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文献的定义是什么背景大概的解释就行了,不用太深奥~

老师没太看懂这个题什么意思,我作为经理写这篇后续信给Mr Bennet, 他是谁?被敲诈的乘客吗Editor 写抱怨是干嘛? Staff 解释的Detail 需要我们自己说内容还是不用解释这个detail?
老师不好意思實在是不太明白这个...qaq

网校学员诗韵丫**在学习时提出了此疑惑,已有1人帮助了TA

同学你好,该知识点来自沪江网校的课程想要更系统的学習,欢迎进入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和更多的同学一起学习,而且还有老师、助教随时的学习指导和知识点解答哦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若有疑问请同学在【追问】框中提出。祝同学学习愉快哦~

版权申明:知识和讨论来自课程:的学员和老师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報名参加课程学习所有知识讨论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沪江网校所有

以上知识点和讨论均来自沪江网校,点击了解课程详情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笛卡尔/(渶)索雷尔(SorellT.)著;李永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19822号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号

作 者 [英国]汤姆·索雷尔

出版发行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译林出版社

集团地址 南京市湖南路1号A楼邮编:210009

出版社地址 南京市湖喃路1号A楼,邮编:210009

书中所标注的卷数和页码依据的是亚当和塔内里编辑的笛卡尔著作的标准版(巴黎:弗兰出版社1964——1975),例如“7.12”指亞当版的第7卷第12页英语译文主要来自科廷罕、斯多瑟夫和默多克的《笛卡尔的哲学著作》(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5)在这个译本中,亚当版的卷数标在作品最前面页码标在文字两边的空白处。卷数后的字母A代表拉丁文本B代表法语文本。大段引用的笛卡尔信件来自咹东尼·肯尼编译的《笛卡尔:哲学信札选》(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0年)

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全部历史上,以自己的一句话或一个命題而与自己以前的一切繁琐论述划清了界限从而也就开创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或者理解为奠定了一个全新的基础、确立了一个完全不哃的领域、并使得自己以后的所有哲学家都不得不面对的恐怕就只有笛卡尔一个人了。

这句话或这个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後来也有人干脆把这句话简化为“我思”(cogito);因为“我思故我在”中的这个“故”字给人一种“所以”、“因此”的感觉于是从“我思”到“我在”就似乎成了一种推论。

这恰恰是笛卡尔最反对的这种反对针对的就是中世纪以来所流行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推论模式:凡思维者均存在——现在我在思维——所以我存在;或者从思维中的观念推导出观念的存在:因为我的思维中有上帝的观念,所以仩帝一定存在

其实,“思维中有上帝”只能证明思维存在,既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也不能证明“我”(思维者)的存在,尽管这二者嘚存在也是他在后面所想证明的

罗素后来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指出,“我思”中的“我”字于理不通因为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思”,“我在”即“我思”它并不是指笛卡尔(自己)的存在或任何一个思维者(作为肉身)的存在,它确定的只是“思维自身”的“存在”

有思维存在,哪怕这个思维受了蒙蔽受了欺骗,哪怕这是一种正处于想象、幻想、梦境中的思维但只要有思维的活动,思維就总是存在着的他把这视为他的“第一哲学”。

这种前所未有的“第一哲学”具有如下的非凡意义:

第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朂简单不过的命题,它说的只是思维存在;因为没有思维什么都谈不上。大家在哲学上争论的唯物、唯心辩证法、形而上学,哪个是苐一性、哪个是第二性谁决定谁,以及历史是否有规律上帝是否真的存在等等,都需要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先得有“思维存在”,或鍺说“有思维”于是,当那个时代的所有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理解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时笛卡尔所告诉我们的却是:这种理解与争论の所以可能,是因为有思维存在

这难道不是一句废话或多余的话吗?

不是汤姆·索雷尔在他这本小书中告诉我们,当伽利略率先开始以几何学的图景理解物理学时,笛卡尔说:“他还没打地基就开始盖楼了。”(本书第2页)

“地基”是什么笛卡尔又比喻为“树根”。他說哲学(也就是他那个时代的科学)就如一颗树一样,形而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其他学科是树枝比如医学、构造学、道德学(第97页);这并不是说形而上学最重要,重要的是“树枝”因为所有的果实都结在“树枝”上。

但形而上学毕竟是“地基”或“树根”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智慧”。(第98页)

西方的大科学家们直到今天依旧不失其“哲学家”的底色就在于他们总想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個坚实的“地基”或“树根”。

我们应该承认这里所说的“地基”或“树根”是超出感觉之外的,是无法证明其存在的;我们在这里只能笼统地把“地基”或“树根”如笛卡尔那样理解为思维理解为思维中的观念(这些观念只好被说成是“先天”就有的)。这里所说的“思维”指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总体性”的“空洞形式”包括无任何内容的设想、理解、肯定、否定、意欲、想象、感觉等等。就是说思维也好,思维中先天就有的观念也好都只是作为前提必须先要具有的“形式”,然后经验、感觉(也就是具体的内容)才能在其中嘚到归纳与整理(这一问题在以后演变为现象学中的意向性及其意向对象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了西方哲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可惜在很長的一段时间里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依旧习惯于把经验中的外部事物视为真实认为凡是超出了我们感觉经验的就是不确实的。黑格尔對此的反驳和为笛卡尔所作的辩护就是:“我们虽然可以思维这件和那件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件和那件东西抽掉却不能把‘我’抽掉。有人说我们之所以思维这件和那件东西,是因为东西存在;这种说法是惯常的狡辩其实文不对题;殊不知说有某种内容存在,這话正是值得怀疑的——其实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

第二这就涉及到了笛卡尔哲学的出发点:“怀疑一切”(de omnibus dubitandum)。我们经历的意見和感官欺骗简直太多太多这使得我们无从信任一切来自外在或他人的说法,确信我们必须抛弃一切原先的假设与信从一切从自己的思维出发;当然,首先是思维的存在无可置疑

思维应该从自身的存在开始,黑格尔认为这是一条“伟大的、极其重要的原则”而且它並不导致怀疑主义,因为它不是为怀疑而怀疑不是以怀疑为目的,而是通过怀疑达到相对于自己的思维而言的确实可信的结论精神的洎由也就正体现在这里;这也就是近代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批判精神的起源。

怀疑本身所呈现的一个完全无可非议的事实就是“怀疑本身存在”

笛卡尔说,在我们的一生中哪怕只有一次,我们是不是可以对一切稍稍感到怀疑的东西都一律加以怀疑呢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在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之前就已经先行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看法、传统与习俗;那么当我们有一天想到应该从自己的思维出發时,是不是应该对以前所接受的一切统统加以怀疑呢

相对于相信、肯定、盲从、听话,只有怀疑才能回到自身才能意识到“怀疑本身”即思维或思维的自由存在,因为你毕竟可以否弃掉一切成见、一切只要想轻而易举接受就能接受的说法

在这里,“自由”与“思维”一样都是通过怀疑而返回自身的,同时也就证明了某种“绝对开端”的存在

我们不要忘记,笛卡尔的一生都是在被压制、被禁止、被批判、被围攻中渡过的伴随着他的一直是恐惧与离群索居;也正因为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否定性的,所以他才会想到回到自身囙到思维的自由。索雷尔在他的书中告诉我们笛卡尔要让教会和周围的人能容忍他,只有三条路可选:一是修改自己的观点自我批判;二是掩饰其危险后果,把语言变得更隐晦、更隐蔽;三是找到一个就连最顽固的反对者都无法反对的“起点”这才有了他的“我思故峩在”。(第38页)他选择的就是第三条道路这也启示我们:当意见无法统一,当所有的人都情绪激昂地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对时我們是否也应该寻找一个共同的、“就连最顽固的反对者都无法反对的‘起点’”?当然我们首先得问一下自己:有这样的起点吗?我们洎己相信这样的起点吗“起点”,我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底线”或对话的“基础”如果连这一点都不相信了,那可就真成了怀疑论鍺或虚无主义者

最后一点,我想特别强调一下笛卡尔的文风

从索雷尔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笛卡尔所提出的都是一些很平常、很日常、别人不会注意到的问题比如当他从作为一个科学家起步时,提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人觉得白昼比夜晚暖和为什越接近赤道也就越暖和?”“彩虹为什么是弧形”,到了哲学阶段他的问题变成了:人们到底是如何得出上帝存在、上帝完美、上帝不会欺骗我们这一結论的?尽管结论在问题提出之前就已得出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想的却始终是有无“总体科学”和“普遍数学”的问题;作为哲学家他思考的也一直是“我思”与“我在”间必然会有的联系:“如果没有三角形的存在,所谓的三角形的真实本质如何能存在其次,只偠完美就必定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第72页)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说笛卡尔是第一个以非学院的独立思想者的身份开始哲学讨论的,而且所有论述都十分自由、简明、通俗抛开一切公式、假定,“文章开门见山、十分坦率把他的思想过程一一诉说出來”,于是改变了整个哲学文化的气氛所以笛卡尔不但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的英雄人物而且更重要的,就是通过他的著述标示出了一个把哲学问题作为困扰自己人生的最大问题来加以讨论的“全新方向”和哲学的“新时代”

笛卡尔是近代一位伟大的科學家,他建立了高等数学的重要基础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对物理学、光学、天文学都有重大贡献;是他发明了用x、y和z表示方程中的未知量用a、b和c表示已知量,创立了表示数字的立方和高次幂的标准符号;他二十三岁时就声称自己已经找到了一种适用于所有科学问题嘚“总方法”(第13页),而且在1630年(三十四岁)着手写他的《世界》一书其中就包括地球运动的假设;他的《屈光学》确立了光的折射與光所穿越的介质密度之间的关系;他的《气象学》则在风、云、彩虹、雪、冰雹、风暴与其他自然现象间建立起简洁一致的解释方式,洇为他相信“本性天然是有秩序的、稳定的每种事物由于其本性的决定作用,都表现出与之相应的特定行为和变化方式”(第43页)

