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一片树林可以养什么呢需要大杨树林业局网站同意吗

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博士论文
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
【摘要】:
数千年来,我国森林一直被过度地开发利用。据专家估计,经过几千年的过度消耗,我国最具生物多样性也最具木材生产价值的原始森林,大约只剩下史前的2%,全国20.36%的森林覆盖率中,大面积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珍贵用材林树种和大径级木材几乎消耗殆尽。我国的木材生产已经从以天然林为主转到以人工林为主,木材的自给率只有60%,国内的木材消费量有40%依赖进口。为解决木材供需基本平衡,我国木材主要依赖进口。有专家指出,如果某种材料的进口量占消费量的30~50%,这种材料就处国家安全警戒线下。
我国人工林发展迅速,面积达6168.84万hm2,其中用材林2522.86万hm2。但我国人工林结构单一,质量差,生产力低。人工林木材只能满足我国纤维用材,即造纸和人造板工业原料材的需求。如何解决商品材,即珍贵用材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林业部部长雍文涛主持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项研究,经过1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提出在森林分类经营中将森林分成商品林、公益林和多功能森林三类。
多功能森林就是传统上所经营的天然次生林,在面积上占据多数。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多功能森林的经营。解决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主要对策是,在多功能森林的经营中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加强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增加我国珍贵用材后备资源,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珍贵用材的需求。
根据珍贵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经营过程等特点,借鉴国际森林经营先进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林业发展实践,选择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次生林经营、森林演替、林窗干扰和生态采伐理论来支撑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实践。森林分类经营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把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公益林和两用林(多功能林)。多功能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其经营目标是同时追求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近自然森林经营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强调以“接近大自然”的方法改造、利用森林,用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体化思想经营发展林业。次生林(或退化林地)到次生顶级群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尊重自然演替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措施缩短这个进程,从而取得生态和经济效益。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珍贵用材树种资源的培育。现在很多林业发达国家把保护和发展阔叶树资源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地力衰退和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行许多优惠政策鼓励阔叶树的人工造林。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具有良好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也具备一定的科研条件和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林业重大生态工程,有效保护了珍贵树种资源。我国海南、广东、广西、黑龙江、福建、浙江、青海、内蒙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珍贵树种经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南方的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吉林汪清林业局、西北的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分别总结出了我国南亚热带珍贵阔叶林人工经营模式、东北珍贵树种用材林定向经营模式、东北低质林改造和大径材培育模式和西北次生林多目标经营模式。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我国珍贵树种培育与经营工作严重滞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缺乏培育珍贵树种的积极性;投资不足,缺乏稳定有效的资金扶持渠道;技术储备不够,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发展机制不活,缺乏强劲的发展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珍贵树种培育过程中,重点抓好加强保护和积极培育珍贵树种种质资源,长远培育目标与短期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珍贵树种的特性确定合理的经营模式,保持清醒认识、避免盲目发展,因地制宜、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这5项工作。
正确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珍贵树种和采取适宜的珍贵树种培育方式,对发展珍贵树种至关重要。选择珍贵树种,应坚持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2007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名录的颁布对我国的珍贵树种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各地可以参照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区划,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重点发展的珍贵树种。我国珍贵树种资源可以采取集约经营、定向改培、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抚育和管护等培育方式论文根据我国珍贵树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提出了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科技支撑、与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用次生林和退化土地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等发展对策,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1)珍贵树种由于其经营周期长期性而一直被忽视。人工林的发展只能满足我国纤维用材的需求,而不能满足占我国木材需求多数的珍贵用材的需求。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木材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珍贵树种。
(2)多功能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多功能森林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不是对立的,是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具体表述,是一致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提法更符合我国的林业实际,其经营思想将有力促进我国珍贵树种的发展。
