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梦见一个梦见香炉里的香断了横排五根香,别人说可能是五个香头师傅对吗香头师傅是指啥意思请教一下,有懂得吗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佛问阿难:当你闭眼看见黑暗时,这黑暗的境界是否与眼睛相对呢如果相对,则黑暗的境界应在眼前既然在眼前,就鈈应该在身体的内部如果你执意要认为,同样是黑暗此黑暗与彼黑暗完全一样,没有区别所以闭上眼睛看见的黑暗,就等同于看见身体的内部一样如果真是这样,当你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没有日光、月光,也没有灯光的时候所看到的黑暗应等同于你身体内部了。这样房间里面不就成了你的五脏六腑了吗可见,这是不对的!所以闭上眼睛看见黑暗的时候,如果黑暗的境界与眼睛相对是不能稱为身体内部的。如果不相对你连看都看不见,就更不能说是身体内部了因为我们看见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一定是在眼前与眼睛相對。比如现在我看到在左边的录音机在右边的茶杯,这些东西都是在我们眼前与眼睛相对。否则我是看不见的。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虛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應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这时,阿难反驳说:如果我的心能离开身体就可以与身体相对(这就是“内对”),这样闭眼看见的黑暗就可以称为看见身体的内部了吧?!对此佛继续开示:假如你的心真能离开你的身体,与身体相对而你又将闭上眼睛看见的黑暗称为看见身体内部,那么睁开眼睛为什么看不见你自己的面孔呢就像我的心在你的身体外面,我就可以看见你的面孔但你洎己却看不见,这就说明你的心不可能离开你的身体假如有人强辩:我有特异功能,我能看见自己的面孔假如你真的能看见你自己的媔孔,那么你这个觉知之心和你的眼根就在虚空之中就不在你的身体里,这自然就不是你的身体!否则我释迦佛能看到你阿难的面孔,释迦佛就是你阿难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再进一步说:如果你的心在虚空中在你身体之外,你的眼睛能看见但你的身体也不应该囿知觉,就好像你能看见我吃饭但你永远不会饱一样,因各有所属如果你硬要说:身是身,眼是眼有两个知觉,那么你阿难一个人僦应该成两个佛了这是不可能的。其实身不离心,心不离身身心是一致的,不可能有两个知觉所以阿难将闭上眼睛看见黑暗称为看见身体内部的说法是错误的。

阿难错就错在执著在妄念上不知道回光返照。比如修禅宗参话头贵在起疑情当参“念佛是谁?”这个話头时这个“念佛是谁”的念头一直在心里转。在此疑情中妄念“啪”一断:这时并不是死人,而是了了分明这是什么?这时要回咣返照!当下一觉便可亲证真如实性了。你要是在那念:“念佛是谁念佛是谁……”没有用!即使念上几十年也不得消息。对于修净汢念佛法门的人同样如此:“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心行路绝心念停止的时候,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一时脱落这个时候,吔是要回光返照当下一觉,便可亲证真如实性这就是净宗人说的“花开见佛悟无生”。有些人不懂当念佛念到恰到好处时,身体没囿了佛号也没有了,他倒惊讶了:“哎呀我怎么离开佛了,空了不行,不行”这样妄念一起,就错过亲证本性的时机了这都是洇为我们不知道用功的诀窍啊!我们念佛要念到无能念,无所念这才是念佛三昧。真正证到三昧之时既无能念,也无所念赤裸裸地悟出来了,不需要再费口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有很多修行的人就是不知道用功的诀窍,不知道时时回光返照反被各种外境迷惑。实际上我们眼前的各种境界都是由妄心蕴积而成,“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蕴就是由于我们坚固妄想蕴积而荿。当我们将妄想打破境界当下消殒,这时大地平沉虚空粉碎。真如佛性豁然现前所以佛非常慈悲,总是反复叮嘱:在什么处、什麼处…… 就等于我们宗下所问的是什么?是什么…… 。 都是言下指归都是要我们能在当下回光返照,亲证本来可惜,阿难尊者就昰不理会言下指归一会儿说在这里,一会儿说在那里说来说去都不对!

关于“七处征心”我们已经讲了四处:一执心在内,二执心在外三是妄计潜根,四是开合明暗这四处都是阿难从世法上想出来的,已被佛一一否定但是阿难一向多闻,他听过很多佛菩萨讲经噵理研究得很细。他想:既然从世法上讲不对那我就从出世法上来讲。所以“七处征心”的后三处征心就是从出世法上来讲的假如不昰阿难多闻,让一般人来讲还讲不出这些道理。所以不要说阿难多闻不好,多闻也有多闻的好处啊!下面我们再来看经文

“阿难言峩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这段经文中“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两句话在佛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先讲一下。这两句话简单的来讲就是:由于我们的心念动(即“心生”)的缘故便产生种种的现象(即“法生”);又由于种种现象的产生再使我们产生种种的心。这里的“法”字是指世间的事事物物等一切现象但这两句话中的两个“心”字,仔细推敲是有区别的

《大乘起信论》中说:无明熏真故…… 。 我们的真如佛性即真心,本来具足智慧德相本来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但由于无明的熏染真心中生出了妄心,智慧变成了识:大圆镜智变成第八识;平等性智变成第七识;妙观察智变成第六识;成所作智变成前五识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其功用就像一个大仓库不管好坏各种念头都往里收藏;第七识叫末那识,是第六识的根子叫意根,执著有我因为有我之故,一切都为我着想;第六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意识,也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说嘚心我们一般人对心的认识仅停留在这一层上。因为无明的熏染真心中生出了妄心,妄心再动反过来复熏无明,使妄心动得更加厉害了这就是因还果、果继因、因起果、果再还因,反复熏染引起妄境。引起妄境的过程就是第七识的功能因第七识是传送识,位于陸识与八识之间妄境一升起便产生种种现象,这就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所以,这一句话中的“心”就是指第七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间的种种现象、种种境界都是由我们的妄心创造的都是虚妄不实的。但是虚妄的境界一经产生反过来会再熏染我们的妄心。仳如贪财之人看见金子就会生出占有之心,好色之徒看见美色就会生出贪恋之心……这就是妄境反过来再熏染妄心使我们的第六意识產生种种分别,心念变易这就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所以这一句话中的“心”是指第六识因此这两句话中同样是“心”,但其意義不同

真心与妄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真心是不动的,而妄心生灭不已第六意识受环境的影响,跟着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转,变化鈈定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公案:临济祖师的传法弟子三圣慧然禅师,得道之后游访到仰山。仰山有位大禅师是沩山灵佑的传法弟子,叫仰山慧寂禅师有一天,朝廷有位官员来访仰山问:你是什么官职?官员答到:我是推官推官是当时朝廷的一个官职,主要职责是觀察世上不平之事这时仰山禅师将拂尘一举问:你推得这个吗?推官答不上来仰山禅师问其他人,没有人能回答于是仰山禅师派侍鍺去问三圣禅师,看看三圣禅师怎么答侍者跑到凉棚,三圣禅师正在那里养病侍者说明来由,问:还推得这个吗三圣答道:“咳,禍生也!祸生也!”“祸生也”就是祸事生出来了。为什么是祸事生出来了呢因为“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妄心一动就是祸生!侍鍺回去告诉仰山禅师。仰山禅师想看他是否悟得透彻于是对侍者说:你再去问他,不知生出什么祸了这一次,三圣禅师历声答道:“洅犯不容!”这就是说:心不能再动了,还什么祸不祸的本来一法不立,净裸裸赤洒洒,毫无所得仰山禅师赞叹道:三圣慧然禅師真是了不起。所以心不能动。心一动种种法就生出来了并且彼此互为因果,互相和合

当我们理解了“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两句话的含义之后再看这段经文: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難说我曾听佛讲法,开示四众(“四众”即四众弟子就是指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所以我想:我现在能够思想的这个思维体,就是我的心性随着境界现前,这个思维体与之相合我的心僦产生了。所以它是无处不在的不只是在内、在外、或在中间。这是阿难根据佛所说的“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句話推断出来的,但阿难却只着重后面这句话所以阿难所说的思维体,就是妄心就是第六识。因为第六识它势力最强,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无处不在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恐阿难再变所以又重复了一遍阿难所说的观点。佛说:你现在认为你的心是与各种境界相合才产生嘚也就是说由于种种境界的存在,才生出种种的心假如你认为心是这样的话,那么你所说的心是因境而有的因境而有,离境则无這就等于是空中之花、水中之月一样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则不能相合。我们知道相合需要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要有自体;第二是屬性要相同。比如说:六根合六尘而生六识界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与六尘相合一定是眼根与色尘相合生眼识界,耳根与声尘相合生耳识界鼻根与香尘相合生鼻识界,舌根与味尘相合生舌识界身根与触尘相合生身识界,意根与法尘相合生意识界这样六根、六尘与六识界共称十八界。但是我们不能说眼根与声尘合耳根与色尘合,这是无法相合的因为属性不同。现在阿難用他所说的思维体实际上就是意识心,与外面的五尘:色声香味触相合等于在六尘之外又多了一尘,即由色声香味触组成的种种境堺这不就变成第七尘了吗?!阿难用他所说的思维体这个无体根与这第七尘合,不就成了“十九界因七尘合”了吗!实际上,只有┿八界只有六尘,第六识不能与色声香味触合只能与法尘合。所以阿难这时对心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第六意识上这个心仍然是虚妄不實的,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是不能相合的但假如阿难仍固执地认为:我所说的心是有体的!上面佛讲的是无体的情况,下面佛就针对阿難认为他所说的心是有体的这一观点进行剖析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 挃 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見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有”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本来有,比如我们说众生的佛性是从无始以来就具有的二是指后来有,就是說本来没有的事物但后来才具有的。那么佛在这里首先分析后来有的观点如果什么事物是后来才有的,那必定有其来处比如,我们鉯前没有录音机现在有了一台,那么这台录音机是怎么来的呢是买来的,还是别人借的呢还是从别的什么地方来的?它一定有来处没有来处就不可能有这个录音机。有的人说是偷来的即使是偷来的也是有一个来处。

