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贞遗体告别仪式的字值钱吗

[寒地短章]随笔杂集:关于老电影老故事等
[寒地短章]随笔杂集:关于老电影老故事等
——我们的生活现场之十二
(作者-王泽生;-4日写于绥化,全文合计3.2万字)
【1】血战公主屯
这里所说的公主屯,不是吉林的公主岭,而是辽宁的公主屯镇,位于沈阳麾下的县级市新民市,东北部,北与法库接壤,东与彰武毗邻,距新民市25公里、沈阳市60公里。那曾有一座繁华的“辽滨古城”(后毁于战火),地处辽河与秀水河的交汇之处,形成了古代著名的渡口。古城作为军镇,大概始于东晋,至辽代达到空前的繁盛。60多年前,东野在公主屯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围歼战——公主屯战役。
老新闻纪录片《公主屯战斗》,讲述了蒋介石的新五军(国民党新编第5军)在东北覆灭的始末,但描述过为简单。还得从中共经略东北说起,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后,苏军的装甲闪击战已把关东军摧毁得差不多了,偶有个别的鬼子(如东宁要塞)还在继续顽抗。尽管抗联88教导旅尾随苏军“接收”各地政权,但由于苏联与蒋介石政府有约在先,蒋介石是“合法”的接收者。中共只能被边缘化,况且东北的政治土匪大肆倒向蒋介石。一时之间,东北权力真空但非净土。延安急忙抽调10多万部队,从山东、冀热辽、延安、山东等解放区,开赴东北抢地盘,同来的有2万多党政军干部,包括南下山东的林彪中途就奉命北上,还有延安指派的张闻天、陈云、彭真等大员接踵而至。
毛泽东和周恩来赴重庆和谈期间,刘少奇、朱德等人制订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方针,我想这才是中共真正经略东北的开始。此刻,东北国共双方的最高军事将领是林彪、杜聿明,林比杜先入东北的。林彪落脚未稳,杜聿明就尾随而至。日,杜聿明率部攻山海关,仅隔十天又克锦州,兵锋直指沈阳。退到四平的时候,就像后来退到松花江以北那样,林彪说不能再退了,打吧,可这时的共军岂能是敌新1军的对手?新1军全美械化装备,经历过西南远征军的抗战洗礼。自1946年3月,美舰把新1军从广州运到秦皇岛,就撵着林彪一路向北跑,中长线上的铁岭、开原、昌图等重镇都沦于新1军。在四平鏖战月余,共军血染四平街,杜聿明占了上风,撵着林彪一路向北,幸亏松花江救了林彪。林彪缩于北满,南满缩于临江,亏得陈云、肖劲光出马去临江,四保临江,临江一隅得以保全。这时期,毛泽东才彻下决心把东北交给林彪,委任林彪以东北党政军大全。1947年夏,林彪二战四平,对手是黄埔一期的陈明仁,苦战之后,共军付出大代价不得不撤退,双方打了个平手。
1947年中旬,杜聿明因肾结石恶化前往北平就医。其实,杜聿明就任东北时也刚做完肾手术,他按蒋“先南后北”的既定方针,四次师出临江皆败北。两战四平,杜聿明占了上风,林彪黄埔四期的,败与了黄埔一期的杜聿明。蒋介石把宝押给杜聿明,可造化弄人,杜聿明偏偏治肾去了。接着,蒋派心腹陈诚打理东北,唉,这个陈诚大概只会擅弄权术,新官上任三把火,先是进行了人事大清洗,架空郑洞国,弹劾掉陈明仁,大权独揽,可也成了“孤家寡人”。陈诚,黄埔一期的,与黄埔四期的林彪仅较量了半年就夹着尾巴跑了。
1947年林彪发动了50多天的秋季攻势,我各纵队四处攻城夺地,收复十五座城市,歼敌6.9万多,截断了长春和四平之间的铁路。蒋军躲在几个孤立的大城市里,不敢出来。这年11月底,东北气温骤降,大雪纷飞,河道千里冰封,林彪林彪下令东北民主联军各纵倾巢出动,冒着扑天大雪急行军,骡马大车的后勤补给队浩浩荡荡,于12月15日强大的冬季攻势打响了。大军首指北宁路以及沈阳以西、以北地区的法库、新立屯,新民、铁岭等地。林彪首选的攻击点是彰武城。彰武,位于新立屯以北、秀水河子以西,是沈阳西北的战略焦点,那驻守着敌49军79师,兵力九千人。我二纵七纵原定于12月24日总攻,因备战拖至28日才动手,总攻呈雷霆万钧之势,仅4小时就拿下了彰武,干净地消灭了敌79师(毙伤敌人一千八百人,其余全部俘获)。接着扩大战果,包围法库,敌新六军、62军被紧紧围困于这座孤城。同年12月下旬,我东北民主联军的一纵八纵九纵,分别奔袭北票、黑山、大虎山、台安等地,四纵破袭沈阳辽阳之间的交通线。
1948年元旦,东北民族联军改称东野。陈诚刚就任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也不过半年,或许陈诚正想在沈阳过元旦,却被林彪忽如其来的的大动作撼动了。如坐针毡之余,陈诚误认为这次冬季攻势东野主力过于分散,就集结沈阳、新民、铁岭地区的兵力,寻求与我主力三纵、六纵、十纵决战,或寻东野一部而聚歼。慌忙之间,陈诚共调5个军15个师出来(长春调出新1军,四平调出71军两个师,原在沈阳周边的新三军、新五军、新六军),以图解除法库的包围并牵制我军。陈诚的反攻分左中右三路(敌新三军和新六军为右翼,从沈阳、铁岭向西推进;敌71军、新一军为中翼,从石佛寺向西攻击;敌新五军军部、43师、195师为左翼,从新民沿新彰公路向东北推进),向沈阳西北出击。
日,陈诚的三路大军沿辽河沿岸推进,正面呈二百华里宽的向心扇形。1月1日,新五军接命后,从沈阳乘火车到巨流河站下车,后勤补给物资大量地存于巨流河镇,便征用乡民的大车沿公路,由新民向公主屯推进。1月2日,新五军先头部队进占公主屯、黄家山,其军部进驻安福屯;当时,东野六纵16师扼守公主屯,与新五军前哨接上火后,我16师的阻击是强力的。1月2日当天东总得到这个确切情报后,林彪认为这个战机求之不得,决定将计就计揪住贸然前突的新5军。林彪当即作出野战歼敌的计划,以一部阻敌之右翼中翼,但在公主屯及周边地带,以主力(四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围歼相对较弱的新五军,先将新五军从敌重兵集团隔离出来,再聚歼之。东总急令3纵封住新五军右翼,兵出辽河北岸,断其新民的退路;令10纵阻新三军、新六军,于公主屯东石佛寺一带;令1纵及独1师、独2师阻新1军和71军,于辽河东岸;令3纵从南、7纵从西和西南、2纵6纵从西北和北面,合围新五军。后来证明林彪集中最大兵力的决断是对的,仅5天,新5军就覆灭了。
1月2日当天,新五军因是机械化所以推进神速,其前哨(先头部队)到达公主屯,咬住我六纵发生小规模战斗,林彪就当即叫六纵佯装节节败退性阻击,诱其深入我重兵伏击圈。接着,新五军军长陈林达催促后续部队全速开进,195师和43师先后到达并投入战斗。1月3日,激战在黄家山、公主屯、新彰公路周边的小高地一带进行,我六纵受命死战不退。六纵在公主屯以北的防御阵地,几乎无险可守,因为公主屯一带一马平川的平原,间或有丘陵隆起不过是六十至百米的高地,这样的地形利于新五军大兵团机械化的展开,我六纵在寒天冻土中固守,令新五军寸步不能前行,可见阻击何尝惨烈。正因六纵的紧紧粘住新五军,最终为兄弟部队赶来合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战场上的时间是血的代价换来的。
1月3日,正当六纵鏖战的同时,林彪紧急电令一纵、二纵、三纵、七纵,速往公主屯围歼敌人。于是,我强大的主力军团,炮兵步兵,一路又一路趟着深雪向公主坟跑步开进。千里雪原,行军的队伍蔚为壮观,我后勤补给的马队大车行进在雪原上。1月4日,新五军依旧猛攻新彰公路,试图解法库之围,还没洞悉到要被东野合围。4日深夜,东野各增援部队纷纷接近公主屯。1月5日拂晓,二纵、三纵、七纵等部队,完全进入预定阵地,完成对敌左翼新五军的铁壁合围。这是一次有计划的合围,敌人被围于公主屯及其周围黄家岭、辛家店、安福屯、川心店等地区。我军立即构筑工事,炮兵调整好方位,用白布把大炮伪装起来。户外零下四十度,战士们挥动铁镐,刨开坚硬如铁板的冻土,开凿工事。或用冰块垒筑掩体,或用袋子装上积雪浇堆叠起来,铸上水就冻成冰墙了,大炮就藏在冰的围墙里。这种利用酷寒构筑的工事,在战争史上独一无二。围歼战随即展开,敌军长陈林达才如梦方醒,灭顶之灾将至,他慌了,只能令部队退守周边村落,掘壕死守,企图退守阵地巩固补给充裕的巨流河镇。这股蒋匪(敌195师和43师)陷于我层层包围后,我军密集地炮击敌阵地,敌以炮密集地还击。我步兵开始向前冲杀,猫着腰越过雪地,不断倒下的战士被担架队抬走。炮弹不断炸开冻土,掀起黑色的烟团。枪声或是砰砰或突突突连续响着,炮弹硝烟里,战士们的身影不断冲上去。新五军被东野各纵队死死围在了公主屯、黄家山一带。
1月5日下午,东野3纵由公主屯东及南,7纵由西及西南,2纵6纵并肩由西北及北,同时展开分割围歼。经彻夜激战,至6日拂晓,新5军被压缩于以公主屯为中心方圆10公里的狭小地区内,据守村落工事顽抗待援。新5军被包围后,尽管敌军长陈林达在第一时间急电陈诚要求救援,接报后,陈诚大惊失色,绕室彷徨了一天,不得已令新五军后撤。也就是陈诚为撤守两策而拖延的这一天,小包围圈层层缩小,新五军死无葬身之地了。1月5日稍晚些的时候,陈诚才急令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71军开始西进,驰援公主屯。敌增援部队,虽遭东野10纵和1纵等部的有力阻击,而暂停于距公主屯40里处的辽河西岸,但我军如不能迅速吃掉新五军,东野各纵将会被包剿(被陈诚包了饺子)。战争就是围棋,平静而险象环生,战局都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这几路齐头并进的援敌,遭我军迎头痛击,攻势还是很积极的,敌人一旦形成外部的合围,东野对新五军的小包围圈就会成为反包围圈,那么,东野各纵队便被夹在中间,战况岂能不异常凶险。
1月1日,从巨流河镇出发时,新五军只带了三天的军需,至5日已断炊两天了,此刻,饥饿、寒冷、疲倦严重威胁着新五军。而匪首陈诚只好派一架孤零零的飞机,从天上扔下一些东西,企图给他绝望的士兵打打气,想以此安慰一下败局。但空投物在空中像白点一样,纯属枉然。同时,我军下达了1月5号下午两点开始总攻的命令,我军炮架剧烈的颠簸着,万炮齐发,摧毁了包围圈内的敌防御工事,战士们头带伪装,枪都上好了刺刀,在广阔的雪地里前进着,枪声大作。我炮兵拉着炮车推进到屯子里,无论敌人逃到哪里,我炮车就紧追不放。新五军简直穷途末路了。
