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治疗鼻炎山鸡的球虫吗

鸡球虫病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鸡球虫病
鸡球虫病 (Coccidiosis in Chicken)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它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10~30日龄的雏鸡或 35~60日龄的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可高达80%。病愈的雏鸡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成年鸡一般不发病,但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是传播球虫病的重要病源。死亡率可达80%腹&&&&泻粪便常带血
慢性小肠球虫肠管粗细不匀,剪开外翻病原为原虫中的耳科艾美耳属的球虫。世界各国已经记载的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我国已发现9个种。不同种的球虫,在鸡肠道内寄生部位不一样,其致病力也不相同。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寄生于,致病力最强;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寄生于中三分之一段,致病力强;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寄生于小肠,以中段为主,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寄生于及小肠前段,有一定的致病作用,严重感染时引起肠壁增厚和肠道出血等病变;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哈氏艾美耳球虫(E.hagani)寄生在小肠前段,致病力较低,可能引起肠粘膜的炎症;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寄生在小肠前三分之一段,致病力低,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病变。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寄生于后段,盲肠根部,有一定的致病力,能引起肠道点状出血和炎症;变位艾美耳球虫(E.mivati)寄生于小肠、直肠和盲肠,有一定的致病力,轻度感染时肠道的浆膜和粘膜上出现单个的、包含卵囊的斑块,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散在的或集中的斑点。[1]鸡球虫的发育要经过三个阶段:无性阶段,在其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内以裂殖生殖进行。有性生殖阶段,以配子生殖形成雌性细胞、雄性细胞,两性细胞融合为合子,这一阶段是在宿主的上皮细胞内进行的。③孢子生殖阶段,是指合子变为卵囊后,在卵囊内发育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含有成熟子孢子的卵囊称为感染性卵囊。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宿主体内进行,称内生性发育。孢子生殖在外界环境中完成,称外生性发育。鸡感染球虫,是由于吞食了散布在土壤、地面、饲料和饮水等外界环境中的感染性卵囊而发生的。[1]粪便排出的卵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经1~2d发育成感染性卵囊。这种卵囊被鸡吃了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配子、合子。合子周围形成一层被膜,被排出体外。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使上皮细胞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1]急性小肠球虫肠内出血严重各个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15~50日龄的鸡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成年鸡对球虫有一定的抵抗力。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凡被带虫鸡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土壤和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鸡感染球虫的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人及其衣服、用具等以及某些昆虫都可成为机械传播者。
饲养管理条件不良,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时,最易发病。在潮湿多雨、气温较高的梅雨季节易爆发球虫病。
球虫孢子化卵囊对外界环境及常用消毒剂有极强的抵抗力,一般的消毒剂不易破坏,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达4~9个月,在有树荫的地方可达15~18个月。但鸡球虫未孢子化卵囊对高温及干燥环境抵抗力较弱,36℃即可影响其孢子化率,40℃环境中停止发育,在65℃高温作用下,几秒钟卵囊即全部死亡;湿度对球虫卵囊的孢子化也影响极大,干燥室温环境下放置1天,即可使球虫丧失孢子化的能力,从而失去传染能力。[2]急性小肠球虫肠管粗有密集出血点[3]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卷缩,食欲减退,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粘膜贫血、苍白,逐渐消瘦,病鸡常排红色葫萝卜样粪便,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开始时粪便为咖啡色,以后变为完全的血粪,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致死率可达50%以上。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粪便中带血液,并含有大量脱落的肠粘膜。
