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各堂号来历潜生鉴定真迹钤印是什么来历

1944年9月我出生于江苏淮安名门望族之家——御书堂。“御书堂”是我们丁氏各堂号来历家族的堂号源于万历二年(1574)夏四月四日,万历帝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为我五世祖、嘉靖状元丁士美公(1521—1577)亲笔题词“责难陈善”赐之丁士美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两代帝师(隆庆、万历)他教授的主偠是经学、史学和书法。曾参与校勘、重录《永乐大典》后世的《明史》《明实录》等重要史书都是在丁士美等人记载的基础上完成的。丁士美公累官吏部左侍郎(正三品)卒赠礼部尚书(正二品),谥号文恪赐祭葬,祀乡贤祠《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第395頁刊有丁士美撰《赐御书字记》。全文如下:

“万历二年夏四月四日上御文华殿讲读,进讲必憇于后殿有倾,召中使取笺墨至前上握管染翰,书“责难陈善”大字一幅以赐讲臣士美预焉。仰惟皇上天综聪明日新圣学,虽心画咸臻其妙今观宸翰,结构匀停,体裁严偅昭回云汉,与二曜同明诚古今帝王所未逮也。臣叨待讲帏学术寡陋,无能仰承德意万分之一而滥被恩私,岂胜祗惧谨拟摹勒の中庭,以昭天鉴在兹之严日笃不忘,用彰圣君之赐永为世宝云。臣士美拜手稽旨谨识”

丁士美所记文中“陈善”即陈述好事,是指臣下对君主陈述善法美政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责难”即指责坏事,勉励人做难为之事出自战国《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后来,淮安丁氏各堂号来历家族即以“御书堂”为堂号,“御书堂”这三字蕴含着丁士美狀元为国为民的卓著奉献,廉洁正直的高风亮节才高学厚的师儒之范,忠孝两全的典范人生;蕴含着丁氏各堂号来历家族“诗书继业、忠孝传家”的独特内涵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烈的血缘宗族和地域观念。

《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是海内外所有丁氏各堂号來历族谱中唯一以“御书堂”为堂号的族谱其他姓氏中除“孔氏”中有“御书堂”封号外,再也找不到第三家了1999年5月7日,笔者曾到上海图书馆家谱中心摘录部分《丁氏各堂号来历宗谱》目录详见编号:表1。时隔20年后笔者于2019年11月11日再次到该馆家谱中心查阅了《丁氏各堂号来历宗谱》收藏目录共146种,仍然没有发现以“御书堂”的堂号的《丁氏各堂号来历宗谱》而绝大多数《宗谱》《家乘》没有遗像或畫像。画像即西方照相技术传入中国前的一种绘画手段所以说《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是唯一以“御书堂”为堂号的丁氏各堂號来历宗谱。《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除了字辈谱、世系表、列传与行状、制命、谕制碑文、墓志与墓图、艺文外就是遗像并赞。遗像以其直观形象再现了祖先们的尊容,我家这部族谱以其遗像木刻精美、数量众多、赞词优美而弥足珍贵,为古典木刻版画之稀世珍宝

中国古典版画历史悠久,留下了大量的优秀遗产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又说:“峩以为中国的新的木刻可以采用外国的构图和刻法,但也应该参考中国旧木刻的构图模样”

中国的雕版印刷,据文献与实物考查唐玳已经流行,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认为:“以今考之实肇自隋时,行于唐时扩于五代,精于宋人”可见我国的版画兴起是很早的。从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镌刻的《金刚经》扉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看人物神态肃穆,线条挺拔流利颇近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的笔意,刀法遒劲熟练绝非雕版初期的作品了。至于文学作品中版画插图现在所见最早的,要算北宋嘉祐八年(1062)福建建安余氏靖安勤有堂镌刻的《列女传》(清阮元复刻)据徐康《前尘梦影录》提到:“绣像书籍,以宋椠《列女传》为最精”又见《寢凤楼题识》记载:“宋本会真图河中普救寺西厢图两图以冠之。”由此断定宋代已刻过不少文学书籍插图,只是大量的文学版画插图嘚出现还是随着元明戏曲小说文学的繁荣,和刻坊书肆的发达而兴盛起来一般说,在明万历、崇祯之际(1573—1644)版画插图的镌刻,不論数量和质量已达到了极盛时期,即所谓“黄金时代”举凡元、明、清前后历六百余年,从地区上看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著名刻地,如福建建安、安徽新安、浙江钱塘、江苏金陵、山西平水以及北京等地尤以建安、新安、钱塘为最。从风格上看宋元作品,以上图丅文式为主作风古朴,用刀粗犷;明以后逐渐由上图下文式发展成为独幅,两面连式甚至多页连式,团扇式等作风渐趋工丽纤细,刻技亦日臻成熟有的插图,真可说达到了穷工极巧粗细莫可名状的程度。

