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是历史课吗?

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课堂导入首当其冲,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导入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 记叙文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直接导入是在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案例: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就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

《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复习导入法是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内容及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案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开头:“同学们,我们学过《孔乙己》,知道鲁迅先生以传神的妙笔,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今天就,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由“孔乙己 ”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可以使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典型进行对照,形成有机的对照。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朔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

这样,设置悬念导入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我们知道,“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就有究,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用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有积极的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案例: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时,是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你们知道吕蒙战胜过关羽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去学习;通过积极讨论,自然就能顺利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等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观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录像后再讲《安塞腰鼓》;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等,这样能够艺术地导入课题,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案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

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

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本身就具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在受感染中进入新课的情景。

案例;在上《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导入就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顺利的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背景介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及对课文的主题有明确的方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如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先讲清楚挪威人与英国人这间在这次探险中的背景,及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竞争对手,挪威人在这次探险中胜利归来,而英国人则在这次探险中遇难等这些背景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作者为这些遇难者写颂歌的用意。

二、 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利用图片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在情与景的融合中激发情感,升华情感。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等课文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走进如画般的世界去。在学生情感升华之时,便可自然导入新课。

(二)、引用历史事件导入

出示圆明园图,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讲解:圆明园曾以高度的建筑技巧、美轮美奂的园林风貌,以及深厚的 文化底蕴被中外誉为“园中之园”。可惜这一历史文化瑰宝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

百余年来,斑斑残迹的圆明园在不断地诉说着自身和中华民族的屈辱。让我们走进苏州园林去找寻她远逝的风采吧。范读《苏州园林》进入新课。

(三)、引用热点时事导入

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的美伊战争除留下无尽的饥饿、动乱外,还有遗患无尽的环境问题。战争造成的生态灾难令人谈虎色变,那么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发展自身时所造成的危害是否就少了呢?就让我们从一只准备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而猝死的秃鹰身上去寻找答案吧。学生齐读《秃鹰之死》。

(四)、引用传奇故事导入

有的大门上有句横批“紫气东来”。“紫气”是什么呢?是古人称作的“祥云”,即紫色的云彩,说哪里有紫气,哪里就有圣贤贵人。

传说孔子从鲁国向宋园游说时,有位看气(云彩)的人看到东方一团紫气冉冉而来,“东来紫气满庭观”,就预测大圣人要来了。其实,“紫气”就是一种普通的云彩,并无吉凶贵贱之别,云彩是天气的招牌,人们通过它的变幻能推测天气的变化。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地看云识天气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看云识天气》。 以此导入新课。

其实,一些说明文诸如《日本平家蟹》、《死海不死》、《蜘蛛》等为增强生动性都增加了一些传说、谜语等,这与巧设导语异曲同工。巧设导语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把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视野,达到了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教学效果较好。

三、 议论文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学习《方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劝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

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等等。许多至理名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学习《两小儿辩日》让学生辩论;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辩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如,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敬业与乐业》时都可用辩论导入。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教师对于文本与学生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导无定法。但不管怎样,课堂导入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避免误区,追求高效,使得导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活化剂,成为学生精神盛宴的第一道美味佳肴。

掌握和巩固知识的问题,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同一作家作品,有的编排在初中教,有的编排在高中教,甚至有的作家的作品在小学课本里也能找的到。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的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使学生由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领域,让新旧知识相连,从而不断加宽加深学习的内容。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公开课上,授课老师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

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老师生动的讲述,明了地转达了安徒生的幽默,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新的学习情境。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

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

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呢?这样的“疑问”,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挑起了,都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再如《夏感》一课,我这样导入:历代文人墨客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是当代一位叫梁衡的作家独辟蹊径,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而且出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想知道他的文章有着怎样的新意吗?不如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夏感》去找寻答案吧。

这个导语在设计上用设悬念的方法制造了一个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潜心学习文本。

五、“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

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蜡烛》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两根蜡烛进课堂点燃它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苏联红军烈士的精神和南斯拉夫母亲(人民)的哀思,进而理解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经常可见的桃核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核桃雕刻品来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精湛的技艺,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同时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而对学生所产生的愉悦心理,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课文课堂上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都处于最佳状态。

音乐导入,可以是播放相关的歌曲导入,也可以是教师清唱导入,如果教师的歌喉优美动听,那么教师的清唱肯定是比录音播放更能说服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

