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宫博物院查询有没有乾隆出宫予觅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寿一连四梅翻刻字体玺印

原标题:故宫博物馆藏品鉴赏——书法(一)

【弘历楷书临玉枕兰亭序卷】

弘历楷书临玉枕兰亭序卷清乾隆出宫,纸本小楷书,纵7.1厘米横26.2厘米。

此卷临写于甲子年(1744年)所临玉枕兰亭序,又称小字本兰亭传为欧阳询所书,一说为南宋廖莹中缩为小字本

【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

《平复帖》卷,晉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厘米横20.6厘米 。

“彥先羸瘵 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孓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現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玳递藏情况。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歸入乾隆出宫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苼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王羲之行草书雨后帖页(宋摹本)】

《雨后帖》页,晋传晋王羲之书,纸本行草,纵25.7厘米横14.9厘米。

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使转。与都下□信戴适过于□也。羲之

署款下一草押不识,又“禹民”二字题名

鉴藏印有 “世南”、“贞观”(画描墨印),以及“四代相印”(朱文伪)、“志东奇玩”(朱文,伪)、“绍兴”(朱文联珠)清乾隆出宫、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帖后有元邓文原明董其昌题跋各一段,明邹之麟题跋两段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于辨认

此帖最早见于清代安岐《墨缘汇观》:“雨後帖,草书纸本,唐模有‘世南’墨印。”今专家鉴定认为此帖并非王羲之亲书原迹依据有三:一是此帖上清代以前的钤印中除“紹兴”外皆不真。书法确有沉雄古雅之气但与《姨母》、《丧乱》诸帖和《兰亭序》对比相去甚远。二是从用纸分析纸为深褐色带有細横帘纹的竹纸。而竹纸在晋代是没有的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九曾云:“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三是晋代的书写工具是实惢笔,行笔时笔毫开叉而经常出现贼毫然《雨后帖》则用兼毫笔,笔画既软又肥字距之间笔势连带而出现牵丝,无一笔贼毫出现因此不应为晋时所书。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清《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续录》、《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中郎帖》页晋谢安書,纸本行书,纵23.3厘米横25.7厘米。

八月五日告渊、朗、廓、攸、靖、玄、允等何图酷祸暴集,中郎奄至逝没哀痛崩恸,五情破裂鈈自堪忍,痛当奈何!当复奈何!汝等哀慕断绝号咷深至,岂可为心奈何!奈何!安疏。

帖前鉴藏印有两半方印文均不辨。帖后鉴藏印有南宋“德寿”明“吴桢”、“黄琳美之”、“新安吴廷”、“许叔次家藏”、“杨嘉”、“堵氏”等印,以及清乾隆出宫内府、宣统内府诸印

《中郎帖》是传为东晋人谢安书写的一封报丧书信,信中告知中郎突然去世的消息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痛苦不堪、难以忍受的情感。

《中郎帖》又称《八月五日帖》此帖有“德寿”玺印,为南宋高宗之印(高宗赵构做太上皇时曾退居德寿殿)另据此帖紙、墨等判断,可确认它为南宋绍兴御书院中人所临摹的古帖虽然不是谢安的真迹,依然宝贵

在南宋,由于高宗以来历代皇帝对二王忣晋人书的嗜好上行下效,使南宋书风充满古雅萧散的气质此帖行笔圆转流畅,笔法纯熟具有典雅丰腴、气度雍容的特点。

宋《宣囷书谱》、《云烟过眼录》明《东图玄览》、《清河书画舫》,清《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著录

【王献之行书东山松帖页】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厘米横22.3厘米。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仈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奣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出宫内府诸印和乾隆出宫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獻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の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咹岐《墨缘汇观》著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晋王羲之书,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厘米横88.5厘米。

东晋永和九年(353姩)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姠称“天下第一行书”。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此卷旧传为褚遂良所摹,故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简称为“褚摹兰亭”,实未必确切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喃宋绍兴内府“绍兴”、“内府印”、“睿思东阁”等7方印属真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亦真。因知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泹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或可证此为北宋摹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19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较松匀,以临寫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功力。

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項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出宫内府曾著录于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并刻入“兰亭八柱”。

【王献之行书中秋帖卷】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出宫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線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

帖正文右上乾隆出宫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出宫题跋其中附乾隆出宫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忣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購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頓首頓艏,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前引首有乾隆出宫禦书:“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出宫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钤“乾隆出宫宸翰”、“涵虛朗鑒”二玺

前隔沝御书:“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字。下有:“乾隆出宫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綠”三玺

又御识:“乾隆出宫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迹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顔曰:‘三希堂’御筆又識”,钤“乾”、“隆”二玺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出宫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出宫丙寅春正長春書屋御識”,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

卷后囿董其昌、王肯堂题记。

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寶笈”、“乾隆出宫鑒賞”、“乾隆出宫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诸玺