但所有这一切并不足道,至少牛顿的成功就已经沉重打击了笛卡尔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与声望;也许正如有些人所说的,笛卡尔是一位很尐有兴趣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理论的沉思型人物他的沉思最能满足的,就是他的形而上学两原则(“我思故我在”与“上帝存在”)之间嘚关系是他对一切成见与权威的怀疑和坚定地把“开端”奠基于普遍性思维的努力,是他的对事物是否具有统一本性的思考与简洁明了嘚文风、自我敞开的坦白

说到底,他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尽管在黑格尔看来,在自由问题上他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人是自由的,是否会与神的全知全能、预先安排发生矛盾;而且他把哲学(科学)比喻为大树的说法事实上也导致了以后集各种科学之大成的体系囮趋向,如从逻辑学、形而上学讲起再讲自然哲学,包括物理学、数学等等最后再讲伦理学,研究人的本性、义务、国家与公民而嫼格尔自己恰恰就是这一体系的最后一个完成者,其间历经将近两百年

我自己最有兴趣的是这样一个哲学问题:笛卡尔认为感官并不再現任何事物,感官仅仅负责从周围的物质接受碰撞;再现(包括颜色、味道、质地、温度)是理性灵魂的职司;于是身边有一个又红又夶的苹果是理性的灵魂单独感知到的,感性只能感知到苹果与我身体的碰撞是这样吗?笛卡尔为什么要这样认为其实,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感性只能感知到苹果但当我们说到或想到“苹果”这个词语时,它在我们心目中所唤起(也就是“再现”)的“又红又大”是理性灵魂的功能于是,他又从这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的感官会接触到一些具体的事物这种接触只会在人的心智中引起“再现”(包括联想);而且人的心智中也会有一些概念(词语)是无须到外界寻找对象的;也就是说,理性灵魂会有一些天生的或自己制造的概念(词语)这些天生的或自己制造的概念也可以在人的心智中衍生出更多的句子,用以表达那种仅仅“再现”于心智中但又与外部事物極其相似的景象。索雷尔说令人惊讶的是每种语言的使用者都能制造出大量从未学过的句子;而且尽管掌握语言的方法和个体的智力千差万别,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却能把握到某些相同的东西这应该归因于语言的使用者一定具有某些相同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是我们在學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的“显然,这样的看法是笛卡尔假说的一个变种它正是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的杰出理论。乔姆斯基承认自己受到了笛卡尔的影响。”(第78页)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1页

勒内·笛卡尔的职业生涯不长,起步也晚。1628年他才开始专注地研究哲学和自然科学,此时他已三十二岁了;九年以后他才有作品问世而这距他生前最後一部著作的出版时间(1649年)仅有十二年。他也远非多产的作者然而,他为物理学 、数学和光学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气象学和生理學等领域他所留下的记录也惠及后人。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已经令人景仰但他的视野却远更辽阔。

他最为人知的方面或许是“我思故我在 ”(Cogitoergo sum)这句名言。这个简短的论断是他的形而上学(或者说“第一哲学”)的第一原则这种哲学致力于探讨坚实严谨的科学賴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他的形而上学非常玄奥对后世哲学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不绝堪称他思想遗产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但是笛卡爾的初衷绝不是让形而上学独立于科学研究而存在更不是让它喧宾夺主。当笛卡尔在研究活跃期的前半段转向形而上学时他发明的理論仅仅是为阐述自己以数学为基础的物理学扫清障碍。通过极其抽象复杂的推理笛卡尔力图证明,只有那些能够在几何学中清晰理解的屬性——长、宽、高——才是物质最核心的属性解释自然现象也只需要考虑这些几何属性和物质的运动。

几何式物理学的鼓吹者不止笛鉲尔一位他甚至也不是头一位。这个大方向的先驱当推伽利略 但笛卡尔认为他不够严谨。“他还没打地基就开始盖楼了”笛卡尔在1638姩10月的一封信中如此评价伽利略,“他没有考虑自然的第一因只试图解释一些个别现象。”(2.380)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则考虑了自然的第一洇——上帝;他的物理学由此推演出自然界最普遍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加速以及物体因碰撞而发生的变形——的原因并就其他许多现象嘚成因提出了假设

他有意采用了一种同时远离经验常识和传统物理学的解释方式:该方式似乎无意与自然物体向人类感官所呈现的表象保持一致。搭建笛卡尔物理学的材料是关于物体的数学事实诸如关于大小、形状、构成、速度的数据,这些事实能够为感官经验迥异于峩们或者完全没有感官经验的心智 所把握物体的其他事实,诸如颜色、气味等原本 与人类感觉能力有关的事实笛卡尔是以另外的方式處理的。他用自己偏爱的框架来解释将它们都归结为物体的大小、形状、速度以及这些事实对感官的影响。由此笛卡尔创立了一种理論,区分了物体真实拥有的本质属性(形状、大小等等)与物体似乎拥有的表象属性(颜色、气味及其他能感知的特性)

图1 一幅笛卡尔肖像的版画复制品(原作者:弗兰斯·哈尔斯)

笛卡尔区分了以感觉为基础的认知框架和更严格的数学式认知框架,坚信后者能更客观地悝解物质世界新科学的其他信徒也秉持这样的看法。为了宣扬数学式认知框架的优越性他们有时会声称它与上帝的思维相似。但是笛鉲尔没有满足于这种上帝视角的含混提法他明确指出了在理解物质世界时以感觉为基础的认知框架与数学式认知框架之间的差异。他向讀者表明前者的整个体系都难逃质疑,后者却可以驱逐不确定性的幽灵;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一种方法,帮助我们摆脱感觉的影响轉向更客观的认知框架。

通过亲自倡导上述方法笛卡尔在纯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几个分支领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其他作者例如弗朗覀斯·培根 和伽利略,只能在某些方面与笛卡尔比肩培根虽然发明了一种消除常识化认知和传统物理学负面影响的方法,他对感觉世界嘚质疑却远不如笛卡尔深刻此外,培根虽然为一种更客观的认知自然的模式开辟了空间他却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模式的数学本质。伽利略的确意识到了该模式的数学本质却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数学方法在研究物理世界时何以能被应用得如此得心应手。笛卡尔的形而仩学填补了这个空白他的理论宣称,按照上帝设计的本意如果人类的心智以数学的方式去理解物质世界,就能进入确信无疑的状态;峩们能够确信无疑地理解的任何东西上帝都有能力创造出来;当人类确信不疑地把握到物质的数学本性时,仁慈的上帝是不会让他们的惢智在此刻坠入谬误的

这套将物质与数学视为“天生伉俪”的说法在我们今日看来既显怪诞,也不够雄辩然而,即使笛卡尔没能说服峩们数学式物理学是可行的也没有什么妨碍。17世纪以来数学式物理作为测量、预测和控制的工具已然取得辉煌成就让诸如此类的证明荿为多余。但笛卡尔的理论并非徒劳无功它为早期的一些研究铺平了道路,正是这些研究的成就使我们树立了对现代物质科学的信心

洳今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比他的数学式物理学更受关注,因为去世不过数十年他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特色的一些猜想就被逐渐淘汰了。然洏这些理论的研究和撰写工作却几乎占据了他的整个活跃期。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才是他研究工作的中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他强烈地意识到它们的共同点清楚地知道处理它们的顺序,并且坚信自己能够找到其中多数问题的答案

笛卡尔所研究的“物理学”(physics)在概念上不同于今日的物理学(光学是其一部分),主要关注的是物质的基本原理——本书所有注释均由译者添加,以下不再一一紸明

严格地说这个通行的译法并不准确。无论是在希腊语、拉丁语还是后来的西方现代语言中系词“是”虽也有“存在”的意思,但“存在”并不是其本意“我是”意味着可以对“我”进行描述,并且描述“我”的那些性质可以被“我”真正拥有换言之,“我”是┅个“实体”(substance)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有《星际使者》、《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嘚对话》、《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等著作。

“心智”(mind)在本书其他地方与“体”(body)并提时出于对称的美感考虑译为“心”。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对近代实验科学有重大影响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笛卡尔竟能积攒足够的自信和热情持之以恒地推进自己迟迟才起步的研究工作,这样的结果似乎完全出于偶然他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西丠部的图赖讷,但他的家族却没有科学家的遗传因子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当过医生,父亲却是律师并任治安推事。外祖父曾在普瓦提埃担任高级公职母亲一方的亲属中似乎有人做过司法官员。父母双方的家族即使不是下层贵族至少也离贵族身份不远,财产殷实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对科学没有特别的兴趣在早年居家的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迹象能让人预见到笛卡尔最终的职业选择

大概是在十歲左右,小笛卡尔被送到了耶稣会士 在安茹创办的拉弗莱什公学 他在这里学习了八年,接受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早期训练最后两年的课程中有数学和物理。他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天赋然而他所学的物理却并不倚靠数学工具。笛卡尔接触的理论是以经院哲学的思路来解释洎然界的差异与变化的旨在以深奥、抽象和非量化的语汇来阐释定性描述的观察结果。

17世纪早期的耶稣会士在讲授经院物理学的同时吔意识到了天文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而后者的动力来自一种截然不同的、数学式的探究自然的方法这一点在拉弗莱什公学也有所体现。唎如该校在1611年曾庆祝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卫星。耶稣会士们甚至可能开明地允许笛卡尔和他的同学们使用新发明的光学仪器这些仪器早茬1609年就开始在巴黎出售。但在课堂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仍是沉闷的经院教条,笛卡尔不禁兴味索然至少他后来是这么描绘的。在仿自傳体的《方法谈》(1637年作为他三篇科学著作的前言发表)中他给读者的印象是,自己不仅未能从学生时代获益反而深受折磨。只有拉弗莱什公学的数学启蒙对他后来的研究有所帮助但据他说,就连这点知识都需清理一番之后才能发挥功用这样看来,他著作中的那些核心问题最初激发他的兴趣不是在1613年或1614年的拉弗莱什,而是在五年之后的荷兰

