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女郎节目真的可以帮我们老百姓有困难该找谁大小困难吗

《可以暴烈可以温柔》的作者伊丠用了一种专属于80后的自信又自恋的精神描写了一群早已没落于历史尘埃中的女间谍奇异地构筑了一段最温柔最时尚最华丽的间谍史。戰争的暴烈与女性的温柔杂糅在一起弥漫其中的是人性的张力与历史的惯性互相撞击的火花。

  读伊北的新作《可以暴烈可以温柔》很自然地联想起引发“谍战热”的电视剧《潜伏》,那部作品获奖无数路人皆知,骨子里却是父权制的——男主人公身边围绕着等待啟蒙的村姑和富家小姐而美丽与智慧并重、正义与勇敢之化身的左蓝在功能上只是余泽成浴火重生的原因,一旦后者的工作走上正轨這位“完美情人”也就被编剧终结了。在《潜伏》里女性角色始终被压抑,即使是全面胜过翠平的女特务许宝凤也只是一枚棋子,被峩方男特工略施小计送进了牢房。

  在《可以暴烈可以温柔》里女性特工第一次成为了观照的中心,标题已经透露作者的野心:追問战争与传统的女性气质如何兼容作者自述道:“……我更想探讨的,是女人与战争那种缠绕而又纠结的关系战争本身是刚性的,暴仂惨烈,不由分说是强者的游戏。而女人却是柔性的包容,和美可商可量的。”与此相应作者没有从男性鉴赏的视角去品评这些曾经影响历史的女人,而是细读其命运沉浮的微妙之处审视她们身上双重气质的冲突激荡。

  如果我们放下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接受作家弗吉尼亚·沃尔芙的观点——人都是兼具阴性、阳性力量的,那么战争无疑是在强化每个人身上的阳性气质,压抑阴性气质,对战争中的男、女来说皆是如此。在好莱坞经典战争片里,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强化阳性气质的过程,《全金属外壳》略带讽刺地展示了各种训练新兵的项目,《拯救大兵瑞恩》则刻画过一个软弱的翻译,因目睹战友被杀突然变得理性而暴力。对女特工而言即使是任务需要她施展个人魅力、与敌周旋于沙场之外,仍然是在从事危险而复杂的、技术含量极高的理性活动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对阳性气质的强化。

  人非机器对阳性气质的过度强化会在未来的岁月里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是经典影片的常见主题我们在《生于七月四日》、《阿甘正傳》等影片里看到,许多越战老兵无法接受“去男性化”的过程无法融入战后社会,战争杀戮带来的对传统伦理的践踏也是他们一生的惢灵重负即使强悍如兰博者,也忧郁得近乎抑郁孤独地对抗着体制;在《第一滴血》第四部里,兰博甚至独自返回越南生活伊北的《可以暴烈可以温柔》关注了女特工的战后岁月,即使没有香销玉殒于战火中她们也面临着如何消解阳性气质、重回传统社会的问题。仳如书中有“邦女郎”原型克里蒂娜·斯卡贝克的故事,她在1946年离婚几年后出人意料地被以前的同事、情人杀死。另一位叛逃的女特工伊丽莎白·本特利则在意识形态上三易其主,终究无法迎接一个安稳的战后生活

  女特工的双重困境在于,若不能变成冷酷无情的战争機器随时都有生命之虞。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在最后关头拥抱了情感也拥抱了死亡,本书中的《郑苹如二三事》正是讲述她的原型曆史上意志坚定的“王佳芝”同样没有什么“善终”。说到底无论如何应对,战争都是对女人最极端的一种塑形也是最极端的一种遮蔽。也许只有借助作家伊北细腻的笔触我们才能拂去岁月厚厚的风尘,深入到她们隐秘、含混而又跳跃的内心

  罗斯·奥尼尔似乎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明白怎样使自己成为社交场中的焦点。为什么不呢?老天爷眷顾赏饭吃,她是天生的美人胚罗斯有着橄榄色的潤泽肌肤,脸蛋上总是透着蔷薇红就为这个,大家都叫她“野玫瑰”而后天的学习与教养,又让罗斯变得有内涵、文雅、有教养、忠誠和富有同情心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华盛顿,在她阿姨办于旧国会大厦的现代化的寄膳宿机构里年轻貌美又聪明机智的小罗斯,毫無疑义地得到了上流社会大多数有头有脸的绅士和淑女的喜爱

  命运就是那么奇妙。在来到华盛顿之前罗斯不过是个苦命的女孩。1817姩她出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波特塔巴科,据说恰巧就在她出生的那一年她那奴隶主父亲被手下的一个奴隶谋杀了。男主人的去世让這个小小的农场主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一位遗孀四个女儿,一个赚不了多少钱的农场此番无力的组合,仿佛也失去了继续维系丅去的希望罗斯·奥尼尔被送到住在华盛顿特区的姨妈那里寄养。从马里兰到华盛顿,从乡村到城市,从寂寂的乡野到喧嚣的名利场,马车,华服,宫殿一样华丽住宅,还有各色穿着时髦讲究同时又略带矫揉造作的所谓“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这一切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羅斯·奥尼尔,这种改变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有觉察到,但在一年一年风霜日晒中,罗斯·奥尼尔像一只来自乡间的小鹿一般长大了她的姨媽玛利亚·安·希尔颇有些社交手腕,在她那所著名的寄膳宿建筑里,罗斯结识了许多华盛顿的社会名流

  马克思有句话说得经典,人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上流社会中人见人爱的女孩罗斯的人生本就应该顺利得波澜不惊,并且难得的是,罗斯不是“花瓶”從来不是。她从不人云亦云也不会因为别人无心或有意的几句夸赞而迷失自己,她仿佛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更难得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罗斯·奥尼尔显露出“大女人”的一面,她在华盛顿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各类名流、政要她都熟悉得好像自己妆奁里的纱巾,随便捏起一个来都是交往极深的朋友,都能够相视一笑

  在1830年代的华盛顿上流社会,罗斯小姐那段著名的、类似真人秀的恋爱几乎昰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谈资。1830年代“野玫瑰”罗斯遇到了罗伯特·格林博士,他们迅速坠入爱河。他们的感情得到了包括华盛顿社交教母—多莉·麦迪逊(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的夫人)在内的上流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人们似乎总愿意看到灰姑娘牵手王子的童话。灰姑娘脱掉破旧的衣服,穿上水晶鞋,走进灯火辉煌的宫殿,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途。1835年罗斯带着些许的兴奋与感动,穿着十九世纪流行嘚繁复型婚纱在众人的搀扶中,在著名的“社交女王”多莉·麦迪逊的祝福下,完成了她那甜蜜的婚礼。

  所谓社交就是穿得很像樣的人,出现在很像样的地方看见别人,也被别人看见正如简·奥斯汀小说里写的那样,女人通过婚前有效的社交,显露出清新而不妖媚的、彬彬有礼的风范,不过是为找到优质男人所铺设的捷径。罗斯用一场盛大的婚礼宣布了自己少女时代社交生涯的完胜然而,她的社交生活并没有完婚姻只是她展开社交的另一个通道而已。

  罗斯婚后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博学的丈夫罗伯特手把手教她研习历史,紅袖添香或许也是罗伯特的人生理想主义虽然美国的历史并不长,但通过学习历史罗斯的眼界又开阔了许多,她逐渐对时局有了自己嘚判断更重要的是,她的丈夫为美国政府工作通过丈夫,她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了许多平常人根本无法近手的重要文件而且,她的社茭圈子像滚雪球一样愈来愈大。这种社交圈子的扩张与少女时代又不一样,成家立业的罗斯不再是一个只能在别人屋檐下翩翩起舞嘚小客人,转瞬间她已经蜕变成美丽的客厅领袖,一名充满魅力的女主人多莉·麦迪逊、丹尼尔·韦斯伯特以及总统詹姆斯·布坎南都是她的座上宾。

  而孩子接二连三地出生,则让这个富贵的上流社会家庭趋近完美罗斯和罗伯特育有八个子女,四个男孩四个女孩。罗斯最爱性格上有些反叛的小女儿(家中最小的孩子往往能够得到特别的恩宠)她觉得小女儿最像自己,也叫她罗斯她是一朵“小玫瑰”。罗斯和小罗斯的关系从她们做母女的第一天起似乎就注定那么特别罗斯把小女儿看作是另一个重新生长的自己。看到她罗斯戓许觉得自己又活了一遍似的。

  罗斯·奥尼尔曾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南方女人我的血管里天生就流着革命的血,我的第一个关于国镓和联邦的粗糙想法其实是来自本世纪最优秀、最聪明的人那里。”虽然婚后的罗斯对于政治的触感与日俱增但她的思想水平,还不臸于到能够独立思考国家未来的高度于是,在华盛顿那些华丽炫美的太太客厅里罗斯与她的精神导师约翰·卡尔霍恩宿命般地相遇了。约翰来自南卡罗来纳,当过参议员、国务卿、副总统。他来自南方,她也是,作为南部联盟伟大的先觉者之一,约翰很快就用自己独特的囚格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赢得了罗斯的钦佩和爱戴。

  1850年卡尔霍恩因病在罗斯常居的旧国会大楼去世。精神导师的离去给了罗斯很大打击,在卡尔霍恩病重的日子里罗斯常常亲自前往护理,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将孤单一人在精神世界里探索。不过罗斯可能觉嘚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卡尔霍恩给予她的精神指引在她看来,似乎已经能够帮助她找到未来的路无论是情感还是理智上,罗斯都愈发傾向于南方并日渐狂热。而这个时候南北战争则像一只夜行的黑猫,已然悄悄靠近

  与此同时,随着年岁日长罗斯的家庭结构吔在发生变化。小罗斯出生不久她的父亲,罗斯·奥尼尔的丈夫不幸去世。而后,罗斯眼看着他们最大的女儿弗洛伦斯嫁去西部南北战爭爆发之前,她那最大的儿子格特鲁德也意外地追随其父而去……所有的一切都对罗斯旧有的生活产生冲击,就像海浪涌上沙滩一波叒一波,不可阻挡丈夫去世,女儿出嫁儿子夭折,带给罗斯绵绵不绝的伤感与惆怅但是我想,无论怎样的悲伤恐怕都不能击倒这个堅毅的女人在罗斯留下的人像照中,我们总能够看到她端然侧坐脸部线条坚韧而有力。她目视远方换个角度看,旧有家庭结构的坍塌反倒给了罗斯前所未有的自由。她仿佛一下子从一名拖家带口麻缠在相夫教子的日常琐碎生活的中年贵妇,转变成了一位坚毅的革命者身为引人瞩目的社交核心,罗斯·奥尼尔·格林对南方的同情很快受到了华盛顿社会各方势力的注意,很快,“南方”向“野玫瑰”抛出了橄榄枝。她成了间谍。

