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个可以戴在凯勒手指旋转法上旋转的指环双刃刀是什么兵器?具体学名啦~

you have been blocked指环戴在哪个手指的各种含义是什么?_百度知道
指环戴在哪个手指的各种含义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右手小指:不谈恋爱。 右手无名指:热恋中。右手中指:名花有主。 右手食指:单身贵族 。
左手小指:不婚族。 左手无名指: 结婚。 左手中指:
订婚。 左手食指:
未婚 大拇指都是代表权势的意思, 也可以做自信的意思。
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因此,在西方国家,戒指通常戴在左手上。不佩戴戒指表示单身。西方早期医学认为,左手无名指在双手十指中与心脏的距离最近,所以将代表婚姻的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进而体现出爱情的神圣地位,并流传至今。戒指代表的亲人关系  为什么结婚戒指要戴在无名指上——奇妙的生理现象   将两手中指向下弯曲,背跟背对靠在一起,其它4指指尖对碰。   下面开始游戏的正题:   1.请张开你们那对大母指,大母指代表我们的父母   2.请大家合上大母指,再张开食指,食指代表兄弟姐妹   3.请大家合上食指,再张开小母指,小母指代表子女   4.那么,请大家合上小拇指,再试着张开无名指,无名指怎么也张不开——夫妻佩戴戒指与财富和权利象征  戴在左手拇指—— 象征最高权利   戴在左手食指——象征曾经有权利,现在退隐。   戴在左手中指——代表正财(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地区一般认为左手手腕带密宗的红竹石手链是求正财和权利,因此无佩戴戒指代表财富的说法)   戴在左手小指——代表偏财   戴在左手无名指——代表清贫退隐   戴在右手小指——象征使命(因此尼古拉斯凯奇演的《国家宝藏-独立宣言》最后像警察局探长说发现宝藏,换取坐牢赦免的条件时,镜头有一个特写探长右手小拇指上带着同济会的戒指
)戒指戴在心理含义  .喜戴在右食指者,性格较偏激倔强。   .喜戴在右中指者,心理平衡,态度客观;崇尚中庸的人生观念。   .喜戴在左中指者,有责任感,重视家庭。   .喜戴在小手指者,有自卑感。 并且有着强烈的个人独身主义。   .喜戴在无名指者,无野心,随和,较不计较得失。心愿:  小指:小指传达的是一种媚惑性感的讯息,戒指戴在其上将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   无名指:相传无名指与心脏相连,最适合发表神圣的誓言;   中指:戒指戴在中指上最能营造自由爽朗的气氛,能让人灵感涌现,变得更有魅力、有异性缘;   食指:而把戒指戴在食指上个性会变得开朗而独立;   拇指:戒指戴在拇指可助你达成心愿。关于左手  1. 食指——未婚、想结婚   2. 中指——已经在恋爱中   3.无名指——已经订婚或结婚   4.小手指——单身贵族(少数地区亦代表同性恋者)关于右手  只有无名指戴戒指有特殊含义,是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关于大拇指  西方的审美观念上,戒指戴在大拇指上是十分奇怪的,不仅不美观,且影响手部运动,所以西方人很少将戒指佩戴在大拇指上。关于婚姻  戴在拇指——自我、率性;正在寻觅对象   戴在食指——已有情人;想结婚而尚未结婚。   戴在中指——处于热恋之中,订婚   戴在小指——表示单身或离婚或决心独身   无名指上——已订婚或结婚   右手无名指——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编辑本段国内不同手指佩戴戒指的含义  简述   我们老祖宗有个习惯,这个是民俗,老祖宗一般规定戒指戴在左手上。不戴右手,因为右手干活,容易碰撞、丢失、磨损,左手一般不干活,所以戒指戴左手。而老祖宗的左手戴戒指,戴在不同手指上有不同含义,当然,这个民俗也不是每个同志都很熟,我也知道我们一般老百姓其实不讲这个,一般老百姓戴戒指讲什么?能戴在哪个指头上就戴在哪个指头上。但是老祖宗有讲究,老祖宗讲究是拇指一般不戴,拇指戴的是顶针。食指戴戒指是什么讲究,食指戴戒指是表示求爱,就是没对象想找。要是20来岁的小伙子,到一个公司、商场、酒店去,那儿全是小姑娘,那这个指头就尽量别戴了,否则会有拈花惹草之嫌。尤其不能在那儿狂举这个指头,同志们,要注意,这点很重要。那等于宣布你还在单干,有征婚启事之嫌,中指可不可以戴,中指可以戴,中指戴戒指的意思是表示正在热恋,在谈着。无名指戴戒指的意思是结婚了,或者订婚了,名花有主了,小指戴戒指是说明自己是独身主义者。一辈子单干到永远。   左手佩戴   1.食指 ——未婚   2.中指——订婚   3.无名指——结婚   4.小手指——不婚(丧偶、不婚族 等情况)国内佩戴戒指含义的记忆方法顺序记忆  由于国内佩戴戒指的含义取决于手指与心脏的距离,所以从由远至近的顺序可以展示出人的一生。   顺序记忆手指佩戴戒指的的含义,双手并拢,由右到左,含义依次为:   【独身】→【热恋】→【恋爱】→【单身】→【未婚】→【订婚】→【新婚】→【不婚】。对比记忆  由于左手代表“婚姻”,右手代表“恋爱”,所以左右手的同位置手指含义相反,便于记忆。   【食 指】: 左手--未婚(已有恋人,打算结婚) 右手--单身(还未恋爱)   【中 指】: 左手--订婚(名花有主,已经订婚) 右手--恋爱(心有所属)   【无名指】:左手--新婚(结束恋爱) 右手--热恋(未考虑结婚与否)   【小手指】:左手--不婚(不恋爱) 右手--单身主义者(可恋爱)编辑本段不同手指选择不同形状的戒指来搭配  食指--是五指中最具主张性的手指,因此,戒指的形状宜纵长,镶的宝石宜大且高。   中指--属于个性强的手指,加上它位于正中,因此戴的戒指必须有平衡作用,方型,十字形,椭圆形的戒指,都会使左右显得平衡。   无名指--被认为最纤细,最美丽的手指,和它匹配的戒指应典雅,华丽,名贵的白金,珍珠,钻石戒指都不错。   小手指--较小的小手指应选设计华美甜蜜试样的纤巧款式编辑本段佩戴戒指的一些细节  当你佩戴一种戒指,无论你戴在哪个位置都不想具备任何意义,那么可以选择佩戴花戒。这种戒指是起一种装饰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没有任何拘束。   结婚戒指绝对不能用合金制造,必须用纯金、铂金、纯白银配天然真钻制做,以表现爱情的纯洁。   如果你想两手同时佩戴戒指或一只手上戴两枚及以上数量的戒指,应该注意粗细搭配适当,最好根据佩戴意义,且两手佩戴数量及位置不要相同。在同一只手上戴两枚戒指时,色泽要一致,而且当一枚戒指复杂时,另一枚一定要简单。此外,最好选择相邻的两只手指,如中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无名指和小指,千万不要中间隔着一座“山”。编辑本段佩戴戒指透露出来的性格综述  戒指不仅仅是装饰品,你喜欢戴哪一类戒指,喜欢戴哪根手指,都会泄露你的心底故事。   对女士来说——   .喜爱粉红钻或粉红色珊瑚者,感情丰富而浪漫。   .喜爱红宝石或红碧玺者,热情似火。   .喜爱蓝宝石或海蓝宝者.较内向冷淡。   .喜爱祖母绿或土耳其石者,情感纤弱。   对男士来说——   .戴纯银戒指表示性情温和,易迁就他人。   .戴金戒指者较重视利益,往往会有精明的生意头脑。   .戴翡翠玉石者注重品味素质,处事严谨。   手指与戒指——   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能体现与性格有关的心理含义。   .喜欢戴在食指者,性格较偏激倔强。   .喜欢戴在右中指者.崇尚中庸的人生观念。   .喜欢戴在左中指者,有责任感,重视家庭。   .喜欢戴在小手指者,有自卑感。   .喜欢戴在无名指者,无野心,随和,较不计较得失。   戒指虽小,却是我们纤纤玉手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它的光辉和颜色,有你想不到的魅力,如何充分地发挥它的魅力,真正体现它的作用呢?手指与戒指的配搭  食指是五指中具有强烈主张性的手指,因此,戒指要具有强烈的存在感 和特性,才能和它配搭。戒指的形状宜纵长,镶的宝石宜大且高;   中指是属于性质强的手指,加上它位于正中,因此,戴的戒指必须有平衡的作用。方形﹑十字形和 圆形的戒指,都会使左右显得平衡;   无名指被认为是最纤细和美丽的手指,和这一手指相配的戒指包括传统 和典雅式样的;纯金的﹑或镶珍珠的都不错;   尾指最娇小,所以,要以设计华美甜 蜜的戒指配搭。 拷皓p纯银的戒指,比镶宝石的戒指更适合尾指,特别是式样美丽的白金戒指。   戒指戴在拇指上是十分奇怪的,因此不推荐。戒指戴在食指上,感觉是比较有个人主张。最正式的戴法莫过于戴在中指上,如果不想有太正式的感觉,可以在左或右指再加一个简单的指环。无名指上的戒指通常是结婚戒指,无名指长得比较纤细,因此不管什么戒指,戴起来都是标准的秀气。最新鲜的戴法,莫过于把戒指戴在小指头上了。一枚小小的、简单的尾戒,让女性的手莫名其妙地可爱起来,一般代表“我现在只想单身,请不要浪费时间追求我”的意思。   在同一只手上戴两枚戒指时,色泽要一致,而且一枚戒指复杂时,另一枚一定要简单。此外,最好选择相邻的两只手指,如中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无名指和小指,千万不要中间隔着一座“山” 。   戴设计性比较强的戒指时,如果想更有个人风格,可以考虑搭配另一个材质相同、线条较简单的指环在另一指上。如果戒指的材质属性可以和手表搭配,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例如你戴的是枚可爱的花戒指,就可以配一只皮质金框的表。如果你并没有太多可以变换的表或戒指时,不妨考虑把戴戒指的手和戴手表的手错开,不要让不协调的两件配饰在同一只手上出现。戒指与戒指的配搭  戒指如果与手表相配搭,魅力就会大增,原则是:   金配金、典雅配典雅﹑ 时髦配时髦。   如果您戴的是有色宝石,那就要注意和手链﹑手表﹑长袖衫的袖口颜色配搭调和。   如果您想要重叠搭配戒指, 那就要注意戒指的式样﹑ 材料要基本上一 致,直线配直线,曲线配曲线,两只戒指的颜色和粗幼都要差不多。   若想两只戒指都戴在一只手指上,就要简单式样配简单式样,如:V 字 形戒指配镶单粒宝石戒指;粗戒指配华丽式样的戒指。若想两只手指分别配 戴,以中指与食指﹑中指与无名指为宜,切不可食指与无名指重叠戴戒指,因为中间隔了中指,会显得不协调。  戒指自古以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此它的戴法很有讲究。按照我国的习惯,订婚戒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若是未婚姑娘。应戴在右手的中指或无名指,否则,就会令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按西方人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它是与心相关联的,因此,将戒指戴在左手上才是有意义的!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 1. 食指--想结婚,表示未婚 2. 中指--已经在恋爱中 3. 无名指--已经订婚或结婚 4. 尾指--独身 至于右手,在传统上也有一手戴戒指时是有意义的,就是无名指。据说戴在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 另外,如果你喜欢一只手上戴两枚以上的戒指或者两手同时戴数枚戒指,应该注意粗细搭配适当,最好两手不要相同,一般是右二左一。 不同手指需要用不同形状的戒指来搭配。 食指--是五指中最具主张性的手指,因此,戒指的形状宜纵长,镶的宝石宜大且高。 中指--属于个性强的手指,加上它位于正中,因此戴的戒指必须有平衡作用,方型,十字形,椭圆形的戒指,都会使左右显得平衡。 无名指--被认为最纤细,最美丽的手指,和它匹配的戒指应典雅,华丽,名贵的白金,珍珠,钻石戒指都不错。 尾指娇小--应选设计华美甜蜜试样的纤巧款式。 