笛卡尔于1614年离开拉弗莱什,1618年到达荷兰其间他做了什麼,我们知之甚少有证据表明,1616年他在普瓦提埃获得了一个法学学位这和几年前他哥哥皮埃尔的经历如出一辙。然而皮埃尔后来遵父亲之命做了律师,家人为笛卡尔设计的却是军旅生涯1618年笛卡尔到了荷兰的布雷达,以绅士志愿兵的身份加入了荷兰莫里斯亲王 的军队这支军队堪称欧洲大陆贵族子弟的军事学校,而笛卡尔的实际地位则相当于一名士官

二十二岁的时候,笛卡尔在布雷达遇见了一位比怹年长约八岁的医生此人名叫埃萨克·贝克曼 。两人一见如故贝克曼知识渊博,对科学的诸多领域都感兴趣他对年轻的笛卡尔产生叻重要影响。1619年的一封信即是证明“告诉你实话吧,”笛卡尔对贝克曼说“是你帮我克服了无所事事的状态,让我想起了从前学过却幾乎忘记的东西;每当我的心思偏离了严肃的主题你总把我拉回正途。”所谓“严肃的主题”似乎是指理论数学和实用数学的一系列深奧问题现存的两人在这一时期的通信很少涉及别的话题,他们的信件似乎只是面谈的延续一封信讨论了独唱歌曲中音调之间的数学关系,在另一封信中笛卡尔宣称他在六天之内解决了数学领域的四宗悬案。他还向贝克曼透露自己打算公布一种崭新的科学,借助它可鉯全面解决任何算术或几何问题由此可以推断,笛卡尔正是在此阶段孕育了对科学问题的热情

与贝克曼的通信始于1619年4月底,当时笛卡爾离开了布雷达前往哥本哈根。适逢三十年战争 爆发他小心翼翼地避开军队的行进路线,绕道阿姆斯特丹和但泽然后穿越波兰,最後到达奥地利和波希米亚 信件表明,他启程时满脑子都是数学问题在整个旅途中,这种兴趣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与日俱增。他似乎也妀变了计划的行程他没时间在波兰、匈牙利、奥地利和波希米亚漫游,于当年9月到达了法兰克福正好赶上费迪南 皇帝的加冕礼。

图2 拉弗莱什公学(17世纪的版画作者皮埃尔·艾弗林)

大概在乌尔姆附近,他停止了旅行在德国 过冬。在这里半年来专注的研究几乎变成叻一种偏执。至少1619年11月1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自己关在一间暖房里,据说当日他看见了一个异象 晚上还做了三个梦。他相信这是上渧在启示他自己一生的使命就是将一种奇妙的科学(scientia mirabilis)呈现在世界面前。

耶稣会(Order of Jesuits)是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由西班牙人圣依纳爵在1535姩创立。耶稣会士在当时的教育界和科学界有较大势力

欧洲最著名的教会学校之一。

莫里斯亲王(1567——1625)即拿骚的莫里斯,拿骚伯爵、奥兰治亲王尼德兰北方诸省(荷兰)的实际统治者,以军事才能著称他指挥的军队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军队。

埃萨克·贝克曼(1588——1637)荷兰哲学家、科学家。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开端,最后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波希米亚位于现今捷克共和国的中部,曆史上是吉普赛人的聚居地也是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地方。

指费迪南二世(1578——1637)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波希米亚王、匈牙利王。

准确地說现代意义上的德国此时尚未诞生,但译成“德意志”又太生硬这里姑且译成“德国”。

指通过梦或似梦的经历接受来自上帝或天使嘚信息

统一的科学,统一的方法

笛卡尔当日见到了何种异象无人知晓;当晚的梦虽在私人日记里有所体现,但他的记录过于简略隐晦外人似乎难以破译。但一个不算离谱的推断是他开始觉察到,许多此前一直被视为彼此分离的学科都可以找到数学上的统一性这些學科不仅包括传统教育所言的“四艺”(quadrivium)——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还包括光学、力学和其他一些领域

一些不同来源的资料表明,离开布雷达之后笛卡尔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可能存在某种总科学或者说科学探索的总方法1619年4月,笛卡尔从阿姆斯特丹写信给贝克曼说他遇见了一位百事通,此人声称自己深谙雷蒙德·鲁尔《小术》 (Ars Parva)里的一种方法任何话题都可以滔滔不绝讲上一个小时。鲁尔是13卋纪一位讨论普遍科学的思想家笛卡尔显然相信了这番矜夸,特意请求贝克曼调查一下告诉自己鲁尔的书是否真的如此神奇。在以前寫给贝克曼的信中笛卡尔已经设想了一种整合代数和几何的科学,此事或许让他进一步想到也许存在某种全能的方法,可以让人在任哬学科有所发现或进行深入的讨论

在寻找这种总方法的过程中,他没有局限于鲁尔的著作玫瑰十字会 的思想也让他产生了短暂的兴趣,这套体系据说可以帮助人获得对世界的某种整体认识在乌尔姆附近居住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名叫约翰·福尔哈贝尔 的数学家此人昰玫瑰十字会的成员,很可能是他向笛卡尔透露了该教派的秘密信仰后来有人指控笛卡尔曾加入这个被禁的教派,笛卡尔反驳说他认為这个教派的信条无一可靠。然而尽管他后来否认了与玫瑰十字会的联系,刚遇见福尔哈贝尔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在离开德国后所写的┅本笔记里,他谈到自己打算写一部著作“提出解决一切数学难题的方法……这部新作将献给全世界所有博学的人,尤其是德意志玫瑰┿字会的尊贵成员”(10.214)

他在这本笔记中还讨论了各门学科的深层统一性:“如果我们能看见各门学科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要记住它們就会变得和记住数字的顺序一样容易”(10.215)我们不能确知,他是否在1619年才有了这种信念但如果《方法谈》中的自述是可信的,一些楿关的想法——比如研究各门学科应当遵循的顺序——他此前应该就已经考虑过

《方法谈》第二部分记录了笛卡尔在那间暖房里思考的問题。他首先想到许多人共同创造的工艺品往往不如单人创造效果好,如果事先没有某种总体设计只是随意添加而成,结果就更糟了但对于无序发展的结果,从头再做有时却是不合适的面对一个自发形成、未经规划的城市,我们断不会想到推倒所有 房子换上新建築,以实现一种迷人的整体效果所以笛卡尔认为,“如果有谁执意改变各门学科的总体架构或者学校里既定的讲授顺序……那是不明智の举”(6.13)但另一方面,个人摧毁并重建自己的住所却可以是合理的而且按照同样的思路,在不触动各门学科的架构和传统讲授顺序嘚同时革新自己的学问,剔除已形成的信仰中所有可疑的成分或许也是有意义的。根据《方法谈》中的说法笛卡尔最初得出的结论Φ有一条就是,摒弃自己一切现有观念并用更好的想法取而代之是完全正确的——只要事先确定了寻找替代物的办法

笛卡尔探寻的方法将擁有逻辑、代数和几何思维程序的一切优点却可以避免它们的所有缺点。他在《方法谈》中声称已经发现了这种方法并且在实际应用Φ取得了初步成功。“事实上我可以说,通过严格遵守自己选定的法则我已经能娴熟地解释[几何和代数]领域的全部问题。”(6.20)茬下文中他又说:“我没有把这种方法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主题因此我希望能将它应用于其他学科,并重演我在代数领域的成功”(6.21)這是《方法谈》中最大胆的说法,笛卡尔几乎是在宣布他在德国停留时找到了一种总方法,一种原则上适用于所有科学问题的方法但怹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这种方法的确 足以应对其他学科而只是说,既然其他学科的原则都仰赖哲学而他发现哲学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訁,他就首先要在哲学领域建立确定性的基础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不能操之过急:“那时我只有二十三岁,我想只有等到更成熟的年纪在长时间的准备之后才可以去尝试完成这个任务。”(6.22)我们会发现笛卡尔的“准备”持续了九年,直到1628年財开始建立他认为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所必需的“确定无疑的原则”

雷蒙德·鲁尔(1232——1315),西班牙哲学家、神学家坚信神学与哲学、信仰与理性是相通的,致力于用逻辑证明天主教神学代表作是试图统一神学和哲学的《大术》(Ars Magna),《小术》是他的逻辑学著作

近玳欧洲的秘密宗教团体,出现于17世纪初的德意志主要教义是:上帝在其“恩宠王国”和“自然王国”中都以同一的规律行事,因而宗教囷科学具有一致性

约翰·福尔哈贝尔(1580——1635),德国数学家

如果笛卡尔在1628年之前的确发现了某种方法,那么到底是什么方法?《方法谈》第二部分提到在那间暖房里,他已概括出指导自己所有研究的四条箴规(6.18)《方法谈》的批评者怀疑这么寥寥几条箴规是否配嘚上“方法”之名,笛卡尔自己也认同这种反对意见在和一位通信者讨论《方法谈》的恰当题目时,他否定了将其称为《XX论》的提议悝由是它虽然宣告了一种新方法,但并没有真正讲授这种方法不过我们知道,1628年笛卡尔曾尝试写一部更像论著的书名为《指导心智的法则》(Regulae ad Directionem Ingenii),但最终没有完成笛卡尔原计划提出至少三十六条法则,分为三组每组十二条。《法则》对方法的阐释不如《方法谈》那樣简明扼要但很可能更接近笛卡尔最初想到的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

在解释前十二条法则时笛卡尔回顾了他1619年在乌尔姆附近静修时思栲过的一些要点。第四条法则的内容是研究的向导应当是方法,而不是好奇心笛卡尔评论这条法则时,列举了一些已知的研究方法在數学各分支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由此推想,它们能否应用于“更难取得进展的学科”(10.373)他的结论是,可以应用;更确切地说代数囷几何里的技巧只是特例,它们背后有某种更具普遍效力的程序一种不仅可以解决数字和图形问题,还可以有许多其他用途的程序在接下来关于第四条法则的讨论中,他先是暗示可能有某种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明确断言存在一种“普遍数学”:

我逐渐认识箌,数学仅仅关心顺序或量度的问题至于这种量度是涉及数字、形状、星体、声音还是其他任何对象,对数学的本质而言无关紧要这讓我领悟到必定存在一门通用学科,它能解释关于顺序和量度的一切问题无论其具体内容是什么,这门学科应当命名为“普遍数学”(mathesis universalis)……因为它包含了数学的各个学科得以称为数学的一切要素

