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大道选手签约情况春天是哪一年出生的

语文特级教师肖人翔工作室
当前位置:&&
视频及引申:CCTV星光大道-采茶歌舞《春到井冈》
上传: 肖人翔 &&&&更新时间: 6:45:48
《春到井冈》这支极具井冈山地方特色的歌,是套用万安传统采茶调&铜钱歌&而填词编曲的。
&&& 主唱者廖家淼,乃吉安市著名的本土艺人、万安县采茶剧团团长。能够登上央视舞台,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我县大众来说都属于荣光四射的事情啊!
星光大道《红歌唱万代》盛况回放
2010年1月12日,央视《星光大道》走进吉安,举办《红歌唱万代》专场文艺晚会。
晚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毕福剑、董卿、朱军等主持。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及国内一批顶尖演员与我市250余名群众演员一起同台演出,共同唱响红歌,唱响吉安。晚会共分红色井冈、绿色井冈、金色井冈等三个篇章。&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歌曲《映山红》在3个篇章里3次响起,成为贯穿整台晚会的主线。精彩的节目博得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喝彩声,毕福剑惟妙惟肖的即兴模仿把晚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
19时30分,晚会在点点星光般璀璨华丽的舞台背景衬托下,在序曲《红色音画&井冈山》中揭开面纱。由此,吉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次第展开。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闪闪的红星》、《十送红军》、《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等一首又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红歌穿越时空帷幕,把观众带回到&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的艰苦岁月,唤醒了井冈儿女内心深处流淌着的对革命亲人的缕缕情丝。&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李双江一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以激昂的旋律再现&黄洋界上炮声隆&炮火纷飞的革命斗争年代。
绿色家乡,充满希望。我市组织创作的歌伴舞《我的家乡新吉安》和采茶歌舞《春到井冈》呈现出欢乐祥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喜人局面,并让观众领略了采茶戏的独特魅力。赣鄱大地,美名传扬。《江西是个好地方》唱出了江西的地美物华年丰,也唱出了江西人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坚定决心。
歌声传递豪情,畅想金色未来。大型歌舞《欢乐时光》、《踏歌起舞》、《走向复兴》以及打击乐舞蹈《红鼓连天》,展现了井冈儿女弘扬井冈山精神而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以建设美好新吉安的信心和决心。
链接,点击标题进入:
(1-2转2-2)
中学校园:让红色文化生命化
红色文化就是那些历经岁月,穿透时空,永不衰老,永不枯竭,永远流淌于人类心灵,滋润心灵的清清河流;永远光芒四射,在黑夜中永不陨落的星辰;永远蓬勃,源自烽火狼烟、壮士热血的一脉思想火花与精神遗产。
当今的中学教育,完全可以也应该让红色文化生命化。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创造出红色文化活动类型:美术教师每学期组织学生举办红色书画展,让学生的红色书画作品在校园绽放;音乐教师教唱红歌并每学期组织红歌赛,让红色歌声响遍校园;历史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语文教师每周课前组织学生发表红色宣言、每月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红色生命化教育主题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学生成长;体育教师每节课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等训练,让学生学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
在新课程背景下,还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现&红色文化生命化&。
比如,2010年吉安一中参加全省综合实践活动决赛的课题《红歌伴我们成长》。
其开题报告,非常到位地解释了这个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说明:
  红色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在这片红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红色歌谣。
  红歌作为红色革命歌曲,积淀着一种坚定执著、大义凛然、气壮山河的革命精神。正因如此,北京人民大会堂已唱响红歌,全国的目光也聚焦红歌。我们的吉安是一座有着悠久革命传统和红色经典的城市。作为老区的新一代青年人,我们身处在这个具有浓厚红色气息的城市,自然应当学会一些关于红色文化的知识。红歌包含了一种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它对我们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来看,红歌所追求的民主与科学、自由与人权,具有普世价值;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红歌&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从社会教育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看,红歌体现出集体主义和健康向上的精神;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角度来看,红歌自诞生之初就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成为群众歌咏的经典。
  在我们这个洋溢着红色文化的城市中,红歌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我们这片熔铸红色精神的土地上,红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因此我们把红歌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深入地探究红歌的意义和影响。
  目的和意义:
  一首首嘹亮的红歌,穿越时空,叩击着人们的心弦。在今天物质生活富足、现代色彩弥漫的和平年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更需要精神气节来支撑、激励自己。而红歌恰可以让人们把内心阳光的、高尚的、健康的东西表达出来。一个民族需要凝聚力,一个国家需要蓬勃向上的精神,一个社会需要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红歌正好体现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共同的追求。江西是红歌的源头,红歌所代表的红色文化更是吉安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唱红歌能把广大青年吸引到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上来,红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唱红歌可以使学生受到红色教育。一首首红歌教育着一代代人成长,使大家在唱红歌中受到教育,在红歌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们革命先辈的崇高、伟大,坚定了我们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唱响红色歌曲能够唤醒人们的民族精神与红色记忆。作为井冈山脚下成长起来的高中生,我们有义务发扬红色革命精神,为现在被物质所充斥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这就是红色歌曲所蕴藏的精神力量。我们需要真正理解其代表的历史背景和内涵,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正是经历岁月辉煌以及红歌洗尽铅华、揭开历史幕布后呈现的本质精神。我们的目的正是发扬红歌精神,同时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说明:这是我1999年10月完成的一个设计。(翔子)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建议]
[活动过程]
1934416734
66.588.510
66.588.510
1972(载《江西日报》1998年11月10日)
& 19977169671929113193490967
5019841985
&&& 196557
1987121991
66.588.510
[活动拓展]
[附一]翔子长篇历史纪实文学《井冈山播火》研讨会纪要
万安县文联(1998年5月22日)
197719781985199611199712
5515002500
[附二]《井冈山播火》的双重价值
万安县教研室(1999年5月1日)
11198588019898199800010
&&&&&&&&&&&& &&&& &&&&&&&&&&
&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问题的提出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天然地具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它不仅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具人文性、社会性、知识性和伦理性。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吸取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既造成了现在的初中语文教育好高骛远,与实际生活脱节严重,缺乏生命的灵气与民间的&地气&,同时也使中学生普遍的家乡观念淡薄,既没有一种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缺乏一种立志在将来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第一,通过研究,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同时探讨它们密切融合的教与学的方法、种类以及拓展和深化的途径等,加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培养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教育对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第二,通过研究,立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找出现阶段本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具体的对策。