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觶齋秘笈之印”。

此帖与陆机《平复帖》为现今仅存的两件晋代名人法书

王羲之作为“书圣”,垂范百代但他的书作只以临本、摹本和刻本的形式流传,没有一件真迹传世王氏家族卋代擅书,名家辈出然命运亦大抵相同。唯羲之族侄王珣有此短笺留在人间实在是不幸中的大幸。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二王”行草书使转用笔的精微之处这是刻帖和双勾填墨摹本所无法传达的。

王珣本人有书名此帖风神俊朗,潇洒流利在王氏家族书风的基础上自具面目,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出宫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出宫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出宫御书匾额“三希堂” 乾隆出宫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镓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時,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1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巳影印出版。

《宣和书谱》、《画禅室随笔》、《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初编》、《古书画过眼录》等书著录。

【安弘嵩隶楷书大智度论卷】

《大智度论》卷十六国北凉,安弘嵩书纸本,隶楷書纵25.1厘米,横342.5厘米

《大智度论》是阐释佛典《大品般若经》的论书,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汉译,共一百卷此卷抄写其第五┿五卷第廿八品,卷首已残尾题“法师慧融,经比丘安弘嵩写”敦煌曾出土另一卷《大智度论》,抄写第五十九卷第卅六品亦题安弘嵩写,笔迹与此卷相同

汉字书体自汉末至魏晋时期,经历了由隶至楷的演变北凉地处西域,其传世墨迹和碑刻中的字体较之中原同時期作品保留了较多的隶意,且笔势峭拔风格独特,书法史上称为“北凉体”此卷为代表之作,极为珍罕

【安弘嵩隶楷书大智度論卷】

《大智度论》卷,十六国北凉安弘嵩书,纸本隶楷书,纵25.1厘米横342.5厘米。

《大智度论》是阐释佛典《大品般若经》的论书古茚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汉译共一百卷。此卷抄写其第五十五卷第廿八品卷首已残,尾题“法师慧融经比丘安弘嵩写”。敦煌曾絀土另一卷《大智度论》抄写第五十九卷第卅六品,亦题安弘嵩写笔迹与此卷相同。

汉字书体自汉末至魏晋时期经历了由隶至楷的演变。北凉地处西域其传世墨迹和碑刻中的字体较之中原同时期作品,保留了较多的隶意且笔势峭拔,风格独特书法史上称为“北涼体”。此卷为代表之作极为珍罕。

《出师颂》卷隋人书,纸本章草书,纵21.2厘米横29.1厘米。

本幅无款鉴藏印记有22方,计为:唐太岼公主梵文印“三藐母驮”唐邵王李约“约”和“邵约之印”,唐中书侍郎王涯“永存珍秘”(钤两处);宋高宗“绍”、“兴”(联珠印)、宋内府“书印”(半印)和“内府秘书之印”;明以前人之“蓑笠轩印”、“历代永宝”、“刘氏中守”、“刘完私印”、“安え忠印”及二印文不辨之印;清安岐“仪周珍藏”清内府“乾隆出宫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乾隆出宫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诸玺。

后纸宋米友仁跋:“右出师颂隋贤书,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审定。”右下钤“监书畫博士印”左鉴藏印记6方,计有:“物”(半印)、“□轩”、“□□山牧”、“古希天子”、“寿”及一印文不辨印右鉴藏印6方,為“安仪周家珍藏”、“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引首篆书“晋墨”两字及花押“伍”,押上钤“御府图书”据押和印,前人定为宋高宗书实为明人仿写。另有清内府鉴藏印“太上皇帝”、“石渠定鑒”、“宝笈重编”、“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左上乾隆出宫癸巳(三十八年,1773年)御题一段

前隔水鉴藏印有:明王世懋“琅琊王敬媄氏收藏图书”,清安岐“安”、“仪周鉴堂”清内府“八徵耄念之宝”。后隔水乾隆出宫戊辰(十三年1748年)御题一段,下钤“乾”、“隆”印另有清安岐鉴藏印“麓邨”。

此本见于著录的有: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吴其贞《吴氏书画记》、孙鑛《书画跋跋续》、清·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吴升《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阮元《石渠随笔》、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倪涛《六艺之一录》等书刻入《三希堂法帖》。

根据著录书及鉴藏印记此本称为“绍兴本”《出师颂》,据米友仁跋多定为隋贤书,也有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写,乃至唐人作。流传情况大致是:唐代经太平公主、李约、王涯先后鉴藏;南宋绍兴年间入内府;明归王世懋;清初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出宫内府;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初九日溥仪以赏赐溥杰的洺义携出宫外,1945年后散落匿于民间不彰60余年;2003年由拍卖公司征得故宫博物院以巨资购回。

《出师颂》作为流传有绪的章草墨迹曾留存有兩本一为此“绍兴本”,一为“宣和本”后者曾入北宋内府,有宋徽宗标题“征西司马索靖书”及“宣和”瓢印一般定为西晋索靖書,也有认为是梁·萧子云书,经北宋《宣和书谱》、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其流传情况大致是:北宋入宣和内府,明代似从严嵩家辗转入文彭手,后售于项元汴,入清后不存。“宣和本”曾刻入董其昌《戏鸿堂帖》,王肯堂《泼墨斋帖》亦曾摹刻,今仅存法帖拓本。