一、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与方法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洁明了,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教师直接说出课题的主要内容,直接接触学生的情感、思维,然后带领学生逐步地去欣赏。直接导入新课,直接明了,简洁易懂,能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应用成语、竞猜谜语及讲故事等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的成语包含很多典故、传说,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出示一个成语,学生就会对这个成语涉及到的内容产生联想,愿意去想、去听。

课堂上教师亦可用故事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可以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情节及其社会、艺术价值等等。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的故事导入,最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能提高课堂效果。但应注意故事不要过长,不要离题太远,影响整体教学。

(三)教师可利用VCD、MTV、图片等影像资料,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置身于语文学习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营造氛围,为学习语文创设生动形象的境界,在情境中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主题,形象、直观,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愿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加强信息交流,扩大获取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


如教学《牛郎织女》,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天仙配》片段,在黄梅戏经典《夫妻双双把家还》的乐曲声中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急切想了解课文与影片对传说处理上的不同,图、文、歌曲并茂,调动学生课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置问题悬念或连续追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想象

(一)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想象,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通过默读和讨论设置问题串进行追问:1.林冲为什么能取胜?2.为什么他能有高明的战略战术?3.林冲这个人物描写高明在哪里?系列问题串,侧重林冲的性格分析和性格描写分析,前者属于内容,后者属于语文知识,以追问的形式引导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

(二)利用语文课文情景剧(或角色扮演)、舞蹈、配乐朗诵以及游戏等艺术形式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利用语文课文情景剧(或角色扮演)、舞蹈、配乐朗诵以及游戏等艺术形式导入新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能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思维能力。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扮演总统,一组扮演总统助手,一组扮演记者,以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导入新课。记者的任务是努力查明真相,总统及其助手则是揣摩记者的提问,想着如何给媒体合理的交代。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快乐积极地参与语文课文的学习,演出文中的各种角色,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语文综合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复习导入新课。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串联起来,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桥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如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可以复习学生所熟悉的杜甫名诗《望岳》《蜀相》及《野望》等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比较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欣赏。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语文新课

古语有云“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以往学过的旧知识达到导入新课、新内容的目的是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方式之一。

此种课堂导入方法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既能帮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学科知识点,还能通过复习过程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大致的初步认知与了解,并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轻松过渡到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活动之中。

如,在教学《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时,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向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具体知识点,而是率先引导学生回忆了之前所学的描写田园风情的古诗文。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参与的兴趣热烈而高涨。

这个背诵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那个背诵到:“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趁势,笔者讲到:“同学们刚才背诵的都是我国古代诗人描写田园风情的古诗文。

那大家知道荷兰国家的魅力田园风情是什么样的吗?其实,纵然国界不同,荷兰国家的田园风情也同我国古代诗人笔下描写的那样:有着宁静悠闲、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风光。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田园诗情》这篇文章,体会一下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浓浓诗情画意……”如此,就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构建起连接新知识、新内容的有效桥梁,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投入到《田园诗情》这篇课文的学习之中,很好地起到了复习新知识、顺利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设置疑难问题导入语文新课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对外界事物有丝毫不亚于成年人的强烈探究兴趣及了解欲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展语文新课的教学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向其设置一些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以此达到诱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探究的热情与积极性。

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文时,笔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将一个1kg重的铁球同一个10kg重的铁球同时从某一高度抛下,究竟谁先落地呢?”这一有趣的问题使学生不自觉地就同他人投入到课堂讨论活动之中,这个说“1kg重的铁球先着地”。

那个说“10kg重的铁球先着地”,还有的学生说“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可能会同时着地呢”……大家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毫无疑问,此时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积极性最强烈,迫切需要找到最终的正确答案。

在此基础上,笔者仅仅说了一句“《两个地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实验,相信该实验会解答你们心头的疑惑”,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之中。

这表明,创设疑难问题有利于充分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利于他们自觉且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之中,实属为语文课堂导入的一种良好方式方法。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导入语文新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及。教育实践表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开展课堂导入,能在带给学生直观、形象感受的同时,发挥出良好课堂导入的积极效果。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教学《孙悟空大闹蟠桃会》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影视视频,学生观看得津津有味。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孙悟空用计骗到赤脚大仙之后的得意神态、醉酒之后的酩酊状态、偷吃仙丹、发现自己闯出大祸之后的心虚状态都形成了最直观、最深刻的认知。而这很显然为他们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发挥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导入语文新课的良好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