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三首古筝怀旧金曲99首,快报上来吧

  1983金曲前传:迟来的春天(1)  1983年度十大劲歌金曲获奖名单  1《今宵多珍重》陈百强  2《渔舟唱晚》关正杰  3《倦》叶德娴  4《激光中》罗文  5《愿你继续醉》陈美龄  6《一段情》钟镇涛  7《赤的疑惑》梅艳芳  8《交出我的心》梅艳芳  9《迟来的春天》谭咏麟  10《常在我心间》关正杰/黄露仪  劲歌金曲季选最受欢迎奖:《常在我心间》关正杰/黄露仪  劲歌金曲季选最受欢迎奖:《今宵多珍重》陈百强  日,一家免费收看的电视台在香港开播。  当时,香港已经有一家电视台,叫“丽的映声”,它就是今天“亚视”的前身。“丽的”当时是有线电视,最初每月每户收“电视费”25港元。这个数字在今天勉强够吃一顿中饭,但对比1971年的统计数字我们就会知道,有线电视在当时的香港绝对是奢侈消费:那一年,香港家庭收入中位数为708港元。  免费电视台的好处就是架起天线就能收看,不用交钱,香港人通称这家电视台为“无线”,它就是今天的TVB。  TVB的创始人有三个,一个不为人知,一个广为人知,一个是刚刚离去的传奇。  不为人知的那个是祁德尊爵士。他是个英国人,因为服役到了香港,“无线”开张时他还是“和记”的老板,1975年“和记”由汇丰银行接管,1979年转售给了李嘉诚。  广为人知的那个是利孝和。他的父亲利希慎是那个年代港澳有名的“公烟(鸦片)大王”,而他本人则被称为“铜锣湾地王”。利孝和是“无线”创办初期的董事会主席,如今“无线”搞台庆时经常请出来做嘉宾的“利太”,就是他的夫人。  1980年利孝和因心脏病去世,“无线”的主席换成了第三位创始人,他就是那位传奇:人称“六叔”的邵逸夫。  邵逸夫以前是玩电影的,所谓“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说的就是他的邵氏王国。不过,这时的六叔已经把主攻方向转向电视业。对这个转型,当时很多人说六叔不务正业,但现在看起来,他是位相当精明的商人。全港总共只有90家影院,如果纯粹依赖本地市场,一部电影能收回成本就算不错。以当时的条件,投资电影盈利的办法一是对海外发行,二是在本地控制院线。不过,院线这东西有钱就能玩儿。1985年,杨紫琼的前夫、富豪潘迪生的德宝公司接手了邵氏的在港院线,立即与嘉禾、新艺城并肩成为香港上世纪80年代三大电影公司,可最后怎么样?1992年就歇业了,邵逸夫聪明地在邵氏院线还值钱的时候找到了有钱的接手人。  在众多关于邵逸夫的传记作品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他一生的两个关键词:眼光和精明。  邵逸夫的眼光在于他经常能提前十年看到未来的市场。别人投资电影的时候他买地、建片场,别人建片场的时候他在培养导演和演员,别人卖电影的时候他在全球各地建院线,他的电影王国还没走到巅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军电视业。  若说邵逸夫的精明,就在于他太懂传媒和香港本地市场了。  香港的娱乐,观众喜欢什么,投资人就玩什么。当年邵氏影业的两大王牌李翰祥和张彻,一个玩风月,女主角都是肉弹女星,一个搞武侠,主演的衣服动不动被对手抓破,对手太菜就只好自己主动撕开,总之导演要想方设法让主演露出各种肌肉,说白了都是对观众的口味。  精明的邵逸夫自然明白香港本地的电视观众想看什么。1978年郑少秋与赵雅芝版的《倚天屠龙记》应观众要求改拍了结尾,到了1979年的《网中人》,更是让观众投票,“顺应民意”地让欧阳佩珊被利斧劈死,成全周润发和郑裕玲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到了1980年,“无线”与“丽的”有过一次电视大战。当时,“丽的”的几部电视剧收视率奇高,为了和“丽的”抢观众,“无线”的做法简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将正在播出的电视剧《轮流转》腰斩,立即启动新节目。“腰斩事件”开了香港电视史的先例,也使《轮流转》成为唯一一套没有结局的剧集。但这部电视剧成全了几个人,演员阵容就不必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5个编导里,有一个叫杜琪峰,13个助理编导中有一个叫王家卫,还有一个《新水浒传》的导演鞠觉亮。  争观众、抢市场是个砸钱的行为,以邵逸夫的精明,分蛋糕不如做蛋糕。在1971年,他这边当着“无线”的股东,那边又用自己手中的邵氏影业和“无线”合作,创办了艺员培训班;1973年,“无线”又开始举办香港小姐竞选。两项“投资”下来,“无线”不仅把娱乐圈做大,还培养了一大批日后香港影视圈的天王天后。  邵逸夫在“无线”的操作手法,实际上和他玩电影的时代差不多:抓住观众口味就抓住了客户,造星就有了票房保障,两下结合,造出来一个巨大的娱乐市场,也造就了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十年。
楼主发言:36次 发图:0张
  1983金曲前传:迟来的春天(2)  香港资深音乐人黄霑先生曾将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黄金十年”被他称呼为“滔滔两岸潮”时代,而之前的十年(年)则为“我系我”时代。“我系我”是黄霑的名作《问我》中的一句歌词。这首歌在当年很红,和它有关的事物几乎都可以载入香港文化史。比如,它出现在1976年的香港电影《跳灰》中,这部电影被视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先驱,还有人说它是香港电影中首部真正的警匪片。但《问我》再红,也只能屈居《跳灰》的电影插曲位置,因为主题曲是经典中的经典——《大丈夫》。  《问我》的演唱者陈丽斯也是个传奇人物,现在所谓一夜走红的歌手若是扒起来大多有蛰伏多年的龙套生涯,可当时刚初中毕业的陈丽斯是在酒吧玩票的时候被《跳灰》的投资人萧芳芳选中的,由此,大部分的资料里误以为她是1979年从“丽的”的艺员训练班出道的,忘记了她在进入娱乐圈三年之前就大红大紫过。有一首《问我》垫底,她也没必要把精力放在当歌星上,刚20出头就退出娱乐圈了,可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唱了几年,竟然又唱出一首名作——1976年,前一年的“香港小姐”冠军张玛莉唱了一首电视剧主题歌《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她也是这部电视剧的主演;转年,陈丽斯翻唱的时候改了歌名,1981年又被叶德娴翻唱——《明星》,悼念张国荣活动的不二之选。  《问我》的歌词现在经常被媒体用来缅怀黄霑,因为它与黄霑个性中的豪气、洒脱相合,是其一生风骨的写照。但黄霑用“我系我”来定义年的香港粤语流行乐坛,并不是说其时的香港乐坛有多豪迈,相反,香港本土流行音乐在这十年才刚刚起步,更准确地说,它在这个阶段才有了“我系我”的独立性。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乐坛根本没有粤语流行歌的位置。  这与香港地区的社会结构息息相关。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香港是典型的殖民地商港,社会阶层泾渭分明,上层大部分是外国人,还有少量的华人富商,下层则是本地的佣工、劳工。且不说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就说这两类人生活中所用的语言,他们的文化都是没法调和的。上层听的是欧美音乐,个把贵族兴许还欣赏一下歌剧,而下层人的音乐娱乐形式是现在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叫粤剧。  2002年,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把终身成就奖颁给了白雪仙,虽说这种奖项的得主都是功成身退的老前辈,但很多资深影迷乐迷还是摸不着头脑,在骨灰级粉丝的提示下才弄明白,她就是哥哥十分喜欢的“任白”中的白雪仙,她和另一位任剑辉珠联璧合,是风云一时的粤剧名伶。如果不是在1999年纪念任剑辉逝世十周年的活动上张国荣开腔唱过几句《帝女花》,大部分人也许这辈子都很难听到这种地方戏曲。  那个年代很多歌手都学过粤剧,唱《上海滩》的叶丽仪就是学粤剧出身,罗文后来更是唱过粤剧。现在很多张国荣的歌迷能听出他早期的唱腔有些“板”,不如后期那么随性洒脱,还以为是录音条件或者唱片监制的问题,其实,如果联想到罗文、叶丽仪那种字正腔圆的唱法,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们都是受到粤剧粤曲唱法影响的——黄霑先生的论文中说,粤剧粤曲的唱法,是要把曲词每个字的首韵、腹韵和尾韵全部清楚唱出,它和日后出现的非常注重咬字的“广告歌”,一起影响了粤语流行曲的唱法。  粤剧在上世纪50年代逐渐式微。这与香港人口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有关。抗日战争之前,香港人口大概只有22万,但在抗战打响后,香港涌入大量避难民众,1941年的人口数字暴增为160万,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时快速下降为60万。1950年,人口数字又飞速上升为220万。显然,以上的人口数字像电梯一样窜上窜下,是和国内局势有关。十年后的1960年,香港人口达到301万,有统计说这其中有100万的偷渡人口。1970年,香港人口接近400万,到了1979年,香港人口达到510万。  大量的外来人口除了偷渡的就是避难的,他们对本地的粤剧粤曲没有兴趣,在1950年前后,大上海的娱乐工业逐步搬迁到香港,姚敏、陈蝶衣等音乐创作人到香港定居,同时而来的还有白光、姚莉等歌星。这批歌星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上海滩五大歌后之一的“电台女王”张露,她就是杜德伟的母亲。  这样,国语流行曲进入了香港,占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半壁江山。  另外半壁江山,则是欧美流行曲。尤其是1964年披头四巡演到香港后,迅速在年轻一代人中兴起了英文歌的热潮,罗文、许冠杰、谭咏麟、林子祥都组建或参加过唱英文歌的乐队,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1983年入选“无线”第一届十大劲歌金曲的就有一首关正杰和黄露仪合唱的《常在我心间》。这首歌其实就是猫王的《Always on My Mind》,在那一代听惯了欧美流行乐的港人心中,虽然是填了新词,但曲调却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所以,《常在我心间》很有人缘地获得了这一届的观众投票奖。  资深的歌迷尚能知道关正杰是谁,但对黄露仪实在陌生。其实,这个名字在那个时代已经非常红了,1979年黄露仪的英文专辑就获得香港唱片业协会的金唱片奖,日后她的英文唱片竟然超越了外国歌手,在台湾创出外语唱片发行纪录。对很多不习惯听外语歌的歌迷来说,唱英文歌的黄露仪绝对是个陌生的名字,直到1987年的《雪在烧》、1990年的《哭砂》——黄露仪就是黄莺莺。