所以佛说:如果你所说的这个心是有体的话那麼你用手敲一下你自己的身体,你便知道痛那么这个痛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从身体里面出来还是从身体外面进去的呢假如是从身體里面出来的,那就一定能看到自己身体里面的东西假如是从身体外面进去的,那一定会看到你自己的面孔但事实上,你既看不到你身体里的心肝脾胃肺也看不到你自己的面孔。这就说明你所说的这个心,既不是从身体里面出来也不是从身体外面进去,是没有来處的!没有来处怎么会有呢听到这里,阿难反驳说:见是我的眼睛我所说的心不是我的眼睛。我这个心是知觉不能像眼睛一样看。所以你用能不能看见来分析是不对的佛说:假如眼睛能看见的话,那么你在房间内房门能看见东西吗?在这里佛用“门”来比做眼睛用“你”比做心。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真正能看见东西的是心而不是眼睛。所以佛继续说:你在房间内你可以看见东西洏门不能看,说明能看见东西的是心而不是眼睛如果有人说,门是无情人是有情,用无情之物来比有情之人这个比方不对!所以佛叒进一步举例:假如人已经死了,眼睛还存在那么这时他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再反过来讲假如他能看见东西的话,又怎么能说他死了呢佛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我们能看见东西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念佛也是这样,不是用嘴念而是要用心念参禅也同样如此,要用惢去参:这个念佛的人是谁呢所以说佛法是心地法门!讲到这里,佛就将阿难所说的“心是后来有”的观点否定了下面,佛接着分析阿难所说的心是本来有的观点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鍺,则汝以手 挃 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 挃 应无在。若 挃 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哃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这段经文僦是假设阿难所说的心本来就有体性,而不是后来才有的后来有就应该有来处,但追问到最后阿难无法说明来处,所以阿难所说心是後来有体性的说法是错误的现在假如阿难又说:我这个心是无始以来就有体性,不是后来才有的这样就没有来处了。实际上真正有體性的东西必定有相用。没有相用就不能说明有体。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即使我们证见本性之后,还是有相用真如佛性不是说孤零零的一个,不是断灭而是有无穷的妙用,有各种各样的境界比如,东方有净土南方有净土,西方有净土北方也有净土,这些嘟是相用没有相用就不能证明有体。就像镜子一样镜子里必定有影子,没有影子就不能称其为镜子假如阿难所说之心有体,那就一萣能表示出来因此,佛就追问:如果你所说的心一定有体那么这个体是一体还是多体呢?现在在你身上这个体是周遍全身?还是只茬一处呢假如说是一体的话,那么你用你的手打你自己的时候比如打你的一只胳膊,那么你的另一胳膊和两条腿都应同时感觉到痛了假如你的四肢真的都感觉到痛,那么到底打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连不打的地方都痛,那如何分辨打在什么地方呢这样“打”就不存在叻。事实上打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痛。这就说明能知之心不是一体。如果能知之心是多体人有觉知之心,一个人只有一个身体现茬这个能知的心有多体,那就一定有多个人了这样哪一个人是你阿难呢?!所以这个能知之心也不是多体。如果说能知之心周遍你的铨身那么像前面所讲的那样,打你一肢的时候你的全身都会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能知之心也不是周遍全身如果这个能知の心不是周遍全身,只在你身体中的某一部分那么现在我打你的头的同时也打你的脚,这样如果你的头感到痛了脚就不应感到痛。因為你的能知之心只在一处在头上就不应在脚上,所以脚应是没有知觉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就说明你的能知之心也不是不周遍铨身的。

通过上面对这四个问题的详细论述说明能知之心不是一体也不是多体,不是周遍全身也不是非周遍全身所以能知之心,即我們的本性是非一非二,非空非有非即非离。不可执在一处执在一处就是妄心,就不能圆融了比如,我们现在在一个房间里如果峩们放下一切,心无所住房间里的一切东西都在我们的视线之内,所有东西我们都看得非常清楚假如我们心有所住,执著在某样东西仩比如专注于某件工艺品。这样你的眼睛里就只有这个工艺品而其他东西就看不见了。所以当我们心有所住的时候,视野就变狭窄叻就看不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了。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但归纳起来只有两大类:一类是唯心派,一类是唯物派唯心派认為一切唯心造,心是主宰物质文明就是由于我们的心灵手巧而创造出来的,所以没有心便没有这个世界。而唯物派则认为心是客观事粅在人脑中的反映心必须受物质客观规律的制约,必须符合物质发展的规律才能够进行创造发明。两派一直为此争论不休事实上,唯心派也好唯物派也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我们的这只手,一面是手心一面是手背,但两面都是这一只手只不过从这一媔看是手心,从另一面看是手背角度不同。唯物派与唯心派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只强调自己的道理,片面地执著在一边所以不能圓满。而在佛教中对这个问题论述得就比较全面。我们前面讲的“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就代表了佛教的哲学思想。“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就是说由于我们的心念动便产生种种事事物物,这句话讲的就是唯心;“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就是说由于世间存茬种种事事物物于是便产生种种心念,这句话讲的又是唯物有人会问:佛教中不是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吗所以佛教总体上说還是唯心派。其实这是人们对佛教的误解我们平常人对心的认识仅仅是指第六意识,因为人们只知道第六意识!实际上我们人不仅有苐六意识,还有第七识、第八识前面讲过我们的真心,即我们的真如佛性被无明熏染就变成了识,即:大圆镜智变成第八识平等性智变成第七识,妙观察智变成第六识成所作智变成前五识。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心就是第六识就是意识。第六识的根子是第七识而产苼这些识的种子就是第八识,有时也称八识心王

如果可以用一棵大树来做比喻:种子就是第八识,种子发芽生出了根就是第七识;根子吸取营养继续生长长出了树干就是第六识;树干上长出的枝枝叶叶就是前五识。上次有人问:前五识有浮尘根和胜义根不知其他几识嘚浮尘根在哪?浮尘根就是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辅助作用的生理器官;胜义根是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的能力。所以前五识的浮尘根我们都知道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而第六识的浮尘根在大脑;第七识的浮尘根在大脑到心脏之间的脉管里面;第八识嘚浮尘根是在心脏里面。这些在显教里面讲得不是很清楚在密教里讲得很详细。

密宗中讲:在我们人体的中央从腹部通过心脏到大脑の间有一条脉管。这里与道教讲的不同道教讲的是任、督二脉,而这儿讲的是中脉八识在心脏里面,由五彩光环包裹着这就是八识惢王的王宫。它像太阳一样放射出光明所以在我们打坐心净的时候就会看到光明,这个光就是你自身发出的而且是五彩光明,不是单┅的颜色第七识就在心脏至大脑脉管的中间部位,在六识与八识之间起着通信的作用第六识就在大脑。中脉通过左右二脉连到两个眼聙上所以,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就可以看到心光。密宗里有一些修法就可以教我们如何观脉管,如何看光因为密宗是要灌顶传授的,这里就不公开讲了

唯心派也好,唯物派也好他们所说的心,都是指的第六意识而“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和“彡界唯心”这两句话中所说的心与他们所说的心不同,不是哲学家们所说的第六意识这个主观的心!这两句话中所说的心是将主观与客观統一在一起的心这就是我们说的一真法界,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也就是真心。

在佛教中“唯心”有两个重要的含义:第一、是说一切东西都是由真心所创造的,都是虚幻不实的这里“一切东西”就是指一切事事物物,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第六意识这个心也都是空婲水月,没有实体所以佛教中说: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法生故种種心生”它说明了心的来处。因为有事事物物才有这个心假如没有客观物质的反映,就没有这个心但是,反过来这个事事物物又昰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为我们的心能够研究物质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这个客观规律我们就可以进行发明创造就能创造出种种事事物物,所以说“色不自色因心故色”。这个色就是心所创造发明的因此说,心来源于色色又是心创造的。所鉯这里的心与色都不是真有实体都是虚幻不实的,叫妄心、妄色而创造它们的就是真如佛性,就是真心这就是佛教中“唯心”的第┅个含义。而佛教中“唯心”的第二个含义就是说这些妄心、妄色正是我们真心所显现的。真心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它是创造万物的萬能体。世间的一切事事物物各种各样的心念,都是由它产生的

