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下载中有一期讲北魏拓跋珪立子杀母的事,是个女教授讲的,是哪一期谁讲的???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子贵母死”的意外结局
立太子前,先赐死其生母。这种残忍的传位方式,史学界称之为“立子杀母”或者“子贵母死”。开此先河的,是汉武帝。汉武帝“立子杀母”,在西汉仅此一例;而“子贵母死”却在北魏沿袭成制度。
翻开《魏书·皇后传》,关于“子贵母死”的记载,让人触目惊心: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后生明元……后以旧法薨;
&明元密皇后杜氏,……生太武……泰常五年薨;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生景穆,神麚元年薨;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生文成皇帝而薨;
&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献文,……依故事……薨;
&献文思皇后李氏,……生孝文帝,皇兴三年薨;
&孝文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旧制薨;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后生宣武……暴薨”。
这份死亡名单中,可以发现,排在最前面的刘氏,被称“以旧法”死,而之前并没有找到类似的杀人事件。这就说明,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制定者,就是开国皇帝拓跋珪。
普遍认为,拓跋珪是在学习汉武帝,其实不然。众所周知,“主少母壮”是汉武帝“立子杀母”的主要原因。当时,汉武帝六十九岁,其子刘弗陵只有七岁,其妻钩
戈夫人二十六岁,赐死她是为了防止成吕后第二。而北魏刘氏死时,皇帝拓跋珪三十九岁,若无意外,他完全能够再活个十年八年。
但是,拓跋珪还是赐死拓跋嗣的生母刘氏。这是为什么呢。
北魏建国前,拓跋鲜卑还处在氏族公社解体时期,当时的妇女干预朝政,要实现“父子家天下”,就必须对根深蒂固的“母权制”进行变革。当然,赐死刘氏,拓跋珪也是出于防止外戚干政、皇权旁落的目的。拓跋部能够复国,得益于妻族独孤部的大力扶持。拓跋嗣一旦继承皇位,其生母刘氏,就可能成为独孤部外戚染指北魏皇权的桥梁纽带。
为了让这种血腥制度顺利实行,拓跋珪需要一种无形而又高压的力量,来堵住悠悠之口。于是,他谎称拓跋部有“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的祖制,而且还搬出汉武帝安慰儿子。
但是令拓跋珪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煞费心血弄出来的制度,开始显现让他意外的后果。
第一个意外,是直接要了他的命。刘氏死后,太子拓跋嗣“哀泣不能自胜”。这种软弱的表现,让拓跋珪很失望,转而露出杀机,拓跋嗣吓得“游行逃于外”。
拓跋嗣失踪后,拓跋珪不得不重新立太子。他想立拓跋绍,就必须要赐死其生母,即来自母族贺兰部的贺氏。贺氏向儿子求救,结果拓跋绍趁夜与帐下及宦者数人,杀死了拓跋珪,可怜道武帝拓跋珪竟死于亲生儿子之手。流亡在外的拓跋嗣闻变乃还,赐拓跋绍母子死,自己即位。
拓跋嗣虽反对“子贵母死”,但他素来“纯孝”,最终继承下来。从拓跋珪开始,“子贵母死”已经成为北魏易代前的惯例。这种做法虽丧失人性,但在北魏前期,对于维护皇位传承秩序和内部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子贵母死”逐渐成为后宫铲除异己和争权夺利的最好借口,这也是“子贵母死”的另一个意外结局。生母被赐死后,不少幼年的太子由保母来抚育。太子即位后,都尊她们为保太后,甚至皇太后,她们的子侄也被封为高官,这就造成了生母没能专权,保太后们反倒干预朝政的局面。
比如拓跋濬的贵妃李氏之死,就是个例子。皇后冯氏面对生下龙子从普通妇人直接封为贵人的李氏,非常惶恐。通过赐死李氏,冯氏不仅铲除异己,而且通过亲自抚养皇储,控制了将来的皇帝。冯氏利用“子贵母死”先后害死了三位母亲,并控制了拓跋弘和拓跋宏两位皇帝。冯氏的侄女入宫后,其行止与冯氏无异。
“子贵母死”第三个意外结局是,造就了一大批女强人。“子贵母死”制度始于天赐六年(409),止于延昌元年(512)。事实上这一时期,妇人干政现象,比北魏建国前还要严重,很多女强人,如窦太后、常太后、冯太后、高皇后、胡太后等都出现在北魏。要是拓跋珪地下有灵,不知有何感想。
从冯氏开始,该制度变得更加灭绝人性。自己没有儿子,就“杀其母,而养其子”,强抢未来皇帝的抚养权。结果宫人都不愿生太子,堕胎现象也屡见不鲜。到了元恪时期,皇族面临绝后危机。为皇统大计,元恪废除了“子贵母死”制度。
虽然“子贵母死”是北魏推进制度转型的催化剂,但任何逆反人性的制度,最后都会走向愿望的反面。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CE0即时教育视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的位置:
当前位置: &
北魏宫廷“子贵母死”之幕后隐情
10:28:07 来源: &
调整字体:
:立太子前,先赐死其生母。这种残忍的传位方式,史学界称之为“立子杀母”或者“子贵母死”。开此先河的,是汉武帝;形成制度的,却是拓跋氏。汉武帝“立子杀母”,在西汉仅此一例;而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却在北魏沿袭成势。翻开《魏书·皇后传》,关于“子贵母死”的记载,让人触目惊心:
&&&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后生明元……后以旧法薨;
&&& 明元密皇后杜氏,……生太武……泰常五年薨;
&&&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生景穆,神麚元年薨;
&&&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生文成皇帝而薨;
&&& 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献文,……依故事……薨;
&&& 献文思皇后李氏,……生孝文帝,皇兴三年薨;
&&& 孝文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旧制薨;
&&&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后生宣武……暴薨”。
这份死亡名单中,有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文成元皇后李氏,可以称“依故事”死;孝文贞皇后林氏,可以称“依旧制”死;而排在最前面的刘氏,为什么也称“以旧法”死?带着这份疑惑,笔者仔细翻阅了《魏书·序记》,既没有发现这种“故事”的明确记载,也没有找到此类“旧法”的杀人事件。这就说明,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制定者,就是开国皇帝拓跋珪;而拓跋嗣的生母刘氏,无疑是这种皇位传承方式的第一个牺牲品。那么,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是怎么产生的?拓跋珪为什么要制定这种残忍的制度呢?
普遍认为,拓跋珪是在学习汉武帝,其实不然。众所周知,“主少母壮”和“女主颛恣乱国家”,是汉武帝“立子杀母”的主要原因。其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病症。当时,刘弗陵只有七岁,尚在冲龄;其生母二十六岁,青春年少;汉武帝六十九岁,风烛残年。汉武帝自知时日不多,赐死钩戈夫人正是为了防止其成为吕后第二。相比之下,北魏刘氏死时,拓跋珪三十九岁,正值壮年;拓跋嗣十六岁,血气方刚,且北方游牧成熟较早,拓跋珪十六岁时就已经建国创业。再者,拓跋珪之死纯属意外,如果不是非正常死亡,他完全能够再活个十年八年,拓跋嗣也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可见,“子贵母死”决不是对“立子杀母”的简单模仿。笔者认为,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产生,幕后另有重大隐情。
北魏建国前,拓跋鲜卑还处在氏族公社解体时期。《魏书·序记》把妇人比作“天女”,以及“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的谚语,说明父系氏族社会时,地位还相当高;而“昭成……议不决。后闻之……乃止”和“平文崩,后摄国事,时人谓之女国。后性猛妒忌,平文之崩,后所为也”,则反映了当时的既干预朝政,也专权弄权。再者,作为东胡的一支,鲜卑人的血管里,难免携带着“先母而后父”和“怒则杀其父兄而终不害母”的基因。北魏要成为专制帝国,实现“父子家天下”,就必须要对阻碍封建化进程的落后习俗,尤其是对根深蒂固的“母权制”进行血腥变革。笔者认为,拓跋珪通过赐死刘氏,使拓跋嗣摆脱母权干扰,成为独裁皇帝,是形成“子贵母死”制度的根本原因。
除了遗留问题,现实情形也让拓跋珪感到忧心。拓跋部能够复国,北魏能由弱变强,除了母族贺兰部的鼎立相助,还得益于妻族独孤部的大力扶持。然而,随着敌对政权一个个的被征服,随着北魏国势的日渐强盛,对中原颇有研究的拓跋珪,敏锐地嗅到了外戚势力对北魏的潜在威胁。拓跋珪是政治家,是开国皇帝,而且受过灭国之苦,为了保住这份失而复得的基业,他必须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拓跋嗣一旦继承皇位,其生母刘氏,这个来自独孤部的皇太后,就可能成为独孤部外戚染指北魏皇权的桥梁纽带,那么,王莽篡汉的悲剧就会在北魏再度上演。笔者认为,拓跋珪通过赐死刘氏,达到离散外戚部落、杜绝外戚介入、防止皇权旁落的连环目的,也是产生“子贵母死”制度的重要原因。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
Copyright & 2002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为2010年常任理事会理事!
Copyright & 2002 - 2006
Inc. All Rights ReservedICP备号
24小时值班电话:5 客服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道武帝拓跋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