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在网上定票怎么tgp兑换券怎么用

为什么网上买的电影票比现场买便宜很多?
最近跟同学去了一次万达,在网上定的票,便宜了近一半。感觉网上买票跟现场买除了节约人工外似乎也没什么其他好处了,为什么票价低了这么多呢?有没有人工费之外的原因?
按投票排序
200 个回答
厄。。。我尝试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网上卖的电影票通常比现场买便宜很多?首先,买电影票的方式有:1、现场买(准确说现场现金买或使用没有促销活动的银行卡刷卡买);2、网上买,比如猫眼电影、时光网啥的;3、各种兑换券,兑换卡;4、影院自己的会员卡;5、影院促销活动(比如现场使用某银行卡,可以买一送一啥的)6、大家一起想哈。。。所以,我猜啊,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个问法:为什么比起“现场买”(方法1),其他任何购买方式(方法2-6)的票价都要便宜很多?上面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是题主真正想问的。方法2-6,基本要遵循最低票价原则(不同城市不同标准)。如果你买的兑换券或者团购券,实际价值低于该片该城市该轮次的片方最低票价,只有两种可能:影院自己补足差额,或者存在偷漏瞒报票房可能性;所以,方法2-6,其实在水平对比前提下(同一影片、同一城市和同一轮次),票价上下浮动不会很大。需要讨论一下的是方式1。影院水牌上的票价,首先要想想她是怎么来的?下面都以北京(一线票仓)为例子。事实一:1998年,99年,北京,《泰坦尼克号》和《拯救大兵瑞恩》,我都是在北京青年宫(新街口附近)看的的首映,分别看了两遍,按门市价买的,一张50元。这个价格很不亲民。没多久,北京双安UME影院改造完毕,应该是国内最早一批五星级影院,那时候门市票价好像就没低过50块,然后逐渐每年提高,现在北京三家UME影院,门市票价普通影片应该是70-80元,3D或者巨幕影片应该都在100元起。事实二: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全国平均票价都在20多块,大概23块到26块徘徊了很多年。过去几年全国平均票价已经飙升到了35块左右,北京应该接近40块,最夸张是上海,已经超过40块,这是平均票价哦。我个人亲身感受:影院水牌上的门市票价价格(普通影片)基本是这个城市平均票价的2倍以上。为什么影院门市票价这么高?一方面,我觉得有点历史遗留问题。在前面说的1998年前后,全国陆续开始了兴建现代化多厅影院,这个风潮带来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影院电影票价体系的彻底改变。要知道在年我上初中三年的时候,我家乡青岛当时很小的一个城市,还存在着1块5一张的暑期学生票,门市票应该也不会超过10块,如果没记错,应该是5块左右。1998年,我回青岛又看了两遍《泰坦尼克号》,我印象票价好像在25块到40块之间,具体不记得了,因为这个片子太长,票价比较特殊,我在青岛又看了两遍,这电影一共在电影院当时看了四遍,买的都是影院门市全价票。所以,现在影院门市票价高,我个人感觉,是UME等国内第一批五星级影院刚刚出现时,影院定位是奢侈性消费,就是不是给大众老百姓看的,那时候去五星级影院看电影是一种“烧包”行为,是一种体现出“我跟你不一样哦”的中产逼格行为,后来进影院的人越来越多,学生党越来越多,那是后话~我认为现在门市票价虚高,是有当时历史市场环境原因的。另一方面,就是一个消费心理基础上的影院定价策略问题了。也是我这个答案想阐述的重点。这多年,有一个数据,从来没有人提及过,因为真心不好统计:一家影院每天有多少观众是”随机观众”?多少是“目的性观众”?“随机观众"这个词是我临时想的,大概意思就是影院观众里有一批人是这样的:- 本来两口子吃个饭,吃撑了,那上楼看个电影吧。- 天太热,找地方吹个空调,那去看个电影吧。- 太无聊了,不知道干什么,那去看个电影吧。。。。。。。反正,统一特点是,没什么计划,得着什么看什么,明显特征,排队半天,到跟前了,问售票员:你有啥推荐没?注意:上述人群中可能也有人是会员卡持有者或也会用其他优惠购票方式,但比例应该很小。“目的性观众”,就是进电影院之前,都已经知道自己要看什么,就奔着某一部电影来的,是做了相应准备的,包括用什么优惠方式买票。但这类观众中,也有一小部分,就是一年一般不进电影院,实在某部电影有特殊原因,还是破例来电影院看看吧,这种直接买门市票可能性也大,但数量也不见得很多。综上,影院门市票,价格高昂,但一定要这么挂着,就是为那些大部分“随机观众”或小部分“目标性观众”准备的。这批人,即不愿意办会员卡,也不知道什么叫手机支付,也从来没团购过,也没有兑换券。。。这批人绝对数量不少,而且还稳定地贡献了一定比例的票房,而这个比例里,一个人的利润可以顶好几个使用团购券的观众。05年到07年时候,在电影发行公司上班,经常要跑几家影院去帮着盯首映前几天的票房,我当时就负责北京双安UME、星美国际和当时刚开不久的中关村金逸,三家一晚上都要来回转。除了跟影院经理聊天,那几年就习惯性养成了没事就靠在售票口旁边看人家怎么买电影票。无聊的朋友可以试试,真的是很有意思。当然,对有些朋友,可能这算业务基本功。此后,基本上我每周都去电影院,所以总是偷看人家买票,成了职业习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几年过去了,都排到售票员跟前了还晕着不知道要看啥的观众,一直大有人在,不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消失:)当然还有一种观众,叫土豪,当然也有可能临时要拉姑娘约会,赶紧找个黑的地方一起呆会,任何一种,这时候还要为剩个几十块各种折腾折扣兑换券,实在太不酷了。。。简单版本回答:有历史原因,也是市场定价策略。最后,关于yolfilm的回答,逻辑没问题,但跟目前几年国情基本不符合。这套理论是国外来的,最早开的一批五星级影院大概还能符合这个逻辑,比如我前面说的UME双安店,一般影院回本要五年到七年甚至更长,但这家店因为上面说的原因,加上地理位置的确好,当年两年就全回本,后面都是纯利润。但这两年,国内影院投资这个生意都给房地产商给玩坏了,影院经营变成一个微利企业,赢利比较好的上面说的万达,也是因为他的租金可控,当然这个还有关联交易风险,所以各种潜在问题,其他国内绝大多数影院,只要地皮是租的,除非当年租约签的长,现在这两年基本都是影院在给房地产打工。所以,yolfilm答案里的理论,其实是落不到眼下国内现状的。落不了的另一个原因,因为我们查票太严(因为影院,包括整个中国电影都太依赖票房收入),加上我们又从来不缺人手,所以逃票混电影院这种事在大城市很难。这个跟国外影院真不太一样,美国、欧洲影院我去了很多,里面真是空荡荡,我理解多雇一个检票员也很贵吧,加上人家的诚信基础,没什么人蹿厅的,但像美国那种几层楼超大multiplex,你要真来回蹿了,总得买吃喝,但基本也都是学生党干这种事,所以这理论放国外大城市可以,国内真没戏。而且,直观而言,国内观众买汽水爆米花的几率,感觉比国外本来就要低。