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部国外电影一个反派要刷好感度变成红色带角有白胡须的魔鬼

作家最新动态(一〇四)
作家最新动态(一〇四)
&&&&&&&&&&&&&&&&&
苏童新作《黄雀记》将问世
&&&&&&&&&&&&&&&&&&&&&&&&&&&日00:12
来源:辽沈晚报 记者 顾珍妮&
  近日,苏童新作《黄雀记》问世的消息引来社会各界关注,用《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的话说“感觉会有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朝这部作品飞来”。《黄雀记》目前尚未出版,但已在《收获》杂志上刊载,有消息称:《黄雀记》的出版定于今年八月。
  昨日,程永新在接受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采访时坦言,《黄雀记》在苏童的创作生涯中,堪称一部重要作品:“他的灵气又回来了!”
  通过冤案拷问人性心灵
  《黄雀记》究竟写了什么?对此,程永新表示:“苏童的上一部长篇《河岸》曾获得了曼布克亚洲文学奖,那部作品事实上是对历史的回顾,表现民族苦难,它所讲述的是那样的一个东西,里面有很多象征、隐喻。但是《黄雀记》是一种历史跟当下的紧密结合。”
  程永新说,故事从小拉开始,小拉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南京流传很广的一种舞蹈,而这种舞蹈也恰似一种时代的象征。在跳舞的时候,一个男孩子企图去勾引一个女孩子,结果这个女孩子被另外一个男孩子强暴了,可是关进监狱的却是最初勾引她的那个男孩子……这是一个冤案。“关进监狱的男孩过了几年以后,变成了一个成熟的男人,他被释放了,故事从这里开始——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里面还涉及苏童惯用的香椿树街,以及一连串的拷问:怎么面对过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关于忏悔、关于自省、关于生活、关于人性,方方面面,展开了非常细腻的描述和每个人面对心灵的拷问。”
  程永新表示:这部小说无疑是苏童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它做到了历史和当下的紧密结合,引申出最终的拷问,拷问的是关于民族内在的一些问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反省、没有拷问的话,很多问题是不会被发现的,而这样浑浑噩噩混过去是不可以的,我们很多问题需要一个正面的回答。”程永新称《黄雀记》就是一个巨大的象征,是苏童最重要的一个创作。
  “苏童最重要的作品”
  据悉,苏童今年恰逢五十岁,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黄雀记》视作自己的生日礼物。而程永新称它是苏童最重要的作品,这般垂爱的《黄雀记》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
  “我觉得从《河岸》到《黄雀记》,苏童似乎经过了一段时间写作的调整,他开始起飞了。”程永新透露,在《黄雀记》这部小说里面,包括带有诗意的叙事,这正是苏童充满灵气的特征。关于象征、隐喻,他充分发挥了写作的长处。故事中的一切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将对生活的思考推进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所以说《黄雀记》是一个充满灵气的作品,也是苏童用他独有的叙事方式对这个世界、对当下的复杂性进行全面的拷问。
  有网友称:《黄雀记》中的三个人都有性格缺陷、不完美、不讨人喜欢。而对此程永新则认为,这正是三个生活在当下的活生生的人物。“缺点每个人都有,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你比如说里面强暴女孩子那个男孩,他怎么面对过去?过去是抹不去的,做坏事的明明是他,可是关进去的却是另一个人。当然,他也曾努力地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方法来弥补当年的罪行,可是内心的罪行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说三个主人公都没有办法绕过自己的内心,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苏童提供了很多视角来思考人性的问题,思考历史的问题,可是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当下都是要表达未来,生活的路要怎样走下去。”
  程永新说,一个实力派的成熟的作家,这正是苏童厉害的地方,他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会引发内心的联想。
  延伸阅读
  苏童作品批判性越来越强
  自《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搬上银幕更名《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苏童这位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作家就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而时隔数十年,苏童的《黄雀记》与其之前的创作是否会有些不一样?他的文学地位已然无可置疑,三年一部的更新速度并不能算作是快,有说法认为苏童的写作完全是一种休闲式的写作。
  程永新认为,苏童无疑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对短中长篇领域里面都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
“我个人以为:他的短篇在中国作家当中留下很多名篇。苏童的创作开始有所不同是从《河岸》开始,作品的指向充满了张力和拷问。他过去的小说虽然有批判性在里面,但并不那么沉重,所以相比从前,现在的小说变得越来越沉重。
  程永新说,这种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他所关注的问题,对生活的核心开始变得沉甸甸。整个小说就是一个象征——关于每个人的心灵的拷问,实际上也是对我们生活的复杂性的拷问。
  程永新表示,苏童新作《黄雀记》在艺术上处理得非常的完美,是一个三段式结构,“这样的一种结构,如果一个不成熟的作家会写的很庸俗,可是苏童恰巧根据生活的来源将故事表现得接近完美:叙事语言、艺术风格、人物刻画,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那个充满灵气的苏童又回来了。
  如果说《河岸》比较沉重让诸多年轻人不感冒的话,那么《黄雀记》或许会相对中意。程永新认为,它抓住年轻人眼球的关键之处在于话题非常敏感。
“而且三个人物从年轻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会引发年轻人的共鸣:租房子、生活压力、以及对物质化跟商业化的处境的描述,这些都跟年轻人有切不开的关系。
”程永新说,这也是他认为苏童写作充满灵气的理由之一,他实际上照顾了不同年龄层的阅读趣味。
&&&&&&&&&&&&&&&&
严歌苓写情书发现文学潜能
&&&&&&&&&&&&&&&&&&&&&&&&
时间: 10:03:01&&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严歌苓与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开机仪式上
写情书发现文学潜能
  严歌苓的身世很有传奇色彩。她爷爷是作家,父亲也是作家,自幼在一个书香门第里饱受熏陶。“爸爸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同事、朋友和玩伴”。严歌苓说。爸爸教她音乐、绘画和写作,成为作家后,爸爸又是她小说的第一个读者:“老秘书来了,给你挑错字来了!”其实岂止是挑错字,他会告诉女儿,哪儿写得好,哪儿是败笔;在她的创作陷入误区时,还为她指点迷津。三年前热播的由陈数主演的电视剧《铁梨花》,就是严歌苓与父亲肖马合作的结晶。
  严歌苓的人生充满坎坷:10岁时家道中落,12岁便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藏区当文艺兵。15岁的花季,她爱上一个军官,没有接触的机会,便通过各种暗号和接头地点传递情书,像做地下工作似的,结果得到一个意外收获:“从写情书中发现了自己的文学潜能。”但那个年代早恋是不可饶恕的大错,当他们的恋情被发现时,对方却退缩和背叛了她。一次次当众检查,一次次冷遇羞辱,使她的心灵受到重创,一度产生自杀的念头。20岁,她弃舞从文,主动请缨赴自卫反击战前线当战地记者,29岁进入鲁迅文学院作家班,与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一起登上文学的殿堂……
  可以用中英双文创作
  在经历了又一次情变后,严歌苓远赴美国留学,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美国外交官劳伦斯。
  有一天,她忽然接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约谈电话,三番五次询问她与劳伦斯是何关系,何时何地认识的,还动用了测谎仪。这下激怒了劳伦斯:宁可辞职断送了前程,也不能失去自己的爱人!
