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羊养殖和种源,她想知道道怎样养殖与怎样买到种源!

黑龙江省主要经济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毛皮动物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黑龙江省主要经济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名称:主要毛皮动物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茸鹿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经济野生动物种质基因保存与产品鉴定技术研究蜂蚕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编号:项目组织单位:黑龙江省科技厅项目依托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黑龙江自然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蜂蚕技术指导总站、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哈尔滨市农垦特产研究所、哈尔滨华隆饲料开发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2006 年 3 月 20 日
编 写 说 明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要求:(1)&总体目标(2)&集中、明确、可考核,(3)&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4)&研究任务和内容明确,(5)&重点突出,(6)&课题设置合理,(7)&各课题之间关联度高;(8)&所选的技术路线切(9)&实可行,(10)&关键点突出、有所创新;(4)配套条件落实,关联行动要明确与重大工程、基地建设及相关计划(工作)的衔接、配套;(5)管理措施具体,项目的管理方式及招投标等符合项目的特点;(6)经费预算根据充分,支出合理符合有关规定,配套经费落实;(7)相关证明文件等附件齐全。2、报告涉及到外文缩写要注明全称。3、本报告规定为大16开或A4,内容一律用4号宋体字打印,标题用4号黑体字打印,一式十份。4、附件1、附件2须列出单页填写。5、填写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参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
附件1&&&&&&&&&&&&&&&&&&&&& 项目信息表项目名称&黑龙江省主要经济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类别&[1]& 1.重大 2.重点 3.引导&项目组织单位&黑龙江省科技厅&论证 日期&&专家评审组负责人&&所属技 术领域&□ 工业:11.信息技术& 12.新材料技术& 13.新能源& 14.先进制造技术& 15.交通技术&& 16.轻纺技术& 17.自动化技术& 18.其它 [25] 农业:21.动植物育种技术& 22.病虫害防治技术& 23.农作物栽培技术& 24.农产品加工技术& 25.畜禽水产品养殖技术& 26.林业技术& 27.其它 □ 社会发展:31.医药卫生技术& 32.环境保护技术& 33.减灾、防灾技术& 34.资源技术& 35.社会事业技术& 36.其它 □ 软科学研究领域:41.软科学&&& 国际合作计划:51工业& 52农业 53社会发展&主要研 究内容 (150字 以内)& 培育适合我省林区饲养的梅花鹿、马鹿、蓝狐、银狐、水貂和貉、蜜蜂、家蚕、柞蚕优良群体,建成种源基地。开发适合上述动物各生物学时期营养需要的饲料,建成饲料供应中心。研发促进生长、节本提效生产技术、集约化繁殖、遗传管理的系列技术,并推广应用。建立精液冷冻保存等种质基因保存技术,研发产品鉴定技术并推广应用。 &主要考核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150字以内) &开发鹿类、毛皮动物、蜂蚕饲料共6个系列、建立生产基地1-2个,每种培育优良群体和种源基地各1-2个,建立貉人工授精技术并推广到30%,狐人工授精推广到90%;研发高效毛皮催熟剂;建立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各1套、寒地桑蚕制种技术1套、产品鉴定方法10种。柞蚕、桑蚕、蜜蜂优良品种推广分别达到25%、26%和80%。 &拟分解的课题名称&主要毛皮动物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 茸鹿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 经济野生动物种质基因保存与产品鉴定技术研究 蜂蚕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 &创新点及预期可能获得的知识产权 情况&1、培育出适合我省林区的茸鹿、毛皮动物、蜂蚕的优良群体。 2、开发适合我省林区特色养殖对象的饲料系列及生产工艺。 3、建立我省特色养殖动物的种质基因库和产品鉴定技术,为继一步科技研发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平台。 4、建立人工授精等集约化繁殖技术,并向社会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5、建立适合我省林区主要特色养殖对象的配套生产技术。 &预期主要 成果形式&[1、6、7]& 1.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 2.新装置& 3.新材料& 4.新工艺(新方法、 新模式)& 5.计算机软件& 6.论文论著& 7.研究报告& 8.其它&实施年度&2006年1月-2008&总经费&760 万元&申请省拨经费&240 万元&专家论证意见&&附件2&&&&&& 项目组织单位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人员名单序号&姓 名&年龄&职称&职务&专业&单&&& 位&1&张& 伟&42&教& 授&副院长&野生动物&东北林业大学&2&钟立诚&43&研究员&副所长&野生动物&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3&王淑芬&48&研究员&站长&蚕蜂&黑龙江省蚕蜂技术指导总站&4&徐艳春&36&副教授&副主任&野生动物&东北林业大学&5&任淑文&35&研究员&副所长&蚕学&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6&赫俊峰&44&研究员&副主任&野生动物&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一、项目名称与项目摘要(300字以内)项目名称:黑龙江省主要经济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为了突破我省林区特色养殖业中的技术瓶颈,推动林区经济转型,本项目选定大兴安岭地区等主要林区有一定基础和地缘优势的鹿类、毛皮动物和蜂蚕,研究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培育适合林区饲养的梅花鹿、马鹿、蓝狐、银狐、水貂、貉、蜜蜂、家蚕、柞蚕优良群体,并建成种源基地;开发符合上述动物各时期营养需要的系列饲料,建成饲料供应中心;在改进推广狐人工授精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并推广貉人工授精技术;研发并推广适合我省林区光周期特点的褪黑激素毛皮催熟剂;研发并推广计算机辅助遗传管理技术;建立各种鹿类和毛皮动物精液冷冻保存等种质基因保存技术;研发产品鉴定技术并推广应用。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含技术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等),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分析黑龙江省是资源型大省,处于寒温带、温带气候区,因复杂的气候、地理和生态系统类型等,可以分为6个生态区和4个生态经济区。其中大、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生态经济区在生态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成分等与其他地区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我省木材、林产品和野生动物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建国以来由于森林高强度采伐、管理粗放、森林火灾等原因,森林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功能减弱,资源总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导致林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根据不同地区林业发展状况和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对林业生产力布局进行了优化配置,在全国形成&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林业发展基本格局。因此国家对我省林区木材产量一减再减,吃惯了&砍大木头&这碗饭的大、小兴安岭和东南部山区必须要重新找一到合适的饭碗。在生态战略思想的指引下,转变传统经济模式,发展特色经济。这一经济区土地面积占全省51.8%,耕地面积占全省16.9%,林地面积占全省72.3%,根据这一自然特点,已经初步构建了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特色养殖、北药开发、林产工业和矿产资源等特色经济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生态经济的一类典型。历史上,我省的森林特产中,虎骨、麝香、鹿茸、熊胆、林蛙油等名贵中药材、貂皮、元皮等野生毛皮、野禽、犴鼻、熊掌等著名野味驰名中外。