  1983金曲前传:迟来的春天(3)  这些老牌唱匠都是唱英文歌起家的,这至少可以说明,香港本土流行音乐在起步时就很艰难。但是,变化很快就来了。这种文化上的变化也是必然要来的,因为在香港人口暴增的背后,香港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大转型。  仔细分析一下年的香港人口数字,我们就能发现另一个问题:除去罗文这样的100万偷渡客,杜德伟这样的本地出生人口数字几乎与1950年的香港本地人口数持平,有统计说1979年时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39%。这组数字说明,战后自然出生的香港新增人口差不多超过了他们的父辈人数。  这组数字隐藏着一个诱发香港社会结构转型的根本因素:在香港人口总量中处于中坚位置的青少年群体,与父辈的偷渡、避难不同,他们是纯正的香港生人。  如果说以前来香港定居的人经常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感,内心中存在“外来客”的身份焦虑,从而与香港本地有文化隔膜的话,那么,新增的这么一大批人口天生没有这个心理负担,对他们来说,自己就是“香港人”,香港就是“家”。父辈的文化来自五湖四海,搞得五花八门甚至格格不入,可对他们这一代来说,从睁开眼睛起就接受了这种多元文化,并会很自然地认为香港这个“家”本来就是这么丰富多彩。  很多学者曾经分析说,这批香港人在迫切地寻找着属于香港本地的文化,寻找着自己的声音,由此粤语流行音乐开始了起步。其实,真实情况很可能恰恰相反。这些人年轻、活跃、富有激情,而这样的年轻人又占了社会总人口的四成,他们像鲶鱼一样在多元的香港文化中窜来窜去,必然会迅速填平以往香港社会各种外来文化之间的沟壑,形成一种融合后的新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批年轻人要做的不是“找”一个并不存在的本地文化,而是由他们作为主力军“创造”本地文化。  很快,本地文化的声音唱响了。  1974年,也就是“我系我”时代的第一年,“无线”投拍电视剧《啼笑姻缘》。在以往的很多年里,电视剧有主题曲,但没有主题歌。《啼笑姻缘》的编导就是王晶的父亲、老戏骨王天林,他想弄出一首主题歌来,于是找到了作曲人顾嘉辉。  他们当时希望用粤语填词,创作一支粤语歌曲。填词人很好找,著名的粤剧编剧、曾经和白雪仙合作整理《帝女花》唱片版本的叶绍德自然是不二人选。可演唱者让他们犯了难,担心观众不能接受“老土”的粤语歌。选来选去,他们选中了仙杜拉。仙杜拉是个中英混血儿,本名叫梁玉姬,她曾经与一位高山族的歌手阿美娜(Amina)成立过女子组合The Chopsticks ,通常被称为“筷子姐妹花”,主要演唱欧西流行曲,但这个组合在1973年解散。选择仙杜拉的理由是她以前唱英文歌,而且衣着打扮非常前卫,用这种“洋化”的歌手搞一搞平衡,别让观众们骂就算不错。  这或多或少说明了当时他们对粤语流行歌没有信心,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首歌马上流行了起来。《啼笑姻缘》的旋律结构是AABA,A和B就是现在音乐节目里经常会听到的“主歌”(Verse)和“副歌”(Chorus),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流行的曲式,从《啼笑姻缘》后成为了流行音乐创作的标准曲式。顺便说一句,《啼笑姻缘》电视剧中有位演员叫周吉,他就是香港电子乐大师周启生的父亲。  和《啼笑姻缘》粤语歌同一年,许冠杰的《鬼马双星》也红到爆棚,新一代的香港年轻人迅速认同了香港本土的音乐文化,这两首歌也奠定了粤语流行歌曲的文化地位。  现在有媒体报道说,1973年“无线”播出的郑少秋版《烟雨蒙蒙》是香港史上第一部带主题歌的电视剧,其实这是个讹传。1972年“无线”的《星河》才是第一部,但它的主题歌是国语歌曲。而1973年的《烟雨蒙蒙》只有主题曲,电视剧播完了之后才填词让郑少秋演唱,并灌录了唱片,由此才出现了粤语的《烟雨蒙蒙》歌曲。这样说来,仙杜拉的《啼笑姻缘》才是香港音乐史上第一首粤语电视剧主题歌。
  马克下,感觉会火
  1983金曲前传:迟来的春天(4)  从这首歌开始,影视剧开始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当时没有CD,没有MP3,更没有现在商业街上这么多高音喇叭,听歌的途径无非就是广播电台和电视。电台的传播方式比较简单,1978年香港电台主办了第一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显然是时代的必然。但是和电台相比,影视剧对歌曲的流行起到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一方面,影视剧一播就是半个月,只要旋律不那么复杂,剧演完了歌儿也就会唱了,另一方面,电台毕竟是针对香港听众的,而影视剧集却可以对东南亚发行。  因此,早年的“金曲”中大部分是影视剧主题歌就不足为奇了。比如1978年第一届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中有7首歌是电视剧主题曲或插曲,其中不少还是“无线”的剧集,而前5届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50首歌里,粗略算起来有5成是电视剧主题曲,这还没算电影插曲。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办了5届后,香港本土流行音乐就已经顺利地完成了“我系我”时代。在这十年中,电视媒介捧红了郑少秋、汪明荃、关正杰、罗文、叶振棠、甄妮等歌手,而新一代歌手也在蓄势待发。  这不能不说回邵逸夫“造星”的手段。“无线艺员培训班”和“香港小姐竞选”两个活动,给影视界培养了大批的演员和幕后精英,但邵逸夫又把眼光瞄在了刚刚兴起的香港流行乐坛上。1971年,“无线”就成立了“华星”娱乐有限公司,最开始只负责办演唱会,顺便为“无线”代理唱片发行。到了“我系我”时代最后一年的1982年,“华星”成立了唱片部和经理人部,签下了第一位歌手陈美龄,她就是1983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愿你继续醉》的演唱者。  之后的一年内,华星连续签下了罗文、陈洁灵、甄妮等成名歌手。现在看来这都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华星”签下了两位当时并不出名、但日后如日中天的巨星,一个是张国荣,另一个是刚刚在“新秀歌唱大赛”中夺冠的梅艳芳——这个比赛就是“无线”举办的,说起来邵逸夫其实还是在造星,只不过他培养的不是演员,而是歌手。  手中拥有“华星”这样的唱片公司,拥有“无线”这样的电视传媒,恰逢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经过“我系我”时代的十年淬火,已经成为香港娱乐文化的主流,那么,以邵逸夫惯常的手段,在1983年推出“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显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这第一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有一首歌似乎可以为这个流行音乐盛典命名——《迟来的春天》。  《迟来的春天》在谭咏麟的众多金曲中,传唱程度并不很高。但细想起来,他最早在内地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国语版本,拗口的粤语版在当时还不被大部分内地听众接受,像《水中花》、《爱在深秋》的粤语版多少还有人能唱出来,但像《夜未央》的粤语版《梦仍是一样》、《像我这样的朋友》的粤语版《争气》、《难舍难分》的粤语版《今夜情为证》,又有多少人记得住歌词呢?  其实《迟来的春天》谭咏麟也唱过国语版,但那要到1991年了。而1984年,内地早就有人唱过,并且红遍大江南北,盒带销量达到180万,据说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流行乐歌手诞生,唱这首歌的人叫周峰。  所以,《迟来的春天》我们可能不熟悉,但它的旋律,却早就家喻户晓。2013年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陈明又一次唱了这支国语版:《梨花又开放》。  这一届谭咏麟仅有这一首歌入选并得奖,对他来说,1983年是“迟来的春天”,多少还有点春意料峭的意思,下一年他爆发似地入选十首歌曲、凭着三首歌横扫5座奖杯,立即一片春意盎然。而对香港乐坛来说,1983年更是“迟来的春天”,虽然比香港电台的“香港中文十大金曲”晚了5年,但这个迟来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将香港流行音乐带入了一个以电视传媒为主题的时代,暗示着香港流行音乐的春天。  说1983年是个春天,对一个人来说恐怕有点哭笑不得,因为,这一年他破产了。  这个人绝对是个狠角色,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目睹过父亲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可以说“东山再起”这四个字他完全不陌生,简直就是他的人生基因。  等他用短短三年爬起来后,香港娱乐圈便迎来了今天的大鳄——他就是杨受成。
  为第一届第一首金曲的演唱者Danny马克。