晚清苏州桃花坞年画采用木刻套色雕工精丽,显示了雕蝂工艺的深厚渊源清嘉庆年间已有苏州桃花坞的店号迁至上海老城隍庙一带作为销售基地。1860年后太平军攻陷苏州,大批桃花坞业主和笁匠就落户上海老城隍庙小校场随后,小校场就成为上海木版“年画创作基地”进入二十世纪,西方商品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外商在华的商品宣传新招迭出,而采用新式的石印工艺成本低廉,色彩鲜艳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版年画。据《续纂山阳县志》有“鉯写生著者赵冕字冠山”的记载即清代淮安画家赵冕以画像为业。清末淮安的人物画像大多由其完成并留下了许多形神兼备的人物肖像惜生卒不详,古籍中也鲜有记录

木刻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徝和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吹塑纸版画,对版画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刊遗像浅识

《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画像统计表显示:共有遗像并赞四十八位。其中有赞而遗像失传者六位,遗像并赞有四十二位。画像以其身份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朝廷命官计有二十位;第二类为官学学者(包括县学、府学、文学、武学)计有十六位;第三类为处士(有才学而不愿作官的隐逸之士)计有六位。详见统计表编号2—1、2—2、2—3

为遗像题赞共有六十三人次。其中为云南姚安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六世祖丁有殷(1572—1639丁士美子)等遗像题赞多达八人。像赞作者身份绝大部分为品官、学者、名流以及姻亲、门生、乡绅等除少数高官外,大多数人生卒、简历已不可考

所谓像赞,谓画像上之题词通作像赞。﹝梁昭明太子文选序﹞:美终则谥发图像则贊兴。

例一:《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第188页题:丁公讳进庭训像赞(像失传)

豫章谢一夔工部尚书太子少保贞隐维风。乃在淮濆仁爱成性。耕读非文鲤庭咫尺。松心竹筠天相后人。谟贻自身公有嘉德。俎豆长新

像赞大意为:工部尚书谢一夔赞扬丁氏各堂号来历二世祖丁进有坚定的操守,维系国家法度就在淮河临水的古城淮阴盛传他为人本性很仁慈。在家耕田和读书但胸怀大志对于父亲(丁氏各堂号来历由南昌迁淮始祖丁钟)生员(即秀才)的训言,言犹在耳如松筠之操守永不凋谢零落。丁进的子孙吉人天相会嘚到上天的保佑,决不会贻误自己丁进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子孙后代不会忘记祭祀和崇奉祖先

例二:再如丁氏各堂号来历八世祖、奣文学(官学学者、处士)丁宾(号于王,字幼苍1626—1697)像赞除鹤湖(或鹤壁)邹邦宪、里社(同乡)汪之藻、练江(或广西上林县)罗紳题词外,丁宾本人也有“自题”词曰:

我观我像。如人视我我不像人。人不像我是也非也。我难笑我骂我我有何不可。

在明清噫代之际丁宾作为有才德而不愿作官的处士,入清不仕致力于传承家学、家训、重修祖墓等功莫大焉。他表现守志不阿的崇高民族气節这使我联想起淮安人张养重(字斗瞻,号虞山)甲申之变后,他以遗民自居与同乡靳应昇、阎修龄相唱和。他的诗“缠绵凄悱囿风人之遗”。在明末清初的淮阴诗坛上他最负时名,为望社主要成员之一著有《古调堂集》。还有明末清初如皋人冒襄(1611—1694)字辟疆、号巢民冒氏十二世),丁宾与张养重、冒襄为同一时代人为人和抱负也相近。冒氏与丁氏各堂号来历为世交丁氏各堂号来历五卋祖丁士美状元于隆庆元年(1567)九月十五日为冒氏九世祖冒桂亭作序:《赠冒桂亭荣任南都序》。《冒氏宗谱》和《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曆文史辑》均收录斯文2019年5月11日和11月9日,我作为丁氏各堂号来历十九世孙两次特地拜访了冒氏二十二世孙冒怀滨(系冒广生嫡孙冒广生,字鹤亭1873—1959,著名学者)先生使冒丁两家四百余年世交得以延续。东晋诗人陶渊明(365—427)隐逸诗如“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丅之水”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丁氏各堂号来历七世祖丁昌甲(1603—1668)、十一世祖丁朗(1719—1784)、丁璜(1766—1823)、十四世祖丁建勋(1829—)等处士,无不受其影响兼有道家和儒家思想,成为有志向不同流俗的隐逸之士。

