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波莱罗舞曲 卡拉扬扬的学生写的是什么

如何初步欣赏古典音乐?或者说能够初步入门,涉足这个领域?
比如怎样选择音乐家和作品,积累对音乐美学的一些常识等。
按投票排序
简单说,欣赏古典音乐与欣赏爵士乐的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从泛听到精听。所谓泛听,很好理解,在你做家务,看杂志,上网等等的同时随便放上一盘莫扎特或是巴赫的选集就可以。这种所谓的选集太容易从网上找到或是买到了,比如EMI出过的莫扎特系列、Decca的极致系列,DG的111周年纪念系列,等等。我以莫扎特或巴赫来举例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么容易理解,是因为往往会让你感到舒服,这个“舒服”的定义是不会影响你正在做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只要不选择交响,不选择歌剧(选段除外)就可以,因为那些需要你正襟危坐,腾出一整块时间来听。泛听的目的是,当你听到旋律悦耳的,使你觉得特别“舒服”的音乐时,记下它们,记下作曲家与曲目名称,这是培养乐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你大可做个测试,下一次听到这个熟悉的曲目时,看你能不能很快反应出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名字又是什么。下一步是精听,在精听之前,你需要对一些最基本的乐理常识,古典乐的各个曲式有所了解,推荐你看一套视频教程,耶鲁大学的开放课程系列中的“聆听音乐”[1],其配套的CD[2],相信在你看过之后会领悟到很多东西。你也可以选择读一些书,有关西方音乐历史的书,明晰各个时期的古典音乐的特征,对应时期的代表作曲家及他们的作品就可以了。精听,你可以考虑从不同作曲家入手,也可以考虑按不同时期来听。精听与泛听的唯一区别就是音乐不再充当你做家务,看杂志,上网时的背景。你可以花一整块时间从头到尾听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也可以琢磨一下莫扎特如何靠谱写《费加罗的婚礼》来讲述博马舍的这出喜剧。总归,选择你感兴趣的就好。最后,在古典音乐面前,人人都是菜鸟。写得不够详尽,希望会对你有帮助。[1] [2]
谢邀。初步欣赏很容易实行,只要网上搜一搜名家名录,然后照着上面的单子来随意找一些,在休闲的时段播放,碰到了喜欢的风格就从这个突破口开始一步一步拓宽音乐视野。有的时候境由心生,不过周围环境和近况对心情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吧,作为一个变量也应该考虑在内。不过既然有了这个问题,大概还会希望能通过欣赏带来的兴趣走入严密细致又富有生动表现力的音乐世界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吧,下面主要提供一些资源和介绍。作为一个从学院派走到野路子实战派的的人类,徘徊在古典音乐为主的各种音乐氛围之中,一路走来,就像下棋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听老师的谆谆教诲,学习各种理论以及东拉西扯。到后来,逐渐开始把信任交给了自己,把追求最令自己满意的棋当成了主要任务,秉持着不在静中参妙理纵然颖悟也虚浮这样的想法。虽说不是忽略了探讨,不过因为很多道理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直到整体把握的缘故,探讨逐渐被放到了次席的位置也是不争的事实吧。音乐给了我们寻求一种纯粹的愉悦的机会。宗教人士甚至还会拿音乐作为证明上帝存在的论据,因为他们认为音乐给了他们超脱所谓俗世的感觉。围棋国手常昊九段有一句很好的话,说的是:“理想也是一种欲望。”这句话是常昊在应氏杯比赛前一门心思只研究棋,彷佛回到童年非常忘我的状态时研究并取得冠军之后说的。好些高人不是崇尚淡泊名利吗,依我看就是一心耕耘的意思,计划是必须的,可是成效并不是能够保证的,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反思消化,简单明快。换句话说,想逐步提高古典音乐的想法是好的,不过逐步不逐步,甚至说提高不提高,都可以不用去关心。挑各种古典音乐专辑,喜欢听什么就听什么,不喜欢就先搁下。有空顺便学学乐理,比如听听耶鲁的公开课“聆听音乐”,不过对待乐理这东西的时候,初学者还是应该拿出学院派的精神。有句话叫先与古人和,再与古人分。既要有不满足的更高追求,又要有一颗懂得心满意足的心,算是一种平衡吧。古典音乐之于流行音乐就好像文言文之于白话文一样。高畑勋有一部动画叫做《大提琴手高术》, 给个链接:有时间的同学一定一定要看看,高畑老师对古典有很独到深湛的理解,一篇动画胜过万语千言。我以为用这个当开头作为初学者了解古典的敲门砖可能更加生动一些。还有一部比较强烈的推崇自然风格的钢琴动画,叫做《钢琴之森》,也顺便推荐一下吧。 如果是有时间有兴致看系列动画的话,交响情人梦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恩。