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流水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明

[校本课程]创造发明教程
您的位置 >> >>
[校本课程]创造发明教程
人类从最原始的茹毛饮血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其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就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而这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所有方法与技巧就是科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然是生产力,它就能使一定的物质世界产生出类似核聚变的物品。比如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一下子使单位亩产提高了若干倍;作为自然界最普遍的物质“水”,人们对它最初的认识也不过是供给饮用,可是蒸汽机、发电机的发明,它却能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电能……
科学与发现和发明创造紧密相联。而创造发明又要以最基本的知识为前提,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后盾,难以有所发现。现在,我们正处于学习最基本的知识阶段,一切有志于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学,必须趁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在自己幼小的头脑里埋下一颗发明的种子。
据生理学家研究:人与人的智力相差无几,一个擅长发明且有成就的人与常人的差别就在于他们非常留心身边一些细小的现象,抓住苗头,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反复实验,终有成就。,我们无成就,就是我们太不在意这些细小的现象,对一切事物“熟视无睹”,因此就决定我们成为了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青少年搞发明创造不是“天方夜谭”,我们可以从一些细小的事情入手,初学创造者可以从改进一些物品开始。不要期望搞一个重大的发明。毕竟我们所学有限,条件不够。事实上搞一些小发明完全可能。我们国家为了鼓励青少年发明创造,特设立了“宋庆龄奖学金”。武穴市教科所开展的青少年“五小”活动,其宗旨是鼓励同学们去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而且,在这些活动中,确实也涌现出了不少的“小发明家”。
为了给同学们的小制作、小发明指明方向。由我校童志勋主任编录的《创造的火花》小册子已经出版,这是一本很好的发明指导书。该册子针对青少年的生活实际、知识结构,给我们讲明了小发明一些最基本的技法。可以说:这是一本系统的发明创造辅导书。该册子讲理论浅显易懂,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读了这本册子后,我们仿佛觉得:我们都是一个发明者,只不过我们在无形中蒙住了自己的眼睛;原来发明创造离我们如此之近。
其实,课程改革它本身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同学们在被关注的同时,一定要自我关注。比如我们就应该把小发明、小制作当作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课堂学习中,努力打好基础,课外时间勤于动手。说不定,你的发现或发明(制作)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效益呢。
128628654.525.1823.43
28681.1250
456111214151618
发明和发现是含义不同的两个概念,尽管它们相互间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件事。
什么是发现?发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人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到或借助于仪器感知到世人尚未感知到的自然现象,并从中找出自然规律。例如,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借助三棱镜在他的住所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发现白光是由赤、橙、黄、绿、青、紫等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就是发现。而发明则不同。认识世界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改造世界。发明则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发明不像发现那样主要是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而主要是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而主要是依靠人的大脑,借助一定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手段,去构思并依靠双手造就出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的崭新的物品和未曾有过的新方法。发明是一种技术性强的脑力劳动,因此人们时常在“发明”之前冠以“技术”,说明“技术发明”。
1.提出问题
要使自己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如果对平时司空见惯了的东西,不以为然,熟视无睹,那么,绝对不会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那些不满意、不方便、不习惯、不顺手的地方,这样也就找不到发明创造的选题了。为了养成发现问题的好习惯,我们就“用陌生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方法训练自己。
2.广收信息
要认真学好功课,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使自己见多识广。凡经过几次提建议搞发明的同学,都有这么个体会:如果在头脑里储存的有用东西越多,那么在提建议搞发明时,选择有用东西的机会越多,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否则,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参加学校组织的“星期日创造发明俱乐部”,是实现这一点的有效途径。因为在俱乐部,不仅有各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参观访问,而且还经常观看科技电影、电视片,阅读科技书刊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着重学习《小小发明100例》、《小灵巧优秀作品选》、《儿童发明创造基础训练》中的创造技法,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使我们的脑子更灵活了。我们运用“缺点列举法”、“移植法”、“智力激励法”等创造技法,使作品获得成功的越来越多。
3.动手实践
最后,要增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都知道,没有动手实践能力,是不可能把自己头脑中的设想变成现实的。因此,我们都比较重视一些基本工具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和训练,例如钳、锯、刨、电笔等使用,电烙铁焊接、铁皮加工等技术的学习。当作品制成后,我们要把作品放在家里或学校“俱乐部”里,请家长、老师和同学对它“吹毛求疵”,以便进一步改进,使作品更完善,更符合实际需要。
要是大家都能这样做,一定能取得成功。
1.适应需要。需要是小发明的主要目标,经过你仔细的观察,充分的调查,抓住生活、学习、劳动中的某一需要,作为小发明的目标,然后下功夫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小发明。
有一个制帽厂的工人叔叔,发现草帽不用时在背上很不方便,而且雨淋后会变色,影响美观,他就到群众中去调查,了解到人们需要的太阳帽除了美观、结实外,还要能折叠,不戴时可放进兜里。于是,他们通过反复研究,发明了尼龙面料、折叠式太阳帽,很受群众欢迎。
