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句阅读名著的昌意?

虞舜的世系:公孙轩辕(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舜)  


后裔姓氏有:陈姓、虞姓、卿姓、司徒姓、姚姓、甄姓、妫姓、胡姓、满姓、田姓、毋姓、薛姓、孙姓、车姓、王姓、夏姓、袁姓、蒲姓、戚姓、招姓、束姓、种姓、占姓、容姓、莫姓、濮姓、法姓、仪姓。

 周武王灭掉殷商以后,为了安定新生的周人政权,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他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清楚地知道,在五帝之中舜乃颛顼的后人,颛顼曾辅佐东夷族之太昊氏,并继承太昊氏而称帝,乃黄帝之孙。因此妫满与自己同为姬姓之后,但自己乃周人来自西方,而妫满乃舜之后,千百年来居于东夷之地。血缘已远,婚姻可成。与此圣裔联婚可仰赖先王之荣,强固而今之业。因此武王把自己的大女儿元姬嫁给了妫满,封为陈( 河南淮阳 )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从此名叫胡公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后裔有的姓胡,有的姓满,还有的以封地为姓改为陈氏。因陈姓乃周代开国之君武王亲封,所以历代被视为舜裔正宗。

在汉民族中也属于大姓。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有陈元,秦末有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有丞相陈平,南朝时的陈霸先代梁为帝,建立陈朝,在南方称帝33年之久。唐代有诗人陈子昂,近代有爱国华侨陈家庚,倾心竭力,兴办教育,深受国人敬仰。

  胡姓:战国时有名士胡衍,唐有诗人胡之范,宋代的资政殿学士胡铨,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五公祠里竖有他的大理石雕像。另外,明代还有越国公胡大海,丞相胡惟庸……均受国人敬仰。

  满姓:三国有征东将军满宠,卫尉满伟,西晋有尚书令满奋,明有浙江布政使满福周。

虞姓:以封地命名的姓氏。舜在称帝以前被封于虞邑。舜将帝位禅让给禹以后,禹后来又封舜的儿子商均为虞侯,因此其后代子孙都称虞氏。虞地一说在河南省虞城县东部一带,一说为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虞乡镇过去曾设县,以有虞氏之乡而得名。帝尧寻访大舜时去过的舜耕之处—历山就在附近。这里应为虞姓之源。西周时,周武王改封舜的后裔妫满为陈胡公,而将仲雍的后人封于虞,子孙亦称虞氏。

 战国时有上卿虞卿,秦末有楚霸王的宠妃虞姬,西汉有小说家虞初,东汉有尚书令虞诩,三国有经学家虞翻,唐代有书法家虞世南,宋代有宰相虞允文,元代有学者虞集,清代有画家虞景星,皆名著史册。

 卿姓:出自有虞氏,为帝舜之后,战国时虞姓游说之仕,在赵国颇有声望与赵孝成王初见,受赐黄金百镒,白壁一双,再见时封为赵国上卿。故世称虞卿。后虞卿闭门著书专记国家得失,世传《虞氏春秋》。其后代子孙以祖先官职命姓遂有卿氏。

 司徒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舜被四岳等推荐为尧接班人后,尧对舜亲自进行了考查,发现其仁义慈爱,深受民众信赖,所居之处,民皆归附,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对他进一步考查,随之让其担任了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职事的大司徒,相当于宰相的职务。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为光辉门庭以此官职为姓的称司徒氏。南北朝时,南朝有大夫司徒印,唐代有太常卿司徒映,五代有礼部尚书司徒翊,明代有辽阳卫参军司徒化邦。

姚姓:是舜的姓氏。因为他出生在姚墟,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地为姓称姚氏。妫姓本是大舜的后代,有的后来也改成了姚姓。晋时有羌族首领弋仲,本是汉代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祖先是帝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氏。姚弋仲的儿子姚苌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后秦。望族居今浙江吴兴县。汉代有经学家姚平,唐代有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宋代有名将姚平仲,副军相姚希泽,明代有太子少师姚广孝、画家姚绶,清代有文学家姚鼐、姚燮。

 甄姓:据陈瑞松先生讲,甄本是制陶所用转轮的名称,后来成为掌管制陶业的官名。舜曾躬耕于历山,捕鱼于雷泽,后又到黄河之滨传授制陶技术,他以为转轮制陶坯,其形制规整,其质地密实,烧制出来的陶器光洁美观坚固耐用。致使河滨之地陶业大兴,闻名于四方部落,很快形成了城邑,人们谓之甄城(在今山东甄城)。舜有子孙留在甄城做管理烧陶的甄官者,其子孙便以甄为姓。