  1983情歌时代:无敌是爱(1)  1984年度十大劲歌金曲获奖名单  1《零时十分》叶蒨文  2《爱在深秋》谭咏麟  3《似水流年》梅艳芳  4《天籁》关正杰  5《再度孤独》甄妮  6《无敌是爱》甄妮/许冠杰  7《偶遇》林志美  8《Monica》张国荣  9《爱的根源》谭咏麟  10《幻影》谭咏麟  最佳作曲奖:《爱的根源》 作曲:陈斐立  最佳填词奖:《爱在深秋》 填词:林敏骢  最佳编曲奖:《爱的根源》 编曲:卢东尼  最佳唱片监制奖:《爱的根源》 监制:关维麟  最受欢迎男歌星奖:谭咏麟  最受欢迎女歌星奖:甄妮  金曲金奖:《爱在深秋》  劲歌金曲荣誉大奖:徐小凤  1984年,有一桩事件可以肯定载入香港流行音乐文化史。  当然,这两年香港乐坛的大事件太多。梅艳芳刚一出道就到日本踢馆,在东京音乐节上获得亚洲特别奖,甩掉了“徐小凤第二”的帽子,唱片《飞跃舞台》打造了东方麦当娜的形象,隐约露出了天后的面目。  几乎同时出道的是叶蒨文,注意,不是叶倩文。这位未来的歌坛天后根本不识谱,而且当时的中文水平相当可怜,会说,可识字水平跟白云大妈差不多,看张报纸都费劲,写字更是不靠谱。她唱粤语歌的方法是林子祥教的,而林子祥的方法更不靠谱——把英文字母拼注在汉字上来发粤语的音——说穿了这是个笨小孩学英语的法子,向来要被老师批评的。可这样的人硬是当了歌手,刚出了一张唱片就获了1984年第二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  顺便说一句,只有一张唱片就能拿金曲奖的歌手还有一个,以后会说到,而不识谱的歌手也不止一个,听传闻说,有个叫曾轶可的会创作,我们姑且认为她识谱(奇怪的是识谱的人唱不准?),而绝不是传闻的说,尚雯婕真不识谱。  说回来,1984年的香港,和梅艳芳、叶蒨文一样迅速奠定了巨星地位的是张国荣,《Monica》一夜之间红遍全港。1984年第二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的整个舞台就是让《Monica》给掀翻的。平心而论,哥哥的这一次《Monica》,很难说是这首歌的LIVE版本中最好的。因为现场简直没法好好欣赏他的声音,每一次到“Monica”的时候,都是一片女孩子尖叫,并引来此起彼伏的女生合唱。从哥哥的现场表现来说,当年他的唱腔还有点紧,造型还太青涩,怎么看怎么像是歌手版的宋子杰,激情和不羁多了些,成熟与洒脱还不在他的脸上,所以,这时候的他不是哥哥,而是荣少。  若说1984年对以上几位巨星来说是崭露头角,恐怕并不合适。梅艳芳虽说20出头,可她4岁半就登台演出了,算得上歌坛老江湖;叶蒨文在这一年发行了第一张粤语唱片,但她4年前就在台湾做过歌手,来香港后又拍过几部电影,严格说不算新人;张国荣就更不用说了,其实前一年的第一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他便有《风继续吹》和《一片痴》入围,只不过没获奖。若说出道则可追溯到好多年前的1977年,当年张国荣获得“亚洲歌唱比赛”亚军,冠军就是《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钟伟强——这届比赛里还有一个人参加了,不过名次不高,她的名字如今很多人都忘记了,以后我们会说到她。  相比之下,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崭露头角——1984年,一位年轻人在“全港十八区业余唱歌大赛”上夺冠,在当时,他被称为“关正杰接班人”。  被称为某人的接班人,在体育界的规律是后辈有天赋,却总没那个能耐,比如媒体炒作的马拉多纳接班人少说也有一个巴掌了,他本人亲口御封的就有好几个,如果不是梅西的出现都不知道老马能不能活着交班;篮球方面更甚,快15年过去了,乔丹的接班人依然难产。但不管有没有人接班,能让观众们操心交班问题的前辈,一定是当时的王者。  关正杰正是那个时代香港流行乐坛最重要的实力歌手。在1983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创办之前,他已经在的5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中拿奖拿到手软,共有8首作品得奖。他那一把温厚的唱腔,可以把中式小调唱得温情款款,也可以把外国改编歌唱得充满诗意。但很搞笑的是,关正杰并不是娱乐圈的人,唱歌属于玩票。他的本职是建筑师,据说现在是西雅图的地产发展商。  关正杰身上没有流行歌手那么多花哨的东西,外表是老派的风格,整整齐齐的中年男士发型,着装不是领带就是领结;和娱乐圈更格格不入的是,走到哪儿他都是一副严肃正气的样子,稳重端庄得像是一个政府发言人,怎么看和娱乐圈也不搭界。如果和罗文站在一起,看起来关正杰倒像罗文的长辈,其实,罗文比他大了4岁。  关正杰就是这样一个人品形象超级正气的人,港人给他起的外号叫“正气杰”,与现今娱乐圈的花名只有年轻粉丝追捧相比,“正气杰”绝对是老少通吃,街上卖鱼蛋粉的阿伯都知道。他的歌和他的形象倒是十分搭配,作为1982年的“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他的歌曲内容大多是正义、和平、希望,相当的正能量,放在今天恐怕没几个人爱听,但在当年的香港却是脍炙人口的金曲。  1984年“全港十八区业余唱歌大赛”的冠军,唱的就是关正杰的名作,这位“关正杰接班人”后来被称为“歌神”——他就是张学友。  也许有歌迷会说,哦,1984年的那桩“大事件”是张学友出道。  扯淡,我说的是载入“香港流行音乐文化史”,张学友出道的分量,还差得远。
  为梅艳芳留个名  
  @流转的沙子 7楼
21:08:09  为梅艳芳留个名  -----------------------------  感谢支持呀,不过兄弟来的太早啦,我本打算让梅艳芳、张国荣和林振强三人出现在2003年,可这贴子只写到2002呀。咋整?要不我在1989写《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吧,本来我打算1989年写陈蝶衣的,只好把陈老放在……天啊,2007年,我可不保证我能写那么多。  @michelle_syj
11:49:23   第一届第一首金曲的演唱者Danny马克。   -----------------------------------  这位也来早了,1993年再见。  其实,我真是想写翁静晶的。
  万年TVB迷顶楼主 不要弃楼
  有时候想如果当年丹尼和翁小姐在一起,故事的结局是否会改写,唏嘘.......期待楼主笔下的丹尼  
  这么有质量的帖子楼主不要弃楼啊~~今天太晚了我明早起来看。
  哇,这么厉害的贴,刘明慢慢看
  哈哈,写的好!LZ继续请  
  ~~  
  火前留名
  1983情歌时代:无敌是爱(2)  对张学友来说,1984年夺冠固然是他个人音乐生涯的里程碑,但我们要了解的那桩“大事件”却不是张学友签约“宝丽金”唱片进入娱乐圈。客观地说,一个新人出道,这在喧闹的1984年香港流行乐坛并不重要,哪怕他是日后乐坛的标志性人物。真正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他唱的那首歌《大地恩情》。它也是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这部电视剧是“丽的”制作的,在1980年掀起了“丽的”与“无线”的电视大战,因为《大地恩情》收视率超高,直接导致“无线”被迫腰斩《轮流转》。  电视剧《大地恩情》背后隐藏着电视业商业化的一段往事,而作为歌曲的《大地恩情》,也是流行音乐商业化的一个标志性坐标——在此之前,香港流行乐坛尚有大量类似的民歌型作品,而此后,爱情成为了流行歌的主题。1984年第二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谭咏麟总共入围十首歌曲,除了《傲骨》其他的全是情歌;获奖的金曲中除了梅艳芳的《似水流年》、关正杰的《天籁》和下面要说的这首外,又都是爱情歌曲。这与前些年武侠影视剧歌曲占据主流地位完全不同,似乎,我们可以用1984年度的一首金曲歌名为这种流行音乐题材的变化命名——《无敌是爱》。  说起来,《无敌是爱》还真是首不折不扣的励志歌曲,词作者许冠杰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他在这首歌里呼吁社会爱心,其中的一句歌词写道,“若是人人储爱于心内,世间将会更加可爱”,这和1989年内地流行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真心是没什么两样。  《无敌是爱》的演唱者甄妮在同一年还有一首金曲《再度孤独》,歌词非常直白,甚至有“此刻找不到生的意义,人活但如死”这样如今看起来肉麻的词句。但说句公道话,这就是当时甄妮的心声。在1983年7月,甄妮的丈夫、功夫片影星傅声驾着甄妮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辆保时捷跑车与人飙车,因车祸英年早逝。《再度孤独》其实就是首悼情之作,它的歌词在傅声、甄妮夫妇天人永隔的故事背景下,反而越直白越感人。  但是,没有甄妮夫妇这样的背景故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歌词也在这时泛滥开来,1984年谭咏麟入围但没获奖的《夏日寒风》中有这样的歌词:“狂呼我空虚、空虚,怒骂是她不对,强忍眼泪,从此我愿独在痛苦中活下去”,如今看起来相当恶俗,可在当年,这样的歌词比比皆是,好像不这样写就不会填词似的。  对这样的流行音乐文化现象,有一位词作家相当不满,他发起了“非情歌运动”。  这位词作家叫卢国沾,他就是《大地恩情》的词作者,他的名作还有《人在旅途洒泪时》、《万里长城永不倒》。看到这两首歌名就知道,这是从“我系我”时代走过来的老牌创作人。  那个时代的歌曲可谓“三驾马车”,一驾是大气的家国题材,一驾是正义的武侠题材,还有一驾就是社会题材歌曲。这种“社会题材歌曲”,有些类似现今所谓的“公益歌曲”,可以针砭时弊写一些社会现象,也可以呼唤真善美,唱亲情友情和人生哲理,最不济的也得抒发个人远大理想抱负,除了这些,在香港本地还有一种独特的类型,那就是强调“香港意识”的,比如罗文的《狮子山下》和许冠杰的《铁塔凌云》这一类歌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内地听众都把这种不涉及男女情爱歌曲统称为“励志歌”。  严格来说,“励志歌”的概念很虚幻,难道一部分家国题材和武侠题材就不励志了吗?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个概念的准确与否,其实这都无所谓,问题是:“非情歌”道路在香港是否能够走得通?