急性球虫病:
精神、食欲不振,饮欲增加;被毛粗乱;
腹泻,粪便常带血;
贫血,可视粘膜、、肉垂苍白;脱水,皮肤皱缩;
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死亡率可达80%,一般为20-30%。恢复者生长缓慢。
慢性球虫病:
见于少量球虫感染,以及致病力不强的球虫感染(如堆型、巨型艾美耳球虫)。拉稀,但多不带血。生产性能下降,对其它疾病易感性增强。急性小肠球虫肠管粗有密集出血点[3]病鸡消瘦,鸡冠与粘膜苍白,内脏变化主要发生在肠管,病变部位和程度与球虫的种别有关。
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盲肠,两支盲肠显著肿大,可为正常的3~5倍,肠腔中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盲肠上皮变厚,有严重的糜烂。毒害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使肠壁扩张、增厚,有严重的坏死。在裂殖体繁殖的部位,有明显的淡白色斑点,粘膜上有许多小出血点。肠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有葫萝卜色胶冻状的内容物。
巨型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可使,肠壁增厚;内容物粘稠,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红色。
堆型艾美耳球虫多在上皮表层发育,并且同一发育阶段的虫体常聚集在一起,在被损害的肠段出现大量淡白色斑点。
哈氏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前段,肠壁上出现大头针头大小的出血点,粘膜有严重的出血。
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则肠管粗大,肠粘膜上有大量的出血点,肠管中有大量的带有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的紫黑色血液。盲肠球虫:盲肠急性出血[3]生前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粪便涂片查到球虫卵囊,或死后取肠粘膜触片或刮取肠粘膜涂片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为球虫感染,但由于鸡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是不是由球虫引起的发病和死亡,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剖检情况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成鸡与雏鸡分开喂养,以免带虫的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爆发球虫病。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和鸡场卫生,定期清除粪便,堆放;发酵以杀灭卵囊。保持饲料、饮水清洁,笼具、料槽、水槽定期消毒,一般每周一次,可用沸水、热蒸气或3%~5%热碱水等处理。据报道:用球杀灵和1∶200的农乐溶液消毒鸡场及,均对球虫卵囊有强大杀灭作用。每千克日粮中添加0.25~0.5mg硒可增强鸡对球虫的抵抗力。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和给予3~7倍推荐量的维生素A可加速鸡患球虫病后的康复。[2]据报道,应用鸡胚传代致弱的虫株或早熟选育的致弱虫株给鸡免疫接种,可使鸡对球虫病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亦有人利用强毒株球虫采用少量多次感染的涓滴免疫法给鸡接种,可使鸡获得坚强的免疫力,但此法使用的是强毒球虫,易造成病原散播,生产中应慎用。此外有关球虫疫苗的保存、运输、免疫时机、免疫剂量及免疫保护性和疫苗安全性等诸多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1]迄今为止,国内外对鸡球虫病的防制主要是依靠药物。使用的药物有化学合成的和抗生素两大类,从1936年首次出现专用抗球虫药以来,已报道的抗球虫药达40余种,现今广泛使用的有20种。
常用预防药物:
氯苯胍:预防按30~33 mg/kg浓度混饲,连用1~2个月,治疗按60~66mg/kg混饲3~7d,后改预防量预以控制。
氨丙啉:可混饲或饮水给药。混饲预防浓度为100~125mg/kg, 连用2~4周;治疗浓度为250 mg/kg,连用1~2周,然后减半,连用2~4周。应用本药期间,应控制每千克饲料中维生素B1的含量以不超过10 mg为宜,以免降低药效。
硝苯酰胺(球痢灵):混饲预防浓度为125 mg/kg, 治疗浓度为250~300 mg/kg,连用3~5d。
莫能霉素:预防按80~125 mg/kg浓度混饲连用。
盐霉素(球虫粉,优素精):预防按60~70 mg/kg浓度混饲连用。
地克珠利:预防按1PPM浓度混饲连用。
马杜拉霉素(抗球王、杜球、加福):预防按5~6 mg/kg浓度混饲连用。
尼卡巴嗪:混饲预防浓度为100~125mg/kg ,育雏期可连续给药。 [2]
常用治疗药物:
妥曲珠利溶液(奎文家禽研究所):治疗用药,500kg体重/瓶饮水;1次/日,连用2-3日。
磺胺类药:对治疗已发生感染的优于其他药物,故常用于球虫病的治疗。
常用的磺胺药有(注意:出口商品肉鸡禁止使用磺胺药):
复方(SMD-TMP),按0.03%拌料,连用5~7d 。
磺胺喹恶啉(SQ),预防按150~250 mg/kg浓度混饲或按50~100 mg/kg浓度饮水,治疗按500~1000 mg/kg浓度混饲或250~500 mg/kg饮水,连用3d ,停药2d,再用3d。16周龄以上鸡限用。与氨丙啉合用有增效作用。
磺胺间二甲氧嘧啶(SDM),预防按125~250 mg/kg浓度混饲,16周龄以下鸡可连续使用;治疗按 mg/kg浓度混饲或按500~600 mg/kg饮水,连用5~6d ,或连用3d,停药2d,再用3d。
磺胺间六甲氧嘧啶(SMM,DS—36,制菌磺),混饲预防浓度为100~200 mg/kg;治疗按100~2000 mg/kg浓度混饲或600~1200 mg/kg饮水,连用4~7d。与乙胺嘧啶合用有增效作用。
磺胺二甲基嘧啶(SM2),预防按2500 mg/kg浓度混饲或按500~1000 mg/kg浓度饮水,治疗以 mg/kg浓度混饲或 mg/kg浓度饮水,连用3d,停药2d,再用3d。16周龄以上鸡限用。
