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能买到冈仓天心永恋的那本《东洋的理想》

冈仓天心《茶之书》(3)
  这样精神远源的追溯,大有深意。其中寄托的是冈仓对&东洋&&西洋&、东海西海的难以释怀的耿耿之情。张承志曾在《珍重与惜别》中详细讲述了日本的&亚细亚主义&,指的是,欧美近代对亚洲的殖民侵略,对亚洲文化的歧视,直接在日本催生出以东方世界固有传统抵制西化的潮流,它是一份东方世界对抗白种殖民主义的宣言书。他们要谋求的是,中国的优秀文明、印度、伊斯兰的思想文明,和整个东方世界政治、军事、文化的复兴,或说&大解放&。这真正体现出日本人的阔大胸怀与视野。但利器以伤人为训,剑有双刃,&亚细亚主义&者们一开始便以东方盟主自居,后来彻底变成日本奴役邻国的遮羞布,也顺理成章。&大亚细亚主义&无远弗届,19世纪初创立的&东洋学&便囊括进欧亚大陆、伊斯兰世界、汉学、中亚蒙古的庞大研究版图。冈仓天心在其中的位置,却是一手拽着古中国和扶桑故国,一手挽着欧美,更像游离于盟主大旗的外交宣传亲善大使。他一生投身艺术事业,他的东方理想毋宁说更是一种艺术和生活理想。
  日本自明治以来&脱亚入欧&的鼓动,终于举国加入了全面欧化的热潮,冈仓天心则逆流而上,始终坚持以&东洋&文化批判西洋文明的道路。他认为西洋开化是利欲的开化,势将损害道德之心,毁坏风雅之情:&当前的工业主义,正使得无论在世界何处,都越来越难出现真正的高贵典雅。比较起来,最需要茶室的,难道不是你我么?&
  他曾周游中国、印度 ,深深为东方文化自身的衰落而哀伤不已,所以在印度与美国的演讲以及后来整理成书的《东洋的理想》、《东洋的觉醒》都情绪激昂。亚洲是一个整体,面对欧洲,共荣共辱,这就是他的命题。虽然他死在1913年,却也在日俄战争期间表达过他对战争的看法:真正的东方精神是爱与和平,日本沉溺的温文尔雅的艺术才是文明,西洋人以具有战争屠杀的能力为文明则非。西方文明带来的物质与机械,只能带来人的物化,争权夺利,粉碎的是人心,世界需要的是,填补内心的荒芜,更希望人人都能宁愿痴傻的珍惜就在身边的凡俗生活之美:&让我们轻啜一口茶吧!午后的阳光照亮竹林,山泉的欢欣跃于水面,沙沙作响的是松树?还是壶中的沸水呢?&
  冈仓以茶道来展示他的东方之梦,对东西文化大作比义文章,事实证明是最有成效的。书被翻译印行至世界各地,也赢得了西方人的认同和欣赏。虽然他无比真诚的大声疾呼,无奈的是,误解与无知,早铸就文化传播的天然屏障,正如他自己引用的:&再好的翻译也只能如一帛锦绣的背面,虽然针针俱在,终究难以惟妙惟肖。&这句话本身就是对《高僧传》的误读。尽管他信手拈来的引述中国经典和话语,传达精善,但他所讲述的&女娲补天&&伯牙弹琴&的故事,仍不免过于荒腔走板。他试图塑造出日本人儒禅并用、佛道相生的形象,亦有未尽其情。他说茶道中的品味无分贵贱,被他称为&东方民主的真谛&。其实,饮茶的清简,可能恰恰与中国士人和僧人推崇清贫气、蔬笋气更加有关系。
  不论日本的茶道如何与造化神游共生,如何承继了失传的煎茶与抹茶的技艺。日本的茶以及茶的文化,大约只相当于中国一地一时之茶,是不可否认的。中华大地上博物之学,也不是清简茶室中可以了然的。包括对于清寂之美的过份追求,其实也难免落于形迹。禅的灵光一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日本人却唯独自以为发现了禅的迹,其近代最风光处,也莫过于其种种艺术形式中透出的禅风。禅风而可求,其实离禅意也就远了。
  但是冈仓天心对于艺术的理解,却是令人感动。也足以让人发见他所以风靡西方的原因所在。毕竟,艺术无有国界。&真正的艺术,是我们自身的倒影。& &一旦我们的同理心,能够跨越种类的樊篱,艺术,自然也会成为一种普世皆宜的沟通语言。&他呼唤艺术鉴赏中发自内心的回应,如同与大师暗通款曲。如此稍加探究精神,才能享受艺术的盛宴,甚至瞬间思接千载,与&无限&相通。并坦言当代文明困乏至此,人们正一步步摧毁艺术,也一步步摧毁生命中的美好。而他仍在叩问苍穹,渴求着激荡回响。
  他也能够将饮茶一事放在西方视野中去讲述,在西方哲思里寻找与东方的冥契:&正是领悟了自身缺陷的谦抑思想,才让东方与西方如今能在相互安慰中相遇。&当茶道艺术的精髓被以西方人熟悉的口吻描述出来时,也同样赢得了有识之士的追捧。然而,东方的胜利,却还离得很远。