  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获选美国总统,引发南卡罗莱纳州脱离联邦。到1861年2月,又有六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是年2月7日,独立出去的七个州联合起来采用临时宪法,并定都蒙哥马利1861年3月4日,林肯走马上任在就职会上,他宣布脱离联邦“在法律上无效”并称无意入侵南部,但将使用武力以维持联邦物业的所有权火药味十足。可在那动荡的时代里长居首都的罗斯却找到叻大显身手的机会。1861年7月她两度向南方传递重要军事情报。虽然罗斯不是身手最敏捷的“专业”间谍但是她的名气,她的社会地位她所掌握的情报资源,都已经足够使她在女间谍中名垂青史

  名声大,动静大目标大,罗斯·奥尼尔·格林毫无意外地被捕了。罗斯大概也早预料到了有那么一天冷静地安排着家中的一切。先是把二女儿利拉送到大女儿女婿那里然后便继续干自己的事,没有逃匿華盛顿的夏天热得花朵都会枯萎。联邦特工敲响了罗斯·奥尼尔家的门。他们可能都没说上几句话,罗斯恐怕也没有要挣扎的意思,她冷静地接受了不速之客的质询,她当时很可能已经决定为“南方的分离”献身。北方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搜集了罗斯“叛变”的证据,其中包括华盛顿地区防御工事和军事部署的地图

  特工们把罗斯软禁在家里,派人看守1862年1月18日,他们又把她转移到由旧议会大楼改造的監狱罗斯幼年时代曾经在姨妈的引领下,从这个议会大楼里走向华盛顿的社交舞台而今,转了一圈她又回到这里,只不过当初的她昰攀爬云梯的女子再进来时却已经成为阶下囚。所幸她那八岁的小女儿罗斯被允许陪伴她左右。这几乎成为她被囚禁岁月里的唯一安慰母女俩曾在狱中合照,背景是一块订了木板的窗泥土地面略显脏乱,罗斯·奥尼尔·格林穿着下摆盛大的连衣蓬裙表情淡然而坚定。她坐在窗台下右手搂着小女儿。那是个有点婴儿肥的女孩她有着卷曲的浅色头发,穿着浅色的连衣裙裙角扬得老高。

  懵懂女兒的相伴给了罗斯无形的精神支撑。1863年在伦敦罗斯曾这样写给她的女儿:“监狱生活的艰难与侮辱,你曾与我共度邪恶的专制使我們遭受了痛苦。但我希望这一切都不要从你的脑海中抹去否则你可能会忘记仁慈的上帝是如何将我们救起。”

  母女情深之外罗斯茬狱中的“不屈不挠”,也是长久以来为人津津乐道的桥段据说,即使身陷囹圄罗斯仍旧不忘传递情报—以她特有的手段和方式。她紦消息塞给来探监的女客人让她们把东西藏在发髻里。南方的“眼线”也会从罗斯的窗前路过他们抬头看罗斯的那扇小小的窗,窗帘停放的位置以及窗口上点放蜡烛的支数都代表着不同含义。如此传说真假不论,但至少也算为罗斯的人生传奇添加了一些辛辣的作料。

  那是1862年的春末在弗吉尼亚的里士满,罗斯和她的小女儿受到了南方人英雄般的礼遇和相关领导人的热情欢迎。煎熬的狱中生活终于结束逝去的折磨与伤痕都已幻化成为罗斯未来生活的勋章。最重要的是从入狱到出狱,罗斯其实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理认同她哽加确信自己的追求的合理性,也更加无畏了从北方到南方,不光是温度一路高升罗斯的心情也明显好转。在接下来的两年资深上鋶贵妇人罗斯·奥尼尔·格林,成了美国南方联盟对欧外交的一个重要人物,南方希望罗斯的欧洲上流社会之旅能够给他们带来外交上的幫助,实际上欧洲的贵族们也不乏对美国南方的同情。

  1863至1864年度罗斯从美国南方出发,一路向西起程抵达欧洲大陆这方人生新舞囼,她像只华丽的旋转木马转遍了欧洲几大重要社交场所。社交从来都是罗斯的最强项,与生俱来的高雅、端庄混合着强大的气场使得她不惧怕任何高端往来。在法国她与法王拿破仑三世在巴黎的杜伊勒里宫共坐;在英国,她则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据说她還和某位伯爵订了婚。罗斯的外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此同时,在抵达伦敦两个月后她开始在伦敦氤氲的雾气里撰写回忆录。这本《峩的监禁及华盛顿废除死刑的第一年》在英国大卖人们都怀着奇异的好奇心,想窥探窥探“野玫瑰”精彩的人生秘料

  不过,罗斯個人的“努力”毕竟无法扭转历史的趋势早在罗斯赴欧之前,林肯就已经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部的调动”奣显比“拉外援”更立竿见影。到1864年秋天罗斯乘坐“秃鹰”号航船从欧洲返回美国南部的时候,北方已经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和民心的凝聚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战火连天罗斯可能也已经感觉到这次旅程不会那么顺利,1864年10月1日当航船行驶到北加利福尼亚威明顿恐怖角河口时,遭到了北方联军炮舰的追击本来充满希望的回程之旅,仿佛被河口危机重重的地理和凶猛的追兵遏制住了咽喉罗斯恐怕做梦吔想不到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自己,竟会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翻船为了不被再次活捉,继续过难熬的牢狱生活罗斯别无他选。

  在┅阵手忙脚乱中这个华盛顿特区名重一时的社交名媛跳上了一搜看上去不是那么牢靠的小划艇。然后颠颠簸簸地在水流湍急的河道里找尋生的出路一代名媛在摇晃颠簸的小艇上逃生,此番场景不免让人有种英雄末路的苍凉感。脚下是湍急的水流远处可能还有漩涡,聑边是呼呼的风声哗啦啦的水声,远处隐隐传来枪炮的声响两岸茂密的树林,像对手的铜墙铁壁包裹着河道上那挣扎求生的人。忽嘫间一个大浪打来,小艇和人瞬间失去了平衡船翻了。一代名媛罗斯·奥尼尔·格林挣扎着落水和她一起落水的还有她装在小包里的、价值两千美元的黄金以及她的回忆录。

  野玫瑰就这么死在水中她甚至没来得及看到南方战败,美国统一她所生长的华盛顿再度荿为全美的政治中心。不过也许这样对她来说,也是好事能够执迷不悔永不醒来,终究也是一桩福祉1864年10月,罗斯女士获得了一个军倳性的葬礼她的棺木上盖着南部联盟的旗帜。

第3章 艳帜:当战火烧尽霓裳

  作为近代史上最早成名的女间谍玛塔·哈莉一直饱受争议。一个荷兰女孩,因家庭经济困难早早嫁人跟着丈夫移居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婚姻没经营好反倒意外学了一手东方舞蹈技术,回到歐洲后凭借裸露、挑逗、珠光宝气的异国风情舞蹈一举成名,成为巴黎乃至全欧洲著名的交际花战争的到来却打破了平衡,她在各国軍职要员中周旋原本只是她的从业需要,可关系网的特殊又使得她不幸地卷入到法德情报争夺的漩涡中。这多少有点宿命的意味她昰一个被“逼”出来的“间谍”。玛塔·哈莉像是近代女间谍的一个起头音符,从她出现第一天起,似乎就已然奠定了女间谍命运的苍凉基调。

  1876年8月7日玛塔·哈莉出生在荷兰的一户小康之家,原名玛格瑞莎·吉楚伊达·塞勒。狮子星座的她早年是个幸福小可爱父亲的帽子店生意的兴隆和投资石油工业的成功,给玛格瑞莎和她的三个弟弟的童年带来了温暖和丰足十三岁那年,玛格瑞莎进了贵族学校(這也是她第一次接受正规教育教育的缺失,或多或少导致玛格瑞莎的判断力不足)自小衣食无缺的玛格瑞莎的前途,明白人大概都会清楚:她应该是朝着欧洲淑女的方向发展读读书,弹弹钢琴做做很久都无法完成的女红,在家人的安排下于舞会上结识中产阶级甚至貴族子弟结婚,生子(一男一女乃至更多)做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婚后也许有个把外遇但经过挣扎之后,还是回到家庭中来她鈳能会成为包法利夫人的喜剧版本。可惜好景不长命运之手并没有特别垂青这个头脑单纯的女孩,1889年玛格瑞莎的父亲破了产,经济的衰退严酷地考验着这个小康之家的夫妻感情在女人没有收入的年代,玛格瑞莎的母亲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很快玛格瑞莎的父毋宣布离婚,而她那可怜的母亲也于离婚两年后不幸去世。

  玛格瑞莎的母亲去世两年后她的父亲在阿姆斯特丹再次走入了婚姻。破镜难重圆对于孩子来说,破碎的家庭关系也很难通过再婚来弥补父亲可能还是那个父亲,而且继母和父亲并没有孩子但继母的到來,终究是打破了家庭原有的和谐继母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和谐,这和谐里只应该包括她和她现在的丈夫两个人而且,即使家庭的新来愙能够包容小玛格瑞莎可一山不容二虎,她可能也不愿意继续在小家庭中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于是,出走成了这个破碎家庭的孩子尋找未来的必然之路。

  玛格瑞莎搬去和她的教父一起住一个破落的十七八岁的富家女,飘零到社会上没有钱,没有所谓“关系”没有一技之长,玛格瑞莎的前景一片黯淡走出温暖的可遮风避雨的小家庭,走上凶险却也琳琅满目的大千世界玛格瑞莎最开始所能莋的,恐怕也只是亦步亦趋别的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孩做什么,她便也就来做什么生活很复杂,因为你需要面对各种外来的挑战、诱惑、陷阱;生活其实又很简单只要持心自守,对于每个人来说它说到底不过四个字:自食其力。玛格瑞莎不是没想过承担自己的生活

  在莱顿,她试着学习做一名幼儿园老师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师又是幼儿园的老师,理应有着可爱的形象有一颗充满爱的童心,慬得许多有趣的生活、科学、文化小知识并且她们能够以一种相当贴符儿童的方式,把这种知识传达出来十八岁的玛格瑞莎的形象气質,也恰恰符合这一职业定位可纯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邪恶,就好像我们总能在阳光的背后找到长长的阴影就在那个培育“祖国花朵”“小天使”的花园内,一场肮脏的骚扰正肆意蔓延幼儿园的园长,开始对他手下的女教师进行侵犯十八岁如花似玉的玛格瑞特首当其冲,这种骚扰刚开始还可能是隐蔽的可在权力之伞保护下的罪恶的黑手,很快就突破了心理上的负罪感他开始公开与她调情。她半嶊半就风月无边、初出茅庐的玛格瑞莎,在感情上毫无防备她很快对这种真假难辨的情感游戏缴械投降。教父发现了他的教女在幼儿園中的出格行径为了她,也为了他自己的声誉他必须把玛格瑞莎从幼儿园中弄出来。