(3)我国集体林和次生林面积巨大,是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主要场所。应加强次生林的经营与改造,在次生林经营与改造过程中大力推进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与经营。
(4)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次生林经营、森林演替、林窗干扰、生态采伐6种理论对珍贵树种的培育与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5)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适宜各地发展的乡土珍贵树种1000多种,现存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和低质低效林,发展珍贵树种空间巨大。
(6)树种选择是珍贵树种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尽量选择当地乡土珍贵树种,选择树种应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适地适树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7)通过对南亚热带、东北、西北珍贵树种经营模式的实践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的针阔同龄混交林、针阔异龄混交林等几种珍贵树种经营模式。
(8)针对性地提出了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等7项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
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珍贵树种发展,发挥多功能森林的作用,加强次生林的改造,切实加快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培育步伐,加大投入力度,找准发展重点,优化发展方式,夯实发展基础,活化发展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我们就可以改变我国珍贵树种资源总量不足、珍贵用材严重依靠国外进口的不利局面,逐步实现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珍贵用材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构筑雄厚的我国现代林业战略资源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S750【目录】:
Abstract8-18
第一章 绪论18-22
1.1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18-19
1.2 我国木材生产现状与需求分析19-20
1.2.1 我围木材可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19
1.2.2 中国木材净进口最多19-20
1.2.3 我国木材需求分析20
1.3 问题的提出20-22
第二章 多功能森林经营22-44
2.1 我国现代森林经营思想22-23
2.2 国外森林经营理论发展23-31
2.2.1 国外森林经营思想演变23-24
2.2.2 世界林业发展简要回顾24-26
2.2.3 世界森林经理发展动态26-31
2.3 多功能森林经营31-40
2.3.1 我国正在实行的森林“分类经营”是有偏差的32-33
2.3.2 什么是多功能森林33
2.3.3 多功能森林的位置和由来33-34
2.3.4 多功能森林的经营34-35
2.3.5 多功能森林的利弊分析35-39
2.3.6 值得商榷的一些认识39-40
2.4 多功能森林经营中发展珍贵树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40-44
2.4.1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等于长期刺激全球最敏感的环境神经40-41
2.4.2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等于把本国发展置于不确定中41-42
2.4.3 大规模和长期依靠进口木材,是一条滋养他国、瘠化本土的思路42
2.4.4 发展珍贵用材树种应成为我国的一个林业新战略42-44
第三章 珍贵树种培育理论44-66
3.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44-50
3.1.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4-45
3.1.2 森林的分类45-47
3.1.3 森林分类经营的定义、指导原则及意义47-48
3.1.4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理论与可持续发展48-50
3.2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50-54
3.2.1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形成过程50
3.2.2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概念50-52
3.2.3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目标和基本原则52-53
3.2.4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林学要点53-54
3.3 次生林经营理论54-58
3.3.1 次生林的概念54-55
3.3.2 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途径55-56
3.3.3 次生林经营技术56-57
3.3.4 我国次生林经营现状57-58
3.4 森林演替理论58-61
3.4.1 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58-59
3.4.2 林分发生和更新阶段59
3.4.3 林分生长和自然稀疏阶段59-60
3.4.4 林分转型和下层林更新阶段60
3.4.5 稳定森林群落阶段60-61
3.5 林窗干扰理论61-63
3.5.1 干扰定义和森林干扰类型61-62
3.5.2 林窗定义和基本特征62-63
3.5.3 林窗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63
3.6 生态采伐理论63-66
3.6.1 生态采伐理论的形成过程63-64
3.6.2 生态采伐的概念64
3.6.3 生态采伐的原则64
3.6.4 生态采伐理论的内涵64-66
第四章 国内外珍贵树种发展简述66-92
4.1 珍贵树种的定义、特性和种类66-69
4.1.1 珍贵树种的定义66-67
4.1.2 珍贵树种的特性67-68
4.1.3 珍贵树种的种类68-69
4.2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69-77
4.2.1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存在问题69-71
4.2.2 我国发展珍贵树种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71-74
4.2.3 我国南方地区珍贵树种研究及培育74-77
4.3 国外珍贵树种发展简述77-92
4.3.1 世界森林资源及存在的问题78-79
4.3.2 全球珍贵树种发展概况79-80
4.3.3 以珍贵树种资源为基础的国际木材产业实践80-85
4.3.4 国外珍贵树种培育及启示85-92
第五章 我国珍贵树种选择与区划92-118
5.1 珍贵树种选择标准与原则92-96
5.1.1 珍贵树种选择标准92-93
5.1.2 珍贵树种选择原则93-96
5.2 我国主要珍贵树种区划96-110
5.2.1 东北区96-98
5.2.2 华北区98-100
5.2.3 华东、华中区100-102
5.2.4 华南区102-103
5.2.5 台湾区103-104
5.2.6 滇南区104-105
5.2.7 云贵高原区105
5.2.8 甘南川西滇北高山峡谷区105-106
5.2.9 西藏高原区106-107
5.2.10 西北区107-110
5.3 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110-118
第六章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模式研究118-145
6.1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118-128
6.1.1 概况118-119
6.1.2 专题一:部分楠木属树种在浙江的自然分布现状及其多样性研究119-125
6.1.3 专题二:重庆市奉节县珍贵用材林自然分布现状125-128
