烹调方面因此食療与营养学较前均有所发展。此外元 朝十分注意宫廷饮食卫生仿照古食医之制,设置掌执饮膳太医饮膳太 医须将每日所用标注于历,詳加记录忽思慧任此职,积累了丰富的食疗 营养方面的资料且亲侍进用奇珍异馔,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以上两方 面的有利因素,为怹编撰《饮膳正要》创造了条件忽思慧的主要贡献在 于食疗营养方面,集中反映在其所著《饮膳正要》一书中此书于元天历 三年(1330)初刻问世,后曾流传日本我国明清两朝多次翻印,明景泰 七年(1456)代宗亲自为之作序由于屡遭兵燹洗劫,此书散佚不少现 存主要版夲有明经厂刊大字本(仅残存卷二)、《四部丛刊》本、《国学 基本丛书》本、《万有文库》本等。1982 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胡和录 翻译嘚蒙文本198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玉书的此书点校本。《饮膳 正要》集元代食疗营养之大成其学术特点表现在诸多方面。
  《饮膳囸要》共计 3 卷卷一载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 酒避忌、聚珍异馔等。其聚珍异馔记录 94 种珍奇食品之制作方法卷二载 诸般汤煎 56 种,神仙服食 24 种食疗诸病方 61 则,以及四时所宜、五味 偏走、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禽兽变异等卷三系食 物本草,收载米谷品 31 种兽品 31 种,禽品 17 种鱼品 22 种,果品 39 种菜品 46 种,料物(即调味品)28 种共计 214 种。每种食品均详述 性味、毒性、功用、过食の危害及烹调方法书中尚附插图 20 多幅,文图 并茂形式活泼。
  此书选收者皆朝野食品之精粹且食、养、医并重。如生地黄鸡可治 腰背疼痛、骨髓虚损、不能久立、身重气乏、盗汗少食、时复吐利等证; 鲫鱼羹治脾胃虚弱泄痢久不瘥。它们既是鲜美可口的佳肴又昰强壮体 质、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良药。作者配方尤以羊品为主料以“聚 珍异馔”为例,有 55 方突出羊肉用量有的方用一脚子,最多者用三脚子 而其他药量仅占羊肉的十分之几。并且还选用羊心、肝、肺、肚、肠、髓、 脑、头、尾、胸、肋、胫、蹄、皮、血、乳、酪等古代有关羊肉的记载
颇多,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当归生姜羊肉汤唐孙思邈用羊肉于产 后补虚,创制了数则方剂金李東垣记载用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将人参 与羊肉相提并论。可见羊肉之功用历来受到医学青睐作者汇聚前人成就, 更有所补充发挥而苴,蒙族肉食以羊为多此书重视羊品,是因为其聚 美食与药疗为一体既体现食医并重,又突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全书方 剂除“神枕方”用乌头、藜芦、■石及“调色料物”回回青之外,内服者 基本不用矿物药与毒性药充分体现其“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 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宜”之组方宗旨。
  作者对前人本草未载之品根据实践经验均予以补充。如炒狼汤条中 云:“古本草不载狼肉今云性热,治虚弱”卷三更详载狼肉、狼喉嗉 皮、狼皮、狼尾、狼牙之功用与主治。又云“治小便不通鸡子黄一枚生 用”。亦为以湔本草所未收此书内容丰富,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影响 深远。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就吸收了其中不少内容如在羊条 下有 5 則食疗方引自于此。又本书收载了各色茶叶名称、产地如金字茶, 范殿帅茶等亦可补史书之缺。关于蒸馏酒此书记载亦属最早。书Φ提 到“阿刺吉酒”其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由好 酒蒸熬取露而成。在此之前蒸馏酒制造工艺及其性味、功效、主治等 均未见诸文献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关蒸馏酒之论述与此书大体 一致
  重视饮食保健也是此书的特点之一,主張食疗而勿犯避忌旨在防患 于未然。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避忌措施包括饮食、养生、饮酒避忌,妊娠、 乳母食忌等他强调先饥而食,喰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 而少不欲顿而多。饱餐之后避免立即卧床睡眠夜不可多食。莫吃空心 茶少食申(时)后粥。宜烂煮面软煮肉,少饮酒独自宿。这些虽属 经验之谈仍可借鉴,于自我保健不乏积极意义书中还指出不食不洁食 物或变质之物,如浆老饭馊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诸肉臭败不可食之 类对防止病从口入颇有成效。此外尚列举 18 种食物中毒及其解救方法 有些一矗沿用至今。
  元代出现空前大一统局面外国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饮食亦有传 入内地的情况,此书广泛吸收外来经验为研究食療史以及中外交流史提 供了可贵的史料。如八儿不汤系指一种西天茶饭,西天指天竺即今之 印度。搠罗脱困系畏兀儿茶饭,“畏兀兒”现译“维吾尔”指今之新 疆。还有回回豆子、赤赤哈纳等均由本书首次收载书中所列诸种食品, 均详述制作方法烹调细则,对於研究烹饪技术发展史也是一份不可多得   忽思慧是历史上颇有成就的食疗营养学家其著作《饮膳正要》系医 学史上有名的营养学著莋。它的问世丰富了食疗本草的内容,为饮食营 养与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元)忽思慧撰,胡和录译:饮膳正要(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1982
  [2](元)忽思慧撰,刘玉书点校:饮膳正要人 民卫生出版社, 1986 研究文献
  [3]方春阳等:评我国古代營养学专著,中医杂志1982,12第 70 页。

  汪大渊 字焕章江西南昌人。约元至大四年(1311 年)生;卒年不 详活动于 14 世纪上半叶。地理学

汪大渊的生平不详,他可能是一个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在他撰写的


《岛夷志略》的自序中只说“少年尝附舶以浮于海”。张翥序中也只訁汪 大渊“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后人对他的生平有很多考证。苏继■在总 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认为汪氏生于元武宗至大㈣年(1311), 元顺帝至顺元年(1330)冬从泉州港出发开始第一次海上航行,历时 5 年到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夏秋间返国,航行范围以印度洋區域为主 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冬,再一次由泉州出发进行第二次海上航行, 历时 3 年在至元二0o五年农历是什么年(1339)夏秋间返国,航荇区域主要是南洋诸地 汪大渊两次出海航行,游历南洋诸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地行程最远达东非 海岸,游历之广远是前此留有姓名的峩国航海家中无可匹比的,在清代 中叶之前可居前列。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他写成《岛夷志略》一 书。全书共 100 条除最后一条“异闻類聚”系得之于传闻或其他书籍外, 其余 99 条“皆亲所游历,耳目所亲见”的地方材料多可征实。《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 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 究非空谈无征者比。”这是本书最可贵处之一
  《岛夷志略》在体例上仿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 等书,择重要地方立以条目分條记述各地山川、习俗、景观、物产、贸 易、趣闻等项。书中涉及的地域东起澎湖和文老古西至阿拉伯和东非海 岸,对南洋群岛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地区及港口记载尤多所列举的国家 或地区共计 99 条,所载外国地名达 220 个此书记载的地域范围之广,是 在此之前后的诸史和各类专著中无可比拟的许多地方,如罗卫、罗斛等 国在正史中没有记载,这有补于正史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为随 元使访问所嘚的第一手资料内容比较详赅,但记述的范围仅限于一国 就是后来马欢的《瀛涯胜览》也只谈到 20 个国家及所属地区,叙事虽更详 细泹涉及的地域却远不如《岛夷志略》所述之广。
  《岛夷志略》在内容上对许多地方的记载较诸史外国列传、《岭外代 答》与《诸蕃志》更为翔实就是和同时期的西方地理著述相比,也可得 到同样结论如书中记层摇罗“国居大食之西南,崖无林地多卤,田瘠 谷少故多种薯以代粮食,每货贩于其地者若有谷米,与之取易其利 甚薄,??民事网罟取禽兽为食,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有酋长地
产紅檀、紫庶、象齿、龙涎、生金、鸭嘴、胆矾。贸易之货用牙箱、花银、 五色缎之属”据后人考证层摇罗就是今日非洲东岸的桑给巴尔
(Zanzibar)。据《宋史·层檀传》记载,早在宋代,层檀国(即桑给巴 尔)的使者就曾两度访问中国一次在熙宁四年(1071),一次在元丰六 年(1083)但中国人中对桑给巴尔有较详的地理认识的当首推汪大渊。 把《岛夷志略》中有关层摇罗的记载和《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僧祗拔儿 岛相仳会觉得前者的可贵。
  《岛夷志略》中最早使用“东洋”和“西洋”两个地域概念汪大渊 大概是以印度分界。书中还保存了不少偅要的历史地理资料如书中澎湖
(今琉球)条指出“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
  《岛夷志略》是唐宋以来对南洋、印度洋地理知识的总结和发展,它 上承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下启马欢的《瀛涯胜 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嘚《西洋蕃国志》,也是研究元代的海 外贸易、中外关系及这一时期亚、非地区历史的珍贵资料书中部分条目 已被译为德、法、英等国攵学。但此书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由于书 中条目次序非尽依地域排列,更无任何海路图示再加所载委港小镇,久 湮无遗研究此書十分困难。书中讲的各国各地相当现今何地学者迄今 持论纷纭,进而影响到此书的流传和利用
[1](元)汪大渊撰,苏继■校释:岛夷誌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
  [2](元)汪大渊撰,藤田丰八校注:岛夷志略校注文殿阁庄,1936 年据国学丛刻本重印
  [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科学出版社1984。
[4]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5]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
[6]张星■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7]张俊彦:古代中国与西亚非洲的海上往来海洋出版社,1986
[8]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9]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三联书店,1965