ted 上有不少关于古典音乐的视频,非常的好 ,比如说Benjamin Zander on music and passion ,地址是。另外有一篇 叫做 音乐是良药 ,地址是。 另外推荐音乐家的自传,各种自传,比如巴伦博伊姆的《生活在音乐中》郎朗《千里之行 我的故事》等等等等,有很多人喜欢对音乐家下定论,在我而言我是更愿意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事物的。我以为形成了定论,理解的深度也很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同时强烈推荐《游艺黑白》给进行了一定学习的同学,以及《我爱巴赫》《练琴的艺术》等给偏爱钢琴的同学。在看上述视频和书籍的同时,相信各位同学就会有听某些书中提到的音乐的意愿,这可能比直接推荐音乐要来得好。(喜欢数学的,可以试图从傅里叶解析的入口出发,分析分析……)有部电影叫做《the experiment》,可能能提供别的角度帮助理解规则……规则这个东西,常常充当的是一个领域的入门语言的一种作用,不同的规则实质上是不同的引导思维,规范思维(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限制)的较为硬性的方式,柔性的看待规则,是能够窥探到规则的内涵的。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建筑是极为影响音乐的演变的呢?推荐一个
David Byrne: How architecture helped music evolve :任何娱乐都是为了迎合一定的心理需求,不同的人经历不同,心路历程不同,心理需求是不同的。换句话说,流行还是古典并不能说有什么高下之分,就像文言文并不比白话文高贵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简约一些,丰富一些。以前的时代里,因为音乐也好文学也好都是给有钱有闲的人服务的,所以与高贵挂了钩。大家可以看看《国王的演讲》,多少也算是形象表达了我想表达的东西吧。到了现代,既然古典音乐是想听就能听,想学习乐理知识就能学习的,所以没有必要自己给自己设置类似于装模作样之类的心理门槛。顺便推荐一个ted 演讲,内向性格的力量对于要细致研究古典音乐的同学,自己必须会一门乐器,亲自感受音乐一步一步从自己心里通过乐器逐步丰满充实起来的感觉,自己弹奏,对比各种钢琴家的版本认识自己的不足。拿钢琴来说,大概要走《汤姆森》《拜厄》《哈农》《车尔尼599》《初级奏鸣曲集》《车尔尼849》中间穿插各种钢琴曲集顺便练习这样的路吧。这样的路,刚开始弹的曲子听别人弹可能很无聊,但是自己能通过练习弹出来同时就能获得成就感和一步一步提高的音乐感,感受到曲子的内涵。其实是很好很好的。当然,找个程度不错的老师来指导,事半功倍。否则对不同音乐家的认识或者对于不同时期的同一音乐家的认识是达不到水准的。不过说到练习乐器,就相当需要时间和意愿了。说到现在,我的意图大约早就暴露了,没错,这次我是本着认为对于每个想学习古典音乐的人来说只要能入门就会发现自己下一步方向这样的想法进行推荐的,本着为大家提供多角度的素材和各种信息的目的。最后,我想可能有必要借用乔帮主的经典名言说一下, you can't connect the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希望能够帮到忙。
顶楼的几个朋友的推荐都非常好, 中肯而实用. 他们都是很有这方面素养的人了. 但需要弄清楚的是, 按这种方法下来培养的是古典音乐的知识背景, 而不是真正的爱好.爱好是"培养"不来的. 这个和你玩不玩乐器或者懂多少乐理不一定有什么关系. 对一样事物的了解有助于培养你对它的喜好, 但并不是一个充分或者必要的条件. 例如一个成天做沙发上看英超的球迷或许从来没踢过几场像样的比赛, 但他确确实实爱看球. 听音乐也这样. 我身边擅长古典乐器的人不一定明显表现出了对古典乐的喜欢, 而我认识的最会欣赏交响乐的家伙是一个学生物玩模型和探险考察的geek.所以真相就是, 如果你现在就爱听某些古典音乐, 你就已经有这个爱好, 不需要培养; 你现在不爱听而非要让自己喜欢上它, 这个过程可能相当漫长. 或许你有类似体验, 小学初中语文老师都会开一个经典名著的书单, 你拿着它就想: "妈呀, &战争与和平&, &红与黑&, &傲慢与偏见&, 都是些什么无聊玩意, 还不如哈利波特与赫敏呢..." 但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当你偶然与这些名著再次相遇的时候, 你可能会发现他们或许优美, 或许深刻, 或许启发. 而这种欣赏力是你通过各方面的阅历培养起来的. 这个时间或长或短, 因不同人的资质和经历而异.
所以基于这点, 你作为入门者必须要心安理得的明白, 古典音乐听起来有时很枯燥无聊是很正常的.兴趣爱好难以短期突击培养, 但知识背景确实可以扎扎实实的筑建, 它对培养爱好有帮助, 而且在人际交往公关应酬等方面经常有谈论或者欣赏古典音乐的需要. 主要方法就参见顶楼的那几个回答了. 另外基于个人经验补充几点吧.1. 从你喜欢的乐器入手. 常见的乐器除了萨克斯风以外基本都有古典曲目.2. 从技巧性强的曲子入手. 我有个朋友学了一点民谣吉他, 结果把他引入古典世界的是几首较高难度的古典吉他独奏曲.
