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包括几种类型,为什么说它给观众展现了多层次直销、多元化的信息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第41期::
您的位置:
欢迎访问新华网 新华网 全球新闻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第41期
13:50:43)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电视批判》栏目专稿 发布时间:
  2003年5月,中央电视台将开播一个全新的24小时新闻频道,这是中国媒体改革最引人瞩目的举措。《电视批判》论坛近期将陆续邀请八位新闻学专家,与网友共同探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节目?”。
  4月2日19:30,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新洲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曼丽教授做客《电视批判论坛》,就“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方法与意义”、“电视新闻人才的素质与培养”、“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中新闻传播的异同”、“国外媒体中重大报道事件的经验借鉴”等方面的问题与网友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程曼丽教授分别从新闻传播规律、传播者、受众、媒体发展四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我们需要的是现场感强的、能够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真相的电视新闻;第二、我们需要制作精良的电视新闻;第三、我们需要符合不同受众需要的电视新闻。第四、我们需要有一定深度的电视新闻。
  对于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新闻频道,谢新洲教授寄予了热切的厚望,“电视新闻具有传播符号与表现形式多样化、信息传播及时性、现场亲历性、受众广泛性等特点。相对于现在这种新闻节目与其它节目共享同一频道资源的情况,专业新闻频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新闻的这些特性。”“对于一家电视台来说,新闻是它的立台之本。电视机构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新闻节目的竞争。在国内国际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对于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国家大台来说,成立新闻频道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当晚的讨论中,嘉宾与网友一致高度评价了中央电视台对美伊战争的报道,程曼丽教授认为“中国媒体这一次对伊拉克战争报道非常注重时效和客观角度,在报道方式和技术手段上也更多地采用了西方大媒体的一些做法,给人以很强的现场感,这反映出中国新闻报道的改革正在深入。”谢新洲教授认为“对于央视来说,对这次战争从第一时间起的连续直播报道本身就是最重大的突破。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对重大的国际事件的报道中不再失语,标志着我们对新闻客观规律的尊重与回归。”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我是网络主持人张青叶,非常高兴在每周三和你们相聚。今晚,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新洲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曼丽教授将做客《电视批判论坛》,与网友们共同探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节目?欢迎大家踊跃发言。现在请两位嘉宾跟各位网友打个招呼吧!
【特邀嘉宾:程曼丽】开场白: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程曼丽,很高兴有机会来到央视国际网络《电视批判》论坛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希望我们能够度过一个愉快又有收获的夜晚!
【特邀嘉宾:谢新洲】开场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今晚有机会来到央视国际网络《电视批判》栏目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节目”这样的主题。我以前习惯于向学生提问题,今天是网友们向我提出问题,我来回答问题,我来当网友们的学生,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坦诚的互动的交流。谢谢各位网友。
主题发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节目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两位教授都是有备而来,那么现在就请他们先为大家做个人的主题发言!
【特邀嘉宾:谢新洲】主题发言:社会守望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中承担这一功能的主要角色是新闻。电视新闻以它声画同构的信息编码方式所带来的最强烈的现场感,以及现场直播带来的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共时体验等优势成为诸种新闻传播方式中的佼佼者。
  我国权威的电视理论专著《应用电视学》对电视新闻是这样解释的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凭借先进的现代电子技术,通过声画并举的人性化的信息结构方式将新近乃至正在发生的事件广泛传播。电视新闻的出现使人类彻底告别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
  电视新闻,尤其是电视直播新闻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体验的一部分。正像麦克卢汉说的那样,电视新闻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空前的提高。这就要求传播者为大众提供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更加专业的新闻内容。在告知的基础上,传播者还要整理新闻信息,为受众提供专业化的评论,提供多方的平衡观点,提供科学的思考方式。不仅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还要尊重受众的话语权,为其提供发表看法的通道。
  对于以频道为传播资源的电视媒体来说,充分发挥这些作用的必然方式便是设立专业新闻频道,使传播者专业化、传播资源专业化,从而满足受众需求的专业化。网络时代,电视新闻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向前发展,充分借鉴互联网的优势特点,做到媒介互动、媒介整合,变劣势为优势,不断充实完善自身。
【特邀嘉宾:程曼丽】主题发言:今天论坛的题目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第一、我们需要的是现场感强的、能够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真相的电视新闻。这是从新闻传播规律出发提出的要求。因为和其他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相比,电视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有画面,它本身具有真实反映客观事件的能力。广大电视观众对它的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性的期待,使它至今都处在强势媒体的位置上。每当重大的体育赛事、战事发生,电视收视率直线上升,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现场感强的电视新闻集中体现在直播新闻上。
  第二、我们需要制作精良的电视新闻。这是从传播者角度提出的要求。这既涉及技术层面,也涉及制作人员素质层面。而在人和物的因素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讲二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爱德华?默罗以及其他战地记者现场口述新闻的精彩报道。即使在电子传媒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他们都将现场报道做到了极至。这需要记者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全力以赴、不惜代价的敬业精神。目前,央视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三、我们需要符合不同受众需要的电视新闻。这是从受众角度提出的要求。受众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不同需求的个体和由个体组合而成的不同的受众群体。作为传播者,电视从业人员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应当有所了解,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当然,受众的需求有不同的方面,比如对社会发展、国家形势、全球信息的宏观需求,也有出于不同的兴趣点对运动、娱乐等不同信息的需求。在国外,大众传播分众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第四、我们需要有一定深度的电视新闻。这是从媒体发展角度提出的要求。虽然电视以声像兼备取胜,但仅仅是画面展现新闻还不够。观众还希望获得画面以外的更多的信息。比如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背景情况,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这就需要借助点评、评论或其他新闻手段。这种形式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电视新闻的专业化程度,使节目具有宏观视角和立体效应。现在FOX在收视率上超过CNN,与它评论性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这次中央电视台有关伊拉克战事的节目做得也很好。
  当然,电视和互联网相比,有一定的劣势,毕竟它不是双向的。但它可以吸收网络传播的优点,比如在专家评论时加进电话提问,形成带有反馈的电视播放。电视吸收网络的优点,或者多媒体互动是未来电视也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
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方法与意义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请两位嘉宾谈谈,你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新闻频道?