他接着说,就“统一性和单纯性”而言这门学科让其下属学科(几何、忝文、音乐、光学、力学及其他)相形见绌,而且正由于其高度的概括性它也避免了困扰具体学科的一些难题。

笛卡尔认为有三条法則对全篇至关重要(10.392)。第五条法则要求研究者“把复杂深奥的命题逐步简化然后从直觉到的最简单的命题开始,沿着同样的梯级渐次仩升到对其他所有命题的理解”(10.379)第六条法则对什么是“简单”作了一些解释。第七条法则描述了第五条法则所称的“上升”的技巧如何从复杂问题所化解出的最简单的命题出发,依次回溯其他所有命题

笛卡尔演示了如何正确运用包括这三条在内的所有法则(10.393及下攵)。他首先以屈光学中的光折线为例这个光学问题试图回答:平行光线在遇到密度更大的介质时,按怎样的路径行进能确保折射后相茭于一点笛卡尔说,对于这个问题不懂物理的数学家只能取得有限的进展。他会发现自己所寻找的路径取决于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个比率发现这一点时他遵循的是第五条法则——将研究的问题化解为更简单的命题,也即那些必须预先知道才能解决问题的命题其Φ一个这样的命题就是两个角度值之间的比率。然而纯数学家只能走到这一步,因为纯数学家只追寻与数字和图形相关而不是与普遍倳物相关的真理,这违反了笛卡尔提出的第一条法则(参考10.361)

找到光折线问题的答案是可能的,但需要有人更进一步看到两个角度值嘚比率又取决于什么因素。研究者必须明白这个比率会随两个角度值的变化而变化,而角度的变化又是由光线穿过的不同介质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些变化,他必须懂得其他知识:光线穿过适合它传播的“精微物质” 的方式光的作用的本质以及一般自然作用的本质。理解後面这些知识意味着理解比表述角度比率的命题“更简单”的命题其中“最简单”的是表述何为自然作用的命题。

在考虑光折线的思维序列中自然作用的本质就是笛卡尔所称的“绝对项”(10.395)。推而广之思维序列中的绝对项指让研究者得以发现“简单”物的那些项,洏“简单”物又使得未知的本质例如光的本质,变得可以理解在解释第六条法则时,笛卡尔列举了绝对项的一些典型特征:

我所称的“绝对项”就是任何包含我们所讨论的这种纯粹简单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视为独立存在的东西,某种具备简单、普遍、单一、等量、楿似或平直等属性的“因”

这里列举的特征似乎杂乱无章,但继续往下读我们就会发现对笛卡尔而言,所有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用等式的形式表达出来等式的两端分别是从问题所涉及的数据中提取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所以提到等量是因为等式可用于表达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平直”也位列其中则是因为某些等式在坐标系中表现为直线。绝对性的意思是某物只能从自身而不是与他物的关系來理解,这一点用光折线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释:只有理解了一般的作用才能理解光的作用,而理解一般的作用却无须先理解某种具体嘚作用——比如光的作用

在《法则》中,笛卡尔声称读者如果领悟到所有事物都能排成序列,而每一个序列都可从最具绝对性之物逐步过渡到最具相对性之物也就发现了他的方法的“关键秘密”(10.381)。这个秘密就是:每一个可以判定真假的问题和事件都可被视为“匼成物”,其本质都是由“更简单”、更易理解的事物组合而成确定这些简单物意味着用一种仅仅抽取了量化特征的通用词汇来描述合荿物(他举了光和磁铁为例)。

支撑笛卡尔“绝对项”说法的是一种关于“简单”和“合成”本质的理论除非我们对这种理论有更详细嘚了解,否则他向我们透露其方法的“关键秘密”也没有明显用处笛卡尔究竟提供了多少必要的背景知识呢?《法则》谈到了简单本质遵循的各种合成方式(10.422及下文)也提到合成导致了错误的产生(10.424及下文),还列举了所有的简单本质

笛卡尔把它们分为三类(10.419及下文)。第一类是“纯精神”简单本质他以知识、怀疑和意愿为例。但《法则》中能用上所有这些纯精神本质的只有一个问题——如何确定囚类知识的范围和本质(10.395)虽然笛卡尔把它称为“最能说明何为问题的问题”,“最应当用此处的法则去考察的问题”但实际上,在怹用自己的方法检验的问题中这个问题却没有典型意义。解决他所聚焦的问题或悬疑依靠的是其他两类简单本质,也就是他所谓的“純物质的”简单本质和“跨精神和物质的”简单本质

“纯物质的”简单本质指物体的形状、广延(长、宽、高)或运动(10.419),这些本质僅属于物质的或物理的东西如果知道了它们在特定类型的物体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就能回答与物体的普遍作用和特性相关的问题例如,笛卡尔声称可以从下述已知条件发现声音的本质:“三根弦A、B、C发出相同的声音;B和A长度相等但比A粗一倍,施加于B的重量是施加于A的②倍;C和A一样粗长度是A的二倍,施加于C的重量是施加于A的四倍”(10.431)这些数据都涉及长度、粗度和重量之间的关系,而三者都被想象荿可用单元进行量度的东西长度和厚度都是纯物质简单本质的例子,可量度性则属于“跨精神和物质的简单本质”(10.419;参考10.440、449)

笛卡爾说,上述弦的例子和声音问题说明任何被充分理解的问题,至少任何基本剔除了无关考虑的问题都可以简化成“一种……只需处理囷比较某些普遍量的形式”(10.431)。就某些方面而言这一点堪称《法则》所讨论的方法的“关键秘密”。笛卡尔认识到很多可解的科学難题之所以显得无解,是由于表述它们的方式不恰当他认为自己找到了解决任何有关数字和图形的难题的方法,因此他花了很多工夫来演示如何将表面上与数字和图形无涉的问题转换成数字和图形的问题对于自己最关注的物理学问题,他给出了详尽的法则将它们重新表述为点和线的阵列(10.450及下文),或者在有必要进一步精简的地方采用数字等式(10.455及下文)如此转换之后,问题的形式就大为简化各個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轻易地观察出来,计算也可遵循机械的程式

虽然这样的转换已很有创造性,笛卡尔却不满足于告诉读者如何将模糊的、非数学的命题用预先存在的、更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他相信现存的代数和几何表达法本身也需要简化和统一。他在《方法談》中回忆说自己在年轻时就敏锐地觉察到,表述数学问题的传统方式存在不少缺陷他抱怨说,几何分析“被紧紧绑缚在图形的研究仩”即便它能锻炼智力,也会“让想象力严重衰竭”(6.17——18);代数则“跳不出某些法则和符号的樊篱最终成了一门混乱、晦涩的技藝”(6.18)。

为了让两门学科变得更清晰、更具一致性笛卡尔引入了许多至今仍在代数中使用的表示法。是他发明了用x、y和z表示方程中的未知量用a、b和c表示已知量的规范。是他创立了表示数字的立方和高次幂的标准符号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点超越了表示法的层面),笛卡尔向世人证明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用数字表达的关系,一切量就都可以用几何线条表示出来;反过来包括曲线在内的几何线条都鈳以转换成代数表达式。在解决等式问题时求助于X轴和Y轴将相关量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技巧即使不是笛卡尔发明的至少也在他的《几何学》中得到了拓展和创造性的应用。

《法则》为《几何学》的一些创新点作好了铺垫至少勾勒了轮廓。他在《法则》中尝试将翻噺后的代数和几何中的技巧用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也具有蓝图意义。笛卡尔曾计划在《法则》的最后十二条法则中向读者演示任何問题,无论其初始的表述方式如何粗疏都可转换成一个清晰的问题,使得从已知到未知的道路像数学般一目了然最后这十二条他似乎沒能写完,但在写好的二十四条中他发展出了一种笛卡尔式的通用研究方法,我们将在讨论《法则》之后的著作中反复发现其踪迹

原攵nature在此书中有三种译法,当它指整个物质世界时译为“自然”;当它指某种具体东西的性质时,译为“本性”;当它指现象背后的东西戓某种普遍的属性时译为“本质”。

笛卡尔所设想的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详见第七章。

根据《方法谈》的说法笛卡尔在德国见到异潒后的九年间“除了在世界浪游……什么也没做”(6.28)。在此期间他主要是在法国之外游历。接触异国风俗和信仰或许可以帮助他远离姩轻时沾染的偏见和谬误他也可积累经验,成熟自己的心智为“最重要的任务”——发现哲学的可靠原则——作必要的准备。至少《方法谈》声称这些旅行在他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发挥的正是如此的作用。

《方法谈》没有提及旅行的目的地也没有叙述途中的见闻。笛鉲尔写的不是那类自传记录的不是作者生活中的事件,而是个人自我教育的历程并借此讲述各门学科的结构。正如上文所说笛卡尔茬故事的开端表达了他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并宣布发现了一种能够纠正其所有弊端的方法接着,他记述了自己用这种方法在数学领域取嘚的一些成功他意识到,在将其推广到其他学科之前自己必须先迂回进入哲学,而哲学研究要求他积累更多的经验这些内容构成了《方法谈》六部分的前两部分。在其余的部分他描述了自己最终准备好进入哲学领域时发生的事情:他成功地发现了自己寻找的原则,偅新开始将方法应用于其他学科——物理学、构造学 以及最终的人文学科。

虽然《方法谈》在表面上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笛卡尔叙事嘚真正模式却是讲授各门学科的理想化顺序。首先是“逻辑学”表现为新方法的四条箴规,然后是数学然后是哲学,接下来依次是物悝学、构造学、医学和道德学 笛卡尔提及自己的旅行,主要不是为了汇报1619至1628年间的经历而是试图展示他在怎样的限度内推进自己选择嘚方法,纠正以前相信的观念正因如此,这些记述能嵌入他的大框架我们已从《方法谈》中得知,他采用的手段是摒弃自己学过的东覀中有任何疑问的任何内容这种路子很容易让人觉得,在清除偏见的过程中他无非是在重走怀疑主义者 的老路采取破坏性的怀疑立场,使得一切 信仰都无立锥之地那样做无疑会在实际事务中丧失行动能力。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笛卡尔在《方法谈》中强调自己同时 过著两种生活:拆除旧有的观念,同时在旅行中积极地参与生活他解释说,这两种方式之所以能并行不悖是因为在自我教育的这个拆毁階段,他特别保留了一套临时性的道德规范继续信奉天主教的教义,并认可故国法律习俗的效力在如此广泛质疑自身信仰的同时,若偠有效地行动他就必须依靠所有这些东西。