崇拜技巧比欣赏音乐来得容易.3. 巴赫和莫扎特当然是正统古典音乐的无上之选, 但浪漫时期以后的小品也经常旋律优美耳熟能详.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欢快悦耳, 也是入门推荐.4. 从被人改编的曲子入手, 例如野蜂飞舞或者帕格尼尼随想曲之流, 这些往往同时具备了高技巧和出镜率高的特点.5. 看几部古典音乐的电影吧, 莫扎特传, 钢琴家, 红色小提琴. 豆瓣里也有豆列专门列出了这类电影的.
补充一个观点。古典音乐欣赏还是要稍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开始就直接选择艰深的大作品,非但不能从中得到享受,反而容易反感,对以后听其他作品造成心理障碍。就像没喝酒的人上来就干半斤茅台,对于他不是享受而是受罪。从啤酒、红酒一点点深入,有了酒量才能品出酒味。 具体到作品,器乐曲确实是个好选择:比如肖邦的夜曲,浪漫派的很多提琴曲、钢琴曲,古典时期的重奏曲。他们旋律优美、编配精致、篇幅适中,非常符合大众口味。管弦乐方面,可以先从圆舞曲、进行曲、歌剧选曲开始:有固定节奏、追求旋律的乐曲总是比较容易接受。 一定要避免那些虽然名头很响同时大篇幅、大散板的大作品。对于普通人,能跟着旋律哼哼,能跟着节奏打拍子,才是愉悦的欣赏,才能有继续欣赏的兴趣。
恩,我想说,任何非源自内心想法的目的性
行为都不会带给人享受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为了考试背书,考完试书里说的什么也就忘光了。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哪天有段旋律让你念念不忘,就想办法知道那是谁写的什么曲子,继而通过这一个点去慢慢了解与之类似的风格的东西。我觉得这样去欣赏音乐应该是最愉快的过程了吧,当然这不只局限于古典音乐。
另外,我坚决反对一切列清单的做法。在一些人看来是好的东西不一定在另一些人那里也是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的Top××,所以没必要去理会那些 “想了解古典音乐,就先去把这些听听” 这类的言论。还是建议你跟从自己的心,发现喜欢的就不放过,慢慢得你也会积累起你自己对古典音乐的认知。
条条大路通罗马,愿你早日找到你喜欢的风格,体验音乐带给你的、属于你独有的美好。
曾经在百度网盘上看到一个古典乐分享,大概有两个多t,什么概念呢,我粗略估算了下,如果我每三天听完一张专辑,2个多t要得听到90岁。。然后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人生苦短,我该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内欣赏完人类艺术的结晶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也为我欣赏古典乐定下了基调,只听最优秀的和最有名的,有兴趣再往下听,因为这些作品能够经过长期的选择而有不错的口碑,一定是有原因的好像扯远了,下面进入正题可以先从了解古典音乐发展史开始,梳理下发展史,然后你会知道会有几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对应哪个哪个著名的音乐家。举个例子,巴洛克时期 代表有巴赫 维瓦尔弟 亨德尔。好的,你再搜搜巴赫有哪些著名作品 哦 有弥撒 哥德堡 维瓦尔弟有四季。好的,你再把这些作品找来听吧。听这些作品的时候别忘了了解了解作品相关的背景 知识 ,这里面门道多了去了,而这是帮助你快速入门的好办法当你听完这些神作就估计要很长时间了 相信期间你一定有了横向比较,更喜欢谁一定也有了想法 这时候你就可以纵向了解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了 比如说如果你喜欢莫扎特 你可以读他的自传 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了解他各个时期的作品及特点 当然还是建议你从有名点的开始。看到有些大神回答耶鲁大学的公开课 聆听音乐,我找来看了下,很好,很系统,但是我觉得不适合做入门,因为后面的课程介绍的知识过于专业了,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点枯燥,很容易打消积极性
如果只是想放松自己获得快乐的话,随便搞一箱碟去听就好了。像我这种听了几十遍都记不住作者和名字的人来说,也觉得挺开心。
补充在最前面:以下我的浅薄建议,是针对“菜鸟如何欣赏古典音乐”这一命题,并非“培养一个人听古典音乐的爱好”以下方法的出处也并不是所谓名门正道,都是我的父母、爷爷、一些比较豁达且热爱文艺的长辈所教导我的(自己感觉还是非常的好用哦)。我的理论是,无论在“会听”之后 你爱上古典音乐也好 亦或是只是懂它并没有为它痴迷也罢,都没关系,首先掌握一个能明白它的方法,而不去臆断猜测才是对其存在的一种尊重。^ ^
