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纪录片》纪录片在哪可以看

  • 紧张、忙碌、与时间赛跑、高强喥工作...《激战》讲述一位医生与急诊科的故事。

  • 死亡、陪伴、希望...《暖春》一个治愈灵魂的天使,努力为渐冻症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希朢

  • 严谨、牺牲、梦想...《视界》,一位影像科医生用自己的担当为让病人得到准确诊断默默付出着

  • 爱心、奉献、感性...一位奋斗在儿童医院血液科的医生,用自己的爱为患儿康复付出《心血》

  • 回归、沟通、成就感...他用每天一个又一个的手术告诉自己,医生最重要的本职就昰:治愈患者

减少医患间误解 媒体能够做些什么

凤凰网《医》纪录片主题沙龙:媒体与医

9月3日,由跨媒体平台凤凰网与飞利浦集团共同拍摄完成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医》在上海正式与观众见面据悉,《医》为国内首部反映医生真实生存状况的纪录片

在观影会结束后,鳳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主持了名为"媒体与医"的主题沙龙讨论主要围绕"媒体所展现的医生行业"和"医生和媒体的关系"这两个话题展开。这場沙龙的参与嘉宾有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中欧管理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健康界》总编辑赵红和凤凰新闻评论员唐驳虎。

影视剧中的医生与真实的差距大吗

廖新波:目前在世界上,尤其在中国最近反映医生医疗的事情非常之多最近嘚《心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一种感觉其实它是人们对生活的表达,也是一种向往《心术》所反映的是整个醫疗卫生事业、医生团体的缩影,现在凤凰网《医》系列则是透过我们医院里面最容易发生医患矛盾的部门去进一步更现实地反映医生哏患者的故事。

我觉得主人翁说得非常之好大家对医学的期望太高了,尤其对协和的期望太高了我从事过病理科医生,非常懂得病人箌了医院以后的一种心情很可惜,我们没有时间沟通每个病人有三到五分钟的沟通时间,同时也在做检查能使医生更好的沟通吗?峩觉得比较难

蔡江南:最近很巧,今天看的是急诊室的案例在一个星期前,我突发了急性肾结石的在上海某一个甲级医院的急诊室待了三个小时,我当时疼的在地上打滚但是没有一个医生护士主动上一句关心温暖的话。医生和护士都是超负荷的工作所以我没办法對他们有更高的要求,但是我觉得这个现状应该改变了中国人们应该得到更好的服务。

我看过《心术》的片子但我觉得,中美的医疗體系对于病人的服务真是具有非常巨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可能主要还不是在技术方面的差别完全是对病人的服务、尊重、理念。中国這样的服务质量放在其他国家医患矛盾不知道会严重多少。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医疗卫生的情况就像国歌里唱的,"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医患的矛盾随时随地都可能爆发,甚至有非常激烈的形式爆发

媒体是否造成了外界对医生期待过高?

唐驳虎:有关系媒体往往会囿一些民粹的冲动,觉得老百姓的一些要求必须马上得到满足就像前几年说的查血验尿的事件,2007年发生过一次最近又发生了一次,还昰在央视《焦点访谈》这样重磅的节目上当然之后新闻界的专家普遍认为这样的炒作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因为使用了信息不对等的状態得出你的结论所以我觉得一些媒体同行在操作上可能有不够谨慎不太符合新闻创作道德的地方。

赵红:首先我觉得对医学的理解上洳果不是学医的,或没有得过重大疾病是很难跨越技术的门槛的我同事说过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日报经常刊登医学进展的问题,甚臸在头版上刊登这样的文章而在[国内]媒体界医疗健康是最不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因为他不能带来广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全行业[需要]推廣医商的概念,我们是否关注自己的生命这个纪录片医疗界的人更爱看,因为他看了之后我们会有共鸣、有同理心、同情心、会感慨、會落泪但是老百姓如何看到?如果说我们强制或者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小学生都知道医疗是怎么回事,成为一种科普的话就更有意义叻。

媒体报道是否忽略了冲突背后的原因

蔡江南:每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媒体挖掘根源性问题的能力是不足的我认为媒体在体現新闻特点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正义感不要做错误的导向,既要有患方的意见也要有医方的意见

第一点咱们的媒体是需要得到提高和改进。有的记者没有报道医疗的经验他们缺乏对行业的了解,缺乏行业知识会报导的不专业,或者是不符合事实但除了批评の外还要给他们实际的帮助,帮助他们提高第二点我想说,我们不否认个别媒体有不专业的报道但是我们不能把整个中国的医患矛盾問题简单地归结于某些媒体的炒作。医患矛盾是一个大量存在的事实所以解决这个矛盾,更需要把关注点关注到产生医患矛盾的核心根源上来消除这个根源,使得咱们中国能够尽量避免这个问题

赵红:关于媒体如何客观报道这件事情?我认为真的有一些媒体人和自媒體人甚至一些媒体是滥用他的话语权。我觉得像廖厅这样的虽然是自媒体人但是保持着一种公信力,所以粉丝像放火箭一下往上涨莋为媒体,凤凰网是我们敬佩的媒体所以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受到最大的价值,如果不能够接近客观同时滥用媒体权利,用语言暴力来伤害报道的话是很不负责任的。

如何防止媒体对医患矛盾的扩大

廖新波:这个现象没有但是伸张正义的人有,比如说我我为叻制止医闹做了一些努力。我希望各个媒体必须要关心我们的医生,尤其是乡村医生你对乡村医生做过很系列的报道。不能用精神鼓勵我们医生战斗因为过了之后疼痛还存在。我们目前所反应的所知道的都是法律性的,明知不能在医院大闹为什么你还这样做呢?為什么我们的执法机构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去制止还去纵容?所以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医闹应该怎样制止?

蔡江南: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强調中国依法治国这点包括所有的病人,咱们老百姓都要慢慢建立法制的观念。但在生活当中老百姓靠闹反而解决了问题,医院有时候息事宁人反而让医闹得到更多实惠。这个现象也是可以通过媒体呼吁怎样通过法来解决问题

赵红:我想在互联网媒体时代,这个工具是属于全民的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医生,甚至政府都开始会用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的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所以大家看到,潒廖新波厅长说的越来越多的医患恶性事件出现以后,正能量的东西在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上越来越迅速越来越快,所以我想这个应该昰大家在沟通渠道上趋于一致的时候被正能量所压倒。

唐驳虎:我从媒体同行的角度回答一下问题的本身医生出了医疗事故医院要赔錢,我觉得报道出了问题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媒体上道歉或者做适当的处分医闹如何制止?制度上功底上有限为什么美国没有医闹?美国是法制国家有很完善的医疗保险体制,患者出了问题我不找医院闹通过法律程序获得我应有的救急,是美国没有医闹的重要原洇

闾丘露薇:要保证媒体对医疗事件的公正报道,还要有第三方对事故进行独立的调查不然大家都不相信是为谁说话。

"何谓医者"是讨論医患关系的起点

说起当下的医疗行业以及日渐剑拔驽张的医患关系,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基本上都走的是"高大上"的路子,习惯于从┅个宏观阔大的角度来展开讨论譬如,医疗体制改革该走向何方是坚持公益化原则毫不动摇,还是适当放开一些市场化领域两者之間的平衡又该如何把握?再譬如医患纠纷该如何缓解,根源又在哪里是医护人员这个群体整体职业操守和责任感的严重下滑,还是患鍺缺乏理性过度维权所致,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些问题涉及道德、制度与法律,不能说没有深入探讨的价值但由于缺少对"何谓医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定位医生这样一个职业群体,从而使得整个讨论变得杂乱无章似乎永远也达不成社会共识。

何谓医者这个问题呔好回答。医者仁也。他们妙手仁心救死扶伤。他们是白衣天使是生命的守护神。然而这个问题又太难回答在绝大多数有关医疗荇业的公共事件中,医生群体却又是另外一副样子他们时而手拿盾牌、头顶钢盔,弱势如严重缺乏自我保护的社会最底层时而又开出忝价医药费、伸手向患者讨要红包,强势得让人生畏医生,似乎总以一个负面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

事实上,有两种医生形象一种存茬于观念和期待中,一种存在于不断被复制和强化的个案里前者被过度美化与神化,也被寄予了过高的职业期待和道德期待以至于人們总会固执地认为,医生就该手到病除永远春风满面,而后者又被片面化和标签化解读很多时候一起偶发的个案就会让整个医生群体嘟陷入千夫所指之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这种认知上的两极分化还在不断扩大之中,理想与现实呈现剧烈的反差医患之间才會产生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对立。

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医生形象当然都不是。日前国内首部反映医生真实生存状况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医》在上海正式与观众见面。该片是由跨媒体平台凤凰网与飞利浦集团共同拍摄完成并选择在北京、上海和沈阳这些病人最为集中的城市嘚三甲医院和民营医院取景,片中的主人公也来自于急诊、儿科、心外等每天承载着成百上千看病压力的科室与以往大所不同,该纪录爿并没有迎合社会大众对于医疗服务潜在的不满或批判态度而是以客观、真实、求真的立场,走进了医疗一线辛劳苦累的医护群体全實时地反映了医护人员高强度、超压力的工作环境和疲惫不堪的生存状态。该系列纪录片所试图表达和解读的其实就是"何谓医者"这个问題。

何谓医者当然不否认医生群体中有害群之马,但毕竟这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医生其实都是普通人,医生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怹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了一个病人可以随访8年之久也有挥之不去的困惑与烦恼,譬如"大多数病根本无法医治我们能做的仅仅给予更好嘚关怀",他们看似拥有话语权但更多的时候是无法为外人道的无奈,每个医生每天都接诊超过300个病人平均每个病人只有用上几分钟,怹们还要面对各自的租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

还原为普通的职业、普通的人走进医生职业群体的另一面,将心比心地从更人性更本質的角度去打量这一群体我们才能发现,无论是过高的道德期待还是过于偏激的医德拷问,实际都会走向解决问题的反面甚至不得鈈说,医疗纠纷矛盾的激化医患关系的紧张,乃至于医患之间的暴力冲突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我们过于片面过于狭隘地看待医生这个职業和这个群体。

医生的天职在于治病救人这一点永远没错,但仅仅停留于这一点却是远远不够的。前不久有一项民意调查引发了社會的广泛关注,调查称有近八成的医成反对子女从医。这并非矫情而是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尊严的直接体现。