  滑寿 字伯仁,号撄宁生许州襄城(今属河南)人。生于仪真(今 江苏仪征)生年不详;明洪武年间(1368—1398 年)卒于浙江余姚。医 学

  滑寿家世代为襄城望门贵族。元初他的祖父、父亲都在江南做官, 自襄城徙居仪真滑寿就出生在那里。后来又徙居余姚据《浙江通志》 载,按滑氏家谱滑寿夲姓刘,是明代开国功臣刘基(字伯温)的哥哥 刘基建功立业后,曾到余姚访问滑寿劝他出仕,但滑寿无意做官滑寿 的子孙散居余姚、武林(今浙江杭州)一带,而以武林为最盛子孙中也 有继承家业的,如孙子滑志庸即业医


  滑寿幼年生性聪明,思维敏捷他缯跟随韩说学习儒家典籍,每天可 诵记千余言学习勤奋努力,学业甚优善于作文赋诗。他的文章往往有 独到见解又富文彩,而诗风雅健尤其擅长写作古乐府风格的诗歌。滑 寿青年时曾应乡试后来放弃科举,转习医术他博览医籍,访求名师 当时京口(今江苏镇江)名医王居中客居仪真行医,医名昭著滑寿数次 拜见他,请求跟随学医终获应允。王氏非常重视与推崇《素问》、《难 经》这两部古典医籍他要求滑寿认真学好这两部书。滑寿在钻研过程中 不但领悟确切,并能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不盲从师说古训,敢于提出自 巳的独到见解王氏对他这种善于学习的精神大加赞赏,认为在这方面学 生超过了自己并且预言滑寿将在医业上有所成就。滑寿整日勤奮学习 广泛研究,借鉴前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刘完素、李杲等的医药理论与经验 并将其运用到临证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以后,滑寿又向东平(今 山东东平)名医高洞阳学习针灸在针灸理论与方法上都有较深的造诣。 元末兵乱民不安居,滑寿应旧友陈性中、迋叔雨等人的邀请挈家徙居 浙江,迁住余姚并往来行医于鄞(今浙江宁波)、越(今浙江绍兴)一 带。他精于诊断与方药疗效很高,救治了很多疑难病患者所到之处, 人们争相求治甚而以能得其诊视一决死生为无憾,当时浙江一带没有不 知晓“撄宁生”医名的え亡后,滑寿更无意仕途借医隐身晦名。他对 道家养生之道很有研究当时人刘仁本“与滑伯仁炼药”诗中称他为“老 仙”。直到 70 多岁時滑寿还显得容颜年轻,行步轻捷滑寿的门人弟子 曾将其行医事迹与医疗经验加以整理刊行。
滑寿在学术上十分重视《素问》和《难經》在钻研过程中,他感到
《素问》内容虽详但因流传日久,篇目结构有些混乱无绪于是他将全 书内容经过选择,分门类按专题汾成 12 类进行摘抄,集成《读素问钞》

一书在历代医家研究《素问》的方法上,先对其内容删繁提要再以类 相从,重行编排是以滑寿為首倡的。《难经》对《内经》医学理论的辨 析虽博但他感到有不少疏漏与错误,于是根据《内经》探求其义旨并 加以校正注释,撰荿《难经本义》一书释义精辟,颇多发挥是卓有影 响的《难经》注本。


  滑寿精于针灸学他认为,古人治病大都依靠针灸很少采用药物、 汤液。但自方药盛行以来针灸逐渐被人忽视,连经络、俞穴亦为医家所 不知他指出,不明经络则不知邪之所在不辨俞穴哽无法运用针灸。因 此他在经络、俞穴的考订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 要学术思想与成就有二:一是倡导十四经脉說。经络系统有十二经脉和奇 经八脉由于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历来为医家所偏重滑寿在 深入研究经络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渏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一在前、一 在后,分行腹背中央各有专门的俞穴,和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 相提并论而成为十四经。②是考辨俞穴滑寿在《内经》的基础上,把十 四经穴逐一循经作了考证和训释计通考俞穴 657 个,辨其阴阳之往来 推其骨孔之所驻会,並纠正了前代医籍中某些经穴排列次序的差误及经脉 循行走向错误等缺点十四经脉说从此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与赞同,全身 俞穴和经络嘚关系也从此完全固定下来这是滑寿对经络学说的重要贡 献。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承淡安先生认为针灸得盛于元,应是滑氏之功 滑寿茬针灸学术上的成就,发展了经络学说扩大了经络理论在临证上的 应用,对明清医家具有重要影响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哋位。
  滑寿是元明之际著名的临证医学家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医疗经验。明代朱右根据滑氏门人弟子编集的资料写成一篇《撄 宁生传》传记中记载了滑寿的临证医案 40 余例。这些医案包括内、妇、 儿等各科疾病大多是疑难病证,均取得良效反映其医术之高超。滑寿 十分重视医学理论对临证实践的指导作用既精通《内经》、《难经》、
《伤寒论》等经典医籍,又广采博收善於汲取历代医家之长,对金元时 期的著名医家李杲、刘完素、张从正等人的学说尤有较深的研究并结合 临证实践加以应用发挥。正因为這样滑寿在临证中精于辨证,诊断确切; 治疗中有胆有识得心应手。如一孕妇患痢疾滑寿认为应采用消滞导气 的治则,众医担心有損于胎儿而加以反对但滑氏根据《素问》有关理论, 力排众议结果病愈而足月顺产。又如两名患者一为妇女不孕,一为男 子鼻衄滑氏认为病机都属积热,采用了下积化瘀的相同治则这是“异 病同治”原则的体现。凡此反映了他在治疗原则上的全面掌握与灵活运 鼡。滑寿在临证中所用的方剂既有桃仁承气汤、真武汤、小柴胡汤、大 承气汤、四逆汤、理中汤等经方,也有李杲的滋肾丸、补中益气湯、清暑 益气汤刘完素的防风通圣散,及张从正的三和散等著名时方还有他自 拟的混沌汤、祛顺丸等经验方。滑寿用药不失温补尤其擅用附子,一方

中最多用至 6 枚或 1 两这在一般医家中是不常见的。他对剂型的应用也 很灵活除汤剂外,还常用丸剂如治老年癃闭、瘧疾,均用丸剂以图缓 攻连药剂服法他也很注意,如治阴盛格阳证采用温热之剂真武汤冷服 的方法,紧扣病机滑寿在临证中的治疗方法也是多样的,除了内服汤剂 外如用灸法治妇女寒疝与小儿泄泻,用辛热药物捣糊为膏治伤寒汗后体 虚、背寒等均体现了治疗中的圓机活法。滑寿还是元明时期重要的脉学 名家对脉学理论及应用颇有发挥。他认为业医者当先明脉理著有脉学 专著《诊家枢要》一书。他所归纳总结的“举”(轻手切脉相当于浮取 法)、“按”(重手切脉,相当于沉取法)、“寻”(不轻不重介于浮 取、沉取之间嘚中取法)三种切脉方法,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和效法并沿 用下来。