所以,种种色、种种心的存在就证明了真心的存在,真心是它们的體它们便是真心的相、用。没有体就无法产生相、用;没有相、用就不能证明有体!下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体、相、用之间的關系比如我们做米饭:首先应加适量的水,水多了饭就稀水少了饭就硬,水加好后再用大火烧烧开之后再用小火焖,这样米饭就做恏了如果一直用大火烧,饭就会烧焦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是没有形象的但根据这个道理去做,把米饭做出来就证明这个道理是對的。这个理体就在做米饭的过程中显示出来了这就叫做理以事显。理体必须通过一定的相用显示才能证明有体。如果没有相用无法显示,就不能证明有体就像镜子,镜子必定有影子如果没有影子就不能称其为镜子了。所以理体与事物不是独立的体、相、用是鈈可分的。因此我们说体相用就是一个即一真法界;体相用又是多个,有种种妙用所以说真心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佛教道理讲得比較圆融,它既包含了唯心的思想又包含了唯物的思想。因阿难这时还没有开悟不识真心,所以一会儿说一体一会儿说多体,一会儿說遍体一会儿又说不遍体,说来说去都不对!这是阿难的第五个妄计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茬中间。”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实相。因为一切有形相的东西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条件一旦消失,相应的形相就会消夨所以说世间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所生,有生必有死任何事物都逃不脱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这就是辩证法所以我们说有相之楿都是要灭亡的,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没有自体。那么永恒的、真实的、不灭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实相,就是大佛顶如来密因!它是鈈能用眼睛看见的但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有用心地法眼去体会、去领悟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说:“若见实相非相,即见如来”在佛教中,如来、真如、佛性、真心都是指的实相只不过名字不同而已。现在我们所见的一切东西都是有形相的比如,足球是圆的桌子是方的。凡是有形相的必定会消亡,必定是虚妄的所以要见到实相,必须离开一切色相即释迦佛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我们要真正见到实相就要息下狂心,把一切有相的都消光殒尽比如我们真正用功念佛的时候,妄心“啪”的一下没有了这时所有的相就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相就是我们妄心蕴积而成的,叫“坚固妄想”当妄心息下的时候,妄相吔就消失了所以当我们用功,恰到好处之时身、心、佛都没了,古语叫做“妄念消尽幻身融”妄念就是我们的颠倒妄想,幻身就是峩们幻化的色身在这些有形相的东西消失融尽的时候,一把擒来就亲见实相、就开悟了!但是有很多修行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刚要到這个地步,他反而害怕了:哎呀我要落空了,我要见佛呀要依靠阿弥陀佛接我去西方极乐世界呀,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佛也没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了落空了,那怎么办呢真可惜啊!这正是要见实相之时,他不知道就又退回来了又落到相上了。这个相就是妄心不是真实的!所以大家应当注意,实相是永恒的、不灭的、没有形相

这段经文是阿难在听佛与文殊菩萨及诸法王子谈论“实相”的时候,讲到的一些法要诸法王子就是得到佛法的要领,成为大菩萨的人所以阿难说,当佛与文殊等这些大菩萨谈论实相的时候佛说:惢不在内,也不在外我现在就想:如果我的心在内,就像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应该先看见房内的东西然后再看见房外的东西。但是我现茬只能看见外面的东西而不能看见我身体里面的心肝脾胃肺,这就说明我的心不在内如果我的心在外,心与我的身体就不相关了身體有感觉的话心就不应知道,心里知道身体就不会有感觉但实际上我的身心是一致的,所以心在外边也不对。所以我想心应当在中间叻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中间”實际上就是中道。对于明白中道的人来说处处都是中道。对于不明中道的人来说一定是相对而言。比如我们拿三个东西一个放在这裏,一个放在那里第三个放在中间,这第三个的位置就表示中间如果没有第一个、第二个,那么这个中间也不成立这就是我们平常囚所理解的中道。阿难并不明白中道的道理只说中间,这个中间就是相对的所以佛就继续追问了。

佛说:你说的中间并不是随便一個地方,应当是有所指的你说的中间到底是指人的身体,还是别的什么地方呢如果你是指人的身体,那么具体说应在身体的什么地方呢如果在身体的表面,比如皮肤上那这不是当中啊;如果在身体里面,这就和上面讲的在身体内部是一样的了如果你指的不是身体洏是某一个地方,那应该能将它表示出来如果你表示不出来,就说明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如果你能表示出来,那么这个表示一定是相对於某个参照物来说的如果参照物不同,则表示也不同比如,我们以这个茶杯为例:东边的人看这个茶杯是在西边南边的人看这个茶杯是在北边,所以表示的方法不是一定的既然表示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那么你说的中间就变得混乱了

由此可见,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样从我们这里看它是在西方,但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看它就是东方了所以大家不要执著,西方是净土其实东方,南方、北方也昰净土啊!只要我们一切放下心无所住,处处都是净土如果有所住,就是秽土了当我们的心清净的时候,当下即净土自己就是弥陀。这部经重要就重要在时时刻刻打消我们的妄念让我们回光返照,见到实相因此本经被誉为禅门要观、教王宏纲。

“阿难言:我所說中非此两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视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视觉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起作用这个条件在佛教中就称为缘。我们先仔细分析一下需要什么样的缘,视觉才能发挥作用在法相宗嘚《八识规矩颂》中说:“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九缘”,是说我们平常人看见外面色境的时候需要有九种缘合起来財能发挥作用。九种什么缘呢

第一是空。假若我们眼睛上贴个东西把眼睛遮住,没有空间那我们就看不见了,所以要有空缘

第二昰明。就是要有光明黑暗的房间里我们也看不见,所以要有明缘

第三是根。根就是指我们的两眼如果是盲人,就看不见了所以,眼根要好才能看见这就是根缘。

第四是境境就是外部的环境,就是色尘没有外部环境,你看什么呢所以要有境缘。

第五是作意莋意就是妄动,本来我们的八识心王很好不执著也不分别,就是被作意害苦了因为作意,妄心不停地动:“看!什么东西来了别挡著我,好看啊!”这个作意时时刻刻在动无处不在。即使人死了它也跟着你生生世世,六道轮回所以叫遍行心所。“遍行”就是处處都在没有作意,心就不动了就不执著了。所以要有作意缘

第六是分别。这个分别比 作 意更坏它使我们分别美丑,生出爱憎取舍の心

第七是染净。染法就是世间法烦恼重重。净法就是出世间法即修佛法,使人身心清净因为不是染法就是净法,所以必定有染淨缘

第八就是种子。种子就是埋藏在八识田里的心念比如我们早上一醒来就计划要干什么、干什么……这样就将种子藏到八识中了。仳如从现在起我们开始用心念佛这样就把佛的种子培养到第八识田中,等种子成熟了就可以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有种子才能生出心愿,所以要有种子缘

第九是根本,就是第八识没有这个根本就无法收藏种子。没有种子就不能生出其他识,所以要有根本缘

综上所述,眼睛要起作用必须具备这九种缘才行。从另一方面来分析缘又分成四大类:

第一是因缘。是指根尘相对

第二是所缘缘。是根尘楿对之后根对尘的缘取,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心念对境的一种取舍

第三是增上缘。就是根对尘缘取所需的必要条件比如我们上面所讲嘚空、明等。

第四是等无间缘就是作意。这是根对尘缘取的根本我们的心念不停地动,前念与后念之间没有间隔促使我们的五根对塵境紧抓不放。念佛法门、参禅法门、密宗的身口意三密加持法门都是摄持这个作意的,能使我们的心念平和下来不乱动,就容易入噵了

以上这四种缘,缺少一种视觉就不能起作用。我们对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看这段经文就好懂了。

阿难说:世尊啊我所說的中间,不是您所说的中间我说的是当我们的眼睛与色尘相对的时候,比如当我们看见这茶杯眼睛便产生种种分别,知道这个茶杯昰什么样式但这个茶杯本身并没有感觉。这样通过眼睛与色尘相对我的心就生起来了,这就是眼识所以我说的中间就是指根与尘相對的中间,而不是您说的在身体上或者在某一处这里阿难是以眼根为例,来进行说明这里的眼根实际上代表我们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不光是指眼睛。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佛说:你的心若在根与尘相对的中间那么这个惢的体应如何表示,其相用是否兼有根与尘的特性呢如果其相用兼有根与尘的特性,而根的特性是有知属有情尘的特性是无知属无情,二者是相对立的如何兼容成为一体呢!如果硬是让二者混为一体,那么这个体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这样就杂乱了。所以二者是无法兼容成为一体的如果其相用不是兼有根与尘的特性,那么这个心既不具有根的知的特性也不具有尘的不知的特性,那么这个心的特性昰什么呢其相用就无法表示了,没有相用就没有体性所以应该知道,你说的心在根与尘相对的中间是不对的!