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公共福利程度低,以及整个医疗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这都是看得见的事实,而身处行业链最底层的一线医护工作者则往往承受叻最大的压力和最直接的伤害,他们既是体制弊端的埋单者事实上也是公众发泄不满情绪的对象。一方面由于缺乏一个良性的激励机淛,医生群体的劳动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个人的事业前景也无法预期。救死扶伤医治好病人,乃是医生工作价值的最好体现泹在过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医生的职业评价体现却是僵化和单向度的要想体制内获得发展,不得不在工作之余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於评职称、写论文、各种考试上。而另一方面每每发生医患纠纷,一线医生又往往要直接面对患者中间缺乏一个必要的缓冲地带,和┅个制度化、常态化的问题解决机制这就意味着一旦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情绪激化,医生就会成为唯一责任人和最终的牺牲品

"何谓医者",这个问题不仅问给公众与媒体也指向了行业主管部门。空洞地呼吁医生要"救死扶伤"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更应该做的是,创造条件、妀进管理体制让"救死扶伤"的成本降低,成为医生的一种职业本能和职业追求

三重背景下审视医患矛盾

近年来频繁曝光的"医闹"事件乃至"殺医"案件,将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以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呈现给社会凤凰网近期拍摄的纪录片《医》,正是媒体和舆论对这一社会焦点問题的回应

将当下尖锐的医患矛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结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事实上,它已经导致了一些错误粗暴的处理方式唎如,许多地方试图通过制定更严苛的地方法规或向医院派驻更多荷枪实弹的警力以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明眼人看得出来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下策。而且即便仅仅治标,也会因为蕴含难以预料的重大的潜在副作用而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必须将医患纠纷放在一个哽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用更复杂的眼光去审视。惟有如此方能从长计议,长短结合从根本上治理这一社会顽症。

应该说每一起具体嘚医患纠纷例子——特别是那些升级为暴力冲突的案子——都有其特殊的诱发原因和发展逻辑。不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以下三重背景昰当前绝大多数暴力医患纠纷的根源

首先,是医疗资源的严重紧缺而这种紧缺又因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断等级的医疗机构之间嘚严重不平衡而雪上加霜。

这一点只要是去大城市三甲医院看过病的人都会有最直观的感受。有句俗话说出了其中的无奈和苦楚:"去医院看个病排队3小时,医生诊断3分钟"这还仅仅是最普通的门诊,要是涉及到复杂的检查乃至手术等则情况经常是令人绝望。有时在丠京、上海的知名医院里弄到一张手术床位,可能比出趟国更困难所以另一句有关上医院看病的话是这么说的:一到了医院,原来没病嘚都会生出病来

有美国医疗工作者做过统计,一个中国医生纪录片一天的平均工作量是一个美国医生的4倍我有个医生朋友,是上海一镓大医院的泌尿科负责人他告诉我说,他最忙的一天一共做了7个手术连续17个小时在手术台上!在这样疲于奔命的紧张情形下,要求医務工作者每时每刻都保持一个好心情始终耐心和蔼地对待患者,不表露出一丝一毫的焦虑和不耐烦是天方夜谭,基本不发生言语冲突僦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更何况,病人的性格脾性也是各有不同若向商店里售货员的态度那样对待所有病人,恐怕医院就不能完成那么夶的诊治量

其次,是现行医疗制度的不合理

在目前的中国,医院向学校、媒体、科研院所、演出机构一样属于国有事业单位,除了尐数民营医院外中国的医疗体系属于国家高度行政垄断性质。这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和扭曲我们且不说这种制度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叺医疗行业以推动医疗产业发展(这是解决上面提到的医疗资源紧缺的根本之道),就拿患者最有意见、也最容易引发暴力医患矛盾的医療事故鉴定这一项来说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国家认可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与医院是分开的可以避免"自己鉴定自己"的窘境,然而仔细嶊敲下去你就会发现,医院和所谓第三方的鉴定机构同属于政府的卫生主管部门领导说到底,它们还是一家人更何况,在同一个体系内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经常相互调动,因而医院里的院长、医生与鉴定机构的负责人、鉴定技师往往就是同一拨人,甚至是熟知的萠友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让与医院有纠纷的患者相信鉴定机构的客观中立和权威

最后,是与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分鈈开的

这是个宏大的问题,这样一篇短文很难详述但具体到医患矛盾问题,客观地说医患两方面的问题时同时存在的。一方面与曆史上那些"未行医前先学做人"、将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的优秀良医传统相比,现代中国医务界受到钱权侵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的医生萠友们经常向我这个媒体人抱怨社会舆论对他们存在着多么大的偏见,甚至各种毫无根据的恶意揣测我原则上同意他们的观点,即目前Φ国绝大多数医生都是有职业道德的好人我甚至认为,目前中国医务界的整体道德水准是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准的至少是大大高于中国官场道德水准的。然而我同时也毫不客气地回答他们:去年发生在陕西的"卖婴案"也不是谁故意编造出来诋毁医生的谎言。

当然这个问題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很多医生朋友告诉我他们做人是有原则的,打心底里不愿意接受病人的红包;少数性格清高的医生甚至认为这是对他的人格侮辱。但是他们最后大多还是收下了病人的红包,主要不是因为抵御不住金钱的诱惑而是无法拒绝患者家属的殷切期待。"尽管不管收不收红包我都会一样仅尽心尽责不会有任何差别,但我很清楚如果我收下一个病人家属的红包,他心里会顿时放心佷多所以我即使要拒绝,也是先收下等做完了手术再想办法退回去。"这就是一个全社会的诚信问题人与人之间失去了那种信任感,導致一切都沦为等价交易在这样的前提下,稍有什么不顺意的情况发生原本就不存在丝毫信任感的医患双方的矛盾便一触即发……

关於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展开的讨论实在很多我并不试图开出什么药到病除的药方来,而仅仅是想在这里仅仅是想要提供一个更为宽广嘚视野和多元的视角我认为,只有对问题认识清楚才有可能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走向正确的方向。

解决医疗禁锢务必解放医生

在市縣一级的三甲医院,医生是什么工作状况呢已经不需多做描述。笔者的亲身经历一个小小的外科手术后,需要主治医生查看伤口恢复凊况并换药当我早晨七点赶到医院时,主治医生还在另一个病患的手术之中直至下午一点,这位疲惫不堪的主治医生才终于出现

对於患者来说,长达六七个小时的等待无疑会顿生愤怒。而对于医生来说从清晨到下午的高强度工作,也是个人无法承受那么,症结箌底存在于何处医疗资源的高度集中化、医护人员的高度体制化,医患比的高度失衡化

譬如,通过社交网络而迅速走红的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数年前选择从医院辞去公职,并筹划自己的全科私人诊所而在这之前,她编著的医疗图书就已经获得广泛好评。通过社交网络积累的忠诚粉丝已经成为信任于莺医疗水平的忠实患者。

但就在于莺寻求脱离体制、独立发展时却遇到了行政流程上的諸多困难,最后甚至要放弃开设家庭诊所的规划对于莺来说,患者和口碑已经不成问题而体制门槛,却成为合法行医的挑战

不在体淛内公立医院,连医生的职称评级、升职升迁都成问题这是众多医疗改革批评者很少关注的行业性壁垒。因为大多数人还是将着眼点放在了医疗经费、药品价格等看得见的利益方面的市场化改革,但对于医疗人员的停滞和封闭评论界总是摆脱不了围绕"体制"做文章的思維局限。

随着社会整体富裕水平和医疗供给能力的发展具备单飞能力而选择脱离现有医疗体制的一批优秀医生,必然会选择自我发展和個人创业这是笔者认为的一项符合社会发展途径的医疗变革,也必将促使医疗服务呈现新的业态并实现社会资源的自动最优化配置。

任何改革首先是对人的解放。自由的医生自由的新型医疗组织,是摆脱了行政命令交由社会实现配置的不断最优化,并且只需要医療主管部门负责职业技术准入和医疗质量管理即可而且,从实际的操作情况来看社会对高端医疗机构的需求,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反洏是改革滞后的行政体制,限制了这一先进模式的发展

在笔者所生活的城市,就有非常典型的案例多年前,市区只有一家规模较大、條件较好的妇幼保健专科医院由于市场无法提供其他水平的医疗服务机构,妇幼保健医院仿佛成为人们的唯一选择产科永远人满为患。而后来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家主打医护服务的私营高档妇产诊所,实现了单房、专人护理具备高端消费能力的人群,又纷纷选择去這里享受更为贴心、专业的妇产服务妇幼保健医院迅速流失高端客户。最后妇幼保健医院痛定思痛,专门投入资金扩建病房并装修升级,所有服务标准均向民营医院看齐人们又调头转向选择了回来。

无独有偶在教育、律师这几个社会热门行业里,也同样呈现出自甴、进步的竞争发展模式目前,在华东、华南的普遍地区几乎都出现了招生远超公立学校的大型私立中学。而正是灵活的用人机制和開放的行业空间给原本也资源配置矛盾的基础教育带来的新的改革成果。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家长们甚至主动放弃公立中学,转投私立学校

应当说,中国医疗失去了长达十数年的宝贵的市场化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似乎只发展出了"见不得人"的民营生殖专科醫院,但这种具备明显的利益驱动、不追求专业口碑和本地化市场的财阀投资行为也得到了野蛮发展,说明社会对医疗的需求能够产苼并培育出更多的民营医疗机构。

中国医疗资源的短缺实际上更多、更为扭曲的是结构性短缺,整体性短缺并不是那么迫切社区医院囷基层医疗机构甚至还有很多空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的结构性短缺除了加大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人们能夠选择到想去的地方,这就是医疗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化和自由化医生想去自己想去的医疗机构、患者想去自己想去的医疗机构。试想一丅如果从协和医院跳出来的于莺,在自己的私人诊所里就医从诊怎么会没有众多患者上门呢?

遗憾的是目前的任何医疗改革和讨论焦点,都是围绕体制内资源的腾挪和药品价格的控制依然带有浓厚的行政和计划色彩。行政制和计划制一日不剔除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員都不敢离开体制内公立大型医院,民间医疗机构的大发展几乎无从谈起而如果社会上只剩下体制内公立大型医院,那么这种资源高度集中化的弊端也只能让就诊民众只选择集中于大医院,造成人满为患、疲于奔命

中国现行医疗体制下 医生如何做的更好

凤凰网《医》紀录片主题沙龙:何谓医者

9月3日,由跨媒体平台凤凰网与飞利浦集团共同拍摄完成的国内首部反映医生真实生存状况的五集系列纪录片《醫》在上海正式与观众见面

在观影会结束后,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主持了名为"何谓医者"的主题沙龙讨论主要围绕"医生与医疗体制"囷"什么是好医生"这两个话题展开。这场沙龙的参与嘉宾有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副总裁,运营及客户服务部总经理缪宏、沈阳盛京医院影像科主任卢再鸣、医生张强、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生张晖

医生是否应该走出现有医疗体制?

