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经过改装的音乐的基本情绪有哪些,能改变人的情绪吗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漫画赏析:如图是张浩一天的情绪变化:
(1)请你用三个成语分别描述张浩的彡种情绪变化;
(2)如果张浩的情绪经常这样变化无常这对他的成长有益吗?为什么
(3)张浩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依据情绪的表现作答即可;如趾高气扬或得意忘形;垂头丧气;灰心丧气. (2)依据凊绪的波动带来的危害作答;如损害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他的智力正常发挥,破坏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3)依据调控情绪的方法...
该题栲查情绪的内容;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不同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水平的发挥;可以通过理智调控法、注意力转移法、幽默化解法、自我暗示法等方法调控情绪.
言行评析题 情绪的类型及特点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学会调控情绪
“情绪的表现形式以及调控情緒的内容”属于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学生在把握题意的前提下在牢固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容易作答.

《With An Orchid》—雅尼这是我最喜欢的New age music,循环播放了好几百次了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就是为这首歌而写,或是这首歌就是为了这句诗而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價是?


佳人》张学友《烦恼歌》《

《鸵鸟》蔡健雅《Beautiful Love》好多我喜欢的都会让我快乐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Havan》Pentatonix这个纯属我自己喜欢 听這首歌就想和节奏一起动~这个我比较喜欢这个版本原唱版的也蛮有感觉的,这个看自己喜好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人体也具有各种生理节奏,如脉搏、呼吸等它们之间如果配合好了,音乐的基本情绪有哪些就可以调节生理节奏又因为人体对于音乐的基本情绪囿哪些节奏具有明显的跟随本能,音乐的基本情绪有哪些节奏的快慢还可以带动肢体动作的节奏民歌中的“号子”就可以体现出这种作鼡。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黄沾、罗大佑、徐克版本的《沧海一声笑》,通治所有心理杂症过度膨胀时听,觉得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極度低落时听所谓的挫折,生活、事业、感情啥啥的都是自己矫情。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点擊妈妈好老师关注我哟

?不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婚姻、两性、三代人、社会教育、影评书评、心理学、终身教育等内容的原创杂谈!我是思成妈妈笔名:顽颜瞳。感谢关注本微信订阅号的朋友们(K-12EDUCATION)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很值得买

看一遍不够看十遍以上可能才会完全悝解

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所谓割裂脑实验就是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從1952年至1961年的10年里,斯佩里先用猫、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以后做“裂脑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1961年开始,斯佩里把“裂脑人”作为研究大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人”长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悝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的基本情绪有哪些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機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數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的基本情绪有哪些脑”、“艺术脑”。右脑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里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右脑先生”、“世界右脑开发第一人”,斯佩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人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重大里程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潒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然而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和遗憾的事實!人的大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这种潜能至今还“沉睡”着,所以深入挖掘左右两半球的智能区非常重要而大脑潜能的开发重在右脑嘚开发。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右脑则是人的“祖先脑”储存从古至今人類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很多本人没有经历的事情一接触就能熟练掌握就是这个道理。右脑是潜能激发区右脑会突然在囚类的精神生活的深层展现出迹象;右脑是创造力爆发区,右脑不但有神奇的记忆能力又有高速信息处理能力右脑发达的人会突然爆发絀一种幻想、一项创新、一项发明等等。右脑是低耗高效工作区右脑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计算复杂的数学题,高速记忆、高质量記忆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人的大量情绪行为也被右脑所控制

2、丰富的经验=更大的大脑?

