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桂客运站能不能种苹果树吗

品牌名称:苹果树胶
企业名称:佛山市顺德区苹果...
经营性质:自主生产企业
产品结构:橱柜门板辅料
所在地区:广东佛山
产品数量:10 个
联系人:杜学军
地 址:佛山市顺德区
苹果树品牌作为胶粘行业的高端品牌.座落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广州。公司主要从事免钉胶、强力万能胶、白乳胶以及各种辅助材料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现公司年生产能力近30万吨,产量与市场占有率均居行业前列。&成就大业&&&&苹果树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生产制造、市场开拓、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已荣获中国****、中国胶粘行业十强企业、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奖、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同时也是全国市场用户首选环保品牌诚信企业、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单位、中国企业信用信誉AAA级单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人力资源杰出管理企业等认定。作为一家资...
*意向地区:
*联系电话:
店面面积:
- 一个月 -
- 三个月 -
- 六个月 -
- 十二个月 -
- 长期有效 -
意向品牌:
*代理详情:
免责申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华橱柜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我们原则上建议您选择中华橱柜网VIP会员或认证会员。
进行中,请有、苹果树胶代理需求的联系我们,点击查看更多橱柜招商信息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来社工的服务。也许,我们也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但是我们有着不一样的精神意志与自我价值。社工,才是最具爱心与美德的职业。&&——by&厦门大学&2009级社会工作
大学生社工:服务站里年轻面孔 小社区里的大作为
&&&&&&&&&&&&&大学生社工:服务站里年轻面孔 小社区里的大作为
&&&&&&&&&&&&&&&&&&&&&& 日07:43
海淀东王庄社区社工王玉燕和于章龙。记者 周岗峰 王玉燕 于章龙
  岗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
  地点: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东王庄社区
  【声音】
  如果考不上(微博),我就在社区服务,但如果考上公务员,我做出的工作决策一定会最贴近现实。因为我在基层社区待过,知道老百姓要什么。王玉燕
  工资低,工作琐碎,但因为感兴趣,还能把自己学的东西用在实处,工作起来就会快乐。于章龙
  海淀区东王庄社区,刚刚装修完的社区服务站里,都是年轻的面孔。
  不久前,27岁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于章龙竞聘上岗,当上了服务站的副站长。比他大三岁的研究生王玉燕也要搬进新的办公区,继续面向居民做计生工作。
  对于刚在社区工作一两年的大学生社工来说,&搬新家&并不是什么隆重的开始。和同期进入社区但离开后或考上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的应届生相比,伴随着于章龙和王玉燕的,依旧是信息录入、发放分类垃圾桶等基层而琐碎的&活儿&。但两个研究生却不约而同地用&挺好&来评价他们从事的这份工作。
  拿低廉的工资
  东王庄社区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们,没人不认识于章龙和王玉燕。
  &章龙个子高高,戴个眼镜,管环保的;玉燕胖胖的,笑起来脸蛋儿红扑扑,管计生的。&12号楼的居民朱淑兰阿姨,对两个大学生社工十分熟悉,&大老远看见我,就喊我&朱师傅&,热情着呢。&
  2009年,东王庄社区里突然来了五六个大学生,居委会里办公的不再都是大爷大妈,居民们都觉得挺新鲜。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王玉燕,成为一名社工前,她在家乡沈阳当过两三年老师。于章龙比王玉燕晚来一年,从中国农大毕业后进入该社区。两人都是研究生。
  但朱淑兰起初担心,他们都干不长。两年过去了,章龙、玉燕和另外一个女孩杜梅还是留了下来。
  &走的大多是本科生,他们有的想(微博),有的想在社会上闯闯。&王玉燕很理解刚毕业的学弟学妹。
  &工资低、工作琐碎可能是大学生们离开的主要原因。&王玉燕刚来时,工资加奖金,到手的只有1088元。于章龙赶上了涨工资的好时候,一直拿2030元的工资。
  &在海淀租一单间少说也得1500。&如今,玉燕和同学在东王庄附近合租了一个单间,每月800元租金。于章龙则住在一所大学的宿舍里,一张床铺一个月300元,每月还要给刚上大学的弟弟寄1000元的生活费。&午饭、晚饭则经常在居委会和同事们一起做着吃,这样省钱。&
  做有实效的事
  如今,于章龙、王玉燕们已经成了居委会里必不可少的能手。
  于章龙一直负责小区的环境卫生,成为服务站副站长后,他开始着手做垃圾分类的宣传培训。&副站长可不是一个&官儿&,就是居委会主任的一个副手。&发放分类垃圾桶、讲解垃圾分类的原理、培训居民如何分类,于章龙的笔记本里,记着每天的工作内容。
  &可不轻松。&于章龙记得,今年上半年,他开始做垃圾分类工作,给每户居民发宣传手册,召集各楼负责人开讲解会。本以为&道理讲明白,居民就会自觉行动&的于章龙,最终败给了居民垃圾从不分类的习惯。
  &我到居民家走访,发现大家还是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没这习惯。&于章龙把苦恼告诉了其他两个大学生社工同事,大伙都认为宣传册上的知识太生硬,&发了也没人看,关键是让居民理解知识然后变成习惯。&那时正值中秋,三个大学生社工开始策划一场活动。
  于是,今年东王庄的中秋节不再是居民在小家吃吃喝喝,&让居民到广场猜灯谜,玩儿知识问答,主题就是&垃圾如何分类&。&
  &您煮了个鸡蛋,吃完鸡蛋,蛋皮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于章龙和王玉燕变身主持人,鼓励居民抢答拿礼品。
  活动现场,还有夹球游戏,社工们在乒乓球上写垃圾名,摆放好可回收垃圾筐和不可回收垃圾筐,让居民组队参与,&看谁扔得对,扔得多。&
  于章龙说,活动当天,来了好多居民,&我俩都没想到,能有那么多人愿意参与。&
  12号楼的刘大妈对活动印象深刻,&回来我就把以前的垃圾桶换了,换成分类的,分不清的就找于章龙问,那孩子每次都很热情。&
  于章龙说他要把知识变成习惯。他打算在小区的分类垃圾桶旁边,和社区负责环保的绿袖标志愿者们一起站上几个礼拜,亲眼看看前期的宣传效果,&好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不论将来能否继续做社工,王玉燕和于章龙都认同一点,&有了北京户口,就等于在这扎根了,这份工作是我们了解北京、了解北京人最直接的方式。&
  北京&我想留在这&
  不知不觉中,王玉燕已经在东王庄社区工作两年。于章龙也打算干满3年一届。
  &高学历的研究生为什么愿意选择进社区和大爷大妈打交道?&对于这个问题,开朗的王玉燕和踏实的于章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我是真想干&社工&。&王玉燕说,&社工&这个词,小时候常从外国电影里听来,&是个有意义的职业。办理户口、培训上岗,一晃眼,社工就当了2年,王玉燕对这份工作很感兴趣,稳定、政府对社工发展的政策倾斜都是王玉燕看好这份工作的原因。