2.列举缺点。在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使你伤脑筋的麻烦事情,如果能把其中的问题列举出来,再着手研究和解决,就有可能获得小发明。
穿过雨衣的小朋友都知道,雨衣有一个大缺点,就是从雨衣上流下来的雨水会淋湿裤脚和鞋子。北京市打钟庙小学四年级学生林恒韬同学发现这个问题后,就下决心设计一种新型雨衣。他想,如果把雨衣的下边改成雨伞的模样,就好了。怎么变呢?在雨衣的底边装上一个可充气的塑料管,穿时吹满气,雨衣的下半截不就撑开了吗?这样,雨衣就不会贴在腿上,裤腿和鞋子就不会淋湿了。不用时把气放掉,照样可以折叠存放。他的发明终于成功了。
3.分析借鉴。地理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到大地球仪,地球仪从楼下搬到楼上,非常费力。怎样减轻老师的体力负担呢?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王学青同学仔细分析了地球仪的特点,联想到他经常玩的气球,要是把地球仪上的图搬到气球上,用时把它吹起来,不用时将气放掉,那不是很轻便吗?就这样,他发明了“充气地球仪”。王学青同学这一小发明,是他善于借鉴,把已知的原理、熟悉的部件转移到要解决的事物上才获得成功的。
小发明和科技作品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科技制作主要是在具有现成的图纸、样品等资料的情况下,按照图纸、样品等资料的要求去制作。而小发明要创新,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科技作品的工艺要求比较高,要精细,要在内部结构和外观工艺的要求上下功夫,着重考虑制作水平。而小发明则要求构思巧妙、新颖、先进、实用。
第三、科技制作主要是仿制、复制,它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但是小发明要求的是创新,无论构思,设计都比科技制作要困难得多,有时需要经过反复实验,才能成功。
1.以常规思维方式学习基础知识,以逻辑思维方式分析和掌握基础知识。即在课堂上老老实实的学习课本知识和教师的讲解,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能以反向思维的方式为以掌握的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再想法进行解决,达到对知识的深化和掌握。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学习一节新的课文,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首先是进行朗读几遍达到能够复述下来,再对每一个句子进行分析它的措辞、句式、词组等,从而了解作者的用词技巧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对知识的深化了解和掌握。有了这个基础后,通过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景物为素材来进行扩写和缩写,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考察检验自己对本节课掌握程度。最后,重新再把课文细细的品味,就可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求异创新,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进行创新。生活中和工作中的许许多多的习惯、工作方法、使用的工具等,人们长期使用就会产生自觉不自觉的认为只能这样做的想法。长期以来,一代一代循轨蹈距;如果你想改进则认为是大逆不道。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人的懒惰必然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所以,你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的勇气,敢想敢干,不怕失败,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历史上许多成名人物所取得的成绩所走过的里程大都是这样,我们要在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必须这样做
3.善于观察,积极勇于实践。任何科技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的需要,如果社会不需要,在好的东西也会被淘汰。所以,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必须深入实践中去,在生活实践中挖掘人们的需要,这样创新的产品才能有生命力。比如:我们每个同学都希望每科的成绩不费吹灰之力都能得100分,而且永远如此。如果你发明一个产品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会适合很多人的需要,他的生命力就会经久不衰,也就会给你创造很高的经济价值。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广度训练:
广度开发,主要采用外延式训练。比如“笔”的外延是:毛笔、水笔、铅笔、水彩笔、圆珠笔、签字笔、验钞笔、试电笔……微型笔、广告笔等等。
2.深度训练:
深度训练,是内涵式训练。比如笔尖、笔套、笔胆、笔芯、笔的外形、笔的结构、笔的材料、笔的功能、墨水的种类………耐磨的原理等等。
3.关联度训练:
1913·“T”10“”68“”“”T“”“”
走出思维误区——创新思维模式和方法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走出思维误区——创新思维模式和方法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
多向思维的概念,最早是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以后斯皮尔曼、卡推尔作为一种“流畅性”因素而使用过。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便明确地提出了发散性思维,也即是多向思维。他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式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三是“精细”,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在50年代后,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发散的星)、变通度(发散的灵活性)和独创度(发散的新奇成份)三个维度,而这些特性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走出思维误区——创新思维模式和方法有句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问题或虽能解决但只是用习以为常的方案时,可以用侧向思维来产生创新性的突破。具体运用方式有以下三种:
侧向思维要求我们彻底打破“自我本位”的思考方式,经常问一问自己以下一些问题:
别人正在干的我能不能不干?
别人不干或没有想到干的我能不能干?
其他行业、专业、企业的做法、思路、产品特点、发明创造能否为我所用?
现在的产品、思路、方法能否改变原来设想的路径,转换方向用到更能发挥作用的其它地方?
1)侧向移入。
这是指跳出本专业、本行业的范围,摆脱习惯性思维,侧视其他方向,将注意力引向更广阔的领域;或者将其他领域已成熟的、较好的技术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过来加以利用;或者从其他领域事物的特征、属性、机理中得到启发,导致对原来思考问题的创新设想。如为了减少摩擦,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改进着轴承。但正常思路无非是改变滚珠形状、轴承结构或润滑剂等,都不能带来大的突破。后来,有人把视野转到其他方向,想到高压空气可以使气垫船漂浮,相同磁性材料会相互排斥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于是,将这些新设想移入轴承中,发明了不用滚珠和润滑剂,只需向轴套中吹入高压空气,使旋转轴呈悬浮状的空气轴承,或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性轴承。侧向移入是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其应用实例不胜枚举。如鲁班由茅草的细齿拉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威尔逊移入大雾中抛石子的现象,设计了探测基本粒子运动的云雾器;格拉塞观察碑酒冒泡的现象,提出了汽泡室的设想,等等。大量的事例说明,从其他领域借鉴或受启发是创新发明的一条捷径。