1月6日拂晓之前,在密集炮火支援下,东野继续猛攻新5军。东野3纵7师,在攻克安福屯的战斗中,集中各种炮50门猛攻一点,随即进行猛烈冲击,歼灭敌195师一部,成为战役胜利的开端。接着,我2纵和7纵将195师的585团主力压至王道士屯。敌195师师部与其584团丧失抵抗意志,由后文家台向东北突围,被东野2纵6纵歼于雪深及膝的野地。
1月6日拂晓,七纵19师57团、二纵6师17团,从西南和北面包围了王道屯(王道士屯),王道屯在新彰公路北仅30多户村民,那的战斗最为惨烈。因上级情报有误,我攻击部队没实地侦察,就误以为该村只是195师的一个野战医院。当57团的前哨2营闻到村里枪声,营指挥员就下令冲锋,结果遭到敌作战部队的致命打击,随后,调来6连冲锋,营教导员失去冷静,导致6连阵亡殆尽,2营营长阵亡。七纵57团伤亡巨大,暂撤。北侧二纵17团,也误为只有敌195师一个连和一个营部,1月6日下午,炮击之后,1营两个连于开阔地上并进,可惜突破的队形过于密集成了活靶子,死伤惨重。当年的2纵6师17团1连3班副班长——张耀东,晚年在《雪白血红》里回忆说:「就我们一个营攻击。1连、2连并肩突破,3连是预备队。村口有个胳膊肘弯,两个连全打那儿了。那轻重机枪打得呀,就象用扫帚扫似的,雪打得都迷眼睛,我的狗皮帽子穿两窟窿。3连再上,也不讲究战术,也打趴那儿了。」之后,我6师高层调整了部署,18团2营参战,16团作预备队。于6日黄昏,经我方猛烈的炮击,57团于村西南再次冲锋,敌弹药匮乏,6师预备队参战,破敌防线。王道屯战斗结束,才知道那是敌新五军195师585团,刚从黄家山退来的,他们构筑了仓促的工事——砍大树堆于屯外作鹿砦,院墙挖了枪眼,还有地堡和防炮洞。虽毙敌300多,俘敌800多,但东野参战部队成建制的覆灭,死伤太巨大了,譬如:张耀东所在的126人的3连仅存8人,2连存21人。这样的打莽撞仗,暴露了东野攻坚破袭的实战能力不足,后来林彪把王道屯战斗作为反面战例多次提及。所以,战斗结束后,东野展开了冬季大练兵,主要训练爆炸手的实地爆破能力,以及云梯班的突击能力,还有在沙盘上研究攻克敌碉堡的办法。
1月7日早8点40分,60多门火炮炮口一齐砸向了包围圈——文家台、黄家山两处狭小的包围圈,是东野炮司直属的三个炮兵团开的炮,我炮兵因技能问题把炮弹射到自家阵地。1月7日上午,东野2纵5师、3纵9师,向前文家台的新5军军部、43师师部及1个团发起总攻,在强大炮火支援下,仅1小时,全歼守敌。这是一场血战,战场在西距不太远的前后文家台。敌新五军因其高度机械化和众多重装备之故,才死死咬住公路,不然丢了公路等于泥牛入海,就不能突围重返新民,所以他们固守新彰公路北侧不远的王道屯、前后文家台,负隅顽抗。文家台的民房成了断壁残隘,猬集的敌兵不但将我二纵、三纵的几次突击逐出村子,还组织了军官敢死队突围。于是,双方上万人冒着酷寒肉搏冲杀,血将双方阵地前沿的开阔地浸成黑紫色,白雪有没膝深,血就冻结多深。开阔地上有条干河沟,20余米宽,填满了双方的尸首。其实,不少是轻伤给活活冻死的,死状呲牙咧嘴或稍露狰狞之笑。咋去救护呢,那是火力交叉地带,而且双方打红了眼。
1月7日下午,枪炮归于沉寂,新五军军长陈林达率195师主力突围,于王道屯西南艾家屯被擒。195师师长谢代蒸、43师师长留光天,及1.3万名官兵,一并被俘。1月7日晚,东野6纵、2纵两个师,歼灭黄家山守敌43师的两个团。总攻经50多个小时结束了,东野在公主坟消灭了敌新五军(新五军军部、43师、195师),歼敌两万人以上(陈林达以下1.3万多官兵被俘,7千多人被毙伤)。这是1948年东北战场的大胜利。固然,胜利来之不易,四野官方战史只说“在公主屯战斗期间我军冻伤万余人”,另据刘统所著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纪实》记载东野伤亡万余。公主屯战斗刚结束,一纵、八纵、独立二师奉命火速赶往新立屯,围歼敌49军26师。我大部队还未到,敌就集体化装逃跑,结果遭围后七千余人不发一枪,毫不反抗,全部被俘。
陈诚兵败公主屯,震动了南京,蒋介石亲自飞抵沈阳,同行的有国防部作战次长刘斐、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赴。蒋,自然是满口的骂娘了,惟一的办法是继续换将,陈诚只能窝囊在寓所称病不起,与其说通过关系辞职,不如说是被罢免了。此后,陈诚调福州任东南军政长官,后赴台任省主席兼警备司令,直到老死于台湾。新五军全军覆没,东北王陈诚垮台了且不说,东北局势被陈诚搞得一团糟,没人愿意收拾乱摊子,蒋介石再次重用家中赋闲的卫立煌,卫立煌与蒋有分歧,为林彪钻了空隙,共军对东北唾手可得了。
&&& 【2】小站
小站,北呼兰河的小站,一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大雁飞过去,第一场鹅毛雪来了,风吹小站像吹着一只沉陲的鸟,漫天孤独的白,湿淋淋的白。小站像遗落在山脚的一粒苍耳,挂在大山那马背一样的肚囊下,夕阳下,被风舔舐得摇摇欲坠。又一场雪,封山了,伐木工、抬木工上山了。他们说不喝三碗就抬不过那道山岗。嘿呦——嘿呦——抬木头的号子喊起来,他们是水浒里的英雄风风火火,他们哼着:“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杀青口,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木头老爷跟俺走。”这时,清闲了一夏的小站,一下子忙碌起来。伐木场所有的木头,涌向了小站。到过小站的人,记不得它的名字,也记不得它的方向。除了几天一次的森林小火车,再没什么过往的客运车次,除了一车皮一车皮圆滚滚的木头发走,还是堆积如山的木头等候装车。年年岁岁,小站守着山口,口外是旷远的平原,口内是望不到边的林海。候鸟,上山下山,飞过这,是壮观的年轮。有一天,一个老人来到这,小站里全是些年轻人。老人说:“几十年前,蒸汽机车拽木头,车头扑通通扑通通冒着的烟,蘑菇云似的。三九天老远的一看,小站就在云海里。”
【3】诗评:诗人思国伟描述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写于日晚)
几乎不写诗评,今天就炮制一篇。因在红袖诗歌论坛,偶然读到诗人思国伟的诗,低徊不已,浏览罢他的文集,他的诗风平易深刻,于白描雕刻当代穷苦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与当下走入死胡同糜烂的白话诗迥然。如此现实主义风格的作者,网中不多,笔者将其定性为“描述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的诗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弱势群体一词出笼至今十几年了,尤其前两三年的金融风暴以来,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愈来愈强烈。或许正如当年德国“要大炮不要黄油”那样,现在中国大概只疯狂追求GDP指数的拔高,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越来越剧烈。如此所谓的经济社会市场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与富人阶层赫然而立。诚然,只有人群的地方就存在差别,但要看是怎样的差别,过于贫富不均经济基础就必然蠹虫百生。所以,敢于记录贫民生存状态也是一种胆识,思国伟有魄。
一、反映小市民工薪阶层尴尬境遇的。如:《我借了一辆夏利车》里,思国伟讲述了他借车的遭遇,虽然只借了一天,还是台过时的夏利,他这个临时司机亲身体验了“气象万千”。在十字路口,他要转弯就早早给了信号,却被一辆大奔就是抢了先机,狠着不前。按了一声喇叭,结果是招来了几个彪形大汉,瞪着牛一样的大眼呵斥,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嘛,干脆方向盘一扭靠边就是了。退了到了马路牙子边上,呵呵,被路人误认为出租车了,招手示意想上车,他告诉路人不载客,他“听到一声穷鬼的怨言”。这里,路人可能随口骂了一句,所以诗人把路人视作穷鬼有侮辱之嫌,当时诗人只能看着夏利默默无言。诗人把车开进小区的大门,「保安查验了一遍又一遍,再三声明出租车不能进去」,末了,他只能贴了一张“本人专用”的标签。路口、路边、小区,三处碰壁,无奈之下,开车回单位大院,也许他还没走近办公室,个个办公室的同事们透过玻璃看到他鸟枪换炮有了车子,就一阵又一阵热辩起来。有的说车是身份证,有的说有钱没车也像穷光蛋,没钱有车也被人“看得起”。当代人很讲究“五子”(票子、妻子、儿子、房子、车子),车是身份的象征。穷富都有苦乐尴尬烦恼,但这个社会实际现状是“笑贫不笑娼”,羡慕富贵权贵,羡慕腐败,已蔚然成风。
二、反映中国社会婚姻状况题材的。现代都市女性出现了剩女族,学生群体出现了闪婚族、毕婚族、乐单族。经济狂猛发展,贫富恶化,加之中国人口男女比例生育失调,男的多,女的少,在广大乡村或城市弱势群体中剩男族尤为庞大。诗人思国伟的《表弟》,写道:「一个表弟,四十好几,一直种地,他说就是想娶一个妻子,不会让她下一天地。一个表弟三十好几,小儿麻痹,他有油漆的手艺,每一天都画着貂蝉西施,却可望不可及。一个表弟二十好几,打工五六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娶媳妇的彩礼,至今没有凑齐。」诗中三个光棍,一个农民至少是70后的,一个手艺人至少80后的,一个漂泊的打工仔至少90后的,三代人同一种命运。人活着为了传宗接代,活的如此劳累沉重,这怎能是穷有穷的乐趣、富有富的尴尬呢?俗话说“你穷你狗熊”,此话不假。中国社会的生存压力比文革时候大多了。