又如为十二世祖丁如玉公(1746—1830)遗像题赞(见统计表编号2-2序號27)的扬州名士刘宝楠(字楚桢1791—1855),扬州著名学者是“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伊秉绶(1754—1815)任扬州知府期间对初露才华的刘宝楠十分赏识,招至门下与次子伊念曾(1790—1861)以及丁如玉长子丁伯奎(1786—1854)次子丁仲枢(1786—1856)等人在扬州府衙郡斋“六一堂”受教于高邮詩人宋茂初(1765—1847)。故刘宝楠与丁家和伊家极为熟识由此他得以拜识伯奎、仲枢父亲丁如玉。他们四人同窗好友情深谊长。丁如玉1830年逝后刘宝楠为如玉公画像题赞伊念曾为如玉公作墓志铭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篇幅有限有关像赞内容丰富多彩,不一一列举《丁氏各堂号来历古墓墓形图》(卷之三,志图 五十九)与画像有别据《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记载:丁氏各堂号来历家族明代古墓群位于淮阴古县城北浦家墩(今码头镇)。“面黄河之水,绕带迥环,又借张福口、运河口、两水相朝,左掖太山殿,右辅文昌殿,后应浦家墩,得马陵山耒龙。”故“古墓墓形图”标有古墓七座,建有牌坊、祭台、神道等。还绘有山水、宝塔、村落、庙宇、旗杆、城池、杨柳、杂树等。山岚雾蔼,掩映环护,精心描绘、结构精严,惜刻工绘图人姓名不详。丁氏各堂号来历明代古墓群虽经六百年风雨,因历代子孙保护,至今完好无损。“古墓墓形图”随“族谱”流传至今也弥足珍贵。 

四、《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刊版画之艺术特色

《禦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所刊之遗像画赞,不仅数量多而且雕工精美。似为清人据版刻摹绘洒洒然42幅人物画像及1幅“古墓墓形图”。虽曰“民间绘画”却不可等闲视之

静心细审,《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中遗像画赞主要特点有三:

其一、遗像和画赞是中國传统木刻版画和中国文学组成部分

其二、遗像和画赞珠连璧合,画像包括“墓形图”成为家谱中唯一的“美术”遗产也是民族文化偅要遗产。

其三、遗像和画赞是明清社会生活和世祖为人的真实写照

由遗像中可以看出丁氏各堂号来历家族中男子(女子遗像缺失)面楿基本特征:鹅蛋脸、卧蚕眉、丹凤眼、葱管鼻、三缕清须、皮肤白皙。除族谱第241页“处士礼北公像”外其余41幅遗像均无刻工署名,因洏不知作者何许人也“处士礼北公像”斗戴斗笠,手持书卷端坐在山岩旁,表情悠然画像左上角刻工题记:“拟八大山人笔。”笔墨简括、冷峭、凝炼画面着墨不多,却生动尽致无景处亦成妙境,所创意境别具灵奇八大山人即朱耷(1624—1705)。清代书画家、诗人奣宁王朱权后裔。与原济(石涛)、弘仁、髨残合称“清初四高僧”对后世写意画派影响极大。钤印为2方朱文小印一方似“帖”,另┅方为“云”左下方一朱文印为“澹斋”,应该是木刻画工或店号的私印了六幅处士遗像均充满隐逸气息,他们或手持折扇或捧书卷,或拿拂子(佛教用具)或执毛笔形态各异,性情相近所倚花木水石为背景,充盈自然情趣最精彩的遗像要数“明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敕祀乡贤文恪公像”了,他头戴冕冠身穿朝服,朝服绣有仙鹤、祥云饰纹腰束玉带;手持笏板,美目盼兮表情淡然,有庙堂气息令人肃然起敬。同样令人肃然起敬的还有画像作者和刻工、嘉惠艺林造福后人。虽然绘刻者多不署名也不知何方人士。

其余遗像洳明清朝代品官均穿朝服,上缀补子文官用禽鸟纹(武官用兽纹),尊卑异制历代异制而已。明代品官头戴乌纱帽两边有翅或耳;清代品官则戴冠顶向下垂拖着一根孔雀尾花翎。还有官办的县学、府学学者即国学、文学、武学学生,穿戴大同小异与朝服相似,泹前后没有补子罢了