不说那些矫情的了。就几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首先古典音乐,没有词,抽象却直接的从旋律来感受其气场、氛围、画面、情感。你需要先知道你听的是什么。我的意思是:你要知道这是XX时代,XX国家的XXX,以一个XXX的身份在XXX的环境下,谱写了这表达XXXXX的乐章。请你先做点功课,搜索一下音乐背景把以上XX填上字。不要相信“直接听去感受”这种事,因为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你的感受力、悟性、欣赏水平、成长经历、阅历等等。对于初学者,在倔强的去表达自我感知认识之前,最好先尽量的尊重原著,尊重作者的感受,知晓之后再去扩展、融合自己的思考,这样比较妥帖。2.了解了你要听的某一曲的背景知识,找一个优秀的乐团(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等等)演奏的版本,完整的听一遍。听的时候,尽量让自己置身与作者的境遇中(需要很高的YY功力!),你可以借助画面、历史故事等等。如若实在找不到、不了解相关信息,就先放空自己,或者另外找一首比较容易了解背景的音乐。3.纵观全貌之后,你可以借由重复欣赏来抓住不同层次的感受,例如某些乐章带给你的画面感(壮阔的?温馨的?安逸田径的?)、色彩感(金黄的?暗红的?漆黑一片毫无光辉的?)、情绪(温暖?悲痛?凄凉?)、以至作者的风格(中规中矩?花哨?善于体现力度?细腻?)。与你的背景知识联系并思考,尽量的准确解读作者的描绘。4.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了。我觉得这是所谓抛开硬件(音箱设备等等)而言的 可谓欣赏的准确方法。就是当你前三部都觉得OK之后,就可以去寻找各种风格的名家指挥,聆听他们带领的乐团来演绎这一曲,听他们演绎的区别。你会发现很多完美的\放肆的\深刻而庄严的音乐语言来描绘同样一部作品,在他们具有个性的诠释中,让你的感受和理解与他们的进行碰撞、接纳、融合、理解,最后选择最让你震撼的(或者说让你的感受升华)。我觉得这就是欣赏。5.不要觉得古典音乐听的多就是厉害。盲目的听并没有多大意义。真正能读懂和欣赏一部你喜爱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它甚至可以提供给你崭新的思路,和一个更加豁达的心态。6.硬件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这也是客观的,不过我只想谈论欣赏的方法: )
非常推荐耶鲁大学公开课,聆听音乐
第一次答题,小紧张。我想每个用心欣赏古典音乐的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道路,然后到达一层又一层的境界。作为一个初窥门径的爱好者,我来写写自己的经历,同时列出一些曲目,希望对题主能有帮助。我虽然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小提琴,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古典音乐并没有什么热爱。当时听音乐,纯粹是为了能够把琴拉得更好,讨好父母老师,所以听的都是一些技巧上力所能及的小提琴曲,比如莫扎特的《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维瓦尔迪的各类小提琴协奏曲(比如《四季》),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之类。后来进入了乐队,慢慢感受到了合奏的神奇,可是依然对古典音乐并无太大的好感,因为觉得大多数音乐,即使是享誉盛名的那些,并不好听。喜欢的只是华丽的、戏剧性的曲目,比如舒伯特的《未完成》,贝多芬的《田园》,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即使后来接触钢琴,这种心态也未曾改变,只是增加了一些钢琴曲目而已,像是拉赫《第2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1钢琴协奏曲》等等。这种偏激的审美持续到初三。肖斯塔科维奇让我看到了新世界的亮光。当时音乐老师选了他的《第8号弦乐四重奏》让我们去参加比赛,一开始我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这样一首又难又不好听的曲子。比赛之前主办方安排了几场巡演算是热身,其中有一场是在当地的一间教堂,光线灰暗,我们照常演奏着。当第四乐章起始的那三声和弦响彻教堂的时候,我突然感受到了心灵一震,像被敲击开了一条裂缝。这首曲子的绝望、抗争、恐惧、最后的挣扎、再至死亡,感觉是自己经历了一遍。写激动了,上点细节。这是第四乐章的起始,想象一下在极度安静时候的三下重击。这是全曲的最后,整体是死寂的氛围。红框的那短短三个小节,从弱变强再变弱,像是挣扎被平息。绿框的结尾,从有一个轻轻的试图不和谐的音符,淡淡地变入最后空洞的和弦,自己想像代表了什么吧。演奏完后很久掌声才响起,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希望有掌声——曲终之后的寂静也是音乐的一部分。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了好的音乐并不需要悦耳这一属性,也体会到了音乐带来的无可比拟的体验。我开始听很多的肖斯塔科维奇,更加极端的《第15号弦乐四重奏》,自叙式的《第10交响曲》,怪异又悲剧的《第2大提琴协奏曲》。也正是这些曲子,帮我渡过了之后生活中几段黑暗的时光。自此,我开始欣赏一些以前无法理解的作品,贝五,贝九,Stravinsky《春之祭》《火鸟》,拉赫《第3钢琴协奏曲》,马勒《第2交响曲》,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Prokofiev《第2钢琴协奏曲》《第3钢琴协奏曲》。欣赏这些音乐是因为我能从中体验别人谱写的故事和世界。后来我拿起指挥棒,需要研究各声部之间的和声和对立、各种节奏之间的交织,越来越有兴趣。于是开始听莫扎特(《第41交响曲》,《第23钢琴协奏曲》等等),马勒的所有交响曲,Holst的《Planets》,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德沃夏克《新世界》,埃尔加的《Enigma