  而对于在山东聊城出生的于章龙来说,&北京&是吸引他当社工的关键词。&小时候读过课文《北京的立交桥》,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向往北京的。&农村出生的于章龙说,他上大学前,都没出过山东省。胡同、故宫、长城,在中国农大读研期间,于章龙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我想留在这。&
  研究生毕业后择业,于章龙又开始&执拗&,&我找工作,就俩条件,地点在北京城区、解决户口,工资什么的,我不太在意。&最终,满足条件的社区工作者成为于章龙的首选。
  &工资虽然给得不多,但在这儿,你能有所作为。&于章龙说,目前想的就是踏踏实实干满3年任期,&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经历。&(采写/记者 刘珍妮)
  (新京报 刘珍妮)
社工是终生的事业
中新网广州11月18日&&&&&&&&&&&&&&&&&&&&&&&&& 电&题:香港社工交流协会主席:社工是终生的事业  &&&&&&&&&&&&&&&&&&&&&&&&&&&&&&&&& 作者 廖丽丽 方琼玟 郭军  &社工不是一份职业,而是终生的事业。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到别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18日刚刚获得&2011南方&华人慈善盛典慈善人物奖&的香港社会工作交流协会主席徐祥龄在广州对记者如是说。&
  今年79岁的徐祥龄从事社工40多年,2005年在广东东莞横沥镇创办中国首家非营利性民办外来工服务中心东莞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自己长期担任免费社工,为东莞外来工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服务。  &我们的城市是农民工用双手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他们是一群有贡献的人,但他们得到的关心是非常少的。&徐祥龄说,几年前,他偶然看到一群农民工在工作结束后,围坐在一家卖电视的商店门口,表情认真的看电视节目,&这个画面令人心酸,也许这就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徐祥龄决定成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以供农民工活动,他和妻子拿出所有的退休金,加上筹集来的100万元人民币买下四栋五层的楼房,成立了东莞隔坑村社区服务中心。徐祥龄说,服务中心常常为农民工免费播放电影、组织竞技活动、派发礼品,让农民工也感受到城市的温暖。  徐祥龄在1964年就成为了香港最早的青年工作者之一,也就是社工的前身。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黑社会横行,徐祥龄却成为了最早关注这些边缘青年的人。&每个人的困难不同,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他们,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是我终身的事业。&徐祥龄说。  徐祥龄的童年经历并不快乐,年逾古稀的他生逢战乱,童年留给他的记忆是饥饿和死亡。徐祥龄表示,童年的经历让他想要帮助更多的人,使他们更加快乐。  &读书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农民工子女也应当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徐祥龄先后在石排、凤岗、横沥自资筹办了6间新莞人子女补习空间,年发动香港警察局同仁筹资200多万作为东莞民工子女助学金。  据悉,东莞的外来工数量已超过一千万,是东莞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徐祥龄希望接下来能为东莞外来工争取到更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为东莞的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智慧,政府应当在住房、教育、户口等方面给予其更优惠的政策,以保障他们的生活。&&&&&&&附:徐祥龄介绍&&&&&&&& 徐祥龄,1933年生于香港,现年78岁,从事社工工作40多年。
&&&&&&&& 乒乓球是徐生挚爱的运动。13岁开始打球,19岁时,他作为香港队成员参加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击败了日本队,为香港夺得亚洲冠军。&当时,我思想挣扎过好几天,由于我的性格左右了我的决定,虽然我挚爱乒乓球,但没有选择走职业选手这条路。我说服自己,我要在另一个领域做出一番成绩。&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这份信念,徐生的人生阅历变得丰富起来,先后当过会计、导游、体育教师,后来做了一名社工。在香港社工界,徐生的名气很大。早在1993年,他就获选香港首届优秀社工,1994年获英女王颁授荣誉勋章。徐生认为做青年人的社会工作,就应该&投其所好,以技服人&。因此在跳舞、摩托车、滑轮、滑板、徒手游戏、魔术等青年人喜欢的运动,他无一不精通。
&&&&&& 徐祥龄曾在香港做过29年的专职社工,是香港第一个研究并实践&外展社工&的先行者,有&外展社工之父&之称。
&&&&&& 因社会工作成绩杰出,1994年,徐祥龄获得英女皇颁授荣誉勋章。
&&&&&& 2005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长青义工奖;
&&&&&& 2009年获得香港第三届杰出义工奖;2009年获得香港第四届爱心奖;
&&&&&& 2009年获得东莞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奖;
&&&&&& 2009年获得中国社会工作年度十大人物。
&&&&&& 现任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委员、香港社会工作交流协会主席、香港社会福利专业人员注册社工、香港青协青年服务委员会委员、东莞市横沥镇隔坑村社区服务中心创办人、总干事。 &
  在2005年,在东莞横沥镇定居22年的徐祥龄和他的妻子一起,拿出自己100多万元的退休金,在该镇创办了全国首家非盈利性质的民办外来工服务中心&&东莞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专门为广大新莞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并且为东莞市第一个社工工作五年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中心于2010年获得&全国先进社区服务中心&的称号。 &
  五年来,在徐祥龄的悉心培育下,该中心已拥有会员2000多人,先后资助了792名农民工子女重返课堂,并为超过10万人次新莞人和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徐祥龄为这个服务中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资金短缺,就想尽一切办法去筹集,没有人统计过他为这个中心的发展筹集到多少善款,但大家都知道从这个中心得到帮助的人们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发生在这里的感人故事也越来越多,从这里得到快乐的人们对这个地方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恋。在横沥,说起这位70多岁的白发老人,大家都充满了敬佩之情。
最年轻人大代表
24岁义工陈淑仪首次参加两会