  @michelle_syj 10楼
22:40:35  有时候想如果当年丹尼和翁小姐在一起,故事的结局是否会改写,唏嘘.......期待楼主笔下的丹尼  -----------------------------  故事的结局并不坏在刘家昌身上,而在尔冬升,如果没有他,兴许张曼玉现在是陈太。  丹尼也许是所有人物里最难写的,他这个命呀……
  强贴留名!  
  再次马克下
  写得很好,继续啊,楼主快快快写哦  
  不明觉厉……马克收藏
  LZ别光管挖坑,还要填啊
  好贴要马  
  先马克。
  1983情歌时代:无敌是爱(3)  在以前,香港流行乐坛是有过“非情歌”现象的。在“我系我”时代,香港流行音乐受台湾影响很大,很多音乐文化现象都和台湾乐坛有关。两年,胡德夫、杨弦等人开启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1977年台湾开始举办“金韵奖青年歌谣演唱大赛”,1978年举办“民谣风”大赛,几年内就涌现出齐豫、蔡琴、包美圣、潘安邦等歌手,并发掘出李宗盛、陈秀男、李子恒、马兆骏、梁弘志等日后流行乐坛创作领域的大腕。在这些人里,需要提的是黄韵玲,她就是《梦想星搭档》里顶替李泉和古巨基搭档的那位歌手,14岁她就参加了“金韵奖”的比赛,她参加《梦想星搭档》的那一期,潘越云演唱的歌《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其实就是她的作品。  受到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影响的香港,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民歌时代,其中标志性的人物就是区瑞强。1979年,当时还是电台DJ的区瑞强唱了一首民歌《陌上归人》,一举成名。而香港电台紧随台湾流行音乐文化风向,在1981年主办了“城市民歌公开创作比赛”。可惜的是,香港的民歌运动昙花一现,留到如今的经典歌曲只有《问》和《昨夜渡轮上》。  可以说,香港民歌运动是“我系我”时代尾声中的一个短暂的音符,到了“滔滔两岸潮”时代,香港流行乐坛迅速进入商业化的轨道,题材内容上的革新并不那么重要,娱乐工业越来越多地将目光盯在了市场上。两年,更为重要的乐坛事件就是众多大牌歌星纷纷跳槽。徐小凤率先从CBS跳槽到新成立的康艺成音,许冠杰、关正杰也紧随其后,离开宝丽金加盟进来;林子祥和罗文从百代出走,分别投奔华纳唱片和华星旗下。  前辈们纷纷改换门庭,给后辈新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出头机会,也迅速推进了香港本土流行音乐的商业化进程,这一推动,从好的一方面来说是刺激了歌星包装、音乐原创性和唱片营销等一系列娱乐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年“滔滔两岸潮”的黄金十年;从不好的一面来说,竞争的加剧必然制造了畸形发展的娱乐传媒,这是影响到现今的社会文化现象。最大的受害人自然是心理素质最差的那一位,他叫陈百强。  香港流行乐坛的高速商业化,影响的不仅仅是传媒,更直接的是歌曲创作的质量,词作为了迎合听众口味,写法用词越来越低劣,再往下走下去早晚会出现“神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卢国沾发起了“非情歌运动”。对这样老牌的词作人来说,习惯了“依稀往梦似曾见,心里波澜现”的文雅表达,类似“狂呼我空虚、空虚”的歌词实在太空洞无味,让曹雪芹写二人转,实在没法下笔,自己写了都觉得寒碜。
  流明.楼主流碧
  楼主好能写
  lz靠谱加油
  马克留名,听楼主慢慢的讲故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简直就是一个万花筒,帅哥美人一抓一把,好歌手一窝窝的随着邵爵士的离去似乎那个繁华的年代就此正式落下了帷幕  
  1983情歌时代:无敌是爱(4)  作为倡导者,卢国沾率先为“非情歌运动”作出了尝试。1984年第二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入围的40首歌曲中,甄妮的《梦想号黄包车》与谭咏麟的《傲骨》就是出自他的笔下,可惜都没有获奖。《傲骨》的歌词比较浅显,意境上稍显劲力不足,而《梦想号黄包车》就不那么通俗,词人用了高度象征化的笔法,把歌词搞得讳莫如深,总要来来回回读上两遍才能把整首词全部读通。  1986年的时候,内地有一个小姑娘出版了一张叫《梦想号黄包车》的国语专辑。这张专辑很有那个年代的特征:所有歌曲都是翻唱,其中有谭咏麟的《朋友》、《爱情陷阱》和麦洁文的《莱茵河之恋》。  这张国语专辑的封面设计极为大胆,演唱者穿着当时社会观之色变的泳装,要知道1978年中国银幕上才第一次出现了泳装镜头,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任长霞》的主演刘佳。到了1983年年底,全国彻底取消布票,1984年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更是直观地反映了百姓们对“服装改革”的迫切要求。可呼声归呼声,没几个敢公然穿泳装的,1984年央视上播出穿着紧身衣的《健美5分钟》,都被很多人批评为“不正经”。  这位大胆地穿着泳装、并用在专辑封面上的小姑娘,当年的名字叫安琪,两年后的1988年,她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以《黄土高坡》和《我热恋的故乡》获得通俗唱法第二名——她就是杭天琪。而那位冠军也是中国流行乐坛最早的巨星之一,他叫陈汝佳。  在那张国语翻唱的《梦想号黄包车》专辑中,《朋友》、《爱情陷阱》、《莱茵河之恋》这几首歌除了个别字词,几乎就是将粤语原词唱成国语,但主打歌《梦想号黄包车》的歌词改动比较大,虽然大体上脱胎于卢国沾原词的主题和意象,但几乎就是重填了新词。这似乎也说明,卢国沾先生的粤语版歌词太过晦涩,“非情歌运动”固然要避免创作上的文字恶俗,但走向了纯文艺的小众之路,也难免让人觉得矫枉过正。  其实,《梦想号黄包车》并不是“非情歌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真正公推为“非情歌运动”代表作的是麦洁文演唱的《螳螂与我》,这首歌也是卢国沾“非情歌运动”中的第一首作品。  对《螳螂与我》的创作,卢国沾后来回忆说,“我决定冒险走一条被人劝喻不要进去的路,因为这是死路,过去的歌词历史,证实了这个说法完全对。但是我决定走。”他为了推销自己的词作理念,先是在唱片公司造舆论、搞渗透,让唱片公司人心甘情愿跟他冒险,大胆地接受了这种“小众”的歌词。  虽然“非情歌运动”没有坚持几个月就消亡了,但对于《螳螂与我》的歌词,黄霑先生则充分肯定。他后来在媒体上撰写随笔说,“《螳螂与我》的创意与意境,粤语流行曲中仅见,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创作”,“这首歌在流行曲史上应有地位,因为它在尝试闯开一条时人没有走过的路”。  而“非情歌运动”还出现了一个“副产品”,1984年香港电台搞了一个“非情歌填词比赛”,夺冠的是梁伟文,这个人我们好像很“陌生”,但他的笔名我们都知道:林夕。这首夺冠作品就是钟镇涛的《曾经》,从此,这位日后的填词大家走上创作道路。
  这是李皖写的吧,笔触很相像啊。楼主就是李皖吧?