6.2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实践及存在问题128-135
6.2.1 地方珍贵树种经营实践128-134
6.2.2 我国珍贵树种经营存在的问题134-135
6.3 典型珍贵树种经营案例135-145
6.3.1 南亚热带优良珍贵阔叶人工林的经营模式135-138
6.3.2 东北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经营模式138-140
6.3.3 西北珍贵树种培育与经营模式140-145
第七章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研究145-165
7.1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思想145
7.2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指导原则145-147
7.2.1 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45-146
7.2.2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146
7.2.3 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146
7.2.4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146-147
7.2.5 项目带动、依靠科技的原则147
7.3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理论的实践思考147-151
7.3.1 关于多功能森林经营147-148
7.3.2 关于森林分类经营148
7.3.3 关于近自然森林经营148-149
7.3.4 关于次生林经营149
7.3.5 关于森林演替149-150
7.3.6 关于林窗干扰150
7.3.7 关于生态采伐150-151
7.4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的条件分析151-152
7.4.1 自然条件151
7.4.2 历史条件151
7.4.3 科研条件151-152
7.4.4 实践经验152
7.5 我国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方式152-154
7.5.1 集约经营152-153
7.5.2 定向改培153
7.5.3 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153-154
7.5.4 抚育和管护154
7.6 我国珍贵树种发展对策和建议154-165
7.6.1 将珍贵树种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54-155
7.6.2 多措并举,积极开辟珍贵树种培育资金渠道155-156
7.6.3 加大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科技支撑156-157
7.6.4 与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157-160
7.6.5 用次生林和退化土地大力发展珍贵树种160-161
7.6.6 大力提倡用乡土树种发展珍贵树种资源161-162
7.6.7 在集体林地中大力发展珍贵树种162-163
7.6.8 解放思想,更新传统观念163-165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165-169
8.1 结论165-167
8.2 创新点167-168
8.3 建议168
8.4 展望168-169
参考文献169-175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175-17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伟志;;[J];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Z2期
廖科;管远保;胡道连;陶冀;冯湘兰;刘建聪;;[J];湖南林业科技;2013年02期
王越男;王轩;;[J];湖南林业科技;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佳;[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陈云芳;[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静;[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小贤,王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黄养先;[J];防护林科技;2005年05期
俞新妥;[J];福建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裘珍飞,曾炳山,刘英;[J];广东林业科技;2001年04期
王洪峰;何波祥;曾令海;钟伟华;;[J];广东林业科技;2008年03期
连辉明;曾令海;何波祥;王洪峰;蔡燕灵;何立平;;[J];广东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金正道;[J];国土绿化;2002年06期
孙末冰;姜兆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赵秀海,吴榜华,史济彦;[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严金亮,丁思统;[J];江西林业科技;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毅;蔡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程长;李允锋;汪佑宏;王传贵;柯曙华;刘杏娥;;[J];安徽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林来仙;石雷;岳祥华;;[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0期
段仁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张卿;聂华;;[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21期
蔡世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蔡青;;[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周长海;[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康永祥;张巧明;岳军伟;;[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吴昌应;韦许梅;石海明;庄嘉;赖家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斌;高慧;石苏华;何艳;;[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吴祥云;李宏昌;;[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郭文福;蔡道雄;贾宏炎;卢立华;陈金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杨会侠;贾云;姚荣生;张玉鹏;张景根;陶玉柱;王卫;;[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郭忠升;;[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惠刚盈;赵中华;;[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范春婷;苏倪;;[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黄京华;章家恩;;[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徐晋涛;孙妍;姜雪梅;李劼;;[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宏;[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胡文英;[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文东新;[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陈少雄;[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李建军;[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吴敏;[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郝文芳;[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