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你是我的命运运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动和什么什么中的信息都有什么什么中的背都记不得

【镇江调查】同学聚会:你为之心动吗?-镇江第一综合性门户网-中国镇江金山网
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调查】同学聚会:你为之心动吗?发布时间: 08:42  金山网 .cn
配图:谢志斌
  ●调查提示●
  毕业渐久,开始怀旧。天各一方的老同学之间,或已十余载未曾谋面,乃至音讯全无。回首当年一起度过的青春,一样赤诚相待的清纯,心灵会为之悸动吗?与其辗转寻消问息,不如大家相约重归“故里”。然而,这难道真的会令人喜忧参半吗?面对同学聚会的倡议,参加还是不参加,真的不是个容易的选择?混得不如意的同学,会碍于面子而不愿参加吗?混得很好的同学,会迫切想要“衣锦还校”吗?中不溜的同学,会在两难之中倍感纠结吗?时隔多年之后的同学往来,真的会掺杂进太多社会式的功利色彩吗?本期调查将围绕这些话题展开。
  同窗情谊是一种很纯真的感情,弥足珍贵。如果有一天,毕业多年的你突然收到同学聚会的邀请,你会激动,还是会犹豫?抑或是想刻意回避?有些人会在精心准备后赴约,有些人则将此事丢在脑后,还有一些人在收到邀请后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不知该不该去。其实,同学聚会更看重的是“怀旧”,昔日老同学见面,吐槽当年囧事糗事,一起回忆青葱岁月,对彼此心理健康以及互通信息都有好处。
  他们:离开校园已经四十多年了
  “感觉校园生活还是昨天的事儿,算起来,离开校园已经40多年咯。”宝塔路街道车站社区居民徐临文感慨道。1965年,高中毕业的他考入上海铁道学院(现同济大学)铁道运输专业。
  徐临文回忆说,进校学习了一年基础专业课就遇上“文革”,随后的课程就在运动中稀里糊涂“混”了过去。大学毕业面临分配工作时,全班都被分到铁路运输最基层岗位。
  由于铁路运输岗位这一特殊性,徐临文班级大规模的聚会从毕业后就从没组织过。“没办法,受职业限制,班里同学都被分在全国铁路各个站点,铁路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些岗位根本没法脱身,聚会只能小范围进行。”徐临文说,毕业至今,印象中颇具规模的就是1998年校庆时,班里4-5个同学一起回学校参加活动,并一起看望老师,这才聚到了一起。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开始出现工农兵大学生。宝塔路街道电力路社区居民朱和平就是工农兵大学生中的一员。
  今年78岁的朱和平告诉记者,1970年“文革”初期混乱场面已经渐渐平息,直到1972年实行“推荐上大学制度”。而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是有条件的:必须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基层劳动三年。而他,符合以上条件,便被推荐进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学习。
  “文革”特殊政治环境,导致这一代的大学生们不仅讲究同窗情,更讲究“阶级感情”。“‘情上加情’同学间的友谊都非常纯真。”朱和平说,每次聚会不仅是班里聚会,都“号召”整个年级三个班一起近90人参加,基本都是保持“三年一小聚,五年一大聚”。“每次聚会回望大学生活时,每个人都有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彼此感到纯洁无瑕的亲切。”朱和平说,如今,同学中大部分都是科级以上干部,最小的也已年过半百,很多同学已退休多年,儿孙绕膝。大家聚在一起从不讲名利,更多的是讨论退休后的生活。“到了我们这岁数,都是探讨健康和养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嘛!”
  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1977年是改变命运的开端,对国家是如此,对个人也是如此。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制度。这对于许多梦想上大学生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
  市一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国辉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1977年6月份高中毕业后,先是打打零工,知道恢复高考消息后非常激动,趁着刚毕业没多久还有学习基础毅然决定参加高考试一试。”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仅有4.7%。幸运的是,张国辉属于这4.7%中的一分子,顺利被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院专业录取。
  由于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大都是来自祖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有志青年,他们怀揣渴求知识、报效祖国的梦想,班里学习气氛是相当紧张。张国辉说,班里同学年龄层次跨度较大,全班共29人,当时18岁的他在班级里算是很年轻,年纪最大的比他大13岁。“正是因为年龄悬殊,同学间互帮互助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年长的同学在生活上照顾年轻的,帮忙缝被子、洗床单。年纪轻的同学头脑活功课好,在专业课上辅导年纪大的。五年相处下来,同学间建立非常深厚的情谊。
  “我们班都是十年一聚,个个都积极参加,每次能来30多人。”谈起同学聚会,张国辉说,他每次聚会都参加,有的同学都是从不辞辛苦从国外赶回来参加。“一见面,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互相之间一点也不陌生,什么都聊,畅所欲言。”他坦言,同学们都上了岁数,可一见面想到大学里人和事,心态都跟着年轻起来。