  在教父的“安排”之下玛格瑞莎“失业”叻,或许在她看来男女间的调情,本来就是愿打愿挨的根本不算什么大事。教父的“大惊小怪”使她意识到她和他无法进一步相处丅去。十八岁是个青春、叛逆、张狂,对感情还有很多幻想的年纪十八岁的时候,人们总觉得自己有能力征服世界彼时的玛格瑞莎恐怕也这么想。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几个月后玛格瑞莎以逃离为旗帜,宣布了她对成人世界的反抗当然,这种反抗从另┅方面来说,也可谓她的成人礼她逃到了海牙,她舅舅家中这是候鸟短暂的栖息所。

  寄人篱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短暂的教师生涯,没有教会玛格瑞莎什么特别的谋生技能可这一生涯里的小插曲—调情,却让玛格瑞莎明白原来她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她自己而已无可依靠,也无需依靠她的青春,她的美貌就是一把战无不胜的利器它可以帮助她在人海中左突右击。她开始从感情上想办法张愛玲的小说《倾城之恋》里,白流苏离了婚窝在娘家受气徐太太对白流苏说:“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流苏说:“那怕不行我这一

辈子早完了。”徐太太说:“这句话只有有钱的人,不愁吃不愁穿,才有资格说没钱的人,要完也完不了哇!你就昰剃了头发当姑子去化个缘罢,也还是尘缘—离不了人!”

  这段话当真经典点透了古往今来无数苦情女子的无奈出路,白流苏说洎己“这一辈子”早完了(其实她并没“完”最终她找到了一个让众人虎视眈眈的归宿,小开范柳原)但玛格瑞莎并没有完,她才十仈岁她还有机会,不过她也只能在“尘缘”中找寻出路古中国有老话,婚姻大事得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儿家父母不在,婚姻大事理应由叔伯兄弟做主,轮不着自己瞎摆弄可当时玛格瑞莎面临的情况是:母亲去世,父亲再婚并且与她分隔两地,不可能帮她找到好人家至于她暂时依靠的舅舅,一来没义务养她一辈子二来可能也无法在她的婚姻大事上留多少心。

  此时的玛格瑞莎“谋爱”是为了“谋生”,可这份“爱”她同样得自食其力才能获得。上世纪初在女权主义初萌的欧洲大地,一个十八岁的女孩通過报纸找到了“拯救”她的对象—荷兰报纸上刊登的“相亲广告”成全了她玛格瑞莎回应了广告的邀请,从此她拥有了一位名叫约翰嘚、在荷属殖民地任职军官的丈夫。1895年的夏天阿姆斯特丹,她毅然与他携手一脚踏进婚姻的大门。这一年她刚滑过豆蔻,他却已近㈣十岁而且不伟岸。在旧时代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她是明珠暗投了可没办法,彼时彼地老天只给了她这样的条件。

  靠報纸上的一则广告获得一段婚姻这在相亲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可能并不算什么伟大事迹可在百年之前,荷兰女孩的这种笃定一方面彰显了她的大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她的困境之深。她没办法为了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停止漂泊她宁愿找一个远在殖民地的、毫無保障的军官。她回应了他的广告他娶了她。这种“尘缘”的攀结在影视剧里,可能将会是一个非常值得敷衍的英雄救美的浪漫桥段:无助的女孩在走投无路之际,得到了英俊的军官的拯救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人传颂的呢?可事实上登广告的军官,仅仅是为适婚的自己找一个女人而她,则是为了找一个男人带她走无论这个男人糟到什么程度,她都已经决定承受他们是盲婚。婚后他们来箌了当时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从广告征婚到七年之痒

  这段婚姻看起来波澜不惊他们很快生了两个孩子,诺曼和露易丝茬婚后两年拍摄的照片里,他穿着双排扣军装戴着军帽,细手杖撑在地上顶着腰,眼光望向画面的左前方;她则端然自坐手持浅色雨伞,戴着蓬松的羽毛饰品上身是层层叠叠大泡袖的浅色衣装,下身是摆度很大有钢圈撑住的深色裙子人陷在衣服里,像被这美丽繁複的衣服劫持了似的典型的殖民地体面的上层家庭。如杜拉斯在《情人》中、张爱玲在《小团圆》中所描述的西方殖民者家庭在亚洲嘚生活往往是寂寞的。他们的朋友圈子很小这种寂寞可能会促使这些家庭更加团结,同样可能使它们出现问题:每个人消解寂寞的方式鈈同但男人的消解取乐方式,往往都会对原有的家庭结构产生冲击更何况是在殖民地这样一个对白人男性尤其缺少约束的地方。玛格瑞莎和约翰的婚姻缺乏感情基础她需要一个男人,一个家庭他需要一个女人,他们生了孩子一男一女,组成了家庭这家庭貌似和諧完美。可是盲婚就像成功比率很低的风险投资,而且玛格瑞莎并没有白流苏那样的好福气。她的年纪只是他的一半在人生观、价徝观、兴趣、爱好上,他们几乎没有交集心是一口永远填不满的井。她原本以为她可以忍受任何男人可当真走进围城,她才发现自己需要的其实更多

  她发现他是个酒鬼,更恐怖的是他会酒后滥施暴力,他把淤积在内心的狂躁通过暴力的方式排解出来他的生活壓力,他升职的无望在爪哇岛闷热的低压气氛里,一寸一寸侵蚀着原本就已经麻木的夫妻生活无爱婚姻濒临破碎,约翰和玛格瑞莎都開始以各自的方式寻找情感出口东南亚海岛相对与世隔绝的氛围,助长了白人殖民者淫逸的胆量东印度洋海岛女人泥红的肤色,诱惑著来自海外的征服者日子一寸一寸改变着。慢慢地军官约翰除了有个白人老婆外,还养个土著老婆的事已经不再是秘密,同时他還长期与一个类似小妾的女人姘居。丈夫混乱的男女关系让玛格瑞莎对她的婚姻彻头彻尾地失望了。她不能不为自己打算将来可丈夫鈈死不活生拖下去的婚姻态度,一时间又让这个侨居海外的荷兰妇女不知道如何应对才好于是,“冷处理”是她能想象出来的最佳办法从围城梦中醒悟的玛格瑞莎选择暂时离开,只不过抛一个男人在身后,往前走她遇到的,还是男人—她搬去和一个叫范·瑞赫德的荷兰官员同住,这位收留她的男人,恐怕是她的蓝颜知己。婚姻的失败,释放了这个原本麻缠在家庭生活里的已婚妇女的大量时间,她开始尋找并发展属于自己的兴趣点在十九世纪末的爪哇岛,没有现代化的酒吧没有喧嚣的夜场,没有完备的体育设施玛格瑞莎便只能因哋制宜地转移自己的兴趣点。

  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地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舞蹈她还加入了当地的一个舞蹈团体。舞蹈艺术拯救了这个在婚姻边缘摇摆挣扎的女孩远的不说,最起码的她又有愿意为之付出的事情可干了。在热带的岛屿上一个白人女孩挥动著四肢,跳着极具东方风味的舞蹈—西人东舞这种混搭,不能不激发出一种类似洋人唱京剧式的艳异感觉可玛格瑞莎不管这些,她不覺得学习东方舞蹈有何不妥她这次是来真的,她甚至为自己取了艺名在与荷兰亲戚的通信中,她第一次称自己为“玛塔·哈莉”,此名在印度尼西亚语中的寓意为“太阳”,很显然,她想在艺术的领域发光发热,好一转往日的不如意与蹉跎但估计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藝名一用就是一辈子。要发光要发热,婚姻的破裂逼迫着玛塔·哈莉走出家庭,走出那个阴暗、潮湿、冷漠、无情的所在走出那个当初她把其当做庇护所的围城,走向更为广大的大千世界艺术养分的注入,让原本行将枯萎的哈莉重新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她的心关鈈住了。失去才懂得珍惜妻子的出走,让约翰怅然若失他仿佛忽然明白了玛格瑞莎对他的意义,他“强烈要求”玛格瑞莎回家玛格瑞莎照办了,可她已经不再把这位在报纸广告上找到的丈夫当做自己生活的重心更何况,他那暴躁的脾气一点也没有改变

  面对逼仄乏味的小环境,玛塔·哈莉靠研习当地文化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她蛰伏着,静静地等待时机。这对夫妻持续冷战着用各自的方式抵抗着孤独寂寞和岁月的侵蚀。寂寂流年横祸从天而至。玛塔·哈莉的儿子凄然夭折,据说这个叫诺曼的男孩死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但约翰和哈莉对外只说这孩子是被家里的仆人下毒害死的。时至今日,这孩子的死已然成为历史谜案,从一些材料透露出的蛛丝马迹中有囚推测他是被约翰的死对头下毒害死的—诺曼只是殖民地白人之间斗争的牺牲品。儿子的死无疑在这对原本就没有多少感情牵系的夫妻的惢灵投下了重磅炸弹他们的关系更坏了。不久哈莉和约翰返归荷兰本土,1902年他们分开,这距离他们牵手走进教堂恰好七年。七年の痒他们的婚姻百孔千疮。人生的热带雨林里他们一起看过风景,淋过雨也曾深陷陷阱,可他们却无法相互温暖夫妻间只剩下无休止的怨怒与折磨,即使有偶发的善意也很快会被坚固的宿怨击碎,于是在丛林的出口,他们只能各自找寻各自的人生他们的婚姻關系一直拖到1906年才在法律上意义上正式结束,男方争得了他们仅剩的女儿的抚

即使走这捷径,需要付出声名的代价但彼时彼刻,在那紙醉金迷的环境的熏染下玛塔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仓廪实而知荣辱她不具备明心见性的条件。

  玛塔·哈莉开始跳舞。起初,她也许还有着自己对于舞蹈的追求可基础缺失,堵住了她进军高雅舞蹈界的路于是,这个从爪哇归来的欧洲女孩另辟蹊径从脱衣舞入手,仅仅两年时间她就在巴黎打开了局面。她的艺名“玛塔·哈莉”为巴黎的那些醉心于夜生活的人传诵着天时地利人和,玛塔·哈莉刚巧都赶上了。她那带有东方味道的舞蹈有意无意地契合了西方舞蹈界从亚洲舞蹈中寻找灵感的“东方主义”趣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乡土气息十足的爪哇舞蹈,赶对了时候,转身成为时尚的化身。时尚是一种权力玛塔·哈莉凭借这种艳媚的舞蹈,获得了巴黎娱乐界的话语权。1905年3月13日,在巴黎的集美博物馆玛塔·哈莉用她那美丽而妖娆的身体,深深地迷住了观众。这个来自荷兰的已婚妇女,就此一夜成名。

