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元阳梯田风景区部落影评

《机器纪元 》豆瓣影评,转自作者部落幻灵。_机器纪元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82贴子:
《机器纪元 》豆瓣影评,转自作者部落幻灵。收藏
看完后才发现原来是西班牙的班底制作,这个国家的影片确实很少涉猎,这《机器纪元》可能是第一次接触了,不过有着一些特殊的感受。或许是因为前一阵子看了过多的英国小成本科幻片,所以,总是觉得这《机器纪元》从影片叙事风格的舒缓和力求华丽的配乐,再加上对人性深处的探寻...等等特征都与英式影片相类似,如果不留意,可能直接会认为是英国片了。       机器人智能化逐步觉醒的故事其实讲起来,也应该是极度老套的了,此类题材的影片众多,但也算是有一甘的受众者,所以,也是一遍又一遍的讲述这类似的故事。这冰冷冷的机器,逐渐具备自主意识...想象起来毕竟还是能够让人感到憧憬与兴奋的。       《机器纪元》讲述了一个同样的故事,在极度工业化,机器人遍布各个领域的人类社会大环境下,逐步觉醒并具备自主意识的未来童话故事。但这个故事并未设定像以往相同题材故事一样,以机器人具备自主意识后,通过战斗等激烈方式替代人类的那种悲壮惊悚的结局,而是设定了机器人远远逃离人类而去自我发展的这种相对缓和的结局,由此而显得有些特别。       全片贯穿着人类末世的那种压抑与悲凉,灰暗的天空,腐蚀的酸雨,高大的围墙和苍凉的沙漠等,都较成功的构建了影片讲述人类面临末世的那种环境背景,再加上男主心里极度压抑的表现,更是突出了这种感受。特别当男主一个人,絮絮叨叨,为了生存而被迫跟着机器渐渐远离人类文明社会的那段场景,充满了人类远离群体社会的那种孤独与无奈,隐约与末世经典之作《我是传奇》有着相同的感受,虽然相对还显淡薄,但仍是让人深刻的。       此外,影片对于机器人觉醒后不与人类纷争的类似“不抵抗运动”的表现也算其独到之处。虽然影片中那些逐步具备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已突破了人类设定的第二原则,但在面对人类伤害的时候,仍然表现出以不伤害人类为原则的行为,直置最终被人类射杀,这种原则都没能被突破,当然,这种原则仅仅体现在人类制造的机器人身上,哪怕它具备了自主意识,但仍会潜移默化的固守着这一基本行为准则,可对于由这第一代智能化机器人所设计开发的第二代机器人,这一准则显然已失去了效用,当那个悉悉索索的机器爬虫将一个人类踢下悬崖的时候,无疑为了表明机器人已不再是人类所制造的附属品,其行为已然完全成为了它们的自身意识的体现,或许也是想由此来预示这个机器人新纪元的即将到来。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影片在开篇、结尾以及多个场景都采用的弦乐配乐,华丽大气,极佳的烘托和陪衬了影片叙事的氛围,效果很好。       最后,对于《机器纪元》这个译制片名,整体感觉大了一些,因为毕竟影片仅仅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即将到来,而没有展示出这个时代真正到来的整个历程。由此想来,影片或许也是埋下了一个伏笔,通过续集来讲述人类再度走向没落的时候,机器人正真崛起而逐步替代人类的机器纪元的到来。
喜欢这片子的情感描写
不像是科幻片更像是伦理人性片
还隐藏了点人类起源的脑洞啥的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相关结伴同行活动
本活动报名已经结束!如果你有兴趣,请直接与活动发起人联系!
加榜梯田-走进月亮山中的美丽家园
发布于:日
相关景区:
-走进中的美丽家园
(-千户户苗寨-芭莎--侗寨-)
一个遗世天堂,这里的景色 具 有原生态的美,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这里被誉为 &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
这里被誉为 &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这里被誉为 &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  
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确定为全球&返扑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首选地之一。;&  
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有两个,除了另一个是中国)
【行程特色】
--腹地那鲜为人知中国最美的梯田
芭莎苗寨--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一个用镰刀剔透的民族
--世界上最大的苗寨
侗寨--中国六大最美的古村寨& &
【活动地点】
【活动类型】 纯腐败休闲摄影之旅~
【活动策划】 新概念户外旅行网
【活动费用】 1900元/人
【费用包含】 房费:6晚房费(双人标准间带独立卫生间)加榜为 2-3 人间公共卫生间无冲凉。车费:含过路费油费,司机的补助、景区门票含 芭莎表演、全程优秀领队、旅游意外保险。费用不含:低离交通费、个人消费 。餐费 AA(全程不超过300)
【具体行程】
第一天:集中(住标准间)&&&&&&&&&&&&&&&&&&&&&&&&&&&&&&&&&&&&&&
各地驴友集中报道
第二天:/(住标准间)
【】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集中居住了1000 多户人家,当地人称他们是世界上密集度最大的寨子。整个四面被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蜿蜒流淌,穿寨而过。河水将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特别是河的两座小山包上连绵成片用枫木搭建的吊脚楼,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更显得古朴厚重,透漏着着浓浓的民族气息。
第三天:/(住2-3人间)加榜尚未开发
早餐后乘车前往【】位于县腹地的,是&稻饭鱼羹&苗族人世世代代辛勤的杰作,都吸取了天下梯田之精华,它比梯田更加秀丽,比梯田更加壮观。特别是那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吊脚楼与层层梯田朝相辉映。构筑出一幅幅美丽的和谐家园。从党扭村至加榜乡连绵25 公里简易乡村公路上梯田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雄伟壮丽,形形态各异。有的婉如苗家姑娘编织的一条条彩带,盘绕在崇山峻岭中,最长的近1千米,而最短的用一顶斗笠便能盖过。而那些散落在梯田中间独具苗乡特色的吊脚楼,恰似五线谱中的一颗颗跳动的音符。梯田从加车河谷绕着山梁向上攀升,像一座&天梯&连接着天地间,梯带高低落差近千米。
第四天:全天拍摄游玩&&&&&&&&&&&&&&&&&&&&&&&&&&&&&&&&&&&&&&&&&&&&&&&&&&&&&&&&&&&
早餐后继续游览风光,一年四季都是景。春天,层层注水后的梯田更加婀娜,无论在阳光、月色或晨曦里,条条银辉色的梯田在山野闪烁着银色的光芒;绿色则是盛夏的旋律,从浅绿到深绿,梯田层层浸染,微风中,禾苗在云遮雾罩之下伴歌起舞;金秋,稻香袭人,梯田里金色的麦浪滚滚美不胜收。阳光穿透每一束稻穗,洒落在层层梯田之上,透出大地的光辉;初雪之后,一道道黑白分明的梯田逶迤叠卷,深沉、含蓄而悠远。
第五天:/芭莎/侗寨
早餐后前车往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芭莎苗寨】岜沙苗族是中国苗族中的一支分支,是蚩尤的后裔,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芭莎是一个原始而又古老的苗族部落。 2003 年被《旅游时报》评为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之一,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的,民居、头饰与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独具特色,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并存,现在仍然保持着鲜为人知的镰刀剃头、古代发式,简约婚俗,特异葬礼,它能让人穿越时间隧道,看到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轨迹抵达笆沙,我们将能领略到中国最后一个带枪部落的全部,包括习俗以及最盛大枪手迎接仪式。这个部落没有宗教 , 一直信奉树神,太阳神, 枫树被奉为祖先神。这个部落特别崇拜树 , 每棵树就是一个神。午餐后前往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侗寨】晚上住侗寨。
