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日干支层次相同的含义

生辰八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生辰八字[shēng chén bā zì]
生辰八字,简称,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的日期;年月日时共干支,每柱两字,合共八个字,故称。生辰八字在汉族民俗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汉族据此推算人的命运的好坏。八字预测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从李虚中的三柱、到徐子平的四柱,到刘玉珍张睿的四柱太阳律月亮律,每一个阶梯的递进,都包含着历代学者与社会实践活动者的辛勤付出。要得到正确的时间,古代汉族人民认为在白天以仪测量最准。钟表时间是人为的平均时和地区标准时,必须依节气()计算“真太阳”与依出生地“地方时差”,才能得到真正的出生天文时间。在历书中,年的干支与日的基本都有,而月与时的天干可以依据年、日的干支按口诀推算得出。外文名Birthdates拼&&&&音shēng chén bā zì简&&&&称八字、四柱太阳律月亮律历法依据干支历
由年推月干支第1个图年上起月表。如果年干为甲或己,当年正月的干支为丙寅;如果年干为乙或庚,当年正月的干支为戊寅;如果年干为丙或辛,当年正月的干支为庚寅;如果年干为丁或壬,当年正月的干支为壬寅;如果年干为戊或癸,当年正月的干支为甲寅。
子时:23点——凌晨12点59分
丑时:1点——凌晨2点59分
寅时:3点——凌晨4点59分
卯时:5点——早晨6点59分
辰时:7点——上午8点59分
巳时:9点——中午10点59分
午时:11点——下午12点59分
未时:13点——下午14点59分
申时:15点——下午16点59分
酉时:17点——下午18点59分
戌时:19点——晚上20点59分
亥时:21点——晚上22点59分
由日天干推时干支参见第2个图日上起时表。
如果日干为甲或己,当日子时的干支为;如果日干为乙或庚,当日子时的干支为丙子;如果日干为丙或辛,当日子时的干支为戊子;如果日干为丁或壬,当日子时的干支为庚子;如果日干为戊或癸,当日子时的干支为壬子。排八字是一项基本功。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少网站已有提供在线排盘服务,非常方便。此外,更有应用,可直接提供每天的,还能转换不同的历法日期。排四柱其实很简单,秘籍或技术含量主要包含在运气的立法与流年与四柱或六柱与运气节律关系的把握。如果不懂得自己太阳律月亮律,预测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年柱的依据是干支历的干支纪年。注意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线是以这一天的交节时刻划分的,而不是以正月初一划分。如某人在公历1998年农历正月初三生,由于98年交立春是正月初八8时53分,因此此人的年柱为97年之丁丑,而非98年之戊寅。所谓年节律,就是以年柱为基点形成的运气。如果不了解年节律,就无法把握到固有的运气。月柱的起法如下,就不再论述。所谓月节律就是传统的大运。这不是标新立异,而且大运小运这些概念无法对年节律、月节律(传统叫大运)、日节律、时节律(传统叫小运,当然传统小运的起法因为失误,传统上只好废弃不用)等进行系统的描述。大运大预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把握到完整的运气节律,预测才不会有大的失误。
月柱的依据是干支历的干支纪月。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的12个主气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交节后为下个月。
我们用的农历也叫,跟干支历是不同的历法。月柱中的地支每年固定不变,从开始,到丑月结束,一共12个月。而农历存在,有时会出现一年13个月的情况。下面以寅月为一月,都配上数序会更清楚记忆:
一月 寅月 二月 卯月 三月 辰月 四月 巳月
从立春到惊蛰 从惊蛰到清明 从清明到立夏 从立夏到芒种
五月 午月 六月 未月 七月 申月 八月 酉月
从芒种到小暑 从小暑到立秋 从立秋到白露 从白露到寒露
九月 戌月 十月 亥月 十一月 子月 十二月 丑月
从寒露到立冬 从立冬到大雪 从大雪到小寒 从小寒到立春
月柱中每月的天干有所不同,虽不像地支那样固定,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参看年上起月表。
"五虎遁"年上起月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水流。
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口诀用法: 凡甲年己年,一月天干为丙,二月天干为丁,其余类推。日柱的起法下面有论述。这里说一说日节律,所谓日节律当然就属于以日柱为基点形成的运气。日节律与命主的吉凶祸福关系密切,《人体生物节律学》实践证明,如果命主要发生不利的事情,除了流年或时律不安静,还必须存在日元不安静(日节律不安静就属于日元不安静的一种),其作用与价值无与伦比。
从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今,中国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知的唯一最长的纪日法。
日柱,就是用干支来记录日序。干支纪日每六十天一循环,日干支需查找万年历。