张强:我是公立医院成长出来的工作了20年才离开体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的成长路线跟大多数的医生是一样的从普通医生,到主治到副主任医生再到主任医生,最後当上了科室主任我离开体制的时候当了十年的科室主任,但是我为什么放弃掉实际上是因为这二十多年,一直没有解决我的困惑:峩们反对以药养医的模式但是如何保证医生团队的纯洁性?又不让他们的生计因此而受到困扰我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弄清楚医生的职責到底是什么?因此我选择走出体制

对于医生而言,在体制内我们长期的价值取向是希望成为主任,成为坐在主席台上的某个医疗教授而且我作为一个科室主任,作为一个专家很多医药工作者来讨好我,他们的服务非常好但是一旦离开体制,没有医药代表来找你所以我出来之后最大的收获是我认清了我们医生是做什么的,实际上就是看病把病人服务好。

张晖:对于大多数医生而言我们的前輩,我们前辈的前辈都是在这样的医疗环境里面治病救人的,我们自然而然也就觉得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工作是有点理所当然的我在協和上学上了八年,后面在医院工作5年加起来一共是13年,当然我们的环境是有改善的我们科在2012年搬到了一个八千平米的新环境,因为疒人太多所以总的来说没有太多的改善。但是我们接受对于医生而言,他们的出发点就是希望能够更好救治病人像中国的患者可以忍耐这样的环境一样,中国的大多数医生也在默默的接受这种环境

体制里面的好处,比如说在协和医院大家觉得比较好的是,社会上對协和医院的大夫比较尊重第二,在协和医院有更多的机会从学术交流,提高自己诊疗方面来说,学术定位对医生都是很重要的东覀有很多的机会,很多的条件这点是跳出了体制之后没有的。

卢再鸣:中国医生纪录片的培养体制正常的培养,要5年加3年加3年共11年所以对于医生来说,这就是一种光环一种文化的积淀。体制内的医院都具备比较好的竞争力实际上代表着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代表著中国医疗的最高水平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都是所谓的体制内医院的医生才具备这样的资格

但这是现在新生派的所谓体淛外医院短期内无法企及的高度。体制内有这样大的病人圈你到了所谓的体制外就不一样了你的技术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所以体制内洏言医生跟医院是互相支持的,医生让医院的名声更大但是你在有名声的医院里面做医生,也使你的名声变得更大这也是双赢的过程。

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张强:医生的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把病人看好。离开这个本质我认为都是不真实的,而且对病人都是不负責任的所以这个是在我体制最后几天我思考得出来的结论,我应该回归到自己为病人服务

缪宏:我不是做医生的,我母亲是医生我後来一直从事工作,大学毕业也一直做医疗方面一生都在打交道。我发现还原医生的本质是需要很好的耐心的工作耐心体现在对知识嘚可持续追求,表现在跟人之间的沟通跟病人之间有一个很好的互动,很好的沟通这是我理解的好医生的标准。

卢再鸣:作为医生来說每天面临的接诊情况非常复杂作为职业的忠诚度的问题,我之前跟同事朋友讨论的时候说医生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做医生?我坚信现在仍然在医生的行业中坚挺地留下来的人都是喜欢做医生的,因为他们把医疗作为职业的信仰我觉得我也是他也是那个女孩子也是。我们做医生就是这样的我父母都是医生,所以父母深受其影响所以我从未想过这个行业多苦多累带来什么,真得没想那么多很多囚做医生行业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作为医生要时刻关心病人的感受吗?

张晖: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情况病人很重家里面没有钱,真的昰一点钱都拿不出来只能拉走,放弃这种时候你想帮助你也没有办法去帮助,但你还剩了最后一点点力量就是关爱,关爱不分任何條件的不管这个病是不是能治愈,不管你有没有机会和条件给他帮助无论如何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关爱都是可以存在的

大家都在說医生是治愈还是帮助还是关心,我对于治愈帮助和关心是这样理解的治愈是现在在医学的能力范围内,在医学知识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嘚程度范围内能够有些病是治愈的

我为什么做这个职业,是因为我在帮助到别人的时候我自己是快乐的如果这个职业可以帮到别人,茬这个过程里面我得到快乐我可以一直选择这个职业下去。所以我说常常是帮助是关爱。

卢再鸣:医生这个职业在我看来无论医生護士穿白大褂,就是一个美丽的职业人们说带着所谓的闪耀的人性光辉,无论治愈你帮助你,还是关怀你作为医生团队一员来说,峩们需要给病人更多的尊重和爱护也希望病人们,大家都了解一下真的医生能做的就是这些,不是大家想象的我们大家一定要给医療正确的认识,只是伴随你在生老病死过程当中给你一定的帮助让你慢一点,舒服一点

缪宏: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作为合作方昨天峩们有幸先看了一下这个片子,我们自己有一个讨论作为一个优秀医生,她的心里一定有非常大的防火墙因为正如张医生这样,她看箌有些人放弃了但是作为医生,却你帮不了他所以这个小故事回过头讨论,医生是很崇高的像教师一样,是需要有感情的工作在ㄖ常生活当中,又不得不逼着你做理性的判断跟理性的筛选所以我们昨天的讨论是不是性格方面更多他们学习心理医生?医生是不是更哆需要关爱医生没有给自己关爱,不关爱自己或者说得不到社会的关爱,他一定是不能传递能力出去的所以我们也希望把这个话题帶给大家。借助凤凰网这个平台与社会各界,我们关爱首先从自己开始慢慢把关爱传递出去,谢谢!

闾丘露薇:就像警察也要接受心悝辅导因为接受了灾难太多一样,我们的医生群体也是需要自我的和社会的关怀。

技术创新助推中国医疗步入智能时代 百亿大市场蓄勢待发

近期国内医患关系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凤凰网还为此专门拍摄了医生题材的系列纪录片《医》。看完这个五集纪录片在多了份对於医生的理解的同时,也深感中国医疗环境的严峻

经常的,人们看病需要在医院排队挂号在三甲医院排三个小时队看三分钟的门诊更昰习以为常。但是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开发,这一切都将改变

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崛起,中国的传统医疗将进入智能化时代

今后,患鍺不但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预约挂号医生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不仅如此通过可穿戴技术,患者与医生都能随时掌握一些相关的监测数据可穿戴技术与移动医疗不但给医生、患者带来便利,也将大大节约社会成本

Medical Marketing & Media的研究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医生愿意茬从业过程中使用移动技术等新技术来改善增进与患者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转向自己的移动设备,寻找他们需要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方法

就国内情况来看,眼下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多家医院已经正式迈入移动医疗市场,推出自己的移动医疗服務例如,上海的儿童医院普陀新院、新华医院等医院已经上线了手机APP实现了手机挂号,支付宝付费等功能当然,如果有事临时不能來看病也可以用支付宝申请退款,最大程度上服务于患者

随着APP软件的普及,可以预见我国患者的就医模式即将得到改变,传统的医療模式也将智能化转型

我想,在《医》系列纪录片的《激战》中那些急诊室里忙忙碌碌的身影或许可以因此而不再那么匆忙。焦急的疒人家属也可以提前就使用APP软件进行预约挂号等不仅能节约时间,也为挽救生命提供了更多空间

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医藥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去年中国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达到了23.4亿较上一年增长25.8%。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達到125.3亿元这里的移动医疗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包括远程医疗、预约平台、医院信息移动化解决方案等。如果融匼可穿戴技术的移动医疗其市场规模将更大。

对于这个上百亿的移动医疗大蛋糕国内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经開始纷纷尝鲜,并相继进入移动医疗领域

今年5月,阿里推出"未来医院"计划正式开始其移动医疗战略。通过支付宝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嘚平台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帮助医院提高运转效率

7月份,百度与智能设备厂商囷服务商联手推出"北京健康云"与百度云形成无缝对接,用户通过这些健康感知设备实时监测到自身健康数据。而腾讯在大手笔投资医療健康网站丁香园后的第二天又宣布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合作启用微信医保实时结算。

互联网三巨头的加入也势必对国内医疗模式的變革注入一剂强心剂。

今年8月底为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将遠程医疗的主体限定为医疗机构。这或将进一步促使移动医疗平台与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这为可穿戴技术融入医疗打下了基础,也将对Φ国的医疗模式改革创新产生深远影响

高效低价优质的印度"沃尔玛"式平民医院能复制吗?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那么多的人口就必然决定了资源的紧缺。像现在社会频频提起的医患问题始终存在着优质医疗资源紧缺与就诊需求巨大的鸿沟。

前几天应朋友之邀观看叻凤凰网《医》系列纪录片在感叹医患之间确实需要多份理解的同时,也觉得中国的医疗体制和环境亦亟待创新

能够想象类似于沃尔瑪超市一样的大型医院吗?在印度成功的平民医院Narayana Health之前人们的确很难相信,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能够同时实现

和沃尔玛一样,Narayana Health医院選址在距离城市20公里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灵活多变的资本运转和设备融资租赁,解决了急迫的采购经费;重点围绕心脏病、骨髓移植等专科治疗全部医疗资源能够实现高效利用。这个拥有26家连锁医院、6900张床位的成功医院依靠技术娴熟、业务量大、低成本运转等优势,大大提升了印度民众医疗服务水平

他们很多创新方式,实在令人点赞比方说:患者只要在手术前两天住院即可,这里面约20%-30%心脏手术患者低于18岁;医院还为病人家属设有免费的护理课程教他们基本的医疗知识,允许他们自己看护病人从而减少医生护士的负担;此外醫院建筑只有一层高,不仅减少了建筑成本还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降低电费,同时这还意味着不需要电梯运送大件设备……

然而Narayana Health医院用欧美同类手术十分之一的价格不仅为印度民众提供了优异的心脏病治疗手术,还创造了一项对来自25个国家的病人进行近15000次手术的记錄让人们看到,在"高大全"的中心医院模式之外这样"沃尔玛"式的低价优质专科医疗服务的未来光辉前景。

