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到和兰花在一起起相片上写什么文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硕士论文】文字的图形化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海报设计中文字的图形化特征与艺术表现手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
“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和骷髅睡在一起(图)
& 10:57:55&来源:广州日报/水母网&
现年63岁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早年曾接受苏式美术教育,从事绘画和装置创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至今已近四十年,被认为是20世
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
Marina Abramovic - PORTRAIT WITH SCORPIO
Marina Abramovic
Gelatin Silver Print
2008《移动骷髅》Carrying the Skeleton
她将自己关在烟火腾腾的木房子里、她和骷髅睡在一起、她吞下了重度抑郁症患者才可以服用的药物、她坐在鲜血淋漓的兽骨堆上低吟悲伤的儿歌、她让锋利的匕首从自己指缝中如雨水般穿过……
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正在进行一场奇特的展览。它的主角是号称“行为艺术之母”的前南斯拉夫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这位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和艺术融为了一体。它惊悚、痛苦、奇幻、令人毛骨悚然……同时极其震撼、令人过目难忘。
作品偶尔温情
博物馆的中庭内放了一张木桌。展览的每一天,玛丽娜都会坐在旁边的一张椅子上。对面空着的另外一张椅子,观众可以随意坐在她旁边,想坐多久就多久。当然,她想把整个过程(共586个小时)拍下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作品,就像玛丽娜将这次展览命名为“艺术就是当下”。
来自纽约的 48岁的化妆师Paco Blancas在玛丽娜的对面整整坐了7个小时。“真奇怪,当你坐在那里,看着她的眼睛。你虽然知道周围人来人往,但是却完全看不到他们了。就好像整个博物馆里只剩下我和她两个人。好像我自己也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有一天,玛丽娜的前男友Ulay坐在了这张椅子上。
1988年,两人分别从长城的山海关和嘉峪关出发,在行走了四千余公里路程后最后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合,然后分手。这一分手的仪式同时也是玛丽娜的一个作品,被她命名为《情人——长城》。而今天,在MOMA的展厅内,当Ulay在她的对面坐下来,玛丽娜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们的手在桌面上紧紧相扣,这一场景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长城告别的一个延续,将整个开幕展推向高潮。
粗暴方显本色
玛丽娜的作品并不总是如此温情脉脉。事实上,用粗野、毛骨悚然、甚至病态来描述阿布拉莫维奇的身体行为艺术更加合适。
比如,她会坐在由1500个鲜血淋漓的兽骨组成的骨堆上,一边洗刷兽骨,一边低吟悲伤的儿歌,而在她的身后,则是她父母亲的影像投影(行为录像装置作品《巴尔干巴洛克》)。
比如,她会刻意让自己置身于某种险境——浓烟滚滚的木栅栏中,她被烧伤,昏迷、窒息,然后被人抢救出来;她还曾经站在一张桌子前,向观众奉献自己的身体。身旁的桌子上放着72件工具,包括一把枪、一粒子弹、一把锯子、一把斧子、一把刀叉、一把梳子、一根鞭子、口红、一瓶香水、油漆、小刀、火柴、羽毛、一枝玫瑰、蜡烛、水、链条、钉子、针线、剪刀、蜂蜜、葡萄、塑料、硫黄和橄榄油等。观众可以随意选取他们喜欢的工具,然后对着玛丽娜的身体做任何想做的事。在随后的六个小时里,玛丽娜的所有的衣服都被切碎,有人在她身体上作画,还有人划破了她的皮肤,有人帮她冲洗,有人给她化妆,有人为她加冕,还有人用上了膛的枪顶住了玛丽娜的脑袋……最后,这一“耸人听闻”的表演被一些看不下去的观众阻止了。
再比如,在这次MOMA的展览上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女人被挂在墙上,下面有个透明的自行车座在支撑着她;两个表演者背靠背,而他们的头发互相缠绕在一起;还有一个骷髅卧于裸体的女人身上,随着人体的呼吸上下起伏。
“这是纯洁的视觉感受,她们全身赤裸,但是给我的感觉却像正在观看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只不过,这一次它们是活生生地摆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来自费城的观众说。
但也有很多观众感到十分费解:“我只想问一下那个被挂在墙上的女人,她真的一点儿都不疼吗?”来自慕尼黑的设计师巴斯先生说。
痛苦是艺术之源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今年已经64岁了。这位戏称自己是“行为主义艺术老奶奶”的女人,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她1946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13岁的时候,父亲为玛丽娜找了一个“非正式的”画家教她画画。第一次见面,这位不知名的画家随手从大画布上剪下了一小块画布,把它放在地面上,扔上一点沙子,抹上一些胶水,再撒上些黄色、红色、还有黑色的颜料,最后浇上半升汽油,点燃它:“这是一个灿烂的夕阳。”她告诉小玛丽娜。
从那个时候起,玛利娜开始接受绘画教育,1965年至1970年她在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美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后来又在德国汉堡和巴黎美术学院深造。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她开始实践行为艺术,至今已近四十年。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一样都不喜欢,它们都暗示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让我感到惬意的唯一的力量应该是自主的能量。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玛丽娜表示。
编译/ 金叶 实习生 张海凤
  图片整理/水母网 刘家昌
&|&责任编辑:刘家昌
■ “烟台资讯365”让您随时随地用手机轻松掌握烟台最新鲜的事儿
■ 订阅方式:发送ytzx到&&
■ 取消方式:发送qxytzx到
■ 资费:0元/月 &&
■ 仅限山东移动用户
·····
·····
········
48小时排行榜
&增值许可证:鲁B2-号&广告经营许可证:鲁工商广字08-1685号&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烟台星云信息传讯有限公司 本站官方网址 鲁ICP备020006号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是,正方形的每个内角是,能进行密铺,说明一个顶点处的各内角之和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放在同一顶点处个即能密铺,即每个角放在同一顶点处使用次.
据题意,可有,化简得,当,时,有图:作图如下:
两种或两种以上几何图形镶嵌成平面的关键是: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任意多边形能进行镶嵌,说明它的内角和应能整除度.