【特邀嘉宾:谢新洲】从节目的层面说,就是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特性。充分调动各种传播符号和节目形式;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及时性;充分体现电视新闻的现场亲历性。
  从频道的层面说,就是合理安排节目。为受众提供新闻,提供新闻背后的新闻,提供评论,提供多方的观点。同时,我认为新闻频道还应当努力增强频道的受众参与性,设计适当的节目形式,尊重受众的话语权,为受众发表观点提供渠道,使新闻频道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总之,央视应当打造多元化、全方位、立体的新闻频道,以受众为本,从不同层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请问两位嘉宾,你们认为我们是否需要开播专业新闻频道?
【高正奎】当然需要了,再不开播,看新闻就看境外电视台了。
【特邀嘉宾:谢新洲】中央台开播新闻频道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这种必要性或者说重要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电视新闻具有传播符号与表现形式多样化、信息传播及时性、现场亲历性、受众广泛性等特点。相对于现在这种新闻节目与其它节目共享同一频道资源的情况,专业新闻频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新闻的这些特性。新闻频道可以在整点消息新闻之后,安排针对这一消息的专题新闻、访谈等多种新闻形式,将这一新闻事件做深说透,满足受众对新闻的全方位需求。而在目前的频道时段资源配置方式下,恐怕不能很自如地做到这一点。
  其次,“窄众”观念催生了频道专业化的趋势。新闻频道可以满足受众对新闻节目的专业需求。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我认为开办新闻频道后,我们的受众不是“窄”了,而是“宽”了。因为这时收看新闻可以不必受时段的限制,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新闻频道看到新闻。没有了时间的限制,就会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新闻了。
  再次,对于一家电视台来说,新闻是它的立台之本。电视机构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新闻节目的竞争。在国内国际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对于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国家大台来说,成立新闻频道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最后一点,成立新闻频道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受众知情权的一种尊重。
【特邀嘉宾:程曼丽】我认为当然需要开办新闻频道,90年代起,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就普遍开办了电视新闻频道,24小时不停地播新闻,先是美国,然后是BBC于1997年开办24小时新闻频道,西班牙、瑞典、意大利等国家近年也开办了24小时新闻频道,在香港,凤凰卫视在2001年开办了准新闻频道―凤凰资讯台,可见,开办新闻频道是国际化的趋势,也是我们国家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必由之路。
【高正奎】现在大家对CCTV新闻报道有这样的说法:国内报道就是领导人的活动集,国外报道就是CNN的翻版。不知道两位老师是怎么看这种说法?
【开往春天的地铁82】呵呵,真敢提。我现在比较关注生活和娱乐新闻。
【猫咪mm】这种说法我虽然没听过,不过确实国内时政新闻的报道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特邀嘉宾:谢新洲】这位网友,你提的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最近中央有关部门对新闻报道尤其是有关领导人的活动以及会议做了有关的规定,应该说这是一个进步。从你这个问题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新闻事业改革还任重道远,包括这一次在报道伊拉克战争的新闻直播形式也有很多的新闻来源来自于CNN以及有关媒体的新闻。在新闻的原创性方面我们的电视新闻、网络新闻以及广播新闻与国外的一些媒体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猫咪mm】请问嘉宾:您们觉得央视开设专业新闻频道后,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可以有什么发展吗?除了目前已有的新闻播报,专家访谈,还有什么其他形式吗?国外的专业新闻频道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吗?
【特邀嘉宾:谢新洲】
新闻频道专业化,这是受众需求多样化、层次化的要求,也是市场细分和广告市场发展的要求。这次中央电视台开设新闻专业频道比较好的适应了这个受众和市场的发展。从国外的发展情况来看,如美国的CBS、ABC、NBC等,他们分别将平均受众年龄定位在一定的年龄段,美国的有线电视频道更几乎完全专业化,不仅有专门的新闻频道、电影频道、影视剧频道、娱乐频道,还发展出专门的野生动物频道、旅游频道、喜剧频道、儿童频道、公共事务频道、科学探索频道、天气预报频道、食品、烹饪频道、户外活动频道、科幻片频道、历史频道、游戏频道等等。在美国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综合性电台已逐步退出市场,专业化占绝对主导。央视开发新闻频道从某种角度来讲,它还是一种综合性的频道,其实它可以按照受众的层次更进一步的细分,成为多个主题的专业化新闻频道。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除了滚动播报和直播以外,也应该从新闻的深度报道方面做文章。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加大新闻节目的投入,其极致就是创办专门的“新闻频道”,这也是电视由“广播”走向“窄播”的必然方向。在探索电视频道化、专业化之路的今天,推出“新闻频道”对确立分众传播意识,细化配置意识和资源共享意识等方面有何优势?
