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纸币一元纸币有收藏价值吗价值多少钱

本稿刊载于《》报2014年2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谢谢!
(文接上期B6版)   在研究中国铜元的分类时,不能不涉及铜元中的私赝品、改铸品和错版币,这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怪胎”,与当时社会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经济、商业发展与铸造技术方面的特点,还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与痕迹。   (一)中国铜元中的私铸币、臆造币和赝品   中国铜元是近代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尽管工艺复杂,制模难度大,但私铸币和臆造币总不时出现。   私铸币:由于铸造的目的及基本条件,决定了私铸币的两大特征:一是铸造者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其铸品主要是仿照官局式样减重铸造,一般都比较轻薄,有的直径也小。如湖南等地民国铜元就有不少质次片薄的铜币(图2-1),四川民国有些军阀私铸的二百文铜币,直径略同十文铜元(图2-2)。二是私铸者的技术、设备条件都比较差,雕版技术及机器压力都与官局有较大差距,有的甚至采用古老的翻砂方式铸造。如北洋光绪元宝十文、二十文异版铜元(图2-3、2-4),甘肃天水所铸的各类沙版铜元(图2-5、2-6),最突出的是新疆民国私铸十文铜元,竟在文字及图案中舛错百出(图2-7)。私铸铜元仍然具有研究与收藏价值,因为他不同于假、假银元,最起码它是当时铸造的,又因为它不是贵金属铸币,人们在使用时仅把它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并不储蓄,虽然减重或图文不规整,也还能容忍其掺在正品中混合流通。能够参与当时流通,说明人们是认可的,因而应该具有研究与收藏价值。   赝品和臆造品:赝品通常是指古董及书画市场交易中以假乱真的行货,或指工艺精湛的仿真品,在钱币收藏与研究中通常指工艺拙劣的钱币仿冒品。臆造币也可以说是“伪币”,因为它不是国家金融货币机构核准设计、刻模、制造、发行的,而是个别钱商为赚钱而别出心裁杜撰的。其目的不是混入流通领域,而是专门欺骗一些钱币爱好者或钱币收藏家,针对他们爱好猎奇的心理以售其奸。但是,不管赝品、臆造品的制造者如何挖空心思的摹仿,总是有破绽可寻,只要掌握规律,是不难识别的。赝品和臆造品铜币无论如何摹仿,无论多么精致,对研究与收藏者来讲只是辨别真伪的问题,没有什么研究价值,更没有收藏价值。   (二)中国铜元中的改铸币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一些地方当局,为了中饱私囊,无不绞尽脑汁,大开发财之道,改铸手段就是其中之一。改铸铜币多出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时国内各厂纷纷竞相铸币,铜价上涨,而与中国相临的韩国确在同年发行使用镍币,停用铜元,因此铜元跌价,在韩国银洋一元竟可兑换铜元二百多枚,运到中国改铸后,即可获利一倍有余。在中国币制混乱和海关松弛的情况下,一些奸商大量从韩国收购铜元,经烟台、上海、盐城、东台一带港口偷运入境,倾销给沿海省份造币厂或外国人所设的造币厂里进行改铸。   在中国常见的改铸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外国人,特别是少数日本浪人,他们躲在上海、青岛、天津等地的租界里,凭借着外国人及其政府的庇护,改铸了大量铜元倾销于市;另一方面是由中国沿海省份造币厂改铸的。就存世情况来看,常见的有浙江光绪元宝十文铜币,福建官局光绪元宝十文铜币等,另外还有户部光绪元宝十文铜币,奉天光绪元宝十文铜币等均较少见(图2-8至2-12)。民国时期改铸币主要出现在四川等地,民国中、后期,四川主要流通大面额铜元,一些不法之徒纷纷从内地购买铜元进行改铸,常见的有将湖南民国双旗二十文铜元,改铸为四川民国十五年一百文(图2-13)等。这些改铸币大多粗制乱造,有许多铜币改铸后,原文字、图案仍清晰可见(图2-14),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奇闻。   (三)中国铜元中的错版现象   铜元也有错版,其珍惜程度虽不及错版、错版纸币,但在近代货币研究中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错版铜元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雕模过程中所致:中国铜元中的汉文错误除新疆以外确实少见,常见的雕版错误主要在满文或英文上。如清末四川官局光绪元宝铜元,上缘汉文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为“宝福”(图2-15、2-16)。英文书写错误现象在许多地方铸币中常见,如安徽光绪元宝十文铜元背纪地英文“A”倒书为“V”(图2-17);湖南光绪十文铜元背纪地英文“U”倒书为“∩”&(图2-18)等,安徽光绪元宝十文铜元,有背英文纪值为“ONF&CENT”(一仙)(图2-19)者,还有些英文拼读错误等。