当然,当你戴一种戒指的时候,无论你戴在哪里都不具备任何意义,这就是一般的花戒。这种戒指是起一种装饰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没有任何拘束。结婚戒指不能用合金制造,必须用纯金,铂金或白银制成,表示爱情是纯洁的.一般情况下象古代的皇帝戴于大拇指 据说左手的无名指有一根血管直接与心脏联系,所以新人一定要把结婚戒指亲手戴在对方的左手无名指上。 爱你到心里!情愿为你的爱而受戒! 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意义呀。 右手和左手都有不同的意义。 右手小指:不谈恋爱。 右手无名指:热恋中。 右手中指:名花有主。 右手食指:单身贵族。 左手小指:不婚族。 左手无名指:结婚。 左手中指:订婚。 左手食指:未婚。 大拇指都是代表权势的意思,也可以做自信的意思。 戴戒指是有讲究的。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因此,戒指通常戴在左手上。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是:食指———想结婚,表示未婚;中指———已经在恋爱中;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小指———表示独身。 至于右手,在传统上也有一个手指戴戒指时是有意义的,那就是无名指。据说戴在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 还有一种戒指,当你戴它的时候,无论你戴在哪里都不具备任何意义,这种戒指就是一般的花戒。这种戒指是起一种装饰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 戒指戴在拇指上是十分奇怪的,因此不推荐。戒指戴在食指上,感觉是比较有个人主张。最正式的戴法莫过于戴在中指上,如果不想有太正式的感觉,可以在左或右指再加一个简单的指环。无名指上的戒指通常是结婚戒指,无名指长得比较纤细,因此不管什么戒指,戴起来都是标准的秀气。最新鲜的戴法,莫过于把戒指戴在小指头上了。一枚小小的、简单的尾戒,让女性的手莫名其妙地可爱起来,一般代表“我现在只想单身,请不要浪费时间追求我”的意思. 戴设计性比较强的戒指时,如果想更有个人风格,可以考虑搭配另一个材质相同、线条较简单的指环在另一指上。如果戒指的材质属性可以和手表搭配,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例如你戴的是枚可爱的花戒指,就可以配一只皮质金框的表。如果你并没有太多可以变换的表或戒指时,不妨考虑把戴戒指的手和戴手表的手错开,不要让不协调的两件配饰在同一只手上出现。 在同一只手上戴两枚戒指时,色泽要一致,而且一枚戒指复杂时,另一枚一定要简单。此外,最好选择相邻的两只手指,如中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无名指和小指,千万不要中间隔着一座“山”。 比较通用的一种说法是: 戴在拇指上表示追(有行动的对对方的追求),戴在食指上表示求(仅限于内心对爱情的渴望),戴中指表示定(正处在恋爱中或已经订婚了),戴在无名指上表示结(已经结婚了),而戴在小指上就表示离(决定单身或离婚了)。 在国外,不戴戒指也表示“名花还无主,你可以追我”。 戒指泄露的心底故事 戒指不仅仅是装饰品,你喜欢戴哪一类戒指,喜欢戴哪根手指,都会泄露你的心底故事。 对男士来说—— .戴纯银戒指表示性情温和,易迁就他人。 .戴金戒指者较重视利益,往往会有精明的生意头脑。 .戴翡翠玉石者注重品味素质,处事严谨。 对女士来说—— .喜爱粉红钻或粉红色珊瑚者,感情丰富而浪漫。 .喜爱红宝石或红碧玺者,热情似火。 .喜爱蓝宝石或海蓝宝者.较内向冷淡。 .喜爱祖母绿或土耳其石者,情感纤弱。 手指与戒指—— 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能体现与性格有关的心理含义。 .喜戴在食指者,性格较偏激倔强。 .喜戴在右中指者.崇尚中庸的人生观念。 .喜戴在左中指者,有责任感,重视家庭。 .喜戴在小手指者,有自卑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刀》中的《渔阳刀谱》真名《辛酉刀谱》刀谱和国内几大苗刀高手视频-轻兵警务-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435|回复: 67
《大刀》中的《渔阳刀谱》真名《辛酉刀谱》刀谱和国内几大苗刀高手视频
更多精彩专业军事内容,期待你的加入!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WARNING! ] http://www.56.com/n_v162_/c33_/19_/4_/zl_/zhajm__/9277551.swf热播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大刀》。剧中所说《渔阳刀谱》为戚继光吸收了日本刀法而创编。此说有虚有实,明嘉靖四十年(辛酉),戚继光在浙江得到了日本长刀的“倭夷原本”,“从而演之”,著《辛酉刀谱》,收在《继效新书》12卷本里。由此可见,当年戚继光确实有吸收了日本长刀法而著的刀谱,只不过名字不叫《渔阳刀谱》而叫《辛酉刀谱》。电视剧中冠以渔阳之名也并非全无来历。明末清初武术家吴殳著有《单刀图说》,吴殳的刀法主要师承石电、项元池和渔阳老人等几家,石电本人曾学倭刀,“尽其技”,石电是吴殳的启蒙师父,对吴殳的影响极大。项元池的刀法得自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渔阳老人传授给吴殳的是剑术。因此吴殳的《单刀图说》应该是以日本刀法为主干,融合了中国刀剑之法而新创的一种刀法,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吴殳的师父之一渔阳老人也成为一位传奇人物。《渔阳刀谱》中的渔阳应该指的是渔阳老人,不过渔阳老人即使有武艺流传下来也应该是《渔阳剑谱》,而非《渔阳刀谱》。
西北军“破锋八刀”考证
在抗日战争中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西北军大刀片,是顽强、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绝佳体现,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本文以流传至今的“破锋八刀”为线索,在丰富的史料和文物基础上,结合目前保存在通备武艺体系中的手稿、歌诀和完整技术,深入考证了西北军大刀的来龙去脉。
  行文之初,首先对“西北军”和“大刀队”这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加以说明。
  “西北军”是人们对冯玉祥军队的通俗称呼。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其所属军队改称西北边防军,这就是“西北军”的由来。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冯系军队才正式被称为西北军。 冯玉祥的军队自第十六混成旅时起,历经国民军(1924年)、西北边防军(1925年)、国民军联军(1926年)、国民革命军(1927年)等多次名称变化, 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残余部队被改编为吉鸿昌部第二十二军、孙连仲第二十六军和宋哲元二十九军等部,人们仍习惯称之为西北军。
  西北军大刀队正式名称是手枪队,由于每人身上背着一把大刀,所以社会上又把它叫做“大刀队”。冯玉祥的手枪队组建于1916年,每人配备一把大刀和一支盒子枪。 后来的手枪队装备更为精良,“冯的手枪队,是从全军部队中身材比较魁梧、体格比较强壮、手脚比较敏捷者中选拔出来组成的。它的武器,是以短兵器的手枪为主,每人配备七六二自来得手枪1支、子弹200粒,七九(或六五)骑枪1支、子弹100粒,六五勃郎宁小手枪1柄、子弹50粒和4斤重的大砍刀1把。”手枪队的训练特别严格,尤其对体力锻炼、劈刺技术和夜间战斗等项目,要求极严。西北军旅以上的各级司令部,都配署有手枪队。
  手枪队组建以来,在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8年,冯玉祥在湘西夜袭桃源时,100名精壮的手枪队员,身背大刀,经过一夜冒雨苦战,攻克桃源。 在1923年军阀直奉大战 “廊坊之战”中,上校参谋马英图受前敌总司令张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沧州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持大刀短枪为全军开路,一举攻克天津。为此受到冯玉祥的通令嘉奖。
  在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中,西北军系二十九军在赵登禹将军指挥下,浴血奋战喜峰口,歼敌5000余人,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大刀队因此名声大震,其威名随着一曲激昂雄壮的《大刀进行曲》而迅速风靡全军、全国,成为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
战士们挥舞大刀,誓死捍卫我中华
  不久以后,二十九军的大刀片又一次震慑倭寇: “1937年端午节,即七七事变的前夕,驻华北日军邀二十九军团以上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实际上是一场炫耀武士道精神的现代鸿门宴。气焰骄横的日军军官酒中起舞,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二十九军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和独立26旅旅长李致远,都是长城抗战中令日寇胆寒的名将,二人不甘示弱,先后起身打拳助兴。日军中佐松岛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群倭正襟危坐,凄声沉吟,局面顿时紧张起来。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杀出大刀队威名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挺刀与松岛对舞。董旅长双手执刀柄,锋刃直指松岛,缓步逼近。松岛气沮,只好收刀躬身退场。接着李致远旅长又下去练了一趟西北军的‘破锋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风,又有全场中国军官击节助威,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终不敢轻举妄动。‘联欢’最后在日军无奈的嬉戏中收场。”
  不久以后,日寇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爱国军民奋起抗战,原西北军系各部英勇善战,几乎参与了抗战的每一场恶战,为抗战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在战斗中,大刀队多次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在军中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白刃战歌》,表达了对前线将士的崇高敬意和坚定的胜利信心:“九一八案未获平,芦沟桥畔敌炮鸣。毁公约,破联盟,侵平京,略沪宁。嗟我将士齐拼命,焦士抗战挫凶锋。海陆空军机械兵,狂奴迷梦久未醒。山地战,势不同,夺彼势,展我能。 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