但是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绝不能按照传统模式依靠野生资源来支持经济发展。国家在野生动物管理上,已经实现了战略重点的转变,由利用野生资源为主过渡为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野生动物产业模式,同时将在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推进这一转变,这恰好符合我省林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需要。特色养殖是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南方发达省区相比,我省产业多样化程度较低,但在农业、畜牧业、蜂蚕等方面则有着雄厚的基础,而且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我省是欧亚大陆北方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寒温带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气温低、湿度小、温差大、无霜期短。这一气候带的动物以大体型为主要特征,如梅花鹿、马鹿、野猪、熊等动物体型比南方地区的大很多,因而肉、茸等生产性状也比较优良。低温和日照时间短使毛皮动物的毛被性状非常符合制裘的需要,张幅大、毛密度高、毛绒平齐而灵活。我省林区春夏秋花开不断,为蜜蜂的饲养提供优越条件,形成椴树蜜和秋蜜两个主要流蜜期,全省蜂蜜年产量4.2万吨,占全国的19%,其中椴树蜜是我省的特色产品。我省年生产柞蚕茧3900吨,占全国蚕茧总产量1%,占世界总产量0.7%。柞蚕平均单产比全国高25%,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我省柞蚕茧收获季节早于其它省份,大部分以食品蛹形式消费,因而抢尽商机。蜂蚕业的发展也同时带动柞树、桑树种植,提高树木和农作物的授粉率,是一种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产业。更重要的是,在我省的气候条件下,寄生虫、传染病的种类和风险程度远低于其他地区,这为发展特色养殖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特色养殖业完全可能成为特色经济的主要组分。大兴安岭林区是这一生态经济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在&十五&期间大力发展了以狐、貂、獭兔、鹿和蜂蚕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从饲料供应、良种繁育、技术服务、产品加工以及市场开发等环节均已初步建立起了产业化雏型,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高效益方向迈进。从2000年到2005年,鹿类存栏量年均增长114.8%,水貂、狐狸等毛皮动物存栏量年均增长218.3%。新林林业局在鹿茸开发了鹿茸胶囊、鹿胎珍珠胶囊、鹿精华化妆品三个系列18种产品,并形成地区品牌。图强林业局建成生产能力100万张皮张的鞣制加工企业和大型&北极狐貂良种繁育基地&。到2005年末,全区存栏鹿1.6万头,狐、水貂3万只、獭兔15.7万只。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占全地区GDP的9%,初步形成了特色养殖业格局。大兴安岭地区&十一五&规划中预期,到2010年,鹿存栏达到 6万头、貉狐貂等毛皮动物达到50万只、獭兔达到35万只;年产鹿茸60吨、皮张280万张;特色养殖业实现产值14.06亿元、增加值8.44亿元,平均年递增26.7%。这说明,大兴安岭地区从战略重点、扶持性政策、产业结构与布局、氛围营造等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特色养殖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基础。特色养殖业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规模,而在于效益。如果养殖业效益好,只要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合适,规模自然会扩大。效益好的根本前提还是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投入产出比。调查表明,我省&十五&期间虽然在茸鹿和毛皮动物饲养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鹿茸的质量不及吉林和辽宁,毛皮质量不及辽宁和山东,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2004年中国出口毛皮制品19.8亿美元,产自我省的皮张和制品出口额还不足半个零头。虽然毛皮制品和鹿产品等野生动物产品的出口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但最大消费市场仍在国内。山东、河北、辽宁、吉林等省在毛皮动物和鹿类饲养的基础好、规模大,是国内市场的主要供应地。养蚕业中,我省柞蚕鲜茧销售价格约9000元/吨,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6%。桑蚕茧虽然略有质量优势,但受限于桑叶单产量而致使总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我省蜂蜜价格7500元/吨,略高于全国平均价格,但出口价格约1201美元/吨,比世界平均价格低21%。因此,我省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挤占一个显要位置,除了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外,还必须在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上下功夫,缩小效益上的差距。我省毛皮动物和鹿类饲养产品质量低下、生产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就毛皮动物来说,蓝狐、水貂和獭兔是最主要的品种,而其种源几乎完全依靠从芬兰、丹麦等国进口。芬兰和丹麦的水貂、蓝狐等的生产性能居世界前列,但是其生产性能取决于遗传品质以外,还与饲料、饲养方式和管理水平有关。引进种兽后,马上就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自然条件适应性的问题,北欧属于海洋性气候,而我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湿度、光周期等明显不同。所以,气候适应性成为制约生产性能的第一位因素。其次,饲料方面,&中餐&和&西餐&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营养水平达到要求,但是不同的饲料原料和加工方式也影响适口性和消化率。第三,对本地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各类疾病。第四,因为非常复杂旦尚不明了的原因,蓝狐等引进后育成率从原来的7-8只/胎降至2.5只/胎以下。所以,对引进的中原必须进行本土化驯化,提高其适应性。另外,我省毛皮动物饲养业普遍都不重视遗传管理,尤其是小型饲养场或农户饲养更加忽视遗传因素。引种后由于不适当的交配方式造成品种退化,生产性能明显达不到原种的水平。我省养鹿业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饲养、繁殖、育种、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上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并没有使我省养鹿业得到明显的推进,其原因是这些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建国以后,全国培育了双阳梅花鹿、西丰梅花鹿、清源马鹿、天东马鹿等人工饲养品种或品系,我省仅培育出兴凯湖梅花鹿一个高产群体。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全国养鹿业自由度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种群规模的同时,忽略了遗传管理,致使一个种群内常常含杂不同品种或品系的血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双阳梅花鹿,作为国内早期培育出的优良梅花鹿品种,曾被引种到全国各地,成为我国圈养梅花鹿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过去20年来与其他品种进行频繁地杂交,其原有的遗传独特性已经被破坏,生产性能出现分化,大兴安岭林区引种的梅花鹿主要是这类杂交鹿,达不到种鹿要求,基础种群质量低下决定了生产种群生产性能自然良莠不齐。这是限制大兴安岭林区养鹿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其次,大兴安岭林区养鹿场受饲料的限制非常严重。当地较大型鹿场采用青储玉米秸秆作为饲料。由于当地生长期过短,玉米在开花之前就停止生长,这样的青储饲料营养价值非常低。同时精饲料完全依靠山外引进,运输成本特别高。小型鹿场情况更差,有的甚至于把山上割来的树条被梅花鹿采食以后,再收集起来喂马鹿。更有甚者甚至把粪便中没有消化的食物用水冲洗后在作为饲料。鹿类生长不同生物学时期,对营养需求不同,幼年的发育状况与成年后产茸能力密切相关。饲料上限制(主要是营养水平不够和不符合不同生物学时期的营养需要)也是造成产茸能力良莠不齐的重要原因。第三,调查发现,大兴安岭地区鹿场在鹿茸成熟度鉴定和鹿产品初加工技术支撑普遍不够。很多鹿场因过分追求鹿茸重量而拖延锯茸时间,结果导致绝大部分鹿茸固化过度而成为等外品。大部分鹿场都不熟悉鹿茸加工技术,使其鹿茸质量进一步降低。第四,由于饲料、管理、气候、防疫能力等条件的综合作用,大兴安岭地区梅花鹿和马鹿幼子成活率仅有60%多。上述问题的不到根本解决,大兴安岭的养鹿业就无法发展,作为高风险的行业,甚至走向崩溃。目前全省柞蚕饲养中,缺乏生态式养蚕技术,柞蚕场不能达到循环型的可持续利用。