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到二九零走江能威视走吗?

一、概述 二九零农场位于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处的夹角地带,绥滨县境内,场域总面积801平方公里,占绥滨县疆域的24%,北靠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东南面临松花江,正东十余里处,便是有名的三江口,黑龙江、松花江在这里汇合,东面与同江市隔江相望,南与绥东乡毗邻,西与忠仁镇接壤。农场境内地势平坦,属黑松两江冲积平原,无山脉丘陵,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境内水系发达,水量充沛,适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农场自然物产丰富,丛林成荫,草原辽阔,两江河流水系发达,是野生动植物、鱼类、鸟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常见的鱼类达60多种,名贵鱼种有鳇鱼、大马哈、鳌花等。
风景 二、历史追溯 农场是1955年创建的军垦农场,1955年6月,五团(原部队番号二九○团)经过 对松花江北绥东地区荒原勘测,确定了建场地址,开始了垦荒创业的伟大历程。此后逐步发展,全面进行开发,经过几代二九○人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沉睡千年的荒原上建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型现代化国有农场。农建二师五团转业官兵们,头顶蓝天,脚原,斗严寒,战酷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使农场从无到有,稳稳地在荒原上站住了脚跟,为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又有大批拓荒者响应党的号召,陆续来到这里,有1958年英雄解甲重上新战场的成都军区800名转业官兵,有风华正茂的8176名城市知青,有舍家求业的850名山东支边青年,还有满怀报国热忱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和各地移民等等。农场人民经受住了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抗击了社会风潮的干击,在建设家园的征程上百折不挠、艰苦创业,使农场日益繁荣兴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农场建设逐步走向复苏,到1985年农场建场30周年时,农场已经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大型机械化国有农场。拥有耕地54.7万亩,农牧生产队58个,工商运建服企业35个,完全小学40所,普通中学6所,职业高中1所。职工医院1所;全 场总人口27792人,其中职工12486人;林路、沟渠形成网络,砂石公路240公里,有大中型拖拉机261台,康拜因254台,水利工程机械35台,载重汽车94台。30年共生产粮豆11.5亿公斤,累计上交商品粮5.8亿公斤,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3649万元,经营盈利218.7万元。30年的艰苦创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拓荒者在长期拼搏、征服荒原的同时,还创造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团结、务实、奋进、奉献”的二九○企业精神。
人文 三、党政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二九零农场在全国和垦区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也不失时机地走上了改革之路。农场农业改革首先从打破“大锅饭”开始。1979年,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利改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包干管理新体制。改变了农场过去“生产经营投资靠国家,赢利亏损一个样”的状况,宣告了端国家“铁饭碗”的历史结束了。这一时期,农场主要是在分配形 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上进行改革探索。分配形式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浮动工资加奖励,联产计酬、自负盈亏等,取消了等级工资制,取消了分配领域里的平均主义。生产组织形式,采取联产计酬组成户承包。盈亏包干经济责任制,浮动工资利润分成经济责任制,分业承包、机务组成班组承包等形式,逐步,开始对生产经营者的责权利有所界定。对“大锅饭”、“铁饭碗”虽有触动,但还没有彻底打破。 1983年底农牧渔业部下发《关于在国营农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意见》,垦区以兴办职工 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1984年1月农场制定《1984年经营承包责任制试行方案》,实行“承包到户、定额上交、盈亏包干”责任制。同年12月农场进一步制定了《二九○农场全面改革兴办家庭农场和工副业放开经营试行方案》,家庭农场以户为单位,实行家庭经营。1984年是兴办家庭农场试行的第一年,由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第一年就获得了好收成,当年粮食丰产丰收,产量、利润双超历史。1986年开始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从此,农场职工结束了“上班听钟声,生产听指挥,生活靠工资”的历史,开始向经营、生产和利益风险的主体转变。打破了以往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农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家庭农场统种、分管、分收、单户核算,到承包到户,自主经营,生产、生活费由农场垫支,到完全两费自理,土地承包由地有数、位不定,到土地长期固定承包。家庭农场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1988年,农场提出生产费、生活费实行有偿垫付,逐步实现“两费”自理。1994年来,全场生活费自理率达100%,生产费自理率达98.6%,基本上实现了“两费”自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本确立。到2000年,家庭农场达3749个,承包耕种土地60万亩。农场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建立土地使用权相对固定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机械专业种植大户承租土地,提高规模效益,引导家庭农场向规范型方向发展;加强基层生产队的财务职能建设,使之成为农场的派出机构;加强科技服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点、线、面科技网络工程,确保各项新技术、新措施及时推广到位,提高农户科学种田技能。在分的基础上适当强化“统”的功能,使这一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巩固、完善和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并成为农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障碍。