  可传者迹,难传者心。冈仓天心茶书虽小,却是要为茶立心。所以,这书写作的目标,并不是汲汲于茶道这一艺能的具体形式(其实冈仓本人即是正式拜师学艺的正宗茶道传人),而是&教外别传&,着重的是这其中的文化含蕴,冈仓氏旨在以此推仰东方文化。所以这书又是那一个时代的产物,今天,恰恰又变成了数祖忘典的现代人资以轻轻触碰传统真谛的一尾救命稻草。这轻轻巧巧的茶之书,道出的是茶道真谛,然而这&简化&了的文化叙述,在这个&简化&&快餐&的时代重新被推崇,却也正应了&轮扁斫轮&的故事,言语道断,说得出来的一定非其所贵,真正的精髓是不可言传的 ,这个世上有些至精至纯的道理是需要体证,无法用语言和文字传承的,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统绪的传承过程中所一直信奉的。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分隔线----------------------------
相关文化资讯
点击:82 评价:0
点击:278 评价:0
点击:246 评价:0
点击:243 评价:0
点击:236 评价:0
点击:236 评价:0
点击:222 评价:0我读冈仓天心《茶之书》
茶的书籍浩如烟海,但是传载文化密码的经典其实并不多,正是有限的几本书,构成其他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几本核心的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中国有《茶经》,日本有《吃茶养生记》,以及这本《茶之书》。
冈仓天心出生于日本最早的开埠港横滨,七岁开始学习英语,是东京大学的首届毕业生,创办了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还以京都、奈良等地为中心,对日本古代美术进行了精心的调研。1893年,他三十一岁的时候,游历北京、洛阳、龙门、西安,寻访中国古代艺术的踪迹;1901年访问了印度。1904年,他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潜心研究东方美术,1906年,乃有了这本初版为英文的《茶之书》。
书本不厚,译成中文也不过薄薄的百来页而已,全书七个章节,依次是:人情之碗、茶的诸流派、道与禅、茶室、艺术鉴赏、花、茶道大师。不难发现,如果从第二章《茶的诸流派》作为全书的开篇,也许更合一般作品的体例,为什么起首是一章《人情之碗》?正如新渡户稻造有感于西方人对日本的传统知之甚少而写了《武士道》,冈仓天心亦是以东方艺术家与知识人的身份,对西方浪潮的冲击作出冷静的回应,所以第一章《人情之碗》,交待的是全书的缘起:
“究竟要到何时,西洋才能真正理解东洋呢?正确地说,应该是要到何时,西洋才会尝试努力来了解东洋呢?身为亚洲人的我们,屡屡被西洋人对东洋事物肆意的想象与误解感到心惊胆跳……”主张“永久之平和”的冈仓天心,发现东西方平等的对话与共通的人情,可以在一个小小的茶碗中展开:“不可思议的,时至今日,东西方却在喝茶这个人之常情的境域里相互契合,而茶道便成为唯一被世界公认、并深获好评的亚洲特有之仪式。白人曾嘲笑我们的宗教、道德,但对这个褐色的饮料,却是不假思索地欣然接纳了,现今的西洋社会里,下午茶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茶之书》于1906年5月在纽约上市后,席卷全美,不仅为中学教科书采用,还越过海峡,发行了德文版、法文版、瑞典文版等,遍及全欧洲,冈仓天心也因此声名大振。
深刻理解之后,方才有简洁清晰的表达,谁能用三言两语,就把这四种饮料的区别讲清楚呢?冈仓天心说得多么精当:“茶有着不可言喻的神奇魔力,人们完全被它所吸引、为它深深着迷,甚至将茶予以理想化……茶不像酒,并没有傲慢、骄矜的性格;它既没有咖啡般过剩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可可般矫揉造作的天真无邪。”
无论是茶的源流、道与禅的不同境界、插花的原则,还是伯牙驯琴的传说,在烈火中保存画作《达摩》的事迹,以及武士焚烧心爱盆栽的能剧,一经冈仓天心娓娓道来,都分外动人。整本书里,利休与儿子的故事,充分诠释了茶人所抱持的清洁观念:
有一天,利休远远望见儿子绍安在庭径上清扫、洒水。绍安扫毕之际,利休说道:“还不够彻底。”并指示儿子再重做一遭。心不甘情不愿地花了一个小时清扫后,绍安向父亲说道:“父亲,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做了。石径刷洗了三次,石灯笼、庭木也充分浇了水,苔藓也生意盎然,绽露出清新之绿。地面上连一小段枝桠、一片树叶都没有了。”茶人斥喝道:“真是愚傻的家伙!露地的清扫不是这样做的呀!”他一边说,一边朝庭院走去,并动手摇曳树干,让红红黄黄的树叶秋锦洒落了满地――的确,身为一代茶道大师,利休所追求的不只是洁净,更是美与自然。