这主要是当时雕版工人文化水平低,不懂少数民族文字和英文字所致。铜元上出现汉文错误仅见新疆民国铜元,多为私铸品,其图文拙劣,舛错百出,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制版人员不懂汉文所致(图2-7)。   二是铸造过程中所致:清末民初,政府及地方当局都视铸币为发财致富、筹措军饷的手段,因此增加铸量,粗制滥造。但是,我们常见的铜元正、背面上下位置不准确甚至倒置,这不属于错版,这是打制时钢模转动所致。有些铜元的文字及图案重复、不全或仅存一半,系打制时重压、偏压所致(图2-20至2-23),虽存世稀少,并不为藏家所重视。我们通常所说的错版铜元有三种:第一种是错版阴阳文。一枚铜元问世,最少要经过两道工序。首先是将铜板经过冲床加工成小圆片,然后再经过上下模的冲压形成铜元上的花纹,错版阴阳文就是在第二次冲压中形成的。机器在冲压时上模应带出铜元,同时铜元从上模中脱落下来,但也有偶然情况,当上模带出的铜元不能自动脱落时,第二块铜片又进入模中,经第二次冲压,后进入模具中的铜片就成为错版阴阳文铜元(图2-24至2-29),这个铜元的上面是阴文痕迹,下面是阳文痕迹。第二种错版铜元是面、背错配。清末民初,造币制度不严或有些省份币模不够,常常由临省借用,有些省份委托别处代铸铜元,模具放置混乱,造币工人在更换模具时,因文化水平低或粗心大意,常常出现正、背不符的现象,如江南省面配江苏省背(图2-30),江南光绪横乙巳背配部颁龙(图2-31);大清丁未十文铜币背配江南龙(图2-32);湖北丙午中心鄂大清十文铜币配“宣统年造”背(图2-33),户部大清丁未十文铜币配“宣统年造”背(图2-34),户部己酉大清十文铜币配“光绪年造”背(图2-35)等。第三种错版铜币是戏铸品,主要是合背、合面币,这种戏铸币在江苏、江南、湖南、浙江、福建等省铸币中有发现。如江南大清丁未中心宁十文铜币合背、合面(图2-36);江南乙巳光绪元宝十文铜币合背、合面(图2-37、2-38);江苏中花光绪元宝十文铜币合背、合面(图2-39、2-40);福建官局光绪元宝十文合背、合面(图2-41、2-42)等,多为造币工人戏铸而成。   错版铜元虽品种繁多,但一般都较难发现,合背合面就更为稀少。   二、中国铜元从形式上归纳有六类 中国铜元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它不但继承了中国古钱币文化的优秀传统,但也接受了古钱币中的糟粕,在各类铜元中,都充分反映了中国钱币文化的特有内涵。从目前存世的铜元看,主要有六类:   一是机制方孔铜币:其前身是中国传统大钱,仅以机制代替范铸,是中国传统大钱向机制铜元过度时期的产物。除奉天机器局造紫铜当十重二钱四分铜币较易见外,其余均为稀见品(图2-43至2-46)。   二是以政府名义发行的,专以流通为目的的铜币:或由政府认可流通的铜币。主要包括:光绪元宝、大清铜币及民国政府和地方发行的铜币等,数量特多。   三是“民私”、“洋私”和地方沙版铜元:清末民初由于货币制度混乱,利欲熏心之徒为牟取暴利,“民私”、“洋私”盛行,常见的有改铸铜元、劣质铜元,铸造粗糙,舛错百出,有的竟以翻砂的方式铸造,由于铜元不属于贵金属,虽质量低劣,人们仍能容忍其混杂在同类面值铜元中流通。此类铜元除天水沙版、四川劣质铜元和韩国五分改铸十文铜币较常见外,其余版式均难得(图2-47至2-51)。   四是纪念币(章)等:有的纪念币具有双重性质,既有纪念意义、又有货币职能,如开国纪念币(图2-52)、共和纪念币(图2-53)、湖南洪宪元年开国纪念币(图2-54)、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币(图2-55)等。有的纪念币(章)虽不是法定货币,人们也能按其质地和大小进行流通,如四川狮像铜币(图2-56)及民国时期部分人像无面值纪念币(章)(图2-57、2-58)等。   五是代用币或筹码币:这类币不是由国家发行或认可流通的,不具有法偿效力,不属于辅币的范畴,仅限定于某一时期,流通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一般不准在社会上流通,如奉天的当拾、当百、当圆筹码币(图2-59至2-61),山西“军工工友消费证”系列铜币及民国时期常州地方流通代用币(图2-62至2-65)等等。   六是铜元的呈样币或试模币:包括金质、银质、铜质、镍质或鎏金、鎏银铜元样币等。历代造币均有呈样或试模币,铜元也是如此,其材质多种多样,常见的铜元样币有铜元镍样,黄铜元红铜样,也有及少数的鎏金、鎏银,民国时还出现极少数的签字版呈样币。样币或试模币一般是作为进呈御览、请当局审批或存档备案之用,由于制数稀少,历来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有的铜元仅见试样,就显得更为珍贵。因此,发掘和研究铜元中的样币和试机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图2-66至2-70)。   三、中国铜元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   中国铜元自光绪初年酝酿铸造,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道路,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机铸当十方孔钱时期:始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主要有广东光绪重宝当十制钱(图2-43)、江南试造当十制钱(图2-44)、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当十铜元及奉天机器局造当十纪重方孔铜钱(图2-45、2-46)等,它即带有现代币的特点,但还没有完全脱离中国封建传统制钱的痕迹,是传统制钱向现代铜元过度时期的产物。   