他把这套临时道德规范和宗教比做拆毁和重建房屋过程中的临时居所(6.22)如果我们不想把笛卡尔批评自身信仰的计划视为半心半意的举动,就必须严肃对待这个比喻一旦我们找到了永久的家,临时居所就是可以摧毁的至少昰可以抛弃的。同理一旦各门学科的主体架构搭建起来,笛卡尔那套四平八稳的道德规范就应当得到修正、批判甚至抵制至于宗教的所谓真理,开始 可以姑且相信而后则必须在创建可靠哲学原则的过程中予以验证。但据《方法论》的说法笛卡尔最初毫无保留地接受叻这套道德和宗教,然后才开始拆解自己的其他观点

“我想,若要达成此目的与他人交谈比把自己关在那间暖房中沉思效果当更迅速,于是我便在[1619——1620年]冬天快结束时重新踏上了旅程”(6.28)在接下来的九年中,笛卡尔的确去过不少地方但绝不是像《方法谈》所說的那样,在1626年至1628年落脚巴黎之前他一直都在浪游,我们也不清楚他是否真的通过“与他人交谈”来测试自己的观点假使笛卡尔相信其他人和自己一样,也是可疑学问的传声筒我们无论如何都难以相信,他真的认为交谈可以帮助他纠正自己的看法而且,在他的描述Φ根除错误的过程总是独自完成的。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他的目的来说继续待在暖房里沉思为何不如回归社会有效呢?到了最后读鍺必须把《方法谈》中的种种声明——他都做了些什么,做了多少次为什么要做,等等——都当做寓言里的说法而已笛卡尔也的确是紦这本书当做寓言献给读者的(6.4)。

离开暖房时笛卡尔很可能并 有推迟科学研究的打算。虽然《方法谈》称他必须先完成自己在哲學领域发现的一项使命,然后才能将自己的方法用于代数和几何之外的学科但他是否真的没有急于应用这种方法,或者他是否真的为自巳设计了一项哲学使命我们难下定论。或许在移居巴黎之后他才清楚地认识到研究形而上学的必要,那时他离开德国已经六七年了臸于推迟在纯数学之外应用他的方法,现存的这一时期的笔记中就有反证:1620年这一方法已经用于确定制造望远镜镜片的原则。而且我们知道年轻的笛卡尔总是害怕事业未竟自己就已夭亡,这样的恐惧更可能促使他加快而不是拖延工作的进度九年间他动笔的著作都未完荿,可能不是因为韬光养晦等待思想成熟的时日,而是因为他尚不具备实现目标的能力

在1619至1620年这个重要的冬天之后,他又去了哪些地方我们所知甚少。他很可能重新当起了志愿兵与巴伐利亚大公的军队随行。1621年他可能加入了另一支军队,穿过了西里西亚和波兰笛卡尔这一时期的笔记讲述了他和男僮在弗里西亚旅行时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他租了一艘船船上的水手企图谋财害命,可是笛卡尔偷听箌了他们的谈话拔剑威胁说,如果他们敢动手就杀了他们,水手们只好屈服了

1622年,笛卡尔回到法国在巴黎停留了一段时间,又和親戚们在布里塔尼住了一阵1622年5月的一封信显示,父亲给他的一些财产在当年被卖掉了换来的钱确保了他以后衣食无忧。1623年3月他动身詓意大利,在那里旅游了两年多他最先去的地方之一就是劳莱托圣母祠 。此前他曾发誓去那里朝圣作为1619年领受异象的感恩回报。他还遊历了罗马和佛罗伦萨然后取道阿尔卑斯山回到法国,这时很可能是1625年5月据说回国后他本有机会购买沙泰勒罗 的中将职位,但高昂的價格让他咋舌于是只好婉拒了。1626年他在巴黎安顿下来,除了偶尔到乡间远足接下来的三年他都在那里度过。

构造学(mechanics)在笛卡尔的學科体系里研究的是物质形成植物体、动物体和人体的方式参见第十八章,因此mechanics在此书中不能按常规译成“力学”或“机械学”

道德學(morals)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伦理学(ethics)。笛卡尔是以一种机械论的方式来解释人的欲望与意志、身体与灵魂的冲突的参见第十八章。

怀疑主义者(sceptics)原指古希腊与怀疑主义(scepticism)相联系的哲学家怀疑主义者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但从中世纪开始这个词的重心转移到了对宗教真理的怀疑,因而对于教会而言怀疑主义者都是可能威胁到神学信仰的危险分子。

位於意大利劳莱托据称1291年众天使将圣母玛丽在拿撒勒的房子搬到了这个城市,圣母也亲自向信众显形1294年,房子突然消失一位叫范吉帕胒的人在原地仿建了一座房子,从此成为天主教的一个著名圣所

笛卡尔移居巴黎时,已年近三十在离开德国后的六七年里,他在建设洎己的“奇妙科学”方面几乎一事无成在巴黎,他的研究活动依然零散缺乏中心。《方法谈》的第三部分没有明确区分在巴黎居住和茬别处旅行的经历但有两段文字或许与巴黎岁月有关。笛卡尔在其中一段里说在他九年的游历中:

我继续练习我为自己制定的方法。除了在总体上注意按其法则进行所有的思考外我时常拨出一些时间专门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我还把它用于一些大致能转换为数学形式嘚其他问题

这里所说的“数学问题”或许是倍立方体和三等分任意角的问题。笛卡尔的解法即使不是在巴黎想出来的至少也在那儿向數学家克劳德·密多治 和塞巴斯蒂安·哈迪展示过。“其他问题”大概是为某些镜片设计最佳曲度的问题。我们知道他在巴黎的时候研究過理论和实验光学,有时合作者就是密多治他还结交了一位名叫费里埃的镜匠,后来曾试图让他做自己的助手

第二段可能与巴黎岁月囿关的文字出现在第三部分末尾。笛卡尔在这里解释说对于各种思想之争,他一直保持中立态度在旅行中他扮演的是旁观者而不是参與者的角色;在私下沉思时,他也重在批判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构建什么理论:

九年之中……对于当时博学之士普遍争论的问题,我没有參与任何一方也没有试图在普遍接受的哲学基础之外寻求更可靠的基础。曾有许多智力卓越之人有过这样的计划却没能取得我所认为嘚成功,这让我觉得其中的困难太大如果不是注意到有人散布谣言说我已完成此计划,我断不敢如此匆忙地开始

他接下来说,自己并沒有为谣言提供任何口实可是既然它已经盛传,自己就要让它名实相符真正着手为新哲学打下地基。

笛卡尔所说的“博学之士普遍争論的问题”究竟指什么我们知道,1624年8月曾有一千余人聚集在巴黎的一座大厅里准备聆听一场以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十四条论纲为内容的公开辩论。但是官方下令阻止了辩论后来,在索邦大学 的要求下官方更是发布禁令,不允许讲授任何质疑古代博学权威的观点对亚裏士多德的批判,乃至对笛卡尔和法国知识阶层所接受的整个经院教育体系的批判在17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了声势。巴黎的民众欢迎这样的批判因为他们对蔑视权威、放纵不羁的文学作品有超强的胃口,对哲学和神学中任何颠覆性的想法大概也很偏好笛卡尔游历意大利期間,堪称当时头号讽刺诗人的泰奥菲勒·德·维奥 接受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当笛卡尔于1626年移居巴黎时,人们对此仍记忆犹新审判把這位诗人变成了某种英雄人物,很可能也为艺术领域的叛逆作品和哲学界的前卫思想创造了一大批崇拜者

无论在公开场合摆出何种姿态,对批判经院哲学的声浪或者在同时代知识阶层中日益流行的无神论思想笛卡尔不可能无动于衷。他自己同样对经院教学体系深感失望结交的朋友中也有许多急于把上帝信仰改造得更具思想性、更受人尊重的天主教人士。其中一位是小兄弟会 修士马兰·梅森 他比笛卡爾年纪稍长,在拉弗莱什公学就读的时间与笛卡尔部分重合梅森在1624年和1625年出版了两本论战著作,既反对“放纵派” 的不虔敬言行和无神論倾向也反对从哲学上质疑科学可能性的论调。他写书批判“放纵派”是因为泰奥菲勒在受审期间赢得了广泛支持。出版反怀疑主义嘚著作是为了驳斥否定经院教学传统的一种论调。有人认为经院式的物理学、逻辑学和数学都已经破产,因为科学本身——稳定的系統的知识——是人类能力无法企及的梅森在反击时指出,数学至少在人的能力范围内而且配得上“科学”之名。我们会发现笛卡尔朂负盛名的《沉思集》就是专门讨论梅森这两本书的主题的,但那是后话

笛卡尔在巴黎时肯定知道围绕无神论和怀疑主义的争论,但他佷可能没有卷入他离开巴黎后,梅森仍随时向他通报争论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与怀疑主义有关的部分。从17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梅森就成叻笛卡尔主要的通信者,也是他的宣传者、资料搜集者、著作经纪人、社交秘书还偶尔扮演科学合作者的角色。笛卡尔在巴黎时能结识鈈少当地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很可能也靠了梅森的介绍。在此阶段笛卡尔与另外一些教会人士也过从甚密,而且无疑受到了他们的影响纪尧姆·吉比厄弗 是巴黎新成立的在俗司铎修会 的成员,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笛卡尔对人的意志和上帝意志的看法笛卡尔最终答应致力于哲学的改革,是由于与该修会有联系的一位红衣主教皮埃尔·贝律尔 向他提出了要求

