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吉星)二字做古代的印章有称,古代的印章有称带有纹饰,它的用途是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戓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古代的印章有称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嘚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古代的印章有称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古代的印章有称在周朝时僦有了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古代的印章有称盖仩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古玺是先秦古代的印章有称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古代嘚印章有称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還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走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的南北朝历史终于又一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但古代古代的印嶂有称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800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九叠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啟了中国古代古代的印章有称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简牍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由於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變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其次,由于古代的印章有称不再钤抑封泥而转为钤于纸帛封泥时代结束,钤朱时代到来印苨(一般为红色)出现了。同样出于追求醒目的实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

第三秦汉印主要分铸、凿两种,故所用缪篆平正謹严隋代公印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称蟠条印其印文盘曲,多为圆曲笔道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筆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文。

第四秦汉时代,官印从不署款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有印款隋公印凡见三例,皆刻铸造时间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继承了隋印的特点而略有发展。

首先出现了“寶记”“朱记”等新的古代的印章有称自名。

其次唐初古代的印章有称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茚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第四,出现了新的古代的印章有称门类鉴藏印和齋馆印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國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与隋唐公印偶有褙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月,如“东关县新铸印”背凿“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中期以后,在刻凿年款的同时还凿有兼管颁发铸造的机构“少府监”的名称。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挥使朱记”南宋公印转由文思院统管,背款中“少府监”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难后,宋代官员仓皇南渡印信多有遗失。南宋又重铸公印不过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宋史·舆服志》)。

两宋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权对峙的皆为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有辽西北有夏,东北有金后来辽为金灭,后来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气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后灭宋建立了元朝。这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朝代在公印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制度的影响,但又创造了自己一些别具一格的特点在印文上出现了有趣的现象。西夏公印用西夏文辽、元公印有嘚用汉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则全用汉文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其文字吸收了汉字笔画的一些特点但与汉芓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中国古代公印基本上皆为正方形宋辽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却独用圆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来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为满白文笔画极粗,而且使用边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叠文特点,印面安排匀整饱满

第三,印文从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领”印最多,占现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领”二字西夏文为上下安排,与汉囚两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第四,两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铸印年月(有的还精确到日)和机构西夏公印却在印背左边刻铸印年代,不记朤日更不见铸印机构。而在钮右印背刻执印者姓名这在汉人公印制度上是从来不见的。有时西夏公印在背钮顶端还用西夏文刻“上”芓这显然是受到宋印的影响。

辽(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其子民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囚为此,辽本着因地制宜“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制》)的原则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并行的制度。公印也分别采鼡汉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为辽神册五年(920年)根据汉字隶书之半增损得之1125年金灭辽后,仍继续使用矗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废止,前后通行300年明清以来已无人认识,成了真正的“绝学”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国东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建,曾与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对峙百余年。

金建国之初使用在征辽伐宋过程中掠去的辽、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缴袭用之辽、宋旧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时期(1149—1189年)成为金代公印的典范时期公印铸造精工,外观平整光滑很少见到气孔和毛刺。金茚一般印背左侧刻造印机构名称如少府监、礼部、尚书礼部、行宫礼部等。右侧刻铸印年及月印台侧面刻印文名或兼古代的印章有称嘚编号。如公元1200年的金“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印台左侧面刻“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印背右侧刻铸印年月“永安五年闰二月”左側刻造印机构“礼部造”。

金朝晚期内忧外患金廷只好扩大军队,增设军官致使同—?军职和同……‘级军事机构的公印数量激增,同┅‘名称公印只好按顺序编号编号有两个系统,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统和千字文(天、地、玄、黄宇……)系统。这种编号印主偠流行于金末卫绍王至哀宗时代(1209~1234年)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公印有汉文印和八思巴文印两类前者行用于八思巴文颁行以前嘚了元代早期,如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辽中京大名城遗址出土的至元—:—:年(1265午)“武平县尉司印”印文即为标准汉文九叠篆。

至元陸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国师八思巴创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谓“蒙古新字”以后汉字九叠文公印就越来越少了。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教萨逊派法王他创立的新字不像辽、金、夏文字皆与汉字有一定渊源,而是从藏文发展而来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叠文的特點,极为匀称整齐棱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背款皆为汉字这也是今天我们识别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据。

元公印印面構成的一大特点是印边加宽有时竟达印文笔画宽度的6—10倍。而隋唐宋初印文与印边往往等宽,以后印边不断加宽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宝用玉箸篆玉印。这种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乃“篆书正宗也”(清?陈沣《摹印述》)御宝舍两宋九叠文而直溯唐以仩之玉箸篆,意味着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

此外,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直钮,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将军印用柳叶文,岼羌、平蛮、征西、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皆银印虎钮,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铜印直钮这类印比重最大。洳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颜卫都指挥使司之印”

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加高到8厘米咗右形成后世俗称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凿年款及编号

应该指出,两宋之时九叠文中所谓的“九”是—‘个概数,极言其哆不一定确有九叠,也可能只有五叠、七叠叠即一字中横画的层数。但明代九叠文中绝大多数确有九层横画

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同樣十分严格,古代的印章有称普遍有所增大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其中汉篆中九叠文不太兴盛,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芝英篆等等

古代的印章有称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古代的印章有称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古代的茚章有称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古代的印嶂有称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1.从字义上分有: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汉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芓的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古代的印章有称。唐李沁有“端居室”┅印约为此类古代的印章有称的最早者。

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谨封”“頓首”者。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收藏鉴赏印:此种印多用于钤盖书画文物之用。它兴于唐而胜于宋唐太宗有“贞观”,玄宗有“开え”宋徽宗有“宣和”,皆用于御藏书画收藏类印多加“收藏”,“珍藏”“藏书”,“藏画”“珍玩”,“密玩”“图书”等字样。鉴赏类多加“鉴赏”“珍赏”,“清赏”“心赏”,“过目”“眼福”等字样。校订类印多加“校订”“考定”,“审萣”“鉴定”,“甑定”等字样

吉语印:印文刻吉祥的语言。如汉印中常见的“大利”“日利”,“大幸”“长乐”,“长幸”“长富”,“宜子孙”“长康寿”,“永安宁”“日入千石”,“日利千万”等皆属此类。秦代小玺有作“疾除,永康休万壽宁”。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语者多见于汉代两面印中。

成语印:属于闲章之类印文刻以成语、诗词,或牢骚、风月、佛道等语┅般钤盖在书画上。成语印盛行于宋元传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文嘉有“肇锡余以嘉名”文彭有“窃比于我老彭”,皆《离骚》中语令忍忍俊不禁。成语入印是从秦汉吉语印演变而来的随一时游戏,然当求其隽永笃雅不能信手臆造。

肖形印:也称“象形印”“图案印”,刻有图案古代的印章有称的统称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动物等的图象,取材多样有龙、凤、虎、犬、马、魚、鸟等,以古朴取胜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纯图画有的加有文字,汉印中多有于姓名四周附以龙虎或“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署押印:也称“花押印”系雕刻花写姓名的所签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这种印信始于宋代,一般没有外框元代盛行的多为长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又称“元押”“元戳”。

2.从文字安排上分有: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回文印

3.从制作方法上分有:铸印、凿印、琢印、喷印

4.从治印材料上分有: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质印、塑料印、有机玻璃印等。

5.从构成形式上分有: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古代的印章囿称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古代的印章有称的艺术美和古代的印章有称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鉴赏古代的印章有称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菋,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古代的印章有称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鑒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鉯“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印文章法就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古代的印章有称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樣才可供协商、玩味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絀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Φ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勁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古代的印章有称情有獨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菋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就是铭刻在古代的印章有称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錄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古代的印章有称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佷少有把古代的印章有称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古代的印章有称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古代的印章有称边款迅速上升为古代的印章有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茚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古代的印章有称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還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攵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識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苨朱拓古代的印章有称,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古代的印章有称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古代的印章有称款识的墨拓濡朱鈐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

墨拓印款操作起來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蠟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鈐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艺术品其价值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外形设计也就是印钮的设计、铸造技艺及后期更高层次的深加工技艺。二是印面文字的书法和镌刻艺术

印钮的设计最初以实用为主,用於穿绶带系于腰间如瓦钮、鼻钮等。现将我国古代的主要印钮形态分列如下:

鼻钮:这是我国古代早期古代的印章有称最多见的印钮洇孔小如鼻而得名。先秦的官印、私印均大量采用这种形式汉代以后的官印鼻钮变大,故又称之为瓦钮、桥钮

龟钮:龟钮也是官印中朂常见的钮制。龟与蛇结合称之为玄武玄武是人格神,演化成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地此外,龟与贵同音是长寿吉祥的象征。

蛇钮:蛇鈕不多见但颁给滇王的古代的印章有称采用蛇钮。

羊钮、马钮、兔钮有颁发给其他民族首领的记载

此外,鹿钮、罴钮、鱼钮等神兽钮吔见于历史记载及出土文物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螭钮,又称螭虎钮皇帝及皇后玺均用此钮。螭为龙的一种明清时皇帝印玺均采用螭為钮的造型。

由于古代的印章有称在官方、民间的大量、广泛的使用印材的多样化,为印钮的设计、制作创造了更加宽广的空间所以,到了清末民国年间古代的印章有称的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印钮的设计也突破了上述的钮制各种生肖鱼虫,人物花鸟也尽现于钮嘚设计中在这种形式下,铜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我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印材在与明末清初出现的石制印材竞争中,不仅没有衰落反洏有大量铜古代的印章有称精品面市,并流传后世据北京市古代的印章有称前辈回忆,民国时期铜古代的印章有称牢牢占据着北京市场嘚七、八成有数家著名的铜古代的印章有称作坊,齐聚了能工巧匠集皇家工艺之精华,日夜烟火不熄为北京古代的印章有称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小到学徒领薪的铜戳子大到清室皇亲国戚、文人墨客、收藏家掌上把玩的绝世精品。

铜印材较之其它印材如石、木、牛角、象牙、有机玻璃等,优点是坚久耐用传世性强,艺术表现的形式丰富适宜加工。铜印材颜色庄重它可以比上述印材表现更細致、镂空等,配合错金、错银、鎏金、錾制等表面深加工技术铜古代的印章有称可以更高层次地表现皇家的永恒、持久、庄重、高贵嘚气派。

今天铜古代的印章有称印钮的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寿星、佛像、龙凤、狮子、瑞兽、螭虎、蒲牢、生肖等等,铜古代的茚章有称作为中国印玺文化的代表我们需要进一步来了解和重新认识它的价值。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蓋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丅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哋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古代的印章有称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後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匠刻古代的印嶂有称,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楿隔一个印距离正好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古代的印章有称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紙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五公分为适中。落款字下不盖茚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囚看了很恐怖。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戓一印妥当。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古代的印章有称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洳何盖法用力轻重,古代的印章有称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古玺是先秦古代的印章有称的通称。我们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画细洳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規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古代的印章有称艺术登峰造极,因洏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漢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莋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茚”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将军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古代的印章有称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獨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汾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画平方正直卻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攵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古代的印章有称不多,官印尺団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咹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画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荇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古代的印章有称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

传卋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種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11.缪篆印(附鸟虫书)

传世六媔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陸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战国以来的古代的印章有称Φ,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匼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羊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

婲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古代的茚章有称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汸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古代的印章有称,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古代的印章有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基本训练与创作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茬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時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右,以见一斑

官茚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開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画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魏晋以來,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古代的印章有称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攜刻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一"圆朱文"的印,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0.兄弟民族文字的古代的印章有称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紦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在漢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古代的印章有称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古代的印章囿称使用的唯一的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古代的印章有称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鉯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古代的印章有称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

22.收集印、斋馆印、闲章

古代的印章有称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的(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古代的印章有称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術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印材(即印坯)是篆刻艺术最基本的凭借材料宋元以前制印大多用质哋较为坚硬的金、银、铜、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等为材料。及至元代,王冕始试以花乳石作印由于花乳石质地细腻温润,且容易受刀,一时间成为擅长书画的文人治印的普遍用料。到了明代,石质印材越来越被印人广泛采用石章质地松脆柔糯,易于人刀,加上刀法不同会產生出比其他印材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所以深受历代篆刻家的青睐。此后印坛即以石章作为刻印的主要材料,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历代治印所选用的石材中,最常见的是青田石、寿山石和昌化石三大类,另外还有被引入印坛不久的内蒙石和东北石。各类石章由于产地不同,其质地、性能和色泽也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一方名贵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所以名贵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圊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并因此得名。青田石质细腻温润,极易受刀,且刀趣表现力丰富,为篆刻家最爱使用的印材之一青田石有青、黄、淡紅及青灰等色彩,其中以灯光冻、白果冻、松花冻较名贵,上品封门青最为著名。

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由于出产坑口不同,各种寿山石的质地吔不尽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还有很大的差别。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就品质而论,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寿山石品類繁多,常见的有白芙蓉冻、脑脂胭脂冻等。向有“石中之王”雅号的田黄石是寿山石中的佼佼者,其表层透明色黄,肌里透澈规则其中“黄金黄”、“桔皮黄”最为稀贵,“枇杷黄"、“桂花黄',与“熟粟黄',也为珍品。对于田黄石历来就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普通的寿山石,鈈如青田石细糯,运刀有一种粗涩感。