第六天:侗寨/(宿:三星级酒店标间)
继续在侗寨游览,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 团 & 。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 午餐后乘车前往
第七天:散队
关注的旅友已有1人关注
参加的旅友已有1人参加
谢绝发布任何形式广告。
旅行目的地:
旅行分享:
旅游超市:
游多多客栈:
Copyright (C)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岜沙苗寨: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岜沙苗寨是被允许合法保留持枪传统的惟一一支少数民族部落,岜沙人肩上的佩枪已基本失去打猎和自保的意义,而成为心中的一种图腾。走进他们的世界,仿佛重回战国时代。2012年末端,周游贵州,从镇远、朗德上寨、西江千户苗寨一路走来,苗族风俗接触不少,几近“审美疲劳”,但岜沙却让人眼前一亮。它也有“苗寨”之称,却与其他村寨迥然不同,带枪习俗、特殊发式、神树崇拜等非物质文化让岜沙独具魅力
佩枪已无杀伤力岜沙苗寨位于贵州从江县,目前剩下五个寨(大寨、宰戈新寨、大榕坡新寨、王家寨和宰庄寨),共计470余户、2200余人。岜沙人深信自己是蚩尤大帝的后裔。经久的战争和迁徙使得这一支苗人对武器有着特别的渴望。除狩猎和自保外,火枪还有“礼炮”能,凡重大节日庆典,岜沙人都会朝天放枪以示庆祝。根据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公国枪支管理法》,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法律规定持有、制造(包括变造、装配)、买卖、运输 、出租、出借枪支。但查阅新华网贵州频道的报道,岜沙苗寨是被公安部允许合法保留持枪传统的惟一一支少数民族部落,有“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之称。多次前往岜沙部落考察的贵州大学教授庄勇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岜沙部落虽有森林,但早已无猎可打,并且岜沙人的枪是祖上传下来的,很多都是最老式的火药枪,部分甚至已长满铁锈,根本不具有杀伤力。“现在很多岜沙的小孩子会到城镇上学受教育,可是他们成人之后拒绝背枪,外出打工的人回到部落里也不会再背着枪了。”如今,岜沙人肩上的佩枪已基本失去打猎和自保的意义,成了心中的一种图腾。初到岜沙,同行的驴友便感叹道,走遍世界,可能很难看到如岜沙人这般奇特的装扮了。佩枪之外,岜沙与众不同之处便是男子的发式: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均被剃光,头顶中部则蓄长发挽成一个椎髻,并终生保持。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成年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不管男女老少,岜沙人都穿着一种蓝紫色泛着微光的衣服。当地人说,这种布料是用一种叫蓝靛的植物染成的,并且在染制时还要加入鸡蛋清,这样染成的布既有光泽,又能防雨。有媒体曾报道,岜沙“户棍”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因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无二致,因此有人认为是岜沙人是日本人的祖先
“远古”苗寨的门票岗时至今日,岜沙苗寨仍保持着传统而奇特的生活方式。只是,寨子里原本质朴的价值观念却已悄然改变。每逢旅游旺季,人流车龙便会塞满这个小寨子。还没到村口,山林里便传来一阵芦笙声,带团导游的扩音喇叭介绍声也不绝于耳,并且反复地提醒:“请大家拿好手中的票,看表演的时候请出示”。原来,作为发展旅游的一部分,寨子设置了收票的门岗,30元一人。没票?你会被拒之门外的!岜沙商业化的程度可见一斑。在很多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的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很多原本节日时才有的庆祝活动都会被包装策划后推上舞台,以迎合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岜沙也不例外。每年农历11月19日,岜沙人就会迎来“芦笙节”,村人们会身穿盛装用古老的方法祭祖祈福庆祝节日。如今,寨子里几乎天天“过节”。此外,寨子还专门成立了表演队,他们的任务就是日复一日批量化地为游客表演“芦笙舞”、“抢新娘”、“镰刀剃头”、“斗牛舞”、“鸣枪送客”等传统仪式。还有一个让游客特别是摄影爱好者们尴尬的现象是,在给个别当地人拍照或邀请村民合影后,他们会伸出双手要钱。小孩子直截了当:“给钱给钱”,大人稍带含蓄:“意思意思”。少则10元,多则20元,“不给就不太道义了”。或许,这些现象在很多地方已经泛滥,但在这个“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苗族远古部落”依然遇到此般事宜,还是让我们诧异不已。有朋友感叹道,对于游客,芭莎人已失去了原本自然友好的人际态度。拍照留念,本是很多游客习以为常的动作,在这里已经异化成了一种商品交易的过程。或许我们这些外来的“猎奇者”,本身也促进了这一演化。国外学者十多年前就提出:“活遗产”的民族村会形成一种舞台化的场景,其结果是“旅游空间”收容了旅游者并阻止游客体验真实的、舞台后的当地民族真实性,这又反过来保护当地文化和环境,使其免受旅游业冲击。而美国学者罗德里格则提出了一种艺术殖民主义的思想: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现和艺术表演将向着旅游者喜欢的方向发展,文化展现在旅游业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诚然,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利弊皆而有之。从荷赛奖得主旷惠民的纪实摄影《岜沙二十年变迁》里,很明显看到的是,岜沙在风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已经在慢慢消失。岜沙人左手可口可乐右手鼠标的终有一天也会到来。值得深思的是,当现代化的巨大车轮滚滚而来,这些村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优良传统?【旅游小贴士】1.岜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和。1月份最冷,平均温度5℃;7月份最热,平均温度25℃;年平均气温在14℃-18.5℃之间。最佳旅游季节为春、夏、秋。2.岜沙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为雨季,十二、一、二月降雨量最少,五、六月最多。通常春夏之交大部分的日子都在下小雨,一定要带好雨具;、山路较湿滑,最好可穿上徒步鞋或登山鞋。3. 住寨子多蚊虫,防蚊水不能少;山区气温普遍较低,注意携带保暖外套;另外可带墨镜和防晒霜,用于对付高原紫外线。(本文摘自《环球游报》粤港澳
文/邓建青 邓郁生)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一本摄影刊物上被一张芭沙枪手的照片所吸引。直到2010年的11月份,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后,驾驶一辆摩托车带着一丝神秘感,经过六天行程,行驶1732公里来到了号称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苗寨。
岜(bā)沙苗族部落仅2000余人,分住在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势奇特。
岜沙位于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境内,距离从江县只有7.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传说岜沙人是蚩尤后代,蚩尤是苗人的祖先,而岜沙人就是他第三个儿子的后人,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他们就离开中原故土,向南迁徙,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到了岜沙一带。因地处偏远,岜沙人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岜沙的男孩子到了15、16岁就开始玩枪了,每年都有外村的师傅专门来为岜沙人做枪,如今山上已经没有什么猎物,但他们仍然佩枪习武,看起来威风凛凛,猎枪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装饰。
