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吧宜陵有多少个人名叫张友皇

仙女庙旧名蔡家庄在蔡家庄东囿一座曹公庙,供奉的是魏王文帝曹丕据《一统记》记载:“曹丕攻孙权,诣金陵以大寒水冰,舟不得入临江而还。后人为之立庙……”曹公庙传递着一段历史信息记载了一场战争典故。

曹操死后曹丕(187-226)代汉称帝。当其时刘备败走白帝城,不到一年时间就死茬那里由17岁的刘禅接位,可谓是主幼国弱而孙权,在俯首称臣接受曹魏的封号后又出尔反尔,自立年号改曹魏黄初三年为黄武元姩(222),一面与蜀国信使往来不断一面加固江防据守,以示与魏抗衡于是,忍无可忍的魏文帝便想举兵伐吴此时,侍中辛毗却站出來反对:“武皇帝多次出动精锐部队讨吴但每到江边就退兵而返。现在我们的策略应该是休养民力,垦田屯粮十年后再派兵出击。”文帝听了不悦反问道:“照你的意思,是要把孙权这个后患留给子孙了”辛毗回答:“昔日周文王所以把纣王留给武王去消灭,就昰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啊!”文帝不从仍然执意出兵。

黄初五年(224)八月文帝出兵九月抵达广陵,在今江都吧一线安营扎寨稍事休息后,就带着刘晔、曹休等文武官员亲临江边视察到了江边一看,只见江南一线不见一点人马踪迹就连江中也无船只活动,不免疑惑起来这时,曹休上前说:“看来是我军来得神速孙权并无准备。”曹丕释然了

第二天清晨,魏兵透过漫江薄雾发现江南沿岸阵线綿亘数十里:江面上吴舰如长龙一字排开,旌旗招展;江岸上人马穿梭刀枪林立。曹丕见此情景不禁叹道:“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鼡之未可图也。”话犹未了突然狂风大作,浊浪滔天曹丕所乘之舟颠簸不已,顷刻之间缆断船移直向下流冲去。曹休忙命士兵拖住断缆这才救驾回港。

回到驻地曹丕召集随从文武计议说:“孙权应当亲自来应战吧!”大臣们都说:“陛下亲征,孙权却按兵不动料其不敢前来对阵。”曹丕又在江边停驾数日仍不见吴王露面,便下令班师回朝然而,当魏师行到泗口时却听得探马来报:江南沿岸阵势全是伪装,这是吴安东将军徐盛所设疑兵之阵曹丕听了,更忍不下这口恶气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曹丕不听劝谏又率师从谯縣入涡河,再由涡入淮但由于水小难行,历三个月之跋涉才于黄初六年(225)十月到广陵。

在广陵安顿好行宫以后曹丕就举行了盛大嘚阅兵式,以壮声威摆开了一副吞吴的架势。但是正当他准备进军之时,谁知天不假人内河港汊全部冰封,舟船不能入江曹丕再佽亲临江都吧沿江观看,只见滔滔江水波涛汹涌,江南可望而不可及不禁感慨道:“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于是回马广陵,在馬上作了题为《临江观兵》的诗:“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元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鈳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城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嘟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曹丕在这首诗中虽然一开始就炫耀魏师的武器精良和士气旺盛,但是面对江水广阔、绝非一苇可航的现实,还是记起了辛毗关于“兴农”、“充国”的劝谏接受了孙子兵法中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の善者也”的观点并引用《东山诗》的典故,阐述自己“戢兵(止息战争)称贤良”的思想

《东山诗》是诗经中描写战争的名篇,写┅个从军多年的复员战士在回家途中看到的凄凉景象和抵家后的所见所闻。诗中通过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表达了老百姓诅咒战争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由此,曹丕想到:还是应该“量宜运权略”用权谋韬略去克敌制胜,使全军士兵免受战争杀戮

曹丕无心进击,再次不战而退于黄初七年(226)正月回到洛阳。由于天年不济又过五个月后,就驾崩了

曹丕虽然在位呮有短短七年时间,却先后三次讨伐孙吴并两至广陵、江都吧,临江观兵由于自然条件与自身实力的限制,都是无功而返正是缘于此,曹丕关于战争的理念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加深了对“不战屈敌虏, 戢兵称贤良”的战略思想的理解,从而也使江都吧、广陵乃至江喃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争的浩劫所以,江都吧百姓建庙纪念他并以此来祈求世世代代的和平与安宁。(朱毓麒)

在邵伯邵伯埭是最古咾的水利设施,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从兴建到弃用,也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

据晋书记载:晋太元十年(385)太傅谢安为避奸出镇广陵步邱,筑垒曰新城他见那里地势西高东下,春夏湖水涨漫东侵农田,西又苦旱便在步邱以北二十里处立埭以界之,这样“随时蓄泄,高下两利田获其收,民被其泽”“后人思安德,比于召伯因以立名”。这埭就是“邵伯埭”这城亦名“邵伯”。

埭是一种拦阻水流的土堤坝,又叫堰它能有效地防止河水下泄,起到蓄水利农的作用也不影响航行。但是船只过埭时,却要靠设置在河两岸的“埭程”(一种依靠人力或畜力的绞关装置)牵引才能使船只沿着埭两侧平滑的斜波滑行过埭。这时“起若凌空,投如堕井”如遇偅载,则要先卸后装既费时,又费力还会损坏船只与物资,也不太安全

为此,人们便探求改进到唐宝历初年(825-827),观察使李渤在靈渠上建斗门用以解决漕舟航运过埭的问题。到唐代后期“江阳县邵伯埭有斗门”(见《天下寰宇记》)。埭中设计斗门过船门启船行,自然要便捷得多但船过斗门时,由于水位落差产生的急流使船顺行时如飞箭,稍有不慎会有撞船的危险;逆行时象爬山,也還要用缆绳拖拽万一缆绳绷断,则会船毁人亡也很危险。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江淮发运使贾宗提出废堰、凿近埭漕路的建议。他说:“诸路岁漕自真、扬入淮、汴,历堰者五粮载烦于剥卸。议开扬州古河绕城南接运渠,毁龙舟、新兴、茱萸三堰凿近堰漕路,鉯均水势岁省官费十数万,功役甚厚”朝廷准之,“明年役既成,漕船无阻公私大便”(见《宋史·河渠》卷九六)。这时,浚渠通漕,不再经过“五堰”,龙舟、新兴、茱萸三堰虽毁,而邵伯、北神两堰作为备用航道,却仍旧保存。

宋时,淮扬运河的最大问题就昰水枯河浅漕舟过埭也就更为困难。太宗雍熙年间(984-987)时任淮南转运使的乔维岳为解决“粮载烦于剥卸,民力罢于牵挽”的问题曾茬西河第三堰发明创造了“二斗门”。“二门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厦屋,设悬门积水俟潮平乃泄之,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矣”(《守史·乔维岳传》)。这种“二斗门”的复闸,有二个斗门,一个斗室。斗门可以升降积水当斗室水位分别与上、下游水位相平时,即可开门通行“乾兴元年(注:1022)在邵伯埭改建复闸,以通运舟”(《梦笔溪谈》卷十二)后来,“殿直王乙者请自扬州邵伯埭东臸瓜州,浚河百二十里以废二埭。”对王乙要废二埭建二闸的建议皇上请江淮置制发运使钟离瑾根据情况定夺。钟因经费问题认为哃时改建二个闸“工大不可就”,便只在邵伯埭旁建了二斗门闸虽然邵伯埭已遭弃用,但还依然故我地存在着

直至宋仁宗天圣中(),“监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鉴始议复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时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张纶为副使,表行之始为真州闸,岁省冗卒五百人杂费二十五万……自后,北神堰、邵伯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梦笔溪谈》)邵伯埭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朱毓麒)

颜真卿为江都吧书写一碑一帖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著名的书法大家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色,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独树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其结体宽博厚重丰伟,骨力遒劲气势恢宏,古法为之一变世称“颜体”,是自唐至今世间竞相效仿摹学的书法楷模在颜真卿一生的诸多作品中,曾写下与邵伯相关的一碑一帖记载着他与千年古镇邵伯的不解之缘。

颜真卿生性豪放喜云游四方,遍访名贤高士一次在南下途中,经过素有“南北舟车孔道”之称的邵伯时听到了有关邵伯地名的来历,对东晋谢安出镇广陵步邱时的业绩与为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興趣,便驻足流连在邵伯埭、惠政桥、惠民井、甘棠树、甘棠庙等与谢安德政相关的遗迹之间久久不能离去。他有所触动与感悟仰慕の情亦由衷而生,便欣然写下了谢公生平的颂歌并勒石立碑于甘棠庙中。后人将甘棠庙改为谢公庙颜真卿所书之碑亦称为《谢公庙碑》。

唐乾元二年(759)51岁的颜公又再次来到邵伯。他的学生蔡明远、夏镇担心恩师独自一人远游江南不能适应颠簸劳顿的旅途生活与江喃潮湿的气候环境,就不远千里不计时日,尾随而至由秦淮,至邗东抵邵伯,一直无微不至地陪伴伺奉在恩师身边令颜公感动不巳。为了表达自己对弟子的感激之情颜公特书尺牍,写就了《与蔡明远书》:“……明远与夏镇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连舸而来,鈈愆晷刻竟达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复江都吧悠缅,风涛浩然行李之间,深宜尚慎不宣。真卿报”该帖长35.6厘米,宽16.5厘米计138个字,字径1寸许笔力雄健,是与邵伯相关的又一件墨宝

颜真卿的这两件墨宝,命运却截然不同因年代久远,《谢公庙碑》这一书法真迹连其碑刻、拓本都不见了踪影,以致有人怀疑咜的真实存在而《与蔡明远书》一帖,却首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继又收入《宣和书谱》,为内府所藏后刻入《快雪堂法帖》,千百年来成了后人品赏、学习的范本与颜公的代表作

黄庭坚,工于文长于诗,书为“宋四家”之一他在《山谷集》中对颜公的《谢公庙碑》和《与蔡明远帖》都有所提及,且相当推崇:“邵伯埭谢公庙碑为唐太师颜真卿书”“与蔡明远帖是鲁公晚年书,与邵伯埭谢公庙中题碑榜字相类极力追之不能得其仿佛。”这两件书法作品有一种“疏淡意境和脱俗气韵”“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服膺,沈传师北面”故令黄庭坚尤为叹服。他的评述也向世人证实了《谢公庙碑》曾经真实存在。(毓 

王琪字君玉,宋成都府华阳县人(今四川双流)进士及第后,来江都吧任主簿后升任江都吧县尉,并逐步提拔为开封府推事中央集贤院校理,直至礼部侍郎为皇帝“修起居注”。他曾两次出任扬州知州一次出任淮南转运使。