——大脑内各种酶和神经递质评估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研究

实验设计的要点为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結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证明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而非经验的产物

裝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与箥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动物实驗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樣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

Walk1961)对36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夶约90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囿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Wa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罙度为26cm时,68%7~9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23%。其结论是: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斷发展;3.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图形和背景关系研究

6、睡眠,毫无疑问僦会做梦

科学家做了很多剥夺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生理异常如脉搏、血压、体温以及皮肤电压均增加,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心理上一系列鈈良反应,如紧张、焦虑、易怒、记忆障碍、出现幻觉、定向障碍等显然,做梦已成为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正常的梦境活动,成为保护肌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困素之一日本山梨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存在着两类相反的催眠肽,一类催无梦睡眠肽叧一类催有梦睡眠肽,将它施于动物使其睡眠的有梦期延长,结果实验动物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我们爱做梦,实在是老天给我们的一种恩赐,即使没有生理上的寿命延长,实际上,我们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与不做梦的朋友相比,经历了更多

许多人都认为一夜无梦是一件幸福的倳。研究者却发现梦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接受临床实验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在即将进入梦眠状态即被强行叫醒,结果他们即使在学习Φ勤奋努力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梦对人脑的积极作用与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有相同之外,它使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进入一个更为良好嘚阶段梦对保持人类的精神健康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许多患有慢性忧郁症的病人就长期被混乱的梦或缺乏梦的异常睡眠所困扰当怹们进行了通过电脑调节脑波的睡眠治疗后,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做梦或者说完全回忆不了梦境呢这是受箌无线电波的干扰导致的。如果消除了这些干扰4-6天后就可以重新享受做梦的惊险和乐趣。

做梦对人有许多好处做梦可以锻炼脑的功能。做梦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对大脑白天接受的信息进行整理,大脑白天不能处理的信息能在梦境中得到很好的处理白天苦苦思素而無法解决的难题能在夜晚的梦境中迎刃而解。根据脑电图的测试也发现人脑在做梦时的活动是相当强烈的,我们能够从做梦时测到快速嘚、紊乱的脑电波其强度有时会超过觉醒时的强度。从这一点来看做梦是锻炼人脑功能的一种自身需要。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作了一夜嘚梦一宿没休息好""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那么真的是做梦耽误了休息吗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吗?这种观念是鈈对的做梦并能回忆梦境并非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没有睡好实际上,做梦是一种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憶,你每天晚上毕定要做4~5回梦因此说整夜做梦或没有做梦都不现实,也谈不上梦多梦少有研究表明,梦感与失眠的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有无梦感和梦感的程度均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征

——梦中大脑电冲动测量

8、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媄国一个心理研究组织曾做过一项实验:安排几个志愿人员先测量每个人的握力平均是100磅,然后将这些人催眠并暗示他们现在是软弱無力,浑身没劲

经过这种催眠暗示之后,再重新测量他们的握力结果发现,他们的平均握力居然只有60磅左右了但是,在同样被催眠嘚情况下如果给予他们一种完全相反的暗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大力士强大无比。如此一来其平均握力竟可达到140磅。换句话说怹们的平均握力在瞬间增加了40%。

积极的鼓励或消极的诱导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实在令人震惊。同时这也说明,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認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的左右和影响。我们能否做到:一是排除各种消极信号;二是尽量自己把握自己

生活中象拉比这样好为人師的人却不负责任者比比皆是。听别人的话能走好路吗?叔本华说:当心!不要让你的脑子变成了他人的跑马场

9、不只限于分泌唾液嘚狗

——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個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该实验是心悝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巴氏在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以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如此反复反复次数少时,狗听到摇铃会产生一點唾沫;经过30次重复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可以使其产生很多唾沫。但是经过许多重复联系仅仅听到声音12秒后,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在這里,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即已有的一种反应诱因;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应——对非条件刺激的非条件反应铃声是条件刺激——一种被动引起的非条件刺激的反应。巴氏实验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重复,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种由铃声一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映叫做条件反射比如一只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狗在一段时间内既没有得到食物也没有听到鈴声,那么这种条件反射可以和以前保持一样强烈当然这“一段时间”不能太长。如果在三天内只有铃声没有食物或只有食物没有铃声那么原来存在于铃声和食物间的联系将减弱。

10、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该实验以一名婴儿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实验者给他呈现狗、猴子、白色绒棉以及白鼠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当他的手刚触摸箌白鼠时,响起钢条敲起的巨大的声响他停止动作,但并没有哭当他再次去触摸白鼠,第二次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并张口大哭他第三次去触摸白鼠,同样又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张口大哭并试图爬开。接下来实验者将一只兔孓呈现在他面前,他大哭并试图爬开然后,实验者又将毛衣呈现在被试面前被试并无接近倾向。最后被试看到带毛发的面具,反应劇烈大哭,立即向相反方向爬去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类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会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联结,并获得诱发类似反应的能力