当我驾驶着摩托车来到岜沙,寨子显得格外冷清,游客稀少。一打听,原来除了节庆日,才有民俗活动和枪手表演。失望之余便向一位苗族岜沙枪手询问,在他的引导安排下,我有幸见识了神秘的岜沙枪手村寨的村长,在村长的安排下我有幸走访了几位枪手的家,并领略了岜沙人的镰刀剃头的传统绝活。
岜沙人在10多年前还是以狩猎为生,政府在禁猎缴枪时,岜沙人死活不交,颇有人在枪在的气势。政府考虑到岜沙人的特殊情况后,经国务院批准破例同意他们保留枪支,但不准打猎。这样,岜沙就成了“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岜沙男子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男人们剃头,都是用镰刀,在剃头的时候,只剃掉头顶四周的头发,而把中间的长发保留下来,挽成发髻,这种发式叫做锥系发式,在岜沙苗语中称作后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也是最古老的男性发式。
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小伙子们在“游方”时彼此竞争,像雄鸟一样争取姑娘的欢心。春种秋收时节,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就开始了,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所以,但凡有外乡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会有胆小的人被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姑娘们就会开心大笑起来。
在岜沙的村寨里,到处可见到依山就势搭建起富有特色的吊脚楼。据说,这里的建筑和日本的一些建筑相似,所以曾经有日本人来此寻根。无论站在寨中的哪条路上,都可以看到寨下的梯田,放眼望去满目皆是美景。岜沙人还敬畏树,所以在岜沙是不能随便砍树的。在岜沙,每出生一个孩子,家里人就会为孩子种下一棵属于他的树,当他去世时这棵树便用来制作他的棺材。但岜沙人死后不留坟丘。每个男孩在7-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成年礼,行成年礼那一天,男孩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鸟打得越多,鱼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将来会有出息。然后,小伙伴们聚集在他家里,喝酒、烧吃捉来的鱼鸟,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在岜沙,我只停留了5个小时,我深深的感受到岜沙文化的“异类”,岜沙村美丽奇特的环境,村寨苗民的简朴生活,让我留连忘返。
岜沙男子岜沙男子都用镰刀剃头岜沙热情的姑娘小伙们||镰刀割头发的图片把我震撼了||赞一个||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电视,枪手,||太彪悍了||岜沙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木制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静谧迷人。杉木皮屋顶的青苔隙中,常常会冒出一团团小蘑菇,粉嘟嘟的,像绽放的花朵。整个房屋结构精巧适用,室内的采光就靠移动的木板窗来调节。据说岜沙人睡觉不用床,大多睡于楼板上,更有甚者像年纪较大的都适应了长期坐睡的习惯,根本没有躺睡的概念。岜沙最古老的一幢房子,用它那粗砺豪放的气派,在岜沙村已经存在了250年。它那硕大的柱子、浑厚的木枋,都是用斧头砍就的--因为250年前这里还没有锯子。
岜沙苗寨原始收割糯谷的方式,造就了寨子里最独特的风景--禾晾。一大排禾晾木架横在眼前,禾晾架由粗粗的木棍搭建而成,形象朴素简单,别以为岜沙人耕作粗放,他们收割糯谷的工序精细至极。田里的糯谷并不是用镰刀割,而是用一个小巧得如同剃须刀一般、镶嵌在木架上的刀片,将禾穗一根根地割下,谷草则留在田里。每个禾晾大约五六米高、四五米宽,糯谷穗一排排挂起,金灿灿的一大片,直入云天,绚丽而壮观。
不仅如此,木架上的横梁更有讲究。每家一排木架,但木架上的横梁数字并不一样,有的五根,有的三根,有的六根……而横梁上的木棒数就是这家人口的数字。有小孩出生,就在架上添上一根横梁,有老人去逝,就减去一横梁,自然简朴。值得一提的就是岜沙人死后,没有墓,没有冢,把先人埋在土里之后,再弄平泥土,一切来于自然,归于自然。
最诱人的风景禾晾与斧头砍出的木屋||岜沙的苗胞们蓄着长长的发鬏,穿着深色的青衣,住着古朴的吊脚木楼。让人最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现在几乎个个十四岁以上的男子都扛着火枪和别着腰刀。枪分长枪和短枪,长枪扛于肩,短枪别在腰间。难道还有其他视其为异端者的民族或部落要来侵犯他们?然而,山寨处处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的气氛,并没有丝毫的抗御之气充盈其间,苗胞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和蔼的微笑。以前是为了防身和保卫家园,现在却形成了一种习惯,这枪是卸不下来了!而且,在岜沙,有无腰刀就是英雄和懦夫的标志。
男女齐跳芦笙舞
岜沙人崇拜太阳神,每次集会踩芦笙,男女列队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后退七步后才吹响芦笙起舞。
集会地点芦笙堂。这是寨子边山腰的一个平坦之处,大若半个篮球场。此处是岜沙的神圣之地,大凡寨上有重大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远远地,就听到山上传来阵阵的似鼓角齐鸣的音乐。循着音乐,快步走上山顶的古芦笙堂,芭沙人正在跳一种配乐的集体舞。只见男人们在里边一圈排开,双手捧着大大小小的芦笙,一边吹奏,一边有节奏地晃动身体;女人则在外围,双手持手帕,随着节奏不停地腾挪跳跃。铿锵有力的芦笙古乐,听起来就像是刀枪剑鸣,大砍大斫,气势磅礴,就像是战场上冲锋的号角;女人们的舞蹈,节奏相当快,旋转、跳跃、腾挪跌宕,看起来竟像是猛虎下山一般。
“岜沙”在苗语中是草木繁多的意思。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岜沙人认为,每一棵树都有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有灵性。因此各村的风水树也就成了岜沙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了,而山头的树木也被视为了岜沙的神木。
岜沙人至今枪不离身||不好意思啊帖错图啦!!!
改正一下大家谅解一下啦最诱人的风景禾晾与斧头砍出的木屋||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岜沙婚礼||根深蒂固的巫文化
岜沙苗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巫文化和口承文化。岜沙的巫文化主要是由鬼师来主宰和传承的,这点在岜沙人的丧葬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安葬死者的程序,几乎是完全是靠鬼师来把持的。鬼师是岜沙苗人的精神领袖,也是岜沙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之一。巫文化在岜沙已经根深蒂固,而一个社区或部落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文化来决定的,因此鬼师在岜沙的地位仅次于寨老,他们主宰了岜沙苗人部落的精神,同时也主宰了岜沙部落的苗文化。
贵州的其他地方的苗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文字,而岜沙的苗族部落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岜沙的历史也就无法载于史册了。但是,岜沙的历史却有它独特记载方式:岜沙的族源存于岜沙的古歌中;恋情和生育文化在情歌中传承;生产,自然等文化在山歌里传播。这又是岜沙文化的另一个体现,那就是口承文化。而这一文化形式则是由歌师来传授的。通常,每个寨子里有一男一女两个歌师。每逢节庆日的前夕,岜沙苗寨里就会传来韵味别有的苗族古歌。岜沙苗族部落独具的文化魅力在这两种文化形式的有机交融中得到了最为原始的完美凸现。||交通:
从贵阳出发后上贵新高速至麻江,然后转凯麻高速到凯里;凯里到从江会途径雷山和榕江,全程一级公路水泥路面,较为平整,但弯多坡陡,部分路面狭窄,需谨慎驾驶,切记不要超速和弯道超车,转弯时注意观察并鸣笛。
岜沙在五一、十一和春节黄金周期间会收门票,30元人,有专门的表演且不另行收费,其余时候不收门票但无专门的表演。
岜沙有客栈提供食宿,住宿15-40元人天,黄金周期间住宿较为紧张,需要提前预订或回到从江县城。
该线路主要是在苗族腹地,所有沿途基本都是苗族特色饮食,可以品尝到酸汤鱼、烤香猪、羊瘪、牛瘪、香茅草烤鱼、凉拌羊(猪)血、油茶等。岜沙吃饭比从江县城贵,也提供点菜服务,价格从十几元每人每餐到几十元每人每餐不等。||节庆:
1、映山红节(农历3月3):正是开春后播种的日子,也是谈恋爱的日子(连续三天)。
2、吃鲜节(农历6月12):岜沙至今保留着稻田养鱼的传统,张五常认为这是最符合经济学的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此时稻田已经插完秧,鱼儿也肥了,由此得名。活动是荡秋千。用稻草编成绳子挂在树上,荡时必须面对太阳。连续五天,从白天一直玩到晚上,是年轻人的节日,届时林子里将有40-50个秋千同时在荡。
3、芦笙节(农历11月19):此时稻谷已经成熟并且收割到谷仓。活动是杀牛(11月18),斗牛(11月20)。所有人都要必须穿民族服装到芦笙堂吹芦笙,跳芦笙舞,参加芦笙比赛(每个寨子一个芦笙队)。11月19那天,小伙子接自己喜欢的姑娘到家里吃饭,20日一起去看斗牛,回来时手牵手去对方家里吃饭。
4、折禾(农历9月至10月):此时糯米已经成熟,收割后挂在巨大的禾晾上,而且只能男人去挂。在岜沙见过有关折禾的照片,一片丰收的景象,每家每户门前都是金灿灿的禾晾。
5、苗年(农历12月初一):这是苗族的传统新年,近年来已经渐渐没落,远不如春节那么热闹。活动是杀鸡宰羊,男女青年去山上点篝火谈恋爱,连续11天。
荡秋千的岜沙少女||D1贵阳黎平宿黎平
乘机抵达贵阳,转飞至黎平,黎平机场13:05接团,车赴锦屏隆里,参观我国现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距今七百年的隆里古屯兵城,观古城楼、古城墙、古书院、古民居等;车赴黎平,参观德凤古城翘街(明清风格),“黎平会议”会址、红军干部休养连驻址,接受红色教育;参观“两湖会馆”观吉尼斯记录世界上埋藏年代最久的阴沉杉木王。
D2黎平从江肇兴宿肇兴
早餐后乘车前往从江考察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岜沙苗寨,自费欣赏(50元人,600元包场)观持枪手火枪表演、苗女荡秋千表演、情歌对唱,近观毛主席水晶棺底座的千年香樟树兜;乘车赴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的肇兴,参观我国最大侗寨,考察鼓楼群、风雨桥、禾晾等;赴中国唯一的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寨,观层层梯田,徒步古老侗寨,体验原始侗乡风俗(晚上自费:50元人,600元包场,听侗族大歌、看侗戏)。
D3黎平贵阳宿贵阳
早餐后乘车返黎平,赴生态园林度假村或玉龙山庄用中餐。13:25乘机返贵阳,结束愉快的侗乡之旅。抵达贵阳后游览国家“4A”级景点、中国最大的省会市内森林公园——黔灵山(车程10分、游程1小时),公园内古木参天、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更有贵州最大的古刹——弘福寺。
D4贵阳黄果树天星桥陡坡塘贵阳宿贵阳
早餐后前往参观世界知名,亚洲第一的黄果树大瀑布(车程2.5小时、游程2小时),云垂烟接,万练捣空。从水帘洞往外欣赏大瀑布,令人惊心动魄,中餐后游览天星桥景区(车程10分、游程2小时),这里由石景、水景、树景、洞景奇妙天然搭配组合而成,令人流连忘返,沿途观看螺丝滩瀑布、滑石哨布依石头寨、田园风光。最后游览景区瀑面最宽的陡坡塘瀑布。游毕参观兴伟购物中心及贵州神康制药;
D5贵阳甲秀楼。
早餐后游览“市徽”甲秀楼,建于明万历年间,南明河中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游毕乘车至贵阳机场飞回,结束愉快的旅行。||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我到处找了点有关的信息发上来给大家看||多谢。。。。。||bucuo||很美||贵州太多神秘的东西了!||貌似N年以前杂志文章
分类:自驾线路与攻略很多年前,曾经在国外的一个网站上看到一幅照片,几名黑衣男子背着枪,梳着发髻,穿着黑衣,一排站在山寨的前面,标题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地点是贵州黔东南的岜沙,那张照片一直让我记忆深刻。在今年的清明节,终于完成了贵州的岜沙之行,去寻访了这个闻名中外的神秘枪手部落。从深圳驱车经过广西的桂林,到了广西三江县,沿着都柳江一路前行,最后到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行程850多公里。到了从江县之后,我们在县城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我们沿着X883县道行驶20分钟,大约9.6公里,就到了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岜(当地发音为bia)沙,苗语是“分送”,意思是“草木繁多”的意思,岜沙在月亮山麓,虽然说没有森林覆盖,却也是竹林和草木环绕,山寨依山而建,山寨下面是梯田,一共有五个苗族的寨子,居住了2000多名苗族的村民。看很多文章说岜沙都保留着原始的部落民俗,不过我觉得岜沙人已经被同化了很多,除了那些山寨房屋保持完好之外,还有那些带有表演性质的陀枪、黑衣等形式上的东西都被保留着,很多风俗也在慢慢变化。在岜沙,据说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不过,来到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黑色,黑色的瓦房,黑色的枪杆,岜沙苗族的黑衣,长长的黑发,这一切都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尽管岜沙已经不是过去的苗族山寨了,同其他被开放的古山寨一样,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但是黑色的特征,使得岜沙明显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点。进入岜沙的大门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山寨的广场上,一排树干上竖起了巨大的招牌,上面写着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虽然非常俗套的旅游景点的风格,不过对于许多难得一去的游客来说,当然也是必去的合影留念的地方。如果说岜沙苗寨保留最完整的的,就是木制的吊脚楼,整个房屋全是用树木搭建而成,最古老的房屋屋顶都是树皮搭盖的,而不是现在的黑瓦。据说岜沙最古老的一幢房子,已经存在了250年。它的柱子、木枋,都是用刀斧头砍砍出来的,可惜我们未能找到这个古老的房屋,当然,即使找到了也无法辨认。这是岜沙苗寨的最老的传统的楼梯之一,就是一根树干上砍出来的一节节的阶梯,中间还留孔,实在是不明白为何要留孔?我们沿着它走上了吊脚楼的二楼,还真要点功夫,必须保持身体的平衡,才能稳妥地走上楼,我们都是不得不扶着边上的木板才能走上去。在每一个吊脚楼的楼上,都看到下面的屋顶,这是一处废弃的房屋,不过从这里吊脚楼也能看得出寨子里其他房屋的结构,光线不会挡住自己的房屋,山寨里面的竹林,让密集的房屋显得有些层次,远处的梯田和缕缕炊烟显示了良好的视野。苗寨整个房屋结构精巧适用,过去室内的采光就靠移动的木板窗来调节,现在都修建了玻璃的窗户。据说岜沙人睡觉不用床,大多睡于楼板上,更有甚者像年纪较大的都适应了长期坐睡的习惯,根本没有躺睡的概念,不过现在的岜沙人虽然保留着过去的许多习俗,但实际上,在生活起居等方面,岜沙人已经完全过上了现代的生活,虽然条件略差点。苏日安整体上看,岜沙苗寨保持了过去的风貌,但仔细看看,山寨还是有变化的,这也是对生存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大部分苗寨的屋顶不再是树皮,都是黑瓦,有的还用上了铁皮做里衬,这样遇到风雨,寨子的房屋会更安全些。岜沙的苗家世代保持着男耕女织,稻作为生,狩猎为伴,信奉树神和太阳神的传统遗风。从这些家里挂着的鱼篓来看,除了打猎、种田之外,捕鱼捞虾也曾经是岜沙人最重要的一项生存方式,只是到了现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生存方式似乎都在渐渐地放弃。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后来有人研究,应该是秦汉时苗族迁徙到这里的。他们被迫迁徙到深山处,基于生存环境的恶劣,苗族人枪不离身刀不离腰。