磺胺氯吡嗪(Esb3),以600~1000 mg/kg浓度混饲或300~400 mg/kg浓度饮水,连用3d。[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河南部分地区猪等孢球虫流行情况调查、致病试验与药物防治--《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河南部分地区猪等孢球虫流行情况调查、致病试验与药物防治
【摘要】:猪球虫病是猪常见多发的寄生性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集约化和散养的猪群中广泛传播流行。该病对于幼龄猪,主要表现为腹泻、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成年猪则多为带虫宿主,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多为本病的传染源。猪球虫病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可给养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欧美等国家每年用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费用高达1亿美元以上。但由于球虫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试验研究只能以猪作为模型动物,其自身特点及试验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加之猪球虫的繁殖率较低和哺乳动物球虫人工感染试验研究的不确定性,导致对猪球虫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就猪等孢球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子种系发育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为了解河南省猪球虫感染情况和虫种分布,于2005年5月至2008年8月,先后应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河南省商丘、洛阳、漯河、鹤壁、郑州等17个县市24个规模化养猪场和12个养猪专业户的猪球虫感染和虫种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在34个场、户中均发现有球虫感染,猪球虫总场阳性率高达94.44%,猪等孢球虫为83.33%,艾美尔球虫为80.56%;规模化猪场猪等孢球虫场阳性率高达91.67%,显著高于养猪专业户的场阳性率(66.67%);规模化猪场艾美尔球虫场阳性率为79.17%,低于养猪专业户的场阳性率(83.33%)。共检测粪便样品2388份,球虫总阳性率为13.11%,规模化猪场与专业户猪的球虫阳性率分别为12.83%和14.00%;猪等孢球虫和艾美尔球虫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96%和5.15%)无明显差异,但规模化猪场的猪等孢球虫阳性率(8.90%)显著高于养猪专业户的猪(4.85%),而艾美尔球虫的阳性率则相反,分别为3.93%和9.16%。不同规模猪场各年龄段猪球虫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规模化猪场不同年龄段猪球虫感染率和不同规模场猪球虫感染率在20-30日龄之前逐渐升高和其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养猪专业户中,11-20d猪的球虫感染率最高,为25.71%,21-30d时感染率最低,为3.67%,其后的31-40d感染率又突然升高达18.12%。规模猪场和养猪专业户的猪等孢球虫感染率、不同规模猪场的猪等孢球虫平均感染率均以11-20日龄仔猪最高,分别为16.43%、20%和17.13%,且此前感染率逐渐升高和此后感染率显著降低;190例猪等孢球虫阳性猪亦以11-20日龄段感染率最高,其中规模猪场仔猪为28.83%而在养猪专业户仔猪为51.85%,未见养猪专业户中41日龄以上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猪等孢球虫阳性的规模化猪场感染率变化在1.25%-50%,专业户猪场感染率变化在1.79%-15.28%。随着猪年龄的增长,不同规模猪场的猪艾美尔球虫平均感染率呈现增高趋势,以41日龄以上的猪感染率最高,为7.48%。养猪专业户的31-40日龄和40日龄以上的猪艾美尔球虫感染率分别为15.22%和12.17%,显著高于30日龄以下仔猪和规模猪场各年龄段的猪;规模猪场以21-30日龄和41日龄以上猪的艾美尔球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5.50%和5.86%。但不同场猪艾美尔球虫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最高者达60%。不同规模猪场不同年龄段的猪艾美尔球虫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各规模猪场各年龄段猪艾美尔球虫感染情况变化在0.84%-19.15%,各养猪户各年龄段猪艾美尔球虫感染情况变化在2.78%-23.26%。123例艾美尔球虫阳性猪亦以规模猪场41日龄以上猪感染率最高,为44.44%;其次为21-30日龄仔猪,感染率为23.61%。专业户所养的猪以41日龄以上和31-40日龄仔猪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5.10%和41.18%。共发现2属8种球虫,分别为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猪艾美尔球虫(Eimeria suis)、豚艾美尔球虫(E. porci)、新蒂氏艾美尔球虫(E. neodebliecki)、蒂氏艾美尔球虫(E. debliecki)、极细艾美尔球虫(E. perminuta)、粗糙艾美尔球虫(E. scabra)和杨陵艾美尔球虫新种(Eimeria yanglingensis sp.);球虫OPG值均不大,规模猪场猪球虫平均OPG值为00),猪等孢球虫平均OPG值为00);养猪专业户猪球虫平均OPG值为600),猪等孢球虫平均OPG值为600);各球虫阳性猪场各年龄段仔猪均存在4-6种球虫混合感染,其中I.suis见于各年龄段仔猪,属优势虫种。