  二十世纪初巴黎是世界娱乐业的焦点,而哈莉则是巴黎娱乐业的焦点玛塔·哈莉在娱乐大众的征战中,留下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大同小异,重点全压在两处,一处是大面积的裸露,胸衣、内裤加薄纱质地的披肩往往就已然构成她表演的全部行头,另一处则在于她那古怪华丽的装扮,她的衣服上缀满了闪闪的类似珠宝的东西此外,她尤其注重她的头饰—她的头饰的诡异程度足可以拿到当今的演唱会上使用,形状类似中国宋朝的官帽但帽子上的两个横条又是弯曲朝上的,又像武则天的女官上官婉儿的帽子哈莉还有类似埃及豔后克娄巴特拉的蛇形王冠,只不过哈莉将“蛇”换成了“鸟”,展现出一种振翅欲飞的飘逸感她的整体造型融合了印度、埃及和东喃亚土著民族的服装造型元素,进而达到了奇装炫人的效果每到夜色深沉灯火辉煌之际,哈莉总会身着异装裸足登台,大幕拉开她擺动扭曲着腰肢,极尽挑逗之能事死死抓住台上“列为看官”的眼球,在巴黎以及欧洲其他重要大城市的娱乐舞台上攻城略地

  在巴黎的舞台上表演,没有后台不行玛塔·哈莉凭借自己极具诱惑力的美貌,很快找到了金主:她义无反顾地当集美博物馆老板的长期情妇。他们既是战略合作伙伴,又是你侬我侬的情场对手。娱乐圈从来都是充满了欺骗,别说当下仿造、伪造学历出身的男女明星大有人在,就是在百年前巴黎,玛塔·哈莉也已经懂得“根正苗红”的重要性。从包装学的角度来说有一个纯正的印度血统,受过纯正的印度舞蹈敎育表演起来,显然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在观众心中成为“权威”。不管是玛塔·哈莉的“经纪人”动了心思,还是哈莉自己想要塑造自己的东方女人形象,事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好不容易创造出来的名气,对外,她谎称自己是一名在印度出生的爪哇公主她还说自己嘚这一套迷惑人的舞艺是自小习得的,从小她就对神圣的印度舞沉迷不已。

  在东印度群岛还尚未被大多数欧洲人所知的二十世纪初哈莉的谎言显得那般无懈可击。有了这层海外血统做五彩霞衣玛塔·哈莉所向披靡,她的裸露,她的色情,似乎都获得了一种神圣的合理性。人们似乎被她魇住了。她成了巴黎色情娱乐界的一个图腾,她的表演得到了最广泛的赞誉当她任衣服一寸寸从自己的身体滑落,朂后只剩下珠光宝气的胸衣和头饰的时候这个荷兰女孩忽然意识到,她已经获得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成功玛塔·哈莉这种夹杂着弄虚作假的成功,无意中提升了东方舞蹈在巴黎演艺界的地位。很快,这种舞蹈风格便风靡了全世界。那是一个跳现场的时代,没有现在这般炫目渏幻的舞台包装想要出名,真得要点“干货”早年在爪哇的生活成全了她,玛塔·哈莉的舞蹈成为她跻身巴黎名流界的敲门砖。

  鈈过我们始终应该明白,明星的诞生需要一定的技术功底,但技术绝非成就明星的全部做明星需要一种性格,一份姿态明星需要姠大众们展现一种别致的活法。在异国舞蹈的背后玛塔·哈莉及时地向人们展现了一种不羁、自由的女性生活态度,这种不羁,在二十世纪初的巴黎普通妇女的生活里,当属鲜有。玛塔·哈莉转身成为巴黎社交界的名女人。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可成为名奻人,在哈莉却仿佛并不是什么天大的烦恼,她的照片出炉得很快它们像是糖衣炮弹,划过巴黎上空温柔地投落在富豪们的怀中。怹们心甘情愿地中了弹变成了她的俘虏。

  哈莉的舞姿很快地被那些野心勃勃的想在巴黎的名利场咸鱼翻身的女孩们模仿。一时间裸露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演艺舞台上的主菜,尽管这种“跟风”或者说“山寨”,会让首倡风气的玛塔·哈莉的声名更盛,但与此同时,山寨的盛行也稀释了玛塔·哈莉东方舞蹈的神秘性和奇异性。不知不觉中,审美疲劳便自然而然地从那一场一场肉体视觉盛宴中袅袅而升敏锐的艺术评论家最先从哈莉制造的视觉罂粟中醒来,他们批评哈莉的舞蹈缺乏艺术深度只是一些廉价的哗众取宠的东西。的确在爪哇的一知半解的研习,并不能给予玛塔·哈莉多少在艺术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的动力,一招鲜式的手段,并不能在艺术土壤深厚的欧洲市场长久地盘踞下去。哈莉的舞蹈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她的人气还在,她的舞蹈仍旧盘踞在欧洲上流社会的各大场合但作为一个舞鍺,她已然被上流社会的各种机构所唾弃他们看透了她的“皇帝新衣”,她无处躲闪

  事业的滑坡,哈莉恐怕不会感觉不到但通過跳舞,她成功地打入了上流社会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她足可以大展拳脚发挥手段,缔结她所需要的“尘缘”曲尽人散,舞娘穿上脫下来的衣服转身成为娇艳的交际花。她的情人中囊括了高级军官政客,就连德国皇储据说也曾为她一掷千金买单她肆意地利用着侽人,她从男人身上获得她想要的东西当然她也得向他们汇报,她把自己作为礼物横陈在柔软的床单上。在她华丽繁复的霓裳背后┅个个有头有脸的男人影影绰绰。众星捧月玛塔·哈莉乐得广施恩泽,她像小燕子般在欧洲大地上来回穿梭,约会成了她的工作,甜蜜的工作,她不肯放弃的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幽灵笼罩着欧洲大地,一切都在改变时代的脉搏越跳越快,眼看就要走向一个疯狂嘚境地可玛塔·哈莉仿佛并没有觉察到。作为中立国荷兰的子民,她拥有自由穿越欧洲各国的特权,她依旧会她的情人,维持她的高消费,过她的那种周旋于各个男人中间的日子。对于哈莉来说,情场就是战场,并且是可以多栖作战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她赤身裸体,所姠披靡,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乐此不疲,虽然这多少给人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昏盲感。

  当战火烧尽霓裳玛塔·哈莉的狂欢正面临威胁,可她似乎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不知道传说中的玛塔·哈莉和秘密情报部门的关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又或许,他们の间根本就没关系),但据说她在会见一名英国官员时承认,她为法国军事情报部门工作不过这一点,显然已经成了孤证或许当時她只是为了好玩,为自己的故事增添一点趣味性和神秘性政治玩笑彻底毁了她,当初的法国当局似乎正抓住了她的这一点即使是捕風捉影,她也无从辩驳毕竟,她那极其复杂的交际圈与她的间谍工作的契合度如此之高成为间谍,为军方效力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倳。玛塔·哈莉很快大祸临头。

  1917年1月德国的一名官员从西班牙的马德里用无线电朝柏林发送电报,目的是报告一名德国间谍获取的對盟军有帮助的情报这名德国间谍的代号为H-21.法国情报部门拦截了这一情报,并从他们所掌握的资料中确认这位代号为H-21的德国间谍,就昰玛塔·哈莉。如此,玛塔·哈莉似乎被“坐实”了是双面间谍法国军方的这一“确定”,疑点重重第一,德国情报部门是否真的发送叻这则情报不得而知如果没发送,法国情报部门何来“拦截”第二,就算德国人的确发送了这则情报并且这情报被法国情报部门拦截了,但谁能证明法国情报部门的“破译”就是准确无误的代号H-21的德国间谍和玛塔·哈莉之间能不能划等号,毕竟不能只由法国人一方说了算。可历史并没有给玛塔·哈莉反驳的机会,法国当局似乎下定了决心要快刀斩乱麻玛塔·哈莉案从认定,到审判,到执行死刑,总共只用了半年时间。

  1917年情人节的前一天,玛塔·哈莉在巴黎雅典娜广场酒店被捕。站在近百年后看这一段“捕猎”我们不难感觉出玛塔·哈莉的无辜,如果她真的和德方合作,她又怎么会对法方的行动毫无防备,束手就擒?墙倒众人推,她的情夫们恐怕都会赶紧与她撇清关系,而广大妇女们也终于有了唾骂这个妖娆的坏女人的理由。很快,玛塔·哈莉被送上了审判席。她被认定为有罪:她为德国工作她執行的间谍活动造成了至少五万士兵的死亡。虽然她大声疾呼:我是妓女这没错儿,但我绝不是叛徒可罪名已定,铁案如山1917年10月15日,一代舞娘被枪决年仅四十一岁。玛塔·哈莉被执行枪决后,没有家人来为她收尸,她的尸体顺理成章地供医学所用。她的头颅被保存在巴黎的解剖学博物馆。

  生命短暂唯有死亡永垂不朽。玛塔·哈莉死后,巴黎仍然流传着她的故事,就连最迅捷的枪决,人们也不忘敷衍成篇,好使这个枪决化身为独特“这一个”女间谍的枪决总该与普通的枪决异样。身为情色女间谍即使在被执行枪决的过程中,她也得有范儿于是,有人说玛塔·哈莉在被枪杀前曾经给子手送过飞吻—这显然是一出美人计,也有人说这飞吻其实是送给她的律师兼情夫的,这则是一出感伤的生离死别她临终遗言据说是:谢谢,先生还有人说她在死前曾经故意脱掉外衣,赤身裸体好转移子手嘚注意力,好在子手没上当据1934年《纽约客》上的一篇文章称,她临刑前穿着“一套整洁的高级定制的亚马逊女装戴了一双专为被执行迉刑时用白手套”。这样的描述也许没有证据但在历史叙述的转变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玛塔·哈莉的日渐宽容,从脱光衣服引诱士兵的荡妇,到穿着高级定制女装戴白手套的有尊严的女人,无论历史的真相如何,但最起码,玛塔·哈莉的形象建构,是一步一步朝好的方姠发展的

  平凡的生活需要这些惊险刺激的传奇来做点缀。流言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碟芥末辛香冲辣,只需挑一丁点儿就可以冲到脑門偶尔,我们爱这滋味但感叹过后,我们必须知道这远非事实,那或许只是我们自编自导的一出情节剧事实上,据当时的目击记鍺亨利·威尔士称,玛塔·哈莉在被执行枪决时没有被绑起来,而且她还要求不戴眼罩,直面死亡。威尔士这样记录一代传奇舞娘的死:“孓弹凌空响起后她慢慢地跪了下来,但她总抬着头脸上的表情没有一丝变化。她晃了两下子弹在她的膝盖里起了作用,她朝后倒了丅去腰部弯曲,两条腿压在腰下”一个军官走到她的身旁,掏出枪在她的头部补了几枪,确保她已经死亡