第二阶段是光绪元宝时期:主要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这一时期各地铸造的铜元,均有“光绪元宝”字样,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图2-71),各地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或地名(图2-72、2-73)以示区别。   第三阶段是大清铜币时期:主要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这一时期各地所制铜元多有“大清铜币”字样。总厂造币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和干支纪年文字,后期造币则去掉“户部”,仅留干支纪年文字(图2-74),各地铸币均在正面中央铸一阴文省名(图2-75、2-76也有个别为阳文)以示区别。大清铜币多系部发祖模,所以背面统一为蟠龙图,又称“部颁龙”、“大清龙”,背面上缘文字前期为“光绪年造”,后期为“宣统年造”。大清铜币中也有背立龙、坐龙等图案,但为数不多。宣统年间地方所造铜元,唯新疆一地正面中央铸“宣统元宝”字样(图2-77),直至终清之世,可谓独树一帜。   第四阶段是民国初期铜币:主要指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其种类有“开国纪念币”(图2-52)、“共和纪念币”(图2-53),新疆则铸有“洪宪铜币”(图2-78),山西、河北则铸有“中华铜币”(图2-79、2-80),还有部分地区铸有省名的民国铜元等,这一时期新式铜元与清末旧式铜元混合流通,使铜元的混乱程度进一步恶化。   第五阶段是民国中期铜币:主要指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这一时期国内铜元的混乱局面达到顶点,地区性分割使铜元流通呈现着明显的区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仅有清代各类铜元、民国各类铜元、个别地区还流通大面额铜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流通当五十文至当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额铜元(图2-81至2-8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发行有自己的铜元(图2-84至2-87),日伪政权则在他们控制的地区发行了伪铜币(图2-88至2-91),因此,这一时期的铜币五花八门,极为混乱。   最后是民国后期铜币:主要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民国中后期几年,各地军阀逐渐走向衰亡,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开始了他们的统一币制、控制金融的进程。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主要发行纸币,铜辅币逐渐被镍币所代替,发行的铜辅币主要有党徽布图分币(图2-92、2-93)等。解放前夕,贵州、绥远还发行了地方性铜质辅币(图2-94至2-96),但只是昙花一现。   第三节:中国铜元的鉴定与收藏   常言说乱世盛世收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各地各类收藏活动方兴未艾,特别是民间自古以来的钱币收藏得到长足发展。民间收藏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魅力在于吸引广大群众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投身到高品位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来,这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太民安,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另一方面显示出人们文化素质和追求水平的提高。收藏中如何对铜元进行多方位的鉴定,是近代币收藏者和爱好者最关心的问题,随着钱币研究工作的蓬勃兴起和不断深入,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得鉴定工作的重要性。一个理想的中国铜元鉴定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要有广泛的历史知识,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知识,如果不了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军阀混战的历史,就不了解中国铜元重量由重到轻,质量由好到次,面值由小到大的内在原因。