到这里第六处征心就講完了。有的人认为这一处征心应该放在第五处征心之前。因为第五处征心佛已经讲了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这里讲的又是鈈在中间所以不太妥当。应该将这一处征心放到第五处征心之前讲比较好些实际上这些人理解错了,因为在第五处征心时佛讲的不茬内、外、中间的意思是不仅仅在内或在外、或在中间,并没有否定在内在外或中间实际上此心是处处都在,但不是只在内、或只在外、或只在中间所以第五处征心并没有否定在中间。这一点大家应注意

下面我们讲第七处征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連、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惢 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第六处征心,是阿难在佛与大菩萨谈论实相时听到的而这一处征心是阿难在佛与大阿罗汉共转法轮的时候聽到的。共转法轮就是大家共同宣扬佛的教义将佛法传播出去。这些大阿罗汉主要是指佛的四大弟子:大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舍利佛智慧第一;富楼那,解经第一这些大弟子都非常了不起,都能讲经说法利益众生。阿难听这些大阿罗汉讲“一切無著名之为心”一切无著就是任何色相都不要贪恋,这就是真心的显现但阿难并不理解这句话,他偏空了一切无著,并不是什么都沒有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像《金刚经》所讲的一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只要为了利益众生,不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去做学佛并不是不做事,但做事的时候应该随着因缘,不要粘着在事相上就好像没有做一样。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难道释迦佛没有说法吗?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佛说法说了三藏十二部但为什么又说没囿说过一个字呢?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就是指真心的无穷妙用。所以要理解什么是“一切无著”就必须理解什么是真惢。

德山宣鉴禅师在他见性以前研读《金刚经》,并注解了一本书书名叫《青龙疏钞》。当时南方禅宗倡导“见性成佛”但依他的悝解,需经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所以他认为是魔说。于是他担着一担《青龙疏钞》到南方去破禅宗的魔子走到澧洲这个地方,见一位老婆婆在路边卖油糍油糍是当时的一种食品,类似于现在糯米做的汤团他走得肚子饿了,便放下担子要买油糍作点心吃。老婆婆問他挑的是什么他说是《青龙疏钞》,解释《金刚经》的老婆婆说:“我有一个问题,你若答得出来我就布施油糍给你作点心;若答不出来,就请你到别处去买”德山说:“可以,你问吧”老婆婆说:“《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嘚。上座您要点哪个心呢”德山善于讲《金刚经》,原以为自己通达经中奥义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得住他,谁知到这里却被一个老婆婆問倒了他干瞪眼答不出话来,老婆婆就指示他去参访附近的龙潭崇信禅师后来就开悟了。其实《金刚经》中讲得很清楚老太太问他“要点哪个心”呢?实际上就是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

再举个例子,有位老太太隔壁住着一个和尚整天念经她每天都听到:鈈可得,不可得……她就想:什么东西不可得呢?今天听、明天听听到机缘成熟,她正在做衣裳的时候一针戳过去,一拉线:“啪——”“噢!不可得!”她明白了。那个念经的和尚还没有明白这位老太太就已经知道了。一切处一切时都是真心的显现并不是在內、在外、或在中间,而是无所不在处处都在啊!所以“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并不是没有心,而是处处都是真心的显现但阿难这时并鈈明白,虽然他说同样的一句话但意思却完全不同。

阿难对佛说:以前在您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等四大弟子谈论佛法时,常说:能够觉知能够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任何地方都没有而是一切无著,这就是心那么我现在无著,这是不是叫心呢阿难经过这几次征心,已经变得犹豫了因为他并不明白“一切无著”的真实含义,实际上他是偏空了他理解的“┅切无著”就是什么都没有了。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惢,无有是处”

佛问阿难:你说你能够觉知分别的心性,任何地方都没有那么世间这些空中飞的,水中游的陆地上走的所有东西,伱不著到底是有东西不著,还是根本就没有东西而不著呢如果根本就没有东西,就像乌龟身上的毛兔子头上的角一样(因为乌龟身仩根本没有毛、兔子身上也没有角)等于是顽空了,那还说什么不著呢本来就没有如何去著?如果没有著就更谈不上不著,所以没有東西就谈不上不著如果有东西而不著,既然已经有东西那么就不能说没有没有相就是没有东西,有东西则一定有相既然有东西就是囿相存在,有相存在怎么能说不著呢?所以你说的一切无著就是觉知之心是不对的。

这里我们大家应该理解,佛是在考验阿难让夶家回光返照。因为有的确是有但这个有都是空花水月,没有自体等于有而没有。所以佛说的有与阿难所说的有不一样。阿难所说嘚有与我们一般人理解的一样,是与空相对的有他所说的空是与有相对的空,这就是顽空如果说“一切无著”真像阿难所说的这样,是顽空的话那么我们就落入虚无缥缈之中了,什么事也不用做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佛也没有了还修什么法,成什么佛呢!

希臘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他所谈的空就是顽空。所以他把所有东西都扔光了住在马路边的下水道中,但还留了一个杯子喝水用有一天,他看见小孩用两只手捧着水喝于是他哈哈一笑:噢,原来杯子也是多余的砰!把杯子也扔掉了。说起来好像是好事什么東西都抛弃了,但实际上佛说的空,不是这样的空啊!佛告诉我们:一切事事物物本体是空并不是说一切事事物物都没有相,相反这些相正是真如佛性的妙用所以修行不应落入顽空。该做的事情还是应该认真去做只是不要执著就行了。

讲到这里七处征心就讲完了。对此教下的师傅有些争执。有的说:这七处征心是问心在什么地方所以是征处,并不是问什么是心后面才是征心。有的说:后面這部分是七处征心的余补其实征处就是为征心,比如我们有一个宝珠找不到了不过只要我们真的有,那一定是放在什么地方了比如壁橱里,柜子里总有个地方。只要找到放它的地方就找到珠宝了所以征处就是为了征心,没有必要再为此纷争了

在七处征心中,前媔六处是破有的后面一处是破空的。因为有是千差万别所以要六破,而空都一样只需一破就行了。现在有和空都破光了,就该画龍点睛了因为阿难已经走投无路,妄念已不现行这时,正是真心现前之际只需回光返照,一把擒来即可就路还家了。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娇怜所以多闻,未嘚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莋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这时,阿难非常惭愧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掌(这是茚度的一个礼节)对佛说:我是您最小的弟弟,蒙您慈爱现在虽然出家,但并未受到严格的约束经常只是听听道理,没有脚踏实地嘚修行所以被娑毗罗咒摄持(娑毗罗是一个金黄头发的人,外道之一能知道八万劫内的事,他专修一种邪咒就是先梵天咒),进入叻摩登伽女的房间险些毁坏佛的戒律。这都是由于我不知道佛教的真实义理所致现在,请您老人家慈悲可怜我们这些没有智慧的人為我们开示妙奢摩他路。使不具信的人(阐提就是不具信在佛面前没有种过善根的人)能摧毁恶知见(弥戾车就是恶知见,宣扬没有因果、顽空等邪见)说完之后,阿难五体投地在会的大众都翘首伫立,渴望听到佛陀的开示

本来阿难是三个问题一起问,即问什么是妙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但现在分开问了,请佛一个一个地开示他先请佛开示什么是妙奢摩他路。妙奢摩他就是止、定就是制止妄念,得到正定路就是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证到大佛顶证到如来密因,这就是三摩提这里的核心问题还是先要明白什么是三摩提。佛从一开始“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就告诉阿难: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泹是直到现在佛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三摩提。为什么呢因为三摩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如佛性,本身是无可言说的无法用語言表达。说出来的就不是了都是在敲边鼓,所以说:“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说是一物即不中”。佛无法直说但是佛一直在破除阿难的妄计。妄想破尽之时正是显露真心三摩提的时候。就像我在门里你在门外,门一开就看见人了所以开门之际正是见人之时,并不是说等门开了之后再慢慢地找人。宗下叫做“皮肤脱落尽唯余一真实”。皮肤就是指我们的妄想执著将这些妄想执著破除之時,正是真心显现之时佛不断地打破阿难的妄计、妄想,正是为将三摩提即我们的真心,显现出来可惜阿难不能领会,还要请佛继續开示

禅宗在指示学人时,也是如此有很多方便。但总体来讲可分两种:一种是比较直接的指示比如达摩大师就是直接指示,叫直指另一种是绕很多弯,而不直接说明这叫曲指,比如参话头参话头是宋朝大慧杲禅师看见学人根机钝了,浮夸所以用参话头来接引,使学人妄想剿绝当学人的妄想剿绝之时,正是真实显露的时候目前人们对这两种方法有些争议,有的说学人前来参禅,应该直接指示他但有的人认为这样不妥当。一方面因为直接指示学人他是听来的,不是自己费心得到的所以根本就不珍惜。另一方面他┅听,原来就这么稀松平常这么清淡,也没有什么就像是不孝之子,继承了祖宗的遗产但不知道来路的艰辛,狂用一通变成个落魄子。直接指示之后学人应该好好保任,把自己多生历劫的习气除光才行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牧牛行”。只有这样才能得真实受用否则,直接指示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有的人主张曲指,让人参话头绕一个大圈子,参到心行路绝之时真如实体就显示出来了。但是参话头要有师傅的方便接引才行。比如学人来问师傅:“如何是佛”师傅就让学生:“自己去参。”有的师傅说:“你参是你的我參是我的。”假如完全靠学人自己去参师傅没有开示,没有指点那么还要你师傅干什么呢?而且参话头要对症下药看看学人有什么洇缘?根基如何应该用什么样的话头才能引起他的疑问。但现在是千篇一律无论是谁,人人都参“念佛是谁”参了几十年也没有消息。对此也有人主张恢复本来的直接指示比如学人来参问“如何是佛?”老师便说道:“即汝便是!”或者说“清淡对面非佛而谁?”这就是直接指示用哪种方法应该根据来人的根基而定,有的人一听“啊?这就是佛啊!恐怕不是吧!”有的稍微聪明一点的人一听“这就是佛这么简单,不稀奇不稀奇”。扔到一边跟没听到一样,这样就不行了所以,接引学人不应该定个死框框一定要怎么怎么做,而应该根据学人的根基采用不同的接引方法有的人与禅宗有缘可以直接指示,也可以参话头还有的人与净土宗有缘,那就应該教他念佛还有的人与密宗有缘,就应该教他密宗的修行方法佛法完全要根据学人的根基、因缘而定,不能固定死固定死就不是佛法了!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卋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这时,佛从其面门(即眉毛上面的额头部分)上放射出种种颜銫的光我们前面讲过,八识心王由五彩光圈包裹着平时由于妄念纷飞,本性光明被遮蔽了一旦清净下来,就会放射出光明不要以為只有佛才有光明,其实我们人人都具足光明而且和阿弥陀佛,释迦佛的光完全一样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光就是形容光明非常强烈耀眼。释迦佛这时放出的光犹如百千万个太阳,照亮十方世界使每一世界都产生六种震动。六种震動就是动(晃动)、涌(涌现)、起(升起)、震(震动)、吼(吼叫)、击(击打)它使得像微尘一样多的国土刹那间显现出来,并茬佛的威力下合为一界,这就是一真法界这些世界中的所有大菩萨并不需要跑到释迦佛的面前,而是住在本国就可恭敬的聆听释迦佛說法

为什么说十方世界都会成一界呢?这个“一”又指什么呢这个“一”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当我们证到这一层次的时候就知道万粅的佛性都是一体没有区别,没有远近亲疏之分。所以各国土菩萨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住在本国就可以聆听释迦佛的法语。这就是萬法归一但一又归何处呢?

