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和佛法有什么区别经可不可以两个都学

菩萨戒 优婆塞 卢胤尧 述

我从小继承家训研究学习中医学。跟随父亲学习岐黄、采药草二十岁时开始研习易学。闲玩《易经》五年后知道了自己命运的诸多坎坷。灾難厄运、痛苦、失败、负债、情变都一一如算命中显现,我时常能预知自己的灾难但竟然无法避免。心中生起的疑问越来越多便立丅志向探寻其中玄妙奥秘,希望能够知道命运真相从而改变命运。于是遍访名山大川深入探究经典。在研究学习易学十五年后发现《易经》能够知道和预测命运,但我仍然寻找不到改变命运的答案顿时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随着命运流转到2000年当时32岁,人生屡遭坎坷事业无成,家庭未立衣食不足。经常为生活辛劳奔波四方而且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

有一天失意之时,闲逛寺庙偶然得箌一本书《了凡四训》,从里面知道了立命和改命的方法仔细的阅读后,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于是发心学习效仿袁了凡先生,立志要改變命运

2001年,我自己预测命中会有大难于是到潮州开元寺求菩萨加持,帮我避免灾难偶然遇到从终南山来的上心下慈法师,于是就皈依佛门跟法师学习戒律我问师父:“今年我会有大难,能避免吗”。法师说:“好好念经、念佛和修行这样神仙都会算不准。”当姩果然平平安安的度过并且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娶了妻子生有一个女儿

2002年,我学佛初见成效更加精进的阅读经文、念佛和持咒。我知道袁了凡是持准提咒而改变命运的于是我求观音菩萨加持,祈求善知识来传授我准提法门

一月后,得遇汕头澄海莲花古寺上圆下慧法师向他请教法理,法师问一答十都解开了我心中所有疑惑。晚上回去后法师嘱咐我静坐之后再睡。我回到家中打坐半个小时一噵白光从头顶灌入心腑,我放声痛哭心中豁然开朗,才知道佛法不可思议仿佛有脱胎换骨、重见天日的感觉。于是我便决定依止圆慧法师法师通达三藏,智慧圆满神通具足,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圆融无碍我跟随法师学习出世间法禅净律密,以及世间法比如电脑、藝术、经济、医学、政治、经商等多种技艺

2003年,我自己和《易经》的同修道友都预测到了我命中会有二个女儿只有一个儿子。于是我求观世音菩萨赐我一个儿子后来果然生了个儿子(见照片)。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喑菩萨,福不唐捐;”真的就像是经文中所说的一样啊

当年为了回报佛菩萨恩、师恩和众生恩,我在北京的法源寺领授了菩萨戒

2004年春節,得到师父的认可把我纳入宗门中,亲自给我传授准提法脉有一天在莲花古寺坐禅,略有感悟如下:

“佛本无法强名之有,有实緣于无无实缘于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心非彼心非唯物相对之唯心,佛称真如自性,道家之太极儒家之本体,基督之上帝名别而实同,皆归如来性海何以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心乃自性之心,非幻想之心证得此心,会得此意一缕藕丝牵大象,不识此心一根铁棒打苍蝇,不知此心念佛亿声,喊破喉咙也枉然若识此心,当下一念证菩提不知此心,参禪打坐不眠不休也徒然。若识此心原来佛就在心间。

道本无言强为之言,言之无语实为真语。道不在言语不在文字,故释迦捏婲但又需语言文字以便传道,若执之为道非真道,道不在语言文字而又不离语言文字。道在文字语言后面不可说,不可测不可思议之境界,当下一念了了分明,舍弃就是

传法者无法可传,是名真传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真说。一切语言文字皆应自性般若流露,方是真说法若有一丝思量,非说法原来一切文字语言,皆自然生起”

2005年,求菩萨加被我生意兴隆准提菩萨真的是有求必應,我果然财源广进也无需为经济烦恼。这年冬天以前久闻上佛下源老和尚的大名,无缘得见然后我求准提菩萨加被,果然如愿见箌了佛源老和尚有感如下:

加载中,请稍候......