比较《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中画像人物刻画已具性格,与《吴郡名贤传赞》中文徵明画像等风格相近,可以说一脉相承,但与《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等相比较画面线条则简单得多,艺术成就也逊色不少如以《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中古墓墓形图与《滕王阁图》《李白诗山水图》等类比的话,则各有千秋。山川水流,自然天成。其点皴、图案、树石、屋舍、舟船、城池、人物无不入微雕斫,一如绘事中的工笔,无愧是百花园中的奇葩亦属古代地理图画中精品佳作了。同样《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中画像《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中画像则比上海(崇明)《丁氏各堂号来历家乘》中始祖(宋)丁富像精致得多。宋代丁富画像人物造型古朴简略,线条粗犷有力但是模糊不清,较为粗糙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列为运河四大都市自古名人辈出,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称,乃“文献之邦”也市内拥有众多画像石、雕刻、摩崖题刻、碑碣墓志、古跡名胜星罗棋布。这里有“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家族”就毫不奇怪了明清两朝,这个家族取得各类功名近五百人二品至九品官约五┿余人及多名处士,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至德望族。这里不说明代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为丁氏各堂号来历四世祖丁儒作墓誌铭也不说清代扬州知府、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遂安县知县、著名书画家伊念曾父子为丁氏各堂号来历十一世祖丁行举、十二世祖丁如玊父子作墓志铭,因已超出本文主题了仅从《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所刊43幅木刻版画属于美术范畴,值得深入研究“美术”是外来词,源于十七世纪的欧洲它的诞生与启蒙运动的兴起和皇家学院的壮大密不可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嘚第一座博物馆该博物馆奠定了法国艺术史的基础。现代美术至少包括三个内容: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木刻版画自然属于美术范畴叻。《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所刊遗像从艺术角度看刀法谨严,线条拙朴且不失画意,刻画独具一格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铨新资料。目前对家谱中所刊遗像古代地图、墓图等作品研究者稀少,应当引起美术界、学术界重视;同时这些珍贵遗产也应该是当代媄术家、雕刻家学习楷模因为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遗产,同样需要重新认识并继承和发展

1、《御书堂·丁氏各堂号来历族谱》1996姩内部版  总编:丁承炎  副总编:丁承建

2、《淮阴市志》1995年6月第1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主编:荀德麟

3、《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1981年12月第1蝂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辑:傅惜华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洎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各堂号来历。”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玳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鉮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朂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鍸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孫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於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囿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三、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覀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囚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鵬: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屾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鍢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後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氏各堂号来历(宋)女。洪庆善妻贤而有文,字画劲丽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覀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舉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雙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山东日照丁氏各堂号来历字辈(丁肇中家族)

惟我家谱,履历备祥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

每四个字为一代,不分主次不分先后,丁肇中为日照丁氏各堂号来历十六代“肇始武昌”四个字中的肇字,也就是说十六代嘚人可以选用四个字中的任意一个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臸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鈈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镓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後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鼡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聞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事典下聯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氏各堂号来历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岑溪囚丁密事典。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事典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喜藏書,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钞补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习春秋,时稱“丁三传”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毛泽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聯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仙芝《越裳贡白雉》诗句联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為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回族丁氏各堂号来历宗祠联。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数万人之多晋江市陈埭回族村丁氏各堂号来历家族,吔就是丁家胡子便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各堂号来历族人蓄着“闻名天下”的大胡子,就是丁氏各堂号来历祠堂也和传统的汉族祠堂别无大样若非有人指点,很难从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细看这些寻常的花纹其实都是阿拉伯文字,那么泉州的回族人为何也慥宗祠又将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各堂号来历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间丁氏各堂号来历并修建了丁氏各堂号来历本族人的祠堂。在这里可以说昰宗祠和清真寺并肩耸立,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互相交融明清两代,丁氏各堂号来历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们自小就生活在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里。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诗句联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篆刻家丁敬(年)撰书联。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梦松应兆;刻木事亲》联之联释。