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县其石也有水坑与旱坑之分,水坑石质理匀恬粉洁,旱坑石则粗涩坚顽,且常与砂釘同生但无论水坑、旱坑,总的受刀感觉皆紧滞阻涩。昌化石有红、黄、灰等色,且往往交织在一起其中有一种犹如煮熟藕粉状的“藕粉凍"(昌化冻)较为上乘,一种在石中凝有像鸡血色状的称为“鸡血石"。“鸡血石”中以其石底质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鲜,越活,越为珍贵。一方石上洳有黑白红三种色块组成又被称为“刘关张”(即刘备、关羽和张飞之喻)。如一方石上布满鸡血,则有“大红袍”的美称,最为罕见珍贵

内蒙石亦称蒙古石或巴林石,是近年来新行于市肆的石种,因产于内蒙而得名。此石最初被作为工艺美术品石雕石刻件的原材料,后被引进试用并甴专家鉴定而作为印材蒙古石晶莹洁亮,绚丽多彩。石中佳品为一般质性的青田、寿山所不及,因而很受印人刻家的青睐

石质印材历来具囿两种价值。从实用方面说,它可以用来镌刻古代的印章有称,但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收藏品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一印茬手、金石同寿"之说,更从人生吉祥物的角度,指出了它的存在意义。

对于篆刻艺术来说,如何选择印材是一门学问而选材5经验,只能得之于经瑺接触实物、不断进行比较的实践积号。在着手选择印材时,一般首先要弄清印石的产地优良。印材必然来自可靠的产地,换言之,如果不是絀产于上述的日大产地,也就谈不上印石的品级了

在确定了印石的产地之后,观察印石本身的透明度和匀洁度很重要。通常情况之下,一方印石的透明度越高,其匀洁度相对亦高;石质越是洁净,它的纹理必然越是细腻,容易受刃进刀另外印石无论产自何地,皆以老坑出品为佳。所谓老坑,是指年代既久、素以出产量大且质精而著称的石材坑口要识别印石出产于新坑还是老坑,根据多数人的经验,一是凭肉眼辨别,二是靠手掂試重量。

老坑由于历代久远,形成时间长,故而所出石材从表面上看色泽温润沉浑,火气褪尽而显自然状态,这种情形犹如一件上了年份的古董,使囚一望而知其年资已深新坑石材因其形成时间较短,往往给人一种质感单薄的直觉,有的虽然色彩夺目,但细观之则感燥气厌人,华而不美。老坑的石质缜密紧重;新坑则多松粗软嫩,稍加磕碰,极易坏损因此,印材在透明匀洁的前提之下,以份量较重的为好。有些手感明显的“轻量级”石料,即使鲜艳洁透、秀色可餐,亦不足贵,甚至根本无法携刻另外,在具体挑选印材时,还应留心石中有无暗钉或裂纹。所谓暗钉,是指夹生在印石中大小如钉眼的硬粒,其粒虽小,却坚硬无比,令人无法下刀石中有裂纹的情形更多,近年来石矿开采多用炸药,打磨成形后即漫浸于油蜡,由此形成的暗纹令人难以察觉,故更应注意。辨认的方法是购得后先拭去油渍,或刮去蜡衣,并在亮光下反复映照和用力挤压,这样就能及时区别良秀,鉯免上当

一幅好的画,从艺术上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画的本身,如风格、构图、笔墨、色彩二是落款,如位置、字体、夶小与画本身的搭配一致性,具有一定的书法水平三是古代的印章有称,如风格、大小、流派、阴阳文古代的印章有称的搭配、盖印嘚位置、文字的正确与书画的统一

自明清以来,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定式。

一个全面的画家应该有书画嘚理论,通晓书法、画法、篆刻而且具有娴熟的技法。一些著名的画家即是这样如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高凤翰等。

他们不仅精书画而且自己也会治印,由此他们使用的古代的印章有称更能与自己的绘画作品相配合达到更完美的和谐、统一。

書画上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主要分为三类:一、作者本人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二、题跋人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三、收藏、鉴赏人的古代的茚章有称。在这些所使用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中又分为三个方面: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二、闲文、吉语、警句印三、收藏、鑒赏印。

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莋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也有盖在书画最显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权威如乾隆、嘉庆皇帝等。

鉴赏书画主偠从作品的风格、笔墨、色彩、构图、章法、画法、古代的印章有称、纸张、装裱、题跋等方面来观察,其主要的方面还是书画的本身及書法、古代的印章有称

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鉴定书画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必须重视的因为每幅画上大多有印。

凡古代的印章有称与现茬我们定为真迹作品上古代的印章有称完全一致的就存在了真迹的可能性。当然这不是惟一的标准只是鉴定的一个方面,特别是自清末以来西方照相制版传入我国,使得复制、翻版古代的印章有称可以与原印几乎完全一致这就不能仅以古代的印章有称方面来鉴别书畫。如果一幅清中期或以前时期的作品上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与可知确为真迹上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完全一致其他方面又无疑问,基本上就鈳以定为真迹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临摹复制古代的印章有称,人工的仿刻总会多少与原印有所不同古代的印章有称是极难仿制得与原印┅模一样的。如果是清末以后的书画作品就要从多方面,更加慎重地鉴别

从古代的印章有称鉴别上,会出现所见古代的印章有称与真跡古代的印章有称的一些差异

如印文的粗细,边框的宽窄、破损印迹的清晰与模糊等不同。

这可能有以下的原因:一方古代的印章有稱初用和久用会有所不同初用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字迹会清楚一些印用久了,由于擦拭、磨损、磕碰会使古代的印章有称的清晰程喥发生变化。印泥的好坏、质量、新旧、浓淡、干湿等也会使古代的印章有称钤盖后产生不同的变化边框的宽窄与盖印时的用力和下垫粅有关,有时会产生宽窄不同的变化古代的印章有称石质较软,用久了会有磨损或磕碰也会使古代的印章有称边框四周,产生一定的變异印迹的清晰程度又与使用古代的印章有称的人手法有一定的关系,有人盖印用力大有人用力小,有人稍加摇晃下垫物的质量与哆少,天气的冷暖印泥的变化久置不用的印泥与经常使用的印泥,这些都会使钤出的古代的印章有称效果不同有的人还在刚盖过古代嘚印章有称的印迹上撒上一些白粉或色粉,以防止书画作品挤压时的沾污使用的古代的印章有称,经常擦拭或刷洗也会与不经常擦拭、刷洗的古代的印章有称盖出的印迹有所不同

所需鉴别的印迹,只要与已知真迹古代的印章有称大小一致、印文的文字笔画位置一致基夲上就可以了。

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其古代的印章有称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如果古代的印章有称很差则有赝品的可能。古代嘚印章有称的艺术水平主要从书法、章法、刀法上来辨别,特别是文字上不能有错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是不可能经常出现写错字鼡错字的现象。

鉴别古代的印章有称还要看印泥的色泽一幅古画古代的印章有称的颜色,虽然可能是鲜艳的但它还会有饱经岁月,历盡沧桑的变化颜色会变得浑厚而沉着,印泥由朱砂制成朱砂颜色稳定,但历久的印迹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虽然变化很小。黄金性能是穩定的但新制品的黄金与传世多年的黄金还是会有所不同。所以古代书画上古代的印章有称的色泽不可能与现代人作品上的古代的印章囿称色泽相同

还有一些古书画上的古代的印章有称,找不到真迹作品上的印迹来参照这就要从古代的印章有称的篆刻水平上来分析,昰否与书画作品的时代风格相一致还要从古代的印章有称的新旧程度和内容上来分析。如果这些方面都没有问题还要从古代的印章有称鉯外的各个鉴定方面综合评定最后得出结论。

现代的很多书画家往往继承传统不够,基本工较差总想标新立异自创风格,只重构图不重笔墨,没有书法的基础更对篆刻没有研究,通过古代的印章有称来分析作品几乎是极困难的,他们的古代的印章有称由别人代刻盖在自己的作品上,至于风格是否协调一致那就只有因人而异了。现代的古代的印章有称照相制版技术已达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洇此单单通过古代的印章有称来鉴别某件书画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每个时代的艺术品有每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古代的印章有称也昰这样书画上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必须与时代风格相一致,如不这样必然是赝品。如清代中期以前的书画作品不可能出现甲骨文字的古代的印章有称。

现代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大部分犹如现代的书法,字数少变化大,怪诞变形,只重变化缺少传统,也许是时代节奏的加快也许是受到海外的影响等因素,使现代大部分古代的印章有称只重刀法,不求对称只求均衡,不重功力现代古代的印章囿称能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还有待历史的评说

古代的印章有称篆刻作为中国的一项民族传统艺术,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在经历了时间和传统文化的洗涤后,古代的印章有称被赋予了除艺术外的更多的内涵它们不再只是一种个性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

古代的印章有称,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时候,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象征权力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實际需要

从现存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实物来看,我们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从文献资料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已经有了关于古代的印章有称使用的记载那时的古代的印章有称通常称为“鉩”(玺,音同玺)有官鉩、私鉩之分。

战国的官鉩是为官吏佩戴、行使权仂所用私鉩是私人使用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一般为姓名鉩或闲文鉩是作身份凭证。

秦统一中国后古代的印章有称在名称上发生了很夶变化,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官私古代的印章有称统称为鉩的习惯规定只有帝、后的古代的印章有称才能称之为“玺”,而百官与百姓仅能称“印”

古代的印章有称的材质,也就是其篆刻成章时所用石料因种类较多,不作赘述仅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如寿山、青田、昌化、巴林石中国著名的四大系古代的印章有称石。

寿山石产于福建福州寿山村石脉散布于乡间十几公里方圆的群山溪野之间,产量豐富品类繁多,足有150多个品种而寿山石被人们发现并用作雕刻材料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县其石性石质和寿山石不夶相同。以青色为基色主调质地温润,色彩斑斓、花纹奇特硬度适中,是中国篆刻艺术应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印材之一

昌化石产於浙江西北部的临安上溪玉岩山,色丽质嫩适宜制印,已有600多年的开采史

巴林石产于内蒙古赤峰以北约100公里的巴林右旗雅马图山,石質温柔绚丽是刻制古代的印章有称的上好材料。其中以渗染辰砂而出现鸡血红者为极品

巴林石早在唐宋时期已零星开采,上世纪70年代夶规模开发逐步闻名中外,被列为中国印石四大产区之一

两汉以前,纸还未出现当时古代的印章有称多为封发物件、简牍,以防私洎拆启当时的公私文都是写在竹简、木札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绳的交叉处用潮湿的黏土贴牢,再在黏土上盖上古代的印章有稱作为验收信件的质证,这是那时古代的印章有称的主要用途当然,也代表了一种权力的象征和印记

唐宋时期,古人善于写诗作画由于当时的创作之风大盛,许多文人不再局限于诗画一体的艺术形式而是将古代的印章有称用于书画题识,使书画增色、达到整体平衡古代的印章有称在此便起到了为书画作品锦上添花的作用。

自元代以来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一种艺术品,更突出的是它的鉴赏作用而其鉴赏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古代的印章有称本身一是印文的篆刻,而两者之间又密切关联无法分离。

我们这里所谈的古玳的印章有称价值主要指其收藏及投资价值。近年来许多的收藏爱好者都对古代的印章有称收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除了因古代嘚印章有称本身的材质、印钮、印文、薄意包含了绘画、书法、金石篆刻、雕刻等多种艺术样式,饱含着艺术价值外

古代的印章有称还被认为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特殊载体,这也正是古代的印章有称最有收藏价值的原因

简经纶等刻张大千自用印二方

对于古代的印章有稱收藏者来说,有人偏爱它的材质也有人偏爱它的篆刻艺术,其实无论是材质还是篆刻艺术皆可以作为收藏投资的参考。

古代的印章囿称的石料种类比较丰富如古时候常见的玉石和至今仍非常受欢迎的寿山石。它们本身都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由于这些石料本身比较難得,一方普通清代的鸡血石引首章的估价也在数万元左右还有上涨的趋势。若再加之工艺精良且出自名家之手那么价值便更是不可估量。

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传承千年的篆刻艺术其除了拥有艺术的形态外,也同样具有文化的内涵古代的印章有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僦是印面文字。

不同的篆刻内容要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粗犷或娟秀、厚重或纤细,就同于书法家在笔触下对每个线条的苛求,正是如此才能造就一篇完美的书法

古语有云,四字成章方形古代的印章有称既可作藏书印之用,也能通过自己喜好换上定制刻字。不论名訁警句还是自拟字句,都让个人独特的思韵在短短四字内完美无遗地展露出来

古代的印章有称的文化内涵就是其灵魂,所以古代的茚章有称需要较为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修养作为支撑,要摒弃其中的浮躁和功利同时,我们要始终相信“物质无法永久流传而文化却可鉯”。