2)侧向转换。
这是指不按最初设想或常规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转换成为它的侧面的其他问题,或将解决问题的手段转为侧面的其他手段,等等。
【案例】冰箱用途的延伸
在美国,每个家庭都有电冰箱,这已经持续了近一段时间了。这种高度成熟的产品竞争激烈,利润率很低,美国的厂商显得束手无策,而日本人却异军突起,发明创造了一种与19英寸电视机外形尺寸一般大小的冰箱。当微型冰箱投入市场后,人们发现除了可以在办公室使用外,还可安装在野营车娱乐车上。于是,全家人外出旅游,舒适条件全部具备。微型冰箱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它进入市场初期默默无闻的命运。微型电冰箱与家用冰箱在工作原理上没有区别,其差别只是产品所处的环境不同。日本人把冰箱的使用方向由家居转换到了办公室、汽车、旅游等其它侧翼方向,有意识地改变了产品的使用环境,引导和开发了人们的潜在的消费需求,从而达到了创造需求、开发新市场的目的。
3)侧向移出。
与测向移入相反,侧向移出是指将现有的设想、已取得的发明、已有的感兴趣的技术和本厂产品,从现有的使用领域、使用对象中摆脱出来,将其外推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领域或对象上。这也是一种立足于跳出本领域,克服线性思维的思考方式。
【案例】拉链的诞生
拉链的发明曾被誉为影响现代生活的十项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发明人贾德森是为了解除系鞋带的麻烦而想到的,并于1905年取得了专利权。这项发明吸引了一个叫霍克的军官,他决定建厂生产拉链。但是,专利本身只是一种“可行”技术,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技术。拉链虽好,但需要特殊的机器才能批量生产。霍克经过19年的时间才研制出拉链机,可有了拉链却没有人用这个东西代替鞋带。他用了很大的努力仍然找不到销路。后来,一个服装店老板将思路引向了鞋带以外,生产出带拉链的钱包,赚了一大笔钱。从那以后,半个世纪以来,拉链几乎渗透到人类讨会生产、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衣服、枕套、笔盒等等。
总之,不论是利用侧向移入、侧向转换还是侧向移出,关键的窍门是要善于观察,特别是留心那些表面上似乎与思考问题无关的事物与现象。这就需要在注意研究对象的同时,要间接注意其他一些偶然看到的或事先预料不到的现象。也许这种偶然并非是偶然,可能是侧向移入、移出或转换的重要对象或线索。
走出思维误区——创新思维模式和方法
【故事】孙膑智胜魏惠王
孙膑是战国时著名兵家,至俄国求职,魏惠王心胸狭窄,忌其才华,故意刁难,对孙膑说:“听说你挺有才能,如你能使我从座位上走下来,就任用你为将军。”魏惠王心想:我就是不起来,你又奈我何!孙膑想:魏惠王赖在座位上,我不能强行把他拉下来,把皇帝拉下马是死罪。怎么办呢?只有用逆向思维法,让他自动走下来。于是,孙膑对魏惠王说:“我确实没有办法使大王从宝座上走下来,但是我却有办法使您坐到宝座上”。魏惠王心想,这还不是-回事,我就是不坐下,你又奈我何!便乐呵呵地从座位上走下来,孙膑马上说:“我现在虽然没有办法使您坐回去,但我己经使您从座位上走下来了。”魏惠王方知上当,只好任用他为将军。
哲学研究表明,任命事物都包括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同时与其正反两个方面打交道,只不过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养成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式,即只看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如果逆转一下正常的思路,从反面想问题,便能得出一些创新性的设想。
【案例】晶体管的革命
晶体管的发明曾引起了一场世界电子革命。这其中的逆向思维起了很大的作用。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将错提炼得很纯。日本的专家江崎与助手在长期的探索中,不管怎样小心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每次测量其参数,都会发现显示不同的数据。有一次,他想:如果采用相反的操作法,有意地一点点添加进少许的杂质,结果会怎样呢?经实验,当将锗的纯度降到原来的一半时,一种极为优异的半导体就诞生了。
逆向思维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中重要的思维方式。逆向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性。逆向性思维在各种领域、各种活动中都有适用性,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对立统一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相应地就有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形式。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气态变液态或液态变气态、电转为磁或磁转为电等。不论那种方式,只要从一个方面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都是逆向思维。2)批判性。逆向是与正常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
3)新颖性。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属性。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却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往往是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案例】白痴咖喱粉
日本HU-OSE食品工业公司的浦上董事长对咖喱粉新品种的开发情有独钟。他曾推出跟传统咖喱粉大为不同的“不辣咖喱粉”。当时食品业对浦上大加嘲笑,认为他是“发疯了”。当时,在世界任何地方,咖喱粉的味道都是辣的。但是,出乎意料是,被人们断言卖不出去的“白痴咖喱粉”推出不到一年,竟成为日本最畅销的调料品之一,至今仍然称霸不衰。
一个优秀的发明,应具备新颖性。新颖性是小发明质量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
(1)什么是新颖性呢?
新颖性指的是在提出这项小发明以前,或是在申请专利以前,没有出现过同样功能、构思、技术的东西,或同样的制作方法。而且这项小发明并没有以任何形式向公众公开过。这就叫做具备新颖性。
(2)怎样判断一项小发明有没有新颖性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以时间为标准来判断。在时间上,只要发明者在提出这项发前,没有出现过功能、构思、制作、技术相同的作品或制作方法,它就具备了新颖性。
第二、以公开的方式来判断。公开的方式是指:(1)尚未在国内或国外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公开使用过,尚未在商店中作为商品销售过;(2)没有通过国内外的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公开过,没有在展览会上以公开或内展的方式展出过;(3)没有任何人申请专利,并已被批准授予专利权而公开了的技术。凡是在这些公开方式上没有公开过的都是新颖的。
第三、以“公众”是否知道来判断。一项小发明要具有新颖性,必须是以前还没有向“公众”公开过的。“公众”是指那些人呢?“公众”是指被允许知道的一定范围以外的人。不论这些人的人数是多还是少,它却已失去了小发明的新颖性。这里说的被允许知道的一定范围,指的是小发明比赛的评审人员和申请专利过程当中必须经手的工作人员等等。只要发明作品仅仅属限于范围以内的人知道,不论其人数多少,该小发明作品仍被认为没有失去新颖性。
第四、从“体性”来判断。判断一项发明是否具有新颖性,限于以现在的一个小发明的“个体”同过去已有的同类东西的“个体”相比,而不能同把过去已有的许多“个体”拼凑起来比,即不能用过去的众多个“个体”同现在的一个“个体”相比。
第五、从“主体”来判断。看这项小发明的主体部分同过去已有的东西进行比较,是不是具有新的功能,是不是有新的使用方法。假如,它们只在外形上作些改变,而主体结构和功能同过去已有的东西基本相同,就称不上具有新颖性。
新颖性是小发明的实质,是衡量小发明质量的决定性的一条标准。只有先确认一个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才能确定它是不是一项小发明。
(3)如何使你的小发明具有新颖性呢?