不了解清末民初各地造币厂设厂时间、数量、规模及铸造种类、数量,就很难区别各类铜元的多寡优劣。其次是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冶金、考古、美术、书法、地理、度量衡等方面的常识。第三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作为研究的武器。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货币的产生、发展、消亡或转化,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决定的,决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们要对钱币本身的形制、大小、轻重、成分、文字、图案、制造年代、制作技术、制造数量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等进行研究,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钱币的鉴定并不神秘,也并不是深不可测无法掌握的学问。事实证明,只要方法对路,经过努力,钱币鉴定是可以学会的。在学习中要坚持多看、多问、多听、多思,在大量接触实物的同时,经常查阅有关著录,认真对照加以分析,同时要注意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钱币鉴定工作中去,也就是要处处注意发挥自己的专长。例如有书法、美术专长的,侧重于钱币文字、图案特点的分析研究;有冶金、化学专长的,侧重于铜质所含化学元素及制造工艺方面的分析研究;有考古专长的,侧重于出土地域及锈色方面的分析研究,这样才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逐渐形成自己的鉴定思路、鉴定方法。   铜元的鉴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内容比较复杂,按照通常的要求,铜元鉴定的内容可分为鉴别真伪、铸造地点、铸造时间、区分版别和确定价值几个方面。 一、铜元真伪的鉴定   钱币造假自古以来就有,特别是古钱币的造假多年来花样频出,使人防不胜防,铜元造假在前些年就有,但因铜元是机制币,花纹细腻,作假者很难摹仿,收藏者也易于辨认,相形之下铜元还算是一方净土。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一些利欲熏心者也将此引入造假工艺中,特别是近两年各地市场上出现的假铜元,使许多藏家大跌眼镜,许多久经沙场的老手也纷纷上当。   铜元作伪目前主要有改刻法、熔铸加压铸造法、加热压延法和刻模机器压制法等。改刻法是将普通铜元经过焊接同类铜质后进行改刻。如将宣统三年造的十文大清铜币在“十文”二字上加铜,然后改刻成“一分”(图3-1),还有的改刻几乎是采用精密仪器在显微镜下操作的,如将民国二十五年党徽布图壹分铜元,在布图平裆中加铜,改刻出“平”、“津”等字(图3-2、3-3),由于做工细腻,不用高倍放大镜很难看出,往往使人上当受骗。熔铸加压法仍是采用原钱翻砂做模,熔铸时给予一定的压力,以便文字花纹较为逼真细腻。这种假铜元用放大镜看钱面光洁度不够,能看到细微的砂痕,从文字上看,一般较为漫灭、平庸,图案没有立体感,如奉天光绪癸卯二十文假红铜元、伪满洲国大同二年、康德六年五厘假铜币等(图3-4、3-5)。加热压延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的一种伪造方法。作假时,先挑选一些品相较好而稍厚重的十文铜元,通过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滚压延伸扩大,以此充做十文大样。这种作伪的铜元,文字、图案都较平浅,没有立体感,钱面不平,周边不规整或有小裂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量较轻(图3-6至3-9)。雕模机器压制法,是按照原钱用机械雕模或臆造图案机械雕模,近几年高科技得到发展与普及,有的便采用电脑刻模。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假铜元欺骗性很大,往往使人上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杭州曾有人雕刻钢模铸造过一批假铜元,文图、铜质、重量均按原币,精美异常,唯在文字上显得生硬,龙图、珠圈及边花立体感不强,这批铜元后被查封,流入社会不多,人们称之为“杭州版”(图3-10、3-11)。前些年北京等地市场出现了许多“四川当三十”假铜元(据说这种铜元民国时就有造假,而且非常逼真),由于制作粗糙,易于辨认,不值一提(图3-12)。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沈阳曾出现“奉天机器局紫铜当十铜元”,文字、铜质、重量按原钱,制作较精,同出的多为中方孔,也有及少数满穿者,唯不足者是正背面文字漫灭,立体感不强,中方孔切口及外缘粗糙,内行人易于辨出(图3-13、3-14、),但这种铜元有经过二次加工者,是将这种假铜元经过磨边、修穿,然后进行人工打磨,再自然上包浆后欺骗性极大,使许多老藏家也上当受骗(图3-15)。