【特邀嘉宾:谢新洲】 频道专业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和工程,它牵涉到新闻传播的许多方面。
  首先,从受众角度讲,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极大进步,人们的精神需要逐渐增强,信息的经济价值与日俱增。同时信息场中的动态信息成海量状态,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与无序性。这样,受众的信息需求量和专业化程度都在增加。对于新闻来说,人们不仅需要以"零延迟"的速度获得新闻,而且需要获得背景、评论、多方面的观点、需要可借鉴的理性的思考方式。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层次、立体化。这种专业化的分众趋势要求传播者以受众为根本,确立分众传播意识,向受众提供专业化的信息集成体。
  从媒介的经营管理角度讲,频道专业化后,各种传播资源都得到了重新的细化配置,减少了综合频道状态下的传播资源损耗,使传播资源产生了聚合增殖效应。
  关于传播资源的问题,我想以这次央视美伊战争报道为例。同属中央台的一套、四套、九套都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报道。各个频道几乎使出浑身解术,四套几乎动用了整个频道的力量,我们看到了一个频道与频道之间摆开架式竞争的态势。我看到一个数据,说央视的收视率增长了28倍,这说明,不管是不是竞争,从媒介经营的角度说,几个频道都是成功的。而且受众的选择性也大大增强。但如果我们以央视为一个考察单位思考的话,我们要问,作为同属一家电视台的不同频道,在这种竞争中,或者说某种程度上的重复报道中,是否有传播资源的浪费与损耗呢?透过表面高达28倍的收视率增长看,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呢?频道专业化通过对传播资源的重新配置、整体利用,应当可以较大程度的解决目前存在的这种问题。
【高正奎】从因在伊拉克电视台“乱”发战事言论而被NBC解雇的著名战地记者阿内特事件来看,新闻自由应该是什么样的?新闻需要不需要管制?
【开往春天的地铁82】新闻应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自由。不‘诚实’的媒体始终会被淘汰。
【高正奎】但是我们天天在高捧美国的新闻是多么的自由,可实际上呢?战争开始的时候,假新闻满天飞!
【开往春天的地铁82】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新闻媒体也不可能“绝对自由”。战争新闻只是新闻的一部分。
【猫咪mm】美国的新闻自由也是相对的,不光是在战争时期,即使在平时,他们也一样为政府服务,所以,很多美国人,直到现在,也不是很了解美国本土以外的真实情况。
【特邀嘉宾:谢新洲】所谓自由都是相对的,新闻自由也是相对的,自从媒体成为大众媒体之后,任何政府和媒体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需要媒体为自己的政策说话,媒体需要政府的信息源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这次伊拉克战场来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即使每天都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国政府对媒体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一般而言,西方国家控制媒体分为软性控制和硬性控制两种手段。方法主要有控制信息资源、新闻资源以及一些直接的政府广告投放活动,从而影响媒体。硬性控制方法主要有依靠行政的法制手段实行强制性控制,如《第一战争权利法》等。不仅如此,有的政府还设立专门机构对媒体实行严格监督、审查和管理。美国政府就设立有无线电委员会统一管制电波的频率、频道等,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运作进行严格控制。
【高正奎】两位老师如何看新闻舆论的监督?在即将开播的新闻频道要不要增加这方面的报道力度?
【特邀嘉宾:谢新洲】其实在我们国家受众里面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虽说媒体有监督的功能,但是社会的正义和秩序是由法律来约束和维护的。媒体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受众对社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如果受众将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和事实期盼于媒体来解决,由媒体来主持公道,主持正义,那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社会的悲哀,也是媒体的悲哀,更是受众的悲哀。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请两位嘉宾谈谈,节目竞争与盈利对电视新闻的影响好吗?
【特邀嘉宾:谢新洲】我认为向观众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与电视台的盈利目的是不矛盾的。因为受众需要的就是这些。CNN提供新闻,它是盈利的;Discovery提供知识,它是盈利的;MTV和ESPN提供娱乐,它们也是盈利的。这说明节目的质量是根本。在目前媒介竞争态势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新闻节目应当在提高节目质量上下功夫。关键问题是,这个高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是一味的迎合受众口味,还是一味的以严肃的面孔引导受众。其实答案很清楚,迎合与引导并举,尊重电视新闻传播规律,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优越特性,增强媒介的公信力和品牌忠诚度,就一定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yq117】这会不会影响到电视新闻的品质呢?
【特邀嘉宾:谢新洲】从频道的层面说,就是合理安排节目。为受众提供新闻,提供新闻背后的新闻,提供评论,提供多方的观点。同时,我认为新闻频道还应当努力增强频道的受众参与性,设计适当的节目形式,尊重受众的话语权,为受众发表观点提供渠道,使新闻频道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总之,央视应当打造多元化、全方位、立体的新闻频道,以受众为本,从不同层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电视新闻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新闻节目的长度都在增加。原因在于,电视新闻是赢得收视率的节目。各种类型的新闻节目――联播式报道、杂志型节目、访谈型节目、新闻纪录片等都是如此。请两位谢教授谈谈您对电视新闻发展前景的看法。
【特邀嘉宾:谢新洲】电视新闻直播正在逐步成为各电视台以及新闻专业频道的新闻节目播出常态,因此从节目的实效性看已经达到了及至。因此,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扩大新闻报道的题材,丰富新闻报道的样式应当是今后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进一步说,应当充分挖掘电视新闻的自身特性,使受众能够以与现实生活同构的最贴近生活本来常态的方式接受新闻。电视新闻的发展轨迹应当沿着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以及科技的发展行进,逐步向人性化传播方式回归。
中央电视台在美伊战争新闻报道上的突破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LIVE(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形态,也是当今新闻频道最重要的构成部分,LIVE表现出三大特点:一、零时差,这是速度终结空间的极致表现;二、未经编辑加工,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更加真实地迫近观众;三、更多表现为动态直播状态。请两位专家谈谈中央电视台在美伊战争的新闻报道上有哪些突破?
