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的歌为什么退出歌坛

“栟中现象”探析(周峰)
“栟中现象”探析
峰(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
摘要:江苏省如东县栟茶中学地处偏僻的苏北农村,其以扎实的素质教育实践,把二流的生源,转化为一流的高考业绩,它不仅创造了江苏省的“高考奇迹”,其实践也为国人解决“素质教育与追求高升学率的矛盾”找到了初步答案,有人称其为“栟中旋风”,也有人概括为“栟中现象”。本文通过对该校的“校风育人”、“精致管理”、“课程改革”等三个方面的发掘,力图探寻“栟中现象”产生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栟茶中学、校风育人、精致管理、课程改革
有人说“栟中是一面旗帜”,素质教育在她那里开展的有声有色;也有人说“栟中是一个奇迹”,她把二流的生源,几乎全部送进了大学。难怪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正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如东,如东教育看栟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笔者专程到如东县栟茶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兴奋、感慨之余,本人认为,面对全国性的“优质教育”、“示范学校”热潮,栟茶中学的经验很值得我们中小学认真借鉴,因为这涉及到一所学校如何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真正办家长满意的教育这一事关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一、何谓“栟中现象”
栟茶(Bēnchá),查工具书,地名,在江苏。栟茶的“栟”除当地人使用外,实在是很难看到有人用,因而在各种输入法的字库里很难找寻这个字,于是人们或者用形似的“拼”将就着,或者就用“木并”两个字组装着。对于僻处南黄海之滨一隅的如东县栟茶镇(离县城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位于如东、如皋、海安三县交界处),外界“没有理由”不感到陌生,尽管它是一座“千年古镇”,尽管清朝乾隆年间这里曾发生过震动朝野的“一柱楼诗案”;而对于该镇北端的如东县栟茶中学,至少在教育界,尤其在普通高中领域,人们却“没有理由”感到陌生:因为作为一所升格才几年的省重点中学,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后来居上,2004年,更是以高考多项指标雄踞江苏省300余所重点中学榜首的骄人成绩名闻遐迩,在教育强省江苏实实在在刮起了一股“栟中旋风”。
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到该校,就中小学如何开展素质教育进行专题采访。在2005年教师节那天,上海电视台特地拿出宝贵的黄金时段介绍这间位于苏北偏僻乡镇的普通中学。中央电视台则在收视率极高的“新闻调查”栏目详细报道该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栟茶中学到底靠什么吸引着如此众多的目光,它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该校的发展历程和骄人的办学业绩。
(一)栟茶中学的发展历程
该校创建于1928年,是如东县最早的中学。当时由栟茶镇留日清末秀才缪敏之,留法经济学博士、中共早期党员徐一朋和知名人士蔡晦渔、蔡观明等,集资兴学,校名为“东台县私立栟茶初级中学”(当时栟茶镇隶属东台县)。70多年前谱写的《栟茶中学校歌》所云:“栟茶虽小开化早,人知学为宝。树立中学校,强吾身体,健吾脑。勤勉奋发,努力行知,赶上文明道。济世广需才,惟吾栟中共永葆。”
1958年,栟茶中学发展为完全中学,20世纪60年代初成为南通市农村重点中学。1978年,在走出“文革”的阴影后,学校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1998年确认为江苏省重点高中,2003年评转为省三星级高中,2004年晋升为省四星级高中(省评国家级示范高中),2005年更名为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学校占地117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现有60个教学班级,3000多名学生,教职员200多人。学校秉承近八十年的办学经验,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校风育人”的办学特色,以“创江苏名校,育一流人才”为办学目标,确立了“改革立校、开放办校、科研兴校、民主治校、发展强校”的办学思路,树立了“校风正、机制活、发展快、质量高、效益好”的社会形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校出色的办学业绩被业内人士誉为“栟中现象”。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高考优秀考点、省贯彻“两个条例”先进单位、省招飞先进单位、省高考会考优秀考点、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
(二)栟茶中学的骄人业绩
走进如东县栟茶中学,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花园般的校园,现代化的校舍,以及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乡镇中学挤进了强手如林的江苏省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行列,这已经算是一个奇迹(在江苏,乡镇中学争创四星高中在全省绝无仅有);然而,地处偏僻的海边古镇、不占生源优势的农村高中,它的一流办学质量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南通市教育局局长称赞其为“南通高考史上的奇迹!”。南通日报在分析“栟中现象”时写道:
──在全省800多所完中里,栟中由进入前10%,8%,到进入6%、5%,直到4%、3%;
──栟中的每年高考科目,有半数位居如东县前1、2名,有大多数科目位居全县前1、2名,有些科目进入南通前3名,甚至位居全省第1名;
──04年,如东县高考前5名,栟中的学生占据了第1、2、3、5名的席位。栟中的学生咄咄逼人;
──04年,栟中的本科上线率达到91.5%,列全市第二,本一上线创同类学校全市第一;
这里还有一个第一,那就是2003年,栟茶中学高考被录取南京大学的学生就达38人,创造了同类学校录取南大人数全国第一的奇迹。像南京大学这样的一流高校近两年就录取了该校73名学生。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是一封封地邮寄,而是由南大副校长带队专程送达。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日该校网站公布的一则特大喜讯:我校今年高考再铸辉煌、再创奇迹!901人参考,其中:本科上线869人,全县第一!本科上线率96.45%,全县第一!重点大学上线716人,全县第一!重点大学上线率79.47%,全县第一!9门学科中有5门均分居全县第一!600分以上272人,生均总分582.57,比江苏省重点大学分数线560分高出22.57分!
栟茶中学1999年—2005年高考成绩一览表
600分以上人数
全省高中排名
注:本表引自缪铭主编,《校风育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8月,第80页,2005年数据根据该校网站公布资料整理。
二、“栟中现象”的实质
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乡镇中学,是什么使“栟中现象”具有如此的魅力?“栟中现象”的实质到底应该如何解读?作为一所高级中学,高考升学率与素质教育是否能真正统一?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优质学校?二流生源又是如何转化为一流成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栟茶中学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关于“校风育人”
无论在什么时候,办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如何实现高质量办学
,栟中人并没有什么奇招妙计。他们牢牢遵循着“校风育人”这条几十年不变的思路,把校风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保证作用凸现出来;充分发挥领导的主心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校风育人”或许就是解读“栟茶现象”的第一路径。大凡办学者,无不重视校风建设,但象栟中人这样抓校风建设的学校,在全国也许绝无仅有。他们从校长到每个员工、再到每位学生,把良好的校风看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丝毫不许马虎,真正一抓到底。从校风建设入手,是该校开展优质教育的关键举措。优良的校风,有着强大的同化、激励、约束功能,是栟中人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精神支柱和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
学校弘扬“校风育人”办学特色。形成“自觉、文明、勤奋、创新”的校风,“秉正、扎实、民主、求新”的政风,“严谨、朴实、团结、进取”的教风,“自主、踏实、合作、求真”的学风。学校用校风建设统帅内部管理,用“三风”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90年代后,学校更是开展了“校风育人工程”的市级科研课题研究,从操作层面探讨校风育人理论。
领导层“秉正、扎实、民主、求新”的政风,令人叹服。
多年来,栟中人坚持磊落光明的素质教育,不搞投机取巧的应试教育:教师管理正,严把学校进人关、年级组阁关、教学考核关,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从学校到部门,到年级到学科到班级,各种围绕教学中心的人事安排和组织的一系列工作都坚持原则,彰显正气。
出生于省部级高干家庭的校长兼书记姚止平同志,多次放弃进京的机会,一心一意在黄海边基层学校埋头苦干。多年来,他直管教学工作,亲自执笔学校教学工作规划、计划,到各年级听过关课、比武课、观摩课、示范课,并对全校作制度化的课堂教学点评;参加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例会,各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会和高三各班班科任联席会,质量分析到人头。校级班子成员扎扎实实服从于教学中心,服务到教学一线,确保有关教学特别是高三年级教学的一系列工作一路绿灯。
栟中高考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历来靠教学管理统一意志下的群策群力。凡与教学工作有关的许多决策都坚持集思广益,反复酝酿。如应对高考模式转变,及时恰当的分步分班,贯彻分层要求设立理化重点班,对某些学科作必要而适当的时间补偿,以及对一线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提高课时津贴系数等等,都是广泛征求和听取意见的结果。
2、教师层“严谨、朴实、团结、进取”的教风,诠释着“灵魂工程师”的真实内涵。
