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梦偷东西怎么判刑似乎还是寿材是怎么回事

身先士卒 德高为范——记红街村铁人张学林
&&|&&&&|&&&&|&&&&|&&&&|&&&&|&&&&|&&&&|&&
中国广播网 & 首页 & 专栏 & 十六大专题 & 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
推荐给朋友Email:
身先士卒 德高为范——记红街村铁人张学林
&&&&[编者按]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时刻,坐在台下前排中间有一位40出头身高1米8的瘦高汉子在认真聆听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高兴地接受中共中央授予他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颁发的证书、证章。他就是来自革命老区河北省涉县更乐镇红街村最基层党支部书记张学林,人称他是"红街村铁人"。
张学林(一排左三)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
  张学林自1987年任支部书记以来,身先士卒、德高为范,战病魔、斗贫穷、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创业,使一个人称"鬼来了也嫌穷,神来了也难治"的穷山村变为年人均收入三千三,房屋明亮,街道整洁平坦,儿童有义务教育,老人享受福利补贴、电话四通八达的富裕村,张学林带领红街村全体共产党员用血和汗书写了一曲致富赞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中国占人口最多的农民心中铭刻了党的丰碑。
  作者罗观星、杨立同志慕名到红街村进行深入采访,耳濡目染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采写了题为"身先士卒,德高为范"的长篇记述文章,本网予以分期登载:
  第一期:红街今昔、千古兴亡事成败因人;
  第二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三期:铮铮铁骨三战病魔、架起孩子们心上的桥;
  第四期:凝聚的力量、天高不为高,民心最为高、红街村的未来。   一、红街今昔
  位于河北涉县更乐镇太行山脚下的红街,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却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据史料记载,这方圆一带4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早期人类生活遗迹寻处可见。
  回望历史长河,伴随红街历史的却是挥之不去的贫困与灾难。
  环视红街:荒山连着荒山。
  翻阅史料:连年大旱,人相食。
  这个全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的地方曾是全国最落后、最贫穷的村庄之一。
  就是这么个穷地方,却流传着美丽而神奇的故事。
  传说女娲当年炼石补天就选择了这里,仰望距红街不远漳河之畔的娲皇古庙,可谓;断壁峭崖悬吊庙见证千古流传,晨钟暮鼓唱千年吟颂英杰无数。据李亮、王福榜先生的《娲皇宫的传说》一书考证:娲皇宫创建于北齐,占地76万平方米,为全国仅有。
  还是这么个穷地方,孕育了一代开国英雄。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所在地,刘伯承将军亲切地称其为"第二故乡"。
  当年,挺进中原的刘邓大军就是在这片土地成长、壮大和出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的男儿杀敌为国捐躯,更有70万双军鞋、11300多万斤公粮从这里送往前线。全国解放后,老一代革命家刘伯承、徐向前、黄镇将军的骨灰就洒在这一带叫将军岭的山上。
  曾经,传说和英灵是红街人的自豪;
  如今,脱贫致富更是红街人的骄傲。
  谁能想到,当年人称"鬼来了也嫌穷,神来了也难治"的穷山村,经过改革开放来的艰苦创业后的今天,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000多万元,全年人均收入3300多元。今天的红街家家房屋宽敞明亮,时尚电器一应俱全,程控电话四通八达,街道整洁平坦,儿童有了义务教育,老人享受福利补贴……
  红街人富裕了,红街人开怀地笑了,是发自内心的笑。令人称奇的是;红街人并不仅仅对物质上的富有而满足,红街人更对党有着特殊的感情,或许这是革命老区人民特有的纯朴情感,但更是红街村党支部书记表率作用的体现。红街人对党有着充分的信任,他们认为村里的每一个党员就是党的象征。在党支部书记张学林的带领下,红街村终于就是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文明幸福的康庄大道。
  二、千古兴亡事成败因人
  "当支书是要得罪人,但群众信任我,党员推荐我,党委器重我。我不能不干。"                           ——张学林
  背水一战,至死地而后生,在许多人眼里仅仅是一种高谈阔论。而在红街……
  1、受命危难之时
  张学林是在危难之时走马上任红街村党支部书记的。
  尽管在此之前他已是红街大队会计,目睹了红街人创办的第一个村办企业--面粉厂,以及菜场、纤维板厂等四家企业相继倒闭。自已曾颤抖着记录在账本上的负债五十万元数字仍历历在目,心有余悸。
  是的,红街人的过于纯朴、真诚以及不懂市场经济规律都不适于做商海的弄潮儿。好不容易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厂子不仅没有看到效益,还欠下了五十万元的外债。这个天文数字无疑是对老实厚道的红街人一次沉重的打击,红街人担心要一辈子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深夜。
  张学林被林业技术员小林从被窝里拉到了镇党委会议室。
  灯火通明的会议室,所有委员的目光如探照灯般齐刷刷的射到张学林身上,凝重而灼热。
  显然,镇党委正在召开一个特殊的会议。
  委员们有的闷着头抽烟,有的神情庄重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空气像要凝固了一般。
  不错,这正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会议。
  会议已经从下午迟续到了深夜。一个关于红街、关于红街父老乡亲、关于红街党支部、关于他们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正在激烈地讨论着……
  倒是镇长陈金学率先打破了沉默,他说:"学林,你家里的困难、工作上的顾虑,镇里会充分替你考虑。至于能力,那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获得的,如果不主动争取每一个机会,那就永远不会有更大的能力。"
  仍然是沉默。
  烟雾弥漫的会议室里出奇的静。
  "学林,你可以不给我面子,可以不给镇长面子,也可以不给其他委员面子,但你不能不给红街全体老少的面子!"党委书记李起生的话语重心长。
  还是沉默,令人难熬的沉默。
  李书记缓缓起身,拍着学林的肩膀。说:"天不早了,大伙还要休息,今天就到这儿吧。我这还有一瓶老战友送的酒,大伙帮帮忙。"
  酒被李书记小心翼翼地倒进洒瓶盖儿里,第一盖儿端给了张学林,然后是村委主任刘生明、镇长陈金学,依次是其他几位双眼熬得通红不住打着哈欠的委员们。
  会议室里除了滋--滋--滋的声音,便是飘忽的酒香。
  酒瓶盖儿就这么传递着,直到滋滋声嘎然而止。
  "散会,学林的问题明天在红街村委会上作最后决定。"李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张学林还想开口说什么,可会场已空无一人。
  第二天,全村的二十六名党员早早汇集在支部会议室,不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群众也围集在会议室外,焦灼的目光扫视着会场的每一个人。
  镇党委李书记和管组织的党委副书记、党办室主任依时走进会场。选举准时进行。
  二十六名党员都在十分严肃的履行着自已的职责,他们认真地填写着自已心目中的名字。
  计票结果出来了。
  二十六名党员,二十五张选票全部填写着一个名字:张学林。顿时,场内外掌声一片。
  望着父老乡亲满怀信任的目光,握着一双双满是老茧的手,学林的眼睛湿润了,热血也奔涌起来。
  2、要振兴,上项目
  担子扛在肩上了,可路在哪里?
  面对着前面几个村办企业死气沉沉的瘫痪在那儿,学林的心比群众更焦急。他告诫自已,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呢,必须尽快拿出一个主意,带领群众脱离苦海。
  这天,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又如期举行,大伙七嘴八舌,议题不外是红街今后的路子怎么走。
  红街人均半亩地,就是刨也刨不出多少金子。五十万元的外债更像沉重的大山压抑着每个人的思绪。但看看周围几个村子办的企业,红火得让人羡慕。是啊,想致富还得在工业上想法子。
  最后,争论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要振兴,上项目。
  然而,开工厂、办企业,对于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红街人来说,谈何容易!首先,必须找项目。
  于是,红街的优势兵力四处出击,搜集信息。
  有一个委员率先提出了上硅铁厂的建议,从外地考察归来的副书记王录义也支持上这个项目,同时陈述了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张学林也得到信息,这个项目确实利润可观,生产出的产品可以直接供给天津铁厂。为慎重起见,张学林决定到县里包括邯郸市有关部门做些咨询。
  起初,人家见到这么土里土气的乡下人只是一般应付着,但最终被张学林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的耐性折服了。技术人员经过认真的分析得出结论:硅铁厂前景的确不错,但要建一个中小型的硅铁厂至少也得三百万元。
  "300万元?!"张学林吓了一跳,心里暗暗叫苦。
  他太清楚红街的家底了,即便把家家户户的房屋全押上去,也难值三百万元。
  双委们(即:支委会、村委会)又一次集中到一起,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还提出不如开歌舞厅、饭店,既省心投资小又来钱快。
  张学林一言不发,闷头听着大家的发言。
  倒是副书记王录义沉不住气了:"你倒是发个话,我们怎么办?"
