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摄影者三脚架脚架底部可以锁住轮子移动的脚架叫什么?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或
TA最近发表的主题
TA加入的小组
22545个帖子
1701个帖子
1453个帖子
10861个帖子
5442个帖子全新的摄影包思维 PhotoExpert 脚架摄录包T3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我们通常听到的相机包是Loewpro、National Geographic、或者是KATA、Jenova等等的外文名称,如果听到牌子叫做“摄影玩家”是不是会让你想回头看看呢?这家公司创立于今年七月,推出的第一款包就是我们这次所要介绍的PhotoExpert T3,包包内的东西除了脚架以外,制造地是来自树林、桃园、彰化等我们都很熟悉的地方。PhotoExpert T3又名为“脚架摄录包”,顾名思义,这款包包里面有个脚架,而且可以做为拍摄与录影之用。
包包里面有脚架?
没错。包内有脚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拍摄的稳定度,以及减轻器材重量的负担。而且它的背负的方式相当前卫:放在胸口的前背式。请问各位有看过市面上哪一款相机包需要背在胸口的呢?有的话恐怕也是少之又少吧。其实它的背法基本上还是后背,平常在走动或爬山时最好的方式还是把包包放在背上,让胸部扩展,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让肺部伸展呼吸。但是在使用相机的时候,就可以把包包换到前面,并且把相机放在内置的脚架上,一来可以减轻脖子的负担,二来因为相机有比较稳定的支撑,所以手震的机会理应也会稍微降低一些。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就来看看我们的介绍吧!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包包的尺寸还不小,29x17x42公分,相当于一般中型背包的大小。放进所有的配件后重量约2.2公斤。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随包所附赠的东西还不少,除了保护包包外复的保护套以外,还有附赠两个镜头袋、一个机身保护套,还有一包白色的除湿袋。买相机包送除湿袋倒是满鲜的...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包包正面中间的拉鍊里放的是雨衣,除了包包与身体接触的那一面没有包复以外,其他都可以防水。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前方的名牌为金属镀铬材质。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相机包的外部材质是1680Den尼龙,内部材质则是210Den。
到底什么是Den?我想女生可能对这个单位比较熟悉。当女生在买内搭裤或者丝袜的时候就常会遇到这个数字,通常越厚的内搭裤Den数就越大。这个Den是Denier的缩写,它是“线密度(又称纤度)”的计量单位,定义是“每9000公尺纤维的重量”。女生夏季穿的丝袜通常在20Den左右,代表这一件丝袜如果有60公克重的话,里面就有27,000公尺长的纤维在里面,实在是无法想像对吧!这个包包的是1680Den尼龙,代表PhotoExpert T3所使用的是每9,000公尺1,680公克重的尼龙纤维。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相机包左侧有两个口袋,一个是上方的小型拉鍊内袋,下面的则是可以连结到背包内部的开口。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侧边上方的口袋容量并不大,长宽大约是一包随身卫生纸的面积,这个地方也可以用来放置手机。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下方的开口是作为快取用,拉开拉鍊即可取出镜头。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包包的右侧一览,上方的一大片就是相机包的主要开口,只要往上拉就可以打开。下方也如左侧一样可以连接相机包内部。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T3有一个快速掀开“屋顶”的设计,只要从侧边往上拉就可以了,盖起时利用拉鍊个别将左右两侧拉回。上次介绍的中,其中的Manfrotto SB390也是这种掀屋顶的设计,不过它只能掀1/3左右,相机如果想要轻易拿出来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相较之下PhotoExpert T3屋顶全掀的设计快速多了,而且拿取方便。