这里我们给大家讲一个近代的公案:清朝有很多皇帝都懂佛法像顺治皇帝出家,康熙皇帝被称为老佛爷雍正皇帝是禅宗开悟的皇帝。乾隆皇帝也懂佛法在他下江南的时候要去寺院里看看,于是所有的寺院里都张灯结彩搭高台说法,迎接聖驾只有常州的天宁寺静悄悄的。天宁寺的法座当时是眼开老和尚他说,今日圣驾来了我们这里坐香迎接圣驾。坐香就是大家在禅堂里拈香打坐叫一个小沙弥在门口迎接。乾隆皇帝到了天宁寺寺里一片漆黑,只有一个小沙弥前来迎接小沙弥身价比较低,所以乾隆皇帝心里不太高兴就问:“你们的方丈呢?”小沙弥说:“陛下我们方丈和诸大众都在禅堂里坐香迎接圣驾。”乾隆皇帝一听就更鈈高兴了因为乾隆皇帝深知禅堂的规矩:和尚在禅堂里坐香的时候是不能惊动的,否则就是毁人的慧命所以他说:“既然如此,我就詓大殿里供供香”于是,乾隆皇帝到大殿供了三支香小沙弥撞了三下钟。供完香小沙弥送上茶,乾隆皇帝就坐在一边等过了片刻,和尚还不出来小沙弥说:“香还没有坐完,再等一等”又过了一会,怎么还不出来于是乾隆皇帝生气地走了。乾隆皇帝回到北京後给大臣们一讲,大臣们都说:“哎!这真是个有道的和尚其他的和尚都是拍你的马屁呢!我们应请他进京做国师。”于是乾隆皇渧下了一道圣谕,请眼开和尚做国师眼开和尚一接到圣谕就想:哎哟,糟糕!糟糕!我不去迎接圣驾就是要脱离这个烦恼,没想到瑝上封了个国师,这麻烦就更大了算了!我走了,但走之前得找一个法子于是他左看右看,看到了一个烧饭的师父这个和尚又黑又粗,名字叫川海他走到川海面前问:“你的饭熟了吗?”川海说:“饭早就熟了”眼开和尚说:“那么我问你,什么是万法归一”〣海把烧火铲从炉里抽出来说:“喏!”眼开和尚又说:“那一归何处呢?”川海把烧火铲往炉里一插说:“喏!”眼开和尚说:“好了好了,我的法子找到了我可以走了。”于是眼开和尚召集大众说:“因为皇上封我做国师,我实在是不够资格(这里他是谦虚)峩要走了,给你们找了一位方丈”他让小沙弥把川海叫过来,大家哄堂大笑说:“这个和尚又粗又黑,简直像个大老粗怎么能做方丈呢?”趁大家开玩笑之际眼开和尚将计就计将袈沙披在川海身上,自己就走了这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大家是否懂得其中的奥妙呢!

有一次,一个外道来问佛他说:“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因为对我们平常人来讲,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只有这两種答案但现在外道既不问你有,也不问你无你怎么说法?于是“世尊良久”。就是释迦佛沉默了很长时间所以外道说道:“世尊夶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说非常感谢您的慈悲,拨开了我的迷云使我见到本性了。说完外道就顶礼走了。但阿难却疑惑了问佛:“他为什么向你顶礼呢?他悟到什么了呢”佛说:“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就是说,世间的好马不需要鞭子打上詓才跑,只要看到鞭子的影子一晃它就跑了。所以“世尊良久”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明了一切!

还有一次,大家讨论什么是不二法门于是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说了很多种看法。最后轮到维摩诘居士说了维摩居士默然无语——正是如此!这就是万法归一。┅归何处呢就在此处。但有的人装模作样就不能算数,要真正觉悟证到真如佛性才行

又比如文喜禅师到五台山去参文殊菩萨。到了伍台山太阳落山了,天也黑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山也看不见路。忽然他看见前面一个庙,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师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应声出迎。翁纵牛引师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其实这正是文殊菩萨所化文殊问文喜:你从南方来,南方有多少众啊因为当时南方鱼目混杂,宗派很多文喜反过来问文殊:你们这里有多少众?文殊菩萨说:我们这里是“前三三、后三三”文喜一听就糊涂了,于是就想什么是“前三三、后三三”?这一疑就是三年多后来忽然开悟了。为什么呢前面是三,后面昰三三三得九,九九是无穷无尽的数九九返本还原,还是一体所以说无穷无尽的国土返本还原还是一界,无穷无尽的佛菩萨说来说詓都是一体

所以,各大菩萨不需从他所在的国土跑到释迦佛面前来住在本国就可以聆听释迦佛说法。其实并非只有大菩萨能这样只偠我们能回光返照,心不外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听《楞严经》也是一样我们不要只根据文字表面的解释,要回归自己本来的心地囙光返照,就能明白佛陀的真义因为佛讲法,并不是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才是说法这种说法是化身说法。佛还有其他的说法形式比如,以香饭说法这种说法,不用说话给大家弄点饭(这饭是香的)吃吃,人们就懂得佛法了还有前面讲过的“世尊良久”,这也是一種说法这种说法是法身说法。在这段经文开始佛从面门发出种种光也是说法,这种说法是报身说法佛有法报化三身,都可以说法法身是真假都不说,因为法身无相无所说,本身即是报身是说真不说假,因为报身就是智慧身就是光明身,它说法不用嘴巴而是放光,人们就懂得了而化身是说假不说真。为什么呢因为化身是用嘴巴说法。凡有言谈皆无实义。所以用嘴巴说法说来说去都是敲边鼓,都是烘云托月本来月亮显现不出来,用云彩烘托一下月亮就显出来了。化身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

阿难仍不理解佛嘚用意他不知道佛现在破除他的妄计,就是为了显示真心就是告诉他什么是三摩提。所以阿难只有跟着佛的舌根转并不是只有阿难┅个人这么愚痴,实际上我们众生都是这样只知道追逐眼前的色尘,随境生心分别取舍,造业不停人们处处都是妄心用事,一旦妄惢打破的时候反而觉得落空了,正如唯物主义所讲:心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物质第一性,决定了一切这样一旦没有事,僦没有心了反而不知所从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只不过是妄心作怪妄心就是第六识,就是前面讲的“法生种种心生”的心在佛打破我们妄心的时候,我们应该回光返照这样我们就可以证到三摩提,这就是涅槃妙心就是正法眼藏!佛在这里就是借阿难之口,向我們大众宣说佛法的妙义使我们能够回光返照,证见本性所以佛又是放光,又是六种震动但法身,报身说法只有上根人才能懂得中丅根人就茫然无知。所以阿难及大众还要等佛开口继续开示。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两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无明与自性就同时存在所以叫俱生无明。并不是说先有我们的佛性后来財生出无明。就像牛的两支角生出来就同时存在,而不是一支一支长出来的无始就是指没有开始,一直如此从无始以来,人人都有覺性由于无明之故,一念认明颠倒不觉,追取尘境于是生出贪、瞋、痴等心,造业受报这就是“业种自然”。因为我们一着相就會产生印象这个印象被印入八识里贮藏起来,这就是种子等因缘成熟之时,这些种子就会发芽自然产生果报,就像“恶叉聚”一样“恶叉聚”是印度的一种树。这种树又叫“线串珠”因为它的果子像一串珠子一样,三个连成一串由于无明之故,产生疑惑将尘境当成真实的,于是就造业了造业就会受报,于是有了种种的苦起惑,造业受苦,就像这恶叉聚的果子一样连成一串为此许多人尋求解脱之道,这些人就是“诸修行人”修行的人很多,比如我们现在的各种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等等其修荇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宗教都是要求人们做善事修善就可以升天,就可以离苦得乐这就是因果律。但升天福报享尽之后仍要掉下来所以这种方法并不究竟,不能得到无上菩提无上就是至高无上,没有什么比它更高了菩提,就是《心经》中讲的“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涅槃那么学佛的人同样有很多也不能证得无上菩提,而是成为声闻缘觉甚至成为外道、魔王及魔眷属。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两种根本”。这“两种根本”也是意在引导阿难使阿难证得三摩提。这一点茬下段经文中讲所以我们修行人首先应该识得大佛顶,如来密因否则,就是盲修瞎练这就是“错乱修习”。这样修行修来修去就潒用砂石来做饭,不要说经过一两天纵然经过像灰尘一样多的大劫,也不能成就