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想最后的枪手部落是否只是一个卖点,去了之后才证实,应该说中国唯一的枪手部落这个说法是真实的,虽然中国进行了全面的禁枪,但是岜沙可能是中国唯一获得批准个人佩戴枪支的寨子,岜沙人的火枪得到了政府的特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拥有持枪证。岜沙人的枪,是一种射程只有十几、二十多米的火药枪,也可以说就是传统的土铳,他们的枪来自黔东南州黎平县贯洞、龙图一带师傅打造的,岜沙人特别珍惜老枪,甚至一代代传下来的,成为重要的传家宝。这里的男人虽然个头并不高大,但个个非常精悍,他们身着青衣,腰间佩刀,肩上扛枪,十分像是古代的武士。有人说岜沙的武士颇有几分电影中日本武士的神韵,其实,应该说日本的武士与岜沙的武士有许多相似之处。据传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人研究日本人的祖先是否与岜沙人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查过很多资料,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印证,估计也是一种传说,但是他们与日本武士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岜沙人的衣着也很独特,神秘的华丽,男子穿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妇女身着黑色对襟衣,百褶短裙,配以色彩鲜艳的蜡染及刺绣。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一种蓝紫色泛着光的衣服,有点儿像我们儿时流行的香云纱。据说这种布料是苗家自己纺织的土布,加上一种叫蓝靛的植物,在自己织的土布上染成的,并且在染制时还要加入鸡蛋清,这样染成的布既有光泽,又能防雨,还有一种说法是衣服穿脏之后,不用洗,继续放进染锅再染一次,所以才能有如此发亮的感觉。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头部四周的头发剃光,顶部留有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它成为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连孩子都知道头上留的发髻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男人的标志,也是力量的象征,不过我们见到的男人都包着头巾,只有参加表演的小孩子才能见到“户棍”。随着时代的变迁,岜沙也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到寨子里拍照的时候,看见几名妇女在路中间织布,我估计是为了引起游客的注意,应该是收费的拍照,所以没拍照,先过去看个究竟。突然边上一名同行的朋友边上在拍风景照时,相机快门的声音惊动她们,她们立即对着这个女孩子叫喊起来“给钱!”我过去说,没有拍你们,为何要给钱?他们竟然使劲地拉扯我的相机包,被我说几句之后才离开。拍照收费无可厚非,但是像这种情形确实让人觉得有些遗憾。这位老人就是收费才给拍照的,他扛着一把枪,在寨子的路上扫地,好在倒也是明码实价的,他告诉我,拍一次人像十块钱,开一枪二十块,当时为了一睹岜沙枪手开枪的真实场景,我们给钱让他开了一枪,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不过开枪的巨大声音还是让我吓了一跳,以至于相机都抖动了,拍虚了。我一直在想,在很多旅游景点,像这种给钱拍出来的摄影作品,还算得上是人文摄影吗?据说霞浦去拍海滩上的渔民,拍出来的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毕竟传统文化的表现也都商业化了。后来在寨子的路上,遇到几个在当地写生的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应该在这里有些时间了,他们告诉我千万别碰岜沙人的牛,说是在这里被视为神物,如果你碰到会被要很多钱赔偿,当然这件事情并未得到证实,可是让我们在岜沙的拍摄更加小心谨慎。如果你去了芭莎,在这里给人拍照之前,最好征求他们的同意,询问之后在拍照,免得引发误会。于是,我们更多的是给同行的朋友拍照,在摄影之余,我也想到也许就是游客的肆意拍照,才使得本来纯朴的岜沙人有了要钱的习惯,说不清楚到底是谁改变了谁,不过外来文化的入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的现状。在我离开的时候,遇到一名当地的年轻人,我说想拍一张照片,他一边打电话一边坦然地让我拍了,虽然我准备好给钱,但他没要钱就走了,于是,我将这张没花钱拍到照片,放在游记的封面上了。后来,也有一些同伴说,岜沙还是不少人拍照不会要钱的,让我对岜沙的人看法有所改观。岜沙的寨子的半山上,有一处非常平坦的地方,这里有民俗表演,不是每天都有,但是每当旅游团过来的时候才有,由于我们人多,专门安排了一场表演,寨子里的大人和小孩子穿着民族服装,扛着枪,吹着芦笙,表演给游客看,只是我经历那场要钱的过程之后,对拍人兴趣不大,放弃了拍人,只到寨子里拍他们的建筑去了,但是同行的朋友还是在表演时,拍到了不少不错的照片。在岜沙的寨子里面看到很多的木架子,一排排木架在山寨路边山坡上都可以见到,由粗粗的树干搭建而成,这就是岜沙的“禾晾”架,苗寨收割稻谷之后,将禾穗一根根地割下,谷草则留在田里,稻穗则晾晒在木架上,形成了寨子里最独特的风景“禾晾”。每个禾晾架大约五六米高、四五米宽,糯谷穗一排排挂起,金灿灿的一大片,可惜我们去的时候不是收获的季节,没能见到壮观的场景。走在苗寨中,仔细看看,还能找到岜沙过去古老的建筑,屋顶还是树皮搭建的,好多虽然无人居住,但是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虽然现在的房屋有所变化,但是整体的结构还是保留着吊脚楼的风格,看着一排排的山寨,也能想象着过去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情景。介绍说,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和树林的荫庇,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而山头的树木也被视为了岜沙的神木,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所以对树木保护得很好。在岜沙的寨子里,看到一个过火的房子,一切都化为灰烬,木柱都成为焦炭般,看到这个场景,我想火灾也许才是这个古老苗寨最大的敌人,很担心一场火灾会将这些古老的文物毁之一旦。很多吊脚楼的下,依然像过去那样,成为养猪养牛的地方。岜沙最大的特产应该是竹子,屋前屋后,随处可见竹林,很多寨子就在竹林的掩映之中,显得格外幽静,一些竹笋刚刚破土而出,而有些已经成长为粗壮的竹子。有一位同行的玩笑说,弄一把铁铲,能挖很多竹笋回家吃,我想在岜沙,当地热一定不会让你去随便挖他们竹笋的。岜沙还是有很多地方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点,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很少有叫卖土特产的人,即使本地有刺绣、竹笋等特产品,但是很少看见村民围着游客去叫卖的,只有在广场的为数不多的店铺,才有些东西出售,这点也许与岜沙人的孤傲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有许多的吊脚楼濒临倒塌,不知道当地卖门票的钱是否会用来进行修缮和维护这些古老的文物?当然我们更不希望像有些地方,将古老的寨子修成崭新的寨子。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即使寨子里还有陀枪的枪手,估计这里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了。写博客时,湖南凤凰已经将古城拦住收费,进城必须交148元,不知道是否有一天中国所有的美景之地,我们都无法进去?不给钱几乎无地方可去。但是这些收取的门票,有多少是用于古城的维护呢?没人知道,也没人去管。过去舂米的地方,已经用水泥重新修理了,不过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味道,无法想象一个古老的苗寨会有这样的水泥建筑,在希望保护这些古老的遗址的同时,最担心的也莫过于如何去修缮和维护的问题。岜沙的寨子离县城并不远,开车20分钟就能到,相比其他景点,寨子里的客栈并不多,尽管游客没那么方便在山寨里慢慢欣赏美景,但是也给岜沙带来了保护。很多景点最后都是毁在客栈和商店的手上,丽江大研古城就是如此,最近的一场大火,烧掉了古城许多老房子,这些损失是无法修复的。在临走之前,我们在寨子的一家青年客栈吃了一碗面条,在等待的时候看了看客栈老板收藏的一些东西。