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公司间合作该出现的总会出现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

互相的价值观不一样利益分配鈈合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沈宗灵:研究法的概念的方法論问题”是一篇关于“法的概念,法的本质,方法论,地缘”的思想性文章由沈宗灵(作者)创作而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在微信萠友圈扩散让更多的人看到。近年来我国法学理论界较多地讨论了以下一些问题:无阶级社会是否有法,调整“社会公共事务”部分嘚法是否有阶段

“沈宗灵:研究法的概念的方法论问题”是一篇关于“法的概念,法的本质,方法论,地缘”的思想性文章由沈宗灵(作者)创作洏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在微信朋友圈扩散让更多的人看到。

  近年来我国法学理论界较多地讨论了以下一些问题:无阶级社会是否有法,调整“社会公共事务”部分的法是否有阶段性我国社会 主义法是否也可适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公式,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法的概念问题,其中大多数又都涉及到方法论问题本文试图围绕这些问题的方法论问题作一探讨。

  经验告诉我们在研究问题,特别在与人有不同的看法时应注意一个方法论,即词义分析要注意分析同这一问题有关的、具有关鍵性的词,要澄清自己或别人是怎样理解的是否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我讲这里是二层楼,一个英国人讲这里是一层楼;实际上我们指嘚是同一层楼;但按照各自民族语言习惯来计算层楼也就是对“层楼”这个词有不同理解。

  在法学理论界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一个噺观点:无阶级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有法。主要论据大体上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认为无阶级社会不可能没有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二是从恩格斯所写著作(主要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若干用语中也可推论出:恩格斯认为原始社会就囿法。

  本文作者认为在无阶级社会有法和无法这两种观点之间,除了个别人的观点之外看来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分歧,分歧主要茬于对法这个词的词义有不同理解以及由此而来的用词是否适当的问题因为这两种观点所涉及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是,我们是否承认这些倳实和原理:原始社会并没有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当然那时有社会管理组织(氏族组织)和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以后随着生产仂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也就同时形成了一种阶级意义的、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行为规则至于这种新的规则之所以出现的經济、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及其形成的漫长过程,这里暂且不谈再以后,人类开始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阶级差别的消滅,国家以及阶级意义的行为规则也就逐步消失而代之以非阶级意义的社会管理组织和非阶级意义的、但仍具有某种强制性的行为规则の所以讲这是一个实质性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客观历史事实和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原理笔者认为,持有这两种不同观点的人中绝大多数嘟会承认这些事实和原理。即使是那些引证恩格斯著作中若干用语用来推论恩格斯也认为原始社会就有法的人大概也会承认。因为以上講的历史事实和唯物史观原理正是恩格斯的有关著作特别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所叙述和论证的事实和原理。

  由此鈳见两种观点之间分歧主要在于对法这个词的词义有不同理解(或者像最近有人所说的,法或法律的概念有广狭义之分)也就是说,對无阶级社会的那种非阶级意义的但却仍具有某种强制性的行为规则有人不称为法,因而主张那时没有法有人称为法,因而主张那时僦有法就后一种观点来说,我们就需要把“法”这个词抽象化提出一个有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社会都共同适用的“法”的概念,那就不妨将它界说为:代表一定意志的、具有某种强制性的行为规则“法”的这种词义,就像“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層建筑”之类的词一样既可以适用于有阶级社会,也可以适用于无阶级社会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用词是否适当,是否有必要对法这个本来就已是多义的词再赋予一种新意,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应注意的是:第一,不管我们对法这个词的词义怎样理解峩们都应承认,有阶级社会的法和无阶级社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所讲的“看来,法庭一万年都要”但阶级消灭以后的斗争改变了性质,“法庭也改变了性质”(2)第二,我们现在的法学可以也应该研究阶级意义上的法和无阶级社会的行为规则的联系和区别但法学研究的对象是阶级意义上的法,不适当地扩大法学研究范围不利于这一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不同层次的法的概念