【特邀嘉宾:谢新洲】提到中央电视台对这次美伊战争的报道就必须提到“直播”。有人称这次美伊战争是第一场直播的战争。无论如何,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连续直播报道活动。我们姑且不谈各种新闻技术细节的突破,对于央视来说,对这次战争从第一时间起的连续直播报道本身就是最重大的突破。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对重大的国际事件的报道中不再失语,标志着我们对新闻客观规律的尊重与回归。
  电视新闻传播的介质包括形象、声音、运动、过程、环境、气氛等,它是最接近生活常态的信息传播方式。而电视新闻直播,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时空平行,同步传播事件的发展过程,随时充满不可预知性。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同步感知、体验、参与事件发展的心理需求。因此,直播应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常态传播方式,或者说终极方式。从这一点来说,中央电视台此次对美伊战争的报道是成功的。
  从具体操作方式来看,央视的战争报道比较充分的利用了消息、专题、专家访谈等各种节目样式;在节目中比较充分的调动了画面,音乐,同期声、字幕、图板等各种传播符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军事、国际关系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与资深外交官和国际新闻记者在演播室中的讲解评论,以及插播有关背景节目,战况综述节目等做法增加了信息含量与信息的深度,做到了信息增殖。
【特邀嘉宾:程曼丽】这次中央电视台对美伊战争的报道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突破,中央一台、四台通过直播转播等电视手段,每天播发大量的信息、评论,使电视观众的知情权得到相当大的满足,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这与十六大以后,中国媒体政策的调整有很大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中国媒体这一次对伊拉克战争报道非常注重时效和客观角度,在报道方式和技术手段上也更多地采用了西方大媒体的一些做法,给人以很强的现场感,这反映出中国新闻报道的改革正在深入。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请两位嘉宾谈谈,在美伊新闻的报道上还有哪些不足?
【高正奎】我们的新闻线索来源大多是其他媒体的。要是自己多一点现场的就好了。
【特邀嘉宾:程曼丽】
由于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大规模的对非本国重大突发事件进行连续直播,经验还不丰富,缺点不足在所难免。例如节目的节奏似乎偏慢,与战争的紧张程度不太协调。主持人对节目的核心调控能力比较欠缺。真正接近战场核心的央视记者几乎没有,直播的战争画面主要来自CNN和福克斯等西方媒体和中东其他一些电视台。但我们相信,随着新闻频道的建立,对此类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的增多,央视会做的越来越好。毕竟,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高正奎】毕竟战争画面引用的媒体越多,就越全面。
【yq117】这次央视利用三个频道直播伊位克战事,是以前所没有过的,他的现场感和时效都是非常强的,并邀请了一些专家进行现场评述,增强了报道的深度,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好评。
【高正奎】而且反映也很快!在CCTV新闻报道中有里程碑意义!
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中新闻传播的异同
【高正奎】我很想知道两位老师获取新闻信息主要渠道是什么?为什么呢?
【特邀嘉宾:谢新洲】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有很多,比如说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快速,但是有时也有一些虚假的新闻,从这一点来讲,从网络媒体获取的信息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要在时间上面获取新闻的快速性,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失去客观上的真实性。
【特邀嘉宾:程曼丽】
我获取新闻的方式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我定了六七份报纸,这些是需要仔细阅读的,遇有重大事件,我会看电视新闻或直播,因为电视毕竟还是一个强势媒体,提供了很多信息和分析。另外像《新闻调查》之类的节目我是蛮喜欢看的,上网察看消息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在传统媒体上未得到满足的知情权。
【金达欣】请问程教授,您平时能看哪些海外华文报纸?能谈谈感受吗?谢谢!
【特邀嘉宾:程曼丽】
因为是搞这方面研究的,所以比较注重这方面的信息,一些报纸还是可以看到的,比如说新加坡《联合早报》、《星岛日报》、美国《侨报》、《世界日报》等等,另外一些朋友从国外回来,也会给我带上当地的华人报纸,如《南非华人报》、日本的《中文导报》等。
【高正奎】那么这些海外出版的华文报纸与我们国内的报纸有什么区别?差距在哪里?
【特邀嘉宾:程曼丽】
海外华人传媒的状况是不同的,除了台湾和大陆报纸、报团在海外的部分,办得比较正规、状况比较好之外,其他报纸都生存不易,许多报纸是因陋就简办起来的,人手少,设备短缺,时办时停,尤其是一些老华侨办的报纸,汉语方面的人才越来越缺乏,很多人对前景不乐观。现在海外的许多媒体都在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比如和大陆方面的媒体寻求合作,大陆方面的媒体也借船出海,倒是相得益彰,这或许是海外华文传媒未来发展的路径之一。
  应该说这些年来海外华文传媒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过去没有华文媒体的地方,这些年也都有了,其中的一些办得还相当不错。但是华人传媒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资金问题和读者群缩小的问题。不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信息需求量的增加,相信海外华人传媒会获得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程教授,您认为信息全球化时代,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不但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及运作方式,而且传播的这种即时、共时的特征,对同样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际传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您谈谈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好吗?