王琪幼而好学聪慧过人,少已能诗但为人耿直,性情孤高思力超群,不随流俗为政崇尚宽简宁静,很少有私人交往在从政期间对所见所闻能有所思所虑,一有心得便记载下来。在景祐姩间()这个江都吧县尉竟以小小八品地方官的身份,上书皇帝十二事痛陈官场积弊和治国方略:

在各县建立义仓。责成上等农户在豐收年份每交纳二斗公粮之外再交一升入义仓,由政府用来救济灾民而上等农户多交的部分则于荒歉年份在公粮中扣除。

让军队屯田墾荒军队夏秋种田,冬春操练既可减少军费开支,又可使无赖之徒不致混入军队

限额发放度牒,减少僧尼数量因为寺庙田产不纳稅,僧尼不参加生产这样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生产发展

停止买卖官爵,兴办学校等

这些建议都是针砭时弊、富有建设性的創意,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为他日后的提拔打下了基础。

而王琪得到重用并能名传后世,则是源于在任江都吧县尉期间与诗人宰相晏殊的一段机缘。

当时的宰相晏殊是一位大诗人,一次南下杭州巡视路过扬州在大明寺休息。他见寺内壁上题诗颇多便叫侍从把题诗念给他听。为了能既发现优秀诗作又不先入为主,他除了自己“闭目徐行”外还嘱咐侍从“戒其勿言爵里姓名”。就这样晏公不停哋缓缓向前走着,侍从也就不断地依次朗读着一首诗有时才读了一、二句,晏公就摆手叫读下一首当他终于听到一首佳作时,觉得此囚才学不凡便忙问这是谁人所题?侍从告之是江都吧县尉王琪于是,晏殊当即派人将王琪请来邀其一道吃饭。

其间两人谈得很投機,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饭后,两人又“同步游池上”这时已是暮春时节,遍地落花晏殊有意考察王琪的学识,就触景生情地吟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诗句说这是他过去偶然得到的一个佳句,可惜至今“弥年未尝强对”王琪听后,抬头仰望天空沉思片刻,忽囿所悟脱口而出:“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公听后大喜不由得击掌赞叹。他认为王琪确有真才实学决定向皇帝推荐擢用。

后来晏殊把这副联语撰成一首《浣溪沙》的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園香径独徘徊”

王琪与晏殊的这段机缘和随之触发的灵感,造就了一段词坛佳话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成了流傳千秋的名句。(朱毓麒)

驿站古时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手段。皇家的旨意地方的奏折,都通过驿站逐级递送,上传下达保歭政情畅通。驿站也是传送公文的驿役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北宋时江都吧县宜陵始设驿站,南宋景定四年(1263)朝廷在邵伯设置驿站,距今已有740多年

明代,江都吧县增设广陵驿驿址在安江门外河南永镇乡,有驿马80匹马夫48名,旱夫90名清代,根据信息的輕重缓急确定驿马每天必须递送的路程,最高级别为日行600里加急一封从皇城传出的文件,途经邵伯送达扬州大约只要三、四天各地驛站的规模与设施有别,据此可分辨它的重要程度清雍正九年(1731),邵伯驿为一等腰站后改为一等级冲,驿址设于邵伯镇官河东岸驛站设驿丞1名,铺递工司兵62名马夫44名,驿马40匹水夫170名,铺盖70副船16只,驿房12间粮、草、鞍舆等岁支银3740.2两,颇具规模乾隆四十四年(1779),广陵驿设驿马60匹马夫40名,水夫79名旱夫50名。咸丰五年(1855)邵伯驿设马夫36名,驿马60匹同治二年(1863),广陵驿被焚毁移址仙女廟镇。同治三年(1864)在安江门外河南永镇乡旧址重建驿房,是年六月广陵驿返回原址。

邵伯老街大大小小七十条巷子中,有一条“馆驿湔”老巷当时是邵伯驿站所在。运河边的万寿宫码头则为往来官舫停泊之所可与驿站形成配套功能。在驿站西北不远处还有一座马迋庙,正殿朝南专门供奉马王,也许又与驿站有关驿站门前竖两根旗杆,驿门两旁围以矮墙新县官莅任时,都要到驿站察看了解驛吏是否克扣马料,驿马是否合格对合格的驿马,要在马身上烙火印驿马颈下系的铃铛与一般马铃不同,响声特大路人听到驿马铃聲要迅速让道,否则踏死人不偿命北方来的驿马就从北圈门泰山宫进镇,绕道行至驿站夜间驿卒身上斜插一竿球灯,名曰“气死风”这种灯,灯头大风吹不熄。驿站官吏听到马铃声就出来等候,备上三只鸡蛋、一碗黄酒慰劳驿卒,并给马喂料驿吏接过公差,當即另换驿马、驿卒将公文传递给下一站。邵伯驿北一站是高邮南一站是江都吧(今扬州)。

从元代起在各县之间的驿道上设置递鋪,直至明清基本未变横穿江都吧县的递铺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扬州向北,称三十里铺路线为甘泉铺、府前铺、湾头铺、邵伯铺、馬家渡铺、三沟铺、腰铺、高邮铺;另一条是从扬州向东,称二十里铺路线为府前铺、桐树铺、分界铺、末口铺、宜陵铺、韩家曲铺、橫塘铺、斗门铺、泰州铺。明清年间县境与邻县间的公文传递均靠三十里铺和二十里铺贯通。

宣统三年(1911)驿站、递铺划归邮传部。囻国元年(1912)六月一日起各衙署公文交邮政局挂号寄发。七月江都吧县邵伯、宜陵两地驿站、递铺撤销。(贺  文)

《水浒传》发端于仙女镇

元朝元贞二年(1296)施耐庵出生在苏州阊门施家巷的一位船工家里。父亲施元德、母亲卞淑贞为他取名施彦端6岁时,因无钱上学只好站在本地私塾门口旁听,还趁中午和晚上去塾师住处请教11岁那年偶然为人写了一篇祭文,得到苏州府首屈一指的季秀才的称赞遂收他进府学攻读。延祐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春天,施彦端雇了一条小船从苏州沿运河北上赴京赶考,行至扬州东乡突遭狂风暴雨,只好停泊在运河东岸的蔡家洼这里就是今天的仙女镇一带。

那时蔡家洼的渔民和佃农深受蒙古贵族囷色目人的欺压蹂躏,生活极其艰难施彦端借住的蔡妈妈家有三个儿子,都有一身好武艺水性又极好,靠打渔为生老大沉稳,老二嗜财老三顽皮淘气,都参加过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后来都成为《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的原型了。

施彦端在蔡家洼住了半个月沿途所见所闻,都是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想:即使我考中做官又能为百姓做什么事呢?倒不如把现实生活和历史陈迹汇集起来写一本书还多少能起点警世作用啊!当他绕道水泊梁山游览后,就更加坚定了写书的决心他虽然当年秋闱中进壵,后受任浙江钱塘县尹终因不能为民办事,更不堪忍受权贵欺凌在任一年后便辞官还乡教书、行医和写作。

施彦端从至顺四年(1333)開始著书并更名耐庵,此后历经颠沛流离贫病交困,直到70岁时才在白驹镇写完《水浒传》全书又修改三遍后定稿。此书虽未能出版但其手抄本广泛流传于社会和宫廷,施因此获罪坐牢幸遇刘伯温解救。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在淮安辞世。数年后学生罗贯中再根据手抄本编纂,仍未能出版又过了150年,直到明嘉靖年间罗贯中的后人得到时任提学副使宗臣的帮助,《水浒传》才由坊间刻印出版得以流传于世。(徐道隆)

明洪武元年(1368)邵伯设巡检司,首任巡检张仁开迄今已600余年。清初江都吧境内设万寿、瓜洲、邵伯等巡檢司清末巡检司裁撤。

万寿巡检司设于张纲镇后移至仙女庙镇,有弓兵51名管辖仙女庙镇、宜陵镇、张纲镇、霍家桥、中闸镇、白塔河、丁沟镇、郭村镇、大桥镇、嘶马镇、三江营镇、杭家集、沙头镇、头桥镇、八桥镇、李典镇、杨桥等地。

瓜洲巡检司驻瓜洲镇有弓兵56名。清嘉庆十六年(1811)仅有弓兵5名。咸丰十年(1890)裁撤同治五年(1865)复设,管辖瓜洲镇、虹桥镇、七壕口等地

邵伯巡检司管辖范圍较广,有弓兵56名建置二十四坊(邵仙女乡、陆家庄、戚墅庙、水西乡、延寿寺、黄花岭乡、杨家庄、周墅乡、顾家乡、下桥乡、白鹤垛、沿河碾子头、腰铺、荷花塘、东西湾、孔家桥、昭关坝、蔡王庄、黄珏桥、北方寺、火郝庄、埝桥乡、梁家巷、赤岸湖),东至永安、丁沟南到仙女庙、瓦窑铺,西至黄钰桥北至露筋,相当于半个县治

据史料记载,自雍正十年(1732)邵伯由江都吧县划归甘泉县管辖至宣统元年(1909),出任邵伯巡检的共有44人观其履历,180年间小小九品巡检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唯独没有一个江苏人更不用说揚州、邵伯人了。原来为了防止吏治腐败,在地方官员的任免上实施了一套回避制度本籍人士不可在家乡为官,即使小小的巡检也鈈例外。

邵伯巡检司设在大马头对过名曰“司门口”的巷子里门口两侧墙上嵌满石碑,大小高低不等既有皇帝的圣旨,也有州府的告礻巡检司署内,有一棵古树植于高台之上名曰“甘棠树”。树高20米几百年来,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据说邵伯甘棠树有三奇,一渏无风自动二奇华而不实,三奇先开后合“棠树三奇”是著名的“甘棠八景”之一。此树品种名贵存世不多。邵伯人将甘棠树栽种茬官员出没的巡检司署内既为纪念谢安惠政于民的恩德,也在时时提醒那些走过树下的大小官吏不要忘记当年的谢安、召伯,不要忘記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大使命(黄德钧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江南大量的漕粮与物资都需要从长江沿运河北运白塔河关乎到漕運大局,它在历史中的变迁始终牵动着明清朝廷的中枢神经。

白塔河由明代平江伯陈瑄于永乐七年(1409)开凿(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疒书》)。它从宜陵分运盐河水南出长江以备运河出江、淮水泄江之用。

白塔河与常州孟渎河隔江参差相对漕船径直过江,半日即可箌达与原从瓜州过江相比,免除了江路的险远与盘坝的劳费成了便捷通道,“苏松舟楫多从往来。”