1989年下半年在全国各大市场出现的假铜元,几乎囊括了所有铜元中的珍稀品种(图3-16至3-23),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是史无前例的,确实给收藏与研究中国铜元者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出现假铜元之初,贩假者偷偷摸摸的拿几枚骗人,而且价格较高,使不少行家上当受骗,但后来由于数量太多,发展到大堆以三至五元的价格抛售,才使大家不肖一顾。这次假铜元出自何处说法不一,笔者也没有追查的必要,但总为中国铜元中的珍品、名品沦落到这种地步,使多年从事收藏与研究铜元的人感慨万千!   本世纪末最大的铜元造假中,可谓是珍稀品具全,从目前来看约有六十余种版别,其特点是电脑刻模,机器压制,铜质、图文、重量完全模仿原币,较为逼真,欺骗性很大。但是假的终归是假的,造假者无论如何挖空心思的摹仿,还是有破绽可寻的。首先假铜元在文字及图案上是仿照原币采用电脑刻模,但铸出的假铜元神韵很难达到原币,显得图文漫平浮浅,没有立体感;其次是假铜元虽为机器压制,但没有参与长期流通,在铜元的表面、边缘处珑角突出,充满火暴之气;第三是由于铸造的时间短,虽进行做旧处理,新的包浆泛红,斑痕点点不均匀,也不自然。   铜元在中国出现不足百年时间,它不同于古钱传世久远或埋藏地下多年,一般不会有太重的红斑绿锈,大多表现为自然的黑红色包浆,目测显得沉着、柔和,能产生熟旧的感觉,用热水或碱水浸泡不易脱落。而新做的假铜元,有的是用化学试剂处理后生成红锈,有的是用火烧熏黑,擦油打蜡作成类似于“传世古”,但这种假锈或包浆显得漂浮、发亮,放入热水或碱水中容易脱落。再就是真品铜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揣摩,火气退去大半,敲击声音深厚、纯正,而新做的假铜元由于时间短、火气盛,敲击声音清脆、刺耳,与真品铜元迥然不同。   以上是有关铜元辨别真伪的常用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不能仅限于一种,要多采用几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鉴定,这样才能将失误降到最低限度。特别是在真假铜元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先静观莫动手,在铜元市场尘渣泛起、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多看一看,不要轻易的掏腰包,特别是对那些档次高又拿不准的铜元,更要避而远之。二是要虚心学习、善于探索,经常与泉友进行经验交流,了解铜元雕模及铸造方面的知识,掌握各地造币的特点,一般来讲,珍品名品铜元都出在当时的官厂,雕模技术比较纯熟,模具质量较高,造假者一般是用真币做样翻砂或用电脑照样雕模,文字、图案不及原币,表现为肤浅没有立体感,轮廓也易变形,看起来不自然。三是注重普通铜元的收藏与研究,造假者由于利益的驱动,一般都是以中高档或珍品铜元为作伪对象,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注意收集并研究普通铜元也不失是一个好时机。   二、铜元铸地和时间的鉴定   鉴定铜元的铸造地点和铸造时间,是铜元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国铜元由诞生至消亡,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又坎坷的道路,最初的铜元是为了“解决钱荒”由广东地方厂试造,因有丰厚的利润才在各地推广,政府与地方为了争夺铸币权几经波折,特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除国家设有总厂外,各地方势力、军阀、外国人也纷纷设厂造币,在流通渠道中更是互相倾销,相互抵制,铜元在流通中还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   清末至民国时期所铸铜元,大多标有铸局或地名,如户部、度支部、××省造、××军政府造或在币中心铸单省名,但也有相当部分铜元即无省名又无地名,成为一种“无主币”,因此都必须经过鉴定来区别。鉴定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据文字、图案及花饰;二是依据铜元的式样和风格;三是铜质与包浆颜色。如清末有一种己酉年造的中心花,背面坐龙的十文铜元,没有标明铸地,最初许多资料都将其归类到户部总厂所造,后根据其铸造风格及背面龙图,确定其为吉林省在宣统年间所造(图3-24)。民国时各种无主币更多,如根据山西阎锡山铸币特点(图3-25),将正面“壹枚”环绕嘉禾图、背双旗下铸“开国纪念币”的铜元,确定为山西省造开国纪念币(图3-26、3-27)。依据甘肃铸币的特点,将正面“二十文”环绕嘉禾图、背面双旗图下有“开国纪念币”的铜元,确定为甘肃省造币(图3-28)等。   中国铜元大多数在铸造时标有干支纪年文字,基本上可确定铸造时间,有些铜元虽没有标明铸造时间,但留有较详细的文字资料或有当时的文字报导可以佐证。但也有相当部分铜元,即没有明确纪年文字,也没有详实的文字记载,这就需要通过鉴定来确定其铸造的时间。鉴定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铸造厂局办厂与开铸时间,铸造数量;二是根据其文字及图案风格。