三、反映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的生活细节。当前,所谓的市场经济,好像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代名词,农民种了粮不值钱,谷贱伤农。人民赚了钱不当钱,纸币满天飞,甚至有人建议发行五百一千面额的纸笔。于富人而言,买货几毛钱就不找了,丢在马路上一毛钱的硬币视而不见。没钱一身寡的年轻人行事佯装富人,可他们的父母却非如此,一分钱也是好的。老龄者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且看,思国伟的诗歌《在超市门前排队的老人》,这样说的:「天刚蒙蒙亮,超市门前排的队伍就像蛇一样,几乎全是白发苍苍,摇摇晃晃,饱经风霜的面孔,东张西望。我不明白,这里的老人为何如此匆忙?超市的布告,让我泪水荡漾。排队在前的人,可以购买五斤便宜一毛三分钱的鸡蛋。我想,这些老人的希望,就是为了给儿女减轻负担,哪怕是一分钱。」这群老人冒着“生命危险”等待,就像上战场那样临阵以待。这样的一幕细节,乃城市的真实景象。柴米油盐,对于谁都无法回避,可于社会脆弱群体而言,为了获得温饱竟那么沉重。要知道,中国尚有几千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上。
四、反映社会老龄化老人赡养问题的。改革开放,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甚至不是离婚,直接就“跑”了。同时,子女不赡养老人的也多了,这打破了中国几千年“养儿防老”的清规戒律。是子女的素质下降了,还是中国赡养老人的美德沦落了呢?且看,诗人思国伟在《我到哪里去》里,写道:「老大贫穷,有一个患病的孩子,养活母亲,就是逼死自己。出钱养母,都是无力,就当做母亲已经死去。老二家很大,新房新瓦,不是养活不起,只是没有道理。他们几家不养活,为什么就找自己,每一家不给一千块钱,就让母亲喝西北风去。老三更加干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养活母亲我就上吊。为什么母亲没有让我成才,为什么母亲没有成为富豪,赡养母亲,死路一条。两个女儿,都能尽孝,只是楼房太高,母亲住进去只是烦躁。她们出钱养老,只是几个哥哥家不要,她们的泪水,也是无处可掉。」诗中,是个80高龄的老母亲,儿女五个,三个儿子,却无家可归,她辛辛苦苦把儿女们拉扯大,老了,吃儿女一顿饭难如登天。
五、反映乞讨族题材的。前些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大肆盛行,政府进行了治理遣送,但终有漏网之鱼。这部分人不多,但全国的总量也不少,他们寄居在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或中小市镇,在街头闹市区、或在大商场市场门口,长期依靠乞讨为生。这类叫花子有的体质健全,专门以要饭为生,有的乞讨发了家回乡盖了砖房。有的好吃懒做专门借此谋生,有的则真正残疾,生计艰难。他们衣衫褴褛,有的享受低保还执此业,在城市租赁最便宜的屋舍,过着惨淡的流浪生活。且看,思国伟的《一位母亲》:「寒风已经凛冽,雪花已经飘过,树叶的飘落,打在一位年迈的老人身上,她白发苍苍,满脸的皱纹就是地形的图像。她闭着双眼默默无语,盘腿坐在银行门前,一个破烂的瓷碗就是她唯一的家当,等待着路人的硬币。她不希望人们看清她的模样,不愿意人们看见她的悲伤。」这个女人一定浑身脏兮兮的,蓬头垢发,衣衫破败,神情呆滞。也许,她养育过儿女,或没有生养。
六、描述彻头彻尾流浪汉形象的。首先,要明晰一下“社会弱者群体”的涵义,一是生理性弱势群体,包括年龄、疾病等个体因素造成的。二是社会性弱势群体,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这部分人占弱者的主体。然而,更有少部分鳏寡孤独者彻底陷于弱势地位,如流浪汉等。他们往往并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不好,而是能力不足被边缘化的。思国伟在《睡在台子上的流浪汉》中,写道:「一个没有开业的商场的台子上,一个流浪汉的空间,一床破被,一只烂碗,一根看不清颜色的拐杖。每一天,他都睡到自然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地冻天寒,他是自己唯一的主人,谢绝所有的指点。」
弱势群体,是现在中国的“贫雇农阶级”,他们住在城市叫棚户区,在乡村举目可见。弱者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触目伤心,在中国的大西部、在老少边穷地区,弱者还很多。在这个经济狂热与文学尴尬的年代,一个诗人关注这些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他一定是快乐的,就像小时候我问快乐是什么呢,长辈们说:“快乐就像糖果一直甜到心里。”
【4】陕北民歌里的刘志丹
一、斯诺夫妇“刘志丹情结”源于民歌
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是惟一历经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一块老区,其创建于第二次内战时期,创建者有刘志丹、谢子长等人,虽然这两人先后战死,他们及陕甘红军特殊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刘志丹,1903年生于陕西保安县(志丹县)。1930年至1935年,刘志丹率部转战陇东(华池、合水、宁县、正宁、庆阳、环县等地),创建南梁为中心的陕甘根据地。1936年,刘志丹牺牲于红军东征的晋西三交镇,仅33岁。毛泽东评价他“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评价他“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现在,反映刘志丹革命实践的有电影《北斗》、电视剧《红军东征》等。
1936年夏,美国记者斯诺,自北平潜赴陕北,安塞白家坪,见罢周恩来,随交通队赴保安途中,女战士唱陕北民歌,斯诺听到“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领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因汉语所囿,只记住了“刘志丹”三个字,斯诺大惑不解,便询问护送他的干部李长林,李说:「刘志丹,是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3个月前,他率红28军参加东征,指挥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弹牺牲。他深得军民爱戴。刘志丹出生在保安,保安改名志丹县。」
在保安,斯诺多次遇见帮贺子珍理家务的同桂荣(刘志丹遗孀)、刘力贞(刘志丹唯一的女儿)。了解到刘志丹的履历,斯诺产生了极大兴趣,采访同桂荣,给她们母女照相,遍访刘志丹生前战友和群众。后来,《西行漫记》中,有近三千字的篇幅写了刘志丹,斯诺说:「刘志丹是个现代罗宾汉,怀有山里人对富人的仇恨;在穷人中间,他成了救星;而在地主和放债者中间,他又是上天的神鞭。」斯诺回到北平,妻子海伦·斯诺,读了丈夫写的刘志丹事迹。1937年春夏之交,海伦·斯诺,访问延安,采访同桂荣母女,写了人物传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她说:「陕西,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最近,在陕西北部,又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然而,流传最盛的似乎要数刘志丹。」
二、陕北民歌和信天游与刘志丹
最近见到一则质疑,说某歌词的原型是“东方红,太阳升,陕北出了个刘志丹”,还说刘志丹牺牲后被篡改了。对此,我无任何史料可查,只能暂且存疑。但至少能说明至今还有人眷顾刘志丹。确实,我对刘志丹与陕北人一样发自内心的爱戴。刘志丹一生虽短暂,但如同他的革命故事广为流传那样,怀念他的陕地民歌在苏区边区或建国以后久传不衰,这说明了个啥子道理呢?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最真实的评价者。
颂扬缅怀刘志丹的歌曲和音乐作品种类丰富,有民歌,也有人文创作的。民歌有:《打夯歌》,小调《拥护刘志丹》,信天游《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杆红旗空中飘》等等。人文创作的有:歌曲《志丹陵》(贺敬之、麦新),合唱《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王方亮编曲),管弦乐《哀乐》(罗浪编曲)和《陕北组曲》(马可曲)等等。关于刘志丹的陕地民歌究竟几何呢?有人曾汇总成册,如《颂歌刘志丹——纪念刘志丹音乐作品116首》一书,刘永昌等编著,2006年1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刘志丹的老歌,现在网上可见的也不少。
追根溯源,还是陕北老百姓唱得好,一句“陕北出了个刘志丹,红旗一举半边天”,叫人心底痛快。刘志丹是陕北人民的英雄,是由特定的时势所造就的,更因其光辉的革命人格昭示于历史民歌里。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文化之魂,有人统计过陕北民歌至少八千首之多,按此比例,与刘志丹相关竟占八十分之一,这绝对是罕见的历史文化现象,所以研究陕北民歌离不开历史人物刘志丹。历史是一面镜子,民歌是一面镜子,陕北民歌缩影了红色风暴中的刘志丹。黄土高原,一片生长民歌的土壤,作为历史民歌的陕北革命题材的,多半是人文创作的,即旧曲填新词,如源于《打宁夏调》的《刘志丹》等,但存留了陕北音乐浓郁的地方风貌。