特别是美国观众,我几次在美国电影院看电影,感觉他们要是不人手拿着爆米花和汽水进去,就不叫看电影。所以,单这么看,国内影院食品销售额比起国外,比例上也的确会差很远。关于国内影院收入结构,还是最好最近在做影院的人自己出来说说。我猜啊,除了票房,排后面的肯定不是卖品,应该是广告收入,或者地皮租的大的,会做二房东,各种组合经营。广告收入这个学问就多了,反正能拆着卖的都买了,所以大家都看不到预告片了,因为都卖广告了,所以看不到纸的海报了,都换电子屏了,因为电子屏才能不断换画面,才更方便招商嘛。。。我觉得这都是被房地产商给逼的。。。最后,刚看到有人说相反的情况,就是网络渠道票比现场直接去买还要贵。基本这种情况就是一定不是北上广,甚至不是前二十名票仓城市,我斗胆猜一下,应该是二线以下,而且应该不是新建的多厅豪华影院。。。剩下的,各位自己脑补吧。。。我只是尝试换一个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不赞同yol叔的回答,“不赞同”可不代表“反对”哦。Yol叔关于票价和零食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未必是唯一正确的解析。特别是对题主提出的问题,并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愿意深入了解“定价之谜”的知友,建议将每一个答案,包括折叠区的,都细细读一下,抛去相互攻击的部分,每个答案都有可取之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嘛!下面是本人基于一丁点入门级的经济学知识写的答案,献丑了。问题描述:最近跟同学去了一次万达,在网上定的票,便宜了近一半。感觉网上买票跟现场买除了节约人工外似乎也没什么其他好处了,为什么票价低了这么多呢?有没有人工费之外的原因?先介绍下背景,本人也算是万达的忠实观众,累计去过万达在两个城市的八家门店观影。绝大多数时都是头一天在万达官网购票,兑换券、优享卡、微博优惠码、微信优惠也都用过,但没有过团购。印象中万达和一些团购网有过合作,但当时没有我感兴趣的片子,就没接触过。万达在绝大多数时候,官网购票打折的频率要远高于影城现场打折,而且是长期在五折、六折。刚刚看了一下,今天(6月2日)也是如此。某地《X战警-逆转未来》网购票就是50元,现场购票就是100元。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要搞清楚两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一、边际成本简单说,一场电影,影厅内坐100个观众时,和99个观众相比,影院付出的成本(水电场地人工)几乎是一样的,多出来那一个观众分摊的成本叫边际成本。和实物商品消费不同,电影院、公园、火车、飞机这类提供服务性消费的行业,边际成本都是接近为零的。也就说,针对一个个体消费者,不管以什么价格售票,影院都是收益大于支出的。虽然有国家的电影基金和税,还有片方的分成,但这几项成本都是按票价的比例计算的。在不考虑最低票价的情况下,电影票就算定在1元钱,对于影院,也是收益(短期内)。当然,影院还是希望多挣钱的,如何争取利益最大化呢?那就需要引入下一个概念:价格歧视。二、价格歧视(区别定价)简单地说,因为边际成本为0,那么如果以每个消费者当时能承担的最高价格把票卖给他,那么影院就能获得最大收益。张三对电影票能承受的最高价格为100。影院如果能确知,那就应该以100的价格销售给张三。李四对电影票能承受的最高价格为25。影院如果能确知,那就应该以25的价格销售给李四。……把每一张票都以合适的最高价格销售出去,影院就会获得最大收益。这样看似不公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民航,订票越早,折扣越高。公交车、公园会推出月票,游泳馆的定价更是五花八门,最贵的同样是现场购票,还有各种年卡、月卡、计次卡,打折卡,单双日卡提供不同程度的折扣等等。中国铁路也期望这样,但是被政府和民众联手禁止和抵制。所以现在铁路只有在学生票上有价格歧视。再说影院:现在的电影观众,按选片方式大致可以分两种。第一类,很早就在豆瓣时光或者影院官网上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片子的公映日期,甚至是具体的影院排片的核心影迷。这类人是网络购票的主力。通过网络,他们对信息掌握充分,可以对不同影院货比三家,对时间,影片制式,价格相对敏感。如果影院对他们不进行一些折扣和优惠,他们很容易被其他影院吸引走。反之,节假日、特别是情人节、圣诞节的时候,第二类观众的比例会激增,这时,影院就会取消所有的优惠了。第二类,在商场吃喝购物之后,顺便看个电影的非核心观众。这类人往往到了影院才知道有什么片子可看,选片的标准基本是售票员推荐和看现场海报。影院吸引他们靠的是位置、装潢和知名度。他们是现场购票的主力,已经到了影院,几乎不可能再转去其他影院。这类观众,往往不知道或者不屑于网上订票,票价只要不是离谱,就可以接受。这就是万达影院官网购票低于现场购票价格的原因。PS:在经济学中,歧视的意思不是鄙视,而是区别对待。PPS:本人不赞同yol叔的一个理由是,网购票的主要群体,也就是我上面说的第一类观众,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价格比较敏感,那么对影院高价零食的接受度不高。二是由于网上订票,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提前准备零食。我就算一个,我曾往万代影厅夹带过薯片、汉堡、三明治、披萨饼、紫菜包饭等等,在其他超市购买的瓶装饮料也是每次都带的。万达影院也从没仔细查过。低价票、网购票、团购票对影院的零食销售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有没有Yol叔说的那么可观。个人觉得,以中国当下的经济水平,未必吧。或者说,今后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但说到底,就算有一天中国的影院赢利点全在零食上,而不在影片上了,那么也可以归咎到“边际成本”和“价格歧视”这两个原理上。另外一个不赞同yol叔的理由是,他的回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低价票,他认为的原因是为了促销零食。但是不能回答为什么同时还存在着高价票。既然零食利润如此之高,那为什么不把所有高价票都降下来,驱动观众买更多的零食呢?@关亚荻和其他知友提到的,有些国家影票价格很低,也不存在什么团购才低价的问题,这里才是靠零食反哺影院的。
因为商家实行了价格歧视。比如一个东西成本10块钱,有的人愿意用40块买,有的人只愿意花15块,企业在生产能力完全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就想向前者收40,向后者收15,这样利润是最大的,这样的定价策略就是价格歧视。但是怎么能够实行差异化定价呢?靠什么保证愿意出40块的顾客不去买15的票呢?商家一般会通过设置一些障碍区分消费者,进行市场分割。比如排队、团购,愿意出高价的顾客自身的时间价值可能更大,不愿意为便宜一点去花时间和精力,相反愿意花时间排队和搜索团购的顾客对相同的商品的愿意出的价钱更少,如果制定高价,这些顾客就流失了。这样商家就成功地对顾客进行了区分,实现了价格歧视。相似的例子还有廉租房不设独立卫浴、一些软件开发商将专业版设置几个功能障碍做成经济版等。