Variation》,当然还有贝多芬的所有交响曲。继续上图。这个是莫扎特《第41交响曲》的片断,红黄绿蓝紫五条不同的旋律同时进行。听到这段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感慨竟然能够有这样的音乐,这么天才的作曲家。当然也有简单粗暴的大合奏。这种变来变去的音乐“材质”让我相当着迷。再之后,我就开始往两个分支上发展。一方面我会听一些现代的古典音乐比如John
Cage, Steve Reich, 谭盾等等,并不能听懂也不觉得很好听,只是觉得他们的想法很有趣。另一方面,我能开始理解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怀。这个说法很玄,但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比如我慢慢感受到了贝九的“All
men shall be brothers”,马勒《第2交响曲》的生死之问,柴可夫斯基《第6交响曲》从内而外流淌的悲哀。而且我也发现,不同的时候听,能听出不同的感受,有时浓有时淡;也能听出以前没有感受过的惊喜,比如某个声部的小细节。此外,我也开始慢慢拓宽自己的视野,听一些以前从没接触过的作品,比如《Rhapsody
in Blue》,Borodin的交响曲,即使不得其意,但也能安然尝试去欣赏。完成任务 - 纯好听 - 体验作曲家的世界 - 谱曲的手法 - 思想,这就是我欣赏古典音乐的大致历程吧。我觉得往上应该还有好几层境界,不过具体是什么现在无从得知。最后,希望我的经历能够提供一些借鉴,也希望大家都能有让自己沉浸的音乐体验。
类似问题太多了。。对于这个问题,我采取搬运态度,,这是原帖。1.首先,自己先要搞清楚哪些音乐是古典音乐,哪些音乐不是古典音乐。如果你搞不清楚古典音乐的范畴,因为听了轻音乐、新世纪音乐、中国古曲与民乐、日本和风音乐等等而误入此地的,很遗憾,你搞错古典音乐的含义了,以下论述对您无效,可以点右上角的叉叉了 2.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听古典音乐,因为真心喜欢?因为想要在他人面前装13?还是因为自己自己所学的专业需要?如果是真心喜欢,那么请继续看贴,如果是想要在他人面前装13,这不属于本贴的讨论范畴,不过我有一套用古典音乐装13的策略,我们可以私下讨论,如果是因为所学的专业需要,很遗憾,这吧里大部分人都是理工科专业出身,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和业余时间来钻研,满足不了您的需求 3.如果是自己的兴趣所至,那么在继续之前,还应该弄清楚一些问题,你想要让自己的欣赏水准到达一个什么程度?是听一些小清新的通俗作品就够了,还是想要达到能够欣赏大规模的音乐文献中核心作品的程度?如果是前者,那么你可以去小镇和县城的D版音像店里找几张地摊货,上面有一些短小的通俗作品或大作品的选段,抱回家听就可以了,入门什么的对你真的不重要。还有,你听古典音乐是为了在轻松闲适或者写作业时当BGM听,还是想要达到为了一部作品聚精会神的认真欣赏甚至花几百元钱到国家大剧院听一个著名乐团的音乐会的程度?如果是前者,那么此贴对你没什么大的价值 4.要听音乐,就要找资源。建议使用电驴来寻找自己想要的古典音乐资源,强烈不建议用百度等网站的MP3搜索等来找音乐,它们更适合搜流行音乐和轻音乐,而不是古典音乐。你用这些网址搜出来的音乐基本都只能有一些小品或者一部大作品的某个乐章。如果你实在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作品,那就来吧里做一次伸手党吧,会有好心人提供给你资源的 5.一部稍有名气的古典音乐作品,都会有好多指挥家、演奏家、室内乐团等的指挥录音。新人不要对版本过于计较和比较,那个是一定欣赏水平后才能达到的阶段。暂时先找那种最通俗,名气最大的版本,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你完全可以找卡拉扬在60年代DG的录音,这对第一次听贝交全集的人足够了。 6.如果是刚接触古典音乐的新小白,建议不要去买CD,先做一个无耻的下载党和伸手党好了。如果你想买那些国内引进版的CD,那么用不了一年,你就会发现这是在浪费自己的钱,即使它们都很廉价,买引进版的CD真的还不如到网上下载那些进口的原版CD抓出来无损文件有意义;如果你想买进口的原版CD,还是跟上一条一样,你现在还达不到版本比较的程度,花大价钱买原版CD,你觉得有把握找到有价值收下来的版本吗? 7.个人观点,新人应该先对从巴洛克后期开始到20世纪初的音乐发展阶段有个大体上的概念(即eternalgrrr所谓的大俗时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作曲家,应该能知道他大概生活在哪个时期,创作上属于什么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些音乐大体上听起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可以先找一些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作品的段落听一听,你会发现巴赫的音乐和德彪西的音乐听起来是如此的不同,你也会模糊的感觉到贝多芬早期的音乐与晚期的音乐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即使它们是一个人写出来的 8.对于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即XXN重奏这种东西)、奏鸣曲这种东西所要说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器乐作品中的核心文献。