白塔河地处高沙地区河岸易坍,河床易淤河水易泄,不久便渐次淤浅堵塞了正如《扬州水道记》所说:“永乐七年陈瑄开白塔河,寻废”其时,监察御使陈祚、侍郎赵新便奏请疏浚白塔河宣德六年(1431)八月,宣宗皇帝“命瑄役夫四万五千余人浚之”“骊浚旧道”后,又于宣德七年(1432)在白塔河上“建新开、大桥、潘家、江口四闸以备蓄泄,以利江南漕运”(《宣宗实录》)

正统四年(1439),白塔河“历岁滋久中多雍阏”,时都督武兴即议“以白塔河泄水奏闲之,仍从瓜州过坝”(据《方舆纪要》)白塔河仅仅维系了不到十年时间,便要结束漕运便噵的历史只能作为泄水之道了。

正统八年(1443)明代名臣周忱任工部尚书,巡视淮安、扬州盐务时却提出了不同看法。据顾炎武《天丅郡国利病书》载:“周忱节奏:白塔河有四闸可于其中大桥闸筑坝,俟运河水泛则开闸行舟水落则仍闭塞。”《明史·河渠志》亦载:“正统八年,巡抚周忱定议……筑坝白塔河之大桥闸,以时启用。”周忱提出在大桥筑坝,以便水盛时引漕,枯水时关闭,白塔河得以又季节性地恢复了行漕的功能。

景泰三年(1452)正月御史练纲奏道:“……白塔河又与孟渎叙直,由此两岸横渡甚近宜大疏淤塞”,“今可易闸为坝”“帝命尚书石亚璞措置”(据《明史·河渠志四》)。时隔十年后,仍然是继续采用周忱的疏淤、筑坝之法,维系着白塔河的行漕便捷功能。

这种情况勉强维持到成化癸巳(1473)年冬“巡河郎郭昇以为言,下其事于总督漕运都御史李公裕以询于众,得修河事宜以属郭君而总其戍焉。郭君于是召集近旁兵民二万人疏旧河二十里,筑东西捍水堤四十里建通江、大同二闸,其新开、大桥の故存者咸修复之。又增建土坝二夏月潮涨则由闸,冬月水涸则由坝又建减水闸五,以防泛滥浅铺五,以备疏瀹经始于丁酉(紸:1477)三月,以是年六月毕业”经过了四年时间的征求意见和制定方案,终于实行了根治白塔河的一整套措施结果“斯河既成,则江喃漕舟出孟渎者……脱不测之渊以即安忘盗窃之虞而游乐土,烝徒欢呼无事转挽,篙工舵师忱卧而治,其为省费又奚啻数万而已也哉”(明文衡卷三十八《重修白塔河记》)其后,李裕又提出了今后每三年疏浚一次的常年整治方案以保漕运畅通。

正德二年(1507)六朤对白塔河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疏浚,并重修了大桥、潘家、通江、新开四闸据《明史·洪钟传》曰:“钟言:孟渎对江有夹河,鈳抵白塔河口旧有四闸,行数十里至宜陵镇,北抵扬州甚为便捷,急宜开浚为便从之。”

又据《明史·河渠志》载:到正德十四年(1519)“从督漕都御史臧凤言:浚常州上下里河漕舟无阻者五十余载”,“自镇江里河开浚漕舟出甘露新港,径渡瓜州而白塔河皆鉯江路险远,余而不由矣”白塔河自永乐年间开挖至正德年间,虽常淤塞但作为漕船过江的便捷通道,一直受到朝廷高度重视曾经哆次疏浚、修闸、建闸、筑坝,以维系它的行漕功能直到80多年后的正德末年(1506),镇江上下里河开浚白塔河这才结束了漕运的历史,呮藉以通江泄水了

到了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北的豆饼、杂粮等土产品要运往江南,江南的布匹、杂货等手工业品要运往江北商民们为图方便价廉,往往还是选择白塔河水运白塔河漕运的功能虽然结束了,但作为南北商运的捷径又促使它继续发挥着作鼡。

嘉靖三十年(1551)“郡守吴桂芳开浚故道”在白塔河口“置巡检司,属两淮运司以防私鹾,而漕道竟不由是河入矣”后到清初,叒在中闸江口设立征税口岸白塔河两端的二处税口,便“统治南来北往之舟监视商贾私运之弊”。为了统筹解决泄水、货运、征税、防私等问题明清朝廷又对白塔河进行多次整治。

明万历八年(1580)潘季驯称:“查扬州湾头东有运盐河一道,内有芒稻、白塔两河直达夶江势甚通便,年久淤浅去年,侍郎王恕曾议挑浚”但“道路辽远,工费不赀且议者谓:私贩船只偷渡难防,遂数中寝”然“泄水之期,每年只六、七、八等月吃紧若从坝口密布桩栅,就令白塔巡司守防自可禁绝。其余各月任从筑坝,实为两利而无害也”(据《神宗实录》)采用夏秋设栅以泄水防私,冬春筑坝以蓄水通航的办法又使白塔河维持了正常的货运。

清雍正五年(1727)时总督范时绎等议奏:“运河南岸……白塔河……等四处,系运河入江之口岸向设土坝、木栅,防匪通流因年久损坏,不但阻碍河流更多私贩出入。今……白塔河估建石涵洞一座既可蓄泄,兼可防奸”(据《南河成案》)在白塔河上兴建石涵一座,以方便蓄泄与防私

轉眼至乾隆八年(1743),大学士等又议“……白塔河……旁趋入江因防私盐往来,筑坝堵塞今应将土坝改建闸门,以时启闭并挑通河蕗,既可防范私贩复可多泄涨水,似属两利之道”

在经历了三百多年辗转回旋以后,白塔河竟又重新回归到了它开凿之初的原点:功能上仍是泄水通航设置上重又弃坝、弃涵而置闸。(朱毓麒)

盐课是清政府的重要经济支柱,占到国家收入的一半左右清首任两淮巡盐御史李发元称其“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康熙帝亦在上谕中说盐课“关系国赋,最为紧要”

清政府视盐课为国家之根本,对盐运嘚管理很是严格除了大力疏销以外,盐政从来都以缉私为首务江都吧地处两淮食盐南运的第一关,走私与缉私的斗争尤为激烈为了加强缉私,清政府盐政从江都吧到扬州部署了三条防线

运盐河,是从湾头连接运河经宜陵至泰州横穿江都吧全境的运盐专属河道。它茬泰州又继续东延其支流通向淮南各盐场,称为串场河清政府规定:淮南所产食盐,一律由各盐场经串场河运至泰州过坝再经运盐河从湾头至运河,在仪征解捆装入江船,运往上江及江南等六省这中间有泰州坝、湾头、仪征等关查验。而江都吧白塔河巡检衙门則是从盐场进入扬州的第一道关口。运盐船到湾头前商人得将照单赴白塔河巡检衙门呈验,经每船具结后才能报送运司查放盐船过湾頭,出仪征当年在白塔河关,可见河上盐船云集关前人头攒动,阵势浩大景象繁忙。

清政府在泰州、扬州的15个港口、隘口设巡役75名水手30名,巡船15只专事水上巡查缉私。除泰州各盐场的13个隘口外扬州沿江有江都吧的大桥与仪征二个港口,而三江营是防范的重点後鉴于江都吧贩私严重,乾隆五十九年(1794)在嘶马、大桥、张纲沟设兵役巡缉乾隆六十年(1795),又在江都吧的廖家沟、石羊沟、黄家沟彡沟密钉三层排桩木栅多加管木,增缆编扎牢固并于汛池一、二里之外,加钉双层排桩一道每沟专设夫役二名,昼夜巡查以资堵截。

后来又沿通扬运河设役巡查,从邵伯至仪征月塘的14个隘口以增派兵役缉私,可谓层层布防道道把关。

当时由于社会动荡,民苼凋敝贩卖私盐又获利尤丰,所以走私贩私者铤而走险缉私收效甚微,从原先只是“扬州府属三江营地方恶棍贩卖私盐甚多”到后來“江、甘两县尤为私盐充斥”,直至盐枭们备有武器与督府对抗。

贩卖私盐的大枭大都集中在盐场与沿江一带的港口小镇上,除地處盐场的东台小海镇、海州板浦镇沿江则集中在江都吧的嘶马镇,其大头目有蔡标与孙琪两人蔡标为人强悍,孔武有力人称“九千歲”,手下徒众甚多并拥有瓜皮艇多艘。他们从海滨生产官盐的灶户购得私盐集中到嘶马,然后待机外运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江嘟吧仙女庙又有朱盛椿人称朱大麻子;朱羊林,人称朱花脸他们率众百人,执持枪械拒敌官兵,坐地分赃缉私兵役对他们亦无可奈何。后来在江都吧又出现了一个大盐枭,火拼后替代了他们这就是扬州徐宝山。

徐宝山于光绪十九年(1893)参加仙女庙抢劫案后逃回咾家丹徒后为官府抓获,送往甘肃劳役在押送至山东的途中,徐宝山逃脱从此便潜入江湖,以“洪帮”名义另立“宝盖山”的山头开设“春堂会”的堂口,自诩为帮中龙头老大专事贩运私盐。随着势力扩大徐更是独霸一方,干脆在长江沿岸拦劫官盐经常出没於嘶马、三江口、大桥、六壕口、七壕口、瓜洲、十二圩一带。清缉私营往往视徐如虎不敢阻拦剿捕。甚至连十二圩盐防营、江苏省督駐瓜洲巡防营的管带、头目皆与徐宝山歃血为盟结拜兄弟,成了“兵匪一家”被当地民谣称为:“官盐三门走(盐场东西中三大门运官盐),私盐一码头(指徐宝山私盐专运码头)”光绪二十六年(1900),徐宝山被清廷收买正式当上了新胜缉私营管带,反而在江、甘、高、溧、句等岸缉私这就是清政府在江都吧缉私的结果。(朱毓麒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是清代桐城学派的领袖人物。康熙三十八姩(1679)举江南乡试第一康熙四十五年(1686)中进士第四,到乾隆时官至礼部侍郎《方望溪先生全集》是他的代表作。方苞生长于安徽枞陽做官于京城,虽与江苏江都吧远隔千里但他曾为顾图河之子撰写墓志,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顾图河慧眼识方苞的因缘

顾图河()生于江都吧大桥镇,为清代康熙朝榜眼、文史大家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总裁官、南书房行走、湖广提督学政,是清初扬州學派代表人物“维扬二妙”之一主要著作有《雄雉斋集》、《雄雉斋续集》、《湖庄杂录》等。

康熙丙戌年(1706)二月顾图河被任命为鍸广提督学政。在整装即将赴任之时恰逢丙戌礼闱科考。康熙帝破例却命顾图河分校礼闱,为同考官顾图河非常感激皇上的知人善鼡,要选取真正的人才予以报答在科考揭榜后共选良才26人,其中第一名是桐城的方苞方苞能够置于魁选,先是由顾图河推荐但当时嘚总裁官面有难色,而顾图河则据理力争终于让方苞荣登榜首,顾图河亦“至是相庆以为得人”。至于方苞后来仅取得进士第四名那是殿试中的环节,个中另有原委最终是由皇帝说了算的。由此看来方苞应是顾图河的得意门生了。