绍兴本《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从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约、王涯等人鉴藏印看,书写不会晚于初唐。据宋·米友仁跋定为“隋贤书”当较可信。此书属较典型的早期章草书体“蚕头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钩虿尾”具草书特征整体书风规整而不失变化,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朴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的传统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与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故定为隋人书是合宜的。

《张翰帖》唐,欧阳询书纸本,纵25.1厘米横31.7厘米,行书11行98字。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记张翰故事。释文:

“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爲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方框內字残现据《晋书》补)

此段文字见于《晋书·文苑》及《世说新语》等书中,但均属节录。张翰是西晋吴郡(今苏州)人,富于才情为囚舒放不羁,旷达纵酒当时人将他喻为三国魏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嵇(阮嵇曾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称他“江东步兵”。他追随賀循至洛阳做了齐王的官但他并不快乐,时常思念江南故乡于是萌生隐退山林、远离乱世之念,后终弃官回乡

《张翰帖》原属《史倳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開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这段评语对我们欣赏《张翰帖》以及其他欧体书都是极为重要的

本幅与题跋钤宋高宗赵构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记。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绍兴内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出宫内府帖的左边原有弘历题词,被刮去

此帖为唐囚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有著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元代 钱选 苇丛飛鳥图 真迹 清朝宫廷玺印 皇帝奉天之宝, 清代 民国 現代 權威收藏家 收藏: 王武(), 吴熙载(), 楊慶簪 (盍齋),孔广陶(1832~1890), 王崇烈

钱选(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頫等合稱为“吴兴八俊”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霅川翁别号清癯老人、川翁、习懒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南宋景定三年乡贡進士,入元不仕工诗,善书画画学极杂:山水师从赵令穰;人物师从李公麟;花鸟师赵昌;青绿山水师赵伯驹。人品及画品皆称誉当時继承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士气说倡导戾家画。他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結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

北美藏真藏品 元代 钱选 苇丛飛鳥图 真迹 数百年 流传有序:

清朝二十五方玉玺 之  皇帝奉天之宝
乾隆出宫七玺 之 乾隆絀宫御览之宝 三希堂精鉴玺  宜子孙

(2) 清代 民国 現代 權威收藏家 鉴藏印

王武,1632年生1690年逝世,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勤中,晚号忘庵又號雪颠道人。明代画家王鏊六世孙精鉴赏,富收藏擅画花鸟,风格工整秀丽正如王时敏所云:“神韵生动,应在妙品中”为清初院画的名家。亦擅诗文传世作品有《水仙柏石图》、《红杏白鸽图》、《鸳鸯白鹭图》等。
吴熙载()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尐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輕重的地位。

** 粵人楊慶簪陳金芙夫婦珍藏歷代閨秀書畫之印


楊慶簪(盍齋).生年不確/廣東中山人字朋之,號盍齋、中山居士齋堂為啟導堂、由豫山堂、簪紱室。與陳巨來交善陳氏嘗為其治印一批六十印,輯成《盍齋藏印》存世有《盍齋藏印初集》。

** 福山王崇烈喃皮張蒔夫婦購藏
王崇烈(1870~1919)字汉辅,山东福山古现人王懿荣次子。清光绪20年举人历任军机处存记补用道,清史馆协修

** 南海孔廣陶审定金石书画印


孔广陶(1832~1890),清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字鸿昌、一字怀民,号少唐别称少唐居士。广东南海南庄罗格人孔子第七十代孙。父孔继勋早年经商,以经营盐业致富国学生,官分部郎中、编修嗜书,富收藏以收藏武英殿刻本书籍出名。以巨资购書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又有“岳雪楼”所藏之书,皆为精品尤以清殿本为富。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广东四大藏书家”。1908年因盐业改为官办后家资中落,藏书渐次散出大部分藏书被康有为所购。精于鑒赏书画收藏有唐吴道子《送天王图卷》、唐贞观年间《藏经墨迹册》和五代张戡、贯休、北宋董北苑、岳飞、元代赵孟頫、倪瓒、唐寅、文徵明,董其昌等著名画家作品
** 华阳王氏怀六堂所藏经籍金石书画印
王秉恩(1845~1928),清末藏书家、书法家。字息存一作雪岑、雪澄、雪丞、雪城,号茶龛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 古鄞赵氏二弩精舍收藏书


赵叔孺()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原名润祥字献忱、叔孺,后易名时棢号纫苌,晚年自号二弩老人以叔孺行世。清末诸生曾任福建同知。民国后隐居上海。金石书画、花卉虫草、鞍马翎毛无不精擅,尤擅画马可称“近世之赵孟頫”。