  "上!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上。不然要我这个书记干什么?不过我可有言在先,谁如果要偷懒,我可跟他翻脸。"
  大伙轰地一声笑了出来,他们清楚这件事就算定下来了。
  3、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老实巴交的红街村党支部书记开始穿行于城市热闹的大街上、银行里。
  面对银行的工作人员,张学林的方式率真而憨直:
  "我叫张学林,更乐镇红街村的。三十四岁,中共党员,党支部书记。我们要上项目,想贷款为村里办硅铁厂,发展我们红街村的经济。我们是凭自已一颗诚心来贷款的。"张学林攒足了劲一口气说完了这些话。
  那个年轻的工作人员被学林耿直的话怔住了,回答道:"我们可以研究研究。不过,现在想贷款的多着呢,谁不想发展经济奔小康。"
  贷款,谈何容易!
  纯朴的红街人不晓得托熟人找关系。也无熟人关系可找。
  一次次从银行失落地出来,张学林鼓励自已父老乡亲们正巴望着,他们盼着过上好日子。不错,自已不也信誓旦旦地发过誓吗。
  张学林身上天生就有股子红街人的韧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遭遇人家一次次冷眼,学林依然一遍遍上门求情,不时还背上点小米、带点柿饼或拿着自家种的新鲜蔬菜…… 除此之外,红街人不缺的就是毅力、耐性和真诚之心。
  不知多少个夜晚,学林拖着疲惫的双腿离开人家家里,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又去门口等着了。凉风吹袭着,学林就蹲在楼道口,不时看看脚边绿盈盈的蔬菜……
  就是这样的夜晚或清晨,学林不断向人家陈述着红街人的蓝图和祈盼,并把工作地点搬到了人家家里。
  红街人又是聪明的,他们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渐渐地,那位关键人物扛不住了,拍着张学林的肩膀道:学林,我算是彻底服你了。全中国要都像你这样,共产主义早实现了。行了,你们的事我同意了。不过,可不能到外面宣传啊。
  一百七十万元的贷款解决了。
  它们给红街人注入了新的希望。
  4."剩下的我们自己解决"。
  上硅铁厂得到了不少友好单位的大力支持。大批的建筑材料、大批的设备像潮水般往工地上涌动着,方方面面的技术人员更为火热的场面增添了生气。
  红街的老老少少上千双目光都注视着这里。
  工程进展到关键的时刻又算了一笔帐--还欠二十万元!如不及早解决,一些关键设备就无法到位,整个工程就得停工。
  怎么办?怎么办?
  一双双焦急的目光投向了张学林。
  有人提出再向银行张口,可一想到人家的表态,怎么可能再开绿灯呢?
  现在,只有从自己开始,从双委的每个干部开始找钱。
  张学林首先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1000元钱。
  接着,全村的干部、群众纷纷送钱上门,你一千,他五百。这些钱对于红街人来说虽然不是倾家荡产,但已抖净家底了。大伙听说要停工,都宁愿勒紧一些裤腰带,也要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很快,欠缺的资金逐步填补上了。
  张学林又马不停蹄地和技术人员到厂里查看设备、装车卸车,一点没闲着。
  红街人充分体验着创业的艰辛。
  红街人怀揣着一个希望。
  就在施工紧锣密鼓的节骨眼儿上。张学林突然晕倒在工地上。
  经检查化验是:贲门癌。
  红街人知道这是长时间的体能和精神透支加上饥一顿饱一顿,冷一顿热一顿造成的。
  红街人几乎是强按着把学林送上手术台的。这次手术,张学林的胃切除了70%、肋骨去掉了两根、食管切掉6公分、贲门全部切除。
  躺在病床上,一米八几的学林显得十分虚弱。身上、口腔、鼻孔等几处插着管子,医生建议再做三个月化疗,身体就会慢慢恢复。
  可学林人在病房,心早已飞回了村子,飞回了工地。
  投资195万元建的硅铁厂关系着全村父老乡亲的命运。办好了,群众可以从此摆脱贫困;办砸了,乡亲们的日子将雪上加霜,自己也将成为红街村的罪人。
  手术后第十九天,张学林向医生提出出院。守在床前的兄弟们怎么也不同意。学林发脾气道:"咱村的硅铁厂正处在关键时刻,我人躺在病床,心已经回到了工地,你们硬要我在这儿化疗,效果也不会好的。"兄弟们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学林的要求。
  第二天清晨,兄弟们找来一辆工具车,怕震破伤口,又买来几袋沙子压在车上。四月的北方山区,寒风依然刺骨,崎岖的山路上,小小的工具车像浪里行船,每一下震动都像是要撕裂那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
  经过十二小时的颠簸,临近傍晚,终于可以看见家乡熟悉的炊烟了。
  学林四处张望着,身旁的二哥以为他是急于见到日夜惦记的老母亲,便扯着嗓子对司机说尽量开快些、再快些。
  车刚进村口,学林撑起虚弱的身子用十分坚定的语气对司机说:把车开到硅铁厂。
  大哥一听这话真的火了:"一路上几百里地的颠簸,我们几个好人身体都吃不消,你一个病人还能顶得住?再说你就是不考虑自己,也得为盼你回家的人想想吧。"
  提起家人,学林一阵心酸,他何尝不想快点回去,向心急等待的老母亲道声平安,安慰一下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子,抱一抱可爱的孩子。
  但是,建设中的硅铁厂更牵挂着学林的心。因为它关系着全村人的命运啊!他强忍着泪水说:"听我的,不到厂子看看我心里不踏实。"
  司机默默地将车开到硅铁厂。
  一下车,在场的村民们看到脸色苍白的张学林,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学林此时会出现在工地上。人们一下子围上来问长问短,学林喘着气告诉大家:"我的病好了。走!去厂子看看。"为了给乡亲们一个健康的样子,学林让搀扶他的四弟松开手,坚持着自己走。
  虚弱的身体加上一路的颠簸,学林走起路来很是艰难,旁人急忙找来一根棍子。就这样,学林拄着棍子,仔细察看了硅铁炉的安装及其它设施的进展情况,并和工地负责人交换了加快厂子建设进度的意见。
  直忙到晚上10点多钟,学林才在人们的再三催促下,离开工地,赶回家中。
  刚进家门,两个孩子哭着、喊着一下子抱住了学林双腿,年迈的老母亲也用青筋突爆的双手把学林的头紧紧地揽进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学林啊,你可算回来了。两个孩子知道你今天要回来,说什么也不肯睡,吵着、闹着非要等你回来。"
  看着悲喜交加的老母亲和如此可怜的孩子,张学林强忍住泪水没掉下来。
  面对悲痛,这是太行山硬汉子特有的方式。他宁愿咬碎牙齿往肚里咽,也从不愿让人看出自己内心的痛苦。
   第二天,张学林说服家人,带着水壶、干粮、铺盖住到了工地。
  这一住就是三个月。
  红街的男女老少肩挑手提,那时红街还缺少机械设备,但不缺劳力。
  厂房盖起来了。
  设备架起来了。红街人从没有过这样齐心协力争分夺秒。
  一九八九年七月三日,凝聚了红街人心血的硅铁厂终于建成投产了。
  张学林和他的伙伴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5.天有不测风云 ?
