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机梅塔路达指挥过埃及波尔卡吗?

历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历年,节目,往年,节目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历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5维也纳新年音乐会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2015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维也纳爱乐乐团破天荒地在演出开始前三个半月就在自己的官方网站公布了201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正式曲目单(不包括加演曲目)。曲目单共计17首曲目,按照历年惯例还会有包括《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与《拉德茨基进行曲》在内的3首加演曲目,预计全部演出曲目将达20首。这套曲目将由印度指挥家祖宾·梅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2014年除夕和2015年元旦上演于维也纳金色大厅。外文名Neujahrskonzert 2015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祖宾·梅塔1936年出生于印度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梅万·梅塔是一位出色的手、小提琴教师和指挥家、孟买交响乐团和弦乐四重奏团的创始人。祖宾·梅塔7岁时就受到了正规的小提琴和
钢琴教育,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已经对欧洲音乐非常熟悉。作为父亲的学生,他16岁的时候就指挥了孟买交响乐团。可是他遵循父母的意愿,去学习医学。但上了两个学期的课之后,他就转投到音乐的怀抱中了。18岁的时候他去了学习钢琴,作曲。在汉斯·斯瓦洛夫斯基底下完成了指挥的学业。
1958年他在国际指挥大赛上胜出,并在当地担任一乐团的副指挥一职。20多岁的梅塔就已经指挥过和。而且时至今日,他们还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美国坦格伍德指挥大赛上他获得了第二名(第一名是)。这时候他认识了的指挥查尔斯·孟许,后者对梅塔影响深远。 1960年他第一次和爱乐,乐团和合作,年他还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
祖宾·梅塔在1962年到1978年任音乐总监。1969年他还成为了的音乐顾问,1977年升为首席,1981年任终身音乐总监。1978年他成为纽约爱乐的音乐总监,历时13年,直到继任者库特·马苏尔的到来。上半场
1、Franz von Suppe:Ouv. Ein Morgen, ein Mittag, ein Abend in Wien  弗朗茨·冯·苏佩:维也纳的早中晚序曲
2、Johann Strauss II:Marchen aus dem Orient. Walzer, op. 444  小约翰·施特劳斯:东方童话圆舞曲,作品第444号
3、Josef Strauss:Wiener Leben. Polka francaise, op. 218   约瑟夫·施特劳斯:维也纳的生活法兰西波尔卡,作品第218号
4、Eduard Strauss:Wo man lacht und lebt. Polka schnell, op. 108  爱德华·施特劳斯:我们的欢笑与生活快速波尔卡,作品第108号
5、Josef Strauss:Dorfschwalben aus Osterreich. Walzer, op. 164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村燕圆舞曲,作品第164号
6、Johann Strauss II:Vom Donaustrande. Polka schnell, op. 356  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多瑙河之滨快速波尔卡,作品第356号