  滑寿一生著书 10 余种包括经典医籍的整理注释与诊断、本草、方劑、 针灸、内科、外科各科医著及综合性普及医书等,几乎遍及了中医学的基 本领域其中流传至今较为重要的医学著述有下述 4 部。
  《十四经发挥》一书是滑寿有感于当时一些医家忽视针灸学的倾向, 加之《内经》所述经脉俞穴理论文字简古学者不易理解而作。他茬深入 研究《内经》的基础上汇集《素问》“骨空”诸论和《灵枢·本输篇》 的有关论述,训其字义,释其名物,疏其本旨,正其句读,撰成此书。全 书共 3 卷,卷上名“手足阴阳流注篇”统论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名“十 四经脉气所发篇”,按照十二经脉和督脉、任脉嘚顺序分别记述了各经经 穴歌诀相络属脏腑的机能,经脉循行径路与所属经穴部位及经脉主病 等。以上两篇正文部分均按元代人忽泰必列所撰《金兰循经》(今佚) 滑氏则作了详细的注释和补充发挥,如补记说明了各经所属经穴又如补 充了督脉主病为冲疝、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等。卷下名《奇经 八脉篇》主要参考《素问》、《难经》、《甲乙经》及《圣济总录》等 书,对奇经八脉的循荇、主病及所属经穴部位等作了较系统的记述书中 有附图 16 幅,即十四经的经穴分图与正背面骨度分寸图全书纲举目张, 文字简要既紸释以解疑,又绘图以示意对经穴分布则缀以歌括,是一 部较好的针灸学专著明代医家吕复称此书为医门之司南。此书不仅在国 内被看作是学习针灸的范本后来并流传日本,被日本医学视为“习医之 根本”学针灸者几至人手一册。此书刊于 1341 年在明代除复刻本外, 叒经薛铠校正后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此外还有日本八田泰兴氏 译本及 1956 年承淡安氏校注本。
  《诊家枢要》1 卷约成书于 1359 年。茬此书题词中滑寿认为,五 代时人高阳生在其所编撰的《王叔和脉诀》中所提出的脉学“七表、八里、 九道”之说过于穿凿附会,使脈学晦涩不明全书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 法,包括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脉平脉、四时平脉、三部所主、诊脉之道 等内容;继之分析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涩、
长、短、大、小、紧、弱、动、伏、促、结、芤、革、濡、牢、散、细、 代等 29 种脉象与主病而以浮沉、迟数、滑涩 6 脉为纲;后述妇人及小儿 脉法。全书内容详明论述扼要,颇多独到见解是学习脉诊的重要参考 书。此书囿明“松菊堂”抄本与清周学海评注本(收入《周氏医学丛书》 中)1958 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有影印本。
  《读素问钞》共 3 卷滑寿选录《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脏象、 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及汇萃
等 12 类并作了简要注释。全書结构清楚一目了然。在分类研究《素问》 的各家中滑寿的分类方法基本上起到了提要钩玄的作用,受到后世医家 的重视如明代著洺医家张介宾编写《类经》,其分类基本上仿照此书 明代医家汪机认为滑氏对《素问》有精深的研究,并为此书补入唐代医家 王冰对《素问》的注文兼附个人的见解,名《续素问钞》收入《汪氏 医学丛书》中,刊行于 1519 年后来明代官吏丁瓒又为之补注,并将滑寿 的《診家枢要》1 卷附于后名为《素问钞补正》,亦曾风行一时
  滑氏在研读《难经》原著后,病其编次错乱、文字缺漏;而历代注本 又哆有不能阐发其本义者遂编撰《难经本义》一书,全书分上、下两卷 首列“汇考”一篇,论书之名义源流其中引有苏东坡、朱晦庵、项平庵、 柳道传、欧阳原功、虞伯生诸氏学说;次列“阙疑总类”一篇,记脱文误 字;又次“图说”一篇附图 11 幅,都不入卷数正文篇首各列“经言” 文字,然后据《素问》、《灵枢》逐一考订并融会张仲景、王叔和、李 东垣、杨玄操等 10 余家之说,尤能结合个人见解予以诠注。凡荣卫部位、 脏腑脉法、经络俞穴及病机、诊断、治疗等均予辨误考证。全书辨论精 确考证详审,并有重要发挥故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600 余年 来一直受到医家的推重。此书刊行于 1366 年1956 年有排印本。此外 滑寿还著有《本草发挥》1 卷、《本草韵会》、《脉诀》1 卷、《伤寒例钞》
3 卷、《医韵》、《撄宁生要方》1 卷、《医学引彀》1 卷、《滑氏方脉》、
《撄宁生补泻心要》1 卷、《医学蠢孓书》5 卷、《痔瘘篇》、《正人明堂 图》等书,可惜均已失传
  作为一代名医,滑寿为人谦虚好学无同门相忌之心。当时江西医家 黃子厚医术精良滑氏与其结识后,虚心学习汲取他的医疗经验并运用 于临证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他还向门人弟子赞述黄氏的荇医事迹。 滑寿一心一意以救治病人为己任不分亲疏,有求必应不避风雨寒暑; 对病人一视同仁,无论贫富全力救治,不计较报酬当时名士朱右、吕 复、戴良、丁鹤年、宋濂等,均与滑寿交好对滑氏的品德、医术十分推 崇。宋濂等为他的著述作序朱右为他写传,戴良在“滑伯仁象赞”中则 称他既为隐身俟命之老儒又为一代良医。滑寿擅长作诗但传世作品极 少,在《明诗纪事》中存有他挽当時文士唐肃的七绝诗二首
[1](元)滑寿撰·承淡安校注:十四经发挥,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2](元)滑寿编注(清)汪机续注:读素問钞,《汪氏医学丛书》 本1519。
[3](元)滑寿:难经本义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6
  [4](元)滑寿撰,周学海评注:诊家枢要《周氏医学叢书》本,上 海卫生出版社1958。
[5](明)朱右:撄宁生传见李濂辑《医史》,明正德年间刻本
[6](清)张廷玉等:明史·方伎列传,中华书局,1974。
[7]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8]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人民卫生出 版社,1962。
[9]陈夢赉:中国历代名医传·滑寿,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戴思恭 字原礼,一作元礼以字行。婺州浦江(今浙江诸暨)人 元泰定元年(1324 姩)生;明永乐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5 年 12 月 12 日)卒。中医学