  西北军官兵之所以能以大刀术闻名,其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当时武器装备的客观状况,使白刃战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战术方式。所以在民国史上,将武术引入军旅的事例并不少见,如马良在山东搞的“技术队”和“新武术”,曹锟在河北搞的“苗刀营”和“铁杆矛营”,孙传芳在江苏搞的“武术营”和何键在湖南搞的“技术大队”等。冯玉祥的西北军装备较差,因此不得不每人配备大刀片,以过硬的单兵素质和精湛的大刀术来弥补装备的不足。
  其次,西北军的缔造者冯玉祥一贯重视武术,将劈刀、刺枪列为西北军的战术必修科目,而且经常亲自检阅基层军官和士兵的劈刀、刺枪和打拳等训练。 。早在1910年,冯玉祥和张之江等人就曾组织反清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 1930年7月,在中原大战最紧要的时刻,冯玉祥在郑州集合部分官长讲话时,曾特意拿起一柄大刀说:“我们接近敌人的时候,这刀有用没有用?(答:好用!)比起刺刀来好不好用?(答:好用!)一把大刀,会使的可以敌六七柄刺刀,不会使的连一柄刺刀也不如。有刀而不能用,等于聋子的耳朵,只是个摆设,没有用。……我们有了刀,长官应当切实提倡,一天多练几次,耍得熟熟的,才能得心应手。” 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冯对大刀寄予厚望,希望在肉搏战中充分发挥大刀对刺刀的优势,因为这的确是西北军的优势。
  第三,一批优秀的武术家进入西北军,参与军队的白刃战术训练,也是西北军大刀片大显神威的客观原因之一。“1925年,在西北军察哈尔都统署任参议的马凤图,受都统张之江将军之命,在张家口创立白刃战术研究室,并依托该室,成立了‘新武术研究会’,以室主任兼任会长。” 研究会中有不少沧州籍武术名家,如马凤图、马英图、王子平、洪立厚、刘鸿庆、王桂林等人。这些武术家集思广益,创编教材,将武术中格杀效果突出的技术用于军事训练,对于提高西北军的战斗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在国术氛围浓厚的西北军中,有数量众多的精通武术优秀官兵,是大刀片发挥威力的重要基础。老资格的张之江、张树声、李鸣钟等都是武术爱好者,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鸿昌,董振堂、冯治安、刘汝明等高级将领,都是武术好手。后来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的赵登禹将军,精通武术,曾徒手打死一只猛虎,有“打虎将军”的美称。在1925年11月,西北军刘郁芬部进驻兰州,设计擒获兰州地方军阀李长清,就是由团长梁冠英和营长赵登禹擒获的。 吉鸿昌将军最擅刀法,号称西北军第一刀。1929年春,吉鸿昌在甘肃天水主持“陇南国术比赛大会”时,就曾亲自下场演练大刀,并以大刀作奖品颁发给比赛优胜者。 精通武术的中下级军官数量更多。马凤图的长子马广达,以刀法精纯受到张之江、张自忠、赵登禹等西北军将领的赏识,积功升至营长。1933年长城抗战的喜峰口之役中,率部参加大刀队夜袭日寇,英勇杀敌,身负重伤,后来带伤操练士兵,不幸创伤复发而殉职,被国民政府追认为抗日烈士,曾在北京公祭。
西北军大刀具有切合实用的形制特点。
  一、在形制上,西北军大刀有其独特之处,既不同于明清以来刀身修长近似日本造型的双手长刀,也与汉代以来的环首刀以及宋以来的“手刀”有很大差异。西北军大刀的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近似宋代《武经总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长,而且似汉环首刀的刀环。所以,西北军大刀是环首刀、手刀、双手长刀等传统刀的综合。
  二、在使用时,西北军的大刀是双手握持的,这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西北军大刀的技术来源,是传统的双手长刀法。所以,刀身重、刀柄长的形制特点本身就是为双手运刀所设计的。而在流派众多的传统刀法中,大多是以单手使用的短柄刀为主的,双手刀自明代戚继光、程宗猷以来,流传面一直较窄,仅在少数武艺家传承。所以,抗战时期,虽然也有其他武术家在军队中传授刀法,但由于单手刀术的技术局限,使其威力远逊于西北军的大刀术。
  三、在重量上,西北军大刀一般在4斤左右。首先,民间存留的抗战大刀实物 和西北军军官的回忆录 ,都证实了大刀重4斤上下。战阵兵器,讲究“快马轻刀” ,方能有效杀敌。明代双手长刀重1475克,腰刀为960克, 而解放军骑兵所用马刀重1850克,但骑兵用刀,可以借助马飞驰的冲力攻击敌人,所以马刀偏重并不妨碍其杀伤力。由此可见,西北军4斤重的大刀,是既能保证有效地砍杀敌人、又不致于过分消耗官兵体力的合适重量。
  四、使用这种大刀,显然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事实上,西北军严格的选兵和训练,保证了其官兵健壮的体格,而精悍的手枪队官兵,更是身手不凡。据当年亲眼目睹喜峰口抗战时赵登禹部大刀队的兰玉田老人讲,“这班人体格好,平时没事总在院子里练刀,有时一摸房檐‘嗖’就上去了。村里的人爬老婆山还要歇一歇,他们一直爬到老婆山一点动静也没有,日军一点儿也没觉察,到山上拿大刀把十几个鬼子砍了,把尸体扔到山下,枪和子弹都拿回来了。”厚重的大刀只有在这样训练有素的官兵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威力。
  五、有了方便使用的大刀和优秀的官兵,还需要进行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使大刀最终成为战阵制胜的有力武器。在民国将领中,冯玉祥是以善于练兵著称的,西北军每天下午四点半到六点训练劈刀、刺枪和打拳。1925年6月,苏联顾问普里马科夫在北京鹿钟麟的司令部里,有幸看到士兵在操练大刀:“院内,许多身着白上衣的警卫士兵在挥舞大刀,一共作了二十五个劈杀动作,场面非常壮观。约六百名身体非常结实的青年士兵,飞速地舞动着闪闪发光的大刀,时而防卫,时而出击,练兵场上夯实了的土地,由于六百双脚的冲击和跳跃,发出低沉的声响。”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大刀队训练的壮观景象。普里马科夫所见到的,是西北军早期军训教材《劈刀十二法》,练时左右重复一遍,加上收刀势,正好为二十五个势子。之后不久,在西北军第二号人物张之江() 的主持下,马凤图、马英图等人编创成简便易学的“破锋八刀”,取代了旧有的刀术教材。1926年初,张之江代替冯玉祥主持西北军全局,这一易学而实用的刀法迅速推广到西北军各部,形成了西北军自成风格的著名大刀术。
  在“破锋八刀”的创编和推广过程中,张之江将军和马凤图等武术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凤图()是河北省沧县杨石桥村的回族武术家,1920年携二弟英图和长子广达在河南加入冯玉祥将军的国民军,进入军政生涯。1923年,马凤图与驻防通州的冯部第七混成旅旅长、沧州籍同乡张之江初次相会,言谈甚欢。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12月,张之江任察哈尔都统,驻张家口(张垣),邀请马凤图到张垣任都统府参议,“破锋八刀”就是在这之后不久编创而成的。自此以后,马凤图即供职张之江麾下,直到1926年随国民军第二师刘郁芬部入甘。马凤图手稿《致张之江先生回忆录》,详细记载了张、马的交往过程,成为研究西北军“破锋八刀”的珍贵史料。
  马凤图定居兰州以后,“破锋八刀”即保留在通备武艺体系中,并一直流传至今。马凤图之子、已故武术家马颖达,在其1998年撰写的《我从事武术活动的简历》中,多次提到得自其父马凤图的“破锋八刀”:“四三年春父亲应八战区西北抗日干训团邀请讲演抗日救国,会上给士兵表演武术,父亲表演了破锋八刀,王天鹏表演了双手带,我表演了溜脚式。……(1946年)与刘仁师兄同学大刀、破锋八刀。……(1948年9月)去天水马刨泉黄浦军校骑兵分校表演破锋八刀、翻子拳、八极拳。1949年至1951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进入新疆。在此期间与当地武术界交往考察,教警卫连劈破锋八刀。” 由此可见,“破锋八刀”在当时国、共两党官兵中仍然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些材料清晰地证明了“破锋八刀”的传承脉络。解放后,马颖达先生在保留“破锋八刀”原有技术的前提下,又以八刀为主体,融入了“八步连环进手刀”和“骠姚刀”的部分技术,丰富了原有套路,以适应武术比赛演练之需。目前,“破锋八刀”仍然完整地流传在兰州等地武术家中间。
  最后,对“破锋八刀”歌诀和技术作一简略介绍,以飨好之者。“破锋刀歌”是马凤图写于西北军中的刀法歌诀,全歌共八句,一句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八刀是典型的双手刀法,融会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华,包括埋头刀、拦腰刀、斜削刀、漫头硬舞等技法,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旅实用特色,与现在以花法为主的表演武术有质的区别。
  随着抗战烽烟的渐渐消逝,曾经威震敌胆的“破锋八刀”已经鲜为人知,而当今表演套路武术的兴盛,更使这一简洁、剽悍的军用刀术日益湮没在“满片花草,周旋左右”的套子武术中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后的今天,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充分挖掘“破锋八刀”这一武术现象的民族精神财富,对于发扬中华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刀诀及注释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注释:双手握大片刀,刀尖朝下,当鬼子刺刀刺过来的一瞬间,把刀挑起挑开鬼子的刺刀或挑偏鬼子的刺刀,这时因为是向上挑起,所以刀是在头上的,这时就可以顺势劈下,一刀就可以解决鬼子劈成两半。配合步法用刀尖左右拨开鬼子刺刀的同时,双手握刀突刺
[ 本帖最后由
11:15 编辑 ]
(40.25 KB, 下载次数: 95)
00:13 上传
(27.91 KB, 下载次数: 67)
00:13 上传
(33.06 KB, 下载次数: 59)
00:13 上传
(34.17 KB, 下载次数: 67)
00:43 上传
(28.07 KB, 下载次数: 59)
01:00 上传
(24.7 KB, 下载次数: 53)
01:00 上传
(31.19 KB, 下载次数: 57)
01:00 上传
(54.11 KB, 下载次数: 58)
01:00 上传
(112 KB, 下载次数: 55)
01:00 上传
(48.2 KB, 下载次数: 52)
01:00 上传
(42.34 KB, 下载次数: 62)
01:06 上传
(37.24 KB, 下载次数: 54)
17:51 上传
(35.28 KB, 下载次数: 53)
17:51 上传
(118.92 KB, 下载次数: 40)
11:54 上传
(27.01 KB, 下载次数: 48)
11:54 上传
(49.45 KB, 下载次数: 45)
11:54 上传
(46.8 KB, 下载次数: 40)
11:54 上传
(80.83 KB, 下载次数: 45)
11:54 上传
(46.66 KB, 下载次数: 48)
11:54 上传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辛酉刀法及日本古陰(隱)流剑法圖文
戚繼光原著& &
原圖文載於: 明 茅元儀編著 武備誌卷八十六& &陣練制&&練&&教藝三
日文劍法圖文孤本出現於明朝軍事文獻
按:&&何以戚繼光可以在打仗時於一個日本倭寇懷中得《陰流劍法圖文》,而且神奇在戚繼光可以再續寫下圖文習法心得,史稱《辛酉刀法》,但鮮有提及前部日文目錄,戚繼光或俞大猷可能曾受教於日本劍客,而且一本連日本都失傳的孤本怎會隨便在一倭寇身上,也是耐人尋味的 ?