7、Johann Strauss II:Perpetuum mobile. Musikalischer Scherz, op. 257  小约翰·施特劳斯:无穷动谐谑曲(音乐的玩笑),作品第257号
8、Johann Strauss II:Accelerationen. Walzer, op.234  小约翰·施特劳斯:加速圆舞曲,作品第234号
9、Johann Strauss II:Elektro-magnetische Polka, op. 110  小约翰·施特劳斯:电磁波尔卡,作品第110号
10、Eduard Strauss:Mit Dampf. Polka schnell, op. 70  爱德华·施特劳斯:蒸汽快速波尔卡,作品第70号
11、Johann Strauss II:An der Elbe. Walzer, op. 477  小约翰·施特劳斯:易北河畔圆舞曲,作品第477号
12、Hans Christian Lumbye:Champagner-Galopp, op. 14
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香槟加洛普,作品第14号
13、Johann Strauss II:Studenten-Polka. Polka francaise, op. 263  小约翰·施特劳斯:大学生法兰西波尔卡,作品第263号
14、Johann Strauss I:Freiheits-Marsch, op. 226  老约翰·施特劳斯:自由进行曲,作品第226号
15、Johann Strauss II:Annen-Polka ,op. 117  小约翰·施特劳斯: 安娜波尔卡,作品第117号
16、Johann Strauss II:Wein, Weib und Gesang. Walzer, op. 333  小约翰·施特劳斯:美酒,女人和歌圆舞曲,作品第333号
17、Eduard Strauss:Mit Chic. Polka schnell, op. 221  爱德华·施特劳斯:潇洒快速波尔卡,作品第221号
18、Johann Strauss II: Exprosions-P op. 43
小约翰·施特劳斯:爆炸波尔卡,作品第43号
19、Johann Strauss II:An der schonen blauen D Walzer,op.314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第314号
20、Johann Strauss I:Radetzky-Marsch,op.228  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茨基进行曲,作品第228号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关于201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按投票排序
①Johann Strauss, Jr.:Perpetuum mobile. Musikalischer Scherz, op. 257(无穷动之后梅塔充满幽默感的自由发挥萌萌哒)②Hans Christian Lumbye:Champagner-Galopp, op. 14(香槟加洛普最后直接端起了香槟)③Johann Strauss, Jr.:Studenten-Polka Polka francaise, op. 263(学生波尔卡的芭蕾情节故事构思很有趣…Ps:但是真的不是在黑维大吗。哈哈&&)④Wein, Weib und Gesang Walzer, op. 333(醇酒,美女与欢歌圆舞曲部分跳芭蕾的美女们设计的非常有意思)⑤Johann Strauss, Jr.:Explosions-Polka, op. 43(爆炸波尔卡的彩蛋~)?不过个人看来最有意思的部分应该是中场休息时播放的那部短片。每年新年音乐会有趣的事儿还挺多的。想到再补充吧~附一张鲜花的图,今年金厅的鲜花全部来自于奥地利本土哟:)