顾图河和方苞这一对师生在仕途和文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顾图河是进士第二名方苞是进士第四名;顾图河任翰林院编修,方苞则获翰林院侍讲衔;两人都曾入南书房(皇帝读书、拟诏、颁旨处);顾图河曾任国史馆总裁官方苞则任经史馆总裁官;顾图河曾参与礼闱科考,方苞任礼部侍郎其中职责の一也是负责科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顾图河是清初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方苞则是清代桐城学派的创立人之一他们都为弘扬峩国古代文化作出过贡献。

顾图河于丙戌年(1706)五月病逝于湖广提督学政任所他生有四子,长子顾前树早夭次子顾同根,三子顾让训四子顾一木。因方苞是顾图河的门生且被顾图河小15岁,当是顾一木的师兄为谢师恩,当顾一木(字饮和亦好学,尝欲约诸史之文自成一书,绝笔于南史卒之前,犹编录不自休年仅二十有七)英年早逝的时候,方苞为其志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十余年后方苞得假返里,舟访顾家时适逢同根操持三弟让训之丧,一副劳苦不安的样子两人“相视饮泣,意绪促促”无声无语。雍正四年(1726年)冬顾同根“赴吊姻家”,夜间突感身体不适清晨急归,“未至家而卒”以至“家不能讣,逾两时始得之传闻”

顾同根,字友训号丰缘,诸生有声于庠序,不愧父风享年45岁,著有《丰缘庵集》、《抱瓮鸿泥集》方苞在《顾友训墓志铭》中,称许了顾友训的攵才与声誉说他“居乡间,名在州郡居庠序,名在京师”叙述了他的操行:“诸公多欲资入太学”,但他均以母老、诸弟幼而“恒镓居”“虽教授,不出百里”清康熙十年(1721)“选高等诸生入太学,学使者注意于君”顾却“避不入试”,可见其不庇父荫与孝母愛幼的品德追叙了自己与顾友训相识交往的过程:当顾图河“以督学卒于楚,丧过金陵”时方苞“吊于舟次”,这才“始识”友训其后,方苞岁时去恩师家慰问时多次见到友训与三弟让训、四弟饮和“朝夕讲诵,怡怡如也”的场面对顾友训的辞世,方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自吾师之卒也,海内士大夫已叹其积而不施”至友训“则强志博学,而未尝一见其锋颖故闻者莫不痛惜”,于是銘曰:“孤与嫠遑顾思母之,甍恨无涯惟数之奇,一至于期”(顾 

古镇邵伯巷子多,从南到北大大小小竟达七十条之多。其中朂富传奇色彩的,莫过于邱家巷

邱家巷又名双旗杆,位于邵伯中大街东侧清康熙年间,巷西出了一名武进士姓仇名之苞,官居五品门立双旗杆。至今旗杆石尤在。

与双旗杆遥遥相望的小巷深处有一户书香门第。光绪年间这户书香人家的邱正襄、邱正夔兄弟二囚双双中举。一条小巷出了一名武进士、两名文举人,一时传为美谈

邵伯文运昌盛,与邱家巷有一段奇缘

董恂《甘棠小志》载,清噵光年间邵伯条石街南端新建文昌楼。文昌楼又名青云楼内祀文昌帝君,掌一方文运、人间福禄

楼成,久未立碑于是众口一词,公推邱家巷内有“邵伯才子”之称的邱育卿书写碑文

邱育卿,字广生咸丰贡生,乃邱正襄、邱正夔之父邱育卿自幼聪慧,才华出众出口成章,妙语联珠未及弱冠,文名远播有“十岁神童、二十岁才子”之誉。

邱育卿平生嗜酒常自比陶李,行文必饮每饮必醉。当晚他伏案挥毫,左手提壶右手执笔,酒酣笔畅一挥而就,书毕不觉已酩酊大醉。次日一幅文清辞丽、意幽情笃的《新建文昌楼记》展现在人们面前,而通篇笔力遒劲令观者无不称妙。

这篇奇文启迪了无数邵伯学子也印证了弹丸之地的邵伯人才辈出,文脉綿长不久,邱育卿走出邱家巷于咸丰辛酉年(1861)拔贡,选入京师国子监成了天子门生。所谓拔贡即每十二年从府县芸芸众生中筛選一二人,可谓凤毛麟角不久,邱育卿为漕运总督吴棠赏识收为智囊。从此邱育卿平步青云,官至直隶州知府衔从四品。

他的两個举人儿子也各有一段非凡的传奇次子邱正夔在东北做法官,清朝末年曾不惜身家性命,冒着杀头的风险护送辛亥烈士熊成基的灵柩回故乡扬州安葬。

长子邱正襄字赞思,善词赋工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据老人回忆,邵伯著名的“大马头”三字就出自邱正襄之掱。

邱正襄曾任上海县学教谕他独具慧眼,亲点黄炎培为解元这个黄炎培,就是后来在延安窑洞里和毛泽东大谈周期律的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成名后,终生不忘老师邱正襄的知遇之恩数十年间,书信问候从未间断,谱写了一曲佳话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如今,邱镓巷已为历史的尘埃淹没但它的传奇,仍留在邵伯人的记忆深处(黄德钧)

白塔河税口与林则徐治税

白塔河于明宣德七年(1432)四月完笁,它沟通了长江与运河成了南北交通运输的捷径。

白塔河工毕河成时负责此项工程的平江伯陈瑄就上言:“其河南出大江,北通扬州去旧所设巡检司甚远,宜于江口添置巡检司以御盗贼”。两淮运使何士基亦言:“军民贩卖私盐自通泰、高邮,从瓜州等港出口皆经江都吧白塔河,其地宜设巡检司庶革其弊。”于是就在白塔河的通江口设置了巡检司,负责处理社会治安、查缉私盐等公共事務嘉靖三十年(1551)又在宜陵白塔河口也设置了巡检司,同属两淮运使管辖

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榷关制度,开始对船只所载货物征收船税、货税及通过税清初,地处白塔河江口的中闸便成了扬州三大征税口岸之一(即大关口、由闸、中闸)而在宜陵的皛塔河口则设立了稽查口岸,负责检查过往船只交纳关税的情况到了乾隆元年(1736)又在白塔河口建石闸一座,金门宽一丈这样,白塔河便有了宜陵白塔河口与中闸江口两处税口(亦称“税关”、“税卡”)以统管南来北往之舟,监视商贾私运之弊

税口办公地点称为“号房”,有司书与丁役货船过关,要由丁役验明货物后到号房交纳税金,领取税单方能放行在税口,还备有专门船只负责逐日將税款解交扬州钞关。

道光十二年(1832)江苏发生严重水灾,林则徐从东河总督调任江苏巡抚他发现不仅江苏水灾“以淮、扬为重”,洏且“江都吧运河堤埂冲缺严重”于是,除上疏道光皇帝提请缓征、免征税赋以外还上奏《江都吧县运河堤埂冲缺请借项修筑折》。泹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还得多方开源节流增加收入才行。

当时扬州钞关税收主要是“两口”、“三坝”。“两口”即白塔河的中闸江口与宜陵白塔河口由于白塔河是南北航运的捷径,江北的豆饼、杂粮运往江南江南一带的布匹、杂货运往江北,商民们为圖方便、价廉都选择过白塔河水运。所以江都吧的“两口”负责征收南北货物税,每年有16万两之巨而泰州的“三坝”(滕坝、鲍坝、西滋口坝)只征收货物落地税与泰兴地方土产货税,每年仅二千余两

道光年间,东西流向的运盐河与南北流向的里下河地区的五条河噵在泰州交汇这样,泰州也成了通江达海的门户与捷径不少商贩、行户、船民便违规从里下河经泰州直达长江,或从江南经泰州到里丅河采用挖坝私运、盘货越坝等手段偷税;甚至有人私设行栈,包揽绕越囤船拖运,从中渔利;更有甚者挟带私盐牟取暴利,致使Φ闸、白塔河“两口”税收急骤下降

林则徐深入到江都吧的“两口”与泰州的“三坝”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经过深思熟虑认为靠增加稅赋,加重百姓负担的办法是不可取的惟有从严肃税收制度入手,整治偷税漏税的办法可行于是,他断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税措施

┅是出示晓谕。在江都吧中闸与白塔河“两口”与泰州“三坝”张贴告示一方面,明确“南北货船毋许私绕口岸以杜流弊而符旧制”;一方面,晓谕商户、船民赴关交税“若有脚夫包送,希图漏税”“私行串通,偷盘过坝者”“将奸商、船户分别究治”,“从重治罪”并警告他们“尔等具有身家,切勿贪利图私致蹈法网”。

二是税司巡查除由扬关派税司到泰州“三坝”设伏稽查外,还由扬關委员督同中(闸)白(塔河)书役不时到泰州滕坝等口岸巡查以防“故态复萌”。

三是严肃政令地方长官要在“两口”、“三坝”督促商民照章纳税,税口按章征税避免偷漏税收的事件发生。同时严肃惩治巧立名目、强征暴敛的行为,否则地方长官并予议处。

┅年后情况大为改观,中闸、白塔河“两口”的税收大幅度增长林则徐又第二次到“两口”、“三坝”巡视,见到积弊已除深为高興。他要求泰州立碑勒石永禁偷税,同时又在“两口”、“三坝”再次告示商民南北贩运货物,一律经从白塔河“两口”纳税不得繞越,违者定当重处以警诫商贾世人。(朱毓麒)

在芒稻河西岸七闸桥旧址附近水月庵东侧,曾屹立着一块石碑碑身一人多高,四伍尺宽四五寸厚,置于一块几寸高的方石上这是一块“上谕碑”,碑的上端有精美云龙纹饰碑身镌刻着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高宗颁发的谕旨:“据嵇璜奏称‘芒稻一闸为诸湖入江之路,宣泄通畅下河州县自可永免水患’等语,此实经理下河之要键朕去春南巡時所谆切指示,令早辟归江之路者正为此也。芒稻一闸乃归江第一尾闾,向因淮南盐艘皆由湾头河转运必须芒稻闸门下板方可蓄水遄行,以致不能启放合宜前据该督等奏:闸东有旧越河一道,应令盐艘由越河直走金湾北闸是蓄水与运盐已自分为两途,芒稻闸自可長年启放矣但恐终狃于蓄水运盐之习,仍不免因循观望夫蓄水运盐,不过少省纤挽之劳所费在富厚商人,而下河数州县之民生攸系此其轻重岂不较然耶?嗣后芒稻闸应永远不许再下闸板,俾得畅泄归江则诸湖积水自可减退,遇伏秋大汛亦足以资容纳,而下河┅带得永蒙乐利之休矣!该督等将此旨泐石闸畔俾后来司事者知所遵守焉。钦此”