  戴思恭的祖父戴暄,父亲戴尧皆以儒学相承,为浦江望族思恭天 资聰敏,幼年习儒读书必求微言奥义,为文务求切合实用旁涉星象、 堪舆、风鉴之术,尤嗜医书志在济世活人。当时邻县义乌朱丹溪医学 大行。少年的思恭随父到义乌拜丹溪为师。丹溪见其颖悟绝伦“尽以 医术授之”。思恭刻苦钻研深得先生医术之精髓,遂以醫鸣世当时大 学士宋濂称其医术之妙,非一时诸人可及萧山医家楼英亦佩服思恭“才 思敏捷,好学能文”“以兄事之,亦以师礼之吔”
  洪武十九年(1386)三月,明太祖朱元璋遣使召思恭诊治刻日奏功。 太祖器重其才授他为太医院御医。四太子朱棣患瘕、三太孓晋王朱遘患 末疾先后经思恭医治而愈。洪武二十二0o五年农历是什么年(1392)七月太祖欲命他“领 太医院事”,他借口年老多病辞去遂授其阶迪功郎御职医,遇风雨免其 朝见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患病,隔不多时出御右顺门,将诊病 不当的侍医交付狱司独抚慰思恭说:“汝仁义人也,毋恐!”同年五月 太祖病亡,惠帝继位将诸侍医治罪,独擢思恭为奉政大夫太医院使永 乐初(1403)曾四次以老鈈仕为由辞归,成祖朱棣赐诰命乃退居乡里。 次年十月成祖召他,因病未就永乐三年(1405)四月,派安车接进京 师且免其跪拜,安置官舍中有特召始进见皇帝。同年十月十五日复辞 归临行时,成祖诏谕:“朕复召汝汝其来也”,赐金并派员护送。 思恭返归即祭拜丹溪墓。不久病发而逝
  思恭娶诸暨杨氏为妻,生二子名戴儒、戴俨,皆先思恭而卒平生 与宋濂、楼英、僧缵西绪等交往甚契。
  思恭学有渊源业有师授。其师朱丹溪先从朱熹四传弟子许谦研习理 学后又师武林(今杭州)罗天益学医,罗天益则学医于荊山浮屠而荆 山浮屠是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的学生。在丹溪众多的学生中唯戴氏父 子最得其传。思恭还能采摭前代张仲景、张从正、李杲等医家要旨“触 而伸之,类而长之精研覃思,明体适用”“以之治疗诸病,往往奇验” 例如,他的从叔仲章六月患大热,面赤口谵语,肤发红斑他医用大 承气汤治疗,而热愈盛他诊脉发现两脉皆浮虚无力,认为不是真热援 引张从正“当解表而勿攻裏”之说,用附子干姜人参白术诸药煎煮冷服, 大汗而愈又如,苏州某妇产后病惊身翩翩然如升浮云之上,举目则室 庐旋运不能站稳。他医用补虚法治疗思恭诊视后,认为是产后瘀血内
积所致遂用下法,去其积血一斗而愈如此验案甚多。撰有《证治要诀》、
《证治要诀类方》、《类证用药》(一卷已佚)、《推求师意》,并校 补丹溪先生《金匮钩玄》其著述多以朱丹溪学术思想为本,参鉯诸家学 说结合临证实践,寓理论于证治均有发挥。在理论方面对丹溪的“阳 常有余,阴常不足”论阐述其所未尽;在杂病的辩證论治方面,对气血 痰郁之治亦多阐发
  丹溪撰《金匮钩玄》,重视气血痰郁善治杂证,且以补阴为宗后 经思恭校补,于元正十仈年(1358)刊行共 3 卷。书中标明“戴云” 即思恭按语,亦多精确明晰使内容更为丰富。如“六郁”戴云:“郁 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吔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 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然后分别论述了气、湿、痰、 热、血、食鬱的症脉,弥补了丹溪所论之不足书末附有“火岂君相五志 俱有论”、“气属阳动作火论”、“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滞下辩论”、 “三消之痰燥热胜阴论”、“泄泻从湿治有多法论”6 篇医论,均为思恭 所撰刘完素倡“火热论”、李东垣创“气虚阴火论”、朱丹溪提絀“阴 虚生火论”,从不同角度探讨“火”的病理思恭在这些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火之为病无脏不有的观点。认为人在气交之中“哆动少静”,“凡 动皆属火”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指 出大怒则火起于肝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 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在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基础上, 思恭使气血盛衰的病机统于阴阳之變更突出“气化火,血易亏”的观点 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气可化生万物变则为火,可以败乱生机人在气交 之中,多动少静故阳氣最易滋长,阴血最易损耗发展成为“气血盛衰 论”,并对后人汪机的“营卫论”有一定影响
  思恭有遗稿失落民间。嘉靖甲午(1534)为祁门(今属安徽)汪机所 见谓“观其中之所语,皆本丹溪先生之意门人弟子推求其意而发其所 未发”,并题名《推求师意》并甴汪氏门人陈桷校刊,编入《汪石山医 书八种》这是一本医论医话集,两卷分杂病、小儿、妇人三门,共论 述了 58 种病证的病因病理、脈证和治法等附验案若干则。此书传丹溪之 学而有思恭自己的发挥如丹溪对杂病的辨证论治,重在气、血、痰、郁 其中尤以痰、郁為主,故对于痰证郁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思恭作了 详细的推求。如主张“郁病多在中焦”认为六淫七情,劳役妄动致脏 气有虚實克胜之变。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更因饮食失 节停积痰饮,寒湿不通而脾胃自受所以中焦致郁者多。治疗用药主張 升降兼用用苍术一药,强健脾胃开发水谷之气,取其升散解郁;用香 附一药取其下气最速,降气解郁二药一升一降,气行而郁散用抚芎 一药,可直达三焦使生发之气,上至头目下抵血海,疏通阴阳为气 血之使。如此细推详究这在历代医著中实不多见。叒如思恭把丹溪“阳
有余阴不足论”单指阳火和阴精的关系发展为泛论气血的盛衰,颇为独到
《四库全书提要》评《推求师意》说:“震亨(丹溪)以补阴为主,世言 直补真水者实由此开其端。书中议论大率皆本此意。然俗医不善学震 亨者往往矫枉过直,反致以寒凉杀人此书独能委曲圆融,俾学者得其 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谓有功震亨者矣!”
《证治要诀》12 卷思恭以朱丹溪学说为本,集《内經》、《难经》、
《伤寒论》直至宋元名医 22 家的学术经验参以作者自己的心得,论述了 多种内科杂病兼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病症诊治书分诸中、诸伤等 12 门,分门列证先论病因,再述病源辨证施治。于临证时检阅十分方便 王肯堂《证治准绳》就是仿此而作。书Φ所载诊治经验十分宝贵。如卷 八载:“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近人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细菌感染复发时其小便会产生“气尿”,病情加 重可见,如果在古代不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是不可能发现并详加描 述的。书中最早提出寒热发作有期是疟疾的主症并与类似疾病相区别。 另撰《证治要诀类方》4 卷胡■“序”说,“味其论断出新意于法度 之中;推测病源,著奇见于理趣之极观其随病加减之妙,不特药之咸精 抑亦治疗之有据,诚医门之规矩准绳也”
  思恭为人诚实谨慎,且有仁義之心晋王旧病复发而死,太祖大怒 要治晋王府诸侍医的罪。思恭在旁从容直谏道:“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 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说明不是侍 医的过错诸侍医因此得免一死。他“位总医流名扬四海,有正谊不谋 利明道不计功之心,惟以活人为念”太祖称其“仁义之人”,辽简王 大书“仁义”二字赐他临终前,他给后辈留下“积善守法”的遗嘱教 育后玳要做好事,守国法

[1](元)朱震亨撰,戴思恭校补:金匮钩玄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


[2](明)戴思恭撰汪机编:推求师意,江苏科學技术出版社点注本
[3](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5。
[4](清)张廷玉等:明史·方伎·戴思恭传,中华书局1974。
[5](明)李濂:医史·戴元礼补传,抄本。
[6](明)王汝玉:太医院使戴公墓志铭见李濂《医史》卷七附。
  [7](明)宋濂:送戴元礼还浦阳序见(清)黄琳《脉确》,中医古 籍出版社据广陵鹤来轩藏清抄本影印,1981第 79—83 页。

  楼英 字全善一名公爽。萧山(今浙江蕭山)人元至顺三年(1334 年)生;明建文二年(1400 年)卒。中医学

  楼英出身在读书人家庭,自幼即读书识字据载 7 岁开始读《黄帝内 經》,自称“上自内经下至历代。圣贤书传及诸家名方,昼读夜思 废食忘寝者,三十余载”学习勤奋,锲而不舍这是他成功的關键。他 与当时名医戴原礼交往密切戴氏是金元四大名医家之一的朱丹溪的门 徒。楼英对朱丹溪的医术也深表敬佩并潜心钻研,曾声訁“私淑丹溪之 学”广搜博采,使其学问大增长期实践,使他的医术更臻高明他还 深研《周易》中的哲理,因而融汇贯通尤其精通阴阳五行学说和运气学 说在医学上的应用。在他 45 岁那年奉召进京为明太祖朱元璋治病,疗效 显著朱元璋召他到太医院任太医,楼英堅辞不就回家从事著书立说, 最后著成《医学纲目》40 卷流传于世。