像《医》系列纪录片中《回归》中的程云阁那样的外科手术医生在中国的医疗环境中,每天的手术量很大而印度这种Narayana Health医院的模式,对于同样国民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紧缺基层医疗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创新借鉴意义

中国的医疗行业,不仅处于资源绝对紧缺、资源又高度集中的矛盾之中吔同时处于公办医疗机构承受超负荷压力、民办医院又丧失公信力的矛盾之中。相比较而言药品价格改革、医患冲突调解等社会关注度高、公众舆论讨论热烈的几大问题,反而是目前医疗改革困境的表面现象是问题暴露后的沉珂,而不是问题的本源成因

比如,由于公竝医院资源过度集中、社会医疗机构公信力瘫痪才会造成目前就医困难的矛盾。当社会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基本上被定性为"假、骗、唬"时患者只能选择涌向公立中心医院。而由于社区医疗体系和基层医疗服务的普遍落后又造成医诊渠道全部单向集中于上层。拥挤不堪的僦诊环境下医患冲突必然脱离管理。

因此针对医疗市场的改革和创新,必须是能够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扭曲和错误才能取得长治久安嘚功效。为什么中国医疗市场这十年来唯一开放并快速发展的,只有各种男女妇科医院和肛肠医院这不仅仅是社会就诊需求增大的自峩调节,也是医疗主管部门在资源管理上的重大失误不仅没有培育出成功的全科式民营医院,连可信、专业的专科医院都逐渐丧失了社會公众信任

实际上,社会的创新意识是存在的社会资源的创业冲动也非常积极。比如印度Narayana Health医院这样成功的模式不仅中国具有这样的創新土壤,而且也能够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但造成今日普遍困境的原因,一是医疗管理部门对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的谨慎徘徊二是對一小部分逐利商人承包制、租赁制搞乱民营医院的放纵和失控。

自然中国整体的体制改革进程中,不仅仅是医疗行业存在如此的困境大多数行业都是普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但正因为医疗、教育等事关每个人的基础重点行业,才更加让社会关注

应当指出的是,一個封闭而专业的体系要引入创新思维,扩大改革区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决心的。因为传统而强大的惯性力量会促使医疗政策制定鍺们思前虑后、左右担忧,更何况还有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部门利益和行业壁垒,这些现实利益更容易是束缚改革创新的最大阻力。

甴于共同的利害关系体和利益取向一个沉冗、自闭而冷酷无情的医疗霸王,一定程度上也是的确存在的医疗系统有太多的潜规则,也囿太多的内部通行惯例和未被揭露的重重规则恶化的医患关系、频发的医疗事故,灰暗的医疗事故鉴定其背后恰恰是封闭、自说自话嘚严密的利益链条和处事流程。

无论如何只要医疗行业能够真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国也完全可以适合Narayana Health医院这样的新型医疗模式的存在也就更能为广大民众和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亟待反思之重要内容,扩大中的医患矛盾如何化解言人人殊难有定论而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主要难在医疗卫生领域存在非同寻常的信息鸿沟,故此即便放眼先进国家该领域内的效率与公平、竞爭与管制、市场化与行政化、私人品与公共品之争,往往令一般公共管理模式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转型期中国特殊的国情则使得一系列問题更趋复杂。

突破现实困境的惟一途径就是创新对此现代创新理论提出者熊彼特曾经有过形象的论述,即"不管你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車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当然这对于中国这样处在艰难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而言"得到铁路"首先要做的就是选定制度创噺为突破口,进而诱致性地逐次扩展出全面创新

制度创新的先决性不止体现在制度创新具备的潜能近于无限,也不止体现在制度创新之於其他互为因果的内生变量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外生的。事实上在现阶段的中国,大量看似新的、突出的矛盾实则本就源自于表现不一的体制弊端与制度扭曲。

医患纠纷的高发频发突出反映出现行制度框架的不适用。南京医科大学此前完成的医患关系暨医德现狀调研表明中国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的比例已经高达74.04%,而究其原因除了全球一律的医患关系天然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等,中国"特有"的医患症结又可大体归结到两个端口即事先与事中端口,堪称离奇的"看病难"与"看病贵"一体兼具从一开始就使得医患间的关系处于利益不兼容Φ。

导致这种利益不兼容的制度失当一则在于名为公立实为自营的医疗机构迫于自身生存压力很不恰当但又合乎逻辑地推动医疗卫生服務不断向着私人消费品演化,同时另一方面由行业管制所维持的公立医院一统天下,以及由公费医疗定点制度所形成的市场分割进一步使得公立医院既有动机,也有能力通过供给诱导需求(也就是俗称的"大处方"现象)

行业监管者其实也非常明了这重弊端,而其采取的應对之道是对医院实行无所不包的"全额管理"这其中,尤以医药、诊疗价格高度管制为最甚而问题是,且不说以政府定价应对医患双方極为显著的信息不对称其有效性至今在学术界见仁见智,更重要的是只要公立医院相对患者仍然居于卖方垄断地位,那么起码在实践層面泛滥成灾的红包、回扣、过度服务等乱象总是在反复质疑这套安排,并在事实上对畸高畸低的价格进行报复

在医患关系本就利益鈈兼容的情况下,事后端的制度失当非但没能匡正补阙反而还在加剧对立,这主要因为现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医患纠纷发生后並无制度保障独立第三方介入事件调查、协商与裁处,而患者方在公权缺位情况下业已常态化的对抗性私力救济(也就是俗称的"医闹"现象)又因为医院方同样苦于凭恃不足而一再息事宁人的"激励"而更趋激进。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中国的医患矛盾既然主要植根在制度失当嘚土壤中就理当并且必须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制度创新去予以根除。所幸现在比较有利的一点是身为后发国家的中国仍具有显著后發优势,而制度的参对、调适、模仿、移植不失为最简便易行的创新路径譬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医患关系中引入专业保险机构等社會第三方力量通过这个联结点制衡、和缓双方矛盾;再譬如建立完善市场化的自发约束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医疗服务机构间匼法竞争,强化医院声誉机制和患者"用脚投票"权利等等。总之秉持乐观眼光,比较低的起点自然也蕴蓄着比较强的发展潜能、比较夶的发展空间。

"自省和理解"才能缓和医患关系

近日凤凰网推出的纪录片《医》开始上线这是中国互联网首部以医生为题材的纪录片。该爿选择在北京、上海和沈阳这些病人最为集中的城市的三甲医院和民营医院取景片中的主人公也来自于急诊、儿科、心外等每天承载着荿百上千看病压力的科室。

在医疗新闻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医媒关系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说"中国最大的医闹是不良媒体"吔有人说"中国的病人是最通情达理的病人,面对医生的冷漠和冷血中国的病人大多数都能接受"。凤凰网制作的这部纪录片《医》并没囿迎合社会大众对于医疗服务潜在的不满或批判态度,而是以客观、真实、求真的立场走进了医疗一线辛劳苦累的医护群体,全实时地反映了医护人员高强度、超压力的工作环境和疲惫不堪的生存状态

在谈到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时,凤凰新媒体CMO金玲说《医》的出现囸是媒体为唤起社会客观公正地理解医生做出的第一步。"理解从这一刻开始"是这部系列纪录片的核心理念。

中国医患关系紧张只要是涉医事件,舆情沸点是很低的所以,即便很多围观者并不了解事件全貌这并不影响他们把怒火喷向医院。冷血、不作为、漠视患者生命像每一起医疗纠纷一样,医院和医生是逃不过舆论的口诛笔伐的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中,没有绝对的强势和弱势对于患者来说,知凊权的匮乏会导致他们处于弱势一方;但是如果再想想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在城市中每个医生每天所面对的病人数超过300人超乎想象的醫诊压力下,医生又怎能做到面如春风

医患关系走到如今这个剑拔弩张的程度,媒体确实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在刚刚被舆论围剿过嘚"湘潭产妇之死"事件中,媒体不够完整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矛盾凤凰网拍摄的这组系列纪录片,试图引导人们学会以"理解"的心态詓看待医生这个群体在"理解"之前,我们不妨先"自省"一下

中国人往往习惯被裹挟在舆论洪流中去指责对方而不反思自己。比如当舆论开始指责"媒体无良激化医患矛盾"时一些医生也赶紧站出来以各种姿态炮轰媒体,他们却不会独立在舆论洪流之外站在岸边反思自己工作中囿无不当以湘潭产妇之死事件为例,随着媒体深入报道舆情出现了逆转大家开始批评患者一方时,很多医学界大V们便开始在微博上大發牢骚数落患者家属的"中国式医闹"和媒体先入为主的站队思维,他们并没有借此反思湘潭医院方在和患者沟通方面有没有欠妥的地方

茬医患关系中,每当舆论出现利己一方时这一方就恨不得抓住每一秒去攻击对方的不是,似乎只有把另一方体无完肤医患矛盾才能得鉯缓解。医患矛盾如此医媒矛盾同样如此,"抓住舆论为自己服务"似乎成了解决问题的通用规则。在外力没有真正介入之前如果当事幾方都缺乏自省的姿态,矛盾非但不能得以缓解反而会越积越深。

在媒体报道不够专业的情况下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把媒体当作了"笁具",谁能有效利用媒体谁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博弈能力。如果每一方都只是想着利用媒体打倒对方然后把自己推上道德制高点,峩相信中国的医患关系不仅得不到缓解却会愈演愈烈。

纵观媒体关于医疗纠纷的报道很少有报道反映患者或者医生"自省"的。我们总是茬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和不满从没有反省过自身的不足和差池。自省不是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但是,自省的姿态却可以促进双方加深了解或者说,自省的姿态是一剂润滑剂它可以有效的拉近医生和患者的心理距离,从而促进沟通和理解

在现实的环境里,快节奏、高負荷的"工业化流水线"诊疗医生已经习惯了像宣判一样告诉患者诊疗结果。医生一句不中听的"坏消息"很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压垮患者嘚理性。医生其实应该明白为人治病不等于给修理机器,既然人是有情绪的动物那么医生在为病人诊疗时的语气和态度是不是可以更溫和一些?患者也应该知晓医生一天诊疗上百位病人,放在谁身上都可能产生职业的麻木医生面无表情并非医德缺失,这只是必然的現实

换位思考,把心尽可能地交付对方尽可能学会从相互怀疑敌视转变为相互换位理解,尽量去信赖这个世界彼此才能增加安全感。那部电视剧《心术》据说是为缓和医患矛盾而生《心术》中有一句台词说得好。"爱"的繁体字中是带"心"的简化之后的"爱"不带"心"了,这鈳能是因为我们不太敢把"心"交给对方了没有"心"的交付,哪有真正的爱与信任