3903@@3@@@@平面镶嵌(密铺)@@@@@@259@@Math@@Junior@@$259@@2@@@@四边形@@@@@@52@@Math@@Junior@@$52@@1@@@@图形的性质@@@@@@7@@Math@@Junior@@$7@@0@@@@初中数学@@@@@@-1@@Math@@Junior@@
第一大题,第5小题
第一大题,第11小题
第三大题,第2小题
第二大题,第13小题
第一大题,第10小题
第一大题,第23小题
第三大题,第10小题
第一大题,第5小题
第三大题,第2小题
第三大题,第2小题
第一大题,第13小题
第三大题,第2小题
求解答 学习搜索引擎 | 我们常用各种多边形地砖铺砌成美丽的图案,也就是说,使用给定的某些多边形,能够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既不留一丝空白,又不互相重叠,这在几何里叫做平面密铺(镶嵌).我们知道,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的和为{{360}^{\circ }}时,就能够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平面密铺的问题,其中在探究用两种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做平面密铺的情形时用了以下方法:如果用x个正三角形,y个正六边形进行平面密铺,可得{{60}^{\circ }}ox+{{120}^{\circ }}oy=3{{60}^{\circ }},化简得x+2y=6.因为x,y都是正整数,所以只有当x=2,y=2或x=4,y=1时上式才成立,即2个正三角形和2个正六边形或4个正三角形和1个正六边形可以拼成一个无缝隙,不重叠的平面图形,如图(1),(2),(3).(1)请你仿照上面的方法研究用边长相等的x个正三角形和y个正方形进行平面密铺的情形,并按图(4)中给出的正方形和正三角形的大小大致画出密铺后图形的示意图(只要画出一种图形即可);(2)如果用形状,大小相同的如图(5)方格纸中的三角形,能进行平面密铺吗?若能,请在方格纸中画出密铺的设计图.文字实录与图片展播:《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发布会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城镇化高峰论坛_学术活动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 文字实录与图片展播:《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发布会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城镇化高峰论坛
文字实录与图片展播:《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发布会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城镇化高峰论坛
作者: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 浏览:4 │ 时间:
&&&&& 高云(主持人,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副司长):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也就是201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低碳城镇化高峰论坛,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参加发布会的主要来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先生;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先生;原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先生;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先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先生、庄贵阳研究员以及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先生、巢清尘女士。
  参加发布会的还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闻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大概是25家媒体代表,以及我们来自中国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的专家以及部分作者,欢迎大家的到来。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依托两个部门联合建立了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连续5年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就是大家所看到的气候变化绿皮书,今年的绿皮书聚焦低碳城镇化为主题,围绕了低碳城镇化和气候变化适应展开,在今天的发布会上会听到关于绿皮书内容的介绍。
  我们今天下午的会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2013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发布会,接着是低碳城镇化高峰论坛。首先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介绍《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的出版情况。
  谢寿光: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受邀要出席第五部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发布,我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主编绿皮书的原创团队表示感谢,向支持绿皮书原创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改委,以及科技部等各方面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我们长期关注这部绿皮书发布和在国际上形成重大影响的中外媒体表示感谢。
  气候变化绿皮书首次发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响,当年这部绿皮书发布恰逢哥本哈根谈判前夕,我们主编潘家华先生把书送到了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的手上,而且成为了中国代表团在应对气候问题谈判时候的重要参考意见。自从那部皮书发布了以后,每年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前夕发布,围绕的都是年度国际共同关心的气候变化问题,在整个皮书系列针对性强,起点高,充分代表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我们尽管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国家还有各种评估报告,包括了我们刘燕华部长领衔的,但这是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气象局联合组建应对气候变化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这种声音它所形成的巨大的学术价值和作为客观的立场,应当说被国际社会已经广泛接受。因为这样从2011年开始国际著名的出版公司就开始给我们合作,第一本是我手上拿的绿皮书英文版,已经开始在全球发布了。
  出版不是简单的把中文转化,严格的按照国际规范和规则出版,能直接进入西方主流的学术话语体系。所以应当说它的影响力和价值是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扩大,因此每年一度的绿皮书发布,已经让我们中国学者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声音和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承认。如果说我们今天希望在国际上重大问题有话语权的话,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话语权,我觉得中国学者的声音和话语权已经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没有什么区别,某一些方面我们的声音更大,因为这样最近牛津大学出版社找我们商量,希望与潘家华的研究团队,除了这个绿皮书以外,创办一份英文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期刊,这样我们会有一个平台,可以直接的传递我们中国政府、中国学者的立场。我们将邀请国际知名的学者担任编委,符合中央现在关于我们进入国际化的立场,我希望我们的院长在这儿,局长也在这儿,希望可以得到支持,希望国家有关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新的这部报告发布恰逢其时,这个月在波兰召开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那么我们又有最新的成果奉献给会议,更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召开,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会做出部署。其中城镇化是一个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改革课题之一,应当说如何能做低碳型的城镇化,无论是中央还是各界已经达成相当的共识,所以这个研究团队把最新成果和媒体和世界分享,应当说是我们作为出版者是感到非常高兴的事情。我们很希望媒体对这部绿皮书,新发布的绿皮书都加以准确的报道,让它转换成大众更能认知的语言,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我们希望我们中国社科院和国家气象局密切合作,对我们出版社给予信任,我们愿意和课题组密切配合,真正把气候变化绿皮书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不只是一个皮书系列的品牌,更重要的是成为发布中国学者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成果和立场的最重要的声音。
  再次祝贺气候变化绿皮书的最新发布,感谢国家气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高云:绿皮书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传递中国声音和体现话语权的重要平台,非常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年以来,对这个绿皮书的支持。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伟光院长讲话。
  王伟光:尊敬的郑国光局长,大家下午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即将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之际,《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正式与大家见面了。我向为绿皮书付梓出版付出努力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全体作者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表示感谢和祝贺。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2012年多哈气候会议以来,中国政府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性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城镇居住人口已然超过50%。中国的城镇化已从城乡分割的二元型社会进入到了城乡一体,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如今,超过7.1亿人生活在中国的城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镇聚集,城镇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凸显中国城镇化不断深化、拓展和品质升华的进程。
  然而,回顾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外延模式,特征就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资源环境代价大,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城市病日益凸显,如交通的拥堵与低效、垃圾围城以及雾霾等等。未来二三十年,中国不仅要持续城镇化的规模扩张,还必须实现品质的提升,但耕地、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极为有限。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一体走低碳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着力点。中国提高城镇化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也要依托城市为空间载体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实现路径。
  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中期,城市形态可塑性大,必须引进新模式来建造低碳城市。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当中,一定要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锁定效应,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布局。与此同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给城市带来的气候风险与脆弱性也日益凸显。因此,需要对城市加强适应性管理,打造低碳韧性城市。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近10亿的中国人将生活在城市。面对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挑战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走低碳城镇化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致力于发展中国哲学社会事业,是国家学术研究最高殿堂,以深入研究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发挥党和国家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国家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今天发布的绿皮书系统分析低碳城镇化的背景、内涵、政策、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提出低碳是新型城镇化的最核心的刚性约束。城镇化的速度不是问题,如何避免被高碳锁定才是关键。城市建设要加强适应性管理和碳预算管理,打造低碳韧性城市。我想这些观点对于指导城镇化建设和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城市,一定会让生活更美好!