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因为包包的上方是把整片屋顶掀开,所以打开之后一定会露出一条长长的屋顶,这里做了一个简单的小设计,就是在屋顶下方做一个魔鬼毡,然后可以将这片盖子反折并且放入包包侧边的袋子里,所以前背使用的时候就不会甩来甩去。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前面说的屋顶反折之后可以折在包包里面的这个地方,如此一来就不必担心它会甩来甩去~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背包背部的扣子是为了固定左右两侧的背带,在后背的时候可以让包包不致脱落。其实旁边还有另外一组较长的扣环,可以让你在前背的时候向后锁扣,固定相机包。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将背带翻到前面的样子,整个包包的背面都是透气的孔洞材质。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与身体接触的部分为网状材质。上面布满了小洞,所以可以在与身体接触时也能保有空气进入的空间,背久了也不至于闷热,目前后背包大多是使用这样的材质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该进入袋内看看了。是的!你没看错,这款包就是一根脚架插在中间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在开始看脚架之前,我们先看看里面的配件好了。里面有一个收纳小隔间,可以放置镜头或闪光灯等摄影配件。不过比较特别的是它的置放方式为直式,因为T3的中间插著一根脚架,所以你无法在这个相机包里面横放东西,意思就是说用来固定这个小隔间的魔鬼毡是在侧面(刚好是图片看不见的那一面)而非下方。放的时候开口朝外而非朝内,所以拿这些镜头的方式是从包包侧边下方的开口取出。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在内袋的隔间设计也颇具巧思,在一般的摄影包内袋的挡版通常是一片平坦的附魔鬼毡泡棉,所以如果你把内袋直放的话,里面的镜头或器材就会相当容易滑落。PhotoExpert的挡板设计还在边边上多做了2块突起,里面没有泡棉但有一片硬塑胶片。因为这款内袋是被设计用来直放,让使用者可以从侧边直接将手伸入内袋拿取器材,这时隔板内若没有边边这个小突起,里面的镜头或闪光灯就会很容易滚动或滑落出来。是个贴心的小设计,虽然如此,我在放镜头时还会多加一个小动作,就是把这片挡板斜著放,朝外的部分较高、朝内的部分较低,这样放在里面的镜头滚出来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包包的本体与内袋里层皆使用8mm泡棉+2mm的塑胶板。因为有一片硬塑胶板的关系,所以不论内袋或外部都满扎实的,相较于之前特别企划的几款包都来的硬。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相机内部的空间部分,右方是置放滤镜的位置,一前一后共两个存放袋。左边则是记忆卡、读卡机等等相机周边的配件存放处。不过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个部分没有拉鍊或其他保护措施,按照道理若要存放小东西的话,要嘛是使用拉鍊把这些小型配件保护好,不让它掉出,不然就是像Lowepro做个魔鬼毡的小盖子,还有里面本来就很窄的设计让记忆卡不至于松脱。背过相机包的人都知道,我们不可能一直背着它,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背包放在桌子或地板上,因为碰撞或者是倾斜而倒掉是很常发生的事情,如果这款包倾倒的话,图中的读卡机、镜头盖会很容易掉出来,虽然不会不见,但要伸手去找就不是让人太高兴的一件事...
因为这个问题反映原厂,他们表示无拉鍊的设计是为了要保护相机,因为相机是锁在脚架上面的,很有可能会因为拉鍊的金属拉环或者是扣子部分与相机碰撞导致伤痕。但我认为仍然有不让相机受伤的保护法,例如Lowepro的魔鬼毡,或者多做一小层把拉鍊藏起来,反正就是不要让东西容易掉出来就是了,真的没有人喜欢在包包里面乱抓东西的感觉。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内部也有笔电的存放空间,我在里面塞了三本壹周刊,大约是一般11吋笔电的大小。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相机的另外一侧是长形的存放空间,这里都是有拉鍊的。可以存放充电器或者闪光灯的电池盒等较大型的物品。你可以看到拉鍊延伸的最左方有一个黑色的小块,它可以把拉鍊头的末端藏好。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随包附赠的2个镜头袋实在是有点佛心来着。稍微搜寻一下就可以找到这是一个深圳的牌子─Lynca(力影佳)的中、大型镜头袋。