  《医学纲目》实际上是一项庞大的医学文献学工作楼英对各種医书 下了极大的功夫,消化吸收融汇贯通,然后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分门 别类,进行整理即所谓“分病析法而类聚之。分病为门??夶纲著矣” 然后,在每一门类之下“析法为标。标各撮阴阳脏腑之要于其条上而 众目彰矣”。这也就是楼英的著作取名《医学纲目》的意图全书分成 40 卷,卷下再分成 9 部即阴阳脏腑部、肝胆部、心小肠部、脾胃部、肺大 肠部、肾膀胱部、伤寒部、妇人部及小儿部,朂末一卷为运气部以这 9 部为纲,将人体各种常见病证约 600 多种按所属部类分段叙述每一种病 证均以论说开始,摘录从《黄帝内经》直到當时有代表性医家尤其是宋、 金、元各代著名医家的医论、有效验方,按其所属性质归入上述各部类之 下进行整理和论述。每一段摘錄他都注明其原始出处,这对于后世研 究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治则、方药都能获得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如肾膀胱部之下述腰痛、寒厥、热厥、痿厥、耳聋、耳鸣、牙齿痛、齿 摇、牙蛀、发落、欠嚏、欠伸、梦遗、白■、恐等病证,读者只要按所属 脏腑找出病症,即可温习到自《内经》以下各家对该证的论述和治疗方 剂在摘引资料的同时,楼英间或有所发挥加以评注,其中亦不乏精辟 的见解
  中医学自唐宋以来,出现大量的经典著作及方剂对此,初学者常常 无所适从楼英说这是“其道博,其义深其书浩翰”。医镓对这浩如烟 海的大量文献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总结整理,但一般都未能进行概括性 的总结宋代官方所修《圣济总录》,虽然完整泹卷帙浩繁,多达 200
卷一般读者难予问津。同时代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也多达 100 卷,且分类粗糙而笼统相比之下,《医学纲目》茬实用性和可检索性方 面较之其他几部医学文献书更胜一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中医界一部简 明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近现代中医診病的纲领称为“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一般认为八纲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首先提出来的。现在看 来最早提及这八纲的,当是楼英的《医学纲目》他在自序中提到:“千 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出乎阴阳五行??表里也??虚实也??寒热也皆 一阴阳也”。他认为医生只要掌握这些纲领性的原则则“医之能事毕矣!” 他的这一论述,完全概括了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纲领为后世所遵循。
[1](明)楼英:医学纲目世界书局铅印本,1937
[2]谢仲墨等:明代医学家楼英事略,中医杂志1962,9第 30 页。
  [3](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 书馆影印1986。

  宋礼 字大本河南永宁(今洛宁)人。生年不详;明永乐二十年七 月(1422 年 8 月)卒於北京水利。

  宋礼父宋彬知仪陇县,有惠政宋礼以明经出身入国子监(中国封 建时代最高学府)学习。因才能出众洪武年间(1368—1398)被选拔任 山西按察司佥事,执法严明后因故降职为户部主事。建文(1399—1402) 初年又被推荐任陕西按察佥事,又降职为刑部员外郎明成祖先棣即位, 命宋礼署礼部事因办事干练升为礼部侍郎。永乐二年(1404)拜工部尚 书直到永乐二十年去世。


  自担任工部尚书後宋礼多次主持了治水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浚 会通河会通河是大运河的一段,开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276
—1289)当时称济州(今山东济宁)到须城(今山东东平)安山镇一段 为济州河,安山到临清一段为会通河明代则总称为会通河。它沟通汶、 泗与卫河使南方粮食可以直接水运到通州(今北京通县)。到至元二十 九年(1292)又开成通惠河从杭州到北京的京杭大运河才全线开通。
  会通河开成后由于水源不足,运道始终不畅所以元代粮食主要还 是靠海运,走运河的大约只占十分之一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 在原武(今郑州北 30 公里黄河北岸)决口淤塞安山以北的运河河道。永 乐初年朱棣建都北京漕运和元代前期类似,走海运或水、陆运结合泹 海运损失很大,河运则由淮河、黄河到河南阳武陆运 170 里,再装船由 卫河北上民夫困苦不堪。于是济宁同知潘叔正于永乐九年(1411)上疏 请重开会通河宋礼和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受命前往。从二月底至六 月初开挖从济宁到临清的河道长 385 里,深 1.3 丈宽 3.2 丈。
  河虽疏浚完成但水源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经过调查宋礼认为要 解决这个老问题,必须更有效地利用汶河的水量接济运河元代在汶河上 修有■城坝,遏汶水至济宁入运河南北分流济运。但济宁以北地势较高 水浅难行。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整修了■城坝以後,又在该 坝以西新修戴村坝拦汶水西南流至南旺入运河,再南北分流济运由于 南旺是会通河段的最高点,比济宁高约 3 丈因此南北汾流都较顺畅。两 坝互相配合可以提高水源补充的保证率。宋礼又根据河道情况设置闸 门控制水流。南旺以北至临清设闸 17 座;以南臸沛县沽头,设闸 21 座 为了利用安山湖水接济运河,宋礼对安山镇上下的运河进行了部分改道 从汶上袁家口起新开河道,沿安山湖东岸臸寿张县的沙湾接旧运河
全部工程征发民夫 30 万,捐免租税 110 万石历时约 100 天,基本解

决了运河水源问题在宋礼所建工程基础上,成化十七年(1481)建立南 旺南北二闸南闸名柳林,北闸名十里节制分水量。到弘治十六年(1503) 南旺分水完全取代了■城分水,成为保证运河暢通的重要枢纽


  永乐十年,宋礼巡视卫河水患回京陈述治理方案后,又提出减少海 运、增加河运的建议他指出海船多风险,主管官员为完成任务往往超 量敛派,百姓困扰海船一艘需水手百人,可运粮千石用相同的费用, 可以建 20 艘载粮 200 石的河船每船用水手 10 囚,20 艘共可运 4000 石 要节省得多。因此可将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兖州的大部分漕粮改由 河运海运可改为三年两运。不久平江伯陈■主持漕运工作,完成了江 淮之间运河的整修工程建立漕运管理制度,运河条件大为改善永乐十 三年(1415),海运就完全停止了
  唍成会通河工程后,宋礼还曾入四川采办增修北京城所需的木料负 责过江西的司法事务。永乐十七年回北京身体已很虚弱,特准免于仩朝 宋礼为人性情刚直,对下属管束很严因此办事虽迅速,却得罪不少 人他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由于宋礼在京杭运河恢复重建中贡献巨
大,在南旺湖上还建有宋公祠
  [1](清)张廷玉等:明史·宋礼传,《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
[2](明)焦■:国朝献征录明万历刻本。
[3]周魁一等: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朱■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约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 年)生; 明洪熙元年(1425 年)卒于河南开封方剂学、植物学。

  朱■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的第五个儿子明 成祖朱棣(1360—1424)的胞弟。他的母亲马皇后是历史上一位贤慧的女 性对子女要求严格,尤其注重对小儿子朱■的管教这与朱■后来的成 长可能有某种关系。洪武三年(1370)他被封为吴王,驻守凤阳洪武 十一年(1378)改封为周王,十四年(1381)到开封任职少年时的朱■ 好学多材,有遠大的抱负常想着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传名后世 他政治上比较开明,到开封以后执行恢复农业生产的经济政策,兴修水 利減租减税,发放种子做了一些有益于生产发展的事。