  高云:王院长对我们这次绿皮书的选题,为什么聚焦城镇化给了更好的一个阐释,我们请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讲话。
  郑国光:尊敬的王院长,各位来宾,我代表中国气象局欢迎出席发布会的各位来宾,衷心地感谢应对气候变化报告主编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以及各位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会以后还将召开低碳城镇化的高峰论坛,我预祝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大家知道从200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经连续5年组织编写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变化外交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和气候变化经济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读物,气候变化绿皮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成为了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品牌书籍。今天推出的气候变化绿皮书聚焦低碳城镇化,主要围绕着低碳城镇化建设和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回顾了过去一年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进展,展望本月召开的华沙气候变化大会,以及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气候环境问题,这是一本向国内外宣传气候变化科学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权威性材料。IPCC第5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评估报告已经发布,其他的工作组的报告和综合性的报告也将陆续的发布,IPCC科学评估的结论将正处于艰难阶段的国际气候变化的谈判产生重大影响,将对明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产生影响,将再次推动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
  刚刚发布的IPCC第一工作组科学评估报告――《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决策者摘要,以更多的观测和研究的证据证明了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确认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提到了人类活动导致了二十世纪50年代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个结论可信度进一步提高,可信度超过了95%。而且IPCC第一工作组的报告预测未来地球气温将继续上升,到本世纪末将再上升0.3-4.8度,海平面上升0.26-0.82米,并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报告还对全球两度温升目标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空间给出了一个评估的空间,就是说全球温升控制在二度以内,那么全球累计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应该控制在一万亿吨到一万五千亿吨以内,人类应排放了5400亿吨,给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空间是越来越有限。
  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形势更加严峻,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要求我们深入认识把握气候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不断丰富气候文明新内涵的征途中,扎实的推进生态文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的气象灾害,气候灾害越加频繁,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使得城镇化建设面临更大的脆弱性和风险。也就是说城镇化将对气候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气候环境对城镇化又带来很大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很大的风险。所以这次选题非常切合实际,必须走低碳城镇化道路。今年以来全国区域性的暴雨频繁发生,江南、贵州又遭受了台风,中东部的雾霾天气频繁,影响重,影响大,2013年1月-10月,全国的雾霾天气已经破了1961年同期最多,频繁的雾霾天气导致了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的下降,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所以这些极端的气候灾害和日益变化的气候环境,提醒着我们城镇化的过程选择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反过来气候变化对城镇化又有什么样的制约。因此,推进低碳城镇化就是在城镇治理和环境规划中协同考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与灾害的不同需要,转变传统的城镇城市管理的模式和自己的理念,进行适应性的管理与规划,打造低碳韧性的城市,通过选择一些技术较好,代表性、典型性强的城市,开展气候文明建设和气候适应性城市的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我国气候生态条件,气候文明发展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中国气象局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内的牵头单位,作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挂号单位和兄弟部门一起在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监测预警,灾害风险评估,气候服务等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研究和科学支撑方面有雄厚的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一起为我国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为参与国际气候变化的谈判将提供更加有利的科学支持,我希望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能够继续在气候变化与经济系统交互作用的机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学方面取得更加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科技支撑,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绿皮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感谢我们伟光院长,为气候变化绿皮书所给予的支持,才有气候变化绿皮书这样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最后预祝低碳城镇化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高云:下面我们请巢清尘研究员介绍一下气候变化进展与本书的框架。
  巢清尘:尊敬的王院长,尊敬的郑局长,我代表皮书的编委会向大家汇报一下绿皮书的总体情况。
  刚才实际上各位领导已经很详细的介绍了皮书的编委会组成单位,今年的主题是聚焦低碳城镇化,也是请了国内相关比较重要的一些专家参与编写。这是简单的这几年一个皮书大致的情况,以及我们每年皮书我们都会在国际谈判会前发布正式的发布会,今年主题是包括五个部分加一个附录,第一部分是总报告,即低碳城镇化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战略选择,第二部分是围绕气候谈判的一些热点关注问题,第三部分是围绕低碳转型的一些实践探索,第四部分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第五部分是通过一些案例做专题研究,最后是附录。
  我主要围绕国际气候谈判以及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做介绍,围绕低碳实践一会儿有皮书副主编庄贵阳教授做介绍。
  第一,9月底IPCC第5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正式发布,我给大家做汇报一下这个报告里重要的有三个方面或者说四个方面。关于气候变化这个事实,在气候变化的归因方面,以更多的基于现在的观测资料和模式的方法,归因了特别是近60年人类活动导致了60年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变暖,这个结论的信度从第三次评估报告66%到了第四次评估报告的90%,目前我们对这个结论已经信度提高到了95%以上。同时对未来的气候变化预估做了进一步的确认,温室气体继续排放会导致气候系统各方面的组份发生变化,包括刚才郑局长说温度、海平面都发生变化,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温室气体的浓度在飙升,今年我们已经陆续的监测全球有一些站超过了400PPM的情况。
  对未来的排放空间做了进一步的确认,把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累计排放的浓度和温升做了一个相关联,在不同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从33%-66%实现了两度温升的目标,全球排放空间未来从今年到本世纪末总的排放空间基本上只有不到五千亿吨到一万亿吨多一点的排放空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这个绿皮书里有相关的文章,对中国在这个大的形势下怎么来更好的发展低碳,也都有相应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在实现两度的温升目标,就是全球的基本上按照刚才的排放的总预算,那意味着全球峰值年在2020年左右,全球要减排。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也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不仅未来尽早实现峰值,同时我们自己很好的选择发展道路,今年的主题低碳城镇化道路规定了我们只能走低碳,这里包括了我们现在的可能性上,在一些技术和能力方面我们有相应的可能性,同时我们需要在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上得到国际上更多的支持,
  第二,下周华沙会正式开始了,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以后,目前只有16个国家未能很好的完成《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有22个国家完成了相应的指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完成的这个指标情况不理想。在去年确定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目前只有包括了欧盟、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第二承诺期的指标也是非常低的,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18%,更多一些发达国家,新西兰、日本、俄罗斯、加拿大,不加入第二承诺期。