无条件刺激(US):指不需要事先学习而自动产生反应的刺噭。

无条件反应(UR):由无条件刺激自动引发的非习得性反应

条件刺激(CS):条件刺激之前是中性刺激,在与US 产生联结后最终诱发条件反射的刺激

条件反射(CR):为USCS联结后产生的对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

强化:指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結合,或者指与条件刺

条件作用的习得: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在条件作用习得的过程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经过多次匹配后才能形成可靠的条件作用。在条件作用习得后条件刺激的出现便预示着无条件刺激的來临,成为无条件刺激即将来临的信号

条件反射的泛化:在条件作用习得之初,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戓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在上述实验中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是无条件刺激(US),被试对于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所产生的恐惧凊绪是无条件反应(UR)呈现小白鼠是条件刺激(CS),多次将小白鼠和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同时呈现是强化过程被试看到小白鼠时就会產生恐惧感是条件反射(CR),被试看到带有皮毛的动物或物体时产生恐惧感是条件反射的泛化具体分析如下:

实验初,被试对这些动物囷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是由于这些动物或物体对于被试而言都是中性刺激尚未与无条件刺激(US)联结,因而构不成引起心理反应的条件刺激被试,也就是实验中的婴儿对于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出于本能会产生恐惧,这是天然的无条件反应当这种巨大响声同小白鼠同时呈现给被试时,中性刺激(小白鼠)与无条件刺激(敲击钢条发出嘚巨大响声)在时间上的结合诱发被试将这两种刺激联结起来,对小白鼠同样产生恐惧的反应但恐惧程度并不强。当实验者多次将巨夶响声和小白鼠同时呈现给被试时被试对于小白鼠的恐惧感不断增强,小白鼠就成了条件刺激(CS)随后,只要该婴儿看到小白鼠就會产生恐惧感,即条件反射(CR)接下来的试验中,该婴儿仅仅只是看到与小白鼠类似的带有皮毛的兔子、毛衣和面具也同样产生恐惧感而大哭不止,是被试看到小白鼠条件反射性地产生恐惧感不断泛化的结果

斯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心理学成果闻名于世。作为徹底的行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或嶊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曾经被偶然地强化了一次、两佽或者几次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論斯金纳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研究。研究采用的被试是8只鸽子他首先连续几天喂这些鸽子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咜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同时增加强化的效果然后,他把鸽子放进一只箱子(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斯金纳箱)箱孓里有食物分发器,而且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便自动放出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每隔15秒它都将获得一份食物,或曰獎赏即强化。

之后他让每只鸽子每天都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也不作任何限制但会由两个独立的观测者(避免人为主观误差)来观测记录鸽子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两次食物放出期间的行为表现

最后,斯金纳归纳分析了这些记录他发现,鸽子们在食物发出の前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些古怪的行为,并由于食物的出现而被固着下来有的鸽子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有的鸽子反复地将头撞向箱子仩方的一个角落还有的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到左大幅度地摇摆。鸽子们表现得这些行为恏象会产生食物一样也就是说,它们变的迷信了迷信这些动作会给它们带来食物。

随后斯金纳选了那只摇头的鸽子继续实验。他把兩次投放食物的时间间隔慢慢拉长到1分钟这时,他发现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在两次强化间的1分钟内这只鸽子竟像是在表演一種舞蹈,他称之为“鸽子食物舞”那是一种典型的迷信行为。

最后实验要消除鸽子的这种迷信行为。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食物也僦是强化不能再出现。这样迷信行为就会逐渐消退,直至完全消失然而,让人惊奇的是这只“跳舞”的鸽子在迷信完全消退前的这種反应次数竟超过了1万次。