  严歌苓开始文学创作时,有过最长三四天没睡觉的纪录,后来又长期失眠。刚到美国时,她每天到餐馆打工,然后饿着肚子满头大汗赶到学校上课。有一次她把汤放在火上烧,就出门去听演讲了,听完演讲回家,发现房子差点被火烧掉,消防队的救火车都来了。刚出国时,严歌苓的英语是从ABC学起的,现在可以用中英两种文字写作,这在华人作家中是并不多见的。问她有何诀窍,她摇头道,没有,她的方法是背字典。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父亲让她去市场买鱼,她一路背着字典,买了鱼,回来却把鱼丢在车上。
  角色中有作家的影子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多被放置于一个动乱或艰险的环境中,身世卑微、命运多舛;然而她们却外柔内刚,勇于抗争,在黑暗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铁梨花》中的铁梨花如此,《金陵十三钗》中的玉墨如此,《娘要嫁人》中的齐之芳也如此。
  为什么在作品中偏爱女性形象的塑造?严歌苓说:“因为我也是女人,很多女友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自然就成了我小说的素材和细节。”
  在严歌苓看来,快乐是女人的天性,齐之芳在困境中从未消沉,而是活得有滋有味,出门要化妆,而站在舞台上歌唱,则是她最快乐的时候。这一点颇似她自己。正如蒋雯丽所说,严歌苓笔下的女性,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爱美。因为她自己爱美,她的人物也爱美,而且都很倔强和坚持,为了爱情可以奋不顾身。对此,严歌苓表示赞同:“其实要了解我,多看看我的作品,就能读出我的影子。”
  严歌苓说,在当今这个高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媒体,包括微电影、网络和手机小说势不可挡,作家也必须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坦率地说,真正读过她小说的人可能不多,但通过影视认识和了解她的人却很多。她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丰富了银幕和荧屏,反过来,又在影视观众中推广和普及了纯文学。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学与影视的双赢吗?&
周梦蝶余光中杨牧 揭台湾6位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
&&&&&&&&&&&&&&&&&&&&&&&
&日07: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5月25日起,台湾文坛重要的文学记录、影坛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电影纪录片,在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陆续放映。6部影片娓娓道来,用纯净优雅、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感伤的叙事风格记录了宝岛台湾6位华语文学巨擘在文学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及成长轨迹,这是台湾文化人和影视人以灵魂守护者的身份对文学的一次集体致敬。
  通过银幕了解小说家和诗人的情怀
  早在1993年,台湾就制作过大型电视纪录片《作家声音》。该片摄制组跑遍了大陆所有的地区,寻找熟悉的大陆作家——朱自清、巴金、老舍、曹禺、冰心等人,如果他们还活着,摄制组就采访他们,如果过世了,就采访他们的学生和后人。后来这部纪录片在台湾电视台反复播出,引起很大反响。时隔20年,《他们在岛屿写作》用影像记录了台湾年代崭露光芒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分别聚焦了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杨牧6位文学大家。这6位作家中除了《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过世外,其他5位虽年事已高,却依然活跃在华语文学界。原以为这样具有艺术和史料价值又偏冷门的影片会票房不佳,没料到在台湾及香港都跻身商业院线并引起观影热潮,以为放映两周就得下线的影片最后足足上映了两个月,受到大批影迷和文学青年热捧。
  “我们拍摄这些影片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做一件非商业性的推广文学的事情,让观众通过大银幕了解剧中小说家和诗人的情怀。”《他们在岛屿写作》制作人廖美立告诉记者。影片出品人童子贤也表示:“我们在岛屿以镜头记录自己的文化活动,决不会让文学记忆消失。”
  “岛屿”系列电影从2011年上映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时间,不仅在台湾和香港上映以后广受好评,还在国际各类影展上获得了多个大奖。其中《朝向一首诗的完成》获得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艺术与文化类”铜奖,《两地》获得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电视制作教育类”铜奖,《如雾起时》获得
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文化类”白金奖,《逍遥游》获得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成人教育类”金牌奖,《寻找背海的人》获得
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自传类”金奖。
  信息时代,年轻人离纯文学越来越远