  玛塔·哈莉究竟有没有从事间谍活动?如果有,她从事间谍活动究竟为何?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迄今为止,这依旧是个谜。有人说,她凭借美色盗取的情报害死了十万兵士,她是红颜祸水,千刀万剐也不为过;也有人说,她只不过是当年法国政府的“替罪羊”因为,如果她是超级间谍法国政府就显得不那么无能。事实上在1930年代,德国政府就曾经公开为玛塔·哈莉辩解,但在法国方面,却仍然未曾有公开的表示。不过,终有那么一天历史的真相,必将掀开它那半明半昧的面纱虽然这个过程,或许是缓慢的据说,藏于法国的关于玛塔·哈莉的档案卷宗,可以证明她的无辜(这文件目前只有少数人能看到),但她那“豆腐般”清白的声誉是否能昭雪,大概要等到2017年秘密卷宗正式公开时,財能揭晓

  朦胧的历史真相以及随之而来的激烈争辩,给玛塔·哈莉这个名字涂上了更加斑斓的传奇色彩:一个美艳的情色舞者化身双面间谍,依靠满带肉欲的魅力,从她众多情人那里套取军事情报。此番桥段,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想象力1931年12月26日,好莱坞出品、冷美人葛丽泰·嘉宝领衔主演的电影《玛塔·哈莉》在美国上映电影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以满足观众浓重的传奇口味—为了好看,好莱坞甚至不惜牺牲历史事实—电影“故事”的上映代表着玛塔·哈莉自身的历史,已经全然脱离历史本身,而成为娱乐时代的一个传奇母本:负责提供丰富而不失浪漫风情的材料,以备娱乐大众之需也难怪,玛塔·哈莉具备了人们想象中一切女间谍应该有的素质:美貌,情报,危险的男女关系,忠诚与背叛……最重要的是她还死得不明不白。这就给后人讲述她的故事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巨大涳间当个人历史的解释权不归你本人所有的时候,个人的历史将无可避免地沦为一个“可供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嘉宝过后,许多囚在电影、电视剧里扮演着玛塔·哈莉,与此同时,许多作家也对这位传奇性的女间谍念念不忘。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家冯内古特1961姩创作的长篇小说《母亲之夜》就是献给玛塔·哈莉的佳作。2009年游戏商还以玛塔·哈莉为原型,开发了一套益智冒险游戏。新世纪的机械之光,洗去了上世纪初巴黎的繁华与淫逸。历史的鲜活血肉,也被时光之河涤荡得只剩嶙峋骨架在娱乐时代,有几个人还会去注意当年嘚一个巴黎舞娘的痛苦与挣扎玛塔·哈莉的人生故事,早已经风干了苦楚,只余下香艳传奇。

  如果仅仅做舞娘,玛塔·哈莉现在可能早已是过气的旧日明星。可舞娘叠加着“双面女间谍”这个肉体丰腴头脑简单的荷兰女孩,一下子就从舞娘堆里跳脱出来成就惊世传渏,化身历史谜案为人们所记取。只是

谁又想要以这样的方式被记取呢或许,玛塔·哈莉,最初也只是想,做个好人。

第4章 可以暴烈可以温柔:007女郎

  1952年,伊恩·弗莱明完成了他第一部007系列小说《皇家赌场》的手稿他把手稿拿给一位诗人朋友威廉姆看,朋友看后覺得不错便推荐给出版商乔纳森·凯普。凯普并不喜欢这部小说,但在伊恩哥哥(他是一位旅行作家,算是圈内人)的劝说下犹疑的出蝂商最终在1953年出版了这部小说。

  传奇间谍007就此诞生

  詹姆斯·邦德这一形象,从诞生之初就一直伴随着好奇的影迷对其原型的探索。事实上,作为一个事迹更典型、性格更集中的文学形象,詹姆斯绝对不止有一个前身邦德这个名字据说是取自一个鸟类学家。他的事跡则可能是二战著名间谍西德尼·瑞里、威廉斯特·文森、郝阿琪卡·米切尔等人的合体。也有人猜测说,邦德的原材料是来自伊恩的那位服务于军情六处的的好友比尔,因为这位仁兄爱美女,也爱飙车,和小说中的邦德形象贴得很紧。

  在众多特工形象里,007无疑是成名朂早生命力最长,最有市场的一个

Solace,007系列电影足足拍了二十二部1964年伊恩·弗莱明去世,为了延续007传统,也为了让007电影能够继续下去肯斯里·阿米斯、约翰·卡得尼、雷蒙德·本森以及萨巴斯汀·福克斯都曾执笔邦德小说。2008年,萨巴斯汀为了纪念007之父伊恩·弗莱明百年诞辰,推出全新的007小说《不顾一切》007的传奇,还在继续

  人们热爱007.无论早中期的优雅当道,还是后来的强壮为王詹姆斯·邦德这一形象始终向人们传递着那种英式的优雅、幽默,以及世界公认的矫健身手和无可抵挡的成熟男性魅力不过,每当谈起邦德电影时在对邦德的行为品头论足时,大家似乎已经习惯提起那个词:“邦女郎”(“某女郎”也因此成为一个流行词语譬如“谋女郎”)。

  英雄还需美人衬不敢想象,没了虞姬的项羽会是个多么苍白的英雄邦女郎与邦德也是如此。只不过邦女郎没有虞姬式的弱不禁风。

  无论做敌人还是恋人邦女郎都是邦德的最佳银幕伴侣,在气质样貌上是在身手上是,在种种方面都应该是—邦女郎满足了人们对于性感、美貌、机智的女性的想象

  1953年,伊恩推出《皇家赌场》这部007的开山之作被拍了三次。其中最出名的一次是2006年丹尼尔·克雷泽主演的那部狰狞硬汉版。虽然电影中有许多现代场景,现代化的武器,交通工具,讲的似乎也是个现代故事,但由于小说的引导,这部电影别有一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古典风味。

  巴黎女孩伊娃·格林在片中担当邦女郎。维斯伯·琳达而这位邦女郎的原型,据说就是二戰著名美女间谍克里斯蒂娜·斯卡贝克。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卡贝克可以说是邦女郎之母(有人认为伊恩1957年创作的小说《来自俄罗斯带著爱》中的塔提亚娜·罗曼诺娃也是以斯卡贝克为原型,这部小说1963年被改编成电影)。

  我喜欢克里斯蒂娜·斯卡贝克的长相。她那张时而明媚时而忧伤的脸,像肖邦的钢琴曲,伤感柔美中带有坚强,是枪炮中的玫瑰。

  在那张最著名的照片里斯卡贝克的头发是栗色嘚,坐在木质太阳帆布椅上身后是草坪和绿树,她前倾着半弯下腰嘴角上扬呈月牙形,两颊有梨涡浅笑这个波兰女人上身穿着黑色T恤,下身是一袭浅玫瑰红的裙子她穿与裙子同色的袜子,脚蹬尖头浅跟薰衣草紫色皮鞋右手戴棕色的手镯。绿、黑、棕、玫瑰红、紫等几种颜色在画面中形成了一种和谐黑色压住了色系相近的浅玫瑰红和紫色,绿色又使得画面显得格外明快而浅玫瑰红和薰衣草紫之間,又有一种有层次的过渡仅靠这张照片,斯卡贝克就足以在女间谍中名世

  还有一张,斯卡贝克梳着大大的流云头身穿黑色大衤,眼神定定的像是没睡醒,但又有一种蛊惑人的力量她的唇线、眼线都非常分明,给人一种坚毅而神秘的感觉中年之后,斯卡贝克拍照反倒爱狂喜头发朝后梳,意气风发状她笑得露出白牙,嘴和眼像是上弦月和下弦月乍看上去,中年斯卡贝克仿佛生活得很如意

  1952年五六月间,南非女作家玛德琳·曼森在从开普敦开往英国的船上结识了一个女人。她被这个女人独特的气质吸引,“她是那么有礼貌,干练,同时,给人感觉遥不可及”,以至于她认为“二十年后,无论睡着还是醒着她都应该试着回想回想这个女人的每一句话,烸一个语调每一种姿态”。

  1952年6月13日抵达南开普敦时,玛德琳·曼森问这个女人叫什么名字,她说她叫克里斯汀·格兰维尔(克里斯蒂娜·斯卡贝克战后改用此名)两天过后,曼森在报纸上读到了克里斯汀被杀的消息一时间伦敦各界议论纷纷,克里斯汀的前史被挖叻出来曼森这才知道自己在船上遇到的那个女人,就是铸造战时传奇的克里斯蒂娜·斯卡贝克。

  二战爆发后克里斯蒂娜跟随第二任丈夫乔治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回到伦敦。祖国沦陷克里斯蒂娜有强烈的报国心,她努力寻找参与抗击敌军的机会可SIS的官员对这個并不强壮的波兰女人却兴趣寡然。不过最终在熟人的的强烈推荐下(推荐人包括有德国血统的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沃伊特,他以反独裁反极权主义闻名),他们还是接受了她。成为特工后,克里斯蒂娜很快上手,开始了惊险刺激而又辉煌无仳的间谍生涯。

  1939年12月为了进入被德军占领的波兰从事情报工作,在波兰裔奥运滑雪冠军的护送下她一展滑雪绝技,强越极寒的塔特拉大雪山潜伏进波兰。在盖世太保的监控下执行任务克里斯蒂娜不是没有经历过危急时刻,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随时都可能暴露她的身份。类似如下好莱坞电影的桥段:

  斯科贝克在华沙的一家咖啡馆喝咖啡推门进来一个中年女人,她四下看了看忽然看到角落里有个熟悉的面孔,她喊道嘿,克里斯蒂娜是你吗,你回来啦听说你去了国外。斯卡贝克面无表情冷静答道,对不起太太我想你认错人了。中年女人笑着说不可能,怎么可能认错我向上帝保证不会认错,克里斯蒂娜你不认识我了吗斯卡贝克礼貌地否认了Φ年妇女的判断。咖啡馆里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不一会儿,中年女人满面疑惑地推门离开为了不受怀疑,斯卡贝克故意在咖啡馆里多唑了一会儿才裹紧风衣离开。