&&&&&&&&&&&&&&&&&&&&&&&&&&&&&&&&&&&&&&&&&&&&& 摘要:&有点兴奋,但我不紧张。&昨天下午,本届人大最年轻代表、24岁的陈淑仪发表自己的首次履职感言。陈淑仪的另一个身份是容桂鹏星社工服务社副总干事,除了&最年轻&,她还创下另一个纪录,顺德首个社工人大代表。稿源:南方都市报&&
&&&&&&&&&&&&&&&&&&&&&&&&&&&&&&&&&&&&&&&&&&&&& 最年轻人大代表陈淑仪。&&&&我觉得妈妈(为我)自豪,是因为我可以为更多人说话,可以更好服务别人。&&&&(建议不能升格为提案)因为我还不认识那么多人啊。&&&&&&&陈淑仪&&&&南都讯&&有点兴奋,但我不紧张。&昨天下午,本届人大最年轻代表、24岁的陈淑仪发表自己的首次履职感言。陈淑仪的另一个身份是容桂鹏星社工服务社副总干事,除了&最年轻&,她还创下另一个纪录,顺德首个社工人大代表。在昨日的讨论现场,她提了一个关于促进社工发展的建议,并说自己接下来要多跟其他委员沟通、学习。&&&&当人大代表&很兴奋&&&&&容桂分组讨论下午两点半开始,陈淑仪稍微晚了两分钟,原来她赶去医院探望母亲了。第一次履职,陈淑仪一袭白裙,黑色外套,平时戴隐形眼镜的她,还特意换上了一副宽边眼镜。&&&&这个生于1987年的容桂女孩,本科就读于广东海洋大学社工专业。2010年1月,成为容桂引进的首批6名社工之一,因为工作突出,成为容桂首个社会工作服务社鹏星社工服务社的副总干事。此外,她还是顺德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咨询评审委员会委员。(南方都市报&&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大概三点,轮到陈淑仪发言了,她的主题是促进社工队伍发展,她建议提高社工的政治话语权,培训本土机构和人才,建立工会和扩大服务。这是她履职人大代表的第一次发言,&有点兴奋,但我不紧张。&(南方都市报&&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在轮到别人发言时,陈淑仪不时做笔记,例如,有代表谈到现在容桂的工厂,许多17~19岁的孩子就成了蓝领工人,&我想,我们以后开展社工服务时可以更加注意。&因为一个提案必须要10个以上代表提名,她的此次建议不能&升格&为提案,&因为我还不认识那么多人啊&,她轻轻地笑着说。(南方都市报&&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为开会,借了一辆车&&&&陈淑仪的母亲近期生病住院,昨天上午她在电视上看到女儿接受媒体采访,很是自豪,忙向病友进行介绍。&&&&&我觉得妈妈自豪,是因为我可以为更多人说话,可以更好服务别人。&陈淑仪说,妈妈在福利院上班,爸爸是一家罐头厂的工人,两人学历都不高,对自己的培养方式是&放养&,但他们朴实善良,是自己成长的动力。&&&&为了参加人大会议,她特意向朋友接了一辆小轿车。&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财力来买车。&这位最年轻的人大代表说,虽然贵为社工服务社副总干事,是这个机构的&老大&(暂没有总干事一职),手下管着30多号人,但她收入并不高,&听说南海我这个职位一年有12万元,我刚好一半多一点,7万元。&&&&&她希望社会更关注社工发展,希望更多社工成为人大代表,&这样我们可以联合发声,我一个人也不孤单。&
顺德两名社工分别当选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
&&&&顺德两名社工分别当选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 &&&&&&&&&&&&&&&&&&&&&&&&&& 来源: 佛山日报 | 时间: &&&&&在内地曾经少为人知的社会工作者,即将登上政治舞台。今天,新当选为顺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两名女性社工,将出席该区两会,参政议政。&&&&容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副总干事陈淑仪、顺德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主任黎玉婷,作为顺德近80位专业社工代表,分别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广东省上月刚刚出台有关加强社会建设的配套文件,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民间化,支持社会组织依法参政议政,在中国率先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先行先试,探索在政协中设立社会组织界别。&&&&两位女性社工在素以&敢为天下先&改革精神著称的顺德登上政治舞台,预示着社工职业地位正在我国迅速确立和提升。&&&&陈淑仪虽然只有24岁,却是顺德2010年初首批招聘的六名社工之一。&我当选后,社工都来祝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舞,更代表整个社工队伍的社会地位提高。&陈淑仪昨天感慨道,一年前顺德社会各界大多不了解社工是做什么的,社工进社区探访长者,还会被拒之门外。&&&&陈淑仪准备在区两会期间建议顺德规划设立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不少社工向她反映,顺德现有的残疾人服务资源多集中在镇街层面,而残疾人行动不便,更需要在社区就近接受康复服务。&我们社工天天在一线服务居民,更了解他们的需求。&陈淑仪说。&&&&当前社会转型期,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社会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今年初,中央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我市的容桂、桂城等地先行先试,从2009年开始培育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组织繁荣有序发展,我市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对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工商经济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制度。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数位居全省第三位,达2300多个,其中社工机构9个,在一线服务的社工过百人。&&&&骤增的社会组织如何可持续发展,引起各界关注。黎玉婷委员将在顺德区政协会议召开期间建议&稳步推进社工行业发展&,避免其他地区出现的拔苗助长现象。&社工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循序渐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认为,社工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仅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社工的认同感,也有助于政府倾听不同界别的声音,了解基层社会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建设。记者曾庆斌、莫璇、吴倩男
台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__“角落的故事” 影片240sec版
他 是80后 他是男社工
他 是80后 他是男社工
是居民阿姨口中的&管事婆& 说自己很忙很累很快乐
现代今报 日
&&&&王方是一名80后青年,他是白鹤街道黄鹂社区居委会队伍中唯一的男社工,同时还是居民阿姨口中的&管事婆&。
&&&&今年是王方在黄鹂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忙起来的时候恐怕得有三头六臂才能应付&,但他还是&忙并快乐着&。