在栟中,严谨、朴实之风体现于每一个教学细节。他们始终坚持“真理是朴素的”信条。在教学工作中,求实务真,不图形式,不赶时髦,怎样有效就怎样做。教学始终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构建多维度、大密度、高强度的教学教研网络机制。栟中人的课,尤其是高三老师的课也许不那么好看、好听,有些甚至显得比较土气,大多数课堂上,学生回答总不如常见的公开课那么踊跃;但是行家却知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最真实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相对较高。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质量。栟中教学工作的团结包括:备课组内同志间的团结、班科任老师间的团结、教研组间的团结、年级间的团结,以及为教学中心服务的学校各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干群之间的团结。这种团结由来已久,连绵不断。多年来,学校开展的“新老结对,互学共进”活动(简称“青蓝工程”),传承着栟中的良好教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其精神纽带就是团结。每届高三年级的同志,在学校行政的统一领导、年级主任的具体带领下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兀兀穷年,一个个以挑战极限的决心、勇气和毅力来从事学科教学,从事班级和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
“扫地也要扫出全国第一”。这是栟中人进取心的最好体现。它和学校刻意营造进取氛围密不可分。地处偏僻农村的栟中,师资条件不算太好,高中教学不能实行大循环,每年各年级组都要重新组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出”是不变的格局。这一点栟中每个教师都明白,都理解,也都能因此而激发自己的进取心。同时,学校的评优、晋级、提拔乃至各种待遇,无不向绩优者倾斜,激励着教师奋发进取。强烈的进取心是栟中师资整体优化的宝贵内因。栟中的教学,从制订计划到设计、实施教案,普遍做到环环紧扣,面面俱到,尽量防止和避免薄弱环节。在高三重复任教的同志,不搬用原有的备课笔记,而是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重新备课;新上高三的同志更是兢兢业业,迈好起步。
3、学生层“自主、踏实、合作、求真”的良好学风,体现蓬勃向上,勇于挑战的精神。
栟中学生在与学习相关的各种活动过程中自觉当好“认识和发展的主人”。栟中教室整洁,座位比较拥挤;学生宿舍漂亮,床位比较拥挤;餐厅环境美观,桌位比较拥挤;操场较为气派,上操比较拥挤……但是学生们珍爱栟中这方热土,喜欢这种生活,他们觉得“空间距离小,活动节奏快,学习效率高”。进教室、宿舍、饭堂,抬脚就到,十分方便。进教师办公室请教问题也往往只要到同一幢楼,同一楼层,栟中学生以学习为出发点,以主人翁身份想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栟中有花园般的校园,但栟中生活像军营般的紧张,学生们以强烈的自主精神冶炼自己,提高自己。在栟中,一般说来学习是不怎么需要督促的,到了高三连考试也不要监考。考风过硬是多年来省招委把全省县城外惟一的高考考点设在栟茶中学的重要原因,也是栟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见证。
栟中学生的踏实之风不仅体现在具有共性要求的各个学习环节,也体现在具有个性特点的培优、补差、医瘸、抓中等各个方面,学生们踏踏实实地踩过各种知识点、能力点,踏踏实实地把握住每个能力面、智力面,踏踏实实地越过每个训练关、测试关;该懂的务必弄懂,该记的务必记住,该会的务必学会;不凭侥幸,不留空白,不尚空谈;头埋得下来,屁股坐得下来,心思定得下来。人们说,栟中的学生特别会考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考场上能克服浮躁之气,发扬踏实之风。这种踏实的考风是久经考场训练的结果,也是平时踏实学风惯性作用力的结果。
栟中学生群体中的合作比比皆是.。高三每轮复习课上的解题,平时晨间、课间、晚间(晚自修课间)的讨论等等是面上的合作;各学科第二课堂的培训、学科竞赛的备战是点上的合作。学校每年开展的“五四”杯校园辨论赛,各班组队参加初赛、复赛、决赛,年级组队参加对抗赛,学校组队参加校际比赛,围绕各种辩题的正反立场,进图书馆,上互联网;合作选材,组材;合作演练,参赛;拓宽知识领域,增强思辩表达能力,共同创造出十分精彩的辩论过程和结果。
面上的合作带来了群体水平的日益提高,点上的合作带来了尖子学生的脱颖而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栟中学生把这一教学的真谛作为自己学习的座右铭,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栟中学生乐于、善于在学习中探求规律。到了高三,在每轮的复习中、模考后,他们主动配合老师们点面结合、详略有致、揭示规律、强化印象的分析和评讲。2003年高考,某校为某科高考一题考前讲过而欣喜,但成绩揭晓之后却无优势可言,栟中虽未讲此题,但分数远远超出,掌握一条规律、一种方法胜过多做十条百条题目,由此可见一斑。
广大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上接受或达到了极限。他们深知所谓“减负”,是减掉过重的、不必要和有害的学习负担。栟中学生既然以不折不扣完成学习任务为己任,就应该不舍分秒,满负荷地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着当今社会最辛苦的职业”;但是学生们毫无怨言,也毫不倦怠,他们普遍感到苦得充实,苦得有意义,他们明知栟中苦,偏向栟中来。栟中“守规矩方可日日进步,肯吃苦才能代代成才”的校训,他们一直牢记着,践行着。
以良好校风为保证,学校形成了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新格局、新机制。良好的政风、教风和学风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的政风带出了良好的教风,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对政风也有促进作用,三者互融互动,汇合成良好的校风,铸造出巨大的“校风磁场”,产生着巨大的“磁场效应”。这种效应在教学工作上体现为强大的向心力和内驱力,在教学管理上体现为强大的同化、序化、强化和优化功能。