日柱,在命学上是以晚上子时开始顺时针到亥时,十二个时辰为一天,每一个时辰占两个钟点。日与日的分界线在不同八字派别上有两种分法:一种是以子初来划分的,即晚上的十一点。十一点前是上一日的亥时,过了十一点就是次日的子时。另一种是以子正划分,即凌晨零时正是一天的分界点;零时前又叫晚子时,零时后叫早子时。排时柱方法下面有论述,这里说一说时节律。时节律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其就是对传统小运术语的进一步规范。时节律也简称时律,在人的命运行程与流年一样具有当政主事的功能。比如,预测一个人当年能不能升官,主要看当政主事的岁运是不是具备财局或官局或印局等;如果一个人当年要发生不利的事情,当年必须流年或时律不安静。另外,预测吉凶祸福到月日或时,时节律的把握都是关键。
古代汉族人民将一日等分为,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故一天共十二个时辰。时柱,就是用干支来表示时辰,即(依照24小时制):
夜半——子时(23:00—12:59)
鸡鸣——丑时(1:00—2:59)
平旦——寅时(3:00-4:59)
日出——卯时(5:00—6:59)
食时——辰时(7:00—8:59)
隅中——巳时(9:00-10:59)
日中——午时(11:00—12:59)
日昳——未时(13:00—14:59)
哺时——申时(15:00-16:59)
日入——酉时(17:00-18:59)
黄昏——戌时(19:00-20:59)
人定——亥时(21:00-22:59)
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
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
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时柱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而天干却不同,可查日上起时表。
"五鼠遁"日上起时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上表和口诀的用法与年上起月法类似,如丙申日卯时的天干是辛,即辛卯时。时辰干支查算表
时间 时辰/五行 纪日干支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23-01 子/水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01-03 丑/土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03-05 寅/木 丙寅 戊寅壬寅 甲寅
05-07 卯/木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07-09 辰/土 戊辰壬辰 甲辰 丙辰
09-11 巳/火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11-13 午/火 庚午 壬午丙午 戊午
13-15 未/土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15-17 申/金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17-19 酉/金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19-21 戌/土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21-23 亥/水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出生日期的天干对应的五行就是属于何命,排出来的五行没有哪一个就是缺哪个。
下面举例来看:如公历日,早上七点之后出生。根据万年历查出:日,农历二月十八日,干支历为庚申年,己卯月,丙午日。丙午日,丙对照的五行为火,那么这个人是火命。在《时辰干支查算表》的纪日干支下面找出丙对应的那一栏,根据左边的时间早上7点之后是:辰/土,相交的那一栏是:壬辰。阳男阴女顺排,阴男阳女逆排,一般排八步运,以月柱干支为基准,如甲申年丙子月生男,为阳年生男,以丙子为基准,大运顺排,其大运为: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若是甲申年丙子月生女,为阳年生女,以丙子为基准,大运逆排,其大运为:乙亥、甲戌、癸酉、壬申、辛未、庚午、己巳、戊辰。起运数:大运数的起法,以三天折合一岁计,即一天折合四个月,一小时折合五天。以生年干支为0岁,再顺行排列为1岁、2岁、3岁等,不分男女或年柱阴阳。比如甲申年出生的男女命。0岁的干支为甲申、1岁的干支为乙酉、2岁的干支为丙戌,其它的流年干支按六十花甲子的顺序依次顺推即可。朋友生于公历日上午8点:
干支与五行方位的对应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寅卯 巳午 丑辰未戌 申酉 亥子
木 火 土 金 水
东 南 中 西 北
根据万年历查出出生时的干支历年、月、日、时四柱:甲子年、壬申月、癸巳日、丙辰时。四柱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在人用天干和各出一字相配合分别来表示年、月、日、时,如甲子年、丙寅月、辛丑日、壬寅时等。每柱两字,四柱共八字,所以算命又称“”。依照天干、地支内涵阴阳五行属性之、相克的关系,推测人的休咎祸福。
四柱推命这类算命方法之所以又称,是因为它是由古代演变而来。古代汉族人民认为天地是对应的。地域九州的分配同星象是对应的,芸芸众生同星象是对应的。构成世界的金、木、水、火、土在天上也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相对应。太阳代表阳、月亮代表阴,这样同星象学结合到一起。人的命运由星象的五行之气左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星象五行之气,所以命运不同。四柱推命是由、、四时五方(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五方是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星宿神煞(与""意思相同)等几部分及其他们之间关系所构成,下面分别介绍。