新一代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乐迷,可能已经不太熟悉那个略显遥远的“3M”年代——自年,由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录音发行权被Philips、SONY、BMG/RCA以及EMI等录音巨头轮流把持,因此唱片公司各自的王牌马泽尔(SONY和BMG)、梅塔(SONY)以及穆蒂(Philips和EMI)轮流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台上。尽管这几位的名头比不上之前的卡厨、小克以及红太阳,但在维新会的“明星效应”逐渐黯淡下去之后,正是通过这几位大师的努力将维新会的风格、选曲等逐渐固定为当前看到的模式。而且较之前后的指挥,3M的指挥风格均与传统经典的维也纳式的风格比较接近(这可能也和3位长期和VPO合作的原因有关),其在弹性节奏掌控和乐队编排上的安排也较为令人满意,且老马在噱头上的安排、梅塔“节庆大师”的地位以及穆蒂发掘施特劳斯家族曲目的能力和颇高的颜值都为乐迷们津津乐道。不过,由于2000年维新不太成功的合作(这次合作为什么不成功,无论是穆蒂还是乐团方面都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连这个表态本身究竟说明什么都值得怀疑),乐团方面在翌年请来了哈农、小泽,后来又有了葱丝、巴伦的加盟……3M时代走向解体。随着三位大师于04、05和07年再度登台,3M时代正式谢幕。
而在这三位大师中,梅塔无疑是“特别的一个”——早在1990年他就临时接替无法应约的恩师伯恩斯坦指挥了他的第一届维新,打响了3M的“头炮”,而25年之后,马泽尔业已仙逝,穆蒂继续在大洋彼岸风生水起,有些“老来瘦”的梅塔反而又一次出现在了维新的指挥台上,不得不让人有些感慨。在CD内页中,爱乐乐团方面对乐团与梅塔长达50余年的合作不吝溢美之词。由于这是新的乐团经理上任以来的第一次维新会,把梅塔请来的举动或许也是为了保险起见,但无论如何,梅塔又一次出现在维新指挥台本身就已经充满了象征和意义(而06年之后两位首席库谢尔和亨涅克的同时出现似乎也象征着乐团方面的力挺态度),相比之下,他和VPO具体是如何诠释这些曲目的反而成了稍显次要的内容。而此番VPO破天荒的提前三个月公布曲目,似乎也在向人们传达着某种不一样的讯号。看着当年生猛无比的梅塔已经变成一个有些仙气的老者,而下面的乐手比起25年之前业已几乎“整体迭代更新”,不过整场音乐会下来,这种以老带新的组合似乎依然说服力十足,令人在感慨的同时,又不得不耐着“特修斯之船”的悖论而承认,眼前的这支乐队,依然是那个传承了维也纳精神的VPO。================我是忧伤的分界线=========================
从曲目上看,本年度维新会的曲目较之往年(呃……没错,主要就是指的葱丝,就是你!)有了大幅度缩减。事实上梅塔的五次音乐会,单场曲目均未到21首以上。正如笔者在之前的预测中提到的,较少的曲目可以让乐团的演奏较为从容,可以生发出一些乐团和乐手内生的趣味,而不是一味求全求快。不过在不多的曲目中,圆舞曲的数量竟然达到了五首(与往常的分析一样,所有有关曲目部分的分析均不包括固定加演的蓝色多瑙河和拉德茨基,下同)。尽管最终结果是这五首圆舞曲的演绎质量参差不齐,但这似乎又称为了新时期维新会曲目选曲的一个趋势。而前几年一直打酱油的快速波尔卡(相比之下葱丝的快速波尔卡热闹有余韵味不足,莫斯特的快速波尔卡使不上劲,而巴伦的快速波尔卡总是出现一些很奇怪的点,详见去年的分析)在本年度终于大放异彩,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不得不承认梅塔在演绎快速波尔卡以及进行曲上确有独到之处。试详细分析如下:1、维也纳的早中晚序曲原作弗朗茨·冯·苏佩,可参照版本为1990梅塔,2000穆蒂,本次配器略有变动这首气派十足的序曲就是在1990年由梅塔搬上维新会的,25年之后再次演奏该曲,对于乐团和指挥家而言显然都有着不一样的韵味。与25年前相比,本次的演绎在气势上显然略欠一筹(同2000年穆蒂那种气势如虹当然就更没法比了)。如果单论大提琴独奏,似乎和1990年那位戴眼镜的老首席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可以说这首作品的纪念意义更大一些。唯一让人印象深刻地可能就是发展部那一段大提琴配器的修正了。2、东方童话圆舞曲原作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第444号。可参照版本为2009年巴伦大多数乐迷对2009年巴伦首登维新会指挥台的印象可能正来源于这首作品。巴伦对于阿拉伯地区文化的兴趣和东西方合作的执着很可能在这首作品中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但相比之下,反倒是真正具备东方血统的梅塔的演绎却清汤寡水——这可能与他在20多岁之后就已经长期生活在维也纳,后来又常年生活在美国有关系。因此,尽管乐团方面是想以这首乐曲献给指挥家传奇的经历本身,但很显然指挥家和作曲家在这一首曲目上并没有达成太多的共识,本曲中梅塔和乐团的表现也似乎更像是完成任务。3、维也纳的生活法兰西波尔卡原作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第218号,新曲,维新首演。