一些破旧的马灯、鱼篓挂在客厅中间,不知道是否也是在寨子里收藏来的。据说岜沙最有名的一个看点就是用弯弯的镰刀给人剃头,以前还有专门表演给游客看的的,但是现在也很少能见到了。但是我们在客栈见到了两把锈迹斑斑的苗刀,跟岜沙人挂在腰间的刀很类似,只是这两把倒都是直的,而不是弯刀。虽然刀口都已经生锈了毫无用处,但是外面的刀鞘还能看得出来,它曾经的精致。一个小小的陶罐,像是以前我们小时候见到的腌制腐乳的罐子,现在用途是一个烟灰缸。据介绍,过去的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小伙子们在“游方”时彼此竞争,为了博得姑娘的欢心。春种秋收时节,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就开始了,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重庆卫视还专门拍摄了一个纪录片,记录了当地人“闹姑娘”的习俗。然而,这一切都成为过去,被当做一种传说,出现在人们面前,现在的岜沙,很少难见到这种场景。即使过去寨子最常见的那舞蹈的场景,也只有在表演的时候才能见得到。男人们双手捧着大大小小的芦笙,一边吹奏,一边有节奏地晃动身体;女人则在外围,双手持手帕,随着节奏不停地腾挪跳跃,似乎一切都停留在过去。坐在客栈的窗口,可以看见整个寨子,看到那些匆匆而过的村民,似乎能感受到他们的一种无奈。岜沙成为旅游景点,使得他们原有的生存环境被打破了,传统生活方式被现代的方式所取代,人们在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冲撞中,显得非常迷茫,岜沙人他们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东西,但是旅游所带来是好是坏一时还无法估量……。提供旅行资讯,解答攻略问题,请关注我的微博:@行者老湖我的更多文章:赤坎古镇——清明节怀旧之旅8:48:45武当山冬游攻略8:08:47万山群岛——散落在南中国海的明珠5:34:17明孝陵——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2:21:51慈云寺——鼎湖山三十六招提9:07:27尘封往事——南靖土楼印象8:47:03北斗星座古村——卿罡村8:59:47自驾寻访千年瑶寨8:59:34中国四大古城——阆中古城0:19:14穿越年保玉则——攻略篇0:12:24||看来要趁民俗原汁原味的时候加紧去看看!||||还有这样的地方但是可恶的商业啊!!!!||||很不错的文笔,路过了||||写得好,拍得好。||||||线路很精致,本文介绍的也很详实。||没办法,我们旅行者也是商业化的一部分。||很有生活气息。
[原创]岜沙苗族: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文图九华山岜沙苗人居住在贵州西南与广西交界处的大山中岜沙村的滚村长。岜沙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苗族自治县丙妹镇,是一个仅有两千多人的苗族部落。岜沙人居住的地方虽然离黔东南从江县城仅八公里远,但由于和外界的接触少,当地人对这个部落也并不熟悉。他们扛着枪穿行于丛林间,他们是几千年前苗族大迁徙途中先头部队的后裔,他们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这里的成年男子都会背着一支猎枪,到了18岁的时候,就会把头发扎成辫子绑于头顶,称为“户棍”,终生保留,而四周的头发会用弯刀剃光。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经过了这样的“成人仪式”,男孩子就可以背枪了,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据说,10年前法律规定不能随便佩枪的时候,岜沙人却抵死不从,大有“枪在人在,枪亡人亡”的架势,政府考虑到少数民族的传统就破例允许他们佩枪,但是不允许打猎。
岜沙部落虽然有森林,但是早就已经无猎可打,并且岜沙人的枪是祖上传下来的,很多都还是最老式的火药枪,有的甚至都已生锈,根本不具有杀伤力。而且他们生性良善,不会滥杀。离城市又远,并不会对文明世界构成威胁。
虽然政府规定不得打猎,但是岜沙人还是不肯放下枪。在岜沙社会中,男性还是家族的支撑者,因此,岜沙男人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和耕作技术的高超,还特别强调外在的装束和身体的标志。枪就是这种标志的最突出体现。
岜沙人这样在乎枪并不说他们尚武,这是有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苗族是个很苦难的民族。历史学家考证,四五千年前,苗族人居住在江淮地区(现在的山东、苏北一带),后来苗族部落首领蚩尤被炎黄部落打败,逐渐向南迁徙到江南地区,而后又在不断的争斗中逐渐向西南山区迁徙。而岜沙人的祖先就是苗族大迁徙时的先头部队,所以他们至今仍保留尚武的习俗,枪不离身,。几百年过去了,枪虽然失去了打猎和自保的意义,但是却成了他们的一种图腾。
但是随着现在的文化进入到岜沙这个古老的部落,岜沙人的观念产生了很多变化,对于枪这种图腾他们也会有疑惑。现在很多岜沙的小孩子回到城镇上学受教育,可是他们开化之后就拒绝背枪,外出打工的人回到部落里也不会再背着枪了。现在还在坚持的只剩下在部落里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依然固执地守护心中的图腾。
澳大利亚史学家格迪斯在他的《山地民族》里就说过,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因为这两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是依靠战争和迁徙完成的。在苦难的经历中,他们顽强地生长,并顽强地保留着可标识自己血脉的东西。
苗族是个苦难的民族,岜沙苗族也同样如此,枪是岜沙人的一种固执,是他们的精神信仰。他们信奉自然力量,他们从不允许外界人开着车来自己的部落里砍伐树木,并且在那里如果有树木被砍伐或者死掉,他们会马上再重新种植。对他们来讲,生态是至关重大的事情,太阳和树木是他们心中的神,并且这个民族的自强不息才会让这个部落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生存并发展。
岜沙苗族是一个保守中流露着宽容的少数民族。这些年,很多贵州省少数民族的人会到大城市里打工,岜沙部落也不例外,只是相比其他少数民族来讲,数量上少得多。
大多数岜沙人都还是以耕种为主,主要就是种水稻以及一些政府扶持的果树等经济作物,能够自给自足。
另外岜沙人对树有着特殊的感情,每个岜沙的孩子出生后,父母都会为他种植一棵树,让树随着孩子成长。如果这棵树被风刮倒或是被人砍掉,他们会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人死之后,家人会用这棵生命之树为其制作棺材,埋葬的时候不是立一个墓碑,而是再种上一棵树缅怀已故的亲人。
岜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他们自有一套解决问题的体系,年纪较大、代表权威的长老们便是这里掌管一切的人,就如同很多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般。部落里面的大小事情都是由长老们商议,就连乡里的干部来到这里推广一些政策都是要先找到长老们征求他们的意见。由于岜沙人对树木的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优美,而岜沙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和谐日子。在岜沙,真正让我感慨而留连的,是这支苗裔的文化。我与该村的滚村长有一番交谈,他告诉我,村子里的人都姓滚,据说是当年被汉族赶来这穷乡僻壤时的祖先耻于战败的事实,愤然改姓以励子孙之志。包括岜沙苗人男子的束发,都是源于当初的风俗。这里的男子分明还保留了当年的骁勇和彪悍。虽然已经没什么鸟可以打,他们还是会每天背着外形独特的鸟铳,虽然里面只有火药,一般也是为了表演用。但是,鸟铳和刀仿佛图腾一般,固执地宣泄出流在岜沙男子血脉里的强悍。血性之外,这里的男子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温柔。山上离田里特别远。由于山的陡峭,每一块梯田的面积也非常小,耕作之艰辛可想而知。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脸上都是坦然的微笑。这里,艰苦是我们这些外来人的,不是他们的。他们已经是这山的一部分,男子虽然个不高,但都如山般刚毅挺拔,女子如树般,扎根在山间又用绿叶替山挡住了狂风暴雨和烈日骄阳。“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真正协调的是这种相依为命的默契与眷顾。他们是贫穷而平和的。