通常,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第一、发明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新用品,你就发明什么,这样的发明就有可能具有新颖性。
第二、大多数发明是对已有发明进行与完善所做出的一种“补充发明”即对某项已有发明进行了有成效的改造工作,这样发明也具有新颖性。
第三、使老产品扩大功能,变成别的领域里的新产品。这就是要求从某种产品的功能用途上动脑筋,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第四、在没有任何已有发明的借鉴下,完全凭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各种发明技法进行独创,由此做出的首创发明就具有绝对的新颖性。
假如一项小发明具备了新颖性,是不是就是一项优秀的小发明呢?不一定。因为,对小发明有新颖性的要求外,还要对它的使用、技术有所要求,即使用起来是否方便又省力,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技术上是否比已有的东西先进?因此,先进性是小发明的又一个重要质量标准。
(1)什么是小发明的先进性呢?
小发明的先进性是指一项小发明在和用途、性能类似的东西相比较,技术上有所进步,解决了以前没有解决的难题。或者,在制作上使用了新的方法、工艺,提高了性能,这就是具备了先进性。
(2)怎样衡量一项小发明的先进性呢?
主要采取比较的方法。将小发明作品与用途相同、性能类似的东西进行比较,看一看发明作品在技术上是否先进一些。
先进性是技术革新的体现,是鉴别小发明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小发明应当越搞越先进。
需要是发明之本。我们搞小发明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各种需要。因此,一项优秀的小发明不但应具备新颖性和先进性,还应该具备实用性。实用性也是小发明的一条重要的质量标准。有些小发明,虽然结构新颖,技术也比较先进,但是不实用,制作上难度很大,或者不能投入生产。或者,即使生产出来,使用起来却极为不便。也就是,这些作品社会效益很差。这样的小发明就不具备实用性。因此,在搞一项小发明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想一想,这项小发明有没有实用性。
(1)什么是实用性?实用性是指这项小发明能制成产品供人们使用,使用起来方便,价值大。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详细分析了弧光灯等各类灯的全部资料。他根据“不管哪种发明,必须首先考虑实用价值,既要适合大众需要,又要经济实惠”的原则,认为:白热电灯光度虽弱,但比较经济,只在玻璃泡里装上一个小段耐热材料,电流把它烧到白热化时便会发光,是一种理想的灯泡。但是,关键是必须为白热灯找到一种理想的耐热材料。为此,他研究了煤气灯的全部历史,分门别类试验了1600种耐热材料、6000余种植物纤维,试验一次一次失败,但他不气馁,最后终于发明了经验实用的电灯。
(2)怎样衡量一项小发明是否具有实用性?
首先,看这项小发明是不是可以做成实物。任何一项小发明不能只有想法、构思,画出几张设计图纸,制作了象征性的模型,而必须做成实物。因为只有实物,才可能经过检验,证明这些想法、设计是合理的、可行的,证明确实能够使用。任何一项小发明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说具有实用性。有些小发明虽然构思新颖,但是在实施、制作的时候,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显示不出它的使用价值。
其次,要看小发明能不能解决生产、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在衡量一项小发明是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考虑一下:
(1)是不是使人们原来使用过的工具、用具,增加了新的功能;
(2)是不是让人们省了力,省了时间,节约了原材料;
(3)这项小发明制作和生产起来,是不是简单易行;
(4)使用方法是不是简便;
(5)是不是容易推广普及。
这五个方面衡量,如果它是符合的,那么,就可以认为这项小发明具有实用性。
应该明确:实用性体现着小发明的社会效益。判断一项小发明是不是实用,真正的、最高的权威不是发明者本人,而是使用这项发明成果的人。
衡量小发明的质量,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科学性。
(1)什么是小发明的科学性呢?
科学性指的是小发明的性能、原理、构造、方法等要有科学依据,不违背科学原理,没有科学性错误,不损害人们、社会的整体、长远的利益。
(2)如何判断一项小发明是否有科学性呢?
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一般要经过认真的实验检查、分析、鉴定。这些工作除了有些项目发明者可以自己做以外,有不少项目需要有关科研单位帮忙解决,才能对它科学性做出结论。
在鉴定一项小发明的科学性时,不仅考虑作品本身,还要注意考虑其它因素,如环境因素、安全因素等。有一位同学发明一种无泪蜡烛,是用几层塑料薄膜把普通蜡烛包起来,使蜡烛亮度增大,不流泪,耐燃。但是,这种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周围的塑料也跟着燃烧,塑料燃烧时放出有毒气体,造成了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所以,这项小发明不具有科学性。因此,在创造发明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科学道理进行构思、设计与制作,决不能盲目行事。
优秀的小发明应具备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这是小发明的质量标准。这“四性”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新颖性就不成为创造发明;有了新颖性,但不先进,不可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实用性,不会被人们承认,缺乏使用价值,起不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没有科学性,在科学原理上站不住脚,或者发明不了,或者即使发明了但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发明的必要。因此,鉴定一项小发明要以“四性”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按照“四性”的要求去选题、去构思、去设计、去制作。这样,才有可能搞出比较好的发明来。
1、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
任何创造发明都需要知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发明。不可想象,一个一无所知的人会有发明创造。
在历届全国及各省、市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参赛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运用课本上知识的结果。在搞小发明时,决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反,要更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学得越扎实,搞小发明时就能得心应手地将科学的知识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学到手的知识进行创造。这就是说,不但要学好基础知识,而且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激发创造潜力,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学生。
创造性的学习有哪些特点呢?