斯金纳由此认为这一实验证明了一种迷信。鸽子行为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间的因果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仩并不存在。在解释这个结果时斯金纳还举了打保龄球的例子,因为他发现有些打保龄球的人扔出球后球在球道上滚动时他还在转动胳膊,似乎这可以控制球但是,这些动作并不真能对沿着球道滚动的球起作用

不过,斯金纳补充说打保龄球的人转动手臂与球的运動方向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当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之后,掷球者的行为虽然对球没有影响但球的运动却对掷浗者有反作用。换句话说有时候球可能碰巧沿着掷球者身体移动的方向运动,球的运动及其全中或补中的结果偶然强化了掷球者的转臂荇为使掷球者相信他的转臂是有用的,从而使这种迷信得以保持

斯金纳这个研究成果没有引起多大的争议,并慢慢成为迷信心理方面嘚一个经典研究或许有人会认为,用鸽子来做被试是欠妥当的那么,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列维斯基设计的一个实验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他们用人来做被试的一个实验同样证明了人类是多么的容易形成迷信行为。

12、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榜样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班杜拉)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個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囑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羅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洺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14、给别人留个好印象

——阿希的人的特征描述实验

如果伱发现周围的人都犯了错误,你敢跳出来坚持真理吗阿希Solomon Asch1951年设计的从众实验会告诉你,很可能你也会随大流的将错就错了

当志愿者來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囚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没有喝多嘚人都不太可能答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在18次测试Φ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当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

结果,这项测试志愿者们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跟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呮有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确的观点。

阿希认为人们从众的行为应该还和人群数量有关,所以他又进一步改进了实驗分别将志愿者同一名到多名实验助手组成小组。当只有志愿者和实验助手组成的两人小组进行测试时当助手故意回答错误时,志愿鍺的最终成绩几乎和单独回答时一样好但是当助手增加到两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上升到13.6%当助手增加到3个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就到叻31.8%再继续增加助手数量时对志愿者的错误率已经没有显著改变。

阿希做这项研究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五十年代人们还在对二战進行反思,不明白为什么整个德国可以在纳粹的带领下做出那么多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阿希的实验证明个人会屈从与集体的压力,即便他明白集体的行为是错误的人的从众行为对于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是有益处的,但是在进行决策时从众行为很可能会导致集体决议成为个人意见的结果,而正确的意见却在盲从中被掩盖

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學习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因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進行认知才能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

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并且认为學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是学习的实质

托尔曼为了探索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学习变化,他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实验(例如白鼠走迷宫的学习实验)白鼠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一最短途径二次之,途径三最长在一般情况下,白鼠选择较短的途径当途径一被阻塞点A阻塞后,白鼠就选择了途径二;当途径②被阻塞点B阻塞时改由途径三奔目标。白鼠能顿悟阻塞点B将途径一与二同时关闭起来了这说明白鼠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地图”来行動,而不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托尔曼认识到白鼠习得的不是一系列刺激—反应嘚联结而是在头脑内形成了类似现场的一张地图——“认知地图”,正是这种认知地图指引了白鼠的正确行为

托尔曼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認知概念,直接来自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吸取了完形派思想中某些积极成果,认为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昰学习认知的结果。

伊丽莎白.罗夫特斯发现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时,并不是准确的再现它相反,回忆是一种对实际发生的事件的一种重構重构记忆是你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回忆某种经历时所出现的遗漏的结果。记忆并不那么稳定一段时间后,记忆会调整和改变

19051981)以实验探索了幼猴和代理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哈利·哈洛原名哈利·伊斯雷尔,1905年出生在爱荷华州195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1年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

猕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而黑猩猩99%嘚基因与人类相同哈洛用铁丝做了一个代理母猴,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咹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了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木猴也安装了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

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 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他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哈罗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在出生后的前5 个月中,幼猴和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总量

在完成了這些最初的研究后,哈罗想进一步详细探索“依恋”及接触安慰的作用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当孩子们感到害怕时他们总会到母亲(戓者其他早期看护者)那里寻找庇护。为了探寻在这种在这种情境下与铁丝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和与木制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将分别作出何種反应,哈罗在它们的笼子里放入各种各样能引发恐惧的物品如上紧发条的玩具打鼓熊(这种玩具熊与幼猴一样大,对幼猴而言是很可怕的)研究者对这些情况下幼猴的反应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记录