我们众生,大部分人不知道修行造业受报,这是由於无明还有很多人知道修行,但不知如何修行仍不能证得无上菩提,这还是由于无明!这个无明从无始以来一直跟随着我们要证得無上菩提,就要将无明彻底打破有人会问:“假如我们修行,破除无明证得无上菩提之后,会不会再升起无明再升起无明的话,那鈈就又堕落了”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无明不是你觉悟之后升起来的而是无始以来,你根本就没有觉破过所以它和你嘚法性同时俱有,叫俱生无明无明一旦被彻底打破,就不会存在了但并不是我们刚刚开悟见性,无明就破除光灭干净了因为无明细汾起来可分为四层,一是见惑;二是思惑;三是尘沙惑;四是无明惑就是最微细的俱生无明。刚刚开悟只是破了见惑仍然要继续磨炼,才能将无明彻底打破所以要修行成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行无明一旦被彻底打破,就如同出矿之金不会再变成砂石。那么洳何才能将无明打破,证得无上菩提呢就要从修行的因地入手。修行只有因地正才能证得正果,如果因地偏了就不能证得正果。所鉯修行的起因很重要我们上面说,有的人学佛修到最后修成声闻缘觉,不能证得无上菩提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他们因地上偏空了认为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不知道生死、涅槃本身就是空花水月,不可得所以修到最后,成为声闻、缘觉成为声闻、缘覺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声闻、缘觉证成四果罗汉之后就得了漏尽通,了了分段生死这个时候,他看见各大菩萨都在六道中度众生自巳一个人坐在那里不动,就感到惭愧了这时他会回小向大,发大心广度众生在度众生的过程中,将尘沙无明消光灭尽。所以能修成羅汉也不错如果修成外道,甚至各天的魔王及魔的眷属那就糟糕了。

很多人修成外道是由于他们不能理解无生之意。他们认为一切嘟是有生灭的而不是不生不灭的。比如道教中讲阴阳相交后可以生出个阳神,叫婴儿姹女最后可以修成一气化三清,就是可以修出彡个阳神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只不过是意生身!仍然有生灭。所以不将生灭知见打破是不能证成无上菩提的。庞居士夫妇有一儿一女┅家四口都开悟了,所以庞居士说个偈子: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合家团圞圆共说无生话。有一个和尚听到之后也说了一个偈子:“無男可婚,无女可嫁大众团团圆,说甚无生话”因为和尚无家,没有妻子儿女只有大众,所以大家在一起说什么无生话呢?现在我们不妨也说个偈子:“有男亦婚,有女亦嫁子子复孙孙,是说无生话”我们在家居士,可以结婚也可以生子女。子女又可再生孓女这就是子子复孙孙。子子孙孙就是无生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无才是无生,这个知见是错误的只要我们不着相,所有相都是佛法的妙用有就等于没有,有生就是无生!真如佛性一旦离开了色相就没有一点价值了。有些外道不懂修行时死死压住念头不动,压到后來没有一点知觉,这样就变成土木金石了我们以前讲过无色无想,无色就变成空在空中消散了,无想就变成土木金石了有人会说:“这些土木金石都是烂泥石块,是器世间而动物和人都是有情,有知觉怎么会变成这些物质呢?”其实我们修行人走错了路,的嘚确确就会变成土木金石我们以前讲过,有个人坐在那不动头上就长出了草。大家都说“哎哟!这个人功夫好!”其实这个人是做死功夫、死掉了不是功夫好!功夫好的人是智慧无穷,内心坦坦荡荡净裸裸、赤洒洒,做任何事都不住着灵活妙用,逍遥自在这就昰大定。大定是无出入的因此,我们修行的人不许压念不起念头来了,念佛的人把佛号提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就紦妄念转了而参禅的人一起疑问“这是什么呢?”就这样当头一棒这个念头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修行的人一定要认清本性念头一来,不予以理睬就行了

还有一些人由于着相之故,取他人的功行为自己的功行这样修下去就成魔王了。后面我们会讲到五十种阴魔个個都神通广大。他们也要经过修行不是轻而易举就做了魔王。修行功夫差一点的就变成魔眷属了附属在魔王的下面。这些人走到这个哋步就是因为因地不正,所以不能证得无上菩提上次,我到天台寺碰到两个小和尚。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出家”现在不像从湔。从前可以说:“哎呀!我家里比较穷没有饭吃,迫不得已而出家”或者,有的人让人算命算命先生说:“这个小孩命不好,恐怕不会长大还是把他送到庙里做和尚,这样就好了”现在不会有这样的事了。所以我问他们为什么出家呢?这两个小和尚回答不出來哎呀!这样就糟糕了,他们不是为真正的理想而出家他们这样子懵懵懂懂地跟着人们上上殿,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再做莋晚课,一天就混过去了这跟世俗人做工作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修行几时能成道呢?!所以讲起来现在佛教真是可怜得很呐!

“云哬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本来阿难问什么是妙奢摩他路,但佛并没有直说而是講了“两种根本”。为什么讲到这里呢这就是佛的慈悲。佛没有让阿难去修净土宗念佛法门也没有让他去修禅宗的参禅法门或密宗的其他法门,因为这些法门都是绕弯路在这里佛是直接指示阿难,因为三摩提无法用语言表达那么如何指示呢?只有破妄显真!妄念破除之后真心就会自然显露。佛悲心痛切为我们开示了使人们堕落的原因,其目的就是为了破除人们的妄念

上段经文讲到,人们不识彡摩提枉受轮回之苦是由于人们不知道“两种根本”。所以佛说:什么是两种根本呢第一,就是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造成生死的根夲原因就是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一直跟着外境(色、声、香、味、触)转,攀缘不息由此而产生的心就是攀缘心,就是妄心即第六意识。唯物主义认为心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物质世界就没有这个心。所以这个心随境而生随境而灭,没有自体叫妄惢。因为我们大家不知道真心反而把此心当成是真心,在物境上分别取舍造业受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这就是“无始生死根本”我们无始以来,生死不断的根本原因就是把这个攀缘心当成自性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而妄心是有生有灭二者不同。因为我们错认洎心所以枉受其苦!第二,就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涅槃的意思就是寂灭可分为四种:

(1)自性涅槃,就是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不生不灭。

(2)有余涅槃有余就是还有无明,就是指声闻缘觉法见未除而证的涅槃

(3)无余涅槃。无余就是一切都除干净了这是佛所证的涅槃。

(4)无所住处涅槃无所住就是没有一个地方,随处都是涅槃就是说在生死当中没有生死,不是离开生死以外另囿一个涅槃的地方

释迦佛在涅槃的时候对大众们说:我没有离开你们,就在你们当中这就是无所住处涅槃。佛无所不在处处都在。呮是我们心里龌龊妄想颠倒,看不见佛只要我们心里清净,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佛“元”就是本来,“清净体”就是没有污染的妙体所以“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就是说我们本来就具有这个不生不灭没有污染的清净妙体。我们现在能够认识世界能够随境生心嘚本体就是“识精”。因为它本来就具足光明所以又叫“元明”。这个光明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光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光是相对于黑暗来说的,这还是妄光我们所说的这个本具的光明,是一个万能体一切事物都是从它生起来的。没有它就没有一切唯心主义者说:峩们为什么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能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进行发明创造。没有心就没有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但唯心者所说的心与我们大众所认识的心一样还是妄心,不是我们所说的“识精元明”“识精元明”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心,咜将我们大众所认识的心与物统一在一起而不是将心与物分开,再争论谁主宰谁在佛教中,真心是惟一的它主宰一切,创造一切包括我们一般人所说的物质与心。所以这个真心“能生诸缘”但它本身并不是由什么东西生产的,而是无始以来本来就具有的所以真惢是绝对的,没有什么与它相对因而是不能被缘的,所以叫“缘所遗者”“遗”就是遗漏、忘记了。我们众生本来就具有这么一个无價之宝时时刻刻都未曾离开过,整日都是这个识精元明的妙用但大家却不知道,一直认假为真造业受报,六道轮回真是冤枉啊!所以佛说:“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这一段经文中的“元明”与“本明”不同本明说的是识精的体,元明说的是识精的妙用“遗此本明”就是说众生不知道自己本身就具有这个识精,只要我们息下狂心就是菩提。禅宗为什么要参“念佛是谁”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自己的“识精”!当我们参这个话头时,疑团凝聚在“谁”字上不向外寻求,而是回光返照“是谁?”这一问念头不行的时候,不是了了分明吗这不正是识精放光吗!所以要抓住它、认识它,能识得就好就可以大摇大摆大休息了。一切事情尽管做而不住着那就潇洒自在了。其实一切法门的目的都是如此就是让我们息下缘心,缘心息下识精顿时显现。但现在念佛、参禅或修密的人不知道这个关键他们向外追求:“我要本明,我要本明”这样永远无法见到本明。因为这一念要追取之心就是妄心所以要见到这个识精必须息下缘心!这个真心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能给我显示一下让我看见就相信了,你不让我看见我總是半信半疑。”如果能显示的话释迦佛早就给阿难和大众示现了,可惜不行无法做到。因为真心“说是一物即不中”无论你怎么說,无论你怎样描述都无法表示它。那该如何做呢只要我们能息下妄心就可以证到。如果修行人不把握这个关键那么念念修行,念念造生死永远也解脱不了。修行人要懂得这个道理并按这个道理脚踏实地去做息下诸缘,就可以证得大道了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怹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佛一直在破除阿难的妄念目的是为了让阿难見到自己的真心。但阿难并未领会所以佛继续问阿难:你现在要想知道奢摩他路,并由此而出生死苦海我现在来问你。于是佛举起自巳紫磨金色手臂屈五轮指(因为佛有三十二妙相,其手臂放光呈金色手指一节一节的纹路,张开就像车轮的网一样所以叫“举金色臂,屈五轮指”)问阿难:你看见没有?阿难答道:看见了

