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的身上有很多白葡萄霜霉病特效药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葡萄霜霉病怎么治疗?
叶背有霜状白色菌,后期变为黄色粉末.
60、怎样防治葡萄霜霉病?
在防治葡萄白腐病、黑痘病时,可兼治霜霉病,霜霉病发病初期,用72%霜霉疫净800倍、58%瑞毒霉锰锌600倍与1000倍“天达-2116”混合喷雾,可很好防治霜霉病。7-8月份用1:0、7:200倍波尔多液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氧化铝,氢氧化铝
大家还关注葡萄霜霉病和白腐病能否用同一种药_百度知道
葡萄霜霉病和白腐病能否用同一种药
可用300倍多·福或500倍霜脲·锰锌或300倍乙霜·森锌等药剂,即可防治霜霉病,疫病,白腐病也可预防枯房病,黑痘病和炭疽病的发生。一般5-7天一次,连续2-3次即可预防发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两种都是细菌引起的,可以用同一种药,可以用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或福美双、扑海因(异菌脲)等防治
那可以都用什么药呀???
我这里推荐农户用的是一种名字叫嘉禾双联的杀菌剂。
不客气,你看一下当地有没有这种药。如果没有也可以用苯醚甲环唑+烯酰吗啉防治。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葡萄霜霉病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 & 葡萄霜霉病特效药有哪些?
葡萄霜霉病最初在叶面上产生半透明、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淡黄色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大小形状不一,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嫩梢、花序、幼果等幼嫩组织。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alt="" src="/textqi/upupload/2229.jpg">
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原因:
1、温度高、湿度大。
2、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3、氮肥施用过多,树势过旺,通风透光不良等利于发病。
下一篇:上一篇:
扫描二维码关注北农华植保专家站内检索:
大白菜霜霉病害防治-图文识别技术
&发布日期:&&&来源:中国农业技术网编辑&&&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在我国各白菜产区均有发生,在黄河以北和长江流域地区为害较重。常发生在早春和湿度较大的秋季;一般年份大白菜霜霉病为害造成的损失为15%&30%,发病严重的年份,损失可达50%&60%。
  大白菜霜霉病叶片后期症状
  【大白菜霜霉病症状】
  各生育期均有为害,主要为害叶片。子叶发病时,叶背出现白色霉层,小苗真叶正面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幼苗枯死。成株期,叶正面出现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扩大为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叶背密生白色霉层。病斑多时相互连接,使病叶局部或整叶枯死。
  【病原与发生规律】
  Peronospora称寄生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里、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留种株上越冬。翌春由卵孢子或休眠菌丝产生的孢子囊萌发芽管。经气孔或表皮细胞间侵入春菜寄主,春菜收后,病菌以卵孢子在田间休眠两个月后侵入秋菜。病害发生的适温为16&20℃,相对湿度70%左右。大白菜进入莲座期以后,随着植株迅速生长,外叶开始衰老,如遇气温偏高,或阴雨较多,光照不足,雾多,露水重,病害发生较重。在生产中,播种过早、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植株疯长或生长期严重缺肥等都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适期播种,适当稀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早间苗,晚定苗,适度蹲苗。