在柞蚕保育母种生产中缺乏适合&二化一放&生产的配套技术,直接影响着生产柞蚕种根和种茧质量。桑蚕生产中桑叶亩产过低,经济效益差。在蜂业生产中缺乏高产蜂胶蜜蜂品种和高产王浆蜜蜂品种,直接影响着农民生产蜂胶、王浆的积极性。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长久持续的特色养殖业必须形成在一些品种上纵深发展,同时有多品种、多层次的横向拓展的格局。由于鹿产品、毛皮、蜂蚕产品属于高档消费品,无论是原料市场还是产品市场历来波动都很大。20世纪80年代,国际毛皮市场的波动曾不止一次地造成北欧、北美和中国毛皮受饲养业的萧条,甚至很多优良种兽都被宰杀。鹿产品市场的波动也一样重创过养鹿业。新西兰、北美的养鹿业以肉用为主,鹿茸是副产品,往往鹿茸没骨化时鹿就被宰杀,这种鹿茸在质量和售价上对我国的鹿茸产生巨大的压力。维持地区产业的稳定就必须使产业具有内在的弹性,而这种弹性至少决定于三个方面:第一,产品的科技含量;第二,优良种源的保存能力;第三,产业成分多样化的程度。产品科技含量越高,附加值就越高,对资源规模的要求就越低,市场波动时利润的弹性空间就比较大。特色饲养业的软肋是种源。产业萧条时,饲养单位会大幅度缩减种兽的数量以降低损失,其饲养的优良种源也在淘汰之列。产业恢复时,由于种源的缺乏又带来恶性竞争,甚至发生炒种欺诈事件。如果建立专业化的种源中心,饲养单位就不需要在育种方面投入时间和经费,调节生产规模的自由度就会增大。而种源中心可以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来保存种源和调节种源的供应能力,全行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就会提高。特色养殖业的市场风险总是以单一品种或少数品种的波动为特征的,如果一个地区养殖品种过于单一虽然有利于扩大规模,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低。反之,如果饲养品种多样化,则总体上抗御风险的能力就提高了。综上所述,要在大兴安岭林区建立健康、稳定、高效的特色养殖业,关键之一是要攻克其中的关键技术,并使之有效推广。因此,我们拟在&十一五&期间,依托于大兴安岭林区的地理、气候、资源、政策和优势已有的特色养殖业基础,以茸鹿和毛皮动物养殖中的关键技术为研究目标,通过建立并推广关键技术推动地区特色养殖业健康、稳定、高效地发展,使之逐步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借鉴和拉动作用。为了突出重点,集中经费和科研力量达到重点突破,本项目以培育和保存优良种源的关键技术、饲料加工关键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为主要内容。
三、项目的基础条件:与项目相关的前期工作情况,现有技术基础和工作基础,包括前期所取得的成果或技术(工艺)情况,国内外在该技术领域的专利情况,相关领域的试验及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开发队伍和产学研结合等情况(一)、知识和技术储备鹿类养殖:项目组承担单位国内是较早开展鹿类研究,在鹿科动物动物饲养方面,先后完成了&马鹿新品种培育研究&、&茸鹿分子遗传标记筛选的初步研究&、&提高梅花鹿繁殖成活率综合技术研究&、&高产马鹿品种培育&、&诱导梅花鹿同期发情综合技术研究&、&鹿育种与生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制&、&中国茸鹿品种(品系)群体分子遗传关系分析&、&中国茸鹿品种(品系)随机扩增多态DNA及遗传关系分析&、&优良北美马鹿种源及改良技术引进&、&鹿体外受精与胚胎培养及绿色肉用马鹿培育综合技术研究&、&鹿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研究&、&鹿胚胎体外培养技术研究&、&鹿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研究&、&梅花鹿产茸遗传潜力早期鉴定技术的研究&、&黑龙江养鹿业调查&、 &鹿控光增茸技术研究&、&鹿茸增产综合技术研究&、&平山鹿群改良技术研究&、&鹿产品开发利用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其中&驼鹿生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项目、&鹿茸增产综合技术的研究&项目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省野生马鹿种群现状及其合理利用的研究&项目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东北梅花鹿核心群选育模式&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正承担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北美驯鹿新品种及饲养繁殖技术引进&、&鹿复合饲料研究&等课题。此外,在鹿的人工授精、鹿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饲料、鹿茸生长的分子生物学过程等方面与加拿大、新西兰开展合作研究。课题组已经掌握了国际和国内有关鹿养殖技术成果,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毛皮动物养殖:项目组在国内开展毛皮动物养殖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20余年,掌握国内和国际野生动物饲养业的状况。先后建立了狐狸人工授精技术、褪黑激素毛皮催熟技术、芬兰大体型蓝狐国内育种、毛皮兽高效养殖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狐狸人工授精技术、研制了褪黑激素毛皮催熟植入物两项成果均分别获得国家林业局和外经贸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通过鉴定的黑龙江省科技厅项目&黑龙江省芬兰优质种狐养殖扩繁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该项目利用芬兰引进的优质北极狐,在黑龙江省范围内进行养殖扩繁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纯繁种狐已超过2万只,改良原有种狐10万余只,母狐产仔率达到80%以上,母狐群平均育成仔狐4只以上。研制生产了&华隆&牌狐狸专用饲料,推广到全国10个省份,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体。到2005年累计推广配合饲料4.67万吨,总产值近1.5亿元,其中在黑龙江省销售饲料1.327万吨,使上万家养殖场(户)受益,为养狐业创造的效益测算为1.868亿元。依托于我省的养殖基地,举办了5个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2002年由受培训学员完成的人工授精的母狐数达6.2万只,估算增收2000多万元。2003年人工授精狐达12万只,估算增收6000多万元。国家科技部成果推广项目&毛皮兽高效养殖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推动了华北、东北各省毛皮兽养殖的新模式的建立,创造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在研的国家科技部948引进项目&珍贵毛皮兽质量评估及繁育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是毛皮兽育种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预计推广后将是我国毛皮动物遗传管理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蚕蜂养殖:我省养蚕蜂已有50多年的历史,现已形成养蚕养蜂的新品种培育,示范及饲养技术等一整套适应的技术。一大批高、中、初级的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人员以面向生产、服务蚕蜂农宗旨从事本行业工作,先后解决了柞蚕&二化一放&生产技术、&剪翅剪足,纸上产卵,挂纸上山&、&寒地蚕桑高产综合技术&等一系列影响我省蚕业生产的技术难题,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蚕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以&天蚕人工驯化&、&桑树新品种选育&、&柞蚕白茧新品种选育&、&柞蚕大型茧新品种选育&、&北纬48&-49&地区千顷高效桑综合丰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蜜蜂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治&、&801防治蜜病毒病&、&蜜蜂生物杀螨剂的研究&、&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绿色蜂蜜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柞蚕高饲料率新品种大三元&等课题为代表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项科研成果及多项省科技进步奖。先后承担了近50项国家、省部级及部门的科研项目,有15项成果获地市的奖励,有10项成果获省级以上的奖励。育成了白茧系列,德花系列及大型柞蚕新品种13个。研究出的柞蚕复式消毒技术、二化一放保种技术及二化一放放养技术等12项技术,现已全部应用于生产。其中&剪翅剪足、纸上产卵、挂纸上山&技术是我省50年代末研究出并应用生产,该项技术已在整个柞蚕区推广并沿用至今。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90%以上。为了推动全省蚕蜂生产的发展制定了25项蚕蜂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达90%以上。种质基因保存与产品鉴定:项目组在种质基因资源保存方面已经开展了10年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在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建立了梅花鹿基因文库、从中筛选出微卫星等遗传标记成为梅花鹿人工饲养种群遗传管理的平台,所筛选的MHC等功能基因已经应用于东北梅花鹿和塔里木马鹿产茸能力的评估和优良个体的筛选。