  《逍遥游》追随余光中夫妇的脚步,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以及所走过的那段中西思潮交汇澎湃的岁月;《如雾起时》从失落的第一本诗集切入郑愁予的生命,重温了诗人所处的那个“煮酒焚叶,星座聚首”的烫热年代及诗人任教于耶鲁大学后的淡定与博观;《化城再来人》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隐喻其一生的风景,在日常生活中穿插映射其思维、修行及写作;温知仪导演的《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从杨牧朗诵的声音开始,逐渐展开对于一个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林靖杰执导的《寻找背海的人》以年轻小说家寻觅的踪迹,串起王文兴的文学生涯,展现了一个信守文字信仰、认真对待写作、以缓慢换取深刻的文学身影;由杨力州导演拍摄的影片《两地》横跨两岸,循着林海音享誉文坛的作品《城南旧事》的脚步,探寻“台湾文学之母”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担当。
  在这个点鼠标、刷微博成风的信息时代,很多年轻人离文学特别是纯文学越来越远,台湾文化界通过文学电影的形式,重现了台湾文学的群貌,唤起了大众对文学的热情。尽管这6部文学电影未能进驻大陆的商业院线,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这两家以文艺著称的影院公映时,仍然引来不少影迷和文学青年的追捧。
  为了让台湾文化大师和导演们不虚此行,也让更多大陆观众和文学爱好者通过与台湾文化精英的互动了解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内核,主办单位除了邀请这6部电影的主创与文学大师们在影院与观众进行互动外,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岸“文学·历史·记忆”主题沙龙,陈晓明、王家新、叶锦添、欧阳应霁、李多珏、朱学东、叶匡政、卫毅、刘杨、李二民等国内艺术界、文学界、思想界的人士与台湾学者面对面,进行两岸华语文学、电影以及文化的深度交流。
  担任交流活动主持人的是台湾诗人、《联合文学》前总编辑许悔之,他表示,这6部承载着文学大师创作灵魂和精锐导演生命追寻的影片,将推动华语文学界的对话与思考,重现华语文学的历史记忆,点燃文学爱好者的激情与梦想。
  台湾的书店,文学著作被摆在最显著的位置
  “这是台湾文化人用影视的方式记录下一群了不起的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学时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晓明感慨地说,“台湾学者对待文学的严谨和认真让人感动,这是一次对文学的致敬和召唤。”
  诗人王家新多次去台湾,他对台湾同胞对于作家和诗人的敬重深有感怀,他说:“每次光顾台湾书店,发现诗歌等文学著作都被摆在最显著的位置,这说明台湾很注重文学,他们以对文人的敬重来延续自己的文化传统。包括这批细腻唯美的电影纪录片的出炉,也和台湾的文化局面和氛围有关,这些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将化为数代人生命的文学记忆。”
  在北大中文系教授龚鹏程看来,古典文学在台湾有很强的根基和生命力。大陆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才出现现代文,而台湾很早就活跃着大量的诗社等文学组织,此外,台湾文学在出版界也有重要的地位。
  文学代表整个文化的灵魂。胡适于五四运动时曾撰文道:“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的国语。”
而作家就是文化灵魂的守护者。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看到民族的语言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宝岛台湾吹来的这股穿越海峡的文学之风让人顿感清新。
&&&&&&&&&&&&&&&&&&&&&
&&&&&&&&&&&&&&
&&&&&&&&&&&&
19671819665040401818
1977196019631977
41920254045
20122012800[]44
&&&&&&&&&&&&&&&&&&&&&&&&&&&&
&日15: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吕纯晖散文集《出生地》研讨会
&&&&&&&&&&&&&&&&&&&&&&&&&&
吕纯晖散文集《出生地》研讨会现场
  6月15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举办的吕纯晖散文集《出生地》研讨会在京举行。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张作兴、福建省作协主席杨少衡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文学评论家、专家、学者约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主持。
  《出生地》是吕纯晖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内容大多有着完整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生动的对话和细腻的叙述,不少作品似有小说式的笔法,但均含蕴女性敏感的观察与细致的思绪,每一篇什都来自作者的身边事、身边人,是作者在真实生活中情感与智慧的结晶体,行文没有虚构与夸张,矫揉与造作,有的只是真诚、朴素而动人心魄的力量。评论家们围绕作品的笔法、叙事、语言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出生地》是一本让人感觉到有着特别的爱与美的魅力的散文集,其中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看似平白却不乏艺术提炼,情感真实动人。此外,专家学者还就作者多年在小说、散文等方面的创作成绩,以及她近年来创作新变、走向等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参加会议的还有雷达、胡平、白描、叶梅、张陵、胡殷红、吴义勤、成曾樾、李炳银、何向阳、王宏甲、王干、李一鸣、邱守杰、陈晓明、张清华、王光明、张柠、李美皆、兴安、陈毅达、王玮、石华鹏等。