  红街村的硅铁厂是附近一带硅铁厂中最早投产的一家。引用更乐镇政府当时材料中的一句话就是--在涉县在更乐的建厂史上谱写了最为光辉的一页……。
  一辈子本本份份的红街人甚至不敢相信随着那火红的铁水喷涌而出,一块块由他们自己生产的高标准的硅铁真的通过天津海港漂浮过海销往国外,让那些骄傲自大的洋人由衷地竖起大拇指。洋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是中国最贫困的北方山村一群普普通通的乡下人的创举。
  是的,投产时间不长,就生产出高质量的硅铁几百吨,实现产值近百万元,净利润二十多万元。如果照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红街人的日子会很快如火起来,红街人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会很快实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八九年七月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西方国家不再进口中国的硅铁,再加上国内治理整顿开始,硅铁价格急转直下,生产出来的硅铁上市就赔钱,生产得越多赔得越多。红街村硅铁厂刚投产不到三个月就赔了50多万元。
  双委会再三讨论决定马上停产。
  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建成的一个厂,不仅没有给乡亲们带来效益,反而又给村里新增加了250万元的外债。
  张学林的心像被刀扎了一样,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面对父老乡亲的热切期盼,他羞愧难当。巨大的外债像一座大山压在他的头上,张学林的心碎了。
  原打算硅铁厂投产羸利后,自己可以休息一阵子。养养身体,照顾一下家庭。可眼下这一切都化成了泡影。
  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摆在张学林的面前。
  按常情,学林病成这样子,来个顺水推舟,撂下村支书这副担子人们也说不出什么。然而,几天来令他苦思冥想的不是个人的退路,而是下一步红街村该怎么走。思来想去,心里渐渐开朗了,市场经济千变万化,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失败后必须冷静下来,总结教训,发掘红街的自身优势,再寻找机会。
  张学林首先把患病的妻子送到河南新乡精神病医院治疗。再给吃奶的孩子找了奶娘,把女儿交给母亲照顾,自己一人搬到了办公室。
  6.是凤凰总要展翅
  硅铁厂虽然下马了,但红街的乡亲们没有一个埋怨张学林和村干部的。因为他们无不为学林舍小家为大家,带病为村里奔波忙碌的行为所感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伙安慰学林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跟着你干,就是上刀山我们也认了。"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握着学林的手心痛的说:"孩子,我们这把老骨头就交给你了,你说咋办就咋办。" 听着乡亲们诚恳的话语,张学林哭了。他哽咽地说:"乡亲们这么信任我,为了红街的发展,我就是倾家荡产、干死累死也愿意。"
  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张学林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对于土生土长的红街人来说,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
  张学林心里清楚,红街的一千多双眼睛正期盼着自己,红街的未来取决于他这个当家人的决策。
  他再次主持召开双委干部会议,经过反复认真的研究,确定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天津铁厂,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工作思路。
  通过信息,红街人得知天津铁厂准备上一个"防腐保温"项目。
  张学林决定拿下这个项目。
  这虽是一个不算太大的项目,对红街却是一个具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如果能够争取下来,肯定对红街经济发展有一个大的促进。
  张学林再次以红街人特有的毅力和耐性拿着水壶、干粮来到人家办公室,向铁厂有关领导进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前景以及红街村的种种优势。
  白天,管理上亿资产的铁厂领导电话、会议、接待忙个不停,根本无暇顾及一个土里土气的乡下人。
  只有晚上,张学林再次采取守门口的方式堵住铁厂的领导。最后,甚至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蹲了多少个夜晚,铁厂领导终于接纳了学林。
  坚毅的性格、诚恳的话语、感人的行动、互惠互利的优厚条件,最终深深打动了铁厂领导,他们同意把这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交给红街人。
  事后,铁厂领导说:"我们当时把这个项目给了红街,就因为学林有经济头脑,是个实干家,把项目给他我放心。"
  防腐保温项目需要投资60万元。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张学林又一次召开了双委干部和全体党员大会。没想到大伙的积极性还是那么高,很快每人又集资了2万元,全村群众也积极响应,几天时间就集资了35万元。
  还有25万元的空缺,张学林知道,红街的老百姓已经山穷水尽了,再也挤不出一分钱。虽然他们的热情依然那么高涨,有的老人还准备卖掉自己精心准备的寿材。
  但张学林不能同意那么做。他不能再让父老乡亲为自己冒那个险了。
  思来想去,只好再咬咬牙关向银行货款,背水一战。
  于是,八位双委干部以自己的房屋做抵押,以自己的胆识和人格做抵押向银行货款。
  银行的同志再次被他们的真诚感动,同意货款。
  资金问题解决了。
  一九九二年初,红街的防腐保温材料公司终于投产了
  可以说,这是红街人命运的转折点。该公司当年就赢利30万元,而且发展前景看好。
  7.红街的崛起
  有了发展的基础,红街人胆识更大,步子也迈得更快了。在互惠互利顾全大局的基础上又与天津铁厂环保处联合开发选铁厂,仅这个项目年产值就二百多万元,利润一百多万元。
  尝到了办企业的甜头,红街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一九九三年五月,红街人得知天津铁厂炼铁分厂需要"保温剂"的信息,张学林马上与副书记王录义,会计杨恩太赶到天津、北京等地技术咨询。在天津铁厂的大力支持下,保温剂厂短时间内施工投产,生产出的保温剂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年产量达到二千四百吨,产年值一百一十五万元,年利润达三十五万元。
  一九九三年十月,红街人组建了运输队,负责天津铁厂的煤炭运输,此项目年产值三十五万元,年利润八万多元。
  一九九四年,红街又与天津铁厂合作开发了水渣厂和洗煤厂,短时间内都取得良好的效益。
  几年来,红街人以其特有的朴实、真诚在与合作方的利益分配上始终把握"眼光放远,充分让利"的原则。因而与合作方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基础一九九五年初,天津铁厂水电分厂多次与红街协商,要求联办聚合硫酸铁厂。由水电分厂投资五十万元购买设备、提供技术,红街出场地、劳务,利润六比四分配。为此,村里的一些群众表示不满,认为应该五比五分成才合适。
  面对意见分歧,张学林劝导大家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以后的日子里,红街人做着应该做的一切。
  终于,该项目在当年五月顺利投产。由于产品合格,保证销路,年利润达三十多万元。
  这些年,红街村能甩掉贫困的帽子,与天津铁厂的大力支持、真诚合作是分不开的。红街人更把铁厂的荣誉看成他们自己的荣誉。把铁厂的事看成自已份内的事。
  曾经,铁厂环保处想在红街找一块倒垃圾的地方。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占地等等问题。在此这前,铁厂也与其他几个村子联系过,不是没有空闲地,就是包偿价格悬殊过大。为此,张学林主持召开了几次双委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在学林的提议下,最后一致表决同意让铁厂无偿使用一段荒沟,不收一分钱。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几年后,红街人无私奉献给天津铁厂的那条倒垃圾的荒沟在时间的流淌中慢慢弥合了,成了一片平坦的宽地,之后更成了天津铁厂一个重要的生活区。
  如今,荒沟之上已盖起了神黄市场。投入使用后,不仅繁荣了天津铁厂生活服务区,而
  且带动了周边其他地区的经济。
  直到今天,红街的群众才真正看到当初双委会的决定是多么明智而富有远见。屡经磨难的红街人第一次真正尝到幸福生活的滋味。他们终于走出了贫困,踏上了富裕之路。
  红街人的脸上终于有了舒展的笑容。过了一辈子苦日子70多岁的张永廷老人逢人便说: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我想都没敢想。
  1995年和1996年更是红街发生巨大变化的两年。富有潜力、效益显著的污水回收厂和耐火材料厂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多元。红街被命名为全县首批小康村。
  富裕之后的张学林没有忘记让乡亲们精神上也"富"起来,红街又相继建成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方便群众学习科技知识和文娱活动。
  这年春节,乡亲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涌到双委大院,尽情地唱着、跳着,以此表达他们的幸福之感,欢乐之情。
  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是村支部书记,我就是代表党在红街的形象。"                           ——张学林
  这些年,我们党的一些干部利用手中职权疯狂牟取私利,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致使一些人对党的事业失去信心。但是,如果你能读完张学林的事迹,或许你能为之震动。
  张学林的事迹很平凡,甚至微不足道, 但却值得我们反省,更会唤起我们对党的事业信心满怀!
张学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
  8.苦活、累活抢着干
  作为党支部书记,张学林时常告诫自己和红街的党员,作一名共产党员是光荣的、自豪的。共产党员心里应该时时想着群众、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事,让百姓吃饱穿暖;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张学林不光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一九八九年八月张学林贲门癌手术后,村里正投产水渣厂,当时正值产品旺季,厂长、会计每天处理业务、算帐、收款,工作非常繁忙,张学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顾手术后身体还很虚弱,吃住到水渣厂,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开水,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厂长见他实在太累了,劝他回去体息几天,学林却说,我是来同你们一起干活的,不是来休息的。学林的行动感动了全厂职工,更带动了大伙的积极性,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水渣厂当年就盈利80多万元,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在红街,党的力量是神奇的。群众只要听说是党员的号召都会涌跃响应。
  一九九二年夏,烈日炎炎,红街村架设照明线路任务重、时间紧。张学林和双委成员一起爬杆、架线,村民看到支部书记带病坚持干重体力活,深受感动,纷纷自觉地加入义务劳动。仅几天时间就提前完成了架线任务。乡亲们直拍手叫好。
  9.廉洁自律、不谋私利
  做一件好事只能证明人类的本性,做两件好事能说明一个人的境界,一直做好事必须心中有人民。
  作为共产党员,张学林处处做到廉洁自律、不谋私利,为群众起表率作用。他常告诫班子成员:为"官"之道在为民,心正无私,才能一呼百应。
  一九九三年,村里安装电表箱缺少木头,学林不愿动用集体资金,坚持从自家拿出积攒多年准备盖房用的5根圆木,解决了燃眉之急。
  学林三次大病,镇领导考虑他家里经济比较困难,而且为红街作出了贡献,执意要为他报销部分医药费,但每次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一次送张学林去石家庄看病,司机背着他开了120元汽油费报销单,学林知道后坚决要过来撕掉了。他说:"公是公,私是私,你们陪我看病,我不付工资就够了,哪能再占集体的便宜。"
  四弟从小就和学林感情特别深,长大成家立业后,学林几次手术,四弟都是跪前跑后照应。除了照顾学林的两个孩子生活不说,还帮着收种地里的庄稼,甚至出钱资助学林的两个儿子去邯郸上学。
  长期以来,四弟一家和别人合住一个院子,地势高,自来水上不去。为此四弟跟学林说了好多次想批一块宅基地,改善一下住房条件。
  见学林始终都没答应,四弟埋怨道:"你要不当这个支书,我要的地早就批了。你当着支书,我却办不了,真窝囊。"
  张学林安慰四弟:"住房紧张不只你一家,孩子还小,等等再说吧。"
  为了公平地分配宅基地,红街成立了审批宅基地领导小组,由党员群众参加,民主推选,民主评议,三榜定案。同等条件的分配原则是:先群众,后干部;先党外,后党内。
  这些年,由于党员干部带头坚持原则,红街村宅基地分配是矛盾最少的村。
  一九九三年,红街村搞计划生育四术一遍清(即结扎、上环、罚款、引产)。
  一天,分管计划生育的干部给张学林送来一张人员名单,他一眼发现自己二嫂的名字,属于结扎对象。
  要说二嫂的情况确实特殊,她早在一九八九年就做了手术,可哪曾想她是双输卵管,后来又怀了孕。
  从人情上讲,这几年二嫂恩重如山。老嫂胜母,自己从没结婚到成家立业到生病手术,哪一件事没让二嫂操心呢。
  可冷静下来,张学林决定还是先从二嫂身上开刀。
  消息传开,二嫂跑到办公室,激动地指着学林的鼻子说:"学林,我咋得罪你了?该做手术的又不只我一个,为啥先拿我开刀?"