&&&&昨天,记者当了一回&管事婆&的助手,发现社区里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做起来远非想象中的简单。□记者&吴依滢&实习生&徐静
&&&&AM8:30&上班第一件事打开电脑
&&&&一句简单的称赞累就减轻了一大半
&&&&上班第一件事&&打开电脑。&这可不是为了上QQ农场偷菜啊。&王方半开玩笑地说。他打开浏览器,进入政府网站,看看上级领导有何指示,或者是通知。&如果有上级指示,我们需要马上处理,一般都是写汇报材料、总结之类的整理工作。&
&&&&如果没有通知或指示时,王方就宣传一下社区活动,做一些信息报道。
&&&&王方和记者聊起来:&社区工作很累,很琐碎,但在帮居民解决问题后,听到&你这个人真好!&这样一句简单的称赞,累就减轻了一大半。&
&&&&昨天早上,王方打开电脑后便急匆匆地又出去了,去参加了一个关于社区科普宣传的会议。他说,其实自己也没必要过来,只是怕早上居民有急事在办公室门口等。
&&&&PM14:00&下午更有忙不完的工作
&&&&只要用心做就能得到居民的肯定
&&&&早上的工作随着会议的散场结束了,本以为今天都可以轻松度过,下午记者跟着王方一起走访几户居民就安全过关了,没想到,考验这才开始。
&&&&刚进办公室没多久,就有一户居民打电话来说自家楼顶漏水了,需要处理。王方这头刚挂下电话,就立马通知了物业周师傅,请求让他帮忙解决。&社工这个岗位,只要用心做,就能够得到居民的肯定。&王方打完电话对记者说。
&&&&处理完这件事,王方收拾好东西准备去走访居民。还没走出办公室,又被社区书记叫住,说是今天下午要完成一份关于远程教育的档案。
&&&&就在王方埋头工作时,记者发现一本很厚的本子,翻开一看,上面满满记载着某年某月某天,走访某家某户居民的情况和谈话内容。记者粗略翻阅了一下,工作三年多来,王方几乎每天都会在自己管辖的片区中走访居民,其中独居老人占了大多数。
&&&&王方从电脑屏幕挪开视线,推了下眼镜,笑着说:&总不可能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啊,得让片区的居民知道我,一有什么情况就立刻通知我。这可是我的宝贝啊!&
&&&&PM17:30&下班时间延后是家常便饭
&&&&忙起来得有三头六臂才能应付
&&&&王方的工作经常会被打断,一会儿有居民来问准生证怎么办,一会儿有老人来询问什么政策,一会儿有老人来问活动信息。每次见到有人来,记者马上起身迎接,可是等到老人提出了问题,却只能向王方求助。
&&&&&你这&助理&怎么更像&接待&啊。&王方调侃说。
&&&&临近下午4点,记者&辞&去了助理的工作。记者问王方什么时候下班时,王方说,一般下午5点半下班,但忙起来有时候也会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
&&&&跟随王方近一天,感触颇多。社区工作这个看似细如尘埃的工作,有时候似乎连提都不值一提,做起来却仍是要尽心尽力,若要做得好则更是万般艰难。这让记者想到以前在网上看到过的一段话,是网友&综合征&诠释社区工作者这个职业的一段话:
&&&&&社区工作者的神经都是超级坚韧的,社区工作者的身体都是金刚无敌的,社区工作者的笑容都是和蔼可亲的,社区工作者的效率都是无比神速的。我们文能写洋洋万字的论文,武能扛着几十斤的水泥跑下楼。说组织文艺晚会,我们穿上民族服装给居民跳舞;说开运动会,我们挂上号码开始1000米长跑;需要观众,我们组成方队积极鼓掌;需要评委,我们正襟危坐严肃认真。我们每天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却独独忘了我们自己&&&
&&&&再次向王方那样奋斗在社工这一平凡岗位上的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北大硕士毕业4年后在全国建13座乡村图书馆
&&& 北大硕士毕业4年后在全国建13座乡村图书馆&&&&&&&&&&&&&&&&&&&&&&&&&&&&&&&&&&&&&&&&&&&&&&&&&&&&& 中国青年报&
立人图书馆微博:
捐款:淘宝 或支付宝
李英强微博:&
李英强。寇爱哲摄&
四川巴中的晏阳初图书馆。柳建树摄&
湖北青石镇的黄侃图书馆。郭建光摄&
黄侃图书馆内的阅读场景。罗奇志摄&  本报记者 郭建光  编者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潘光旦曾痛陈教育的误区,认为近代以来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总括起来说就是,教育没能使受教育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忽略了自己的根本使命,&教育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因而应该忏悔&。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取得巨大进展,为青年、为国家贡献良多。然而在根本使命这一问题上,当代教育仍有值得检讨之处。许多有识之士已展开研讨,并将改良举措付诸实践。&立人图书馆&便是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项目。  4年前,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放弃大城市生活,背起行囊回到湖北农村老家。和他相伴的,还有一份扎根农村、建设乡村图书馆的执拗理想。  几年过去,他在自己的家乡和全国其他8个省份共建起了13座图书馆。他雄心勃勃,想在更多的农村地区,建立更多的图书馆。  这些乡村图书馆,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立人&,取《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之意。李英强想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恢复人的尊严,发扬人的价值,帮助人成为健康的人&。  &我相信一件事,就去行动。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够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要做的。&这个留着山羊胡子的青年人说道,语速极快。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  初冬的一个下午,在湖北省蕲春县这个名叫青石镇的地方,太阳还稍有点刺眼。32岁的李英强趿拉着一双蓝色拖鞋,穿着一件浅灰色外衣,抱着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女儿,坐在台阶上晒太阳。如果不了解他的背景,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名校硕士。  台阶前的水泥地上晒着稻谷,往前,是一条不太宽的公路。飞驰的汽车鸣笛驶过,掀起阵阵尘土。马路另一侧,是青石镇中学。一些推着小车卖零食的小贩,在等待着学生的出现。  图书馆就在李英强的身后,一栋红色的4层小楼。这是李英强今年才租下的,每年租金1.8万元。摆放在门前的一块白板上,写着&图书馆,免费阅读&的字样,算是牌子。此前,他的图书馆设在中学内,不对镇民开放。  公路上人来人往,但没什么人走进图书馆。  &时间长了,就会有人进来。&年轻的父亲倒是很放松,逗弄着怀中的孩子,不时笑出声来。  5年前一个冬日,李英强到河南农村出差。一个个村庄从火车窗外掠过,许多显得凋敝。农村出身的他,便与同行友人谈论起农村的话题。他们聊到农村的衰败,聊到农民精神世界的荒芜,聊到&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的同题系列文章。  其时,李英强刚刚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在北京一家非政府组织工作,关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最初为四川一位学者所写,在文章中他以自己所在的中学为切入点,引申到他对整个社会的担忧。