  @网标 32楼
01:18:37  这是李皖写的吧,笔触很相像啊。楼主就是李皖吧?  -----------------------------  李皖?不敢,没那两下子。我有他一半本事就不愁吃饭了。  若说笔触有点像,可能是我们的考察方法有点像,说白了都有文化研究的路子,不过他关注人文社会,我没那能耐,只能加点八卦,另外我试图加入数据分析的方法
  1983情歌时代:无敌是爱(5)  “励志歌”在1986年有过一次小小的回头热潮。这一年,一位叫“小美”的词人填了一首歌,它就是罗文的经典正能量歌曲《几许风雨》。“小美”是艺名,她原名梁美薇,是“无线”著名的才女,在“劲歌金曲”栏目当助理导演的时候发掘了郭富城,后来还真给郭富城当了经理人。在《几许风雨》获得第九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最佳填词奖后,她又给谭咏麟创作了《无言感激》、给张国荣填词《有谁共鸣》《由零开始》,还有一首就更是“非情歌”的经典之作:BEYOND的《真的爱你》。  几首歌写下来,小美的歌词成了香港乐坛“励志歌”的标签,但她之后,“励志歌”回归了它本身应有的位置,香港流行乐坛真正进入了“无敌是爱”的阶段。以现在的角度回顾30年前的故事,“非情歌运动”注定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一厢情愿,如果“励志歌”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或者歌手们清一色地唱这类歌曲,那么,这个乐坛一定是出问题了,要么思想意识上畸形,要么受迫于某些社会压力或社会情绪。  客观地说,真正的通俗文化在商业化的市场中几乎一定会使情歌占据流行乐坛的主流地位。“非情歌”不会大行其道,更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呼吁而成为主流;“非情歌”也不会消亡,我们要相信社会上总有一个群体在坚持着“小众”文化的探索与推广。就在1984年,香港的一支乐队推出了他们的第一张唱片。  ——这才是本章开头所说的必定载入香港流行音乐文化史的大事件,它和卢国沾的“非情歌运动”几乎同时,对照起来看却相应成趣。  这张唱片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但它被香港媒体评选为“港产50大经典唱片”。乐队的名字叫“黑鸟”,是一支不折不扣的专门和政府唱反调的“无政府主义”者,这一鲜明态度也使“黑鸟”被公认为香港独立乐团的鼻祖,而它的灵魂人物郭达年在前一年主持的“香港吉他大赛”上发掘了几个年轻人——早期的BEYOND。  “香港吉他大赛”办了几届就宣告结束,但就在几年里,郭达年从中发掘出了几位音乐人,其中的一个叫包以正,香港爵士乐的扛鼎人物;另一个叫刘以达,1985年和黄耀明组成了“达明一派”,他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周星驰电影《食神》里的“梦遗大师”;此外,郭达年还发掘了一个叫“David Ling Powerpak”的乐队,它就是“太极乐队”的前身。  “非情歌运动”虽然昙花一现,但“非情歌”一直存在于BEYOND、太极乐队、达明一派以至现今林一峰的音乐中,当年搞成“运动”、仿佛不大声疾呼局势就控制不住了似的,显然是太过杞人忧天——这才是“非情歌”本该有的位置,它就像摇滚一样,不会大红大紫,却绝不会死,它会倔强而妖艳地开着自己的花。
  强贴留名,很爱<啼笑姻缘>  尤其是张国荣跨越97上和<当爱已成往事>穿插的版本  
  帮顶  
  强大的楼主,谢谢你能让我们能了解那个年代的乐坛
  大坑啊!占座等更
  @mechenkai 38楼
11:16:30  大坑啊!占座等更  -----------------------------  谢支持啦,不过不用等,两天来一次就行,我写不了那么快。  我翻了翻论坛里类似的金曲回顾文章,以往的写法大多数是列举歌名+引用歌词+抒发毫无意义的感慨。  那种写法我一天能写上万字,可实在不好玩呀。  我写这个要查大量的资料,一天写不了多少字的。
  @mechenkai 38楼
11:16:30  大坑啊!占座等更  -----------------------------  @苗欣宇 39楼
11:28  谢支持啦,不过不用等,两天来一次就行,我写不了那么快。  我翻了翻论坛里类似的金曲回顾文章,以往的写法大多数是列举歌名+引用歌词+抒发毫无意义的感慨。  那种写法我一天能写上万字,可实在不好玩呀。  我写这个要查大量的资料,一天写不了多少字的。  ------------------------------  楼主终于粗线啦!!!抓住合影
  楼主你慢慢写我们慢慢看~  
  挽尊  
  @草莓糖果球 40楼
11:42:26  楼主终于粗线啦!!!抓住合影  -----------------------------  小菇凉,跟大叔合影啥感觉?  我推荐你听听林欣彤,不出意外的话她就是这20年来所有人都在等的人,至于能不能达到王菲的成就,看她的造化了
  技术贴  
雅皮隐者(1)  1985年度的第三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对于资深歌迷来说,只能用四个字形容——波澜不惊。  获奖歌手的阵容怎么看怎么正常。谭咏麟携上一届狂澜三项金曲的余威,本年度又上演了帽子戏法。很多伦迷愿意将《爱情陷阱》专辑和前一年的《雾之恋》、《爱的根源》专辑统称为“爱情三部曲”,但仅就曲风而言,这更像是个混搭,和后两首的深情款款相比,《爱情陷阱》太过劲爆。  从貌似深刻的文化意义上来说,劲爆的曲风一定和当时的迪斯科热潮有关。和日后演变为老太太的晨练广场舞不同,当年的迪斯科是年轻人的时尚。也就是在1985年,香港尖沙咀的一家著名迪斯科舞厅Hollywood East,它的DJ将欧美的流行舞曲重新混音播放,这种玩法迅速成为流行时尚,并风靡东南亚;当它两年后传入内地后,便有了一个成为内地流行文化标签的名字:《荷东》。  受到迪斯科舞曲时尚的影响,当时的香港流行音乐也扑向了这个市场,很多歌曲在创作技法上偏向4/4拍、结构简单、多次重复的舞曲风格,以迎合酷爱迪斯科的年轻听众。1985年度谭咏麟的另一支获奖金曲《暴风女神Lorelei》就是明显的例子,它在编曲和配器上就刻意强化了舞曲的特征,后来更是推出了一个混音版本,长达10分钟,完全就是为跳舞准备的。  若说起迪斯科舞曲,跨越不过去的就是张国荣1983年的《Monica》,有评论说正是这支歌开启了香港的迪斯科文化。这样的说法未免太高估《Monica》的地位了,迪斯科迟早都会风靡,张国荣只不过恰逢其时地唱了一首《Monica》而已。客观地说,这歌谁唱都会红一阵子,能成为巨星,绝不是靠《Monica》这么简单。  尝到舞曲的甜头之后,哥哥趁热打铁地以同类风格的《不羁的风》再次获得1985年度劲歌金曲奖项。这首歌收录在《为你钟情》专辑中。现在看来,这张专辑的慢歌经过岁月的洗涤已经沉淀为经典,快歌好像不受人待见,在多次演唱会上,哥哥也只是以串烧的形式唱那么一两句,可看过2013年《继续宠爱十周年纪念演唱会》陈慧琳的现场版后,公平地说,这些快歌真心不好唱。  另外必须八卦的是,《为你钟情》专辑封面上,哥哥戴了一只凯迪亚三色金戒指,当年他特意嘱咐摄影师陈幼坚一定要拍到这枚戒指——后来,陈先生明白了,它是唐先生送的。  和张国荣、谭咏麟一样走劲歌风格的是梅艳芳,《坏女孩》获得一支金曲奖项。它不仅是一支劲歌,也是相当著名的禁歌,为它,梅艳芳在内地遭遇七年封杀,当解禁后终于拿到2004年北京演唱会的批文时,她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坏女孩》专辑的销量相当惊人,据说在香港本地达到了八白金,直到目前也只有张学友打破过这个纪录。这张专辑的所有歌曲都堪称经典,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心听完压轴的那首慢歌:《孤身走我路》。
  好贴刘明,楼主加油~~
  先留名吧~~预测会怀旧
  “问我”这支歌,真是表达霑叔心声最酣畅的,因为他在前妻大肚子抛弃人家嘛。但是现在通行的版本都不是原版,都是黎小田和陈欣健乌龙出来的。原因是当时黄霑歌词漏写了一段,黎小田和陈欣健就给乱编了一段补数,黄霑日后还吐槽过的,根本有一段就是歌词自相矛盾。他说,除了他自己唱的版本,都不是原版。