  所以我们今年的华沙会议,应该说面临很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包括了从双轨到单轨的平台下,德班平台一个是聚焦2020年前的减排力度,一个是针对2020年后的整个气候制度的建立,那么在这里围绕2020年前减排的这个差距,谁来补充差距,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新的协议里,实际上在单轨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怎么做出新的界定,减排责任分担怎么确定,都是华沙会议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包括资金的相关支持,谁来出,包括一千亿的资金缺口,这都有很多的问题,那么在大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为排放的大国,以及我们作为经济总量已经处于全球第二位的这么一个国家,国际上对我们的预期比较大,对我们来说我们有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第三我想围绕低碳城镇化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这里简单的大家可以记忆犹新,高温热浪袭击了江南,包括了国土很大的一个地区,这里包括了高温日数可以达到一个月以上,高温的影响范围涉及19个省市,都在高温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最高的高温强度达到了将近45摄氏度,极端性的现象非常的突出,据我们监测有206个县,372次的日最高气温突破了历史的极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围绕城镇适应一些极端事件,我想我们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方面。
  我们再把视角推到去年,北京最记忆犹新的是7.21暴雨,当时我们正在开绿皮书的审定会,我们很多的作者都受到了暴雨的影响。去年721暴雨有将近80人死亡,造成了北京市的整个的经济损失达到了100亿以上,那次暴雨不管是雨量、雨势和范围以及极端性都很突出。这跟北京的近些年的发展造成的一些脆弱性的城市的发展不均衡,都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看再从国际的视角看对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启示,去年美国飓风的桑迪,对美国造成的影响很大,但是比较起来这次的强度实际上不是美国历史上最强的一次飓风,它的登陆位置比较靠北,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晚,但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仅次于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中国今年的台风我们不管是登陆还是登陆的个数都是达到了历史比较高的情况,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的台风还是有很多明显的一些变化特征,比如说我们的台风虽然说登陆的总的个数不是很多,但是强度是明显的增强,登陆的时间也是非常的集中,登陆的位置进一步的靠北,这里加强台风和飓风相关的风险管理,也都有很多值得总结的方面。
  所以从我们一些个例围绕低碳城镇化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十二五国家规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发展格局,郑局长强调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这里的相互作用,实际上随着城镇化进一步的加剧,特别是规模庞大的城市容易遭害灾害的损失。除了在适应气候变化里,我们更多的是避害,另外的一个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更好在城市的规划布局了,我们的皮书里以北京市为例,怎么利用北京的一些地形、风速、通风的条件、它的自净的能力和温度,打造适合北京发展的这种相应的布局和规划。这里包括了对我们首都核心的功能区,城市的拓展区和发展区,包括了一些生态涵养发展区,结合气象条件怎么更好的利用气象条件来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建设,这也为我们提出来了新的研究方向。
  大家都热议的一个问题,就是雾霾,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也可以看到的总的中国来说,霾在不断的增加,雾是一个减少的趋势。在地理分布来说东边东部地区是霾在不断的增加,西部在减少,我们看到大城市的霾的日数高于小城镇的日数,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局部地区可以超过一百天以上的霾的日数。实际上这种现象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在几十年以前三五十年以前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比如说大家很清楚的伦敦雾的情况,包括了美国,那么这里他们已经总结出来了一些相应的经验,治理的经验,这些经验和管理的这种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再进一步的借鉴和学习,那么这里就是下一步怎么能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区域协调,部门联动,长期重治,短期重防的思路体现,在我们适应城镇化的发展中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的汇报包括这些,感谢各位嘉宾的参会,期待明年我们再见,谢谢。
  高云: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庄贵阳研究员介绍一下低碳城镇化的一些研究情况。
  庄贵阳: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代表课题编写组对201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总报告的核心观点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做简单汇报。首先是有关低碳城镇化的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城镇化率,人类发展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会介绍一下城镇化进程中碳排放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走低碳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意义。然后给出中国低碳城镇化的宏观战略目标,最后提出打造低碳韧性城市的具体路径。
  201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的主题是聚焦低碳城镇化,如何聚焦低碳城镇化?那么十八大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低碳城镇化就是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集约、智能、绿色的手段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和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潘家华曾经给出这样的一个概念,低碳经济在一定的碳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我们说低碳经济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低碳城镇化就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那么我们理解的低碳城镇化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高的碳生产力水平,高的人文发展水平、较低的CO2排放水平以及低碳转型的阶段性,即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看中国的人类发展和城镇化的水平,我们看2011年的数据,中国的人力发展指数在全球是101位,和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多,是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距高人类发展水平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1.9%,那么和高人类发展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比较大,就是说中国要走向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再看人类发展指数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图。处于较高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这些国家和地区,比如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欧盟成员国和日本,他们的人类发展水平非常的高,那么碳排放水平比较高,对中国南非、印度和巴西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尚处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这样的一个阶段。那么中国目前的人均碳排放水平接近欧盟的水平,那么未来中国走向什么样的一个发展道路,比如说人类发展水平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碳排放水平是不是也会像发达国家那样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在低碳的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做出的选择。
  我们再看各国城镇化率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这样一个关系图,我们看发达国家那么随着城镇化率不断的增长,碳排放水平在增加,那么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处于一个稳定的这样一个水平。这说明城镇化率和碳排放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城镇化率的发展,碳排放上升,然后会稳定。那么这就说明城镇化进程中碳排放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的特征,我们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在它发展的初期和城市扩张期,它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能源、水和城市公用设施等建设过程,而城市成熟之后它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
  我们看全球的城镇化的进程,2011年全球的城市人口超过了50%,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这城镇化的速度都呈现一个飞速的发展状态。我们看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与规模,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09年做的报告,202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会增加3.5亿,相当于美国现在的全国人口,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达到10亿,会出现221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为此铺设道路面积50亿平方米,新建170个轨道交通系统,建筑面积达到400亿平方米,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是非常大的。
  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推进的方式是一个典型的粗放外延模式,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资源环境大,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高扩张体现在了土地城镇化快速人口的城镇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土地的平面扩张支撑。高消耗的表现为2012年中国GDP占世界的11.5%,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21.9%。从高排放的角度来看2012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世界的26.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3倍。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了十吨以上,因此,中国的城市现在绿色没有完全的实现,就已经处于一个高碳的发展状态,现在一直在强调雾霾的问题,水的问题,垃圾围城的问题,这些传统的污染物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的得到解决,中国已经处于一个高碳的发展状态。因此,中国走低碳城镇化的道路,为什么要走低碳城镇化的道路,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非常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以大量的消耗能源和资源为代价的,因此,一定要避免高碳排放的锁定效应。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寻求协同效应,要努力解决城市病的问题,还要提高城市的低碳竞争力抓住发展的先机,一方面吸引投资,增加就业,还要打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我们说低碳城镇化,我们要正确第认识低碳城镇化,那么低碳应该是城镇化的一个终极刚性约束,如果说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能源,绿色和循环都是可以实现的,那么化石能源的有效性决定了低碳是最终的刚性约束。