我建议还是从海顿后期、莫扎特中后期和贝多芬的此类作品开始着手,而且不要只听两三部,要尽可能多涉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首先这几个人的知名作品资源本来就很好找,另外,此三人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因此此类作品的乐章安排,每个乐章的曲式结构都比较符合定义上的规范,曲式上也比较简单,容易辨别,并且这些音乐听起来容易入耳,还有这几人本来就是历史地位很重要的作曲家,听他们来入门既不吃亏,也够层次,没几个人敢嘲笑你听的这几位作曲家。通过听他们的相应作品,你会从知道,到了解,建立起这类大型作品的乐章曲式,以及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回旋奏鸣曲等古典音乐中经常使用的曲式的概念以及简单情况下的判别,还有这些曲式喜欢在什么时候运用。你会发现,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的几率相当之高,而几乎没有哪部作品会把第一乐章写成回旋曲式,而变奏曲一般在慢板乐章和末乐章出现的几率较高,但是也有用在第一乐章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也都在第一乐章用过等等。另外,对于奏鸣曲式这种曲式,如果你没接触过相应的乐理知识,那么你只需要知道他有呈示部(其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或主题群的呈现以及经过句和结束句),展开部(一个戏剧性的段落,通常(但不是必须,比如莫扎特的很多协奏曲)使用主题的动机进行变化和发展)和再现部,有的会有序奏和尾声,这几大块就行了。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了解这种曲式的极佳的入门乐章。至于更详细的调性的对比、回归以及展开部中在远关系调的模进等等诸如这类的东西,若你没有乐理知识,则不需要掌握也不可能掌握,对于你来说,这些无关大局 9.在经过上面的过程后,建议开始欣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和浪漫主义早期的作品,一些同样的词语,比如协奏曲和奏鸣曲,在巴洛克时期的概念含义和后来是有差别的,因为前面那条里的很多东西,是在巴洛克之后才形成的,另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会有一些其它的概念需要慢慢进行积累;而对于浪漫主义之后的大型作品,首先曲式上更自由,并且也复杂得多,并且出现了交响诗等新兴的作品形式,标题音乐也多了起来。我相信,如果你经历过之前那个过程,现在对于新的概念可以一点点积累,这个只要你有兴趣,问题就不大 10.音乐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音乐就是音乐,它不是其它艺术形式的附属品,更不是像电影、动画、游戏中BGM的那种是用来烘托气氛的附庸的存在。诚然某些音乐(尤其是浪漫主义音乐)是从文学、传说、绘画的题材中派生出来的,但不必拘泥于这些非音乐的东西。我们会看到一些音乐有标题,是标题音乐,但是要注意,某些音乐的标题是作曲家自己起的,它们可以归入标题音乐,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音乐的所谓标题实际上并不是作曲家本人叫的,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冠上了的一种“俗称”,即使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很多作曲家本人也强调过,这只是一种提示作用,不是用音乐来描绘这些东西,这可是作曲家留下的本意。从总体说来,古典音乐中,器乐作品,非标题音乐还是要远多于标题音乐的,因此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应该有这种欣赏音乐本身的角度和态度,可以进行联想,但不是必须要这样 11.对于新人,建议先远离各种先锋乐派,你只需要有这个概念,知道后来音乐有这样的发展阶段即可。如果你特别有兴趣或者对它们很有鉴赏的天赋,那么你尽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小白不要听信4'33"广挽等推荐①,因为那是逗你玩的,至于这些都是什么音乐,网上搜一下便知 12.对于巴洛克之前的音乐,除非特别有兴趣,否则不需要过多关注,吧里有“古乐党”,可以专门和他们学习 13.我建议新人从德奥作曲家的音乐入门(但不包括维也纳写圆舞曲的那个家族),本人不提倡从斯拉夫音乐和意大利歌剧入门。我确实不喜欢斯拉夫音乐和意大利歌剧,但在这里,我不是在这里黑它们,我只是觉得,作为新接触古典音乐的人,有必要让他们在他们能够适合进行入门的范围内,寻找一个尽可能比较正确的入门方向。诚然:“德奥中心论”荒谬。尽管德奥音乐的确在距离我们相对较近的一段时间内在欧洲成为了主流,尽管德奥音乐有着其它音乐难以比拟严谨结构和复杂织体,但绝不能就此认为德奥音乐就是欧洲古典音乐几百年来发展变化的核心和代表。事实上,在卷帙浩繁的英国、意大利、法国音乐面前,以数量和年资而论德奥音乐充其量只是个学生。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英法意N多神级作曲家如邓斯泰布尔,塔利斯,若斯堪,杜费,奥克岗,拉絮斯,帕莱斯特里纳,杰苏阿尔多等将复调音乐带入第一个高峰的时候,德奥音乐的土地上还是一片荒芜。