  张学林心平气和地说:"二嫂,理由很简单,就因为我是支书,你是我二嫂。你不先做,我咋让别人去做?"
  望着学林不留一点儿余地的坚定目光,二嫂哭着跑了出去。
  送走二嫂,学林一个人躲进办公室,老长老长时间没出来。他的心里也不好受啊。可谁让她是自家二嫂呢,不这么做怎么开展工作呢?
  第二天,二嫂被人送进了手术室,并按规定罚款7000元 。
  事后,二嫂气得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张学林一遍遍前往探望,请求二嫂原谅,可在气头上的二嫂哪里听得进话。甚至以后足足两年多时间没和学林说过一句话。
  二嫂是那种善良,能干、乐于助人的农村妇女。尽管心里记恨着学林,可还是像过去一样照顾他的孩子,帮着缝缝洗洗。
  由于学林处事铁面无私,红街村的计划生育当然走在了前头。群众们都说:学林能这样做,我们服了。
  一九九五年,天津铁厂照顾红街村,给了六个合同制指标。一位跟学林很要好的干部找到他说:"孩子大了还没个工作,实在也不是个事,你看能不能考虑一下?"
  学林十分清楚这位干部说的都是实情,几个孩子毕业待在家里。经济是比较困难的。可学林还是对这位干部说:"老兄啊,你的意思我懂,可咱们是党员,这事,村里多少双眼睛盯着呢。我们得慎重对待啊。"
  听张学林这么一说,那位干部不好再说什么。之后,学林又召开双委、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商量后一致决定,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择优录取。
  这样一来,那位村干部的儿子虽然没有考上,但也心服口服。那些被录取的更是受到鼓舞。时刻想着不辜负乡亲们的厚望,在新的工作岗位努力工作。
  多少年来,张学林坚持与双委成员拿一样的工资。大伙见他家经济困难,又为集体作了这么大贡献,多次提出给他加工资,可张学林每次都不同意。他说:"干部把钱看重了,群众就把你看低了。"
  张学林对干部关怀爱护的同时又严格要求。他给每一位村干部制定了目标责任制,年终依照目标责任与工资挂钩实行奖惩,谁分管的工作没做好,张学林作为支书首先要负领导责任,并主动要求扣除自己的工资。
  这么多年,张学林在省、市荣获的奖金、奖品都成为大伙的共享物,或送给村里的经济困难户。学林说:这些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所得的东西也应该是大家的。我不过是个领队的,负责给大伙领回来就行了。
  张学林深知红街人每一分钱挣的都不容易。每一分钱都印着他们的汗水,装着他们的希望。谁要是打歪主意,把手伸歪了去取,就是拿了一分钱心里也该有愧呀!
  当年的污水回收公司,也是跟天津铁厂联办的项目。除去工资,每年可为村里净赚将近二十万元的收入。而且投资不大,见效快。
  有人见到这里有机可乘,便想着法找到张学林,劝他凭着这么多年辛辛苦苦为村里出力,凭着与天津铁厂的关系,把这个项目自己揽下来,再找几个靠得住的自己人负责。名义上是集体的,实际上是个人的。有了钱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为社会上做点好事,这样不但能在报纸、电视上露脸,还能获得一大堆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听着这些人的唠叨,张学林开始还能勉强听下去,可越听越不是味儿,他忽然感到自己的胸口一阵翻动,接着脸色阴沉下来,一条条青筋不停地暴突着。
  张学林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图的就是红街人能过上好日子,最痛恨看不起的就是那种坑害集体、损公肥私的行为。
  张学林并没有向来人发火,而是笑着把人家送出了门口,嘴里还直说:慢走,慢走。
  可凭直觉,那些人知道这件事办不成了。他们迷惑不解,这张学林咋跟社会上的一些人不一样呢,他那样没日没夜地干究竟图个啥?
  不错,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可以使人肩负重任,也可以让人谋取私利。权力可以使人的心灵愈发偏狭卑污,权力也可以令人精神更加博大而崇高。
  走进红街村党支部办公室,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农村基层党员高度的自律和对党朴实的情感。
  简简单单的办公室,雪白的墙上张贴着党员、干部"五带头"、"十不准",以及"543"目标的激励工作法(即:政治、法律、开放、文化、团结五种素质;驾驭工作全局、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化解矛盾保持稳定、建设精神文明凝聚村民合力四种功能;树立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公正廉洁的三个形象),以及历任党支部书记和所有党员的名单。
  有人多次提出装修一下办公室,可张学林始终没有同意,他说要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张学林一上任就着手建立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会一课"制度,使党的建设勤政廉政,党务、村务管理有"章"可依。无论多忙,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更是雷打不动。
  富裕后的红街人把要求加入党组织看成人生最高的理想和愿望。
  红街的党员以自己的行动在群众的心目中树起了一面旗帜。
  四、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母亲面前我不是一个好儿子,可在红街人面前,我要做一个好儿子。"                          ——张学林
  如果说人都有私欲,那么,张学林的私欲就是孩子有书读,村民有工作,老人安享晚年。
  10.真没想到还能住上新房子
  这么多年,张学林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入党时立下的誓言:共产党员应该心里装着百姓,为百姓办实事,让老百姓吃饱穿暖。
  六十多岁的赵有贵是红街出了名的本份人。全家六口挤在三间小屋里,里里外外堆满了杂物,看了让人心里过意不去。
  本来,老汉可以要求批个地基改善一个住房现状,可几年下来,他就是张不了这个口。老汉心里盘算,现在都兴送礼,咱跟人家没什么特殊联系,更送不起这个礼,还是耐心等着吧。
  就在他苦苦等待的时候,张学林走进了赵有贵老汉家。
  学林告诉老汉写份批宅基地的申请,村里负责报上去。
  望着学林诚恳的目光,老汉明白这不是作梦。
  很快,学林帮着到镇里、县里办了占地手续,并划了一块满意的地方给老汉一家。
  事后,住进新房的赵有贵逢人便说: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
  11.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随着村办企业的发展,群众的口粮田越来越少。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没有地去哪里弄粮食?因此,张学林想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办法。说干就干,马上调集57万元将废弃的死水塘修成储水库,又砌了7000多米长的高标准水渠。由此,昔日一千多亩"望天收"变成了旱涝保收田。亩产也由原来的300多斤增加到800多斤,解决了群众吃粮难的问题。
  为了改善村里的环境,村里又投资50多万元重新铺了长700多米、宽4米的街道。改变了红街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状况。
  在红街小学辛勤耕耘几十个春秋的李校长一身正气、兢兢业业,而且还有个倔强脾气,总是把自家的困难遮盖得严严实实。
  那年李校长的老母亲去世,李校长正为缺钱发愁时,张学林把仅有的1000元积畜送到了他手上,说:"你也别嫌少,这是我本人的一点心意。你现在等钱用,啥时候有了再还我。"这雪中送炭的1000元钱和简单朴实的话语,让李校长非常感动。
  办完丧事,李校长就赶回校上班了。而且他还表示,退休后还要留在红街,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个顺心。
  一九九二年,村民王莲香做绝育手术后,她丈夫不幸出了车祸,腰部胸部多处骨折,家中吃水都成了难题。张学林知道后及时派人给王莲香挑了一个月水。
  每当提起这件事。王莲香总是说,怎么也没想到村支书还惦记这样的小事。
  为了能给红街的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学习环境,张学林提议给学校安上暖气。很快,学校的锅炉房建起来了,可谁来当这个锅炉工呢?