2.研究的意义
第一,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把乡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利用,能够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以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格局,这样既符合认知心理学和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又能对当前新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第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把语文教学融入于日常教育中,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对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感,对深化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会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一,为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渠道。
使乡土文化成为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既便于把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也便于深层次地挖掘教师、学生的主体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切实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
第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好乡土文化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的农耕文明的文化大国,与此相伴共生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根本。乡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语文课程的改革明显趋向于国际化和乡土文化。
所谓国际化是指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上,非常重视选择那些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精神的作家作品,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了解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兼容和吸收异质文化的胸襟。乡土文化则是指各国语文教育在面向世界过程中,惊感乡土语言文化的流失及其带来的种种危机,越来越注重乡土文化的培植和熏陶。国外语文教育界认为,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不仅是继承一个传统的语言文化、乡土的亲和感,而且要重温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典范和价值。重视语文课程的国际化和乡土文化,反映了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语文教育在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民族传统语言文化继承和革新的的谨慎态度和求实精神。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詹姆斯认为:给中学生上语文课,最好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如一座年代久远的房子的故事或一首学生熟悉的歌谣讲起,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对文学和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出于这种理念,在西欧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意让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方面的收集和编写工作,以亲身参与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为给青少年学习乡土文化提供方便的条件,法国政府规定每年 9月的第三周周末为&历史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全国11518处古迹、历史建筑和国家行政机构免费开放。这一举措深受青少年欢迎,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仿效这一做法。
在语文教学乡土文化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美国。美国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不把成就卓著的人放在学习内容的中心位置,它关注的焦点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从乡土文化教育入手,最大限度的利用社区和地方资源,将过去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是其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首席代言人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在他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中,语文教育就是从社区、乡土文化开始的。这种符合儿童认知心理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20世纪以来,美国几次修改语文课程设置的模式,但都遵循了这种&由近及远&的原则。更为突出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有三十个州的法律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包括本州的历史、文学、语言等内容的乡土文化课程。自20世纪末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颁布以来,美国各州相继出台了各自的课程标准,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就规定,每个中学生至少要学习一学期该州的乡土文化课。
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美国教师发现乡土文化具有的巨大兴趣潜在力,很多教师提倡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 &感受&身边的乡土文化,他们经常把他们的课题安排在社区博物馆,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古代战场、古代工场的遗址、古旧建筑、古代桥梁,观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以增强历史和生活的真实感。在美国,大多数较大的社区都有针对地方社区或州历史开办的展览,尤其欢迎学校团体去参观,在地方博物馆还伴有导游指导。此外,几乎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位或几位老人把他们的大量业余时间花在研究地方文化上,学校鼓励并提供多种机会使学生和他们相接触,这些研究者不仅负责向学生们讲述社区过去的故事,而且还能够指导教师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综合来看,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语文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②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语文课程开发的基础;③语文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④学校和教师在语文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⑤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语文课程开发的依据;
2.国内研究现状
港台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加强了乡土文化教学的规范。香港在回归祖国后不久的1998年开始实施新的初中语文《课程纲要》,新《课程纲要》建议,在&提高和培养学生对过去的兴趣&的同时,要求教师&加强学生对社区及本土文化,以及对世界其他主要文化之认识&。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建立乡土感情和民族认同感&。我国台湾在推行50年国语教育后,从80年代末突然掀起研究如何开展乡土语言文化教育问题。官方还颁布具体实施意见,岛内各县都在努力加紧乡土教材的开发。河洛语、客家话、排湾族语、鲁凯族语开始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有人以《今天不做、明天便会后悔》为题,发表署名文章,大力宣扬乡土文化教育。
比较而言,我国内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