这几年请的指挥当中,除了葱丝和巴伦以外,普莱特和莫斯特都堪称是演绎波尔卡舞曲的好手。普老的“巅峰之作”即是08年的《火花法兰西波尔卡》,和97年穆蒂的版本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简直可以说是面目全非。而莫斯特棒下诸如《女战士波尔卡》以及《纺织女工波尔卡》这种平庸之作竟然都能显得熠熠生辉。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正是这种旋律简单、节奏呆板的作品反而越能显出指挥“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如果说普老是以强悍的弹性节奏控制刷存在感,而莫斯特则是以相对精致的音色控制让人印象深刻,那么梅塔则可以称之为典型的“意识流做法”,基本上随着乐队的节奏往前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本来就已经把维也纳式连德勒舞曲(波尔卡的前身)融化于胸的乐手们可以显得更自如,而不像葱丝和巴伦,如果自身的意图不能和乐队很好的衔接,演绎出来的波尔卡舞曲就像“夹生饭”,搞的格局很小气魄很大,放在人身上就是鼻子大耳朵小,会经常长痘痘的。4、我们的生活是爱与欢笑快速波尔卡原作爱德华·施特劳斯,作品第108号,新曲,维新首演。这首作品可以称之为近年来快速波尔卡中难得的佳作。早在数年前笔者听MarcoPolo版施特劳斯家族全集的时候就发现过这首旋律短小精悍却昂扬向上的作品,印象深刻。没想到数年之后就能够听到VPO的现场演绎,幸哉!而梅塔演绎快速波尔卡的功力自不待言(如98年的《为火车开路》以及90年的《飞奔》)。要补充一句的是,梅塔的快速波尔卡并不是一味求快(作为反例的是穆蒂和葱丝),而是希望在相对快速的节奏中仍然凸显维也纳式音乐弹性和悠然。说的通俗一些,就是梅塔的快速波尔卡仿佛是坐一辆底盘稳定的轿车,虽然窗外斗转星移车内却依然悠闲自得,而穆蒂的快速波尔卡则是直接把人塞进一辆赛车,让人血脉贲张,欲罢不能。5、奥陆飞燕圆舞曲原作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第164号,可参照版本为92年小克、01年哈农、08年普莱特这首作品作为约瑟夫“婉约派圆舞曲”的代表作,今年梅塔的演绎几乎被黑得体无完肤。其实这一点想来梅塔还是挺冤的,作为这么一首难度并不算太大的作品,以梅塔的水平完全是绰绰有余,但问题在于可参照版本中的大神实在太多——92年的小克尽管笔者认为这首是当时音乐会中演绎最差的一首圆舞曲,但仍然披上小克的“圣光”而被多人膜拜;01年的哈农则更是以精益求精的音色和节奏控制让人难忘;08年的普老则是继续以超强的弹性节奏控制和在小道具上的新意让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今年的梅塔无非是没有将“爆点”放在这里而已(以梅塔往年新年音乐会的路数,一般来说会有一首超牛叉的圆舞曲演绎,搭配上一群平庸的演绎,如95年的《我的生平是爱与希望》、98年的《南国玫瑰》以及07年的《柠檬树花开之处》都可称名版,可同年度其他的圆舞曲就悲惨的成了炮灰……)6、自多瑙河之滨快速波尔卡原作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第356号。可参照版本为2000年穆蒂2000年穆蒂把这首快速波尔卡放在了加演的位置,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但事实上,这首快速波尔卡的旋律很有特点,选择小约翰的《罗马狂欢节》,仔细听这首作品的高潮部分的旋律,的确与男高音的咏叹调很是类似……梅塔在这首曲目上的演绎和穆蒂可以说各有千秋,不相上下。7、无穷动7、无穷动原作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第257号。参照版本……过多……不一一列举这首作品应该是维新历史上除了固定加演两首作品之外最受欢迎的作品了。在拉德茨基尚未被固定在最后一首加演之前,早期的维新会几乎都是以本曲作为结束的。要说这寓意可能也确实不错:让音乐一直不间断地演绎下去……按照CD内页的介绍,这已经是本曲第25次出现在维新会上了。照理说本曲的结构相对简单,节奏也较为固定,在演绎上说也没有太多可以“加花儿”的地方。梅塔本人在95年维新会上也演过这首曲目,两相对照,并无太大差别。可能每次的看点都在指挥最后的“收尾”上,常规动作无非是指挥操着各种口音念出那句德文或者英文的“请继续……继续……”或者(“等等”比如今年。)