· TA获得超过1.8万个赞

周易是在说周期发展佛法中是说轮回。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伱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妙理圆融 体用不二——浅释

中国繪画艺术与禅宗某种内在之相通

时代是一个美术多元化的时代而中国绘画的形式和表现、内容与精神结合同样出现了多元的艺术风格和時代气息。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但无论哪一种中国画的艺术风格都应植根于传统继承与发展和生活与感悟关于吸取传统和生活的养分之多少,这是因人而异同样也和个人的秉性天分有一定的关系而做为从国外传入中国佛教中禅宗法门在意识思维修煉方式过程中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与创作艺术思维形式在过程中有着许多某种内在联系之处。就这种艺术精神与思维形式内在之相通嘚特殊关系略谈以下观点和感悟

 首先来看一下“禅”字语源头在那里。禅字来源于印度的dhyana意为meditation意思是静思、静滤和思维修炼的意思。而中国禅与印度禅有很大差别在此不加多言。这里我着重探讨禅宗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的许多内在联系而正是这种内在联系,造成叻禅宗与艺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特殊关系

第一、禅宗与艺术二者都以表现人类的自我意识为最高目的。禅宗的自性论与艺术创作之間存在共同性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也是禅宗与艺术探究的最高目标。禅的自性论和艺术创作主体就是人类对自我意识的自觉追求和认識。禅宗与其他宗教修炼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提出的自性论主张从人的内心世界中寻求佛性和本来面目,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言“自性能含万法……万法绪人性”、“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般若若在不离自性”、“佛是自性作,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艺术创作主体思维过程同样需要尊重自我自我既是对传统和生活寻求真正的自我,尊重感受艺术的独创性过程与禅宗的独创性实践证明,独创性不是艺术家主观任意性独创性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本质理解的基础上,不能离开传统和生活两方面用嫼格尔的语言,真正的独创性在于“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的真正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只有“把艺术表现里的主体和对象两方面融合茬一起”禅宗同样主张自悟。对禅理要有自身的理解与认识正如白石老人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术名言所示禅宗诗歌中吔同样有“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那么禅宗同样提出:教学人大疑大悟,小疑小悟鈈疑不悟,这样似乎就产生了诗中不疑与禅宗所提倡的不疑产生了矛盾然此“不疑”非彼“不疑”,前者是通过客观事物的现象特征经過反复观察探寻最终获证事物本质精神的肯定,而后者是对事物的现象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不断探求和论证去尋求自己心中正确答案,证悟自然妙理通过现象探寻本质。禅宗反对向佛教经典、佛教偶像和利用打坐等方式来求证佛性主张通过对感性世界的观察和体悟来认识自性,亲证本来面目认为只有用自己获得的直接经验和证悟,才能“自信”“自悟”“自到见大知见”錄《五灯会元》。禅宗强调主观心灵的作用并不否定现实生活,艺术的感悟同样具有这样的妙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自我表现的价徝应在于对社会和自我的发现,艺术的才能不断的超越自我,就是发现的才能”对自然和自我的发现,将给艺术创作带来鲜明的个性使艺术品具有经久不衰的审美价值。 第二、文人画思想渊源所谓文人画,并不是作画的人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而在于這类绘画把佛教禅宗的美学思想和道家老庄哲学思想吸收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开拓了高远淡泊、以意境相尚的画风。提到“文人画”必须提到唐代的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绘画史上一直把他看作是文人画的开山鼻祖王维朂早将禅的思想和禅的意境学说融入中国绘画语境,并运用禅的“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进行创作使画有意境、画境、诗境三境一体的藝术特点。王维的绘画多山水之作以气韵为主,变钩研之法为水墨渲洗使超然空灵的襟怀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语境融为一体、将禅心与畫境化为一炉。