作者在文中强调:&一种向下的力量开始登场,从而抑制住了原本随着时代而高涨的向上的力量。&  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此后,一些人开始写同题目文章,描写及反思自己家乡的&沦陷&。  &我几乎看过所有写家乡沦陷的文章。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李英强说。  家乡对他来说,是一个亲近而又遥远的地方。自1997年离开农村老家,到外地上大学后,他就一直在城市生活。每次回到老家,他停留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即便是短暂的逗留,家乡的凋敝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位四川学者在文章中写道:&我的家乡今天充满了&&终日消耗在麻将里的人群,以及在教育者绑架之下被迫造假的孩子们。&这样的景象,也在蕲春县出现,也在青石镇出现。  李英强读中学时,这个叫青石镇的地方,还有几家&有追求&的小书店,而国营的新华书店,也会卖一些&打开世界大门&的图书。  如今,那些小书店不见了。那个不太大的新华书店虽然仍在这个镇子上营业,不过里面的书已经与以前有&质的不同&。在昏暗的空间里,破旧的书架上横七竖八地摆着一些教辅材料、科技书籍等。镇上的高中毕业生蔡小海大呼:&这些书都过时了,有谁会买?&  小镇上还有几家网吧。每次回到家乡,李英强总能发现,一些戴着红领巾或穿着校服的孩子,出现在烟雾缭绕的网吧中,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一些游戏中,甚至还出现色情的画面。  上高中后,李英强来到县城。当时县城的人文氛围,让他充满激情和想象力。那时,县城的电影院会放映一些不错的影片,他在那里看到过科幻大片《未来水世界》。而现今,电影院依旧在,只是已经变成了歌舞厅。  那些他曾买到过《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以及《简爱》、《悲惨世界》的书店,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租书店。在这些租书店中,他总能看到一些学生在翻阅穿越、盗墓或者&有点色&的言情类书籍。  &经济的繁荣,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精神世界的充实。&李英强说,&家乡的沦陷包括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沦陷。&  那次旅程快到目的地时,李英强严肃地对友人说,自己想回到家乡,为乡民建一所图书馆。因为&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  &我不能逃离,也无处可逃。我是农村考出来的,我必须回到农村去。&他对友人说。  友人一听,当即点头称赞,并鼓励他放手去做。  此后不久,李英强就开始筹划第一家乡村图书馆。  那些书,对考试可能没有帮助,但是对人生有价值  这栋红色小楼的一楼,约有200平方米,沿着3面墙壁,立着一圈书架。图书馆的志愿者将书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屋子中间摆放着几张白色的书桌,桌上也散落着一些图书。  这些图书,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还有中学生读物。甚至一些比较&艰深&的书,也出现在这所乡村图书馆里。如果不是门前那些晒着的稻谷,不是公路上乱窜的母猪,乍一看,就像置身于都市中一个有品位的书店。  立人图书馆的书目都经过精心挑选。李英强曾放言:&就藏书质量而言,如果在立人图书馆读几年书,会比上一般的大学强得多。&  2006年的河南之旅一结束,李英强便开始写建立乡村图书馆的计划书,并拟定图书馆的核心书目。其间,他不断与学界朋友联系,请他们推荐适当的书目,甚至还通过网络征集。  立人确定的方向,是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人文(humanity),指向的是人的发现、成长和完善。综合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意味着一个整全的&人的现代化&。  李英强也意识到,立人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一些公民常识,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人格,做公民教育的试验者。  最终,他拟定出适合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书目,共约2000多种。  其中小学生书目有近200种,以简单经典的故事书为主;中学类书目,内容随年级逐渐加深。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系列、刘瑜《民主的细节》等,以及鲁迅、胡适的书,还有钱穆、汤因比、费正清、唐德刚、张灏、葛剑雄等人的著作,都在核心书目之列。此外还包括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  &书目是图书馆的灵魂。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条件好,但立人至少能让农村学生读到高品质的书。&说到这里,李英强加重了语气。  当年刚上大学时,面对那些侃侃而谈的城里同学,他曾产生过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中学读书少,一些讨论,他几乎插不上嘴。很长一段时间后,这种自卑感才淡化。  筹划立人乡村图书馆时,&平等&是贯穿其中的一个意识。尽管&硬件&的城乡平等并不现实,但李英强相信,以阅读为主的&软件&是可以填平鸿沟的。  书目拟定后,他就开始着手筹款。这是最为艰难的一步。有朋友回忆,那段时间,每与李英强见面,他都像&着了魔一样&,反复问两个问题:靠谱不?支持不?  第一笔收入是帮着他设计立人标识的朋友捐赠的。当听到他的乡村图书馆计划后,朋友毫不犹豫地掏出300元钱。此后,李英强不断游说,不断有钱捐入。  与此同时,这名北大硕士托家乡的关系,与家乡学校的领导沟通。他的计划是,在学校原有的图书馆基础上,配备自己的核心图书;图书管理,则由自己招募的志愿者负责。因为并不增加学校的成本,学校当即同意。  在&普九&之时,各地的中小学都被要求设立图书馆,配备一定数目的图书。不过,据一名初中校长说,一些农村地区的图书馆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被使用过。另外,图书的种类偏少,以教辅书为主,还有一些图书则完全是&凑数的&。  青石镇中学的图书馆也是如此。有学校老师回忆,当时的图书馆甚至不开放。  2007年12月底,第一座立人乡村图书馆,在青石镇中学内试营业,起名&黄侃图书馆&。此后,每开一个新馆,大多会以当地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近代国学大师黄侃出生于青石镇,故以他命名。在四川巴中,则有以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命名的立人图书馆。  李英强为这座图书馆配备了2000种图书,以人文、社科类为主,每种图书各一册。  开馆那天,天气很冷。下课后,学生们便涌进图书馆。这个只有52个座位的图书馆,被挤得水泄不通。外面还有很多学生在等待,里面的学生一出来,就会有人挤进去。  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为此,他不得不限制学生数量,并请人做了60个代书板,只有拿到代书板才可进入。即便如此,图书馆外经常也有学生排队等待。  当时蔡小海正在读初三,有一次老师上课时,特意讲到立人图书馆,鼓励同学们多到图书馆读书。  &那些书,对考试可能没有帮助,但是对人生有价值。&小海记得老师这么说过。  乡村教育革命,从乡村图书馆开始  从一开始,李英强就在探索一条教育之路。这也是立人图书馆最核心的定位。  