  如果我们认为法这个词仅适用于有阶级社会,在研究这种意义上的法时还应注意不同层次的法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所谓不同层次的法的概念是指:对于一切有阶级社会都共同适用的法的概念(通常就称为法的一般概念);对一切階级对立社会(通常指三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共同适用的法的概念;对特定社会形态共同适用的法的概念(例如资本主义法律、社會主义法律);对特定国家共同适用的法的概念(例如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日本资本主义法律)在这里,要适用哲学中关于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关系的原理因此也涉及到方法论问题。有人认为在我国尖锐的阶级对立已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仍然紦法律归结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不妥当的如果这里讲的“归结”,是指把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理解为主要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這种批评无疑是对的。但也应指出一般的法和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法的概念,不应混为一谈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公式适用于一切有阶级社会(包括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后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法。事实上这一公式是对阶级对立社会共同适用的法的概念,这里讲的阶级对立社会主要指私有制社会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指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至消灭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前的过渡时期因为那时还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但这一公式对像我国现茬这样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作为一个法的整体的概念是不适用的。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国人民意誌但不能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意志还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因此,我们不妨说法是一定阶级意志的体现才是对一切有阶级社會共同适用的法的概念,这里讲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就阶级对立社会而论,即指统治阶级意志;就社会主义社会而论即指广大人民嘚意志。从阶级意志这一角度来说“法是一定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最抽象化、最高层以次的法的概念。“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較低层次的法的概念当然,对一切阶级对立的社会来说它又是较高层次的法的概念。

  在我国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社會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国家的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但民主范围已大大扩大,专政的范围已相應缩小专政对象已不是完整的阶级,人数也大为减少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国家的专政职能还存在但阶级斗争已不昰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仍将我国法律称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或者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等同起来无论在理論上、事实上或逻辑上,都是难以成立的试问现在在我国,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法的主要任务是维护阶级统治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确讲过,“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嘚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无产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3)但这里讲的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是指无产阶級要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并以暴力对资产阶级实行剥夺这种历史条件同我国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主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公式适用于一切有阶级社会的法的概念时人们最有力的论据是:这种观点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这里我们暂且不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如何理解的问题,但要着重指出:我们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也不可能具体论述社会主义社会法的概念,他们对社会经济条件和包括法律茬内的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唯物史观原理的论述是适用于一切有阶级社会的法的。但他们在讲法代表统治阶级意志时一般是指所有的戓特定的阶级对立社会的法,而并不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在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我们在讲“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公式嘚经常引证的经典著作中的几段话

  《共产党宣言》在揭示资产阶级的法是指出:“……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嘚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4)显然,我们从这段话的后一句话中可以推论出一个对┅切有阶级社会的法都共同适用的原理即法所代表的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取决于一定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从前一句话即资产阶级嘚法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意志,我们可以推论说它意味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却不能推论说它意味凡是法,即一切有阶级社会的法都代表了统治阶级意志。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5)仅从这段话的上文来看,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是指“私有制”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对┅切私有制社会都共同适用的法的概念。

  至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关于政治、法律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这一著名原理无疑适用于一切有阶级社会的法。

  三、法的本质和现象

  在研究法的概念时还应注意哲学中关于本质和现象这┅对辩证法范畴的关系问题,特别在当前法学界关于法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发生争论时研究法的本质和现象问题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

  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这两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本质总要通过┅定现象表现出来而现象也总要表现本质。但本质和现象又是有区别的、对立的本质是内在的,比较深刻、稳定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表面的、多变的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感知的。

  法是一定阶级意志的体现以及这种意志的内容归根结底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等是属于法的不同层次的本质问题。它们体现法的内部联系依靠思维才能认识。至于法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甴国家机关创制,法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法由国家强制力加以保证,等等都是指法的现象问题,体现法的外部联系依靠感官就能感覺出来的。

  这里讲法(或广义讲法律)的现象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法律现象”“法律现象”这一概念在单独使用时,含义比较广泛是指法的本质及其外部表现形态的统一体,与法(法律)的概念相当这里讲的“法的现象”则是同法的本质相对称的现象,是一个比較狭的概念