(二)关于“精致管理”
细节成功大事,习惯铸就性格。笔者认为,实行精致管理,优化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栟中成功的又一法宝。这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严而有度,夯实基础,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他们逐渐悟出了严而有度、严而有格、宽严适度、刚柔相济的管理思想。
他们认为,“严”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为师生的全面成长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严”的标准基于国家教育方针对人才的要求,“严”的基本做法是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如他们严格要求新教师和上新年级任教的同志要先听课后上课,否则不得进入课堂讲课,就是一条铁的纪律。由于“严”在基础上,“严”在情理中,将严谨、严格、严明与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起来(事实上,“严”本身就是爱的另一面),因此,师生的认同度高,往往有身在“严”中不觉“严”的感觉。他们针对教师早晚到班辅导的实际情况,学校实行了六小时弹性办公制度;为了解决班主任中午管理班级没有时间午休的问题,学校特许班主任下午补休一小时。他们还通过包括48项岗位职责和36项规章制度的《学校规章》来规范学校的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学校管理逐步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过渡。对学生管理,则通过19条《校规细则》使《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仅举针对学生管理的19条《校规细则》之一的《栟茶中学学生守则》为例,该守则就包括:上课守则、自修守则、课余守则、锻炼守则、考试守则、劳动守则、集会守则、仪表守则、寄宿守则、就餐守则、校外守则、请假守则、带车守则、佩带学生证守则、进出校守则、其他守则等16项100条。常规管理如此规范,似乎烦琐了些,其实它体现出该校管理的精致之处。由此可见其学生的养成教育必然是一流的,其素质教育也就自然深深扎根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而不必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素质教育花架子。有一位特级教师在两次详细考察该校后,在《江苏教育》2004年第3期上发表了《感谢栟茶》的文章,对栟中严而有度的管理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我们能如栟茶中学一样,坚持遵循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把最简单最朴素的对教师人格与劳动的尊重落到实处,我们也会像栟茶中学一样,成为一所‘不简单’的中学。”
2、以精促细,塑造精品,注重师生的全程提高。
精致管理,需要以精促细、塑造精品的意识。精品意识着眼于效率、效益与效能。他们努力在全方位的学校工作中体现精品意识,力求建设精品校园、营造精品课堂、设计精品活动、让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精品。
“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是拼中人的一贯作风。精致管理对人的管理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在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他们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中坚、教坛新秀为后备力量,实施“青蓝工程”与“校本培训”策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该校要求新进校的教师要上“亮相课”、“过关课”;所有教师都要上“观摩课”、“比武课”;结合课题研究则要上“研究课”、“示范课”。过五关,斩六将,每一堂课既是一个合格教师的门槛儿,更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台阶。170位专任教师,有71.2%的人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的经历;81%的教师兼教一门及以上的选修课程,40多位教师熟练掌握一门外语,9人胜任双语教学。优秀教师群体逐渐形成,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问卷测评教师教学满意度达90%以上。在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中,学校以制度化的校风建设、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则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表现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关节点都有人负责,从教室、宿舍、饭厅到操场的各个空间都有人关心;“不越位”是指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栟茶中学加强校风建设和校风教育的过程控制,让它伴随着每一届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不让任何学生任何时候违反校风要求,游离校风育人,时至高三,看到其特殊性,但不允许特殊化,在弘扬良好校风这一牵动全局的问题上,对高三学生的要求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学校着力抓好校风建设的一日全程、学期全程和阶段全程,制定并实施《栟茶中学校规细则》,为让学生对校纪好懂易记,便于执行,提出了一些较为形象,容易上口的要求,如仪表“男不留长发,女不戴首饰”,不留长发的标准为“后不扫衣领,侧不过耳根”,晚自修“准时、定位、安静、专心”,寄宿生“不迟归,不双睡,不串宿,不缺寝”等等。《校规细则》人手一本,起始年级系统学,过渡毕业年级常对照,让学生在校风建设的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在校风濡染的过程中形成道德风范,在校风同化的环境里加强道德修养。