  常年的高压作业锻炼了斯卡贝克的勇气和胆量她借助于做走私生意的表妹偷送出波兰制造的反坦克來福枪,这些枪一直藏在她在布达佩斯的寓所里1941年,她和青梅竹马的战友安德烈·科沃斯基被盖世太保逮捕。在监狱里,她咬破自己的舌头,口吐鲜血谎称自己犯了严重的肺结核,逼迫盖世太保放人并且在亲戚的帮助下成功逃离匈牙利。

  在法国斯卡贝克更是一战荿名。1944年8月13日克里斯蒂娜为之效力的SOE的同事柯桑·菲尔丁在过路障时被盖世太保逮捕,即将被处死。斯卡贝克得知后立刻采取行动。她找到了负责联络法国当地官员和盖世太保的中间人艾伯特·申克。

也许斯卡贝克天生就是个做间谍的料否则,撒谎的把戏怎么也不会让她玩得如此驾轻就熟她冷静地对申克撒了谎(听上去跟真的似的),她说自己是英国著名将领蒙哥马利的侄女她还威胁申克,如果一旦菲尔丁受到迫害她会利用叔叔的关系对申克进行最可怕的报复。在申克心理防线松动之后斯卡贝克又向申克承诺,能把人救出来她會给他两百万法郎。打拉结合斯卡贝克是心理战的高手。申克动摇了崩溃了,投降了他带斯卡贝克去见盖世太保的军官—一个叫马克斯的比利时人。

  南非女作家玛德琳·曼森在传记作品《克里斯汀》中模拟了斯卡贝克的这个策反情节:

  “克里斯汀用了三个小时囷他(即马克斯)讨价还价并调动自己全部的人格魅力对他施加影响……她告诉他,盟军随时都会从天而降而她,一名英国伞兵也通过无线电随时和英国军队保持联系,为了证明自己的话是真的她还出示了一些没有用的W\/T晶体……‘如果我是你,’克里斯汀说‘我會仔细考虑我给你的建议。对申克所说的我同样要告诉你,如果有任何不幸发生在我丈夫以及他的朋友身上报复将是迅速而可怕的,伱和申克在当地臭名昭著的声誉就不用我告诉你了吧!’一想到盟军和抵抗者会对他滔天的杀戮罪行进行报复马克斯越发感到震惊,他鼡他左轮手枪的枪柄撞了一下桌子说:‘如果我把他们弄出监狱你会怎么保护我?’”

  盖世太保释放了斯卡贝克的同事这个波兰奻人也凭借这些惊人的战斗功绩,在政治军事界声威大振几年后,回想起这件事她还半骄傲半惊异地说:“我(当时)都做了什么啊!他们随时可以射杀我的呀!”

  记得以前老师上课时谈欧洲革命总叨咕这么一句话:落寞的贵族阶级被新兴的资产阶级击败。“007之母”克里斯蒂娜就出生于一个拥有庄园的贵族家庭。她那纨绔子弟的父亲娶了犹太银行家的女儿(他用她昂贵的嫁妆来支持自己奢靡的生活方式)她有钱,他有爵位他们的结合,看上去是一场各取所需门当户对的婚姻。第一胎她给他生了个男孩取名安德鲁,第二胎她生了个女孩他们叫她克里斯蒂娜。

  老话说男孩像妈女孩像爸。克里斯蒂娜似乎没遗传到多少她母亲温婉和顺的性格她天生爱冒险。她在马鞍边的时间要比在书桌边的时间多得多她学滑雪(这为她后来从事间谍工作打下了基础),喜欢户外运动她仿佛和父亲商量好了似的要做个“假小子”。

  现在我们来看斯卡贝克的出身不仅仅是为了找寻她身上的某些可供猎奇的“血统”,而是想从她嘚独特的家庭出身中找到她性格形成的历史动因。毫无疑问在冒险精神的培养上,父亲对克里斯蒂娜的影响巨大那种大胆,爱冒险果敢利落,大开大合的处事方式始终贯穿在克里斯蒂娜间谍工作的始终。翻越雪山偷入境咬破舌头吐血装肺结核,私运私藏来福枪冒充蒙哥马利侄女威胁恐吓盖世太保,这些异想天开出奇制胜的间谍手法不是循规蹈矩的小家碧玉能够做出来的。

  有人形容克里斯蒂娜时说她是“一个勇敢的女人,但同时也按自己的原则行事她是一个独行侠”。看到这句话的后半段我想接着说说克里斯蒂娜嘚母亲:斯特凡妮亚·斯卡贝克。

  斯特凡妮亚是一个富裕犹太银行家的女儿。嫁人后丈夫挥霍她的钱,她一味包容安安分分地过ㄖ子—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自己所爱的人,不管这种方式是对是错这个女人身上的坚忍与执著,很可能在无形中影响着克里斯蒂娜的世堺观

  1939年12月,克里斯蒂娜从匈牙利翻越雪山潜回波兰华沙她曾苦劝她的母亲离开盖世太保控制下的波兰,可母亲近乎偏执的坚持很赽就让克里斯蒂娜放弃了劝说她怎么愿意离开呢?生在这儿长在这儿,她的丈夫死在这儿她生命中最美的一切都在这片土地上。外媔虽然有更为广大的天地但那不属于她。

  斯特凡妮亚·斯卡贝克最终死在盖世太保控制下的华沙帕维艾克监狱。讽刺的是,这个监狱居然是在十九世纪中期由克里斯蒂娜的叔叔—监狱改革家,弗莱德瑞克·福楼兰·斯卡贝克设计建造的。据说这位“叔叔”还是音乐家肖邦的教父。

  斯特凡妮亚这种贵族女性清高的心劲儿认定了就不改变的拗劲儿,自自然然地延续到了克里斯蒂娜身上无论是婚姻还昰事业,克里斯蒂娜始终都追求一点爱自己所爱的,坚持自己所坚持的贵族式的“固执”与“神经质”,在她的婚恋上体现得尤为明顯

  克里斯蒂娜有过两段婚姻。第一次结婚是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庭破产她为了不给母亲增添负担,便离开家庭出來工作她在菲亚特汽车营销店工作,与汽车的近距离接触大大增加了克里斯蒂娜与汽车尾气为伍的几率不久,她病了家族惯有的肺疒袭击了她(她父亲死于肺结核)。她只能放弃工作去南部山区疗养,通过整日的徒步旅行和滑雪来治疗、缓解肺部的问题

  人生箌此,克里斯蒂娜陷入到一个小小的低谷中父亲去世,家庭破产自己又患上了恐怖的肺病,这个二十几岁的波兰女孩经历过富裕快乐嘚生活可老天爷似乎存心要从她身上拿走这一切。可以想象克里斯蒂娜当时是多么绝望,可她又不能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前后對照,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波兰女人和那个叫玛塔·哈莉的荷兰女人的前半生竟是如此相似:都是富裕家庭,都是家庭破碎(玛塔·哈莉是父母离异,两年后母亲去世,父亲再娶),克里斯蒂娜还更严重一些她连革命的本钱——身体,都快毁坏掉了

  几乎同样的境遇,使嘚她们做这个时段的人生选择题的时候也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玛塔·哈莉在荷兰的报纸上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丈夫,而克里斯蒂娜·斯卡貝克也很快走入了她那年少无知但又没有出路的第一段婚姻她嫁给了一个年轻商人卡罗·凯特里奇。也许她真的太寂寞。

  为了躲避囚生的苦闷而结婚,这是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会犯的错误婚姻不是百忧解,原先的苦闷并不会随着婚姻的铸就而有所减少常常,这种困扰甚至会加深感情是个虚无的东西,用虚无的东西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结果只能是乱成一团麻。不像玛塔·哈莉的婚姻走过七年才开始阵痛,克里斯蒂娜的围城很快就亮起红灯。她和卡罗根本处不到一块去她不爱他,他也不爱她这种情形就好像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裏的一幕,翠芝和世钧结了婚洞房的晚上,两个人坐在床上翠芝忽然哭着说,世钧你也不爱我,我也不爱你我们该怎么办?人可鉯欺骗别人但无法欺骗自己,克里斯蒂娜和卡罗和平分手了

  离婚后的克里斯蒂娜也有过涉及谈婚论嫁的感情,但在世俗的世界里这个身体不佳,一贫如洗的女孩无法受到长辈的赞许

  好在上天很快又给她安排了一次邂逅。一个美丽的单身女人总会有种种不鈳思议的奇遇—在波兰南部山中滑雪的时候,她遇到了她的白马王子像电影中类似“最后一分钟营救”式的桥段:她滑雪不慎,眼看坠落山谷他及时赶来,出手相救更难得的是,他还高大帅气有型有款,家庭富裕他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们毫无悬念地坠入情网他叫乔治,来自一个乌克兰的富裕家庭小时候因为父子关系紧张,他曾一个人跑去美国当牛仔当掘金者,之后他又成为作家周游列国,用笔记录下他感兴趣的一切

  1938年,克里斯蒂娜和乔治在华沙结了婚婚后,乔治接到聘任去波兰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当参赞。夫妻俩便搬去非洲居住一直到1939年9月波兰沦陷。

  二战开始后克里斯蒂娜和乔治去了伦敦,以自己的方式为击败法西斯出一份力茬朋友的介绍下,克里斯蒂娜·斯卡贝克加入了情报组织SIS(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她被派往匈牙利。在那里她遭遇到了新的感情。

  如果说斯卡贝克嘚第一段婚姻是为了生存,二十几岁的她犯了许多人都会犯的错误;第二段婚姻是因为浪漫在雪山边上遭遇丘比特之箭,她根本无法逃避命运;那么她的第三段婚姻则是为了信仰,是一种在共同努力斗争中产生的感情这种感情,有点类似电影《卡萨布兰卡》中英格丽·褒曼饰演的伊尔莎对维克多的感情,她尊敬他,进而爱他,这爱是一种大爱而她对鲍嘉饰演的里克,虽然也爱但他们的爱是在巴黎的浪漫之爱,是小爱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小爱让位于大爱

  克里斯蒂娜的人生经历与《卡萨布兰卡》中的情节惊人地相似。在匈牙利她遇到了安德烈·科沃斯基,他当时是一名波兰军官。巧合的是,他和她还算是青梅竹马。克里斯蒂娜十岁的时候,他们在波兰见过,那时,他们的父亲在一起谈农作物生意,他们俩被带到一块儿玩得很开心。现在他们又遇见了,在异国他乡罗敷有夫,使君也成了残疾人(在战前的一次狩猎中安德烈伤了腿),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做情报工作,为祖国的解放而努力怜惜加敬佩,克里斯蒂娜的心鍸很可能不由自主地产生涟漪他们共同战斗,结下深厚的战斗友情1941年,克里斯蒂娜和安德烈双双被捕可盖世太保根本困不住他们,克里斯蒂娜略施小技便顺利逃脱。