同是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主张远离不思改进、极端闭锁的中韩二邻,让日本“脱亚入欧”;而冈仓天心则强调亚洲文化的同源,他认为亚洲是一体的,爱与和平是所有亚洲民族共通的思想遗产,使他们创造出了世界所有重要的宗教……阿拉伯的骑士道,波斯的诗歌,中国的伦理,印度的思想,它们都分别一一述说着古代亚洲的和平。
一百年过去了,《茶之书》也分明成了一个亘久的茶室,超越了东西方,给每一位阅读它的人以长久的安慰,用作者的话来说,这里“是寂寥人世里荒野中的沃地,它使疲惫的旅者在这儿透过种种艺术鉴赏,得以解渴、疗愈心灵”。这间远离尘嚣的小屋自成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崇拜的是纯粹性,以及优雅。
把“东方”看作是一种迥异于“西方”的文化,对绝大部分东方人来说,其实是一件新事物。原因很简单:这原本就是一种西方观念。那些“独特”的东方文化,其独特性事实上是在一个参照系统中被确立起来,而那个若隐若现的最重要的参照对象,常常就是西方――“东方”是面向“西方”而成为“东方”的。调味品网 从这一意义上说,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和九鬼周造的《“粹”的构造》在内在理路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试图建构起东洋的美学,但建构这一体系的眼光和观点却来自他者。他们都想寻找出某些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来作为东洋认同的独特表达,将之提升到一种东方美学精髓的高度――虽然他们各自找到了不同的东西。酒招商对冈仓天心来说,茶就是东方文化具体而微的表现(或许他隐约想到的对应物是西方的葡萄酒)。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源自东方的饮品,而成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渗透到东方生活的一切层面。在他笔下,茶道意味着美学成为一种生活实践,人们的行为举止都依照茶道的礼节来调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九鬼周造对“粹”的理解:“粹”所体现的那种洒脱、洗练、无以名状的脱俗格调,也已变成生活中的标准。正因此,冈仓天心说人们会评判人“有茶气”或“茶气太盛”,而在“粹”的话语中,评判高下的则是“粹人”和“无粹”。 食品招商由此,审美意识升华为一种哲学精神,并通过一种生活态度来践行。两人都强调人们如何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只不过冈仓氏说的是茶道大师,而九鬼氏说的则是江户的艺伎),以期达到一种合乎完美的超越境界。颇具“东方哲学”意味的是,这种完美常常是通过“不完美”来呈现的:易损毁的材料、极其简单朴实的装饰、禁止任何新制品、不稳定性、不永恒性、不对称性、以及某种刻意的随意。但挑选出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必然意味着同时要剔除另一些。在冈仓天心对茶道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他钟爱的是东方文化中道家-禅宗这一系的哲学精神。似乎在他看来,长江流域、道家、禅宗、茶都是某种特定精神所赖以凝聚的环境和载体(当然茶本身也是一种南方物产,所谓“南方有嘉木”),因此他看起来把“东方”转移成了“南方”,似乎“南方”才真正代表着“东方”――无疑地,在《茶之书》中,他是把北方的儒家文化排除在外的,虽然儒家通常被视为一种典型的东方哲学。他还秉持着一种近代日本人常有的观念,即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在经历蒙元和满清两次摧毁之后已经荡然无存,而日本才是中国文化真正的继承者。同样地,九鬼周造把“粹”视为一种国民美学的精髓,也需要剔除与之相对应的其他事物。“粹”作为一种江户艺伎生活中的审美观,原本并不通行于全日本,正如九鬼在书中所言,江户时代京都、大阪的女子喜欢艳丽的浓妆,但江户人却将之贬为低俗,因为淡妆才是“粹”的表现。