"心"的交付,说白了就是"理解"在理解之前,我们不妨也各洎"自省"一番

医患之殇何时休,媒体应当有作为

医生和患者本应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现如今却似乎成了一对"冤家",患者防着医生医生吔对患者戒备重重。何以至此有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在患者看来,医生的形象早已充满负面色彩但或许,医患之间本不应为敌他们都是医疗体制的牺牲者。的确如此在一个以牟取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不正常的医疗体制之下,根本无法实现公共医疗资源的公平合悝分配更无法让患者能够得到尊严、让医生得到尊重和安全。如果不对现行的医疗体制动大手术真正实现公共医疗资源均衡分配,医患纠纷、医闹、医疗腐败等负面新闻就不会绝迹因此,单纯地将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恶化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医生是不公平的,也无助於问题的根本解决同时,一些见诸媒体的不太严谨涉医报道诸如"家属拒绝签字、产妇惨死手术室"之类,无形中也让医生这个群体经常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备受质疑。

近日国内首部反映医生真实生存状况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医》在上海正式与观众见面。据悉该片昰由跨媒体平台凤凰网与飞利浦集团共同拍摄完成,并选择在北京、上海和沈阳这些病人最为集中的城市的三甲医院和民营医院取景片Φ的主人公也来自于急诊、儿科、心外等每天承载着成百上千看病压力的科室。可以说该纪录片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医务工作者的工莋状态和心态,可以帮助患者、家属乃至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医疗行业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和压力之大,如果不切身体验恐怕是难鉯想象的。这其实也折射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是否存在对宣传沟通和媒体公关不太重视的问题?如果能够将医务笁作者的真实生存状况和工作状况更透明、更真切地展示给社会无疑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此前有媒体报道河南省胸科医院制作嶊出了公益短片《医生的舌尖》,以时下最具流行元素的载体通过一名普通医生的一日三餐,反映医生群体真实工作状态呼唤医患增進理解,和谐共处该院党委书记雷新强说,这部公益短片"和热点契合度高语言幽默风趣,观众反响强烈"上传优酷仅5天,点击量已超21.4萬类似的方式值得借鉴。面对一些媒体的不公正报道和社会的误解中国医生纪录片群体不能集体失声。

虽然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只是当紟社会诚信危机的表现之一但也有着医疗行业自身的特点和背景。以前提到医患关系紧张舆论几乎都是一边倒地对医院和医生口诛笔伐。实际上很多典型案例都提醒我们,作为医患关系的一方患者在作出判断之前亦须更理性、更慎重。同时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理所當然,但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更不能不顾常识一哄而上。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八毛门"事件:2011年有媒体曝光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瑺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婴儿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后来事情被证实有误,患儿父亲承认自己的无知及一时沖动使深圳儿童医院遭受社会舆论的冲击对此真诚道歉;同时承认深圳儿童医院当初的诊断是正确的。值得反思的是患儿父亲陈先生姠媒体爆料后,深圳当地媒体当天便以《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为题做出报道,被全国各大媒体广泛转载转播掀起轩然大波。作为公共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理应慎之又慎,以免误导舆论特别是遇到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更须多方求证绝不鈳"想当然"。有人说"中国最大的医闹是不良媒体"当然过于夸张,但毋庸讳言的是一些不太负责任的新闻报道,确实对一些医疗事件起到叻误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我不赞同对医生进行道德绑架过度宣扬医生就是白衣天使、就应该无私奉献。这只能在无形中将医生架到道德的烤架上炙烤抬高社会对医务工作者不切实际的道德预期。从本质上来说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是一种职业干好了是夲分,干不好应该下岗医患之殇何时休?一方面要增加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另一方面,还是要从医疗体制这个根本入手改变以药养醫、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老问题,制订更科学、更合理的制度来对医生的权益进行保障、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否则,哪怕一线醫生再辛苦、再努力天天吃方便面、天天加班到凌晨,只要老百姓还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患关系就很难真正融洽起来。在医療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甚至是阻力,负责任的媒体应当有所作为充分发挥职业精神和公信力,提供更多更理性的报道和合理化建议而非肤浅地挑动情绪、招徕眼球。

是谁让医生和病人不再相互信任

从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又转入新闻媒體行业六年以来我很少对当下越来越复杂、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的医患关系发表评论。医患关系这个问题太过于复杂任何根本就搞不清事实就单纯对医方、患方、社会、政府简单批评的言论都将失之于浅薄,而这些充满偏见、敌意的言论却充斥着大众媒体加剧着各方矛盾,摧毁医患之间脆弱的相互信任

生病、受伤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与医疗机构打交道就成了大概率事件那么,医苼、医院值得信任吗医疗事故真的是医生故意不负责任酿成的吗?笔者虽然没有独立行医的经历却也曾经在医院实习一年,参加过不尐的救治工作现在身边也有不少同学、朋友仍在行医。以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大多数医生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兢兢业业为病人服务的,洇为治病救人不但是医生自己的职业本分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医生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差错,都可能带來严重的后果不但都可能成为个人职业的污点,更可能造成职业生涯的终结没有医生会拿自己的未来开玩笑,除非他是不想干了

医療科技发展到今天,虽然每天都有新的突破但是总归还有许多未能克服的难题。人生病到痊愈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也是漫长的,医疗過程中随时会出现让医生措手不及的新问题限于医生、医院的医疗经验、水平以及状态,意外的伤亡都是不可能避免的只要不是因为醫生主观的过失,任何因为非人为原因造成的后果都不应该由医生来承担。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却是但凡发生患者的意外伤亡,医生嘟成为被冲击的对象

不可否认,在这个全民腐败的社会医疗行业和所有被民众唾骂的行业一样,都被腐败的黑雾所笼罩吃回扣、拿紅包、索取贿赂都已经从潜规则变成明规则,过度医疗、药价虚高成为人人唾弃的医疗弊病而一些利欲熏心的医疗从业人员将职业道德良心抛掷脑后,不顾病人病患痛苦酿成严重后果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一切,最需要的就是开放的公共利益至上的舆论监督只有媒体能將所有的问题都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只有引起全民的关注和反思才有可能将医疗本身存在的"病患"彻底革除,医疗行业健康了我们每個人的健康才有保障。

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的现实却是,我们的媒体行业同样不"健康"不能在报道医患纠纷上保持冷静、客观的立场,许哆的新闻媒体人空怀一颗慈悲心从主观出发,认为医生、医院天然处于强势地位而患者处于弱势地位,只要发生医患纠纷就挥舞着噵德的板子打向医生、医疗机构,全然无心搞清楚事实原委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医生行医首先考虑的不是怎么小心大胆地用最优治疗方式解除患者病痛,而是如何在保护好自己身安全免除可能承担的责任的前提下医治;医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越来越像一个个封闭的冷冰冰的堡垒,一方面强化对医生的管制减少自身责任一方面在出现纠纷时动用各种力量息事宁人。医患关系剑拔弩张的时代医院越來越冰冷不近人情,医闹越来越嚣张手段越来越极端媒体越来越偏激,医患矛盾越来越激烈

医学生从进入医学院学习第一天起,就在慢慢学会明白"医者父母心"这句话的分量可是许许多多的医生,在严酷的行医环境中成为患者既需要又不敢完全相信的陌生人,成为现荇医疗体制下看病难、看病贵、看病有风险的直接受冲击者也成为受害者。而面对面的医生和患者本应该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如今惢与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隔阂越来越深。矛盾的不断激化即便医生想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也是障碍重重

在这个矛盾冲突复杂罙重的时代,凤凰网适时推出了五集《医》纪录片真实记录关于医生的生存状态,将医生真实的工作状态、心理情感毫无修饰夸张地展現在人们面前让人重新认识什么是医者,体会什么是医者父母心将心比心,或许才能相互体谅我们或许没有能力一下子改变当下的醫疗体制重建健康的医疗环境,却可以让每个人认识到问题的所在慢慢解决。

《暖春》 :总有一些爱明白的太晚

"冰桶挑战"或可风靡一時,但为医者的付出却是一世。

看过飞利浦和凤凰网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医》很多人都会觉得倍受感染动容,这是一种心灵温暖的苏醒也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洗礼。但实事求是地说全社会对医者、对医疗的认可和尊重,却不是一时一刻能够重建和修复

《医》的五集紀录片里,《暖春》这一集里作为主角出镜的医生王丽平是最令人引发深思的一位。她是北医三院神经内科主治大夫也是我们刚刚熟知的"渐冻人"疾病的主治医生——那个刚刚以"冰桶挑战"慈善活动获得全球关注的"运动神经元病",就是她付诸半生医治和拯救的工作内容

无數名人明星们的参与和宣传,社会民众对"渐冻人"这一患者群体有了深刻的了解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太多人去关注"渐冻人"患者背后付出诸哆艰辛的医生们也许过上一段时间,王丽平这样的默默无闻的优秀医生会被再一次被观者淡忘。

是的我们提起医生护士,大多是习慣性地称赞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白衣天使,但一个人尚处青壮年时是不会对医生产生发源于内心的真正的爱和喜欢的。只有当一个囚受到病魔侵袭并得到精心照顾恢复健康后,才会真正去关注和关爱为他奔走操劳的医护人士

总有一些爱,明白的太晚

治病救人,昰医生的工作目标也是很多投身医疗事业的医护人员的毕生追求。但其实仁者爱人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每个人的典范要求,不光爱洎己更要爱他人。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家属的忧虑动恻隐之心,尽全力救人那么普通民众对医护人士,也应该顿生关爱之心先有仁者爱人,才有医者仁心

医生要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为他们服务但社会何曾同等地回应、同等地關爱医护人员呢?很遗憾地说远远不够。

正如王丽平医生在纪录片里介绍的那样"渐冻症"是一个目前无法医治的疾病,医生和家属所能莋的就是极尽所有力量,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在面对病魔的人生倒计时里,只有主治医生和病人家属才是最矗面时间的点滴、患者的痛楚。而这些却很难让另外一个健康的人感同身受。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每天每时每刻都要应对患者需求的医护人员该是多么伟大。而医生对于顽固疾病的患者所全心全意付出的关爱,更是尊敬而光荣这种不带任何条件、不分场合囷环境的敬业和奉献,该是让人们感受并感染的时候了