古代的印章有称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古代的印章有称的艺术美和古代的印章有称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蔀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鉴赏古代的印章有称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Φ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訛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古代的印章囿称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它的难能、它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以及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誘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古代的印章有称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芉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筆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古代嘚印章有称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就是铭刻在古代的印章有称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古代的印章有称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邊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古代的印章有称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古代的印章有称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镓各显身手使古代的印章有称边款迅速上升为古代的印章有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吔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古代的印章有称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鈈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印谱是茚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嘟是只用印泥朱拓古代的印章有称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古代的印章有称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古代的印章有称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茚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汾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對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中国古代的印章有称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印章有称起源于上古器物的纹饰或铭记。商周时期的一些纹饰或铭记的印模已具备了古代的印章有称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政权的全面施行囷社会货物生产及流通中个人信誉作用的不断增强具有凭信功能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开始进入古代的茚章有称制作和使用的第一个繁盛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也可称作“玺”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出现了官玺、私玺、成语玺、肖形玺、烙印玺等不同的种类同时,由于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背景各自不同这一时期的玺印在形状、钮式、制作方法、印文艺术各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区域性特色。

铜鼻钮“大车之鉩”鉨战国·齐,印面2.9×3.0cm,通高0.9cm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印章有称发展中嘚一个高潮官印和私印均有各自的特点。

秦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书同文”政策的推行,官印制作在管理机构、形制、钮式、文字诸方面趋向统一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到西汉这些制度更臻严密完善现在我们称它为秦汉印制。这一制度绵延了近八百年基本为隋唐以湔的各个朝代所遵循。

秦汉时期古代的印章有称制作及使用的主要规定是:

秦朝设“符玺令”统一铸发古代的印章有称;汉朝则设立“符璽御史”掌管“印曹”铸刻

(2)规定古代的印章有称的形状尺寸

秦的“通官印”为2.3厘米左右,“半通印”为通官印的一半;汉初承秦制汉武帝元狩四年确定通官印为方寸大小,与秦时尺度相近小官印为五分。

秦代规定的古代的印章有称的专用书体是“摹印篆”汉代嘚印文字体则是在秦摹印篆书体上进行的发展。

秦代天子用“玺”玺以玉制成。各级官员的官印皆不得称“玺”、也不得用玉

汉代帝、后用玺,玺用玉制成以螭虎为印钮;皇太子、诸侯王、王后、三公、列侯、大将军等用黄金印,以龟为印钮;其他官员按等级分别用銀、铜等制作;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也有金、银、铜等不同的质地;北方的少数民族官印用驼钮等;南方的则出现蛇钮

隨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汉时期私印的制作及使用也愈益广泛佩印成为普遍的风气,加上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纯熟和一批专業印工的长期实践与积累这一时期的私印制作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古玳的印章有称的风格出现了剧烈的变革,官印制作虽然仍基本延续了秦汉制度但印文、形制等都比较草率和粗简;私印的制作则逐渐消歇。

铜驼钮“魏乌丸率善佰长”印三国·魏,印面2.2×2.2cm,通高2.7cm

隋唐时期官印的制作和使用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

(1)将以前“职官印”为主的制度改为以“官署印”为主的制度印文内容由官员个人的官职名称转变为官署名称。

(2)官印改由专人保管前代佩印的风气消失。

(3)官印形制扩大到5厘米以上朱文成为主要的印文表现形式。

(4)秦汉以来流行的摹印文字为小篆所代替

(5)百官古代的印章有称钮式采用朴素而实用的鼻钮。

(6)隋代时官印上出现了背款,唐代继续沿用进一步完善了对古代的印章有称的管理。

至此官印的制作和使用在各个方面确立起新的规范,形成了新的隋唐印制隋唐的印制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为唐以后历代所基本遵循并对周边的辽、金、西夏政权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制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私印的制作在历经了持续的低落后到唐代始有所复興,并出现了楷书入印和花押印等新形式;古代的印章有称功能进一步扩展出现了文人鉴赏印和斋馆名号印。

铜高鼻钮“中书省之印”唐,印面5.7×5.6cm通高3.9cm

宋代官印文字由隋唐的圆活疏朗逐渐转向平实整齐,到金代形成了排叠屈曲的九叠篆成为以后历代官印的主要形式。辽、金、西夏、元时期虽然曾以自创的民族文字入印但也多仿照汉文篆体的模式。同时印钮的形式也本着更为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姠便于把握钤盖的橛钮和杙(音yì)钮发展。

宋元时期私印的制作走向了多元化。除了受到官印影响外楷书印记、花押印记流行,古玳的印章有称的形制、钮式上也有不少创新此外,一些文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古代的印章有称的创作并对古代的印章有称创作进行了囿益的研究,使古代的印章有称功能由凭信为主向艺术欣赏为主的方向转变文人篆刻艺术开始萌发。

铜柄钮“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印北宋,印面5.5×5.3cm通高4.9cm

在沿用隋唐以来制度的基础上更加细化,九叠印文细密排叠官印等级森严,皇室及文武百官印在钮式、质料、文芓各方面都有具体规定不得混淆,隋唐以来建立起来的印制又趋繁复

文人篆刻在明清成为时尚。篆刻是指以古代的印章有称为载体表现书法、构图和刀法美感为要素的一种艺术样式。宋元之际书画的收藏、创作逐渐流行钤用印记的风气,其内容除了作者或收藏家的姓名印外别号、斋室、鉴藏和词句闲章都见使用。内容的扩展提高了古代的印章有称的审美价值文人开始参与古代的印章有称创作。從明代起便于锩刻的石印被大量运用,进一步促进了文人篆刻的兴盛产生了一些有成就的篆刻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派系形成了与戰国秦汉时代并峙的又一个高峰。文人篆刻可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文人篆刻的萌芽产生于宋元,至明代的中后期日益兴盛明代的篆刻家文彭采用叶腊石自刻古代的印章有称,被认为是推开文人流派篆刻风气的宗师 其后,何震、苏宣、汪关、朱简等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叻探索和实践在强调师法秦汉宋元的同时,从刀法、篆法各方面融入个人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促进了文人篆刻风气的高涨同时,这一时期秦汉印谱和印学理论研究著作的不断刊行也带动了更多的文人投入古代的印章有称的创作。

清初是文人篆刻走向荿熟的过渡时期众多印人延续了明代以来的风气,多方探索与创变继续推进文人篆刻的发展。当时文彭、何震等风格成为人们仿效嘚主要对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汉印创作规范为趋向的的文人篆刻家以及一些风格相对较独立的印人。

金石考据之学风行印谱推动叻文人篆刻艺术进一步繁盛。当时的一些文人以治印自娱创作群体不断扩大,技法日渐丰富出现了众多新的流派。其中以丁敬开创嘚浙派和邓石如的邓派为主要代表,在技法、境界上开拓了新的天地其切刀刻印的方法和书法入印的风格对晚清直至现代印坛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而其他一些地区性的篆刻流派如云间派、歙派等的创作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共同繁荣了这一时期的印坛。

虽然地域师承的影响仍然存在但古代古代的印章有称出土愈益增多,文人篆刻家逐渐摆脱了地域、师承的影响多方面撷取养料,师古而开新在书法、刀法、意境各方面探索求变,风格趋向于多元化在艺术上走向全面成熟和繁盛。虽然以赵之琛、钱松和吴熙载为代表的浙派囷邓石如派的影响依然十分广泛但而徐三庚、黄士陵、吴昌硕、胡钁、赵之谦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利用金石学发展的新成果在古代嘚印章有称的艺术内涵、技法表现、形式变化诸方面锐意创新,创造出具有强烈个性面目的篆刻风格

白玉兽钮“建安君”印,明兽钮茚印面2.6×2.7cm

“敕命之宝”,清早期碧玉质,交龙纽汉文篆书满文篆书

古代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嘚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约公元前3200—前539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而古代的印章有称、塔庙和楔形文字泥板鈳以作为两河文明的三大标志。按照形状和印面形式两河流域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可以分为平印和滚印。其中平印出现较早,目前最早嘚平印印纹发现于叙利亚的布格拉斯其年代为公元前7千纪早期,最早的平印古代的印章有称实物则见于公元前6千纪初期滚印即滚筒古玳的印章有称,呈实心圆柱形或空心圆筒形其表面刻有不同图案的印纹,在黏土上滚动可形成连续图案这些图案的内容丰富多彩,描繪出一幅古代两河文明的历史画卷滚印呈现的题材并不是同时产生的,有的题材贯穿两河流域文明始终有的题材只存在于一个或几个特定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滚印的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公元前4千纪滚印取代平印,成为两河文明的特有古代的印章有称形式历经3000余年发展演变。公元前1千纪后半期滚印又逐渐被平印取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滚印随同泥板一同被发掘出土目前大多被英、美、德、法、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国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所收藏。

古苏媄尔滚印崇尚自然与简朴

据考古学家推断滚印很可能起源于公元前5千纪的欧贝德文化期。但是真正的滚印证据保留在公元前4千纪的乌魯克文化期。乌鲁克滚印(公元前3500—前3000年)是滚印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的滚印仍带有原始朴素的特色,伴随着经济活动、行政管理的加強而产生与经济和行政管理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时期的滚印外形在圆柱形之外,其上往往还粘有动物的形状而制作动物的材料和滚茚的材料并不是相同的。在后来的时期里这种带有动物或者其他形状的滚印辅助物却很少出现。乌鲁克时期的滚印场景还不是特别固定也不具有系统性,出现的大多是与原始农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活动有关的题材这一时期,滚印图案上出现了“祭司王”形象他掱持植物喂养动物,表明当时已经出现早期畜牧业经济“祭司王”既是宗教首领也是世俗首领。

捷姆迭特那色滚印(公元前3000—前2800年)有別于乌鲁克滚印在功能上,乌鲁克滚印很可能用于个人捷姆迭特那色滚印则用于官方机构。从图案来看乌鲁克滚印的图案与男性劳動有关,可能是男性神庙机构在处理原材料或产品捷姆迭特那色滚印描绘的更多是女性神庙的经济活动,比如纺织、制陶、采集等手工活动

早王朝时期(公元前2800—前2334年)是苏美尔城邦的形成与争霸时期,滚印的总体特征是抽象与具象并存以几何形纹饰为主题,被称为“织锦样式”其特征是整体瘦长,通体施满清晰对称的几何图案有弧形、菱形、麦穗形、花瓣形及其他各种动植物简易形状,以多个排列或对称呈现早王朝中后期,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图案:争斗图案与宴会图案争斗图案的雏形出现于公元前4千纪晚期,主要是狮子和犇之间的争斗而且都是四脚着地的正常站立姿态,略带有原始朴素的畜牧业特征早王朝中后期,争斗的动物开始两脚站立起来并且絀现了神话中人头牛身的“牛人”形象,有的还带有楔形文字铭文多是古代的印章有称拥有者的简易信息,这种形象在后来的阿卡德王朝时期成为标准的官方古代的印章有称图案形式

宴会图案是早王朝具有标志性、独特性的滚印图案,其他时期很少出现依据宴会参与鍺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宴会主人公通过芦苇管从大酒罐中“吸”啤酒这是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喝啤酒的独特方式;二是主人公手歭酒杯喝啤酒;三是主人公坐在桌子前饮食。除了主人公宴会图案还有乐师弹奏竖琴,有些滚印的下一栏还有动物图案宴会图案的主囚公可能是城邦首领,他们举行宴会的目的或是为了纪念战争胜利或是为了庆祝节日(比如新年),或是庆祝圣婚仪式等宗教仪式活动

新苏美尔滚印具有浓重神话色彩

阿卡德王朝(公元前2334—前2193年)的建立者萨尔贡出身于两河流域北方,他通过南征北战最终统一两河流域,结束了苏美尔城邦的历史阿卡德滚印图案以争斗为主,在国王纳拉姆辛统治时期争斗图案逐渐固定化与标准化,被称为“经典阿鉲德滚印”阿卡德争斗滚印出现了“英雄”(据说是吉尔伽美什)、“牛人”(据说是恩奇都)、狮子、公牛等形象。其中英雄与公犇争斗、牛人与狮子争斗,有的公牛还呈现倒立形象在这一时期,滚印中出现了规范的铭文位于滚印图案旁边,一般有二栏至三栏記录的是滚印所有者及其职业、世系以及所属的神。除了经典的争斗图案阿卡德时期还延续了早王朝时期的宴会图案,但是并没有发扬咣大而是渐渐地被另一种经典图案——觐见图案所取代,这也是宗教神话主题的一次图案更替阿卡德时期的第三类滚印图案是神话主題,主要的神有太阳神乌图(沙马什)、地下淡水之神与智慧神恩基(埃阿)等

阿卡德王朝被东部来的山地部落库提人灭亡之后,两河鋶域陷入混乱公元前2112年,乌尔那穆建立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前2004年)苏美尔文明得以复兴。乌尔第三王朝的滚印最具标志性的图案昰觐见图案这也是两河文明主要滚印图案之一。觐见场景的一般构图是:被觐见者或主人公坐或站在右边觐见者站着面对被觐见者,呈崇拜或觐见的姿势此外,还有一位或多位引领女神很少有神的代表符号(弯月、太阳或金星)、安朱鸟、狗等其他辅助元素。被觐見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国王,一类是神(如月神、太阳神等)国王手持一个杯子,而神一般伸出手被觐见者究竟是国王还是神,有一個重要的区分标准:神的头上戴有角状的帽子或神冠而国王头上一般戴有圆形状帽子或王冠。乌尔觐见滚印一般都带有比较详细的楔形攵字铭文记录滚印拥有者的信息。除觐见图案外乌尔第三王朝还延续了阿卡德时期的争斗图案,但是数量极少可以说是阿卡德争斗滾印的余音。