【高正奎】有趣的是有个新闻频道,而CCTV即将开播一个新闻频道,都是新闻频道,这两者之间应该如何联系实现新闻的互动?
【特邀嘉宾:程曼丽】
客观地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是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它们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历史地看,任何一种媒体对旧有媒体而言都是新媒体。广播比报纸新,电视比广播新,但它们最终谁也没有取代谁,而是互相补充、并行发展。比如报纸更多地吸收了电视的画面语言,电视也吸收了报纸、杂志栏目化的特色。互联网出现后,因为它兼有传统媒体的全部优点,又有着互动性的独特优势,因此有人惊呼“我们即将化为泡沫。”可是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化为泡沫。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媒体与网络的融合,传统媒体搭乘网络快车寻找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然,新媒体语境中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对人们的观念,人们利用媒体的方式以及对传播理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在未来的新闻传播,包括国际传播中,如何利用新的传播方式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确立与网络媒体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传播理念。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无线电成为了人们了解局势的主要媒体;越南战争时,这一角色被电视取代;而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有线电视又挑起了第一时间报道战争进程的大梁。当前,随着美伊战争的爆发,网络成为此次媒体新闻大战中的绝对主力军。请两位专家谈谈网络新闻与电视新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特邀嘉宾:谢新洲】从传播规律和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都会对旧的媒介形成一定的挑战。但新旧媒介之间会随着互相借鉴、影响,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我认为应当以开放积极的心态面对互联网对电视新闻的影响。互联网可以增加、丰富电视新闻信息来源,使电视新闻信息更加多元、更加立体化。可以在节目中通过互联网与观众即时交流,赋予观众以话语权,弥补电视媒体在互动性、参与性方面的某些不足。
  我们还可以借鉴网络媒体的编辑架构方式,来丰富电视新闻的节目样式。这些只是形式上的借鉴,最重要的是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利用网络时代的思维理念促进电视节目自身的变革、发展与完善。这种说法可能比较空泛,它的具体实践方式还有待于媒介工作者和学术界不断的摸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网络时代,电视新闻将会获得更新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从这次央视新闻直播伊拉克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新闻与电视新闻的互补关系。可以这么说,电视新闻需要网络媒体,因为电视媒体视频的采集只能是局限于几个点,而网络媒体可以多途径的获取信息资源。网络媒体也需要电视新闻这一类媒体的补充,他们是一种合作的竞争关系。从发展的角度来讲,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关系会非常紧密,受众可以在网上直接点播电视节目。
【笨祥子】刚才两位教授都谈到关于网络新闻的一些问题,认为两者是竞争合作的关系。可是我们这次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网络媒体是否能代替传统媒体》,我认为非常有可能。因为网络是多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会日益显现!
【高正奎】广播代替电视了吗?今天你还看报纸啊?
【笨祥子】关键就在多媒体集所有媒体的优点于一身啊!
【特邀嘉宾:谢新洲】这位同学,你老师给你出的论文题目《网络媒体是否能代替传统媒体》,这是一个分析题,没叫你得出一个肯定的答复。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劣势,传播的信息也各有重点和特色,很难说谁替代谁的问题。你可以静下心来仔细的去分析和探讨这个问题。
对国外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经验借鉴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程教授您能不能谈一谈两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媒体报道有什么不同?
【特邀嘉宾:程曼丽】这首先要从两次战争的性质谈起。第一次海湾危机的起因是伊拉克入侵并占领科威特。1990年8月,通过两伊战争确立了海湾军事强国地位的伊拉克无端占领了弹丸小国科威特。这种以强凌弱的行为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为了“解放科威特”,“建立国际新秩序”,同时为了维护自己在海湾地区的利益,美国敦促联合国授权以美为首的北约对伊宣战,从而发动了一场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的局部战争。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惩罚了伊拉克,还科威特以公道,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中东地区的秩序,因而其行为带有“维和”色彩。
  第二次海湾危机的起因是“反恐”。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反恐”于是成为全国上下最强烈的意愿和呼声。“9?11”之后,布什政府就提出了“邪恶轴心”之说,伊拉克名列其中,而且“邪恶”的程度不断升级,以至成为美国人的头号敌人,不“倒萨”不足以平民愤。尽管美国一直没有拿出萨达姆和拉登“基地”组织有联系的证据,也没有得到进攻伊拉克的“合法认可”,但是“倒萨”之战已经开始。
美国政府把“反恐”和“倒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后者为前者的重要步骤,可见“倒萨”之战带有复仇色彩。