  我们经常讨论说城镇化的速度快和慢的问题,我们认为速度应该不是问题,如何避免高碳这是关键,适度的城市规模可以避免城市病的发生。还有一点很重要,那么城市的发展有产业支撑。
  我们的这个报告当中给出了中国低碳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总体战略目标,比如说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二氧化碳排放应该115亿吨人均是8吨左右,这是报告当中给出的一个总体的发展目标。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的风险,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人口密度更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规划的滞后,这些原因决定了在发展中国家,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城市面对气候变化风险来临的时候有越来越大的脆弱性,根据OECD报告显示,全球气候风险最高20个城市有9个在中国,宁波、福州、天津、厦门、广州、香港、湛江、上海和深圳,有气候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要对城市的气候变化风险做出防护,加强适应性的管理。那么什么是适应性的管理,就是指对气候风险进行管理,以减少系统的脆弱性,增强城市系统风险防护的能力。一方面加强软防护的能力,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等,在硬件方面加强气候防护基础设施,交通、防洪工程,应急通讯,救灾物资储备和避难场所等等。
  我们聚焦低碳城镇化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低碳韧性城市,低碳韧性就是在城市治理和规划设计中,要协同考虑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的需求,采用适应性管理的理念,实现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城市目标,建立灵活应对广泛参与的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机制,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作为制订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建立市场与政府结合的灵活事实机制,推动低碳韧性城市的试点建设,加强政策研究和技术支持。我的汇报就是这些,请大家批评指正。
  高云:谢谢庄贵阳研究员,按照议程我们绿皮书发布的环节到这里了,下面需要进入低碳城镇化的高峰论坛。现在请潘家华所长主持下面这一段。
  潘家华:尊敬的郑局长、刘部长、苏司长,各位领导、下面我们进行下一个时段的议程,就气候变化国内国际重大问题做一些交流和探讨,他们的真知灼见必将为我们深化认识应对气候变化当前的困境和出路。让我们首先邀请国家发改委气候司苏伟司长,就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困境和出路权威的给我们指点,大家欢迎。
  苏伟:谢谢潘教授、郑局长、刘部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今天这样的机会来参加我们2013年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和低碳城镇化高峰论坛这样的会议,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都把这个绿皮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都做了一个很好的介绍。我也感觉到相关研究对我们进一步做好下一步的工作还是非常有借鉴的意义。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代表发改委气候司对这项工作,对绿皮书的发布,对高峰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对相关单位一直以来对气候变化,对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关注、支持,表示感谢。
  再过几天华沙会议将于下周召开,从这周的礼拜三开始,可能参加华沙会议的同志陆陆续续就去波兰了。为了推动华沙会议能够取得实际的成果,那么上一个周我们在杭州举行了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四国的第17次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也是通过这个会议进行协调各有关国家的立场,与会各国代表一致认为华沙会议成为一次落实已有共识的这样一次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进程中形成的一些重要的成果,主要是应该督促发达国家能够,特别是发达国家要履行已经达成的共识,兑现做出的承诺,特别是发达国家根据它的历史责任和科学的要求,要率先减少他们自身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是基于历史责任的考虑,发达国家也有责任一方面自身减排,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的支持。
  资金问题是这次华沙会议的核心问题,我们讲华沙会议是一次履行的会议,落实的会议。最核心的主要还是看在资金问题上,能不能取得进展,取得突破,所以在华沙会议资金是一个关键。资金的问题有没有进展,有没有突破,关系到了华沙会议的成败。资金主要是关注什么问题呢,刚才我听巢清尘主任提到了,兑现哥本哈根以来发达国家做出的两个主要的承诺,一个是年3年快速启动资金总共每年100亿,三年300亿这个要兑现,兑现没有兑现,说法不一,各有各的说法,发展中国家说没有看到钱,发达国家说钱已经出了,现在搞不清楚,现在谈判要求增加透明度,到底这个钱出没出,花了没有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发达国家政治承诺,2020提供资金的规模相当于一千亿美金,这个实际上远远没有落实,虽然在哥本哈根会议宣布了,但是实际上在谈判的过程中没有开始如何来落实,你现在快速启动资金完了以后,2013年的钱没有任何一家发达国家的国家做出确切的承诺,更不用说是到2020年达到每年一千亿这样的目标,所以说谈判我们强调解决资金提供问题、缺口问题,你要提出一个明确的计划,你要从每年一百亿能够逐渐扩大增资,增资到每年一千亿的规模要有明确的说法,不能说这2010年一百亿,一直是一百亿,2020年突然到了一千亿这不符合领导人所做的政治承诺,实际上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朝向每年一千亿的目标过渡,每年要递增,在这个基础上加一百亿这样的规模,那么至少2013年应该说从三四百亿,从三百亿的规模往上涨,这样才能使人们能够比较可信的来预测到2020年可以实现一千亿的这样一个目标,所以说这样的问题是华沙会议可能继续要讨论争吵的问题。去年多哈会议没有解决,所以今年这也是一个关键,虽然华沙会议主要还是一个落实,但是落实的核心还在于钱,没有资金其他的都是空谈,那么如果说没有资金的落实,那么气候谈判进行过程中的互信很难得到加强。因为已经有的承诺你不履行,已经有的共识你不执行的话,那么这个进程没有任何的可信度,所以说面临很重要的信任危机。
  还有比较现实的要设立绿色气候基金,绿色气候基金和这一千亿还是有关系的,绿色气候基金我们不希望它是一个新的空壳子,希望做实事,华沙就绿色气候基金如何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得到相应的资金的注入,使绿色气候基金尽快发挥作用,这是华沙会议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绿色气候基金也有它自身的理事会,理事会也作出了决定,9月底在巴黎开会的时候,开了理事会,那么决定了至少明年五一之前资金注入进程完成,五一之后陆陆续续的开展相应的支持活动。当然了这个能否实现这样的目标,还取决于发达国家有没有这样的政治意愿,当然了确实也是经济上还是比较困难,整个全球经济都不是很好,特别是发达国家欧洲、美国危机一直在继续发展,那么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兑现它的承诺拿出钱,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另外一个方面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可能这个东西不能老等,等你的经济好了再拿钱很多的为时已晚,所以华沙会议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落实公约还有它自己的规则,自己的程序,还是希望华沙会议能够本着缔约方驱动,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的推进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的落实情况,那么华沙会议还有一个重点的问题就是京都议定书的问题,虽然多哈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的修订案,只是发达国家做出了一种政治上的承诺,承诺号执行第二承诺期,法律制度的建设来讲需要有一个比较确定的法律效力,希望所有的《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可以批准,发达国家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有确定性。
  对发达国家《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指标,各方面不是很满意,去年达成了一个目标,发达国家平均到2020年就是作为一个整体大致相当于比1990年下降18%,欧盟是承诺了20%,但是这个目标实际上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因为欧盟根据最新的欧盟自己公布的数据到2012年底,欧盟已经排放相对于1990年已经减少了18%,所以说它等于今后的8年的第二承诺期里,不需要做任何的措施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说这是不可行的。多哈会议也是一个政治的妥协,首先把这个第二承诺期确定,所以大家也就是先认了这个目标,同时也加了一个尾巴,下一步到了2014年发达国家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他们应该提高的减排指标的力度,重新回顾,通过这样的进程提高他们的减排指标。
  今年到了2013年底,如果说2014年开展这项工作的话,可能华沙会议上对这件事情有一个大致的安排,这样子才能把2014年如何提高发达国家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那个减排指标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程序和进程。至于说结果怎么办可以再谈判,至少这个进程明年要启动,要有一个相应的规则和安排。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除了参加联合国的气候变化谈判之外,国内来讲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还是继续高度重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快低碳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的重大机遇,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我国正处在一个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一个阶段,我看绿皮书的主题是聚焦低碳城镇化,所以城镇化将逐渐取代工业化成为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领域。工业的排放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可能相对来说趋于稳定,甚至会走向一个稳中有降的一个相对来说中长期的趋势。