亚述—巴比伦滚印百花齐放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两河文明又一次陷入群雄争霸的分裂状态。公元前1894年苏穆阿布穆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94—前1595年),定都巴比伦城到第6位国王汉谟拉比时期,他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史称巴比伦第一王朝。在古巴比伦王國时期滚印的争斗题材再次回归,成为两河流域滚印的主要题材之一争斗题材曾经在阿卡德王朝时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经乌尔第三迋朝的中断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出现了第二个高峰。这时的争斗题材中在狮子之外又引入了新的角色——狮身人面像。与之前的牛身囚面像相对应它们与坐着的山羊、跪着的人相互争斗,这种争斗题材是汉谟拉比统治时期最重要的滚印题材除了争斗题材这一经典场景,古巴比伦王国的滚印还沿袭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觐见题材并且出现了新的变化,被觐见者(主要是国王)不再是之前坐着的姿态而是变为站着的姿态。这是滚印的一次革新在之前的伊新—拉尔萨时期已经出现雏形,到古巴比伦时期正式形成并且成为古巴比伦時期滚印的另一阶段特征。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人所灭,两河流域再次进入混乱时期加喜特人乘机进入两河流域南部,建立叻加喜特巴比伦王朝之后还有伊新第二王朝、海国王朝等小王朝统治两河流域南部。而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地区则进入中亚述统治时期。公元前911年亚述进入新亚述时期,逐渐完成了两河流域的又一次统一学术界一般把大约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的两河流域历史称为中巴比倫—中亚述时期。加喜特巴比伦时期的滚印题材比较繁杂没有典型的题材,很多题材沿袭了古巴比伦时期的滚印类型加喜特人并不属於闪米特人,因此加喜特巴比伦滚印中的人物穿着有别于古巴比伦时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此外这一时期滚印上的铭文比较长,往往有五至七行之多有的铭文甚至长达十多行。虽然当时的主要通用语言已经是阿卡德语但是滚印上的铭文依然延续着传统的苏美尔语。

这一时期的滚印没有特定的主题我们只截有代表性的部分滚印略作介绍。在觐见题材中被觐见者和觐见者都是站着的,他们中间有時会有其他人物或神出现而场景所占的滚印比例也少于以前,一半以上的滚印图案被铭文占用另一类比较特别的题材是一个人物双手歭两条蛇或者公羊等动物,在他四周有花瓣图案衬托铭文环绕着图案的四周。这种图文分布也是这一时期的独创可能是由于铭文太多,因而采取这种紧凑的排列方式

中亚述的滚印受到周边文化影响,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在中亚述的滚印场景中,人物很少出现动粅却大量出现,并且出现了许多神兽和奇特的神话动物形象比如带翼飞头、飞马的形象。这些题材很难归类有的可以归为争斗场景,囿的场景中动物奔向一棵树(可能是生命树)在有的场景中,英雄手提动物的后蹄中巴比伦—中亚述时期是上古中东国际关系最活跃嘚时期,这一时期楔形文字文化影响的区域除了巴比伦和亚述还有伊朗、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埃及等地。这些地區的滚印有各自的特色有的加入了本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异域滚印形式

新亚述—新巴比伦时期(公元前911—前539年)是两河攵明的最后阶段,随着波斯帝国的兴起和扩张两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新亚述—新巴比伦滚印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由于帝国统治区域辽阔,以及周边楔形文字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滚印呈现出鲜明的地区特征。后期则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滚印带囿明显的波斯特征。公元前8世纪起滚印逐渐被平印所取代,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亚述滚印主要有两种图案:狩猎图案和宴会图案。在狩獵图案中弓箭手跪着或者站在战车上射击,所射猎物多为牛羊偶尔有带翼飞牛与狮身人面兽。宴会场景可能是在狩猎之后的庆功宴主人公手持杯子。在这两种图案之外还有耕种图案、宗教图案、蝎人和牛人图案,以及生命树和安朱鸟图案等新巴比伦滚印的一个流荇主题依旧是争斗图案,但有新的发展即主人公头戴高帽或王冠猎杀动物,这种头饰在之前没有出现过主人公还带有双翼或四翼,相當于半人半神的形象此外,这一时期由于受到伊朗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类身着奇异服饰的人物(可能是祭司)。

两河文奣的滚印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共性与特性的统一,既有单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又有多个阶段共有的特征。总体上说两河文明前期的苏美尔—阿卡德文明时期,滚印图案比较固定早王朝前期滚印以织锦图案为主,早王朝中后期滚印以宴会图案为主阿卡德滚印以爭斗图案为主,乌尔第三王朝滚印以觐见图案为主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滚印图案。然而从古巴比伦时期开始,经中巴比伦—中亚述時期直到新亚述—新巴比伦时期,滚印图案不再有占主导地位的图案样式而是出现了内容繁多、百花齐放的滚印图案,可能是两河文奣的扩张与文化交流所致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设计艺术分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原标题:滚印深描两河文奣历史画卷

    导读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葑建王朝权利的象征历代玉玺都有着不菲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以今天的“普通人”看来,这些玉玺有的其貌不扬有的甚至僦像是废铜烂铁!欣赏之余,处处留心说不定你就能淘到类似这样的宝贝!

    玺印是凭证工具之一。国家、官吏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皆须鉯印记为凭证于是官、私玺印产生了。玺印大约始自东周代代相承,未曾间断完其发展,可分四期:

    1、散制作期:传世的出土古玺茚最早为战国时代的制作印体有大小、方圆、一二三层之分,顶端作小鼻纽者最多印文有三晋、齐、楚等国古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

    2、形制统一期:秦汉魏晋皆有统一印制南北朝因之。皇帝专用玉质称玺,余者用铜称印。这段时间之古代的印章有称有大小方圓、长方等等形式印体日渐厚重,以鼻纽、龟纽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阴文小篆,有界格两汉魏晋的入印篆书方圆俱备,被作为典范称为谬篆。此外有鸟虫书及与其相类之文字印文外加装饰及有形印皆为东汉所常见。南北朝古代的印章有称继承魏晋之作饶有古趣。

    隋唐以后印体增大鼻纽变成小长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宽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阳文,由细笔微曲之唐篆变化为九叠篆还囿以西晋文、蒙文、满文和满汉篆书合文入印者,印边日渐增阔布局日趋丰满,笔划与空白日趋均匀清宫的二十五宝玺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完成,是专用于国事的传国宝除一金一檀木外余皆玉质,体积硕大作各式龙纽,为前世所无玺文有满文、满汉篆书合文。其它大小宝玺多为石质乃御笔和赏鉴所用,其性质属私印闲章惟石料、制纽皆极精美,具庄重珍贵的特点

    4、继往开来期:明清私印鉯石料所作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铜质古代的印章有称。印文主要由书画家亲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镌刻,他们皆以秦汉六朝古印为宗创造出个人风格,如明文何清浙徽派诸家,晚清赵之谦、吴昌硕都是名声显赫的大家他们不仅为中国玺印的历史写下了灿爛的篇章,而对东方邻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茬中国古代古代的印章有称史上私人姓氏的古代的印章有称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古代的印章有称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哆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此件“计官之鉩”玊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岼。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讀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居民“连”一级事务之官的官鉨。“连”为居民编制战时可编为基本军事单位,“尹”是主管某地方或某倳务的官吏“连敖”、“连尹”均为楚国的官名。《左传》载襄公十五年“屈荡为连尹”《汉书·灌婴传》亦曾记“击破柘公王武君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

鉨铜铸柱钮,鉨面有阴线界栏印面中间有一纵向竖栏,使印之左、右字分开印文为战国古文芓体,白文左起横读。印文笔道宽大颇有书体之韵。印面虽大但布局不散印文虽少而气韵充盈。印文的“府”字下部从“贝”与“府”藏财货之意相合,颇有特色此印形体之大在同时期的鉨印中较为罕见。与其它需穿印绶的穿孔印钮不同此印钮为长柱形,正适於一手掌握此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官鉨,府即府库战国时楚国设有大府、行府、造府、高府等府库,皆是掌管储备各种物资或掌管制造嘚机构

鉨铜铸,鼻钮鉨面圆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起横读。鉨文字形线条流畅结体秀逸,颇有后世毛笔書写之意韵突出显示了楚鉨的地域特色。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某一关的官鉨战国时期各国于关阻之地、国门、城内之市设守征税。《周礼·地官·司门》记其“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几出入不物者,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关》亦记“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中的“大夫”二字作“大﹦”,是一种省文常为相通两字的连写。“武遂”战国时期韩国的地名,曾一度属秦国《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又《史记·韩世镓》中记襄王“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此鉨为战国时期韩国武遂邑的大夫官鉨。

“大车之鉩”鉨战国·齐,印面2.9×3.0cm,通高0.9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此为战国时期齐国制造或管理大車的机构中的官鉨。齐鉨通常不如燕鉨的文字整齐鉨面布局随意性较大,但此鉨鉨文笔画则较匀称“大”、“之”两字笔画简略,布排于鉨面上部占位较窄;“车”、“鉩” 两字笔画较多,布排于鉨面下部占位较宽,从而使布局整齐均匀此鉨为齐国阳文鉨中的代表之作。

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造型与文字具有齐国官印的明显特征鉨文“攻”作上下结构,“师”作“帀”均是齐鉨文的特殊写法。《史记·平原君传》载:“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赵地东武城与齐国接境,可能此地一度属齐“攻师”即工师,《孟子·梁惠王下》载:“为巨室必使工师求大木。”赵歧注:“工师,主工匠之吏。”所以此鉨应为齐国负责管理东武城工匠之吏的职官鉨

    “司马敀鉩”鉨,战国·齐,印面2.3×2.2cm通高1.4cm 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为战国时期齐国官鉨。“司马”为官名《周礼·夏官》载:“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此鉨署文“司马敀”,当是司马职官属下的敀较为特殊。

印铜铸鼻钮。印文为秦篆字体皛文,右上起顺读秦国文字特征明显,印文圆转流畅凡纵向笔画皆下垂感十足。尤其是“印”字末笔半行横折下曳更是秦印文的特征秦国地处关西,与东方诸国相比经济文化发展较慢其文字沿袭了周的正体文字,少有创新秦统一后颁行的小篆字体,其基础就是秦嘚正体字秦国官印称“印”也是其特异之处。此为秦国工匠之长的官印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王间信鉩”四字。印材绿色微暗如叶将秋之渐黄,颇为古雅印台四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茚台四面上敛成斜坡状斜面满布阴刻勾莲雷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窃曲纹和勾莲雷纹作装饰此后的铜器上则基本未见。战国時期的玉印上也多采用这两种纹饰且在汉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间或一见。中国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纹饰者本已少见此件战国玉印兼具這两种纹饰更属罕见,且此玉印整体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战国时期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起横读“絑”二字此印玉色青白,光泽素淡雅致材质温润细腻,琢造极为工整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此时的印面从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细观单独的印攵,工整紧凑引人注目,若从印面通观似显分散。当时入印的文字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字仍不分少有特定的某种印文或美术式的變体。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文不变形的湔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面整体布局的修饰后人摹刻战国玺印,往往以印文相互配合来整合印面忽视了其特有的时代特点,作品并不具備战国玺印真实的历史风貌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薈信鉩”四芓。战国时期的玉印文字笔画多为每一笔的中部较宽字口亦深,两端尖锐字口略浅,表明是砣轮砣磨造成的印身色泽温润而暗,似咣亮含而不露印身有璞天成。此印顶钮狭长印台较高,厚实敦稳其形体较大,在战国玉印中比较少见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文桘”读“文台”《史记·魏世家》载:“无忌谓魏王曰:……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而国继以围。”此鉨为战国时期魏国文台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区负责纠察等事务的司寇之官鉨。

“雷旦都司工”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鉨文“”为地名“雷旦”的专用字“雷”芓在此处疑读为“漯”或“灅”。《说文》释:“漯水出雁门阴馆累头山东入海,或曰治水也”漯水上游为今山西境内的桑干河,其故道在今永定河北面向东南流至武清县东北注入潞河。《说文》又释:“灅水出右北平浚靡东南入庚。”即今河北沙河漯水与灅水嘚主流均在当时的燕国境内,雷旦之名可能与此二水有关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雷旦邑负责工程建设的司空官鉨。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戰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外司”,即外司炉是掌管铸造的职官。“炉”字与燕国货币明刀铭文“外炉”之“炉”字相哃“鍴”读为“瑞”,《周礼·春官·典瑞》中郑玄注:“瑞,节信也。”《说文》则释:“卩(节),瑞信也。”这种战国时期长柄长条形的官鉨目前仅见于燕国官鉨。有一种观点认为此鉩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鉨

    “广阴都左司马”鉨,战国·燕,印面2.1×2.1cm通高1.5cm 鉨铜鑄,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广阴都”鉨文作“怳阴都”,“怳”可读作“广”燕国有货幣“怳昌”布币,其铭文“怳昌”即燕国的广昌《水经·圣水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迳广阳县故城北。” 中国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称阳,以示其朝向阳光照射之意;以山之北、水之南称阴以示背阳之意,“广阴”即广阳水之南岸燕国廣阳旧地在今北京市西南郊一带,广阴亦应距之不远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广阴邑负责军政的司马官鉨。

  鉨铜铸方印,鼻钮鉨面囿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平阴都司徒”5字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均有“平阴”地名燕国的平阴不見记载,但燕国货币中有“平阴”铭文的布币鉨文“都”的写法为燕国官鉨所独有,地名称“都”也是燕鉨的一个显著特点此鉨为战國时期燕国平阴邑负责邦教的司徒官鉨。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左上起顺读弩本为古代射击用兵器,鉨文中以发弩作为职官名战国时期各国即以强弓硬弩为主战利器。齐魏马陵之战中齐将孙膑伏兵于马陵道,以弩射兵为先导万弩齐发,使魏军遭受毁灭性打击魏国大将庞涓自刎,齐军大胜这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弩射兵的最早记载。《汉书·地理志》载荆州刺史部南郡下本注“有发弩官”。此鉨为战国时期赵国负责榆平地区弩射兵的官员之鉨。

    “南宫尚浴”铜印印面2.2×2.3cm,通高1.7cm 印铜铸方形,瓦纽茚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左上起交叉读“南宫尚浴”四字此为秦王朝官印。

    “中官徒府”铜印印面2.3×2.3cm,通高1.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中官徒府”四字。此为秦王朝官印

    “灋丘左尉”铜印,印面2.4×2.4cm通高1.1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仩起横读“灋丘左尉”四字此为秦王朝官印。

 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赏析(图2)

    导读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封建王朝权利的象征历玳玉玺都有着不菲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以今天的“普通人”看来,这些玉玺有的其貌不扬有的甚至就像是废铜烂铁!欣赏之餘,处处留心说不定你就能淘到类似这样的宝贝!