我同意薄利多销和价格歧视的观点,这确实有助于销量最大化。但竟然这么多答案都没有提到一点:预售通票还可以提前回笼资金。这对影院这种大笔投资来说,可以提前回笼资金,是多么让人开心的事啊。尽管单票的利润并不多,但通过低价批量销售,就把本应由影院垫付的长期运营资金,转嫁到电影观众身上了。这跟电信运营商推出流量套餐的道理一样的:用降低收入预期的办法,提升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上面说的是网购的普遍情况。如果院线官网低于影院窗口,理由正如另一个答案@黄丫丫 所说,官网吸引的是还没决定的观众,影院窗口则不需要考虑,你都走到影院票厅了,难道还会因为嫌票价高跑掉吗?我是个经常买团购票的人,若恰好时间合适手头又没通票,也会接受偶尔买一次的窗口高价钱(当然还会先看看有没其他折扣方式)。
我是来反对折叠区之外的大部分答案的。(了解我的人大概知道,我上知乎以来这是第一次说这样的话)。坦率的说,前面几位得高票的答案,除了占了一个「反对yolfilm」并且看起来还算有理有据的先手,论起答案价值来讲,与其所得到的赞同数相比,并不值份。当然,Yol叔犯了习惯性的错误,对数据不够考究,确实有可挑刺的地方。回头来看题目,为什么在网上买电影票,比起在网下买电影票,价格要便宜。网上订票,至少要分两个不同方面说,团购订票和专业订票网站的渠道订票(就是格瓦拉这种,猫眼也基本算作此类了)。1. 团购订票团购订票的可选影院一般有以下两个特点:1. 新建的影院或者地理位置不处于城市中心的影院;2. 一般团购里还会附上爆米花或者饮料热门影院,尤其是那些处在热门商圈中间的影院,很少见会加入到团购选项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不需要团购就能卖好票。团购与格瓦拉/网票这种类型的在线订票业务不同;团购,尤其是当下的团购,一大重要价值是:广告价值。对吧,买了团购电影票的很多人,其实对于地理位置并不重视,为了看场电影花一个钟头在路上的并不鲜见。所以呢,对于新建的影院以及地理位置不够好的影院而言,这就是他们聚拢人气的好方法。也因此,这类影院的团购价格通常都不会太高,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因为团购的低价而出让的利润,是他们的广告营销成本。当然,在团购刚刚开展的时候,为了宣传团购网站本身,很多团购网站实际上是出让了自己绝大多数利润,甚至是亏本,邀请一些热门影院,加入自己的团购套餐中。如果对此有记忆的人应该知道,在团购网站诞生的初期,实际上类似电影票这样的娱乐服务,占据了团购网站收入的大头。当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另一个原因,就是yol叔答案里提到的分账制度了。电影院的分账制度是这样的,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的增值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2%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可分账票房中,通常院线的分成是57%。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票房,院线的实际收入比是92%*57%,即52.44%。而食品收入呢,当然不要加入分成。呐,给数据了,接好:这是AMC Entertainment的财报,虽然是北美院线的数据,你们自己用计算器算吧,食物饮料的成本仅占13%左右,毛利足有87%。国内有些电影院,如果只卖爆米花和机打饮料的呢,毛利只高不低。当然你也可以拿万达的数字来做举例,不过那绝对不是平均水准(关于万达的事情,之后还会提到)。而放映成本呢,因为都知道有规模效益,人越多毛利越高,但肯定没有卖品来的赚钱。而且你仔细算算吧,虽然票房收入绝对占了收入的大头,但实际上影院的利润来源,是不是以卖品的利润为主?毕竟,租金也好、管理成本也好,绝大多数都是要算在放映成本上面的(卖品部占用的经营成本,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计算,都是相对低的)。这样看来,Yol叔的说法并不算错吧?在这里我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营收、毛利和净利的区别。所以一个团购票80元,套餐上是这样写的,两张80元的电影票+一份40元的双人爆米花饮料=总价200元,你购买的价格只是通常价格的4折。但实际上呢,入账的时候,爆米花还是40元,两张电影票每张入账20元。这一半的钱,都按着卖品价格计入影院收成,而这利润,实际算起来,比单卖两张80元的票都不逊色呢。要不然,很多大片为什么要制定最低票价政策呢,就是怕影院来这一手。最低票价35,影院不管怎么参加团购打折,都还得乖乖的计35元一张票,这可以钻的空子就少多了。所以,你在团购网站,能够买到便宜的电影票套餐,一是因为团购网站用广告价值帮你省了钱,二是因为影院可以通过套餐配置,通过会计处理赚更多的利润。而且,团购网站,向来盯着的是那些「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这些人,若不是这样便宜的价格,决计是很难迈动步伐跑去影院买票的。团购,从某种程度上开发了很多人的观影习惯。实际上,中国自2010年以来的高速票房增长,与团购和网上购票所培养起来的观影习惯,关系甚大。当然,团购电影票也有劣势,因为大多数的团购电影票没有选座功能,所以对于很多有良好观影习惯,并且愿意提前上网做功课的消费者而言,专业的订票网站就是好选择。(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猫眼电影其实更接近专业订票网站而不是团购的原因。)2. 专业的订票网站专业的订票网站,也就是格瓦拉、豆瓣和猫眼这种,对于影院的广告价值相对有限,而最重要的,是提供了所谓渠道价值。我不接受在这里利用什么「价格歧视」这样的概念来做解释。「价格歧视」用在民航客机上是没错,因为他们具备垄断性;但是,当下的大多数院线,可有「垄断」存在?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影院繁多的情况下,更是不存在所谓的垄断。而且实际上,通过订票网站选座订票的影迷,是花更少的钱获得了比临时在影院门口排队购票的观众,更好的服务,因为他们可以选座,可以提前确定自己的观影时间。这与价格歧视的定义,不太相符吧。我说的这个渠道价值主要是这些:第一,当然是节省了影院本身的运营成本,提前订好票的这些观众,在检票之前,都是自助式的服务,影院为此节省的服务成本不知凡几,绝对不是少配置一两个售票窗口这么简单单。