  如果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是为“他人”而战,那么这一次海湾战争美国就纯粹是为“自己”而战。这就是两次海湾危机本质上的区别。由此而引发的媒体报道的区别在于:首先,报道的热度不同。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媒体对伊拉克谴责性的报道,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弱到强,逐渐升温的过程;民众对政府决策的支持率也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最初的支持只有45%)。这一方面有着历史原因。海湾危机前,美国是伊拉克的盟友,两伊战争中始终站在伊拉克一边。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突然入侵科威特,令美国始料不及。从朋友到敌人,舆论上必然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另一方面,美国首次攻打伊拉克,为的是美国本土以外的利益,或曰美国的全球利益,这与美国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度不是很大,因此他们最初并没有表现出高度的热情。直到战争打响,战报频传,美国精神被空前地激发起来,媒体的报道和民众的热情才达到了顶峰。这一次则不同。
  由于“倒萨”是“反恐”的重要环节,与美国国家利益以及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而美国朝野对此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美国最有影响的媒体――主要电视和广播网、《新闻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主要的有线服务系统高速运转,及时传达着总统、政府官员、军界人士的声音。一些媒体还热衷于民意测验,渲染战前气氛。例如《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美国广播公司、有线新闻电视公司等在不长的时间内相继公布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支持(支持率60%―70%)。此外,与上一次仅仅要求伊拉克撤兵不同,这一次媒体舆论升级为推翻萨达姆政权,摧毁伊拉克军事力量。
  其次,报道的侧重点不同。第一次海湾战争,可以说是一次不透明的战争,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部署、武器装备以及地下工事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对未来战争的判断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美国国内一些媒体对战争前景表示忧虑,甚至把海湾战争和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以至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相提并论,暗示此战有可能久拖不决,陷入泥淖。这多少反映了美国人现实主义的世界观,他们对战争的目的并不看重,他们关心的只是战争能不能顺利结束,美国能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胜。这一次则不同。
  12年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严密监视下,伊拉克已经无密可保。加上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在伊拉克拉网式的搜寻以及各国记者的蜂拥而入,伊拉克几乎变成了一个透明的国家。因此,和上一次相比,美国人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相信美国的军事实力,相信伊拉克不堪一击。与此相应,媒体的调子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媒体不无炫耀地介绍美国的军事力量以及高科技武器装备,以显示美军在快速反应、精确打击和适应战场能力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一些媒体甚至议论起伊拉克的战后重建问题――如何建立新政府,如何追捕萨达姆的高级官员,由谁来出任新政府到领导人等等。
  第三,对萨达姆的态度不同。第一次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是侵略者,是他国主权的践踏者。它本身就是妖魔,无需媒体过分渲染。当时《纽约时报》刊登的丑化萨达姆的漫画,无非也就是又小又脏的萨达姆头上盘绕着一群苍蝇。这一次不同,萨达姆被推断为美国利益的最大的威胁者。美国虽然指责伊拉克“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在伊几个月没什么收获,这使美国攻打伊拉克始终缺乏足够的理由。要变出师无名为“有名”,对萨达姆妖魔化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美国政府用心良苦,美国媒体不遗余力。《纽约时报》曾经以“外交政策智力测验”的形式,让读者在多个选择中指认“谁是对全球和平最大的威胁”,谜底是伊拉克(科学家)。
  合众国际社在分析布什总统的国情咨文时特别强调他为伊拉克开列的罪状:伊政权如何为了逼供在父母面前严刑拷打儿童;萨达姆如何隐瞒拥有研制生物武器移动实验室的情况。美国白宫还通过互联网以及各种新闻渠道散发长达33页的材料,历数萨达姆的种种“谎言”和“罪证”。在媒体的反复渲染下,萨达姆早已成为十恶不赦的魔鬼,美国人根本不相信萨达姆会自动放弃武器,在他们看来,除了战争没有其他的选择。
  第四,媒体介入程度不同。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国采取的是由美军战况报告员提供战况消息,由军方统一报道口径,统一发布新闻的做法。记者只被允许进入预定的圈子,不能直接接触军事行动。军方提供给新闻网的是剪辑过的轰炸录像,美国的大部分媒体也就照此进行报道。由于当时信息渠道相对单一,才会有全世界人民收看CNN,萨达姆也躲在防空洞里看CNN的情景。“911”以后,尤其是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获得了阿拉伯境内独家信息发布权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名扬天下,这使美国在新闻传播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面对萨达姆有可能发起的“宣传攻势”,美国政府和军方这一次调整了媒体政策,他们允许记者赴前线,允许他们随战斗部队做一线采访,并且希望通过媒体的实地报道“向世界展示被藏匿的生化武器”,和“部队战士的英勇善战”。
  当然,记者同时也被要求不报道负面消息,不报道不利消息,以免削弱大众对海湾战争的支持。总之,美政府和军方已经认识到,“从舆论和宣传方面赢得战争和美军攻打伊拉克之战同样重要”。因此,在这次对伊战争中,已经习惯于通过高空拍摄到的“精确制导炸弹”镜头了解战争实况的电视观众能够看到一些截然不同的画面:对部队作战行动的现场直播。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程教授,听说您曾经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做过高级访问学者,对俄罗斯新闻媒体有研究,能不能谈谈普京上台以后采取了那些新闻政策?