中型高度14公分,大型18公分,直径皆为10公分。图中左右分别为Canon EF-S 60mm f/2.8 micro与EF-S 17-55mm f/2.8。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镜头袋的材质是0.3mm潜水布,防护性很算是中规中矩。可以避免摩擦与一些低强度的碰撞。使用上的感觉是袋子很硬,将袋口束起时需要花一些力气。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附赠的相机套,画面中的相机是600D与18 - 135mm镜头,可以将正面完全包复。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背面的话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的相机已经明显地超过600D这类相机的大小,例如5D3或者是D800等等的中高阶机种,相机套就不足以提供完整的保护,但是拿来做广角或普通标准镜头的保护套依然是绰绰有余。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终于来到重点─底座与脚架。高中数学都有教过“两点呈直线,三点成一平面”这个法则。所以一般的脚架都是三支脚,因为三支脚无论是否等长,放在地上的三个支点连成的切面都可以成为一平面,除非脚架本身不稳固或地板容易松动、重心不稳或其他因素,理论上都会是稳定的。若是三支脚以上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这是物理学上的定律无法改变。既然超过三支脚就不稳了,一整个面的“无限个点”稳定度肯定无法像三脚架一样。所以很明显的,这个设计并非要取代三脚架,它不能在凹凸不平的表面稳固地站着,也无法保证能够在平坦的地面上让你曝个超过5分钟的星轨。
另外,三节单脚架都可以个别拆卸,并且可以个别单买,但是脚座就不行了(不然你就可以拿你自己的包包装啦~)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PhotoExpert有两种版本,差别在于脚管的长度,一个是拉长为45公分的两节脚架T2,另一种则是最长为60公分的三节T3,这次借测的是T3。它们各节拉开的方式只要在关节处旋转1/2圈就可以松动。下方的套子为红色绒布,负责保护下方的底座板。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底座板材质也是铝合金,厚度仅有2mm,重240克。经询问后才知道打那些洞其实是为了减轻重量。而螺牙的位置为什么不放更里面一点?或者为什么不放在中间?其实这个位置是在“铝的刚性”与“脚架稳定”中所做的平衡,如果把螺纹做的太里面,铝板可能会因为脚架与相机的重量而导致弯折或断裂,若是做的在铝板的正中央则容易让整个包包重心前倾。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铝板的背面有什么好介绍的?你可以注意到这不是使用焊接的方式将上面的螺丝与铝板做接合,而是使用造船的技术将螺丝铆上去,接合度会比一般焊接还要来的强。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脚架上方的云台可承重5公斤,不过里面并没有附快拆板,所以在装卸相机时会有一些麻烦。还好这个螺丝够大,即便是装上单眼相机下面也可以露出一块来让你旋上。
听不懂?看看影片就知道:
这段影片里我用了两台相机,一是Nikon D80,第二台是SONY A99,在10秒的地方你就可以注意到这个螺牙设计得有点长,老板说是因为安全的考量才这么做,所以在中低阶机身如Nikon D5100、D7000或者Canon 650D、60D这样级距的机身里,螺牙的长度会超过机身的螺孔;若是像中阶以上的如D700、5D2或者是A99就可以完全将螺丝埋入孔中。
不过A99跟其他中阶以上的的机身不同,因为它底部特别宽大,所以在你要拆下螺丝座的时候手指头会缺乏施力点。若是相机装上电池手把,或者是高阶机身如D4或者1DX也会有相同的问题。如果是摄影机就更不用说了。螺丝孔过长的问题还好,只是不好看而已,但没有快拆板真的有些麻烦。因为总会有需要把相机拿在手上的时刻,如果当下相机是背在前面那还可以,若是后背的状态,你还要先包包打开才能旋开那个螺丝头。所以还是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使用自己的云台,拆卸相机的速度会比转螺丝来的快很多~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幸好,脚架的零件皆是可以替换的,所以这个部分所用的螺牙也是公定的1/4吋,可以让你装上自己喜欢的云台。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例如原先所附的云台没有快拆板,我想要换上自己有快拆板的云台,就只要把他旋转锁上去即可,不会有任何相容性的问题。