目前,项目组的一些成员正在与浙江大学、西北大学合作构建国家基因样品资源库,包括基因水平、细胞水平的种质基因保存库。课题组在野生动物产品鉴定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在国内创建了30多种物种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并应用于走私、盗猎、非法运输和使用得野生动物案件的鉴定中,使&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因技术优势鉴定服务的范围涵盖全国28个省区,享有盛誉。(二)、国内外取得的进展及对本项目的借鉴作用1. 茸鹿饲养与繁殖中国的养鹿业始于50年代,经历了5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大发展时期和60年代、80年代初中期两个低潮。90年代初中期较为低迷,1999年后有所好转后。目前共有梅花鹿、马鹿、水鹿、白唇鹿、驯鹿、坡鹿和麋鹿等约40万头,其中梅花鹿近25万头、马鹿6万头、水鹿5万头和各种杂交鹿1万头左右。我国养鹿以产茸为主,近20年来,育成了国际领先水平的8个梅花鹿和马鹿品种、品系,形成了以吉林省主的梅花鹿饲养核心区域,和以新疆为主的马鹿饲养核心区域,并向全国辐射。建国以来,以吉林省的农业部左家特产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哈尔滨市农垦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在茸鹿驯化放养、繁育技术、人工授精技术、不同生物学时期的营养需要、 茸鹿品种品系的选育、杂交育种、鹿茸加工新技术、鹿的保定药物研制、鹿茸加工设备、深加工工艺、人工控光增茸技术、鹿品种标准化、鹿类常见疾病和重要传染病防治技术、饲料添加剂等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支撑我国养鹿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黑龙江省与吉林省毗邻,而且与吉林省同是野生东北梅花鹿和东北马鹿的主要分布区,在饲养梅花鹿和马鹿方面有着地理优势和技术上的地缘优势。黑龙江省以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市农垦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开展了40多年的鹿类饲养、繁殖、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加工工艺等的研究,与吉林省的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等鹿类研究水平最高的机构保持密切的关系,奠定了我省养鹿业的技术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省先后在牡丹江、尚志、大兴安岭、哈尔滨等地建立了多个鹿场,成为我省养鹿技术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时技术应用的依托单位,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学研究、示范作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作为茸鹿饲养的发源国,我国目前的茸鹿养殖产业还不到世界茸鹿养殖产业的1/4,远落后于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等国。西方国家养鹿业普遍起步较晚,率先开展养鹿的是新西兰,建业于70 年代。进入80 年代,相继建立养鹿业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将养鹿业定位于鹿肉的生产,在先进的畜牧业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87年以后,这些国家发现中国鹿茸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热销状态,于是纷纷在90年代初期开始转向茸鹿的育种和饲养。从世界各地引进优良种鹿,在原有的肉鹿饲养基础上,很快就获得了高产茸鹿品种,并参照中国和俄国的研究成果,确定了鹿茸所含的各种有益成份,并证明鹿茸加工品有抗癌、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和记忆力、加速运动员体能恢复和手术后恢复等功效,研发了多种鹿产品。2003年,仅新西兰的鹿场4300多个,鹿存栏超过150 万头,在全世界养鹿业中名列前茅。鹿业在新西兰畜牧业中已成为继养羊、养牛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养鹿的收入高于养肉羊、肉牛的收入。鹿茸、鹿肉和深加工产品的年出口额达3亿新元,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随着国际化进程,养鹿技术、信息和经验在国际间的交流变得非常顺畅,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可以被引进,经过再研究,形成符合我国各地特点的技术体系。这也是本项目设计技术路线是考虑的重要方面。2. 毛皮动物饲养与繁殖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四国和美国、加拿大的毛皮兽养殖水平居世界首位。在育种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丹麦育成的咖啡色水貂、标准色水貂、加拿大黑水貂、美国短毛黑水貂,以及50多个色型的彩貂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水貂品种。芬兰、挪威的蓝狐、银狐品种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品种,所产皮张80%在0000级以上。貉的养殖在北欧、俄罗斯、中国发展很快,在地区野生亚种的基础上,逐渐培育出体型大、毛绒丰足、适应性好的品种。这些品种可以为我省的毛皮动物饲养业提供优良种源。毛皮动物饲料的研究一直走在前列,北欧、北美、俄罗斯、中国等世界毛皮兽饲养大国都动员了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研究各种毛皮动物不同生物学时期的营养需求,在当地饲料原料的基础上,设计饲料配方,开发生产工艺。毛皮动物的饲料在欧美已经非常细化、品种繁多,并且建立了众多的饲料生产企业,形成集约化生产和供应。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对外交流过程中,对国外饲料的了解逐渐增多,但受知识产权的限制,我们仍未能完全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合适的配方,饲料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总体上仍然比较粗放,尤其是没有形成饲料生产和供应体系。狐狸人工授精技术首先在北欧、北美等毛皮动物饲养大国建立起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精液采集、稀释、短期和长期保存、输精技术、相应的器械和设备等多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率在95%以上,受孕率达到90%。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技术已经在国内建立起来,目前在蓝狐的推广率也达到80%,在技术特点和器械等方面更适合我国饲养场,我省狐狸人工辅助繁殖可以直接推广。貉的饲养量总体上比狐狸小,因此,其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也相对晚一些。但是目前也已经能够大面积推广。我国貉的人工授精技术刚刚开始,是本项目的内容之一。狐狸人工授精技术和国外貉人工授精技术都可对此起到借鉴作用,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前期工作,可望在十一五期间建立并推广。动物繁殖与遗传在北美和北欧非常科学、细致,芬兰开发的线性无偏预测系统(Visual Sampo - PC software),又称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是专门用于饲养场毛皮动物繁殖和遗传管理的软件。该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种兽的评估:如母兽的窝产仔数、仔兽的状况、母性表现、生育能力、毛皮的颜色、质地、光泽、弹性等质量性状,参照拍卖会毛皮质量标准每两年调整更新一次;二是动物ID卡:记录动物的基本情况,如谱系、出生日期、栋号、笼号、等级和雌性繁殖资料,每只动物都有独立的条码编号,便于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遗传规律自动预测后代的生产潜力、近交系数等,由此提供最佳的交配方案。在这个系统指导下,配种始终最大限度地避免近亲繁殖、后代获得最大的遗传收益。2001年芬兰有355个场、21.5万只种母兽(包括12.8万只狐,8.33万只水貂,0.17万只貉)使用该系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这方面的工作非常薄弱,绝大多数很多饲养场并没有谱系纪录,繁殖仅凭借技术人员的经验,遗传管理缺乏目标性,种群发展动向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因此,非常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3. 蜂蚕养殖我国在柞、桑蚕良种资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如柞、桑蚕良种资源基因库的建立和纯种的保存技术已相当成熟,我国桑蚕基因图谱已全面完成,蚕种的使用推广应用也按地域和时间统一、规范地运行;规模化养蚕方面一些省份也有高产技术经验,但与其特有的社会和环境有关,如吉林省选育的大茧型&选大&系列柞蚕品种,在我省表现为抗病力低,易发病。