&&&&&&&&&&&&&&&&&&&&&&&&&
&&&&&&&&&&&&&&&&&&&&&&&&&&&&&&&&&&&&&&&&&&作者:吕纯晖
  女作家吕纯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出生,福建南安人。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就职于福建省文学院。已出版有长篇小说《欲望之船》,中篇系列《风流岁月三部曲》,短篇系列《婚姻状态》,散文系列《平民生活》、《我的花世界》、《我的通讯录》等。
&&&&&&&&&&&&&&&&&&
池 莉:我当年的爱情
&&&&&&&&&&&&&&&&&&&&&&&&&&&&&&&&
19:09 来源:广州日报 
  说起我年轻时候的婚恋,简直觉得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与现在的婚恋仅仅只是词语不同而已。现在的相亲,当年叫对象;现在的结婚,当年叫个人问题;现在的早恋,当年叫“那个”。
  当年,也就是20多年前,我们家家教很严,同时我家大人们已经是屡次“革命”和政治运动的惊弓之鸟,家运式微,生怕孩子们闯祸,约束是倍加严厉,平日连乱说乱动都不可以,“那个”就是绝对禁止的了。那个年代,无论大人小孩,如果犯了“生活作风错误”,是比杀身之祸更为恐怖的,因为你将一辈子都活在整个社会的羞辱之中。
  满24岁时,父亲来信宣布我可以开始考虑个人问题了。一下子我根本找不到感觉,似乎也没有什么能力和经验足以与男性进行交往和对他们有真实的判断。怎么办?学当时年轻姑娘们用流行的外在标准去找对象。其实也与现在一样,女孩子中间流行“高富帅”,大家都找家庭条件好、工作单位好、社会地位高的男生。对外形的要求是:“一米八盖,一米七五帅,一米六五用脚踹。”
  我上班的医院,不断有人给我推荐各式人等。但是几乎没有完美的人,我一概谢绝。一晃,已经吃27岁的饭了,同学们也都进入结婚生子高峰,身边的好心人比我都着急。于是,当一个偶然机会把一个工科男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马上接受了他。工科男高大英俊,本科,善运动,会打篮球,会游泳,父母都是革干。我父母很满意这些条件,拍板同意。父母一旦同意,我们的关系就可以向社会公开了。公开很重要,你公开,你就不流氓,没有生活作风问题。就这样踏踏实实进入下一个阶段:动手准备男婚女嫁的物质。我很激情地花掉100元整买了一床湘绣缎子被面,那时候100元可是不吃不喝两个多月的工资啊,给他展示,他没啥反应。他借了我的小说读了,也没啥多说的。他经常来我们食堂吃饭,用我的饭票。我的饭票吃完了,工资很吃紧,他毫无意识。偶尔我们也去吃个餐馆,我抢单,他毫无意识;我再抢单两次,他竟习惯了;再吃完,人嘴巴一抹,先撤,候在外面,吸烟去了。我生了一场大病,住院的病房里连一双拖鞋都没有,首先买来拖鞋的,却是朋友。我不满了,愤怒了,质疑了。就在这个时候,我未来的丈夫,我未来孩子的父亲,突然出现了。
  共同的写作爱好为我们提供了见面机会,并且在一个讲习班相处了几个月。见面第一眼就有电闪雷鸣之感。但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已有未婚夫。他已婚有孩,孩子尚在襁褓。巧的是,我对未婚夫强烈不满意,他也是对妻子有强烈不满意。可是,我们如果动一动念头,就会犯下“生活作风错误”。第一时间,就用了错误的方式来处理错误的问题:故意不说话,故意躲避对方,强行拉开距离。结果抽刀断水水更流:即便借众人说话时候搭个话,即便跟随大家一起散步,即便在食堂同坐一个饭桌吃饭,都倍感甜蜜和兴奋。
  后来我无数次地回想,如果当年人们和社会,只要稍有一点点宽容度,只要容得下我和他,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大大方方,公开坐下来,喝杯茶,交流与分析一下现状与利弊、道德与良心、家庭与责任等等,事情应该不会走向极端。遗憾的是,当时立刻有人向组织告密,跟踪盯梢,领导找谈话,党团组织要求坦白交代,单位以除名加以威胁,作家协会派专人专案整黑材料,居委会窥探与监视,家人一哭二闹三上吊,父母介入生气生病。直至法院起诉,警方诱捕,他以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有不明就里的记者以为抓到大新闻,真名实姓跟进报道,所用文字都极具侮辱性,社会舆论一片喧哗。一夜之间,我和他的大好前程被断送,优秀青年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过同时,也有我们的朋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专打冤案的律师拍案而起主动接案,我忍泪含悲昼夜写冤情刻钢板油印材料,层层申诉,中院、人大乃至北京高院。那最初一刻发生的好感,仿佛一盏孤灯,微弱地温暖和照亮着持续了将近三年的官司,这场艰苦卓绝的官司最终打赢。
  那一个夜晚,他剃着粗糙的犯人光头,站在一张简陋的行军床旁——这是他进监狱后被离婚剩下的唯一财产,深情地对我说:“嫁给我吧。”我还能够说什么?唯有泪雨滂沱。 (摘自《立》)
&&&&&&&&&&&&&&
张小娴:谢谢你离开我(外一篇)
&&&&&&&&&&&&&&&&&&&&&&&&&&&&&
19:20 来源:广州日报 
  曾这样想过:当我老了,身体衰败,我会带着所有的积蓄,与心爱的人住进瑞士湖边一座美丽的温泉疗养院,每天做些舒服的治疗和按摩,泡澡,洗温泉,吃些美味的料理。夏末的早晨在林中散步,飘雪的漫长夜晚坐到温暖的炉火边,静静地望着窗外的雪花。在人生最后的一抹黄昏,看尽湖光山色、迟暮与晚霞。
  所有曾经痛彻心扉的离别,也痛不过人生最后的一场离别。到了这一天,从前的那些离别又算什么?有些离开,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走到生命的终点。
  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离别,才能习惯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才能明白没有永远的相聚,也才能看淡世事变迁?
