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辞,道德经是谁写的的

[转载]2015年高考(227)成都树德中学2015届高三12月阶段性考试
成都树德中学高2012级第五期12月阶段性考试
第Ⅰ卷(选择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溃散/溃脓&
&敦厚/朝暾 &&妇孺/繁文缛节
&&甫定/衡阳之浦
B.结实/结合
&&驾驭/参与
&&噱头/空穴来风
&&蒙哄/蒙头转向
C.脂肪/纸张&
&场院/场馆
&&友谊/嘉言懿行&
&靡费/靡靡之音
D.拥趸/粮囤
&&棕榈/闾阎
&&俘虏/出头露面
&&遛狗/一溜烟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连理枝&&
计日成功&&
知人论事&& 仗义直言
B.紫京城&
&入目三分&&
闲情逸志&& 残无人道
C.水笼头&&
不知所终&&
信心倍增&& 宵壤之别
D.坐谈会&&
德义双馨&&
甘败下风&& 优哉游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B.小明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C.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而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D.我不喜欢这样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
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检察院通过立案调查,发现小明在担任区税务局长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利用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竟然贪污了数百万元。
&B.小明在师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四处搜集和研读有关自动化控制的各种资料,运用最新的技术改革了放映设备。
&C.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小明一度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他一直崇拜爱因斯坦。
D.踏雪寻梅、拜谒名川、访贤问道,本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旅行特权,现今已成为全民旅游活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是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心里感觉到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那是“辞溢乎情”。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过尔尔”。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糟糠。
(选自《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5.下列关于“情与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无法直接用“辞”来表现,不借助事、理、物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这意味着“情”最终必须转化为思想。
B.“情”是一种自然状态,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辞”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C.文学作品可以依据作者写出来的话是否完全把心里的感觉说尽,大体分为“情尽乎辞”“情溢乎辞”“辞溢乎情”三种。
D.从常识上讲,情尽乎辞,也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能把心里所有的感觉完全表现出来应该是文学的理想。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某种心灵上的感触,这种感触可以是明显的或微妙的,甚至可以是难以表达的。
B.艺术来源于自然,艺术根据自然,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选择安排,而不是无中生有地胡乱创造,结果就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C.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因此一个作家不能仅信赖自己的生糙的情感,让情感“自然流露”。
D.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句名言表达出来的关于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7.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缺少情致的文字,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
B.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这是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又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
C.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这种“情溢乎辞”的文学作品的意味更加深永,还可让读者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
D.用绘画来比喻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在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表达某种感情时,文字越多就越哆嗦,而语言越简省就越生动有趣。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
&&&(选自《居士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
B.不见于言可也&&&&&&&&&&&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
吾尝终日而思矣
D.亦因以自警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4分)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作者欧阳修认为古之圣贤能“不朽而存”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是怎样一种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4分)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选自许慎《说文解字序》)
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请任选两种艺术手法对本诗进行赏析。(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个小题)(6分)
(1)&&&&&&&&&&&&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4)&&&&&&&&&&&&&&&&&&&&&
,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
(5)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6)&&&&&&&&&&&&&&&&&&&&&&&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7)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8)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①被精心保留下来锁在抽屉中的一叠信件,似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当你涉过时间的千山万水,于一个偶然,目光重新投回起点,你惊奇地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仍伫立在奔腾不息的河川上,像一角冰山,通透、晶莹,不曾因为年深月久和日晒雨淋而消融。
②于是,你停下急匆匆旅行的脚步,择一处临水的草地坐下,重读一封一封旧日友人为你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细密阳光闪烁。
③什么样的一个友人交付给你的这份情谊?什么样的情怀下产生了这些文字?什么样的一盏灯照过你,或甜或苦或激动或平静地读着它们?你又怎样斟字酌句写了回信?
④过去已经消失,说过的话语随风而逝,青春的风铃不再摇响,只有信件记录了当时。当时,是多么热衷于在信纸上文采飞扬语句优美地与友人对话呀:比赛着写信,看谁写得厚谁写得薄;探讨着问题,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倾诉着秘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还有,初恋时心慌意乱的情愫,热恋时激情满怀的幸福,失恋时天昏地暗的欲哭无泪……
⑤经过种种,皆如幻梦成空,直面的一切,许多冲动已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电话普及,拨几个烂熟于心的号码,千里之外友人的声音招之即来;或者上网,键盘一敲,电子邮件发出,回应之讯立马现于眼前,且字字工整句句珠玑。然而,那些字体清晰或狂舞、象征友人个性的来信呢?那些等待青鸟飞来的盼望日子呢?那些读信如读一本书的亦喜亦悲的情感起伏呢?