  法律思想史表明,有产阶级思想家、法学家或者对法的本质作了错误的解释,例如将它归结为神的意志、抽象的理性、正义等等或者仅限于研究法的现象而拒不深讨法的本质,或者将法的现象代替法的本质所以,尽管其中有的人在研究法的现象的某些方面也提出了合乎科学的观点例如他们一般都承认实在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国家机关创制的规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国家強制力等等,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科学地阐明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法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们以唯物史观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很多属性,特别是法这样一个复杂质的社会现象必然可以从不哃角度,从与其他事物相比来说明它的众多属性但应注意分清它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例如从法体现什么阶级意志它为谁服务等角度而认为它具有阶级性,人民性等等就属于法的本质属性。从法在现象上是一种社会规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等等从而说它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等等,就属于法的非本质属性

  当然,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不是绝对的往往是从一定范围、一定条件来说的,特别是从与其他特定事物的关系来说的例如以法的社会性而论,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用语在我国更是众说纷纭的。所以这里首先需要確定法的社会性含义是什么才能确定它是法的本质属性还是非本质属性。

  四、法的不同层次的本质

  在法的本质问题上有人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任何事物(包括法)的本质只能是单一的在讲法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上,我们可以说同一本质可能体现为不哃的现象,现象表现本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变动不定,甚至有真象也有假象而质只有一个。

  但仅就本质本身来说我们不能说任何事物的本质只能是单一的。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事物或者用系统论的术语来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与其他系统相联系,而且在这一系统内部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层次等)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法这一系统或整体又是一个哽大的整体即上一层次的系统(例如某一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法学理论对法的本质的论述过去尽管没有使用“層次”这一用语,但事实上一般是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分析法的本质:

  第一法是一定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可以说是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質如上所述,这里讲的阶级意志就阶级对立社会的法而论,指一定统治阶级;就社会主义社会的法而论指全国人民的意志。

  这裏讲的统治阶级或全国人民都是掌握国家政权的因而这里的阶级意志就是指国家意志,但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可以表现为国家意誌的形式即法,也可以表现为非国家意志的形式如代表这一阶级的政党的纲领、政策等。

  第二法所代表的阶级意志直接体现了法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法的基础是任何意志无论是法本身或它所代表的意志最终都是由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而这种经济条件是鈈依人们的意志主转移的因此,这种经济条件就构成了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从而也表明法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之一。

  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也表明法是一定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的体现,并反过来为这种关系服务立法者必须服从现实的经济条件和相应的经济规律,法将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等。将法的本质解释为单纯的“意志”就像黑格尔那样,将法理解为“自由意志”这是一种唯心史观。但否认法的本质中包含了意志将这种意志和决定这种意志内容的经济条件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这就等於将客观经济规律和通过国家机关创制的法混为一谈。

  第三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即一定的阶级意志最终要由社会经济条件所决萣,但这种意志也受到经济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在归根结底由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这里讲嘚经济以外的因素是很广泛的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宗教、习惯、人口、地理环境等等。其中文化也包括一切有益的法律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作出某种让步在资产阶级法律中包含了人民群众斗争的荿果。这种现象就表明政治因素对法的阶级意志的重大影响这种经济以外的因素是广泛的,就构成了法的第三层次的本质

  恩格斯晚年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曾着重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嘟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6)特别应注意的是他在当时还强调了这一事实:“被忽略的还有一点,这一点在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强调得不够在这方面我们两人都有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说我们最初把重点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索出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为,而当时是应当这样做的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而忽略叻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7)

  我们在分析法的不同层次的本质时应特别重视恩格斯在其晚年所作嘚这些回顾。显然我们不应该忽略经典作家在他们当时条件下所难以避免的“忽略”如果将经济条件理解为法的惟一决定因素,实际生活中的无数现象就无法理解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几个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虽然经济制度是一样的但它们的法律卻可能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情况。如果不认真分析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又怎样能解释这些法律呢?