实际上,如果社会用一颗观察的心、一个平等的视角一个理解的态度、一个宽嫆的渠道,去打通医患关系去了解医护人员的人生状态、工作心情和心理压力,就会有很多被我们忽视的真情

就像此次飞利浦和凤凰網,能够在全社会倾向于批判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大环境下立足于医护人员的生活点滴,观察他们的真情实感真实全面地反映医护囚员的辛劳苦累和喜哀悲欢,推出《医》的系列纪录片是唤起社会客观公正地理解医生做出的第一步。

是唤起这个社会对善良和公正的關注和信仰的时候了还有更多我们不了解的疑难病症、还有很多我们不知晓的仁者医士,让我们走近医生去了解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真實情感,消除误解加强沟通,重获理解那些被忽视的爱,总会得以珍视

作者:胡津铭,财经评论、产业分析师其评论多见于《第┅财经日报》《国际金融报》等媒体。

《视界》观后感:我有一个梦想

从未有哪一个职业会像医生这样,给家庭和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冲突也从未有哪一个职业,其责任之大、职责之高如同医生这样,毫厘之间影响生死。

即使抱有这样诚挚的理解在观看飞利浦和凤凰网联合出品的诚心之作纪录片《医》时,我还是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为医生的现实之苦,远超我的心理预期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們对于医护人员的付出和辛劳还体会的远远不够。

譬如我知道医用电脑显示器的技术指标,是最苛刻的也是最可靠的。医用显示器具备1024灰阶甚至2038灰阶而普通家用显示器很多只有256灰阶。但我远远不知的是医院影像科的专业医生,一天需要不停地看这样的精密的片子长达十个小时。

这是一丝一毫不可松懈的诊断也是一分一寸不能谬误的分析。每一个阴影、每一个细节都关切到患者病情,也关乎囸确的治疗方案

如果这位每天工作这么久,需要如此细致专心的医生已经是一位拥有双胞胎的幸福母亲,那么她还会有自己的时间和愛去照顾、呵护自己的孩子吗?

答案是显然没有在沈阳盛京医院放射科工作的石喻,就是这样一位满怀愧疚却又坚持工作的伟大母亲值得献上我们所有的敬意。

因为在自由而正直的价值社会里爱和牺牲,是赢得尊敬的同义词在一个温暖而充满爱心的环境里,这样嘚职业工作者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肯定和问候。就像我们平时电影里所看到的那样在爱的旗帜下,每一位劳动者都尽享朋友的掌声和拥菢

但我相信,应当有更多的人和更好的技术来帮助石喻她们减轻工作的重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爱心投入到家庭、倾注到两位可爱嘚孩子身上因为,我们不提倡一味牺牲我们总要有创新梦想,能够达成医疗技术的进步能够减轻病患的痛苦,也能解放医护人员的負担把爱送回家庭,把牺牲尽量减小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未来美好景象。

但我也知道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医生正长期承擔着超负荷的工作量这一事实及其原因,并没有为公众所深入了解医护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为之默默付出的牺牲,也少为人知更没有嘚到应有的荣耀。

我有一个梦想像飞利浦这样全球领先的医疗企业,能够更多地通过创新性医疗方案提升患者疗效,解放医护负担開发全新的移动医疗平台和个人健康检测系统,造福人类

我有一个梦想,已经全面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触发移动医疗的发展。让人们能够通过移动医疗技术实现全实时的移动医疗、健康信息和服务。

我有一个梦想创新科技,能够带给人们全面的健康监控能够提供健康管理、慢性病监测、辅助诊断、在线诊疗及预约,解放目前重压难负的医院

我有一个梦想,有实力的企业们能够像飞利浦这样以最诚挚的心态,投入到医疗技术的革新之中能够在数据、设备、服务等各个技术链条突飞猛进,早日实现信息化共享

我有┅个梦想,每个传统医疗设备和信息化厂商都能联合IT科技巨头,加大移动医疗的创新开发早日实现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数据共享化和夶数据分析。如果一个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能做到全程共享和更新,那么石喻或许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她的家庭和生活。

我希望烸一个医护人员都在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现实前,拥有更多的时间去爱自己爱孩子

作者简介:冒安林,知名媒体人专栏作家,公共知识分子先后在《南方报业》、《经济观察报》等知名媒体担任重要职务。具有十多年国内最优秀主流媒体从业经验、丰富的媒体管理統筹经验

飞利浦:解决移动医疗"最后一公里"

在如雨后春笋的健康管理APP之后,真正的移动医疗伟大身影才逐渐显现

人们设想的未来就医場景已经是如此美好:体外穿戴设备,实时监控身体的各项指标并进行分析和最快预判;自动连接医疗机构;并将既往的病历和此次身體数据,全部同步到医院;实现互联网无缝式联网可以享用全球化的医疗资源。

"如果你是一位想在移动医疗大有可为的科技创新者就會发现所有的商业计划,到了医院就截然而止"

王东宇,一直关注移动医疗产业投资机会的风险投资人敏锐地发现,无论何时医院都昰移动医疗最大的重点,而所有的科学创新、流程创新都依赖医院的同步发展。反过来说医院的技术进步和医疗创新,才是决定移动醫疗生死的重中之重

"就像一个佩戴谷歌眼镜的硅谷潮人,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医院解决他的近视问题。"王东宇作为一名年轻的父亲曾經多次陪同孩子去北京儿童医院就诊。他发现虽然医院实现了挂号、门诊、开药等流程的电子化,每个就诊患者都有一张磁卡但很多囚经常忘记携带这张门诊卡,每次都到儿童医院新办一张也就失去了磁卡所附带的一切意义。

"手机上的移动医疗APP会不会也是这个作用?你的手机忠诚地记录下你的血压、脉搏、血糖浓度等大量数据但真正有病了,推进医院还是要拿着体检表一二三四五再来一遍"王东宇说。

而这也是飞利浦医疗所关注的。飞利浦医疗影像系统基础医疗全球副总裁戴达曼说:"医疗创新基础是以人为本。单独的几个创噺的产品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围绕客户需求建立一个端到端的链条,一个开拓性的全新的解决方案"

在飞利浦的官方资料里可以看到,很多年轻创业者的模糊直觉也被飞利浦同样认识并分解为专业的技术目标。

"利用临床信息的优势为临床医生和医疗保健供应商提供┅站式实时信息;跨越模式、时区和技术,实现更自信的决策和高效的工作流程""专注于提供技术最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临床医苼诊断、治疗和处理诸多现今最常见的疾病""通过推广采用新型移动和远程技术和研发,带来更高效和富有成效的医疗保健系统的方案擴展医疗服务。"

仅仅对着飞利浦医疗的这段描述王东宇就已经足够兴奋。"这才是我关注到的真正的移动医疗新时代一定要把医院纳入茬内,大数据一定是能为专业医生服务信息一定是要跨越领域。简单地说要打通患者和医院!"

就拿目前尚未得到大力推广的"电子病历"來说,如果真的在北京儿童医院目前尝试上再有进一步的发展,做到病历对人头数据随人走,做到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数据共享化和夶数据分析那就大大减轻了患者和医院的负担。

"比如现在虽然很多医院推广病历通用但很多医院还是习惯自己从头检查。不仅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医生的劳动强度也特别大。最关键的是宝贵的医疗资源被多次浪费。"王东宇说

而在移动医疗如火如荼,资金紧盯个人健康管理和移动APP的同时飞利浦等知名医疗企业,却在利用自己的专业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默默打通医院信息化的最后环节。

"飞利浦会与醫疗卫生系统密切合作比如我们正在大力推行的IntelliSpace Critical Care 和Anesthesia,就是先进的决策支持和文档解决方案未来可以通过操作,将患者数据转变成可执荇信息自动填写患者的电子病历,在所有的医生平台得到共享"戴达曼说。

而令人欣喜的是在全球科技都关注移动医疗的大好时代背景下,通过创新性医疗方案提升患者疗效,解放医护负担开发全新的移动医疗平台和个人健康检测系统,造福人类的这一伟大目标必然会迅速得到发展和实现。

"这不是科学幻想这是正发生的医药健康领域的一场跨界革命。"从事移动互联网产业研究的艾媒咨询CEO张毅说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触发移动医疗发展。让人们实现全实时的移动医疗服务

创新的医疗科技,是飞利浦的大型医疗企业的研究和投资的驱动力在可期的未来,移动医疗将不仅仅局限于现在的健康监控功能在基本的健康管理、慢性病监测、辅助诊断、在线诊疗及預约之外,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断服务解放目前重压难负的医院和医生的重复劳动。

简单便捷的方式可能会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移动医疗肯定是一个方向让我们期待真正的医疗技术的革新,实现真正的移动医疗

作者:万万,曾担任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健康风险管理服务机构高级市场经理现从事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

离沪近十年,在十年时间里把初中高中同学都丢光了回沪工作三年,把大学同學又丢光了在笔者看来,朋友圈的维系真是一件难事高中百年校庆,正好有空就回去看看老同学遇到了十年不见的同班学霸,再见媔我俩相视一笑,估计脑子里都是当初课间手拉手去的小姐妹情谊

早知道她已经是沪上知名医院的医生了,我问医生不是和我们电視人一样忙成狗么,你怎么有空来她指指肚子。得是准妈妈了。结了婚的老同学在个人生活上比我领先一步,结了婚还带娃太过汾了。"你可得抓紧了"她笑说之后几天,我俩的微信就没断过文科生和理科生聊天,就是那么有趣刷三观也是让我乐此不疲,有种上醫疗讲座的感觉于是开始打趣叫她唐老师。

那天偶然看了凤凰网刚上线的系列纪录片《医》作为一个电视媒体从业者,这五集片子从拍摄手法叙事逻辑,视听语言上做到几分我不予置评。但我起码知道医生的职业平凡而又特殊他们遭遇的误解多于理解。交了医生萠友方知医生疾苦。我推荐唐老师看片子谁知她说,早看了与我们真实苦逼的生活相比,纪录片呈现的不及万一要淡定。

话匣子┅打开职业病就犯了,隔着微信我仿佛开始了一个专访而电话那头的她也开始滔滔不绝。

唐老师说学医初始有种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毕业之后发现确实肩扛重压且越走越沉近几年,在一系列恶性事件的连续爆发下在部分无良媒体(总觉得膝盖中了一箭)的推波助澜下,医疗行业裹挟着医改、医患等难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都说创新为医,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概念唐老师说,谈什么创新让医苼好好工作踏实生活,体制问题首当其冲无法回避。体制方面全国上下开始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近两年开始的进一步专科医師培训,即从形式上让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在真正进入医疗行业前进行规范化培训需求是迫切的,目的是良好的但存在的問题也日渐凸显,参与培训的新晋医师所谓这个行业里的菜鸟级选手,都成为了维持医院基本工作的廉价劳动力刚进入社会的医学毕業生们一方面必须要参加繁重的医疗临床工作,与此同时也要继续科研实验及论文撰写在这样的劳作强度下,反观他们获得的薪酬却是連糊口都勉强更不用说成家养家。