⑥人之成熟,总是从拥有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开始,这时,再去细细思想人生是什么呢?童年期,懵懂无知无觉,只盼快快长大;青春时,未来好梦无数,仿佛伸手可及。然后,立没立业只有自己晓得,家是成了一个,孩子也养了一个,便开始赶时间、磨时间,将属于自己的一世时间折腾得一塌糊涂。再回首时,天还是那个蓝天,地还是那块绿地,月还是那轮明月,人却已不再是那个人,脸上每缕皱纹都填满深浅不一的沧桑。
⑦人之老,不是从肢体开始老起,而是从心开始老去。心老的标志就是,前瞻的时候少了,回头的时候多了。一步三回头,身后可看可触可抚的有什么?范仲淹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其实,何止南来北往的大雁,一介凡人的人生本来就是去留无意的风。
⑧因此,在急促的生命途中择机而歇,席地而坐,重新展读纸笺已经微微发脆的旧信,会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在心中暗暗滋生。旧信能够一个一个细节提示你,你所经历的,刻骨铭心永生不忘的也好,微小如蚁稍纵即逝的也罢,所有清晰如昨。逝去的岁月不是空心的,逝去的岁月丰满得像一枝秋天的麦穗,你像一个守望金黄田野的农人,当你重读旧信的时候。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第②段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精心保留下来的“一叠信件”,又引出下文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及人生感悟的抒发。
B.在文章第④段中,作者运用排比修辞,列举了旧信中承载的美好回忆,或激情澎湃,或恬静似水,满载了青春的酸甜苦辣,让人感慨。
C.本文主要通过记叙重读旧信,表达了对过去与友人书信来往的日子的留恋,对如今与友人交流手段改变的无奈,对有信来往的日子不复存在的惋惜。
D.作者认为人生匆匆老去的旅程根本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因此,我们重读旧信能让我们找寻人生的记忆,体味人生存在的价值。
E.作者批判了现代社会由科技手段发达而导致人类情感缺失的现状,表达出作者对人类社会各式各样社会顽疾的深切忧虑。
16、简要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17、第⑧段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色?请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18、本文以小见大,作者从重读旧信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联想到人生,进而表明“在急促的生命途中择机而歇”的观点。你如何看待作者观点?生活中还有许多不起眼的事物已经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又能使你联想到什么呢?请撷取其中一种事物,说说你的看法。(60字左右)
六、(10分)
19、将下列短句改成一个语意明确的长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减词语。(5分)
①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因曾提出一个问题。&
②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
③他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黑暗无知的时代。&
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将只剩下娱乐和成功。&
&&&&&&&&&&&&&&&&&&&&&&&&&&&&&&&&&&&&&&&&&&&&&&&&&&&&&&&&&&&&&&&&&&&&&&&&&&&&&&&&&&&&&&&&&&&
20、根据下面这则新闻撰写一幅对联,鲜明地表达你的赞美与憎恶,每句不少于7个字。(5分)
新华网湖北荆州&
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在长江荆江段沙市宝塔湾勇救两名落水少年,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英勇献身。在打捞大学生遗体过程中,八凌打捞公司老板陈波现场收取了3.6万元打捞费用,并额外向学校索要300元购买烟和矿泉水。
&&&&&&&&&&&&&&&&&&&&&&&&&&&&&&&&&&&&&&&&&&&&&&&&&&&&&&&&&&&&&&&&&&&&&&&&&&&&&&&&&&&&&&&&&&
七、(60分)
21、作文(60分)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连做梦都在希望,”石头对泥土说,“希望像你一样,身上长出青青的芳草、茂盛的林木,可是始终不能如愿,你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泥土笑了笑说,“从你的身上几时能吸收一点养分?”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不得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③不要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树德中学高级2012级第五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dūn/tūn&&&&&
r&/r&&&&&&
fǔ/pǔ
jiē/ji&&&&&
y&&&&&&&&&&&
m&ng/mēng
Czhī/zhǐ&&&
ch&ng/chǎng&
m&/mǐ
Ddǔn/d&n&&&
lǘ&&&&&&&&&
lǔ/l&u&&&&&&
计日程功&&
知人论世&& 仗义执言
入木三分&&
闲情逸致&& 惨无人道
不知所终&&
信心倍增&& 霄壤之别
德艺双馨&&
甘拜下风&& 优哉游哉
“出奇制胜”指用奇兵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出人意料的办法取胜,不能带宾语。改为“……出奇制胜,消灭叛军的妙计了”。
“如数家珍”的释义为“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与本句中前文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小明的“家珍”矛盾,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
C根据语法,动词之间只能用“并且”。
D牛不喝水强按头: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A项:不合逻辑,“贪污”是“不正当的手段”,但决不能用“正当”限制,语法上是搭配不当,逻辑上是限制不当。
B项:成分残缺,“在……下”是介词结构做状语,谓语部分加了一个“他”,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小明”便没有相应的谓语,删去“他”,或删去“小明”。