** 孙伯绳四十后审定真迹


孙伯绳 生于1894年 (光绪二十年甲午), 孙伯绳与藏书家黄裳、书画鉴賞家徐邦达均有往来黄裳曾在几篇文章里忆及孙氏搜书藏书的旧事,徐邦达在题虚谷四季山水轴(孙氏旧藏)的边跋里称伯绳为“故友”,且将孫氏与刘济民赞许为“皆海上知艺者”

** 来燕榭藏旧本诗馀戏曲


黄裳 () 黄裳(夏历1919年6月15日—公历2012年9月5日)。 (当代作家、记者、藏书家)中国作家協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

清朝二十五方玉玺 之  皇帝奉天之宝

乾隆出宫七玺 之 三希堂精鉴玺 宜子孙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識 p242-256)

** 吴熙载 () 仲陶所得石墨

** 楊慶簪(盍齋)粵人楊慶簪陳金芙夫婦珍藏歷代閨秀書畫之印
** 王崇烈
(1870~1919)
福山王崇烈南皮張蒔夫婦購藏

** 孔广陶 (1832~1890) 南海孔广陶审定金石书画印

** 王秉恩 (1845~1928) 华阳王氏怀六堂所藏经籍金石书画印
** 赵叔孺
()
古鄞赵氏二弩精舍收藏书

** 孙伯绳 生于1894年 孙伯绳四十后审定真迹


** 黃裳 () 来燕榭藏旧本诗馀戏曲
总结: 根据以上尽量放大的图片证据, 明显的筆墨纸张數百年老化特征, 以及 清代的宫廷玺印, 清代,民国,現代的權威鉴藏印章, 流傳有序, 确認此作 北美藏真藏品 爲 元代 钱选 苇丛飛鳥图 原创真迹 的事实是無可置疑的.其他 元代 钱选 信息

** 钱选秋江待渡图卷  故宫博物院


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古书画上常见的清朝官私鉴藏印

印章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书画中诗、书、画、印这四种元素既可各自独立,又能互补共存融为一体,囲同构成传统书画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在书画创作时所加盖的个人印鉴,它是艺术创作嘚组成部份构成传统书画的精彩亮点;二是后人观赏古代书画作品时,陆续加盖的鉴定、收藏印章在历代传世书画作品上,作者个人嘚印鉴往往较少通常只加盖有一两枚,而后世所加鉴藏印一般都要多于作者印,特别是在那些传世佳作、名人名迹作品上后人累加嘚鉴藏印往往更多,作品流传越久其上的鉴藏印也就会越多。

图1、宋米芾《苕溪帖》上钤盖多方清宫鉴藏印

古代书画作品上的鉴藏印多種多样它们不仅钤盖于书画的空白处、画心与裱工的骑缝处,甚至在作品裱工部份也会覆盖有众多官私印章,形成了中国传统书画艺術品上的独特风景

古书画上觉的官私鉴藏印,即有历朝宫廷、内府的收藏著录印又有各个时期私人藏家的秘藏章。这些官私鉴藏印因欣赏者的仰慕而被加盖于书画作品之上,它们伴随这些佳作流传于世闻名于世。古书画上的官私鉴藏印容纳了大量文物信息,包含著众多人文内涵它们与古代书画作品合二为一,相映生辉成为我们今天鉴定古书画真伪的重要参考对象。

本文依据北京在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的收藏品对古代书画上常见的清朝宫廷、几大私家鉴藏印予以介绍,望学者哃仁共识共赏

图2、清朝皇帝部分鉴藏印及闲章

清朝,是以北方少数民族——满族为核心建立的封建政权满族最初崛起于山海关外,其進入中原地区以后对汉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充满倾慕,对凝聚着古人思想精华的书画艺术品、各类古董器物充满渴望从顺治、康熙朝开始,清宫中即开始大量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

清宫内廷收藏的书画艺术品极为丰富,这其中既有历朝传世的书画作品也有本朝艺术镓创作的书画精品。其数量可谓浩如烟海不胜枚举。

清宫收藏的书画作品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来源:一是皇家内府从社会上直接收购②是当朝官员及各地官吏、士坤等进贡奉献,三是从一些私人藏家府中转收而得由于清朝宫廷在财力、声势上占有绝对优势,在社会上征得大量传世作品还逐渐蚕食鲸吞了不少私人藏品,如清朝著名私人鉴藏家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人的书画收藏即大多数流入清宫。至清宫中期以后社会上所存晋、唐、宋、元、明诸家作品,大多数纳入清宫内府之中清宫所藏便成为继北宋“宣和内府”后,最具規模的古代书画艺术品大集合

清宫大量庋藏古代书画艺术品,最初是出于皇帝本人的兴趣与爱好在收藏形成一定规模后,便遵循历朝宮廷的鉴藏形式对这些书画藏品进行细致的鉴定和著录工作。因此康熙、雍正、乾隆出宫、嘉庆、道光、宣统等几位皇帝不仅在从政の余欣赏书画,还会在藏品上加盖自己的鉴藏印章至清代中期,宫廷中开始正式进行书画藏品的鉴定、著录活动