许可;[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梁为;[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殷鸣放;[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车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朱翼;[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李双龙;[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李文娟;[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杜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万云;[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徐世红;[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黄俊臻;[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金清;[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许善财;[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国红;彭培好;王玉宽;廖清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王彦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马钦彦;[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魏远竹,任恒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王艳洁,郑小贤;[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周彬,郑小贤,钟艳,雷相东,李冬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李金良,郑小贤,王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刘东兰,郑小贤,李金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王原;吴泽民;张浩;赵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邱俊齐,温亚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沈孝辉;[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宪钊;[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刘延惠;[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郭明春;[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时忠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杨馥宁;[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杜阿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王艳霞;[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凤娇;[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李帅英;[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鲍文龙;[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崔世莹;[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袁琳 ;[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张超;[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付小勇;[D];西南林学院;2006年
孙琦;[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刘澄;[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王占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超;;[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12期
郑季良;吴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23期
钟少伟;杨逸廷;何贤勤;;[J];湖南林业科技;201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阳;[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化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刘足根;朱教君;袁小兰;王贺新;毛志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江泽平,王豁然,吴中伦;[J];地理学报;1997年02期
赵利群;翁国盛;高秀芹;;[J];防护林科技;2006年05期
郭建钢,周新年,刘小锋;[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俞白楠;[J];福建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俞新妥;[J];福建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沈德炎;[J];福建林业科技;2003年03期
裘珍飞,曾炳山,刘英;[J];广东林业科技;2001年04期
刘斯通;陈俊光;黄永芳;;[J];广东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程红;[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河南林业;1999年04期
;[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0年07期
;[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1年03期
黄永昌;[J];中国林业;2001年21期
,李瑞林;[J];国土绿化;2002年04期
张漫宇;[J];国土绿化;2002年04期
刘世汉;[J];广西林业;2002年01期
;[J];农村百事通;2002年08期
;[J];中国林业;2002年01期
;[J];国家林业局公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苇;王占洲;;[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王利文;刘韶辉;;[A];社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调查报告[C];2001年
刘华;刘荣刚;;[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唐双娥;;[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A];第二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会刊[C];2010年
杨立文;;[A];宁夏林学会第二届林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1年
颜士鹏;;[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陈辉;;[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A];新形势下林业机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A];新形势下林业机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丹俊 央毛;[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9年
陈应国;[N];大理日报(汉);2010年
朱瑞峰 张谡;[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张谡;[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杨福军;[N];大理日报(汉);2010年