实行学校、年级和班级导护,周一至周五和双休日双系列导护,从早晚自修、课间午间、升旗仪式、三操仪表、教室卫生、打扫保洁、文明就餐、节约用水、宿舍环境、就寝纪律、带车进校、交通安全、爱护公物、事故防范等方面抓好学生学、行、食、宿、炼等全程活动,排除各种不良行为对集体和个体学习上的干扰,把各种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文明素养。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好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
全员育人是学校教育管理的至高境界。为此,该校制定了“校风育人”的10个责任制:即学校党政领导下的分管校长全面负责制、年级主任分块负责制、班主任包干负责制、管理员专线负责制、任课老师分科负责制、导护人员分项负责制、各科室协同负责制、学生干部参与负责制、家长学校保障负责制、实践基地配合负责制。这10个责任制消除了学生管理的盲点,把学校每个成员最大限度地组织进“校风育人”的行列,形成了长效的育人流程,促进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高位走强。
3、实中求活,超越自我,提升师生的全员素养。
在该校,既注重管理的刚性、原则性,又注重实施的柔性、灵活性,求实也要求活,求活更要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常规管理已经转化为管理常规。学校用改革的举措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对教师的管理中突出改革的主旋律,学校实行双向竞聘上岗制,逐步形成“上岗靠竞聘、晋级凭能力、报酬看贡献”的运行机制。
在教学领域,该校规定教师不得利用早晨和晚间讲课,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刚性规定,但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柔性的关爱。为了顺利启动2005年高中课程改革,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文件和报告,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与考察,在教学中适时渗透新课改精神,学校行政随机听课,并在全校进行点评,如课堂教学有明显不足或是没有体现“实中求活”的思想则会一直跟踪听课,及时交换反馈,给予具体指导。
对学生来说,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道德品质的引导、学习时间的利用、训练习题的选编、心理健康的辅导等方面,学校都有切实可行的做法,更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举措。考取上海戏剧学院、现已在演艺圈内小有名气的导演张长征同学在栟中学习期间,老师根据他的爱好与特长,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他,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发展他的表演才能。他在给母校的信中说:“我很幸运,因为在中学时代母校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我顺利进入自己神往的艺术殿堂铺平了道路。”
(三)关于“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是一条绕不过的坎。在这一问题上,栟中人认为,实质是要解决“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相互关联的三个重要问题。他们着眼教育教学的人文意义,着重课堂教学的成功引领,着力享受成功栟中的幸福体验。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或是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一套,决不随便跟风。
1、“反璞归真”是栟中教学的最大看点。
栟中人坚信,“真理总是朴素的”。在教学中,他们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的耦合,解决所谓“中看”与“中用”的矛盾,着力于提高课堂达成度的问题。该校老师所认同的“朴实”教学,既有知识性的内容,也有能力性的训练,还有创造性的开拓。在表现形式上,经过探索,他们觉得“面向全体——夯实基础——当堂达成”符合该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老师都坚持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认真考核、认真辅导和认真组织课外活动的“六认真”;同时,对学生作业和试卷实行“精选、精编、精讲、精练和有发必收、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四精四必”。教学的朴实、过程的扎实使该校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因而教学达成度相对较高。
2、重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整合和效益