  这可是一份稳稳当当的工作,轻闲不说,每月还有500元的收入。
  听到这个消息,张学林的办公室可谓门庭若市。几个亲戚也找上门来说情,言下之意胳膊肘别拐到外面去。
  面对一拨又一拨求上门的人,学林总是耐着性子说,别急别急,我心底有数。
  可最终,张学林把目光盯在了村民李风庆的身上。
  老人怎么也没想到,全村上千口人,能让他去烧锅炉。当老人证实了这个消息,激动得眼里滚动着泪花儿。
  事后,有人问张学林这是为什么,学林回答:"风庆家劳力少,生活困难,咱支部不帮谁帮呢?"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张学林时刻想着群众,待群众胜似亲人,为了能让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双委会为每位老人设立福利金,过年过节送粮送油到每位老人手上。
  难怪村里的老人们常说:学林待俺们真比亲儿子还亲,我们可得多活几年,享享学林为咱们造的福啊!
  12.舍小家为大家
  每当提起母亲,张学林这个一米八几的大汉都会泪眼盈盈。
  三次大病,整整折磨了学林十年的时间,妻子的精神病,又给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张学林经受了十年病痛的折磨,而他的母亲也担惊受怕了整整十年。两次差点"白发人送黑发人。"
  学林知道母亲是平凡而坚毅的,自己成长的每一天都离不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 ?
  记得小时候常见母亲去山后挖草药,晒干后再用口袋装起来,攒到一定数量再卖给收购站。母亲每次挖草药都是在忙完家务后的中午。
  一次,母亲在山坡上不小心跌倒了,篮子里的药材洒了满地,腿上好几处流着血。母亲一点一点支撑着爬起来把药材收拾到篮子里,一瘸一瘸地回到家,仍像没事人似地做着繁重的家务。可母亲的从容没能瞒过学林的眼睛。他知道,这么些年,母亲就是这样积攒着全家生活和孩子上学的费用。
  在母亲眼里,学林总是多病多灾,所以平时有什么好吃的,老母亲总是舍不得吃,藏着、掖着也要留给他。
  一九九六年八月的一天,母亲冒着高温酷暑,特意用手绢包着几个热腾腾的馒头,走一里多地送到支部办公室让学林吃。结果在回家的路上,因年老体弱、高温中暑摔倒在地。
  万万没想到,这一摔,母亲就再也没有起来。
  躺在病床上,母亲嘴里总是念叨着学林,可当学林来伺候她,老人又怕他身体吃不消,发脾气撵他走。母亲常常对来伺候她的儿女说:"村里事忙,学林担子重,又有病,不要让他来伺候我。"
  六个月后。母亲走了。学林悔恨交加,怨痛欲绝。
  兄弟们怕学林身体吃不消,劝他不要守灵,可想到一辈子含辛茹苦、日夜操劳的母亲为了自己一摔不起,学林的心碎了。说什么也要在这最后的时刻多陪陪母亲。
  跪在母亲的灵前,学林几次晕了过去,家人怕他因过度悲伤身体受损,只好让他一边输液一边守灵。
  出殡那天,学林伤心地哭了两声就晕了过去。醒来之后,又不顾旁人劝阻,坚决要再送母亲一程,在场的老老少少看到这种情形无不潜然泪下。
  对妻子来说,张学林不是一个好丈夫。
  学林家过去是出了名的"寒酸户"。到了成家年龄能娶上媳妇,他感到格外高兴。婚后,小两口恩恩爱爱、和和睦睦,女儿呱呱坠地又给这个本来幸福的家庭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可自从当了支书,由于工作忙,在家的时间越来越短,家务活干得越来越少,常常是早出晚归,一天难得和妻子说上两句话。时间一长,妻子心情一天比一在坏,精神分裂症也逐渐显现出来。
  病情发作时,妻子不是往水池里跳,就是从房上往下跳,非死不可。
  本来,这种病最需要精神安慰,能多陪陪妻子,让妻子多享受一些家庭温暖,她的病也就可以恢复。可这恰恰是学林难以做到的。
  一次又一次,学林含泪把妻子送到河南新乡精神病医院。平时也只有出差路过时,能挤出时间去看望一下。
  就在今年春节,一年忙到头的学林在慰问完各家各户后,才领着小儿子,到医院去看望不幸的妻子。
  如果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么,学林的妻子却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
  对儿女们来说,学林也不是一个好父亲。
  妻子患病后不能照顾儿女,自己又忙工作,只好把女儿托付给老母亲,儿子交给四弟一家。儿子所在的小学与村委大院仅隔一条马路,张学林常常去学校看望老师,却没有时间看看自己的儿子。能做到的只是偶尔在街上碰见时,给孩子几毛钱买根冰棍。
  张学林没有别的选择,他知道,一个共产党员的威信,是建立在吃苦与牺牲的基础上的。你肯吃苦,甘愿牺牲,你就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假如你想的只是索取,图的只是享受,那人民只会戳你的脊梁骨!
  五.铮铮铁骨三战病魔
  "我不想死,但如果我真的不行了,你们首先要替我把乡亲们给的看病钱还上。"                            ——张学林
  或许有人会问:张学林究竞是什么材料铸成的。
  他何以能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屡屡战胜病魔?
  不错,是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红街父老乡亲的信任支撑他走到今天,走向明天。
  13.第一次战胜死神
  一九八九年三月,硅铁厂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一天,张学林感到一阵头晕,他想停下手中的活歇歇喘口气再干,可还没等站稳便一头栽倒在地。在场的工人顿时慌了,所有的人都喊着学林的名字。人们发现学林的脸色青黄,不停地渗着大颗大颗的汗珠。不一会儿,学林慢慢睁开眼睛,大家纷纷坚决要送他去医院,可学林连连摆手,大伙知道他放心不下工地。
  这时,副书记王录义急得几乎要跳起来,他瞪着眼珠子说:"学林呀,不行也得行。说破天你也得到医院去检查,明天就走,一刻也不能担搁了,至于看病的钱,你别操心,有我们呢!"
  听说学林病了,乡亲们三三俩俩地赶来探望,有的用竹篮盛着鸡蛋挂面,有的拿着红枣,满满的堆在床前。
  当大伙得知看病还缺钱时,一个个再也坐不住了。有的一百、有的二十,不到三个小时就凑足了三万元。
  看着那些皱巴巴的浸润着汗水有些潮乎乎的钱,学林再也抑制不住感情的闸门,泪水模糊了双眼……
  他留下510元钱和一张表,交给原生产队长刘云善说:"这是原生产队存在银行的最后一笔钱,还有一张新的各户分款表。我这次去治病,结果难料。你那时是生产队长,我是会计,应该给大家一个了结。"
  接过学林递过来的钱,刘云善鼻子一酸:自已病成这样,还操着大伙的心,这样的人不多啊!家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学林送到省城石家庄第四医院。经检查,一个最不愿让人听到的结果出来了--贲门癌。 手术前一天,张学林把大哥、二哥、四弟叫到床前,拿出一个小本子,交给大哥说:"我不想死,但如果我真的不行了,你们首先要替我把乡亲们借给我的看病钱还上。"
  兄弟们含泪安慰学林道:"别再说了,你不会离开我们的,咱村的乡亲们还盼着你早日回去呢。"
  第二天,张学林被送进手术室。手
  术做了四个半小时。切除了贲门、6公分食管和70%的胃、肋骨去掉两根。学林那高挑的身子突然有了一种空落落的感觉,由于胃只剩下三分之一,一顿饭只能吃一点儿,一天至少吃六、七顿才行。躺在那个四壁皆白令人发闷的病房里,学林的心早已飞回到红街的工地。他一天也不愿再呆下去了。手术后第7天拆线,第8天扶着床锻炼,第9天开始从三楼病房一步步挪到一楼,第10天恳求大哥扶着上街,第11天数小轿车,数到500辆,第16天数到2000辆。张学林高兴地找到主治大夫说:我好了,我要出院。
  张学林实在没有时间住院!他的心牵挂着投资195万元的工程,牵挂着红街人的命运。
  正像诗人郭小川说的:"要出山,一时三刻拉不动腿;
   出了山,夜夜梦中回。"
  第十九天上午,张学林躺在用沙袋垫平的农具车上,顶着寒气袭人的晨风,经过十二个小时的颠簸,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日夜牵挂的工地。
  手术后的张学林每天只能吃稀饭,炒上一个青菜,所有肉类、油性的东西都不能沾。有时工作紧张或出差在外,只能啃方便面,饼干就白开水。
  14.钢铁般的毅力
  一九九五年,正值天津水分厂准备和红街合办一个聚合硫酸厂。张学林隐隐感到脖子上有些疼痛,一开始没有当回事儿,可慢慢就厉害了,从脖子上到腋下,有七八处地方发展成流脓滴水,疼痛难忍。学林的心焦急万分,可又不愿把这个秘密透露给任何人,他太怕大伙再替自己操心了。
  在一次出去谈业务的路上,这秘密还是让细心的镇委康书记发现了。不得已,学林把一切情况向康书记说明,并请他一定替自己保密。
  看着张学林腋下和脖子下大块大块的脓包,听着那强忍着疼痛发出的一句句恳求,书记的眼泪终于没能忍住。
  康书记也是一位从山区农村一步一步苦熬出来的孩子,和农村第一线的干部有着极深的感情。可多少年来,他已经很少看到这么拚命三郎式的干部了,他为有这样的好干部而感动得流泪。
  康书记知道,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在民间俗称老鼠疮的淋巴结核。医学上解释这是因劳损过度、营养不良造成的。如不及时治疗,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有生命危险。
  可这种病治疗起来十分麻烦,不能打麻药,只能用刀划破肿块,慢慢挤出脓血,再将酒精棉球放进刀口内,一点一点将脓醮尽。
  医生交待得很清楚,这种病只能回去慢慢治疗。就是再换地方也没什么更快更好的方法。只要有毅力,最终会好的。 战胜病魔无疑是对张学林意志的考验。每次治疗,他都恳求几个人强按住自己,让医生一刀一刀地划破肿块剂出脓血。
  好几次,人们不忍心看那瘦弱的身子不住地痉挛,手不自觉地松开了。
  张学林只有一遍遍地哀求大家:求求你们,快按住我!快掐我!