如依据甘肃造币厂设厂的历史,可断定甘肃二十文、五十文、壹百文铜元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出自兰州厂。依据史料记载,山西开国纪念币不是民国初年所铸,而应铸于民国七年(1918年)以后。但在中国铜元的铸造中,铸造前朝或多年前的铜元也是有的,笔者曾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见到一份资料,介绍民国初年为市面周转需要,湖北厂曾铸过相当数量的大清铜币,此为民国时期一位银行出纳人员所记述,估计不应有误。   三、铜元的种类与版式的区分   所谓铜元的种类,是从铜元大的归类而言,如光绪元宝、大清铜币、民国铜元或户部造、中央造币厂造、××省造等。所谓铜元的版别,是指一类具有相同铸地、相同币文与币值的铜元,其形制、文字或花饰上有微小的区别,构成不同的版式。也就是说是用不同的钢模,或同一钢模缺损、修版前后所铸。清末民国初期,有些造币厂在钢模热处理上不得法,钢模容易损坏,有的钢模中途缺损或进行修改,反映在铜元上就出现带有裂纹或修饰的铜元(图3-29、3-30)。有些同一种类的铜元,因原模不是同一技师雕刻,或为同一技师雕刻又不同一时期,使铜元出现了不同的版式。如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十文铜元,在相同的式样中就有“高宝”与“低宝”的区别(图3-31、3-32);福建官局造的光绪元宝十文铜元,仅背面龙图周围的云饰,竟可分出几十种版别(图3-33、3-34);吉林省造的光绪元宝十文铜元,由于文字、纹饰、龙图的变化,竟可分出几百种甚至上千种版别(图3-35、3-36),真可谓丰美多姿,为中国灿烂的钱币艺术宝库增添了异彩。   对铜元进行版别区分,是收藏与研究铜元的基本工作,也是提高研究水平和鉴定水平的前提。只有通过对大量相同铜元的版式深入分析,才能掌握该类铜元的特征及韵味,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条件。从对铜元研究的实践中看,不同版式的铜元其价值差异极大,如北洋光绪元宝十文铜元,普通品一般40元左右,而有一种背面为小坐龙(一般称“山东龙”图3-37、3-38),价格可达400元以上,相当普通品的十倍。山东省造的背飞龙光绪元宝十文铜元,背龙左右两侧一般多为“梅花星”或“小圆花星”,价格均在300元左右(图3-39),但有一种背龙两侧为“米字星”(图3-40),存世数量极稀,价均在3万元以上,是普通品价格的一百多倍。   四、确定铜元的级别和价值   铜元只要进入商品市场,确定其珍稀程度与价格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虽然它与学术研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确有很大的实用性。一般来说,决定铜元价格的主要因素是:铜元的存世量加品相加知名度。在品类复杂的铜元中,钱币学家重视的是铜元中的正用品或试样币,特别是存世数量极稀的正用品或样币。如广东光绪元宝五文铜元、广东“丙午”二十文大清铜币、广东民国七年二仙铜元、广东民国五羊铜元、福建官局二十文“大闽关”铜元、安徽光绪元宝中方孔十文铜元、安徽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元、安徽民国九星十文铜元、湖北“丙午”二十文大清铜币、湖北民国开国纪念币五文、五十文、湖南开国纪念币“飞龙”十文铜元、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元、清江丙午中心“淮”二十文大清铜币、江西“辛亥”大汉十文铜元、广西光绪元宝十文铜元、山东光绪元宝背“米字星”十文铜元、山东民国二十文双旗铜元、河南己酉二十文大清铜币部颁大样、民国背“山西”壹枚中华铜币、甘肃民国双旗五十文铜元、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飞龙”、“立龙”铜元、奉天省造光绪元宝中花“立龙”、“坐龙”十文铜元、民国东三省大写“壹分”铜元、民国哈尔滨兵舰壹分铜元、吉林“辛丑”光绪元宝二十个、五十个、一百个铜元、民国袁像共和纪念“大面型”、“小面型”铜元、民国五年中圆孔二分铜元及民国二十五年嘉禾试样分币等。中国革命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行的铜币,由于制数稀少,流通区域狭窄,均已成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文物,如中央苏区一分、五分铜币、川陕苏维埃大二百文、小二百文、五百文铜元、皖西北苏区、皖西北道区二十文、五十文铜元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加盖”铜元等品类已极为珍贵。有些私铸品、代用币、筹码币,虽存世稀少,但仍不为藏家所重视。   铜元在历史上的作用大小,对铜元研究起重要作用。有些铜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广东省造的光绪元宝“每百枚换一圆”背英文纪值ONT-CRNT(一仙)铜元(图3-41),因为它是受西方货币和香港铜仙币影响,最早由广东采用机器制造的,因制作精美、流通便利,后成为各省仿铸的楷模,但其目前存世量大,价格不高。有的铜元由于铸数少,流通区域狭窄,有的甚至能够补充或证明史料记载之不足,也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如哈尔滨兵舰壹分(图3-42)、江西大汉九星十文铜元(图3-43)、吉林辛丑当百铜元(图3-44)和中国革命根据地铜元等。   