江户人说“箱根以东看不到粗人和怪物”也显示出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强烈认同,而“粹”就是维系这一阶序的标准和工具。九鬼周造的母亲和第二任太太都曾是艺伎,所以他是真的懂“粹”,但却似乎并未意识到“粹”本身是历史地形成的,当然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我们所知道的那个“日本”,其实大部分是江户时代的产物。如果说文化和美学的自觉是“对他而自觉为我”,那么,江户人的“粹”文化意识中所对应的他者其实应是关西的京都、大阪;然而在九鬼的笔下,“粹”的他者则是西方,而“我”是日本。所以安田武与多田道太郎的《粹的构造解读》因此将“粹”解读为“大和民族独特的生命方式之一”。冈仓天心意识中的他者同样是西方,但“我”却是“东方”,《茶之书》中甚至很少费力去区分中日茶文化的差异――不难看出,冈仓氏有着更强烈的“东方/西方”两分法,以至于有时他对茶道精神的强调看起来像是对西方的抗议。两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将“东方”或“日本”视为某个内部均质同一的单一客体(monolithic object)。 历史上,蒙古来袭使日本产生了民族自觉,应仁之乱则使它产生了文化自觉――但这种自觉主要是对中国而言;但直到大正时代才面对西方产生出新的自觉,与以往的自觉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一种现代性的体验。正如苏格兰褶裙和风笛虽然古已有之,但直到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才有意识地将之视为某种文化独特性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日本也有相似的过程:明治维新后的鹿鸣馆时代一度是“百般诸事都一面倒地吹向西方”(津田真道语),可说是日本的又一个“国风黑暗时代”,但到大正时代()却出现了一个反向运动。谷崎润一郎在1915年还著文表示“生在日本真是悲哀”,但1923年后他却逐渐转向日本传统文化,而出现藐视西方文化的倾向。大正时代厌恶日本、崇拜西方者着实不多。冈仓天心《茶之书》出版于1906年,而九鬼周造《“粹”的构造》则1930年面世,正是这一时代潮流的先声和后劲。从这一意义上说,这种“传统的发明”或“第二代民族主义”的思潮,本身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而这种东方美学、国民美学的建构中,又隐隐可见国家主义的身影。借用撒丁王国首相阿则利奥的名言:“我们已经创造了意大利,现在我们必须创造意大利人。”和《茶之书》相比,《“粹”的构造》尤其突出民族精神,反复强调只有在民族存在的解释学中才能充分理解其核心意味,这与那个时代整体上的气氛一致,即急于确立一个与他者不同的自我,其余波至今尤在。正如南博在《日本人论》中所言,喜好自我剖析的日本人多有一种孤立感,但“日本人在努力克服这种孤立的背后,其实有合理化这种孤立的倾向;或多或少是国家主义的反映,因日本人在心理上总认为‘外国人不懂’我们。”葡萄酒招商《茶之书》与《“粹”的构造》在精神上可说一脉相承,但使用的语言则颇有不同。冈仓天心更具文人气质,其某些用词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够严谨(如屡屡说到道-禅哲学的“个人主义倾向”),但文笔清通,近乎韵文;而九鬼氏刻画国民美学的论述却无异于一篇哲学论文。从对译文的要求来说,对后者或许“信、达”已足够,但对前者则还须有“雅”,读来也确实从容节制,颇胜以往诸多译本一筹,借用冈仓氏的话说,也颇有“茶气”吧。
点击(239) - 评分(156) -
加西网 版权所有1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4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4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5.29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从《中国的美术》和《东洋的理想》看冈仓天心的中国观.pdf6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从《中国的美术》和《东洋的理想》看冈仓天心的中国观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分 类 号 学 号 M座机电话号码3