近二十几年来可能唯一的例外就是80年的维新会上,马泽尔突然来了一句“嗯……就这样……”(That's Right!),台下爆笑一片。ps. 以老马的节奏,估计还有动作和表情,可惜没有视频资料,无法核实了。8、加速圆舞曲原作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第234号。可参照版本为1989年小克、1994年马泽尔、2004年穆蒂这首作品(与后面一首一起)按照直播的介绍,是小约翰非常有特色的“利用乐曲模仿物理现象”的作品。不过老实说,本曲除了第一主题那个循环的音程之外,实在感觉和加速没啥太多联系。在这一点上,像89年小克那样一上来就祭出“快速”大法可能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否则像1994年的马泽尔那样走了雄浑壮阔的路线,总显得有点点怪异。这次的梅塔的版本可能更多地是强调了歌唱性和流畅性,而在节奏上并没有太多独到之处,也显得有些平庸。9、电磁波尔卡原作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第110号。可参照版本为2001年哈农如上一首一样,从作品本身来说可认为是平庸之作。可惜的是,01年的哈农至少留下了强力度对比和夸张的大眼睛,而本年度此曲的演绎可能很快就会被人所遗忘。10、全蒸汽快速波尔卡原作爱德华·施特劳斯,作品第70号。新曲,维新首演。可参照版本为孔泽尔“红衫仔”系列III《维也纳节庆》似乎有证据证明,爱德华施特劳斯绝对是个火车迷。就从他留下的不少快速波尔卡中都能找到这般痕迹。事实上,自98年梅塔带着列车员的帽子登上指挥台,带领乐团演奏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为火车开路快速波尔卡》(又译为《剪彩快速波尔卡》)以来,00年穆蒂的《特快邮车快速波尔卡》、07年梅塔的《连续不断快速波尔卡》、11年莫斯特加演的《一路畅通快速波尔卡》以及12年葱丝演的那首伦拜的作品都为众多乐迷津津乐道。而今年度梅塔挑选的这首《全蒸汽》几乎可以被认为是为爱德华施特劳斯的“火车系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和孔泽尔与辛辛那提通俗管弦乐团《维也纳节庆》(这张专辑一直被误译为《快步中的维也纳》,包括VeryCD上也一直用的是此译,都快约定俗成了……是fest而不是fast啊亲)中的版本相比,配器没有那么热闹,节奏也没有那么火爆。事实上这首作品完全可以放在正式曲目的最后一首而再鼓捣出一些噱头来……不过可能梅塔确实有其他的考虑。当然,VPO无论是在节奏控制还是在细腻程度上都比辛辛那提通俗管弦乐团高出不只一个档次,两个版本相比虽然谈不上“碾压”,也基本说是高下立现了。11、易北河畔圆舞曲原作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第477号,新曲,维新首演。可参照版本为2010年以及2011年德累斯顿除夕音乐会上蒂勒曼指挥乐团的加演。配曲略有变动早在2010年德累斯顿除夕音乐会之后,这首作品就引发了不少乐迷的讨论——大家不解的是,作为一首结构完整、旋律精彩且象征着小施特劳斯圆舞曲创作水平极度成熟(本曲是小约翰所有作品中编号最大的一首圆舞曲)的作品,为什么反而被SKD抢了“首发”?事实上,德累斯顿被称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因此德累斯顿除夕音乐会拿本曲来作为压轴并不奇怪。不过诡异的是,连演两年之后,本曲就在德累斯顿除夕音乐会上消声匿迹了。那时候一些乐迷就猜测,可能VPO要出手了。果然6年之后,本曲终于名正言顺地登上了维新的舞台。不过还是由不少乐迷还是担心,梅塔的相对清淡的风格能否驾驭这首其实意蕴深厚的作品?幸运的是,可能梅塔和乐团同样把今年的“爆点”押在了这首作品上。于是我们看到,几乎于1998年如出一辙,梅塔和乐队在演绎本曲时无比认真和投入,尽管全曲节奏偏慢,且在再现部之前的连接部分,管乐部明显出现了走音(莫非又是“乐谱版本不同”?),但整曲无论是从完成度还是旋律性的展示上都可以说完胜大熊的版本。希望这首作品能像90年同样是有梅塔首演的《多瑙河女妖》一样,能够成为曲目单上的常客。12、香槟加洛普原作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可参照版本为2010年普莱特以及2002年葱丝的柏林森林音乐会虽然被称为“北国施特劳斯”,不过伦拜作品无论是从耐听程度还是丰富程度上来说都和小约翰施特劳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2010年普老已经非常好地完成此作品之后,时隔5年就再次出现是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呢?