铜元的存世数量,对铜元定级定价起关键作用。物以稀为贵这是收藏界的常理,也是铜元定级标价的重要尺度,在中国铜元中,凡是存世量不超出十枚的,都应是“大珍”,有的存世量仅三两枚甚至孤品,应属极品铜元。但铜元的稀少与否不是指个别的版式,而是从大类上讲的,大类还应以正用品为主,这应是定级标价的原则。   铜元的知名度高低,对铜元的定级定价起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市场价格影响较大。近十多年来,由于受海外铜元专著和拍卖行的影响,国内铜元精品名品价格飞涨,一枚珍品铜元价格已涨至人民币几万几十万元甚至更高,一般藏家只能望而却步,除此之外,个别的中档铜元,由于制作式样新颖,也渐被藏家青睐,如奉天机器局中方孔十文铜元,由于它是中国传统制钱向铜元过渡时期的产物,引起了许多藏家的追求,价格由前几年的600多元一涨再涨,现在一般约在4.000元以上,品相好的6.000元难求,相反的是中国革命根据地铜币,海外铜元专著一般不录入,拍卖行也少见,国内研究者与收藏者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虽然存世稀少,价格和前几年比涨幅不大。   铜元的品相对铜元的价格有很大影响。中国古钱多采用翻砂铸造,一般品相不佳,收藏者虽也讲究品相,但不十分苛求。铜元绝大多数为机制币,图文细腻,制作精美,常见有底坯平润,字口清晰,边道周正,有的连马齿及边沿都保持完好,一枚品相绝佳的铜元,能让人赏心悦目,能使藏家爱不释手,在与同类铜元的价格上可相差几十倍甚至百倍之多。所以在同类铜元品相不同的情况下,其市场价格悬殊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相好的铜元会有更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对有些人将购入的铜元先用稀释的硫酸除锈或用砂纸、擦锅球擦拭,感到非常痛心。作为明智的收藏者,应尽量保持铜元的原品、原貌、原锈、原包浆。   市场需求直接影响铜元的价格。市场需求虽对定级没有直接关系,却是决定铜元实际交易价的主要因素,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持平或下滑,当供小于求时,价格就会上扬。同时,铜元的价格也受着人们的投资意识的影响,受市场资金流向的波动。近多年由于古钱作伪猖獗,大多收藏者不敢轻易投资,相反铜元作伪的难度大,加之国际钱币拍卖会也多转向机制币,所以铜元价格一直看好,有些品类已拍出不菲的价格。   如1994年在香港的黄文元遗物拍卖会上,安徽光绪元宝中方孔十文铜元以5.800美金成交(约合人民币4.6万元);民国二十五年孙中山像广东一仙铜币,以6.300美金成交(约合人民币5.04万元);1995年香港泰星拍卖会,一枚奉天癸卯红铜元,以1.800美元成交(原估价为30美元,落槌价是估价的60倍外加一成手续费);1996年北京嘉德拍卖会,拍出一枚安徽光绪元宝中方孔十文铜元,估价是6万元人民币;1996年,三枚互异的山东光绪元宝十文背“米字星”铜元,以人民币6万元成交;中国铜元之王四川光绪元宝当三十水龙、飞龙一对外加广西光绪元宝十文铜元共三枚,以150万台币成交(约合人民币50万元)。而到2010年秋香港黄华枢钱币专场,最具代表的铜元当属四川光绪元宝当三十红铜飞龙,以306.36万元成交,打破了近几十年来中国铜元没有过百万元的单枚记录。2011年春,北京华夏国拍铜元专场:“直”字二文大清铜币,成交价50.4万元;广东五羊铜币成交价30.24万元。2011年上海崇源拍卖:清代度支部造币总厂“铜币一文”试铸样币,背龙图,未发行,存世罕见,以27万元落槌;清代河南省光绪元宝当制钱十文黄铜试铸样币,镜面效果,美国新泽西州造币厂试铸,罕见,完全未使用,以20.7万元成交;清代“奉天造当百”筹码铜币,巧克力包装,保存完好,近未使用至完全未使用,伍德华旧藏,以11.05万元成交;清代宣统三年二十文铜质样币,诺曼亚格斯旧藏,最终以34.05万元成交;民国元年袁世凯像共和纪念十文样币,小面像版,打制清晰,巧克力包浆,以20.7万元成交。2012年北京嘉德春拍:“江南试造当十制钱一统万年”机制方孔钱,以22万元成交。拍卖价及市场交易价一再创新高,拍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价钱,快速刷新了人们对中国铜元的一贯思维。   确定铜元的级别和价格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目前书本上的定级标价方式比较多,有直接标级、有以星为级、还有国际R级等形式,均按钱币存世数量由低向高或由普到珍的顺序标示。有的定价则是直接标定人民币价,少则一元钱,多则千、万或无定价。为了能使读者直观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笔者将自己的评定方式、人民币参考市价(注:《中国机制铜币》一书)与目前各类评定方式归纳为一个简表,可作为确定铜元等级、价值的参照物(见表格图)。   金属硬币存世量珍稀等级互参表:   说明:   一、此表是笔者按中国铜元的存世数量,把目前国际、国内诸多评级方法归纳在一起,供收藏与研究者参照。   二、本表按金属硬币的存世数量定级。