排定之后的程序就是推命,即根据八字来推断命运,推断的内容包括大运、小运、流年、命宫、用神、星宿神煞等。
排大运的头一步是求出起运的岁数。凡天干逢甲、丙、戊、庚、壬阳年生的男性,以及天干逢乙、丁、己、辛、癸阴年出生的女性,从本人生日的那天顺数到下一个节(“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个。其余称作“气”),以三天为一岁;反之,若阳年生的女性及阴年生的男性,从本人生日那天起逆数到上一个节止,也是三天为一岁,剩余的一天抵四个月,一个时辰抵十天。
第二步是排大运的天干地支。大运的干支是根据生月的干支推排出来。起运的岁数如果是顺数,则由生月的干支下一个干支顺排下去;如果是逆数,大运干支就从生月干支上一个干支依次倒排上去。如生月是辛丑,顺数的大运干支依次为壬寅、癸卯、甲辰、乙己、丙午……逆数的大运干支依次为庚子、己亥、戊戌……。
大运的每个干和支各管五年吉凶,看天干时可结合地支一起看,看地支时可单独看。
小运,又叫,是小孩未交大运以前的吉凶运数。小运的推断同大运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小运以时辰干支为基点,按大运推算方法推算。小运是用来补大运之不足,但不如大运重要。
,就是求卜之人要求算命那一年的年份。算命者一般以流年支干情况结合命元八字推算命元当年情况,是凶是吉。
,指八字或大运中代表自身的日柱起扶持补救作用的一种五行代称。日干五行太弱的,就安以生我或我生同类之五行扶持;太强的,就要以克我或我克者抑制。如果命局中用神得力则为二命,无用神可取则为下命,在星命术中,看准用神是算命准与否的关键之一。例如日干乙木者,生不逢时,又少同类扶持,若其八字或大运中有生我的水,就可逢凶化吉。如果是日干乙木生于春月,则不仅自身强旺而且扶持太多,如有制木之金,即官煞为用神,可以抑强而致平衡。
在大运中看用神有三种情况:一是八字中没有用神,在大运中又重新遇上,这是很好的命。二是八字和大运都没有对自己强有力的用神,这无疑是凶命,三是八字中无有对自身天干扶弱抑强的用神,而恰巧在大运中遇到,这在命书中是大缺大补,大偏大纠的命,本命原本不好,可一行到大运,不是大补就是大纠,来了个彻底大翻身。
总之,一个人的八字或大运中,用神被冲被克害相当不吉的,反之,用神得辅佐或相助,就可化凶为吉。古代汉族人民以天为干以地为支。为十个,计有: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为十二个,计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用以记日,和依次组合成六十个单位,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终止共计六十,称为六十甲子。古代汉族人民用这一方法记载年、月、日,因而复始循环不断。
古代汉族人民正把一昼夜的时间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小时,从卯时开始代表现代的早晨5点及6点,以此类推经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为一整昼夜。
天干地支不但是古代汉族人民进行星命测算的工具还是计时算刻的历法,并在从历史、文化到日常生活都有关联。阴阳五行学说应该说是古代汉民族的哲学思想,是古代汉族人民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阴阳五行学说原本分阴阳五行两种说法。阴阳学说来自《易经》,正所谓“,四象生八卦。”这种学说将世界的变化归集于阴、阳,这是的变化。阴阳不是固定的,它们会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互相转化。阴中包涵着阳的成份,条件成熟可转化为阳。阳中带有阴,一定条件下又可化成阴。固此阴阳又可分为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等四种,由此不断分化并转变而生成世界万物。
五行说是将世界万物都看作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五行不断的运动变化才创造出这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因此世界万物都带有这五种原素的内在气质。而五行之间以相生相克关系又影响着由它们构成的事物的总的气质。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指五行的一种对另一种是促进的就是相生,是约束的就是相克。相生关系为:、、、、。这是因为木材可以点火,火可使万物燃烧成炭,而灰土之中可炼出金属,金属遇冷可凝结水汽成水,水又使树木成长。相克关系为、、、、。这是因为木能破土而出,土能阻挡水的泛滥,水能使火熄灭,火能使金属融化,金属结成刀斧又能杀死树木。
以上只是对阴阳五行的简要说明,阴阳说同五行说相结合使其涵义更加复杂丰富,并同社会的政治、学术之哲学、经济之运行相结合构成的各个方方面面。
天干地支阴阳五行
星命术认为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两性。而阴阳的此消彼长是由五行的相生相克引起。而人身本身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同世界的多变相对应,由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所涵阴阳五行之气可测知某一生命运。人身是由五行和合而成,五行在人身的不同禀性又是由他出生时太阳的光线,地球的吸力,星宿的位置气候的不同等多种现象决定。出生时的自然环境不同,五行之气也不同,因而有了千差万别的人生命运。