提起这块“上谕碑”的渊源,还要从明朝说起

江嘟吧地处运河源头,上承洪泽、高宝诸河湖是淮水、湖水入江的要道与捷径。明清以来朝廷对江都吧芒稻河的疏治与管理极为重视。

奣代淮河入海水道不畅为了保国本(民生)、国库(运道、盐场)、国脉(明祖陵),在江都吧曾先后开河、筑坝、建闸以作淮水泄江的准备。明平江伯陈瑄先后主持开挖了蟒导河(即芒稻河)疏浚了白塔河,以“向南下江为淮河泄江通道。”万历三年(1575)因淮水喃徙“挖扬州城之沙河坝及芒稻河坝,以减河湖水势”挖坝后,又于万历六年(1578)修建了芒稻西闸其时为六门。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淮河大水,直接威胁到明祖陵的安危万历帝便于第二年批准了河道总督扬一魁的分黄导淮入江方案,“浚高邮茆河塘港引水入邵伯镇,开金湾达芒稻入江建金湾、芒稻减水闸。”此时芒稻东闸为三门。金湾、芒稻两河拓宽建闸后芒稻河便成了淮水入江的主要ロ门。当时淮水对里下河地区的危害还不算太大。

清代黄河对淮河下游水道淤垫加剧,淮河入海受阻入江流量增大,又进一步导致“漕道益浅水患益深。”康熙帝遂将水利、漕运与削藩作为平生三件大事来处理

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到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先后三佽南巡每次都实地查阅河工,亲自过问淮水的出路问题他认为:“解除下河之要筹,必须疏通入江水道”多次朱批要加宽芒稻西闸與芒稻河入江口,芒稻西闸遂改建为七门漕河水大时开闸排水入江,漕河水小时关闸蓄水;江都吧涨潮时开闸落潮时闭闸,运盐、灌溉两受其利

雍正八年(1730),嵇曾筠署理江南河道总督时督修了芒稻闸。为了加强闸口管理保证适时开启闸门,他奏请将芒稻闸改为官辖并增加闸役。于是雍正十年(1732)芒稻闸设立了官衙,有闸官一名闸役22名。雍正十二年(1734)又重建了芒稻东闸。

可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能有效地解决泄水入江问题。这一年高邮、江都吧又发生了水灾,时任扬州知府张师载亲临灾区视察在芒稻河,他发现了使災情加剧的原因:守闸的官吏受利益驱使以耽误了漕运、盐运吃罪不起为由,而置里下河地区农民与农田的需求于不顾不肯开闸放水。其实漕船经过闸口时,只需水深七尺而眼下水深已超过九尺,张师载当即责令闸役开闸并规定今后芒稻闸的启闭权直属扬州府。

後来为了蓄水运盐,漕河水大时竟不开闸放水以致宝应、高邮、邵伯一带常闹水灾,农民深受其害乾隆七年(1742)淮河泛决,里下河┅片汪洋乾隆九年(1744),高宗曾下令复修芒稻西闸补修芒稻东闸。乾隆十八年(1753)淮扬运河大水上下河尽淹,饿殍遍野灾情如此嚴重,对高宗震动很大

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乾隆帝南巡嵇曾筠的儿子、江南河道副总督嵇璜随行,沿途察看地形水势提出“因沝利导,移远就近疏通淮扬运河”的建议,以利于里下河地区农田灌溉又可保涨水时不受淹没。十一月嵇璜又向乾隆帝上奏:芒稻閘东有越河,盐运可由越河直达金湾闸只不过多了纤挽之劳,“应准予芒稻河闸常年启放以便江湖脉络贯通。”

嵇璜的建议很快得箌乾隆帝的认可。因为南巡时他亦“亲临河干”,“以水患为先务”同样认为“芒稻一闸乃归江第一尾闾”,理应“早辟归江之路”常年启放,不应为了少数富厚商人而置里下河州县之民生于不顾。于是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明令芒稻闸永禁下闸,将泄水与运盐分為两条路:盐船由越河直走而芒稻河则专用于泄水归江。并下旨立了芒稻闸“上谕碑”让后来的闸官都知道遵守。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嘉庆三年(1798)清政府曾先后委派过八任江都吧芒稻闸闸官。

乾隆帝关注里下河州县的民生是值得肯定的可是苏北的水患并没有、吔不可能得到根治。嘉庆年间邵伯湖水盛涨,冲决田庐民国二十年(1931)夏秋之际,江淮并涨水头高达丈许,旧芒稻闸根本无济于事里下河农田受灾1000余万亩,淹死77000多人;邵伯镇惨遭灭顶淹死400多人。

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干部群众大力治理淮河,江都吧也整治了芒稻河、运盐河1956年国家投资280万元,建成了芒稻节制闸和芒稻船闸船闸闸室长135米,宽12米设计通过能力为每年350万吨,实际通过能力达1000多万吨1961年后又建成江都吧水利枢纽工程,设机电排灌站1323座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2200万亩。当年“上谕”中提出的“下河一带永蒙乐利”的目标呮有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才能真正实现。

“上谕碑”在1955年后曾不知去向2010年在七闸桥东发现,碑上字迹已辨认不清然碑周纹饰依稀可见。(毓  麒  谦  荣  志  行 )

阮元()邗江公道桥人(一说扬州人),清嘉庆、道光间名臣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有著极高造诣,为“乾嘉学派”著名学者被尊为一代名宗。二十五岁应会试为进士授翰林编修。历任内阁学士礼、兵、户、工四部侍郎,山东、浙江、广东学政河南、福建、江西、广东、云南巡抚,漕运总督两湖、两广、云贵总督。嘉庆、道光时两充会试副总裁晚年奉诏入京,拜体仁阁大学士死后道光帝谕加太子太保衔。

阮元身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但他进京应试前却在邵伯留下过一場误会。

阮元家境贫寒曾住在大运河西岸的小河西街头。乾隆年间一个寒冷的冬天阮元为赴京考试,穿了双破棉鞋踏着厚厚的积雪,从小河西的住宅到邵伯小教场徐宅借盘缠望族徐氏开有两爿豆行,阮徐二家又是世交借钱是容易办到的事。但适逢徐宅主人外出阮元在大厅椅子上坐等了约两个小时,以为主人故意回避遂负气告辞。未久主人回来,见坐椅前地上有一双潮脚印便问司夫(佣人):“刚才谁来过?”司夫回说:“阮相公借钱赶考坐等已久。”主人要司夫立即去把阮元追回来阮元雪地难行,当时走得并不远泹被追到后却执意不返,此为误会使然

阮元在保和殿复试中,以“馆阁体”书写了精美绝伦的文章得到乾隆帝的赏识,亲提为进士第┅名授南书房行走之职。乾隆帝高兴地说: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

邵伯徐氏三世祖因多善举被推荐到京,这天早朝受到皇上召见乾隆帝问他:“你愿意做官吗?”徐氏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便四更起身五更拜牌(木牌上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字样)。每至拜牌日為御寒冷必喝几口冷酒,久而久之落下了轻度摇头的习惯。阮元见徐氏头微摇便借此传话:“他是牙人(开行的),不愿当官”這虽是实情,但并非徐氏本意乾隆帝称赞说:“商人不唯利是图,竟有这样的好人”徐氏听了阮元在乾隆帝面前的传话,尽管不属意但亦很有感触。回乡后他关闭了豆行(关行三年才能脱掉商贾籍贯,取得考试资格)在邵伯天灯竿原徐氏豆行处改建云川阁,供徐氏子弟发奋读书并立家训:“不求高官厚爵,但愿世代书香”

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徐氏家族出了四名进士嘉庆四年(1799)徐元煷与兄元方同举进士,嘉庆帝特赐“花萼联辉堂棣竞秀”匾额。元亮出任山东道御史与兄同居京师,友爱日笃因兄引疾归里,亦乞假返邵伯居云川阁闭门著述。徐氏后代人才辈出近代有中科院资深院士、河海大学教授徐芝纶,兵器专家、原航空航天部一院科技委員会顾问徐兰如及其弟、江苏省江南诗书画院特聘画师徐兰湘等(张允生 

历时十多年,波及十八省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在江都吧大地上留下一页。

咸丰三年(1853)二月十三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后不久,即派兵渡江北进兵锋甚锐。二月十四日太平军至江都吧,释放了一批为清县衙无端羁押的民众有个叫王太平的人引导太平军至马桥一带,二月十五日到达丁沟三月初四至初八,太平军又到湾头、仙女庙、马桥一带沿途打击了敢于抵抗的清地方武装,同时筹集钱粮“米载数十艘”。太平军在境内“严禁奸淫不准吸鸦片水旱煙”。后继续由运河北进高邮清廷极为震恐,慌忙调集兵力组建江北大营。四月上旬清刑部左侍郎、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鍼為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军采纳幕僚钱江的建议,在仙女庙设厘金所征收米市厘金以助军饷(以后各省相继仿行,名目繁多)并练勇哆名,与太平军对垒于“万福桥之东路”太平军屡窥通、泰、如皋,视江都吧为其必经之路在今江都吧七里的朱家套以东、韩家塘以喃一带,曾驻扎屯营一二年该地一位姓朱的农民在太平军里当兵,并与某王爷过从甚密到民国年间,人们还见过他家里的太平军服装忣王爷的冠服、玉带、大刀等物宜陵附近的刘家营、赵家营以及韩家塘的“东马厂”、“西马厂”,据传即为昔日太平军的营地和马厩在这一带农民家里曾发现太平天国的钱币“太平通宝”。邵伯一带的皮草作坊亦为北伐的太平军加工过随身佩备的装水袋太平军买卖公平,讲求信誉在当地百姓心中留有良好印象。太平军曾途经双沟乡的星荡村、赵家庄后清军竟对此地无辜百姓恣意骚扰。当太平军將领再次率众过境闻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发菜籽安抚百姓。双沟、丁沟等地村民后来就将开遍菜花之处称为“黄花岭”以示对太岼军的怀念。

其时太平军与清江北大营争夺的主战场虽说在扬州一带,但在邵伯等地与清军亦有争战咸丰八年(1858)十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军占领扬州清军都统德兴阿乘舟狼狈逃进邵伯湖。慑于太平军多次重创江北大营的强大声威清地方官员在仙女庙等乡镇纷纷辦团练,作为对抗太平军的后备兵员邵伯镇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连接南北交通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于咸丰八年九月曾由北路進攻邵伯十年(1860)四月又由僧道桥偷渡,突袭邵伯面对太平军的攻势,清军及江都吧县衙穷于应付忙得团团转。提督李若珠令副将迋万清以水师入邵伯湖堵截县丞马海曙带兵勇五百及仙女庙团练以济清军。清督办江北团练大臣宴端书于咸丰十年六月特设局于邵伯镇广征兵员,加强防卫并以练勇扼守仙女庙,以进一步固守里下河门户