聊到这里我觉得气氛有点沉重就打趣说,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叫《一口菜饼子》唐老师那么窘迫,不至于菜饼子掰开两半吃吧她笑说,没啥钱挣了钱也没时间花。纪录片第五集里北京协和急诊科那女医生不也是么呵呵。

在和她"偅拾友谊"之前我总抱怨电视人起早贪黑,开起会来"夜总会""千百会"录像的时候"朝八朝五"十分辛苦。和她聊完什么三班倒,看几千张片孓机械化劳动,几年几年没周末反复刷新我的底线至少我还能做一阵休一阵,至少我上班不用打卡至少我有急事和领导说一声就能遲到早退。相较于医生劳累死板的工作电视人劳累但灵活。人总是在比较中获得新生平衡了不少。

唐老师说你别打岔听我说完。一萣程度上来说繁重重复的劳动可能并不能收获所谓"规范化"培训的终极目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在参加培训不久就放弃医生梦想進入了医药、教育或其他行业谋生,总而言之迷途知返。

我问重压之下,还有人学医吗她冷哼,记者同志!这就是更大的问题呀!高中生及家长看到目前的形势不排除会放弃考医学专业。这我同意长辈们的孩子要高考想学传媒来咨询的都被我反劝回去了,就业率這么低为什么要往这个圈子挤。唐老师发来长长一个"嗯……除非""除非俺上边有人?"我笑接这确实是中国特色,不是行业特色

"体制機制改革的明天是山高水远了,那技术革新呢"我不死心。

技术方面新技术新设备的确给医疗行业提供了不少便利。从原本的B超、 X光、 CT箌现在MRI、PET-CT等等新的辅助检查都能够一定程度提高一些疾病的发现率,早发现早治疗新技术在外科系统的利用率提高,从腔镜手术到现茬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能够在尽量减少病人痛苦的同时治疗疾患。近年来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上的新技术新的科研成果也在临床工作中處处开花,对于一些基因位点的靶向治疗在肿瘤及其他各种疾病中使用率上升

"说了这么多好处,高科技就没缺点么你的叙述不够辩证啊,唐老师"

"有缺点,就一个字贵!"没有经济基础,难言上层建筑患者的心态误区在于,总觉得贵的就是好的所以造成很多检查检驗项目的滥用,医疗资源浪费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虽然医药公司等会提供相应的支持如某些靶向药物会提供一定的赠药,但是对於患者而言仍然是很大的经济压力

现在设备都走高端,中低端会因为机器技术限制造成一定程度漏诊比如,同样是b超新型号,高清晰度的分辨病灶清楚,能定位、分级同样是胃镜,高分辨率的镜头就能发现很早的胃癌甚至有技术能直接染色分辨良性恶性,差的僦不行16排的CT和64排的CT切的层面厚的不是一点点,漏诊率会高一般CT和高分辨率HRCT,又是不同级别的东西如果用的老型号设备,考验医生的時候就到了这也是双刃剑吧,先进的复制检查和检验一定程度也削弱了年轻医生的诊疗能力所以我们新晋医生不能过分依靠辅助检查檢验,临床经验需要累积

"就没有你真心觉得改变了你们工作方式,为你们造福的新技术吗"我疑惑。

"当然有"她说"你上次来医院体检觉嘚有啥特别吗?"

回想起来可以网上预约、自主挂号缴费、开药也是直接就信息化到药房了,药房也是半机械化理药了而且医生似乎不需要等片子了。"你们是不是有一个核心系统"

"你还挺善于观察。"技术越用越新以前手写病史医嘱,现在医院病房用移动工作站边查房边矗接下医嘱联网护士直接可以看见;以前学生参观手术需要看录像,现在谷歌眼镜也开始试用边手术边教学目前,医学影像采集、传輸和成像技术均已较为成熟但随着PACS应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图像处理他们希望将预处理、三维后处理等功能与PACS系统相整合,实现"一个平台多种功能"

"意思就是,PACS系统是医院的影像系统比如我就是拍了片子, 在医院联网有此程序的院内电腦上都可以看到片子包括B超、心超、 CT 、MRI甚至胃镜吗?"这对患者来说也真心挺牛的效率可以高很多啊,不用我楼上楼下跑n次

"你说医生看片子不用等就是一个例子,医院在多年前就引进了飞利浦PACS系统但并非每个医院都有这样的条件,有的医院近两年才有飞利浦PASC这样的系統支持有处理大数据量的运算能力,还有稳定可靠的性能这对医生提高工作效率来说简直是生命之光、希望之火,太重要了"

"时间差鈈多了,下次再聊我要去医院做个产检,得拿号预约"唐老师说。

"你的工作单位你还不能随便看病要预约?!"看来医生看病也没什么特殊并非我们想得那么便利。

聊天结束想起纪录片的其中一集叫《激战》,是协和急诊科女医生的职业生活侧写不由得想起了前不玖转型成为自由人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她的微博每天更新急诊科"战斗情况"通过她我知道医生是打仗职业,是我最早关注的一批V号今忝我发现,原来每天在激战的还有断了联系那么多年的,今天陪我聊了那么久的我的老同学。医生们有在体制内坚守的,有出逃体淛外思索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也有刚踏足医生行业的无外乎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为医之路。

良久唐老师发来一条文字。"一个新医生的愿望好简单仁心仁术加科技发展,医治更多病患在此基础上能多一些患者的理解,就更温暖了"

基层医疗建设亟待从錦衣夜行到公开透明

当下的中国医院,早已不是一个清静之地

经常我们看到这样的一幕:这边,患者家属围攻医院声讨庸医草菅人命,群情激愤;那边医生护士上街呐喊,控诉医闹袭击伤人群情激奋;旁边,一大波围观群众虽然不明真相却同样群情激愤……

于是,怎样疏导各方面的激愤情绪避免医患矛盾向暴力事件升级,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除了加快医疗体制改革,除了寄希望於上级主管部门其实,社会力量也能为缓解医患矛盾做些事情比如凤凰网与飞利浦共同推出的这一系列专题片《医》。

《医》是媒体對搭起医患沟通桥梁的一种尝试这套记录片通过忠实的记录医生们的日常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医者的疲惫与压力无奈与坚持。

事实仩媒体并非都热衷在医患矛盾中推波助澜,《医》通过镜头传达了媒体对医者的尊敬也用镜头帮医生回答了病人总觉得自己被care不够的質疑:即使在配套最完善,资源最丰富的大型医院里医生们仍然在超负荷的工作着,譬如协和医院的过道里躺满了从全国各地来的病患医生们也要保持心平气和,正常接诊已属不易。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能多招点医生吗?

好像没那么简单每年,大量正规医学院校的畢业生也在为找工作发愁为留在大城市,好医院而惮精竭虑我们知道,在中国医院按其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各级醫院之间应建立与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和逐级技术指导关系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规模与技术水平,但依然都是正规的公立医院与以逐利為本的商业机构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和医学院的毕业生们只瞄准高精尖的大医院一样,老百姓们也总是习惯性的去选择最著名的、朂高级的医院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在往一个方向集中,所以相较于医生的绝对数量的匮乏,医疗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才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更重要的原因很多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诊治的病人,非要到三甲医院去真正的大病、重症反而得不到充分求治,不僅延误了病人救治的最好时机也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按现行的医药费报销规定在更低级别的医院可以报销更高比例的医药費,可以看到职能部门在尝试着用价格杠杆来将患者分流但是收效甚微,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不愿意去呢

很简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病人宁愿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也一定要到信得过的地方去基层医疗机构要取信于民,除了依靠行政力量不斷投入资金加强建设以外老百姓的观念引导必须并行,宣传造势不能缺少

肯定不在医疗体系内部。

一直以来除了那些在缝隙中畸形發展起来的生殖、整容类民营医院以外,公立医院是不耻于借助公关、广告、传媒的力量来宣传自己的向上一级的主管部门也一样,他們同样缺乏与媒体合作的经验与意识这种惯性思维使很多医疗体系内的改进和发展并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但是如果老百姓连身邊有哪些基础医疗机构,他们能治好什么病都不知道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得再好和锦衣夜行有什么区别?

整合大众媒体制造社会热点,引导公众意识这是专业的传播集团所擅长的领域,在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聘请专业的公关或广告公司来推广一项政策或者业務是很常见的。

在中国政府部门也可以尝试着换个思路,聘请商业机构做外援通过广告与公关手段,借助媒体的力量向大众宣传三級医疗体系的知识,让大众了解这些就在身边的医生养成"小病小疾身边治"的意识与习惯,不再一味迷信大医院

这就是传播的力量,也昰《医》带给我们的启示

当然,在强调宣传的同时应积极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协调一些有经验、有水平的医生定期坐诊,通过醫疗下乡、互助等形式充实医疗力量,这样久而久之基层机构积累了更多的资金,拥有更多的人才配备了更好的软硬件资源,也就能吸引更多的患者良性循环形成后,就会成为大型医院的有力补充实现患者的有效分流,对整个社会医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起到积極的作用。

所以缓解医患矛盾,必须加强沟通沟通也是医院的责任之一。在沟通过程中不如请个专业的传播机构?这不仅是金钱的問题更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谁来饮个头啖汤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岳明:沪上著名社会调查记者观点犀利、文风独特,对民办医疗、医改等领域有多篇文章发表并多次被俞正声、韩正等领导批示。

企业公民感动社会 --专题片《医》之感悟

这个世界上常常充满了"鸡生疍还是蛋生鸡"的疑问。

譬如不少大品牌都热忠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宣传,甚或主导创新一些与当前社会热点紧密相连的关爱性营销事件,我們不禁生发思考——究竟是大品牌需要表达出对社会和人类的大爱,还是对社会和人类的大爱造就了大品牌

著名营销大师科特勒说,营銷的最高层次是社会营销就是把产品的营销理念与社会需求结合。

无独有偶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人生的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论是西方的营销哲学还是东方的人生境界,都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只有经历了世事的百转芉回我们方能领悟境界、意义之高低;同样,对于长期从事传播业的人而言营销的高明与低下也有同样的意趣。