岜沙人不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是整个民族不约而同地做出了文化的选择。村长告诉我们,也有不少人出去打工,后来都回来了。他们是甘于贫穷吗,我不知道。但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整个民族的特性。这里的男孩子无一例外的都蓄着发,一个骄傲的小男孩得意地告诉我们,他因为读书了,所以可以盘发,其他没读书的男孩子太小尚未盘发。老师们都是短发的外来者,教给他们的,也都是按照中国的教育体系所强制的文化——外来文化。即使是在这样的文化外来浸染下,只要一读书,男孩子一定会把头发盘起来。根据我们的观察,这里的长者从不强制性要求孩子们保留自己的传统,岜沙人非常尊重和强调每个人的自我选择,只是耳濡目染下,孩子们已经在呼吸间选择了岜沙人的方式,他们以保留自己的传统为骄傲。岜沙人的长老。长老就像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岜沙人喜欢把稻草捆扎在树上越冬存放。春耕前,再取下放在田里烧灰做肥料。村里现在有个希望小学,孩子们在这里接受全国统一的教育。估计过不了多久,受过教育的岜沙人将很难再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文化了。用镰刀剃发是岜沙人特有的民俗随着山里山外进一步交往频繁,岜沙人的配枪习俗也越来越变的装饰化岜沙男人以枪为傲岜沙苗人都姓滚,据说是当年被汉族赶来这穷乡僻壤时的祖先耻于战败的事实,愤然改姓以励子孙之志。||这类相片看过多次,只是担心镰刀会刮伤人。||很酷!||哥果然很威武||给你纠正下,芭莎人的姓应该是:衮,而不是滚。音同字不。||我查了一下资料,两种说法都有,但绝大部分是写成滚。因为本来就是从苗语转换成汉语的。去年还有导演专门拍了一部描写岜沙苗族的影片,叫《滚拉拉的枪》。转贴新闻近日,青年导演宁敬武携电影《滚拉拉的枪》赴第59届柏林电影节,将参加儿童电影单元中所设的青少年电影比赛,与其它5部竞赛片角逐“水晶熊奖”。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古老而传统的贵州岜沙苗族部落里,这里的每个男孩都会在成人礼上得到一杆父亲赠送的火枪,从此成为男子汉。可是少年滚拉拉从小跟着奶奶生活,从没见过父亲,在接受神圣的成人礼前夕,滚拉拉瞒着奶奶,背着半袋米踏上了寻父之旅。业内人士认为,影片以孩子的清纯视野,以一次“寻枪”加“寻父”的历程,观察和剖析了现实和心灵两个世界。现实又通过县城客运车站这样一个凝聚当代中国特色的流动性空间,对照着古老苗族文明与充满诱惑和危险的外界,孩子旁观了乡土蜕变之痛,也完成了自己茫然不知未来的成年礼。影片全部由当地岜沙苗族非职业演员出演。该片也是国家广电总局“青年导演资助计划”推出的电影。片中表现了岜沙苗族特有的“成人礼”、“生命树”等仪式,表达了全球化背景下这个古老文化所面临的危机。(记者孙琳琳)||现在没有被收缴?||照片真有味道脸上的强光反映出一个坚硬的男人||扛霸子。。||没有被收缴||这个族是唯一的,最后的一支枪手部落,枪应该不会被收缴的。||这张图的房子好好看。||不多见的好片子||忽然发现音乐很特色。。自己录的么||呵呵是啊||还录了一些其他民族的歌谣以后有机会再配图文放上来||很有沧桑感,长老的肚子里一定装满很多故事~||男人!||恭喜,LZ的大作上头版了!||呵呵,似乎是运气比较好||那是实力!||太帅了……||很神奇的小国度。知道了很多知识||他们的衣服是什么料子的呀?看起来闪闪亮的.||这种青里透红的布料是侗布,是黔东南地区的侗族人制作的一种布料。其他生活在黔东南和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习惯穿着。在黔东南,做侗族服装的侗布,是用织布机手工制成,然后先用靛蓝(采用自种的靛蓝草叶加石灰泡制而成的染料)浸染三、四次,每次染后清洗晒干,布才变成深蓝色;然后再将布用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块等捣烂挤汁染成青色后,又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使布透青而带红的颜色;将布晾干后叠在一起,涂抹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半个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退色。
根据手艺和捶打时间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贵。||都是手工的吧,你去的时候村里有卖这种布吗?||手工的,乡间集市上看见过有卖的现在穿正宗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有些文化的年轻人,基本都汉化了。这种民族服装,逢年过节才穿一下。近郊乡间中老年人和偏远山区里还比较常见。||哈哈~~家乡的片子~~!||高高的是什么东西||高高的?是手里拿着的东西?童鞋,你不会连芦笙都不知道吧?||呵呵,不好意思,没去过,知道芦笙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很感兴趣,找找看。这个民族好有魅力||长见识了||真是大开眼界了!!!||去年五月份去过这里,原生态,就有两家苗族纪念品,没有饮食摊点。||你确定苗语的“滚”和汉语的“滚”意思相同吗?再说了,古代的这个部落不一定有姓氏。这样的结论,明显缺乏考察性于研究性。||你确定苗语的“滚”和汉语的“滚”意思相同吗?再说了,古代的这个部落不一定有姓氏。这样的结论,明显缺乏考察性于研究性。||每一个民族的习俗都有他的文化背景,不能以一己的偏见或知识来给予下定义,没有真正做过研究,就不应该有发言权。||这种观点很偏见,在黔东南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只是侗族才会织布、染布,苗族也会织布、染布。苗族服饰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服饰最成熟的民族之一,岂能说是都穿侗布呢?||你不知道的还多着呢||||背景音乐很好听呀。怎么下载呢?||很好的片子,支持一下||背景音乐很棒~~||请问从贵阳到岜沙具体怎么走?||||||长见识了啊!||拍的好||喜欢这张的感觉
[原创]岜沙苗族: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文图九华山岜沙苗人居住在贵州西南与广西交界处的大山中岜沙村的滚村长。岜沙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苗族自治县丙妹镇,是一个仅有两千多人的苗族部落。岜沙人居住的地方虽然离黔东南从江县城仅八公里远,但由于和外界的接触少,当地人对这个部落也并不熟悉。他们扛着枪穿行于丛林间,他们是几千年前苗族大迁徙途中先头部队的后裔,他们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这里的成年男子都会背着一支猎枪,到了18岁的时候,就会把头发扎成辫子绑于头顶,称为“户棍”,终生保留,而四周的头发会用弯刀剃光。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经过了这样的“成人仪式”,男孩子就可以背枪了,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据说,10年前法律规定不能随便佩枪的时候,岜沙人却抵死不从,大有“枪在人在,枪亡人亡”的架势,政府考虑到少数民族的传统就破例允许他们佩枪,但是不允许打猎。
岜沙部落虽然有森林,但是早就已经无猎可打,并且岜沙人的枪是祖上传下来的,很多都还是最老式的火药枪,有的甚至都已生锈,根本不具有杀伤力。而且他们生性良善,不会滥杀。离城市又远,并不会对文明世界构成威胁。
虽然政府规定不得打猎,但是岜沙人还是不肯放下枪。在岜沙社会中,男性还是家族的支撑者,因此,岜沙男人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和耕作技术的高超,还特别强调外在的装束和身体的标志。枪就是这种标志的最突出体现。
岜沙人这样在乎枪并不说他们尚武,这是有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苗族是个很苦难的民族。历史学家考证,四五千年前,苗族人居住在江淮地区(现在的山东、苏北一带),后来苗族部落首领蚩尤被炎黄部落打败,逐渐向南迁徙到江南地区,而后又在不断的争斗中逐渐向西南山区迁徙。而岜沙人的祖先就是苗族大迁徙时的先头部队,所以他们至今仍保留尚武的习俗,枪不离身,。几百年过去了,枪虽然失去了打猎和自保的意义,但是却成了他们的一种图腾。
但是随着现在的文化进入到岜沙这个古老的部落,岜沙人的观念产生了很多变化,对于枪这种图腾他们也会有疑惑。现在很多岜沙的小孩子回到城镇上学受教育,可是他们开化之后就拒绝背枪,外出打工的人回到部落里也不会再背着枪了。现在还在坚持的只剩下在部落里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依然固执地守护心中的图腾。