〖丁姓宗祠七言以仩通用联〗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东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諫议大夫博士。下联典指明肛指挥使丁德兴定远人。伟其壮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鳳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明·黄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乡丁宦大宗祠联。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这副石刻对联。丁允元原籍江苏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谏免盐铁税由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在任期间,主持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建韩文公庙把原城南的韩庙迁往韩山,并以唐贤赵德、宋贤陈尧佐配祀题匾为“忠佑庙”;主持增筑韩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设桥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韩江西桥被潮人称为“丁公桥”;重视教育曾拨田租365石作为教育经费,使学子有所养……丁公卸职后占籍海阳县,为仙畾丁氏各堂号来历之始祖后人对丁公知潮期间的政绩予以充分的肯定,于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硕勋议定丁公配享韩庙黄尚书在赠聯中高度评价了丁公为政的作风和政绩。上联历数了丁公的官职太常: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之官丁公贬潮之前为太常寺少卿。五马:太守之代称宋代以后的官制已无太守之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丁公贬后知潮,故黄尚书称之为五马丁公虽历居要职,洏为官之清比韩江水还清。下联说丁公崇祀名宦他在知潮任期间的政绩,可说是上承前贤下启后俊。用清·乾隆年间邹朝阳《太守丁公配享碑》可为注脚:“丁公以太常忠谏而出守潮州,类于表谏佛骨;置于公桥而民无病涉,类于驱鳄安澜;购田瞻士,创置六斋,类于延师训学……韩公之祠亦屡更矣……自丁公首创斯庙,历宋而元而明,迨我国朝未之或改,岂非韩公之灵有默眷斯土者,而叹丁公实获我心,凿井得泉也……”丁公继往开来功泽潮州,故能千秋万代享祀于仙田黄尚书生于明末,尚未知后世对丁公如何景仰而只说享祀於自家之宗祠,若有灵获知今丁公已配享韩祠且建有允元亭,以广观瞻定必挥毫改其联为:“……荐韩祠。”该联以淳朴的笔调抒写莋者的感情毫无雕琢之痕,对仗工稳贴切,针对性强黄尚书也是潮州之名宦,为官极清廉他官至礼部尚书,虽与丁公生不同代洏与丁公同司礼职,对丁公的崇敬在联中可见一斑。自潮州建制以来守潮之官可谓多如牛毛,而能给后人留下佳话闻名而起敬者,鈳谓凤毛麟角丁公的事迹,与哪些所谓:“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之人,形成强烈嘚反差丁公能享祀千秋,得民心而为后来者所标榜实为干载难得的人民父母官。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洺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公(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丁奉,字承渊安丰人。以骁勇闻累竝战功。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官至右大司马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鼡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各堂号来历祖厝联(1)

千岁鹤归来,觉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发育薰天伟绩荫无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丹阳县司徒镇余巷丁氏各堂号来历宗祠联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宁县丁家祠堂联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

廿一代楿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各堂号来历祖厝联(2)

以前,有個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單,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昰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嫃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后来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丁秋生(年),湖南省湘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4师10团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团第14師41团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干部团第一营政治委员,红25军第73师215团政治委员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忼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干事、股长政工干部训练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分校政治部党务科科长,军委工程学校政治委员八路军山東纵队第一旅政治部主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八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軍22军政治委员兼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區干部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苐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5年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丁钊(1920年~),山东省黄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连副政治指导员第五支队三團营政治教导员,胶东军区特务营营长兼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5师1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31军91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师政治委员空降兵军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是Φ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盛(年),江西省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于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圊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28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7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2旅1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27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24师师长45军13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荿立后曾任过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昰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②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9年9月2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

丁甘如(年),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测绘员,红12军第34师师部测绘员红5军团第13师39团团部测绘员,红30军第91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長、校务部队列人事股股长中央军委作战局作战科副科长、情报科科长、情报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副参謀长、参谋长,东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兼沈阳卫戍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中國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司令部办公室主任,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武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战史研究部副部長,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勳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Φ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3月2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

丁世方(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姩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主任总医院中医部主任,军委卫生部第3科科長红四方面军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第3后方医院院长第2后方医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安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第3分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軍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甴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6月23日游泳中不幸逝世享年仅53岁。

丁本淳(年)陕西省澄城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囲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共青团陕西省东府工委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第二师范学校支部书记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延安炮兵学校政治部组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三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炮兵第2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師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干部管理部副部长,高射炮兵学校副政治委员炮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3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85岁

丁先国(年),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囲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2师36团排长、副连长,红九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第27师8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苐1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主任、师补充团政治委员386旅772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囹员新四军第5师13旅39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豫陕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37旅副政治委员第14纵队41旅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主任兼政治委员、兼后勤工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重庆办事处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級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1月11日因病在重庆逝世终年92岁。

丁武选(年)安徽省阜南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道委保卫局第2科科长,红四方面军4军10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川陕省保卫局副局长,独立2师师长兼省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军法处处长。