C项:句式杂糅,要么说“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要么说“在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不能杂在一起说。
(“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不合文意,还缺少“达之于辞”这个必备条件。原文是说“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
(文学只是艺术的一种,艺术“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错。)
(原文中并未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判定文学作品是否生动,关键是做到以有限寓无限。)
【解析】荣华:茂盛的花。从并列的下句的“好音”可推知这个词应该是名词。
A项,都是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到”;B项,第一个“所以”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第二个“所以”是“用来”的意思。C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翻译为“用”,后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翻译为“来”。
他(颜渊)能够不朽而永存,本来不是凭借他对功业的建立,更何况是是对著作的表现呢?(各1分)
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思考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把这篇序言送给你。(各1分)
作者欧阳修认为古之圣贤能“不朽而存”的原因是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及著书立言。作者认为三者中以修身立德最重要,施事立功次之,最后才是著书立说。
12、盖文字者,经艺(经传子史)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 后人所以识古 / 故曰/
“本立而道生” / “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 / 今叙篆文 / 合以古籀 / 博采通人(博,广也;通人,学识渊博的专家)/
至于小大,信而有证(信、可信也。证、证据也)。稽撰(稽,稽考;譔,诠釋)其说,将以理(解释)群类(字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深奥之旨,此谓文字结构之神妙意义)。分别部居(部类),不相杂厕(置也,放置)。万物咸覩(睹),靡不(无不)兼载(尽记也)。
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所以说:“基本建立了,其它事物才能产生”,“知道天下的深奥道理就不可错乱。”我现在编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广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见,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据的。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在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遗漏。
13、(1)诗中前三联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1分)着意描写山中月夜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偏与”赋予“松风”人的动作情感,形象生动。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
14、默写:
(1)所以游目骋怀
(2)挟飞仙以遨游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寒衣处处催刀尺
(5)声非加疾也
(6)履至尊而制六合
(7)留取丹心照汗青
(8)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项,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而不是记叙;E项,作者批判的不是科技手段,也未表达出对“各式各样”的社会顽疾产生忧虑。)
16.(1)在内容上,运用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信件记录的情谊纯洁而珍贵,(1分)信件记录下的过去也不会被时间湮没,是永恒的(1分),表达了作者对信件的珍视。(1分)。
(2)在结构上,点题,总领全文,(1分)引出下文对重读旧信的具体描述。(1分)
17.(1)善用比喻,将无形的岁月写得真实可感(生动形象),表明重读旧信时,“逝去的岁月”不会沦为虚无,因为信件的记录,它会充实地存在着。
(2)运用第二人称,有和读者对话的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3)运用倒装句式,强调重读旧信的好处——收获往日美好的欣慰和满足。
(每点2分,表达特色、艺术效果各1分)
18.(观点1分,有一定分析2分;选物恰当1分,能表达自己看法2分。字数明显不足相应扣分)
事物示例:电报、BP
机、算盘、小人书、录音机、唱片、电话本、泡泡糖、磁带、黑白电视机、霹雳舞、橡皮筋绳、毛笔、玻璃弹珠……
19、答案1:曾提出“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这一问题的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只剩下娱乐和成功的黑暗无知的时代。
答案2: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只剩下娱乐和成功的黑暗无知的时代的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曾提出“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的问题。
(框架结构2分,语句连贯,要点齐全3分,不是单句0分)
20、答案示例:无良老板,见利忘义德何在
英勇青年,舍己救人名永存
评分标准:形式2分(字数、词性、结构相同2分);
内容3分(态度鲜明1分,有褒有贬1分,合情合理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本来不是凭借他对功业的建立,更何况是对著作的表现呢?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草木之花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思考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把这篇序言送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子兵法谁写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