  城市包括城市建设,交通,是未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的一个重要领域。最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和低碳试点省市建设工作,虽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确实在这个低碳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高碳的城镇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过度依赖资源要素的投入,能源资源消耗增长过快,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愈演愈烈,雾霾的问题和城镇化密切相关,真是要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和宜居城市,环境和大力质量的问题确实需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中央国务院对雾霾问题高度重视,前不久国务院出台了治理雾霾的十条规则,这也是在采取这样的措施,可能对整个城镇化的发展要有一个宏观的综合考虑,我想三中全会会专门研究城镇化的问题,也是中央除了改革之外,城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事项。
  实际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能不能实现取决于能不能走一个可持续的,低碳的,绿色的城镇化的进程。为加快对城镇低碳发展道路的探索,我们先后选取了两批42个省市组织开展了低碳试点工作,在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项目中专门设置了低碳城镇化问题研究课题,我们潘老师是一个主要的承担者,希望通过对地方试点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希望能够总结出一些我国城镇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原因,比如说温室气体排放考核的约束性不强,这是对我们气候变化工作提出的要求,导致了部分的地区领导干部低碳发展意识薄弱,也是涉及到了一个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对如何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问题,中央已经把这个问题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领导班子教育实践活动讲话里,点的非常明确,今后的导向非常明确,不要再去追求发展的速度,还是要把环境质量和大气的质量能够有一个宜居的环境。
  如果说以后对河北考核的话,看你的环境改善了没有,生态是不是建设好了,有没有根本的转变,如果说还是这样,虽然说你的发展速度很快,还继续这样高污染,高排放的这种模式的话,可能对他们的评价考核方面会有很大的问题。所以也是一个要转变,一个是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从转变发展的理念入手,现在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试点,通过对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分析,可以找到一挑新型低碳、高效、可持续的低碳城镇化的道路。
  面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加快推进低碳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从城镇体系布局,城市功能布局,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等各个层面加强总体设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和政策支持,避免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碳排放的锁钉效应,在具体的工作中重点考虑以下六个方面。
  一个是空间布局的合理,我们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的规模,发展的重点,科学引导城市群的建设,加快发展中小城镇,形成大中型城市和中小型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除了做好城镇间的空间布局,还要做好城镇内部的空间布局,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空间的浪费,居住区与办公区分离,交通不便和拥堵的问题。在土地利用凸现节约、实现用地总量控制等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坚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两手抓,把推进低碳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有机结合,控制两高行业过快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建筑交通绿色低碳化,建筑和交通是城市,包括城镇地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源,通过建立和实行低碳相关标准和标识制度,大力推行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鼓励引导绿色低碳建材的生产消费,严格建筑拆分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出行体系,完善优化城镇慢行交通体系,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等。
  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推进低碳城镇化要求提高能源水、土地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全面推行循环性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城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发展城市矿山,开展垃圾资源化、规模化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可再生能源广泛的应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带来城镇居民用电增长,如何满足城镇居民的用电需求,又避免碳排放大幅度的上升,成为城镇化必须解决的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做好城镇规划与能源规划,大力提升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和规模化的利用,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加快普及太阳能的热水利用。
  六,消费模式低碳转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倡导低碳消费模式,不仅将从源头上改变高碳产业生态,还将有效刺激低碳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理论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低碳意识,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低碳环保产品,刺激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减少商品过渡包装,公共机构率先树立低碳形象,反对浪费的模式。
  下一步继续推进低碳试点省市的相关工作,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对试点工作当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加强对低碳城镇化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鼓励课题承担单位加强与低碳试点省市的联系,抓紧政策措施的制订出台,努力扩充配套资金来源为相关工作开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潘家华:苏司长这次前往华沙任务艰巨,一方面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资金,现在发达国家让它出钱也是很艰难,不仅发达国家不出钱,减排的力度不够,效果也是很差,这得推他们一把。我感觉咱们苏司长这次去华沙任务艰巨,而且苏司长对我们城镇化的低碳问题也提了很多真知灼见,而且在政策层面提了很多好的设想,他提的这样一些问题应该说我们有科学支撑,也有我们刘部长的坚强后盾,我们刘部长长期从事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科学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好的思想,好的措施,下面我们就请刘部长发言,大家欢迎。
  刘燕华:刚才苏司长讲的很宏观,国际国内的这是一个大的部署。我想就绿皮书的发布谈一些想法,我刚才看了看,绿皮书写的非常之好,而且是瞄准了城镇化的问题,中国走低碳道路,这都是中国发展的一些方向,所以我想谈三点体会。
  第一,这本书谈的一个问题是城镇化,同时提到了一个新型城镇化道路。这里值得我们去思考了,新型的新,新在哪儿,所以说现在人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谈论很多,有的谈了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绿色城市,现在的名字很多,不管是什么名字,有的谈手段,有的目标,有的是功能,今天我们谈的是低碳城镇化,那么它是什么方向呢?指的是什么呢,我理解低碳城镇化它是下一步城镇化发展的途径和方向,这是低碳。我们老说城镇化带来很多的城市病,为什么发生了城市病,它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结构粗放,我们生产模式,消费模式是很粗放的,特别是在能源消费上,它是一个槛,所以低碳问题可以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所以说谈到了低碳城镇化,要给它的低碳城镇化定位,潘所长你们做的这个做的很好,我觉得这样就省着,就是免得名字很多,目标不一样。
  第二,低碳城镇化到底它的目标在哪儿,我们说低碳的时候不得不想雾霾,不得不想南方高温,其实这个都与气候变化有关系,也与我们的发展方式有关。比如说咱们讲的这个雾霾,就是说今年的雾霾显得特别突出,遍布了中国东部十几个省,南方很多的城市也是有雾霾,涉及人口六七亿,雾霾发生的地点主要城市密集区,雾霾天气对社会经济建设造成了影响,对健康造成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前几天的雾霾报纸上说了,很多人戴口罩,戴防毒面具出来,我小时候戴口罩是因为冷防寒的,现在是防污染的,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雾霾天气是由于能源病,这是我们发展过程中能源出现了问题,我们的雾霾天气我们的生产结构出现了矛盾,或者说我们的体制机制出现了矛盾。所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必须要治的,应该说这种雾霾天气的形成是我们的高碳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这种高碳模式再发展下去,雾霾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或者说会越来越严重,老百姓在城镇生活初衷不一样了,我们想健康,想提高生活质量,所以说我们现在有一个基本的结论,高碳的发展模式与环境的严重污染,还是同根同源同步,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同时解决,这样低碳发展道路也是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迫切的诉求,所以低碳发展的道路应该是老百姓的根本愿望,也是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一个根本需求,低碳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的发展更是如此了。