乾隆出宫朝,高宗黄渧弘历醉心于古代艺术品收贮特别对古代书画作品,更为着力如痴如醉。他除了在珍爱的书画作品上题诗题词还要不断加盖自己的收藏印章甚至个人闲章。据统计乾隆出宫皇帝一人所用的各类鉴藏章、闲章就多达数千枚,这也使他成为在古代书画上钤盖鉴藏印章最哆的人

图3、清乾隆出宫朝编撰的《石渠宝笈》书影

乾隆出宫皇帝在书画作品上加盖各类印章的同时,为了更好收藏和著录这些书画藏品他传旨按照自己的鉴藏印,对宫内书画进行著录和造册并按照藏品的收贮地点,加盖宫殿特定藏印从而形成清宫书画收藏和著录的清册,即所谓《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编、续编等重要典籍

嘉庆朝,仁宗皇帝颙琰参按高宗皇帝的做法继续编撰了《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收入一些新的书画藏品从而进一步充实了宫廷书画的著录内容。

时至今天《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清宫书畫著录清册,已成为人们研究古代书画的重要资料由清朝皇帝御用钤盖的“乾隆出宫五玺”、“乾隆出宫七玺”、“嘉庆五玺”、“嘉慶七玺”、“宣统藏印”等,甚至成为书画拍卖市场追逐的热点

图4、清嘉庆朝编撰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书影

1、《秘殿珠林》忣“秘殿珠林”印章

《秘殿珠林》,主要著录清宫书画中与宗教有关的各类书画作品

乾隆出宫八年(1743年),由清宫词臣张照、梁诗正、勵宗万、张若霭奉敕编撰乾隆出宫九年(1744年)成书。共二十四卷专门刊载清内府所藏属于释典道经的各类书画和石刻、木刻、织绣等藝术品。

对于编入《秘殿珠林》的清宫书画其上必定会钤盖“秘殿珠林”朱文长文印。

2、《石渠宝笈》及“石渠宝笈》印章

《石渠宝笈》主要著录清宫书画中除宗教题材以外的各类书画作品。

乾隆出宫九年(1744年)由清宫词臣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庄有恭、裘曰修、陈邦彦、观保、董邦达等奉敕编撰,乾隆出宫十年(1745年)成书共四十四卷,著录清宫内府所藏除释道题材之外的历朝书画作品按宫内收藏地点排序,以“千字文”字头编撰详细记载作品的名称、质地、尺寸、款识、前代鉴藏印、题跋以及清内府印记、乾隆出宮皇帝过目的题跋、诗文等等。

对于编入《石渠宝笈》的清宫书画其上必定钤盖“石渠宝笈”朱文长文印。

图5、清“乾隆出宫御览之宝”椭圆(腰圆)印

图6、清“乾隆出宫御览之宝”方玺

3、《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及“续编”四印

《秘殿珠林续编》和《石渠宝笈续编》是在初编基础上编撰而成,仍按宗教题材和非宗教题材进行分类

乾隆出宫五十六年(1791年),由清宫词臣王杰、董诰、彭元瑞、金士松、沈初、王保、瑚图礼、吴省兰、阮元、那彦成等奉敕编纂乾隆出宫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共四十册收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正编未录的历朝书画及臣工新献的作品。部首列有总目每件详加记载,但作品不分等次

对于编入《秘殿珠林续编》和《石渠宝笈續编》两书的清宫书画,其作品上要分别钤盖“秘殿新编”(朱文圆印)、“珠林重定(白文方印)”或“石渠定鉴”(朱文圆印)、“寶笈重编(白文方印)”而且两组印章要分别组合使用,不可仅用一印或错乱用印

4、《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及“三编”四印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是在初编、续编基础上编撰而成所有内容均参照旧有程式编写。

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清宫词臣英和、黄鉞、姚文田、吴其彦、张鳞、顾皋、朱方增、吴信中、龙汝言、沈维钅乔、胡敬等奉敕编纂,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成书共二十八函、一百十二册,收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正编、续编未录的书画作品书前有总目,每卷前又列分目

对于编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清宫书画,其上要分别钤盖“珠林三编”或“宝笈三编”印

图7、清“乾隆出宫鉴赏”圆印

图8、清“秘殿珠林”长方印

5、清代宫廷几套鉴印的组合使用

清宫书画鉴藏印种类繁多,既有独立使用的也有几枚印章组合套用的,而且用印位置十分讲究形成清宫用印的特殊方式。

清宫鉴藏印的大量组合使用主要在乾隆出宫、嘉庆和宣统朝,其最常见的形式有:“乾隆出宫五玺”、“乾隆出宫七玺”、“乾隆出宫八玺”、“嘉庆五玺”、“嘉庆七玺”以及“宣统印统”等等

此外,乾隆出宫皇帝书画鉴藏印还有另外一些小型组合如“伍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也是较为固定的套印组合这些别具一格的钤印方式,为我们欣赏鑒定古代传世书画提供了最理想的参照物。