【特邀嘉宾:程曼丽】
普京是一个铁腕式的领导人,他上台以后全力做的一件事,就是整治媒体寡头,重新树立中央政府的权威。他的媒体政策分两步实施:第一步DD迫使寡头从媒体领域,尤其是影响重大的广播电视领域退位。
  媒体寡头是90年代初期俄罗斯私有化的产物。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媒体寡头一个是谷辛斯基,一个是别列佐夫斯基。他们分别控制着收视率很高的独立电视台、TV-6电视台,同时拥有俄罗斯公共电视台和全国电视台的股份。普京上台之前,俄罗斯新闻业总体上处在一种放任而且放肆的状态:政府发布的任何一项政策措施以至法律文件,都会受到媒体,尤其是寡头控制的媒体紧随其后的攻击、谩骂。对媒体的这种表现,叶利钦很气愤,也有心整治,但考虑到96年自己谋求连任总统时谷辛斯基、别列佐夫斯基给予的人力、财力支持以及舆论支持,这只重拳如论如何也砸不下去。
  他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接班人普京身上。从2000年5月起,普京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措施,削弱媒体寡头的力量。日,俄内务部搜查了谷辛斯基“桥-媒体”集团总部及其下属机构,并根据最高法院的决定收缴了为该集团担任保安的保安公司的枪支。日,俄最高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为由,拘留了谷辛斯基(获释后,于2000年12月再次被捕)。对别列佐夫斯基涉嫌挪用俄国际航空公司资金一事的调查也同时展开。2000年下半年,有着政府背景的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桥-媒体”集团的独立电视台亏欠其2亿多美元债务为理由,两次迫使“桥-媒体”集团让出股份。日,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通过非常手段,撤换了独立电视台领导成员,对它进行了强行接管。不久,在TV-6电视台拥有少量股份的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DD卢克伊尔公司也通过复杂的破产法把TV-6告上的法庭,最终电视台败诉,陷于绝境。日,一度以播送新闻为主的TV-6电视台于午夜时分关闭。至此,谷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的两大“媒体帝国”已土崩瓦解。
  第二步DD收回给予外国媒体的特权。1991年“8?19事件”之后,鉴于美国“自由”(“自由欧洲”)电台在“事件”中的合作表现,叶利钦签署了向该电台提供优待政策的93号总统令:允许“自由”电台在莫斯科开设常驻分部并可在俄境内设立记者站,确保其“自由从事新闻工”。这种优厚的国民待遇使“自由”电台在俄罗斯的土地上自由生长,到2002年,仅莫斯科一地,电台听众就达到13万人。但是,在享受俄政府优惠政策的同时,“自由”电台并没有给与相应的回报,相反,它无所顾忌的行为常常给俄政府带来各种麻烦和困扰。正像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新闻局一位发言人所说的:尽管冷战早已结束,俄美关系已经提升到互信和合作的新水平,然而“自由”电台的编辑方针却始终没有改变,在对俄公民进行广播时一直坚持其报道的“偏见性”和“选择性”,这种取向在对车臣和乌克兰地区的广播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为了改变这种舆论上的被动局面,日,普京签署总统令,宣布叶利钦于1991年签署的93号总统令失效。这就意味着,“自由”电台在俄享有的特权不复存在了。对其他外来及外资介入媒体的限制,也在这之前展开。2001年4月,当谷辛斯基的独立电视台面临危境的时候,美国CNN总裁特纳曾经打算大量收购这个电视台的股份,引起俄方的警觉。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形出现,2001年8月,俄国家杜马通过了《大众传媒法》修正案。修正案规定,在建立传媒机构时,外资不得超过50%。在俄罗斯,外资介入的媒体有104家。
  通过取消“自由”电台特权和修订《大众传媒法》,俄罗斯政府避免了外国媒体及资本集团大范围影响其国内政治的可能性。总之,2000年至今,普京分步骤整治媒体市场,使反对派的舆论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他同时利用总统权力,在政策上向国家媒体倾斜,收回了大片舆论失地。他在媒体领域的作为与他治理整个国家的风格是完全一致的。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程教授,您如何评价普京的新闻政策?
【特邀嘉宾:程曼丽】应当说明的是,无论俄罗斯前任总统叶利钦还是现任总统普京,都处在俄罗斯社会转型期,他们实行的新闻政策也都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的。叶利钦继戈尔巴乔夫之后,对媒体实行的仍然是“放”的政策,他的“放”适应了人们力求突破前苏联僵化的新闻体制的要求,因此才有了俄媒体多样化的局面。但是由于控制不力加上金钱政治的影响,使得媒体尤其是寡头控制的媒体不断膨胀,以至最终妨碍了大局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普京采取“收”的战略,以挽回失控的局面。这一“放”一“收”恰恰说明,在社会转型中,没有一成不变、一步到位的方法和模式,十年前的“放”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十年后的“收”也是必要的。社会就这“放”与“松”的变奏中向前推进着。
电视新闻人才的素质与培养
【笨祥子】程教授,现在很多的电视台新闻节目以突出主持人风格为一个卖点,以包装节目形象为一个龙头,对于这个现象你怎么看呢?
【特邀嘉宾:程曼丽】
我认为主持人无论是对节目内容、栏目、甚至是电视台、电视网,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在国外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在美国,NBC、ABC、CBS几大电视网在电视新闻节目形式、内容,以至演播室风格方面都日趋接近,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区分并选择不同的节目,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和魅力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因素。美国各大电视新闻网非常重视主持人个人风格与节目内容的有机搭配,打造、培养名牌主持人,形成品牌效应。所以我想,在我们国家未来的电视新闻改革中,突出主持人的风格,使之与节目内容有机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电视新闻的质量同人才质量是成正比的,请两位嘉宾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胜任新闻媒体的职责?