崔永红;[N];玉溪日报;2010年
张军莉;[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曲崇明;[N];青岛日报;2011年
记者丁贤生;[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寇亚琴;[N];中国花卉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祥谓;[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王孔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齐闯;[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王洪波;[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雒文虎;[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刘发林;[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张民侠;[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赵宇翔;[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刘新宇;[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陈震;[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冬梅;[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熊璐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全锋;[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范少君;[D];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
徐悦;[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宗明绪;[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王舸泓;[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张华柳;[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张忠正;[D];延边大学;2013年
孙久灵;[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的位置: &&
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有哪几种 [ 信息录入:太白县林业局 |&时间: | 作者: |
浏览:282次 ]
&&&(一)&划分战略灭火地带。根据火灾威胁程度不同,划分为主、次灭火地带。在火场附近无天然和人为防火障碍物,火势可以自由蔓延,这是灭火的主要战略地带。在火场边界外有天然和人工防火障碍物,火势不易扩大,当火势蔓延到防火障碍物时,火会自然熄灭。这是灭火地次要地带。先灭主要地带的火,后集中消灭次要地带的火。&&&
&& (二)&先控制火灾蔓延,后消灭余火。&&&
&& (三)&打防结合,以打为主。在火势较猛烈的情况下,应在火发展的主要方向的适当地方开设防火线,并扑打火翼侧,防止火灾扩展蔓延。&&&
&& (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火势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扑火指挥远要纵观全局,重点部位重点部防,危险地带重点看守,抓住扑火的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力量扑火头,一举将火消灭。&&&
&& (五)&牺牲局部,保存全局。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火势猛烈、人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牺牲局部、保护全局的措施是必要的。保护重点和次序是:先人后物,先重点林区后一般林区;如果火灾危及到林子和历史文物时,应保护文物后保护林子。&&&
&& (六)&安全第一。扑火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紧张的行动,往往会忙中出错,乱中出事。扑火时,特别是在大风天扑火,要随时注意火的变化,避免被火围困和人身伤亡。在火场范围大、扑火时间长的过程中,各级指挥员要从安全第一出发,严格要求,严格纪律,切实做到安全打火。[][]【图文】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首届四川省“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称号--四川省平昌县林业局
欢迎访问平昌县林业局网站! 今天是:
公文收发提示:
> 林业动态
【图文】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首届四川省“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称号
】&【发布日期:】&【发稿人:沈玉龙】&【阅读次数:次】
& & 7月25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养老基金会指导,省发改委、省林业厅、中管院、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卫计委、省体育局、省旅游局等主办的“中国(四川)首届森林康养年会”在眉山市洪雅县隆重开幕,我县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参加评审并最终获得全省“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荣誉称号。
& &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启动森林康养,旨在为长时间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量身订制”生态服务。森林康养是依托森林景观、养生环境、森林食品、生态文化等资源,开展森林游憩、度假、疗养、养老等健康服务活动,在国际国内极具发展前景和潜力。本次年会,由组委会通过网络推选和专家评审,从百余家优质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单位中选出全省10大“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旨在打响全省森林康养整体品牌,推动和培育森林康养新型产业生态。
& &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县林业发展的成果之一,于2003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后建立。位于县城东北部,由五峰林场、佛头山景区、白衣古镇3个重点景区组成,有各类景点上百个,总面积255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3.5%,境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景观资源丰富,空气质量优质,负氧离子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是名副其实的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也是消夏避暑、登山摄影、山地运动的理想去处,此次获奖将全方位有效推动我县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业的品牌塑造和长足发展。
-- 政府部门网站 --
中国共产党网
中央人民政府
巴中市人民政府
通江县人民政府
巴州区人民政府
南江县人民政府
平昌县人民政府
-- 各地林业局网站 --
巴州区林业局
通江县林业局
泸州市林业局
德阳市林业局
绵阳市林业局
宜宾市林业局
资阳市林业局
雅安市林业局
广元市林业局
巴中市林业局
四川省林业厅
国家林业局
-- 新闻媒体网站 --
四川三农新闻网
中国林业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
-- 友情链接网站 --
平昌文明网
四川麻辣社区
版权所有:四川省平昌县林业局&&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联系电话:Copyright &
NETWORK.All Rights Reserved.&&平昌县新闻中心制作及维护 |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林业养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