有人说最原始的也是最现代的,刘志丹题材的陕北民歌即是。当年,马蒂斯,领着毕加索观看了非洲黑人雕塑的土著艺术,毕加索随即醍醐灌顶般地开窍了,一改往日风格,艺术成就斐然起来。最原始的是最丰厚的文艺矿藏。关于刘志丹的陕地民歌,保持了久远的原生态曲调,珍贵的很。
信天游《刘志丹》:「刘志丹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百姓,闹翻天,一心要共产。一棵白菜九条根,百姓看见刘志丹亲,长矛大刀那,红缨缨,当兵要当,赤卫军,陕北那一片红。半夜里呀人敲门,听说来的是老刘的兵,急急打开双闪闪门,喝碗热汤,暖暖身,军民那鱼水情。千里雷声万里闪,民族英雄刘志丹。老刘和咱心连心,跟上那共产党。打江山,打呀么打江山。老刘和咱心连心,跟上那共产党,打江山,打呀打江山。」
《刘志丹》:「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二月里来刮春风,江西上来个毛泽东,毛泽东来势力众,他坐上飞机在空中,后带百万兵。三月里三月三,如今的世事大改变,男当红军女宣传,裤腿挽在半腿弯,走路真好看。四月里来四月八,老谢要把绥德打,绥德白军害了怕,刘志丹队伍吴堡扎,陕北全红啦。五月里来麦浪滚,刘志丹来爱百姓,粮食票子都不要,土地分给老百姓,家家享太平。六月里来割麦忙,男男女女上农场,前方的红军去打仗,后方的百姓送公粮,红军打胜仗。七月里来刮狂风,梁占魁土匪胡行凶,刘志丹来本事大,他把土匪全扫清,百姓得安宁。八月里来月儿圆,毛主席命令往下传,动员红军和百姓,男女老少忙生产,有吃又有穿。九月里来秋风紧,白军开来打红军,飞机大炮轰隆隆,抢了百姓又烧村,人人都痛恨。十月里来天气寒,杨猴小队伍下了山,断得个老百姓钻老山,咱们的红军来到了,人人都喜欢。十一月里来是寒冬,刘志丹来真英勇,靖边的白军都打光,缴得枪炮数不清,散给老百姓。十二月来整一年,毛泽东来有远见,他给人民把路引,全国联合来抗战,百姓都喜欢。」(注:老谢,谢子长。1942年为纪念谢子长,将其改名为子长县,县城由安定镇迁至瓦窑堡镇)
《刘志丹上横山》:「正月里是新年,是呀么是新年,陕北就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要共产。三月里来三月三,而今的世事大改变,男当红军女宣传,裤腿编在半腿弯,走路真好看。六月里来割麦忙,男男女女上农场,前方的红军去打仗,后方的百姓送公粮,红军打胜仗。十二月来整一年,毛泽东来有远见,他给人民把路引,全国联合来抗战,百姓都喜欢。哎啦哎咳咳,哎啦哎咳咳吆,刘志丹的队伍上了横山,打土豪,那个分田地,领着咱穷人么闹革命。咳咳,闹呀嘛闹革命。咳——」
《刘志丹》:「正月里来(么)是新年,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着队伍上(呀)上(呀么)横山,一心要共产。二月里来(咳)刮春风,江西上来个毛泽东。毛泽东来了势力重,他坐上飞机在(呀)在空中,后跟百万兵。三月里来(个)三月三,如今(的)世事大改变。男当红军女宣传,裤腿编在大腿(呀)弯,走路实在好看。四月里来个四月八,老谢又把绥德打。绥德的白匪害了怕,刘志丹队伍(呀)吴堡扎,陕北全红了。」
《歌唱英雄刘志丹》(党水庵-作词):「陕甘的水(哟),陕甘的川(哎),哪一条(那个)山路没走过刘志丹,冬穿老羊皮,夏穿粗布衫,白羊肚手巾头前挽,普通的庄稼汉,一心闹革命(哎)向着井冈山(哎),组织红军游击队,领导穷人把身翻。热爱毛主席,丹心情一片,为国为民建奇功,英雄事迹唱不完。陕甘的水(哟),陕甘的川(哎),哪一条(那个)山路没走过刘志丹。淌尽洛河水,走遍南梁山,开创红色根据地,密林扎营盘。打击白匪军(哎),消灭贼民团,声东击西战旗红,才能刘的名声四方传。英勇洒热血,壮志冲九天,松涛声声赞英雄,人民怀念刘志丹。」
《刘志丹颂》:「“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真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模山,一心要共产。“二月里来刮春风,刘志丹来是英雄,靖边白军都打光,缴来快枪无其数,散给老百姓。”“自从来了刘志丹,咱们的日子不一般。打倒土豪和老财,推翻了军阀和赃官。镰刀斧头老摄头,砍开大路穷人走。革命力量大发展,红旗一展红了天。”」
三、华池民谣《南梁来了个刘志丹》
甘肃省东部的华池县,东北接壤于陕西志丹、吴起、定边。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在华池南梁创建了西北最早的苏维埃政权。自此,华池民歌与红色革命如漆似胶,有不少颂念刘志丹的,譬如:群众评价英雄的《刘志丹》、表达与群众鱼水情深的《拥护刘志丹》、赞扬革命领头雁的《跟上咱们的刘志丹》、描述军事才能的《刘志丹闹革命》、表现廉洁英勇的《刘志丹是好汉》等等。老百姓最欣赏实话,民歌最能见百姓的实话。今天遗存下来的华池民谣,能窥见刘志丹当年名传陕甘边,深得百姓爱戴。
陇东一带,诸如华池、合水、环县、镇原、庆阳、宁县、正宁等地,短唱颇多。如《南梁来了刘志丹》:「日头出来端上端,南梁来了刘志丹,志丹练兵又宣传,要把世事颠倒颠。」再如,《新正来了刘志丹》:「二月二,龙出现,新正来了刘志丹。东靠黄河西靠山,大营扎在山嘉原,红旗绕,走狗民团跑,土豪劣神逃不了。」
《刘志丹》:「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来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闹共产。二月里来刮春风,湖南来了个毛泽东,毛泽东来势力重,他坐上飞机天空行,后带百万兵。四月里来四月八,老谢①要把绥德打,绥德团长害了怕,刘志丹队伍吴堡扎,陕北全红啦。八月里来刮秋风,梁占魁土匪胡行凶,刘志丹来本事大,他把土匪连根挖,百姓得安宁。十月里来天气冷,白军开兵打红军,飞机大炮轰隆隆,咱们红军齐动员,打败白匪兵。」
这首《刘志丹》曾唱彻陕甘边区,乃至五六十年代华池民间社火还在唱。原作9段,歌段“四长一短”五句体,前四句七言,五言收尾。次段,除了“湖南”,亦见“江西”来了个毛泽东。但“他坐上飞机天空行,后带百万兵”显然有违事实,乃民歌的浪漫夸张之法。
《拥护刘志丹》(走西口调):「半夜里来叫门,问你是那部分,只要说是老刘的,赶快迎进门。哪里有老刘,哪里人最稠,男女老少都围满,话儿拉不够。喂马有咱们,放哨有咱们,老刘的队伍快缓好,打仗有精神。哪里有白军,女人乱逃奔;老刘的队伍开到了,妇女来欢迎。送来大西瓜,送来鞋和袜,还有一捧捧大红枣,亲人请收下。请吃猪羊肉,请吃热蒸馍,老刘喜欢吃荞面,赶快压。红军要开走,人人都挽留,拉住老刘的左右手,左右不让走。老刘呀大恩人,老刘呀救命星,全凭你领导闹革命,穷人才翻身。土地呀有土地,牛羊呀有牛羊,全凭你领导闹革命,咱们把家当。自由呀多自由,平等呀真平等,全凭你领导闹革命,才有好光景。」
《跟上咱们的刘志丹》:「千里雷声万里闪,上来些红军闹共产。共了安边共横山,南梁川里扎营盘。红旗插上寨子湾。刘志丹名声传的远。红军打仗真勇敢,白军见了吓破胆。打土豪来分田地,咱们穷汉把身翻。跟上咱们的刘志丹,为咱穷汉打江山。」
《刘志丹闹革命》:「上到了城墙上,摆队站两行,呼啦啦又提一排人的枪。打开监牢门,罪人放出门,死刑犯人更是欢迎。思想又思想,思想打武装,打起了武装闹上一场。豪神要拉完,地主要推翻,革命成功好不喜欢。革命要成功,先杀韩俊卿,杀不了韩俊卿革命就站不稳。」
《刘志丹是好汉》:「刘志丹,是好汉,精脚片子打裹缠,腰里别的手榴弹,断得白军气喘断。刘志丹,是好汉,不拿架子满和善,半月二十常见面,和咱老乡好熟惯。」
四、凄美的信天游《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对面价山里流红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一面面红旗硷畔上插,你把咱的队伍引回家。滚滚的米汤热烫烫的馍,招待咱的游击队好吃呀喝。三号号的盒子红绳绳,跟上我的哥哥闹革命。你当上红军我宣传,咱们一搭里闹革命多喜欢。红豆角角熬南瓜,革命闹成功再回家。」
1934年春,谢子长等人创建了赤源苏维埃政权,主体在今横山县境,仅数月陕北游击队由8扩到26个,约4000余人,常在横山活动的有8支,随后赤源县又建8个地方游击队。这些游击队统称“横山游击队”。横山游击革命战争如火如荼,游击队在横山一带进行了大小百余次战斗,并参与刘志丹红军的正规大战,如攻打景武塌、寺儿畔、镇靖、横山等,继而开辟了赤源、米西两块根据地。当时每战结束,军民就编唱一首歌,诸如《跟上刘高打江山》《打寺儿畔》《打油房头》《打石湾》《打横山》等,都是战地民歌。所以伴随着横山游击革命的高涨诞生了这首歌,从“对面家沟里流活水”“红豆角角熬南瓜”等歌词,可判断始唱于1934年春夏至1936年夏秋。横山游击队在1935年活动达到高潮,这歌大概诞于1935年夏秋,始唱者乃苏区贫苦农民。横山游击队最叫老百姓痛快的是,打豪绅、斗地主、烧契约、分粮食、分土地、惩恶除霸。这歌迅速赢得民心,如1935年12月赤源县扩红就有数千名青年报名。尤其游击队配合刘志丹红军两打横山(城)、武镇,许多横山子弟积极参军,此歌更得以广泛传唱。另,这歌首句应为“对面家沟里流活水”,而非“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或“对面架沟里牛喝水”。因“家”如陕北人称“李家洼”、“张家沟”等,全歌只6段12句话。