若是你的器材螺牙孔径是较大型、录影机用的3/8",之后也会推出转接的套件。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买脚架最在乎的当然是稳定度!7D、电池手把、17-55mm f/2.8、保护镜&相机背带,总共1,993公克,拿在手上一整天真的是练举重来着。放在这款脚架包上面的目的就是可以让两手轻松,但这个看起来略显单薄的云台与脚架是否能够撑住呢?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将7D装上后,云台与脚架都是可以撑住相机并且不会倾倒,云台上锁后的紧实度不是问题,不会慢慢垂下来,球形云台把相机咬得紧紧的,但脚架的稳定度方面仍需要再加强。话说回来,一般实际使用时,我们并不会将这个脚架组从包包里面取出来,通常我们是前背着整个相机包在使用,所以稳定度仍然是取决于个人握持相机的方式还有呼吸等等。通常不会像上面三张图这么做,但若是要拿出来放在地板上拍也是可以的,虽然不会倒,但锁上云台后脚架仍会稍微晃动,建议拍摄时还是调整为倒数计时拍摄,避开这段晃动的时间。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T3的脚架在全部收起来的状态下,低阶的单眼相机大概只能露出半个镜头,这里的7D因为有加装电池手把的缘故,所以才可以探出镜头来,普通状况下是会被盖住的。拉高时大约可以与头等高,可以做一些高角度的拍摄。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相机收在包包里的样子,原厂也是建议这样置放相机。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从侧边来看相机包的收纳方式。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相机包的右侧为了防止倾倒,还做了一个扣环保护。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原厂建议的收纳方式:将相机套进相机套,然后转头收纳。相机套可保护相机与镜头不致刮伤。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原厂借测时有附另外一个套件“录影管”,是专为有录影需求的人所设计的配件,说穿了其实就是一个延长的弯铝管。不过这是要另外加购才会有。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只要装上原先的球形云台,然后在录影管的另外一端再装上另外一个云台,如此一来就可以拉远录影机跟身体的距离,可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可以运用。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上方图是在录影管末端加上Giottos球形云台的成果,若是没有加装录影管的话,身体与相机距离太近,云台上的握把会不容易使用;加装录影管后让机身与身体保持一段距离,相机移动的幅度可以更大,也可进行较低角度的拍摄。
实背方式与使用心得: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万佛朝宗!!!
离机闪是原厂建议的拍摄方式,上图的快门线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只是想要呈现解放双手的感觉,实际上快门线根本不需要(而且这个姿势看起来有点蠢...),使用相机包+右手就能够稳住相机,这样使用左手拿闪光灯的效果,会比右手握持相机、左手拿闪光灯来的轻松,至少右手不会频频发抖。
录影的情况下,因为是整个上半身支撑住相机,所以可以明显地减轻相机的重量负担,脚架的长度以及云台都是可以锁上的,所以可以提供一定的稳定性,对于录影来说算是满有帮助的。若你是换上附握把的油压式云台,效果还会比这样的手持还要来的更好一些。
解放饱受撞击的胃部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人类使用背部携带重物的历史可能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从我们的祖先会编织绳结做成篮子,并且把那些动物的皮毛、水果或者是石头放进篮中带出去打猎开始。使用背部数万年,要突然改变习惯使用胸部来背重物感觉真的有点奇怪没错。但现代人有不同的需求,如果你的相机还不轻,使用相机背带把爱机放在肚子前面,一定会有不舒服的经验,我曾经在帮朋友拍照的婚礼会场上一度莫名觉得很想吐,后来才知道是背带上的D700和24-70mm跟SB900一直在对我的肚子进行胃部攻击,可是当下我不得不将相机背在胸前。PhotoExpert的出现倒是可以解决这个困扰,本来一直放在脖子上接近两公斤的相机与镜头,重量被转移到肩膀上面去;原本相机撞击胃部都是“点”,现在变成整个相机包的“面”靠在胸前,整个负担变得轻松许多。而且不拍照时两只手可以空出来,不需要一直握着相机。