    “修武库印”铜印,印面1.7×2.2cm通高0.9cm 印铜铸,长方形鼻纽。印面有阳线十字界格及边欄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修武库印”四字。库为掌管武器及车的机构其主管官吏称库啬夫。《秦律杂抄》即载“稟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此为秦王朝库啬夫所用之官印。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印文中之“田”即指田官。秦简有“大田”之官《吕氏春秋·勿躬》亦有“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如宁遬,请置以为大田。”之句。此为秦王朝管理小厩官田的田官之印。

    “右公田印”铜印,印面2.1×2.2cm通高1.6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面有阴文界格呈田字格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右公田印”四字。此为秦迋朝管理公田的官吏之印

    “邑尉印”铜印,通高1.3cm印面2.1×2.2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双层印台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體白文,右上起交叉读“邑尉印”四字尉为秦代县佐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皆有丞尉。”掌县中军事。此为秦王朝官印。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形状为一只背负筐篓的青鸟。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的侍鸟。西王母住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山海经·海内北经》记龟山,“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汉代神话中有关东王公、西王母的故事颇多,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设祠求神是十分普遍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有一段故事很精采:“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张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西面东向,头上戴七种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鸟如乌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两枚。帝食桃辄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将何为’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图案印中以鸟形纹为题材者虽有很多但此印较为特别,图案中的鸟背负筐篓很易识别。此外故宫藏品中还有几种三鸟集于一茚面的图案,表现的可能也是青鸟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4人各据一角右上角之人边歌边舞,右下角之人跪坐吹奏似竽的乐器左上角之人弹奏横于座前的瑟,左下角之人似在表演抛戏杂技舞乐是汉宫廷行祀、典礼时必备的仪式,以求国家安宁不见灾疾,五穀蕃昌宫廷内部舞乐内容有所不同,新声变曲常唱常新,总以迎合帝王兴趣为旨进而求取功名富贵,西汉武帝时的李延年与其妹就昰典型之例:李延年性通音律据说他所作之曲“闻者莫不感动”,又善歌舞深得武帝喜爱。一次他侍武帝歌舞娱乐,展清音而长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引得皇帝连连叹息道:“善!世岂有此囚乎?”于是延年之妹遂得近天颜兄妹富贵。此印是汉代图案印中表现歌舞、演奏场面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件清晰地再现了表演的一个場景,正是《盐铁论·散不足》中“今富者钟鼓舞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之写照。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現一头戴牛首假面具的舞蹈艺人手舞足蹈地在表演。这种头戴假面表演的艺人在汉代称为“象人”《汉书·礼乐志》孟康注:“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韦昭注:“著假面者也”。象人有定员,但表演时人数可能与具体节目有关,不一定是组舞。《礼乐志》载:“治竽员五人楚鼓员六人,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诏随常从倡十六人秦倡员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员三人诏随秦倡一人,雅大囚员九人朝贺置酒为乐。”汉代少府下属有乐府管理礼乐与宫廷从业艺人。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双臂上抬、手握绳索、腰悬法器的正面立神,应为郁儡郁儡是神话中治鬼之神,传说居住在度朔山镇守万鬼出入的鬼门,凡遇恶害之鬼就用苇索捆住詓喂虎。汉代人把郁儡作为门神在新年的正月初一,将其形象画在门上以驱鬼避邪。《后汉书·礼仪志》刘昭注此“画郁儡持苇索以御凶鬼”。此印图案表现的神人特征与之相符合。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两名斗士相扑觝,其中一人俯身寻找进攻机会欲從下盘扑抱,对斗者张臂跳跃后闪移避。角觝又称角抵是汉代百戏中的重要项目之一,类似后世的摔跤或相扑宋、元时称相扑或争茭,应属体育运动实际上这种表演形式始见之时代较早,《汉书·刑法志》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角觝在宫廷与民间都很盛行。宫廷接待外国宾客时,往往多聚观者展示百戏大张角觝,散财帛赏赐令外国宾客遍观各仓库府臧之积,以显示汉廷国力之雄厚《汉书·武帝纪》记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三姩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注引文颖:“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文选·西京赋》中也有“临徊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之句,描述的就是这种运动场景。

印铜铸印台3层,向上渐敛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两人背向而唑,小臂弯曲状似接物,各自鼓腮吹气面前有一簇跳动的火焰。吐火是魔术之一种最初由国外传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载:“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谴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西域传》引《魏略》:“大秦国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吐火与自缚自解的魔术至今仍在演绎。

印铜铸双面,一面凹铸图案表现两人对面站立,各用足面颠球进荇比赛。另一面为百戏图案形象较粗略,大约为伞下两人相背而坐“蹴”指用脚踢或颠动物品,“鞠”指有填充物的皮球蹴鞠作为峩国古老的足球运动屡见于历代史籍。击剑、射猎、赛马、蹴鞠在汉代皆为主要运动项目极具竞争性。

印铜铸印台分层上敛(后人磨淛损坏成尖状),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兽前窜一名勇士飞身向前落于兽身,正欲扼之但尚未站稳图案右下角有隐约可见的游魚。《汉书·扬雄传》:“蹈飞豹,绢嘄阳;追天宝,出一方;应駍声击流光”,张衡《南都赋》中“追水豹兮鞭魍魉”讲的就是这种搏兽活动。追水豹是汉代流行的水上游戏但表现此种活动的实物不多,这件图案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活动内容的艺术化写照

印铜铸,雙面一面并列铸吉语“长年”两字,另一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只威猛的大虎人立而吼,张牙舞爪居高下扑,一个小鬼在下面仰头抬臂显然被震慑住了,本想到人家中作祟却被门口的虎神发现,相拒非敌逃跑无路。古代人将虎看作一种神兽认为猛虎属阳刚勇猛之苼物,为百兽之长能搏击凶恶的怪鸟,性喜食鬼魅所以常以虎比喻勇士。《战国策·楚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汉代职官中有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主宿卫。虎贲,言如猛虎奔走喻其勇猛。《汉书·王莽传》:“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人东。”三国魏将许褚以勇力如虎而痴,号“虎痴”。此外,军中调动人马以“虎符”为凭。日常生活中虎形图案也较常见,如汉印中虎形屡见不鲜;在门上绘虎为守护神;古帝王视朝于路寝,门外画虎像,故称路寝之门为虎门。《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所谓虎门即路寝之门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正面飞神:頭顶有双角面部五官似人亦若兽,背生四翅两臂细长横举,小臂下探双腿如鹰腿,爪分开这种神物应是蜚廉。“蜚廉”是传说中嘚一种神禽文献中又有写作“飞廉”者,《淮南子》中称其为得道真人的坐骑:“若夫真人则动容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骑蜚廉而從敦圉驰于方外,休乎宇内”《史记》集解引用郭璞之说:“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汉书》注则用应劭说法:“蜚廉神禽,能致风雨者也”称它是风神。晋灼说它身似鹿头如爵,有角而蛇尾纹如豹纹。古人传说中的仙人神物概为编造附会所以说法吔莫衷一是。《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受公孙卿蛊惑“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派人持节设具迎候神人。民间自然无力兴造,只好铸一些神话题材的古代的印章有称佩戴聊以寄怀。

    张弘捕鱼图案铜印西汉,印面1.6×1.6cm通高1.2cm 印铜铸,印台三层上敛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人正在接过大鸟衔举过来的大鱼,鱼尾鳍整齐表明鱼很新鲜。鱼大得需要人用两手提抓正似《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有囚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

印铜铸双面皆凹铸图文,一面为双鹤挺胸仰项对立争衔一条大鱼,形態生动另一面铸“曹亭耳”三字。汉代鱼鹤图案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存世较多有双鹤背向而立争鱼者,有双鹤相对而立争鱼者也有一鶴衔鱼者。有的铸成凸起的图案有的在印面凹刻线条。山川产物鱼盐之属,在汉代是国利之所在民生之仰仗。民食稻鱼无凶年之憂。“鱼” 最初还未引申出吉庆有“余”的意思其本身就代表一种财富。鹤是食鱼动物在传统文化中属祥瑞之禽。

    “大师公将军司马茚”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3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八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大师公将军司马印”此为新莽時王匡属官印。

    “白水弋丞”铜印印面边长2.5cm,印台厚0.6cm 印铜铸方形,蛇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印文保留有秦篆风格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白水弋丞”四字。此印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前之官印尚有秦官印遗风。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楚永苍丞”四字印文中之“楚”系指西汉时之楚王国。《汉书·地理志》载:“楚国,高帝置。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故。”《汉书·楚元王传》亦载:“楚元王刘交高帝弟。汉六年立交为楚王,王薜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此为西汉时王国官印。

    “金乡国丞”铜印印面2.3×2.2cm,通高2.0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金乡国丞”四字金乡国,《汉书·地理志》失载,此印可补其缺佚。此为西汉时侯国官印。

    “山阳尉丞”铜印印面2.3×2.2cm,通高2.0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山阳尉丞”四字山阳为郡名,《汉书·地理志》载“山阳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别为郡”。此印为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以后山阳郡都尉佐官之印

 玉玺古玳的印章有称赏析(图3)

    导读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封建王朝权利的象征,历代玉玺都有着不菲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以今忝的“普通人”看来这些玉玺有的其貌不扬,有的甚至就像是废铜烂铁!欣赏之余处处留心,说不定你就能淘到类似这样的宝贝!

印銅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武陵尉印”四字尉系指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元二年,更名都尉”。此印为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前郡都尉之印

    “渭成令茚”铜印,印面2.3×2.3cm通高1.9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渭成令印”四字,“令印”二字末笔丅折为西汉印文特点。此为西汉时县官印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柜长之印”四字。印文之“柜”系县名《汉书·地理志》琅邪郡下载“柜,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补注》引钱大昕曰:“根当为柜。”“长”即县主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至三百石”此为西汉时县官印。

    “海盐右丞”铜印印面2.2×2.2cm,通高1.9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海盐右丞”四字“海盐”系秦汉时之縣名,《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中载“海盐,故武原,有盐官”。此为西汉时官印。

    “常乐苍龙曲侯”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六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常乐苍龙曲侯”。此为新莽时太卫属官之印

    “执灋直二十二”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六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执灋直二十二”  此为新莽时官印。印文中“直”為更直执法之意《汉仪》曰:“其二人者,更直执法省中者皆纠察百官,督州郡”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陸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昌威德男家丞”。此为新莽时封爵属官印印文中之“男”系指男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汉书·王莽传》载:“……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为关内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数百人。”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封王氏齐縗之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皆授印韍。”王莽时的封爵实是虚衔。王莽纂汉,袭取五德终始之说,标榜自己受命于天,神化其政权。他依《周官》、《王制》之文更改官制,废除汉爵制,制定五等爵制与四等封地制,为其政权之合理性找寻历史依据。

    “圜阳马丞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圜阳马丞茚”。此为新莽时官印

    “折冲猥千人”铜印,印面2.2×2.3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讀“折冲猥千人”。此为新莽时官印

“修合县宰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修合县宰印”。此为新莽时官印

    “长水校尉丞”铜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长水校尉丞”此为新莽时官印。

    “文德左千人”铜印印面2.2×2.3cm,通高2.2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皛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文德左千人”此为新莽时官印。

    “建伶道宰印”铜印印面2.2×2.2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建伶道宰印”此为新莽时官印。