从1903年我国语文学科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传统语文课程理论和目标体系,首先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其次是能力的培养。最后才是情感态度的培养。当时我国语文教学的任务都是要求学生打好&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并认为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实际上还是把知识放在首位。当时乡土文化资源的人文内涵被严重地闲置和浪费,即使是偶尔出现于语文教学课堂之中也仅仅是作为一种僵硬的知识而被提及。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目标体系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比较而言,更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比原来强调知识的学习是重大的进步。但其仍存在着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情感的缺陷,为此中国各界人士对语文教学的不满和指责此起彼伏,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钱理群教授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中曾指出:&目前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中学语文教育在引进人文教育时必须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与此相对应,当时乡土文化资源仍存在着被严重的边缘化的倾向。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以后,《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发给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语文课程目标体系更是强调语文教学应该首先是情感态度、其次是能力、最后是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和情感态度换了位置。以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为引导,目前,发掘乡土文化的语文资源,重视把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重要性在国内的语文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
吴代德在《还学生以语文学习的沃土》中强调,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沃土。语文来源于生活,而且适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离开现实生活来谈语文学习,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语文学习失去了它生长、发育的沃土。
我国大语文教育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提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他认为,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源泉。乡俗文化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著名语言学家刘国正也说过:&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变得呆板。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开始探索编写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乡土文学教材,也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注意到运用乡土资源开展语文教学,特别把乡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据专家统计,目前各地涉及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一半左右与乡土文化有关。这些课题主要包括各地名人故居的维护与开发、历史人文景观中所蕴藏的民间传说和民风习俗、民族的产生与发展、桥梁民居街坊的演变、老城市改造的利弊思考、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状况、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等等。学生通过诸如设计课题、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了对历史和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了乡土文化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以乡土文化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还增强了学生保护本地文物的意识,利用和开发本地语文资源的意识。
更为可喜的是,长期以来被作为语文教学指挥棒的高考内容,也逐渐开始加重对乡土文学内容的考察,如近年来乡土散文在高考试题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纵观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命题者大多选择语言生动且描写细腻的乡土散文作为考查材料,命题的角度也日趋多样化:语言生动的文章大多从语言鉴赏和表达技巧鉴赏等角度命题;描写细腻的文章多就描写技巧和形象赏析等角度命题。命题者往往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很多命题要求考生在阅读作品时既要把握乡村贫困、落后、封闭的历史与变化了的现状,又要明确乡村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这些都突出地反映了我国目前语文教学改革日益认识到乡土文化重要性的新气象。
但客观地讲,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语文乡土文化教学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少数语文教师的个人所为。一些学校虽然有乡土文化教材,但很少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绝大多数甚至没有进行过任何这方面的教学活动,乡土教育处于缺失的状态。澳门教师林发钦在个人网站的寄语中说:&在澳门,一个中学毕业生,可以很了解中国历史,也大致熟悉世界历史,甚至认识一点香港和台湾的历史,但对自己生活的家园 && 澳门的历史却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缘于我们长期缺乏乡土历史教育。& 2003年底,在北师大举行的&人文奥运与民间文化&研讨会出具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甚为贫乏,在有关北京历史与文化知识的调查中,600多名被调查者得分平均为57.6 分。有35 %的市民不知道&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主要修建于哪朝&,为此,问卷设计者&&首师大历史系郗志群教授建议,加强学校对学生在北京历史文化方面知识的教育,这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虽然北京历史文化知识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但95 %以上的家长仍普遍认为有学习的必要。
乡土文化教学的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①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在现有的高考中,乡土文化资源知识的比重仍相对过轻,从学校到家长,再到学生本人,花在乡土知识学习上的时间无不是能省则省。国家规定正式设置的课程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和考试丝毫不沾边的乡土史了。
②国家和地方的教育部门重视不够。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乡土文化教学的规定是很有限的,不仅没有像美国那样由法律规定必修州文化史,甚至没有像港台那样以语文课程国家标准的形式促进乡土文化的学习。在新制定的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仍没有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做出明确规定。
③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够。乡土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民间资源,对学生的语文乡土文化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帮助,西方国家的乡土文化教育之所以开展得有生有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得到来自地区方方面面的支持,如前面提到的美国社区中总会有一位或几位老人专门从事地方文化的研究,并负责向学生们讲述社区过去的故事,指导教师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实际上,在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条件可以挖掘,但社会各界普遍缺乏这种历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导致大量乡土资源利用率低下,甚至是闲置浪费。
从上述西方国家和中国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现状的差异,可以看出:
①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国家法令形式确立其在语文教育中应有的地位,由各地区组织人力统一规范地编写教材,并保证课程的实施,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各地区组织升学考试时对乡土文学的内容也要予以考虑,特别是高考命题。
②作为历史知识传播的具体实践者,广大语文教师应对乡土文化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具体授课时应广泛联系乡土文化的内容,舍得在乡土文化知识上下功夫、花时间,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更要扩展思路,借鉴西方形式,用大量的乡土资源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乡土意识,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③社会媒体应加大报道和宣传,以多种形式呼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提高国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以社会的共同努力,为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每一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区域文化,这其中除包含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之外,还应包含民众对地区历史文化的认同。我们向中学生展示传播乡土历史文化,不仅是在传授知识,也是向将来的民众灌输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的观念。只有对家乡真切的热爱,才能衍生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才能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研究的突破点