这些技术都可以为我省的桑蚕、柞蚕和蜂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4.产品鉴定方面的国内外进展野生动物产品因物种繁多、产品形式多样、加工方式变化多端,因此产品鉴定非常复杂,在技术研发上困难较大。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产品鉴定方面投入的财力和物力很大,对本国和大宗贸易产品的常用项目检测可以达到准确、灵敏。而在野生动物产品检测方面仅限于物种的识别,如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香肠、罐头等制品中鉴定特定的物种,或者应用化学手段鉴定熊胆制品中的特异性成份,或者通过免疫方法对肌肉、血渍等进行物种鉴定。项目组曾经在美国国家野生动物法医实验室访问和学习,了解了物种鉴定技术研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我国对野生动物产品的利用达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地步,质量技术监督使用的技术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如从熊胆酒或虎骨酒中鉴定熊胆的成分或虎骨的成分、鉴定虎骨来自野生虎还是人工饲养的虎等都非常困难。项目组成员在这方面开展了10多年的研究工作,在野生动物产品鉴定方面开发了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等方法,虽然远没有解决国内的问题,但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内的方法绝大多数都是本项目组成员开发的。在鹿类产品和毛皮动物产品物种鉴定和质量鉴定以及野生和人工饲养的区分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也是本项目要解决的重点。在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组已经拟定了技术方案。(三)、现有的试验示范基地现有的研制示范基地包括:大兴安岭韩家园松涛鹿苑、大兴安岭新林区鹿养殖基地、大兴安岭图强珍贵毛皮动物养殖场、西林吉珍贵毛皮动物养殖基地、哈尔滨市农垦特产所鹿场、高泰牧业哈尔滨有限公司、哈尔滨华隆饲料开发有限公司、虎林绿都蜂业公司、海林蚕蜂站、双城五家子蚕业研究所、宾县九龙山省蚕蜂站桑蚕基地、牡丹江蚕蜂站。(四)、研究开发队伍与产学研结合情况项目组成员都是长年活动在技术研发、技术推广、产业管理的第一线,在承担过的几十个各类科研项目中,体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问题来自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实施科研计划,获得的成果在服务于生产实践。如茸鹿、毛皮动物、蜂蚕育种都是因为我省发展相应的产业过程中,种源成为束缚发展的瓶颈时才开展。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在实验室和各类试验基地进行的,使参与项目研究的基地直接受到科学的影响,最终成为种源基地或技术示范基地,同时在经济效益上得到显著提高。第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是通过专家、技术人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培训,扩大掌握具体技术人员的数量。如蓝狐人工授精技术和褪黑激素毛皮催熟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刘志平教授率领研发小组的人员在国内十几个省区的40多个示范点举办培训班,直接受训人员近千人,其中技术骨干160多人,通过受训人员拓展性培训的人员多达3000多人,从而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全国约有18.2万只母狐人工授精繁育,近18万毛皮兽使用MT植入物。茸鹿配种、繁殖、收茸时节,本项目组的养鹿专家均在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推广工作。本项目仍然沿用这一模式,依靠基地研发技术,并通过示范、培训等活动推广研究成果。四、项目攻关总体目标,实施年限,具体的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年度计划安排(一)、总体目标1.&培育适合我省林区饲养的梅花鹿、马鹿、蓝狐、银狐、水貂和貉优良群体,2.&并建成相应的种源基地。3.&开发适合梅花鹿、马鹿、蓝狐、银狐、水貂和貉等各个生物学时期营养需要的饲料,4.&并建成相应的饲料供应中心。5.&研发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集约化繁殖、遗传管理的系列技术,6.&并推广应用到特色养殖实践中。7.&建立鹿类、毛皮动物优良个体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和鹿产品、毛皮动物产品物种和质量鉴定技术,8.&使之成为保种、集约化繁殖、维护行业秩序的技术依托。(二)、实施年限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三)、考核指标1.&培育梅花鹿、马鹿、蓝狐、水貂、貉各2个优良群体。2.&建成梅花鹿、马鹿、蓝狐、水貂、貉各2个种源基地。3.&建立寒地柞蚕、桑蚕及蜜蜂种源基地各1个。4.&开发适合桑蚕各个生物学时期的系列饲料1个。5.&开发针对梅花鹿各个生物学时期的饲料1个系列。6.&开发针对马鹿各个生物学时期的饲料1个系列。7.&开发针对蓝狐各个生物学时期的饲料1个系列。8.&开发针对水貂各个生物学时期的饲料1个系列。9.&开发针对貉各个生物学时期的饲料1个系列。10.&建立饲料集约化生产和供应中心1-2处。11.&狐狸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到区域繁殖总量的90%。12.&建立貉人工授精技术,13.&并推广到区域繁殖总量的30%。14.&研发适应我省光周期条件下毛皮催熟剂,15.&并建立生产中心1处。16.&建立蓝狐、貉、梅花鹿、马鹿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各1套。17.&培育适合寒地饲养的优良柞蚕、桑蚕种源各1个、蜜蜂种源2个。18.&建立寒地桑蚕制种技术1套。19.&优良柞蚕品种区域推广面积达到25%,20.&桑蚕品种区域推广面积达到26%,21.&优良蜜蜂品种区域推广面积达到80%。22.&建立鹿类、毛皮动物、蜂蚕产品的物种和质量鉴定方法10种。
(四)、年度计划2006年1月-12月:1)&完成项目规划、论证、制定具体研究方案、落实各项研究条件。2)&茸鹿、毛皮动物、蜂蚕选择优良群体作为引进和培育对象,3)&并引进研究基地,4)&开始选育。5)&设计鹿类、毛皮动物精液稀释液、保存液和冷冻程序,6)&并在繁殖季节进行第一轮实验。7)&针对各种鹿产品、毛皮动物产品的开展物种鉴定和质量评估技术研究。8)&着手研究大兴安岭地区蜂蚕、毛皮动物、鹿类的营养需求和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分析。9)&开始设计遗传管理技术的各个模块,10)&细化指11)&标,12)&并在试验基地采集相关数据。2007年1月-12月:1)&评价上年度茸鹿、毛皮动物、蜂蚕育种的阶段性结果,2)&并进行第二轮选育。3)&开展毛皮动物精液冷冻的第一轮实验。4)&评价上年度鹿类精液冷冻的阶段性进展,5)&修改配方和程序,6)&并进行第二轮冷冻试验。7)&继续开展各种鹿产品、毛皮动物产品的物种鉴定技术和质量评估技术的研究。8)&按设计的配方和工艺生产饲料样品,9)&在基地进行饲喂试验,10)&并测定有关数据。11)&制作软件,12)&将基地数据输入后进行模拟分析,13)&并在鹿类繁殖季节开始进行鹿类的测试,14)&并进行完善和修改。2008年1月-12月:1)&评价上年度茸鹿、毛皮动物、蜂蚕育种的阶段性结果,2)&进行第三轮选育,3)&并进行项目总结。4)&开展毛皮动物精液冷冻的第二轮实验,5)&确定最佳方案,6)&并进行项目总结和着手申请专利。7)&评价上年度鹿类精液冷冻的阶段性进展,8)&修改配方和程序,9)&并进行第三轮冷冻试验,10)&确定最佳方案,11)&并进行总结和申请专利。12)&继续开展各种鹿产品、毛皮动物产品的物种鉴定技术和质量评估技术的研究,13)&并进行测试和总结。14)&按设计的配方和工艺生产饲料样品,15)&在基地进行饲喂试验,16)&并测定有关数据,17)&确定各时期最佳配方和工艺,18)&并进行总结和申请专利。19)&将软件在鹿类、毛皮动物基地进行全面测试,20)&完善和修改,21)&并进行总结和申请专利。22)&撰写研究报告,23)&发表有关文章,24)&申请验收。
五、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设置方案及承担单位选择方式(一)主要研究内容1.&有关茸鹿的研究1)&针对鹿群的生产性能良莠不2)&齐和总体水平低下的现状,3)&引进优良品种,4)&结合本地的特点进行适当的遗传改良,5)&并建立一套有效的遗传管理方法,6)&使之适应我省林区的气候和饲料特点,7)&达到较高的生产潜力。8)&为了减少种群生产性能的变异性,9)&有计划地集中选用生产性能优良的种鹿,10)&通过应用人工授精技术,11)&全面、快速地提高整体生产潜力。12)&研究梅花鹿和马鹿各个生物学时期营养代谢的需要,13)&找到最适营养水平,14)&结合我省各地的饲料原料特点,15)&设计适宜的配合饲料,16)&并形成集约化的饲料生产和供应体系。17)&研究鹿茸收获时间、茸重与骨化程度之间的关系,18)&找出最佳平衡点用来指19)&导实践,20)&生产出质优、个大的鹿茸。21)&研究鹿初级产品加工方面开展提质降耗技术,22)&在精深加工方面开展新产品和深加工综合技术的研究。23)&针对3月龄平均成活率仅在70%左右的现状,24)&通过先进的育幼技术和主要疾病防治综合技术,25)&提高繁殖成活率。2.&有关毛皮动物的研究1)&针对狐狸、水貂的种兽从国外引进后,2)&难以完全适应我省北方林区的气候条件,3)&致使死亡率升高、皮张大小达不4)&到原种的水平这一现状,5)&开展适应机制与优良性状稳定技术和遗传管理技术的研究,6)&通过推广,7)&使全体饲养单位都拥有生产性能较高的种源。8)&针对我省毛皮兽饲料不9)&符合各个生物学时期的营养需求,而10)&导致成活率、毛皮质量良莠不11)&齐的现状,12)&开展毛皮兽不同13)&生物学时期的饲料标14)&准的研究,15)&并根据我省气候、饲料来源的特点,16)&设计适合于我省各饲养场的饲料,17)&建成集约化饲料生产和供应的体系。18)&减少种公兽的饲养量可以节约大量的饲养成本,19)&人工授精技术是集约化繁殖的重要手段,20)&因此,21)&需要建立适合普及的狐人工授精技术,22)&建立并推广貉人工授精技术。23)&褪黑激素可使毛皮提前成熟、减少死亡率。针对商品褪黑激素埋植24)&块释放速度、剂量等良莠不25)&齐,26)&致使毛皮质量下降的现状,27)&研制适合我省使用的褪黑激素,28)&并建立推广中心,29)&为广大养殖场提供高质量的褪黑激素。