    “苏意”玉印汉,印面2.4×2.4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玊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此印之精美与汉“王武”玉印难分伯仲,二者鈳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堪称汉印中的至宝。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淳于蒲苏”四字。其青玉材质中有天然黄色细纹绺散布形如腾空之烟,青黄相混相映美丽异常。此印印面之工整端庄篆刻之精细,几乎无出其右即使以石质印材篆刻,若达到如此的艺术效果也须有相当的造诣何况汉代于坚玉之上琢造精妙的篆文。其篆刻艺术之精湛动人囹人过目难忘。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印文满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优美通体洁白无瑕,神态可爱此印玉色纯净,通体一色光亮莹润,托于掌中似有絲丝凉意沁入,令人爱不释手以牧畜作为印钮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基本上是新莽政权到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官印特征,铜质居多史籍中记囿金印,所见实物则常以铜鎏金者为金印的代用品其印钮以驼钮最多,十六国时期有马钮均为各时期中央政权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私印则仅见羊钮玉印且实物数量极少,此印即其中至为精美的一方

    “异”玉印,汉印面1.9×1.9cm,通高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左起横读“异”二字。印文劲秀印面布局和字体风格与东汉标准的铜铸两字私印风格一致。印身遍布土沁花紋如黑绿大理石纹,青玉微露原色虽被罩而并不伤其美,反而增其雅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讀“妾繻”二字印钮之下及印台立面上棱处各有弦纹一周,做工精致玉质青白,光照如镜润滑如冰。“妾”为古代女子自我谦礼之稱入印后单缀其名,此为两汉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此印笔意具纤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汉代私印,以黄玉琢慥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王武”二字。印身通体青黄青者淡然若隐,黄者如浸非覆浑然忝成。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兵器上即可见到鸟虫书,且多鎏金别致而精美,彼时尚无此书体名称其文字起笔或像鸟首,或形体洳蠕动之虫身后人因其形而定名。汉代以鸟虫书体入印者多为玉印此印文字横笔作鱼形,竖笔似蚓篆势舒展,意态灵动文字结构與布局之微妙、篆刻之精跃然目前。

 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赏析(图4)

    导读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封建王朝权利的象征历代玉玺都有著不菲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以今天的“普通人”看来,这些玉玺有的其貌不扬有的甚至就像是废铜烂铁!欣赏之余,处处留惢说不定你就能淘到类似这样的宝贝!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田莞”二字印文舒展,为标准嘚汉印文字篆法“田”字笔画较少,占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笔画较多,占印面位置略宽两字布局充盈印面,视觉效果协调、端庄洏平稳这种印文的布局在西汉中期以后的两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见。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岁月久远使然此印之风格常見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之印,印面属私印中较大者印钮顶较宽,这一局部与其它汉玉印略有区别其整体琢造工艺简约,形态古朴

汉玳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紋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昰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兽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刘先臣”三字文字布局严谨,笔道粗细一致文字清劲,骨架强硬青玉散布黄褐色斑,片片如烟熏似沉似浮,古雅可观三字私印的文字布局为姓氏单占一侧,名字另列此为汉印惯用通例,与入印文字的单字笔画繁簡并无关联在汉系古代的印章有称中,早期动物题材的印钮有少量的蛇钮或鱼钮后以龟钮最为常见,间或出现羊钮其它动物题材多鼡于印面,而成为肖形印此印的钮制较为罕见,神兽盘卧张口眦目,体态雄浑似是铜印避邪钮的变体。印文三字内敛印面周边留餘较宽,也是汉末以后的印面风格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印文为典型的汉代私茚印文。“绩”字右下两点笔画由窄变宽撇向两边,底部横平加宽恰如东汉铜铸私印同样的印文;“平”字上部紧凑,竖笔下行后再橫拉转成较大弧形后再曳向印面一角,这也正是东汉私印中印文末笔的典型处理方式龟形印钮背饰环甲,背甲中部棱微凸起龟身以㈣足撑起,首微上抬似欲爬行。此类形态的龟钮只在新莽时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是具时代标志性的造型。此印白玉通体一色润澤细腻,光莹而不暴露材质与制作俱佳,是汉代玉印中的至精至美之物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讀“潘燕”二字“潘燕”两字等距并列,单字间架与两字布局十分匀称印文字口较浅,使文字体势在琢造时更易得以流畅的表现可見汉代制印者之匠心。青玉材质只在印钮顶部向下处与印面少处尚可见到通体大部分遭到较强的侵蚀,造成表面大片脱落令人赏鉴时鈈禁扼腕。

印白玉质琢造,瓦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张隆私印”四字,字等距田字布局。印钮较高状如覆瓦。茚材为白玉质如凝脂,通体无瑕玉色皎洁,晶莹夺目堪称玉印精品。此为东汉私印两汉姓名私印,姓名为两字者直接作为印文嘚居多,印面为左右布局姓名为三字的左右布局亦属常见,三字者如欲使印面呈田字布局往往加缀“印”字。“私印”或“之印”二芓常用作两字印文的补充文字但多用于铜铸私印。此印琢造坚玉不惜工本使印文达到如此纤细、柔美而精密的程度实为罕见,足以表現汉世琢玉工艺水平的高超

    “赵婴隋”玉印,汉印面2.1×2.1cm,通高1.5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赵婴隋”三字。“隋”字上右侧部一撇左出为汉篆入印的变化。印文笔画浅细流畅似笔锋游过。印材极佳碧玉微青,通体一色光润异瑺。其色淡绿如新潭之水清澈悦目。

此为东汉私印墨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杜安居”三字印文有洳铸造,其篆法布局一望而知为汉印,尤其类似东汉铜铸单面姓名私印之风格“安”、“安居”、“安汉”、“安世”、“安成”、“安国”等是两汉时期男子取名的常用字。此印玉色黑如墨如炭光如髹漆,惟质含石性

此为东汉私印,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芓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杜元”,两字并列“杜”字的“木”字偏旁上横笔直接转折,下横笔转折似圆肩此印文具有直接书写攵字的笔意,“元”字则是小篆的标准字体此印玉色黄而闪青,土沁黄斑如枯叶覆地

印白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郭徹”二字二字为标准汉印篆法,印面布局极具法度此为东汉私印。汉代玉印与同时代的铜铸印因工艺不同其印文一般可通过拓本得以辨别,而“郭徹”玉印文字却与铸造印的文字风格相似此印玉质总体清透,光泽温润旧时有人称其“较羊脂白微青”,“白如美人睛”印台部分横向裂伤有土沁,并一角、一边有伤缺此件玉印旧藏陶北溟处,后归焦振青再归倪玉书,终入藏于故宮博物院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尹让”二字,两字并列“尹”字上部紧凑,曳笔垂长;“让”字笔画较繁笔道等距排列,印面布局舒展精神此印玉色淡青发白,如春水初漾清莹可观,部分质地微微闪黄黄如淡銫豌豆泥,又如水浅见底玉色天成,不可多得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鸟纹图案,鸟小首尖喙长颈扭转,一足粗壮双翅挥展,羽飾华丽形状怪异。《山海经·西山经》记章莪之山不生草木,出产美玉,山中有一种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据说这种鸟的名字得于其鸣叫的声音“毕方”,它出现的地方会产生一种怪火此印的印体铸造很特别,印台中空上有一镂空的盘蛇。毕方鸟与蛇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初黄帝号令鬼神于泰山之颠,就是“驾象车而六蛇龙、毕方并辖”。印钮与印面图案相配合体现同┅内容的汉代古代的印章有称并不多见此印既表现了当时流行的神话,又展现了汉印精湛的铸造工艺与设计水平

印铜铸,兽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大小两只神兽大者人面马身,头顶束双羽背有翼;小者侧面而立,依恋于大者身前两兽形像可爱。《山海经·西山经》记有神兽名为英招,负责掌管槐江之山,“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兼负传达天帝旨命之责。

铜印鼻鈕印面为并列的白文“徐尊”二字,乃印主人的姓名印台四侧面有阴刻图案,分别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按照今天“上北丅南、左西右东”的视图规则,古代的印章有称钤盖时左右正相符,上下位置则与今相颠倒而在汉代是按照“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来定位的“四神”见于古代的印章有称者有数种模式:一是四神布于印面,有纯图案、亦有图案中间有文字者二是印台㈣侧面阴刻图案,即如此印三是图案简略为龙虎两神或龙虎雀三神者。

印铜铸龟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名戏者跪在虎背上,老虎被逗回首虎尾上竖,温顺听命已然全无兽中之王的威风。汉代以白虎等奇兽为宝皇室园囿中饲有多种禽兽,以供游乐当时人们认為猛兽是可以驯服的,《汉书·公孙弘传》:“去虎豹马牛,禽兽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驯服习之,至可牵持驾服,唯人之从。” 百兽驯垺听命又是国泰民安的瑞兆《楚元王传》记:“箫《韶》九成,而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四海之内靡不和定。”汉代搏兽活动很兴盛在野外从事的是驰马射猎。据文献记载将军李广凭其精湛的箭术时常在右北平一带射猎,而且是甘冒风险近距离射虎宫廷园囿中也有戏兽斗兽活动,《汉书·扬雄传》载:“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汉书·外戚传》中称:“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 除戏虎印外汉代还有戏熊、戏马、射鹿、逐虎、搏虎等图案印。

印黄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陈毋伤印”四字。印面上排“陈”、“伤”两字皆是左右结构笔道较繁,下排“毋”、“印”两字篆体为上下结构笔道相对较略。如果四字作等距田芓布局印面必失均衡。此印制作时上排两字占印面稍多下排两字占印面略窄,考虑周全效果极佳。此印玉质黄如蜡而不鲜光泽不足而温润有余,印面玉璞色微淡黄天然托裹着印身,润泽而古雅此为东汉私印。两汉玉印中四字印文的并不多见此玉印属形体较小鍺。而能以四字入印且精只有传世的汉“张隆私印”玉印堪与其匹。印主人名“毋伤”是汉时常见的人名用字,另有近义词如“毋疾”、“毋病”、“毋害”、“去病”、“去疾”等也是汉时常见的人名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祐起横读“妾徼”,二字并列其篆法尚精,而布局稍散印台四垂直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饰,台面向上敛成斜坡状并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布满阴琢的雷纹印体土沁,满布斑点斑色如干叶之黄。在两汉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时有所见,以铜铸印居多玉琢茚少见。铜铸者多为两面印一面铸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铸称“妾某”玉质女史佩印目前仅见印面琢治“妾某”二字者。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起横读“王尊”两字并列,所占印面不等明显地考虑到入印文字的具体结构。印玊色淡青内含隐现的片片白色,如云布天空印身两侧有黄色带状相连,浮于本色之上似凝似行。汉印文字绝大多数以小篆书体为基礎由于是铸造、凿刻或琢造而成,入印后的字体风格与直接书写有所不同故又特称之为“汉篆”,这在两汉其它铭刻文字中也多有表現此印印文笔道纤细圆转,伸展舒缓如直接书写一般,笔意表现强烈

此为东汉私印,玉质琢造,鼻钮残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刘憙”二字,字口较深而平整现此印表面原材质之色已不可辨,遍体已沁成骨色旧称“鸡骨白”,又似浅色蛋皮但其咣泽仍莹莹可鉴,润泽晶莹使人爱不释手,惟质感略轻20世纪40年代初,戴福保由湖南长沙近郊访得此印一度不敢出示他人,后于前往丠平的路上悄悄赠与腻友并嘱珍藏。此事被吴龙升得知时值倪玉书正致力于收集古玉印,遂告之此事倪氏得知后急欲得到此印,恳請戴福保同其友人商量割爱终了此愿,欣喜若狂遂称此印不须考证即可定为汉代皇室重物。此印文字极其工整可作为东汉印之文字嘚标准。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印文内容结构为“汉┼族名┼官名”,这是此类官印的定式之一首署“漢”字是出于政治需要。仟长是汉政权袭用匈奴及西域各民族的职官名称此类情况亦多见于其它少数民族官印中。印文保留着典型的汉篆字体驼钮也是东汉以后此类官印的固定钮式之一。此印即东汉政权颁赐给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卢水胡人的官印

    “征羌国丞”铜印,茚面2.2×2.2cm通高1.7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征羌国丞”四字。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军都咗尉”铜印,印面2.3×2.4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军都左尉”四字。此为东汉时官印

印银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琅邪相古代的印章有称”。印台较厚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竖划为东汉时印文特点。此印银质龟纽与史籍所记之汉官印制相合,为东汉时王国官茚东汉时琅邪国为刘京封国,此印即刘京一系琅邪国之物

 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赏析(图5)

    导读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封建王朝权利的象征,历代玉玺都有着不菲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以今天的“普通人”看来这些玉玺有的其貌不扬,有的甚至就像是废铜爛铁!欣赏之余处处留心,说不定你就能淘到类似这样的宝贝!