天干地支的阴阳配合很简单,是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即天干阳性计有甲、丙、戊、庚、壬,阴性计有乙、丁、己、辛、癸,地支阳性计有子、寅、辰、午、申、戌,阴性计有丑、卯、巳、未、酉、亥。
天干地支同五行的配合略显复杂。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辰、戌、丑、未属土,申、酉属金,亥、子属水。
在以上配合中还有不同。第一,天干的五行之气比地支的五行之气强一些。第二,因为天干地支有阴阳之分,所以同属五行之一的天干或地支也有不同。如同为属木的甲、乙,甲是阳木,为栋梁之木,乙是阴木,为花果之木。第三,地支中每三字组成五行之一种,第一字为初兴,第二字之气为极盛,第三字为渐衰,代表了所属五行的发展变化。第四,地支除本气之外,还包含一个或数个天干的成份。分别是子的本气是癸水;丑的本气是己土,还兼有、癸水成份;寅的本气是甲木,而兼有丙火,戊土;卯只有本气乙本;辰的本气是戊土,兼有乙木和癸水;巳的本气是丙火,兼和戊土;午的本气是,还包括己土的成份;未的本气是乙土,兼有乙木和丁火;申的本气是庚金,兼有壬水和戊土;酉只是本气辛金;戌的本气是戊土,兼具辛金及丁火;亥的本气是壬水兼具甲木在其中。五行五方四时关系
五方是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行及其代表的天干地支各有所主的方向。即东方主甲、乙、寅、卯之木;南方主丙、丁、巳、午之火;西方主庚、辛、申、酉之金;北方主壬、癸、亥、子之水;中方主戊、己、辰、戌、丑、未之土。
五行的方位对于星命术十分重要。通过一个人的八字所包含的阴阳五行所属就可知到其所属方向,通过相生相克之理可知吉凶。例如八字属木命的人往东最有利,往南、北也行,但不可西行,因为往西则木被。火命的人最好向南,往北则犯水。金命的人宜往西,往南则受火制。水命的人应该往北,往中央之地则不吉。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天干地支及五行在四时之中各有盛衰之不同表现。星论详见(出生时间与命运)中以旺、相、休、囚、死分别代表五行在四季中盛衰表现。旺是旺盛之意;相是次旺,有辅佐之意;休是休息、停止之意;囚是衰落、被阻止之意;死就是克制而无生气之意。一般来说,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
春季里万木复苏,所以以木为当令者,木为“旺”,所属干支为甲、乙、寅、卯、辰等。与木相生的是火、所以火在春季里属“相”。而生木的是水,所以水在春季属“休”。克木的是金,金在春季属“囚”。而木克的是土,所以土在春季属“死”。
夏季为流火之季,以火为“旺”。所属干支为丙、丁、巳、午、未等。火生土,所以土在夏季里属“相”。生火者木,木在夏季属“休”。克火的是水,水在夏季里属“囚”。火克的是金,金在夏季属“死”。
秋季为金黄收获之季,以金为“旺”。所属干支为庚、辛、申、酉、戌等。金生水,所以水在秋季属“相”。生金者为土,土在秋季属“休”。克金的是火,火在秋季属“囚”。木在秋季属“死”。
冬季为寒冷凝水之季,以水为“旺”。所属于支为壬、癸、亥、子、丑等。水生木,木在冬季属“相”。生水者为金,金在冬季属“休”。克水的是土,土在冬季属“囚”。水克火,火在冬季属“死”。
土在星命术中是旺于四季之行,即土在一年中四季的最后一月为旺季。
在应用中应如何应用上述理论呢,举一例说明。一个人八字属木,为木命之人,应当先于春季则生命旺盛,而生于秋季或四季中最后一个月就成了囚,死之命而生不得势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干支纪年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干支纪年
是传统历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1]。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纪表”。性&&&&质传统历分&&&&类甲、乙、丙、丁、戊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传说出自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末年,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2]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用超辰法改变为。末年,由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中国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年”。(见下表)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己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12345678910111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一日有,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1.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子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干支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干支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0位“申”。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0位“申”。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2.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子