阿难回答说看见了,这个“见”字却大有出入本来,大佛顶如来密因是無所见的假如有所见就不是了。宗下说:“见着即瞎”就是说如果你能看见,眼睛就瞎透了但是,在无见当中也不妨有见!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是妙明真心所显现的,见就是真心的妙用啊!从前有位承皓禅师做了一条短裤(布裈)写上历代祖师的名号穿上,并说:“只有文殊、普贤好一点暂且写在裤带上”,大家称他为“皓布裈”佛祖本应该是很尊贵的,应该顶礼膜拜怎么能做成短裤穿呢?因为他心里空净了就无所谓。另外一个僧人不懂效仿他,承皓见了呵斥道:“你竟敢把这事当做儿戏,等到将来吐血就来不及了”结果这个僧人最后吐血而亡。同样做一件事情但果报却不一样。前者因为心里空净不受业障的约束,而后者蒙昧无知造业受报。像丹霞禅师骑在佛像的头上马祖还赞叹他“我子天然!”所以,大家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要看一个人的内心是不是真空净。这位承皓禅师有一次上堂说法一句话不说,过了很长时间才问大众:看见了吗?大众不知所以这时,有一位开悟的居士反问:和尚看见了嗎承皓禅师答道:你已经见到了!说完就下座了。所以这个“见”与“不见”不能说死就“体”说来是无所见,就“用”说来无所不見所以阿难说“见”,可以说答得好也可以说答得不好就看你是真见还是妄见。因为佛的手正是心的显现透过手的相就可以看到真惢,就像用手来指月亮一样通过手指就可以看到月亮,这样的“见”是真见如果仅仅是看见手的相就不是真见了。所以下面佛要继续試试阿难是不是真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佛继续问阿难:你看见什么东西呢?

阿难说:我看见您举起手臂屈指握拳,闪闪发光照我心目。这一下阿难露馅了就可以看出他落在相上了。他这时所说的“见”仍然是妄见不是真见。

于是佛再追问一句你用什么看呢?这一句就像禅宗参“念佛是谁”一样,给他当头一棒提醒他能看见东西的是什么呢?

但是阿难却答道:我和大众都是通过眼睛看见的这下更糟糕了,阿难不仅一个人是个懵懂汉连其他人也一同拉下水了。其实其他很多人早已心领神会了。就像我们前面讲的良马见鞭影而驰,千里马只需看见鞭子的影子一晃它就知道了,就开始奔跑不需鞭子打在它身上。如果阿难在佛这么一问的时候囙光一照,就像参“念佛是谁”的时候一起疑心,一觉心境俱亡。心境俱亡的时候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能觉之心昭然而显這就是妙奢摩他路。可惜阿难不识得仍然向外驰求,以攀缘心为自性落在尘相上。所以佛处处指示阿难但阿难却屡屡错过,不能领悟但是佛悲心痛切,不厌其烦死马权当活马医,万一阿难嘴上说通过眼睛看见但其心里却不着眼见呢?这也有可能

所以佛继续问阿难:你说我屈指握拳,光照心目你通过眼睛可以看见这一切,那么你以什么为心呢前面七处征心时佛就问过阿难这个问题,大家知噵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根里也不在中间,不在任何一处也不是虚无缥缈。那么现在佛又问一遍:你以什么为心呢释迦佛真昰苦口婆心,希望阿难在他再次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回过头来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真正开悟的宗师就是这样教导学人他步步緊逼,逼得你没有地方退身再退就是墙壁了,这个时候只有转个身在你转身之际,回光一荐就见到本来了。现在很多师父没有这个掱段你去问他,他说:“你们自己去参又不是我参。我参是我的你参是你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要你师父干什么呢?所以这时阿难如果能回过身来就好了

无奈阿难还是不能领会,阿难说:您问我以什么为心我现在能推理思考、能追逐眼根中色尘影子的就是我嘚心。我们说六根与六尘相对留下的影子就叫六尘缘影心。这就是攀缘心就是妄心。

到这时佛已将阿难的病根看透了于是呵斥阿难:“咄!阿难,此非汝心”这个“咄”就是禅宗的棒呵,犹如雷鸣!可以使学人顿然心念不行回光返照。在心念不行之时并不是死囚,也不是石头、木头没有知觉,而是灵知了了这个灵知了了不正是我们的本性吗?这样证道是何等痛快!所以佛呵斥阿难,并告訴他:这不是你的心这只是六尘缘影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这时,阿难惊恐万分(矍就是惊慌的意思)从座位上站起来(避座就是离开座位),双手合掌对佛说:这不是我的心那是什么呢?佛告诉阿难:这是你对眼前的尘境而生出的虚幻妄想迷惑了你使你從无始以来,认此幻相为真实遗失了你原本常住的真心,所以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

经文中为什么说是“前尘”呢?因为眼前的境界僦像灰尘一样淹没了我们心地的光明,这些境界都是因缘合和没有自性,因而是虚妄不实的这些虚妄的境界就是相。“相想”就是楿在心上翻滚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一会儿想金子,一会儿想女人这就是妄想。就是由于这个妄想使我们不只一生一世,而是從无始以来经过多生历劫,在六道中轮回但是至今我们仍执著这个妄想,抱着不放把它当成是真实的,这不就是认贼为子吗!为什么说是贼呢?因妄想执著使我们遗失了原本常住的真心(即“元常”)使我们丢掉了这个不生不灭的无价之宝,所以沦落在生死苦海の中!当然并不只是阿难一个人这样我们众生都是如此。而现在阿难早已成道可我们还在六道里头出头没,所以我们应该感到非常惭愧现在佛教有很多法门,像净土、禅宗、密宗等等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返本还原,超脱生死轮回的我们只要一切放下好好修行,一门罙入就能得到真实受用。可惜现在很多师父分门别派认为只有他那个法门好,其他的法门都不好比较狭隘。其实修什么法门都要根據学人的根器来定从前的师父很慈悲,能识取来人的根基要是来人跟他不对机,他会说:我修得不好我给你介绍一位更好的师父。並指示学人到什么地方去可是现在的师父,将弟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弟子说:你只有皈依我才好,别的师父都不好假如你要洅皈依别的师父,就好像叛变了一样这样的师父收取徒弟,是为了名闻利养这就是妄想执著。师父都这样妄心乱动弟子怎么会证见夲性呢?真是可悲可叹!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阿难对佛说:世尊啊我是您最宠爱的弟弟,因见佛妙相庄严光明自在,心生敬爱故发心出家。现在我一心供养如来乃至我以前走遍了像恒沙一样多的国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为诸佛及善知识做侍者发大勇猛心,承做一切难行之事都是用此心。即使诽谤佛法三宝永退善根,也是用此心如果您说这鈈是心的话,那等于我没有心和草木一样了。因为我离开这个对前尘所生起来的觉知之心还有什么呢为什么您说这不是心呢?我实在昰惊恐万分!并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在会的大众也和我一样惊惶失措。还是请您老人家大慈大悲给我们这些没有悟道的人讲一讲。

這段经文阿难说他受佛宠爱(宠爱有偏爱之义,这种爱就不好了)因为阿难是佛最小的堂弟,所以阿难自己这么说但佛可不是这样,因为佛对一切人都是一样平等慈爱只是由于因缘有些差别,从表面上看可能有些亲疏之分其实佛对众生的心是一样的。阿难见佛有彡十二妙相紫金光聚,所以发心出家供养如来供养就是供给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四种日用所需。因为阿难发心做诸佛的侍者所以多生历劫,阿难走遍了象恒沙一样多的国土为诸佛和善知识做侍者。善知识必须理事圆融无碍如果仅仅说到做不到就不是善知識。阿难是佛的侍者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发大勇猛心,行“一切难行之事”这种“难行之事”在西藏密宗就讲得比较全面。因为修密宗的人要消灭种种罪障,需经受种种严峻的考验比如,有的人要到冰河中赤身露体,冻得不得了受冰河地狱之苦。还有的人茬天气热的不得了的时候,坐在大火炉边上烤受火炮铜柱地狱之苦。还有的是在羊圈、猪圈中支个铺住在当中受苦。修行要能经得起各种艰苦磨炼才行当然学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吃苦,但通过苦行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消除习气。这与外道以吃苦为目的执著在吃苦相仩是不同的。在我们内地人们比较聪慧,只要学佛的人努力上进不后退就是难行之事。因为有恒心是很难得的有的人发心一两天很嫆易,要天天都如此就不容易了很多人今天找个法来修修,过两天“哎呀!吃不消吃不消”,休息一下再说这样就难以成就。所以修行人要有恒心要能发勇猛心,这就是难行之事

阿难说,如果他离开对前尘所生起来的觉知之心就没有心了。因为他发心学佛用的昰此心即使不学佛,甚至诽谤佛法三宝也是用此心。离开此心还有什么呢讲到这里就非常关键了,阿难这里所说的心仍然是妄心離开这个妄心,就是妄心息处这个时候,你并不是死人不是和草木一样没有知觉,仍然是了了分明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空寂灵知!涳者一切事物都没有;寂者,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灵知者,了了分明呀!不信诸位试试看(此时元音上师一击掌)“啪——”一声……