因为,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只是体现在某个或者某些教学环节上,在具体的运用方法和途径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在本研究中,抓住&人文性&这一特征,以&人文性&作为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把乡土文化作为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立足&乡土&,紧密结合地方特点加以运用。在运用措施上,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语文学科饱含着浓郁的人文特色,积淀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曾说过:&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掘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养。乡土文化同样也是极具人文性的。它是在一定的地区条件下,经过很长历史时期孕育、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是本地区内人们成长的精神家园,对人的精神滋养和人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乡土文化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又强调人文关怀。
研究的方法
研究过程中,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在研究当前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时,主要运用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认清当前乡土文化运用的趋势;再通过认真地研究总结,探讨出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途径。
②行动研究法。乡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罗万象,而相关的文字资料相对欠缺。在研究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还原事物本来面貌的需要,对有关的乡土文化知识在运用中加以修正,结合语文的教学实际,探索研究两者结合的具体原则、方法和途径。
③文献法。在研究中,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比如,相关的专著、论文期刊、学术论文、政策性文件等,取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
④分析法。在研究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时,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配合表格进行总结阐述,使分析结果直观易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乡土有以下两层含义:① 家乡,故土。 《列子&天瑞》中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 唐朝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 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曹禺在《王昭君》第二幕中:& 长安对于他来讲,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乡土了。& ② 地方;区域。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乡土不同,河朔隆寒。&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七:&字音因乡土习惯或其它原因而多少变更,如英国字的有美国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③.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就是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发端、流行、并且长时期积淀的,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总和。它明显的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例如民风民俗,即个体出生和成长地方的社会发展、地域特色、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地名沿革、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语言文化等。
乡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自然类。即乡土的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动植物和土壤等。这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第二、人文类。即人类在乡土中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等)和无形的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第三、社会类。即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团结、关怀、包容、合作等。第四、历史类。主要指的是本地革命历史(包括遗址、歌谣、重大事件、先烈故事等)。
研究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1.研究的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说:&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2、研究的理论基础
文化环境对个人能力形成有制约作用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2
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力是指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如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多元智能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本课题研究重要的理论依据。
社会互动对个体的知识构建有重要影响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建构主义普遍认为学习是学生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其建构机制含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包括讨论)和意义建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
建构主义强调,意义不是独立地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符合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人本主义主张,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不是由几个不能整合的部分组成的,应当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并且强调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康布思(Combs,et,al.1974)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明确乡土文化运用的特点,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
语文教学的乡土文化特点主要包括:目标设定的发展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参与时机的随机性,成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对参与学生评价的针对性。
1.目标设定的发展性
第一,关于目标设定。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管理学及心理学教授洛克于1967年提出了&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 )。他认为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它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让人们的行为向着既定方向努力,还能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目标相对照,进行调整和修正,最终实现目标。目标的明确度和难度与学习者的绩效是一种线性关系。第二,关于发展。哲学上发展的概念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心理学上发展一词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体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变化;二是其历程包括个体的一生;三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年龄、学习经验;四是个体身心发展是顺序性的,是幼稚到成熟的单向性,是不可逆的。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育生命色彩和人性魅力之所在。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乡土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主动探究学习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操;能够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学习资源的丰富性