贝律尔萌生这个想法是在听了笛卡尔一次出銫的演说之后,当时笛卡尔应邀评价一篇批评经院哲学的谈话大约在1627年秋,一位名叫尚杜的炼金术士在教皇使节的巴黎官邸发言笛卡爾和贝律尔都在场。尚杜的演说很有说服力除了笛卡尔,所有听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贝律尔请笛卡尔回应,结果笛卡尔的演说更胜一籌大家都被他的观点征服了。笛卡尔虽然和尚杜一样认为经院哲学应当被取代却坚称任何取代它的东西都应遵循一种能够引向确定性嘚推理方法,而不能仅提供可能性较大的结论笛卡尔似乎演示了一番这种新方法,他在1631年的一封信中回忆那次演说时提醒当时也在场嘚埃提安·德·维勒布莱修说,“当我被迫对着聚集在使节官邸的那些饱学之士发表看法时,你亲眼见到了用我优越的‘自然方法法则’ 得箌的两个结果”(1.212)也许笛卡尔的演示使得流言不胫而走,说他已发现了哲学的新基础

事隔不久,贝律尔就私下找笛卡尔谈话后者姠他保证,自己会按新方法的要求全力改革哲学为了履行承诺,笛卡尔开始写作《法则》既然描述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数学之外的学科早已列入他的研究日程,他就并不算是在从事一项全新的任务只不过是下定了实施原有计划的决心。但他仍然为这项严肃的工作进行叻一些准备1627至1628年冬天,他暂时隐退离开了时尚的巴黎圈子——在那里,他曾在间歇性的科学研究之余享受交游的快乐以1628年离开巴黎詓荷兰为标志,此后的一段时间他都是深居简出

克劳德·密多治(1585——1647),法国数学家在光学和锥体几何方面成就较大。

创立于1253年早期是神学院,因而是宗教势力的中心

泰奥菲勒·德·维奥(1590——1626),法国诗人、剧作家

马兰·梅森(1588——1648),17世纪法国重要的神学镓、数学家和思想家近代声学的奠基人。

“放纵派”是对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一些反传统、非主流的思想家的蔑称并无严格定义。主要代表人物有蓬波纳齐、卡尔达诺、布鲁诺、康帕内拉等反对者认为他们及其传统信徒藐视宗教传统,不相信天国的存在生活放荡堕落。

紀尧姆·吉比厄弗(1583——1650)著有《论神与人的自由》。

圣菲利普·内利于1575年创立的天主教修会由在俗司铎(神父)组成。

皮埃尔·贝律尔(1575——1629)法国反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在政界很有影响

自然方法法则极有可能指的是第四章中介绍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法则。

1618年笛卡尔的精神觉醒就发生在荷兰,如今重返故地他很可能感觉到了其他人对自己寄予的厚望。不仅是贝律尔巴黎还有许多人也被他的財能折服了,都对他的新作翘首以盼在巴黎的时候,笛卡尔写过一些论著但都半途而废(参考1.135),现在他开始写一本小书自己估计幾个月就能完成。

为了避免打扰他格外谨慎,直到1629年9月才在荷兰最北面靠近弗拉讷克的地方选定了住所他在1630年11月写给梅森的一封信(1.177)中说,自己已动笔写“关于形而上学的一本小书……我的主要目标是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明灵魂能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然后自然就能推絀灵魂不朽的结论”和以前的许多作品一样,这本形而上学的小书也半途而废1630年5月,笛卡尔似乎动了另一个念头因为梅森曾在信中提到一本“邪恶之书”,很可能是偏向无神论的笛卡尔想把自己回应的文字整理成书,但这个计划也放弃了

到达荷兰之后不久,他还囿过另一个设想若能成功,他就不必出版什么书了但这个计划需要一位巴黎的镜匠让·费里耶的合作。笛卡尔极力引诱费里耶来荷兰,告诉他自己设计出了一种切割望远镜镜片的神奇机器,并把数据明细都寄给了他倘若这种机器和这种镜片制造成功,笛卡尔的名声很可能早就确立了然而,费里耶不为所动制造机器的计划只能搁浅。

笛卡尔启动的第三个项目更雄心勃勃他的后半生几乎都在以不同形式实施这个计划。1629年他开始写一部巨著,希望勾勒出一种能解释所有自然现象的统一学说这部作品直到他死后才出版,第一部分名为《世界/论光》第二部分名为《论人》。在他生前《世界/论光》中阐述的那种物理学理论是教会所禁止的。由于他决定暂不发表这一部汾《论人》也同样被搁置起来。但他从未放弃这个计划虽然他的活跃阶段并未全部用于这部巨著的写作,但另外的这些时间他也在為推出书中物理学部分的删节版创造适宜的条件。

1630年着手写《世界》的时候笛卡尔觉得自己的自然理论纲要很快就能完成。他原计划在1633姩初把定稿寄给梅森结果未能如愿,直到1633年7月他还在进行修改更糟糕的是,当书终于准备付印时笛卡尔却听到伽利略因为宣扬地动說(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而被宗教裁判所判刑的消息 。《世界》也包含了地球运动的假设而且在不破坏铨书体系的情况下很难删除。由于害怕遭受和伽利略一样的命运笛卡尔于1634年写信给梅森说,他放弃出版了

但《世界》似乎借尸还魂了。《方法谈》第五部分其实都是在介绍这部著作和它的姊妹篇《论人》后来,笛卡尔还会在他的《哲学原理》中嵌入更多《世界》里的內容

从保存下来并在他身后出版的原稿看,笛卡尔在《世界》里几乎等于是在断言 地动说这部著作的文学外壳帮了他的忙。正如在《卋界》取消出版三年后问世的《方法谈》里所做的笛卡尔在此书中也声称他只是在讲一则寓言,一个关于某个想象的宇宙如何运行的故倳——虽然这个宇宙看起来与实际的物理世界没有任何差别

《世界》的第六章和第七章描绘了这个想象的宇宙以及统治它的定律。笛卡爾先是邀请读者设想从一个向各方无限延伸的想象空间中的某点来审视这个宇宙就像在一个远离陆地的大洋中的某点观看这个大洋。然後读者需要想象上帝创造了某种无以名状的物质,填满了空间的每个角落在笛卡尔的物理学中,一个完全被物质充满的宇宙是最具特銫的想法笛卡尔知道,它对传统的教条和读者的常识都是一种挑衅比如,这种观念让他假设在空间的任何部分都存在着一种不可感知嘚精微物质因而在这个空间里,感官不能见到或触到任何东西但是笛卡尔相信,假设这样一种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比坚持“自然厌恶嫃空”的传统原则更能自圆其说如果放弃宇宙被完全充满的想法,后者就得被援引来解释某些现象笛卡尔假定,物质占满了所有空间它的各部分都处于持续的运动中。宇宙任何部分的运动都意味着该部分的物质包正在即时交换位置他认为,在这种即时交换中物质會以圆形的轨迹运动,理由在于一个移动的物体不会排开所有的物质其排开的物质刚好能填满它腾出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路径起点就是最初移动的物体所在的位置。在《世界》中这种圆周运动被比做池子深处的一条鱼的运动:鱼鳍划动会排开周围部分的水,洏不是整个池子里的水排开的水又会把鱼不断腾出的空间填满。

笛卡尔规定这个想象宇宙中的这种物质的本性必须能被完全理解,它嘚所有属性和所有形式在人的智力看来不能有任何模糊之处根据这一规定,他认为自己所想象的宇宙是这样的:

没有土、火或空气构成嘚形体也没有任何像木、石、金属之类更具体的形体。我们还需设想这个宇宙没有任何冷、热、干、湿、轻、重的属性也没有味道、氣味、声音、颜色、光或其他任何使得所有人无法透彻知晓某物的属性。

在排除所有这些因素时他依靠的是在《世界》开篇引入的论证。这些论证是为了表明在形体和属性的问题上,无论是常识的观念还是经院的理论都有许多含混晦暗之处

说明了想象的宇宙中物质不應具备的一切特性后,笛卡尔列举了这种物质可以拥有的形体它“可以划分为尽可能多的部分,这些部分可以具备尽可能多的形状而苴……我们能想象出多少种运动形式,它的每一部分就可以拥有多少种”(11.34)笛卡尔要求读者和他一起设想,他描述的这种物质不仅可鉯分割和区分而且上帝事实上也分割了它,他所创造的任何差异都包含了“他赋予各部分的运动的多样性”也即各部分在运动的速度囷方向上的多样性。

笛卡尔接下来描述了他的“自然定律”即在拥有长、宽、高以及具备特定形状、以不同速度运动的各部分的前提下,物质的行为必须遵循的三条法则第一条定律称,除非与另一部分相撞每一部分物质将保持其最初的形状、大小以及运动或静止的状態(11.38)。第二条定律称任一部分物质通过碰撞所获得的动能 与碰撞的另一方所失去的动能相等(11.41)。第三条定律称任何运动物体都倾姠于保持直线运动,尽管它们实际上做的是圆周或曲线(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运动(11.43)《世界》宣称,解释在无生命世界所观察到的任哬现象时无须赋予物质除广延和运动之外的任何属性,也无须在这三条基本定律之外添加任何定律来描绘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诸如物質因碰撞而产生的分裂、变形和积聚以及动能的增加或减少(参见11.47)。

图3 笛卡尔《世界》的标题页(该书写于年直到1664年才出版)

虽然笛卡尔同时把广延和运动的属性赋予了物质,其实只有广延(三维的空间布局)才是其本质属性他从未说过物质必须拥有运动的部分,怹只是认为如果物质拥有可以通过运动来区分的部分,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就是理所应当的他特别提出,如果在一个不存茬真空的世界里物质的各个部分可以通过不同的圆周运动加以区分(参考11.19),那么其现象将和我们所观察到的完全一致笛卡尔把行星嘚轨道与速度等天文现象归于一种圆周运动,这种运动与一个旋涡在宇宙物质中的作用相似这样,行星就是被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旋涡裹挟着运动地球自身的旋涡运动解释了为什么虽然地球在自转,其表面的物体却不会从切线方向被抛出去:旋涡作用会让其表面的所有粅体有坠向旋涡中心(地心)的趋势与此相似,行星也不会被环绕太阳的运动扔向空间而会受到它们的旋涡中心的吸引。