这次的演绎梅塔和普老相比几乎难分伯仲,毫无特点。连最后乐团工作人员端上香槟的噱头,和04年的穆蒂也几乎完全一致,反而不如10年普老在小约翰的《香槟波尔卡》中设置“打击乐手偷偷开香槟庆祝而把指挥撂在一边”的镜头更能让人会心一笑。这种没有任何进取心的“照章演出”,对于乐迷来说可是会审美疲劳的哟。13、大学生波尔卡原作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第263号。新曲,维新首演。好像自从11年莫斯特那一届的《我的生平是爱与希望》之后,舞美导演每年都要在新年音乐会的芭蕾表演里面夹带一些“私货”,具体表现为:衣着乡土气息严重,演员表情诡异而丰富,情节中存在明显的不良暗示……今年此曲终于把“魔爪”伸向了“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在电视转播中,3男2女为如何形成完美的数学映射搭配开展了明争暗斗……最后,其中一位富(diao)帅(si)终于名(ni)正(xi)言(cheng)顺(gong),成为模(ren)范(sheng)学(ying)生(jia)。这么看来,这首作品的芭蕾舞明显比作品本身要有趣得多嘛……14、自由进行曲原作老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第226号。新曲,维新首演。维新会自进入80年代以来,在如此别扭的位置上出现一首典型的进行曲(小约翰一系列“民族风进行曲”如《埃及进行曲》、《俄罗斯幻想进行曲》以及《波斯进行曲》之流不在此类,因为这类作品的重点分明是在“民族风”而非“进行曲”上),应该是第二次——在1985年那一届石(da)破(die)天(yan)惊(jing)的音乐会上,老马不仅“任性”地安排了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还把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首《皇帝进行曲》(注意不是99年老马在下半场第一首演的《为拯救约瑟夫皇帝而欢呼的进行曲》)搁在了正式曲目的倒数第二首上。平心而论,梅塔被称为“节庆大师”以及“进行曲大师”的确不是没有来由的。90年的《入城式》、95年的《骑兵》以及98年的《旗帜飘扬》三首进行曲首首经典,几乎分分钟可以进维新“名曲堂”。但遗憾的是这两次,梅塔不知为何没有在此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这首老约翰的作品没有太多特点,放给梅塔来演绎基本上是“大材小用”。而梅塔似乎也无比轻松,又在指挥台上玩儿起了“转指挥棒”的小把戏,他倒是轻松了,不过众多电视机前的乐迷的脑海中自动回放的可都是97年柏林森林音乐会上的“悲剧时刻”……15、安娜波尔卡原作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第117号。可参照版本为87年卡拉扬以及09年巴伦。98年梅塔指挥过童声合唱版这首作品在小约翰的众多波尔卡作品中,在旋律的“庄重典雅”方面可谓无出其右。87年老卡用无与伦比君临天下的气势演出此曲,即成经典。09年的巴伦也许是怀着对于恩师的崇敬之心向其致敬,同样精彩。可今年梅塔用此曲来向夫人表达爱意,就……况且14年巴伦刚刚用《海伦四对舞》做过同样的事情。要说此曲要想玩出一点新意来也不难,60年费城交响曾经与奥曼迪录过一张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唱片,将这首作品配上了丰富的配器,顿时显得精彩纷呈。如果梅塔胆子再大一些,也许在这首作品上推陈出新并非难事。16、美酒女人和歌圆舞曲原作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第333号。可参照版本为2000年穆蒂以及2010年普莱特和前面的奥陆飞燕圆舞曲正好相反,这一首序曲极长、为瓦格纳所欣赏且可以大做文章的作品在先前的版本中都留下了些许的遗憾。穆蒂在2000年的版本气势宏大,但节奏太过机械,且乐团的音色过硬,让人不太舒服、2010年的普莱特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曲节奏变换过频,重心不稳。这样梅塔这种相对中庸和清新的风格就占了很大的便宜。在视频直播时,由于是采用录播的版本,梅塔和乐队对本曲旋律和节奏的掌控都颇令人称道。而在CD的现场版本中,尽管在节奏上显得有些冒进,但整体完成度仍然尚佳。本曲可被视为是本年度新年音乐会圆舞曲中仅次于《易北河畔》的佳作。17、潇洒快速波尔卡原作爱德华·施特劳斯,作品第221号。可参照版本为1994年马泽尔由于今年有纪念爱德华的主题,因此在曲目单中爱德华作品占到的比重可谓近几年之最。相比起小约翰那种比较四平八稳的快速波尔卡作品,爱德华的快速波尔卡在旋律上往往颇有新意,辨识度很高。这首作品也是如此。94年马泽尔的演绎带有一点点俏皮在其中,主观听感很舒服,唯一的遗憾是录音音质过重,“潇洒”不足。而今年的梅塔则克服了马泽尔版本中这个几乎是唯一的毛病,可谓佳品。================我是逗比的分界线=========================