我们经常说&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课堂外,生活中也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乡土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最好体现。追溯历史,孔子设坛广传儒学,虽历经千载却盛传不衰。究其原因就是其讲授内容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在古代,平民语文教育就特别注重实用性,比如,幼儿启蒙讲授的《幼学琼林》就是以伦理纲常的确立为目的;《声律启蒙》是为了学习对联韵律;《千字文》的内容是俗语俚语;《乡党应酬》也是一些实用性的文书等等。《幼学琼林》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伦理纲常,更有民风民俗、婚丧嫁娶的规则。由此看来,封建等级制礼仪教育是重要的人生第一课,而语文教学也担负着传道载德的重要任务。所以说,现代的语文教学也必须要服务生活、植根生活。生活的丰富性就决定了乡土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
3.参与时机的随机性
随机性(randomness ),是偶然性的一种形式,是指具有某一概率的事件集合的每个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在乡土语文的教学中,无论是作为教学内容的乡土文化资源,还是作为参与者的学生本身,都可以以随机的方式参与。因为乡土语文具有以下特点:它可以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以重复的方式进行;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可能又多种表现的方式;事先可以预见它以多种方式出现的可能性。因此,基于以上方面,学生在乡土语文的学习中,具有参与时机随机性的特点。
4.成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乡土语文的成果表现形式可以是探究报告、调查总结、研究心得、手工制作、主题活动、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乡土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就决定了成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5.对参与学生评价的针对性
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说过,有益的教师评价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这就告诉我们,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评价不但可以让学生知道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此证明他们的实力所在,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开发自己的潜力。针对性强、具体有效的评价能够让学生豁然开朗,真正起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的作用,还能够让学生有更明确的方向,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广开渠道,解决语文教学内容和时间上的矛盾
为了解决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和时间紧迫的矛盾,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更具有感染力。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多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对课文的赏析和对&乡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
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阅读有关乡土文化的文章,注重用乡土文化培植和熏陶他们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培养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使学生热爱家乡的大自然,热爱家乡的历史和艺术,从而能领悟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将这一切融入到灵魂与血肉中,成为他们生命的底蕴与存在的根基。这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而丰厚的精神基础。
3.开展&乡土文化之旅&活动
开展&乡土文化之旅&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鼓励学生运用调查日记、自办手抄报、诗文朗诵、舞台剧表演、演讲稿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在乡土文化学习中的成果。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之中皆语文,自觉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能够沟通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有利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中,走到社会中,实践学习生活,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家庭生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感受生活。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分析、探究问题,达到实现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处处有语文,时时学语文。具体如下:(1)有针对性地考察自己所在乡村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及相关的名胜古迹;(2)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的方式,分类记录家乡特有的节日、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其渊源。让同学们亲身感悟和体验乡土文化的灿烂辉煌,写出心得体会。
写作教学与乡土文化的结合
乡土作文教学的关键要素是&乡土&,它为教者提供教学资源,为学者提供习作素材。教师必须依赖乡土资源汲取乡土素材,学生写作也必然结合乡土素材。乡土文化就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有了源泉,乡土作文之树必定会茁壮成长。但是,我们要明确,乡土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绝不是&乡土&,只是对乡土文化的个体进行简单地描述或介绍,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肤浅的表现;乡土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作文,它能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这种说法也是太过片面。乡土作文教学,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与乡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碰撞、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教师依托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使其在作文活动中从提升人文素养,构建完善人格品质,并对乡土文化进行反射和润泽,这也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乡土作文教学就必须要高屋建瓴,视野广阔,绝不能囿于作文教学狭窄的时空中,其理想境界应该是作文和育人的结合,也就是说,乡土文化的发展与利用,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方向。乡土作文教学以乡土文化为源头,以开掘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为主题,它能使学生在特定的地域内,拥有丰富的作文资源,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所以能写出鲜活感人的佳作。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又会促使他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往往每达到一个高度,他们的情感体验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而这种升华还会反射给乡土文化,成为贯通两者的桥梁。
毫无疑问,课堂习作是作文实践的主要阵地,但习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常规的习作实践以外,我们也可以尝试结合社会生活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习作实践。
把握乡土文化运用的原则,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地域特色性原则
这里的地域特色即地方性的文化色彩以及地方性的历史积淀。越是地方性的就越是独特性的,所以也是是最容易出特色的。地域特色性原则,就是指在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过程中,必须要以当地乡土的特点和条件为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实施中要以语文教学的主题为依据,以当地的物质文化和客观现实为前提,从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出发,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突出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特殊性。
学科整合性原则