  第三,中国城镇化现在进入一个高潮期,城镇化今后二三十年城镇化是一个高潮期,也是一个中国进行深度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期。所以改变什么呢,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同时改变粗放的经济结构,还要改变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我说一个数字,说明我们是粗放的,2012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11.4%,但是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的25%,就这一个数字就说明了什么呢,就是说中国目前的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是说明我们粗放了。这个数字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说走低碳发展道路,不是说非常遥远或者说是遥不可及的,低碳发展我们有很大的差距,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或者说在世界的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过程中要重新的定位,我们有很大的低碳发展的空间,就是说这种低碳发展应该说主要还是集中在城镇上,这么大的发展空间落实在了城镇,城镇的人口超过了50%,而且就是说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走低碳道路还有很多的空间,还有很多的潜力。
  最后一个观点就是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可行的,所以我就是从你们的报告我得出这点体会我觉得挺好,你们的报告可能对每一个人都有所启示,可能对每一位媒体你们要解读的时候,你们也可以解读出一些他们报告的实质内容。最后谈完了三点体会就完了,最后还得对这个绿皮书的发布表示祝贺,祝你们绿皮书一年比一年好,谢谢大家。
  潘家华:刘部长长期支持指导关注我们绿皮书的编纂,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刘部长刚才讲了这样一些观点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对我们认真低碳城镇化非常有意义。下面我们有请长期在国际层面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发展和研究的我们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高级资深顾问,杨富强博士讲话,大家欢迎。
  杨富强:谢谢潘家华所长,刚才苏司和刘参事已经把大纲讲完了,我觉得好像后面我发言的余地很小了,我们来分享一下看看我做这样的解读对不对。
  第一,我认为绿皮书出台时间非常好,恰逢其时。因为我们下面很快有两个比较大的事件,一个是周末我们要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因为我不是官员,也没有小道消息,但是我敢肯定新型的城镇化必然包括在里面,所以我们来聚焦城镇就和我们新的城镇化和气候变化还有我们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这些还有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四大指标就联在一起了。
  第二就是气候变化,我们每年都出,所以说今年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它有一个背景。这个背景为什么很重要,我们来看世界的发展形势,在世界应对空气污染和其它的生态冲击的时候,它的城镇化基本上是进入到了65%-70%,就是这么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那么现在国外的城市又在应对气候变化,它已经是完全城市化了,也就是说城市化率有70%-90%,我们讲一个平均数80%来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新的城镇化要从城镇化率50%起步,如果说按照报告里所讲的,2030年要达到65%、70%,那么我们问我们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国外那种发展的路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二氧化碳,我们的空气污染和其他的污染还要继续加重。但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路径来更好的应对呢,我想这个绿皮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从框架上,从理论上,从指导方面给了我们很多重要的启示。当然我们在以后的问题上呢,还要把它做细,把它做的能落实能够实施。我们的城镇化正在工业化和工业化后期过渡,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事情,空气污染,还有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仍然继续,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路径,这个路径我认为我总结了一下绿皮书有这么五点。
  第一点就是绿皮书指出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2025年左右,就是说当我们城镇化的时候,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增加,但是我们城镇化水平只有到62%到65%之间,我们就能克服国外将近80%的时候出现的问题,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提出来,所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限制,那么这种限制就要求我们,我们在城市化里应该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特大型城市像北京、上海、重庆、天津,他们最起码二氧化碳的峰值应该在2020年或者之前,那么大城市应该在2020年-2022年,中等城市就是地级以上28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应该在2025年,600多个县级的城市应该在2025年以后,但是不能太远,这样的话我们绿皮书提出来的2025年就是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指导的方法,我们来应对这个气候变化。
  第二点就是我们既然要应对气候变化,要走聚焦城镇,那么低碳的城市必须要有低碳能源供应,这点我们国家恰恰在这个方面做的很不好,也很不够。第一个就是我们的煤炭70%,我们的城市里的能源供应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所以说我们没有很好的很清洁的能源供应,我们不能达到一个清洁的、低碳的、生态的宜居的城市。所以我们应该在我们的发展方面,我们要对煤炭实行总量控制,国务院应对空气污染的行动计划里已经讲了,所以我们对城市里煤炭的总量控制,应该加以限制,然后更好的利用我们的天然气,但是天然气我们进口也需要,也带来能源供应安全的问题,但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呢,就是怎么样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应该做好,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城镇化里应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说要发挥地方和政府,更好怎么把煤炭高效利用,更好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以及在某一些地方可以利用核电。
  第三点我觉得就是高耗能产业应该怎么发展,我个人认为现在因为我们的城镇化还得继续发展,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很多的钢铁,需要水泥,还有需要建材,是不是我们现在高耗能的产业,是不是还得继续发展,七八亿吨的钢产量还得在往上走,我觉得现在就是我们在城市里要把高耗能产业退后。就是在一些超大型的城市要再工业化,要紧跟世界的潮流,美国提出来再工业化,我们的这些大型城市里再工业化,要把那些高耗能的产业退后,到郊区?不是,到我们附近的比如说北京退到河北,要到更远的地方,更边远的地区他们的城镇化才有一个经济发展的依托,现在国内企业要到国外去,这个要慎重的,中国还得继续发展,所以说有一些东西要退到不可能发展经济,没有依托的地方去。空气污染和我们碳排放峰值退的更远,这些城市还要新型产业化,把依赖的增长点拿掉。化解高耗能产业,所以说我认为现在的产业产能可以支撑我们的城市化,而不是说大家所理解的我们还要更多的投资在这些高耗能的产业上。
  第四点是交通。交通的问题我觉得对城市里面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污染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排放源,现在我们2012年我们进口的石油达到了58%,但是情况不是这样的,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每年还进口了将近一亿吨的石油产品,几千万吨的石油产品,如果换算下来的话我们整个石油进口是67%,这个是很严重的。另外我们的天然气现在是28,那么它的增长将是一个飞速的增长,所以说在交通方面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创新的观念,在城市的交通除了公共交通以外,我们是不是混合动力,还有电动车,还有其它的比如说我们的氢气汽车,我们的其它方面我们也是很好的考虑。
  第五点绿皮书它有一个很大的亮点还不是一般的亮点,就是对城市的适应问题和应对韧性的问题,第一次非常全面的提出来,以前很多的低碳城市都讲到了这些问题,但是没有讲到应对的韧性问题。大家看到北京每年来水下雨就洪灾,但是我们更重要的就是说今年你洪灾了明年是旱灾,明年没有水你怎么样,我们城市的问题显现出来了,所以说这里看我们的这个书里谈到了韧性的问题很重要。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说,如果说中国这样子的雨季放在国外去,会形成中国这样子的城市内涝吗,我想是不会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的基础设施方面,还有我们的公共设施,比如说公共卫生应对这些问题还是很差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很好的来进一步的研究,所以说我也想向建设部来推荐我们的报告。
  最后,我想谈一下就是我们如何结合,我们在这里跟气候司我们谈这个低碳城市,我更想谈的就是低碳生态城市。就建设部在搞生态城市搞的轰轰烈烈,风风火火,我们这里是搞的低碳城市也搞的旗鼓相当,但是我觉得这两个要结合。它的结合跟我们一样,减碳会产生很多的效应,减碳也是减少PM2.5的排放,在我们的近期里,迫使城市转型更重要的抓手是什么,不是碳,而是空气污染,谢谢大家。
  潘家华:谢谢杨博士,杨博士曾在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工作,所以他讲的很有高度,很有深度,抓手提的非常好。刚才郑局长说我们现在雾霾天气实际上已经是跟气候变化有非常明确的关联了,下面我们请国家气候中心宋连春主任,就气候变化和雾霾有关的一些科学认知方面,给我们做一个演讲,大家欢迎。
  宋连春:大家下午好!各位专家和领导从国家的战略层面谈了很多很好的观点,就是如何发展低碳绿色以及城镇化的建设,我想跟大家从科学的层面说说,我们国家的极端气候事件的一些观测事实,以及如何来应对,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
  我们对全球的灾害做了一个统计,包括每次灾害造成了一百人以上的死亡,或者说造成了十亿美元的损失的灾害,大家可以看出来,显然全球极端的灾害发生的次数在明显的增加。刚刚发布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什么大家对应对气候变化谈的很多,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了,造成了我们的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五次报告里指出了极端的事件在增多,这是全球范围,高温发生的频率更高,时间更长,陆地的强降雨在增加,有的地区干旱强度更强。
  我们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气候呢,我们是一个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表征就是旱季和湿季分布明显,大家看这张图,巴黎、伦敦、北京基本上都是同纬度的,每年的降水量五六百毫米,人家的降水量分布是每一个月都是四五十毫米,我们北京就是七八月份,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造成了我们的年际变率大,拿北京来讲一年降雨量可以1400多毫米,最少的一年有200多毫米差了5倍,所以说从自然气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气候质量应该说在全球来说是比较差的。加上全球的这种变化,加上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承载体发生了变化。我们做了统计,气象灾害在中国占了所有自然灾害的71%,每年平均的话我们因为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是3700多人,经济损失二千多亿,最近十二年占了GDP的1.1%,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好多极端事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的跟全球趋势一致,有的有中国特点。比如说极端的低温事件,就是发生概率小于10%的这种事件,我们叫做极端事件。