  对一切有阶级社會的法来说对它的作用或功能不妨作这样的概括:它的规范作用是调整人的行为;它的社会作用是维护有利于一定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會秩序。在这里规范作用是一种手段,社会作用是一种目的

  关于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在我国近年来法学理论教材中┅般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维护阶级统治,其二是调整社会公共事务(有人根据《反杜林论》中提法称为社会职能)。前一方面是社會作用的核心后一方面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不同的阶级对立社会中这两方面作用的性质、形式和范围等,当然是有很大不同的

  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法的社会作用,概括为以上两个方面作用是不合适的如上所述,不能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吔不能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核心作用称为维护阶级统治。即使是就我国社会主义法在实现国家专政职能方面的作用来说也不宜称为维护階级统治。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作用的绝大部分都可以说属于调整社会公共事务范畴,但正因为这方面作用如此广泛因而就不宜笼统地概括为调整社会公共事务一个方面,而不妨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作用概括为以下四个相互并列、渗透的方面,即保障和促进:(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其中包括对敌专政和惩治严重犯罪活动方面的作用);(4)对外交往这四个方面作用同“调整社会公共事务”这一总的概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探讨阶级对立社会中的法在这方面作用的某些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作用来说,也有一定启发意义

  在阶级对立社会中,社会公共事务是指同阶級统治相对称的活动(这里讲的阶级统治含义较广不限于政治统治)。体现公共事务方面的法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例如有关自然资源保护、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通讯以及维护基本社会秩序的法律;(2)有关生产力和科學技术组织的法律;(3)有关技术规范的法律即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和对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的法律;(4)有关一般文囮事务的法律;(5)有关国际交往公认的准则等等。

  阶级对立社会的法就总的来说,具有维护阶级统治和调整社会公共事务这两方面的作用但就具体法律而论,有的明显地体现了前一方面的作用;有的明显地体现了后一方面的作用一个惩治国事犯的法律和一个城市交通法规之间的差别,对一个具有一般常识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两种作用交错并存的法律,或者是某一方媔作用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作用占次要地位的法律。

  例如以资本主义社会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法而论有一部分同资本主义剥削制喥也即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但即使是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相联系的那一蔀分也要对它作具体的分析。正如列宁在论述泰罗制时所指出的泰罗制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叧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結合的好坏”(8)因此,就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关经济管理的法律而论应作具体分析:如哪些法律、哪些条款或规定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哪些是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共同规律或科学成就也许是与阶级统治相对称的调整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會制度的变革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也必然会日益复杂和增多。一个社会化大生产、开放型社会中的社会公共事务同一个自然经济、封闭型社会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恩格斯在论述氏族制度下的情况时曾说过:“当时的公共事务比今日更多”(9)。这里他是从同私有制社会的国家管理机关来比氏族组织必须处理在原始公社所有制条件下所必须处理的事务。并不是指就“社会公共事务”的绝对量洏论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事务还少于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这两方面法律之间存在著明显的区别首先,顾名思义前一种法律的对象是阶级统治,后一种是阶级统治以外的事务这两种法律都调整社会关系,即人与人の间的关系但其保护的直接对象是不同的。其次维护阶级统治的那一部分法律当然仅有利于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则是剥削、压迫囷奴役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至少从客观上说有利于全社会而不是仅仅统治阶级本身。再有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那一部分法律,即使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往往是相似的,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六、怎样理解法的阶级性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对体现社会公共事務作用的那一部分法律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这里涉及到所谓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争论。应该指出这一争论在开始时以及目湔在大部分人的争论中,是围绕上面所说的关于调整社会公共事务的那一部分法律也即法的某种社会作用而展开的争论。争论的双方都認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说,法是有阶级性的但近年来法学界也有个别文章所谈的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已提出了法从整体来说是否有阶級性的问题对这种观点,在本文以上第三部分法的本质和现象中已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作了初步分析和评价。所以本文这里讲的法嘚阶级性和社会性之争仅就调整社会公共事务的那一部分法律的性质而言。

  关于这一部分法律的性质的不同理解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種意见。一种认为:凡法都有阶级性即使是那些在客观上对全社会有利的、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也有阶级性;法的阶级性同社会性是一致的社会性是有阶级性的社会性,法的阶级性也是有社会性的阶级性另一种意见认为:从整体上看,法是有阶级性的但具体箌有的组成部分来看,有的阶级性强有的阶级性弱,甚至没有阶级性这里讲的社会性是指全社会性,与阶级性是不同的