学科整合的具体做法是,整合现在学科划分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性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包括教育技术的整合,又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我在这里特指学科知识的整合。整合(integration)一词的本意是指同一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要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从而使整个系统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面的广泛程度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这就决定了语文必须与其他学科实施整合,才能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历史课和语文课一样,同样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有很多课文如果能联系历史知识来融会贯通,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并且学习兴趣会明显增强,同时也会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学会语文知识与历史知识的整合,使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既能达到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目的,也能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要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地理课中的乡土地理也是我们研究和利用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把语文课程与地理课程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整合,对语文教学和地理教学肯定也会起到双赢的效果。
乡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去探究、发掘和利用乡土文化的精华。这既是新课改的精神,又对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和综合性语文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巨大的作用。
活动体验性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强调&实践&,它&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积极行为&。活动也是心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高级形式&。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学中的&活动&和哲学中的&实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指出,&活动是符合一定的需要,由一定的动机激发,以动作为要素,借助于操作实现&。列昂捷夫在《活动&意识&个性》(1975)中系统阐述了&活动&&个性理论&,强调活动是个性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人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
&体验&,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和引导、鼓励,能激发学生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内化、内省并感悟学习内容,实现学生的内心自主生长。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主动发起、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影响最持久最深刻的行为,学生活动的主要表现为:参与、经历、操作、探究、感悟等,上述活动都属于&体验性活动&。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新课改才强调过程,强调注重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主观体验。
灵活多样性原则
在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以下方式方法:指导学生选择主题,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亲身经历社会生活,从而获得课堂和书本外的收获;组织学生采访乡土文化名人,调查生态自然环境,欣赏艺术造型,感悟家乡的历史和饮食文化,研究民族传承过程;等等。这样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学生不仅能用身体去感受自然风光的秀美,更能用心灵去解读家乡人文历史的神美;可以与自然对话,与古迹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名人对话、与诗文对话,在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扩大自己的视野,使自己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被发扬光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从而实现了传承发扬乡土文化和丰富充实学生精神世界的双赢。
结合乡土文化运用的途径和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途径和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做到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其主要途径有:1.乡土文化史和乡土文学是运用乡土文化的核心;2.图书馆或资料室是非常便捷的利用渠道;3.历史遗址遗迹和历史文物是不可替代的语文乡土文化资源。
1.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
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特征,新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必须担负的重要责任。人文教育也是全球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应该是育人,教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正确协调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学习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最终达到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开展语文素质教育,必须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首要目标,而让师生深刻领悟和把握语文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条件。语文课文不仅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渗透到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它既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充分蕴涵着现代文化的精华,是十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诸多课文中,作为&人学&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人文性。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更新,课文的人文性也更为突出。对于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笔者做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①进行课前语文小活动
上课前可以利用三分钟时间开展语文小活动,例如:讲述家乡的名人轶事、介绍家乡的某一处名胜古迹、让学生唱一首家乡民歌、或表演一段地方戏曲等。每年的传统佳节,还可以让学生组织一个有关的诗词朗诵会或手抄报比赛;每年春节,让学生写春联互赠同学邻居;等等。一个个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利用自己积累和了解的乡土文化知识,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语文能力。
②联系课文阅读
乡土文化符合语文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风土人情等,并学会思考和表达,形成对自己接受新知识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
2.在课外教育活动中运用乡土文化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庄子有语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逐渐认识到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土。它不仅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增长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语言的体验,张扬个性,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更好地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笔者曾带领学生探访过家乡的名人古迹,每次学生们都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学生在探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和谐,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人描述山水的诗文,他们从游历中获取作文的第一手好材料,增强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每次活动后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写下不少佳作,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个&乐&字。
3.在生活大课堂中运用乡土文化