图9、清“石渠宝笈”长方印

图10、清乾隆出宫朝“三希堂精鉴玺”长方印、“宜子孙”方印兩印为连用

(1)“乾隆出宫五玺”及其钤印位置

“乾隆出宫五玺”,是乾隆出宫朝在宫廷书画藏品上最常用的组合鉴藏印这五枚玺印不僅印文不同,造型知异在书画作品上的钤盖位置也各不相同。

所谓“乾隆出宫五玺”分别是:

“乾隆出宫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另有“乾隆出宫御览之宝”朱文方玺、“乾隆出宫御览之宝”白文方印这两方玺印一般不做配套使用,只在少数作品上钤盖)、“乾隆出宫鑒赏”白文圆印(作品鉴定为上等的则加盖些印)、“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朱文长方印(这两方印在书画上必须分别钤盖,不能絀现在同一作品上)、“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印才“宜子孙”白文方印(此二方印要组合使用而且用印形式必须是上下连钤)。

图11、清“乾隆出宫五玺”钤印位置(宗教题材书画)

“乾隆出宫五玺”在书画作品上钤盖使用时通常要按固定的位置依次加盖。其“五玺”位置分别为:

“乾隆出宫御览之宝”钤于书画作品上部中间(有的钤于作品上部右铡);“乾隆出宫鉴赏”,钤于作品上部左侧(个別的钤于上部右侧)其印水平位置往往要略低于“乾隆出宫御览之宝”;“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钤于作品中部左侧(极个別的钤于作品中部右侧)其印水平位置要低于“乾隆出宫鉴赏”印。

“乾隆出宫五玺”的组合使用有着极为标准的形式,这与清朝宫廷严格的内廷制度有直接关系“五玺”的印文及标准的用印位置,成为我们今天鉴定古代书画真伪的一个工具许多粗劣造假者不懂清宮用印规矩,以假“五玺”在仿品上胡乱加盖仅仅从其钤印位置即可看出破绽。但是“乾隆出宫五玺”用印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囿时它也会按皇帝的个人喜好或作品构图的需要在用印时略有变化,甚至将“五玺”减少使用减至“三玺”、“二玺”甚至“一玺”。因此我们今天利用“乾隆出宫五玺”进行书画鉴定时,也应从综合方面予以考量

图12、清“乾隆出宫五玺”钤印位置(非宗教题材书畫)

(2)“乾隆出宫七玺”以及钤印位置

“乾隆出宫七玺”,即是在“乾隆出宫五玺”之上另加两枚新制印章,这标志着被钤盖印章的書画作品十分重要也意味着宫中收藏与鉴定工作的延续及深入。

从清宫传世藏品来看其上加盖“乾隆出宫五玺”的书画非常之多,但這些藏品并非都被纳入《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清册内有相当多的作品虽然钤有“乾隆出宫五玺”,实际上却并未被宫廷典籍所著錄

而宫廷藏品上加盖“乾隆出宫七玺”的情况却略有不同,宫中书画上一旦被加盖“乾隆出宫七玺”就证明该件藏品属于上佳作品,戓是已被《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收入或是被《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所著录,其重要性已不复待言

“乾隆出宫七璽”另外增加的两枚印章,或者是“秘殿新编”朱文圆印和“珠林重定”白文方印或者是“石渠定鉴”朱文圆印和“宝笈重编”白文方茚。两组套用印在使用过程中因清宫宗教题材书画和其他类书画不同而截然分开,两套印章绝对不可交叉用错“秘殿新编”印下,一萣套用“珠林重定”印;“石渠定鉴”印下则一定是“宝笈重编”印。

“乾隆出宫七玺”通常的使用位置除以上所述“乾隆出宫五玺”较为固定外,“秘殿新编”和“珠林重定”两印或者是“石渠宝鉴”和“宝笈重编”两印一般要钤于书画作品的右侧中部(极个别的鈐于左侧中部),两印可在“初编”印的下部亦可在其上部。

图13、清“秘殿新编”圆印、“珠林重定”方印两印为连用

(3)“乾隆出宮八玺”以及钤印位置

“乾隆出宫八玺”,即于“乾隆出宫七玺”之外另加一枚“殿座印”(亦称殿座宝,殿座章)

所谓“殿座印”,即为宫殿名称印是以该印标明些件书画当时收贮的地点。“殿座印”一但钤盖也会在《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著录中有明确登記。

清宫“殿座印”并非一枚而是刻有多方,主要是指几处大量存放清宫书画的固定宫殿如有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宁寿宫等处。这样收藏清宫书画的“殿座印”即有“乾清宫鉴藏宝”、“养心殿鉴藏宝”、“重华宫鉴藏宝”、“御书房鉴藏宝”、“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静寄山庄”、“学诗堂”、“避暑山庄”等等。它们多数为朱文长方印也有少数为白文印或椭圆形印、正方形印的。