  《Always on my mind》这个歌,1988年Leslie在听歌学英文的电视节目里也唱过一个版本。实际上,华星时期,黎小田为了发挥Leslie的低音,还录了一首猫王的《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的粤语版——情难再续。等到Leslie离开华星之后才发精选籍出版的。
  @Via_kong 49楼
13:29:52  “问我”这支歌,真是表达霑叔心声最酣畅的,因为他在前妻大肚子抛弃人家嘛。但是现在通行的版本都不是原版,都是黎小田和陈欣健乌龙出来的。原因是当时黄霑歌词漏写了一段,黎小田和陈欣健就给乱编了一段补数,黄霑日后还吐槽过的,根本有一段就是歌词自相矛盾。他说,除了他自己唱的版本,都不是原版。  -----------------------------  霑叔的感情八卦我还真没注意,照你这么一说,敢情抛妻弃子还这么理直气壮,也真够奇葩的。  歌词矛盾那一点我在写到粤语填词问题的时候会写到的,嗯,要到1989年吧,我会写《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的同曲异词,顺便说说粤语歌填词的事儿
  给楼主打打气
  @Via_kong
13:29:52  “问我”这支歌,真是表达霑叔心声最酣畅的,因为他在前妻大肚子抛弃人家嘛。但是现在通行的版本都不是原版,都是黎小田和陈欣健乌龙出来的。原因是当时黄霑歌词漏写了一段,黎小田和陈欣健就给乱编了一段补数,黄霑日后还吐槽过的,根本有一段就是歌词自相矛盾。他说,除了他自己唱的版本,都不是原版。  -----------------------------  @苗欣宇 51楼
13:39:38  霑叔的感情八卦我还真没注意,照你这么一说,敢情抛妻弃子还这么理直气壮,也真够奇葩的。  歌词矛盾那一点我在写到粤语填词问题的时候会写到的,嗯,要到1989年吧,我会写《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的同曲异词,顺便说说粤语歌填词的事儿  -----------------------------  嗯。他就是这种“坏人我做了,你骂吧……我该受的会受……”这个心态的。他自己说“问我”这个歌词正好是这个节点写的,所以基本就是他当时的心声写照。
  还有关于《似水流年》,通行的版本作曲都写的是喜多郎,实际上这个歌作曲黎小田参与了一半的。喜多郎的配乐只有一小段,是电影配乐,黎小田自己又写的后半段。很少两个人作曲能够衔接的这么天衣无缝的,这个是特例。但是现在官方都是写作曲喜多郎了,有点失真呀。
  @Via_kong 54楼
13:48:51  还有关于《似水流年》,通行的版本作曲都写的是喜多郎,实际上这个歌作曲黎小田参与了一半的。喜多郎的配乐只有一小段,是电影配乐,黎小田自己又写的后半段。很少两个人作曲能够衔接的这么天衣无缝的,这个是特例。但是现在官方都是写作曲喜多郎了,有点失真呀。  -----------------------------  哇,骨灰级歌迷呀,你哪儿找的这么多掌故,好多我都不知道啊  感觉是个荣迷?  我都犹豫是不是往下写呢,伦迷和家驹迷我都惹不起,以后还不得被唾沫淹死?
  @Via_kong
13:48:51  还有关于《似水流年》,通行的版本作曲都写的是喜多郎,实际上这个歌作曲黎小田参与了一半的。喜多郎的配乐只有一小段,是电影配乐,黎小田自己又写的后半段。很少两个人作曲能够衔接的这么天衣无缝的,这个是特例。但是现在官方都是写作曲喜多郎了,有点失真呀。  -----------------------------  @苗欣宇 55楼
13:54:35  哇,骨灰级歌迷呀,你哪儿找的这么多掌故,好多我都不知道啊  感觉是个荣迷?  我都犹豫是不是往下写呢,伦迷和家驹迷我都惹不起,以后还不得被唾沫淹死?  -----------------------------  哈哈,低级荣迷。这些小道消息都是最近几年这些老前辈的电台访问里抠出来的。2013年是香港全面的怀旧年嘛,香港电台各种回顾以前的旧访问……  写吧写吧。能看得清楚的自然看得清楚。不懂行的让他们喷去吧……当笑话看好了。  像黄霑说的“不信人家尽耳聋……”
  马克!求八影星  
  @genny422 57楼
14:38:02  马克!求八影星  -----------------------------  只说歌手,不扒影星,家里穷,没钱买录影带  影星的水深着呢,惹不起
  回复第楼,@苗欣宇  @Via_kong 49楼
13:29:52   “问我”这支歌,真是表达霑叔心声最酣畅的,因为他在前妻大肚子抛弃人家嘛。但是现在通行的版本都不是原版,都是黎小田和陈欣健乌龙出来的。原因是当时黄霑歌词漏写了一段,黎小田和陈欣健就给乱编了一段补数,黄霑日后还吐槽过的,根本有一段就是歌词自相矛盾。他说,除了他自己唱的版本,都不是原版。   -----------------------------   霑叔的感情八卦我还真没注意,照你这么一说,敢情抛妻弃子还这么理直气壮,也真够奇葩的。   歌词矛盾那一点我在写到粤语填词问题的时候会写到的,嗯,要到1989年吧,我会写《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的同曲异词,顺便说说粤语歌填词的事儿  --------------------------  记得有一次看节目提到过《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的曲子填过五首不同的词  
  @无敌走鹃 60楼
18:08:44  记得有一次看节目提到过《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的曲子填过五首不同的词  -----------------------------  不止5个呀,是4个粤语版,1个国语版,1个闽南语版,还有1个英文版,一共7个版。  比它差一点的是填出6个版的,大概应该算是《容易受伤的女人》那支曲子,国语版就有5个,如果粤语版除了王菲还有其他人的,它至少也是7个版。  纯粹用粤语填出5个版的是Skeeter Davi的《The End of The World》
  回复第61楼,@苗欣宇  @无敌走鹃 60楼
18:08:44   记得有一次看节目提到过《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的曲子填过五首不同的词   -----------------------------   不止5个呀,是4个粤语版,1个国语版,1个闽南语版,还有1个英文版,一共7个版。   比它差一点的是填出6个版的,大概应该算是《容易受伤的女人》那支曲子,国语版就有5个,如果粤语版除了王菲还有其他人的,它至少也是7个版。   纯粹用粤语填出5个版的是Skeeter Davi的《The End of The World》  --------------------------  那我真是孤陋寡闻了-_-||。作为80后听着粤语歌长大的深圳孩子,感谢楼主如此系统性学术化的梳理了我青少年时期熟悉的大量歌曲及歌手!看楼主的行文非常享受!值得每天关注守候!  
坐等楼主开八
最喜欢这种梳理贴了  不过张国荣的莫妮卡是84年的
  校长买奖的事是真的么
  @sanmaohuijia2013 63楼
19:58:58  马克 坐等楼主开八 最喜欢这种梳理贴了  不过张国荣的莫妮卡是84年的 不是83年  -----------------------------  OK,我写错了,虚心接受批评  不过我真是很纳闷的,你们歌迷对这些记得这么准吗?真是很厉害呀,我5年前的事儿都记不住了  @无敌走鹃   深圳的孩子呀,那幸运了。我小时候听的都是《铁窗泪》
  回复第65楼,@苗欣宇  @sanmaohuijia2013 63楼
19:58:58   马克 坐等楼主开八 最喜欢这种梳理贴了   不过张国荣的莫妮卡是84年的 不是83年   -----------------------------   OK,我写错了,虚心接受批评   不过我真是很纳闷的,你们歌迷对这些记得这么准吗?真是很厉害呀,我5年前的事儿都记不住了   @无敌走鹃   深圳的孩子呀,那幸运了。我小时候听的都是《铁窗泪》  --------------------------  所以追你的帖子特别有感觉!  