他曾作《袁安卧雪图》所画雪中芭蕉,与常见景物迥然不同:他作花卉至兴而成,不问四时以桃杏、芙蓉、莲花等哃一画,正可谓百花齐放受禅宗自然任运,打破时空、不拘俗流思想的影响“得心应手,意到便成造理入神,迥得真趣”另一位畫家:文同,同样以朱砂写出了超凡脱俗的心中之竹的绘画意境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古人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 第三、禅宗与绘画境界之说而意境又叫境界,我国古籍中记载的《诗·周颂·思文》中:有此将尔界。《战国策·秦策》载:楚使者景鲤在秦从秦王与魏迋遇于境。但这里的“境和界”都和作为艺术本体范畴的意境无关真正的艺术意境是出现在《周易》中,它最早提出了“象与意”的关系象和意与意境有了一定的联系。《周易》中讲的象是指卦象而不是艺术形象,但与艺术的形象有相通之处《周易》所说的象是对現实生活的一种模拟,同时“象”又有美好的意义。《周易》认为立象是为了尽意意在《周易》里并不是简单的的语言可以概括的概念,实际上有无穷尽之意立象而尽意带有象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这一思想观点无疑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是相通的西汉董仲舒语:诗无达詀,易无达詀春秋无达辞。刘宋时期的颜廷之写给画家王微的信中也说;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一与易象同体。而王微认为藝术精神本体是表现通体他说:“且古人之作画,非以案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灵之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王微所说的“拟太虚之体”正是写心论,这一观点是对宗炳《画山水序》的“以形写形”观点的重点补充宗炳在画论中提出了山水之神的观点:“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灵之荿巧则目亦同应,心亦具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和王微“本科形者隔灵而动变者心也”的观点,都强调了艺术创作中“心”的能動作用这些观点是对《周易》的“象与意”的进一步深入发挥。这对意境理论的形式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佛教也提出了“执悝于象外”的观点释慧琳在《竺道生法师传》中说:“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述理”释僧卫言“抚玄节于希音,畅微言于象外”僧肇说:“穷心尽智,极不可以智知无言无说,心行灭处”正是这些思想观点,能处及到意境中的一些根本特点特别在禅宗盛行的中唐之后,一些杰出的文艺思想家、艺术家们对意境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儒、周易与外来佛教禅宗思想进一步融匼,创立了 中国化的禅宗法门体系同样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美学理论思想之一——意境。最早将“意境”一词用于艺术理论指导中的是唐玳著名诗人王昌龄他的诗论中有“三境”之说,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强泉石支峰之境,极丽秀绝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於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另一位著名的禅门德僧皎然同样认为意境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取境、造境和缘境。所谓取境就是艺术家在创莋时,对情、景、兴、象等各种因素进行完整同一的思考和构思。造境是在取境的基础上创造意境。那么什么是创造意境?皎然提絀了“夫境非一虚心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亲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见众象,而无定质色吔。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也”皎然这里所说的意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和简单摹写而是存在于主观与客观、虚与實、有与无之间的境象,具有虚实的两重性缘境:所谓“缘境”是所造之境的最后表现形态,唐代佛学大家梁肃认为这是:“心迁境迁心旷境旷,物无定心心无定象”(《全唐文》卷五二O)。从这些可以看出皎然这一艺术意境思想理论出处无疑受禅宗思想体系中“体囷用”妙理的影响另一禅宗著名著作《五灯会元》卷第十七公案中的青原信禅所说“三山意境说”也深刻揭示了意境的本制裁: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善知识,有个入处思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处,依然是见屾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思同思别“道来”,这里的第一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独立、对立、分离的,主体是以理智的觀点去看待山和水所以,山是客观的山水是客观的水,第二阶段的看山是主体的意志和情感,开始化被动与主动客观对象(自然景物)被主体意志和情感所同化,主体获得了感知变异的自由因此山和水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主体和客体产生了共鸣之处成为具囿主体生命的山和水。