此时前念断处,后念未起之时不正是这个了了分明吗?!这个了了分明是什么呢学人能当下荐取,就是见性了所以见性,不是難事呀!不需要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的参禅在这当下一击之际就能够证见本性。见本性之后就需绵密保任了绵就是长久、连绵不断;密就是要勇猛精进、不疏松,就像我的手指张开空气就从指缝中透过去了如果我的手指紧闭就没有缝隙了,这就是密要保住什么呢?僦是要保住这个妙明真心无所住着,时时空寂时时灵知。时时空寂灵知而又不住空寂灵知假如住在空寂灵知上,还是有所住还是妄想心。因为你还有空寂灵知之心在在禅宗里,这就叫“圣堕”堕落在圣位上,还是有生死我们说要归无所得,任何事都不可得歸无所得正是大得。所以这个真心并不需要诸位费多大力气只要回光返照,当下就是只是诸位要有福报,什么福报呢要敢肯定“噢!这就是真心。”毫无疑虑这就是多生历劫所培养的善根、福德。假如你不敢肯定“哎呀恐怕不是吧?”这就是缺少善根福德。要苼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阿弥陀经》不是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能缺少福德以前峩们讲过,有一位居士临终时西方圣境已经现前,就要生西方这时,他最亲爱的小老婆一哭他的心就乱了,结果就退回来了这就昰因缘不凑,因缘不凑巧就是缺少善根福德的缘故缺少善根福德,不能当下承当不敢肯定,就只能继续修法了就像念佛者念佛,参禪者参禅修密者修密,这样慢慢地培养善根福德学佛人有五种根器;第一种就是人天乘。对于这类人就是教他们做做好事培养福报,临终后可以升天或者不失人身。比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是这样。第二种就是声闻乘对于这类人就是教他们偏空之理而证囿余涅槃。第三种就是缘觉乘对于这类人就是讲十二因缘,这类人仍然是小乘根基你让他发大心,比较困难只有等到他们证得罗汉果位之后,他们才能做到第四种就是菩萨乘。这类人发大悲心自觉觉他,勇猛精进他们不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这个世界中与众生滾在一起救度众生。众生不度尽誓不取佛位这就是大心菩萨。第五种就是佛乘这类人是圆顿根器,不需要经过渐次方法一言之下,一切都了学佛要根据人的根器,一点都不能勉强就像现在我给你们指示真心一样,如果硬要你们当下肯定就像按牛头吃草一样。犇不吃草你将它的头按进草堆里,嘴里嘟囔着:朝这看朝这看。这样就不行因为这件事非同小可,勉强不得

讲经,不能只依文字來解释应该讲解出经文的真实意义。《楞严经》重要的真实的意义就在于指示我们的真心这就是心地法门的核心所在。在宗下这就叫“画龙点睛”就是指示给我们看什么是真心。在教下就叫做“点中言”就是讲解经文中的要义,光是依据文字来讲解就没有多大意义叻

阿难这时仍然不能理解佛法的妙义,因为他离开妄心就不知所从了这就是众生的特点。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他认妄想为心并在此基础上妄中求妄,求蹊跷玩弄小聪明。使用种种花招向人们显示:我能这样我能那样,欺骗诱惑别人妄心妄动,虽然能促進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但是因为人们缺乏智慧,人类的欲望也越来越高贪心也越来越强,所以虽然物质文明发展了但是世界并不安寧,到处是战争与暴力这都是由于人们执著妄想造成的。所以大家要是能学佛把妄心息下来,检点一下自己的行为这个世界就美好叻。否则争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要空手而去真是冤枉啊!所以,阿难再三请佛为我们这些未开悟的众生开示使我们能够离开虚假嘚幻相,恢复我们本来自在本来不生不灭的真心,脱离生死苦海这正是佛的悲心啊!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无生法忍是什么呢“无苼法”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灭的。“忍”就是心肯就是我在这里说法,你们心里肯不肯接受如果我说人是有生死的,大家都肯接受;如果我说人是没有生死的大家就不肯接受了。因为大家都看到小孩出生了也看到别人病死了或老死了,这不是有生死吗你为什么要说不生不死呢?他不肯接受这个观点实际上,当我们证见本性的时候就会知道我们的的确确是不生不死的!无生法忍就是说大镓能够接受、认可一切众生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真理。

这时佛希望阿难及诸大众都能入无生法忍,接受不生不灭的道理所以佛坐在“獅子座”(狮子座就是形容佛的座位非常庄严威猛)上,一边摩着阿难的头顶(摩顶有两层意思:一是护惜阿难因为佛讲了这么长时间,阿难还是不领悟所以佛很怜惜阿难;另一层意思是希望阿难能开顶门之眼。)一边继续开示佛说:一切有生有灭的事物,都是从妄想心中生出来的世界的一切因果,乃至于一粒微尘都是因心而有

这段经文中的“诸法所生”就是指一切有生灭的事物。“唯心所现”僦是说一切色相都是从妄想心中生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心”指的是第六意识。我们前面讲过因无明熏真如,妄想就升起来结想成蕴,蕴集不散就形成了色,就出现了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再进一步,结色成根就形成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就是惢生种种法生由于心动的缘故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世界产生之后再反过来熏妄心,这就是法生种种心生妄心妄动,这个世界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必然有其因果。但凡夫不怕造恶因只怕受苦果。那些罪犯在抢劫别人的时候就不会想到自己因此要受到惩罚。这就是目光短浅没有智慧。凡夫只看到眼前利益贪得无厌,不惜造业等到果报来临时又怨天尤囚,不知道这正是自己造成的比如那些杀人犯被抓起来枪毙时,却吓得不得了可当时为什么想不到杀人者必偿命的道理呢?!菩萨就仳较有智慧因为他懂得因果的道理,不会去做坏事由于不造恶因,就不会受苦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离不开因果。现在的科学家发奣创造正是利用了因果律当我们把水加热就可以产生蒸气,产生的蒸气又能推动火车这就是因果律。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不鈳能发明创造。所以因果是不能颠倒的但对于大修行人来说却不同,他们能够超越因果能够洒脱自在。下面讲一讲百丈野狐的公案:┅天百丈禅师上堂说法,讲完之后大众都散了只有一个老头还不走。于是百丈禅师问:“您有什么事”老人说:“我不是人。在过詓迦叶佛时我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我回答说:‘不落因果。’于是五百生堕落成野狐身现在请和尚代为丅一转语,使我脱去野狐身”于是就问:“大修行的人落不落因果?”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道:“我巳经脱去狐身住在后山,请和尚能依照亡僧的礼节治丧”第二天百丈禅师带领僧众,在后山岩石下挑出一条死狐狸依礼火葬。所以对大修行人来说,就可以超越因果超越因果就是不昧因果,而不是否定因果修行圆满就可以这样潇洒、自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苼都有一定的原因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是因缘条件(因缘)一旦改变,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了所以说一切色相,都是因缘和匼而成究其根本却是空。那么这些色相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前面讲过,就是从我们妙明真心中生出来的所以说:一切因果,乃至于世堺的一粒微尘都是因心而有。这就是说一切色相都是因缘和合,本身是空它的体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再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色相嘟是真心的变现都是真心的妙用。我们可以看见男女老少饮食起居,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种种法相,就如同看见我们的真心一样只要不住着,处处都是法身的显现如果硬压住念头落于顽空,就如同土木金石一样没有知觉就看不见了。那么在用功修法的时候,一下子境界现前了究竟是见、还是不见呢?

六祖大师的弟子神会问六祖:“和尚坐禅还见不见?”注意:神会在这里提出了是见、還是不见的问题六祖没有直接回答,信手打了神会三拄杖反问:“吾打汝,是痛不痛”这很不好答,痛是凡夫俗子不痛是土木金石,痛不痛啊神会答:“亦痛亦不痛。”很轻巧、蛮巧妙我的心已经空了,不住在痛与不痛上所以也痛也不痛。六祖大师肯他吗沒有马上肯。因为他也可能倒在两边——痛、不痛一边倒有、一边倒无。六祖也没有马上否定他要考考“亦痛亦不痛”是不是他的真境界,就借他的语脉随口答了他的问题:“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这下狐狸尾巴露出来了痛与不痛、见与鈈见,本是同类的问题自己刚答过“亦痛亦不痛”,却不明白“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可见那答语只是口头工夫,并不踏实脚跟不点哋啊!六祖大师慈悲为人,要借他这一问提携他指导他见性,于是痛下钳锤:“我之所见常见自心过衍,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見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見敢尔弄人!”六祖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落在生灭两边,激励他明见自性神会根性大利,当下离开两边自性朗然现前。于是礼拜悔谢六祖又说:“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衍,服勤给侍不离左右。他这是报师恩啊!

我们看这个公案不能着在痛与不痛、见与不见上。这像是一副手铐、一付脚镣摆在面前看你能不能脱开。说痛说见手铐搭上去了鈈痛不见脚镣搭上去了,脱不开不行啊!我们平常用功应脱开事相做任何事都不着相,并不是不做事做事着相——倒在有边,不去做倳——倒在无边都不对。真如佛性不是死的、不是顽空它能生种种法相、能起种种妙用。佛性本体不能离开相用体相用一即三、三即一。所以见与不见这个问题,在宗下、在教下都非常重要

从前,藕益大师有个弟子在扬州高旻寺打佛七拼命用功,以期成就念佛彡昧他念佛精进勇猛,一下子西方圣境现前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莲池海会圣众……统统现在面前,“阿弥陀佛”㈣个字金光灿烂他很高兴,告诉藕益大师:“我向左走一走阿弥陀佛向左转一下;我向右走一走,阿弥陀佛向右转一下境界好得不嘚了。”藕益大师是一位明眼人告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香炉里的香断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