小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清除病苗,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种子处理,可采用温水浸种2小时,再用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53%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3.5%咯菌&精甲霜悬浮种衣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加强田间管理和预防,发病前期或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560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倍液;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0%琥&铝&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7%代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72%甲霜&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6%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倍液;18%霜脲&百菌清悬浮剂倍液;50%氟吗&乙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视病隔7&15天1次。
  田间开始发病时及时施药防治,可选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57%烯酰&丙森锌水分散粒剂倍液;20%唑菌酯悬浮剂倍液;66.8%丙森&异丙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倍液;75%百&福&福锌可湿性粉剂800&100叶奇液;对水均匀喷雾,视病情隔7&10天1次。
  在田间发病较多时应加大剂量加强防治,发病较普遍时,可选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687.5g/L霜霉威盐酸盐&氟吡菌胺悬浮剂800&1200倍液;84.51%霜霉威&乙膦酸盐可溶性水剂1000倍液+l0%氰霜唑悬浮剂2500倍液;35%烯酰&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倍液;70%呋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440g/L双炔&百菌清悬浮剂600&10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视病情间隔7&10天喷1次。
编辑:王猛 &&&审核:姚小禄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 当前为第 1 页
【主办单位】:中共瓮安县委
瓮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瓮安县新闻中心
联系电话:6
网站信箱:&&
黔ICP备号 &&访问量: &&技术支持: &&
瓮安县政府----> 将刚起捕的鲜梅鲚鱼加调料煮至七成熟
将刚起捕的鲜梅鲚鱼加调料煮至七成熟
&&&&&&&&&&&&
第五章&&&&&&&&丰富物产&&&&&&&&“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一曲《太湖美》,不仅道出了三万六千顷太湖秀丽宜人风光,也道出了太湖丰富的物产。我们的家乡临湖因濒临太湖,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在素有“日出斗金”“天然活鱼库”之美称太湖清澈的碧波下,有着诱那久负盛名的“太湖三宝”“太湖三白”、太湖蟹,还有那清香爽口的莲藕、红菱、莼菜等;那片在太湖滋润下辽阔肥沃的土地,是苏州著名的粮油产区,这里生长着碧绿的水稻、金黄的油菜。让我们走进家乡的田野,来亲密接触家乡的丰富物产吧!&&&&&&&&活动建议:1、网络搜索,对家乡的各种物产进行要有更深入的了解。2、劳动体验,参与捕鱼虾、水稻、油菜种植等劳动,体会其中艰辛。3、调查采访,了解家乡农业发展情况,尤其是生态农业发展情况。4、动手制作,尝试利用家乡的水产制作拿手菜肴。或给你最喜欢的物产制作一张电子小报。&&&&&&&&1&&&&&&&& 第一节太湖水产甲天下&&&&太湖地域近海,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少酷热,水位稳定,鱼虾丰盛,是闻名中外的鱼米之乡。太湖鱼类资源丰富,素有“日出斗金”“天然鱼库”之誉。据1981年调查:、太湖共有鱼类106种,分属15目24科71属。首次发现了松江鲈和吻鮈,而鲻、梭鱼类则未见,可能已经绝迹。太湖虾类共有7种,分属2科4属;蟹类共3种,分属3科3属。太湖目前有一定产量的鱼类有:梅鲚鱼、银鱼、鲫鱼、鲤鱼、青鱼、草鱼、白鲢、花鲢、花鱼骨、石鲫、船丁鱼、鳊鱼、黑鱼、白鱼、红鱼、鳜鱼、塘鳢、鲶鱼、针口鱼、鲦鱼、鳑鮍、河豚、鳗鲡、黄鳝、甲鱼、蟹、白虾、青虾、糠虾等30多个品种。真可谓:“无限风光在太湖,太湖水产甲天下”。其中“银鱼、白鱼、白虾”被称为“太湖三白”,与太湖蟹将在下一节向大家介绍,这里介绍其他主要经济鱼类:一、梅鲚鱼梅鲚鱼又名湖鲚,刀鲚,俗称毛叶鱼,是“太湖三宝”(梅鲚鱼、银鱼、莼菜)之一。