  所有带着爱或者恨的离别,也是一次次痛苦的割裂。若做不到微笑道别、鞠躬离场,那么,是不是可以默然转身,憋住眼泪、鞠躬离场?谁叫你当初爱上了呢?总有一天,你会对着过去的伤痛微笑。你会感谢离开你的那个人,他配不上你的爱、你的好、你的痴心。他终究不是你命定的那个人。
  这辈子,能够相守固然是好,无法相守,只是因为不适合。有些你爱过的人的确只是生命的过客,他在你生命里出现,是为使你学会珍惜和付出,使你终于知道这一生你想要的是什么。当时的坠落,换来的是日后的提升。
  所有到不了头的恋爱终究是一种历练。那一刻,你的心碎了,溃不成军,却只能爬起来,擦干眼泪往前走。是有这么一个人,或者几个,爱得死去活来,只因为是他首先离开,是他首先告诉你,他不爱你了,而你却没有机会回头对他说这句话。既然这样,就当自己吃亏好了。
  我们接受生命里的许多东西,甚至所有,终归会消逝,离开不也是一种消逝吗?损毁的会重建,新的会取代旧的,笑声会取代眼泪……直到有一天,这一切骤然终结,没有笑声,也再没有眼泪。
  当你比现在老些,或是已经很老了,想起那个曾经离开你的人,想起那张在记忆里早已模糊了的脸,你会感谢他的离去,是他的离去给你腾出了幸福的空间。
聪明的女人懂得
18:47 来源:广州日报 
  l.于承诺,男人非常慷慨。男人一生向女人所许下的承诺,多不胜数,几乎连他自己都忘了。男人知道,女人的爱情,离不开承诺,没有承诺,就是没有将来。男人若不向她许下承诺,女人难免想到这个男人只求片刻欢愉。
  2.最好的丈夫,是让妻子享尽荣华富贵的丈夫。最好的情人是随传随到,而且每日令她有惊喜。
  3.女人在床上流的眼泪,比在任何一个地方多。男人在床上说的谎话,也比任何一个地方多。
  4.“一见如故”原来是很快跟一个异性打得火热的借口,而“你很陌生”则是向相恋多年的情人提出分手的理由。
  5.爱情正是—个将一对陌生人变成情侣,又将一对情侣变成陌生人的游戏。亲密心事永远不要栽培你所爱的男人或女人,你把他或她栽培得太好,结果只有两个——他从此看不起你或他给人偷了。
  6.无法厮守终生的爱情,不过是人在长途旅程中,来去匆匆的转机站,无论停留多久,始终要离去坐另—班机。
  7.婚姻从来不能用来挽救一段破碎的爱情,破碎的爱情只能得到破碎的婚姻。
  8.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9.聪明的女人懂得在男人两段最脆弱的时光下手,那就是他最爱她的时候和他对她最内疚的时候。
  10.男人和女人,一旦睡过,就会对对方有要求;有要求,就有埋怨;有埋怨,就有痛苦;有痛苦,就有怨恨。
&&&&&&&&&&&&&&&&&&&&朱鸿:长安之思
&&&&&&&&&&&&&&&&&&&&&&&&&&
19: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长安是中国的心
  秦王挥剑东进,统一了中国,宣告自己是始皇帝,不料秦有二世而亡。
  随之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都,享国二百余年,是大朝代。
  隋文帝发兵南下,结束了中国之分裂,当然属于伟大的君主,可惜隋也有二世而亡。
  随之唐高祖李渊建都长安,享国近乎三百年,也是大朝代。
  长安居中国疆土的中央。中国大地的原点现在仍在长安的范围内。北京时间,实际上也是由这个原点所测算。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最早是从长安传播的。世界不知道中国的时候,已经知道了长安。从长安所传播的中国也是最强大,最富裕,最繁荣,最浪漫的,是礼仪之邦。天下人谁不向往长安!
  长安文化弘孔子之仁义,取老子之清静,融释迦牟尼之慈悲,合乎大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正宗。它的开放性和宽容性,让天下人景仰。汉长安,尤其是唐长安,使长安文化充满了美。
  长安之得名甚早。春秋以后,中国出现了连绵二百余年的兼并战争,暗无天日。那时候,有一位智者见民苦难,凄惨,不可聊生,便将秦岭与渭河之间,或曰丰镐(西周文王所建丰京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在河西,镐在河东)之间的一个地方命之以长安。其处周之杜伯国,秦之杜县,虽小,仅仅属于乡之所聚,却表达了天下人对和平的切盼与深诉,也表达了对极权和苛政的抵抗。此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361年之后的某一天。过了几世,秦王嬴政之弟嬴成蟜封为长安君,食邑于斯。遗憾的是,秦始皇的天下并没有长治久安。
  长安是中国的心。
长安属于中国人
  长安是天子的城,一千余年,十三朝的几十位皇帝,开国于斯,拓疆于斯,祀神于斯,教民于斯,也哀于斯,死于斯,借黄土葬身于斯。
  汉军从长安出发,征匈奴于千里之外,从而把汉人的强大传播至西域以西,北地以北。唐皇帝坐长安,接受贡拜,万邦遂体验了唐人的繁荣。
  显而易见,无一次或数次之兴,便无复兴之谋。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盛世,才有现在的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昔日的盛世,当然是汉,尤其是唐。中华民族之复兴,以汉唐为参照,合情合理,也使自信和自尊有了源流。长安是汉的国都,也是唐的国都,长安的意义遂有十分的深刻和十分的丰富。
  唐代的青年,凡有志的,都希望往长安去,因为长安大存建功立德的机会,能封侯任相,光宗耀祖。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那时候赴长安的才俊。