具体换算方法同一,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1.天干的确认
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
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
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
2.地支的推算
地支可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公元后奇数公元纪年配偶,偶数公元纪年配奇数组。公元前则相反。)
奇数组123456偶数组  123456子寅辰午申戌丑卯巳未酉亥计算地支时,用6去除公元纪年去掉末尾数的数字(如:2009年则用6除200)。除以6所得的余数就可得出地支。
但是,由于末尾数字的差异,所得地支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4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4个,余1为第5个,余2为
第6个,余3为第1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3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6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6个。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6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6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3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1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4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4个。
口诀:公元后:05-26-41-62-83,意为末位数字0或1的余0为第5个,末位数字2或3的余0为第6个,末位数字4或5的余0为第1个,末位数字6或7的余0为第2个,末位数字8或9的余0为第3个。
公元前:05-24-43-62-81,意思如上。
如此就可以推算出年份。
比如公元后2009年,天干9为己,再用200÷6=33……2,公元后末尾为9又余2的是第一个,偶数组第一个是丑,算出地支。组合起来为己丑年。
答案:2009年为己丑年。快速推算干支巧法
1:1900----2100年年干=年尾数—3。例:1969年年干=9—3=6,第6位天干就是己;2012年年干=2—3=9,第9位天干是壬。(2不足减就补十成12)
2:1900----19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数+1。2000----20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数+5。例:1969年年支=69+1=70,去掉60的倍数为10,地支第十位为酉。2012年年支=12+5=17,去掉12余5,地支第五位是辰。那么1969年干支就是己酉2012年干支就是壬辰。
3:月干公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正月起寅之类,只计算月干。月干=年干数*2+月份。例:1969年(己酉)年八月(酉月)的天干=6*2+8=20,天干10为周期就去掉10,天干第十位为癸,则此月干支为癸酉。
4:日干支公式:1900----19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3)*5+55+(年尾二位数—1)/4。2000----20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7)*5+15+(年尾二位数+19)/4。(只用商数,余数不用,数过60就去掉60)。例:2008年月日10月18日:日干支基数=(8+7)*5+15+(8+19)/4=36(已去掉60的倍数)这数就是1月1号的干支数。从1月1号到10月5日按满60去之后数为36+31(1月下类推)+29+31+30+31+30+31+31+30+18=7+0+1+1+1+18=28,则天干去10的倍数余8为辛,地支去12的倍数余4为卯。今天干支就是辛卯。
5:时干公式=日干序数*2+日支序数—2,自己推巧去吧,这样你可以排任何一天的四柱了哦。
6:还有一法,叫倒推年龄法,从干支推算出任何年龄的干支,但只能推算出年干支不能推出日干支,即年龄去掉60为基数,去掉十的倍数为倒推天干数,去掉十二的倍数为地支倒推数。如今年为戊子40岁生年的干支这样推:40岁去30余10天干从戊倒推10位是己,地支40去36余4从子倒推4位是酉生年就是己酉。62岁生年余2从的天干戊倒推2位是丁,从地支子倒推2位是亥。类数轴推算法(有链接具体介绍)
表示方式:公元纪年A 商N 余数C(A-3)/10=N1…C1,故第C1个天干为所求
(A-3)/12=N2…C2,故第C2个地支为所求
示例一:求公元1975年的干支
(1975-3)/10=190…2,故第2个天干“乙”为所求
(1975-3)/12=164…4,故第4个地支“卯”为所求