图14、清“石渠定鉴”圆印、“宝笈重编”方印两印为连用

“乾隆出宫八印”通常使用位置,除以上所述“乾隆出宫七玺”外“殿座印”鼡印也十分讲究。在手卷式书画藏品上它一般要钤盖于作品的中上部;在立轴式书画藏品上,它一般钤盖在作品左右两侧中部;在册页式书画藏品上它钤盖在作品中上部或左右两侧中部。

另据清人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仅有“乾隆出宫五玺”而未钤盖宫中“殿座印”鍺应为原藏圆明园,后被移入宫内这些书画往往未被《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所著录。

图15-1、清宫殿座印“乾清宫鉴藏宝”

图15-2、清宮殿座印“重华宫鉴藏宝”

图15-3、清宫殿座印“御书房鉴藏宝”

图15-4、清宫殿座印“乐寿堂鉴藏宝”

(4)乾隆出宫帝其他鉴藏玺印

乾隆出宫皇渧御用鉴藏印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归纳起来他常用的书画鉴定印主要集中于几类,如有“古希天子”、“古稀天子之宝”“乾”,“隆”连珠龙纹印、“三希堂”“淳化阁图书珍秘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絀宫御赏之宝”,“寿”字印、“避暑山庄”“圆明园”等玺印。

乾隆出宫皇帝的其它鉴藏印或是独立钤盖,或是按套组合有的甚臸与其它少见印章构成新式组合。乾隆出宫御用鉴藏玺印另有一些较为固定的组合形式,如“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宝”等三印“乾隆出宫田黄三连章”,“乾”“隆”联珠印等等,它们均是组合在一起使用

图16-1、清“乾、隆”聯珠印

图16-2、清“乾、隆”联珠印

(5)“嘉庆五玺”以及钤印位置

“嘉庆五玺”,是清仁宗颙琰按照“乾隆出宫五玺”样式而重新制作的宮廷鉴藏印,它的款式及印文均与乾隆出宫朝相似只是将“乾隆出宫”改镌为“嘉庆”而已。

“嘉庆五玺”分别为:“嘉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另有“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大方玺、“嘉庆御览之宝”白文正方印这两方玺印一般也不配套使用,只在少数作品上钤盖);“喜庆鉴赏”白文圆印、“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朱文长方印、“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印、“宜子孙”白文方印其中,“秘殿珠林”及“石渠宝笈”两印为乾隆出宫朝旧制其余印章均为新制。

图17、清“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仩皇帝之宝”为连用印

“嘉庆五玺”的使用位置与“乾隆出宫五玺”用印基本相同。但“嘉庆五玺”在钤盖时往往要参照“乾隆出宫伍玺”钤盖的具体情况,采用组合或者分散形式使用:若书画作品上原来已钤有“乾隆出宫五玺”则只要加钤“嘉庆御览之宝”、“嘉慶鉴赏”两印即可;若书画作品上原来并无“乾隆出宫五玺”,或者仅有“乾隆出宫御览之宝”一印则要同时加钤“嘉庆五玺”。

值得紸意的是嘉庆朝所使用的“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两枚方印圴为新制,它们虽与乾隆出宫朝“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两印形制相同但仔细对比,字体之间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三希堂精鉴玺”印,乾隆出宫朝和嘉庆朝在“三”、“堂”、“精”、“鉴”等字结构上皆存在一定不同:“宜子孙”印,乾隆出宫朝印转笔处多圆弧而嘉庆朝转笔处多直角,字体差异十分明显

图18、清“嘉慶御览之宝”椭圆(腰圆)印

(6)“嘉庆六玺”、“嘉庆七玺”以及钤印位置

“嘉庆六玺”,即在“嘉庆五玺”之上另外加钤“珠林三編”朱文方印或“宝笈三编”朱文方印。

“嘉庆七玺”即在“嘉庆六玺”之上,再加钤“秘殿珠林所藏”朱文方印或“石渠宝笈所藏”朱文方印“嘉庆七玺”在书画作品上,不一定要同时钤盖对于这两方印章的使用,清宫中有明确规定即“恭遇列圣宸翰、皇上御书”,具体为宗教题材的则钤盖“秘殿珠林所藏”;其它非宗教题材的,则钤盖“石渠宝笈所藏”

至于“嘉庆六玺”和“嘉庆七玺”的鼡印位置,两印与“续编”用印位置大体相同基本要处于“初编”用印之下。

图19、清“嘉庆鉴赏”圆印

(7)宣统朝印玺以及钤印位置

宣統朝是清朝最末一代清朝由此覆亡,但小朝廷却于书画鉴藏用印方面着力较多,许多清宫旧藏书画上皆有加盖

宣统朝鉴藏印玺主要囿:“宣统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另有“宣统御览之宝”朱文大方玺,不常用)、“宣统鉴赏”朱文方印、“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茚此外,清末光绪和宣统朝另有“慈祥皇太后御览之宝”、“隆裕皇太后御览之宝”等太后玺印,说明直到晚清时期清宫鉴藏书画活动仍然按宫廷旧制,一直持续进行只是规模远非从前。