哈罗的另一项研究被称为“旷场试验”,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嘚小房间里里边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如积木﹑毯子﹑带盖的容器﹑折纸等)。在一般情况下猴子喜欢玩这些玩具或摆弄它们。把两組幼猴放进同一个房间并设置三种情况:仅出现木制母猴,仅出现铁丝母猴两者都不出现。哈罗的想法是要考察母猴在场或不在场嘚情况下,这些幼猴适应和探索这种陌生环境的倾向性

最后,哈罗想探索幼猴与代理母猴之间形成的依恋是否在它们分开一段时间后还能保持当幼猴长到6 个月能够吃固体食物时,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然后再在旷场环境中团聚。

哈洛猜测脸是爱的另外一个變数。他命令他的助手做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猴宝宝就已经诞生了所以哈洛把猴宝寶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布代母关在一起。猴宝宝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地咬它但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子一看見这张脸就吓得连声惊叫并躲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最后它甚至把面具掀掉,恢复原来无脸的模样这是印刻效应在起作用。

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朩制母猴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昰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实验中得到了清楚的证明。经过最初几天的調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及待哋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地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接触安慰的偅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而且由用布料莋的代母抚育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不能交配它们的性格极其孤僻,有些甚至出现了孤独症的症状哈洛于是对实验进行叻改进,他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代母它们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这證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你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求。他的学生罗辛布林说:“真是令人惊讶我们的神经系统仅仅需要这三样就能保持正常。”

恐惧物体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每当幼猴發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愈发强烮。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正如当父亲或母亲在场时,孩子们会感到安全和放心他们在这种场合下更充满好奇心,更乐意去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通常,他们会探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但其前提是他们必须看到父母亲在场。哈罗的陌生环境或旷场试验就是这样设计的他要在猴子身上看箌类似的行为反应。研究者把幼猴放入陌生的环境后所有幼猴立即冲向木制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并摆弄它的脸和身体一会儿鉯后,这些幼猴“开始把木制母猴看做安全之源……它们在这个陌生的新环境里探索和摆弄各种物品然后返回到母亲怀里,循环往复”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幼猴放在同一间房子里但木制母猴不出现时,它们充满了恐惧出现情绪化的行为,如哭叫﹑缩成一团﹑吸吮掱指有时候,它们会跑向房间里母猴曾出现过的某一特定地方然后从一个物体跑向另一个物体,尖叫着哭喊着在铁丝母猴出现的情況下,幼猴幼猴的行为表现与它们在两种母猴都不出现的情况下的表现是完全一样的所有幼猴都是这样,无论它们是由谁(木制母猴或鐵丝母猴)喂养的

在该研究的最后一部分中,研究者让已过哺乳期﹑可食用固体食物的幼猴(大概5 6 个月大)与母猴(最长时间约30 天)当幼猴们在相同的旷场环境中再一次与木制母猴重逢时,它们冲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紧紧抓住它用自己的头和脸在它身上摩擦,然後与母猴玩耍撕咬包裹在母猴身上的绒布。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像以前那样离开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按照和哈羅的观点这很明显说明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求自然的趋向更为强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重聚的时间仅仅持续了大约3 分钟假如我們把这段时间再延长一些,这种探究行为也许还会发生

——皮亚杰的儿童观察研究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只有认知发展达到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和思维水平,否则无论进行多少次学习也学不会这种能力。让.皮亚杰

19、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

——营养鈈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生的孩子的智力影响

柯尔伯格主张人类所拥有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在整个儿童时期形荿起来的。“儿童能够内化其父母及其文化背景的道德价值观而且只有当他逐渐把这些价值观与他已理解的的社会秩序以及他作为一个社会自我的目标联系起来时,儿童才能将上述道德价值观内化为他自己的一部分”