3.&有关蜜蜂、桑蚕、柞蚕的研究1)&针对我省夏秋季昼夜温差大,2)&不3)&利于柞蚕生长,4)&易诱发蚕病的生产实际,5)&培育出适合我省气候特点的柞蚕优良品种。6)&针对我省桑蚕生产中缺少优良品种,而7)&外引品种不8)&能完全适应我省寒冷气候的实际情况,9)&进行桑蚕优良种源的培育。10)&针对我省桑蚕制种技术不11)&成熟,12)&桑蚕种不13)&能自给,14)&种源全部依赖外省的生产实际,15)&开展桑蚕制种技术的研究。16)&针对桑蚕饲料产量低,17)&叶茧转化率低的现状,18)&引进优良品种通过适当的遗传改良,19)&开发出适应桑蚕生长的系列饲料。20)&建立寒地优良柞蚕保育母种基地1个,21)&建立优良桑蚕种源原种基地1个,22)&建立优良蜜蜂原种基地1个。23)&建立寒地柞蚕、桑蚕饲料及蜜蜂种质资源库各1个。24)&针对我省蜂业生产中缺少产蜜量高等特用品种而25)&生产中又急需的实际情况,26)&通过采用人工授精,27)&远缘杂交等技术手段,28)&开展蜜蜂优良种源的培育。29)&针对我省蜂产品抗生素超标,30)&出口受阻,31)&国际市场竞争力差的实际情况,32)&开展蜜蜂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药剂的研发。
4.&有关经济野生动物种质基因保存与产品鉴定的研究1)&针对鹿类、毛皮动物优良种源(包括引进的和本土培育的)繁殖几代以后出现退化,2)&然后必须依赖重新引进或培育,3)&耗费决资金和技术力量的问题,4)&建立一套遗传管理技术用以维持种源基地优良群体的遗传质量,同5)&时可推广到饲养单位,6)&提高其种源保存能力。7)&建立鹿类、毛皮动物精液冷冻技术保存技术,8)&用以建立精液冷冻保存库。9)&因鹿产品、毛皮产品和蜂蚕产品质量和真伪问题而10)&使市场秩序受到影响,11)&优良产品与劣次产品鱼目混珠,12)&损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13)&需要针对这些产品开展质量和真伪鉴定技术的研究,14)&通过技术打击投机、造假和以次充好等不15)&法行为,16)&维护市场的秩序。(二)课题设置方案: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本项目拟设置4个课题:1.&主要毛皮动物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2.&鹿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3.&经济野生动物种质基因保存与产品鉴定技术研究4.&蜂蚕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三)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只有在相关领域有着雄厚的科研基础,具有强大的科研技术力量和科研条件,并且学术信誉良好的单位才可以成为承担单位。其次,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管理科学、重视科技投入,并且可以贯彻执行项目设计方案的饲养和生产单位可以成为承担单位。在组织上,可以打破单位界限,集中科研力量和条件进行联合攻关。根据以上原则,选择了以下单位参加本项目的研究中: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哈尔滨市农垦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省蜂蚕技术指导总站、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哈尔滨华隆饲料开发有限公司。
六、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关键技术内容,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路线,可能取得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和取得国外专利)及知识产权分析(一)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本项目在大量的国内外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吸收、整合、调整后,着力解决大兴安岭和东南部山区特色养殖业中茸鹿、毛皮动物、蜂蚕养殖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技术上有如下特点:1.&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和整合。各类动物育种过程中既有传统的选育方法,2.&有由现代的辅助繁殖技术;遗传管理技术的研发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生物统计学、生殖生物学、遗传学、饲养学等多学科知识,3.&为茸鹿、毛皮动物种群量身定做,4.&也可作为其他经济动物和家畜种群遗传管理的基本平台;饲料的研发综合了营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饲料学、工艺学的知识,5.&为茸鹿、毛皮动物和桑蚕特别设计系列饲料和加工工艺;产品鉴定技术整合了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生物物理学等知识和技术。6.&实用性。本项目主要目标7.&是为解决特色养殖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而8.&设计的,9.&因此,10.&所有的成果都强调在生产实践中的实用性。一方面深入基层,11.&认真研究茸鹿、毛皮动物、蜂蚕养殖各个环节上的技术问题,12.&总结出技术方面的瓶颈,13.&并将其定为研究目标,14.&另一方面对国内外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进行广泛而15.&深入的调研,16.&从传统和现代两方面的技术入手,17.&寻找突破口,18.&通过建立实用性技术打破特色养殖的技术瓶颈。(二)项目的主要创新点:1.&培育优良种源:采用引进优良种源以后,2.&通过选育,3.&逐渐获得适应我省林区生长的、生产性能优良的群体。4.&开发新饲料:开展茸鹿、毛皮动物、蜂蚕不同5.&生物学时期营养需求的研究,6.&对我省林区饲料原料进行营养成分分析,7.&设计出适合我省林区资源,8.&又适合各种养殖对象的饲料及其生产工艺。9.&建立遗传管理技术:针对鹿类、毛皮动物优良种源(包括引进的和本土培育的)繁殖几代以后出现退化,10.&建立一套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遗传管理技术,11.&直观、简便地为用户提供遗传管理指12.&导,13.&用以维持种源基地优良群体的遗传质量,14.&提高其种源保存能力。15.&优良种兽精液保存技术:在目前短期保存的基础上,16.&建立鹿类、毛皮动物精液冷冻保存技术,17.&以推动优良种源的推广和优良种源的保存能力。18.&产品鉴定技术: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方法,19.&建立各种动物产品鉴定方法,20.&填补质量监督方面的技术空白。(三)成果或知识产权应用、转化、转移的方案1.&培育的优良群体通过示范基地和种源基地向社会普及。2.&饲料专利通过集约化饲料生产基地向社会普及。3.&精液保存库中保存的部分优良种源可向社会有偿施放,4.&以便获取资金来更新和维护精液库。5.&本项目建立的鉴定技术、冷冻精液技术等将被申请专利,6.&专利所有权和使用权均为项目承担单位所有。
七、项目的关联行动:相关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落实情况,与其他相关科技计划(工作)、项目的衔接和分工,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其它必要的支撑和配套条件(如基地、示范点、技术或工程依托等)落实情况近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始呈现良好的势头,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的矛盾仍很突出。因此,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仍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应继续优化农业的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强调应根据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加快林业和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我省在&十一五&规划中也强调,要实施好良种、沃土、节水灌溉、优质粮食产业、特色种植养殖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工程。大兴安岭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地提出,以养鹿业、毛皮动物饲养业、蜂蚕业等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应作为区域支柱产业来建设。在这种大气候下,与本项目有关的关联行动开展较多,给本项目创造良好的应用空间。首先,大兴安岭地区在&十五&期间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些特色养殖业种源基地,并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来吸引、鼓励和扶持养殖业的发展。