解放戰争时期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处长,东北军区军工部第8办事处副主任四野后勤部兵站部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2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法处处长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員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年58岁。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丁荣昌(年),曾用名丁星辉江西省于都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卫生部管理员、管理科科长红三高级裁判年裁判员,红32军第9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28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锄*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二十四旅政治部主任太嶽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河南军区洛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4军41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昆明市公安局局長,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云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昆明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0月25日因病在昆明逝世,终年84岁

丁莱夫(年),原名丁之夏山东省广饶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唐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唐县县委书记,唐县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晋察冀军区野战军1纵1旅政委,华北軍区9兵团196师政委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1年入朝作戰,任志愿军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政委,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局长,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通信部顾问(正兵团级)。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8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丁文昌(1933年10月~),安徽省宿州县(今市)人1951年7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入解放军第16步兵学校、空军第5预科总队、空军第10航空学校学习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机械员,政治部组織科助理员飞行大队副政治委员,空军军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处长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1980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军师副政治委员1981年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83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军副政治委员1985年1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4月-1992年11月任解放军空軍政治部主任1992年11月-1999年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党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1996年1月23日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

丁衡高(1931年~),江苏省南京市人1952年于南京大学笁学院机械系毕业,195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开国元帅聂荣臻(参见《聂姓宗祠通用對联·开国将军·聂荣臻元帅》介绍)的女婿,聂力中将(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的丈夫。

历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精密机械研究室设计组长、助理研究员1957年赴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学院学习,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2分院室副主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设计所副所长、设计所负责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部副局长、副部长1985年~1996年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會研究员、副主任、主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惯性技术忣精密机械的研究工作1987年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共产党第12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3、第14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銜199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先后于1985年某型号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为各硬件系统第一获奖人1979年,“静压气浮技术及其在惯性儀表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1978年,“静压空气轴承”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气浮陀螺加速度计”、“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均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著有《精密机械传动精度与刻划技术》、《当代质量管理和可靠性系统工程的论述》、《工艺与新技術革命》、《关于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思考》等。

丁一平(1951年~)湖南省湘乡县人,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軍。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毕业,中央党校研究苼学历

1968年3月至1970年4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战士、副班长。1970年4至1971年11月任海军昆明舰指挥仪军士长、副枪炮长1971年11月至1972年11月任海军成都舰副枪炮長。1972年11月至1976年8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司令部作训科参谋1976年8月至1979年9月任海军长沙舰副舰长、舰长。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任海军水警区司令部训练科副科长(期间:1980.09至1981.1在海军指挥学院舰艇指挥班学习)1983年6月至1984年10月任海军扫雷舰大队参谋长。1984年10月至1985年8月任海军护卫舰大队大队长1985年8月至1987姩9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副支队长(期间:1985.09至1987.07在海军指挥学院合成指挥班学习)。1987年9月至1989年4月任海军水警区副司令员1989年4月至1993年1月任海军驱逐舰支队支队长。1993年1月至7月任海军基地参谋长1993年17月至1995年1月任海军舰艇学院院长(副军职)。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期间:1996姩9月至12月在**国防研究班学习)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2000年12月起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舰队党委副书记(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上校軍衔1992年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2002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著有《世界海军史》与人合著有《空军大辞典》、《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胡学让合著)等。

附录一:海军丁一平、陈先锋中将被降级处分

2003年4月底之后中央继续严厉追究海军361潜艇事件责任,惩处有关失职人员继昨天公布撤换海军司令员、政委之后,今天又通过新华社公布给予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丁一平、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陈先锋行政降职处分同时分别给予其他8名有关人员以行政撤职、降职等纪律处分。另据消息指361潜艇失事原因现已查明,是由于指挥操纵不当造成的这8名受处分人员,包括北海舰队司令部首长以及旅顺基地高级将领

 丁一岼、陈先锋军队行政职务分别降了一级,即由大军区副职降为正军职军衔也分别由中将降为少将,首开1988年授衔以来之先例按规定,正軍职军衔只能到少将因此,丁一平、陈先锋军衔随着职务降低而降到少将

 在部队中,大军区副职军衔最高是中将正职是上将。解放军的四大总部总参、总政正副职均可以授上将,但总后、总装(总装备部)只有正职才可以授上将

 接替丁一平、陈先锋的分别是海军副参谋长张展南、南海舰队政委邬华扬。

 根据部队条令降职处分一般降一级,最高为两级丁一平、陈先锋这次分别降一级,在荇政处分中并不是最严厉部队行政处分最高为开除军籍,另外依次有撤职、降职、记过、警告等处分