  中国的极端低温事件2006年以来减少非常显著,但是大家可以看出来2007年以后极端低温事件有比较轻微的小幅度增加的趋势,高温事件显著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温事件增加了很多。
  大家可以看出来极端的最低气温破记录,基本上集中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但是高度破记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本世纪到了2011年-2013年,这个破记录的总数超过了上个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极端的高温事件在发生。影响中国最严重的前十位的,区域性的极端的高温事件,大家可以看出来十大事件当中,极端高温事件有5位是在本世纪,最强的就是今年发生的,高温覆盖范围最多的时候达到了200万平方公里,极端性很突出。区域的极端低温事件来看,前十位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这个跟全球趋势一致。中国的极端降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把24小时日降水量破历史记录的我们做了一个分析,这个破记录的站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是越来越多了,暴雨的站数也是越来越多,这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挑战。
  我们把综合强度前十位的降水做了分析,有7次是发生在最近20年,可以看出来我们极端的降水这种变化的新特点,7.21特大暴雨我就不细说了,日降水量超过了百年一遇,充分说明了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变化。第二个方面我们干旱的地区我想我们干旱的区域性的干旱也是在加剧,红颜色是干旱在加快的地区,从中国的西南到华北甚至是东北,我们的干旱的日数都是在增加的,近60年干旱的频率和受灾的面积都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
  影响我们台风的强度也在增加,我们是把12级比上的台风个数做了一个变化曲线,本世纪显然登陆我们国家12级以上的台风和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一个变化,14级以上的增加了1.4倍,今年我们已经有30个台风形成,有9个在我们国家登陆,这种信度在中国来说是一个低信度的,我们做第三次评估是中度以上的信度。我们的雾的日数在减少,霾的日数在显著的增加,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今年1-10月份,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红颜色的都是和常年相比都是增加的地方,那么我们很多的地区跟常年同期相比的话,偏多了4天以上,甚至我们的江苏1-10月份霾超过了10天,霾的日数增加,雾的日数增加,总体上说霾增加的日数比常年更多,常年平均12天,今年1-10月份已经达到了49天,所以说雾霾的问题也是一种极端事件。过去我们可能关注的比较少,那么这样的一种极端事件,当然这个污染肯定是元凶,但是给我们的气候背景和气候条件也是有关系的,全球的气候变暖也是很有关系的。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最大的风速是下降的,降水日数在减少的,那么这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污染物的沉降,所以说造成了一旦有这个污染源的话,这样的气候条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分析了主要京津冀地区PM2.5的变化,最高的在京津冀,其次长三角,再次珠三角,我们和郊区比较的话,城市显然重于郊区的。未来的温度继续进一步的上升,特别是会带来极端的暖事件增加,冷事件减少,高温热浪持续时间更长,对中国来说我们利用最新资料做了评估,根据不同的IPCC的排放情况,未来中国的温度变化上升是1.3度-5.2度比全球高,全球是0.3-4.8度,那么这个温度上升的过程中,极端的高温增加的幅度比平均的温度大。高温日数根据我们的模式预估,将进一步的增加,对降水来说还是有一些区域性的变化,或者说区域性的差异,那么不同的排放情景,应该说我们的预估降水量在增加,但是我们的增加最显著的地区是西北,华北和东北,所以说就是我们国家的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的地区,这是模式预估的结果。
  随着降水的增加,未来极端的降水时间也会增加,我们把对最大连续5天降水量进行预估的话,大家可以发现在中排放的情况下,那么最大的连续五天的降水量可能会增加10%,这是极端的降水事件会增加,根据已经发生的这种极端事件的变化和预估的未来极端事件可能发生的变化,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觉得加强极端事件的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特别认知自然变率和认为引起的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些变化特征,认真分析我们的承载体的脆弱性和暴露度,加强灾害的风险管理,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
  减少灾害的方法很多,减少暴露区,增加恢复能力,加强转型,降低脆弱性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我们气象部门在灾害的风险管理有很多的事件,特别是对灾害风险的识别技术,包括了灾害的风险区划,怎么降低风险,我们预警预报的发布,我们法制的建设,包括城市规划的一些可行性认证等等,当然了还做了一些风险转移的探讨。我想这里非常重要的一位,就是说提供无缝隙的天气气候的预报预警服务,从小时制度到应急响应,到四季的气候预估,应该有一些科学的信息,预报预警的信息可以提供给社会经济各个部门,我想这个非常重要。
  第二个重要的就是对灾害风险进行区划,我们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季风气候,本身灾害很重的国家,加上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脆弱性的增加,那必然是对灾害进行风险区划的,我们这里有一些案例,比如说暴雨和干旱,台风,看看哪一些地区是最高风险的地区,这个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科学分析评价气候承载力,气候决定了资源环境容量的核心因素,你一切的东西都是建立在了气候的基础上,我觉得对水资源的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充分考验到气候承载力,充分在评估气候承载力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科学的谋划和规划,减少灾害的风险。我们宁夏的农业生产的问题,我们分析了脆弱的地区,我们总结的原因就是因为气候,你的农业人口,你的耕地面积超过了它的气候承载力,不能养活这么多人,通过城市化或者说产业升级,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这就是一个科学的体系。
  石羊河的问题,我们看一下它的水怎么来的,主要就是麒麟山的雪水和冰川融化,凉州需要水,维持这个城市的发展和生存需要12亿的水,怎么办呢?只有开采地下水,现在地下水打到了200多米的水井了,地下水的循环破坏掉了,这种资源不可持续发展的,不可能不造成荒漠化,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如果说采取适应的一些措施以后,那么不仅不需要在地下水进行过分的开采,而且还有可能恢复地下水的评估,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气候承载力评估以后形成措施非常重要的例子。
  我简单给大家介绍到这儿,谢谢大家。
  潘家华:谢谢宋主任,这些数据都非常有震撼力,都是客观的,科学的观测的事实,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的个案和案例我们都是亲身感受的。非常感谢前面几位资深专家对我们皮书和相关问题做出的非常精辟的解读和一些信息观点。我们现在还有一些时间,我们想利用这样的一个机会,我们的学者、媒体和其它的与会人员进行交流,向我们在座的皮书作者,特别是我们的专家大家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请教的,大家可以提一些问题,或者说是谁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做一些讨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看看有什么样的一些问题。
  中国天气网:我想问一个数据的问题,咱们书里提到了中国在2025年前后碳排放达到峰值,这个数值已经公开发布,被相关部门认可的吗?
  潘家华:这个数字是官方性质的,还是学者性质的,还是一种分析性质的,我们是不是请皮书的庄教授。
  庄贵阳:应该是我们这个皮书提出的观点,还不算是官方的观点,我不知道刘部长怎么看。
  刘燕平:官方没有说过。
  潘家华:这个问题有一定政治敏感性的问题,我们的作者长期做这方面的工作,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有一些研究,而且他从技术层面做过一些论证,这样的论证应该说我是没有受到官方的授权,也不代表官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皮书我们是绿皮书不叫白皮书,如果说是白皮书的话那是官方的正式表述,我们应该说绿皮书还是属于我们为了绿色所进行的一些分析和我们自己的一些观点。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二十一世纪经济报的记者,我对刚有一点很感兴趣的就是雾霾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这里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科学怎么样的,我不清楚,希望有一个解答。
  潘家华:刘部长说了雾霾和我们的排放应该叫同根同源同步,咱们请刘部长解答一下。
  刘燕华:气候变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了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造成了极端天气,这是我们认识气候变化的一个基本标志。但是二氧化碳排放是来自于哪儿呢,是来自于能源的使用,就是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在化石能源过度使用的同时,它排放了很多污染物,那就是说化石能源在使用既对二氧化碳进入空气有贡献,同时也对环境污染有贡献。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气候变化与环境的这种污染还是同根同源的。
  潘家华:因为都是源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如果说二氧化碳控制住了,那么这样一些PM2.5排放就少了。
  香港文汇报:杨老师提到了城市退后的问题,要退到一些偏远的地方,这样的问题会不会使一些更偏远的地区出现高耗能的产业环境更容易破坏,新的环境问题就会出现。
  杨富强:这个问题有可能会产生,这是大家关心的,比如说北京和天津,我们的一些高耗能产业退后,以前到了密云或者说郊区了,现在你要再退到河北,河北不欢迎你了,因为自己的负担很重,如果说可以远一点可以帮助那里城镇化的发展,那边的城镇化发展不是完全照搬,就可以有资金让当地更加的清洁化。我们的特大型城市什么时候达到峰值,我们的中小城市达到什么峰值,各地区应该有指导性的意见,我们讲宁夏,那么宁夏要有碳排放的指标,现在发改委气候司正在考虑在十三五期间要对各个地区提出碳排放总量控制,那么这个概念再延伸下来,就是说我们现在不仅要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提,要求环保部把各个地区的环境容量提出来,这样子的话就可以限制,不然大家担心我们的污染源跑到其它的地方去了。
  潘家华:杨博士讲的非常有道理,我们工业布局和人口布局,相对来讲现在确实过于集中,特别是集中在了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现在造成的雾霾问题也是从点到面。但是刚才我觉得文汇报的记者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我们杨博士提的退后应该不会到西北地区去了,因为西北地区没有水,也没有相应的市场,所以说从经济上来讲,资源不会往那去,应该是在有环境容量承载力的地方,。
  今天的高峰论坛到此结束。我提议我们大家一起对郑局长、刘部长、宋主任、杨博士,还有我们高司长、巢主任的精彩的演讲表示衷心地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上海博扬品牌策划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只因单身在一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