  甄氏在西汉有更始将军甄丰,王莽时有大司马甄邯,东汉有梁王相甄承,三国时魏文帝有甄皇后,此后各代甄氏仍有名人载于史册。

  妫姓:妫是以居地之名称而命氏的。帝尧为选择接班人曾到历山对舜进行考察,看到舜役牛耕田,亦有仁爱之心,地耕得疏松平整,十分赞赏;又了解到舜对苛待他的父亲和继母从无怨言,十分孝敬,对狡猾狠毒的弟弟又能百般忍耐,不与计较。因此,觉得找到了理想的接班人,非常高兴。但为了对万民百姓的江山社稷负责,他还要对舜进一步考验,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还把他的九个儿子也交给了舜,让他(她)们居住在妫水河边,观察大舜和睦两个妻子管带一伙姻亲的能力,舜的子孙中留在妫水地方的便成了妫姓。到周代舜的后裔妫满还娶了周武王的女儿。

  田姓:源出妫姓。春秋时,陈桓公的弟弟佗,同他的舅父蔡侯里应外合,在恒公死后杀死太子免,自立为陈厉公。历公是个好色之徒,与居于蔡国的表妹私通,经常留宿其邑,引起蔡人的不满。太子免的两个弟弟要报杀兄之仇,就同蔡人商量好,在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

 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在陈国任大夫,他同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便逃到齐国去了。陈完谦逊谨慎,颇有贤名,得到齐恒公重用。他无意再返回陈国,便改姓田。当时齐国贵族懿仲,打算把女儿嫁给田完。事前进行占卜,卜辞说:'妫姜二姓婚姻,八世定出君。'说来也巧,田的五世孙田桓子果然当上大夫,后来又攻灭了栾、高两家大臣,势力强盛起来,到田桓子的儿子田僖子和孙子田常手里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田常的孙子田和当政以后,干脆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变成田姓齐国,占卜之事传为美谈。

  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攻灭,秦末田氏也参加了反秦起义,田横还自立为齐王。田姓人中汉代有经学家田何、河南都尉田广明,唐代有太尉田承嗣、宰相田兴,明代有兵科给事中田荆,清代有书法家田锡田。

  毋姓:源出田氏。 春秋时齐宣王的兄弟受封于毋邱,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称毋氏。另外历史上的毋盐、毋将、毋车、毋终、毋丘等复姓,后来在都改成了毋,亦称毋氏。望郡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

  汉代有著作家毋昭裔,西晋有夜郎太守毋雅,北宋有工部侍郎毋守素,明代有文学家毋思义。

  薛姓:源出田氏,战国时,陈完的裔孙田文任齐国的宰相,是著名的孟尝君,因功被封于薛国故地。秦灭六国时薛被灭掉,孟尝君的子孙为纪念故国,改以封国之名'薛'为姓。

  唐代有名将薛仁贵,女诗人薛涛,宋代有学者薛季宣,明代有文学家薛论道,医学家薛已,清代有外交家薛福成。

孙姓:孙氏有三支, 一支出于姬。周代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以祖父的名字命氏,称孙氏。另一支出自为姓。楚国著名贤臣为敖,字孙叔。他教化民众,开发水利,功绩卓著,深得楚人拥戴。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也称孙氏。还有一支出于田氏可上溯到虞舜。春时陈厉公的公子陈完避难逃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桓子无宇的小儿子田书,字子占,为齐国的大夫,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到乐安,赐姓孙氏。郡望居太原郡。

 春秋时有著名的兵法家孙武、军事家孙膑。三国时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在江东建立吴国,称帝59年。唐代名医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宋代词人孙光宪,明代兵部尚书孙承宗,清代学者孙星衍,孙诒让等都名垂青史,誉满神州。

  车姓:车姓源出田氏。富国强兵、安边关、拓疆土的汉武帝虽具雄才大略,但又十分迷信,他养方士,求神仙,欲求长生不。在他晚年时,有人想陷害太子刘据,说太子以巫术咒武帝,想让武帝病亡,自己取而代之。武帝信以为真,缉拿太子,逼得刘据自杀身亡。当时满朝文武虽有不平,但谁也不敢说话。唯有高寝郎田千秋出面为太子直白冤屈,才使武帝悔悟过来,疏远了整日装神弄鬼的方士之流。武帝最后还封田千秋为丞相。汉昭帝继位以后,顾念田千秋年事高迈、功德超群,特别允许他一人可以坐小车出入宫廷,号称'车丞相'。他的子孙引以为荣,就改姓为车。