于是农场调整了种植结构,逐年减少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效益高的水稻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旱田改水田,以稻治涝,低产田改高产田,到2000年,水稻种植面积达25.5万亩,占全场耕地面积的42.5%,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到4.2万亩,由原来占全场耕地50%以上缩小到7%。同时,适度发展经济作物,建立了大麦基地、红小豆基地。农场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力度,积极推广适合本地区种植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2000年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农场还充分利用北大荒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按照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要求,扩大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并积极探索和发展AA级绿色食品种植。到2000年绿色食品作物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其中绿色水稻2万亩,绿色大豆2.2万亩,绿色经济作物0.3万亩。农场调整农业结构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大力发展以奶牛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形成奶牛、肉牛、猪、羊、禽、兔、鹿和特色经济动物养殖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农场出台了各项发展畜牧业优惠政策,完善了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强化管理,畜牧业迅猛发展。到2000年,奶牛存栏4786头,鲜奶年产量10577吨。涌现了养牛、养猪、养羊、养鸡各类养殖户3200户,专业大户400余户,养殖技术示范户120户。农场依托正元乳业、北珠米业、九三油脂集团三大集团,重点扶持私营米、面、油企业,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格局。正纪面粉厂平均每年为农场转化原粮7000余吨,个体私营精米厂平均每年加工大米7140吨左右,产品销到国内16个面粉、大米市场。农场也进行了工商运建服行业的改革。1986年,农场有工、商、运、建、服等企业29家。在所有制方面基本是单一的国有形式。这些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是农场的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管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财务实行统收统支,产品统购统销,劳动力统配统包,分配上实行与农场行政人员一样的等级工资制,干多干少与工资无关,企业吃 农场“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导致企业缺乏活力,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使这些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桎梏下走出来,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1986年,农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总局、管局有关精神,对工商运建服企业进行改革。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的。实行了厂长经理责任制、风险抵押、租赁经营、招标经营、委托经营、股份制、兼并、产权转让、财产转让、租赁卖瓤、变卖、拍卖等多种形式,到2000年,这些企业除乳品厂被正元乳业租赁经营外,其余全部转卖给个人经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农场还进行了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组织与实施,职工住房实行私有化和商品化,支持和规范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农场机关多次精简减员,由过去单纯的行政命令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实行集中办学。农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农场改革15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步更新。改革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场广大职工,抛弃了“大锅饭”,砸烂了、告别了旧模式、旧体制。农场职工思想的重大变化为改革基本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确立并日臻完善。作为统一经营的大农场,由行政管理型转为经营服务型,作为分散经营层次的家庭农场,实现了“四到户”、“两自理”,成为投资、利益、风险的经营主体,在发展中提高、完善,逐步向适度规模、效益型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农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2000年粮豆总产实现18万吨,比1985年增长了274%,是倍;社会总产值4.73亿元,比1985年增长了555.7%,是1985年的6.56倍;国民生产总值2.93亿元,比1988年增长了626%,是1988年的7.26倍;年产牛奶10577吨,比1985年增长了1941.9%,是1985年的20.4倍;农业机械不仅数量增加,而且更新换代,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收入逐年提高。2000年人均收入4970元,比1985年增长了10.1倍。家庭农场盈利面91%,全场居民储蓄额22861万元。全场49个农牧生产队,已有42个队跨入小康队行列。
开发 四、开发建设 农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和建设,如今成为林茂粮丰、百业兴旺的繁荣小社会;农场已 发展为集农、牧、渔、工、商、贸、服一体化综合经营的现代化企业。农场总人口已达25529人,从业人员10280人;有49个农牧生产队,家庭农场3749户,个体业户564户,从业人员788人,非国有经济从业户6960户,占全场总户数76.7%。1986年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农场经济逐年增长,到2000年,粮豆年总产18万吨,社会总产值2.93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15万元。有耕地60万余亩,水面18.8 万余亩。盛产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和红小豆、大麦、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已建成10.5万亩绿色作物种植基地和4786头奶牛养殖基地,年产鲜奶10577吨。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39台,收获机械159台,主要配套农具1298台(套),各类国产和进口大型喷灌机械28台套,小型喷灌机械157台套。