设计上还需要再多加强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虽然是全新的设计,使用前背式并且里面有附脚架的背包,但是目前看来还不到”Revolutionary”的感觉。
PhotoExpert T3就外观与功能上来说还是保有很多后背包的特色,像是与一般后背包无异的背带设计,或者是外观设计、内部的空间配置等等。我认为这样的产品还能够更好,例如更适合前背的人体工学设计,既然设计给胸部使用,那我们就不能只用背部的标准去看它,不然它只是一个后背包转正的产品而已。另外还需要更快的前背放式。你不可能外出工作或游玩一直保持前背的姿势,一定会在拍摄与休息之间做前背与后背的互换动作,通常姿势互换的频率一多,人最后就会选定一种的模式来做,选的通常是我们习惯的那种方式,因为小编实际使用的情形就是如此,背出去半天我就放弃了,把它当后背包来使用。原因无他,因为我要从看到好画面→把包包卸下→把包包背到前面→打开上盖→转动云台→调整脚架高度→将相机观景窗拉至眼睛位置。这些繁复的动作相当麻烦,但若是把相机背在脖子上,大约三秒钟就可以做完;放在后背包的话粗鲁一点至少可以把包包丢地板,直接拿相机起来拍照,但使用这款包就很可惜,而且内附的云台还没有快拆板,所以相机非被包包绑住不可。所以不但快速转至正面背负的方式很重要,快速从脚架上拆掉相机的方式也很重要。
再来,外观的设计上也需要加强,后背包黑的灰的或红的的其实没什么关系,反正它是放在背后,用久了我们就不会非常看重它的外观,但若包包是放在胸前跟脸摆在一起的话,好不好看的这件事情就会变得很重要,我认为未来可以再出现更多变的款式。也因此,个人认为PhotoExpert目前吸引的使用者还是那些以摄影为工作的人,对于一般的相机使用族群来说可能还会再多加思虑。
它可以取代三脚架吗?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三脚架有三点成一面的优势,相较于T3一整面“无限个点”接触地板来说,稳定性是很难占上风的(其实也不难,只要把脚座取出,并且用重物压住就可以)。若是像三脚架要在夜里曝个15分钟的星轨,这款相机包恐怕也是无法胜任,要取代三脚架就目前来说可能还没有办法,但它有三脚架没有的方便性,例如你可以将包包简单的放在地板上,就立即成了一个简单的60公分脚架,可以立即拿来自拍,若是城市夜景也可以这么做,而不用把脚架从脚架套中取出→旋开各个脚管至适当高度→将相机装上快拆板→将快拆板装上云台。所以在拍摄上算是各有利弊。
(登入后即可检视图片)
还有一点是三角架做不到的:移动性。如果你是负责活动的录影工作,专业的录影机体积庞大我们暂且不谈。如果是使用单眼相机录影,这样前背的脚架可以取代简易的录影稳定器或者是肩架,用整个上上半身的支撑来取代过去只有双手的作业,稳定度跟轻松度都会提高不少。不过不是每一位摄影师都习惯随时背着一个背包工作就是了。
总结来说,这款PhotoExpert T3带了一点三脚架的味道,也有一点录影机稳定架的感觉,再加上里面可以置放器材,让包包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简易的行动工作站。就包包的概念来说是满新颖的设计,它让我们知道了其实相机包还有更多的可能,但目前来说仍然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我很希望看到未来PhotoExpert系列会加入更多新的概念,会有更好的揹负方式以及更多变的外观。毕竟要看到台湾人设计、生产制造的相机周边厂商并不多见,希望PhotoExpert可以继续努力!
其实这种设计之前已经有了
ycliao 私の心情旅行 [www.ycliao.idv.tw]
哇哈哈 k大难得有让我笑开怀的文章
面具太抢戏了啦
不过脚架柱躲在包包里面真的是有说不出来的.....蠢?
总之觉得不太会想这样出去
面具怪客+背包藏脚架
很棒的文章...
有诙谐,有内容....见识到了,也开眼界了...
美国有NHTSA为汽车安全把关,咱们:再生胎?主动安全ESC?撞击测试??
http://blog.xuite.net/king9
这一款脚架摄录包看起来和BodyLink
虽然做法都是前背+脚架的做法 但有很多设计方式不太一样,如
1. PhotoExpert 是单脚架可以比较高,可以自己站,可以自拍
BodyLink 一个是口字型高度,受到限制,没办法自己站
2. PhotoExpert 脚架和相机连接收合放在背包里,看起来拍照速度会比较快
脚架云台放外面,要用时 才将相机装上云台
3. PhotoExpert 拍照时可以更换设备,收纳功能较强
BodyLink 一定把相机拿下脚架后,才能打开背包拿镜头(看起来好像放不下其他镜头
来签到一下............
我都还不知道有这样的脚架背包设计
ycliao wrote:
其实这种设计之前已经...(恕删)
这牌子还蛮有型的
有金属架的,还蛮贵的(一机两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脚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