  三国时吴有会稽太守车浚,晋有吏部尚书车胤。唐有画家车政道。宋、明以下车姓的文人学士史册有载。

王姓: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起源复杂,分布较广。据陈端松先生介绍,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大多与国君王爷有关。凡称王者,本来有自己的姓氏,但其子孙有的以其祖上称王为荣,故称王氏。如商朝王子比干本为子姓,因其为王子,后世子孙便改子为王。另外还有王公赐姓者或冒改王:少数民族中首领人物也多因汉字'王'的意义尊荣,学习汉人,改成了王姓。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可频氏之先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

 王氏还有两个重要来源,一个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一个出自妫姓,为古帝虞舜之后,望族居太原郡。王氏族姓甚大,历史上名人颇多,西汉有丞相王陵,晋代有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唐代有诗人王勃、王维、王之焕、王昌龄,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有散曲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王守仁、王夫之等。

  夏姓:夏姓虽与禹及后代子孙相关,但还有一说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的君主宣公,是周初武王所封妫满之后,帝舜的远裔子孙。陈宣公的儿子陈西,人称公子西,字子夏。子夏之孙名叫经以祖父的字命氏,叫夏征舒,其后人便以夏为姓。望族居会稽郡(江苏吴县)历史上,宋明两代都出过宰相,现代有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夏明翰。

  袁姓:古人不仅有姓有名,而且有字或号,如三国的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袁,就是以先人之字命名的姓氏。周朝陈国始君陈胡公的儿子陈申公有庶子靖伯庚的九世孙名叫诸,字伯袁。伯袁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后供就称袁氏,春秋时袁氏世袭陈国上卿,在古代袁、辕、援音同互通,后世逐渐统一到了袁姓。

 西汉有经学家辕固生,吴王相辕盎,新莽时有义军领袖袁曾;西汉初有袁政,东汉有司徒袁巡,东汉末有三国志中记述的袁绍和袁术,自此以后各代之中袁姓亦有名人著于史册。

  蒲姓:源出有虞氏。传说舜曾建都蒲坂,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一带,其后裔便以蒲为姓;还有一说: 相传有扈氏的后代,世为西羌族人之酋长,因家中池塘生长蒲草,长五丈,节如竹,时人异之,称为蒲家,因以为姓。其望族居河东郡,乃今山西 夏县之北。

 蒲氏名人,汉有蒲将军。五代有画家蒲思训和蒲延昌,明代有名儒蒲大顺,清代的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以鬼狐故事喻人间世事,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戚姓:根据史书的记载,戚姓源于春秋时代的卫国,是以地命氏,帝舜后裔孙林父为卫国大夫,被封的采邑'戚'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以北,至今这里还得保留着古戚城的遗址。戚姓当中有汉代有功群臣中的戚鳃,被封表临侯,显赫一时其爵位一连传了七代。还有中华民族的英雄,明代荡平倭寇的大将戚继光无人不晓。

  招姓:春秋时,有陈国其地在今河南淮阳县一带,本为帝舜的后人,陈国初为周王室诸侯为侯爵,世称陈侯,陈侯之弟字招因故被放于越地,招的以孙以其祖义之字命姓,乃成招姓。见《姓谱》

  招氏望出海南,清代有招子庸,南海人嘉庆举人,官淮县令颇有政绩,擅长作画,精于言律,辑撰《粤讴》一卷。

  束姓:束姓出自田姓,为帝舜后裔,战国时齐国束姓部族,至汉代一直为束姓,其后人束广传至曾孙束孟达时,自东海避难迁居沙鹿山( 今河北大名县境内 ),遂去足字为束姓。

  种姓:种姓出自田姓,为帝舜后裔,是春秋时齐威王的大臣,田种首的后代其后人以祖先字为姓或种氏。

  占姓:占姓出自妫姓,为帝舜后裔, 起源于春秋时期陈国君主有公子完, 其裔孙名书,字子占世为陈国大夫。子占的孙子以祖父之字命姓,遂有占姓,见《古今姓氏书辩正》《广韵》。占姓中最著名的人物应当为夺取奥运金牌的举重运动员占续刚。