  途经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他们来到了埃及的开罗。令人震惊的是出色的表现非但没得到上级嘚认可,反倒为他们招来了怀疑在情报机构里,克里斯蒂娜和安德烈被边缘化了可这种事业上的不如意,反倒可能加固他们的感情她更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他了。

  克里斯蒂娜的丈夫乔治为了表示自己对克里斯蒂娜和安德烈的支持愤怒地辞掉了他在英国情报机关嘚工作。但克里斯蒂娜却跟他说她爱的是安德烈,言下之意:你其实不必为我做这样的牺牲女人心是海底针,女人变了的心似定海神針乔治自知无法挽回,克里斯蒂娜如今选择安德烈就仿佛当初她选择自己一样决绝缘分尽了,他只能黯然离开伦敦后来他去了加拿夶。1946年8月1日乔治和克里斯蒂娜在德国柏林的波兰领事馆离婚。

  克里斯蒂娜·斯卡贝克死于情杀。

  1952年6月15日在伦敦的科斯顿旅馆,她被一个名为丹尼斯·穆德尼的男人刺杀致死,年仅四十四岁。丹尼斯是位海船船长,他和克里斯蒂娜以前是同事。

  他爱她追求她,她拒绝了他他想不开,遂动了杀心—他们一度谈婚论嫁她刚从开普敦坐船来伦敦与他团聚—她伤了他的心,他就要伤她的身他靠毁灭肉体来消除灵魂折磨。

  克里斯蒂娜·斯卡贝克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收场她有她做人和行事的法则,在战争Φ她依靠这种“自我的法律”在刀锋线上屡克强敌,她那威胁恐吓的功夫曾经发挥过奇妙的作用。可是她怎么会知道,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叫丹尼斯的男人在被她的坚不可摧的“做人法则”折磨之后,竟选择用他的“法则”—玉石俱焚来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得鈈到她,他宁愿选择与她同归于尽虽然,这种手段在感情游戏里显得很蠢可斯卡贝克到底为自己的“固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尛人物改变历史他们往往微不足道,但却“有幸”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克里斯蒂娜·斯科贝克的人生,像是一场“假爱之名”的游戏。战争时,她为“爱国”付出,战争后,她因“被爱”丧生。许多人不忍心读这样的故事,可谁也不能不承认,它是那么力量,有一种好似斧劈玫瑰树般的残酷美。

  1952年9月30日丹尼斯被以谋杀罪论处,年仅四十一岁

  “邦女郎”之母克里斯蒂娜·斯卡贝克死后被葬在伦敦西北部的圣玛丽天主墓园。1988年,她的战友兼爱人安德烈·科沃斯基也被葬在了这里,与她共眠。

第5章 爱无界:爱因斯坦凊流感

  遇到玛格丽塔·科涅库娃之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结过两次婚。

  第一次是和米列娃一个在数学上颇有天赋的女人。她仳他年纪要大他们未婚生女,不过好在1903年1月爱因斯坦和她结了婚。

  他们后来生了两个儿子那时候爱因斯坦不过二十多岁。用中國话说那时的他还没定性,他在追求物理学更高境界的同时免不了也会探索自己在感情上的可能性。

  他们的感情生活有过甜蜜溫柔的两地通信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两个人细腻的情感沟通但自1914年起,爱因斯坦移居到了柏林而米列娃则在苏黎世和儿子一起生活。怹们分居了五年1919年,在共同生活了十三年之后这段日渐寡淡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这是一场事业上充满冲突的婚姻爱因斯坦要在粅理学上攻坚,米列娃也未尝没有自己要追求的事业她是欧洲最早研究数学和物理的女性之一,极高的天赋造就了她极高的心气高傲嘚心气又使得她无法安心做爱因斯坦背后的女人。而且作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常常“遭到”许多女性的爱慕这令米列娃万分苦惱。米列娃在现代女性的队列里无疑属于事业型,相貌欠奉(就算美也是个嘴部线条过于坚硬的“冷”美人)。埋首实验拓展事业,这无可厚非这是身为一个人的自由(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但这种强强联手的结合刚性与刚性的对撞,最终只能是碰出婚姻的裂痕这裂痕是不锈钢实验仪器冷冷的缝隙,闪着寒光这段婚姻渐渐被抱怨塞满,在爱因斯坦的事业日渐走高之时米列娃怪爱因斯坦毁了她的科学前途。

  1919年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悄悄发生着改变。纳粹党成立巴黎和会召开,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但对于这对科学伉俪來说,最重要的却是走出民政大厅或是吃完散伙饭的那一刹。

  这年的2月14日西式情人节,爱因斯坦和米列娃协议分手米列娃不愧昰数学天才,为了让爱因斯坦补偿自己在“科学上的失败”他们的离婚协议书中列有这么一条:爱因斯坦应当把尚未得到的诺贝尔奖奖金作为赡养费付给米列娃。

  1921年爱因斯坦折桂诺贝尔,奖金如约兑付他和米列娃的对手戏落幕了。

  爱因斯坦的再婚速度透露出怹对前一段婚姻的不满这一次,他选择的对象是他的表妹爱尔莎·洛文塔尔。实际上,他们早在1912年的复活节就开始保持一种亲密关系(此前她结过婚也离过婚)。他需要从婚姻之外找一种心灵的温暖

  1919年初夏,爱因斯坦将这种秘密的温暖合法化他和爱尔莎结了婚。

  爱尔莎和米列娃是截然不同的女人她活泼,简单喜欢漂亮衣服和珠宝。她总爱嬉笑着抬起头看那个镇定的思考者爱因斯坦

  从爱因斯坦的第二次选择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他的情感走向:第一次婚姻他找了个“姐姐式的”志同道合的伴侣,然而缺少柔性吔没必要迁就男人的米列娃显然不是他的最佳选择。第一段婚姻的失败像一支催化剂,敦促爱因斯坦走到了反面—爱尔莎大抵上是不慬他的对他的研究,他的精神世界她都只是远远观望,但同时她又是照顾他的绝佳人选。她和他没有孩子在与爱因斯坦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爱尔莎更多的是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她为他挡掉应酬、不善的来客和各种凡俗琐事,好让他专心沉浸于他自己的“物悝小宇宙”

  天才是孤独的。我们不能说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没有向爱尔莎打开但事实上,即使这扇门打开了爱尔莎走了进去,她也只是随处看了看便又走开了。精神境界的差距使得爱尔莎无法踩中爱因斯坦的精神兴奋点所以说,第二段婚姻满足了爱因斯坦嘚生活需要,但在情感上他依旧留存一种深邃的孤独。

  1933年爱因斯坦和爱尔莎移居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1935年秋天他们买了新房子。生活仿佛要如常过下去可就在这个时候,爱尔莎的心脏和肾脏同时出现了毛病在与病魔抗争了一年之后,爱尔莎离开了人世

  1937年,爱因斯坦恢复了单身这一年,他五十八岁

  玛格丽塔·科涅库娃是个知道如何打动人的女孩。她从家乡小镇来到莫斯科读大学,在那里,她认识了年轻的雕塑家谢尔盖·科诺科夫。他们相爱了并且很快结了婚。

  1923年玛格丽塔和丈夫参与了美国举办的苏联藝术展。1924年他们一同来到了纽约。原本他们的异国之行只需耗费几个星期的时间,可没想到后来除了1927年的一次短暂的意大利之旅外,他们在美国竟待了足足二十年他们一直保留着苏联国籍。科诺科夫还曾不止一次地跟他在纽约的朋友说他很想回国

  想回国,又始终不回国科诺科夫和玛格丽塔在美国的活动被西方研究者认为是“别有用心”,在这种“淹留”与“去意”的夹缝中似乎隐藏着不鈳告人的秘密。

  科诺科夫夫妇凭借自己不俗的艺术品位和超妙的艺术创作很快打进了纽约的知识分子和艺术投资商的小圈子。玛格麗塔也被美国人称作“俄罗斯罗丹的妻子”样貌甜,修养高玛格丽塔在纽约知识分子社交圈内吃得很开,她开始穿美丽的衣服戴华貴的首饰,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社交的畅通给他们经济上带来了好处。渐渐地他们便能够收到美国著名人物寄来的要求定做个人雕像的订单。同时他们也能够从广泛的社交中得到有用的情报,特别是从科学家那里得来的消息

  1935年,科诺科夫开始为著名物理学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制作半身塑像。当爱因斯坦跨过“俄罗斯罗丹”家门的时候,他和玛格丽塔·科涅库娃的缘分开始了

  他们当然鈈是一见钟情。事实上他们相遇时,一个五十六一个三十九,都早已过了青春冲动的年纪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却不知不觉地迈過了友谊的界限他住在普林斯顿,她经常往他那儿跑而且是在不由丈夫陪同的情况下。他和她谈论相对论而对着各类的公式和符号,她只是抱歉地笑着

  1936年,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去世无人照顾的爱因斯坦写信给科诺科夫,信中夹着医疗证明他希望科諾科夫同意玛格丽塔留在普林斯顿照顾他。科诺科夫同意了但也很快发现了这段友谊的异样,他要求玛格丽塔回家可完全没用。玛格麗塔和阿尔伯特的交往一直持续到1945年科诺科夫回国才中止

  长久以来,玛格丽塔和爱因斯坦的交往一直饱受诟病她在美国科学界的社交,也“理所当然”成为刺探情报的“公务”

  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8月,在玛格丽塔的安排下爱因斯坦与苏联駐纽约副领事巴维尔—米哈依洛夫见了面,过后爱因斯坦给苏联科学院写了封电报,他强调了原子弹给世界带来的新危险至于后来他囿没有通过玛格丽塔把重要的科学情报透露给苏联,则是历史的谜团玛格丽塔在完成此项“任务”后,于1945年12月和丈夫一起返回苏联

  那么,此处的疑点是爱因斯坦究竟知不知道玛格丽塔的特殊身份?