繼而此刀法影響產生了《單刀法選》和《手臂錄》中的單刀法,而且再繼而影響到【苗刀】,而且有日本人從苗刀中找尋出陰流的影跡。
那中國人有否機會在日本收藏的中國古籍中找尋回《劍道三十八篇》?
再按:上述之日文劍法圖文孤本在馬明達教授著之《說劍叢稿》中有一圖,因為原日文是漢字行草寫成,馬教授寫作&隱流&,我方追查到可能是&陰流&,但最近有心劍友再查獲一些資料是日本劍聖-上泉伊世守信綱在一本新陰流劍譜中親筆把那&陰&字劃改,寫下&影&字,難道是“影流”。[WARNING! ] http://www.56.com/n_v162_/c33_/11_/24_/zl_/zhajm__/9281157.swf
[ 本帖最后由
11:18 编辑 ]
(27.98 KB, 下载次数: 57)
00:23 上传
(29.52 KB, 下载次数: 43)
00:23 上传
(32.62 KB, 下载次数: 44)
00:23 上传
(33.94 KB, 下载次数: 41)
00:23 上传
(23.04 KB, 下载次数: 45)
00:23 上传
(24.15 KB, 下载次数: 40)
00:23 上传
(22.89 KB, 下载次数: 45)
00:23 上传
(19.48 KB, 下载次数: 44)
00:23 上传
(24.65 KB, 下载次数: 43)
00:23 上传
(22.42 KB, 下载次数: 47)
00:23 上传
(27.96 KB, 下载次数: 45)
00:23 上传
(21.32 KB, 下载次数: 39)
00:23 上传
(30.19 KB, 下载次数: 44)
00:23 上传
(20.78 KB, 下载次数: 39)
00:23 上传
(29.39 KB, 下载次数: 40)
00:23 上传
(21.75 KB, 下载次数: 45)
00:23 上传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这才是苗刀(老刀)
刀长160公分,刃长110公分,柄长50公分,刃宽3公分半,厚1.1公分(长、宽厚比均符合苗刀形制)重2.75公斤,重心位于护手前13.5公分,刀尖反刃,有锻纹,原铆,全铁装,木柄已朽。此刀刀姿优美,透出一股凶悍的霸气,不逊倭刀。
郭瑞祥氏苗刀
一、苗刀的历史追溯  西汉初,车战衰落,骑兵已出现在战场上(图1)。骑兵战斗主要用刀砍杀,剑已不适应当时的作战需要,只有重量较大,刃背较厚的单刃刀才能达到要求。军事上的重视,使刀这种兵器有了较大发展,其种类有环首长刀(即苗刀的雏形)、环首短刀、秃头短刀等。在这些刀器中,惟有环首长刀大量装备军队,并逐渐取代长剑而登上战争舞台。我国汉代制刀工艺非常高超,前后炼制出30炼、50炼,甚至百炼钢刀。日本曾发现一把我国东汉时期的钢刀,是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产品,上面刻有“百炼清钢”四个字。我国山东省苍山出土的30炼环首钢刀,全长111.5cm,刀身宽3cm,刀脊厚1cm,刀身有18个错金隶书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炼大刀吉羊宜子孙”。(“永初”是东汉安帝刘祜的年号。)1957年至1958年在河南省洛阳市西郊西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环柄刀,长度在85cm至114cm之间。在长沙东汉墓中,出土的刀有的竟达128.5cm。“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制作精美的佩刀是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饰物,刀上多刻有铭文,“麟角凤体玉饰金错”,严格的等级区别,不得逾越之。
  苗刀自东汉以来,有了新的发展和演变。据说,汉、唐时期,外国人来华朝觐,皇帝们就经常把长刀(苗刀)作为回赠礼品的一种,赏赐给外国使节。此后,外国人如日本才有此类兵器。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对苗刀进行改制后达到167cm。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保存的一则《苗刀考证》上记载:“苗刀用以冲锋陷阵,杀敌致果,远胜单刀及其他短兵,追迨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部下,杀敌致果,斩将夺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将军认为,苗刀是东方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二、苗刀的源流及传承
  1.苗刀的源流   历史上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称。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江苏人程宗猷,为使苗刀便于流传,他取其名、法其势著成《单刀法选》、《单刀法图说》(图5)。清初,武艺家吴殳又对苗刀进行了一番研究和整理,他以左右撩刀为基础,吸收“渔阳老人”剑法中的“确削粘杆”之要,编写成了双手刀《十八势》和《单刀图说》。
2.苗刀的传承   清代河北沧州桑园镇谢晋汾,得此刀,谢传南北闻名的常胜将军天津人刘玉春,刘于1916年至1925年间又传沧州郭长生等。郭长生深得苗刀、通臂拳、劈挂拳的真传,在原来苗刀一路(老架)的基础上,集前人之精华,糅进了“通臂二十四式的疾绞连环步”,创编了二路(新架)苗刀,同时还增加了“苗刀进枪”等器械的对练套路。
  三、苗刀的技术特征
  1.部位名称
  苗刀主要分为刀柄、护手和刀身三部分。其中刀身部分又可分成刀尖、前刃与后刃三个部分。
 2.规格标准  苗刀全长5尺,刀身长3尺8寸,刀柄长1尺2寸,刀宽1寸2分,护手(刀盘)呈圆形或椭圆形。
3.基本握法
  (1)抱刀:左手拇指和虎口扣住护手(刀盘),食指和中指夹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护手,刀背贴靠前臂。
  (2)单手握刀:五指握刀柄,虎口靠护手,刀背与虎口相对。
  (3)双手握刀: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前部,虎口靠护手,另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后部。
  4.技击风格
  苗刀不同于其他花刀,它主要以双手握刀,每招每势朴实、严谨,耍起来以身催刀,刀随身转,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退连环,动作剽悍雄健,势如破竹。它善于连续进攻,攻中有防,防是为了更好地攻,技法变化如明朝程宗猷所说:“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 ,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败于刀。”可见该刀技法千变万化。一、二路苗刀各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一路也叫原路、老架,属于基本刀势,势法浑厚矫健,大劈大砍,一招一势。二路也叫新路、新架,是郭长生大师在一路的基础上,糅进通臂二十四式中的疾绞连环步法,因此,动作除大劈大砍外,外加左右辗转,疾速多变,攻防的连击性较强。
  5.刀法步法
  (1)基本刀法:砍、撩、挑、截、推、刺、剁、点、崩、挂、格、削、戳柄、舞花。
  (2)基本步型:歇步、虚步、弓步、马步、插步、并步、前点步、后点步、独立步。
  (3)基本步法:跳步、疾绞连环步(拖拉步)、上步、退步、跟步。
  四、苗刀的技术要求
  在演练和技击时,要使刀法、步法、身法、眼法协调自然,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做到身催刀往,刀随腰转,眼随刀势。
 1.刀法要求
  (1)分清用刀的部位,力点在刀尖还是刀刃前端,在中间还是在刀背上,要分清楚,切忌背刃不分扇大拍。
  (2)击着点要准确,出刀要迅速、劲脆、准确。
  (3)舞花要圆,速度要均匀,或由慢加快,忌忽慢忽快;充分发挥腰、胯、腿、足的力量。
 (4)换柄要顺灵、快速、自然、熟练。 
 (5)缠绕动作中头要正,刀背要紧贴身体。
 &&  2.步法要求  苗刀的步法是以疾绞连环步为主,运动中进步要求后脚发挥最大的蹬力,使前脚迈出越远越好;后脚贴地向前滑行,落脚时,脚跟先着地,既轻灵又沉稳,轻而不浮,沉而不重。动步时,两足要敏捷,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退成连环,疾速连贯。
  3.身法要求 身体的松活轻灵是通过身腰来体现的,身腰是联系上下肢的纽带,拳谚说:“运动在梢,主宰在腰。”要使身腰灵活自如,贵在气下沉。气不下沉,必上浮,横气填胸,上身不灵,上不灵则下不稳。气下沉的同时,含胸拔背,收腹敛臀,以腰带刀,身催刀行,蜿蜒如蛇行。
 4.眼法要求  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环节,是攻防格斗中取胜的先决条件。拳谚讲“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似粘”,“拳法之神眼为先”。在演练苗刀时要观前?后,左顾右盼,望远瞄近,随形随势。技击对抗时,无论是迎其击而进击,还是乘其隙而侧入,都应以眼为先锋,观其体,察其意,识其机,测其变。
练苗刀需有通臂二十式的基本功。 近年来很多日本人也来信或来人学此刀,他们说:“中国苗刀与日本现在流行的剑道用的太刀,十分相似,都是双手使用的一把大长刀,但技术确迥然,各具特色,尤其苗刀击着点由点、线,扩展到面以及急速灵活之步法,值得日本借鉴.&
南京河海大学有一位教授就是苗刀好手[WARNING! ] http://www.56.com/n_v162_/c33_/13_/28_/zl_/zhajm__/7277378.swf
[ 本帖最后由
11:13 编辑 ]
(62.14 KB, 下载次数: 44)
00:42 上传
(29.98 KB, 下载次数: 44)
00:42 上传
(25.19 KB, 下载次数: 46)
18:36 上传
(42.42 KB, 下载次数: 41)
18:36 上传
(30.78 KB, 下载次数: 40)
18:36 上传
(36.64 KB, 下载次数: 39)
18:36 上传
(38.29 KB, 下载次数: 45)
18:36 上传
(21.55 KB, 下载次数: 40)
14:21 上传
(19.52 KB, 下载次数: 32)
14:21 上传
(27.23 KB, 下载次数: 35)
14:21 上传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传统老刀都什么样??[WARNING! ] http://www.56.com/n_v162_/c33_/11_/19_/zl_/zhajm__/8277769.swf
有兴趣的可以到我的空间下载
[ 本帖最后由
11:20 编辑 ]
(117.11 KB, 下载次数: 42)
00:46 上传
(180.54 KB, 下载次数: 51)
00:46 上传
(36.93 KB, 下载次数: 39)
00:46 上传
(29 KB, 下载次数: 45)
00:46 上传
(97.13 KB, 下载次数: 72)
00:46 上传
(75.5 KB, 下载次数: 40)
00:46 上传
(84.59 KB, 下载次数: 43)
00:46 上传
(295.43 KB, 下载次数: 45)
00:46 上传
(84.45 KB, 下载次数: 41)
00:46 上传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戚继光1560年著《辛酉刀法》
斩倭奴之戚家刀法图解
第一式:带刀势
足并立,右膝稍弯,名曰『雌雄脚』。左手按刀鞘,右手按刀把;左肩向前颠步,进左脚于右,再左转;进右步,拔刀。
第二式:出刀势
右手阳掌,出刀于右,斜横刀尖在左,示胃腹大空向敌,彼枪札入,略偷左脚移于后,用刀把枒下枪,随加左手共持刀把,则刀尖斜横右边,以右肩向敌。彼枪又札入,即起拏砍一刀,以成外看势,彼枪又札入,斜进右脚,刀背勾开枪,即进右脚砍杀。又一着如前出刀之势,彼枪札入,亦如前移步,刀把枒下枪大份左脚,右转身,进右步,背砍一刀。
第三式:压刀势