  他希望大伙用力掐他身体其他部位而缓解伤口钻心的疼。可人们就是不肯动手,他们有的蹲在地上、有的靠在墙上、有的爬在窗台上……每个人的眼圈都是红红的。
  张学林真的急了。
  他猛地跪在地上,用颤抖的声音说:"求求你们,就用绳子把我捆住在床上吧!快动手吧!我就是死了也会感激你们的。"
  每次治疗,医生发现学林的每根手指都是血淋淋的,斑斑血迹浸润着床板,一片殷红……
  就这样,每隔三、四天张学林就得经受一次这样的煎熬。整整两年,他真的挺过来了!
  张学林与病魔搏斗的两年,也是红街发生巨大变化的两年。
  富有潜力、效益显著的污水回收厂和耐火材料厂等一批企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红街人踏上了小康之路!
  针对学林的病,红街双委委员主动提出召开一个会议。规定张学林必须每天晚上十点钟以后停止一切工作。不得外出,并由王录义负责把大门锁上,钥匙是由他专人保管。对于大伙这么心疼自己,学林感到心里热乎乎的。但是,摆在眼前的工作确实太多了。而且有不少非得晚上干。
  可是面对铁将军把门,张学林不得不向王录义求情:录义,就请开开门吧,就算我个人求你了。为了咱们的厂子,开开门吧。
  渐渐地,录义被打动了。他含着泪打开为制约学林而设置的大铁门。每次都有一种负罪感。
  经受了两次大病折磨的张学林,成了乡亲们最关心的人。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常说:老天爷呀!千万不要再让学林发病了。这孩子只有半条命了。红街人不能没有他,红街的发展还要靠他啊! 几个上年纪的老太太甚至颠着小脚跑到五里地之外的吕祖庙为学林烧香祈祷,祈求神仙保佑他们的书记身体健康。老太太进庙烧香,以她们信奉的古老的宗教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一个共产党人的平安,这举止让常人看着不免愚昧。
  但是,她们却以中国农民最古老最原始的形式,表达着对自己心目中最亲近的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党的最基层干部的衷心祝愿!
  15.又奇迹般地活过来了
  命运像是真的在捉弄善良的人。张学林的淋结核刚刚治愈半年,他又再次患病,这次差点要了他的命。
  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这天约好了与天津铁厂继续洽谈有关项目的合作细节。
  临行前,张学林的肚疼再次发作,额头上一阵阵冒着虚汗。同行的人看着实在不行了。劝说道:"学林,咱不如跟铁厂方面联系暂时取消这次会淡。"
  学林摆摆手说:"不行!不行!就是往我身上扎刀子也得去。咱们多少日子谈的这个项目就要有眉目了。绝不能因为我的病往后拖延。"
  "那你的身体能行吗?"同行的人担心道。
  "先到医疗所打一针吧。"张学林坚持道。
  可这一次有些特殊,不但打止疼针不管用,就是打杜冷丁都没多大效果。甚至几次出现短暂休克。
  大伙一定要送学林去医院。
  张学林急了,说:"不行!再不要说了。你们知道我现在想的是什么。走!铁厂去。"
  大家还想坚持,可张学林已跨出门去。
  谈判进行着,张学林也在一点一点坚持着。
  时针从上午十点缓缓移到下午五点。
  终于,双方在协议上十分慎重地印上了自己的手印。
  顿时,全场掌声响起……
  可就在这时,在大伙十分高兴的时候,张学林慢慢朝椅子倒下,再一次出现休克。
  铁厂的同志们怔住了,纷纷问是怎么回事,同行的人只得含泪一五一十地说明情况。
  很快,同志们把学林送到离得最近的天津铁厂医院,院长和几位水平最高的医生同时会诊,可张学林的肚子胀得厉害,里面充满了污浊的血水,照片透视根本检查不出结果。所有的人都急得团团转。
  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可学林仍不时昏迷过去。
  第二天凌晨5点,张学林已奄奄一息。
  医生诊断,认为很有可能是癌细胞扩散。
  是,通知家人准备后事。
  因为,不手术治疗生的希望是零;手术治疗希望也很渺小。
  此时,镇、村干部和在场的天津铁厂领导与学林的兄弟们商量:我们索性让医生打开学林的肚子,看看到底是什么病。
  于是,更乐镇党委康书记与学林大哥在手术单上签字。
  医院迅速抽调最好的医生为学林主刀。
  胸腔打开了,癌细胞没有扩散;
  接着打开腹腔,肚里满是污浊的血水;
  抽掉血水,原来是小肠坏死。
  医生长长舒了一口气。急忙采取措施:洗肺、注药、割肠、洗肠。足足忙?了四个小时,切除坏死的小肠足有2.8米,黑肿的小肠盛了满满一脸盆。
  张学林又奇迹般地活过来了。
  16.病床上追回欠款264万元
  三次大病,折磨得这个一米八的大汉体重只剩50公斤。
  望着自己的支部书记,红街老百姓的心碎了。长长的探视队伍沿着病房走廊一直延伸到院子里,足足有四、五百人之多!
  乡亲们一定要亲眼看一眼张学林。因为学林是为红街的事业累垮的。
  劝走了一拨又一拨的群众,张学林对单独守在一旁的副书记王录义说:"前些天,我已和一些单位领导谈了欠款的事,说好了我去找他们,可这一病又不知要拖到啥时。眼看着年关到了,咱们企业和为大伙发福利都急等钱用。录义,你给我拨通电话,我就在病床上跟他们谈。"
  王录义有些为难,他知道凭自己是阻止不了的,就搬出医生护士做挡箭牌。说医生现在命令只能休息。
  学林急得坐起来,瞪着眼睛看着王录义。
  录义知道学林的脾气,只好慢慢拨通电话将手机递给学林。就这样,张学林在病床上开始与欠款单位的财务处领导交谈。
  以后的半个月,张学林每天都通过手机与对方反复陈述利害关系并恳求支持工作。终于,对方被学林打动了,他们开始想办法解决困难,先满足红街村的要求。
  就这样,在张学林住院半个月时间里,共追回欠款264万元,及时解决了资金周转等问题。
  看看我们周围的个别领导,把"住院"作为一种玩弄权术和获取"灰色收入"的手段。如果这些人能有幸知道我们党的基层干部把"住院"等同为向人民犯罪,该作何感想?!
  采访张学林,禁不住几次问他:"是什么支撑你?凭什么坚持下来?"
  他说:"我第一次做手术时,还没为乡亲们做什么,可他们就那么信任我,省吃俭用凑足了钱为我治病。我就是凭大伙对我的支持。"
  接着又说:"如果说支撑,是红街的事业支撑着我。没有事业我也许早就垮了。"
  说这话时,这个太行山的硬汉眼睛充满坚毅和善良。
  是啊,人生本由痛苦和欢乐、困难和成功组成,躲避痛苦,也躲避真正的欢乐,躲避困难,也躲避了真正的成功。
  病魔可以一次次侵袭学林的躯体,但却始终动摇不了他为群众谋幸福的决心。因为,他知道责任在肩、使命在前。
红街村村委会
  六.架起孩子们心上的桥
  "资金再紧也不能亏了孩子。" ——张学林
  漂亮话说上一卡车,不如实事办一件。
  张学林以他的诚心和全部心血为红街的孩子们营造着学习环境。
  17.孩子是红街的未来
  由于家境困难,张学林小小年纪辍学在家务农。他深知教育的重要,知识的可贵。他不能再让红街的孩子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
  为了办好学前班,学校负责人已同双委会打过招呼,张学林也表示要全力支持。村里未够入学年龄的孩子比较多,应该让他们有一个好的环境,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可真要大范围地招学前班,师资问题好解决,可以到教委请。可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教室呢?学校负责人十分发愁。
  正在学校负责人发愁犯难时,张学林主动找到学校。
  "我家的房子空着,可以做教室。"
  "这合适吗?"