  容姓:容姓出自虞姓是舜的后裔。 舜有八子,皆精明贤慧,号称'八恺',其中有仲容,其后亦为容姓。见《通志· 氏族略以名为姓》,容姓中有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他为中国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莫姓:《通志·氏族略》所载,莫氏是幕氏省文而来,根据《风俗通》记载,幕民是上古圣君虞舜之后,虞幕的后代。幕氏与莫氏应为一家。

  濮姓:出自有虞氏是舜的后代,虞舜为部落联盟首领时其子孙散封于濮地,其后代遂以地名为姓形成濮姓。出自有虞氏,是帝舜的后裔,源于蒲姓,晋有符洪,其祖先姓蒲。

  法姓:出自有虞氏,是帝舜后裔,是从著名的田氏分支出来的。

 战国时齐国落入贵族田氏之手,田齐时代,大约有一百五、六十年时间,后秦国灭齐统一中国。法氏,便是在田齐被秦始皇所灭之际因不敢再以田氏为姓,而是以齐国君襄王的名字为姓,齐襄王名法章,其子孙以名为氏,遂成法氏。

  仪姓:起源于夏朝初年,是大舜的后裔,故称仪姓,出自 虞姓。大禹持掌天下之后其下有大臣名仪狄,最擅酿造美酒,在古人的文章里,仪狄的名字常作酒的代称,这位酿酒师的后代便姓仪氏。事见《潜夫论》。

黄氏一脉,可以明确追溯至黄帝。少典与大典相续,均掌管天下文典。少典氏与有蟜氏相婚配,生黄帝。黄帝诞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名轩辕;长于姬水之畔,故姓姬;因于新郑建立有熊国,故称有熊氏;和抚万邦,一统天下,因土德之瑞,登基为天子,故称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一名老童,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生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伯益,伯益生大廉。大廉于夏朝初年建立黄国,崇美玉,祀黄帝,以国为氏,以黄为姓,遂开黄氏千秋万代之伟业。黄大廉至黄歇,黄歇至黄香,黄香至黄苾,黄苾至黄玘,黄玘至黄縈,黄縈至黄庭坚,黄庭坚至黄宗羲,黄宗羲至黄兴,黄兴迄于今,黄氏前后相续,开创五千年华夏文明,一起见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壮大,不断为家国人类谋福利谋福祉谋福天谋福地。

黄氏谱系之细节,复杂而纷乱,黄会元考辨如下:

一、黄氏开姓之祖是伯益长子黄大廉

黄氏的血缘始祖是伯益。

我们很有必要先来考察辨析清楚伯益与黄大廉的情况。

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载伯益事迹的是《竹书纪年》和《尚书》。

《竹书纪年》中记载的伯益:

古本竹书纪年夏纪记载:

禹立四十五年。后启杀益。夏后开舞九招也。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三十五年,征河西。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亦居之。帝相即位,处商丘。帝相元年,征淮夷。相二年,二年,征黄夷。七年,于夷 来宾。后少康即位,方夷来 宾。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 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 风夷、阳夷。槐三年,九夷来御。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后芬立四十四年。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 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 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 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 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帝泄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立 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帝仅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 祅孽,十日并出。后昊立三年(帝皋也)。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其 子立,为桀)。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 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 ,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 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桀伐□山,□山庄王女于桀二女, 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断其名于苕华之玉,苕 是琬,华是琰。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 玉门。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 汤所放。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 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今本竹书纪年夏纪记载:

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世,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二年,咎陶薨。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夏六月,雨金于夏邑。秋八月,帝陟于会稽。禹立四十五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

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有扈,在始平鄠县)。六年,伯益薨,祠之。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武观即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十六年,陟。

有人认为:启与益之间的斗争,很可能是缘于禹和启破坏了“轮流坐庄”的规则。

在距今4000年前后是我国北方超大洪水多发时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均出现了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夏部族以善于治水而闻名,于是帝尧听从四岳的建议命夏部落的首领鲧去治水,但鲧治水失败,九年无功,淹没了许多土地和人畜,造成了更大的水患,被帝舜视为“四罪”之一,放逐鲧至羽山(今山东郯城),鲧最后死在那里。

