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马鞍山爱心宠物医院院的爱心行动在那里

爱心动物医院(德政422店)&的简介
爱心动物医院是有前广州市长黎子流为医院所题,是经政府核准发证的一家综合性医疗机构。医院医疗技术力量雄厚,有多名资深宠物专家,中高级兽医师常年坐诊,拥有二十多年动物治疗临床经验,对狗瘟、血便等多种疑难杂症治愈率高、有口皆碑。医院拥有最先进的测检医疗及手术设备、超声波、输氧系统、X光、B超、肝功能、血液化验、电子自动输液、输血器、电子磨牙器等...
爱心动物医院是有前广州市长黎子流为医院所题,是经政府核准发证的一家综合性医疗机构。医院医疗技术力量雄厚,有多名资深宠物专家,中高级兽医师常年坐诊,拥有二十多年动物治疗临床经验,对狗瘟、血便等多种疑难杂症治愈率高、有口皆碑。医院拥有最先进的测检医疗及手术设备、超声波、输氧系统、X光、B超、肝功能、血液化验、电子自动输液、输血器、电子磨牙器等,并率先引进先进的电子高频手术刀,可对声带、眼科、膀胱、尿道结石肿瘤等做微创手术。在广州,爱心动物医院拥有八间分院,是集医疗、留医、寄养、保健美容、宠物食品、用品于一体的,广州最大型的专业性连锁机构、爱心动物医院自创建开始,便以“爱护动物如亲友,心细大夫似爹娘”的精神作为所有医护人员的座右铭(爱心由该对联头一字所组成),以优良的医德医风,热情为您的宠物最真诚的服务。营业时间:09:00-21:00
附近地标:
营业时间:
提供该商户营业时间
其他信息:
浏览爱心动物医院(德政422店)的用户购买了
喜欢&爱心动物医院(德政422店)&的人也喜欢
越秀区德政北路422号
爱心动物医院(德政422店)& 的点评
暂时没有此类点评。
点评和打分都将是其他网友的参考依据,并影响该商户评分。
马上成为 &爱心动物医院(德政422店)&第一点评人,获得更多积分。
爱心动物医院(德政422店)&共31人浏览
查找附近其他商户
爱心动物医院(德政422店)& 附近其他商户
1508人评论
1277人评论
1439人评论
爱帮快速收录服务
1个工作日收录|更快展示|更多商机
免费咨询热线民国时期潮汕佛教的慈善活动
民国时期潮汕佛教的慈善活动
民国时期的潮汕,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仍,政府形同虚设。在救灾等活动中,以佛教为号召的慈善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一直本着“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教义,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佛教主张六道轮回,众生平等。对人行善,救济困难民众;行善事,修桥补路;不杀生,救助弱小动物等,都成为潮人信奉佛教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自古亦然。自宋大峰祖师在潮阳无私行善,施医救助,修桥行善之后,潮汕的慈善事业就进入了自觉阶段。历代高僧大德,以身作则,堪为表率。在潮汕备受人们尊敬的运杰菩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释运杰(1881—1926),俗姓张,普宁涂沟人。自幼素具善心,皈依空门后,又修行岐黄之术,行走于潮汕大地,治病救人。每日挑篓下乡。一篓收拾人家丢弃之废弃字纸,这是中华民族“敬惜字纸”的优良传统。另外一个是火水桶,专门用来收拾动物尸体,予以妥善埋葬。他不顾世人讥嘲,一生坚持,终于赢得人们的理解与尊重,生前称他为“张老师”,圆寂后人称为菩萨,成为人们积德行善的活榜样。
19世纪以后,各地竞相开办善堂。
1918年正月初三,南澳发生7.3级地震。当时是军阀混战时代,政府不管人们死活,存心善堂等民间慈善机构担负起全部救灾事务,救死扶伤,掩埋尸骸,发动群众捐资捐物,渡海运送救灾物质,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对于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19年,诚敬善堂在汕头市新马路93号成立。