则公元1975年的干支年是乙卯年。
示例二:求公元前5年的干支
(-5-3)/10=-1…2,故第2个天干“丙”为所求
(-5-3)/12=-1…4,故第4个地支“辰”为所求
则公元前5年的干支年是丙辰年。
示例三:求公元前280年的干支
(-280-3)/10=-29…7,故第7个天干“辛”为所求
(-280-3)/12=-24…5,故第5个地支“巳”为所求
则公元前280年的干支是辛巳年。用手指掐算干支纪年
从事历史、文物工作的同志,特别是研究古书画的同志,经常要碰到干支纪年问题。比如,乾隆“庚寅”年到底是乾隆几年呢?又比如,当你碰到的画上题上“壬午”年作时,那么任伯年在这一年是多大年纪呢?这时如果你手头没有一本年表,而又马上要答复这个问题,你一定会干着急。让我们来介绍一下用指头掐算干支纪年的方法。如果你能掌握,上面提出来的问题,就立即可以解决了。用手指掐算干支,大概很早就有了,清代所著的《镜花缘》第七十五回谈到古课问题,就是用手指来掐算的,他所说的“地盘式”排列的方位,就是我们要说的方法,只不过他是用来算课,而我们却是用来推年。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在这里画了一个图,同时为了便于记住,我们作了四句打油诗,诗曰:天干变化无定位,地支分布列四边;天干顺推求个数,地支逆跳加十年。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个天干。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地支。这十二个地支分列在左手上,它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诗的第二句说;“地支分布列四边”。请你参看(图一)。
在开始学习时,你不妨用笔把它写在自己的手上,用拇指指点着这十二个地支的部位,要熟悉到指着每个邮位时,即能说出它是哪一个地支。天干的地位则没有固定。它是随着地支而变动的。请参阅(图二)。打一个比喻,它好像是一个能转的齿轮套在地支的外边、十个天干好像十个齿一样,看图中箭头,旋转的方向和钟表一样,假若说“甲子”,你就要把“甲”字指在“子”的部位上,(在无名指的下节)按照这个“齿轮’所列的天干次序,一字一字地和手上的地支配上,那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假如你说“甲寅”,你就要把“甲”字指到食指下节的“寅”字,好像这个齿轮往前移动了,这时天干地支的配合便变成了:甲寅、乙卯、丙辰、丁巳……由于天干不像地支一样,在指头没有固定的地位,而是跟着地支而变化的,所以诗的第一句叫“天干变化无定位”。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天干的单数(甲、丙、戊、庚、壬)一定要配上地支的单数(子、寅、辰、午、申、戌),天干的双数(乙、丁、己、辛、癸),一定要配上地支的双数(丑、卯、巳、未、酉、亥),在第二图把它们的单数和双数用不同区别开来,以便在练习时不致搞错。把前面所举的例子一一乾隆“庚寅”年是乾隆的第几年?来作一次练习。这里要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即我们要求得的干支纪年,都必须要先知道它们第一个年头的干支是什么才行。乾隆的第一年的干支是“丙辰”,你就从图中先找到地支的“辰”字,(在食指的第二节)然后配上天干的“丙”字,即是乾隆的第一年丙辰。这时第二图中的天干,有如齿轮的转动一样,把“丙”字转到“辰”字上,从这里作为起点“1”字算起,(请注意,后边谈到计算公元或者是计算每个人的实岁时,作为起点的数字应当是“0”而不是“1”)顺着图中的箭头往前推算就成为这样的情况:数字:12345 天干;丙丁戊己庚 地支:辰巳午未申 表现指上就是这样见(图三)。这里还须插上几句话。我们一般的习惯,要求得数目字,比如说要求得乾隆二十五年,都是先求得十数,然后再求个数。用手推算,本来也可以先求十数,但是速度太慢,是先求个数,然后再求十数。天干因为正好是十个,所以每一个天干可以代表从“0”至“9”的每一个数字,这并不是说它所代表的数字在任何地方都永远不变,但它却是相对不变的,比如说公元“0”年正好是“庚”年,于是天干和数字就这样套上了: 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 这个套上的数字和天干如果记住了,是有用的,比如“己”字永远就是公元后个数的“9”,是“79”年,就是“己未”,近几年前是“69”年,就是“己酉”,十年后是“89”年,就是“己巳”这是相对不变的。但是我们所求的是乾隆天干,他的天干第一年是“丙”,按照这个次序数字和“天干”套上之后,却变成这样了: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 在乾隆的年号来说,上列的天干所代表的数字也相对不变了。诗的第三句说“天干顺推求个数”,就是说,你只要知道所求对象的第一年是什么干支,顺若次序就求得他的个数了,如上边的乾隆从“丙”年起推算到“庚”年,他的个数是“5”,以后只要逢着乾隆天干有“庚”字,即有个数“5”字。我们再来看所举乾隆例子的图中,天干“庚”字,即数字的“5”字,是落脚在地支的“申”字(在小指的第一节)。如果我们要问的是乾隆“庚申”年是他的第几年,那就不用往下再求了,它就是第“5”年,这是因为所问的地支“申”也已经找到了。即天干的庚字正好落脚在地支的申字。可是我们上面所要问的是乾隆“庚寅”年,而我们已经求得的只有它的个数“5”(天干的庚字),还须求得这个地支的“寅”字,也即是要求得他的“十”数。这时就要用诗的第四句:“地支逆跳加十年”。从哪跳起呢和如何跳呢?请你看看(图四)。这里必须注意,单数和双数两种不同的字体,同时也要注意上边我们所说天干的单数和双数,千万不能对错了。前面我们求得乾隆的“庚”字是数字的“5”字,要记住这个“庚”字和“5”字,好像这两字写在一个跳棋子上一样,把它们从它原来的落脚点“申”字(在小指的第一节)跳起。