【特邀嘉宾:谢新洲】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专家都有论述。在此,我只想说一点"冷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冷静、客观、理性的态度和思考方式。传媒在向受众提供事实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的提供一种思考方式,这种培养的过程是不以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尤其是电视,它由于天然的具备对各种传播符号的综合运用特性,因此更富于影响力和震撼力,这种培养的效果就更加强大。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当从“炒作”、“煽情”
中还原出来,以一种冷静的、公平的、理性的态度来认识、思考、解构、传播新闻。与此同时,这种科学的态度便也传递给了受众。
【许旅长的人?】比起香港凤凰卫视以及上海卫视来,CCTV的即时新闻主持人是不是有点拘谨?甚至连老牌子的白岩松都显得有些不流畅?您觉得电视新闻需要什么样的主持人?
【特邀嘉宾:谢新洲】应该讲,主持人在我们国家有更多的被神话的成份,其实,主持人和平常人一样,应该具有平民所具有的人性。概括说来,主持人首先应该有比较广而丰富的知识面,这是主持人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个基本要求;其次,主持人应该有亲和力,让听众感觉到你主持的节目不是在读新闻稿,而是发自内心的,用自己感情说出来的,这样就可以使主持人和听众之间建立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主持人应该有个性化的东西,只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主持人是清一色的美眉,或者是帅哥,毫无自己的特点,随着我国的电视媒体改革的深入,下岗就离你不远了;第四,应该有比较长期的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只有这样,你才能感受到媒体,感受到受众。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请两位嘉宾谈谈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借鉴国外在新闻报道上的哪些优势?
【特邀嘉宾:谢新洲】
我们在新闻报道上应当从人性化的角度发现信息的价值,结构信息内容,并以人性化的传播方式传递新闻信息。具体说就是要把新闻做在故事上,将故事做在人物上。我认为这是符合人类接受信息的规律的。这样的传播效果应当是更好的。如美国CBS、NBC、ABC三大电视网为了争取更大的早间市场份额,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新闻娱乐相结合,采取玻璃屋直播等等。美国的电视新闻报道从关注新闻事件本身开始转入关注新闻的播报形式,庄重、严肃的新闻播报已被轻松娱乐的叙述和调侃方式所取代;新闻节目不再侧重报道国内政治和国际事务,而更多涉及到名人、娱乐、犯罪、暴力、丑闻等内容。
【特邀嘉宾:程曼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各有成功的经验。这里以美国为例,谈一谈它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上的一些做法。首先,美国各大电视网非常重视新闻节目定位及其调整。比如美国著名的三大电视网都有早间新闻节目,为了在竞争中争取观众,节目定位时有调整,常做常新,MBC早间新闻《今天》收视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他们经常对观众的一些变动因素进行考虑,以适应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十五年来,在早九点到十点早新闻时段,NBC就推出过65档不同的节目;其次,重视主持人的作用。现在美国各大电视网都有自己的名牌主持人,他们也都有自己忠实的观众,由主持人带动栏目,带动整个电视网的收益;第三,现在美国各大新闻网侧重于报道国内政治和国际事务的“硬新闻”相对减少,大量反映人们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软新闻”增加,新闻报道大众化趋势明显增强,更多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有时甚至把轻松的娱乐性节目穿插在新闻节目中。当然,想方设法吸引观众眼球,这里更多地反映出商业利益取向。
【网络卫斯理】两位嘉宾好!您觉得作为一个主持人或记者,把握现场的能力和独特的视角哪一个更重要呢?
【高正奎】有独特的视角应该是首位的,视角独特可以充分的让观众了解整个事件,以便观众自己评述。【特邀嘉宾:谢新洲】同样重要。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请谢副院长谈谈,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
【特邀嘉宾:谢新洲】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之前北京大学就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得天独厚的相关专业和人文氛围。通过近两年的资源整合,我们正在逐步形成自己办学的特色。我们有学士、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本科专业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广告、编辑出版、跨文化交流(二学位)。我们在规范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相关专业背景,既懂得媒体业务,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将重点突出媒介经营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网络媒体以及国际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两位嘉宾今晚对网友的密集问题进行了坦诚、睿智的回答,我们感到还未尽兴,希望以后两位专家能够再次光临《电视批判》论坛,下面请两位嘉宾谈谈今晚做客《电视批判》论坛的感受吧。
【特邀嘉宾:谢新洲】
感谢央视国际网站给予的这次机会,也感谢网友们的热情提问,从这次网友这么热情的提问的程度看,大家都非常关注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与走向。衷心希望《电视批判》论坛办成一个既有观点,又有人气的央视网站的好栏目,祝愿这个论坛越办越好!谢谢各位网友,谢谢各位编辑人员。
【特邀嘉宾:程曼丽】今天在央视国际网站《电视批判》论坛作客两个多小时,感触很深。首先看到大家对这个论坛的关注和对大众传播尤其是电视传播的关注。同时我感到网友们有很高的水平,提出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我虽然从事新闻教育多年,但网友们提出的问题还是让我应接不暇,我把它看作是一次“头脑激荡”,和大家碰撞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路和想法,有些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回答得很充分,我会把它们带回去作为我未来的研究课题。谢谢网友,也谢谢主持人为我们提供这次机会。希望《电视批判》论坛越来越好,祝大家晚安!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华 网 检 索
        
  新华网独家受权连载新华社高级记者吴锦才所著《怎样当新闻记者》(修订本)一书。本网将每周推出一节、每月推出一章。
      
  穆青是个独特的人。在他身上,有荣誉笼罩的光环,有地位附加的神秘,有相悖的景观呈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舆情工作 信息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