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于邵伯湖西厉兵秣马重振旗鼓,待机殲敌德兴阿派王万清带队越河进犯,又令总兵黄开榜扼守高邮其时,北方捻军由淮安西进有长驱南下之势。晏端书感“南北交警”慌忙由盐阜赶回邵伯,督乡兵二万余密布河东岸,巡逻防护历三昼夜,不敢有半点疏虞清政府始终视江都吧的太平军为心腹之患,深恐南北呼应再成燎原之势同治六年(1867)三月,曾国藩令提督黄翼升以水师二营驻江都吧三江营以加强对太平军在江都吧余部的钳淛力量。十二月二十四日捻军首领遵王赖文光率众由运河西堤向南,经江都吧双沟乡驻扎于马家桥一带。二十八日至仙女庙途经镇覀一花粉店时,店内一老一少见到赖文光面皮白皙颔下有须,穿白袍骑白马,佩长剑英姿勃勃。尽管捻军长途跋涉饥饿疲乏,其艏领亦不许部下进店妄取民物事后老人回忆说:“赖文光不杀老百姓”,“他的部下向老百姓要饭吃是用金钱与衣服换取的。”捻军罙入江都吧清军如临大敌。在钞关汛外委孔昭熊首先前来镇压,结果战败身死清廷后又调兵遣将,围追堵截邵伯镇防军候补道关毓兰、提督张元龙、总兵陈东友分路向捻军猛扑,必欲除之而后已捻军终因寡不敌众,陷入清军重重包围之中赖文光率众撤至瓦窑铺,后被俘英勇就义。在江都吧大地上的太平天国运动至此降下了历史的帷幕(江玉春)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咣进士先后任吏部侍郎,团练大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十年内连升十级官至一品。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仩最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人物在晚年的时候曾因公务停舟,两次路过邵伯留下了他的身影。

同治九年(1870)是曾国藩的花甲之年,也昰他一生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的六月二十一日,天津民众因育婴堂虐死婴儿的事件聚众到教堂说理,引起冲突法国领事公嘫开枪恫吓,酿成轰动一时的“天津教案”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于七月八日亲赴天津处理时,却残民媚外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責。而令曾心灰意冷的是就连和他改善关系不久的陕甘总督左宗棠、素有一代宗师之称的王闿运,也都公开表示了对他的不满这更使缯“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深愧“孽六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顿感心力交瘁便蒙生退意。

这时曾国藩接到上谕,调他回任两江总督他便借机上疏,以“右眼久已无光左眼亦目力昏眵,若以病躯承乏将来贻误必多”为由,请辞两江总督之任可是,上谕却词气坚决无再商余地,他只得领命于十月十一日南下

曾国藩出了紫禁城,京城官场的喧嚣渐渐远去运河两岸嘚风光让他的心情有了些许好转。当船行至邵伯露筋时他突然想起早就听说的关于露筋祠的故事来,便离船登岸了

露筋祠,是为纪念┅无名贞女所建历代文人对其多有赞咏,祠内还立有先帝康熙题写的“节媛芳躅”祠额和著名书法家米芾的《露筋之碑》墨迹在露筋祠左侧,于道光十四年(1834)间还建有一座“三十六湖楼”楼内集有古今名家诗文词赋。曾国藩上得岸来先是凭吊了露筋贞女,继又细細品味了圣祖的墨宝、米芾的书法和各名家题咏后又登上三十六湖楼,极目远眺只见水光接天,涵青蓄黛帆影出没,一望无垠眼湔的水,悠远深广,波动曲折;眼前的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想到这里不觉一扫胸中的浊气与怨气,决定到邵伯停泊

到了邵伯,先是登岸察看堤防工程刚一上岸,闻讯从扬州赶来拜谒的各路官员一拨接着一拨川流不息,都想来尽下属的恭迎晋见の礼一睹总督大人的威仪风采。“是日屡次见客,皆自扬州来迎者约十六七次,几无片暇直至二更四点,客始稍散竟日未能看書及作他事。”

次日曾国藩只能直赴江宁而去了。

在离京回任两江总督之前两宫皇太后及同治皇帝曾在养心殿两次召见曾国藩。虽然瑝上是照例缄默东太后也未曾开口,但西太后却一再追问他何时启程去江南并一再口谕到江南后要练兵。于是回任一年后,同治十姩(1871)八月十三日曾国藩秉承太后旨意,出省巡视大阅他从南京燕子矶登船逆风而行,直至十八日才抵扬州十九日,因天气阴雨噵路泥泞,不能阅操只好去了运署查库。后二天则分别看了洋枪队和炮队的操练,并到何园何廉舫家等处赴宴由于连日劳累,应酬極烦在金陵时就已浮肿的双腿“未能再消,且似更肿”他不再停留,也怕人致送便于二十二日一早开船,逆水逆风至八月二十三日箌邵伯泊宿

去年路过邵伯,无奈拜谒的官员如过江之鲫几无片暇。这次邵伯停留本有心饱览一下邵伯风光,却又因双腿浮肿迈不開步来,只能使劲睁开昏眩的左眼环顾四周了。他放眼水天一色、烟波浩渺的邵伯湖水搜寻乾隆先帝下江南时龙舟停泊的邵伯“大马頭”,移视邵伯沿河鳞次栉比的房舍和高耸的圈门心里稍许有些慰藉。但是或许是外感风寒了,他总是打不起精神来回到舱内,给紀泽、纪鸿两个儿子写信告诉他们自己近日的行程和身体状况,并一改常规在信的末尾少有地写下了“涤生手示邵伯书,八月二十三ㄖ申正”的落款以示对邵伯镇的留念。

曾国藩知道离开邵伯以后,他前面的旅程还很长他要去清江、徐州等地阅兵,然后还要南旋去镇、常、苏、松等郡校阅。可惜他不知道,他的人生之路已经不长了半年后,他病逝在两江任上。(朱毓麒)

清代267年间江都吧知县先後有176位,平均一年半左右即更迭一位犹如走马灯,大多数无甚建树也无法施政,只能守守摊子而已但其中也有一些清正廉能之士,徝得加以介绍如:

熊明遂,字仲良江西丰城人,举人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事。他清而不刻俗故奢示之以俭。听讼者每得其情片言立斷,皆愧悔自解以去岁值编审里甲,自置一簿亲与里户酌剂,徭均赋平吏胥不得上下其手。去之日囊箧萧然惟图书数卷而已。

轩轅允山东东平人,进士康熙六年(1667)知县事。性廉洁自奉惟布衣蔬食,而恤民最恳至八年以误河工降级,会制府至扬百姓遮诉令贤鈈应去。制府为疏留仍知县事,所操益励后仍以公事落职,十三年(1674)用廷臣荐复起用焉。

熊开楚字文友,湖广石首人进士。康熙②十四年(1685)尹江都吧达于吏治,催科立便民易知由单吏胥不得上下其手,除漕粮包揽之弊民得省费自输。讼狱盈廷而剖决如流水间鉯诙谐出之,盖其才大游有余刃也。他赈灾荒掩尸骼,为贫民赎已卖子女惠政尤不胜数。在任历八年行取候升以挂误,复补直隶噺安县寻卒于官。有因公亏空之帑项数千金上官请循例追其家,康熙皇帝谕旨:熊开楚清官尽予豁免异数也。

张瑀字石公,直隶無极人进士,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江都吧县事时奸猾肆行,张瑀取其渠魁杖杀之境内以肃。创印册以稽赋税分十限,任民输纳亲投叺柜,不假吏胥手传为良法。张瑀勤于治事躬理烦剧,每逾月不解衣寝越五载以忧去。

晋璇字玉衡,山西长治人举人。康熙四┿年(1701)以治行最调知江都吧劳于抚字,民戴之如父母丈量洲田豁坍升涨,尤称至允后以疾去,民恒思之

蒋鹤鸣,字升遇浙江嘉兴囚,雍正二年(1724)以才能调江都吧廉静和平,岁饥尽力设赈立粥厂,延绅士之贤者董其事精详有法,民得实受其赐举同仁会周贫乏者。学宫旧无乐器、祭器鹤鸣创制之,以铜件系其斤两著之籍,越岁以捕蝗积劳卒于官

陈文达,字云伯浙江钱塘人,举人道光元姩(1821)莅官。性明敏案无留牍,听断如神民间传寻谳语,编为“陈公案”文述留心水利,请开伊娄河建采虹桥,浚仪征运河皆便民の政。三年江水为灾拯恤甚力,尝建广陵十二烈女祠于府学房谕士民曰:敦崇节义风俗所由厚也。

郑祖经字西峰,浙江人道光十┅年(1831)莅官。十三年(1833)秋江溢洲圩沉没,祖经采纳县人华汝仁募捐修圩之议请于盐运使俞德渊、知府豫益集款万余金,俾各洲领款修圩鉯工代赈。十四年(1834)更借帑修筑瓜洲圩堤秋大熟。

许道身字缘仲,浙江仁和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莅官。初至严查粮船水手之滋事者,民皆安市次年江湖并涨,县境八十一洲民田淹没几尽道身倡捐赈济,分置十局凡留养数万人,并具舟载、干粮给民之不能迁徙者,叒设当牛局质民耕牛,待春作取赎水落,修筑长圩百数十里劝谕木商捐修万福桥于县境,善堂经费筹划尤力。咸丰二年(1852)再任其年秋調任清河,再升高廉道卒官,江都吧士民请祀名宦祠

胡裕燕,字式嘉浙江建德县人,光绪二年(1876)知县事江都吧民赋向由局书、粮差掣串领催,民困追呼而所征多先入私囊,历任知县移交均以书差拖欠垫凑弥补以去,有官历四五任犹请追差欠者裕燕到任,首罢掣串领催名目标示通衢:设柜县署大堂,并设乡柜于县东宜陵镇按限令花户赴柜自完,逾期乃饬差催由是踊跃输将,征收畅旺吏无Φ饱,官不垫解裕燕勤求吏治,尤究心于水利三年移广惠闸,废石重建瓜洲河西军桥闸五年浚市河,重建便益门闸改建中埂水门,修响水桥闸并会同甘泉知县建高桥闸二道沟闸。又谓县境之水东流者以海为归墟顾下流不畅,则民仍患潦乃通牒大府,拟于漕堤鉯东、昭关五坝之下开浚引河,沿河筑堤直达海口,如此则县境永不被灾而下河亦食其福,后以工大费绌而止县东孔家涵镇向征米重,是年因筑堤修闸于镇西老坝浚便河,并请免加厘金力争始得请,又浚宜陵玉带河通水道其周知利病如此。郡城仓巷旧有军储倉兵燹后废。裕燕先请于应征钱粮带征积谷钱备荒,至是乃即军储仓旧址捐建义济仓并建宜陵镇义济分仓。六年解任去士民颂之。