所谓逆跳,就是往回跳,像跳棋一样,隔一字一跳,第一次要跳到“午”字(正中指上节),这个好像写有“庚”字和5字的跳棋子,把它的“庚”字与落脚点的“午”字配合起来,这时就叫“庚午’;因为每跳一次要加十年,和这个5字加在一起,就是十五年,也就是说乾隆的“庚午”年就是乾隆的十五年。再往回跳就要跳到食指第二节的“辰”字,这时就是“庚辰”,再加十年呢,就是二十五年。再往下跳,就跳到食指下节的“寅”字了,这时就是“庚寅”,再加十年呢,就是三十五年。因为上面所提的落脚点“寅”字已经找到,我们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即乾隆的“庚寅”年是它的三十五年。你如果还要往下跳就是:“庚子”即四十五年,“庚戌”即五十五年,“庚申”即六十五年。可是这里就要提出注意了,乾隆只有六十年,并没有六十五年,所以我们在推算某一个皇帝的年号或某人的岁数时,既要知道他的第一年也还要了解他的最后一年,如果是超过了他最后一年,那就会搞错了,这是一般常识问题。干支还有一个循环问题,六十年之后一循环,假如你是甲子年生,算为一岁,那么等到你六十一岁时又是甲子年了,在推算到有循环的干支时,只有靠其它条件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个画家是“甲子”年生,算为一岁,他画了一幅画题“甲子”年画,我们只能推算他是六十一岁时画,不能说他一岁所画的。你在练习推算时,可以用你自己的出生年龄作为练习,其它推算古人的年龄,方法都是一样。这个方法同样可以推算每一个I世纪的其一个干支是第几年,但首先要知道这一个世纪的头一年是什么干支。公元后的干支是有一定的,第一年不是“庚子”就是“庚辰”或“庚申”,都是这三个来回转着。如20世纪的第一年是“庚子”,即1900年,如果你要找“己丑”年是哪一年,就可按上述方法推算。推算的结果是“49”,那么加上1900年就是1949年。但在推算时应把它的第一年作为“0”字算起,不能作为“1”字算起。还有因为六十年一个循环,在一百年之内有四十个干支是重复的,如1919年是“己未”,而1979年也是“己未”,如何区分前后两个干支,只有靠其它条件来解决了。这个推算方法在极其熟练之后,公元前的干支也可用手来推算。公元前的每个世纪第一年是“辛丑”、“辛巳”、“辛酉”,也是三个轮转着,但推算时不能和公元后一样,都要“”,因为我们一般比较少用,这里就不多说了。辛亥革命后,皇帝年号被废除,并被政府号召废除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以至汉历新年也不准过,历书也不准印制汉历(农历)日期。致使民间只好以星相术士的历本进行保留,而星相术士们是以立春为干支纪年换岁的。后来新中国成立,虽使用公历作为国家历法,但仍保留了汉历(农历)的使用,只是纪年上因没了皇帝年号,只能采用干支纪汉历(农历)年,因此也就被一些人理解为按星相术士的以立春为干支纪年换岁点。这就是造成关于汉历(农历)干支纪年用那一天为起点的争论。  实际上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所采用得干支纪年方法,与皇帝年号纪年一样以新年正月朔(元旦)为开始。
汉历(农历)和干支基本都是在先秦时期产生,相互配合使用。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就作为历法的纪年方法流传至今,虽历经数个朝代从未间断。干支纪年和皇帝年号相结合使用,就非常易于推算时间。
汉历(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12个月合集354天,但这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差11天左右,长此以往会出现季节变化产生巨大的误差,故采取闰月的方法,闰年时长为384天,这样平均大约十九年有七闰,使汉历(农历)与季节变化相近。之所以把汉历(农历)称为阴阳历,原因也在此,它忠实反映于月亮变化,兼顾太阳位置的变化。
为了正确反映季节变化,又引入二十四节气。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季节具有阳历的属性,在农业生产上意义更大,虽然二十四节气产生晚,但二十四节气更准确地体现了阳历[1]。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汉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到北宋时有些学者提出,不以月份作为划分各月干支的标准,而改用节气,以立春为一年开始。其中之一即《十二气历》,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一种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历法。沈括提出的新的历法“十二气历”:实行阳历,不用闰月;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而参照节气定月,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一年的第一天为立春。但没有得到推行。
史书中的干支纪年均以正月朔(元旦)为分割点。以清代历朝的编年体史料汇编《》摘录一些,如下[3]:
1、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六百五十二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春。正月。乙未朔。上诣奉先殿行礼 (对应公历日,干支纪年已换岁)  ○乙巳。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 (对应公历日。)  2、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七百七十六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春。正月。丙寅朔。上诣奉先殿行礼 (对应公历日,干支纪年已换岁)  ○辛未。祈谷于上帝。上亲诣行礼 (对应公历日)  ○是日。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八百一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二月。丙子。上御乾清门听政(十二月十六,对应公历日)  ○是日、戊子年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 ;(此处就是一些以此为凭,认为是立春换岁的证据,可却忘了这一日的抬头处,已经标明是丁亥年。其实是由于丁亥年是两头春,为了区别才标注了后一个是戊子年的立春)。  3、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七  嘉庆五年。庚申。春。正月。甲寅朔。上诣奉先殿行礼。(对应公历日,干支纪年已换岁)  ○甲子。  ○是日。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对应公历日)  4、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九  嘉庆十年。乙丑。春。正月。丙戌朔上诣奉先殿行礼。(对应公历日,干支纪年已换岁)  ○庚寅。上诣南郊斋宫斋宿。  ○是日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对应公历日)  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  嘉庆十年。乙丑。十二月。乙未。谕内阁、前据御史严烺参奏(十二月十六,对应公历日)  ○是日。丙寅年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此处有以此为凭,认为是立春换岁的证据,可却忘了这一日的抬头处,已经标明是乙丑年。其实也是由于乙丑年是两头春,为了区别才标注了后一个是丙寅年的立春)。  5、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八  嘉庆十六年。辛未。春。正月。辛亥朔。上诣奉先殿行礼。(对应公历日,干支纪年已换岁)  ○辛酉。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对应公历日)  6、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二  嘉庆十九年。甲戌。春正月。癸亥朔。上诣奉先殿行礼。(对应公历日,干支纪年已换岁)  ○丁丑。上诣安佑宫行礼。  ○是日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对应公历日)  这样的记载很多很多,仔细阅读一下《清实录》。就清楚到底是立春换干支纪年还是正月初一换的。  解放以后,历法的编修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其出版的现代历书中的干支纪年[4]所有历书,干支纪年的起讫点也表示为正月初一在公历的日期,从而否定了干支纪年始于立春的说法。[4]且从官方的出版物如《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可知,干支纪年是每年起于正月初一[5]。如图。
而号召以立春换干支纪年的,则将使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出现历乱,如图:
这是一个以立春换干支纪年的网上万年历截图,它实际就是一种历乱现象。
因此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的干支纪年是以正月初一换岁的。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出一年的12个月份,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单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节”,双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气”或“中”,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由12“节”加12“气”组成)。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进行标注月份。从甲子到癸亥,循环更替,以至无穷。
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以冬至之月为子月,其天干由年定,而以建寅月为正月(有的历书又标注为1月,其余类推),每月一个中气,一个节气。遇无中气的月置闰,使用上月干支。
正月天干的计算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例如:2006年为丙戌年,其正月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干支纪日从几千年前开始至今,一直纪日没有中断和错误,是一部了不起的纪日历史,能清楚考证的是起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但在历史书籍中还有许多记载着干支纪日的,如《尚书·周·泰誓》的“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尚书·周·武成》的“惟一月壬辰,旁死魄”等记载了干支纪日。因此,足以证明在周代以前都已经在使用干支纪日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干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