  他们:毕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大学毕业20周年聚会时才发现,时间过得真快。”2011年的9月,市民陈先生踏上了去武汉的列车,对他而言,这不是旅行,不是出差,而是和二十多年前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求学时一样,“回学校报道。”
  谈起毕业20周年的聚会,陈先生有着分享不完的故事:“我们去了教学楼,找到当年自己的班级教室”“男生们去操场打篮球、踢足球,然后发现,大家都退步了”……聚会时最感人的场景是在礼堂的那场“微电影”,“热心的同学搜集了大家这二十年来的照片和经历,做成一段视频,播放时,礼堂静悄悄的,谁都不愿错过彼此成长历程。”
  2001年,刘先生接到了大学同学的电话,“通知我,要在南京聚会了,主题是‘进校十周年’。”都说好事多磨,聚会的那一天,刘先生刚巧是上晚班,下班时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我可不想错过。”当晚,刘先生打了辆车,直接从单位赶到了南京的聚会地点,“下车时已经快两点,车资是一百五十多元,当时就是觉得庆幸,还好我是在南京上的大学。”
  回忆起聚会时的场景,刘先生的嘴角都是上扬的。大家聊过去,聊工作,聊家庭。在刘先生看来,同学聚会除了重温同学情,也总能给自己带来些启迪:“就拿孩子的教育来说吧,看看同学们的发展轨迹,你就会发现,基础教育固然需要,但社会这座大学也很重要,以前学习成绩没那么拔尖的老同学,找准了人生的方向,照样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1989年毕业于镇江医学院(现江苏大学)的王先生,现是我市某文化机构部门经理。大学毕业15周年的聚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王先生不仅参加了,并且还是活动发起人之一。他回忆说,全班共52人中,当时好像只有三四人实在联系不上或因身在国外,其余人一听此事,都爽快地答应参加,并对久别重逢深表期待,“尽管最终到场不足40人,但整个聚会的氛围十分融洽。”
  谈到受社会浸淫,同学之情会否逐渐融入功利色彩,王先生认为,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既没那么理想主义,也不能以偏概全。”一方面,“同学之间好办事”确实客观存在,这是特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现象。然而,走出围墙之后,领略社会之大,“我们不能完全拒绝得了功利色彩的侵入,但是要坚信当年那份纯真的根基还是牢固的。”
  他们:是新世纪的大学生
  吃饭、唱K……这是29岁的冉旭对同学聚会的解读。2007年,冉旭毕业于北方的一所大学,回到镇江后,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毕业5周年的时候,大学班级的QQ群签名改成了“想你们了,回学校见吧!”由于大家工作都忙,聚会的日子定在了五一长假,然而即使这样,聚会那一天,原先58人的班级,真正聚在一起的只有二十余人。
  饭后的唱K环节,大家的交流并不多,本地的同学早早退场,这场同学聚会更像是外地同学在北方的聚会。
  “大学时,班里同学的交流就不多,都是宿舍与宿舍间的小团体活动,所以说起来是同学聚会,到头来还是原先关系好的在一起聊天。”当记者问起是否还会参加接下来的十周年聚会,冉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还不一定有人组织呢,如果到时候有空再看吧,我倒更倾向于和大学的闺蜜们出去旅行。”
  提起同学聚会,总给人温馨的感觉。然而现如今,毕业一段时间后的再相见,对一些人而言,却有些“残酷”。小阳200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的美术学院,班里42个同学部分留在上海工作,这为他们定期举行同学聚会创造了条件。可是,喜欢热闹的小阳近来却不太想去参加,为什么呢?
  小阳说,班里大部分是女生,毕业快10年了,同学谈论最多的就是结婚、买房和生小孩,这对至今单身的她来说,是个不小的刺激。小阳说,除了婚嫁问题,工作也着实让她心烦。“像我这种在小城市拿几千元月薪的人,比起那些在写字楼、大型杂志社月薪上万的同学,心里会有很大落差。”
  “的确,对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能聚起来不容易,但其中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2007年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小廖告诉记者,毕业散伙时,同学们都心心念念的说着以后要常见面,即使毕业以后,每年也有人提出要周年聚会,“聚不起来,不是因为感情不深,而是大家都还没准备好。”
  在小廖看来,毕业后的这几年,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生活都在起步阶段,需要投入精力,需要逐步走上正轨,“也许10年、20年后,等大家都稳定了,聚会才更有感觉。毕竟,那时才有怀旧的心情。”
本报记者 杨佩佩 李溟
校庆活动上,许久未见的老同学们互相拍照、聊天。石小刚 纪晨 摄
别让聚会偷走我们的青春
  这是一个怀旧盛行的时代。前段时间,有关校园题材的国产电影接连上映,引发人们对那白衣飘飘岁月的感慨。正如有人在影评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怀旧真的是一种流行病,那么对于校园、青春的怀念就是一种传染病。
  在想象中,毕业后的周年聚会是一件太过美好的事情: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聚在一起,追忆青春岁月的美好时光,回顾学生时代的光阴故事,走走菁菁校园的林荫大道,挤在学校食堂让师傅多打点饭……往事历历在目,即使不能唤起对美好旧时光的依恋,但多少也会让同学间的友谊延续和加深。