  长安像温润坚韧的玉一样镶嵌在唐诗之中,唐诗像种子一样逢春开花,逢秋收获,把长安流布给子子孙孙,千门万户。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长安,遂使长安变成了一个象征。不管国都在东还是在西,在南还是在北,都可以用长安喻之国都。长安也变成了漂泊者的故园,读书人的情结,甚至只要喊出长安,就会想到晨曦中的宫殿和夕照下的陵阙。
  长安的形胜、史迹和遗址,尽是文化之宝,无不渗透着圣贤的寄托,并有灵魂在附。如此长安,当然属于中国人。也基于这样的逻辑,四海之内的中国人才连长安的残碑剩石也紧盯着,看谁在改变原貌,谁在制造危境,谁在暴毁。
  明清之西安府,中华民国之西安市和今之西安市,都是依长安而为城的。生于西安,在西安生活,在西安工作,应该感到荣幸,不过更应该感到一种对长安遗存的保护和承继的责任。西安人利用长安的形胜、史迹和遗址,其权利显然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属于包括西安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它们是前辈创造的,不是今之西安人创造的,也因为不惟今之西安人具利用的权利,后代也具利用的权利,遂须给后人留一些空间。任何对长安的损害和破坏,对长安的过度利用,以及作与长安意象和长安气派不相匹配的规划与建设,也无法向中国人交待。实际上,西安人为庇守长安形胜、史迹和遗址,素有非凡贡献。西安人懂得,长安的任何一片余辉都投射在自己的城上,长安的任何一片余香都飘荡在自己的城上,这会给自己的城增美。
  长安万岁!&&
(作者为作家、教授,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
王宗仁:阳光下拐杖也能发芽
&&&&&&&&&&&&&&&&&&&&&&&&
19: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听到这个故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取道日喀则到亚东边防连采访的行车路上。那天清晨,曙色初爆,喜马拉雅山之巅的皑皑积雪被霞光染得像红鲤鱼般饱满,于是,车窗玻璃上便聚集着这样一群嬉闹的红鱼。公路两侧的地上也满是一簇簇跳动的火焰,一派雪里透红的壮美诗意!红日逐渐升高,把自己的体温留给了青藏高原。司机小马触景生情地和我说,每次看到珠峰的日出,就会想起一位藏族老阿爸苦恋阳光的酸楚故事——红日普照众生,可是在大山与外界、古老与现实之间游离的某些角落,总会有些人和再简单不过的理想,存在着令人隐隐发痛的距离……
  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个不足10户人家的藏村,遥远,闭塞,根子是穷。几排简陋的藏式民房,沉默无助地塌卧在沟底的一块草坡上。挂在屋顶的经幡并不在意有多少人朝圣,只是在一点一点地消瘦着。刀劈一般直陡陡的崖壁紧凑地夹裹着村子,半崖的石缝间偶尔会有一两棵长不大的矮松提着蝙蝠似的双脚,冷冷地兀立着。远处的山泉悠悠而来,汇聚成一条细细的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站在沟底仰望,天是一条线,白云压山低。村里很少有日晒,只有日行中天,太阳才十分吝啬地给沟底洒下几点冷冷的阳光。日照时间又极短,仿佛只是一晃而过。村民们盼阳光盼得心切,他们好像总能听见太阳在说话,但就是看不见。四季的脚步总以落雪相伴,雪花几乎是天上飘飞的流云;夏日的温热还没有照到沟底的屋檐下,山畔的小草转眼就被雪覆盖,时令已成了冬。从沟底攀到塬上,也就二里地吧,其实并不算长,问题是那路弯弯曲曲,像麻花拧在崖畔上,窄而陡,步步走险。村人出一次沟所经受的提心吊胆能让人疼痛上好些天。多数牧人只得在沟里窝着,没法出门——爷爷奶奶都这样窝着,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也都这样窝着。他们说,这都是命呀!四周的枯草已被牛羊啃光了,只能苦苦等待明年春天再次发芽。反正有一把青稞就能填饱肚子,有一堆地火烤着就能取暖。日子怎么还不是熬!
  沟底村的牧民祖祖辈辈都在心里承受着一座沉重的雪山和一条深沟的双重傲视,他们心中的隐痛,只有当大山的积雪融化了,才能稍稍消退。村子原来的名字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了,大家送给它一个表达心愿的村名:盼日庄。看到阳光成了村里村外人揪心的愿望。
  住在沟底最深处的顿珠老阿爸尤其心烦意乱。老人70出头,他从娘胎出世就落了个跛腿,行动离不开拐杖。老人经常半跪在屋前的玛尼堆前,捋着一大把蓬满唇口的白胡须自言自语:“苍天大老爷,睁开眼睛看看我老汉这胡子吧,是不是因为见不着太阳才这么疯长疯白!”说着他松开攥着的胡须,任其散布胸前。之后,老人从跪着的十字路口站起,给玛尼堆又添上了一枚小小的石子。他希望玛尼堆快快变得高些,好让他能站在上面瞅到太阳。
  阳光照进盼日庄,是在10年前的那个春天,崖畔的邦绵花闪出红艳艳花瓣的日子。一队金珠玛米赶着牦牛驮着帐篷在沟底建起了兵站,他们是修路的解放军战士。那条进沟出沟的百年老路,眼瞅着就有了三变:弯变直、窄变宽、陡变缓。冰川暖暖地消融,沟底村转瞬就天宽地阔。通路的那天,自然是顿珠老人新生的日子,一辆军用吉普车早早地就等候在老人的屋前,他走了出来——真的,他甩掉了拐杖,是走出来的!两个金珠玛米搀扶着他稳稳当当地来到汽车前,老人并没有马上登车,却弯腰从玛尼堆上拔起一棵小草,说:“明天,不,我希望就在今天,这棵陪了我大半辈子的小草,能长成一棵树!”战士马上安慰他说:“老阿爸,你放心,有了太阳,还愁沙子长不成石头!”老人就爱听这样的话,听着心里熨帖!据说,那天老阿爸坐着汽车上沟后在大路上开心舒爽地兜了好几圈。又过了一些日子,他坐着金珠玛米的汽车,还到了一趟日喀则。老人的兴致浓着哩,他说还想逛拉萨城,若是条件允许,甚至要上北京呢!一位终日难见阳光的瘸腿老人终于走进了春天!