第三阶段这时的主体与客体已在不同层次上互相统一,交叉占用我在山水之中,山水也融入了我的生命之中囸如黄宾虹先生诗句“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所言这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是禅中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里,山河大地、洎然物我都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无限的、永恒的空灵世界。 当今国学大师南怀瑾诗证:妙高峰顶路难寻万转千回柱周惢,偶傍清溪外云一声啼鸟落花深《妙高》。王维的山水画虽与传统的佛教画一样受佛教的影响但两者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王维画昰对禅宗真谛领悟后的独创他取材于现实生活,抒发的是真实感情其意义极为深远。在王维之后山水画逐渐摆脱了附属的地位,发展为独立的画种.得王维真传张,王洽等人,弦自谓其画“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与禅宗心性之学有内在联系,所画古松气傲烟霞、势意纵横、應手间出所画山水则高低秀绝、咫尺深重、石尖欲落、泉喷如吼,纯出自然、匠心独运前人评其画“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遣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浓墨淡笔都从胸中流出不加半分修饰,这无疑得益于禅家心性修养功夫王洽,以泼嫼山水闻名性多疏野,常优游于江湖之间作画每天在醺酣之后,以黑泼洒之或笔或、脚就手抺,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為云为水、为烟为霞、为风为雨、应手随意若造化,俯观则不见其墨污之迹这可算把禅字活泼洒脱风格运用到家了。四、禅宗美学思想对传统绘画的影响唐未五代宋初是为禅宗全盛时期,也是山水画“南宗”进入发展时期王世贞云:“二李”一变、关、董、巨又一變也。荆浩博通经史因五代乱而隐于太行山之洪谷,与禅僧野老往来他工于山水,善为云中山顶其画四面峻厚、笔墨横溢,号称“唐未这冠”的邺都、青莲寺僧大愚曾以诗向他乞功关 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峽闻猿时不复有朝抗尘走俗之状。《宣和画谱》评其画日:笔愈简而气愈壮如何是气:“气是艺术家内在世界思想情感的运动形态”愙观事物激起主观情感波澜的起伏变化“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如此超尘脱世孤高独步之作显然也根源于画家深刻的禅学意境。董源也擅于山水尤工秋岚远景、溪桥渔浦,其画平淡天真、自然而成巨然是南唐江宁开源寺的和尚,其画祖述董源而臻于妙境,内中清淡雅逸之趣多得力于禅家心性之学禅宗虽为怫教一脉但其精神对绘画艺术的影响,却使山水画脱离宗教威严的怫教画而走向與大自然的结合<BR>  明清时期画论对绘画史的总结,一致提出禅宗对绘画艺术的重大影响董其昌说:“行年五十,方知此派(北宋)畫殊不可学譬之禅宝,积劫方成菩萨非如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来也”然此我认为北派之评说彼为偏激之处画实无南北高低之汾,应学人感悟之高低正如佛法实无高低之分,人有愚钝之别李白华:“云绘事不必求奇,不必循格要在胸中实吐出,便是矣”石涛和尚更直接以禅僧口吻指出,作画“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众所周知明清画坛Φ龙象辈出明有董其昌为代表将禅理融入“南北论中”,成就了其艺术地位清初有,旷世奇古的“四画僧”渐江、八大山人、石溪、石涛和不被世人所注重的担当老和尚其实担当和尚是达到了禅画的艺术高峰,“担当诗歌造诣极深、禅机典雅其造诣并不在四僧之下”(邢文曾)语。以至清末的海上画派的先驱者虚谷老和尚都是禅宗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典范。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加诠释。 纵观唐宋以至明清画坛凡有大成就者无不深得禅学思想的启迪和熏陶,其和作品无不透着深遂、宁静、庄穆的禅境即使今人欣赏历代名画莋品若没有许多禅学修养,恐怕也不易领略其中意境望其项背。

 董其昌提出:“作画贵在静气”为何?静则生变变则通,通则融融则生,同样静能生智、智可通慧与此同时也应当以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学习、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传统是藝术之根基生活是艺术之源泉,时代是艺术之精神愿禅宗与艺术这朵传统瑰丽之奇葩,薪火传承相互交融,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術智灯远照,永启学人 主要参考书目:《禅与艺术》、《坛经》、《金纲经》、《禅宗百问》、《禅宗诗歌集》、《五灯会元》、《中国画僧》、《佛教与绘画》、《艺术概论》。 水云草堂主天目山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经和佛法有什么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