舜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改用鲧的儿子禹为司空,继续治水大业,获得成功。大禹治水的范围涉及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治水之后,九州方可居住,功绩之大,无人可匹,于是“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玄圭,是重要的礼仪用器,主要见于祭祀场所和墓葬之中,用作祭器才是玄圭的固有功能。玄圭在中原以外地区的大量出土,反映的是夏王朝宗教礼仪观念和祭祀形式的向外输出,后来作为夏王朝核心礼器的玄圭被称作牙璋,玄圭之名渐渐消失。舜赐禹玄圭,可见禹居功至伟。不仅如此,“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为后,见禹之贤,而欲以为后”,让禹继承帝位。

大禹推荐皋陶为禹的嗣位者,是因为皋陶最有贤德,符合禅让制“尚贤”德原则。然而,“未及禅,会皋陶卒” ,于是禹又授天下于益。但禹私下里却又培植自己的儿子启,让启掌握很多权力,不给皋陶、伯益以实权,也不给他们树立威信的机会。禹死后,由于伯益既不掌握实权又没有威信,得不到各部族的拥护和支持,“朝觐颂狱者”都不去找伯益而去找启,民间歌谣也不赞颂伯益而赞颂启。部落领袖和民间都说:“启是帝禹的儿子,他才是我们的君主。”启继承了禹的帝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

伯益究竟有没有贤德呢?孟子美化禅让未必客观。伯益即秦之先祖,是继皋陶之后的东夷集团首领。如果伯益贤德不够,很难成为东夷集团的首领。

从史料上看,伯益还是有贤德的。尧统治时,选贤任能,但并未分职,舜执政后,进一步设立管理部落联盟的官职,选任能人如禹、弃、契、皋陶、益、垂等分职管理各项事务,舜对其三岁一考绩,考核三次后奖优罚劣,结果皋陶、弃、契、益、垂等都在各自官位上做出了成绩。史料记载,秦的祖先伯益帮助过大禹治水,并为舜驯服鸟兽,因有功,舜因此而“赐”秦之先祖“姓嬴氏”。

东夷族首领伯益本来是禹的继承人,现在王位被启所夺,便率领强大的东夷部队向启发动进攻,打败并俘虏了启。启逃出囚禁之地,重新组织军队,向伯益反攻,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打败了伯益,伯益被启抓获并处死,这就是古书上所记的“益干启位,启杀之。”这其中也可以看出伯益与启之异,伯益打败启的军队并俘获启,只是将启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地方,并没有杀他,伯益对政敌还是很宽容的;而启则不同,打败并抓获伯益后,立即将伯益处死,说明启心狠手辣,善以铁腕处事。

《尚书》中有关伯益的记载,进一步完善了伯益的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义峰《<尚书>中的伯益》一文对伯益的情况做了详细而有价值的分析,现在引述如下:

伯益是上古时期的著名部落首领,关于他的家世,在《史记·秦本纪》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赐玄圭。禹受曰:‘非禹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禹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舜赐姓赢氏。”伯翳即是伯益。根据《史记》,可知伯益不仅是帝颛顼的后裔,在虞夏之际担任重臣,而且还是秦始皇的先祖。

在《尚书》里,涉及伯益的篇目,有三篇,分别是《舜典》、《益稷》、《大禹谟》

《尚书大禹谟》中有三段关于伯益的话: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已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馘感神,矧兹有苗?”

综上所述,《尚书》的伯夷,是舜帝的重臣,主管山林川泽鸟兽,并帮助大禹治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舜典》、《益稷》分别是《今文尚书》中《尧典》和《皋陶谟》的一部分,记载伯益的事迹应属可信。《大禹谟》的真伪存在争议,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先秦引《书》的比较,我认为表现伯益政治思想的内容,可暂时存疑。

伯益生子大廉、若木。启杀伯益,震怖天下,不得人心。为笼人心,启封伯益长子大廉于潢川,大廉建立黄国,以黄为姓。黄大廉成为黄氏开姓之祖。黄大廉建立的黄国,始终与启及夏朝抗争不断。

二、黄氏谱系祖源于黄帝

黄氏一脉,可以明确追溯至黄帝。少典与大典相续,均掌管天下文典。少典氏与有蟜氏相婚配,生黄帝。黄帝诞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名轩辕;长于姬水之畔,故姓姬;因于新郑建立有熊国,故称有熊氏;和抚万邦,一统天下,因土德之瑞,登基为天子,故称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一名老童,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生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著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