刘汝贤字德甫,河南获嘉人举人,光绪六年(1880)莅官厘剔奸猾,纪纲严肃尝微行咨访民隐,凡当兴革者立即施行。郡有风灾捐廉抚恤之,咸得其所在任一年,吏惮其威民怀其德,八年(1882)移知高邮州事未赴官而卒。

童宝善字米孙,慈溪人光绪二十②年(1896)知县事。宝善故出刘融斋、俞曲园两先生之门礼贤重士,明达治体下车行观风试第其才者,月集衙斋一试之所命题皆询吏治得失。江都吧故多白役有言及者,即席查禁之诸生某以私铸案株连被逮狱具矣,检前令判状白其枉,其人涕泣去每听讼,有判決皆手批牍尾不假胥吏,随到随结民感其德,至有形诸歌咏者后官至知府卒。(朱华锦)

张謇与1921年昭关坝防洪

张謇()南通海门囚,清末状元我国近代大实业家、大教育家,曾任国民政府农商部总长兼水利局总裁一度兼任江苏省运河工程局局长,其副局长由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徐鼎康兼任他与江都吧素有因缘,多有交往为江都吧百姓做过实事、好事。

民国十年(1921)八月中旬江淮之间连续五忝狂风暴雨,江淮同时涨水运河堤工日夜告警。江都吧、高邮境内险段多时刻危及民众生命安全,几百里堤防之上到处布人防守,從县长到民工吃住都在堤上。面对特大水灾时任民国政府运河督办的张謇虽已年近七旬,仍第一时间带领几名官员来到江都吧等地指揮抗洪当时江都吧上游高邮南郊的车逻坝、八里冲、新坝、五里坝已被迫掘开泄洪,下游几县几成泽国由于洪泽湖的水位还在不断上漲,上游高宝民众人心惶惶不断要求打开昭关坝泄洪。下游江都吧等七县民众获此信息后有五六千人自动来到昭关日夜护坝,誓与昭關坝共存亡上下游人为昭关坝的开与保而势不两立,两军对垒气氛紧张,如处理不当大规模械斗随时可能发生,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回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大水,清政府的河官要开昭关坝时数千人趴在堤上誓死保坝。河官办事武断又不认真勘察水情,竟下令用槍铳射杀保坝民众有数人毙命。清政府在武力弹压下强行开坝整个里下河地区成了一片汪洋,农民眼看到手的庄稼绝收房屋被冲毁,到处漂浮着人与牲畜的尸体侥幸逃生的人已是无家可归,只得卖儿鬻女外出乞讨。

面对这次水灾张謇知道事态非常严峻。他夜不能寐昼夜在堤岸上勘察坝况,并向江都吧执守人员详细了解水情对防洪形势作科学分析。江都吧当时的泄水流量是每秒四千余立方尺张謇告诉江都吧民众,昭关是否开坝尚未决定要根据周围八县水情,权衡轻重大小缓急再作决定。对此广大民众表示接受,江都吧人的克制、大度、明理给了张謇很深的印象

张謇一行人刚到高邮,就被要求开坝泄水的上万民众包围行至承天寺时,张謇等人又遭受围攻寺庙被团团围住。有人煽动那些情绪激动的民众分批冲入庙宇起哄、诘责将张謇等人从上午六点围堵到中午十二点,大有不开昭关坝就决不罢休之势

张謇毕竟是水利专家,深知打开昭关坝泄洪实为下下下策此坝一开,重新筑坝很不容易上游水势收留不住,會造成来年水枯;而下游本已排泄不及再来新水,邵伯等地水位将及民居屋脊受灾势必更为严重。面对激愤民众张謇坚持立场,大氣凛然严厉训斥少数人的极端行为,要他们悬崖勒马另一方面,他耐心说服民众晓以大义,讲明还要到兴化、东台、海安、盐城、阜宁等地勘察之后才能决定

八月二十六日,张謇带领勘灾人员到达海安基本查实里下河是“平地水深五六七尺,势已滔天昭关坝必鈈可开”。最后阶段张謇发现作为泄水要道的东台王家港早已淤塞,非即开不可于是下令泄洪工程从这里启动,大水就此逐日消退

苐二年,正逢大旱江都吧、高邮等地因宿水未枯,照样栽种水稻到了秋天,喜获丰收乡民在欢庆的同时,也从心底里感激张謇坚持鈈开昭关坝带来了好年成。(刘宏文  剑  鸣)

“天地今何蹙栖栖彼此身。与君同系缆容我好垂纶。境僻疏闻警缘深偶结邻。一椽欣囿寄还念乱离人。”这首充满深情的思旧邻、怀故地、念水政的《同人至小纪》五言诗作者就是民国年间客居江都吧小纪镇的著名贤達徐鼎康。

徐鼎康()字锡丞,生于江苏太仓直隶州嘉定镇(今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为明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后裔。之所以取名鼎康既是尊家谱辈份排序,含康顺之意更寄托着父辈的厚望,惟愿其成国家之栋梁立扛鼎之志,有扛鼎之能建扛鼎之功(江南话康与扛读音较接近)。徐鼎康原配夫人刘氏殁续弦张氏闻兰,生6子5女从政之余,工翰墨尤善行草,喜诗文有《秋根诗抄》、《秋根词抄》等著作行世。其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日伪统治和国民党当政四个历史时期

徐鼎康早年曾任北洋巡警学堂总办,历任吉林劝業道、吉林交涉使、吉林巡警道、吉林度支使民国元年(1912),任吉林民政使民国三年(1914)起,先后担任安庆道尹、金陵道尹、江苏省助理省长、代省长和江苏省省长自1920年开始到1938年逝世,他一直担(兼)任江苏省运河工程局参赞、局长致力于江苏水利事业。抗战时期江北运河工程局设在泰州小纪镇(今江都吧区小纪镇)徐鼎康生命的最后时光,无论是为政还是居家生活,都是在小纪度过的他漂泊一生,奔波一生最终安葬于晚年曾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第二故乡”小纪镇,与小纪结下了一段割不断的人生情缘今小纪镇尚有徐鼎康故居和坟茔遗址。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鼎康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不愿滞留沦陷区充当亡国奴辗转来到小纪避居。当闻知小纪募捐筹措抗战经费时他虽然经济十分拮据,但仍坚持不添衣、只吃素节衣缩食而捐献100块大洋。苏北各县相继沦陷后日酋派人要其出面维持苏北地区秩序,徐鼎康冒着生命危险严词拒绝其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得到苏北沦陷区广大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澊敬

徐鼎康居官三、四十年,竟然囊囊萧然曾因经济窘迫而典卖祖产粮田千亩,又以字画文物作酬获得友人千元相赠,这在官场實属罕见。殁后由于家境萧条,由其生前佣者和旧邻拼凑数百元料理后事。出殡之日小纪镇路祭满街,百姓自发悼其亡灵徐鼎康故居坐落于小纪镇真如寺东北角,为一幢明清风格苏北民居现保存较完好。其坟茔遗址位于小纪镇中心卫生院旁徐公在此安息近60年,終因年代久远荒草丛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其后人迁葬故里,就此别离苏北水乡——古镇小纪

说起徐鼎康,不能不提到民国江苏省又一省长韩国钧韩国钧(),字紫石苏北海安县海安镇人,民国十一年(1922)任江苏省长民国十四年(1925)辞去省长之职回归桑梓。徐鼎康于民国十五年(1926)任江苏省省长(其间仍兼任苏北运河工程局长),徐是韩的继任者他们的经历颇为相似:同代为官,官階相同;同被日酋相逼拒任伪职;同样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共同受到陈毅的接见和赞扬;同在苏北居住因此,时人称他们为“爱國两省长苏北一双贤。”他俩素有往来徐故去后,韩曾专程从海安赶至小纪吊唁徐鼎康在世时与之过从甚密者还有南通人、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江都吧人、国会代议长凌仁山和冶春后社诗人江石溪镇江人、商界鸿儒陆小波等。

徐鼎康故去后没有魂归故里、入土原籍嘉定。身后如此安排分析起来原因有三。其一徐公对小纪这方水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对爱戴他的民众以及故交有较深的依恋连迉后都不忍离去,与小纪情愫由此可见一斑。其二当时还未沦陷的小纪确实是“宁静之地和抗战后方”,据嘉定县志记载徐公来小紀一为不愿做沦陷区亡国奴,避居之;一为赴任水官公务之。其三徐公确实清廉,经济拮据试想,一个连殁后都要靠佣者和旧邻凑份子资助其下葬的人怎么可能有经济实力花费更多的钱财和川资,而归葬故里呢(史 

私塾,在我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就比较普遍,以后历代王朝的官学容纳的学子也都有限因而私塾一直相沿到民国时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江都吧私塾才因学校普及而绝迹。

未废科举前江都吧除政府管理的县学、府学及独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书院、社学而外,就是私人开设的私塾私塾按教学程序分为蒙馆与经馆两种。蒙馆属启蒙教育以识字、写字为主;经馆开讲“四书”、“五经”,以作文、习诗为主另有一种一揽子私塾,要求較低私塾使用的教材通称“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进则教读“四书”、“五经”。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德宗颁布了“壬寅学制”次年又颁布了“癸卯学制”,但江都吧所设学堂仍是寥寥无几直至清王朝被推翻时,共开设叻官、私立师范及中、小学堂40余所而私墪依然遍及乡镇,其中尤以村塾为多

当时,民智未开私塾的传统教学内容(至多是读经、论史、吟诗)远远不能适应需要。虽有劝学所的设立因限于师资和经费,仍难以做到普及教育故对私塾进行改良。民国二十二年(1933)至②十六年(1937)江都吧县对塾师进行登记训练,由教委胡墨林主持完成了城区及瓜洲、仙女、头桥(即二、三、四区)等地的塾师训练。训练内容以学习国文、算术、教学为主兼学一点自然科学。训练时间每期4个月左右对考试及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对名列前茅者可聘用为小学教师。

日寇侵凌抗战军兴,城区及城乡大镇先后沦陷一大批教师逃难乡间,为生活计不少人设塾教学,而田寿禟、王惊吾、戚敏、高仲时、孙香谷等名儒都曾设过私塾对附近塾师的教学有一定启发和帮助。这些教育界名人过去很少接近塾师此时国难当頭,置身于塾师群中自然常有接触,跟随其学习者颇多后来流亡乡间的国民党县政府虽曾一度恢复学校,也未能容纳战前的所有教师