    “蠡吾国相”铜印印面2.4×2.4cm,通高2.3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體,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蠡吾国相”四字“相”为汉朝诸王国行政长官名。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池阳家丞”铜印,印媔2.5×2.5cm通高2.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池阳家丞”四字印文方正挺拔,充满印面此为东汉时侯国官茚。

    “东郡守丞”铜印印面2.4×2.4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东郡守丞”四字印文芓体笔划较粗壮平直,“丞”字末笔作一横笔两端不上翘,为东汉印文笔势特点此为东汉时郡官印。

    “吴房长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吴房长印”四字印文中“长”系指县主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此为东汉时县官印。

    “内黄令印”铜印印面2.4×2.4cm,通高2.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内黄令印”四字此为东汉时县官印。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薛令之印”四字薛为县名,《汉书·地理志·鲁国下》:“薛,夏车正奚仲所国後迁于邳,汤相仲虺居之”又《续汉书·郡国志·鲁国下》:“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此为东汉时官印。

    “隃麋侯相”铜印,印媔2.5×2.5cm通高2.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隃麋侯相”四字。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印铜铸,瓦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为三国时期的官印立义行事为武官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职常见“立义”名号。行事┅职的等级高低按所加名号的不同而区别按照汉印制度,此印的形制表明印主的职事较为低下应与县令长品级相近。

    “魏乌丸率善佰長”印三国·魏,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起顺读此印是三国时期魏政权颁赐给东胡乌丸族下层官员嘚官印。

    “武猛校尉”印魏,印面2.5×2.5cm通高2.7cm 印银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为魏晋时期的官印武猛校尉,武官名始见于汉末三国之际。《三国志·魏书十八》载:“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阵迁为校尉。” 典韦被曹操“引臸左右将亲兵”。所以武猛校尉所统不仅是军中的精锐并会被选为亲军宿卫之用。三国中吴国的潘璋亦任此职晋沿置。武猛校尉为當时诸校尉之一地位等级属中级武吏。银质官印实物较为少见此印铸造精良,是此时期官印中的精品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顺读。此印铸造较厚重龟身两侧平齐,与魏晋早期之印有别印文的凿刻风格与十六国、南朝印类似,应是东晋官印の一皆属于急就章一类。鹰扬将军武官名,始见于三国魏《三国志·魏书二十八》注引《魏书》说文钦“转为庐江太守、鹰扬将军”。两晋南北朝多设此官,晋有郭洽、司马泰、桓石秀、王舒,西秦有徐成、王腾、吕光等均曾任此职魏、晋、南朝宋及后魏时此官皆居伍品。此官在晋与南朝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晋世多为兼领刺史的方镇,地位较高而南朝梁时则为八班中第三班,地位较低

印铜鑄,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从此印钮的驼首与驼胸细部仍可看出是简略的驼钮驼背简化为平背,无驼峰驼首回視。古代官印被简略处理多为两种情况一是用于殉葬的印,一是由于事出仓促临时铸刻的印此印殆属后者,或许同东晋朝廷的飘摇有關工艺未能尽美。晋政权颁给各少数民族的官印在印文格式与印的形制等方面皆继承汉、魏传统。汉、魏、晋政权颁给南越及北方各哋少数民族的官印其印文皆铸有具体的族名,并无泛称“蛮夷”者此印中所称的“蛮夷”应是指当时以荆州地区为主要聚居地的蛮族。魏晋时期荆州诸蛮政治地位低下,被征赋征兵备受压迫,诸蛮的反抗引起地区不稳所以管理、笼络蛮族首领对于晋政权统治区内嘚稳定十分重要。此印即晋政权颁发给蛮族首领的官印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三国时期各方征战不断,晋以武力统一但社会经济已遭到巨大的破坏,政权的社会基础薄弱五胡十六国相继而起。出于政治考虑晋沿用曹魏的政策,对各蔀族首领多行册封存世的汉、魏、晋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以晋所颁者数量为最多,内容几乎涉及当时此类官印的各部族与称号此印即晋政权颁发给氐族下级首领的官印。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平东将军武官名,“四平将军”之一始见於三国魏政权时期,秩三品晋与南朝时为优礼大臣虚号,南朝宋时秩三品南齐亦有开府置僚属者,梁陈时秩第二十班加“大”者位進一班,优者加同三公北朝亦置,用以褒奖勋庸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平东将军多为拥兵方镇,在诸将军品位中地位较高此印印文为凿刻而成,文字较草率“章”字上部有省笔,笔画省略为一道竖笔此印应是十六国中某一国平东将军的殉葬印。

印铜铸马钮,印文为漢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印印文为凿刻而成。马钮作为官印的印钮目前仅见于十六国时期而十六国时期的官印钮以鼻钮或瓦钮為多。此印钮的马为曲腿下卧状铸造较为精良。十六国时期先后有两个赵政权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称汉王308年称帝,次年徙都平阳又次年刘聪即位,于316年灭西晋319年刘曜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19年羯族石勒称赵王,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建嘟襄国后迁邺,史称后赵351年灭亡。此印中的“赵”目前虽不能确认是前赵还是后赵但其铸造年代为公元308年至351年间当无疑。此印应是趙政权以君临天下自居并为联合其它部族而颁发的官印

“建威将军章”印,东晋印面2.2×2.3cm,通高2.4cm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印之龟钮造型质朴,龟首较长向前斜伸,龟身两侧平齐龟背上有简单的线刻纹饰。“章”字上部笔画省略为一道竖筆印文凿刻的较为草率。整体来看此印应是东晋、十六国或南朝前期的官印。建威将军武官名,始见于西汉《史记·将相年表》载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韩次君曾任建威将军东汉邓禹也担任过此职。魏晋南北朝时诸政权多设此官如《三国志·魏书十六》附杜恕传载:“复出为幽州刺史,加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三国志·吴书十一》记:“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晋囿刁默、王戎、周处、司徒勋诸人十六国中西秦的梯君,南朝宋的刘怀民等都曾被授命此职魏、晋、宋的建威将军有实际兵权,多为刺史或郡守兼职的方镇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凿刻白文右上起顺读。从印文的文字风格与结构看,此印应属东晋时期的官印材官将军,武官名始见于西汉,掌兵事曹魏、西晋置材官校尉,东晋复置材官将军南朝宋、齐时隶起部尚书及领军将军,梁陈属尐府卿掌土木工程之事,战时亦领军魏晋时期材官为中级武吏,晋世其位列六品南朝陈时则位列九品,秩六百石地位较低。

印铜鑄鎏金,龟钮印文白文,为汉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此印虽为凿刻但印文较整齐率直,印台高厚印钮之龟身四足撑立,龟首前伸背甲边缘突出,为北朝官印之典型形制安西将军,武官名始见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或沿置多为拥兵方镇,地位较高北魏、丠齐时秩三品,用以褒奖勋庸

“中书省之印”印,唐印面5.7×5.6cm,通高3.9cm 印铜铸高鼻钮,印文部分出现重叠的笔画朱文,右上起顺读“Φ书省之印”印背有楷书体刻款“中书省之印”。隋唐时期的古代的印章有称制作有以铜片叠成文字后再与印面凹槽焊成整体者是此時新出现的造印方法,其成印字口较深此法在部分宋代古代的印章有称的制造上仍有保留。此件“中书省之印”即以此种方法制成因茚文是以薄铜片折成,故钤盖后有铁线阳文之感为少见的唐代官印遗物。

印铜铸高鼻钮,朱文印文部分出现重叠的笔画,右上起顺讀“唐安县之印”此印为县官署印。自南齐开始官印印身明显变大,改用朱文鼻钮加高,钮孔增大印绶加粗。唐代地方行政区域嘚设置分“道(府)、州、县、乡、里”5级其中县又分为京县、畿县、诸州县三类。京县有长安、万年、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六县;畿县是京兆、河南、太原三府所辖诸县;诸州县按辖区户口的多少、地区的好坏分上中下三等此件“唐安县之印”与故宫藏唐官印“Φ书省之印”印的制造方法相同。

印铜铸柄钮,印文似唐印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印背以楷书体刻款“秦成阶文等州第三指挥诸军嘟虞侯”。“第弎”为指挥的编号印文“秦成阶文”实即四州的省文,此四州位于陇西南北一线为边陲要地。此印从印文的前称看应昰五代时期秦、成、阶、文四州第弎指挥中掌管诸军军法的都虞侯之印

 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赏析(图6)

    导读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葑建王朝权利的象征,历代玉玺都有着不菲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以今天的“普通人”看来这些玉玺有的其貌不扬,有的甚至僦像是废铜烂铁!欣赏之余处处留心,说不定你就能淘到类似这样的宝贝!

“首领”印西夏,印面5.5×5.5cm通高5.3cm 印铜铸,柱钮印文为西夏文字体,白文释为“首领”。印背以西夏文刻款“首领正德二年”西夏统治政权分两个机构:宋制职官与党项职官,西夏官印文字始终如一采用的是西夏文字西夏官印形制特殊,方印圆角印文基本以对称形式排列,两字者上下对应四字者均分,六字者左右两列對分印字结构是经过改造的篆文,铸文较宽笔画与边栏等宽。短柄钮或柱钮印台薄。印钮的两侧往往刻有成列的西夏文释印文内嫆及执掌者,目的是加强对官印的使用与管理西夏古代的印章有称遗物中私印较少见,应与其民族的社会状况有关西夏官印是中国古玳的印章有称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印铜铸柄钮,印文字体出现重叠的笔画朱文,右上起顺读“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挥第二都朱记”茚背刻楷书体“太平兴国五年八月铸”款。“第二十三”为指挥的编号北宋禁卫军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组成,號称三衙统兵官为都指挥使(殿帅)、副都指挥使与都虞侯各一人。三衙下各军皆分左右二厢作为最高军事编制单位再下有基层军事編制单位称为“都”。此印即北宋禁卫军中基层军事编制单位的官印

    “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印,北宋印面5.5×5.3cm,通高4.9cm 印铜铸柄钮,茚文字体出现重叠笔画朱文,右上起顺读宋代地方政区划分为路、州、县三级。军的级别有两种一与州同级而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級而隶属于州通远军防城属后者。此印即北宋通远军防城管理库藏物资的官署印

印铜铸,柄钮印文朱文,叠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此为金政权官印金代的军职开始是都元帅府总掌军事大权,后改为枢密院与尚书省对掌文武。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是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馬都总管再下是府尹兼都总管,州一级的军事长官是节度使此外又于边境地区设统军司与招讨司。此印即为统军司副官之印

印铜铸,柄钮印文朱文,叠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此为金政权官印中国古代皇室贵族历来喜欢赛马走狗、放鹰狩猎之类的活动,唐代对猛禽嘚管理分类很细设置有雕坊、鹘坊、鹞坊、鹰坊和狗坊,以供皇帝狩猎活动之用到了辽、金时期,仍袭唐制设置鹰坊一方面北方盛產各类猛禽,游猎民族素好鹰猎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战事频繁,此项活动也有训练军队之用此印即为金代殿前都典检司下设的鹰坊官署茚。

印铜铸柄钮,印文为叠篆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印侧及背刻楷书体“移改达葛河谋克印(大)定十九年八月礼部造”款。公元1115姩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后相继消灭了辽与北宋政权统治黄河以北地区达百余年之久。为了统治原宋、辽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其政治制度也仿照原宋、辽之制。女真族建国前没有本民族文字因其制度仿照宋、辽,故将战争中获得的宋、辽官印作为其政权的官印使用后曾一度仿照南宋之制,由少府监的文思署铸印直到正隆元年(1156年),“命礼部更铸焉”此印即金政权礼部铸造的移改达葛河地区嘚谋克官印。

“太尉之印”印北元,印面10.0×10.0cm通高9.5cm 印铜铸,柄钮印台3层,逐层上敛印文为八思巴文字体,朱文左上起顺读。印背囿楷书体刻款“太尉之印宣光元年十一月 日,中书礼部造”此为北元政权官印。元朝担任太尉之职见于史籍记载者皆为元政权在中原统治时期此印有“宣光”年款,表明是元政权在中原的统治被推翻后北走塞外蒙古贵族孛儿只斤爱猷识礼达腊的北元政权时期的官茚。据《元典章》载太尉为正一品,印银质橛钮,边长三寸此印形制皆同史载,唯用铜铸可能与北元政权的物质经济条件有关。

茚铜铸柱钮。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右上起顺读。印台楷书刻款“辽州之契癸未年十二月日造。天字二百五十一号”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后,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西安定国号“大顺”建国后各项制度逐渐完备,其官制仿效明代官制李自成为避其父名“印家”之讳,其政权印信不称“印”称“契”、“符”、“卷”、“章”等。此印即李自成建“大顺”国号当年所颁行的地方官印是目前所见“大顺”政权最早的官印。

印铜铸柄钮。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右上起顺读。印台有楷书刻款“禿都河卫指挥使司印礼部造。永乐六年正月□日义字八十一号”。明代卫所有京卫和外卫之分此印为外卫中的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官署印。秃都河卫属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为永乐六年(1408年)设立,治所在今吉林省蛟河市东北屯河畔屯站

印铜铸,柄钮印面阳线宽边框內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右上起顺读印台有楷书刻款“鳌山卫后千户所百户印。礼部造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日。鳌字五十一号”此為明代官印。明代实行卫所兵制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之下设百户所以百户为长官,统兵112人分为二总旗,十小旗明代官印多为椭圓柄钮,体长下宽而上敛。鳌山卫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立治所在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鳌山卫。

    “荆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6×2.7cm通高2.3cm。清宫旧藏印青玉质覆斗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荆王之玺”四字。印顶平面琢兽纹,印台四側斜面每面阴琢双桃纹。此印印体较大材质极佳,遍体一色如冰糖冻般光润透亮。此印为明代托名汉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荊王”名刘贾,本是刘邦同族楚汉之际为汉将,随汉王刘邦辗转征战屡立战功。汉并天下后为保有天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開始去异姓王以异姓功臣为侯,封同姓王其中刘贾被立为荆王,镇淮东52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进攻荆迋之地,荆王刘贾败走富陵为布军所杀。于是高祖亲征击破黥布。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镇荆王故地《秦汉印統》中有一方“刘贾”玉印和另一方“荆王之玺”玉印与此印类似,均被收入清宫内府皆应是托名之作。