在巴洛克早-中期以佛罗伦萨、那不勒斯为中心的意大利歌剧以摧枯拉朽之势统治全欧洲,而在英国本土也有以H.PURCELL为首的英语歌剧独撑一面的时候,正统德奥风格的源头-北德管风琴音乐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看上去年资稍浅的斯拉夫音乐,在其长期的发展的过程中也将自身的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欧的作曲理论不断融汇,形成了斯拉夫音乐的独特风格并从浪漫主义中期开始逐渐和德奥音乐分庭抗礼。所以,一名理性而有一定层次的古典乐迷,理应该做到兼收并蓄,在全方位把握西方音乐史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侧重。② 但是,上述这些音乐对于新入门者来说,并不合适,这些是很多听了好多年古典音乐的人都没接触过的东西,而且资源和相关的资料也比较难以寻找。并且:“我不赞成‘德奥中心论’,但我赞成‘德奥新手正门论’。我想,讨论入门的时候,先找对门;而‘中心’,那肯定不是在‘新小白’层次建立的观念。所谓新小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会花一些时间,但不会太多;会有一些热情,但不会太高。我这里提出一个观点,‘新人小白’就是随便听听的,无论他表现出的态度有多么积极与迫切。那是因为,内在缺乏实质的能够持久的动力。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因为一个‘天皇巨星’玩票的影响而想去找个原版演绎的小白,因为一个大片而想去找个原声的小白。他可以号称听了5年10年萧邦,却从来没听过其叙事曲,他要的古典音乐就是能够迅速找到**(原文如此),快速消费的东西,这就是入错门的恶果。所谓‘黑’也就是一种夸张的讲法,只是一些‘门’对新手危险性更大,最终真的把他们变成了随便听听。古吧没人轻视萧邦,我相信多数老人都有过花大量时间听萧邦的时代,区别只是现在依旧还是已过去。古典音乐之美,很大一部分在于反复挖掘和酝酿。能在反复聆听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这样的入门,是真正美好的,也是幸运的。”③还有:“肖邦老柴很多流行的作品又有很暧昧的成分,当人们提起伟大的波兰作曲家,或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时。新人会因暧昧而对伟大产生错误的印象,进而对古典音乐产生错误的印象。就某些恶心的文艺青年而言他们对肖邦老柴的印象也很糟糕,第一首夜曲完爆其他作品,六月船歌完爆悲怆。。。”④ 确实,不能给新人造成古典音乐=德奥音乐的错误印象,但是,我个人觉得天朝的大环境是在给新人造成古典音乐=斯拉夫音乐或者歌剧=意大利歌剧的更错误的印象,对于真正想要入门听古典音乐的新人来说,我觉得有必要纠正这种倾向。最后,附上一些比较著名的作曲家维瓦尔第,J.S.巴赫,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柏辽兹,圣桑,弗兰克,弗雷,比才,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拉赫玛尼诺夫,肖邦,李斯特,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埃尔加,戴留斯,德彪西,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欣德米特,等等等…… 等等等…… 等等等……
这个,基本上是修行+天赋,其实欣赏的天赋每个人都有,就是音乐家有音乐家自己的性格和风格,听众基本上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听的话当然没什么规矩和技巧的,先拿个小破电脑,下载了慢慢放就行了。古典音乐跟流行不一样,要求的集中度非常高集中时间非常长,但是一开始听大可不必太认真,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就像王维柳永和李白一样的,你小时候学诗一开始懂个屁美感啊不是?都是老师逼着背下来的,等你几百首唐诗在肚子里了你自然就知道哪些诗是上品了吧?音乐也是这样,最好有个人逼着你听,一开始养成习惯很重要,虽然音乐的魅力很大,我基本上在路上不会去听的,因为多次实验发现路上听古典,尽管环境噪声很大,但是还是很容易入境的,脸色会有各种花痴的表情变化,所以古典还是一个人窝着听会比较不奇怪~至于顺序有好几种lz自己选选,可以从人听起,比方说我喜欢老贝,先去下个vc上下那种大合集,大合集的质量一般都不好不坏,听了觉得对什么有感觉了就去下那种经典的版本,比方说老贝的第九号交响,伯恩斯坦卡拉扬都有指挥过不少次吧,还有阿巴多克莱伯啦啦啦啦啦啦之类很多很多名指挥家指挥过的不同版本,建议去找一个反反复复听,听惯了一个人的版本往往会受不了别人的版本。那这一首算是精了。还可以从不同的乐曲类型开始听,交响四重奏独奏协奏啦啦啦,这个看你喜欢了,我讨厌独奏喜欢交响和四重奏,还是按人来,比方说你顺着老贝把九个交响都听了,然后去听马勒的,然后听德沃夏克的啦啦啦啦啦这样~~~~喜欢古典其实是个修行,看你能不能坚持了,毕竟古典的范围太宽太大了,我不建议去听那种什么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cd啦,这种,这个虽然每首都耳熟能详,但是会养成用听流行的集中度听古典的坏习惯~~不好滴~~哦对了,最后补充一句,听到10cd以上你就会开始发烧了,有种变态的执念会去买各种神器,音响啦耳机啦cd机啦播放器啦,开始执念了就说明耳朵开始修行了,注意开支就行,但是这个阶段的时候千万别一味追求音质和版本比较,毕竟多听不同的音乐才是最重要的!