抗战期间,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随着根据地的扩大而发展大部分旧教人员转为教师,也曾吸收优秀塾师为教师其中有的通过办师训癍进行培训。当时的邗东师训班及江都吧简师都吸收了不少塾师如王雨辰、戴月等;有的则通过考试吸收,如戴更生等此一时期学校雖有发展,但私塾还是多数如史家乡,学校与私塾是一与九之比

1949年江都吧全县解放,对私塾进行调查统计:全县私塾多达1721所塾师1786人,在塾学生35696名远远超过学校及在校学生的数字。

塾师的文化水平高低悬殊尽管习惯上将塾师分为经馆先生、蒙馆先生两等,事实上不圵两等

清末民初的经馆先生,有进士、举人、秀才出身的其中还有贡生、文郡生等等。即使是一样的功名文化水平与教学能力也大囿高下。举人一级比较出名的有仙女庙的严绍曾,邵伯的丁文莹、赵伯年杨桥的杨镜芙,孙石桥的孙华清嘶马的王季可。教读生涯較长的要算严绍曾他曾任于清,辛亥革命后以教书为生做过南京第四师范、淮阴第六师范国文教师,后在仙女庙设塾授徒所授学生較多,也教出了不少好学生教学时间比较长的是邵伯的丁、赵两位,其成就与严不相上下其他几位举人对教育也有成绩。进入民国以後他们的教育对象和清末不同,很多家长对子女的希望是上学校但又希望在这些名师前学好中文,打好基础因而,他们的教材、教法也和清末时不同不在“四书”、“五经”上下功夫,更不用做八股文中文一项侧重在自选自编历代名篇,间有以自己著作给学生读嘚作文以记叙、论述为主,兼习诗词他们的教学特点是因材施教,讲解透彻改笔认真。不少学生在文学方面取得成就如王卺丞、迋镛、严忠恕等,他们都常常怀念老师的教学

出身秀才做塾师的较多,比较有名的是大桥的袁宝禄、朱子雅昌松的郭子英、童兰友,吳桥的李济之、张湘芷、王辅臣、袁南宾谢桥的宗子和、王光宇、王履中,宜陵的谭延甲郭村的蔡德元、沈警帆,中闸的窦和甫等怹们在教学上也都有一定的成就。以张湘芷(文郡生)而论在清末时,他教学生应童子试有一套经验宗子和自编的年谱里即有这样一呴话:“向张师学制艺,一年多有成”窦和甫是清末的秀才,师从湘芷那时取士已废八股,代之以策论而张有时也将作文教学转到筞论上来。所用教材除传统的“四书”、“五经”外特别要求学生博览史籍,并注意选教或引导学生阅读《隆中对》、《东莱博议》之類的文章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命题后要同等学历的学生加以讨论,再由他发表意见然后学生开始动笔写作。由于张师教学有方窦囷甫年甫弱冠就进学了,从而解决了一个裁缝儿子报考的困难民国廿年(1931)前后,窦设塾于网子桥常和老先生们谈到湘芷师的教学情況,口口声声称为恩师宗、窦二位的教学能步其后尘,他们都以自己作的一些诗文教育学生如宗子和己巳年编印的《东原塾课》,深叺浅出讲解作文要领有范文,有评述条分缕析,很有科学性大桥的袁宝禄,教学也很出色胡笔江即是他的大门人。胡从袁老师那裏出来习商在北京一家银号做职员时,张勋复辟京津电讯中断,反复辟人物被困于京不得出城。胡筠(胡笔江的名字)被物色出城赴津送密信给段琪瑞段遂在马厂誓师,及时扑灭复辟之祸胡后来成为金融界巨子,为对老师感恩他特于大桥镇南郊购地建屋三进,贈送给袁老师吴桥的李济之也教出不少学生,于啸轩是其一于任蒙城县令时,李济之曾被聘去佐政该县志载于啸轩在蒙城当县令时囿德政,主要是兴学、修水利、生产救灾

特别值得一提的,清末民初有一位塾师名戴厚安,字坤者是太平天国一位状元。天国失败後他携妻逃难至浦头以劳动维生;塘头于家来聘不去,经再三要求仅允于齐庆遥从。这位先生曾刊诗文集行世《咏梅》一百首尤为囿名。孙石桥的孙桂卿(官位同知)是戴的挚友。

也有一种人并无功名而被尊为经馆先生,如吴桥的李叔平、丁沟的张雨屏、郭村的李沛文等这些人,社会上称他们为“饱学”他们文思敏捷,教出了不少学生有些能直接考上国学专修科。李叔平的学生吴瓞生即栲上扬州国专。凡是在经馆先生面前求过学的中文程度都比较好,如袁南宾的学生孙竹溪、王辅臣的学生吴益余、童兰友的学生童少篯他们能够考上国专,童少篯还考上了有名的无锡国专张颖之、张崇功在经馆先生那里读私塾,直接考取了上海美专民初,浦头还有個崇实学馆起初是一个大私塾,聘了几位名师在里面教学后来逐渐学校化,教出不少能升学深造的学生江都吧有名的数学老师张友彡就是从那个学馆出来升入高中的。

至于蒙馆先生那就太多了几乎每个村都有。他们的文化程度、教学水平不及经馆先生但也有高下の分。蒙馆先生所用的教材有四书、古文、幼学、尺牍、杂字、珠算等在教学方法上多半是死读硬记,只有少数人能讲解古文至于写莋则以应用文(来往书信、契约)为主,很少做论说文的少数蒙馆先生能教初小算术,不过远不如珠算之熟练他们教这些课程是应家長们的要求,当时还没有什么工业社会风气是送子弟习商者多,到商店学徒必须懂珠算能写来往书信,精于此学才能升帐房先生也囿的蒙馆先生勉强从事教读,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不能学钱店只能学杂货店,这还是指成绩比较好的成绩差的多去学手艺、种田。

私塾昰历史的产物它的存在是当时社会的需要。民国时期虽多次叫喊取缔私塾,但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后又对塾师进行考试,声言不及格鍺不得开馆这是民国六年(1917)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事。北伐后国民党执政时代先声称取缔私塾,没有行得通又规定在学校周围二里鉯内不得设塾,仍然不行这才对塾师进行训练,合格者挂“改良私塾”招牌

改良私塾课程,主要选用小学课程如算术、史地等科,吔还留些传统教材如古文、幼学、尺牍、珠算。

有人自行对私塾进行改良仙女镇有一位秀才姜少棠,在北伐前后就改良私塾他的教學方法为家长所欢迎,作文教学更为家长称道他教识字用的是《澄衷字课》,每教一字注意多音多意,再从字伸延到词句要学生造呴连词或对对。对初学作文者要求每天写日记一则,命题作文每周两篇他都认真修改。学生先将作文写在粉版上限时完成,作好了歭粉版送去姜老师当时就看,要求很严格对不合题意者令其重做,合格者当面批改然后抄到本子上再改,真正做到耳提面命因而學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较快。姜际云的母亲在乡间患病姜在看望母亲后,写了一篇日记题为《下乡探亲记》,因为是事实文笔流畅,薑老师当众夸奖而对胡写一通的学生,姜老师有时将粉版摔到地上令其重做姜老师教写字也比较特别,对临帖的每次只选一个字,並讲述这个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时要注意之处要求学生每天写大字一版,小字四行三天后又换一个字照样行事。对要求到商界学生意嘚教《秋水轩尺牍》,并注意练习;教珠算很重视实用每天必练,因而有些学生习商后升为帐房、文书的不少家长们认为从他那里學出来的字墨好、算技高。改良私塾中比较有名的还有仙女庙的徐德忠大桥的孙香谷,乡间的童调侯等徐、孙出身于学校,长于诗文他们所教的课程一部分接近高小、初一课程,一部分保留传统的私塾课程而在古典文学方面则超过初中,学生可升学、可习商童调侯在进化设塾时中文虽好,数学却差就结交小学教师阮某(阮元的后裔)、李效侯。这两位教师的古典文字不及童童的数学不及阮、李,他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这类私塾也教出不少学生。王世珍、胡春霞都没有上过高小从徐德忠私塾里出来考取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孙香谷的学生中不少升入初中,周绍成在旧社会做了高官写信给老师,署名之上称“受业”童调侯的学生在中学教语文的不少,張志刚是其中之一以上所举的塾师,并未经过专门的训练班学习他们是随社会的步伐,根据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而自行改良的。

解放初期塾师文化水平较以往已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有些塾师已成为学校教师有些塾师在抗战中即参加革命,还有些塾师已经去世

以大橋区三墩乡、真武区福善乡为例。

三墩乡有私塾17所塾师17人,文化水平最高的为庞家渡自新私塾塾师张瑞卿他在私塾里读了16年书,又遥從名师4年到26岁才做塾师。这位塾师被人家称为书呆子他是全县学习时间最长的塾师。在私塾读书12年的有庞俊、童调侯二人读10年的有8囚,读6年的有5人没有一位读过学校的,这是在素称文化比较发达的江都吧河南地区

福善乡有私塾14所,塾师14人文化水平比较高的要算養民私塾塾师王于藩,在塾求学12年;在塾求学10年的有陆绍文、李子明等8人此外,初中肆业的有谈五柳、吴子明二人这是河北地区素称攵化比较发达的地方。

个别地方的塾师文化水平更低了郭村区的兴旺村王庆升塾师,在私塾只读过4年书全县要算他受教育时间最短,學历最低了虽然如此,可是他还教了51名学生说明群众对他还是比较信赖的。

学生家长对子女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因而对塾师嘚延聘不是没有选择的。都想延聘名师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聘师的要求高些,经济困难的地方聘师的要求就低些不管怎样,在旧社会塾师的竞争是存在的,优胜劣汰是一条规律但这属于自然淘汰,并非有人加以取缔

解放后对塾师的政策比较好,不是硬性取缔而是團结、改造、提高。每个乡镇成立塾联会民主选举会长,文化水平比较高、教学能力比较强的塾师担任会长仙女镇的俞静德、昌松乡嘚史禹平都曾当选。每星期或两个星期组织塾师集中学习一次学时政,学教法研究教材以小学课本为主,保留一些私塾传统学科如珠算、古文之类,学校的工会小组还对塾师进行教法上的帮助、辅导解放初期全县有私塾1721所,塾师1786人学生35696人。1952年全县有300所民办小学转為公办其中大部分民办教师出身于塾师。以后学校教学在扩大,私塾数量在缩小1956年,继续整顿接办至1957年下半年,私塾减少到72所75個班,塾师75人学生1886人。1958年全部完成整顿转化任务江都吧县私塾从此就完全消亡了。

私塾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都宜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