右手阴持刀,蹲身压下低势。左手直伸于后,刀尖斜向上,以便下式丢刀高起。
第四式:丢刀接刀势
压一刀,刀口向下,丢起刀,俟刀落下,右手阳仰接刀,刀丢起落下之时刀身毋需转动,则接手持把,刀口向前,则便运用,如刀丢起落下时转动不定、接持刀口不能向前、或左或右者,则刀难于运用矣。
第五式:按虎刀势
接刀在右,再好进步,听变埋蛇入洞二,劫从便砍杀。
第六式:背砍刀势
如先立外看势,彼枪从右札入,刀往右推,进左脚,偷右步,左转身,横靠一刀。
第七式:低插刀势
先立低看势,彼枪札左脚,低插一提,彼枪起札面,刀背开枪,斜进右脚砍杀。
第八式:单提刀势
右持刀,左身并手侧于右,突露左手外腹诱敌刮入,斜进左步于右,左挽枪,进右步,单刀直刺。
第九式:单刺刀势
单手刺刀,回挽五花,曲左肘,垫刀背,往上过,担右肩。
第十式:担肩刀势
刀横放右肩,前手垂于左。突露右手腹协,诱敌枪入札,左肘往右横垫开敌枪,左右二脚斜踏而入,随加左手,共持刀把砍杀。单提担肩二势,乃倭奴谲诱之法也,但人见此大空门而欺之,多用枪着实刮之,常堕计中矣,故云欺敌者亡。
第十一式:斜削刀势
如抱刀怀中,右肩向敌,彼刮右脚,用刀斜削开枪,然则刀偏于右,彼起枪札面,偷左步刀绕开枪,顺砍一刀。
第十二式:收刀势
完刀法,刀往头上左绕一刀。曲弯右手,以刀背搁于肘上,再用手,反拏刀杷入鞘。
[WARNING! ] http://www.56.com/n_v162_/c33_/11_/15_/zl_/zhajm__/9277162.swf
可笑的是这是外国人演示的,国内已经看不到人练习
[ 本帖最后由
14:33 编辑 ]
(113.66 KB, 下载次数: 40)
01:25 上传
(114.51 KB, 下载次数: 41)
01:25 上传
(48.45 KB, 下载次数: 43)
01:25 上传
(45.1 KB, 下载次数: 43)
01:25 上传
(51.83 KB, 下载次数: 49)
01:25 上传
(57.49 KB, 下载次数: 42)
01:25 上传
(43.5 KB, 下载次数: 40)
14:33 上传
(52.62 KB, 下载次数: 29)
14:33 上传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1楼的最后两把是现代的,刀姿和细节不能说没有问题。
3楼的刀看清。
4楼的除了第一把条子是老的(条不认为到西夏,看清。柄,鞘怀疑新),剩下的统统都是现代工艺品。三把“清刀”还略微像点事,剑就基本是在闹。
[ 本帖最后由 元光 于
04:19 编辑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handshake
楼主专业啊!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好文,收藏中,很长见识!!!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原帖由 元光 于
04:16 发表
1楼的最后两把是现代的,刀姿和细节不能说没有问题。
3楼的刀看清。
4楼的除了第一把条子是老的(条不认为到西夏,看清。柄,鞘怀疑新),剩下的统统都是现代工艺品。三把“清刀”还略微像点事,剑就基本是在闹。
兄弟,我关心的是刀谱,你关心的是考古。
我想学的是正宗29军的刀法,是否能象日本剑道样在中国民间推广。同时融合下西夏刀法、苗刀法、蒙古刀法和传统的双手剑等的技艺。现在都接近失传。
[ 本帖最后由
12:28 编辑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好东西啊.刀谱是否是真传?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相当的不错!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砍死那些王八操的!!!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刀谱应该是真的,只是现在实用的刀法练的人少了.
练来做什么呢?杀人????.....要杀人随身带块砖头好了,起码不会让警察说你&带凶器&收了它....
不杀人?......那有好多东西可以练,不一定非要练它.
好多东西失传了,最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用不上了&,用不上自然就少人练,练的人少了自然也就慢慢没人练了,没人练那是&失传&了.
其实现在有些好东西不是不好,也不是现代用不上了,而是没有一个好的推广机制来推广.没有一个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来普及...光是个人说什么什么要失传了,要会传到社会上让大家学是没什么用的....关键是要让人明白:你学这样东西你可以得到什么?并且真正的得到了.....跆拳道很好吗?空手道很好吗?剑道很好吗?为什么人家可以世界通行而全世界最高水平的武术比赛连看都没人看呢?...............
另,我家不盖房子....:$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相比较来说,&&比较一下这两种刀就会发现: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于采用精钢作为原料,锻造及淬火的工艺十分精良,因而强度很高;刀刃锋利,波浪形的刀纹清晰可见;刀鞘及护手的外形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视为珍品。反观中国大刀,通体由整块钢铁打造,钢质一般;刀身特别是刀头部分较宽,刀尖呈上斜形类似《武经总要》中所描写的“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长柄末端有一圆环。虽然大刀无论在钢质,刀刃,工艺及外形上都比不上日本刀,但是大刀是根据实战须要而诞生的,钢质和工艺的要求低使得任何一个农村铁匠都能制造;宽厚的刀身让锋利的日本刀也对他无可奈何;在砍劈时运用自身重量来弥补刀刃的不足,所以在与日本刀的战斗中并不吃亏。
倭刀做工精细,千锤百炼,经过严格长期训练的武士使用倭刀威力极大;
大刀工艺简单,材料便宜,成本低廉,经过简单训练的士兵可以用它发挥比较大的威力。& &&&
& && &第一:日本刀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横刀,唐代传到日本,因为造价和维护费用高的差点把中国政府弄破产,宋代之后中国就不使用了。而自备武器的日本武士却有足够的费用和时间保障刀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再加上日本缺铁,用这种精良不耗铁的刀最合适。不过日本人只取得横刀煅刀术的九成,因此打造的刀总是不如唐代传入的那几把横刀。那几把横刀现在收藏于日本皇宫,是日本国宝,几千年过去了依然锋利入初。
& && &第二:明代军队的制式刀是雁翎刀,就是一般电视剧中官差用的,因为形似大雁翎毛而得名。刀身短于横刀,比横刀稍宽,但不如横刀制作精良。因此在与倭寇作战中常被日本刀格断。后来明军重新从日本取回失传的横刀煅刀术,稍加改造后用于雁翎刀,极大提高战斗力。虽然仍不如横刀精良,但生产速度却远胜。
& && &第三:大刀是藤牌兵的制式武器,重12到20斤不等,单手使用,另一手拿盾牌。明军藤牌手用大刀重达20斤,训练时只练三招,举盾格挡——挥刀下劈——收刀。因为刀重,作战时必须列队前进,遇敌便砍,经常把倭寇连刀带人都砍成两段。喜封口之战中国军队用的是12斤的大刀,毕竟不是冷兵器时代可以列队前进,所以用的刀轻一些。
[ 本帖最后由
19:02 编辑 ]
(32.61 KB, 下载次数: 40)
19:02 上传
右1和中国横刀一样
(34 KB, 下载次数: 35)
19:02 上传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据说有本武术杂志叫 &力与美 月刊14期有抗日大刀队 刀法示范,哪位可以找到上传??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有没有对冷兵器史比较熟知的兄台?想请教些问题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11:49 发表
相比较来说,&&比较一下这两种刀就会发现: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于采用精钢作为原料,锻造及淬火的工艺十分精良,因而强度很高;刀刃锋利,波浪形的刀纹清晰可见;刀鞘及护手的外形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视为珍品。反观中国大刀,通体由整块钢铁打造,钢质一般;刀身特别是刀头部分较宽,刀尖呈上斜形类似《武经总要》中所描写的“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长柄末端有一圆环。虽然大刀无论在钢质,刀刃,工艺及外形上都比不上日本刀,但是大刀是根据实战须要而诞生的,钢质和工艺的要求低使得任何一个农村铁匠都能制造;宽厚的刀身让锋利的日本刀也对他无可奈何;在砍劈时运用自身重量来弥补刀刃的不足,所以在与日本刀的战斗中并不吃亏。
倭刀做工精细,千锤百炼,经过严格长期训练的武士使用倭刀威力极大;
大刀工艺简单,材料便宜,成本低廉,经过简单训练的士兵可以用它发挥比较大的威力。& &&&
& && &第一:日本刀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横刀,唐代传到日本,因为造价和维护费用高的差点把中国政府弄破产,宋代之后中国就不使用了。而自备武器的日本武士却有足够的费用和时间保障刀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再加上日本缺铁,用这种精良不耗铁的刀最合适。不过日本人只取得横刀煅刀术的九成,因此打造的刀总是不如唐代传入的那几把横刀。那几把横刀现在收藏于日本皇宫,是日本国宝,几千年过去了依然锋利入初。
& && &第二:明代军队的制式刀是雁翎刀,就是一般电视剧中官差用的,因为形似大雁翎毛而得名。刀身短于横刀,比横刀稍宽,但不如横刀制作精良。因此在与倭寇作战中常被日本刀格断。后来明军重新从日本取回失传的横刀煅刀术,稍加改造后用于雁翎刀,极大提高战斗力。虽然仍不如横刀精良,但生产速度却远胜。
& && &第三:大刀是藤牌兵的制式武器,重12到20斤不等,单手使用,另一手拿盾牌。明军藤牌手用大刀重达20斤,训练时只练三招,举盾格挡——挥刀下劈——收刀。因为刀重,作战时必须列队前进,遇敌便砍,经常把倭寇连刀带人都砍成两段。喜封口之战中国军队用的是12斤的大刀,毕竟不是冷兵器时代可以列队前进,所以用的刀轻一些。
这段话很明显的反映出了现在很多人关于古代冷兵器的误区。
1,厚度方面,民国砍刀和日本刀差别不大,一般还要略薄一些。重量方面,民国砍刀1.2-1.6kg,西北军的砍刀重一些,2kg左右。日本刀1kg左右,标准的昭和军刀约1.2kg。
2,日本古代不缺铁,日本刀的锻造工艺,也并不省铁。
3,日本刀不保养会生锈,中国刀剑也不例外,时间长了照样会烂,而且容易从芯里烂。
4,存世的唐刀,真正的价值体现在艺术、历史、文化方面。如果是从工艺成熟度和实战考虑,不见得能够达到1000年后中日刀剑的水平。
5,明代从日本学习的是日本刀的造型,并普遍大量装备。目前认为年代能够到明的刀剑实物,几乎都是用中国工艺制造。
6,常说的雁翎姿形中国刀,出现于北方游牧民族,成为中国刀的主流,主要是在清代。
7,明清单手刀无论什么形制,重量一般不超过1kg。2kg的实战刀剑,就必须要双手使用了,至于十斤以上的单手刀,那是用不得的。
[ 本帖最后由 元光 于
13:51 编辑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中国剑术VS日本剑道==转
首先从武器构造来讲:
一、中国剑VS日本武士刀:首先中国剑是单手剑,而日本武士刀是双手单手都可握的剑。单手剑必然不如双手剑的力量强。而且从灵活角度讲,由于武士刀单手也可以握所以绝不逊于中国剑。单从这点讲,中国剑就略逊一筹。其次,中国剑一般是双刃,双刃特点是锋利,但是别忘了,自古钢刀口易伤。实战时对方用武器向我劈砍时,中国剑如从正面抵挡就会伤及其刃。所以反而不如日本武士刀可以用刀背抵挡,攻守兼备。再次中国剑是直刃,而日本剑是弯刃。弯刃比直刃更加灵活,从力学角度讲也比直刃更加耐用。最后综合而看,中国剑特点是灵巧、轻快、飘逸,而日本刀是势重力沉,但又不欠缺灵活,所以单从武器设计角度讲,日本武士刀技高一筹。