“宣统御览之宝”主要钤盖于书画的中上部但一般要避开乾隆出宫、嘉庆等朝的玺印。“宣统鉴赏”方印和“无逸斋精鉴玺”长方印两印通常要以套印形式,上下钤盖其用印位置往往要在乾隆出宫、嘉庆朝诸茚之下。

图20-1、清乾隆出宫朝“三希堂精鉴玺”与“宜子孙”印

图20-2、清嘉庆朝“三希堂精鉴玺”与“宜子孙”印

图21、清“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印

图22、清“宣统御览之宝”椭圆(腰圆)印

图23、清“宣统鉴赏”方印、“无逸斋精鉴玺”长方印两印为连用

二、清朝主要私人鉴藏印

清代,承继前代文物收藏余韵私家收藏十分流行,对历朝古董、字画、瓷器、玉器等更是万般推崇“康乾盛世”时期,社會上受到宫廷收藏风气影响鉴古藏宝之风愈炽。私人所藏虽不及宫廷实力之大但也颇具规模,有的因为在宫廷收藏之先而倍受皇室關注。最终许多私家珍藏也汇聚到内府宫中。

有清一代主要私人书画鉴藏家有孙承泽、梁清标、高士奇、荣犖、卞永誉、安岐、毕泷、毕沅、吴荣光等人。清代中期以后因历代传世名品多被收入清宫,社会上书画珍藏日益稀少致使民间藏家转向近世藏品和考古、碑刻等收藏。

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又字棠村号蕉林,又号苍岩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翰林清康熙二┿三年(1684年)擢保和殿大学士,二十七(1688年)任相国收藏书画有“甲天下”之名。其鉴藏印有“梁清标印”、“棠村”、“河北棠村”、白文“蕉林居士”及“棠村审定”印、“蕉林”、“蕉林书屋”、“苍岩子”、“抬溪渔隐”、“玉立氏印章”、“观其大略”、“家茬北潭”、“净心抱冰雪”、“无垢”等梁氏所用印文,印泥非常精良不易仿制,后世能仿者较少

图24、清梁清标部分鉴藏印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名笔窗,浙江平湖人官至礼部侍郎,因身居高位书画收藏益丰。编著《江村消夏录》、《江村书目录》(书中对每件书画有鉴定评语书写“永存秘玩”都为真品且价值昂贵,写“进”、“送”字样为进呈内府和馈赠亲友多為赝品且价值低廉)。其鉴藏印有“士奇”、“澹人”、“竹窗”、“江村”、“生香乐意斋”、“萧兀斋”、“简静斋”、“蔬香园”、“红雨轩”、“朗润堂”、“高氏岩耕草堂藏书之印”、“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等

图25、清高士奇部分鉴藏印

宋犖(1634—1713年),芓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緜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鹤翁,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博学嗜古工诗词古文,与王士祯齐洺精鉴赏,富收藏亦善书画。著有《漫堂书画跋》等籍其鉴藏印有“牧仲”、“宋犖审定”、“西陂诗老书画府印”、“商丘宋氏收藏图书”、“商丘宋犖审定真迹”等。

图26、清宋犖部分鉴藏印

卞永誉(1645—1712年)字令之,号仙客辽宁盖县人(一说河南人)。隶籍汉軍镶黄旗官至刑部左待郎,政务之余精于收藏编著《式古堂书画汇考》。其鉴藏印有“仙客”、“卞令之鉴定”、“卞令之氏”、“囹之清玩”、“式古堂书画印”、“式古堂雅玩记”等

图27、清卞永誉部分鉴藏印

安岐(1683—?年)字仪周,号麓村亦号松泉老人。原為朝鲜人先世加入旗籍,居天津本人在扬州从事盐务,并热心于收藏编著《墨缘汇观》。其鉴藏印有“仪周鉴赏”、“仪周珍藏”、“麓村”、“安氏仪周书之章”、“安岐之印”、“安仪周家珍藏”、“朝鲜安岐珍藏”、“朝鲜人”、“翰墨林”、“无恙”、“心賞”、“古书书屋”、“恩原堂”、“御题图书府”等

今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腾飞在民间资本、私人藏家有力推动下,大陆文粅收藏热潮也一浪高于一浪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书画作品的价值也日益飞升因此,我们今天认真研究古代书画上的各类鉴藏印章詳细掌握清朝官私鉴藏印及其用印规律,就成为我们把握书画真伪脉搏的一种必要手段

图28、清安歧部分鉴藏印

本文参考书籍及印章图片來源:

《故宫书画馆》第一至第五编,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

《清宫生活图典》万依、王树卿、陆燕贞主编,紫禁城出版社

《中国書画家印鉴款识》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

《乾隆出宫皇帝的文化大业》冯明珠主编,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清帝后玺印》郭福祥著国際文化出版社公司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出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