  @Via_kong
13:48:51  还有关于《似水流年》,通行的版本作曲都写的是喜多郎,实际上这个歌作曲黎小田参与了一半的。喜多郎的配乐只有一小段,是电影配乐,黎小田自己又写的后半段。很少两个人作曲能够衔接的这么天衣无缝的,这个是特例。但是现在官方都是写作曲喜多郎了,有点失真呀。  -----------------------------  @苗欣宇
13:54:35  哇,骨灰级歌迷呀,你哪儿找的这么多掌故,好多我都不知道啊  感觉是个荣迷?  我都犹豫是不是往下写呢,伦迷和家驹迷我都惹不起,以后还不得被唾沫淹死?  -----------------------------  @Via_kong 56楼
13:59:37  哈哈,低级荣迷。这些小道消息都是最近几年这些老前辈的电台访问里抠出来的。2013年是香港全面的怀旧年嘛,香港电台各种回顾以前的旧访问……  写吧写吧。能看得清楚的自然看得清楚。不懂行的让他们喷去吧……当笑话看好了。  像黄霑说的“不信人家尽耳聋……”  -----------------------------  不信人间尽耳聋+1  真是受不了某位传说中的港乐爱好者,说什么陪你倒数没人知道  能不能别把自己的无知当成真理拿来秀啊  其实人间尽耳聋
  @苗欣宇 45楼
10:23:54  尝到舞曲的甜头之后,哥哥趁热打铁地以同类风格的《不羁的风》再次获得1985年度劲歌金曲奖项。这首歌收录在《为你钟情》专辑中。现在看来,这张专辑的慢歌经过岁月的洗涤已经沉淀为经典,快歌好像不受人待见,在多次演唱会上,哥哥也只是以串烧的形式唱那么一两句
  -----------------------------  《为你钟情》里的快歌,呃,应该是《不羁的风》、《第一次》、《少女心事》这三首印象比较深刻  快歌也没有不受待见,张国荣的演唱会要是85年、86年的,这些歌他都要完整唱的  你说的串烧,是因为越到后来,张国荣的歌越多,经典越多,轮不到这些歌了  像快歌里的《无心睡眠》、《侧面》待遇可不一样,leslie总要唱完整的  而且不同时期leslie的快歌也不一样,97时候他就选择了唱《怨男》,2000热情他就选择了唱《寂寞有害》,《不要爱他》
  张国荣早期的快歌,胜在节奏强劲,舞曲嘛,听了就想让你动起来  所以《Monica》、《不羁的风》、《少女心事》、《H20》等等,风格都是类似的  但是和后期的快歌比起来,弱在歌词上了,这些词,直白点说,真是火辣又肉麻  而且快歌的劲歌热舞总是伴随着经典舞步的,所以《无心睡眠》。《侧面》才得以胜出  后期的快歌,风格都是慵懒的,歌词的意境早就不是当年能比的了  从黎小田到梁荣骏,当然最重要的是,张国荣自己。
  回复第69楼(作者:@早睡午睡和晚睡 于
22:08)  张国荣早期的快歌,胜在节奏强劲,舞曲嘛,听了就想让你动起来  所以《Monica》、《不羁的风……  ==========  我是挺不喜欢少女心事,H2O,第一次这一路,我唯一扔掉的就是一个这类歌的混音盒带,真是吵。不过《侧面》真是相当好,看得出张自己也是很喜欢它的  
  @苗欣宇 70楼
22:34:33  回复第69楼(作者:
@早睡午睡和晚睡
22:08)  张国荣早期的快歌,胜在节奏强劲,舞曲嘛,听了就想让你动起来  所以《Monica》、《不羁的风……  ==========  我是挺不喜欢少女心事,H2O,第一次这一路,我唯一扔掉的就是一个这类歌的混音盒带,真是吵。不过《侧面》真是相当好,看得出张自己也是很喜欢它的  -----------------------------  听歌口味问题啦,我就喜欢这些吵吵闹闹的歌,可能最开始听的就是这些,大爱  《侧面》这首歌吧,很难说出和《无心睡眠》哪个更经典,除了歌曲本身之外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比较,那就是舞台表演,劲歌热舞光听太没意思,必须要看现场的  这样一比较,侧面胜出,无心睡眠的舞步太经典了,改动空间小
  翻出了以前在别的贴子里的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侧面这首歌,他在89年告别演唱会、跨越97演唱会以及2000年热情演唱会都有现场唱过  89年的侧面舞蹈特别复杂,他又唱又跳,动作还多,特别累  97年的侧面是最能体现香港风格,就是那种紫醉金迷的感觉,而且这时候的他放弃了整齐的舞步,一群伴舞在跳,他游走其中很悠闲  热情的侧面是狂野范。和另一首歌《放荡》完美搭配,这时候的表演都是随心所欲,躺着唱,坐着唱,爬高上低唱随他高兴。  -----------------------------------------------------------------------------------《侧面》这首歌是张国荣不同时期的不同舞台风格绝佳展示  另外一首,被张国荣偏爱的歌是《爱慕》,待遇也不差。
  马克,好贴  
  1985 雅皮隐者(2)  谭张梅的三足鼎立已经形成,新人们的表现更值得一提。1984年出道的张学友凭着《情已逝》顺利地跻身“十大”,相比1983年出道的吕方来说,这个成绩似乎说明张学友后来居上、更胜一筹,但事实上是不好这样比的,两人作为“宝丽金”和“华星”各自力捧的新人可谓不分轩轾,都是第一张唱片即获奖。看看其他新人处女唱片的命运,就能清楚这样的成绩多么不容易——1985年,林忆莲、周启生、刘德华都发行了进入歌坛的第一张唱片,前两者反映平平,而刘德华唱功太稚嫩惨遭媒体批评,还因为和“无线”的合约问题,有三首歌被封杀了。相比之下,1985年邝美云的处女作唱片《再坐一会》有双白金的销量,表现是相当突出的了。  若论唱功,吕方是可以在香港流行音乐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他和梅艳芳一样是在“新秀歌唱大赛”上出道,是第二届的冠军。1984年第三届的冠军实力也不俗,他其实在1982年第一届就参赛过,据说张国荣还帮助过他,止步在前三十强。1984年他重新参赛,击败了戴思聪的女儿戴蕴慧获得冠军。但他的歌唱道路却没有梅艳芳和吕方顺利,苦熬了8年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但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喜剧演员:张卫健。  在1985年的第四届比赛上,又一批新人出道了,冠亚军分别是杜德伟和苏永康,但有两个没有名次的新人却不得不提,一个是李克勤,另一个是周慧敏。李克勤很快又在同一年的“全港十九区业余歌唱大赛”上夺冠。周慧敏出道后的男友就是参加张卫健那一届(1984年)的陈德彰,1986年黄耀光与他合作组成了“Raidas”乐队,《吸烟的女人》是他们的代表作,乐队火过一阵子就解散了,却捧红了它的填词人林夕。周慧敏的绯闻男友不少,可要说起最出名的那位,要等到1987年第六届“新秀歌唱大赛”才会出来:亚军刘锡明。  关于毒瘤明的惨案,我以后再说。那年头有好多好多被忽视和低估的歌手,男歌手还好,怎么也能找碗饭吃,女歌手运气不好的话,命运非常惨。  再说回来,1985年的“香港新秀歌唱大赛”是最出人才的一届,除了杜德伟、苏永康、李克勤、周慧敏外,同时崭露头角的还有吴国敬、草蜢、梁雁翎(这家伙竟然也是歌手出身???),加上下一届的许志安、黎明、关淑怡、袁凤瑛,这两年为香港流行乐坛贡献了一大批人才。  但不是所有新人都可以唱出来,1984年,香港出现过一支组合,当时的组成人员是16岁的胡渭康、17岁的林利和21岁的孙明光。其中孙明光是吕方那届(1983年第二届)的亚军,林利和胡渭康则是梅艳芳那届(1982年第一届)的新秀。其实孙明光加入组合还是因为第一届的新秀蒋庆龙在排练时扭伤退出,他顶班加入后,成了日后这支组合的主要人物——这支乐队就叫“小虎队”,和几年后台湾“小虎队”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网络上还有歌迷在问无线电视剧《新扎师兄》的主题歌《伴我启航》为什么没在台湾小虎队的专辑中出现过,就是因为不知道香港也短暂存在过一支“小虎队”。  香港“小虎队”的成绩惨不忍睹,仅仅存活了一年就解散了,只留下了不多的几首歌。但内地的早期歌迷应该不会对他们的歌陌生,当年有部很火的香港电影叫《霹雳情》,其中的主题歌就是香港小虎队原唱的,他们原唱的插曲恐怕现在老歌迷还能哼唱出来,这首歌叫《请你等等我》。  赠送一段小八卦。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也就是梅艳芳夺冠那届的亚军,她叫韦绮珊。她是杜丽莎的堂妹,和蒋志光唱过《相逢何必曾相识》。搞笑的是,1983年出道的人,竟然是1991年度最受欢迎新人奖的银奖,金奖嘛……刘锡明。
  讲到1985,麦洁文、陈洁灵、叶德娴都要提一下的吧。  麦洁文1985年也在红馆开演唱会了,  陈洁灵、叶德娴是1986年开的演唱会。  1985年甄妮也很强势吧,还有关菊英、林志美。  陈秀雯好像也还可以。
  @Via_kong 76楼
18:02:50  讲到1985,麦洁文、陈洁灵、叶德娴都要提一下的吧。  麦洁文1985年也在红馆开演唱会了,  陈洁灵、叶德娴是1986年开的演唱会。  1985年甄妮也很强势吧,还有关菊英、林志美。  陈秀雯好像也还可以。  -----------------------------  不是不想讲啊,人实在太多,只能蜻蜓点水提下名字和代表作了。  熟悉的歌手我讲再多,也不如粉丝们说的丰富;不熟悉的歌手我再怎么讲,大多数人也不会更熟悉,有兴趣的就自己百度吧。  让我专门用一章讲单个歌手可是太奢侈了,当然这种人也太少了,1986年会单写许冠杰,这个应该不过分吧,嘿嘿。1985实际上是在写林子祥,这是我的私心啦,我还是挺喜欢小胡子叔叔的。不过还没进入正题呢,写每一年的正题前,我会简单说一下这一年的杂事。  我这贴子还是以每年的标志性事件为主,如果某人是带有文化符号性质的就单写。顺带着把杂七杂八的人塞里面去,人实在是太多,不好每个人都有小传了,像张学友都只能挤在四大天王现象里,我不评价他们的歌,只说这个文化现象。  另外从写作角度来说,写事儿容易,写人太难,谭咏麟、张国荣这个级别的,几乎年年都有他们的事儿,要是年年提的话就太麻烦了,再说粉丝们了解的比我多,我只能找个角度总结一下得了。  我已经琢磨好了,张国荣和谭咏麟谁也别占一年的时间,但我让他们都分散在两个“半年”里,我不偏不向,论迷和荣迷别打架。
  先码再看,正好也在写香港娱乐业的黄金时代,也取取经
  她曾经与一位高山族的歌手阿美娜(Amina)成立过女子组合The Chopsticks ,通常被称为“筷子姐妹花”  ~~~~~~~  &煎炸三宝&里twins角色的原型.  &金曲情牵半世纪演唱会&里,许冠文在串场时说:以前的歌,我爱你是因为:妹爱哥情重,哥爱妹风姿,现在的世界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老鼠爱大米的意思就是有大米就有老鼠,没有大米老鼠就跑光了.