在栟中,学科课程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课程是第二课堂活动,良好的校风、完善的制度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构成该校环境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有效整合,实现三类课程的最大收益。
各学科第二课堂活动其实是栟中因材施教,挖掘尖子生、特长生潜能的一种培优活动。受强烈的进取精神的支配,多年来各年级各学科将第二课堂活动和第一课堂教学同步安排,做到计划落实,教师落实,学生落实,方向落实,地点、内容、要求等全面落实。这是一种“带研究生”式的教学辅导。两次荣获“希望杯”全国数学竞赛金牌的缪志伟,在良好校风和班风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他喜欢在学校“宽裕”的时间里挑战自我,栟中老师根据他的知识基础和心智实力,给了他这一自由。他可以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甚至课上可以不听讲,去钻研更深的学习内容。缪志伟利用这份“特权”进行研究性学习,他考取清华大学后致信母校:“我很幸运,因为在中学时代母校给了我独立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为我步入这所著名学府和进一步追求科学的奥秘铺平了道路。”
栟中在课堂教学之余,各种专题和系列教育活动借校风之力开得有声有色。校园科技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国庆歌咏大会、书法比赛、英语书法比赛、文学作品朗诵会、古诗词默写比赛、优秀影视观赏影评、黑板报评比、班徽设计大赛、象棋比赛、电脑编程比赛、电脑小报比赛、“我是栟中小主人”演讲竞赛、科技小发明展览、科技小论文比赛、栟中学生佳作评选、专场文艺演出、声乐器乐大赛、栟中学生形象设计大赛、栟中学生风采大赛、科技讲座、法制讲座、课间操(拳)比赛、校田径运动会、闭幕式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在不同阶段从不同侧面激发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增强了学生的各种素质,是学生走向高校,走向社会的必要的品德、修养、知识、能力的全面铺垫。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发展,综合科考试学生及格率高达99.5%。
环境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环境课程是在学习中建设,在建设中学习;而这种建设的动力直接来自良好校风。而清新优美、意韵丰厚的校园环境,融德育、智育于美育之中,扩展和补充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濡染、启迪着每个栟中学子,让他们以聪慧的心灵、高雅的气质和美好的形象去面对高考,面对人生的选择和转折。颇具魅力的校园培育和激发出莘莘学子炽热的爱校之情。
实实在在的课程改革,使该校每年各种竞赛硕果累累,名校录取成群结队。多年来,栟茶中学一直高擎着素质教育大旗,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开发校本课程,注重第二课堂实践,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学生们深有体会地说:“栟中第一课堂是通向高校之路;第二课堂是通向名牌高校之路;没有良好校风做动力,我们哪条路都走不通。”
3、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成功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学习”是奠定终身发展的心智基础。在先进的物质文化、独特的制度文化、丰厚的精神文化的熏陶下,在课堂教学主阵地浓郁教学氛围的影响下,该校学生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守规矩方可日日进步,肯吃苦才能代代成才”成为拼中学生牢记在心的座右铭。在栟中,“肯吃苦”已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学生反映:“栟中的学习生活,环境宽松、节奏快,我们觉得充实、充满希望!”一些进校时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规范的约束、教师适时的教学点拨、同学积极向上的榜样影响下,给了他们勇气和力量,在学习领域逐步入门,增强了信心,取得了成功。例如,孪生兄弟吴双茂、吴双胜进校时,弟弟刚刚达录取分数线,哥哥还差10分,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兄弟俩南北双飞,一个进了南京大学,一个上了北京大学。对于老师来说,让优秀学生顺利跨进名牌大学的校门是令人欣喜的,但一个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变更令人骄傲和自豪。
成功的栟茶中学,引来无数人从不同角度解读“栟中现象”。
在笔者看来,栟中人时时、处处、事事都强调四个字——“严、精、实、细”。“严、精、实、细”又有什么秘密可言呢?然而,任何一所学校,只要把这四个字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也一定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其实,不惟栟茶中学,所有成功的学校都很难拥有独一无二的“秘密”。因为成功自有规律在,而符合规律、按规律行事,应该属于“常识”和“常规”的范畴。
“栟中现象”也许就是“按教育规律办学”的最好注解。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优质学校形成机制研究”(FHB050645)阶段成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奕迅退出歌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