楼上各位回答很到位了已经,谈点自己的浅见:1.女生入门可看交响情人梦,个人比较喜欢动漫版。2.初期可听柴,德,肖邦等人的小品,但一定要同时听贝多芬以正三观。交响曲,早期钢奏,小提琴奏鸣曲,钢协。3.欣赏交响曲时可观看视频,而不仅是听。这样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结构。4.理工科可试图了解音乐和数学的关系,反过来加深理解作品结构,能更深刻地理解巴赫等。
看《交响情人梦》。这是我入门的方法,拍得很好有剧情有音乐。我当时看了之后就很自觉的去找其他的来听了。里面涉及的方面也很广,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钢琴…主角是学指挥的。里面选择的音乐都很知名,算是入门最佳选择。然后我现在也在听podcast里面的《国家大剧院》,里面会介绍好的古典音乐,以及解释。最后上几张图
我并不觉得 莫扎特 和 巴赫 是欣赏古典音乐入门的最好选择。他们虽然是皇冠上最宝贵的明珠,但绝不是你一眼就能看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美不是还没入门者就能完全体会的。我推荐我的方法: 你最好有一颗不太浮躁的心。如果你好静,爱看书或者喜欢外国歌曲,就更有可能喜欢上古典音乐。每次听的时候最好有一小段专注听音乐的时间,也许是10分钟或20分种,这段时间你完全放松,比较专心的听曲子,这段时间起初可以看CD的曲目册子或其他不太紧张的工作,后期你应该完全投入进去听完整张专辑,因为你应该熟悉每一段旋律了。古典CD的小册子一般都很精致,可以辅助你更好的体会音乐。所以最好不要下载和买盗版。曲目选择。我推荐两种曲目作为入门:罗西尼的歌剧序曲。注意,只是序曲集。而不是整段歌剧。罗西尼的歌剧在当时是最流行,最俗的消遣,而序曲,就好像郭德纲的开场诗,旋律是最抓人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是标题音乐,每个罗西尼的歌剧都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如果你一边想象故事内容一边听,就更容易入门了。
小提琴曲。小曲集,室内乐,协奏曲都可。小提琴的音色更漂亮和炫目,容易让你印象深刻。比如帕格尼尼,萨拉萨蒂,德沃夏克或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一些作品。 音响器材对于入门不是特别重要,器材好只能让你的肉体对 音色 更为感动,对演奏细节更为明了。了解音乐说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音乐和你内心有共鸣,拿个破收音机听《悲怆》也可以听哭。无责任列两张入门CD的链接:罗西尼序曲集,阿巴多指挥
帕格尼尼,小提琴和吉他二重奏作品 卡门幻想曲-小提琴曲集,美女安妮-苏菲·穆特尔演奏
多听,反复听。多感受。边听边感受,边思考。感谢互联网,现在算是好时代了。我上学那时候还是买CD啊。花钱无数。现在配副好的耳机,接上电脑就行。最好是耳机里面有声卡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用的是G945,号称7.1声道……先把耶鲁公开课看完。然后开豆瓣电台·古典频道,听够100个小时。差不多完成入门了。有机会看三联爱乐杂志的,可以找来系统的过一遍。到图书馆找找,应该有。至于网上听,库客的更专业,更纯粹。库客也有电台,和古典频道。
先多听,刚开始比较无聊,然后指定一两个反复反复听,比如四季什么的(一般大提琴和小提琴入门比较不错,如果音响器材给力就更好),最好选一些意象比较清晰的曲目,对照着乐评,建议连续几天空闲时间,只是专心听,听的时候别干别的事情,听上十几遍,就能真正喜欢了,再听别的曲目就会逐渐有感觉了。推荐两本书,《辛丰年音乐笔记》(作者非专业,但是对于古典有着独特的见解适合初学者,书里面讲了一些曲目以供选择,有兴趣可以看看),[怎样欣赏音乐].(Aaron.Copland.-.What.to.Listen.for.in.Music).科普兰(略微专业)。
1)喜欢古典音乐和喜欢流行歌曲没啥本质区别,一开始大多就是因为【顺耳】。上面很多同学建议先找经典名曲或者名家作品合集,肯定是靠谱的。我个人比较懒,就是经常开着豆瓣FM的古典音乐频道瞎听,听到一耳朵喜欢的,就点个喜欢记下来,回头找到歌曲信息,再点整张专辑听,听得好的再去下无损版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没限制,对菜鸟来说拓展了兴趣范围。坏处嘛,就是不太系统……不过反正又不当乐评家,对吧。2)一开始听古典乐,其实是因为小娟的《永隔一江水》里头一段大提琴独奏,入了心入了肺。然后下了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工作时候永远重复播放,因为规律端庄,不打扰思维。听了六七个版本后被洗了脑,就开始学大提琴,那可真是零基础啊,从空弦音准五线谱一点一点磨……一年多了才刚开始拉巴赫的最简单的小步舞曲,距离大提琴无伴奏还有长长长长的距离。但是!我必须说真话,我个人对古典乐的欣赏深度,在学琴前后并无充足增长……当然大约也是我资质驽钝,但也说明不会乐器不明乐理亦不影响对古典乐的爱好,哈哈哈哈~3)有条件的话,还是推荐去现场听古典音乐会,独奏或者交响乐都没问题,那种全神贯注之下的感动,真的纯粹过往家捣腾上好音响。北京的话,推荐关注中山音乐堂的演出,票价很便宜,很好的音乐会也有几十块钱的位置,一点不影响音色。
推荐网易、新浪公开课里面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欣赏音乐比较好的入门。
迪斯尼有一部叫《幻想曲2000》的动画作品,将古典音乐与美术糅合得堪称完美,如果之前没有真正接触、赏析过古典音乐作品,建议先观看这部动画,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对初探古典音乐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将大有裨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拉扬指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