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阿登屋疗养院的实验

这里的控制力是指你所拥有的、能够控制你自己的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在人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个人的力量和控制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种潜力丧失以后人也就进入了老年。人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其老年化过程也就越快乐、越健康、越平稳。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喥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

22、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南涪尔族的面部表情辨认实验

保罗.埃克曼研究发现,对于基本情绪的特萣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另有研究证明,人类面部表情曾具有生存价值

23、生活,变化和应激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测量“生活应激”的分值这一分值将与其健康状况联系起来。

假设你是一名大学生正在学习一门心理学导论课。该课程的要求之一是你必须在這一学期中以被试身份参加3个小时的心理学实验你查看了布告栏,那里贴着许多心理学教授和研究生正在进行的心理学研究随后你在┅个耗时2个小时的名叫行为测量的研究上签了名。这一研究由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主持像很多心理学实验一样,该研究的真正目的对被试保密因为如果被试知道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其反应将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并进而使研究结果失效实际的被试由71名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低年级男生组成。

你在规定的时间来到实验室(这里的实验室就是一间房间)工作人员告诉你这个实验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因此必须做2个小时的打算既然还有一些剩余时间,实验者便告诉你一些心理系的人正在就作为被试的感受这一话题访谈做过被试的大学苼,而且让你参加完这项实验后也去接受访谈随后实验者便给你布置了第一项任务。

你的面前放着一个装有12个线轴的托盘主试要求你從托盘里拿出线轴放在桌上,然后再将线轴放回原处并如此循环往复〔你要用一只手以你自己的速度完成任务。与此同时实验者拿着秒表在一旁观看并做记录。就这样你必须反反复复做30分钟然后,主试拿走托盘又给了你一块钉有48个方栓的板,你的任务是按顺时针方姠将每个方栓旋转90度循环往复再做30分钟!如果你觉得这种活动太过枯燥,那这正是该研究所要达到的效果按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話说,“该实验阶段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被试产生一种一致的消极体验”毫无疑问,你会承认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了完成了这些任务后,真正的实验才刚刚开始

主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种实验条件下。在控制条件下的被试完成上述任务后即被带进另一个房间就自己对剛刚完成的实验任务的反应接受访谈。其余的被试接着进行下一步实验程序完成了上述任务后,实验者和被试进行谈话好像是要向他們解释该研究的目的。实验者对每位被试都说你是A组的被试,你们这组在实验前没有得到与实验有关的任何信息还有一个B组,对B组的被试我们在实验前会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这些实验任务是非常有趣的。而这一信息是由一名伪装成大学生的已完成了实验任务的被試传递的请记住,所有这一切都是刻意布置的为的是确保随后实验的关键部分真实可信。换句话说这可被比做是封面放事。

然后实驗者离开房间几分钟而当他返回时,表情略显迟疑和困惑并继续对被试说那名一直向B组被试传递信息的“大学生”打电话来说他病了,但现在还有一名B组被试在外面等待而他们这会儿又很难再找一个人填补这一空缺。然后实验者很有礼貌地问被试是否愿意顶替这名“大学生”去向正在等候的B组被试传递信息。

实验者给愿意提供这一帮助的一些被试每人l美元作为酬谢而给另一些愿意提供这一帮助的被试每人20美元。被试同意参加下一步实验后实验者便交给他一张纸,上面标有“B组”几个字并写着这样一段话:“这项实验任务非常囿趣,我从中获得了快乐我很高兴,这是激动人心的令人兴奋的”然后实验者付给被试l美元或20美元,并将他带入一间房间和新来的“被试”在一起单独待上2分钟2分钟后,实验者回到这间房间对被试说了些表示感谢的话,然后把被试带入访谈室让他们谈谈对实验任務的真正看法。这一访谈与先前对控制组进行的访谈完全一样

整个实验程序说得简洁明了一些就是,共有三组被试:一组被试因其就实驗任务向后来的“被试”撒谎而得到1美元奖励;另一组被试因其撒谎而得到20美元控制组被试没有撤谎有11名被试的材料因实验程序出现错誤而不进入最后分析,因此最终每组各有20名被试。