陕北民谚说:「戏上有的世上有,世上无的歌里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民歌里有历史,有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譬如:今已编入学校音乐教科书的《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现被横山县选作县歌),乃土地革命时期陕北横山民歌,在陕北高原山山洼洼传唱已久,妇孺皆知,其所颂的游击队即刘志丹的陕北红军。这是一支怎样艰苦卓绝的队伍呢?据杨志芳、王本皋等人回忆:「那是一支九死一生的队伍,无论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个个衣衫破烂,面黄肌瘦,头发长得像叫化子。十冬腊月,多数人穿得是单衣草鞋。」毛泽东在建国初也常说:「几个人一条枪,每支枪不到十发子弹,每次吃饭都是靠打土豪来临时解决。」陕北老百姓也说:「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上来些红军共产党;镰刀斧头老镢头,砍开大路穷人走。」
【5】复述国防老电影《狼山喋血记》
(《《狼山喋血记》影评之一)
荒原的东北,有一个无名小村庄,邻山近水,翻过家门前的小石头岭即林海茫茫,石头岭下一条宽波平浪的大河悠长。这的居民世世代代渔猎为生,猎户上山,渔民撒网,日子过得自得其乐。本来这常出没一些土狼偷吃点鸡鸭鹅狗,也无所谓,可有一天来了一种东洋狼,一只浪只三只一群满山满村满街的作恶吃人。闹狼,狼灾,于是外地人管那叫狼山、狼村。狼山有句流行的俗语——狼进村了。
影片一闪出标题《狼山喋血记》,图景即是一座黑森森的狼山,气氛迥然。简略的片头过后,场景直接切入山的近景,夜色里,狼嗥四起,高耸的峰岩厉鬼一样戳着,一个猎人端着猎枪,站在巉岩一样的远山上,瞭望着狼的踪影,他的枪口在寻觅着接近他的那只狼。四周黑森森的,云气萧杀,偶有露水的闪电刺亮夜空,狼嗥连续起伏着,悠长而凄碎。猎犬狂吠不止,暗示狼来了,猎人聚精会神抱着枪。忽然,黑黢黢的地平线上,一只狼伸出了脑袋,呼啦啦的风吹着猎人的衣裳。猎人用手遮拢视线,辨析着狼的方位。闹狼,村里所有人听得到狼嗥,心都炸了。
月亮升起来了,光色朦胧而妩媚。山里雾气糟糟的,偶然远处有一团白色像有鬼飘过似的。这样的月夜,山里的一户姓李的人家,在织补破败的渔网,父女俩,父亲给女儿小玉讲述起从前:「也就像今晚的月亮,也就像这样的天气,你哥哥,唉——四岁的孩子就给狼叼了去。」女儿说,爸爸,你又提这事干嘛呀?父亲说:“说起来那个时候,你是个吃奶的孩子。可怜你妈妈想不开,为了你哥哥闹了一场大病……”女儿补着渔网,接话说“就给走了”,说完,女儿咯咯地笑了。父亲说,顽皮的孩子,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忘不了。窗外,狼幽怆地叫着。女儿的眼神掠过渔网望着外头,若有所思。父亲说山上又出狼了,连白天也敢出来了,吃田里的庄稼,吃牛吃羊,说不定又要吃孩子?女儿说:“那帮打猎的都是饭桶,要不是看见狼就跑,说不定早就把狼打完了。”
与此同时,面对狼来了,茶馆老板赵二,瘦面如猴,贼眉鼠眼,一副眼睛耷拉到鼻尖,他的眼仁瞅人都是歪的,鼻子下两小撇八字胡很特色的,加上戴着老爷帽,跟个土财主似的。他胳膊拖起长衫,手掌正比比划划,演说着:“狼是打不净的,他这种东西是要由土地有一管的,你不打狼就不回来吃你,你越打狼就来的越多。嘿嘿——”说到这,他双手一拍,洋洋自得。另一个秃顶的白长胡须老者,晃着脑袋,迎合着说:忍了,被狼吃掉,都是命中注定。说罢,他一拍赵二的胳膊,赵二拍了拍惊堂木,向左一歪脑壳,嘴巴一攋,下唇的肌肉歪着拧着劲,眼睛凸起,以手势附和着肢体语言,说:“狼吃人啊有意思,它先走到你人的背后,用两只前腿对准你的肩膀上那么一搭,等你回头那么一看,它就对准你喉咙,那么一口……到那个时候,你叫救兵都来不及。”
茶馆内,一个年青胖子仰坐着呼呼睡着了,另一个瘦小伙——哑巴,支棱着耳朵听入神了,哑巴听得鼻子一抽搐一抽搐,好像特别害怕,他不由自主摸着自己的脖子。等赵二的瞎话讲完,瘦哑巴还没醒过神,赵二提起茶壶呲溜溜斟满茶水,一仰脖,一本正经数落起瘦哑巴:“这孩子,整天闹着要打猎,我看你总有一天给狼吃掉的。”
白天,狼进村了,雾气朦胧。猎狗躲闪到大青石桌的树丛背后,卷着尾巴,汪汪个不停。山羊群悠闲地吃草,羊儿们不晓得什么叫危险。羊,天生就挨狼吞吃,它们还跑什么呢?一只狼贴着树林子边溜来了,仰着脖子,垂着尾巴,叫着,像在说这是它的领地。一个转身,狼呲着长牙,伸着长嘴巴,靠拢过来,羊群惊慌逃窜。狼,也伸着满是欲望的长舌头,它眼神恐怖得泛着死亡的冷光。狼好像不愿意吃羊,它踅摸来踅摸去的,蹲坐在院子外,它馋人肉了吧。
青年村民刘三探出头,看狼在等候,紧忙插上门,他媳妇一边哄他们的乳儿,一边说“老三,把窗户关上,别让狼吃了我们的孩子。”关窗子的时候,刘三看到那个猎人在返回村子,他就是老张。老张守了一夜,一无所获,扛着枪,打着裹腿,扎着腰绳,脚步纹丝不乱,一看就是个钻山几天几夜不合眼的好手。原本刘三正闷葫芦琢磨打狼呢,看到老张打狼,茅塞顿开,跟找到了知音那样,猛然抓起猎枪赤脚跑出去,他媳妇喊都喊不回来,呵呵,刘三也是去打狼,他追着一条狼到荒山秃野。等弄好火药,狼溜之大吉了。忽听有人,扑哧的放了一鸟铳,是老张。猎犬满村的叫着,他俩赤脚满山的跑着追狼,从这道坡到那道坡。扑通扑通,两人齐放鸟铳,都悔不迭地说“又给它跑了”。老张吹了吹枪,说“我们明天再打它。”
此刻,小茶馆里,一些人又在嘀嘀咕咕,有人说老张出来打狼了,赵二说“他打了三天,也没打着个狼尾巴。”李小玉家,父女俩继续补织着挑在竹竿上的渔网,听到枪声,父亲说:“啊——他们又在打狼了。一两个人哪能打得了。”小玉说他们哪是在打狼,放放枪、壮壮胆子、凑凑热闹,其实狼早就跑了。
最后一丝狼嗥过后,天大亮了。老张、刘三领着村里人去打狼,刘三的老婆喊不住刘三。他们潜伏到黄昏,荒山野岭的,几棵树,草莽无边。风吹着狼的嘶鸣,只闻其声,不见其踪影。老李挨着树端枪凝视,刘三蹲在树下发闷,有人问“老李你看到什么没有”,老张说“这下可好,要来就是一大群啊”。有人说“要是运气好,多拿它几张狼皮;要是运气不好啊,大不了送掉几张人皮。”
刘三说:“我们猎户让人瞧不起,每次来打猎,想找野兔、獐子什么的,都没有,都叫那可恶的狼吃了。”有的说等——等——等,等远处的狼都来了,我们这几个人能干什么呢。有的说说这个干什么呢?得想个法子,干一下,要不连我们住的村子都给狼占着。快看,狼,狼,狼,众人惊喜地指着从山那边蹿来的狼。山这边树木不怎么茂盛,老林子在山那边。狼来了,惊醒了打盹的刘三,他一个激灵抖了抖睡眼,窜起来就抓枪。众猎人端着鸟铳,一字排开,逼向群狼。山顶的天空油然开阔。噗通一声,猎人跑上前去,几个人跑上前去,最后在乱枪声里一字长蛇阵地撵狼。他们熟练地越过沟谷,一如士兵越过战壕。
老张,戴着“前进帽”的老张,在狼常饮水的湖边踅摸着线索。湖光山色,宛如火星湖那样远古。老张哼着山歌,湖水荡漾。村里两个青年女人上山打柴,一个扛着一捆柴,另一个扛着大耙子拎着镰刀,她们与巡山的老张打招呼,老张提醒说山上有狼,你们不怕被吃掉吗?老张刚说完山上真的有狼的,狼就从坡梁那边竖起腿长叫不止。两女的见到狼,张嘴啊呀的大叫,伸手一挥,扭身撒腿就跑。老张朝着惊叫声赶去,打了一鸟铳,狼没打着,伤了小玉。小玉怒气冲冲地说你会不会打猎啊,幸亏擦破一点皮,把我打瘸了咋办呀。全世界打猎的,也找不出像你这样瞎眼的。临走时,小玉喊道:“喂——姓张的,还是买条船,买张网,跟我学打渔吧。”小玉碰到另外两个打柴女,一个打柴女说多亏姓张的没打到骨头,要不你就瘸了。小玉说瘸了,我可不饶他。那打柴女说叫老张养你一辈子好了。呵呵,山里的姑娘闹笑话逗哏,一个朴素的爱情故事。
河边,小船,宽绰平静的河面,渔网准备撒下去。小玉她爹知道了老张伤了自己女儿,也没在意。柴女开着小玉和老张的玩笑。小玉自己拿着一根竹竿,转着身,学着自己被误伤后的模样,说老张要给我扎伤口,我偏不让,我就一瘸一瘸自己走,我就拿起两捆柴,往山下一滚,咕噜咕噜就下山了。另一个姑娘说,听说昨晚他们全被狼赶下山了。小玉说他们全是饭桶。
茶馆里,瘦青年哑巴因追狼掉到深沟,脑袋裹满纱布,胳膊吊着绷带。赵二对训斥他:“我说嘛,饭桶,早上起来也不看见个人,地里的草高过高粱,也不去放放羊,老哥着人家屁股后头赶屁股,赶来赶去,就把你赶到坑里去。”茶馆的胖青年伙计(赵二的儿子),拿着湿毛巾递给赵二说擦擦脸吧,还说:“你可怜可怜他哑巴,您骂他那么多句,他一句听不出,半句也听不出来的。嘿嘿。”说着又递上了湿毛巾,赵二只好长吁短叹一声,指着青年哑巴说:“他呀,嘴子不说,心里明白。”
茶馆的其他人附和说“对,他心里明白”。有人对赵二说:“他要能说话,照样骂你。”赵二,摇头嗔眼的对那人说:“我还要骂你们呢。甭说打狼,就打个野兔都到庙里烧香。狼那是神物哦。”有人问赵二要是有狼到田里吃了你的牛,你咋办?赵二说叫它随便吃啊,吃饱了,就走了。那人问要吃人呢?赵二说关起门,它怎么能进来。秃顶老者说在门上贴上符,就不进门了。赵二说对呀,狼这种东西是有山神管的,只要贴符,准平安。那胖青年是赵二的儿子。当晚,赵二写了一道符,在灯盏上烤了烤,趁儿子熟睡悄悄贴于门框上边。赵二哪里知道,狼已蹲坐在他茶馆的围墙上了。贴完符,赵二得意地摘下那完全摆设的眼镜,微笑着睡去了。窗子外犬吠声声,狼来了,凄厉的嗥着。赵二吓得捂在被窝里哆嗦。
打狼的猎枪,鸟铳,只是一根铁长长的单管,构造原始而简单。小玉他爹拿出十几年没用过的猎枪,擦着试着,旁边摆着火药和铁子(铁砂子),不断扣动扳机、试验撞针的灵敏程度。小玉问父亲你想打狼是不是,那帮打猎的都打不了狼,你这大年纪怎么能打,还不如让我来打。父亲说:“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能打?”小玉这姑娘,性格野的像个男娃,泼辣有胆子,一个人敢上山打柴。接着,父亲对她说先从牛角里面取火药,这有一个小罐量火药,一勺勺舀好药,装在枪筒子里。父亲试着但没把火药灌进枪筒,说那样太危险了,装一罐砂子,而不装铅条,铅条那是打大东西的,打狗熊、打狼;而且枪管后边要搁个铜帽子,不搁个铜帽子不会发火,也不会响啊。小玉说打一枪那么麻烦,不如买支洋枪来得痛快。父亲说咱家哪来钱,买得起洋枪。小玉说:“爸爸,你打的准吧?你打过什么大东西,老虎?金钱豹?”父亲说:“没有。就打了一只野猪,不论打几枪啊,讲究的是一枪就得揍死。要打不中,它就蹿来吃人了。咱们打渔的不讲究打枪,十枪中个八九枪不错了。野猪用这种铅条打的,从肚子打进去一直到心,一下就不动了。呵呵,明天给你弄个靶子,教你几枪,试试。”小玉说等练好了枪,就不打渔了,打猎。父亲说又胡闹了,你哥哥要活到现在,他也不是个打猎的吗?