1922年,和敬善堂在汕头市同济一路23号成立,并附有和敬扑火队。
1929年,存心善堂创立了存心医院,免费为贫苦民众治病送药。
1932年,慈爱善堂成立。
1934年,诚心善堂、延寿善堂、养莲善堂、修德善堂(在新梅里)等亦相继成立。
1941年,日寇占领汕头,加上旱灾,民不聊生,善堂在外马路向饥民施粥。
1942年,存心善堂创立存心学校,让300多名穷人孩子免费入学。同时又创办儿童教养院,收养100多名孤儿。
1945年,汕头成立了联合的五善堂医院,免费为穷人治病。
潮汕善堂最盛时,达500多家。海外潮人社区也有近百家,成为世界上可与红十字会相提并论的慈善组织。每个善堂都自动担负起施舍米面、衣物,施药赠棺,收殓弃尸,葬埋无名骸骨,收养被遗弃的小动物,收埋动物尸体等善事。开办育婴堂,雇请乳妇为弃婴喂奶;开办养济院,收治贫困病人;开办癞民所,收治麻风病人。进而开办教养院、孤儿院、养老院、小学等,成立民间义务消防队,兴办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各个善堂都在尽力行善事,不求名利,以实际行动播洒佛教慈善理念的种子。潮人多数亲近佛教,与此有很大关系。
近代早期开办慈善事业的表率,就是汕头存心善堂的第一任总理赵进华。赵进华,潮阳人,曾任郭鲁粦的元兴洋行的行牧。赵进华在善堂服务50年,外界评价是“出纳无私,分毫不苟,素为合埠士绅所钦仰。”赵进华到了古稀之年,仍然操劳善事。日夕步行莅堂数次。收尸时,他都亲临现场,即使是刑尸、腐尸、乞丐尸,亦亲自动手,坚持不“募人顶替”。“一律为之涤沐,然后加以穿戴”,“每尸装衣七套”。“尸户或酬以钱,涓涓归公,不入私囊”。他偶尔在善堂吃碗稀饭充饥,每月仍照交膳费20元,从不沾善款的便宜。“社内同仁,共体赵君之志法”,“存心善堂之名,于是独著,潮梅各属暨外洋人士,咸尔其名”,善款源源不绝。善堂“或因经费支拙,赵君亲自蹱门劝捐,少有却之者。”赵进华是潮汕慈善事业的代表性人物,诚如存心善堂碑记中所言:“一国有贤人,一国同享其幸福也;一乡有贤士,一乡同享其幸福也。”
相比之下,当时的反动政府不但对民众疾苦熟视无睹,反而对善堂事业加以阻碍。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废除一切淫庙的命令,潮汕善堂也属废除之列,一时善友哗然。时任潮阳棉安善堂总经理、汕头存心善堂董事的詹天眼先生主持召开潮汕各地代表善堂大会,议决联名上书请愿,1929年2月9日,获得国民政府内政部核准,并令广东省民政厅负责保护,公安局批准,将批复文件石刻立于各善堂门口。
各善堂也足具敬业精神,潮汕善堂善友,均为志愿者,自己不但不从善堂拿取报酬,每年还要缴纳一定的会费,并负责宣传,劝募,扩大善事。他们外出活动时,如同国际红十字会成员,头上戴着画有“红十字”的竹斗笠,到处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们以实际行动弘扬潮人的慈善精神。具敬业精神,自觉无私,认真管理,定期公布账目,以求社会监督,也由此获得社会信赖,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倡导养生环保
不杀生,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认为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这不仅来源于其六道轮回的理念,
也是对世界秩序的基本尊重。当佛教徒无法制止人们杀生时,只好尽力出资,把那些濒临被杀的动物买下来,然后放归大自然。因此各个寺院几乎都设放生池,养护拯救来的动物。佛门放生,还基于“六道轮回”众生平等的理念,认为动物最终也能成佛。正如阿茗在《偕莲花古寺住持光念师父往海山放生二龟有感》中说:
践别南海边,碧水接青天。
惊涛拍危石,凌波去如烟。
登程默无语,言寄浪花前。
他日灵山会,抚掌话当年。
诗中完全是把放生的龟,当做好朋友送别的,并且期望将来大家在灵山相会。这是佛家坦荡而宽阔的胸怀。