(1)善于学习,兴趣广泛,知识面广,能牢固掌握各种基础知识。
(2)不死记硬背,注重理解,能灵活运用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3)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欲望,多疑好问,想象力丰富。触类旁通,善于把各种知识组合起来思考问题。
(4)善于集中注意力思考一个特定问题。敢于实在旧框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
搞创造发明,要做到勤于思考,爱迪生曾经说过:“不下决心培养独立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创造。”思考是产生问题之母。只要我们对自己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勤思考,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就有可能提出新课题。如果对自己身边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患“不敏感症”,熟视无睹,就提不出改革意见,搞不出创造发明来。
坚持思考使人大受其益。1832年10月,美国著名画家莫尔斯搭乘“萨丽”号油轮从欧洲返回纽约。有一天饭后,杰克逊博士在餐厅里为旅客表演实验。当他在一根铁棒周围缠绕上一根很长的铜导线,并且给导线通上电流时,只见那铁棒把另一根横在饭桌上的铁棒吸引了上来。在场的观众大为惊奇。莫尔斯边看边思考,忙问:“那个电流能跑多快?”博士回答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但很神速,所以到现在还没有人测量过。”那天晚上,莫尔斯独自在甲板上走来走去,一直在想:“如果电流能不停地跑10英里,那我就让它跑遍全世界,并且用电流的停和不停、停得长得停得短等等组合起来,某一组代表一个数字,再由不同的数字代表字母……,这样不就能够即时把消息传到远方了吗?”从这以后,他每天都把这一想法无止境地追究下去。甚至把自己的画室变成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反复研究和实验,终于在1837年发明了按动键钮便发出“滴滴、嗒嗒”声响的电报机和以他命名的“莫尔斯电报密码”。莫尔斯的这项发明使世界通信技术跨进了一个新领域。事实说明,没有思考便没有发明。
大凡创造发明者都是勤于思考。许多著名的发明家,就是坚持天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的。日本发明学会会长丰泽丰雄,在每天早上参拜狐仙的15分钟内,进行思考。他颇有风趣地说:“托这个福,我每天用15分钟考虑问题,从而各种好方案、好主意相继涌现。我想,狐仙一定会在苦笑吧!”日本的中田藤三郎,因患有痔疮,上厕所的时间较长,他便别出心裁,在厕所里挂上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规定每天一上厕所就想方案。中田藤三郎坚持了一年,结果想出了用改小圆珠笔芯容量的方法来解决圆珠笔漏油的问题。有志于搞创造发明的青少年,要保证每天有思考的时间。每天都应当挤出一定的时间云思考和研究问题。
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每天挤出时间,或者利用一些零碎时间思考问题,并且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产生许多巧妙高明的构思。
怎样思考呢?思考要得法,要科学地想。
(1)要多思,广开思路,不忙于下结论。这里所说的“多思”,既有时间上的涵义“反复思考”,亦有空间上的涵义“多角度思考”。人们在常规性分析问题时,往往喜欢有序地、连贯地、按部就班地思考。对于创造发明性思考而言,常常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思考方式。让各种念头的小舟在思维的大海中任意漂泊。当你想好一个构思后,又从多方面云思考,还可能会想出更好的构思来。
解决一个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方案,它可以有很多个。我们在创造发明中要广开思路。
息呢?简单地说,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信息的本质,指的是一种新的知识或一种新的产品诞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信息所占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搞创造发明就更离不开信息了。
信息在创造发明中两个主要作用:
(1)帮助你捕捉创造发明的目标,解决创造发明中的热点。爱迪生有一句格言:“我首先查看世界需要什么,然后,努力去发明它。”这就是从信息中选择课题。了解社会需要信息是发现创造发明课题的主要思路之一。例如,有一个制帽厂,生产的草帽销路很不好。什么原因呢?经过了解,发现草帽不用时只能背在背上,很不方便,而且一经雨淋日晒就会变色,影响美观和缩短寿命。那么人们需要一种什么帽子呢?他们派出几个调查组从群众中去调查,了解到人们需要一种美观、大方、结实、方便的太阳帽。因此,他们精心研制和发明了一种“折叠式太阳帽”,这种帽子既能遮阳,又很轻便、结实,可以折叠,便于携带,而且下小雨也可以戴,深受群众欢迎。
(2)可以检验你的创造发明是不是具有新颖性。如果信息量太少,所构思的创造发明否有新颖性,就无法判断。不少青少年搞了一些小发明,但是不了解信息,他们搞出来的都是人家早就发明了的,有的在报刊上已发表的,有的还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造发明比赛中获了奖,有时已被别人申请了专利。所以他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小发明失去了新颖性。20世纪80年级初,上海一家保温瓶厂组织了厂里的技术力量,花子大量物力、财力,研制出了以镁代替银镀制瓶胆的技术。当时认为这是一项重大发明,准备申请国家专利。谁知一查资料,发现早在1929年英国有一家公司已研制出这项技术,并且取得了发明专利权。这样,这个厂花了很大代价研究出来的成果,就算不上是新发现了,所以掌握信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用以防止重复地搞创造发明。
怎样掌握信息和积累资料呢?掌握信息和积累资料的方法是很多的,除了学好课内知识以外,还有:
(1)阅读课外书籍、报刊和专利文献资料;
(2)仔细考察周围的事物;
(3)参观科技展览会、展销会;
(4)市场调查和考察;
(5)经常听看广播、电影、电视等;
(6)日常的交谈与交往;
(7)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科技讲座、科普报告会和信息发布会等。