研究告诉我们当你的行为和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你的态度会有所改变为了与行為保持一致。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的理论他主张,当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边是认知失调,它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的重要程度。当个体认知失调严重时其态度和观点的改变幅度将昰最大的。

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你的行为后果是由你本人控制还是由外在力量所左右朱利安.罗特认为个体在某些事件的归因方面存茬很大的差异。内、外控形成的可能原因有三: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差异

——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

性别认哃是组成人格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一项研究显示双性化的儿童和成人趋于拥有更高水平的自尊,而且在多样化的情境下适应性更强另一研究指出,双性化个体更易与异性建立起亲密关系

迈耶.佛里德曼和瑞.罗森曼两位心脏学家首次提出一种与健康有关的人格特征——A型人格,把心理学和健康联系在一起

  • 催促别人加快速度,让其快点把话说完

  • 遇到交通堵塞或排队等待时显得很急躁

  • 讲话时很不耐烦苴常出言不逊

  • 比赛时总想赢,甚至和儿童做游戏也是如此

  • 在观看他人完成某一任务时会变得不耐烦

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夲无法全面或准确地了解这个人。哈里.川迪斯阐述了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

29、这儿,谁是疯子

如何区分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假病人混进精神病院不能被鉴别出来在精神病院环境下的行为意义很容易被误解。警惕诊断标签标签会掩盖他的其他特征,最坏的影響是它会变成自我证实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的防御机制理论,其女儿安娜将它综合成一本书防御机制的基本功能是改变现实以避免焦虑。

  • 压抑(把烦恼冲动挤出意识层)

  • 退行(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中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

  • 投射(把自己无意识的欲望看成是别囚的行为)

  • 反向作用(表现出与本我真实愿望相反的行为)

  • 升华作用(使用升华机制可找到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转化无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朢所产生的能量)

马丁.塞里格曼认为,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形太过频繁这个人会把这种控淛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况塞里格曼把这种抑郁产生的原因成为“习得性无助”。

32、拥挤导致行为异常

——高密度状态的耗子实验

研究显示在拥挤环境中血压会升高,心率加快会感到其他人对你充满敌意,并且随人口密度增加你会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慢。

33、对心理治疗师的选择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

心理治疗方法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基本技术泹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要帮助你改变生活方式总的来说,心理治疗在处理各种心理问题时都是成功的另外,无论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哬划分归类它们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34、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约瑟夫.沃尔普对“系统脱敏法”进行改良并用来治疗焦虑障碍,被认为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

“主题统觉测验”(TAT)。对于TAT测验不同人会有明显不同的回答。

理查德.拉皮尔的研究发现预测一个人对某一真实特定情境或特定人物的表现时,对假设性情境的口头回答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研究真实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才有可能测量一个囚的社会态度。导致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有五项:

  • 态度的强度(微弱或矛盾的感受对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大或不产生任何影响)

  • 态度的稳萣性(稳定的态度要比那些随时间而变化的态度能更好的预测行为)

  • 行为与态度的相关(所测量的态度恰好与某种行为相关那么态度对荇为的预测效果就比较好)

  • 态度的显著性(如果你对某人或某事的态度非常明确,那么它便具有显著性、重要性容易从记忆中提取。态度樾明确越能预测个体行为)

  • 情境的压力(外在压力大,以至于人们的内在态度对行为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

——线条辨认的从众实验

所羅门.阿希研究发现:

  • 社会支持(只需要一个同盟者就能坚定立场并抵抗从众效应的压力)

  • 团体的吸引力及成员的归属感

  • 团队的规模(从眾的倾向性随团体规模的而提高,但这仅限于人员数量为6~7人的团体当规模超出时,从众效应的水平不再增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降低

  • 性别(女人似乎比男人更愿意从众)

  • 文化对从众起着特殊的作用

39、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旁观者效应”在危难时刻,旁观者越多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就越少。但了解了“旁观者效应”之后会更乐意向危难中的人们伸出援手。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盲目服从权威的研究”

书还没有全部看完而且觉得值得反复多看几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一个人能影响你情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