这夜,老张在专心致志地打狼呢,他端着火枪,四顾狼的声音。一点一点的接近狼,呼吸一分一秒的漫长难挨。沉闷的夜色,狼是孤独的,猎手也是孤独的。小村子并不孤独,家家户户恐慌着。父亲刚刚嘱咐小玉把枪挂到墙上就睡了,小玉却趁机拿着枪到户外打狼。村里,静悄悄的,除了参差不齐的犬吠,一根针掉地都听得真切。小玉蹑手蹑脚,提着枪,推开石头围墙的柴门,一条夹着尾巴的狼转身沿着毛毛道溜了。小玉的家在村边,紧挨着大山。狗的咆哮声充满杀气,小玉急忙退回石墙里,举枪瞄准,砰的胡乱弄响了一枪。父亲连忙爬起来,看咋回事。父亲唠叨着“三更半夜,把人吓坏了”,小玉说“我试枪呢”,火药爆炸的烟还没散尽。小玉拿着枪跑了,说练练枪去,一会回来。父亲怎么也喊不住。
夜晚的山,野狼嘶嚎,狼群像幽灵一样飘忽,山村被鬼一样的氛围箍得压抑极了。小玉举着枪,瞪大眼睛,低身向前搜索,一步一步,蹑手蹑身的,仿佛狼时刻都会忽然出现似的,忽然,有人喊“谁呀”,原来是猎人老张。老张给小玉道歉,“那天打伤你的腿,对不起你”,小玉说在我小的时候,闹狼闹狼,哥哥叫狼咬死,妈也为这个死了,从来大家都说狼是惹不得的,就没谁说大家起来打狼,一直到现在还是闹狼,一天一天闹得凶了;我每一次听见狼叫,听见你们出来打狼,我的心就像炸了一样。我最恨不得……
这时,老张一伸手,打断小玉的话,说“你看”,狼来了。小玉举枪要打,老张一把拉住说“你不要开枪,打不住,它就跑了。等它几天了。”那狼刚才还在岩石上长啸,这时诡秘得黑糊糊的幽灵一样,从林子里溜过来。老张瞄准了,砰的一阵火药的味道,狼被打翻在地。老张幽默地说“这只狼能换你几斤鱼啊,嘿嘿”。深夜的山里,父亲喊找着:“小玉,回来,三更半夜,你还放枪。”小玉说:“爸爸,我们打着一只活狼啦,是老张打的。”这夜,昏黄的豆油灯下,父亲叼着铜烟斗,说:“小玉呀,你是个没娘的孩子,要是个男孩我也就放心了。可爸爸一天天老了,你今天19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看张大哥那人就挺好。”小玉调皮地说“我才不嫁呢,宁愿当一辈子老姑娘。”其实,她喜欢上了老张。
影片中,给我们保留了七八十年前练鸟铳的土方法。空阔的野山坡前,堆一个土堆,用铁锹把土堆的射击面抹平,然后铁锹戳在那,即可。小玉父女俩、老张在练枪,父亲说年纪大了看不准,说完揉了揉眼睛,一枪打上土堆。老张抹平后,小玉接过老张的枪试着射击。呵呵,老张俨然教练一般。
意外终于发生了,荒凉的山路上,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独自走着,三五条狼嚎着蹲在路的高处,老汉勒紧腰抓紧棒槌,准备与扑过来的狼搏斗。坐在山顶割草的哑巴,看到此状,呀呀的喊叫着。哑巴抓着一把草,远远看着老汉与狼搏斗,束手无策,双臂与嘴巴剧烈颤动,叫声惊恐。老汉的棒槌奋力抡起,落下去发出“通通”的声音,那是匝到狼身上的声响。哑巴,戴着草帽,干着急,转圈圈,呜咽地喊着,像是向四周发出求救信号。几声棒槌响过,最后一抡落下去,老汉也栽倒了,被狼扑的。天空里一只老鹰惊悸的拍打着翅膀飞去,哑巴高举着双臂,长叫着。忽然,老汉跃起来,拎着棒槌砸死最后一条半死的狼,老汉倒下去。那老汉是小玉的父亲、李老头。老张和小玉,顺着哑巴的方向狂跑过去……小玉家,灵堂,烧着香,哭泣之声,邻里们都来了,劝慰着披麻戴孝的小玉。老张一言不发。
这天晚上,忽然,哑巴跑来,呜呀呜呀的喊着,指着身后的石围墙外,思是狼进村了。众人拿枪的拿枪,拿棍棒的拿棍棒,打狼去。刘三的老婆对刘三说:“不好了,老伴,孩子一个人在家呢。”赵二、瘦哑巴青年,跑回茶馆,插上门,用木棒顶住门闩。然后,从门缝里听狼的声音,听村民打着狼没有。犬吠之声连成一片,猎户门拿着枪撵狼。一条狼蹿进刘三家院里,院墙外老张端着枪对准了狼,忽然,刘三的老婆摁住枪,说有我孩子呢,别打。扳机已扣动,枪响了,狼从窗户跳进室内。众人慌张张闯进去,刘三的孩子被咬死了。刘三夫妇,小玉等人,都埋怨老张那一枪送了孩子的命。小玉愤怒地指责老张——狼吃人了,你倒不打了。老张拎起衣裳,一句话不说从小玉家走了。老张打狼反倒被狼打了,招惹了是非。
茶馆里,赵二对大家伙说:“我早跟你们讲过,狼是打不绝的。平常啊,你们杀生太多了,叫你们到土地庙烧烧香,你们又不去。现在我们可算算总账,起初有一条狼,那老张自己硬充好汉,今天打,明天打,打出两条狼来了。好,老张本事算他不错,头天晚上打了一条狼,第二天又打了一条,以为天下太平了。好像自己投胎一样的高兴,我算想着了,事情闹大了。忽然,狼群一来就一二十条,小玉他爹那天到镇上要账,本来有水路可走的,那天呐,老张陪他女儿打水鸭子去了,他老人家只好爬山走旱路,被狼围住了,这也算是命中注定嘛。再说刘家那小孩子,要不是老张放枪,不会往刘家窗子里钻的唉。”
这是一个风雨之夜,大雨瓢泼不止,雷声鬼魅般闪过。猎户们无聊,像在守夜,聚在茶馆低头听赵二白白话话。赵二站在桌前,讲得津津有味,忘了喝他的茶水,只顾唾沫星横飞,讲解狼如何如何,他手脚头身并用,以形体语言演示着他说的正确。说道兴奋处,不断拍着桌子,以示结论站在他这边。听客说要不是刘大嫂子抢他的枪,老张早把那只狼打死了。这下,可气坏了赵二,他有点激动,端着胳膊说:“呸——那天老张放了四五枪没打着,总之那孩子现在死了,小命丧在老张手里的。”说完,提起茶壶,狠狠喝了一口,瞪了瞪那人。赵二接着说:“诶——我来问你们,谁能把狼打尽喽?老张打狼,那是要面子,要大家称他一声好汉。说的白一点啊,他连打两只狼啊,都未必能行,打一群还不吓得腿跟大姑娘似的。我说的都是实话啊——”
此刻,夜行侠老张正提着猎枪,戴着蓑笠披着雨衣,站在茶馆门外,听呢。老张一撩门进屋了,摘掉雨具,说“你们相信他的话吗?山上出了狼,我们就得打,不打也用不着我们猎户了。可是我也得承认打狼没有起色,一两只狼容易打,对付狼群就不行了。人家怕狼,咱们猎户也怕狼。可是越怕就得越打,不打就没有太平日子过。”。
赵二,端着烟斗冷笑着,与听客反问“对呀,怎么个打法呢?”老张一挥手说:“我只晓得打狼,要大家齐心,有准备有算计。”赵二紧咬不放,问怎么准备,怎么算计?老张说,多造弹药,多打新枪,多挖陷坑,约定一天大家上山放火烧林子,把狼烧出来,追打;烧死几只,打死几只,剩下的一打,再剩的用力一赶也就赶跑了。老张说完,拳头一挥。有人反问说的容易,有人说狼也不能在山上住一辈子,有的说“我们家里都有妻儿老小,不像你是光棍”,赵二反驳说“树林怎么能烧,那有山神”。茶馆里,猎户们吵吵嚷嚷,为打不打狼争执不休的时候,刘三来了。赵二像找到了救星,撺掇刘三发言,以驳倒老张。
次日,赵二不辞辛苦,领着胖儿子、瘦猴哑巴,挨家挨户“布道”。小村的房屋土坯的,一家挨着一家。胖子提着白灰桶,赵二拿着毛笔在村民的门板上画一个大圆,一副教书先生老学究的架子,好像那圆圈可佑护门里的人平安似的。这天黄昏,犬吠狼号依旧如故。荒坟前,野狼用腿扒开草坯,在寻找死尸。村口,一只狼蹲在谁家的石头围墙上,伸舌呲牙呢。狼统治了这里。墙根边,一只狼悄然靠近谁家的门窗,另一只刚吃完死孩子的狼也潜了过来。远处,数不清的狼影在林子里晃动。近处,老张端着枪,猎户们端着枪,如同受过特殊训练的特种部队式的,弹药上膛,绷紧了每一根神经依托宅院,与狼展开白刃巷战。一个老女人,闭目,数着佛珠,一颗、两颗……占卜着吉凶。老张急除了一身虚汗,这哪是虚惊一场。狼与猎犬已撕咬作一团了。老张双拳紧攥,感到人单势孤。老张猛然站起来端枪,瘦猴的哑巴来报信了。哑巴是趁赵二叫他去看羊,溜来的。茶馆里,赵二和他胖儿子说:“叫他去看看羊,这么半天还不回来?”赵二手臂哆嗦着,弯曲了。赵二掀开窗帘,说:“哦呦——狼——越来越多了嘛。”他儿子看罢,缩回头去说全世界的狼都来了。显然,赵二逐家逐户画的捉狼的圆圈不中用。
这天深夜,老张家里,老张问哑巴:“这个时候,你来有什么事情?”哑巴寇着一顶草帽,指着墙上的挂枪做着手势,意思是端枪打狼。哑巴想要枪,打狼,上次集体打狼,哑巴参加了,在冲锋时不甚掉进了深沟。夜很深了,老张家,传来沉闷的撞击声,窗影晃动,老张双手擎着一根粗木杠子在锤砸火药呢,每一杵子下去,大瓷罐子就通矼通矼的震动,烟尘泛起,地皮发颤。油灯烤热了玻璃罩,光线黯淡,老张浑身汗水湿透了,汗孔里满是火药味。碾制好火药,一勺一勺灌到牛角里。把熔好的铅水铁水灌到各自的模具里,制造铅条和铁砂。这时,李小玉一人默默坐在家里,紧握猎枪,发誓打狼替亲人报仇。
天亮了,小玉缓缓走到父亲坟前,与墓碑同样孤独,旷野秃岭的。狼来了,一只、两只、三只……一群狼,数不清的狼,如影随影地窜过树影,狼群奔向了村子。小玉放的枪大空了,看羊群的哑巴也拿枪抗击狼群。小玉高喊着“狼来了——快打狼”,气氛紧张得如绷紧的发条。哑巴拉着小玉望村里跑,去敲各家的门报信,那门板上的白圈圈还在。竖着耳朵的狼,一只接一只狂奔过来。山野成了狼山了。猎民林业工有喊山之俗,狼山那却有了喊狼的习俗,天下怪事哦。狼来了,小玉和哑巴满村的叫人,无一人出来打狼。村民怕狼,成了一种惰性。狼岂能不满野的横行,满街大摇大摆的吃人。实在看不下眼了,刘三跑去用枪指着质问老张,还等什么。老张是老猎户了,他墙上挂着老虎皮,他打死过老虎。老张披挂上阵了,几杆猎枪,几个火药牛角,腰间布袋装满了铁砂铅条。老张早就憋足了劲的。
放开猎犬,举着枪,刘三、老张冲出去,健步如飞。此刻,狼正满大街的招摇乱撞,夜色,人影,犬吠。赵二的胖儿子也拿铁叉去打狼,用叉杆撞了两下门,临走还揪掉了门梁的那道符。赵二说:“嗯——你这不造反了吗?”赵二的儿子,扛着长长的铁叉,飞奔,与猎户们一起追狼。砰砰的枪声,狼群惊慌的滚蛋了,群众的力量就是大。猎户们端着枪在冲锋,漫山遍野的,向山坡上追撵着狼。打狼本就是战场嘛。胖子赶来了。哑巴掉队了,栽栽楞楞的跑不动了,拄着枪,遗憾自己不能打狼。此时,赵二自己双头抱头坐在茶馆里,听着满山的喊杀声枪声,他在担忧他儿子和哑巴伙计呢。传来敲嘣嘣的门声,他反问着“谁”还是打开了门,倒进来一个人,是哑巴,哑巴浑身伤痕累累,与狼搏斗的,他好像不行了,拼劲最后一口劲喊了一声“狼”就死了。打了狼,哑巴也说话啦,但是最后一句,也是第一句。赵二不知所措,惊呆了半晌,才意识到哑巴的枪。
山上,猎户们端着枪,一齐围上去,像在战场上把敌人连连逼得后退,退到一个死角,无路可逃。他们齐唱着打狼歌》,你夜来打狼,打狼,打狼,我也来打狼。猎户们扛着枪,行进着,攀山钻林子,男的女的斗志昂扬。嘿——打狼真痛快。又一个黄昏来了,老张、刘三在山头放哨,猎户们潜伏着。狼群不长记性,还是来吃人。满山的鸟铳,狼群乱窜乱滚。赵二上阵了,他不怎会用枪,他儿子跑着甩出飞叉,一叉一个准,叉得狼滚下山。男女老少全参战了,钉耙木棒烧火棍,砸啊扎呀戳的,与狼厮杀着。打地狼尸横遍野、溃不成群。黎明了,村口,狼的尸首倒挂在树上,示众。黄昏,巡山的猎户唱着打狼歌,他们要把狼打得无影无踪。
【6】散文:泪洒三交镇
故事和影视概念不同,并非所有影视都动人,也非所有故事都感人。也许,影视那种瞬间催人潸然泪下,来自情节慢慢积淀的力量。但是,瞬间的视觉片段往往叫泪水倏然而至的,譬如:《红军东征》,我看了一半,没一丁点感动,只想过过历史瘾了。没成想剧终之前,刘志丹的一个细节叫我忽然落泪。
刘志丹到党家寨那天,中阳县书记黄石山前来迎接。刘志丹说:“老黄1935年就在这一带闹革命,水性好,老百姓叫他水贼。”寨子里,黄石山指着一家说:“这家啊只有一个孤老大娘,是烈属,她老伴是黄河老艄公。几年前给咱们跑交通,被叛徒出卖,牺牲了。”刘志丹说他叫河半仙吧。
刘志丹住在老艄公家。房东消瘦消瘦的,仿佛风都能吹走,她家除了墙上的老砖,再就这把轻飘飘的骨头了。一进院子,黄石山叫她老嫂子,她说话兜不住风,原来门牙全没了,里边两侧的牙还在,双眼塌陷,瞎了。她是残疾的,行事全靠耳朵。
被子给了新兵,刘志丹睡觉只有一件大衣,棉絮烂糟的。刘志丹说:“补一补还可以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嘛。”于是,马夫拿着去房东那找针线。高粱炕席上,一块石头,一张簸箕,一个铁锤,她在一粒粒地砸豆子,叮叮咚咚的,炕下铁锅冒着热气,可能在熬豆浆。马夫进门说“老嫂子,我借个针线,你看我们刘军长大衣破成这样,让我怎么补啊。”她说你们军长准是个大好人。马夫说陕北还有个歌呢,说着唱给她听:“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是清官,他带了红军上了横山,一心闹共产。”她端着簸箕忘了往锅里倒,听得入神,好像沉在回忆里,她说:“怎么——你们军长是刘志丹。哎呀呀,快带我见见老刘。”说着,她下了炕。
她拄着拐棍,一路喊着“老刘——老刘——你在哪”,像去见失散多年的亲人。这时,刘志丹、宋任穷闻其声走出屋来。院子里,她抓着刘志丹的肩膀,说:“老刘,我来看你了。我早就说过,我们老刘命大福大造化大,命大呀。老刘,来——让老嫂子摸摸你长的啥样?”刘志丹跪着,紧挽着老人的手,老人说:“我们老交通活着时,说老刘长得浓眉大眼的。老刘,你知道吗?那些狠心狼一颗手榴弹炸死了我们老交通,炸瞎了我的眼睛。是你托人捎的粮,养活了我这老婆子。你瞧,这皮袄是你托人捎的。”她哭了,刘志丹哭了。一筐清贫的红枣,老人送的,刘志丹收下了。
日,红28军,南下三交镇,军部扎在党家寨。14日拂晓,三交镇战斗打响了,也就这天上午,刘志丹潜到离敌人阵地300米的地方,观察敌情不幸中弹阵亡。刘志丹之死,固然悲壮。当灵柩装船西运时,天空恍若丢了点什么。河东,割舍不掉的亲人,一个老交通的遗孀。年年岁岁,枣花还开吗?