但是一枚铜元品相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其价值,所以根据实物品相可分为美、上、中、下四等,其等级划分是:   美品:正背面文字、图案清晰,地张光洁,没有流通,没有磨损痕迹;   上品:正背面文字、图案清晰,没有流通或流通时间不长,基本没有磨损痕迹;   中品:正背面文字、图案较清楚,个别地方有磨损;   下品:个别地方磨损严重,个别地方文字、图案不清楚,一般没有收藏价值。   三、影响铜元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其存世量的多少和品相的优劣,还主要根据制造年代、用途、历史作用以及工艺等来决定,一般来说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看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一般来说应以正用币为主,价格最高;   2、试铸币、呈样币一般存世稀少,在与正用币存世相同的情况下,价格略低;   3、无面值币(章)、筹码币、代用币等,虽存世稀少,定级较高,但因为是非正式流通货币,价格应低;   4、错版币铜元中的汉文、满文、英文错误,凡属国家发行的正用币,价格应高,民私、洋私价格应低。错版阴阳文、偏打、重打属铸币过程中之误,虽存世稀少,价格应略低,合背、合面或有意加记号等,属人为戏铸,价格应较低;   5、中国革命根据地的铸币,因当时铸数少,流通区域狭窄,在钱币界未引起人们重视,更因为他是中国革命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价格应高;   6、本表以上品铜元为标准标定人民币价。   五、收藏与研究中国铜元的目的意义   中国铜元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形体虽小,但涉及面很广,它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近代财政经济状况。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经济史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一门“小中见大”不可忽视的学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它,不仅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力求有更多的新品问世。努力发现和发掘中国铜元中的名贵品类,不断丰富钱币艺术宝库,这决不是单纯的为了争奇斗富,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爱好,这是对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的贡献,也是进行钱币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铜元从发行到现在,虽仅百年的时间,但由于战乱及后来的回收处理,现存实物已不多见,部分稀品、珍品存世已寥寥无几。因此,不断探索发掘新品类,是每个钱币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在研究中还要善于“以币证史,以史论币”,把钱币研究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和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因此,在研究铜元中,一定要跳出所谓“玩钱”的圈子,结合近代中国人民遭受半封建半殖民地压迫剥削的苦难史,充分认识今天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铜元在中国发行、流通,前后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它在中国货币长河中仅为十分短暂的一瞬间,但是其品类繁多,形制复杂,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其中有许多问题至今仍有待钱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有许多品类需进一步去发掘,希望有更多爱好者加入这一行列,希望有更多的问题得到解决,希望有更多的新品问世!   笔者在多年的钱币研究中,特别偏爱中国铜元,现将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呈献给同好们,望能在中国铜元研究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中疏漏、讹误之处,还望诸位先辈们、同好们不吝赐教! 本文所用图片,除本人藏品外,多采自周沁园&李文平先生编著的《中国机制铜元目录》、段洪刚先生编著的《中国铜元谱》。提供图片的还有:何代水、朱复圭、李建清、施诚一、郑仁杰、张洪宝、刘继武、牧云秋、钱炳荣、王伟、三顾茅庐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评论加载中...
loading...
 |  |  |  |  |  |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洲国纸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