二、中国剑法VS日本剑法:中国剑法原则讲究轻灵、飘逸,剑法套路繁琐花哨。日本剑法原则讲求快速、准确、势重力沉。实际方法简单有效。因而从实战的角度讲,中国剑法更有一定的表演性,但日本剑法更符合实战要求。故此,中国剑术逊于日本剑道。
三、中国剑发展VS日本剑道发展:中国剑法流派不少,但大体上大同小异,没有太大差别,而且目前发展落后,故守传统、不思进取,发展速度不是很快,同时招式繁琐、效率低下,所以受众群体很少。而日本剑道流派很多,更重要的是流派之间差异虽然大体相同,但在具体战法上各个门派之间各有千秋。同时发展迅速,虽然不如中国剑历史悠久,但是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而且由于其招式简洁有效,故此受众群体也很广,风靡世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剑术的确落后于日本剑道了。这不是民族情感可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只能奋发图强,师夷长技以制夷
日本刀的祖宗—中国唐刀本色
横刀,最初传到日本的唐刀,其刀形是直形的刀,发展到后来逐渐被日本人变为了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而现在的日本刀其刀形在刀身上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
    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大刀”。横刀,为双手刀,是在汉朝的“环首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研制的,去掉了在汉朝常见的刀柄尾部的环,并延长了短柄改为可以双手使用的长柄,使其变为可以双手使用的窄刃厚脊的长直刀,基本形状和现在的“日本刀”很象,但唐朝横刀的刀身及刀锋基本上都是直的,不象现在的常见的“日本刀”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唐朝横刀的形状为直刀形状。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刀”的形状总体上就是完全抄袭中国的唐朝的“横刀”样式,虽然这对于喜欢标榜“日本刀”攻击力的日本人来说是种难堪,但是这的确就是真实的历史。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
 简单来说唐刀是直刃 其他刀都是带弧度的这是最大的区别 不过唐代晚期的一些唐刀也是有弧度的
 日本刀直系血缘是唐刀,优点是锋利硬度高,缺点是成本高昂且不可修复
  唐朝很多节度使就差点当唐刀弄到破产,唐之后就逐渐淘汰了
  也就适合战争规模小的日本使用,而且别让电影误导,似乎日本兵人手一刀似的,其实只有武士阶层才装备得起。而且日本资源少,盔甲材料都是竹木结构为主,就算将军所用高档货也只是关键部位包铁皮而已,对武士刀损耗较小
  所以实际上倭刀和中国剑差不多,中看不中用,基本上一场战斗下来就报废了。还是大刀片更适合实战。价格便宜量又足,报废了就回炉也无所谓,真正大战场上最使用还是厚大砍刀。
  日本刀基本上和花剑一样,单打独斗用还行,想上战场,准备50把备用吧。基本上在万历朝鲜战场上,日本刀碰到明朝的砍刀队,是连刀带人一块被砍断,当时装备的砍刀重量12KG.日本刀的重量在0.8~1.2KG之间
近些年来,日本居合道(剑道)在中国悄然兴起,练习者在使用竹剑之余,还喜欢买一把乃至数把买日本武士刀把玩、收藏。于是带起了武士刀行 销。  
   中国很早就开始造刀,而广泛用于战争的刀最初是汉朝从剑演化出来,汉刀刀身宽度与剑相当,也象剑一样直,单边开刃,背厚,比剑重,刀柄与 刀身一体锻造而成,柄末有环,称“环柄铁刀”,日本有汉刀出土,日本刀源自汉刀,后继续吸收唐刀制法。  
  中国刀和日本刀对陈。明朝倭寇扰乱沿海,明go-vern-ment派戚继光等出兵剿灭。初时,倭寇凭藉坚硬锋利的武士刀和不要命的凶狠打法,对明军造成一定 冲击。明军有些伤亡,武器也有损坏,明刀硬度不及武士刀,在对击中卷刃了,有的长兵木柄报废。这其实是古代战争的正常现象。倭寇也有死伤,其 武士刀也一定有损坏。有人认为“倭寇在兵器上对明军有优势”是不科学的,你若有兴趣,可花数千元上万元买把顶级武士刀砍一下柴刀木柄,再对着 柴刀身猛砍数十刀,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古时的武士刀物理性能还没有现代钢材造的武士刀好呢!还有,明军使的是“十八般”(多种)兵器,在兵器 方面是不吃亏的。之后,明军适应了倭寇打法,愈战愈勇。戚继光率领的明军与倭寇大小数十战,未尝败绩。后来,明军赴北韩,与丰臣秀吉的日本政 府军作战,也是胜利告终。而日本有“记载”:丰臣秀吉的日本go-vern-ment军手里拿武士刀把明军手里的武器(有“十八般”呢!)悉数削断,竟有中国人在 网上发文说相信“非妄言”!那其实是带宗教色彩的武士道神话罢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刀和日本刀再度激碰!凭藉飞机大炮的威力,象征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武士刀在华夏大地上耀武扬威,无恶不作。我抗日健儿拿起 大刀,奋勇杀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把日本鬼子砍得鬼哭狼嚎!xuanzhuan同志所描述的抗日大刀与我看到的资料不符,当时官造军队使用的大刀 刀身类似朴刀(有别于现在常见的武术牛尾刀),刀柄与刀身一体锻造而成,柄上缠布或皮,柄末有环,一般没有xuanzhuan同志所描述“当时大刀一把 重达20斤,也就是12公斤”,我看到的资料说大刀一般是1公斤多,而武士刀一般不足1公斤。民间抗日组织也流行用这种大刀。当时民间抗日组织还使用 一种刀身与柄一体锻造的朴刀,柄长40cm以上,双手使用,俗称这种刀为“双手带”,也叫“双手代”,通称为大刀。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骑兵使用的 是刀身较长的马刀。还有景颇人也用他们特有的长刀杀鬼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刀对日本刀屡战屡胜,在抗战史上写下光辉一笔。由此看来中国刀实战 性能确实比日本刀好。  
  实际上,刀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已经很小,日本侵略者依仗优势的近代化军事装备,使无数手无寸铁的中国老弱妇孺化为武士刀下的冤魂,武士刀 沾满了中国同胞的鲜血!至今有热血的中国人看见武士刀,心中仍觉深深的痛!建议司法机关执行“刀具管制条例”处理武士刀,而出于尊重传统,对武 术刀应区别对待。对保留下来的抗日大刀则更应大力保护。
  一个国家的武术与武器发展取决于那个国家的武术发展方向;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到一直到唐宋时带,都是以军事方向为主,而唐宋以后则是以民间击技为主,而日本则完全是以军事方向为主。
  日本刀主要有4部份1 玉刚 2暗光花纹刚 3包刚法 4局部淬火,而其中玉刚就是高碳刚,是日本人发明的,虽然硬度高,但易脆,而暗光花纹刚与包刚法都是唐朝时连同刀的形状与双手剑派一起传过去的,因此当时的日本刀不叫武士刀,而叫唐样大刀,而日本人淬火时采用高温过火(还是低温回火我忘了,想知道自己去查)虽然可以提高硬度但易脆,日本刀的硬度为58-60,可以更高,但会使刀身容易折断,就硬度,日本刀是很精良,但就耐用度,完全是废物,其缺点有:
    1寿命短
    在日本战国时代时,一场战争就可以换掉一把刀 ;
    2无法修复,一但刀身有裂痕,那一把10万块的宝刀,就跟一快废铁一样,唐朝go-vern-ment就是差一点被包刚法搞到破产,因此包刚法才会在中国绝迹 ;
    3像玩具一样,易坏,在明朝时,日本刀最大的克星不是刀法,而是少林寺铁棍,当倭寇遇到少林僧人时,往往都是连人带刀一起被打烂,而在八年抗战时,武士刀一遇到大刀队时,也是连人带刀被砍成两半 。
  而武士刀之所以会硬度高,是因为武士刀的韧口很薄,易卷口,因此需要提高硬度,以增强耐用度与杀伤力,一个剑道高手,杀了100个人后,其刀与刀的碰撞次数可能不到一次,所以剑道最忌讳刃口相格,因此武士刀试刀适用死人试刀,而中国刀剑因为要面对许多重兵器,加上碰撞次数高,因此试刀时,是以刃口砍石头,以不卷刃为主,其注重的是弹性 因此就顶级刀剑而言,我最推崇以大马士革刚加上中国花纹刚打成的刀剑,就大马士革刚与日本玉刚的优缺点,我上述言论的掺考资料都是从这边来的,所以要是我说的有问题,请去找他们吵
  顺带一提,目前硬度最高的刀,是西洋刀匠打的刺刀(因为短) ,至于中国刀与日本剑谁好谁坏,我套用他们的一据话,中国刀剑注重弹性,而日本刀剑则注重硬度,因此无法比较 。
  而至于剑道方面,双手剑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了,其特点为,大开大阖,利于战阵(去看漫画:天界无限:黄展鸣画),但变化不易,不适合一般民间一对一的击技,因此一直到唐朝时以门派的形式传过去后,就被淘汰了,(国术杂志:力与美:第130期)至于剑道的技巧方面,他们注重的是:在敌人砍到我前,先砍倒敌人:因此他们注重的是速度,完全攻击,并不防守,以跟敌人同归于尽的气势,一刀杀掉对方,所以他们不需要技巧,而且双手剑传到日本时,他们只学到了型式,并没学到最重要的,也就是腰的运用,因此,剑道用的是手臂肌肉的力量,而不是像中国武术,以腰部的离心力的力量,所以日本刀会那么薄,不是技术好,而是太重他们拿不动,一把标准武士刀,重1200公克,而中国单刀则是3。5公斤,要是武士刀太重,很容易在停刀时伤手。
  至于剑道与苗刀的差别,在于苗刀有用腰部的力量与反手刀,挥砍时有直劈也横扫,而武士刀则因为腰部固定不动,所以是以直劈为主,而且劈砍时,上手前推,下手微往后收,以杠杆力矩方式旋转,这时会有两个旋转中心,因此剑道的速度很快,缺点为,要砍第二刀时,要先回刀再砍,中国刀则是反手刀,因此不必回刀, 至于抗战刀法有三种说法 :
    1大刀王五的鬼头刀法,请去找电影:一刀倾城:里面王五那把鬼头刀厚达1公分以上 ;
    2抗战时期,中国go-vern-ment除了聘请著名武术家教授中国刀法,还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传授日本式劈刺,并且研究专门对付剑道的招式 ;
    3苗刀刀法
  顺带一提,日本武士刀遇到大刀队之所以会死的那么惨,是因为日本武士刀只砍人,而大刀队则是人也砍,刀也砍,当时大刀一把重达20斤,也就是10公斤,是武士刀的十倍,武士刀根本承受不了 。
  而且当时大刀队之狠,专砍人头,因而当时日本兵吓的还曾在钢盔上装护颈。
  日本武士刀,的确有它优秀的一面,但是这是以牺牲另一方面性能为代价的。它的材料其实就是现在金属学上的高碳钢,非常容易氧化,易于锈蚀,您看日本武士有事没事拿块白布擦来擦去的,那不是摆酷,是没办法,太容易生锈了。
  大马士革钢的确出色,它在中国有个名字叫作镔铁。 -- 我们要是听评书谁手使两把镔铁刀,好像不够威风,比什么亮银枪,宣花斧差劲多了。实际上要是真的镔铁,那就要称作宝刀了!日本兵带脖套是热河-长城之战时候的事情,主要是应付中国军队的夜袭 -- 他们还有一件宝贝,就是日本厚实的兜裆布,被刺刀刺中腹部的时候,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当时孙殿英式步枪的刺刀硬度不够,往往被这个简单的防护给挡住
  闲人以为与日本武士刀进行单兵格斗,最理想的武器是宋代常用的朴刀,或铁棒。斩马刀嫌长,被对方抢入空门后不易防守。日本刀就本身来说,最大的缺点是成本。而以简单的夹钢技术制作出的厚背大刀,即可完全彻底压制倭刀。类似日本刀的制作方法,在中国古代称为折铁刀,其性能不下于镔铁刀。两种材料均因为成本的关系而稀少,所以装备军队的大多是简单的夹钢刀了。
  日本刀上的花纹,实际上是要轻度锈蚀后,才会显示出来的。擦拭刀专用的工具中,有很细的铁粉,就是干这个用的。
  日本刀的名声,实际来自武士道文化的自我宣扬。实战中意义不象宣传的那么大 。明军同倭寇战斗时兵器吃亏,是因为中国士兵大多用木柄的长矛,这种兵器适用于步兵阵大规模野战使用。而同倭寇的战斗是小规模的,类似于特种作战剿匪 所以一交手是混战,普通木柄让日本刀轻易批倒。但是后来明军用沸油泡过的 竹枪就占了上风,可见日本刀一般般!!!!!!!!