第二,是帮助影院更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网票的订票有提前性,而这种提前性获得的数据,可以有效的帮助影院制定排片计划。尤其是一些热门影片爆满的时候,影院为其特别开辟晚上10点后的场次以及午夜场次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对于一些冷门影片而言,更是可以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入。如你所知,在大片和有话题的电影横行的时代,很多中小影片通常获得的放映空间很有限。他们通常局限于少部分影院,大多数的场次都在工作日的白天场。在有专业的网络订票渠道之前,这些影片的生存是很难的。但是有了网络订票之后,这些场次就能够被动用起来了。原本这些电影的消费群体,就是那些有良好观影习惯的影迷,他们愿意为这些影片消费,并且会特意搜索相应的上映信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去年一度引起争议的《逆光飞翔》,这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最终票房只有600万元不到。按照往常的例子,网票占据国内票房的比例大约在8%到15%之间,而《逆光飞翔》呢,单是在格瓦拉一网就卖出了3.3万张,据统计网票占了总数的半数以上。这还不包括其他受到互联网影响的购票数字。第三,是帮助影院更好的发挥优势。通过互联网订票,主要的选项集中在地理位置和特效厅两个方面。通过专业订票网站和应用,观众更容易的找到附近的影院;同样的那些有特效厅,特别是IMAX厅的影院,也更容易的广而告之。如果要统计销售额,IMAX厅通过互联网订票的比例一定高过普通2d厅许多。实际上专业订票网站,也可以简单细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所谓用户导向型网站,类似于时光网这种,他们通过将自身在影讯和影评上的优势,直接转化成影院的购买力;第二类是所谓影院导向型网站,他们的重点是优质的影院资源。在我前面提到的渠道价值里,用户导向型的网站在第二点做的更好,而影院导向型的在第三点做的更好。不过,随着互联网电影票业务的发展,两者间的融合是必然的是。所以时光网也会突出重点影院,而网票网,格瓦拉则花大成本在积累评论数量。而豆瓣在发展中明显被自身的特色所局限,导致他们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票务系统。3. 我们要专门说说万达实际上,万达在线购票网,说起来应该和星美、博纳这样的院线订票网归于一类。他们也算是专业订票网站的一种,从院线业务布局来讲,网售电影票是他们电影院终端渠道的一种延伸。由于他们提供的影院选择太单一,因此相对而言,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更接近于会员制服务的改良版。其实很多院线的会员卡,也可以让观众能够以未必高于网票的价格入场对吧。但是,万达与纯粹院线的订票网又不一样。因为,在考虑万达这个名字的时候,他们首先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地产公司之一,其次,才是搞影视的。不能说绝对化的数字,但是,你可以见到的所有万达院线的基础,就是万达本身的商业地产。是的,我为什么要特意将万达单拿出来说,是因为,自2009年或者2010年来这一波中国电影产业的突飞猛进,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榜上了房地产这个龙头行业的大腿。诸位多少和房地产行业有过接触的朋友应该知道,买套住宅呢,首先是看小区周围的商业配套。而核心小区的商业地产要发展呢,首先就要有能够聚拢人气吸引人流的方法。是的,对于很大一部分商业地产而言,电影院就是他们吸引人气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如果你只站在电影院这一个角度上看,网络购票是「薄利多销」什么的,那是因为你只占了一隅;如果你把电影院作为商业地产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看,他可能是为了「多销」,但却未必是薄利了。电影院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这让商业地产的租金不断上涨。而去看电影的人流,总有很大一部分(当然这要看商场的运营能力啦),最终被导入到商场的消费力当中,换来的是一张张人民币。同时,商场的人流量增大还将影响到其中的各色广告载体的单价。商场整体赚钱,当然不会让电影院线白干了。是的,很多商场为了招揽院线落户,总会给出优惠政策,不论是租金减免、以较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出让其他商铺以增加电影院的营收、给最大的招牌和直通的电梯等等。是的,从整体策略而言,通过团购和网络订票导来的人流,最后都发挥了更大的价值。这还不包括周边的住宅价值的上升,以及其他在和政府谈条件时带来的优惠。(比如开个地铁站啊什么的)。苏莉安在知乎有一篇很著名的答案,说的是「免费的定价模式」。那句话真是至理:如果商家为你提供免费服务,那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而是他们的产品。同样的,如果商家愿意给你提供很大的折扣,这个折扣甚至是低利甚至亏本的,那么你一定也会成为商家的产品,至少是产品的一部分。而这个产品,归结到头,就是房地产业最看重的「人气」。而万达为什么特殊呢,因为,别的院线都是和地产商合作,而万达自己就是那个地产商啊!你看,这电影票网是他自己开的(不管怎么投钱肯定是亏的),这电影院是他自己搞的(不管设施再好,以万达楼盘所在的那些位置,刚开张也肯定难赚),这商业地产是他自己弄的,旁边的住宅楼盘还是他自己的。所以你看,哪怕这电影院十年也回不了本,哪怕他的电影票网就是个亏钱玩意儿;只要「人气」带起来了,他从商业地产和住宅出售所赚到的钱,都不知凡几。万达的哪个项目,不是一级开发,总盘子百亿起也不鲜见。所以,Bruce在讨论卖品毛利和价格的时候,用万达做范例是不适当的。万达影院相关的便利店,提供的商品丰富,远不止毛利超高的爆米花和机打饮料这些,毛利低是正常的。说句不好听的,从企业整体战略而言,这些院线赚的钱只要养活这波人就好了,企业考虑的利润大头,才不是这个呢。说回来我为什么不支持「价格歧视」在电影院的适用性。你们也说了啊,那些被「价格歧视」的,正是那些在商场逛着逛着突然想看部电影的先生女士们。而这些先生女士们,他们享受了商场环境所带来的购物(逛街、餐饮或者随便什么需求)的体验,而这时他们选择在这座商场的电影院看电影,为此支付更多的对价,并不是不合理。而那些因为网上购票而吸引过来的观众,他们获得的便宜价格,是影院和商场愿意付出的「人气」成本,他们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这里真不存在所谓的「垄断」问题,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地带,几百米之外就有下一个影院,谈何垄断。