  两年后,我在日喀则办完事专程去盼日庄探望顿珠老人,不料他已在半年前因病离开了人世。在老人屋前,我看到了那根拐杖,一半埋进了土里。村民告诉我,拐杖没有枯萎,大家都在等待着它发芽!(作者为军旅作家、总后文学创作室原主任)
&&&&&&&&&&&&&
慧 慧: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姥姥”
&&&&&&&&&&&&&&&&&&&&&&&&&&&&
日09:53 来源:海南日报
&&&&&&&&&&&&&&&&&&&&&&&&&&&&&&&&&&&
&&&&&&&&&&&&&&&&&&&&&&&&&&&&&&&&&&&
& 倪萍 著《姥姥语录》书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姥姥,或许是姥爷,或者是祖父,总之家里总有一位这样的老人,带给你不一样的生活阅历,将自己平缓安静,享受生活的绝招教给你,把你放入自己最温暖的怀抱里,这份怀抱曾经你的父母享受过,现在你享受着,而且对你的疼爱,比当年对你的父母亲还要多。
  如林青霞在《窗里窗外》记录了姥爷,“只要姥爷你笑一笑”,字里行间带了点俏皮与可爱,又带着小女孩的童趣,让人觉得林青霞在姥爷面前,也是那么单纯。或许,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在姥姥姥爷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充满童趣的孩子。
  倪萍写的《姥姥语录》里,白岩松说过一句话:“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而这些老人,或许没有学历,但他们不一定没文化,他们充满睿智的言语,来自生活的语录,为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欢乐。那些看似平常却让人终生受用的生活大智慧,那些一言一行透露的真实朴素,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他人。
  倪萍有这样一位姥姥,倪萍的姥姥说话透露着生活的气息,但又充满了智慧,哪怕在我们眼里看到的平常的天黑,姥姥也有话说:“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关于说话,姥姥又说“人说话,一半儿是用嘴说,一半儿是用心说。用嘴说的话你倒着听就行了,用心说的话才是真的。”关于靠山,姥姥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来靠去你就发现了,最后你要靠的还是你自己。”
  倪萍的姥姥安享九十九岁高龄,她一生感恩生活、感恩生命,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况,都拿得起、放得下,始终保持一种淡泊自守、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
  与倪萍的姥姥相比,蒋雯丽的姥爷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行动,让亲情传承下来,让爱在蒋雯丽心中荡漾。从她很小的时候开始,蒋雯丽就与姥爷一起生活,年近八十岁的姥爷照顾她、帮她洗澡、喂饭、带她上学。虽然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真实让我们动容,而这样的姥爷与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姥爷一样,那么平易近人,那么呵护自己。
  2009年,蒋雯丽就用自己的特殊方式电影讲述了自己和姥爷的故事,《我们天上见》摘得了釜山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电影大奖”,在业内广受好评。浓浓的祖孙情感人至深,耐人寻味。而《姥爷》则用文字的形式,再次将自己对姥爷始终不变的真挚情感呈现了出来。姥爷去世后,蒋雯丽开始号啕大哭,似乎在跟自己的童年告别。“我想每个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童年,不愿意长大,但是你被迫长大,被迫去接受你不愿意接受的东西。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
  虽然我们被迫长大,但我们依然会记得那么细雨润无声的爱,这些爱让我们一生受用。
&&&&&&&&&&&&&&&林建刚:胡适与诺贝尔文学奖
&&&&&&&&&&&&&&&&&&&&&&&&&&&&&&&
日00:27 来源:新京报&
  1929年1月,身在北平的梁启超病危。在上海执掌中国公学的胡适得知此消息后,从上海赶往北京前去探望。然而,当胡适到达北平时,梁启超已经死了八个小时了。
  参加完梁任公的大敛,在与新朋旧友交往将近一个月之后,胡适于日从北平坐上了回上海的火车。在火车上,胡适遇见了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是瑞典著名的探险家。他因立志在中国探险而于1927年再次来到中国。不过,除了“探险家”这一身份之外,他还是瑞典国家学会的会员,因此,他还具有推举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资格。
  呆在中国的斯文·赫定一直想推荐一名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起初,得知这一信息后,与斯文·赫定比较熟悉的丁文江、刘半农曾分别向其推荐梁启超和鲁迅。
  对此,斯文·赫定曾托刘半农询问鲁迅的意见,刘半农则让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写信询问鲁迅的态度。1927年9月,在给台静农的回信中,鲁迅写道:“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于是,此事暂告一段落。
  然而,此时,梁启超已逝,诺贝尔文学奖是不颁给逝去的人的,而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不热心,于是,斯文·赫定想到了胡适。在火车上,斯文·赫定向胡适表达了希望推举其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意思。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曾有记载:
  “火车上熟人最多,有美国公使,有瑞典探险家SvenH edin(即斯文·赫定),有陈万里、杨宪武等。H
edin同我谈: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
  对于斯文·赫定的推荐,胡适也有自己的意见。同样在这一天的日记中,胡适写道:
  “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此后,据胡适日记记载,在日,胡适还曾与斯文·赫定、丁文江、翁文灏等在一起吃饭,不过,也许因为胡适对斯文·赫定提名自己为诺贝尔文学奖不太热心的缘故,两人似并没有谈到这一话题。