10487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从《中国的美术》和《东洋的理想》看冈仓天 心的中国观 学位申请人:刘梦晶 学科专业: 日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王秋华 答 辩日期:2013 年5 月23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シナの美g」と『|洋の理想』にる }天心の中国Q 名 前:艟
T:日本Z言Z文学 指Ы:王秋A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P. R. China May, 2013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_
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要 旨 }天心は近代日本の有名な思想家?美g教育家?s史研究者である。急激な
西洋化の荒波が押し寄せた明治r代の中で、「アジア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东莞时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B06版:文化·读工场
本版新闻列表
东莞日报社旗下媒体:  
  《纸上的声音》
  林贤治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35.00元
  《茶之书》
  (日)冈仓天心 著
  谷意 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15.00元
  《孙逸仙》
  (法)白吉尔 著
  温洽溢 译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
  2010年6月版
  新台币480.00元
 &&这是作者近三年来的随笔及评论的结集。  知识分子问题一直为作者所关注,全书通过对多位西方著名知识分子的叙述,探讨知识分子与国家、社会、革命、历史诸关系,解析作为理念人和实践者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建构,特别强调自由批判的精神。其中,对于中国“国民性”及现代作家“精神还乡”问题的阐发,寓褒贬于历史观照之间,视域开阔,观点鲜明,创见迭出。  冈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英美期间,意识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荒谬的想法及误解,因此相继用英文写下《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茶之书》,被并称为冈仓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于伦敦,后两部刊行于纽约。  三部作品中,《茶之书》的影响最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在法国汉学家白吉尔笔下,孙逸仙其实是昏庸的政客、慷慨又胡涂的机会主义者,更不是个伟大的理论家。但作者同时认为他的确怀抱救国理想,最倚仗的才能就是“跨界”沟通。终其一生,他为革命全球奔波,诉诸三合会、教会、学生、商人、西方列强、共产国际等的支持,能悠游与动员这些利益与思想大相径庭的群体。如此复杂而矛盾的形象,放大到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脉络来看,白吉尔认为,孙逸仙正是海洋中国的产物,他的发迹,代表的是沿海中国势力的崛起。在如是的风云涌动中,孙逸仙的一生让我们有机会探究近代中国发生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洋轮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