而「垄断」不是价格歧视的要素么?当然,如果你说的是四五线城市,一个城市只有一两座影院的情况,那他们确实有垄断嫌疑,但关键是他们也不使用网络购票渠道啊,他们都是随便定价根本不打折的啊。最关键是,在网络购票只是小头,而现场购票仍占大多数的现在,为什么会强调那些大多数是被「价格歧视」的,而不想想为什么那些少数人可以获得优待呢?我不是否认「价格歧视」用来解释这个问题的合理性,只是觉得,扯这个没意思。万达院线的例子,实际上是说明了,其他行业的涉入和发展,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性。我一直认为,电影产业本身,绝不是一群电影人和艺术家能搞好的。开影院要有房地产,卖影视周边要有零售商,融资和完片担保要依靠资本市场,获得更大程度的版权收入要依靠互联网行业,行销和宣传要依靠传媒和广告业。互联网的团购也好,专业订票服务也好,正是互联网行业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很好例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观众和消费者;更多具有观影消费习惯的群体,更多人重视版权价值,更多的具有一定审美和鉴赏能力的个体,这些,才是中国电影行业腾飞的关键所在。(中间还会有其他论述的小括弧)我记得罗登老师之前在一系列文章里有提及,电影虽然看似是所有人都能说上话的地方,但是要认真的讨论电影,仍然是有门槛的。至于把这句话换到电影产业,更是如此。鄙人在最近这一年间,因为工作的关系,对这个产业的接触甚多,愈发发现,其实它涉及的层面很大很广。作为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大众娱乐产品,要真的聊清楚电影产业,看的肯定不是你生活的那座城市一地,而是要以全国性的眼光来看。所以,我在做很多论述的时候,尽量避免过度概化,而是多采用「一般」,「通常」,「可能」这样的词语;因为我知道,以全国而论各地都有太多的特点和特殊。我看到评论下有人提到大地院线,这是个很特殊的院线;也有人提到深圳和成都,他们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两个票仓;还有人提到了淘宝代购,这其实和团体赠票和黄牛这条灰色利益链有莫大关联。我原本以为这个回答大概两三千字搞定了,谁知道现在写了近五千字还感觉很多东西没提到。如Yol叔在评论里所言,在搞论文了。Anyway,评论中有些可以探讨的回复,等我空了看看是不是都能继续解释和讨论。(这个周末估计没太多时间)。需要补充的内容,也等得闲了再进一步添加。如果有时间把全文的格式和结构重新理一下,希望最后是一个更方便阅读和有价值的文章。
看了上面几个答案,都是从专业角度来讨论的。我还想再补充一点,那就是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的作用。这在经济学中是非常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航班票了,你提前网上购票肯定比到现场再购票便宜,你提前一个月购票肯定比提前一天便宜。如何实现价格歧视的呢?那就是商家通过手段将群体按照愿意购买该商品的最高价格区分开来,对每个群体或个人收取他们愿意承担的最高价。商家最大限度的赚取利润。你可以想象,在网上订电影票的人,他们的选择余地是非常大的,换电影院的成本是非常小的。这家电影院的价格高了,点叉,换下一家的页面;那家电影院的位子不好,点叉,换下一家;在时间上,他们也是灵活的,他们通常订当天下午的,如果不行,可以换明天的甚至是后天的。由于低廉的转换成本和非常大的选择余地,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elasticity)自然就高了,愿意付出的最高价降低了,影院为了吸引这部分顾客,必然给的价格是低价。反观那些在电影院买票的人呢?带着一家人来看的,带着女朋友来看的,和朋友来看的。他们大多数已经决定今天肯定是要看一场电影的,而且大部分不会轻易的换电影院。因为成本提升了,不是简单的点叉,而是要乘车,乘地铁,重新排队。心理上,人们通常也不会选择扫兴而归,或是大费周章的选择最便宜的。所以。由于相对高昂的转换成本,比较小的选择余地,就算电影院出较高的价,大家也会接受。因为当场买票的人对价格的敏感度(elasticity)降低了,电影院当然会提升价格,赚取他们的利润了。看了其他几个答案,再对我的答案进行一下补充实现价格歧视的条件我认为有三个,首先必须是一个相对垄断的市场。这里的垄断并不是指传统的寡头掌控,没有竞争;而是一种卖家自我定价的经济模型,因为在完全竞争模型里,卖家由于过于渺小,没有定价的资格。只有卖家有定价资格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价格歧视。现实生活中,差异化的产品就代表着相对垄断的市场。其次商家可以知道并区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比如机票通过订票时间来区分,电脑软件通过家庭版和企业版来让顾客自己区分。第三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是难以转让性。举个例子,一瓶可乐,就算商家可以知道每个人的消费意愿,并进行区分,价格歧视也不能实现。因为很有可能收A 10元,收B 5元,B立马能将可乐以7元的价格卖给A。因为交易非常容易,价格歧视也就不存在了。机票,酒店这些容易存在价格歧视的行业主要是因为身份需要确认,交易转让相对比较困难。医疗行业也是价格歧视比较多的,主要是因为,你不可能将这个疗程转让给别人。最后说一下,价格歧视这个名字给人感觉不好,但它是一个中性词。卖家将消费剩余归入卖家剩余,同时减少死区,更加的有效率。可以说是一种经济手段。
8:15在和 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角度。电影院作为一个带动区域客流的地标性事物,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繁荣商圈的凝结核,带动土地升值,并通过收租的形式使这部分增值内化。考虑到万达,保利都是地产集团,这算为团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注脚。如果将这种模式走的再远一些的话,甚至可以将电影票直接降至成本价之下,还记得宜家的肉丸么?所以,价格歧视+土地升值,构成了此题的完整逻辑。----------------------------------------------------------------------------------------------- 17:00梳理一下分歧,所以放在前面,以供参考。首先我的答案和bruce不同在于我是将去电影院这一消费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差的。如果仅按照bruce的说法,薄利多销,那你很难理解为什么不直接降价而是非要弄一个团购来麻烦消费者。