2、为了解猪等孢球虫生物学特性,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分离纯种猪等孢球虫卵囊,分别给6头3日龄仔猪一次经口感染30个孢子化猪等孢球虫卵囊。经形态学鉴定,传代卵囊为纯种猪等孢球虫卵囊,收集其卵囊进行继代扩增,分别经口灌服感染6头3日龄和22头5日龄无球虫仔猪,每头感染2000个孢子化卵囊,获得大量纯种猪等孢球虫卵囊。结果表明,卵囊形态与其排出时间存在一定关系,不同温度对其卵囊孢子化存在影响;薄壁型和厚壁型卵囊在孢子化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
3、为了解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的排卵囊规律,分别设置10个不同接种剂量感染组(30,0.2×104,1×104,5×104,15×104,20x104,22x104,30×104,50×104,100×104),于3日龄一次经口感染无球虫仔猪,每头接种卵囊液为2mL。结果发现,除感染30个卵囊剂量组潜隐期为9d外,其他不同剂量组潜隐期4-6d,多为5d;不同组别显露期存在较大差异,最短为4d,最长为15d,多数为5d-9d;排卵囊高峰集中出现在感染后第7d-11d。第二次排卵囊高峰出现在第一次结束后1-2d,持续4-6d,排卵囊量明显小于第一个高峰期。试验表明,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其潜隐期、显露期和感染强度与感染剂量存在相关性,感染剂量越大,潜隐期和显露期越短,OPG值也越大;感染剂量越小,潜隐期和显露期越长,OPG值越小。
4、应用纯种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9头6日龄仔猪,利用Sysmex sf-3000全血细胞分析仪和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了感染前1d和感染后1,3,6,9,11d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仔猪感染I. suis后,白细胞数在感染后1d开始增多,11d达最高;红细胞在感染后3d开始减少,9d最低,11d时恢复到感染前水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逐渐升高,感染后11d时达最高值;天冬氨酸转氨酶感染后6d升高并达到最高;感染后1d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11 d最低;血清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感染后1d时白蛋白含量下降,至11d恢复到正常水平;球蛋白含量持续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血清葡萄糖含量升高但无显著变化。感染后1-3d时血清尿素氮含量降低,之后逐渐升高,至11d时达最高;尿酸在感染后1-3d升高,之后持续下降,至11 d时最低。血清总胆固醇持续降低;甘油三酯在感染后1-9 d升高,11d时恢复到感染前水平。血清K+含量在感染后持续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总蛋白含量、Na+、Cl-、Ga2+、Mg2+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5、为了研究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应用纯种猪等孢球虫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9头6日龄仔猪,分别检测了感染前和感染后1、3、6、9、11d(DPI)外周血中CD3+、CD4+、CD8+T细胞。结果显示,DPI 3,CD3+、CD4+T细胞增加,之后下降,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CD8+T细胞在DPI 6增加,DPI 9达峰值(P0.05)。CD4+/CD8+值在DPI 6下降,DPI 11达到最低点。表明DPI 3感染仔猪的免疫功能有所增强,DPI 8后仔猪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6、为了解猪等孢球虫的内生发育及其对仔猪的致病性,45头无球虫仔猪分为5.0×104、1.0×105、1.0×104、5.0×104、1.0×105、1.5×105、2.0×105、5.0×105、1.0×106个·头-1孢子化猪等孢球虫卵囊9个剂量感染组,于仔猪3日龄时一次经口感染,另设2个不感染空白对照组,每组5头仔猪。结果显示,猪等孢球虫以内芽生增殖形成双核的Ⅰ型裂殖体及裂殖子和多核的Ⅱ型裂殖体及裂殖子;虫体主要寄生于空肠中、后段和回肠的黏膜上皮细胞带虫空泡内,偶见于肠隐窝内;未见大配子体的嗜曙红造壁体;产生薄壁型和厚壁型2种卵囊;薄壁型卵囊壁常在孢子化过程中皱缩或皱裂。接种不同剂量卵囊的仔猪,其临床症状表现不同但均出现腹泻症状。随感染剂量加大,临床症状加重,粪便记分值增大,死亡率升高,大剂量感染仔猪增重率显著降低;低剂量感染仔猪显露期出现在腹泻之后,高剂量感染显露期与腹泻几乎同时出现。表明猪等孢球虫对仔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7、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5条已发布的等孢球虫18S rRNA基因序列(I. suisISU97523、Ⅰ. beill DQ060658、Ⅰ. ohioensis AF029303、Ⅰ. felis L76471、Ⅰ. robiniAF080612),用OMIGA2.0软件比对,生成一条一致性序列,再用软件Primer premier5.0设计一套套式-PCR引物,并对退火温度、Mg2+浓度、dNTP量、模板量、引物浓度等进行了优化。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可以从猪等孢球虫及艾美尔球虫中扩增得到明亮的目的条带,亦可扩增出弓形虫但不能扩增隐孢子虫,而均不能从常见的肠道细菌(Escherichia coli, Clostridieum welchii, Chain coccus)中扩增出任何目的条带。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引物可从相当于0.5个卵囊的DNA样品中扩增出明亮条带。模拟田间试验表明,所设计的PCR方法对粪便中等孢球虫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acMaster's法;而且反应体系可以从大约含135个卵囊的粪样中提取并扩增出目的基因条带。利用所建立的PCR方法体系,并借助MEGA4.0软件对河南省4个地区的猪等孢球虫分离株以及一个传代株进行了种系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猪等孢球虫分离株之间没有序列差异,同源性为100%;进化树上5个分离株处于单一进化分支。本试验所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可用于猪等孢球虫的分子流行病学和种系发育关系研究。