【7】南方都市报记者与萧红迁墓
一、南方都市报的问候
日,南方都市报记者从网上查到了紫华的QQ,添加好友并留了言。当晚八点,在辽阳佟二堡镇姜家村,紫华通过QQ发来那则留言:「尊敬的陈老师:您好!我是广州《南方都市报》的任咪娜,我们最近想要写一篇关于萧红墓地迁移过程的稿子,想要以此来回顾萧红的一生,也想要探讨一下萧红对后人的影响。虽然萧红的墓在广州,但黑龙江的很多学者也在致力于将萧红墓迁回老家,让漂泊了一生的萧红回家。我们了解到,您和王泽生老师都是研究萧红的专家,在网络上为传播萧红文学作了很多努力,所以我们就想向您二位请教一下。我们先整理一下自己手头的资料,看看我们需要具体请教哪些问题,然后再给您发邮件,希望您能够耐心指导,也十分荣幸能够得到您二位的帮助。如果方便,希望陈老师能够把王泽生老师的联系方式,比如电话、邮箱、QQ什么的给我们一个,万分感激。祝您身体健康、万事顺心!南方都市报、任咪娜。」
7月8日,任咪娜给灯塔县文联打了个手机,最后打到紫华家里,说要紫华提供详细的萧红迁墓的资料。紫华说告诉任咪娜要拿个采访提纲出来,才能逐一回答相关问题。了解到以上情况,我对紫华说“尽量帮她,宣传萧红文化嘛”。紫华问我“萧红墓能弄回去吗”,我说:「昨天,那丫头给你说让大家努力拿回萧红的骨灰,谈何容易。萧红迁墓,不是一个政治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情感和中国人死后返乡的文化习俗的问题。谈到情感和道义的问题,可举个例子,但未必恰当。事情往往是“祸福相倚”的。比如说电视剧《解放大西南》里,云南王卢汉起义时,扣押了蒋介石的重臣、西南行政长官——张群,中共中央周恩来主张“走马换将”,即以张群交换张学良。但卢汉还是释放了张群回台北。因为从私交上说,张群于卢汉有恩。这不是政治所能约束的,而是情感、道义的问题了。有些事情就必须成为本身的样子,没有对错而是情感问题使然。」
二、给陈子华的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信头:「尊敬的陈老师:您好!这是我们拟的采访提纲,不好意思,现在才给您发过去,因为我拟的采访提纲,还需要我的指导老师许黎娜看一下,她是一个文史方面的老记者,我冒昧地把您的联系方式也给了她,她会和您联系的。烦劳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思考我们的采访提纲,我们随时保持联系。另外,我们可能需要很多细节,比如黑龙江和广州方面关于迁墓的具体时间、地点、结果、参与者等,如果您有这方面资料,请尽量提供给我们,我们希望掌握最详实的资料。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祝工作顺利、事事顺心!南方都市报、任咪娜。」
《采访提纲》正文:「尊敬的陈子华老师:您好!很感激您热心地接受我们的采访,并且给我们提供帮助,看了您和王泽生老师写的博客,觉得信息量很大,深受启发。我们希望通过对您和王泽生老师的采访,使我们对萧红有更深的了解,更清楚萧红墓迁移的曲折过程。以下是我们的采访提纲,盼望您的回复。采访提纲:1.萧红墓最初是在香港的浅水湾,1957年迁移至广州,就您的研究而言,这一过程的主要倡导者和参与者是谁?他们为何会有此举动?是否有资料详细记载了整个过程?2.萧红墓在1957年迁入广州之后,黑龙江省也积极和广州联络,多次商讨将萧红墓迁回故乡,您所掌握的资料当中,黑龙江和广州一共进行了几次商谈?具体过程如何?结果怎样?3.既然黑龙江和广州进行多次交流,为何没有将萧红墓迁回故乡?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4.现在黑龙江呼兰有一个萧红的青丝冢,是因端木蕻良捐献的萧红青丝建造而成,该墓地的建立是由谁促成的?为何要建这样一个青丝冢?5.据记载,萧红墓曾经有四处,除了浅水湾、广州银河公墓、呼兰的青丝冢外,香港的圣士提反女子学校还有一处,这一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建立?由谁主持建造?目前状况如何?6.作为一个研究萧红的学者,您如何看待萧红墓的迁移?您认为萧红应不应该“回家”?感谢您耐心的指导,如果您有萧红后人以及原来萧红故居纪念馆馆长孙延林的电话,也麻烦您能够提供给我们,我们希望通过多种途径,还原当时的情景,十分感谢!联系人:南方都市报记者。」
&&& 三、谈萧红墓迁葬
世界上曾有四座萧红墓。(1)香港浅水湾的:这座仅有萧红的一小部分骨灰。是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共同安葬的。于1957年迁回内地,即现在的银河公墓的萧红墓。(2)现在广州银河公墓的:是黑省曾试图动迁的。(3)香港港岛西郊圣士提反女校校园后山坡的:这是一座失踪了的地下墓地。葬了萧红的大部骨灰。萧红的丈夫端木就有部分骨灰与萧红在此“合葬”。这事确定了端木生前透露此地有萧红骨灰一事所言非虚。(4)现在黑省呼兰区老城西岗公园内的萧红青丝冢:是端木在萧红死后火化前割下的萧红的青丝,并保存了半个世纪之后,捐献给萧红故乡呼兰,筹建了该墓。该墓于2010年进行了修缮。
萧红墓,不单是一个迁葬的问题,也形成了凭吊文化。(1)比如上世纪40年代,戴望舒和香港文化友人叶灵凤,穿越日军警戒区去浅水湾凭吊,排有照片,戴望舒写有著名的诗歌。(2)1957年正逢国内政治气候紧张,端木未能亲自前往迁墓。此后多年,直到他去世,多次南下凭吊,写有诗作多篇。聂绀弩也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他写有诗作若干。(3)新时期的民间凭吊。涌现了许多凭吊诗,以网上的为例不乏其例。
萧红墓是一种文物。文物不可移动,动了就非文物了。因为银河公墓标志着1957年那段历史,如果迁了,那段历史的参照物就丢了。现在这个样子是历史使然,改变了就改变了历史,改变了就破坏了自然状态。保持原来状态,这种静止不动,也许是解决萧红骨灰的最佳状态。加之能给旅游带来效益,所以广州方面不予放行。但在萧红的两任丈夫活着时,因多种原因,特别是资金困顿,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没能回迁。文物与回迁形成了矛盾。
回迁,是以萧红故乡人为主体的愿望,是民心。萧红墓回迁,不单纯是现在或后人的愿望的问题,也许更多人持萧红是中国人的萧红。迁不迁回,都无所谓的,所以有人说迁了不如不迁,她的墓在哪里随其自然。但是作为一种风俗就得归乡。归乡固然好,符合落叶归根的国俗。但对于既成事实的历史,1957年到现在始终在广州,一直没动迁,而且每年清明节都有广州市民给萧红扫墓。所以不动迁未必是坏事。辩证看待此问题。哈尔滨、青岛、上海、东京、北京、武汉、临汾、西安、重庆、香港,萧红在这些地方生活过,但萧红的影响不止是生活痕迹的问题。萧红是中国的萧红,是人类的萧红。
也许,萧红文化群体还不够强大。等强大了,自然水到渠成。比如说中共攻打台湾问题,建国初派去一个军都全军覆没了,接着就是抗美援朝。等朝鲜战争结束了,美国第七舰队又横亘于台海地区。一句话,当时大陆的海战、空战能力太弱小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左右,台湾飞机才不敢到大陆肆意飞行侦查。但等到70年代,中国海军实力基本可以跨海作战。但国际局势变了,中美关系解冻。四人帮曾做了“掇客”,多次建议毛泽东打台湾。毛泽东却主张不打。周恩来临终前也交代台湾不可打。邓小平也主张把争议留予后人解决。
萧红百周年的迁葬,是官方行为,但没成功。其中的因素也不必深究。迁不成,好像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有点牵连。若换了在计划经济年代,也许能比较好办一些。但计划经济年代,萧红始终被政治气候所遮蔽。等改革开放以后,萧红热再度兴起,迁葬也一波三折。萧红迁墓,有四派:主迁派、保留派、中立派、不知道萧红的。我想无论哪派,都持对萧红的爱护。我也因乡土情感和百年感怀主张迁回来,这是从东北人的角度,感情上是这样的。但是从正确的客观的角度,也许顺其自然更好。回迁是一种怀念,不回迁也是怀念。南方萧红墓(银河公墓)、北方萧红墓(呼兰青丝冢),这两处都有萧红的身体的一部分,虽残缺,但世人心目中的萧红依旧完整。
&&& 四、访谈陈子华
王泽生说:「广州的萧红墓,现在不迁葬,不等将来不迁。北迁是迟早的问题。假如换了你是萧红,将怎样想呢?是北迁,还是留守他乡?」紫华说:「三个走向——不动、北迁、萧红想在鲁迅身边。萧红曾说死后她要回鲁迅身边。对于萧红墓地的迁移,就有着几次的历史经过。而无论如何,她都没有回到故乡。今年是她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依然没有回到呼兰的故土的。现在有两个走向,社会上有保留现状的,有北迁的。但是我提出第三种走向,如果问萧红自己。她的回答是回到鲁迅身边的,这是她真实的愿望。如果不能实现,求其次而为之,就是回到故乡了。漂泊不是她的所愿,而她命中注定实在漂泊。而客观冷静的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留在广州,也许对于历史还是文化还是文物的角度而言,也不可以不说这是错误的。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才有了这特定的魂寄他乡的事实。如果北迁的话,就改变了那段历史,改变了真实的痕迹。」
紫华说:「在萧红的骨灰问题上,端木蕻良做的还是最多的,为她守候17或者18年才和别的女人成家。他把一半骨灰和萧红的在香港合葬,还把萧红的一缕青丝捐赠给黑龙江萧红的故乡呼兰,使得她的故乡才有了一座青丝冢。作为萧红的粉丝和研究者,还有东北的老乡,黑土地的姐妹,我更愿意让她回到故乡。一个苦难的漂泊的才情女子,一生的漂泊是该以故乡作为归宿的。她最后的呼兰河,是她生命的绝唱,是对故土的回望和爱恋,是魂归故里的暗语,她自己懂得,她自己明白的。她自己也曾经写到,如果回到故乡,也许她会向父亲妥协的,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说的和表达的都是自己真实的愿望。」