影院之所以这么搞,是因为市场上存在一些对电影票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对他们来说,一张电影票卖100还是50完全没区别,反倒是团购有要输验证码,又要用网银。所以干脆设置几个不同价格。事实上影院可以根据团购和零食这一组合可以对这一行为划分出四个不同的价格。1全票+零食;2全票;3团购+零食;4团购。而市场上的影院数量又不多,满打满算就那么几家,他们这个策略不会因为一个直接降价的搅局者而失效。所以是可以维持的。而yol所言的,按他自己在评论区的话讲,是在展示"团购能促进零食成长"这个观念。那事实上只是一种未来的商业动向,影院是做了与制片方夺利的考量。这我是同意的。但显然在现阶段还未成为主要盈利模式。而且电影院的成本大头并不是在现阶段运营上,主要是前期投入的折旧,这部分无论是卖爆米花还是卖电影票都是无法避免的。以上。希望我说的还算清楚。另外请慎用语气词,好的讨论应该是为制造共识而铺路,而非制造更多的口水。-----------------------------------------------------------------------------------------回应 的内容写在后面。----------------------------------------以下为原始答案不太同意yol叔的说法。 如果yol叔所言成立,那么一个推论的就是团购会和爆米花可乐的购买捆绑进行。
事实上没有,就北京而言,团购一般都是只有门票。如果说降低票价是为了让你把省下来的钱花在爆米花上,你不买的话就相当于挤占了一个全价票的位置。对于影院就不划算了。真正的原因应该是价格歧视。以上面这张图为例,mc,ac,d,mr分别代表边际成本,平均成本,需求曲线和边际收入。 对于垄断者,按照上图所示,如果只有一个价格,在给点数量下,mc与mr所夹面积代表净利润。本来在价格能弥补成本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到M点的。可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垄断者会限产提价,把价格抬到P点。
仅仅这样还不够,这样P点以右的曲线上的钱就赚不到了。垄断者还会根据个人支付意愿的不同,来区别定价。也就是进行价格歧视。最极端的情况下,垄断能力无限大,会使得mr与d重合,也就是说一人一价,一次一价。(国家税收是个很好的例子)
现实中常见的情况是厂商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每一次购买行为进行区分。也就是下图这样。飞机里的经济舱,麦当劳的第二杯半价是如此。团购也如此。 这么作需要俩前提:一是垄断,二是存在区分购买意愿的方法。
开电影院有个特点,那就是前期投入巨大,成本回收慢。一个电影院的建成,前期投入上千万左右,回收过程需要好几年。所以你可以看到,市场上基本都是土豪再搞。 有土豪的地方就有垄断,条件一满足了。而网络团购创造了条件二,甩钱包的动作可比从手机往外抠索团购券要潇洒的多呢。------------------------------------------------------------------------------
10:00补充:1.yol叔说票房分账会扣除场地费,设备费等,但这些属于固定成本,就算卖零食这些费用依然存在。2.如果yol叔只是展示"团购能促进零食成长"这个观念,那我赞同,因为卖零食本身也是价格歧视的一种方式。 22:40补充:我所说的价格歧视和 所说的薄利多销并不矛盾。但,我所陈述得更为准确。事实上影院可以根据团购和零食这一组合可以对看电影这一行为划分出四个不同的价格。1全票+零食;2全票;3团购+零食;4团购。而且零食占净利润的比率看来,价格歧视很显然了。
-消费人群的不同。去电影院购票观看的,一般是这三类消费人群。第一种消费人群是电影迷。我就看到我一哥们每个月总会去看两场电影。他办的是会员卡。这类人相对较少。第二种是对票价敏感人群。毕竟,一张100元的电影票对一个月收入5000的小白领来说,其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30元的电影票,压力就减轻不少。而这类消费人群,常常看到喜欢的电影才考虑去电影院的年轻人。这部分人较多。他们有针对性,一般网上买票。第三种是对票价不敏感人群。比如小情侣。他们一般到了电影院,临时挑选看某个电影。他们基本是现场买。答案就很清晰了。电影院的成本是固定的。电影院爆满的情况,又是很少的。所以,电影票常常是供大于求的。各大电影院争夺的主要就是第二类消费人群。因为第一类消费人群,他们是固定消费者,他们常常兜有某个电影院的会员卡,他们很难被撬动。而第三类消费人群:如小情侣,他们是随机的,哪天心血来潮就去看电影,他们是不可测的。所以,电影院争夺对象就是第二类人群。假如,100个座位的一场电影,卖20张全票,还不如卖60张半票。于是,电影院就会在网上打价格战,进行减价促销。于是,造成网上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那为什么现场的电影票比较贵呢?这当然是特意留给小情侣这类对票价不敏感的人群:娱乐设施那么少,晚饭已经吃完了,时间又还早,这个时间点去做什么呢?那就去看一个电影吧。而男生又不会因为价格高而放弃购买电影票的。他们的弹性那么差,当然贵的电影票留给他们了。对了,小情侣也是爆米花的主要购买者。以上,答题完毕。-----------------------下面是吐槽时间-----------------------------------------------------------我不是专业人士,但看了专业人士yolfilm的答案,显然不够让人满意。于是写就这个答案。毕竟,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无穷无尽,常常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我们寻找的,是一个没有或者漏洞比较少的答案。而尤先生的答案,显然漏洞太多了。首先,大陆的电影院,既不禁止带饮料,也不禁止带零食。第二,看电影必买爆米花的真心不多。第三,在网上买电影票的人,本身就是对价格相对敏感的人,跑到电影院再买华而不实的爆米花,他们一定是冲着为中国电影崛起去的。-
只说团购票,家姐曾是青岛某影院以及该影院所属集团的大区人力资源总监,对于这方面有一点了解。以该影院青岛某店为例,在开业初期与团购网站的合作,为了达到宣传效果,会按照最低票价卖给团购网站,然后网站再自己贴钱来以更低的价格出售,这时候消费者购买的都是单张电影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团购形式逐渐被套餐取代,也就是包含爆米花和饮料的套餐,因为这些套餐毛利非常高,远比卖票赚的多。而网络购票的优惠幅度小,则是因为现行的分账制度,影院和院线大概拿总票房的60%左右,也就说,一张电影票中,有60%的收入归影院和院线(记不清了,好像是这个数,欢迎指正),那么他的优惠空间也是在这个幅度内的,特别是对于老店或是像一些大的院线集团,宣传的需求并不是特别高,因此也不需要像新店一样以近乎赔本的方式进行宣传。因此优惠幅度也小。反正我很少在团购上见到青岛万达的团购。(╯3╰)