掌握信息、积累资料要注意两个问题:
(1)应当根据创造发明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去掌握和搜集信息。搜集的内容有:国内、外公开的新技术、新发明的公布与资料,国内外专利索引,各种新发明、新产品说明书;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举办的发明展览会的有关资料、报道;全国及各省、市、自区青少年科技创造发明比赛项目的有关资料与报导;市场需求和人们的消费情况;人们对一些日用品的使用意见;发明格言,青少年发明的故事,创造发明的新方法等。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思维,启迪智慧、触发发明灵感,提供创造构思。
(2)要一边调查考察,一边整理记录,把得到的信息整理成资料、卡片。用做笔记的方式,摘录原始资料,写提要,记心得,列索引等。对摘录的信息资料要注明出处,以便备查。这些积累的资料、卡片、笔记将成为你创造发明的思维宝库。
在明确了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是衡量小发明的质量标准以后,同学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搞出优秀的小发明来。但是,步入小发明的成功之路,还要懂得小发明的成功要素。下面谈谈小发明成功的五个要素。
随时记录 深入研究
发现一个新问题,有了一个新构思,如果不及时把它记录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再要重新把它回忆起来便很难。因此,随时随地做记录,也是创造发明所必须做的事。
做记录,就是要求把平发现的问题、涌现出来的各种构思,随时动手记录在笔记本上,把迸发出来的发明火花保留下来成为日后创造发明的“火种”。随时随地做记录,是世界上所有发明家的习惯。所以,大家应该随身携带笔记本,把见到的有关特殊现象,发现的新问题,脑子里产生的新构思,听到一切与创造发明有关的信息,全部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你们的笔记本就会成为你们创造发明的最好的智囊和帮手,使你们得到意外的收获。爱迪生搞发明,就有良好的记录习惯。每当一个新主意出现在脑子里,他总是立即写在笔记本上。他的笔记本有匆匆记上的字句,也有奇妙的设计草图。为了发明白炽灯,他就写了上万页的笔记。奥地利的洛伊在研究药物时,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脑里突然有个主意,但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到了早晨就再也想不起来了。第二天半夜,那个想法,突然又出现了,他高兴得连忙写了记录,早上到实验室照着做实验,成功解决了神经冲动的化学媒介作用的难题。
记录是为研究服务的。随时做好记录还不够,还要对记录进行及时的研究,从中选择最有实用价值、最容易突破的关键课题。德国的欧立希记录了许多阅读资料。一次他从记录的一篇文章中知道,非洲流行着一种昏睡病,当锥虫进入人的血液大量繁殖后,人就会长时间昏睡而死。药品“阿托什尔”可以杀死锥虫,救活病人,但病人常常会双目失明。对此,欧立希进行了研究:阿托什尔是一种含砷的药品,能否改变一下这种药品的结构,使它只杀死锥虫,而不伤害人的视神经呢?发明的课题就这样提出来了。19世纪70年代,瑞曲典科学家诺贝尔正在为硝化甘油炸药的极易爆炸和不便于运输而大伤脑筋。困惑中,他信手翻阅笔记,忽然一段文字吸引了他:“硝化甘油从容器里滴入含有硅藻的地上,随即凝结……。”于是,他产生一个想法:“何不把硝化甘油和硅藻土混合起来?由此,他发明了便于运输的安全炸药。记录信息给研究者提供多大的帮助呵!
在明确了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是衡量小发明的质量标准以后,同学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搞出优秀的小发明来。但是,步入小发明的成功之路,还要懂得小发明的成功要素。下面谈谈小发明成功的五个要素。
面向实际 选好课题
发明什么?是发明者遇到的首要问题。怎样解决“发明什么”这个难题?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实际。
(1)面向身边事物。仔细分析青少年发明的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来自身边的事物。我们身边的事物,诸如家庭中的日用品、学习用品、办公用品等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生产这些物品的方法也不一定都是最佳的,它们或多或少地存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例如,挂衣服的衣架,一阵风吹来,衣架连同衣服会被吹到地上;自来水笔吸墨水时,笔杆上会被墨水沾染;停水时,忘记关闭水龙头,水来时造成“水患”……这样的事情简直太多了。如果有人能想办法克服上面各种物品存在的缺点,那么发明的课题就会源源而来。
(2)面向市场。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他们是否都十全十美呢?不一定。只要你有发明欲望,开动脑筋,留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这些商品会向你发出发明课题的信息。1989年,浙江省瑞安中学组织学生参加在瑞安市举办的国外小商品展览会。这些有创造心理的学生留心观察,发现有的商品外形不美观,结构不合理,功能太单调,使用不方便等缺点,于是进行了再创造的思考和实验。有的把门窗的防风钩以螺丝定位改为插闩定位,有的把日本的夜光门锁移植到荧光秤星、荧光羽毛球上……。不仅在市场,即使旅游,你也常常会有感而发,想出个发明课题来。
(3)面向文献。专利文献或科技作品常常引起人们思维的“共鸣”,启发你产生新的设想。1845年英国人W·斯旺阅读一份J·W·斯塔尔关于电灯的英国专利文献,读后才思大发。他在考虑如何制造碳丝白炽灯。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1860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碳化灯丝的电灯。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在实用性和商业价值上都远远超过W·斯旺发明的电灯。而爱迪生的发明是在他阅读和研究了W·斯旺发表在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文章,得到启示后才制作成功的。参阅有关专利文献和资料,选择发明课题快速、有效,成了人们选择课题的重要途径。在选择发明课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1)在选择发明课题的目标要专一。在我们周围有许多题目都可以成为发明课题。但是,青少年搞发明,一般都利用课余工余时间的。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去搞许多发明。因此,只能选择一个有价值、容易完成的课题,目标专一地进行构思,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制作、实验,才会容易取得成功。