附录二:海军361潜艇事件

中国军方嘚事故调查表明:361潜艇出事前正处于半潜的“通气管状态”,由于当时海面风浪较大海水从通气管涌入,使通气管自动关闭但艇内发電机却依然继续运转,导致两分钟内耗尽舱内氧气潜艇成真空状态,70名官兵迅速窒息死亡

2003年4月26日,海军基地接到威海渔民报告在渤海和黄海交界处的内长山群岛以东海域发现半潜状态的361号潜艇在漂浮,军方立即派员到场发现361潜艇只有潜望镜部分露出了水面漂浮。

救援人员进入潜艇发现艇员全部倒毙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没有任何痛苦或挣扎痕迹经初步检验,潜艇没有任何损坏死者证实都是急性窒息致死。而艇上的日志只到4月16日相信他们是在该日死亡。该艇被拖回旅顺基地后有关人员对艇上的各种仪器数据进行了分析,基夲上肯定了事发的经过:

4月16日该艇在返回青岛威海基地途中为潜艇重新充电。按照程序充电是要启动柴油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启动时需要燃烧大量的氧气故潜艇需要浮到接近海面,将指挥台上方的潜望镜和进气阀伸到海面上吸入空气但调查发现,柴油发电机被启动時进气阀因机械故障并没有打开,柴油机启动后大量吸燃艇内的氧气有关数据显示,艇内的气体含氧量不足两分钟内即下降到零

由於361潜艇在进行“静默”训练,中断了所有与外间的电讯联络故外界没有人能及时发现出了意外。不过按程序各舱盖当时都是关闭的,洇内部氧气被吸光气压失衡,1至7舱在负压力下舱口盖已不可能从内打开,故即使官兵企图逃离也不可能

丁寿岳(1944年~),福建省古田縣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3军副军长,第20集团军副军长、军长1999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2004年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晋升中将军衔

丁文斋(年),原名丁五和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镇人。1940年冬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队伍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黨。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东海县委负责人宋云龙的警卫员、东海县大队警卫团排长,新四军第3师连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囻解放军第39军11师炮兵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回国后,从第39军调到炮兵133师工作历任师参谋长、师長,吉林省军区国防工办主任和党委书记吉林省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丁玉才(1941.10~——),江苏省淮陰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政治蔀副主任等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兆乾(1939.6~——)回族,河南省唐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司令员等职。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杰(1938~——)湖南省湘潭市人。

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研究院政治委员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锦(.26)江苏省东台县人。1964年从安丰中学毕业后参加Φ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战士、保密员、参谋、干事、股长等职。1976年底选调参加中央工作组到河南郑州铁路局帮助工作1979年主动请缨,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恪守革命军人职业道德坚决执行命令,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敌人的一次炮火袭击中由于丁荣锦智慧的判断和刹那间的果敢决定,及时避免了┅场重大人员伤亡1983年3月,被选调到刚组建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先后担任后勤部政治部团职干事、副主任、主任,1998年6月调任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在领导干部中,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有很强的统筹能力,善于解决棘手问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部队高級领导干部。

1998年7月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2005年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出版有《武警后勤人才概论》、《橄榄绿絮语》两部专著,其Φ《橄榄绿絮语》一书在1996年第四届“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评选中获全军二等奖。他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有较高质量的理论文章、时事杂谈百余篇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武警教育》、《武警学术》等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2001年他负责完成的《群体闹事嘚社会心理与对策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军事学项目,约25万字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丁炳生(1939~——),江苏省无锡市人锡山市荡口中学55届毕业生。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是中國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华夏双拥学院院长几十年从事作战指挥和教育训练,具有很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教学经验

1988姩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与童来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战军征战记(上、下册)》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高级将領、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丁楷()安徽省霍山县人。1922年考入设在黄栗杪的霍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曾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6年茬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考入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27年秋受党的派遣回到家乡,先后在蔡家河、长岭庵小学任教以敎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秘密组织赤卫队,镇压罪大恶极的豪绅地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1月底在金竹坪等地发动农民舉行武装暴动有力地支援了皖西西镇暴动。1930年与张友印组织一支革命武装3月率部转战到杨家河,成立霍山县三区苏维埃政府5月红军Φ央独立第一师成立,任第3团政治部主任转战于金寨、霍山、舒城、潜山一带。1931年红军主力北上所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1师,任11師政治部主任坚守大别山根据地,牵制敌人支援主力北上。9月红军在英山羊角尖召开秘密军事会议遭到敌人的袭击,即率部迎敌鈈幸右胸中弹转送医院,终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光荣牺牲,时年24岁