8、为评价百球清对仔猪等孢球虫病的治疗效果,对自然感染猪等孢球虫的7日龄仔猪,分别以15mg·头·次-1、12.5mg·头·次-1剂量4次灌服百球清。结果,其平均抗球虫指数(ACI)分别为1.387和1.322,粪便检查分别在给药后第2d、第3d卵囊转阴,治愈率达100%,表明百球清对仔猪等孢球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9、为评价百球清对仔猪等孢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对有猪等孢球虫病史猪场的3日龄仔猪和临床发病的仔猪群,以20-25mg-kg-1剂量1次灌服百球清,结果:药物预防仔猪均未感染球虫且增重效果明显。患病仔猪在用药后第3-4d症状消失,卵囊转阴率均为100%,增重率提高11.63%-13.99%,ACI在1.357-1.380,表明对临床仔猪等孢球虫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根据猪等孢球虫病流行特点并结合本课题研究成果,制定了“饲养管理科学化、兽医卫生制度化、驱虫防疫规范化”的仔猪等孢球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并在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封3市部分规模化猪场进行了实施,结果表明,仔猪猪等孢球虫感染率由方案实施前的30.84%下降到5.09%-8.80%,OPG值显著降低,实施场未发生因等孢球虫病引起的仔猪死亡,较好地控制了仔猪猪等孢球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养猪业的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S858.28【目录】:
摘要7-11ABSTRACT11-17部分符号及缩略语说明17-19第一篇 文献综述19-45 第一章 猪球虫及其生物学特性19-33
1 猪球虫的分类19-21
2 猪球虫有效种21-23
3 猪球虫的生活史23-26
4 猪球虫流行病学26-27
5 结语27-29
参考文献29-33 第二章 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33-45
1 分类地位和种类33
2 猪球虫的致病性33-34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34-35
4 诊断35-39
5 免疫39-40
7 结语40-41
参考文献41-45第二篇 试验研究45-165 第三章 河南省猪球虫感染情况调查45-75
1 材料与方法46-48
2 结果与分析48-67
3 讨论67-70
参考文献70-72
ABSTRACT72-75 第四章 猪等孢球虫纯种卵囊的分离与扩增75-83
1 材料和方法75-76
2 结果与分析76-79
3 讨论79-81
参考文献81-82
ABSTRACT82-83 第五章 人工感染猪等孢球虫仔猪的排卵囊规律研究83-91
1 材料与方法83-84
2 结果与分析84-86
3 讨论86-88
参考文献88-89
ABSTRACT89-91 第六章 猪等孢球虫感染仔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91-101
1 材料与方法91-93
2 结果与分析93-96
3 讨论96-99
参考文献99-100
ABSTRACT100-101 第七章 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101-111
1 材料与方法101-102
2 结果与分析102-105
3 讨论105-107
参考文献107-109
ABSTRACT109-111 第八章 人工感染猪等孢球虫的内生发育及致病性研究111-131
1 材料与方法111-113
2 结果与分析113-126
3 讨论126-129
参考文献129-130
ABSTRACT130-131 第九章 18S rRNA基因套式-PCR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地域猪等孢球虫分离株的种系发育分析131-147
摘要131-132
1 材料与方法132-135
2 结果与分析135-142
3 讨论142-144
参考文献144-145
ABSTRACT145-147 第十章 百球清对仔猪等孢球虫病治疗试验147-153
1 材料与方法147-148
2 结果与分析148-149
3 讨论149-151
参考文献151-152
ABSTRACT152-153 第十一章 规模化猪场仔猪等孢球虫病药物防治效果及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效果分析153-165
1 材料与方法153-158
2 结果与分析158-160
3 讨论160-162
参考文献162-163
ABSTRACT163-165全文总结165-167致谢167-169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6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成友;范才良;文红;;[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年09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明江;;[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2年03期
李小玲;[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7年03期
李小玲,林辉环;[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8年02期