新林、图强、漠河县、西林吉、韩家园子等从国内和国外引进了大批马鹿、梅花鹿、水貂、蓝狐、貉、獭兔、蜜蜂、桑蚕、柞蚕等,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在基础设施上能够基本支持特色养殖业的发展。还与一些大学、研究所签订了特色养殖合作项目,建立信息交流机制,还专门成立了鹿业管理办公室,与200多家知名鹿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了伙伴关系,实施校(所)企联手,研发推广养殖技术。这些工作在地区政府的引导下&十一五&期间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对本项目的实施创造了社会环境、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第二,在大兴安岭地区特色养殖业建立初期,技术力量明显不够,需要引进、消化和应用。项目组的一些主要成员针对养鹿业和毛皮动物饲养业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帮助养殖单位在实践中了解、理解、接受和应用相关技术。本项目将集成国内外先进养殖技术,在该地区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改造,使其在&十一五&期间基本达到科学化养殖。这些工作已经获得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并选定了合适的试验基地,所有的技术改造将在这些基地中实施,并以示范的方式推广到全区。第三,项目组曾承担和正在执行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吉林省的很多关于特色养殖业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的成果经过修订以后,可以直接应用于本区域,而在高寒地区发生的新问题,如冬季动物能量需求高、光周期变化、饲料原料营养水平、外来动物的适应性等等,需要本项目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在其他地区正在执行的有关项目可以作为本项目的参照,并提供经验,是本项目少走弯路。第四,项目由省科技厅组织,由7家科研单位和12个试验基地共同负责实施。项目管理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选定首席专家1名、副首席专家2名,各子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具体研究方案、方法、选择研究人员和监控实施过程,对首席专家负责。经过多次讨论、调研,拟定的4个子课题的具体内容、研究方案和实施地点分别得到落实。
八、项目总投资预算(分项列出),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本项目预算总投资760万元,其中从科技厅申请经费240万元,项目执行单位按1:2的比例匹配共120万元,研究基地以实验动物、场地、设备、人员、管理等各种形式投资约400万元。
九、项目预期成果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分析,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一)预期成果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经济效益:(1)&本项目建立的梅花鹿和马鹿优良群体预计比目前群体的鹿茸生产能力提高20%,(2)&按照目前梅花鹿茸单产1.2kg/头、马鹿茸单产6.5kg/头计算,(3)&将分别提高到1.4kg/头和7.8 kg/头。以近3年鹿茸平均价格计算(梅花鹿茸2200元/kg、马鹿茸1600元/kg),(4)&本项目可以达到每头梅花鹿增收440元、每头马鹿增收2080元。(5)&本项目开发的鹿类饲料实现集约化生产和供应后,(6)&将极大地缓解大兴安岭地区鹿类饲料紧张、成本高、投入-产出比高的状况,(7)&每头鹿的饲料成本可降低10%,(8)&节省人工、机械等二次加工成本20%,(9)&按照目前年均饲料成本梅花鹿1000元/头计算,(10)&马鹿1500元/头,(11)&每头梅花鹿可节省饲料成本300元,(12)&马鹿节省饲料成本450元。另外,(13)&因饲料因素使鹿茸单产提高10%以上,(14)&又可使每头梅花鹿增收264元、每头马鹿增收1040元。毛皮动物饲料成本与目前可能持平,(15)&但因饲料营养水平提高可使皮张质量和大小提高5-10%,(16)&则毛皮动物的效益可提高5-10%。(17)&目前大兴安岭鹿类已经进入淘汰期,(18)&面临更新种源问题。按照当前梅花鹿种公鹿的价格8000元/头,(19)&马鹿种公鹿的价格12000元/头计算,(20)&大兴安岭林区每年需要引种更新种源的费用约100-150万(21)&元。本项目建立种源基地,(22)&以及鹿冷冻精液保存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在种源基地得到应用后,(23)&可以保存优良种质基因和高效利用优良个体的遗传资源,(24)&将每年引种费用减少到30-50万(25)&元左右。(26)&应用本项目的繁殖和遗传管理措施后,(27)&使种源基地和生产单位鹿群体生产性能趋于平均,(28)&可保持高产和稳产。(29)&本项目培育的本土化优良蓝狐、水貂、貉种源后,(30)&可以使大体型蓝狐种兽的价格从3300元/只降低到1500元/只、水貂种兽价格从160(母)-300(公)元/只降低到120-150元/只、貉种兽500元/只降低到400元/只,(31)&并实现稳定的生产种群。(32)&本项目建立的蓝狐、水貂、貉优良种源推广后,(33)&可以把皮张大小提高至少1个等级,同(34)&等质量条件下,(35)&蓝狐皮每张可增收30-50元、水貂皮每张可增收20-40元、貉皮每张可增收30-50元。(36)&按照预期指(37)&标,(38)&蓝狐人工授精技术推广面积达到90%后,(39)&可节省种公兽饲养量90%,(40)&从而(41)&每年节省饲养成本30%;同(42)&时因减少种公兽的量,(43)&皮兽饲养量可提高30%。按当前皮张市场价格,(44)&饲养皮兽比饲养种公兽增收150-250元/张。貉人工授精技术推广30%,(45)&则可节省公兽饲养量30%,(46)&从而(47)&每年节省饲养成本10%;同(48)&时因减少种公兽的量,(49)&皮兽饲养量可提高30%。按当前市场价格,(50)&皮兽比饲养种公兽增收100-150元/张。(51)&褪黑激素毛皮催熟剂推广后,(52)&可使毛皮动物毛皮成熟时间提前4-8周,(53)&每只蓝狐和貉可因此节省成本30-60元,(54)&每只水貂可节省饲养成本30-50元。因为毛皮提前成熟,(55)&冬季死亡率可从减少3-5%降低到0.5%以内。(56)&蜂蚕成果推广应用按全省生产量的30%计算,(57)&我省蚕蜂产量可提高10%以上,(58)&桑蚕可从800元/张提高到2000元/张,(59)&成本可从每2张300元降低到200元,(60)&蚕蜂年增加经济效益3亿元。社会效益:(1)&本项目完成后,(2)&将使我省林区养鹿业、毛皮动物饲养业和蜂蚕业的关键性技术瓶颈被打破,(3)&行业发展进入规模化、科学化、高质高效的阶段。由于产业稳定性提高,(4)&生产规模和就业人口数量将稳步提高,同(5)&时还带动饲料、产品加工、运输、仓储、餐饮、金融等行业的发展,(6)&使更多的林区人口得到妥善安置。(7)&通过养鹿业、毛皮动物饲养业和蜂蚕业的稳步发展,(8)&使林区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后劲,(9)&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提高,(10)&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都将得到改善,(11)&社会不(12)&安定因素减少,(13)&和谐性提高。(14)&本项目建立的产品鉴定技术将成为行业纠纷中仲裁的技术依据,(15)&为维护本地区养鹿业、毛皮动物饲养业和蜂蚕业的健康发展,(16)&打击非法行为的干扰提供技术保证。环境效益:(1)&本项目推动养鹿业、毛皮动物饲养业走向集约化,(2)&饲养场地小,(3)&饲料集约化生产和集中供应,(4)&减少或避免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5)&在发展经济的同(6)&时,(7)&与国家森林资源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我省生态省建设战略目标(8)&相适应,(9)&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恢复(10)&和保持。(11)&饲养场产生的粪便是生态安全肥料,(12)&对当地农业、林业有益无害。近年来出现的循环利用技术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利用,(13)&可以成为沼气等绿色再生能源,(14)&减少对煤炭、天然气的资源的依赖。(15)&蜜蜂是有花植(16)&物授粉的重要媒介,(17)&本项目实施后,(18)&蜂业养殖的主要技术瓶颈被打破,(19)&林区蜜蜂饲养面积得到扩展,(20)&使森林、农作物结实率明显提高。另外,(21)&虫媒授粉可促进远缘植(22)&株间的遗传基因传递,(23)&提高植(24)&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25)&增加生态的安全性。(二)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力分析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都是限制我省林区特色养殖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具有明显地区特点。如茸鹿种源问题中,在吉林、辽宁、新疆等省区培育的优良品种、品系,是大兴安岭林区基础种群的主体。但是我省林区属于高寒地区,光周期、积温、湿度等生态条件与其原产地有着明显的差异,而鹿茸生长的启动和终止与这些因子密切相关,所以,本项目实际上是将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的优良品种进行本土化,使之适合大兴安岭林区的自然环境。毛皮动物和蜂蚕的种源问题与此类似。因此,本项目建立的优良群体将成为大兴安岭林区鹿类、毛皮动物和蜂蚕的主体,占绝对优势,任何未经过本土化驯化的外来品种和种源都将因适应能力问题而遭受淘汰。