宋代以后 朝廷禁止私造,我们国家宝贵的刀文化就从此衰落了
而小日本继承了我唐刀的制造精华。
[ 本帖最后由
19:23 编辑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以下文章转自《轻兵器》 作者:东戎
大刀记——走出“神话”的中国大刀(上)
大刀作为最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之一,为中国所独有,外国人称之为“Chinese broad-sword”,意为“中国宽剑”。这是因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刀,其型制脱胎于宋代的“手刀”,特点是刀身前部宽厚,势大力沉,利于劈砍。19世纪后半叶,随着枪,炮等热兵器的普及,大刀逐渐式微,只是作为辅助的冷兵器使用。到了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各派无不争相扩充势力,一时间武器装备成了大问题,大刀因为制造简单、成本低廉,又被重新拾起,甚至成为很多杂牌军队的主要式器。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军队装备逐渐现代化的同时,大刀仍作为一种主战武器保留下来。其原因一是对敌人来说,遇上大刀就难免有被枭首示众的厄运,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步枪基本依靠进口,军队中刺刀多半配备不齐,国内也很少能自行补充,肉搏时只能以大刀对敌。因此,当日军入侵之初,他们所面对的中国军队通常出现这样一道奇怪的景观:最原始的大刀与最先进的坦克同时出现在战场上。
1.jpg (75.71 KB, 下载次数: 27)
14:24 上传
大刀的型制与演变
近代中国军队实际使用的大刀型制主要有砍刀型和马刀型两类。
& & 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刀身长短不一,护手和刀柄型式各异。抗战早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别是“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29军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厂中加工的,相对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这种刀由刀身、刀柄、护手3大部分组成,全刀长一般在900mm左右,质量约为1.6kg。其中刀身分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长595mm,刀身前面最宽处达57mm,后半部宽度明显减小,最窄处38mm,刀背部分长540mm,最厚处5-6mm,刀身前端比较尖锐,上方斜边长76mm。护手为常见的元宝形,分铜制、铁制两种,护手高为90mm、厚为1 2mm、宽为25mm。刀柄长为215mm,后面的刀环直径约76mm。至于其他军队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间自制的产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种多样了,质量也参差不齐。另外,虽然不同型制的大刀刀头部分的尖锐程度和翘起角度大有不同,但总体来说,砍刀型大刀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锐利,因此不能进行刺杀。刀身靠近刀背处多数有l-2条血槽,一般比较浅,只起到加强刀身强度的作用。少数砍刀型大刀在刀背设有锯齿或穿有若干铜、铁环,其目的是防止刀背处被对方兵刃劈坏。刀柄大多与刀身是一体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锻成圆环状,即为刀环(或称后圈),但也有很多刀环是后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脱手外,还可以悬挂红绸布,以壮气势。大部分刀柄和刀环上缠裹有棉布条,其缠法比较特殊,不熟悉者很难缠紧。还有一些刀柄上则由铜、铁铆钉固定有两片护木,再在上面用棉绳逐圈缠绞牢固,一直缠满刀环部分。无论是布条或棉线,其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鲜血而打滑。刀柄的长短和宽窄因刀而异,刀环也有正圆、椭圆以及弯钩形等不同形状。至于护手,变化就更多了。除极少数是与明清腰刀一样的可分离的圆盘形护手外,大多数大刀的护手都是固定在刀身上的,最常见的是元宝形护手,其形状变化也很多,后期的铁制护手往往直接和刀身锻成一体。还有一类反“S”形护手,上方向前弯曲,可以隔挡顺刀背削下的对方兵刃,下方向后弯曲以保护持刀者的手指。少数大刀的刀柄为传统腰刀式样,刀身末端穿过刀柄,后部以铆接固定,不可拆卸。极少数大刀护手采用了西洋刀剑常用的全包式样,但刀柄的固定方法仍与传统腰刀相似。清末用于行刑的大刀在刀头、护手处多有鬼首形象,故称为“鬼头刀”,后来不再有这种纹饰,但此名称仍留存后世,经常以“鬼头刀”代指大刀。民国大刀上很少有专门的装饰,也很少有制造者的印记。从现存实物来看,只有极少数刀身表面经过处理,耐蚀性较好。
2.jpg (98.2 KB, 下载次数: 25)
14:24 上传
& & 砍刀型大刀中有一个特殊的种类,那就是双手刀,相传是由清代著名武学者吴殳(shu)汲取日本刀法精粹而创。其特点是刀柄由传统的单手握持改为双手。因此刀柄长至720mm,与刃长相近。l921年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在保定练兵时,为推行所谓的“尚武精神”,特在军中设武术营传授双手刀法,把这种双手使用的大刀称为“苗刀”,并流传至今。之所以改称“苗刀”,可能是出于对日本刀及其刀法的忌讳。而此前明清史籍上的“苗刀”仅指西南地区苗族所用之刀。类似关公“春秋大刀”形状的“青龙偃月刀”,也是双手刀中的一类,除刀柄更长外,其余与普通大刀无异。不过,日军所说的“青龙刀”则是对中国大刀的泛称,并非仅指长柄大刀一种。
& & 马刀型大刀则是由清代“雁翎刀”、“佩刀”发展而来,并继承明代“长刀”的特点,刀型较为细长,且有弧度,刀前部比较尖锐,并明显向上弯曲,与日本刀较为相似,但刀柄与砍刀型大刀无异,多配用反“S”形铜制护手。其特点是可砍可刺、灵活轻便。1933年的热河抗战中中国军队就使用过这种马刀型大刀。
& & 此外,大刀中还有少数型制比较特殊的,如无极刀等。这种刀外形与汉代“环首刀”有些相似,全刀长约1m,刀面不像砍刀型大刀那样宽,只略宽于刀柄,刀尖处像宝剑一样为两面开刃,而且刀尖较为圆钝,直到靠近刀柄处才像传统大刀那样是单面开刃,刀柄长达264-333mm,也是双手同时握刀。
3.jpg (121.93 KB, 下载次数: 26)
14:24 上传
& & 大刀在制法上也各不相同。大多数民间大刀都是按照菜刀的制法,以熟铁打造,在刃口处镶嵌钢条,称为“包钢”。使用日久钢口磨损后,熟铁刀身就难以保持锋利和坚固。当然也有全部用钢或熟铁打制而成的大刀,而钢刀在当时就算是比较难得的好刀了。
& & 国内大刀材料来源不一,工艺上也无统一规范,质量高低全凭刀匠经验。这与当时国内基础工业落后,民间没有现代化的钢铁和机械工业有关,加上战争时期条件有限,大刀的制造不可能耗费太多时间和成本,造出的刀只要能砍杀敌人就行了,谈不上什么工艺。相当数量的大刀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都是粗制滥造,往往砍不了几个敌人,刀口就会卷刃或崩口,需要重新磨砺。日军所用的批量生产的由高碳钢制造的机制军刀,与中国土造大刀相比,虽然锋利轻便,但质硬且脆,加上刀身较窄,对砍时如果刃口直接相碰,往往可能被大刀直接磕断。除此之外,国产大刀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质量,与日本刀相比都要差一大截。
& & 大刀因为体型较大,长途携行时一般要背在身上。少数大刀配有皮制刀鞘,鞘身后部上方敞开,以方便抽刀。刀鞘本身配有皮带,使用者可以将套在鞘内的大刀像步枪一样斜挎在身上。但是皮鞘易霉烂,而且成本较高,所以多数大刀是没有鞘的。为了便于携带,很多大刀在刀尖上方、刀背最高处留有小孔,用绳子一头系在孔上,一头系在刀环或护手处,然后再挂在身上。大刀的刃口一般不很锋利,即使露在外面也不会有多大妨碍。此外,还有将大刀竖着卷在背包中,或是插在腰后方的腰带内等携行方法。
4.jpg (186.72 KB, 下载次数: 25)
14:24 上传
喜峰口一战成名
国民党第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起兵于贫瘠的西北地区,装备相对较差,因此强调肉搏训练,加之民风剽悍,士兵尤其善使大刀,在军阀混战时期,西北军的大刀队就颇有名气。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被南京政府收编,缩编为第29军,但在待遇补给方面受到歧视,因此大刀作为补充武器也一直保留下来。
& & 日,日军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长城抗战爆发。驻遵化的29军宋哲元部急往救援,与友军各部联合抗击敌寇。当时29军武器装备低劣,可谓“有兵无枪,有枪缺弹”,每人只有“大刀一把,手榴弹六枚”。3月10日至11日,29军在喜峰口等地与优势日军展开拉锯战,多次肉搏,伤亡惨重。于是29军采用迂回夜袭战术,109旅旅长赵登禹挑选出500余人组成大刀队,亲自率领,乘夜从两侧插入敌后,直扑日军宿营地。虽然事后报道“夜杀敌千余”有所高估,但日军独立混成第14旅团第27、28联队各一部及骑兵第4旅团第2联队猝不及防,的确在夜袭中遭受重创,很多敌人在梦中便做了刀下之鬼。随后日军援军到来,双方短兵相接,杀声震地,大刀队边战边撤,战至12日下午2时方才撤回,我军只有30余人生还。此役即为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 & 虽然总体来看,29军在长城抗战中的战绩并不尽如人意,但29军的大刀队奋勇杀敌、重创敌寇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自此打破,一扫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接连丧权失地、“战必亡国”论调盛行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正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年仅23岁的孙默心(麦新)闻讯后热血沸腾,当即作成《大刀进行曲》一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29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29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当时歌词上还附有“献给29军大刀队”的副标题。他的作品随即传唱大江南北,成为抗战时期最鼓舞人心的一首战歌。自此29军大刀队和大刀一并成为全国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奋起抗战、抵御外侮的象征。何香凝曾赋诗一首赞曰:“杀敌何须更渡海,数万倭奴引颈待。钢脚夜眼青龙刀,捷音传来齐喝彩。二十九军民族光,挞汝倭国军阀狂。国仇重重何日忘,誓到东京饮琼浆。”