改革开放以来的15年间,建成日处理120 吨鲜奶乳品厂一座,日处理800吨、仓储能力2.9万吨的粮食处理中心一座,日处理小麦60吨面粉厂一座,年加工处理5000吨种子加工厂一座,以及油脂厂、机械修造厂等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教育经过15年改革,实现了中小学集中办学,两所学校实现了楼房化;建成标准化全日制完全小学二所,完全中学一所,在校生3402人。高考录取人数1179人,年均78.6人,高考升学率57.1%。农场职工医疗有保障,农场职工医院为综合性医院,配备了先进医疗设备,国家卫生部授予“一级甲等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称号。以职工医院为中心,全场设立62个卫生点,形成卫生防疫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年15年间,农场小城镇建设投资8500万元,建设了具有多种用途的专业和综合市场楼,建筑面积累计10.2万平方米,建设了二九○宾馆、北疆贸易楼、居民住宅楼、银行、邮电、电视通讯、医院、教学楼等38栋楼房。农场交通方便,通讯发达,电力建设发展较快。农场自办客运站,每天有客车与哈尔滨、佳木斯、鹤岗、宝泉岭、萝北等市县交通往来。电视覆盖全场,农场光缆电视入户率达70%,已建成自动程控交换通讯网,收发国际、国内传真电报,电话会议可视专网,达到交换数字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电力网络形成规模,配电线路达240余公里,为农场经济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场部地区有一座占地约2.4公顷,供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久和公园”,草坪葱绿,花园锦簇,有假山、瀑布、荷花池、门球场、晨练场及各式亭阁等游乐设施,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通畅、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农垦小城镇初具规模。15年来,农场开发水稻田25.5万亩,修建灌渠1688公里,桥涵闸608座,造林31933亩,生产粮豆176.6万吨。为国家上交商品粮42.8万吨,为国家上缴利税5953万元,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179名。涌现出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劳模3名,总局级劳模31名,分局级劳模7名,农场先进工作者2059名,先进生产者3184名,生产状元、高产大王30名,先进集体1325个,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专利,农场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应用新技术推广先进集体,全国总工会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政府授予交售商品粮先进单位,农场部授予农机管理标准化先进单位,省政府授予畜牧业先进农场,总局党委授予先进农场党委、安全生产先进、造林绿化先进、计划生育先进场、教育先进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经过45年的艰苦创业和开发建设,特别是近15年的改革实践,农场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积累了丰富的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上农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资源和科技优势,农场已步入了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农场已描绘出21世纪头10年的发展蓝图,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勇争先,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质量效益强场为目标,以富民强场为目的,走产业化之路,为使农场由规模化大场向效益型强场迈进,突出稻、牛、猪三条主线,着力建好绿色食品、畜牧养殖、特色农业三个基地;重点推进结构调整,生态小城镇建设,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三项工作,把农场经济全面推向发展快车道,到2005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8.13万吨,人均收入达到5500元,为2008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10年建成垦区一流小城镇,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场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五、经济与社会发展 农业是农场主导产业。种植业以水稻、大豆、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为主,粮豆总产量2002年已达19万吨,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9645万元,人均收入5002元。拥有大型农机具600多台(套),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6%以上。 畜牧养殖主要以奶牛业为龙头。全场奶牛存栏5092头。同时肉牛、猪、羊和各类家禽饲养业都有大幅度发展。农场工副业生产已形成产品加工、畜产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综合性工业体系。日加工60吨鲜奶的乳品厂生产的乳粉连续多年获得省优、部优称号。农场生产的乳粉、豆粉、面粉等农畜产品均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定为“绿色食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290农场全方位推进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水陆交通顺畅、通信联络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公路四通八达。西部公路与101省道连接,南与绥滨公路相连,每天25个班次的公交客运车辆,可直达鹤岗、富锦、佳木斯、哈尔滨。作为农垦小城镇建设示范场之一的290农场,近几年来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达5500万元,修建水泥路3公里、建设居民住宅楼2488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7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98.4%,1992年投资建成6000门程控电话,电话普及率达77%。有线电视实现光缆传输,同时收看30多套节目。有线电视普及率96.8%。几年来,对教育投资达1500万元。农场中学被授予“垦区重点中学”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职工医院拥有先进的现代化的医疗设施,50多个基层医疗室全部达到标准化。
万方数据会议论文
- 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科技致富向导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4:11:0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江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