鹿类动物、毛皮动物和桑蚕的饲料国内外都有很多高效的配方和工艺,但是,配方中原料并不是大兴安岭林区本地原料,饲料生产的绝大部分原料不得不依赖外地引进,增加了环节和成本,只有根据本地原料和动物的营养需求而开发的饲料才适合本地推广应用。本项目就是在已有的国内外新进饲料配方和工艺的基础上,专门设计适合大兴安岭地区的饲料配方和工艺,饲料产品在本地区将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还可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基础。本项目开发的冷冻精液技术、遗传管理技术等都属于填补鹿类和毛皮动物的空白,还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不仅适合于本地区应用,而且可以推广到国内任何地区。同时,遗传管理技术还可以为其他特色养殖对象提供参考。(三)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本项目的成果主要是大兴安岭林区特色养殖业中的关键技术,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其推广应用是以该地区特色养殖业为载体的。只要发展特色养殖业,就必须应用这些为其量身定做的技术。根据大兴安岭地区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特色养殖业是其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扶持下,将会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坚实的产业基础,在&十一五&以后实现快速、稳步发展,成为林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术都将贯穿于特色养殖业发展各个时期,并得到同步发展。
十、项目的风险分析,含技术、市场的风险分析等(一)技术风险分析建立鹿类、毛皮动物和蜂蚕优良种源是本项目的重点内容,技术层面的风险取决于国内外在这些动物育种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我国的鹿类育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先后培育出8个优良品种和品系,课题组了解每个品种的培育经历,已经掌握了鹿类育种的关键问题,同时还有新西兰、北美等国先进育种的经验作为参考,完全可以达到项目预设的目标。我国在毛皮动物育种方面有着50多年的实践,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毛皮动物养殖场都积极开展育种研究,并取得了巨大进展,出版了大量著作和论文。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很多培育中的新品种或品系被迫中止,随后消失。改革开放后,在投机心理合短期效益的驱动下,绝大部分厂家都放弃了品种培育工作,仅有辽宁金州珍贵毛皮动物公司经过11年的努力,在美国黑水貂和丹麦标准水貂的基础上培育成中国第一个水貂新品种&&金州黑色标准水貂。国外关于毛皮动物育种的经验非常丰富,丹麦、芬兰、瑞典、挪威、美国、加拿大等国培育出世界顶级的毛皮动物品种,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项目组已经掌握了国内外的经验,研究基地中引进或可以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作为选育的基础种群,技术的风险较小。唯一的风险是因为突发事件,如烈性传染病的失控、气候因素等造成选育中的动物死亡,但课题组在方案设计时已经考虑了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的方案。饲料配方和工艺的技术参考非常多,也非常成熟,项目组和生产基地已经充分掌握了饲料研发和生产的先进技术,这方面不存在技术风险。种质基因保存技术在家畜、家禽和濒危物种应用非常广泛,技术进步很快,越来越稳定、可靠,项目组成员曾经参与研发老虎、家猪等动物静也冷冻技术,也开展了一些狐狸和貉精液冷冻技术的前期工作,本项目中开展的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就是在这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和展开的,技术风险较小。项目组开展野生动物产品鉴定技术已有10多年的历史,建立了俄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野生动物产品检验鉴定的中心,成为国内涉及野生动物案件的专门鉴定机构,在技术研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本项目提供重要基础。综上所述,本项目技术层面的风险仅在于突发事件影响,在设计项目时已经充分考虑应对措施,并作了充分准备,其他方面几乎没有技术风险。(二)市场风险分析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都来自于大兴安岭林区的特色养殖业,也将服务于该地区的特色养殖业。所培育的优良群体适合于大兴安岭地区,而外来优良品种难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只要该地区发展特色养殖业,本项目的优良群体就会得到推广。饲料产品也是充分考虑大兴安岭地区的原料特点而设计的,在成本低于任何其他外来饲料,在地区特色养殖业中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在其他地区也有同样的适用性,所以也可以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种质基因保存技术和产品鉴定技术具有普适性,在大兴安岭和其他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因此,本项目研发的技术成果市场风险很小。
十一、联合攻关项目完成后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方式本项目集合了省内相关领域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和专家联合攻关,经过协商,在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方式上达成以下共识:2.&本项目主要资金来自政府,3.&因此所产生专利或成果的持有人以课题的第一承担单位为主,4.&包括所有实际参与单位,5.&排名6.&顺序按照对专利的贡献大小。7.&专利或成果使用、转让和公开需经过所有参与单位的一致同8.&意。9.&当专利持有人失去专利或成果使用能力,10.&即专利不11.&能继续为地区特色养殖业发展服12.&务时,13.&应及时转让或公开,14.&保证本项目所获得的专利能够持续地为地区特色养殖业服15.&务。十二、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十三、有关附件:1、前期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2、项目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查新报告等材料;3、落实的关联行动的证明材料;4、项目其它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5、中试项目或产业化项目所需相关产品生产的许可证明文件;与项目相关的其它证明材料或文件等。课 题 分 解 序号&课题编号&课题名称&起止年限&课题承担单位选择方式&经费分配 (万元)&1&&主要毛皮动物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东北林大&230&2&&茸鹿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东北林大&200&3&&经济野生动物种质基因保存与产品鉴定技术研究&&东北林大&180&4&&蜂蚕优良种源培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东北林大&150&
专家组评审(评估)意见项目可行性论证主要从项目的技术、经济、管理等各个层次,对项目立项的先进性和必要性、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科研投入的合理性、项目实施的风险性、转化成生产力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评审(评估)意见应包括:1、项目目标的评价2、对内容设置和课题分解方案的评价3、对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的评价4、现有基础与条件评价5、关联行动评价6、项目运行与管理机制的评价7、项目经费预算的评价8、对项目预期效果分析的评价9、知识产权分析与成果转化的评价10、风险分析的评价
专家组负责人(签字):          &&&&&&&&&&&&& 年& 月& 日
参加评审(评估)专家名单序号&姓 名&年龄&单 位&职务&职称&专 业&签字&1&&&&&&&&2&&&&&&&&3&&&&&&&&4&&&&&&&&5&&&&&&&&6&&&&&&&&7&&&&&&&&8&&&&&&&&9&&&&&&&&10&&&&&&&&11&&&&&&&&
科技中介机构意见:
科技中介机构(盖章) 负责人(签字):年  月  日各专家个人书面评审意见
&&&&&&&&&&&&&&&&&&&&&& 评审(评估)专家个人签名:&&&&&&&&&&&&&&&&&&&&&&&&&&&&&&&&&&&&& 年&& 月&& 日
项目组织单位意见:1、对专家修改意见及专家评审(评估)的意见2、对专家评审(评估)意见中提出的需进一步研究和落实事项的说明和计划安排3、其他补充说明&
项目组织单位负责人(签章):&&&&&& 项目组织单位(公章)&                   &&& 年  月  日科技厅项目主管处意见:
项目官员签字年  月  日
                     (公 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科技厅项目审查意见
&&&&&& (公 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知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