  但是请楼主做好心理准备,在90后的论坛上,这种帖子很难火起来,而八零后已经到了不说话的年纪.  但请你相信,绝对有人在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
  @zuitaiping 80楼
19:10:53  但是请楼主做好心理准备,在90后的论坛上,这种帖子很难火起来,而八零后已经到了不说话的年纪.  但请你相信,绝对有人在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  -----------------------------  写着玩的,火不火有啥用,有名还是有利呀?顶大天满足一下虚拟的虚荣心罢了,没啥意思。我一个70后还在乎这些东西?  话说我也知道啥东西火,改天我编一个狗血故事发情感版去。
  回复第1881楼,@苗欣宇  @zuitaiping 80楼
19:10:53   但是请楼主做好心理准备,在90后的论坛上,这种帖子很难火起来,而八零后已经到了不说话的年纪.   但请你相信,绝对有人在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   -----------------------------   写着玩的,火不火有啥用,有名还是有利呀?顶大天满足一下虚拟的虚荣心罢了,没啥意思。我一个70后还在乎这些东西?   话说我也知道啥东西火,改天我编一个狗血故事发情感版去。  --------------------------  每天用心追贴的人来签到  
  @Via_kong 76楼
18:02:50  讲到1985,麦洁文、陈洁灵、叶德娴都要提一下的吧。  麦洁文1985年也在红馆开演唱会了,  陈洁灵、叶德娴是1986年开的演唱会。  1985年甄妮也很强势吧,还有关菊英、林志美。  陈秀雯好像也还可以。  -----------------------------  刚才突然想到,这位是何方神圣啊,要说知道甄妮和陈洁灵的算是资深歌迷,毕竟80年代还有歌,可知道叶德娴和关菊英的就该是骨灰级了吧?连陈秀雯这偏门都知道的,我的天,该不是木乃伊级别的吧?
  @zuitaiping
19:10:53  但是请楼主做好心理准备,在90后的论坛上,这种帖子很难火起来,而八零后已经到了不说话的年纪.  但请你相信,绝对有人在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  -----------------------------  @苗欣宇 81楼
19:14:36  写着玩的,火不火有啥用,有名还是有利呀?顶大天满足一下虚拟的虚荣心罢了,没啥意思。我一个70后还在乎这些东西?  话说我也知道啥东西火,改天我编一个狗血故事发
版去。  -----------------------------  这个人和人,还是有差距的.我是一个很虚荣的人,每次想到自己写了三十万字,却没几个人看,心里还是很不爽的.字斟句酌换来的倒是观众嫌字多...还是得跟您学着
  /v_show/id_XMTA5ODczMzky.html  &金曲情牵半世纪演唱会&
  经典纯顶,等楼主更新  
  -----------------------------  @苗欣宇 83楼
19:19:38  刚才突然想到,这位是何方神圣啊,要说知道甄妮和陈洁灵的算是资深歌迷,毕竟80年代还有歌,可知道叶德娴和关菊英的就该是骨灰级了吧?连陈秀雯这偏门都知道的,我的天,该不是木乃伊级别的吧?  -----------------------------  你当我是出土文物好了……哈哈。
  其实《迟来的春天》谭咏麟也唱过国语版,但那要到1991年了。而1984年,内地早就有人唱过,并且红遍大江南北,盒带销量达到180万,据说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流行乐歌手诞生,唱这首歌的人叫周峰。  所以,《迟来的春天》我们可能不熟悉,但它的旋律,却早就家喻户晓。2013年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陈明又一次唱了这支国语版:《梨花又开放》。  ---------------------------------------------------------------  《迟来的春天》这首歌,我更喜欢国语版。填词者刘虞瑞,写过很多好歌,词藻并不华丽,但清新隽永。
  O(∩_∩)O  
  专业贴留名  
  谁写的啊,太牛了
  @岁月紧锁的思念 88楼
20:44:07  《迟来的春天》这首歌,我更喜欢国语版。填词者刘虞瑞,写过很多好歌,词藻并不华丽,但清新隽永。  -----------------------------  嘿嘿,我又逮着张国荣的《Good Morning Sorrow》  伦迷和荣迷还掐架不?
  回复第9483楼,@苗欣宇  @Via_kong 76楼
18:02:50   讲到1985,麦洁文、陈洁灵、叶德娴都要提一下的吧。   麦洁文1985年也在红馆开演唱会了,   陈洁灵、叶德娴是1986年开的演唱会。   1985年甄妮也很强势吧,还有关菊英、林志美。   陈秀雯好像也还可以。   -----------------------------   刚才突然想到,这位是何方神圣啊,要说知道甄妮和陈洁灵的算是资深歌迷,毕竟80年代还有歌,可知道叶德娴和关菊英的就该是骨灰级了吧?连陈秀雯这偏门都知道的,我的天,该不是木乃伊级别的吧?  --------------------------  如果是在广东沿海一带的,80前后应该都能知道  
  支持,谢谢  
  @无敌走鹃 93楼
21:21:07  如果是在广东沿海一带的,80前后应该都能知道  -----------------------------  所以我说你深圳的孩子幸运呢,我小时候除了跟院里的大孩子听荷东和邓丽君,第一个听到的流行曲是《心恋》,在学校哼哼几句就被老师罚站了,我那个冤啊,春晚歌曲都不让唱了。  上大学的时候有南方同学,我们还在听张学友呢,人家都听林子祥了,等我听到周启生和蔡国权的时候,那家伙又去听黄韵玲和木吉他了。南北方在流行歌曲方面差距要在5年以上。
  回复第9483楼,@苗欣宇  @Via_kong 76楼
18:02:50   讲到1985,麦洁文、陈洁灵、叶德娴都要提一下的吧。   麦洁文1985年也在红馆开演唱会了,   陈洁灵、叶德娴是1986年开的演唱会。   1985年甄妮也很强势吧,还有关菊英、林志美。   陈秀雯好像也还可以。   -----------------------------   刚才突然想到,这位是何方神圣啊,要说知道甄妮和陈洁灵的算是资深歌迷,毕竟80年代还有歌,可知道叶德娴和关菊英的就该是骨灰级了吧?连陈秀雯这偏门都知道的,我的天,该不是木乃伊级别的吧?  --------------------------  如果是在广东沿海一带的,80前后应该都能知道  
  @早睡午睡和晚睡 69楼
22:08:17  张国荣早期的快歌,胜在节奏强劲,舞曲嘛,听了就想让你动起来  所以《Monica》、《不羁的风》、《少女心事》、《H20》等等,风格都是类似的  但是和后期的快歌比起来,弱在歌词上了,这些词,直白点说,真是火辣又肉麻  而且快歌的劲歌热舞总是伴随着经典舞步的,所以《无心睡眠》。《侧面》才得以胜出  后期的快歌,风格都是慵懒的,歌词的意境早就不是当年能比的了  从黎小田到梁......  -----------------------------  他所有快歌里最喜欢就是侧面,节奏动感不说,难得的是歌词真的很耐人寻味,我觉得林夕真的挺懂他的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萨克斯金曲100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