我曾在影院实习,对于这个现象是这样理解的……一般来说,影片公司制片,然后给各大影院播放,利益是五五分成,并各自合法纳税。举例,一张票定价90元,制片公司得45元,影院得45元。但是,电影公司会定一个影片的最低票价,我遇到过的情况有(15.20.25.30.35)元这几种,算是成本价吧——(你卖多贵无所谓,但是你低于这个价钱就自己贴钱~)所以呢,影院为了薄利多销就推出了包场,团购,会员,套票等的卖票模式……其实网上团购往往部分会限定日期,场次,座位等条件(不限的也有),推出比原票价便宜特别多的票,(比如90元的票只要30元但其实最低票价一定低于30,如果最低票价35则到场要求你加钱,至少10元)……还有一些商业活动推出1元抢票,10元抢票什么的,那是因为剩下的差价由那个公司补了,如移动的惠生活……所以当顾客问“诶,为什么网上卖票便宜那么多的时候,你们赚什么啊?”或者“这网上票为什么这个时候不能用啊你们怎么不讲清楚啊!”什么的……我只想说,网站肯定有什么条件都说清楚(不说清楚就投诉网站,你投诉影院他们也没有办法),你觉得合适便买,反正比原价便宜嘛……反正影院有得赚,也不用我们操心了~
量大压价,网络优待。
Yol的回答数据有误,不过关于零食的见解可以参考,Bruce的答案毛利率计算方式错了,但是答案整体问题不大。针对这个题,以及以前看过的很多问题,强调一点千万别随意引用大众媒体的观点和数据。像这个题,你看到万达,于是你怎么做?百度一下?看看有什么报道?于是一个有煽动性的页面展现在你面前接下来这个作者这样写有没有良心啊,接近一半!接近一半!接近一半!12.64%你说成接近一半!!!Yol后来补充了一个例子,来自热心网友的回复于是我查看了热心网友的链接发现这篇报道的水平......男默女泪且不说这个数据精确不精确,很显然这个作者不懂得区分收入和利润嘛,这样的财经报道,你敢看?正确的数据往往只能来自于正确的来源。就万达院线来说,最可靠的数据来源是这样的
零售价格总是高于批发吗
不知道为何写那么长,这不就是经济学中,价格歧视的一个现象嘛?网上买票的是对价格敏感,不怕麻烦的人。现场买票的是怕麻烦,有钱的人。商家为了利益最大化,很合理的解释。同样的例子还有精装和普版书价格差很大。
网购好多东西都要便宜得多哈。
答主我最近正在写一篇关于价格歧视对于促销的论文。。。。简单说两句。。由于价格歧视其他答主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再做解释了。我就简单说一下价格歧视对销售量促销的另外一个因素----他将很多原本不想看电影的人拉向了电影院。首先,很大程度上一开始选择在网上买票的人就是那些如果你不给他提供网上买票渠道的就不去看电影的人。那好了,现在问题来了,有一个又不需要你钱排队(支出时间成本),又有很多选择(那么多电影院,电影),价格还要更便宜(卧槽,有便宜不占是**啊)的看电影的方式摆在你面前。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去做模型分析就应该知道会有多少人被自己爱看电影的朋友/另一半/家人拉去看电影了吧~那些不去看电影的人,一般都是觉得电影提供的[收益]比不上[时间成本(看电影本身也有时间成本啊)]+[票价]+[为了看电影所消耗的精力]+[时间成本]。那当网上订票大大降低了[为了看电影所消耗的时间成本+精力]和对票价进行优惠后,就会吸引一部分论文里谈到的(stand outside the door)的顾客了。而对于那些原本就有观影需求的顾客呢? 网上购票可以大大增强他们[收益]的感觉,从而提高他们看电影的频率等等~那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电影院不降价呢?这个问题就是价格歧视所解释的啦~其他答主都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我就不解释了~
这个问题本来不想答的,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对于做过电影院的来说没有意义。而且很多时候这个现象是让做影院的人诟病的。在粗略看了下大部分答案后,发现基本上成为了
的批判会,作为自己的一家之言何苦要带上否定其他人的说法。在填上这个坑之前就拿之前回答的一个问题中的答案作为一下普及。————————————————影院利润分布————————————————————影院利润三块:1、票房2、卖品3、广告以一家1000万票房的影城举例。1、票房扣除5%专资,3.3%税,43%分成。自留50%左右。再抵扣掉所有的水电费、房屋租赁、人员开支之后,利润在50万左右。2、卖品全国平均占比13%-14%,140万收入。利润约在90万范围。3、广告收入占票房比例7%左右,70万。——————————————————————————————————————————前面提到这种事情为影院所诟病,为什么?回答问题的人大部分是作为观众去接触影院,可曾想过作为经营影院的人是如何考虑票价这个问题的。网购是在摧毁影院建立的票价体系,让影院无法有针对性的为顾客提供服务。———————————————合理票价体系——————————————————————以门市价100元/张举例一、门市价100元/张二、在线选座80元/张三、团购、团体、包场70元/张四、会员50元/张价格只是个大概数字,只是为了说明,四个层级的大概分布———————————————————————————————————————————这个体系现在有哪些影院能够正常执行?北京UME旗下三家都是,大家可以去看看,会员的价格是最优惠的。大家之所以会把问题答到另一条路子上去是不知道影院除了卖品是利润大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资金库、但不是利润,就是会员的沉淀资金。会员一方面因为沉没成本保证了回头消费的数量,另一方面会员的沉没成本成为了影院的沉淀资金。永远说对于影院来说会员才是核心。———————————————————————————————————————————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一种错误经营方针下的,错误现象的错误分析。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影院成为一种病态的常态,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爆发大问题。没有会员的影院会没有办法保证回头客的数量。而且现在影院挂牌价与平均票价的差距之高基本上就是将现场买全价票的顾客当傻子在骗,为什么?因为现场全价票的顾客没有差异化服务。而且影城还不太愿意降低门市价。正常经营中,服务层次如下A、会员(优先购买、提前订位)B、现场全价票(次优先购买、转化会员)C、团购(单独窗口处理、不增加窗口、排队等候)注:在线选座基本与影院售票窗口无关。这就是一个正常情况下影院应该处在的一个合理状态。————————————————结构票——————————————————————前面回答问题的有提到过“网上挂上套餐100元两张电影票加卖品套餐”然后出票按最低票价出,其它的金额直接出卖品。这是广电部下明文禁止的。任何一家影城一经发现直接停片。可以质疑影院的利益驱使的动机,但不能否认市场上博弈到最后的结果。——————————————————————————————————————————上面扯了那么多其实都和题目没什么直接关系,主要是为了把自己知道的和影院有关的东西跟大家分享,并且不希望出现一些在我们做过影院的人看来常识性的错误。————————————————————正经解答——————————————————题主的问题是网上卖的电影票,再根据描述,我认为是说的在线选座。既然是问为什么?我问几个问题你就知道原因了。1、你买的票是哪个时间段?2、附近的电影院同样的票卖多少钱?3、当地城市的平均票价多少钱?上面很多论战都是因为题主的问题,从具体的问题变成了很宽泛的问题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END————————————————————