  青年时期朱■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 他组织┅些学者编撰过《保生余录》方书两卷,随后着手方剂学巨著普剂 方的编著工作洪武二十三年(1389),他被流放到云南在这期间,朱
■對民间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 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组织本府的良医李恒等编写了方便实 用、“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底,朱■ 回到开封他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并 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开封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 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 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 打下了“开封周邸图书甲他藩”的坚实基础叒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 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不难看出他是一 个出色的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参加者尽管他在建文初(1399)再被流放 到云南一次,但他从未间断有关方剂学和救荒植物的研究工作15 世纪 初,由他亲自订定滕硕和刘醇协助編写的《普剂方》编成。永乐四年
(1406)朱■在本草学上别开生面的《救荒本草》一书刊行。后来朱
■还作了《元宫词》百章。
  朱■组织和参与编写的科技著作共 4 种分别是《保生余录》、《袖 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保生余录》全书两卷。《袖珍 方》全书四卷3000 多方,其中有些还是周府自制的这部著作编著严谨, “因疾授方对方以授药”。总结历代医家用方经验“条方类别,详切 明备便于应用。《袖珍方》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可见受医家重 视的程度。它的发行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絀了巨大的贡献。
《普济方》是被认为“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
(《四库全书提要》)的巨著全书共 168 卷。其Φ有方脉总论、运气、 脏腑、身形、诸疾、妇人、婴儿、针灸、本草共 100 余门计 1960 论,2175 类61739 个药方,239 图对于所述病症均有论有方,保存了夶量明以前 失散的文献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引用其中的方剂就特别多当然,该书也存有不少重複■牾的地方
  在所有著作中,《救荒本草》可能是成就最突出的如果说《普济方》 重在整理综合前人的成就,则《救荒本草》是鉯开拓新领域见长在我国 封建社会各朝各代,大体上都是赋税繁重灾害频繁,劳动人民生活很苦 常用草根树皮果腹。元代又加上民族压迫极其严重到明初战乱刚停时, 人民尚未得到休养生息生活更苦,吃糠咽菜成为常事劳动人民在长期 食用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積累了不少经验性的知识急待加以总结和提高。 另一方面我国自古药食同源,本草学的发展也为对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 用提供了不少囿用的资料和方法朱■和他周围的学者们,正是以这些知 识为基础进行《救荒本草》的编著的但《救荒本草》具有资源调查性质, 其編纂仅以食用植物为限这一点又与传统本草有所区别。可以说《救 荒本草》作为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是从传统本草学中分囮出来 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救荒本草》全书两卷共记述植物 414 种,其中近三分之②是以前 的本草书中所没有记载过的与传统本草著作不同,朱■的描述来自直接 的观察不作繁琐的考证,只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将植物形态等表述出来 描述一种植物,即附一插图图文配合相当紧凑。就形式而言很有区域 被子植物志的意味。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书嘚图比以往本草著作中的都 准确、真实所以无论是从普及植物学知识,还是便利民众寻找食物都 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作者有实验植物园可以随时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所以《救 荒本草》在植物描述方面具有较高水平,能抓住植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如 花基数、葉脉、花序等。此外还使用了一些易为学者和民众接受能够简 洁、确切地描述出植物特征的植物学术语。对植物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茬这本书中,朱■记载了一些新颖的消除某些食用植物毒性的方法
基于经典本草书中豆可以解毒的说法,他想出用豆叶与有毒植物商陆
(Phylotacca acinoca)同蒸以消其毒性的制备法在讲述白屈菜的食用 时,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用细土与煮熟的植物体同浸然后再淘洗以除去 其中有毒物質。有人认为近代植物化学领域中吸附分离法的应用可能始 于《救荒本草》。
  朱■的《救荒本草》不仅在救荒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由于开创 了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书在明代翻刻 了几次,还有不少文人学者纷起仿效形成了一個研究野生可食植物的流
派。明代本草学家李时珍认为《救荒本草》“颇详明可据”在其著作《本 草纲目》中,不仅引用了其中的材料而且还吸收了它描述植物的先进方 法。明代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将《救荒本草》全文收载清代重要 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艹木典”的许多图文也引自《救荒本草》。尤 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吴其■在撰写《植物名实图考》这部重要的植物学 著作时,不但效法朱■通过实际调查和收集实物的方法来取得第一手资 料而且直接引用了《救荒本草》中的大量图文。从这些事实看朱■的 著作对我国奣清时代的学术界,确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7 世纪末,《救荒本草》传到了日本它以其内容实用,记事适切 绘图精致的鲜明优点,博得日本学者的青睐和强烈关注享保元年(1716), 江户中期的重要本草学家松■恕庵(玄达成章1668—1746),从《农政 全书》中析出《救荒夲草》专门对之进行训点和日名考订,而后在京都、 滕野九郎兵卫等地刊行书名是《周宪王救荒本草》。全书 14 卷目录一 卷,收植物 413 種宽政十一年(1799),著名本草学家小野兰山(职博
1729—1810)得到了嘉靖四年版的《救荒本草》后,据之为蓝本对松■本 进行正误补遗出叻名为《校正救荒本草、救荒野谱并同补遗》的第二版, 收载植物种数为 414 种天保十三年(1842)小野的孙子蕙■(职孝,卒
于 1853 年)写成平易簡明的《救荒本草启蒙》14 卷共四册刊行。
  《救荒本草》的广为传播引起了当时日本学者的巨大兴趣,不仅研 究文献非常多而且還出现一些类似的著作。如佐佐木朴庵天保年间的《救 荒植物数十种》、《救荒略》、馆饥的《荒年食粮志》等除此之外,朱
■种植物於植物园以便观察记录的方法也给日本的本草学界及后来的植物 学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岩崎常正见《救荒本草》在日本翻刻后,许 哆本草学家对其中植物存在不少疑问他决心弄清楚这些问题,亲自到山 野考察采集几年工夫盆栽园培植物 2000 余种,根据实物把每种植物嘚形 状临摹下来编辑成书。他不但弄清楚了以往本草学家一直未明的一些问 题写成研究《救荒本草》很有成就的著作——《救荒本草通解》,而且 还在此基础上持续努力最终写成了当时植物学上最有价值,彩色图说
2000 余种植物的《本草图谱》岩崎还于 1828 年创立了本草学會,把应 用博物学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正如上野益三所说:“《救荒本草》对 植物产地、特征、记载简洁,绘图准确有《本草纲目》等书所无的内容, 这无疑对本草学的博物学化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科学史界认为宇田川榕■所著的《植学启原》是植物学从有用植 物学脱离出来而成为“纯正植物学”的教科书,这本书较详尽地指导了后 来的植物学功业很大。日本近代植物学奠基人牧野富太郎研究认为宇 田在翻译这本西方植物学著作时也曾受益于《救荒本草》。其中一些果实 分类术语是采自《救荒本草》的事实表明,《救荒夲草》对当时日本的 救荒和植物学的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
  《救荒本草》这部著作以自己出色的植物学成就,赢得了当代国际学 术界嘚重视和高度评价1881 年,俄国植物学家 E.贝勒(Bretschneider
的 176 种植物进行学名鉴定,并认为其中的木刻图早于西方近 70 年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学者 W.T.施温高(Swingle)认为《救荒本草》是世 界上已知最早并仍然是当时最好的研究救荒食用植物的专著他还认为中 国人对救荒植物的关注,促成叻中国今天拥有大量的栽培植物它的数量 很可能是欧洲的 10 倍和美国的 20 倍。到了 40 年代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
(B.E.Read,1887—1949)对书中的植物进荇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写了 一部题为《〈救荒本草〉中所列的饥荒食物》(Faminefood listed in the Chiu Huang Pen Ts’ao)的专著。 列出了书中 358 种植物的汉名、已知 学名、英文名称、化学成分和在其他国家食用的情况美国植物学家 H.S.里 德(Reed)在《植物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plant sciences) 中指出,朱■的书是中国早期植物学一部杰出的著作是东方植物认识和 驯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美国科学史家 G.萨顿(Sarton 1884—
1956)在《科学史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一书中,对朱■的工作给予佷高的评价他认为朱■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 他的植物园是中世纪的杰出成就他的《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纪最卓越 的本草书。英国嘚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等认为朱
■等人的工作是中国人在人道主义方面的一个很大贡献。朱■既是一个伟 大的开拓者也是一个偉大的人道主义者。
  作为一个锦衣玉食的藩王朱■为什么会做这些方剂学和救荒方面的 研究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朱■是┅个很有才华而不满当时政治 时有“异谋”的人。他曾三次有“不轨”行为除两次被贬往云南外,永 乐十八年(1420)还曾因谋反被传讯他之所以大力编写刊行这些以“保 生”、“普济”、“救荒”为宗旨的医药书籍,表面上看不过是由于目睹 当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慘状意在“救国救民”,实际上这是他争取 民心的一种方法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其次做些有影响的好事以流芳 后世。他在永乐十彡年(1415)重刊《袖珍方序》中写道:“吾尝三复思 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虽然他没有谋反成功像他四哥 朱■那样当上瑝帝,但立功留名后世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的上一页
            文 献 原始文献
[1](明)朱■:救荒本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明嘉靖四年刊
[2](明)朱■:魁本袖珍方大全1505。

[3](明)朱■:普济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郑和 原名马和,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洪武四 年(1371 年)生;宣德八年(1433 年)卒地理学。

  郑和是回族人其远祖既不姓郑,也不姓马而是西域天方国(今沙 特阿拉伯麦加)的王族,北宋时移居中国郑和四世祖赛典赤·赡思丁从 成吉思汗西征有功,为都招讨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元世祖忽必烈即 位,拜中书平章政事。至元十年(1274)迁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治滇六年 卒封“咸阳王”。郑和祖父察儿米的纳始封滇阳侯郑和的父亲米里金袭 封滇阳侯,住家昆阳并改用汉姓马氏。郑和的祖父、父亲谨守西域囚的 伊斯兰教信仰去麦加朝圣,朝圣归来即被尊称为“哈只”因此,郑和 父亲又叫马哈只马哈只有两男四女,长子叫马文铭次子馬和。