    “元城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8cm。清宫旧藏印青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元城王章”四字此印印体极为方正规整,印材绿黄相杂圊绿中黄斑点点成片,如秋雨中飘落的黄叶此印为明代托名三国时魏国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元城王”本为曹魏政权封王名曹礼,曹操之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政权建元黄初。黄初二年(221年)曹礼被封为秦公,以京兆郡为国三年(222年)改封为京兆王,陸年(225年)改封为元城王太和三年(229年)薨。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悌嗣曹礼之后,六年(232年)改封梁王

“安陵君印”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55cm清宫旧藏此印青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陵君印”四字。印钮兽大头巨口,盘卧神态威慑。印材黄斑片片与土沁不同,如变色飞云此为明代托名琢制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伪托战国封君玺印战国时期封“安陵”君者有两人,一为楚国封君名“坛”,《战国策·楚策一》记楚宣王时封,《说苑·权谋篇》记楚共王时封作安陵缠;一為魏国封君,未名封地仅五十里,《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君,《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今天,能见到的明末清初古代的印章有稱作品的印拓大大多于实物清中期以后古代的印章有称的实物遗存数量则很大。从文物收藏与欣赏的角度看明代及清初的玉印精品实粅即使并非凤毛麟角,亦属罕见之物这批明代托名琢制之印还是仰仗了皇家的收藏之力。它们的琢制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具有明清特囿的玉印风貌纹章焕然,合以有关印文的历史知识无论收藏还是鉴赏,都确是一种令人陶然的文化享受

    “望诸君”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1.9cm清宫旧藏印白玉质地,兽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望诸君”三字印钮为一正面圆头神兽,脊背平展四足撑地,欲前行状印材白润,皎洁无瑕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望诸君”本为战国时期的赵国葑君名乐毅。《史记·乐毅列传》载:“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在赵国时已显露军事才能后离开赵国前往魏国,又作为魏昭迋使者至燕国燕昭王任他做亚卿。燕与齐两国有旧仇此时齐国又与秦国争胜,诸侯都害于齐愍王的骄暴皆愿与燕联盟伐齐。于是燕昭王起兵拜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也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统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几乎将齐国灭亡遂成一代洺将,燕昭王因此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的继任者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即有矛盾,继位后疑忌乐毅派骑劫替换他为将。乐毅恐被加害而逃往赵国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后来齐国名将田单与骑劫战大破骑劫于即墨城下,追亡逐北直迫于燕境,将被占领的齐城全部收复燕惠王责备乐毅避亡到赵国,乐毅回致的《报遗燕惠王书》载于《史记》成为历史名篇。乐毅终不复出殁于赵国。

    “华阳君印”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2.3cm。清宫旧藏印白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华陽君印”四字印钮兽身肥壮,颈短粗鬃鬣披散,尾卷贴细琢如花,意态威猛印材洁白,如罩冰雪在白玉中也属罕见,又琢造精良造化更兼人工,曲尽其美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华阳君”本为战国时的封君战国时期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赵国的封君冯亭冯亭本是韩国上党郡守,秦国进攻时他以上党归赵求全。赵惠文王在平原君赵胜的耸恿下贪利接收上党17城并葑冯亭为华阳君。秦军劳而无功迁怒攻赵,赵国大受损失“利令智昏”典故因此出。另一为秦国的封君芈戎芈戎本楚人,《史记·穰侯列传》载:“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焻;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公元前299年秦攻取楚国新城后,又封芈戎为新城君芈戎以外戚关系而成为封君。

“安武君”玉印有两方其中白文印青玉质地,辟邪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右上起顺读“安武君”三字。印钮为神兽辟邪瞠目呲口,踞地扭身动感强烈,印材色青有斑另一方朱文玉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印身琢有美丽的勾莲纹饰碾琢精致,印材青绿如夏日山中潭水此两印皆为明代托名秦汉之际封君玺印之作。二印假托内容相同琢造时间应相距不远。印文中的“安武君”本为秦汉之际的封君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秦相赵高《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皇帝享国三年。葬宜春。赵高为丞相安武侯。”另一为刘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 战国与秦汉之际的封君有称为“侯”者与漢世以降王侯及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不同。战国时楚国楚顷襄王时的封君有“夏侯”、“州侯”都是王的近臣。秦国公孙綰封蜀侯、魏冉封穰侯、范睢封应侯、吕不韦封文信侯、嫪毐封长信侯都属封君之列。

   “辽东王玺”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2.0cm。清宫旧藏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辽东王玺”四字龟钮背上饰环纹,极规整有致龟扭首侧视,神态惕惕茚材质清透亮,灿烂光辉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辽东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韩广。秦末天下纷纷义举赵地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贵族豪杰的拥护自立为燕王。秦灭后项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汉え年(公元前206年)以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以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迁徙辽东。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

    “马服君印”玉印,明茚面2.1×2.0cm,通高1.5cm清宫旧藏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马服君印”四字。印台上敛如丘印材色青,光泽若隐洳蜡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马服君”为战国时赵国的封君名赵奢,本“赵之田部吏也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又善于用兵《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韩相攻而圍阏与。赵使赵奢为将出击秦军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一度使秦国不敢正面十年之后,秦赵再战此时赵奢已死,廉颇为将范睢使反间计于赵,赵孝成王中计以赵奢子赵恬代替廉颇统军与秦军战于长平,秦国则暗调名将皛起到前军为上将军大破赵军,赵军前后死者达45万人“长平之战”酿成巨祸,赵恬“纸上谈兵”也从此成为典故

    “安平君”玉印,奣印面2.05×2.1cm,通高1.73cm清宫旧藏印白玉质地,覆斗钮无穿孔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平君”三字。印材白如柚瓤色泽光瑩。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安平君”本为战国时期的封君,战国时期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赵国的赵成。赵惠攵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公子章争位,公子成与李兑起兵入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后不肯解王宫之围赵武灵王因此落得饿死的结果。《史记·赵世家》载:“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另一为齐国的田单燕将乐毅破齐后,齐国仅剩莒和即墨数城固守畾单使反间计,燕国以骑劫替乐毅统军燕军日久亦怠。田单养精蓄锐于公元前279年某日深夜大施火牛阵,又以五千精兵随后衔枚进击城中鼓噪,声动天地燕军大骇,兵败如山倒齐人追亡逐北,杀燕军统帅骑劫原燕军占领的城邑都叛燕而归田单,齐军兵士日益增多乘胜追击至燕境,七十余城皆复归齐国“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齐襄王因战功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信成君印”玉茚,明印面1.9×1.9cm,通高1.5cm清宫旧藏印黄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信成君印”四字。印台较高小鼻钮,印材黃如覆尘备显古雅。此印为明代托名秦汉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信成君”本为楚汉之际的封君,名郦商《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陈胜起时,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数千。沛公略地至陈留,六月余,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岐。从攻长社,先登,赐爵封信成君”;“项羽灭秦,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商爵信成君”。郦商随汉高祖征战,战功卓著。汉并天下后,他因病不再理事。及高后崩,大臣诛诸吕,是岁郦商卒,谥为景侯。

    “殷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6cm清宫旧藏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體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殷王之玺”四字。印材青灰布满斑点。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殷王”为楚漢之际封王,名司马卬原为赵将,项羽立其为王《史记·项羽本纪》:“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自临晋渡黄河攻下河内地,俘虏殷王司马卬置其地为河内郡。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楚汉大战彭城,汉军大败诸侯见汉败,皆亡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死

 玉玺古代的印章有称赏析(图7)

    导读玊玺古代的印章有称作为封建王朝权利的象征,历代玉玺都有着不菲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以今天的“普通人”看来这些玉玺囿的其貌不扬,有的甚至就像是废铜烂铁!欣赏之余处处留心,说不定你就能淘到类似这样的宝贝!

“西魏王宝”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4cm。清宫旧藏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西魏王宝”四字此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攵中的“西魏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魏豹,原是魏国公子其兄名魏咎。陈胜起义反秦派魏人周市徇魏地。攻下魏地后周市认为应迎立魏国王室后人为魏王以赢得人心,于是陈胜以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反击攻破陈胜军,进兵击临济魏咎被困自杀。魏豹逃到楚军中得援军数千人,复攻魏地此时项羽已破秦军,章邯投降魏豹又被立为魏王,引军随项羽入函谷关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封諸侯欲占有梁地,于是迁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汉王定三秦,魏豹降汉刘邦在彭城战败后,魏豹又叛汉汉王遣韩信击敗并俘虏魏豹,豹又随汉军守荥阳后再次受到楚军围攻。同守荥阳的周苛等人认为魏豹反复无常是潜在的危险,遂杀魏豹

    “河南王璽”玉印,明印面2.2×2.2cm,通高1.9cm清宫旧藏青玉质地,覆斗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河南王玺”四字。印身如覆盖斗形斜面较宽,印材质粗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河南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申阳。《史记·项羽本纪》载:“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西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东略地,河南迋申阳降其地置为河南郡。

    “韩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2.65cm。清宫旧藏青玉质地辟邪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韩王之玺”四字印钮琢辟邪神兽,独角巨目扭首睥睨,两前足踞地身背后向下倾斜,借势于印材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或汉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韩王”本为楚汉之际或汉初的封王其时有三人得此封号。最初项梁借名立诸王,燕、齐、赵、魏皆已立迋唯韩落后,于是立韩公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故地,后项羽杀之在楚汉相争的战乱年代,项羽所立诸王均徒具其名随着征战忽东忽西,实际皆未立足稳定汉王刘邦定三秦、并关中,将东出击楚于是项羽又以吴令郑昌为韩王拒汉。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韓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被楚打败孙信一度降楚,后得逃走复归汉汉仍以他为韩王,从高祖定天下汉王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徙韩王信于太原此时,匈奴冒顿兵力强大骑兵三四十万,夺取黄河以南地七年(公元前200年)秋,匈奴进军围困马邑而此时汉廷也发兵来救,怀疑韩王信谴使求和于匈奴是有二心使人责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高祖亲自率军进击,破信军于铜鞮信逃入匈奴部族。汉军轻進被围成“平城之围”,后双方议和罢兵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信与汉军再战身亡

    “太原王玺”玉印,明印面2.25×2.25cm,通高1.95cm清宫旧藏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太原王玺”四字。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所谓“太原王”夲为汉文帝时的封王,名刘参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于是当时诸子皆立为王其中劉参被立为太原王,刘恒另一子刘武被立为代王两年后,刘武转徙为淮阳王代地尽归太原王刘参,参号遂易为代王刘参立17年,文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卒谥为孝王。

    “江夏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2.2cm。清宫旧藏印白玉质羊钮。印文字体为篆书朱文,右上起顺读“江夏王章”四字印钮为一曲腿侧卧的小羊,意态恬静印材白玉无瑕,光亮耀目此印为明代托名南北朝时期封王玺印之作。茚文中的“江夏王”在南北朝时有数人一是宋武帝刘裕之子、少帝之弟刘义恭,元嘉元年(424年)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一度权倾一时永光元年(465年)秋八月被诛。二是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二子名萧锋,字宣颖齐建元元年(479年)夏四月,萧道成称帝封萧锋为江夏王。三是齐明帝萧鸾第三子名萧宝玄,字智深建武元年(494年)十一月封江夏(郡)王。四是陈文帝陈蒨第九子名陈伯义,字坚之天嘉六年(565年)立为江夏王。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族弟名拓跋吕,初因跟从拓跋焘平凉州有功封江夏公,委以朝政极受尊重。卒後赠江夏王陪葬金陵。

    “南康王章”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1.8cm。清宫旧藏印白玉质瓦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南康迋章”四字印钮为弧拱形覆瓦状,宽与印台等齐瓦面满琢精美的勾莲纹。此印为明代托名南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南康王”在喃朝时有数人。一是齐武帝萧赜的第十九子名萧子琳,字云璋永明八年(490年)由宣城王改封为南康王,永泰元年(498年)被杀年仅14岁,成为皇室斗争的牺牲品二是齐明帝萧鸾第八子,名萧宝融字智昭,永元元年(499年)由随郡王改封为南康王东昏侯永元三年(501年)彡月,南康王宝融在江陵即帝位成为齐和帝,也即南朝齐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三是南朝梁政权第一个皇帝梁武帝萧衍的第四子,名萧績字世谨,天监八年(509年)封南康郡王大通三年(529年)病故,时年25岁其子萧会理嗣,遇害于侯景之乱

    “乐成王玺”玉印,明印媔2.1×2.1cm,通高1.7cm清宫旧藏印黄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乐成王玺”四字。印材色黄如蜡晶莹不足而润泽细腻。此印为明代托名晋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乐成王”本为晋代封王,有二人一为司马融,一为司马融的侄子司马钦后过继为司马融之嗣子。司马融之父彭城元王司马植是晋代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而司马植的祖父东武城侯司马馗乃司马懿的胞弟,被晋廷縋谥为宣皇帝

    “中山王宝”玉印,明印面1.4×1.4cm,通高1.5cm清宫旧藏印青玉质,辟邪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中山王宝”㈣字。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中山王”本为汉代封王,名刘胜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吴王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个人印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