& & 喜峰口大捷为大刀树立了威名,甚至奇迹般地“逼退”了盘踞青岛的日寇。1937年3月,日本海军陆战队1500人以保护日侨为名登陆青岛,胶东局势紧张。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方面直接出兵可能会引起更大纷扰,因此经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同意,国民政府军委会抽调税警总团第3、5分团以缉私为由增兵青岛。4月初税警团进驻市郊,虽然他们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军队之一,但考虑到日军对中国军队的大刀印象深刻,特地在公开操练中有意加上了大刀操,以加深日人的畏惧心理。“七•七事变”爆发后,税警团立即开入青岛市区,迅速占领全市战略要点,士兵们背着大刀沿街巡逻,见日人后故意解下大刀,申明“一旦开战,先拿尔等祭刀”,并宣称“华北、上海既已开战,税警总团决意死守此地,誓与青岛共存亡”,驻青岛日军考虑到数万侨民及产业的安全,不久被迫将侨民撤离青岛。
5.jpg (85.38 KB, 下载次数: 26)
14:24 上传
7.jpg (181.84 KB, 下载次数: 25)
14:24 上传
[ 本帖最后由 我是狙击手 于
14:24 编辑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不行了,18楼的拼凑文章里错误实在太多了,说不过来了。
19楼的文章水平整体还是没问题的,比较明显的错误是把夹钢嵌钢和包钢搞混了。
[ 本帖最后由 元光 于
14:21 编辑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刀和剑在中国骑兵的装备中常见吗?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原帖由 ppkshock 于
17:52 发表
刀和剑在中国骑兵的装备中常见吗?
汉代剑逐渐被刀所取代,再往后就几乎不作为军队的制式兵器了。
从汉开始,刀一直是骑兵常用的武器。
[ 本帖最后由 元光 于
19:43 编辑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原帖由 元光 于
19:41 发表
汉代剑逐渐被刀所取代,再往后就几乎不作为军队的制式兵器了。
从汉开始,刀一直是骑兵常用的武器。
骑兵的刀是什么刀?骑兵用枪吗?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狠了狠心咬了咬牙,决定稍微花点功夫探讨一下18楼的拼盘文章,毕竟该文不是一无是处。:D
总体来看,此文大致由三篇文章拼成,现逐一研究。 一、中国剑VS日本武士刀:首先中国剑是单手剑,而日本武士刀是双手单手都可握的剑。单手剑必然不如双手剑的力量强。而且从灵活角度讲,由于武士刀单手也可以握所以绝不逊于中国剑。单从这点讲,中国剑就略逊一筹。其次,中国剑一般是双刃,双刃特点是锋利,但是别忘了,自古钢刀口易伤。实战时对方用武器向我劈砍时,中国剑如从正面抵挡就会伤及其刃。所以反而不如日本武士刀可以用刀背抵挡,攻守兼备。再次中国剑是直刃,而日本剑是弯刃。弯刃比直刃更加灵活,从力学角度讲也比直刃更加耐用。最后综合而看,中国剑特点是灵巧、轻快、飘逸,而日本刀是势重力沉,但又不欠缺灵活,所以单从武器设计角度讲,日本武士刀技高一筹。
二、中国剑法VS日本剑法:中国剑法原则讲究轻灵、飘逸,剑法套路繁琐花哨。日本剑法原则讲求快速、准确、势重力沉。实际方法简单有效。因而从实战的角度讲,中国剑法更有一定的表演性,但日本剑法更符合实战要求。故此,中国剑术逊于日本剑道。
三、中国剑发展VS日本剑道发展:中国剑法流派不少,但大体上大同小异,没有太大差别,而且目前发展落后,故守传统、不思进取,发展速度不是很快,同时招式繁琐、效率低下,所以受众群体很少。而日本剑道流派很多,更重要的是流派之间差异虽然大体相同,但在具体战法上各个门派之间各有千秋。同时发展迅速,虽然不如中国剑历史悠久,但是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而且由于其招式简洁有效,故此受众群体也很广,风靡世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剑术的确落后于日本剑道了。这不是民族情感可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只能奋发图强,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段质量最高,问题也最少。但日本刀是不折不扣的刀,如果要对比应以中国刀为对象才比较合适。
日本刀的祖宗—中国唐刀本色
横刀,最初传到日本的唐刀,其刀形是直形的刀,发展到后来逐渐被日本人变为了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而现在的日本刀其刀形在刀身上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
    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大刀”。横刀,为双手刀,是在汉朝的“环首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研制的,去掉了在汉朝常见的刀柄尾部的环,并延长了短柄改为可以双手使用的长柄,使其变为可以双手使用的窄刃厚脊的长直刀,基本形状和现在的“日本刀”很象,但唐朝横刀的刀身及刀锋基本上都是直的,不象现在的常见的“日本刀”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唐朝横刀的形状为直刀形状。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刀”的形状总体上就是完全抄袭中国的唐朝的“横刀”样式,虽然这对于喜欢标榜“日本刀”攻击力的日本人来说是种难堪,但是这的确就是真实的历史。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
 简单来说唐刀是直刃 其他刀都是带弧度的这是最大的区别 不过唐代晚期的一些唐刀也是有弧度的
 日本刀直系血缘是唐刀,优点是锋利硬度高,缺点是成本高昂且不可修复
  唐朝很多节度使就差点当唐刀弄到破产,唐之后就逐渐淘汰了
  也就适合战争规模小的日本使用,而且别让电影误导,似乎日本兵人手一刀似的,其实只有武士阶层才装备得起。而且日本资源少,盔甲材料都是竹木结构为主,就算将军所用高档货也只是关键部位包铁皮而已,对武士刀损耗较小
  所以实际上倭刀和中国剑差不多,中看不中用,基本上一场战斗下来就报废了。还是大刀片更适合实战。价格便宜量又足,报废了就回炉也无所谓,真正大战场上最使用还是厚大砍刀。
  日本刀基本上和花剑一样,单打独斗用还行,想上战场,准备50把备用吧。基本上在万历朝鲜战场上,日本刀碰到明朝的砍刀队,是连刀带人一块被砍断,当时装备的砍刀重量12KG.日本刀的重量在0.8~1.2KG之间
近些年来,日本居合道(剑道)在中国悄然兴起,练习者在使用竹剑之余,还喜欢买一把乃至数把买日本武士刀把玩、收藏。于是带起了武士刀行 销。  
   中国很早就开始造刀,而广泛用于战争的刀最初是汉朝从剑演化出来,汉刀刀身宽度与剑相当,也象剑一样直,单边开刃,背厚,比剑重,刀柄与 刀身一体锻造而成,柄末有环,称“环柄铁刀”,日本有汉刀出土,日本刀源自汉刀,后继续吸收唐刀制法。  
  中国刀和日本刀对陈。明朝倭寇扰乱沿海,明go-vern-ment派戚继光等出兵剿灭。初时,倭寇凭藉坚硬锋利的武士刀和不要命的凶狠打法,对明军造成一定 冲击。明军有些伤亡,武器也有损坏,明刀硬度不及武士刀,在对击中卷刃了,有的长兵木柄报废。这其实是古代战争的正常现象。倭寇也有死伤,其 武士刀也一定有损坏。有人认为“倭寇在兵器上对明军有优势”是不科学的,你若有兴趣,可花数千元上万元买把顶级武士刀砍一下柴刀木柄,再对着 柴刀身猛砍数十刀,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古时的武士刀物理性能还没有现代钢材造的武士刀好呢!还有,明军使的是“十八般”(多种)兵器,在兵器 方面是不吃亏的。之后,明军适应了倭寇打法,愈战愈勇。戚继光率领的明军与倭寇大小数十战,未尝败绩。后来,明军赴北韩,与丰臣秀吉的日本政 府军作战,也是胜利告终。而日本有“记载”:丰臣秀吉的日本go-vern-ment军手里拿武士刀把明军手里的武器(有“十八般”呢!)悉数削断,竟有中国人在 网上发文说相信“非妄言”!那其实是带宗教色彩的武士道神话罢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刀和日本刀再度激碰!凭藉飞机大炮的威力,象征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武士刀在华夏大地上耀武扬威,无恶不作。我抗日健儿拿起 大刀,奋勇杀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把日本鬼子砍得鬼哭狼嚎!xuanzhuan同志所描述的抗日大刀与我看到的资料不符,当时官造军队使用的大刀 刀身类似朴刀(有别于现在常见的武术牛尾刀),刀柄与刀身一体锻造而成,柄上缠布或皮,柄末有环,一般没有xuanzhuan同志所描述“当时大刀一把 重达20斤,也就是12公斤”,我看到的资料说大刀一般是1公斤多,而武士刀一般不足1公斤。民间抗日组织也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指环扣旋转针怎么弄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