在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你看到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学习如此多元的时代,依然以最低的效率&被学习&;你看到数百万的中国青年,在经历了所谓的大学教育之后,陷入到失业、迷茫,无力于自身发展,无能于家庭社会;你看到每一个孩子,从很小的年纪,就开始被考试、被排名、被歧视、被告密、被侮辱、被消磨,你不痛心吗?&  因此,他希望自己能为青少年提供一条&自我学习、自我解放、自我成人&之路,让教育回归其本质功能,即立人。而乡村教育革命,&当从乡村图书馆开始&。  这和李英强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当地几乎无书可读,能看到的,无非是一些评书。偶有大人们拿回一本书,他就会读得津津有味。  年纪大些后,他的生活态度一度消极,准备退学,还曾离家出走过10多天。走出家门后,他才发现自己内心一无所有。  &那时觉得生活没意义。如果我能读到一些有品质的书,或许我就不会有退学的冲动。&李英强回忆道。  作为对教育品质的追求,立人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阅读课、手工课、电影欣赏、讲座、冬令营、夏令营等。李英强理想中的乡村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学习中心、教育基地,还是一个文化中心、精神家园,并且还将成为一个交流中心和公共平台&&人们从这里不但是索取,还给予,更重要的是交流,图书馆成为乡村公共生活的一个新的开始。  2008年,李英强在图书馆内开设&中学经济学&。每次开课,总有数十人前来听讲。  蔡小海就是他的忠实听众,几乎每次都到。在课上,小海学到了一些经济学常识,并且还学会用这些知识分析经济事件。  上高中后,他和几个同学认为学校强制给学生订奶的做法不对,便一起调查,一起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学校有&垄断&之嫌,并将分析发表在自己创办的学生报纸上。报纸一出,引起&全校震动&,最后学校取消给学生订奶。一时间,他们几个被同学们奉为&英雄&。  &要是没有图书馆这个平台,我们也做不到这一步。&蔡小海笑着说。  像这样的调查分析还有不少。比如学校的垃圾处理问题、铁栅栏的成本问题、学校的扫帚为什么比家里的坏得快,等等。  借助图书馆这个平台,蔡小海认识了很多校内外的朋友。周末休息时,一些人会跟随小海,到图书馆读书。  小海和另外一所学校的学生小伟认识后,两人经常在图书馆展开讨论。  &你们为什么不把这些问题写出来?&李英强启发他们。  两人兴致很高,召集了一些朋友,开始深入讨论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还成立一个编辑部,筹划办一份报纸。不久后,小海出资200元钱,买了一台旧电脑。  第一期报纸出来了,叫《一代人》。一位学者看了其发刊词后,直呼&写得老道&。他们先后出了4期报纸,直到这个团队在高考后各奔东西。  有一次,为了想刊登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篇文章,蔡小海辗转找到其电话。通过电话,他说了自己的想法,茅于轼当即同意。几天后,小海还收到茅于轼寄给这个编辑部的500元钱以及数本他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  近几年,网络开始冲击到这个距离县城近30公里的镇子。李英强曾看过一篇分析少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文章。看后他明白了一点,孩子们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聊天儿,其实是教育之病引发的天然反抗。  为此,李英强更加注重通过图书馆和专门的阅读课之间的互动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青石镇现在仍有几家网吧,时常可看到一些孩子的身影。对此,李英强淡淡一笑:&图书馆至少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在一次夏令营中,李英强组织过一场辩论赛,参加者是北京大学的7名本科生和蕲春的一些高中生。他观察到,在辩论赛上,这些高中生个个表现得&很自信&,&反驳很有力&。  辩论赛结束后,有高中生对他说:&我们并不比大学生差。&  立人图书馆对乡村教师的触动也很大。黄侃图书馆开馆时,李英强邀请北京的几位学者到青石镇与师生交流。当地一名老师至今仍记得当时一位学者的话:即使在现有的乡村教育体制下,中学老师也能有所作为。  想起家乡的时候能够想起图书馆这个温暖的所在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一些学生陆陆续续走进这座图书馆。这是图书馆最热闹的时刻。回家的学生开始返校,来早了,就到图书馆看看书。  他们或在书架上选书,或在桌前看书,有几人还低声地讨论着什么。图书馆有几名专职义工,但他们几乎不去打扰这些孩子们。  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生问道:&叔叔,这个图书馆会一直开下去吗?&  旁边一名志愿者回答她:&会的,一直开放,你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小女孩不是本地人。她的父母在青石镇打工,她便跟随父母到这里读小学。立人图书馆在校外开放后,她经常到这里读书,尤爱看漫画和绘本。她说自己常常想象,如果有法力,就会帮助穷人做很多很多事情。  而在之前,小女孩说,自己除了课本外,几乎没书可读。每天天一黑,她就只得一个人呆在家中,不是写作业,就是看电视。  她甚至连玩伴都没有。冬天黑得早,天一黑下来,镇子上的人似乎停止了活动,除了马路上飞驰的汽车,几乎看不到人的踪迹。  还有两个小男孩,每天天一擦黑,他们就结伴出现在图书馆中。他们并不喜欢看书,当被问起为什么喜欢到这里玩时,两人的回答是&没地方玩&。  这一点,李英强也看在眼里。&生活本可以是丰富和灿烂的,然而大部分人都是单向度的,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因此也不知道什么是丰富什么是灿烂。&  因此他鼓励志愿者多开一些兴趣课,从而让立人图书馆&看得见、摸得着&,&不是天边一朵云,而是落在地上的雨水&。  志愿者小婷开了一门手工课。10多个女孩子,跟着她学编手链。女孩们窃窃私语,不时还发出阵阵笑声。过几天,小婷就要离开,两个小女孩还分别送了她礼物。  休息日的晚上,图书馆还会放电影。这天放的是《音乐之声》,英文原版的,可一些孩子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过,一些家长并不买账。一个孩子经常到图书馆读书,父亲不同意,总是把孩子拉回家。孩子不愿回去,父亲就说:&光看这些书有什么用?考不上大学,你读再多的书还不是农民?&孩子只好顺从地跟着他回家。  志愿者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次后,很不解:&读书明明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家长们不愿意孩子们读书?&  后来,他们到一些同学家中做家访。在给家长们讲了一大堆读书的道理后,对方一句话就驳回来:&到图书馆,能不能考上大学?&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接受了志愿者的意见,不再强硬地拖孩子回家。晚上下自习后,一些孩子甚至在图书馆逗留到晚9点过。而第二天早晨4点过,他们就要起床,准备上学。  在这个偏僻的乡村中学,学生每天用在课内学习的时间达到10多个小时。  即使在双休日,高年级的学生仍被要求有一天在校学习。&我们就像一个个不需要休息的机器一样。&一名初三学生说。  高三毕业后,蔡小海没考上大学。他到外地打工,&每天挣200元&。打工期间,他一直和青石镇的图书馆保持着联系。终于有一天,他跑了回来,并住在图书馆中,准备来年再考。偶尔,他也给志愿者们做饭。  &在外打工的那段时间,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打工就是我的生活吗?每问自己一次,我就否定一次。我很痛苦,所以就回来了。&这个唇角刚长出胡茬的年轻人说。  这也正应了李英强所说的:&如果可能的话,图书馆成为一些人的精神家园,当他从乡村外出四处漂泊,想起家乡的时候能够想起图书馆这个温暖的所在。&  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图书馆的&温暖&,李英强将图书馆开到更多的乡村,希望更多的村民走进来。  时至今日,13座立人图书馆已在湖北、河南、四川、云南、河北、江西、山西、重庆、陕西等地的乡镇或县城扎根,办理有效借书证2000余个,覆盖人群达到数万人。  一个读者,就是一棵苹果树  11月上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李英强坐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从蕲春县城的黄侃图书馆分馆回到青石镇。  图书馆里空荡荡的,一片寂静。他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对在场的志愿者说:&今天很有收获,有一个女生看了一下午书。&  大家面面相觑,随后哈哈大笑。李英强也跟着笑起来。有志愿者说,自己也培养了几名读者,也应该高兴。  &培养读者很难。只要我们坚持,相信会有不少人来读书的。马丁&路德曾说过: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也会选择在今天出门,种下一棵苹果树。&李英强开始给大家打气。  县城的图书馆开了有一阵子了。前几个星期,几乎无人问津。即便如此,他们也坚持在休息日开门。  吃过晚饭后,李英强照例躲进房间,通过网络和外界联系。他得募集更多的钱,还得招聘更多的志愿者。同时,他还要一遍一遍地传播他的理念。立人图书馆越建越多,钱和人成为李英强头痛的事情。  他曾写道:&林中两条路,我们选择了人烟稀少的小径。不被社会时髦的潮流裹挟,不被已知未知的困难吓倒,我们选择,我们承担,我们热爱,我们享受。&  其他志愿者也各行其是。一部分到一楼,等待着读者的到来,另外两人则在二楼忙活。二楼准备再办一个阅览室,书架的材料已经买来了,志愿者们得自己组装。  来这里的志愿者,每个人都怀揣着一分理想。  一名志愿者,在回答&我为什么来立人&的问题时写道:&我只希望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能多看一些书、开阔眼界、长长见识;只希望在他们毕业后、踏入社会前,思维里面不出现或少出现外出打工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只希望10年后他们在对自己的孩子讲起美丽的校园的时候,不要说那是&猪圈&。&  志愿者王一夏,硕士研究生没读完,就申请到立人图书馆工作。她的理由很简单,只为做一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志愿者尹虹,刚刚办完离职手续,在广州,她的月薪是3万元。志愿者阿良,原为一家飞机制造厂的工作人员,收入也不菲。还有志愿者三炮、小张、小婷、阿飞、小树等,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  志愿者的这些行为,也常常感动着李英强。他将这个团队的生活,看作是&生活在真实之中的生活&,是一种&&在人间&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信任、友谊和爱,充盈其间&。  青石镇人依旧在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一些人出门打工,一些人没事打打麻将,一些人喝酒作乐,还有一些人钻进网吧&&白天的公路上依旧一片繁忙,依旧有猪在乱窜。图书馆对面那些闲聊的村民,始终没有走进过图书馆。  有志愿者着急,&恨不得把他们一个个拉进来&。但李英强总说:&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图书馆在这个地方存在,就是意义。&  只要他有空,还是会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抱着孩子晒太阳。  小女儿不知为何笑了,李英强也被带笑了。他把女儿举到面前,用额头碰碰她的额头。
新加坡“杰出社工奖”得主黄紫薇 与死亡“朝夕相对”10年
&杰出社工奖&得主黄紫薇 与死亡&朝夕相对&10年()& ● 新加坡《联合早报》 陈秋华 报道&&&&&& 如果一名临终病患问你,他是不是快要死了,你会怎么回答?  本届&杰出社工奖&得主黄紫薇(38岁)的答案是,&我会反问他,那你对死亡的顾虑是什么呢?&  说这话时,黄紫薇还只是一名28岁的社工。  她说:&我认为每一件事的发生都必有它的原因,死亡也一样,例如至亲的离去,或许是为了让一家人更加珍惜彼此。&  就是这样一种理性面对死亡的态度,让黄紫薇成为陈笃生医院临终医疗部社工的理想人选,也开启了她与死亡&朝夕相对&的10年之旅。  14岁那年看了一部有关社工的电视剧后,黄紫薇就立志当社工。1995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社工系毕业后,她先后在痉挛儿童中心和一所家庭服务中心服务。1997年,她到美国深造和工作。四年后,她回新加入陈笃生医院的临终医疗部门,现是陈笃生医院首席医疗社工。  无论是面对临终或传染病病患,黄紫薇一直都体现出大无畏的精神。2003年沙斯(SARS)疫情肆虐期间,她也直接为被隔离的病患服务,成为病患与他们的家属沟通的桥梁。  她还曾为了完成一名临终病患想回家的心愿,动员一众义工为病患收拾那已堆满杂物、又脏又乱的房子。  2005年,她前往美国纽约贝思以色列医院受训,成为本地第一名接受专业临终医疗培训的社工。她同时也是该课程第一名非美国学生。
从事社工16年,黄紫薇对临终病患的爱心和专业服务精神,为她赢得了无数的赞赏和至高荣誉的&杰出社工奖&。(萧紫薇摄)
  同年,她获颁&仁心奖&(Healthcare Humanity Award),该奖项主要表扬坚守工作岗位的模范医护人员。  她刚加入陈笃生医院的预先护理计划小组,负责为七家疗养院的病人在临终前拟定预先护理计划,包括与病患家属沟通,协助为病患做最恰当的决定。  近年来,她也常受邀在国际舞台上分享她的专业心得。从明年1月起,她将连同另两名临终医疗社工,为国大社工硕士课程新开办的临终医疗社工课程授课。
写信向病人告别  访问黄紫薇,发现私底下的她很开朗,也爱开玩笑,完全不像终日与死亡&打交道&的人。她解释:&社工的性质其实很折磨人。看着病人离开,或是因为病情而必须面对支解手术的痛苦,我们内心也很难受。因此做社工的韧性要很强,必须懂得自我调适,时刻清楚自己的角色,才能为病人提供最理想的安排。&  她透露刚开始时,每当有病人离开,她都会在日记本里给病人写一封信,作为对病人的告别,也当作是一个完结。现在,她已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选择亲自在病人的葬礼上告别。她最大的安慰,来自于看到病人安心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她也指出,病人有时也成了她的调适剂。&觉得自己很辛苦时,看到病人的处境,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微不足道。&
做社工要习惯被骂  除了安抚病人情绪、帮助申请援助金和做家访等,黄紫薇等医疗社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病人与家属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并达成共识,但她表示,这往往也是最难的。  她笑说,除了要习惯面对死亡,还要习惯被骂。&当临终病人决定放弃治疗时,家属往往不能接受,便会转而把气发泄在我们身上,怪我们没有好好地劝导病人。但很多时候,家属并不了解病人所承受的痛苦。我们的立场是,只要病人清楚知道放弃治疗的后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就会尊重他们的决定。&新加坡社会问题相对单纯  在美国为华人移民和难民当社工的两年,让黄紫薇感受到新加坡面对的社会问题相对单纯。&我记得当时有一名妇女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才决定走出家暴阴影,谁知就在她决定后,竟被丈夫开枪打死。丈夫跟着也自尽,留下一对年幼孩子。因此,美国的问题严重多了,或许因为这样,在美国当社工必须要有硕士学位,在本地只要大学文凭就行了,但本地社工人数已经供不应求,很多人甚至以为社工就是义工,如果还提高学历要求,人数恐怕就更少了。&  由新加坡社会工作者协会和国家福利理事会联合颁发的杰出社工奖今年步入第12年,主办单位共收到20份社工奖提名。除黄紫薇外,NEXUS家庭资源中心的经理法雷兹获颁&具潜力社工奖&。他在协助前囚犯重新融入社会方面不遗余力。他们昨午在总统府从陈庆炎总统手中接过奖项。
