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花之歌中的拟人排比和比喻句

《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本文语言清新,哲理隽水。全文无ー“花”字,却句句在写花。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运用奇特的想象,为花描绘出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如“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交往的礼品”“婚礼上的冠冕”“对死者的祭献”“与晨风群鸟一起迎送光明”“与万物各谐共处”,营造出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冠guān(鸡冠花)guàn(冠军)
苍穹——天空 孕育——养育 摇曳——摇荡
硕大无朋——庞然大物 孤芳自赏——自命清高
摇曳——静止 硕大无朋——小巧玲珑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花枝招展、火树银花、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花团锦簇
春暖花开、繁花似锦、花红柳绿
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两个“又”写出了花儿们周而复始、四季轮回的生命旅程。
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比作星星,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精灵般的花的形象跃然纸上。
3.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暗示了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既展示出了诗意的浪漫,也写出了现实的情景。
4.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写出了花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5.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饮朝露、听鸟鸣、舞婆娑”,花的生活精彩纷呈。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的真正意图。
第一部分(14):这部分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第1自然段写“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意即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象征花开花落,“又说一遍”喻示来年花又开。第2自然段写“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以“星”喻花,突出了花的高洁夺目。第3自然段写“我是诸元素之女”,“诸元素”指春夏秋冬四季,写出了花芬芳而短暂的一生。第4自然段写“我”是亲友交往的礼品、婚礼上的冠冕、对死者的祭献,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第二部分(5~7):这部分主要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2.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将有关句子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交往的“礼品”是什么呢?
在之后的句子中做出了解释:“婚礼的冠冕”“最后的祭献”,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花在生活中的用途。
(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2)我是星星,从苍穹(qióng)坠落在绿茵中。
(1)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2)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 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1)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2)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草原1.草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等词语。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5.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正确读写 8 个生字,理解“绿毯、惊叹、回味”等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4)迂回:回旋,环绕。(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重点理解“洒脱”:(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2.自由读课文 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3)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1)热情迎接: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激情相见: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3)盛情款待: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有感情地朗读。(4)尽情联欢: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5)深情话别:“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2.作业(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风光美(初见草原)草原 人情美教后记:教后记:热情迎接(迎客)盛情款待(待客)深情话别(话别)2.丁香结2.丁香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 1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 1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3.介绍作者。宗璞,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模糊 多种形式读词语。(2)学写字词。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3)理解词语。幽雅:幽静而雅致。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愁怨:忧愁怨恨。断断续续:不连续的。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分段并概括段意。师:这篇课文一共 6 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第二部分(第 4-6 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丁香结 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总结感悟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2.布置作业(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谈话导入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 自然段。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3.学生交流。4.学生汇报。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师适时呈现:(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学生回答。师梳理:(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2)颜色:紫色、白色;(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板书: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6.再指名读第 1 至 3 自然段。(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指名读第 4 至 6 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2.研读第 4 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2)师适时呈现古诗: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指名回答。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3.研读第 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1)交流。(2)师指名朗读: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4.研读第 6 自然段。(1)默读第 6 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交流。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学生发言。(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师总结: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板书: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2.揭示主题。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3.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课时练。(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丁香结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教后记:教后记:3.古诗词三首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 3 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2.了解诗词的作者。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 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 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3.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并板书古诗。4.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4.提问后,明确: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2.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再来背诵一遍吧。2.出示课文。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4、说说题目的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4.女生男生赛读。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生活)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想象这首词的画面。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3.集体交流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4.背诵并默写这首词。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闻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 说丰年 教后记:教后记:4.花之歌4.花之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之歌)2.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解决字词。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2.出示词语。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二)读懂文意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2.教师范读课文。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想象奇特)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教后记:教后记: 习作:变形记习作:变形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2.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教学时间:教学时间: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以草虫的村落为例,明确写作目标。2.学生交流合作,确定题目写作文。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1.谈话:草虫的村落 一文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2.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草茎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1.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报。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 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 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2.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观察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2.学生作文。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能与同学分享习作,并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2.通过讲评,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授课时间:月 日授课时间:月 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作文回顾,整体评价一、作文回顾,整体评价二、佳作欣赏,举例分析二、佳作欣赏,举例分析1.整篇2.片段 三、问题反馈,集体修改三、问题反馈,集体修改教后记:教后记: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2.了解分号的用法。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3.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对比阅读教学一、对比阅读教学(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1.我们来读一读草虫的村落 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 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

  •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1草原》教案(定稿).doc--点击预览
  •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2丁香结》教案(定稿).doc--点击预览
  •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教案(定稿).doc--点击预览
  •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4花之歌》教案(定稿).doc--点击预览
  •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习作一:变形记》教案(定稿).doc--点击预览
  •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定稿).doc--点击预览
  •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单元分析(定稿).doc--点击预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部编版 第一 单元 教学 分析 全部 全体 整个 教案 定稿

1.草原1.草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等词语。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5.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正确读写 8 个生字,理解“绿毯、惊叹、回味”等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4)迂回:回旋,环绕。(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重点理解“洒脱”:(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2.自由读课文 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3)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1)热情迎接: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激情相见: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3)盛情款待: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有感情地朗读。(4)尽情联欢: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5)深情话别:“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2.作业(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风光美(初见草原)草原 人情美教后记:教后记:热情迎接(迎客)盛情款待(待客)深情话别(话别)2.丁香结2.丁香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 1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 1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3.介绍作者。宗璞,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模糊 多种形式读词语。(2)学写字词。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3)理解词语。幽雅:幽静而雅致。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愁怨:忧愁怨恨。断断续续:不连续的。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分段并概括段意。师:这篇课文一共 6 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第二部分(第 4-6 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丁香结 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总结感悟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2.布置作业(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谈话导入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 自然段。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3.学生交流。4.学生汇报。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师适时呈现:(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学生回答。师梳理:(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2)颜色:紫色、白色;(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板书: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6.再指名读第 1 至 3 自然段。(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指名读第 4 至 6 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2.研读第 4 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2)师适时呈现古诗: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指名回答。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3.研读第 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1)交流。(2)师指名朗读: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4.研读第 6 自然段。(1)默读第 6 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交流。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学生发言。(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师总结: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板书: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2.揭示主题。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3.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课时练。(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丁香结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教后记:教后记:3.古诗词三首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 3 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2.了解诗词的作者。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 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 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3.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并板书古诗。4.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4.提问后,明确: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2.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再来背诵一遍吧。2.出示课文。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4、说说题目的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4.女生男生赛读。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生活)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想象这首词的画面。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3.集体交流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4.背诵并默写这首词。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闻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 说丰年 教后记:教后记:4.花之歌4.花之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之歌)2.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解决字词。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2.出示词语。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二)读懂文意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2.教师范读课文。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想象奇特)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教后记:教后记: 习作:变形记习作:变形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2.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教学时间:教学时间: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以草虫的村落为例,明确写作目标。2.学生交流合作,确定题目写作文。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1.谈话:草虫的村落 一文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2.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草茎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1.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报。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 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 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2.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观察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2.学生作文。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能与同学分享习作,并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2.通过讲评,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授课时间:月 日授课时间:月 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作文回顾,整体评价一、作文回顾,整体评价二、佳作欣赏,举例分析二、佳作欣赏,举例分析1.整篇2.片段 三、问题反馈,集体修改三、问题反馈,集体修改教后记:教后记: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2.了解分号的用法。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3.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授课时间:_月_日授课时间:_月_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对比阅读教学一、对比阅读教学(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1.我们来读一读草虫的村落 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 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019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时作业(全册含答案)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排比句和拟人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