笛卡尔担心觸怒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正是这些关于行星运动的论纲当时教会唯一允许讲授的是经院哲学从亚里士多德那里继承的理论,该教义认为地浗是天穹不动的中心《世界》中还有其他一些无疑会令罗马天主教廷不悦的观点。例如书中规定,一旦上帝将最初的运动赋予物质怹就不再进一步干预自然界的进程,只按照这三条自然定律维持其运行换言之,不会有神迹来打断自然的进程(11.48)这类主张足以让反對者告他不虔敬。

要使教会容忍他的物理学他或者需要按照教会的意愿作出修改,或者掩饰其危险的后果或者将整套理论建筑于某种敎会中最顽固的反对者都无法反对的原则之上。最终在《沉思集》和《哲学原理》中,笛卡尔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他竭力证明,物质世堺的科学知识仰赖于一种与身体截然区分的心智或灵魂而心智或灵魂若要掌握合理物理学的原则,必须先认识上帝但在短时间内,他決定有选择地描述《世界》中的内容只是粗略地勾勒自己的科学方法,而不详加阐释

伽利略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著作被焚毁

紸意此处的“动能”(motion)并非后来物理学使用的术语“动量”(mo-mentum)或“动能”(kinetic energy),而只是笛卡尔描绘运动活跃程度的一个提法但如按字面译成“运动”,在中文里并不妥

决定不出版他的物理学著作之后,原本作为《世界》续篇的《论人》也必须搁置了《论人》主偠讨论人的本性,或者说在他的物理学著作所描绘的想象世界中生存的“人”的本性书的结构很简单。笛卡尔计划先“单独描述身体洅单独描述灵魂,最后再描述这两种本质必须以怎样的方式结合才能构成一种与我们相似的人”(11.120)

“单独描述身体”的章节中有部分內容是以笛卡尔1630年就开始写的一篇光学著作为基础的,现在这篇旧作被重新翻出来并可能有所扩充。到了1635年它已经具备书的雏形了名為《屈光学》。另外一篇早在1629年就开始筹划的长文也准备以《气象学》为名发表文中探讨了包括“风和雷的成因”以及“彩虹的颜色”茬内的许多问题(参考1.338及下文)。笛卡尔打算出版这两篇著作作为展示自己方法的样本。另外一篇独立的著作《方法谈》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仿自传作品,将专门介绍这种方法及其在两本书中的应用《气象学》大概在1636年末交到了印刷商手里,笛卡尔在此之前可能已经完荿了方法的第三个样本——《几何学》他最后才写《方法谈》。这四篇作品整理之后于1637年合并为一本书出版

《方法谈与论文选》和其怹三篇作品的文学外壳解决了此前阻碍笛卡尔出版的许多问题。首先他不擅长写大部头著作,他所选择的形式让他可能以类似作品集的方式把几本最能代表自己水准的小书展示给世人其次,他不愿冒险触怒教会由于采用了这种把反映自己工作成果的样本逐步展示给世囚的做法,他可以在宣传新方法的同时无须泄漏那些关于行星运动的有争议的理论最后,他知道在巴黎的崇拜者期待自己继续推进他们茬20年代就已瞥见的工作这些光学、几何学和气象学的著作不会令他们失望。笛卡尔在巴黎时曾与密多治和梅森合作从事光折射的研究《屈光学》在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他在给费里耶的信中描绘过的切割望远镜镜片的机器也在这本书中有了具体的设计他曾私下向密多治和哈代展示的几何难题解法也在《几何学》中详细地公布出来。《气象学》则公开了笛卡尔在写作《世界》之前(或许是在巴黎的時候)似乎就已经表述过的一些假设

1637年2月的一封信(1.347)表明,梅森曾催促笛卡尔在出版《方法谈》的时候也一并发表自己的物理学以免公众无限期地等待他的新作。笛卡尔婉拒了这个建议他并没有放弃出版物理学著作的希望,但他还在企盼更宽松的文化气候并认为《方法谈与论文选》有助于创造合适的条件。在私下分发自己的书时笛卡尔在其中一本前面附上了一封信,声称出版这些作品“完全是為了”替他的物理学扫清道路

这三篇作品里有些什么?《屈光学》探讨了光、视觉和改善视力的人工方法之所以叫《屈光学》,是因為它的主题是光的折射而不是反射。笛卡尔已经在《世界》末尾详细讨论过光的本质而在《屈光学》中,第一章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笛卡尔央求读者对这三篇作品发表评论,提出问题和反对意见或许他希望有人请求他详细阐释《屈光学》里的光理论,这样他就有了透露《世界》部分内容的借口

《屈光学》第一章在探讨光的本质时似乎欲语还休:“我无须说出它的本质是什么,或许作两三个比较就夠了……”(6.83)笛卡尔把光穿越空气等透明物体的作用与物体抵抗盲人手杖的作用相比较还把光呈现出不同颜色的现象与一只球在不同紋理的表面弹跳相比较。借助这些比较笛卡尔表明自己接受了将所有感觉表象归因于运动物体之相互接触的解释思路。他的比较有时造荿了不幸的后果例如迫使他错误地声称,光所穿越的介质密度越大穿越的速度就越快。英国哲学家霍布斯 、法国数学家费马 和罗贝瓦爾 很快就批驳了笛卡尔光学理论的这个隐含结论他关于光的本质的其他一些说法后来也受到了各种批评。

然而《屈光学》开篇的这些仳较却准确地导向了折射的正弦定律,该定律从总体上确立了光的折射与光所穿越的介质密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尚不清楚,这条定律是笛卡尔本人发现的还是取自荷兰科学家斯涅尔,学界一般把该定律归到后者名下 )《屈光学》的后面各章讨论了眼睛的结构、距离的感知以及望远镜和显微镜镜片的最佳形状和搭配。

《气象学》分成十篇涉及许多主题:地面物体,蒸汽和升气 盐的本质,风、云、彩虹、雪、冰雹、风暴与其他现象除了彩虹成因的理论外,《气象学》最大的亮点是其简洁而一致的解释方式在《世界》的第五章,笛鉲尔开始描绘他的想象世界其构成物质只具备运动、大小、形状等属性和各种特定结构(11.26)。在《气象学》中他决心按同样的原则来解释一些更明确、更具体的现象。采用这种做法的不止他一人伽利略以及后来的玻意耳 和牛顿大体上都用的是同一种工具。因此《气潒学》只是展示如何用物质和运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多个样例中的一个。但是笛卡尔却更愿意把这种解释方法视为自己的专利在反驳巴黎法兰西公学院 教授让-巴蒂斯特·莫兰 对《气象学》的指责时,他说了下面这番话:

你必须记住纵观物理学史,过去的人们仅仅会想象┅些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几乎从未取得过成功。将我的假设与其他人的假设相比将他们的“真实属性”、“实质形式”、“元素”和無数其他假设与我的假设相比——我的假设只有一条,那就是所有物体都由部分构成……将我基于这一假设作出的推论——关于视觉、盐、风、云、雪、雷、彩虹等等——和他们在同样的问题上基于他们的假设所作出的推论比一比!

这样他等于是在声称,自己正以一人之仂拆除整个经院物理学的过时架构

他所鄙夷的那种解释方式总是将各种事物显现出来的属性归于种种本性或形式 ,正是这些本性或形式決定了事物的类别支撑这种解释方式的理论不假思索地认为,本性天然是有秩序的、稳定的每种事物由于其本性的决定作用,都表现絀与之相应的特定行为和变化方式按照这样的思路,石头之所以“应当”向宇宙的中心坠落是因为此乃石头的本性。天体的本性就是囿规律地、永恒地运转橡子的本性就是长成橡树。对于可观察到的物体来说除了偶然发生的事件,它们的一切行为都可追溯到某种潜藏的、稳定的本性或形式而每一种人可感知到不同于他物的事物都有不同的本性或形式。如果一种事物的行为无法归因于它的形式那僦必须归因于它的构成材料或者它变成此类事物所应当满足的那种目的 。若人们发现了某些物质的新属性他们只能采用一种特殊的解释,把新属性添加到这些物质天然具有的性质或形式当中莫里哀 就曾用一位医生的故事来嘲笑这种解释方式,那位医生说鸦片之所以能幫助人们睡觉,是因为它有催眠的效力笛卡尔在1642年的一封信中说,虽然自己在《气象学》中并未直接否定或抛弃这些所谓的“效力”或“性质”但他发现,“自己的解释根本用不着这一套”(7.491)

他只用了“一个假设”,但《气象学》的成就表明它比经院物理学关于形式和性质的全部假设还要有力量。在书的开头笛卡尔仅仅考虑了物质构件的形状和组成,就推导出了固体和液体的形成过程在解释咣的传播时,他设想了一种非常精微、感官无法知觉的物质它散布于液体和固体的极其细小的“毛孔”中,这种物质产生的热量与太阳咣激活它的程度成正比以这个假设为基础,笛卡尔解释了为什么人觉得白昼比夜晚暖和为什么越接近赤道也越暖和。他提出的其他一些假设也借助了这种精微的物质例如,他说该物质在物体毛孔中的运动使得物体的部分与整体相脱离并上升到空气中,于是形成了蒸汽盐是由长而硬的微粒组成的,在水中时它们不会蒸发因为它们太重,不能轻巧地浮在空中用沙过滤就能提取海水中的盐,是因为沙的微粒只让水的微粒通过却拦截了长而硬的盐微粒。《气象学》前面的“谈话”部分就是用这种系统的方式来解释各种现象的

然而,笛卡尔在这一部分的说法并非都是准确的远远不是。水加热到沸点之后再冷却更易结冰——笛卡尔提到的这个“事实”根本不是事实;他的一些“解释”也很容易被实验驳倒在彩虹的问题上,他相对比较成功因为掌握了折射定律的他即使无法说明彩虹颜色的排列顺序,至少也能解释彩虹为什么是弧形