潮汕各寺院都注重所在地的山林保护。各寺院都有许多古木被保存下来,成为难得的古代遗存。各寺院都把植树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只要有寺院的地方,必然会带来绿荫一片,形成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
位于汕头金平区金港的“西天佛祖”庙,是供奉1918年泰国归侨和尚释伟精带回的泰国铜佛像,虽然没有专人管理,但香火旺盛,当年在附近栽种的两棵菩提树,已经长得郁郁葱葱,爱护这两棵菩提树,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的共识,因此成为粤东最老的菩提树,经常分枝到各地繁衍。
善堂平时号召信众,将多余衣物送到善堂,供给需要的人。在冬季来临时设庇寒所,施赠御寒衣服。夏季则设茶站,施赠茶水、凉药、竹笠、扇子、草席等。每逢自然灾害来临,善堂组织人力、物力,奋力救助。如:1918—1921年潮汕各地不断大地震、1919年汕头火灾,都得到海外及港澳台同胞的及时救助。1922年8月2日,强台风袭击了潮汕,海潮猛涨,沿海数以万计的居民、渔民,葬身汪洋。南澳岛隆澳义德善社的社员佘阿泉(又名佘世清,新乡人,约1869—1948)、余排长(又名余清如,新乡人,1859—1939)、陈大弟(又名陈克桂,龙地乡人1879—1954)。这三位敲罟渔人,除致力参加收埋当地数百死尸外,还约了一些渔人,自带伙食,驾船去澄海坝头、北港一带,苦战十余天,收埋了水尸二三百具。由于天气炎热,有的尸体发烂生蛆,他们不怕脏臭,遇尸必收。又驶船到该县东里沿海收白骨。在乌鬃埔(今东里车站址)浅滩,见有一副露出头颅的白骨,便把它挖掘出来,准备另行妥善掩埋。却发现这是一具富人女尸骨,有一支金玉如意头钗、镶黄金耳环一对、豆畔戒指4只,共重4两多。尽管没有他人在场,他们在金器面前,却毫不动心。当收埋白骨后,就把所获金器全部拿到附近寮尾崇心善社上交。善堂人见这三位南澳人,皆是衣衫破旧的穷汉,却拾金不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特制了一块“真善人”的牌匾,记载其感人事迹。并赠给每人一枚奖章。他们挂此奖章,不论到潮汕18个大善社中任何一个,都受到热情款待。他们是潮人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1937—1939年,潮汕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加之后来日寇入侵,民不聊生。潮州僧人释莲舟联络潮汕各地慈善机构,成立了潮汕佛教慈善救济联合总会,开展救济工作。即使在他流亡香港期间,仍然坚持从事救济灾民的工作。经他奔走联络,由香港八县商会长孙家哲(揭阳人)与华侨潮汕赈灾团代表麦仲云等接洽,把6500包大米(每包120斤),用“潮州号”船运至汕头,再分送各地,救济灾民。此后又连续运送大米十多次,每次在5000包以上,时间长达一年,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和尚米”。1943年,潮汕大饥荒,延寿善堂日施粥2万多人。此举拯救了一大批濒临饿死的儿童。潮汕人对此记忆尤深。为此,汕头市救济院第四届董事会于1945年夏立碑,上刻《汕头市救济院纪念释莲舟法师募米碑记》。
1937—1939年间,潮州僧人释莲舟联络潮汕各地慈善总会捐款,资助创办汕头市的存心、诚敬、
诚心、敬爱等4所小学,又在漳潮会馆旧址,开办觉世小学。
1943年9月24日夜,飓风袭击汕头,市民死伤甚多,时值被日寇沦陷,老百姓缺医少药,公私医院停办,市民陷入医疗无助境地。汕头由存心、诚敬、慈爱、延寿、诚心五善堂联合发起,将原有善堂诊所合并,成立五善堂诊所,下设门诊部和留医部,对市民行医救治。同济善社还协办了同济医院,解决了沦陷
时期老百姓的医疗困难。