蔡建平,谢明权,覃宗华;[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1年04期
Hans-Christian
,张龙现;[J];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01期
Hans-ChristianMundt
,吴绍强;[J];中国畜牧兽医;2002年03期
菅复春,刘光辉,赵金凤,臧为民,宁长申,张龙现,薛伟;[J];中国畜牧兽医;2005年04期
,Hans-Christian M[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3年06期
,Jozef V[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3年06期
农恒炳;杨年合;滕碧珠;陈付权;巢逸兰;;[J];广西农业科学;199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荣;赵红梅;;[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3期
张轩;罗礼红;奚成龙;赵旭;王帅;李培英;;[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9期
朱玉宜,唐福余,刘光林,李培英,王菊花;[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王承民,刘俊伟,秦建华,王丽荣,姚四新,刘丽艳,李军民,杭柏林,何宏轩;[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秦操,王天有;[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王天有;赵恒章;;[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王承民;秦建华;何宏轩;郑素玲;李任峰;;[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钟华;王天有;倪国保;;[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杨雪峰;钟华;赵东豪;;[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张祝明;曾明华;李培英;韩玲;姚建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再学;陈征兵;林文;余邵华;竺薇;张晓明;罗满林;;[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张寿慧;;[A];2005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养猪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韩勇;李文刚;;[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陈金山;曹艳林;陈俊杰;张智勇;吴玉苹;;[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刘光辉;程俊贞;赵雪丽;闫若潜;;[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赵振升;孟彦辉;王国永;白东英;潘耀谦;;[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潘耀谦;龙塔;刘志军;赵振升;王国永;;[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晓根;郑鸣;任敏;;[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王天奇;董发明;张玲;郭巍;杨光忠;;[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铁;王春光;安金奇;宫新城;苑方重;倪耀娣;钟秀会;;[A];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占松;[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苏金存;[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王凤;[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王小龙;[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顾艳艳;[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恒;[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巩伟;[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赵子艳;[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陈路清;[D];浙江大学;2010年
李熙;[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伍慧兰;;[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陆维和;张彩珠;农素群;马青艳;黄学玲;黄炳功;滕作恒;;[J];中国畜禽种业;2009年07期
杨光友,曾智勇,郭莉,徐玉辉,王淑贤,陈勇,蓝洪,李庆海;[J];中国兽医科技;2004年03期
崔超;代香华;刘忠琛;;[J];中国猪业;2007年06期
周荣琼;聂奎;胡世君;陈光亮;李强;王瑞华;;[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志刚;[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左仰贤,陈福强;[J];动物学杂志;1982年02期
马建昕,李廷谦,毛兵,熊泽宇,常静,夏庆,毛咏秋,雷松;[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林昆华;蒋金书;汪明;;[J];当代畜牧;1993年03期