2010年度社工人物揭晓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建设办主任  宋贵伦同志作为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首任书记、主任,始终站在首都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他既是社会工作有力的领导者,又是社工领域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者;既是倡导社会工作的宣传者,又是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推动者。社会建设的&北京模式&和&北京经验&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李志斌
  河南慈善总会会长  在他带领下,河南省慈善总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他在慈善事业中注意引进社工理论和方法,要求在儿童救助项目中严格按照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实际运作中较好体现并取得显著成果,为公益事业植入社会工作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进程做出了典范。  王汝鹏
  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  王汝鹏在公益组织工作多年,他经受社工理念濡染,也在影响中国公益组织的专业化发展,社会创新始终是他秉持的工作信条。在组织项目资金招标,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招聘社会监督巡视员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勇于试验,以其特殊的技能和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为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开创了先河。  刘沧龙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宏达集团董事局主席  他将企业发展推向更高层面的同时,关注社会工作发展。2010年开始分三年向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捐赠5800万元,支持社会工作发展;同时,筹备成立专业公益基金会,将更多精力转向社会与公益工作,实现当代企业家向社会工作与社会公益活动家的转型。  史铁尔
  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项目负责人、教授  做为社工教育和理论研究者,长年来注重和投入社工实务建设,尤其是通过组织实施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项目,在灾变社会工作和农村社会工作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突出成绩,受到有关各方的充分肯定,在2010年全国民族社工论坛上荣获殊荣。  刘润华
  深圳市民政局局长  刘润华同志任深圳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做为深圳社工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导者,见证了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深圳社工模式被民政部肯定和全国推广。由刘润华同志组织起草制定的《深圳市社区服务&十二五&规划(讨论稿)》和《深圳市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讨论稿)》等文件,明确提出在下一个30年将把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在深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必将引领深圳社会工作更上一层楼。  吴铎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董事长、教授  做为社会工作理论界的资深教授,吴铎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中国社工的本土化发展,成绩斐然。作为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的董事长,同时也是浦东社工协会发起人之一,他在致力浦东社工发展过程中,积极搭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桥梁,为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互信互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王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  对于各大医院来说,医患矛盾一直是个顽疾,负面事件频生,医务社会工作者对于社会的贡献却鲜有人知。王杉则将这一构想付诸实施,他所带领的北大人民医院也是最早设立社工部的医院之一,倡导并推动在中国医师协会成立医务社会工作委员会,通过社工的服务让患者体会到医院对改善医患关系的努力,也让患者了解到医生工作的艰辛。  刘静林
  广东工业大学社工系教授、广州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倾力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2008年以来创建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汶川)广东社工站/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圳市坪山新区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三家社工机构,并作为理事长和督导支持其发展。工作效果得到民众好评,受到国家、省、市等领导赞扬。  季庆英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兼社会工作部主任、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工作机构督导  凭着对助人事业的热诚,对医务社会工作热爱,在全国率先创建医务社会工作部,着力实践与国际接轨的医务社会工作,探索本土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医疗服务,在健康领域推广社会工作做出了骄人业绩。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容桂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