紫华说:「骆宾基《萧红小传》说:日萧红去世后,“24日萧红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人葬场火葬。25日将近黄昏葬于浅水湾,地近丽都花园海边”。骆宾基后来曾经写文章提到,萧红的遗愿是葬在上海,鲁迅墓旁。不过兵荒马乱的年月,要达成她这一愿望,实在不容易。浅水湾风景虽美,萧红却是寂寞的。1948年聂绀弩不忘昔日好友,前往凭吊,写下了《浣溪沙·扫萧红墓》:“浅水湾头浪未平,秃柯树上鸟嘤鸣,海涯时有缕云生。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琴台曲老不堪听。”文辞哀切。1956年底,香港一位名叫陈凡的先生写了一篇诗文给《人民日报》副刊,谈到萧红墓地的情形,呼吁保护,其诗如下:年年海畔看春浓,每过孤坟息旅筇。黑水白山乡梦渺,独柯芳草旧情空。沧波不送归帆去,慧骨长堪积垢封?生死场成安乐地,岂应无隙住萧红。」
紫华说:「陈凡文中还说:“女作家萧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病逝香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人草草埋葬在浅水湾头。那地方面临大海,种满了红影树,浓春红花霰发,如火如荼,绿叶浓荫,可说是一条‘花巷’。我每次到浅水湾去,总要到萧红墓那里去看看。那里自然环境虽不坏,但因当时草草埋葬,既无石碑,又乏冢阜,只有一个用水泥围筑的圆圈。过往行人,恐怕根本不知道这里长眠着我国的著名女作家。”由于这位陈凡先生的倡议,也由于1957年浅水湾改建,萧红的墓地将遭破坏,中国作协决定将萧红墓迁往广州,葬在银河公墓。由于这位陈凡先生的倡议,也由于1957年浅水湾改建,萧红的墓地将遭破坏,中国作协决定将萧红墓迁往广州,葬在银河公墓。」
  紫华说:「日,参与墓地挖掘的作家叶灵凤当日写成一篇《萧红墓发掘始末记》,刊于《文汇报》,后收入《香港文学散步》一书中,该书没有内地版,以下引文来自网络:“泥土被拨开以后,就出现了一具直径约七八英寸的圆形黑釉瓦罐,盖子的一部分已被适才的那一锄打碎了。我们赶紧将瓦罐捧到空旷的地方,由一位熟悉墓地工作人员先取出盖子的碎片,又剔除了堕下的泥土,再将骨灰一部分取出来加以清理,我见到其中有一小块似是未燃化的牙床骨,又有一小块像是布灰。然后再小心放回去,并将盖子的碎片拼凑完整。”从香港到广州,算不上落叶归根,萧红离她的故土,总算是近了一步。」
王泽生说:「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都死了,他们与萧红在另一个世界会面,他们相互有怎样的对话呢?请假设一组对白。」紫华说:「萧军说我们是文学战友,作为作家我欣赏你,作为爱人我不知如何定义你我,我们曾经同甘共苦,曾经褴褛街头,曾经四海漂泊,可是却没有能长相厮守。端木蕻良说你还好吗,我为你守候了18年,才找别的女人,但是我们在这里相见,我们还能回到过去吗?我剪掉你的青丝,分半你的骨灰,和你葬在一处,留给你你的故乡。骆宾基说如果你愿意,我仍然愿意娶你,来还生前的愿。萧红说就这样吧,我们经历了尘世风雨,我漂泊的一生已经太累,在这另一个世界换的一份安宁吧,其实我更愿意找到鲁迅先生,为他在跟前端茶倒水。鲁迅说你们都是我欣赏的孩子,萧红却为我的知音,这个世界里没有谎言,我不说真话也不为长者者作为,萧红与我是曹操与蔡文姬。」
王泽生说:「目前,少部分人执迷于有限的辞赋空间,而我早在“视听文学领域”积累了丰厚的经验,这就是别人学不去的财富。能力也不是天生的,是须一番炼狱的。请用你所把握的赋体语言,写一则简短的《萧红墓志铭》」。紫华说:「爱就是一只苦杯,用我一生的漂泊,都没能把它饮醉。」
五、与任咪娜聊天摘要
日,任咪娜说:「我叫任咪娜,南方都市报的。我是南京大学的,原来学中文,现在读研究生,新闻专业的,是南都的实习记者。原来在人民日本海外版实习过,后来到了南方周末,再然后就被老师介绍来到了南方都市报。近两年,发表了接近200篇新闻稿。王老师,今天看了很多次您的博客,一直在看关于萧红的,正在整理呢,深有感触。整理出来好好研究一下。我们都被您博客里的文字感动了。」王泽生说:「我听陈子华说你计划撰写萧红墓迁葬的稿子,我认为很有看点。萧红墓是热点话题。」
任咪娜说:「嗯,是和我的一位老师一起写,她是长期写文史类稿子的,那天和她一起去广州的银河公墓,看到了萧红墓,工作人员说起萧红墓迁移的事儿,就觉得很值得一写,而且几年正好是萧红诞辰100周年。我们做新闻的,就是想还原一下现实,把萧红墓从香港迁到广州,黑龙江省和广州协调迁墓的事宜梳理清楚,让普通读者不要忘记这样一个漂泊在外的女作家。当然了,我们的稿子肯定也会用事实分析一下原因,这就需要像您这样的专家的支持。那天去银河公墓,工作人员说,萧红的墓经常有人去看。资料上说,广州的也是一部分骨灰,圣士提反女校校园后山坡有一部分,有资料说是端木蕻良放在那里的骨灰,我看到网上有资料这么写。萧红生前是个奇女子,去世了之后,也像迷一样啊。浅水湾现在也有吗?为什么一直没有迁回?我也查了,当时广州作协还成立了11人的小组,只可惜,我只查到7个人的名字,而且都去世了,无法求证当时的具体情况,只能根据记载的资料还原当时的情况。」王泽生说:「浅水湾的墓,于1957年迁葬到了现在的广州银河园革命烈士公墓。浅水湾的,迁回广州,是1957年端木蕻良指定广州作协代办的。」
王泽生说:「圣士提反女校校园后山坡的,端木蕻良曾寻找过,但萧红骨灰没找到。是端木蕻良和一个加拿大学生,趁黑夜偷着埋葬到女校内的。因为据端木回忆说他准备把女校这部分骨灰,将来迁回内地安葬。正因为端木蕻良背着骆宾基,偷葬萧红的大部分骨灰,所以端木与骆宾基素来不合。」任咪娜说:「端木回忆的这部分内容,我从哪里可以找到?那女校那一部分呢?是因为没有找到骨灰,所以没有迁回?」
任咪娜说:「姜德明,人民日报的那一位,我今天也正在联系他,但是老先生退休了,报社里面的人说要周一才能够回复我。现在,我在看骆宾基的《萧红小传》,发现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正好补补自己的知识。有一本叶君写的《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您知道吗?我也借了叶君的那本书,补补课。」
王泽生说:「那本书骆宾基的《萧红小传》,史实很可靠。我所在的小城在呼兰河中游,萧红的老家呼兰小城在呼兰河下游,同一条河域的,乡党。我去过呼兰城几次,但物非人非了。写萧红的,我认为你可以采用访谈的形式,去组稿,这个很符合当前媒体潮流。如果你深入读了萧红的传记,你自己就可以感悟,写一本萧红传,参与下一届萧红文学奖的评选。对萧红墓的来龙去脉,梳理研究得如何了?计划长度,大约多少的文字容量?」
任咪娜说:「看了很多资料了,您博客里关于萧红研究的也浏览了一遍,正在整理。要写稿子,功夫还是得做到的。即使做到了也不一定写得好,跟别说做不好了。长度还不清楚,五六千字?许老师是主笔。得看我们手头掌握的资料,还是先做好功课最好。王老师,关于萧红墓迁移的细节,不知道您知道多少,比如黑龙江省和广州最近一次的接触。在您的博客里,看到您说没有成功。知道黑龙江是派哪个部门去的吗?他们是派谁去的?当时和广州的哪个部门对接?我就是想搞清楚是和广州的哪些相关部门,是民政部、宣传部还是直接和银河公墓对接?想问您一个关于萧红墓的事情,您亲自参与过黑龙江和广州关于萧红墓迁移的商谈吗?」&
王泽生说:「没。黑省文化厅、宣传部,去广东省相关部门对接,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官方没声音了。
09年末,我曾委托广州一朋友,拍摄了萧红墓,去年他再次拍摄,就是保存动迁之前的影像。他的真实名字,好像我见过一次。他录制的音像资料很多,给了我,我没公开,一直忙于别的,就没制作视频文件,没上传播客。萧红青丝冢的,我也有照片。萧红故居的图片,数量庞大,我手里。」
任咪娜说:「是远方吗?我看了您的博客,当时他的孩子感冒着,冒严寒去的,很感动啊。您有空传上去呗,一方面可以为我们这些想写萧红的人提供一些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萧红墓的情况。」
日,王泽生说:「想了解萧红的生活环境就读《呼兰河传》。我研究萧红传记不深,研究《呼兰河传》研究的深,呼兰河写得很真实,呼兰河传里的民俗,我几乎都写过。我研究萧红与寒地黑土、萧红与网络文化的存在,这两个方面的多一些。我放弃了萧红传记的写作,因为写萧红传记的人太多了。」
任咪娜说:「您的角度很不一样。《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很有感触,感触很深,很亲切,因为我也生活在农村,虽然不是东北,但是很多都很像,我觉得很亲切,深有同感。我在看萧红小传,就是骆宾基写的,说端木蕻良还鄙视萧红写的东西?」
王泽生说:「我一直在琢磨萧红的价值在哪里?为何把她抬得这么高?所以我读萧红的原著多一些。萧红的文字特点,用我的话说就是把身边的写活了。我喜欢乡土文学,萧红的是乡土的。萧红的文字好像普世价值多一些。就像那个火烧云,大家也许都见过,但是她写得很美,就像眼前一样,而且在文字里还有很多值得寻味的。萧红的语言独特,陈述能力强,我形容不了,反正我喜欢那种语言模式。萧红的语言,方言的使用很精妙的,《呼兰河传》我摘录过,成了一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力贞子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