图4 《气象学》中对彩虹成因的解释

在介绍这三篇著作的目的时(9B.15),笛卡尔称《屈光学》是为了吸引人们注意他的科学所催生的一门有益的技艺(制造望远镜的技艺);《气象学》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在经院物理学反复讨论的一些领域使用新假设可以取得远为丰硕的成果;“而在《几何学》里,我的目标是告诉大家我发现了前人所不知晓的几样东西……”(9B.15)

笛鉲尔认为,第三篇著作包含了他最杰出的成就我们在介绍《法则》时,已经提到他改进了数学的表示法也改变了关于二次方、三次方鉯及高次方运算的通行观念。他的另一个创新点是设想了一种绘制曲线的机器前人的看法是,某些曲线无法用严格的几何方法绘制出来因此只能称为“机械”图形,而不是“几何”图形笛卡尔的分析表明,许多所谓的“机械”图形其实都可归为几何图形他还给出了┅套关于等式的完整理论,详细说明了如何用等式来表示线条和图形他的等式理论与前人相关理论之间的渊源成了他和其他数学家长期論战的一个焦点。

人们普遍认为笛卡尔故意让《几何学》和其中的方法显得超乎寻常地繁复,其目的是防止他人剽窃自己的技巧但这┅做法也使得只有很少人能理解他的创新。《几何学》的读者无疑会深信笛卡尔是一位数学天才:他首先破解了古代几何学家帕普斯 留丅的著名难题,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但他在《几何学》中提出的基本方法却深锁在迷雾中,即使当时最优秀的数学家也大惑不解包括最初劝说笛卡尔去攻克帕普斯难题的那位。

霍布斯(1588——1679)英国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有《论物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等著作

费马(1601——1665),法国数学家和笛卡尔一起创立了解析几何,和帕斯卡一起奠定了概率学基础并提出了著名的“費马大定理”。

罗贝瓦尔(1602——1675)法国数学家,在曲线几何方面有重大成就

光的折射定律一般被称为斯涅尔定律。斯涅尔(1591——1626)荷兰数学家、物理学家。

“升气”(exhalation)指类似水蒸汽的向上升的可见气体笛卡尔在《气象学》中说,他也不知道用什么名字来形容这类氣体姑且称为exhalation。

玻意耳(1627——1691)英国化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以研究气体性质而闻名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是《怀疑派化學家》

让-巴蒂斯特·莫兰(1583——1656),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

此处的“形式”(form)不是指事物的外显形体(external form或者shape),而是指某物之成为某物的属性集合体构成的稳定“模子”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柏拉图所说的“理念”(form)有相似之处。

参考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种“因”:質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莫里哀(1622——1673),真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法国新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代表作有《伪君子》、《愤世者》、《悭吝人》等。

3至4世纪几何学家亚历山大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曾给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和《数据》以及托勒密的《夶汇编》和《球极平面投影》作过注释并撰写了八卷的《数学汇编》。

《屈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并不是独立的专著而是宣传自然科学领域一种新推理方法的广告。笛卡尔相信这种方法足以推导出一套全新的物理学但他没有不遗余力地去作出如此预言。他唏望通过自己的总体介绍和在这三篇著作中的应用,这种方法的潜力应该不言自明他过于乐观了。这些著作引起了广泛争议一些读鍺觉得他的方法太单薄,经不起推敲我们会发现,他最终意识到要填补自己理论的罅隙,必须求助于形而上学的原则

笛卡尔在这三篇著作的序言中阐述了自己的方法,序言名为《谈谈在科学中正确使用理性、寻找真理的方法》一般简称《方法谈》。他最初给这篇文嶂拟的题目几乎一口气念不下来:《关于一种能够最大限度改进我们本性的普遍科学的规划》梅森建议他用《方法论》这个简明的题目,笛卡尔最后决定用《方法谈》他坚称,这篇文章算不上“论”只不过是一则“通知”(avis),告诉读者后面的著作中将要采用什么样嘚方法

这则“通知”的形式很不寻常。为了达到“无基础者”也能读懂的目的笛卡尔没有用拉丁文写,而是用了法文 乍看起来,这昰一篇自传只不过传主是位不具名的知识分子(《方法谈与论文选》是匿名出版的)。传主生活中的事件仿佛寓言中的情节一样呈现在讀者面前但叙述者的真实身份为何,他们只能猜测(很快,作者就是笛卡尔这一消息便广为人知)其他许多东西《方法谈》只是约畧提到,正如作者所说就连作为中心话题的方法也没有详细的阐释。在宣传用的预印本前面笛卡尔附了一封信,说他在《方法谈》里提出了一种“总的方法但我其实没有介绍其详情”(1.368)。

他很可能是想等《法则》或者《法则》的某种续篇问世时再全面阐述这种方法在《方法谈》中,他仅仅列出了四条箴规:

第一任何事情只要我不能确知为真,就不可接受为真这意味着,不要仓促下结论不要囿先入之见,在作判断时只考虑那些我清晰明确地意识到没有任何怀疑理由的证据。
第二把我考察的每个难题分解为尽可能多的子问題,以便更好地解决它们
第三,让我的思想遵循恰当的顺序从最简单、最易知的对象开始,逐级向上直至最复杂的知识,即使在没囿自然顺序或优先级的对象之间也要假定某种顺序。
第四在整个过程中列举要尽可能详尽,考察要尽可能彻底确保毫无遗漏。

后三條箴规与我们在前文谈到的《法则》中的第五、六、七条法则完全对应后者同样强调应将问题分解为子问题,“简单之物”应优先考虑分析数据时应力求详尽。

那么这里的第一条原则呢?同样让我们联想到《法则》其中的第二条法则称,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应该只關注那些我们的心智似乎确定无疑地能觉知的对象”(10.362)在《法则》里,笛卡尔把这些“对象”确定为算术的数字和几何的图形以及与の相关的证明过程(10.364——365)但在《方法谈》中,甚至数学的证明过程好像也成了可以怀疑的东西(6.32)这不禁让人猜想,《方法谈》第┅条箴规所说的清晰无疑是否有了新的标准他是否不再认为,当人们沉思数学问题时呈现在他们心中的是最清晰、最不可怀疑的东西?他似乎仍然认为数学是清晰无疑的但又认为数学的确定性只有在理解了与上帝和灵魂有关的真理后才能正确把握。《方法谈》没有否認数学的清晰性甚至认为它非常清晰,但它着重指出的是形而上的东西比数学更清晰。这样从上下文看,《方法谈》的第一条箴规姒乎的确与《法则》拉开了距离并预设了一种修正过的关于“清晰无疑之物”的观念。

在《方法谈》中宣布新方法的四条箴规时笛卡爾颇有炫耀之意。他先是声称这些箴规包含了一种全新的“逻辑”可以取代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6.17),然后又恭喜自己用如此简洁的一套法则替换了旧逻辑体系正如我们所见,这种简洁事实上令人尴尬让读者怀疑他是否真如自己所吹嘘,勾勒出了一种成熟的方法他嘚另一种说法问题更大。

他说自己的方法构成了一种新逻辑到底是什么意思?至少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在研究中只认可这些箴规所允許的结论那么这些结论就真正得到了证明或验证 。这些箴规之所以构成了一种新逻辑是因为与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证明的理论不同,當笛卡尔认定某个结论无可反驳时他不是把这种确定性归于前提与结论所构成的形式逻辑关系(或者说前提和结论按照主语和谓语的正確组合法则所搭建的结构),而是归于这些命题对心智的作用——这种经过训练的心智能够达到理想的专注状态并能冷静自制地作出肯萣的判断。如今学界往往认为将判断命题效力和真假的心理标准引入逻辑学是一种倒退,但与我们的讨论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是:按照這种新逻辑的标准笛卡尔自己在这三篇科学著作中所作的证明是否有说服力?

这个问题也出现在笛卡尔的书信里梅森问他是否认为自巳对光折射现象的解释称得上一种证明,笛卡尔回答说:

我认为称得上在这个领域,如果不先用形而上学来证明物理学的原则(这是我唏望做但还没做的)我们就只能做到这一步;解决力学、光学、天文学或任何不是纯粹几何或算数的问题,我们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但嚴格地说,在物理学的某个领域给出几何学那样的证明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正是《方法谈》本身激起了人们的期待他们开始盼望粅理学领域也能出现几何式的证明,因为笛卡尔在文中提到了一种可能性:“人类知识范围内的所有事物都以与几何学一直采用的简单直接的推理长链相同的方式彼此连接”(6.19;粗体为笔者所加)

《方法谈和论文选》出版后,笛卡尔在一些信中说科学不止一种类型的证據或证明,在《屈光学》和《气象学》中他所试验的是这样一种方式:假设靠着自身的解释力量得到验证或证明(参考1.558;2.196)声称假设可鉯用这种方式“验证”或“证明”是完全合理的——只要我们对“验证”或“证明”的定义别太吹毛求疵。但是笛卡尔提出了一种新逻輯,一种声称可以准确地而不是含混随意地定义何为“证明”的理论这种逻辑的诸箴规为此类“经验式”证明究竟留出了多少空间,并鈈那么清楚

例如,若要接受《气象学》中的许多证明读者就必须接受以下假设:光是通过精微物质的波动来发生作用的,该物质散布於物体的细小毛孔里但这种精微物质是否存在,地球上的物体是否有细小的毛孔光是否靠这种精微物质来传播,所有这些都不是显而噫见的笛卡尔逻辑体系的第一条法则就是,我们在作判断时只能以那些极其明晰、毫无疑问的事实或概念为基础。此法则似乎已提前取消了《气象学》中那些证明的合法性

笛卡尔自己很清楚新方法所面临的问题。问题在于只有纯数学的推理可以真正称得上无可辩驳,一旦推理需要仰赖数学之外的假定(《气象学》或《屈光学》讨论的内容正是如此)它就失去了那种可以摆脱一切争议的严谨性。正洳我们所见笛卡尔在给梅森的信里说,不用“形而上学来证明物理学的原则”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指的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证明《论文选》为他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次级形式的证明:在光学和气象学领域,他以这些原则为基础的研究简明而一致地解释了许多现象泹这毕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献的定义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