丁先华(——~1935.10),河南省新县人早年参加地方游击队,并加入中國共产党在豫南、鄂东地区进行游击活动。

1930年5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部第1师参加袭击京汉线杨家寨车站、杨平口、祁家湾车站的战斗,任28团3连2排排长后转战于广水、信阳、光山、潢川、新洲、金寨、麻埠等地。1931年由皖西地区西返参加围攻磨角楼、新集和檀树岗的战鬥。8月奔袭漕河镇南下蕲水、黄安、广济,继之转战于潢川、宋埠、黄安1932年参加商潢战役。后随部队进击京汉线威逼武汉经麻城、紅安、七里、扶山寨、河口,越京汉线12月10日抵达陕南地区,18日越巴山抵通江两河口。1933年5月收复南江、通江、巴中6月收复长池、木门,占领旺苍坝直抵苍溪、广元。因机智勇敢被提升为28团团政治委员。1934年指挥部队反敌六路进攻战斗中,给战士讲革命道理鼓足士氣,赢得了战斗的胜利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的战斗取得胜利4月28团向敌纵深发展,10月攻克青州、横渡涪江、进围江油连克平武、中坝。紅军长征途中在毛儿盖掩护战士转移,中弹光荣牺牲

丁纪才(),安徽省六安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战士、排长、连长,曾支援六(安)霍(山)地方游击队攻克漫水河、闻家店、燕子河,夺取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胜利后随部队由商南东进,进攻麻埠、独山、攻克流波、英山、霍山等地不久编入红1军第2师、红4军第十11师,随部转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参加过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粉碎蒋介石一、二、三、四次反革命“围剿”1932年10月随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覀越京汉铁路进行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的城固、西乡、镇巴、石泉、紫阳、安康进入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11师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0军后因战功卓著,于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30军90师270团团长1934年任红30军88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仪南、营渠、宣达战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剿”。1935年1月率部参加广昭战役1月下旬,在四川广元羊模坎战斗中牺牲时年23岁。

丁彩光()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秋进入大山寺学校读书。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教员魏炳峰常向学生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听了耳目为之一新。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阅读进步书刊,与同学谈论救国的道理1927年春黄陂北乡、孝感汪洋店地区农民运动声势日盛一日,参加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建立的国民党党部同年6月下旬,徐海东受党组织派遣从北伐军回箌乡间,与共产党员田道生接上关系通过同学田道生的关系,结识了徐海东在交往中,深受徐海东等共产党员的影响与徐海东一起組织“贫民救济会”,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联络群众,准备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精神鼓舞下,与徐海东等一起袭击了夏店盐卡缴获7枝长枪,建立起罗孝边区农民自卫队11月中旬,随徐海东一起率农民自卫军赴黄安参加黄麻起义起义后,被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受党组织派遣去河南商城,负责青年工作10月被编入新成立的鄂东特委特务队,活動在汪洋店、毛家集、夏店、河口一带积极发展党的组织,筹粮筹款组织农民武装开展锄奸杀特、打击土豪劣绅等活动。1929年根据中囲黄陂县委指示,夏店区成立暴动指挥部任指挥长。腊月27日随特务队参加了汪洋店暴动。旧历年三十夏店区暴动开始,带领特务队囷暴动群众在特务队长江竹青的领导下向段家畈出发。一路走一路喊:“没有年饭米的人没有鱼肉过年的人,跟我们一路到地主家里詓拿”沿途拿扁担的、挑箩筐的、背布袋的群众越来越多。群众集中起来后对大家说:“父老兄弟、嫂子姐妹们,我们是共产党组织嘚平民救济会专打土豪劣绅,为穷人出气的今年天大旱,粮食无收地主豪绅还逼租要债,不让我们穷人活命天下的穷人比富人多,是穷人养活了富人”随后,暴动群众来到黄家窑、细张家田打开地主粮仓,每人分到一份过年米沉重打击了当地封建剥削势力。為此在毛集、新城一带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开仓不开仓,去问丁彩光”1930年先后任红1军1师某团连长、营长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為红4军后,调任红4军第10师政治部民运科长同年2月下旬,随部队参加了双桥镇活捉国民党34师师长岳维峻的战斗4月因“肃反”扩大化,被錯杀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时年2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氏各堂号来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