  然而,很多参加工作多年的人却讲述了另一个版本——上学时大家都特别喜欢同学聚会,和老同学在一起疯玩可以肆无忌惮,但慢慢地大家都开始走上社会时,参加聚会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就只剩下那些工作或家境不错的人。并且很多时候参加同学聚会,表面上是为了见老同学,其实另有目的,不是为扩大交际面,就是想疏通关系。聚会中混得好的总是很风光,人人都和他套近乎,混得不好的只能躲墙角默默低头吃饭。纯洁的同学聚会变得复杂无聊。
  不同的版本是因为不同人的演绎。说到底,同学聚会,只是一种追述生活的方式,是对自己进入社会之前的那一段生活作一次确认。许多年以前,我们在那间教室里上课的时候,还只是象牙塔里的孩子,没有人能猜出在未来的人生戏剧里谁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今走出校门,大家虽然在社会生活中“戏份”不同,但同学聚在一起就应该卸下各自所拥有的“身份”,无关世俗,只为情。
  校园生活让“同学”二字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回忆,那些纯真、质朴的日子让人回味无穷。时间过得飞快,如果你接到了同学聚会的通知,别骄傲,在老同学眼中,你还是那个爱睡懒觉,让舍友带饭回来的“麻烦鬼”;更别犹豫,无论老同学发展得如何,他们依旧是睡在你上铺的兄弟。
普通人心中的高妙
  克尔凯郭尔说过一句话:所有的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在我看来一钱不值;所有人认为不重要的事情,在我看来性命攸关。
  我知道每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比方说现在的很多白领,那些成功人士,过的是完全秩序化、标准化的生活,表面上看很好,谈笑风生,但是我相信有些人的内心可能是一片黑暗。有些人看起来很普通,很“闷”,但内心可能是一个诗人,有着大的气度。我偏向喜欢这些人,喜欢现实生活中那些真实可亲的人。当然,也喜欢那些爱做梦的人。
  我相信现实生活中,一个普通人心中,会有很高妙的东西。你看一些民工,一个耕地的老农,看起来没有文化,你怎么知道他内心的世界呢?他只是不会说而已。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非常小。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普通人,有着简单的欲望和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庸,但是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你根本没有理由,抱着说教的态度,让别人改变生活。事实上,你只能让生活本身来改变你。
  我以前喜欢在作品中建立另外一个秩序,用它来影射生活,但是现在我觉得,根本没有这样的必要。日常生活有很多奥妙,这个奥妙并不需要别样的方法来体现。(作者系镇江籍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调查图表一: 您参加过大型的老同学聚会没有?
调查图表二: 您会因为自己这些年发展不算太成功而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吗?
调查图表三: 您认为时隔多年之后的同学往来会掺杂社会式的功利色彩吗?
超三成受访者: 参加过大型同学聚会
  本期调查共收回纸质问卷52份,有519名网友通过0511网站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表示,第一次愿意参加大型同学聚会,后来就不愿参加;超六成受访者表示,不会因为自己发展不算太成功而拒绝参加聚会;近八成受访者表示,时隔多年同学间往来多多少少会掺杂社会式的功利色彩。
  超四成受访者
  第一次会参加,后来不愿参加
  您参加过大型的老同学聚会没有?35.17%的受访者表示每次都参加;42.07%的受访者表示,第一次参加了,后来不愿参加;15.17%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参加,因为不愿意;7.59%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参加,只是时间原因难以成行。
  “每次高中毕业聚会,我基本都会去。”调查中,网友“南北徐州”表示,高中全班67个人,每回都能聚上一大半,最近聚会一次是上周,聚会地点安排在离高中三百公里外的旅游城市,大家玩得都很开心。市民李先生则表示,聚会还得看人,小聚随心,大聚听组织安排,不主动也不拒绝。
  超六成受访者
  不会因发展不成功拒绝参加
  您会因为自己这些年发展不算太成功而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吗?12.77%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会;60.99%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不会;26.24%的受访者表示,两难纠结。
  “正考虑呢,大学同学毕业10年聚会,路挺远的,纠结去还是不去。”市民吴先生表示,现在同学聚会都会带点攀比心理,这也不奇怪,同学中有混得好的,混得不好的,爱炫的,势利的,但肯定也有谈得来的。“因此对待同学聚会,心态首先得摆正。”
  近八成受访者
  认为同学间往来多少会掺杂功利色彩
  您认为时隔多年之后的同学往来会掺杂社会式的功利色彩吗? 8.2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会,还是纯真如当年;78.62%的受访者表示,多多少少有掺杂;13.10%的受访者表示,同学之情已相当变味了。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不光是同学间,就是人与人的交往都会掺杂一些功利色彩。”市民陈希说,聚会虽有聊不完的当年情,但聊完后还是得面对这现实的社会。“还是喜欢小范围的聚会,大范围的聚会就不喜欢参加了。有的同学人名都记不得了,走在街上,行如陌路。”(记者 杨佩佩)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命运石之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