开展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虽然最早源于西方基督教,但这种对人临终的关怀,是佛教一直的理念。因为舍弃现实世界,引导人们进入极乐世界,是佛教的本义。《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云:“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原开元寺住持释慧原曰:“死之为苦,较病尤剧,无论任何良医妙药,皆不能为力,虽至亲眷属,惟睁目束手坐视其受尽剧苦而毙,岂非终身之恫乎?故只有助念佛号一法,使其放下一切,摄心倾听佛声,向往弥陀,即能消除所苦,安详西归,此则不仅救临终之剧苦,且助其往生西方,永脱轮回,岂非方便而又究竟之最胜法门乎?”故自民国以来,在潮汕僧俗中都流行以佛家仪式告别人生。首先在临终人士的住所里,布置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圣像,使人正卧侧卧都能看见,在心中时刻陪伴。临终人在弥留之际,安慰其放下对世间的依恋,增加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由亲友或僧人、居士的陪伴下,诵读佛经,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亲人离去时,不哭不燥,以“三会念佛法”念诵佛经,使其得以安静往生。入殓时尚简、尚静,都是佛家所一贯提倡的。至于人往生后,全家持素,定期念佛,是潮人一直流行的做法。
民国时期,政府不管人民生活的情况下。善堂设立水龙(灭火)局,组织专职和义务消防队,救护队,水上救生艇队和陆上方便队,配备消防汽车、救护汽车等,担负起社会救助义务。日寇侵华后,潮州开元寺组成“僧尼救护队”,时刻准备开赴战场。
善堂对过境流落者施济食宿和路费。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共产党的革命者流落街头,无法找到组织;南昌起义军在流沙会议后分散,也有许多流落汕头街头的,急需转移,都是汕头善堂提供路费,
使他们得以重归革命队伍。其中就有徐特立、陈赓、周士第等,为他们买去上海船票的,也是汕头的善堂。
民国时期,灾难频仍,瘟疫流行,民众朝不保夕,死亡者枕籍道路,只有各地善堂不怕连累,不惧传染,义务收殓无名尸骸。汕头念佛社还出资购买了数片荒地,做为穷人死后的义地。在沦陷时期,每日善堂都要掩埋尸体二、三百具,最多时,每月达600具。在清末丁未黄冈起义失败后,在民国清党政变中,在日寇占领时期,都有大批革命志士和普通民众被杀害,弃尸荒野。反动派企图借收尸机会搜捕同党。在这种情况下,多是各地善堂出面,为烈士们收尸安葬,对革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对人的生命尊重外,善堂对遗弃的动物也进行收养,如遇死亡动物尸体,也予以收殓掩埋,表现了佛家对生命的尊重。
以佛教信仰为依托的潮汕善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种创举,是对世界慈善事业的一种贡献。因此也成为潮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计较政治观点、党派背景,以一种佛陀的无限宽阔的胸怀,以天下生灵为子民,爱护之,培养之,不仅倡导他们的善行,还要滋养他们的心灵。潮汕的佛教通过善堂的形式,对民众提供的不仅是慈善事业,更在心灵上培植了善良的爱心。这种无形的影响使潮人普遍形成了精神层面的美德:对别人常怀慈善之心,对接受者要常怀感恩之心。这种美德逐渐成为潮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部分。正如著名潮人学者饶宗颐先生所说:“潮汕善堂文化的特色,是潮汕人现实主义的处世观点,糅合了释儒道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同时也凸显了潮汕佛教的显著特色。
2012年6月1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心行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