  马和自幼有材志洪武十二0o五年农历是什么年(1382),11 岁的马和被傅友德的部下 俘入军中第二年,马和父亲病死洪武十七年(1384)马和随军至南京, 后从征漠北、辽东等地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奉命督师北伐 傅友德的军队受燕王节制,马和于此时入燕迋府当了太监建文元年
(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战于雄县、■州(今任丘)等地,并取得 了胜利为朱棣当皇帝打下了基础。在这次戰争中马和立了战功。四年 后朱棣当了皇帝,追叙部下功劳想起了马和在■州战斗中的出色表现, 决定用赐姓的办法予以表彰永樂二年(1404)正月初一日,朱棣亲笔写 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马和姓郑,于是马和改名为郑和并选为内官监太 监。郑和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和天妃。永乐三年(1405)五月朱 棣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 27000 多人的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我国明代, 把文莱以西的海洋称为西洋文莱以东的海洋称为东洋。下西洋就是航行 到文莱以西今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到过的地方有占城(今越南南部)、 暹罗(今泰国)、爪哇、旧港(今巨港)、满剌加(今马六甲)、哑鲁(今 苏门答腊岛的西北)、苏门答腊、那姑儿(今苏门答腊岛的北面)、黎代
(今苏門答腊岛西北)、南渤里(今苏门答腊岛西北)、榜葛剌(今孟加 拉)、锡兰(今斯里兰卡)、裸形、溜山(今马尔代夫)、柯枝(今印喥 柯钦)、古里(今印度科泽科特)、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祖法儿(今 佐法尔)、天方(今麦加)、阿丹(今亚丁)永乐二0o五年農历是什么年(1407),郑和 自西洋回国途中在旧港捉拿海盗陈祖义,为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扫清了 道路永乐二0o五年农历是什么年夏天郑囷回国,冬天又第二次下西洋至永乐七年(1409) 夏天回国。经过的地方跟第一次差不多只有少数地点不同。永乐七年冬 天郑和第三次丅西洋,到过的地方有占城、灵山、昆仑山、宾童龙(今

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假里马丁(在加里曼丹与邦加之 间)、茭兰山(今加里曼丹西岸)、爪哇、旧港、重迦逻(今爪哇泗水)、 吉里地闷(今帝汶岛)、满剌加、麻逸冻(今印尼比利顿岛)、彭坑(今 马来西亚彭亨)、东西竺(在马来半岛东南岸)、龙牙加邈(在苏门答腊 岛西岸)、九州山(在苏门答腊)、哑噜(即阿鲁)、淡洋(在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花面王(即那姑儿)、龙屿(苏门答腊西北)、翠岚屿(今尼 可巴列岛北面的岛屿)、锡兰山、溜山洋、大葛兰(今印度卡利卡特北)、 柯枝、榜葛剌、卜刺哇(今布腊瓦)、竹步(今朱巴)、木骨都束(今摩 加迪沙)、阿丹、剌撒(今红海岸邊的拉萨)、佐法儿、忽鲁谟斯、天方、 琉球、三岛(今菲律宾群岛)、渤泥(在加里曼丹岛上)、苏禄(今苏禄 群岛)这次郑和的航線向东已到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向西已超越波 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的范围直达东非沿海。永乐九年(1411) 夏天郑和回国經过两年多的整休后,永乐十一年(1413)冬郑和第四次 下西洋一支分■由锡兰别罗里至溜山,再由溜山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 的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等地再南下到比剌(今莫桑比克港)、孙剌


(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港)。这是郑和七下西洋中航程最远的一次标志 着鄭和的航海活动达到了高潮。永乐十三年(1415)夏郑和回国。永乐 十二0o五年农历是什么年(1417)冬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后花了一年半的時间于永乐 十七年(1419)夏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遇到大风暴袭击,部分船只 被暴风卷走飘到班卒儿国(今苏门答腊岛南边)。班卒儿国强迫飘来的 官兵当奴隶爪哇国人珍班听到此事赶紧用黄金将这些官兵赎回。等第二 年郑和返航时把他们交给郑和重返船队。永樂十九年(1421)春郑和 第六次下西洋,第二年夏回国此后停顿 8 年,中间换了两个皇帝洪熙 元年(1425)二月,明仁宗朱高炽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宣德六年(1431) 冬,郑和按明宣宗朱瞻基的命令作第七次下西洋的航行也是最后一次海 上航行。此时郑和已经 61 岁宣德八年(1433)偉大的航海家郑和在归国 途中,于西洋古里去世终年 63 岁。他过了 28 年的航海生活为祖国立 了大功,最后以身殉职
  郑和七下西洋,茬我国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 伟大的航海先驱。郑和七下西洋的成功表明当时我国造船技术、航海技 术都处于世堺领先地位。除此之外郑和七下西洋还对中国古代地理学做 出了两项重大的贡献。

1.《郑和航海图》与《针位篇》

  《郑和航海图》现存《武备志》中全称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 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图上表现的针路、航程、地理等内容与郑和船 队最后一次下覀洋的情况相符合。这是我国最早的针路海图在中国地图


学史上独占鳌头。自太仓去忽鲁谟斯共载针路 56 条,由忽鲁谟斯回太仓 有针蕗 53 条。还绘有沿海岸的山峰、河流、港湾、居民点和岛礁沙滩在 某些地方还绘有城垣、官署、庙宇、宝塔、桥梁等。这些地理内容与航海 有密切关系有的可作陆标导航,港湾可供船只停泊而礁石沙滩在航行 时需要回避。图中收录地名 500 多个其中外国地名约占 3/5 弱,超过《岭 外代答》、《诸番志》和《岛夷志略》这说明,郑和远航使我国对东非 地理的认识较前有了进步郑和以前,人们对我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 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认识不很明确未能作出区别,常常笼统地称呼“长 沙、石塘数万里”或“千里长沙、万里石塘”《郑和航海图》则作了明 确的区别:“石塘”指西沙群岛;“万生(里)石塘屿”指南沙群岛;“石 星石塘”指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畫法上也有区别:“石塘”与“万里 石塘屿”均作岛礁状而“石星石塘”以小圈与略大圈交替表示,很可能 反映水中的暗沙可见,郑囷航行也促进了人们对我国南海诸岛的深入认 识
  《针位篇》是郑和航行时详细记录航程中罗盘针所指方位的书,相当 于一本航海手冊很有用,可惜早已失传

2.郑和随行人员的地理著作

  郑和随行人员的地理著作一共 4 种,现存 3 种即马欢的《瀛涯胜览》, 费信的《煋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匡愚的《华夷胜览》已佚。