捎带说一下今年的舞美,除了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大学生波尔卡》中的配舞,《美酒女人和歌》中的配舞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值得一提的是,渐变色印染的衣服看上去色彩灵动,很有韵味。但除此以外也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了。事实上,一个让人很困惑的地方在于,为什么现在的摄像技术已经大大进步,但维新在舞美上的一些创意反而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退步?比如在90年《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中出现的蒙太奇,女舞者代表化学实验的分子这样天马行空的创意;88年《百万拥抱》中,身着不同服装的舞者代表“世界大同”在地球上跳舞;90年《闲聊波尔卡中》颇具舞台剧色彩的舞蹈等等绝妙的点子,在近年来反而销声匿迹,这实在是很遗憾的事情。
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一直没提返场的三首作品。先说后两首——不客气的讲,这两首作品从演绎上来说乏善可陈,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而如果从转播效果来看,普莱特的两届《蓝色多瑙河》都是经典,无论是08年芭蕾舞跳进金色大厅还是10年镜头从多瑙河发源地一直拍到入海口,都是精彩绝伦的编排。而最后的《拉德茨基》,梅塔无非是把07年灵光一现的被乐迷笑称为“立体声鼓掌”变为了全曲意义上的统筹编排而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选择爆炸波尔卡,实在是很特别的一件事情。
排除克劳斯、博士以及老马这种上过十届以上维新的指挥,选择同一首返场曲目的情况只出现过两次。一次当然是桀骜不驯的小克,在89年和92年都固执的选择了《骑手波尔卡》作为返场,但其实92年的返场并不算很理想,乐队在刚超高速运行完《电闪雷鸣》之后,再次超高速演一遍《骑手》,几乎有种“玩脱了”的感觉。而梅塔在25年之后重新选择《爆炸波尔卡》作为返场表演,其时间跨度更大,意义当然也更为特别。而且更奇怪的是,这次的《爆炸》的配器做了很大调整,以致于再现部之前的旋律都被改掉了。90年的初登维新指挥台的梅塔,在面对加演曲目时也是兢兢业业,最后更是扬起如雄狮一般的头颅大手一挥,示意“爆炸”启动;而25年后的梅塔已变成一个和蔼从容的老者,面对同样一首曲目显然已是繁华落尽,剩得菜根滋味悠长,在配器更改之处更是颔首微笑,最后尚不等弦乐终结即按下那个卖萌的小按钮启动爆炸装置……其实如果仔细比较过早年维新会的DVD就会发现,自博士时代以来的那种热闹与喜庆,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维新会之后已经越来越少。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可当维新会真正走向全球,成为了奥地利的一张国家名片,原本蕴涵在其中的“联欢”气氛又剩下多少?博士时代的那种热闹与亲民的气氛似已不可追,大家板起一张脸限倾危坐,听着这些原本是非常欢乐的作品,本来就是一件看上去有些矛盾的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样的梅塔,一样的彩带,却诉说着完全不同的意味。新年的钟声敲响,梅塔潇洒地离去,带着那个曾经辉煌灿烂的3M时代,留给我们的,却是咀嚼不尽的兴味和回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塔 沃尔德皮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