  "反正我在村委会住着,孩子他娘在医院。你就放心地把孩子带来吧。有一条请放心,我绝对不收房费。"
  "太好了!我代表孩子们谢谢你。"这位负责人激动地搓着双手说。
  红街人富裕同时没有忘记孩子们。
  过去,红街村小学在一座破庙里。张学林提出改善学校环境的建议得到了双委们的一致支持:马上投资100万元新建了校舍、教学楼。 ?
  红街孩子的今天是幸运的。
  花园式的校园、整齐的楼房、绿茵茵的草坪,高耸的旗杆、漂亮的桌椅、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红街的孩子笑了。
  红街的家长笑了。
  一次去学校办事,张学林在学校门站住了,长时间地站着。
  那是一个三岔路口,来往车辆很多,常常是尘雾四起。孩子们每天就是由这里上学。如果有一天出什么事,后果不堪设想……
  张学林马上与双委商量,决定架一座天桥,让孩子们能平平安安上学去,高高兴兴回家来。
  于是,一座投资25万元的钢架铁桥没多久就竖起来了。
  村民都说,这是孩子们心上的桥,它连接着红街人对下一代的关爱和希望。
  北方的冬天寒风刺骨,张学林深知坐在冰冷的教室里是什么滋味。他跟双委们再三说:"咱们就是再困难也要给孩子们安上暖气,资金再紧也不能亏了孩子。"
  很快,村里调拨一笔资金专门为学校安装了锅炉。
  如今,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
  学校临近街道,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张学林派人在临街的窗户安上了双层玻璃。
  张学林不仅处处为孩子着想,更给红街村小学的老师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只要是老师们提出的困难,张学林总会及时想办法解决。
  几年来,红街村小学的老师都安于本职工作,乐于扎根红街这片热土。正像老校长说的:"如果红街的教育事业需要我这付老骨头的话,我愿意留在这里。不图名利,就图个顺心。"
  七.凝聚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张学林
  一个好的领导,是以礼待人,以诚感人,以德服人。同时能把各种各样的人才,恰到好处地用在各种各样的岗位上。红街村双委每个成员几乎都是喝着漳河水长大的好兄弟。他们同是红街的财富和骄傲。应该说,红街有今天的成就,双委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迹。
  18.“内当家”王录义
  王录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难忘,浑身透着北方男人特有的刚直、热情,还有些木讷。
  录义当过兵,言谈举止透着昔日军人的风姿;
  录义当过村委主任,知道自己肩负着责任;
  录义是现任红街党支部副书记,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红街的“内当家”。
  “内当家”的工作是繁杂的,它包括计划生育工作、党建工作,普法教育工作、小康文化工作、农业开发和小城镇建设等等。
  录义本来调往镇水泥厂办公室工作,工作轻松,待遇又好。 一九八九年,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上又把他调回红街,协助张学林工作。
  录义目睹和参予了红街的创业到发展,他常说,红花还要绿叶配,我甘愿做一片绿叶。
  这是何等胸怀?!
  这胸怀更体现在支持张学林工作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王录义都是张学林最坚实的战友。
  感受着张学林的无私奉献和拚命工作,录义加班加点写了份材料。材料递到了省报编辑室,可时间过去很久仍没有音讯。后来才知道一场洪灾耽搁了这事儿。
  第二年,录义又找到了省报编辑部,起初人家还以为是来告状的,直到后来听出了眉目。编辑同志大受感动。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事太少见了,副书记直接上报材料要求大力宣扬书记。如果不是书记扎扎实实拚命干,不是副书记任劳任怨地支持书记工作,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胸怀的。
  编辑们都为红街有两位这样的书记而感到敬佩。
  这是两位有着同样金子般人品的太行山硬汉。
  有人问,录义,每个月就拿600元工资,图啥?
  “啥也不图。就是希望学林没有后顾之忧,把红街的企业搞得更好。”王录义说。
  录义的实际行动证实了他的每一句话。
  采访录义那天,我们特意提出要看看他妻子。我们很想知道他妻子能理解他、支持他吗?敲开红街村污水回收厂值班室的小门,一位清秀、干练的妇女迎了出来。或许是怕妨碍我们谈话,引见我们认识后,录义就回避了。
  “录义每天从早忙到晚,顾不了家,你没意见吗?”我们小心地询问。
  “没意见,他也是为村里嘛。”
  “每月拿回这么少钱,你乐意吗?”
  “没办法,学林他们都是这样。”
  录义妻子话不多,却透着朴实和真诚。
  临别,我们遨请录义俩口子合影。
  阳光下,我们灿烂地笑着,发自内心的笑。
  19.“铁算盘”刘玉魁
  刘玉魁也担任过村主任。他是个热情、正派、细心人。或许跟会计工作有不解之缘,所以他现在是村里的总会计。
  玉魁是那种说话嗓音不高不低,走起路来不快不慢的斯文人。他更适合会计这一行。
  作为会计,玉魁对红街的脱贫致富经历了如指掌。
  当年集资建厂的艰难日子里,玉魁没日没夜地奔波着,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从亲戚朋友处筹集资金。
  他默默工作着,即使受了天大的委屈,也默默承受着,他清楚凝聚的力量,他把组织观念视为眼珠一样宝贵,不允许因自己的过失而使之蒙上丝毫尘土。
  正因为玉魁有很强的原则性,所以,他在群众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张学林深知,玉魁是他不可多得的好帮手、好管家。
  20.敬业的二哥
  二哥是张学林的同胞兄弟,从小一块吃苦长大。靠着钻研,熟练地掌握了电工技能。现在负责村里的照明用电。
  当初,凭着一股子敬业精神,二哥被选进村委。
  《吕氏春秋》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晋平公问祁奚:“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去做这个县令?”祁奚说:“解狐可以去。”晋公一愣:“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说:“您问的是谁可以任南阳的县令,又没问谁是我的仇人。”又一天,晋平公问祁奚:“国家需要一个尉臣,你看谁可以任用?”祁奚说:“祁午可以。”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说:“您问的是谁可以任尉臣,并没问我的儿子是谁呀!”
  张学林能够起用二哥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襟怀坦荡。
  这么多年,二哥早已养成一种习惯,每天晚上如果不出去查看一番,就无法安心睡觉。
  尤其是阴天下雨,二哥更是细心地查看每一根电线杆、变压器。
  一天夜里,雨下的非常大,不时传来阵阵惊雷,二哥踩着泥泞的路照例出去检查。突然不远处坍塌声引起了二哥的警觉。
  他的心一沉、不由加快脚步向出事地点跑去,谁知脚下一滑摔出去老远,手电筒也摔成碎片。
  二哥还是坚持着靠近出事地点,凭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这是雷击电线短路造成的,幸亏发现及时,才避免了一场事故。
  二哥知道学林的担子太重了,所以,自己必须多做些,再多做些!
  21.将才赵海平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在筹建防腐保健温公司这个项目时,张学林充分体会到人才的重要。
  当时有人推荐赵海平,说他脑子活,会经营。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他当初不安心村里的事,跑到外面揽生意,这样的人不能用。
  对于赵海平,张学林心里自有一杆秤。
  海平确实有能力、有魄力、有经营头脑,而且是活跃分子。这些年他在外面承包建筑队,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可是现在他宁愿放弃这么可观的收入,几次托人说情要求回来。
  对于赵海平的去留,大伙的目光都盯在张学林身上,等着他拿主意。
  他们以为学林一定会找个老实可靠的人来顶住这个摊子,也不会要赵海平这么靠不住的人。
  正在人们猜测、议论的时候,张学林宣布让海平回来,并让他具体承办防腐保温公司。
  支部会上,有人提醒张学林,用这样的人,小心犯错误。
  张学林说:我们请他回来办公司。要是犯错误,算我的。
  果然,赵海平没有辜负张学林和红街人的厚望,把防腐保温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当年就为集体创造了良好效益。
  尽管现在赵海平全年收入不足两万元,可他仍兢兢业业工作着。
  有人问他放着二十万元的收入不拿,回来图的是什么?