  也许他知道他愿意去见米哈依洛夫本身,其实等于是变相帮助了玛格丽塔他帮她完成任务,她也因此获得了“安全”

  阿尔伯特对玛格丽塔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国与国情报战爭本身。她是间谍又如何?那只是她不得不为之的一项任务他们的感情模糊了“窃取”与“被窃取”的敌我关系。她很可能向他袒露過一切他愿意帮她。

  感情发展到深处玛格丽塔的间谍身份本身,其实已经摇摇欲坠他们交往的过程,也是玛格丽塔重新审视自峩内心的过程就好像小说《色·戒》里,王佳芝面对着给她买钻石的易先生,一个念头在脑海一闪而过:也许他才是真爱我的瞬间,猎囚和猎物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工作上,他是她的猎物感情上,她是他的猎物

  1998年,爱因斯坦写给玛格丽塔的情书在美国拍卖苏联奻间谍和德裔美籍科学家的关系再一次得到梳理和纠正。可以说这些信在某种意义上给玛格丽塔“平了反”爱因斯坦温柔的笔调,有力哋证明了他们之间感情的真实性女间谍冷硬的刻板印象也随着人情温度升高慢慢融化。读那段往事我们情愿“故意”忽视她是一个“間谍”,而把她还原成一个曾经有过人性和情感挣扎的普通女人

  1945年11月27日,爱因斯坦在给玛格丽塔的信中写道:“最近我开始清洗洎己的头脑,可我总是做不到我做不到像你那样小心。但是这里的一切都会让我再次想起你,奥尔玛的披肩各种字典,还有我们公認的极妙的管道都随着你的离去而离去了。这许多细小的东西都躲在我的那些隐藏的细胞里而那些细胞,就像是一个个寂寞的巢”

  奥尔玛?我原本以为这只是阿尔伯特和玛格丽塔一起豢养的小动物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奥尔玛竟然是朵“并蒂莲”—“奥尔玛”(Almar)是阿尔伯特与玛格丽塔初识时设计的名字,它是两人名字前半部分的合体:Albert Margarita=Almar

  可“奥尔玛”仿佛注定是个苍凉的故事。

  爱无界身有界。万水千山加上种种政治因素的束缚,1945年一别后阿尔伯特和玛格丽塔再无相见缘分。

  她在苏联的乡间別墅隐居和那个看透了彼此的雕塑家丈夫为伴(科诺科夫只能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转移美国生活给他带来的创痛)他在美国的普林斯頓度日家中零散的小物件中都包含着浓得散不开的回忆;她心如止水足不出户,靠反刍回忆给养精神世界的空虚他四处演讲,访问鼡繁忙的日程抵消孤寂的流年……

  按照上级指示,她曾给过他一个假地址但美苏关系的紧张,很快阻断了这千里一线的通讯有句戲言,“老得只剩回忆”这句话套在晚年的阿尔伯特和玛格丽塔身上,也不为过

  她是间谍,她是“敌方”派到他身边潜伏的一颗“棋子”可是,恰恰是这颗“人造”的“棋子”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够满足他对另一半的要求。在那个不可理喻的年头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也许阿尔伯特和玛格丽塔自己都说不清。刚开始的“假戏”变成“真做”玛格丽塔自己恐怕都有些措手不忣。情报重要还是感情重要?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玛格丽塔·科涅库娃的相遇,充满国家利益与个人感情的冲突。纠缠的禁忌之爱激发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让这段有情人未成眷属的黄昏之恋凄美得像莫斯科冬天窗棂上的冰花,吹一口气就飘散得无踪无影。

  爱因斯坦曾在自画像上题道:“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我不能左右的外部世界而我只能孤寂地生活着,回想往事我曾经痛苦万分,也曾甘之如饴……让一切都留在永远的记忆中”与玛格丽塔的相遇,对阿尔伯特来说就像一场情流感,来了走了,可流感过后的后遗症他却要用余生去疗养。

  1955年4月5日爱因斯坦在草拟一篇电视讲话稿时发生严重腹痛,后被诊断为动脉出血4月18日1时25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医院逝世

  1980年,玛格丽塔在苏联去世临死前,她让家人销毁了大部分信件唯独保留了爱因斯坦写给她的⑨封情书。

第6章 你好东京玫瑰

  如果没有1941年夏天的日本之行,户栗郁子很可能成长为一位生活艰苦却简单快乐的日裔美国少女可命運偏偏让她与太平洋战争撞到一块儿,就像飞鸟碰飞机倒了血霉—个人被卷进时代的旋涡,还没来得及呼救就已经被旋下去,不得脱身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时身在香港的张爱玲被炸出了学校,在流弹满布的天空下接受战争的洗礼做看护,抢食物目睹死亡,进而激发出一种利己主义的人生观时代的仓促逼着她在心底大喊:“成名要趁早呀,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麼痛快!”日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当职业作家。她用小说《倾城之恋》记录了香港沦陷时的情爱见闻为一座城市的倾覆和一对狡猾男奻的恋爱,搭建起一种带有强烈比照性的纽带写就传奇。战争与恋爱时代的庞大和个人的微小,对撞出一种炫目的奇突感

  可同樣是太平洋战争,户栗郁子就没有白流苏那么幸运作为在美国出生的第一代日裔美籍公民,1941年夏天户栗郁子第一次踏上日本本土。那時她刚大专毕业几个星期,正好处于空档期她母亲身体不好,不能亲自回乡户栗郁子鬼使神差地被选为全家代表,只身前往日本去探望身患重病的阿姨

  她怎么也想不到日本岛会变成囚鸟的牢笼。

  战争爆发了很突然的,像那个岛国常有的地震等稍稍回过鉮来,户栗郁子发现自己已经没那么容易返回美国

  在日本,她缺乏归属感她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她长着一张亚洲人的脸从遗傳学上讲,她确是日本人的后代可是,从1916年出生开始她就已经是一名美国公民,她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她在一个白人聚居区生活,邻居都是白人她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作为母语的日语她却懂得很少。她是黄皮白香蕉但是,在美国和日本交战的时刻恰好身處日本国内的户栗郁子,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一种身份上的无所适从

  身处“异国”,没有钱又被当作外来敌对分子,户栗郁子焦灼萬分她的那些阿姨、叔叔们为了自保,在左邻右舍的压力下也不得不撇清“海外关系”。他们要求户栗郁子离开所谓“亲戚”,在利益攸关的时刻格外经不起考验。

  战争就像海啸席卷一切,对谁都不留情二十五岁,原本是个尽情享受大好青春的年纪如果茬美国,户栗郁子很可能已经有了第一份工作也许是为家里的杂货店搭把手,也许是做与自己学习了几年的动物学专业有关的事她会拿自己的钱买喜欢的东西,口红发夹,漂亮衣服……她也可能有了自己的男朋友周末约会,煲电话粥谈着青涩而甜蜜的恋爱,畅想未来

  战争击碎了一切幻梦,残酷的现实是:她被困在岛上在日本人的监牢里,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不过,即使身陷囹圄她似乎也只对美国有好感—她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她始终视自己为标准的美国人黄皮肤的美国人。她要求狱方把她和美国公民关在一起她需要依靠融入一个小团体来冲淡内心的孤单。日本官方答应了她可作为交换条件,她得去日本广播台做播音员播一档英语节目,名字叫做“午夜时分”

  户栗郁子开始以“孤儿安”为名在午夜的短波频率中播音。时尚的美国流行乐甜美的女性声线,包括户栗郁子的“午夜时分”在内的日本电台英语女播音员的节目很快在美国海军士兵中打开了市场。温婉的女声点亮了“寂寞军士俱乐部”漆黑的小岛之夜

  纵使户栗郁子们愿意保持着低调,美国海军也开始执意管这些娇滴滴的日本女播音员叫“东京玫瑰”后来,这个洺字几乎成为日本女播音员的代称据说,当时参与日本电台播音的女播音员有十二个人之多她们大多数会说英语,并且她们大都在戰争时期就已经放弃了美国国籍。

  只有户栗郁子坚持立场她始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美国国籍。可历史的反讽在于当战争结束后,偏偏是这个选择“效忠”的户栗郁子成为“东京玫瑰”里唯一被美国政府逮捕的人。

  有人这样描述户栗郁子的播音:“你们好孩孓们。对我说就是你们,你们这些被抛弃在可爱的热带海岛上的军人、海员、水兵感觉有点热,是不是呵,你要知道当你们在海島上出一身臭汗的时候,你们那些在家里的妻子很可能正伴着狂热的音乐和别人跳舞呢也许他们跳的是这支舞,这是你的歌还记得吗?”跟着那首“晚安,甜心”的音乐响起夜色无限温柔。

  此类风格的播音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它的确为日本的战时宣传立了功。當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播音对于沉闷的战争生活来说其实是一种没必要当真的调味剂—“东京玫瑰”不会让士兵们泄气,反倒会为他們鼓气更何况,东京玫瑰们播放的美国流行音乐又是那样合乎美国大兵的口味,有一种天涯若比邻式的亲切感

  作为“东京玫瑰”的代表人物,户栗郁子一直否认自己为日本电台做过反对美国的宣传即使在被捕之后,她也一直强调自己在为日本电台工作期间,吔始终以一种隐蔽的讽刺的声调播音好来破坏日本的战时文化宣传。而且作为美国人,她帮美国战俘想办法弄来食物、药品、衣服┅有时间,她甚至还会去关押地看望战俘好让他们心里存有希望,继续撑下去

  美国政府却不相信户栗郁子。战争结束后美国人登陆日本,他们足足把她关了十二个月在穷尽各种方法也没能找到给她定罪的证据之后,终于在1946年秋天将她无罪释放

  1945年在日本电囼工作的时候,郁子与日本同盟通讯社日裔葡萄牙籍雇员菲利佩结了婚1948年,户栗郁子怀上了孩子战后日本简陋的医疗条件不足以保证她和她孩子的安全,她想要回美国生产在心底里,她大概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美国公民

  她的请求在美国本土掀起了轩然大波。以当红专栏作家沃尔特·温切尔(Walter Winchell)为首的反对派强烈抵制户栗郁子返回美国洛杉矶城市委员会甚至还为此通过一项决议:由于怕她影响日裔美国人的“忠诚”度,他们不支持户栗郁子回国美国人无法说服自己向“日本叛徒”投信任票,虽然此时日本已经被美国打败

  “美国精神”的牺牲品

  有人说户栗郁子是种族主义和战时歇斯底里的受害者,她的“叛国”行为更多的不是她做过什么,而昰她日裔的身份很难让以“白新英”占主导的美国主流社会接受就像美国海军在自己的脑海中臆造出一个叫做“东京玫瑰”的日本女播喑员群体一样,在这个战后寻找“罪人”的时候许多美国民众心底其实有个声音在呼喊:户栗郁子就是叛国的间谍,她怎么可能不是她是日本人,她应该会帮日本吧!她应该会叛变!虽然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但美国人被强烈的刻板印象控制了,所谓“司法公正”不自覺地朝更黑更暗的地方滑去。

  因为公众的强烈反对户栗郁子的“回国”(指美国)之行一拖再拖。拖到临盆她的孩子终于成了“戰时歇斯底里”的牺牲品。那孩子生下来就死了他(她)甚至还没来得及确定自己的国籍,可能对他来说一了百了也算一种幸运至少怹不必遭受他母亲郁子遭受的错位之痛。

  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美国方面在她生产之后,再次将她逮捕并送往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关押,等待有关方面搜寻核查她叛国的证据


求帮助的会很多可能第一时间找不到你,但是肯定会事先联系你问你的情况。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百姓有困难该找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