  虽然斯文·赫定在推荐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方面屡屡受挫,但他似乎一直不改初衷。1940年,斯文·赫定和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提名林语堂为诺贝尔文学家候选人。可惜,因为战争的缘故,这一年的诺奖并没有评选。
  再次发生联系,则是到了1957年。这时,斯文·赫定已死,海外已经没有人推荐胡适。与此同时,大陆轰轰烈烈的批判胡适思想运动刚刚过去,胡适在大陆已经臭名昭著,因此大陆也不会推荐胡适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957年,诺贝尔委员会似颇有意要在中国选一名文学奖的候选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居住在台湾与香港的知识分子非常关注。根据瑞典学院解密的相关史料,这一时期推荐胡适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是香港笔会。
  与此同时,台湾的知识分子对这一消息也非常关注。当时台湾的文学家余光中、何凡、孟瑶、林海音、琦君等人就联名给《自由中国》写信,要求推荐胡适为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在《建议推胡适先生为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这封信中,余光中等人写道:
  “阅报知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有意要中国推一名文学奖金的候选人。我们应该推举哪一个人去候选,本来并不太重要,因为候选不必一定就获选,何况选拔委员会自有其衡量的尺度。但是此时此际自由中国如果能有人得到这一项奖金,对于我们国家的声望地位,其影响实在甚大。因此,我们基于纯粹爱护国家的立场,不能不表示一点意见。我们和许多朋友私下谈论,均以为胡适先生为最适当的人选。”
  提名胡适为文学奖候选人,最大的困难与尴尬在于胡适并没有多少文学作品。因此,为了证明胡适可以胜任诺奖候选人,这篇建议书中还给出了提名胡适的理由。其中写道:
  “首先要说明一点:所谓文学奖金,‘文学’二字的范围应从广义解释。并不一定要单指创作的文学作品而言。大哲学家罗素是以他的哲学及逻辑而闻名世界的,何以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呢?那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也可以纳入‘文学’的范围内的原故。罗素的思想对人类影响很大,其文笔流畅清晰,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试打开剑桥英国文学史,霍伯斯、洛克、休谟、边沁,都有适当的位置。胡适先生在创作的文学作品方面数量上不够,但如果把文学范围放宽,胡先生仍是合格的。”
  除了这一理由之外,他们认为胡适的知名度也可以提高他获奖的可能性,这也是余光中等人推荐胡适的第二个理由:
  “胡先生在文学方面的建树,我们无意在此细说。六十岁以下的人几乎没有人未曾受过他的影响。白话文的通行,白话诗的写作,西洋文艺思想的介绍,都是他的功绩。他确是‘开风气’的大师。四十年来的文艺界,当然要推他为一个最重要的领导者。我们要推一个候选者,当然希望他能获选。胡先生在国际学术界是知名之士,中国人之能驰名国外者,首推两个人,一个是我们的蒋总统,一个更是胡先生。外国人之稍有知识者,无不知胡适博士。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之选拔得奖人,固要根据作品,同时也要顾到一个人在学术上的地位与造诣。以胡先生去候选,获奖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据这一时期的胡适日记,此时的胡适,正因为心脏病与胃溃疡而住院治疗,而且胡适的这场病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在这场大病之后,胡适就预先写了遗嘱,以防万一。
  虽然港台作家纷纷推荐胡适为诺奖候选人,但因缺乏翻译作品和胜任评估其作品的评委,胡适最终止步于第14名,没能成为诺奖得主。(作者为文史学者)
“我眼中的世界——舒乙个人画展”在巴黎举办
&&&&&&&&&&&&&&&&&&&&&&&&&&&&&&&&&日08:21
来源:文艺报
&&&&&&&&&&&&&&&&&&&&&&&&&&& 
 &&&&&&&&&&&&&&&&&&&&&&&&&&&&&&&
 图为舒乙作品《元上都草原》
&&&&“我眼中的世界——舒乙个人画展”近日在巴黎举办。此次展览共展出画作40幅,这些作品以描绘他眼中的家乡和世界各地的风貌为主。
  舒乙在生活中静观默察,以特殊的视角捕捉现实中的美丽。他的作品画面色彩鲜亮、生动活泼,常常将多种因素融合在一起,力图表达新意。
  本次画展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
&&&&&&&&&&&&&&&&
赛珍珠遗作手稿在美发现
&&&&&&&&&&&&&&&&&&&&&&&&&&&&&
日08:39& 来源:文艺报
  日前,美国各大媒体报道称: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的一部未曾出版过的长篇小说手稿——也是她的第44部小说,去年12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被发现,并将于10月22日在美国出版。
  赛珍珠作品失而复得和即将出版的消息,是由赛珍珠的养子、也是赛珍珠文学遗产的管理者沃尔什和即将出版赛珍珠小说的纽约一家名为“开路”的数字媒体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沃尔什说,这次发现的作品是一部完整的小说手稿,名为“永恒的奇迹”(The
Wonder),是赛珍珠1973年罹患癌症去世前不久完成但未及出版的作品,包括一份手稿和一份打印稿。开路出版社称,他们即将首次推出13部赛珍珠小说的数字版,包括《大地》《承诺》《分家》等。
  《永恒的奇迹》讲述了一个青年才俊兰道夫·科尔法克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而游历了纽约、伦敦、巴黎,但因为一项使命到了韩国的非武装地带后,却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最终也使他获得了爱情。小说通过个人的、也是虚构的方式,探索了宽容与人性等颇具赛珍珠风格的主题。据出版社负责人说,过去赛珍珠所有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在这部小说中都有再现。
  沃尔什说,自己在阅读小说时“感情很复杂”。一方面,阅读母亲晚年的作品使他有一种历史感;同时,他也为小说而喝彩,称这部小说绝对是一部“杰作”。 (郭英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耐让我大哥变成魔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