(2)要以简单易行的做起。小发明课题的选择,应着眼于“小”字,从小突破,从简突破,从身边的事物突破,逐步提高难度。小发明从小作品做起,容易成功,有利于提高信心,积累必要的经验。
在明确了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是衡量小发明的质量标准以后,同学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搞出优秀的小发明来。但是,步入小发明的成功之路,还要懂得小发明的成功要素。下面谈谈小发明成功的五个要素。
确定目标制定方案
选好了小发明的课题后,就应确定小发明达到的目标,并着手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按照制定的方案去执行,实现小发明的构思、设想,制作小发明的实物作品。
一般说来,制定实施方案有以下六个步骤:
(1)列出明确的发明目标,确定这个目标的具体要求;
(2)分解目标。把已确定的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目标,拟出为实现每个小目标所必须解决的每一个小问题;
(3)广泛收集与发明目标有关的情报资料,并进行仔细的研究,找出它的特征和缺点,分析借鉴,扩展思维,由此及彼,推陈出新。
(4)形成构思。为实施每个小目标和解决每一个小问题寻找可行的途径和办法。把可行的途径和办法进行组合、构思,设计出这项小发明的总体实施方案。
(5)对总体构思、设计方案进行深入思考,反复补充和修正,使之更加完善。
创新的思维障碍——定势思维,猴子实验——群体惯性
有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4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每天喂很少食物,让猴子饿得吱吱叫。数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时,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猴子们只好望“蕉”兴叹。又过了几天,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3只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但剩下的两只老猴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实验继续,当所有的猴子都已换过之后,仍没有一只猴子敢去碰香蕉。上头的热水机关虽然取消了,而热水浇注的“组织惯性”束缚着进入笼子的每一只猴子,使它们对唾手可得的盘中美餐——香蕉,奉若神明,谁也不敢前去享用。 这就是群体惯性形成的过程。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迅速调整,否则只能像故事中的猴子那样,在昨天的教训上平白失掉明天的机会。
然而,一些把成功归因于富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企业,面对一切以变化为主题的现实,仍高高在上,丝毫不怀疑让自己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价值和适用性,不思更新,固执地运行在“成功经验”的轨道上。结果,由于一成不变,企业昔日的辉煌渐渐蜕变为组织惯性,成为企业生存道路上的羁绊。
创新的思维障碍——定势思维,引火烧身——线性思维
有这样一则幽默: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用圆珠笔写不出字来,于是美国航天局决定划拨100万美元的专款攻关。研究是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结果不用我说,大家也能够猜得出来,凭美国的人、财、物力,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小菜一碟!最后研制出了专用的“太空笔”。庆祝之余有位官员突生疑问:苏联航天员在太空中是用什么笔写字的呢?一批精干的谍报人员被派了出去,答案很快就有了:苏联航天员用的是铅笔!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线性思维”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可并不都是幽默,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训。一个漆黑的夜晚,司机老王开着一辆“除了喇叭不响什么都响的”北京吉普外出,车行半路抛了锚,他初步判断是油耗尽了,便下车检查油箱。没带手电筒就顺手掏出打火机照明,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来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是一位路过的好心司机把他救了,车报废了,脸毁了容,万幸的是命总算捡了回来。老王说:“当时只是想借打火机的光,看清油箱里究竟还剩多少油;根本不成想打火机的火,会引爆油箱并引火烧身。”这是典型的由“线性思维”惹的祸。
线性思维模式有两个基本特点:(1)把多元问题变为一元问题。客观对象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是多元的,线性思维模式要求把其中一个问题突出,把其余问题撇开,或者把复杂问题归结为一个简单问题,然后予以处理。(2)用一维直线思维来处理一元问题,使之成为具有非此即彼答案的问题,并排除两个可能答案中的一个。
创新的思维障碍——定势思维,大象的悲剧——惰性思维
一家马戏团突然失火,人们四处逃窜,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但令马戏团老板伤心和不解的是:那只值钱的大象却被活活地烧死了。
“这怎么可能呢?栓住大象的仅仅是一条细绳和一根小木棍啊!”老板怎么也想不通。
通常,没有表演节目时,马戏团人员会用一条绳子绑在大象的右后腿,然后绑在一根插在地上的小木棍上。以避免大象逃跑。我们都知道以大象的力量,可用长鼻子卷起大树,拖拉巨大的木材。甚至可以一脚踏死动物。为什么它如今则乖乖地站在那里呢?