时下因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节日文化开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线。从传统的四大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来看,春节历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以前人们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把春节合家团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但现在&年味&越来越淡。烟花爆竹不能随意燃放,压岁钱也失去了应有的味道,在家吃团圆饭、贴对联、拜年行礼的风俗在城市都已经十分鲜见。清明节是拜祭祖先的重要节日,现在许多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回乡祭祖的很少了,有的只是自己回乡不带自己的小孩;在端午节,很多家庭也只是从超市买几个粽子回家而已。传统节日带给商家的只是促销的商机,带给人们的也只是时间的节点。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学校和家庭两个阵地不可忽视,目前学校乡土文化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家庭教育功能在逐步弱化,在进行乡土文化教育实践中,首先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然后通过学校引导,促进家庭的乡土文化教育.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把学校和家庭作为乡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只有实现学校与家庭的良性互动.才能收到提高乡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作为社会的职能部门,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因势利导推动乡土文化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把&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逐步引导条件成熟的学校开发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文化体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全市范围内的乡土文化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对乡土文化的主要形式和活动现状有全面的把握,组织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主流的新闻媒体等宣传部门,要广开渠道对乡土文化的各种文化形式、文化内涵及传承情况做好宣传,其制作的资料可以与其他部门共享。这样,寓教于乐、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推进乡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4.借助网络信息化手段运用乡土文化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无疑会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特别是电子教材的开发利用,带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它采用音、影、画全方位的展现,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在乡土文化教育中,网络信息化是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远古文化的魅力,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网络环境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和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利于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还可以让学习者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书籍光盘和网络上的信息软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为学习者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制,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体制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的地位。建立科学的、与语文教学特点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促进乡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适用的评价方法
基于语文课程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四种评价方法:过程参与评价 (自评与互评、激励性评语评价、家长评价)、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 (小论文、探究有感、小制作)、学期总评。
1.过程参与评价
过程参与评价可以从课堂表现、古典文化的背诵积累、日记习作、课外阅读、摘抄、课外活动、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在评价中,灵活运用自评与组评的方式,教师可以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家长也要参与评价,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全面的调动。
2.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美国学者格莱德勒从档案袋的功能方面,将其划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和课堂型五类。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3.成果展示评价
学生探究乡土文化的阶段性成果,可以通过写研究论文或者探究感悟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于一些传统的手工制作,学生可以学习制作方法并亲手实践,在学习中体会到动手的乐趣,收获成就感。
4.学期总结评价
学期总评是教学评价中最常使用的阶段性评价方式,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符合学校工作的特点。每学年的两个学期都可以对学生参与乡土文化学习的情况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价,把他们所有的探究成果加以归纳评估,既能够总结以前的学习成果又可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科学的教学评价对乡土文化运用的作用
1.激励作用
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促进和强化的作用。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得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一定量的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的确会有明显的作用。较高评价能给教师和学生精神上的鼓舞,从而激发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的积极性。
2.调控作用
科学的教学评价的结果是一种反馈信息,通过这种信息,教师能够及时把握自己的教学情况,学生可以得到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以此成为师生调整教学行为的客观依据。有了这种客观依据,教师就可以修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改变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由此看来,教学评价能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可以得到反馈和调节的可控系统,也使得教学效果能越来越接近预期目标。
3.教学作用
教学评价属于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获得长进或者飞跃。教师在预测学生水平的前提下把学习内容用测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试题含有一定的有意义的启示,激起学生探索和领悟的兴趣,从而获得学习经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渠道。本研究从乡土文化现状的调查入手,把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学和乡土文化交汇融合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加以整合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深化乡土文化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也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生活意义,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的课堂。
换言之,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之中,才能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要,让教学&活&起来。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改变了以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格局,把喜闻乐见的反映当地人们生活情况的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让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都进入到教学过程,以达到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山东潍坊经验)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光大道选手签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