澳大利亚史学家格迪斯在他的《山地民族》里就说过,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因为这两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是依靠战争和迁徙完成的。在苦难的经历中,他们顽强地生长,并顽强地保留着可标识自己血脉的东西。
苗族是个苦难的民族,岜沙苗族也同样如此,枪是岜沙人的一种固执,是他们的精神信仰。他们信奉自然力量,他们从不允许外界人开着车来自己的部落里砍伐树木,并且在那里如果有树木被砍伐或者死掉,他们会马上再重新种植。对他们来讲,生态是至关重大的事情,太阳和树木是他们心中的神,并且这个民族的自强不息才会让这个部落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生存并发展。
岜沙苗族是一个保守中流露着宽容的少数民族。这些年,很多贵州省少数民族的人会到大城市里打工,岜沙部落也不例外,只是相比其他少数民族来讲,数量上少得多。
大多数岜沙人都还是以耕种为主,主要就是种水稻以及一些政府扶持的果树等经济作物,能够自给自足。
另外岜沙人对树有着特殊的感情,每个岜沙的孩子出生后,父母都会为他种植一棵树,让树随着孩子成长。如果这棵树被风刮倒或是被人砍掉,他们会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人死之后,家人会用这棵生命之树为其制作棺材,埋葬的时候不是立一个墓碑,而是再种上一棵树缅怀已故的亲人。
岜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他们自有一套解决问题的体系,年纪较大、代表权威的长老们便是这里掌管一切的人,就如同很多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般。部落里面的大小事情都是由长老们商议,就连乡里的干部来到这里推广一些政策都是要先找到长老们征求他们的意见。由于岜沙人对树木的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优美,而岜沙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和谐日子。在岜沙,真正让我感慨而留连的,是这支苗裔的文化。我与该村的滚村长有一番交谈,他告诉我,村子里的人都姓滚,据说是当年被汉族赶来这穷乡僻壤时的祖先耻于战败的事实,愤然改姓以励子孙之志。包括岜沙苗人男子的束发,都是源于当初的风俗。这里的男子分明还保留了当年的骁勇和彪悍。虽然已经没什么鸟可以打,他们还是会每天背着外形独特的鸟铳,虽然里面只有火药,一般也是为了表演用。但是,鸟铳和刀仿佛图腾一般,固执地宣泄出流在岜沙男子血脉里的强悍。血性之外,这里的男子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温柔。山上离田里特别远。由于山的陡峭,每一块梯田的面积也非常小,耕作之艰辛可想而知。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脸上都是坦然的微笑。这里,艰苦是我们这些外来人的,不是他们的。他们已经是这山的一部分,男子虽然个不高,但都如山般刚毅挺拔,女子如树般,扎根在山间又用绿叶替山挡住了狂风暴雨和烈日骄阳。“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真正协调的是这种相依为命的默契与眷顾。他们是贫穷而平和的。岜沙人不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是整个民族不约而同地做出了文化的选择。村长告诉我们,也有不少人出去打工,后来都回来了。他们是甘于贫穷吗,我不知道。但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整个民族的特性。这里的男孩子无一例外的都蓄着发,一个骄傲的小男孩得意地告诉我们,他因为读书了,所以可以盘发,其他没读书的男孩子太小尚未盘发。老师们都是短发的外来者,教给他们的,也都是按照中国的教育体系所强制的文化——外来文化。即使是在这样的文化外来浸染下,只要一读书,男孩子一定会把头发盘起来。根据我们的观察,这里的长者从不强制性要求孩子们保留自己的传统,岜沙人非常尊重和强调每个人的自我选择,只是耳濡目染下,孩子们已经在呼吸间选择了岜沙人的方式,他们以保留自己的传统为骄傲。岜沙人的长老。长老就像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岜沙人喜欢把稻草捆扎在树上越冬存放。春耕前,再取下放在田里烧灰做肥料。村里现在有个希望小学,孩子们在这里接受全国统一的教育。估计过不了多久,受过教育的岜沙人将很难再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文化了。用镰刀剃发是岜沙人特有的民俗随着山里山外进一步交往频繁,岜沙人的配枪习俗也越来越变的装饰化岜沙男人以枪为傲岜沙苗人都姓滚,据说是当年被汉族赶来这穷乡僻壤时的祖先耻于战败的事实,愤然改姓以励子孙之志。||回复九华山的图片:这类相片看过多次,只是担心镰刀会刮伤人。||回复九华山的图片:很酷!||回复九华山的图片:哥果然很威武||给你纠正下,芭莎人的姓应该是:衮,而不是滚。音同字不。||回复AUV·皮牙子:我查了一下资料,两种说法都有,但绝大部分是写成滚。因为本来就是从苗语转换成汉语的。去年还有导演专门拍了一部描写岜沙苗族的影片,叫《滚拉拉的枪》。转贴新闻近日,青年导演宁敬武携电影《滚拉拉的枪》赴第59届柏林电影节,将参加儿童电影单元中所设的青少年电影比赛,与其它5部竞赛片角逐“水晶熊奖”。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古老而传统的贵州岜沙苗族部落里,这里的每个男孩都会在成人礼上得到一杆父亲赠送的火枪,从此成为男子汉。可是少年滚拉拉从小跟着奶奶生活,从没见过父亲,在接受神圣的成人礼前夕,滚拉拉瞒着奶奶,背着半袋米踏上了寻父之旅。业内人士认为,影片以孩子的清纯视野,以一次“寻枪”加“寻父”的历程,观察和剖析了现实和心灵两个世界。现实又通过县城客运车站这样一个凝聚当代中国特色的流动性空间,对照着古老苗族文明与充满诱惑和危险的外界,孩子旁观了乡土蜕变之痛,也完成了自己茫然不知未来的成年礼。影片全部由当地岜沙苗族非职业演员出演。该片也是国家广电总局“青年导演资助计划”推出的电影。片中表现了岜沙苗族特有的“成人礼”、“生命树”等仪式,表达了全球化背景下这个古老文化所面临的危机。(记者孙琳琳)||回复九华山的图片:照片真有味道脸上的强光反映出一个坚硬的男人||回复九华山的图片:扛霸子。。||回复諵譁的引文:没有被收缴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头顶发髻,右衽铜扣青布衣,直通大裤管青布裤是岜沙男人独特的标志。那里的男人们自称蚩尤后裔,先祖战败流落至此,至今他们还扛枪游走,眼神锐利凶猛如鹰隼,尚武好斗,上古遗风犹存。他们敬天畏神,相信祖先的灵魂就隐身在月亮山的茫茫林海中......贵州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地区,而中国现今唯一一支枪不离身的苗人部落后裔就是分布在该州的从江县境内丙妹镇的月亮山麓的茫茫丛林之中,距从江县城仅八公里之遥。这是一个土地面积仅为十八平方公里的圣净之地。踏上这片土地,或许你才会知道什么叫神秘,什么叫圣净,什么叫原始和什么叫淳朴。在这片土地上,你或许竟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处何处了。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淳朴怡然,脚步也不敢挪动得太大,因为你会生怕一不小心就惊醒了一个梦。这里的苗胞们蓄着长长的发鬏,穿着深色的青衣,住着古朴的吊脚木楼。让人最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现在几乎个个十四岁以上的男子都扛着火枪和别着腰刀。枪分长枪和短枪,长枪扛于肩,短枪别在腰间。难道还有其他视其为异端者的民族或部落要来侵犯他们?然而,山寨处处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的气氛,并没有丝毫的抗御之气充盈其间,苗胞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和蔼的微笑。以前是为了防身和保卫家园,现在却形成了一种习惯,这枪是卸不下来了!而且,在岜沙,有无腰刀就是英雄和懦夫的标志。http:photod6559||lz拍的?我去了都沒看到活動||那几个打枪的出镜率真高从电视到平面媒体都是那么几个||自己去没有团就没有表演没有任何感觉我爱肇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阳梯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