  海平笑笑:“图的就是这里有凝聚力和吸引力。张学林为村里连命都不要了,我就不能干点小事。”
  22.他们是红街村的财富
  村委主任杨恩太,这个与学林一块成长起来的耿直汉子,在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对于企图违反财务纪律多捞集体一些好处的现象,恩太总是及时正面制止。因而在群众中威信很高。
  恩太总是尽心尽力地协助张学林抓好企业开拓方面的工作,还主动承揽了福利发放工作,希望多减轻一些学林的负担。
  因为,恩太总也忘不了学林对他家的帮助。正是张学林的热心,自己妻子才能在新成立的污水回收公司上班,儿子也找到如意的学校。
  恩太时常会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学成之后回到红街来。
  民调主任王双义,是红街村具有凝聚力的人物。谁家邻里失和、婆媳纠纷、夫妻拌嘴……他都要管,而且一管到底。
  村里有对小夫妻,恩恩爱爱,收入也高,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就是对公婆不孝敬,从不过问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令老人十分伤心。
  王双义得知这件事后,一次次找小俩口谈心,从身边熟悉的事儿到报纸、电视上年轻人如何敬老、爱老的例子谈起,直说到小夫妻俩不好意思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很快,俩人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但对老人孝敬,对街坊邻居也是和和气气的。 70多岁的赵文顺老汉,谁家有纠纷,只要他知道,都要去劝解。
  老伴嫌他多管闲事。
  可赵老汉说:学林身体不好,我能为学林分些忧,也算是为红街出份力吧。
  计划生育是农村最难做的工作,搞不好就得罪人。然而王海苗却驾轻就熟。
  几年下来,她已对红街村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她能一口气数上全村有多少妇女、多少育龄妇女、多少育龄妇女小组长,她能从计生队伍的建设到计生帐卡的建制,又从计生阵地的建设到计生活动的开展——每一项都有条有理,每一件都一清二楚。
  由于王海苗工作扎实,红街的计划生育工作评比始终走在全县的最前列。
  赵和太既充当张学林的司机,又照顾他的饮食。可以说,和太身上肩负重托。因为红街的老百姓担心学林的身体,他们再也经不起担惊受怕了。
  当年,为了照顾学林的身体,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村里买了辆桑塔纳。赵和太深有体会地说,没有车累人,有了车更累人。
  受镇党委康书记的嘱托,和太常会以汽车需要维修或干脆称病“告假”为理由,拐弯抹角地让学林多休息一些。可时间稍长,这些无故的理由还是让学林发现了。他发脾气道:多为群众办事,就是延长我的生命,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为此,和太也成了大忙人。清晨,他第一个叩响学林的房门。夜晚,披着繁星,他最后一个回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仅一九九八年,张学林的桑塔纳轿车就跑了5万公里,相当于前3年的总里程。
  赵和太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红街村能有这样优秀的干部、这样优秀的老百姓,正是张学林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表率作用的结果。正所谓: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啊。
  是的,一滴水很容易枯竭,然而汇聚一起,就是黄河,就是长江,就是大海奔涌不息。
  八.天高不为高,民心最为高
  “村支书,是个不上“品”的官。官虽小,但处事必须公正。要有了私心,就迈不开步子,趟不开路子。当一天就要公正一天,廉洁一天。只有这样,群众才能信服你。”                            ——张学林
   百心不可得一人,一人可以得百心。
  在红街,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只要有机会,都想为学林分些忧、解些难,为红街村出点力、流点汗。
  一九八八年,红街村筹建硅铁厂时,尽管那时乡亲们的手里还没几个钱,但为了红街的事业,纷纷慷慨解囊,东挪西凑,很快凑足了20万元,帮助度过了难关。
  在生活中,红街的父老乡亲以他们朴实而传统的方式表达着对学林的爱戴。
  一九八九年,张学林第一次做手术,乡亲们主动给他凑了3万元,每每提起这事,张学林都非常感动。他说“那时我还只是刚刚为群众办点事,他们就那样信任我,那样回报我,就冲这,我也要干出个样子来。” 孩子刚刚五岁,学林的妻子精神失常,发病时就带着孩子离家出走。学林那时拖着病体,忙着筹建防腐保温公司。村民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自备干粮自带钱,帮他去找妻子找孩子,远到山西、河南,近到涉县的每一个村庄,每天出去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世上唯有真诚最能打动人。
  感受着红街的变化,老百姓清楚学林的身体是被红街的事业累垮的。
  一九九六年,张学林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上天津卫校。孩子别提多高兴了。
  孩子考上学校,张学林也替孩子高兴,而一万元的学费却让学林发了愁。
  可女儿却想,这几年爹身体不好,吃药打针动手术花了不少钱,可爹毕竟是一个村的支部书记,怎么也能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学费。
  张学林也一再安慰女儿:别急,爹一定要让你上学。爹想办法。
  一天又一天,女儿从爹的脸上看出了难处。
  女儿毕竟大了,懂得了人世间的艰辛,想到被病魔缠身的爹、患病住院的娘、两个还小的弟弟,她含着热泪说:“爹,我不想上学了。我要在家帮你干活。等以后咱家有钱了,我再去上学。行吗?”
  望着懂事的女儿,张学林的眼圈红了,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滑下。
  眼看着入学时间到了,乡亲们看到学林的女儿还没上学,大伙很快猜到了其中的原因,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学林为咱村的发展把命都豁上了,咱可不能没良心啊。”
  “咱说什么也不能让学林的女儿误了前程。再说,这也是咱们红街出去的大学生啊。”
  “我这正好有2000元,准备买电视机的,现在不买了,先给孩子把学费交上。”
  很快,乡亲们凑足了一万元钱。
  当村民把这一万元钱送到学林手上时,他怎么也不肯收。望着乡亲们一双双熟悉的目光,学林激动地说:“我已经拖累了你们不少了,我不能再花大家的钱,我求你们了。”
  可红街的老百姓不答应。学林只好收下钱,并一一记下了名字。
  送女儿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学林把女儿叫到跟前说:“孩子,我这半条命不知能活多久,家里又没有积蓄。这份名单你拿着,等你参加工作后,一定要先把这一万元钱还上。咱们不能忘记父老乡亲对咱们的恩情啊!”
  一九九七年中秋,张学林小肠坏死,住进了天津铁厂医院。听到了这个消息,镇领导、村干部以及上百名群众一夜没睡,焦约地守候在医院,祈祷着学林能从手术台上平安地下来,甚至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偷偷跑到吕祖庙去烧香,求神灵保佑学林能回来。红街发展了,富裕了,可学林的生活还是没有规律。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晚上顶着星星回到家里,安顿好孩子就孑然一人,形影相吊。
  红街的老百姓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渐渐的,学林发现窗台上、房门前,不知什么时候就多了新鲜的蔬菜,有豆角,有白菜,有西红柿,有青椒……
  又过些时候,窗台上出现了刚出笼的包子,刚出锅的油条麻花,冒着热气的香喷喷饭菜……
  天高不为高,民心最为高。
  物贵于人,人贵于众。在红街乡亲们的眼里,张学林即是最宝贵的财富,更是最珍贵的人。 张学林以他的奉献赢得了村民的敬爱。,
  是的,建党几十年来,老百姓整天喊跟共产党走,共产党是谁?她不是那一个人,她是我们所有的党员。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党。
  张学林以一个中国农村普通党员的形象为全体共产党人做出了典范!
  九.红街村的未来
  红街村出名了。
  红街党支部出名了。
  红街村的张学林出名了。
  这十多年,张学林以他的真诚奉献带领红街村的父老乡亲走上了致富的大道,为此,党和人民也给了他极大的荣誉:
  红街连续6年被评为市、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红街党支部被邯郸市授予“红旗支部”、被河北省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张学林本人也先后31次荣获省、市、县“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十大优秀人民公仆”等光荣称号。
  二00一年七月一日,张学林又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我们说张学林无愧是:共产党人的楷模!
  盛名之下,张学林异常冷静。
  他组织全村47名党员认真学习总结,他说:红街能有今天的变化,绝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她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关怀的结果,她是红街村每一个党员努力的结晶,她更是红街父老乡亲们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成果,她还是天津铁厂大力支持的结果。
  总结过去的成就和教训,红街人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差距,一是在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上的差距,红街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农业转行过去的,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经营手段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红街人已经认识到人才是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二是目前村里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的内向型经济,今后要向技术密集型外向型经展发展,要走出去引进来。
  为了更全面推动红街村的发展,涉县县委领导经过深入调研,结合红街的实际情况,与红街双委反复研究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计划建设红街五大园区。即,高效农业园区,经济林园区,工业园区,商贸园区,村民住宅园区。
  红街村五大园区建成之后,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大大改善,红街将实现第二次创业腾飞的目的。 我们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良知讲述了张学林的故事。我们知道,红街在整个中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中国的所有乡村都像红街那样却是举足轻重的。张学林的故事太平凡、太普通。然而,张学林的故事又是中国农村普通党员不同凡响的故事。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无私的境界为我们每个共产党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们希望,张学林的故事能让中国共产党每一位党员深受鼓舞和教育!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罗观星 杨立  责编:wg
&&&&&&相关链接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9008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版权所有(C)&京ICP备01016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偷东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