反对所有,没一个答到点子上,排名前几的用经济学解释了影院靠什么盈利,但不是题主问的
“网上定的票,便宜了近一半”线下的电影票定价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发行方给 "最低票价"
(最低票价就是发行价,由发行方决定,就是影院跟发行方结算的价格)关于发行价的价格制片方制定的“成本价”一般根据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片子而有所差别,大致情况是:国产2D影片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省会以及发达的低级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最低价格分别是30元/张、25元/张、20元/张;春节大片、3D影片在此基础上分别加5元。还有一个是影院自己的定价,影院会在发行价上制定最终价,影院制定的价格肯定会把一些房租,人力成本等考虑进去;线上的价格的票价先上个图这个与某第三方卖票的平台对接的文档,merPrice就是发行价,FeePrice 就是影院需要收的手续费,比例每个影院不一样。团购网站也是有提成,具体比例不清楚,好像是在8%左右;再上一张图这是实际取到的数据,可以看到 用户最终在网上购买的票价(userPrice)是发行价(merPrice) +服务费(feePrice);有的电影服务费为0说明发行和院线在做活动,主推这部电影;上下几条《失孤》的数据的发行价不同是因为在不同的城市!接下来再说说线上团购网站对票价的影响相对于院线 一个普通影院80%(数据来自合作影院的相关人员)以上的用户来自团购网站(个别除外);相对于发行方《天将雄狮》用6000万元的投入换来了猫眼春节档前三天的独家合作,《澳门风云2》选择了大众点评等多个合作方,票补总额也在3000万左右。对赌,可能是一个新动向。春节档前三天,《天将雄狮》在排片上出现了压倒性的优势,但与猫眼的三天合作期结束之后,《天将雄狮》的票房几乎“腰斩”,某种程度上可能就是受到过多“票补”透支票房的影响。这也证明,通过适当的“票补”撬动前期市场是可行的,但最终票房如何,决定性因素还是口碑。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团购网站的排片很大程度会影响影片的票房,它们有如此大的流量!因此有很大的谈判筹码,会找发行方谈压低发行价,不压低,我就去找同档期的其他发行方谈,发行方有时候也很无奈,没办法必须合作(引自某三线城市《战狼》发行方的一段话)院线就更不用说了!“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所以说团购网站现在是属于两头都牵制的地位!再来说说各个团购网站的票价同一家影院 不同平台《速7》的票价从接口数据可以看出来巨幕厅的发行价是46,所以说第一家肯定是在贴钱,其他家就不清楚!从接口数据可以看出来巨幕厅的发行价是46,所以说第一家肯定是在贴钱,其他家就不清楚!各家团购网站基本上都没有赚钱,这也就是为什么团购网站票这么便宜,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某家团购网站光电影补贴就上亿。先这么多,如果有不对请指出!
知乎首次回答,好紧张,不知道姿势对不对,手机电没充满会不会影响点赞数啊。好啦,答题:答案就是价格歧视。首先看看某百科说的,--------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注意到了吗?最后一句话: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团购的价格不是更低么?为什么还能跟获取超额利润扯上关系呢?对于影院来说,正常的利润就是现场来买票进场的人,假设这部分人是80%。那么,只要能吸取更多的人来看电影,就是超额利润了,团购就是其中之一,团购可以吸引对价格更敏感的‘屌丝’,本来这群人会去某播看盗版电影或是不看电影而多撸2把dota,但看着团购上赤裸裸的2折销售,想起上次看电影还是读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看的《妈妈再爱我的一次》,一股蛋蛋的忧伤弥漫心头,于是点击了‘现在抢购键’,入手一张。假设上面的‘屌丝’占了影院10%,对于影院来说,扣除给团购网的费用,还赚了点,这就是超额利润。那这样会不会影响现场销售?这个需要权衡,如果以影响现场销售2%的代价,换来团购10%是平衡点,那么只要能超过10%,那么这事就能做,也就是所谓的商业可行性报告。简而言之:价格歧视,为的是吸引的是更多的潜在客户。
作为一个什么经济学原理都不懂的纯消费者看以上长篇大论真是累。我上周末去长沙万达的体验是非常不愉快的。三点半拿了团购券去柜台,兴高采烈地发现差不多能赶上四点过五分的叉战警,结果被告知持团购券的观众要自己去万达网站注册选座,不提供人工服务。好的那就去注册吧,wifi死活连不上,我该死的移动2g打不开网页,同伴的3g手机好死不死没电了,好在服务台有个姑娘用iPad帮了我们,也顺便看着换票机前的三个长队告诉我们想看四点过五分的是绝对没戏的,改看四点四十五的吧。用手机拍了取票密码然后去排队,结果排的那一队机器突然坏了,等完重启之后马上到我们了机器又坏了。值班经理告诉我们可以拿着密码直接进场,跟检票员说一下自己的座位就可以。结果检票员说不行不能进,你说一个换票密码能刷两张票你说你是几排几座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你有证据吗。于是我只能重新去排队中途还有两个插队的不过万幸赶在放映前进去了。针对我个人的这次体验我认为团购走另一条换票线路完全是为了让买全票以及会员卡用户节省买票时间,体验到多花钱对应的好享受。你花的钱少那你就折腾吧谁让你不买全票呢。好比机场的VIP候机厅,火车站的小红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车网上定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