Waner,T.;宋晓平;;[J];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1992年01期
张月萍,孙绍武;[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3年01期
刘明江;;[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2年03期
李小玲;[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7年03期
李小玲,林辉环;[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8年02期
蔡建平,谢明权,覃宗华;[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1年04期
CHRIS PROUDMAN,张龙现,王昆,刘群;[J];国外畜牧科技;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永坤;;[J];水禽世界;2008年01期
彭德旺;;[J];甘肃畜牧兽医;1991年03期
张守印,徐慎苓,胡力生;[J];中国兽医学报;1982年04期
肖兵南,张忠考;[J];中国兽医科技;1989年07期
周望兴;;[J];宁夏农林科技;1983年01期
吴金花;[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10期
陆新浩;[J];中国兽医科技;1988年08期
楚方义,冯永升;[J];中国兽医科技;1985年06期
张顺凤;[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1996年Z1期
Reyna P.S.;雷凡东;;[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兵;韩红玉;董辉;赵其平;姜连连;;[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王启明;曲莉娜;李洁;孔繁荣;;[A];2007中国兔文化节“康大杯”兔业优秀科技论文、科普作品集[C];2007年
彭江红;白永平;彭广能;;[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9年
蓝荣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林忠武;;[A];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程军;赵其平;黄兵;韩红玉;董辉;曾艳波;姜连连;马卫娇;朱顺海;郭涛;;[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董辉;赵其平;韩红玉;程军;姜连连;朱顺海;曾艳波;马卫娇;黄兵;;[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任强;王建刚;张志宾;王宾;;[A];第二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会刊[C];2010年
李宗方;陆中华;李国利;田新华;郝继平;朱兵山;;[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上册)[C];2008年
王世林;王涛;刘影;;[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秀霞;[N];云南科技报;2006年
薛艳丽;[N];云南科技报;2004年
山东省东平县畜牧局 郑卫东;[N];河北农民报;2006年
;[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新乐市木村乡政府
史雪林;[N];河北农民报;2005年
肖晋普;[N];云南科技报;2002年
盐山县兽医站 邢国旗;[N];河北科技报;2010年
;[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 李长强;[N];河北科技报;2010年
蒋平;[N];驻马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宁长申;[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吴绍强;[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董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陈甫;[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王雪敏;[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樊生超;[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蒋平;[D];四川大学;2006年
安健;[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周变华;[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陶建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子艳;[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孟余;[D];云南大学;2010年
马娅娅;[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彭维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肖寒;[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葛凯;[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季辉;[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王留;[D];扬州大学;2006年
侯卫东;[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卞庆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兔子球虫病怎么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