原来,当这头小象被捕捉时,马戏团害怕它会逃跑,便以铁链锁住它的脚,然后绑在一棵大树上。每当大象企图离开它时.它的脚被铁链蘑得疼痛,流血,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后,小象并没有功逃脱。于是在它的脑海中形成了一旦有条绳子绑在它的脚上,它是永远无法逃脱的印象。因此,当它长大后.虽然绑在它脚上的只是一条小绳子和小木棍,但它懒得再去思考栓住它的是什么东西。
惰性思维是指人类思维深处存在的一种保守的力量,人们总是习惯用老眼光来看新问题,用曾经被反复证明有效的旧概念去解释变化世界的新现象。不去尝试,不敢冒险,因循守旧,大好的时机和自身无限的潜能被白白地葬送,挫折和失败的悲剧肯定不可避免。
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大伙儿思维过于因袭习惯之势,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袋里奇迹般地出来了,我们总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势,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从飞鸟可以造出飞机,从蝙蝠可以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常爬山的应该去涉涉水,常跳高的应该去打打球,常划船的应该去驾驾车,常当官的应该去为民。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创新的思维障碍——定势思维,失去的金子——习惯思维
一个穷人在一本书里发现了寻找“点金石”的秘密,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的金属点化成纯金。点金石就在黑海的海滩上,和成千上万的与它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石混在一起,但秘密就在这儿。真正的点金石摸上去很温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凉的。所以,当它摸着石子是冰凉的时候,他就将它们扔到大海里。他这样干了一整天,却没有捡到一块是点金石的石子,然后他又这样干了一星期,一个月,一年,三年,可他还是没有找到点金石。然而他继续这样干下去,捡到一块石子,是凉的,将它扔到海里,又去捡起一颗,还是凉的,再把它扔到海里,又一颗……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捡起了一块石子,而且这块石子是温暖的——他把它随手就扔进了海里。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他捡到的所有的石子都扔进海里。他已经习惯于做扔石子的动作,以至于当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到来时,他也还是将其扔进了海里……
贝弗里奇在其《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解释了惯性思维:“我们的思想多次采取特定的一种路,下一次采取同样的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连串的思想中,一个个观念之间形成了联系,这种联系每利用一次,就变得越加牢固,直到最后,这种联系紧紧地建立起来,以致它们的连接很难破坏。这样,正像形成条件反射一样,思考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我们很可能具备足够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然而,一旦采用了一种不利的思路,问题考虑得越多,采取有利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小。”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只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无独有偶,新近又读到了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
从前,有个卖草帽的人,每天,他都很努力地卖着帽子。
有一天,他叫卖得十分疲累,刚好路边有一颗大树,他就把帽子放着,坐在树下打起盹来,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一项草帽。他十分惊慌,因为,如果帽子不见了,他将无法养家活口。突然,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他就试着举起左手,果然猴子也跟着他举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
他想机会来了,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丢在地上。猴子也学着他,将帽子纷纷扔在地上。
卖帽子的高高兴兴地捡起帽子,回家去了。回家之后,他将这件奇特的事,告诉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很多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在他卖草帽的途中,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地被猴子拿走了。
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于是,他举起左手,猴子也跟着举起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果然,爷爷说的话真管用。
最后,他摘下帽子丢在地上;可是,奇怪了,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还是直瞪着眼看他,看个不停。
不久之后,猴王出现了,把孙子丢在地上的帽子捡起来;还很用力地对着孙子的后脑勺打了一巴掌,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驴子为何死于非命?孙子为何不能像爷爷当年那样拿回被猴子拿走的帽子?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得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机械地套用了经验,受了经验偏见思维的影响,他们未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
正是经验使我们昂首否定,还是经验又让我们低头认错,人们总是跳不出经验,它甚至让一切最大胆的幻想都打上了个人经验的偏见,就像作家贾平凹所津津乐道的某一个农民的最高理想:“我当了国王,全村的粪一个不给拾,全是我的。”这似乎就是人们说的“乡村维纳斯效应”。德波诺在《实用思维》一书中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偏静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难以想象出还有比她更美的人。”在村里,它是真理,在全世界,它就是偏见。
创新的思维障碍——偏见思维
所谓利益偏见不是指由于你的利益关系会导致你立论的有意识的明显偏颇,而是指一种无意识的偏斜——对公正的微妙偏离。
利益偏见更普遍的情况则是所谓的“鸡眼思维”,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譬如,一个毫无修养的粗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鸡眼,就把这个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他把自己的鸡眼当做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然而推而广之,普通人难道没有偏见吗?一些普通人的话语表述背后难道就没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吗?事实上,大多数的恋人都认为自己找到了世上最好的人,大多数孩子也都会得出结论说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所谓“忘婆卖瓜自卖自夸”其实就是一种典型利益偏见思维模式。
创新的思维障碍——偏见思维
有一则禅的故事说的是小海浪与大海浪的对话:
小海浪:我常听人说起海,可是海是什么?它在哪里?
大海浪:你周围就是海啊!
小海浪:可是我看不到?
大海浪: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
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被黜后,跌至人生谷底,这时他才得以悟出:“最美的风景不是登上峰顶所看到的,而是下到谷底抬头所体会到的”这句话。这与哈维尔在历经磨灭难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为了在白天观察星辰,我们必须下到井底,为了了解真理,我们必须沉降到痛苦的底层”。这就叫“思不出其位”。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坐标体系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其鲜明的烙印,连老黑格尔也不忘说:“同一句格言,出自青年人之口与出自老年人是不同的,对一个老年人来说,也许是他一辈子辛酸经验的总结。”这正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叶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站在什么样的年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这与站在什么样的物理位置,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认知是一样的。
在一些企业里,老板总抱怨员工出工不出力、磨洋工,员工总抱怨老板发的钱太少、心太黑。这其实就是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才导致双方似乎无法弥合思维差距。
“情人眼里出西施”——文化偏见
创新的思维障碍——偏见思维
著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曾任美国人类协会主席)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十分严肃地举了一个例子:“在一部中国电影中,一对青年夫妇发生了争吵,妻子提着衣箱怒冲冲地跑出公寓。这时,镜头中出现了住在楼下的婆婆,她出来安慰儿子:‘你不会孤独的,孩子,有我在这儿呢。’看到这儿,美国观众爆发出一阵哄笑,中国观众却很少会因此发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所透出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其间的性关系是任何别的感情无法替代的。而中国观众却能恰当地理解母亲所说的含义。这正如一些美国留学生在读了《红楼梦》后,总是不解地问中国教授:“为什么宝玉和黛玉不偷些金银财宝然后私奔呢?”中国教师知道这不是一个工具性问题,很难用一两话解释得清。
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到自己所在地域、国家、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的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宗教、习俗的烙印。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对台湾坚定的态度不可理解,同样,一些中国人对美国为什么老是抓住人权不放也感到不可思议的原因。
........................
——“”——“”
创新的思维障碍——偏见思维
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刻板印象固然有省事省力的好处,但不少情况下却会出现耽误大事的判断错误。
.()PN5PNPNPN
(1).;(2).;(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发明制作方法图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