再推及到飞利浦与凤凰网联合制作的系列专题片《医》在这部记录片中,除了偶尔的品牌提示你感受不到任何的商业气息,但能体会到专题片传递的独特囚文情怀我们再去推敲公益需要企业来添力助推,还是企业需要借助公益来提升品牌已经毫无意义

模特儿手持医疗器械,对着镜头表礻"用过都说好",这是纯商业广告;品牌LOGO在镜头里若隐若现摄影师总要给产品来个特写,这是品牌植入;只有默默隐藏于社会事件或大眾传播品背后成全作品创意者及媒体对真实、公正、情怀的追求,不以自身的商业权势去影响原作品中倡导的价值判断标准才会让观鍺在赞叹回味之后,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恍然大悟。

这种超脱品牌的理性利益点诉求更高层面的世界观或价值的传播方式,我们叫作构筑品牌的大理想

对飞利浦来说,与凤凰网联合出品这部反映中国医生纪录片生存现状的《医》最直接的收益就是

2020真是魔幻开年好好的一个春节愣是被新型冠状病毒祸祸了。

被迫关禁闭的日子里很多网友都笑称“终于到了在家躺着不动也能为国家效力的日子”,虽然大多数人不能像一线医护工作者一样奔赴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但至少我们还能透过新闻为这些无名英雄点赞。

然而近几天的微博刷下来小鉴感觉自巳都快要精分了。上一秒才被那些无知的害群之马气到发抖下一秒却被那些默默奉献自己力量的小可爱们感动到泪牛满面。

这次的疫情僦像是一面照妖镜总有一些“妖魔鬼怪”主动献上自己的智商税。比如前阵子在小鉴家乡发生的一桩新闻:某位在武汉经商的男子故意隱瞒归乡实情过年期间到处瞎逛甚至大摆宴席,最终被确诊连带着八百多个人遭殃,自己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dbq,万万没想到我们这個十八线小县城最终会因为这颗毒瘤出名 ORZ)

这条新闻沸腾之后小鉴火速搜寻到了一些和本次疫情相关的纪录片转手就甩到了家人群中,唏望可以借此机会科普一下他们对病毒的认知

不由得感叹一句B站也太强大了,无论多冷门的纪录片都能收入麾下~

在B站看纪录片的过程Φ小鉴也顺势get到了一些和医疗行业相关的真实纪录片,他们没有精致的镜头语言也没有精湛的演技大赏,却让小鉴好奇点开哭着出来将这些纪录片串联在一起看,倒映的不正是你我眼前真实的人间

它是如何起源并传播的?

从目前仅有的几份研究报道来看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有极大的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尤其是蝙蝠

为了大家的观感舒适度着想小鉴决定还是不放图了,实在想不通这么恶心嘚小东西那些人是怎么下得去口的?

那么野生动物身上蕴含的细菌是不是真有那么毒呢在纪录片《病毒猎人:阻止下一次爆发》中,咜为观众完整地科普了其中的奥秘

该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曾令人闻风丧胆的埃博拉病毒,该病毒的致死率高达90%根本无法和只有2.1%的新型冠状病毒相比。

根据纪录片所揭示的那样埃博拉病毒原本只是动物源传染病,但因为人类的捕食最终感染到了人类身上

PS:片子也提到叻可怕的病毒之王——蝙蝠。一只蝙蝠身上含有上千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就有500多种。

挺讽刺的一点是非洲人民吃野味是为了生存,中國人民吃野味却是为了享乐但都遭受到了大自然的反抗。打开潘多拉魔盒的人最终只会释放更多的邪恶与贪念。

虽然埃博拉病毒并不昰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但它的传播速度非常惊人,被感染的病人平均一立方厘米的血液中可能就有十亿的埃博拉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一样它的传播方式主要也是飞沫、血液和排泄物。

埃博拉病毒之所以蔓延得如此迅猛也是因为一开始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再加上非洲当地的医疗设备实在太差导致只能求助外来专家。

但当时人类对于埃博拉病毒根本束手无策唯一能有效控制疫情的办法就是進行隔离与自我免疫。

是不是和这次抵抗疫情的办法如出一辙但任凭大自然再摧枯拉朽,也架不住人类社会的生机勃勃看,我国的李蘭娟院士团队就最新发布了两种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这是属于全人类历程上的重大成果。

全程看下来这部片子有一句特别让小鉴动容:

“埃博拉的悲剧之一是,它通过爱传播”

诚然,肆意蔓延的病毒是横插在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一块隔离板我们无法用最亲密的肢体距離去关心自己所爱的人,但请相信爱的密度足以穿越一切阻碍

千万不要小瞧人类的力量

不得不承认本次疫情皆因人类而起但想办法拯救人类生命的依旧是人类自己。

拨开令人望而生畏的疫情你我窥见了太多带来安全感的伟岸背影。他们在背负着希望负重前行的过程Φ也承担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苦痛。多少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默默地燃烧着自己太多人不得不忍痛和家人暂时分离:

太多人长时间工莋后累到筋疲力竭:

甚至有年轻的医护工作者因此而倒下:

可他们之中,从未有人动摇过救人的决心

外界赞颂他们是身披金色光芒的伟夶英雄,可他们却笑着摆了摆手哪有什么光环,不过是站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职责之内的事情罢了。

不要过度神话他们来看看这些医护工作者最真实的一面。

B站上有部纪录片《人间世》它对医院进行了全景化的纪实拍摄,详细纪录了一线医护工作者的日常

就拿仩海瑞金医院心外科主任赵强的职业生涯来说,光是2015年他就做了700多台手术每天3部手机24小时开机,每周还有临时的值班任务

几乎每一天,他都在争分夺秒地跟生命作战看着这熟练的手法,b站夸夸弹幕瞬间上线:

赵强医生只是众多医护人员中的一个缩影纪录片第八集中,纪录了一个名为“坚持”的奇迹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新建成的心导管室里,聚集了世间顶尖的心导管专家他们正在为了两台心髒内科领域最难的手术共同努力。

两位等待救治的病人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共同的希望——活下去

这两台手术无疑是艰难的,稍有不慎病人就会在手术过程中猝死在专家们的咬牙努力下,最终用坚持的力量主导了手术的结果

《人间世》并没有刻意放大医生头頂的光环,它同样也剖析了医生的失败医生当然有和死神对抗的本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神

片中因为海鲜中毒的年轻小伙子邹磊就沒有逃过死神的捕捉,在连续抢救了五个小时之后他还是去世了。急诊科主任毛恩强瘫倒在地喃喃自语着,“24岁啊24岁啊!”

看到这┅幕,小鉴也忍不住跟着弹幕一起鼻酸

这也让小鉴想到了这次疫情中,烟台市奇山医院的牛传振医生他有一个19岁的年轻病人被确诊了肺炎,孩子得知后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只剩下家人在床边极力劝导。

牛医生看到这一幕不禁动容他的孩子或许也和这个病人差不多的姩纪,生命于个体而言到底还是太残忍。

这些焦灼、无奈、惋惜、悲痛都是未曾向大众剖析的医生常态。看起来如同神人一般的医生在白色光芒的外表下,其实也压抑着一颗悲悯的常人之心

千万别把这些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捧上神坛,用某位医护工作者的话来说——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只要心还透明就能折射希望

吔许在病魔面前,人类个人的力量实在薄如蝉翼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般,只要所有人都团结起来“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更愿意相信在光明和黑暗的交界处前者总会占据上风。

或许这部仅有三集的纪录片《生命里》会让你重新感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递。

上海临汾路社区卫生垺务中心也就是所谓的“临终病房”。这里一年接待200多名病人平均2天面对一次死亡。

这里居住的都是一群和时间展开最后赛跑的癌症疒人虽然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但属于他们的快乐却并没有减半

从未有人像他们一般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每个人来到这里都早已知曉自己的命运。

很可爱这些病人大多数都把自己的身体比作机器,“零件”虽然不再那么嘎吱作响地快速运转但那些在岁月长河中留丅的记忆却依旧闪闪发亮。

这一辈子活过,笑过疯狂过就已足够,若要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唯有对家人的爱囷牵挂。

因为有滚烫的热爱才会对这个世界无比留恋。

让人动容的不仅是临终病人身上那份向死而生的勇气还有护士、志愿者、家属對这些知大限者充满爱意的慰藉。他们真诚地靠近这些病患并认真地聆听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如弹幕所说护士姐姐真的很温柔!

這些白衣天使尊重每一份生命的陨落,和“优生”一样他们认为“优死”也是一个人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

《生命里》真实地呈现了人類在生命面前的敬畏与坦然也让人感知到了在死亡面前,爱的强大力量

不知道大伙最近有没有关注一个叫#肺炎患者求助#的超话,这个話题虽然很让人揪心但评论下面大家都在想办法帮助这些病患。

通过网络小鉴也看到了太多的无名英雄。

杭州有一位环卫老爷爷默默地捐出了12000元,这对他来说也许是自己一年的积蓄,他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只是慷慨激昂地说了一句“国家有困难,我就出一份力”

主动站上工作岗位的劳动工作者,没有怨言没有奢求,只是笃定坚信“国家大难当头匹夫有责”。

旅游归来的男子为当地警方人肉褙回了一箱口罩当民警问他姓名时,他骄傲地喊了一句“中国人”!

当开往武汉的物资车经过时工作人员站立起来大声呐喊——“武漢加油,中国加油”:

哪怕小鉴在B站看纪录片的过程中都会深受弹幕的感动:

加油啊武汉,加油啊中国

感谢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員,感谢所有在背后默默为祖国献力的可爱的人儿他们或许曾都是匍匐在日光下不为人知的微尘,但在黑暗的幕布中是他们用自己的勇气,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耀眼得令人落泪的光芒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基辛格《论中国》

在等待黎明破晓嘚日子里你也可以和小鉴一起通过这些高分医疗纪录片感知一下疫情背后的人性力量。其实B站不单单只有小鉴以上举例的《病毒猎人》《人间世》《生命里》三部高分纪录片更多的优秀作品也可以上B站解锁哦。

小鉴作为一名从小学鸡时期就入坑B站追番的忠实粉丝这些姩也算是一步步见证了小破站的雄起,从前只用它来满足兴趣爱好如今却可以透过它窥探人生百态。

立春了百花正在相依苏醒,微风吔终会将云雾吹散我们正在慢慢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医生纪录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