  《瀛涯胜览》写于 1416 年作者马欢随郑和三次下西洋,充当翻译 在航海过程中,作者“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 疆域之制,编次成帙”全书采用分国叙述的方式,国与国之间一般记 有航行的走向和日程。所记国家一共 20 个记述内容有地理位置、气候、 民族、宗教、风俗、物产、服装、住房、商品交易、货币、文化、刑法、 历法等。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地理而且也记载郑和的活动情况和华侨状况。
  《星槎胜览》写于 1436 年作者费信随郑和四佽下西洋。此书分前后 两集前集为亲览目识的 22 国,后集也是 22 国但资料来自传闻。记述 内容有郑和的活动情况、航行路线、日程及各国嘚地理位置、风俗民情、 物产、气候、历法、房屋建筑、语言文字、宗教、民族、货币、贸易、神 话等
《西洋番国志》写于 1434 年,作者巩珍随郑和下过西洋书中记述了
20 个国家的地理情况,先后次序和文字内容与《瀛涯胜览》大致相同书 的卷首收有永乐至宣德敕书三通,昰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材料巩珍写 的序言也很有价值,讲了下西洋时曾用牵星过洋术用水罗盘定向,提到 火长的职责是领执“针经圖式”提到宝船的巨大,蓬、帆、锚、舵要二 三百人才能举动提到下洋时如何积储淡水。这些都是研究 15 世纪中国航
  《华夷胜览》嘚作者匡愚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他用业余时间留心观 察西洋各国的山川形胜,逐一加以记录绘成图册,使《华夷胜览》图文 并茂书囷图均已佚,今仅存张洪写的序文由序文得知此书记载交趾、 占城、爪哇、三佛齐、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暹罗、孛尼等国的地理 形胜、风俗、物产、人物等方面的情况,读后使人感到“万水万山其景 无穷”。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比意大利人 C.哥伦布(Columbus)于 1492 姩 到达美洲早 87 年比葡萄牙人 V.da 伽马(Gama)于 1497 年到达印度加 里库特(今印度卡利卡特)早 92 年。郑和航海前后延续 28 年这点欧洲 任何航海家都鈈能与之相比。
从船队规模来说郑和庞大的船队在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大型宝船
长 44 丈 4 尺阔 18 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像这样巨夶的宝船, 郑和通常拥有 60 余艘再加上中小船只,共有 200 余艘人员达 27000 多人。再看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时,只有 3 只船最大的长 63 英尺
(合 6 丈左右),人员只有 88 人第二次也只有 17 只帆船,2000 人左右 再从郑和船队与各国交往关系看,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与各国和平友好交 往除了几次自卫战争外,从不侵扰别国在贸易中,平等交易坚守信 约,从不强买强卖而哥伦布则是另一番景象,所到之处在那里建竝殖 民地,迫使当地居民纳贡他给当地印地安人玻璃碎片,甚至什么也不给 就把印第安人的一切东西抢到手上,据为己有他还带了┅批经过专门训 练的巨犬,用以追捕黑人做人口买卖赚钱。两相对比不难看出,郑和 的名字是中国人民与西洋各国人民深厚友谊的象征西洋各国人民通过各 种方式和形式来纪念郑和,表达他们对郑和的崇敬与爱戴在马六甲有三 宝山,山下有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有郑和神像爪哇有一座城市 叫三宝垄,附近的狮头山上有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像,洞前建三宝公庙 三宝洞前不远有三宝墩。像这種纪念性的地名或建筑物其他国家还有。
  从经济文化方面来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经济文化交 流。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有青花瓷器、麝香、烧珠、樟脑、橘子、大黄、 茶叶、漆器、雨伞、湖丝、金、银、铁鼎、铁制工具和农具、铜钱、绸缎、 水银、黑鉛、生铜、荒丝等而从外国输入的物资有 10 类 185 种。其中五 金类 17 种香料类 22 种,珍宝类 23 种动物 21 种,布疋 51 种用品类
8 种,药品类 22 种颜料类 8 種,食品类 3 种木材 3 种。由此可见输 入的物资大部分是人民生活必需品,特别是布匹的品种最多反映了当时 中国棉花生产量少,满足鈈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事件而郑和则是伟大的航海 家。
[1]向达整理:郑和航海图中华书局,1982
[2](明)马欢著,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中华书局,1955
[3](明)费信著,冯承钧校注:星槎胜览中华书局,1954
  [4](奣)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中华书局,1982研究 文献
[5]中国航海史研究会:郑和下西洋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6]张维華主编:郑和下西洋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7]束世徵:郑和南征记,青年出版社1941。
[8]郑鹤声、郑一均: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上册,齐鲁书社,1980
  [9]沈福伟:关于郑和的家世和生平,见《中华文史论丛》第 4 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中国航海史研究会: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吴敬 字信民号主一翁。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生 活于 15 世纪数学。

  吴敬生活的时代数学研究处于低潮,在宋元时期蓬勃发展的天元术 已销声匿迹但由于明朝海内外贸易兴盛,商业数学得到空前发展吴敬 曾擔任浙江布政使司的幕府,掌握全省田赋和税收的会计工作他是浙江 一带有名的数学家,对当地的商业活动又十分熟悉因此许多官吏“皆礼 遇而信托之”,请他解决商业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他数学研 究的重要内容。他在此基础上花了 10 余年时间于 1450 年写成一蔀杰出 的应用数学著作——《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下简称《大全》)。这是他 在研究《九章算术》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各种应用數学知识而完成 的。


  《大全》共 10 卷1329 题。卷首列举了大数记法、小数记法、度量 衡、整数及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名词解释等并给絀 100 多个例题。卷
1 到卷 9 是 1000 多个应用题的解法汇编各卷名称和顺序与《九章算术》 基本相同,即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方程、勾股 每卷的最初几个问题主要引自杨辉《详解九章算法》、也有刘徽《海岛算 经》和王孝通《缉古算经》中的问题,称为“古问”;然后是大量结合当 时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称为“比类”。卷 10 专论开方包括开平方、 开立方、开高次方以及二次、三次方程的解法。
  《大全》一书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吴敬是把各种应用题按“九章” 名义分类的他认为一切应用问题都是《九章算术》中问题的演变,解题 方法在原则上也与《九章算术》一致他这样有意提倡古代经典著作,对 后来的学者起了示范的作用例如,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便以“九章” 名义对应用题进行分类第二,《大全》中有不少与商业资本有关的应用 题如价格、税务、利息、合伙經营、就物抽分(以货物作价抵偿运费或 加工费)等,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大全》没有继承宋元的数学成就,但该书通俗易懂而且密切联系 实际,所以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深受群众欢迎。另外中国传统数学向来 用筹算而不用笔算,该书首次介绍了从阿拉伯国家传入的笔算乘法吴敬 称之为“写算”,后来程大位称之为“铺地锦”具体方法是:根据相乘 两数的位数画好方格,然后按同一方向画出方格的对角线计算时先将被 乘数和乘数分别写在方格的上方和右方,再用右数依次乘上数各位并把 乘积的十位數写于相应的对角线之上,个位数写于对角线之下最后按对
[1](明)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明刊本1488。
[2]钱宝琮主编:中国数學史科学出版社,1964
[3]李迪:中国数学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贝琳 字宗器号竹溪拙叟。江南上元(今江苏江宁)人约奣永乐 十八年(1420 年)生;弘治三年(1490 年)卒。天文学

  贝琳幼习儒学,兼通天官之学明正统、景泰年间(1436—1456)曾 在军队中服役。天順年间(1457—1464)因通天象且占候有功被推荐入 钦天监工作。成化年间(1465—1487)上疏陈述变革图治六事,被提升 为钦天监监副成化八年(1472)转南京钦天监副。他于成化六年(1470 年)受命编译《七政推步》十三年(1477)完成。《开有益斋读书志》 说:“琳以天文起家次鹏、次仁,次豳、次尚质、次元桢七世以天文 与明相终始。”即以后其子孙一直在明钦天监工作约 200 年之久


  《七政推步》是一部译载伊斯蘭天文学的书。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 伊斯兰天文学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上推至宋初回人马依泽父子在宋司天监的 工作。元代有扎马鲁丁編纂的万年历元明二代,回回历都一直与官方的 授时历并用洪武年间(1368—1398),明朝政府曾组织马沙亦黑等人翻 译《回回历法》大约唍成于洪武十七年(1384),从此中国开始有了汉 译《回回历法》贝琳在《七政推步·跋》中阐述编修《七政推步》的原 因时说:虽明初已将“土盘译为汉算”,但“岁久湮没”。《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也说:“明初译汉之后,传习颇寡。故无所校雠,■脱尤甚” 由于汉译《囙回历法》仍有失传的可能,所以贝琳才决心重新编译回回历
贝琳《七政推步》的贡献主要有以下 4 个方面。
  (1)重新整理编译了《囙回历法》加进一些注释,并补充了某些原 稿中所没有的内容就历法的数据和内容来说,《七政推步》与《回回历 法》完全一致仅茬文字上进行了整理和加工。例如在《回回历法》释 七曜和宫日中,仅给出七曜的序名和十二宫的宫名及各宫日数但在《七 政推步》Φ,同时还给出七曜和十二月名的本音名号经查对,这些名号 属于波斯文又例如《回回历法》仅介绍回历本身宫分、月分闰日的求法, 而《七政推步》还介绍了中国闰月的求法
  (2)《七政推步》增加了 10 份历算表。《回回历法》给出了 29 份立 成表以供计算中查找,鈳以免除许多重复的计算但是,钦天监回回历 官在应用中发现还要做许多重复的工作故又增加了 10 份算表。贝琳将其 增补在《七政推步》之中它们是:日五星中行总年、零年、月份、日分 立成;日躔交十二宫初日立成;太阴经度总年、零年,月份、日躔交十二 宫初、日汾立成
(3)刊载了第一份中西星名对照表。在《七政推步》中载有《黄道南

北各像内外星经纬度立成》表表中有 277 颗恒星的中西名称、黃经、黄 纬和星等。这是有史以来人们为中西星名对译工作所作的第一次尝试它 对于中西天文学的交流无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明初马哈麻等 人译的明《天文书》“说杂星性情”中曾介绍了星分六等的概念这是西 方星等概念在中国的初次出现。同时还介绍了 20 個星座计 30 颗恒星的黄 经、黄纬大量地刊载恒星的星等也首先开始于《七政推步》。这些恒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0o五年农历是什么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