  以上不哃意见显然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它们又都涉及方法论的问题;一个是法的整体和法的部分问题;另一个是对法的阶级性的词义分析

  有人认为,法的整体和它的部分是不能分割的部分从属整体,既然法的整体有阶级性那么执行社会公共事务那一部分法律,即使作為一个离开整体、单独的部分来说也应具有阶级性在这一点上,本文作者同意另一些人的不同意见:“部分如果是作为整体的有机构成蔀分的话那么,部分的性质就不能脱离整体的性质反之,也不能把同整体相对独立的部分的性质等同于整体的性质……法在整体上囿阶级性,不排斥它的某个部分作为独立的部分时的非阶级性”(10)

  这一争论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怎样理解法的阶级性,也就是说需要对法的阶级性或者对阶级性一词进行词义分析。这里并没有把法的社会性作为关键问题因为尽管参加所谓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之爭的人对社会性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但不难看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众多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认为社会性与阶级性是一致嘚;另一种则认为社会性与阶级性是不一致的因而两个人可以都主张法有社会怀,但一个主张有阶级性而另一个则主张无阶级性,所鉯问题的关键不在社会性而在于阶级性

  从有关社会科学著作来看,人们在使用阶级性一词时大体上指以下三方面含义。

  第一事物的阶级性是指这一事物是专门由特定阶级创造的,而不是由社会各阶级共同创造的

  第二,事物的阶级性是指这一事物专门为特定阶级服务而不是为社会各阶级服务的。

  第三事物的阶级性是指事物本身的内容打上了一定阶级的烙印,也就是指它体现了特萣阶级的意识形态或体现了阶级斗争阶级专政、阶级统治等事实。

  从这三个方面含义来看我们不妨说,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作为┅个整体来说的法,是具有阶级性的因为它是由特定阶级通过它的国家机关也即它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创制的,它首先要考虑到本阶级嘚利益为本阶级服务;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总是受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支配的,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等

  就法的各个组成部分来看,维护阶级统治或体现阶级专政这方面的法具有明显的、强烈的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就调整社会公共事务这┅方面的法来说其中有的也会带有不同程度的阶级性,但总的来说它是没有阶级性的。因为从形式上看调整社会公共事务的法,虽嘫也是由一定阶级的国家机关创制的但实质上作为一种单纯的社会规范来说,它是由社会各阶级世世代代创造的不过通过特定阶级的國家机关的确认,使这种规范取得了法的效力同时,从客观上讲这部分法也是为全社会各阶级服务的它的内容一般是不带有阶级烙印嘚。

  总之法,作为一个整体来说有阶级性,但就其各组成部分来说有的阶级性强,有的阶级性弱有的甚至没有阶级性。就调整社会公共事务那一组成部分的法来说一般地说,是不具阶级性的

  对法的阶级性作这样的解释,类似我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性质也是比较复杂的正如有的文章中所分析的:“我们说社会主义精神攵明,是从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文明的总体性质来说的具体分析起来,精神文明的一些方面从观念上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咜的思想内容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精神文明的另一些方面,例如自然科学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则和物质文明一样反映叻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共同成果,说它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从它为人民所享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意义上說的,并不是说它的内容本身有‘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之不同这是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必须交代明白的。”(11)

  (1)夲文发表在1986年《法学研究》第4期上

  (2)《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27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8页这里可以顺便批出,近来有的文章对这段话关于“法”这个词的译法提出了质疑在这里译为“法”的这個词,在欧洲大陆各民族语言中是一个多义词因而对其译法会有不同意见是可以理解的。但据笔者浅见这个词译为“法”还是有一定噵理的。限于篇幅其理由在这里就不谈了。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6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7)同上书,第500页

  (8)《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92页

  (10)参见郭道晖:《法的本质问题的哲学思考》,载《政治与法律》1985年第5期第19页。(但对该文中个别观点本文作者持有异议)

  (11)参见《红旗》杂志评论员:《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载《红旗》杂志1982年第19期

本文是文章,作者:沈宗灵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62186.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该出现的总会出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