梅鲚鱼集中在太湖西部的长兴滩、宜兴滩和马迹山以南,浮游生物较丰富的广阔浅水域。梅鲚鱼头大尾尖,形似竹刀,骨嫩鳞细,肉质肥嫩,味极鲜美。渔谚“七月七,梅鲚齐”。梅鲚鱼每年春季产卵,夏季子鱼始见,至初秋长到二寸左右,可以捕捞了。隔年的大梅鲚可长至尺余长,与长江的“刀鱼”相似,称“湖鲚”,又叫“刀鲚”。梅鲚鱼营养丰富,特别是嫩骨和鱼卵,含有大量的钙质,约为银鱼的三倍,是人脑和骨髓的滋补品,尤其适合作为青少年生长发育期的辅食。梅鲚的嫩骨,不论油爆或清炖,松脆异常,如加入一些糖醋作调料,嫩骨所含钙质大都可为人体吸收。梅鲚鱼在太湖渔民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加工方法,渔民称为“烙梅鲚”。将刚起捕的鲜梅鲚鱼加调料煮至七成熟,沥干水渍,利用饭后余火放在锅里烤炙,加工成的“烙梅鲚”,呈米黄色,鱼味浓郁而无腥味,具有脆而不酥,肥而不腻的特点,是佐酒、旅游的佳肴,也是太湖的著名特产。二、太湖鳗鲡鳗鲡,又称鳗鱼,生长在太湖的又叫“湖鳗”,以其色泽,又有乌鳗、粉鳗之分。鳗鲡是逆洄游性鱼类,在我国台湾以南的深海域产卵后,鳗苗随黑潮暖流漂人我国沿海与日本、朝鲜等地,春天由东海经长江人太湖等淡水中生长,常在&&&&2&&&&&&&& 夜间捕食小鱼虾、昆虫、甲壳动物,当年的幼鳗到秋天可达七八寸长,部分可以捕捞上市,未捕获的再洄游到海洋中去产卵繁殖。渔民利用鳗鲡每年周而复始的生殖洄游,在鱼簖上开一个洞,放上鳗笼,鳗鲡去路被阻后,就顺簖游至笼内,进去了就出不来。有时一只簖旺季时一昼夜可捕鳗鲡50多公斤。也有用钓和拖网捕捉的,后者产量更可观。为了弥补太湖天然鳗苗的不足,1976年起,开始人工放流鳗苗,产量明显上升。三、甲鱼甲鱼也称“鳖”“团鱼”、。捕食鱼虾昆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尼克酸。清明时节,菜花飘香,甲鱼肥壮,“菜花甲鱼”美名由此而得。时过夏至,蚊子猖獗,甲鱼消瘦,故曰“蚊子甲鱼”。人们对菜花甲鱼颇有好感。甲鱼作为滋补品,增强人的体质,已经有了共识。清蒸、红烧,脍炙人口,堪称佳肴。尤其是甲鱼的裙边,肥而不腻,与山珍海味难分伯仲。甲鱼的壳,称“鳖甲”,是名贵的中药材,咸寒,有滋养、退虚热、散结的功效,民间常配以其他中药,治疗虚热、盗汗、闭经、疲劳等症。四、鲤、鲫、鳊鱼太湖的鲤、鳊鱼均是以杂食性和草食性为主的底层鱼,鲫、是太湖自繁鱼类,对环境适应力强,只要有水草的浅滩,每年四五月间均能产卵、繁殖,一般二年就可成熟。在鲤、鲫、鳊鱼中,太湖鲫鱼更受江南人民的青睐,清《太湖备考》有“(鲫鱼)出东山南湖菱荡尤佳”的记载。鲫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丰富蛋白质、脂肪、铁、磷、维生素等。寒冬的鲫鱼最佳。《太湖备考》载:“冬月味美,有寒鲫夏鲤之称。”鲫鱼红烧、清蒸皆宜,江南一带有用鲫鱼汤给产妇催奶的习惯,称为“鲫鱼头里三分参”。五、青、草、鲢、鳙鱼青、草、鲢、鳙鱼称为“四大家鱼”,是养殖鱼的当家品种,也是太湖主要经济鱼类,在太湖不能自然繁殖,鱼苗来自长江,通过内河进人太湖。太湖的青、草、鲢、鳙鱼,肉紧膘肥,鱼味鲜美,比池鱼胜一筹,特别是青鱼,是淡水鱼中的姣姣者,是各地菜馆的名贵佳肴。六、红、白鱼红、白鱼是太湖食肉性大型经济鱼类,以小鱼虾为主食。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长。由于太湖梅鲚等饵料丰富,所以太湖红、白鱼也就特别肥嫩。叶氏《避暑录》中称赞“太湖白鱼实冠天下”。七、太湖虾太湖的虾类主要是白虾、青虾和糠虾。白虾约占太湖虾总产的52.8%,青虾&&&&3&&&&&&&& 占28.7%,糠虾占19.5%。虾的营养价值极高,每100克虾中含蛋白质16.4克,脂肪1.3克,灰分1.2克,以及钙、磷、铁、无机盐和维生素A等营养素。&&&&&&&&(摘编自《情系太湖》)说一说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太湖水产品或用太湖水产做的一道菜。&&&&&&&&做一做查阅资料或调查,将本文没有重点介绍的太湖水产品介绍给大家。&&&&&&&&想一想太湖的渔业生产很发达,但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太湖水质保护的关系,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请说说你的看法。&&&&&&&&4&&&&&&&& 太湖三白第二节太湖三白&&&&三万六千顷的浩瀚太湖,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就有人称“太湖三白”的白虾、银鱼和白鱼珍贵鱼类。一、白虾太湖白虾又名“秀丽长臂虾”,俗称“水晶虾”。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泽仍洁白。”白虾通体透明,晶莹如玉,略见棕色斑纹。头有须,胸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生长在太湖开阔的水域,在水草繁茂、风平浪静的浅滩栖息。以植物碎片、有机质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五月到六月,是白虾产卵盛期,这时捕到的白虾,大多抱卵,称“蚕子虾”。虾脑充实,虾肉鲜美,是吃虾的好时节。白虾一年可产卵两次,第一次产卵后,隔25天左右,又开始第二次产卵。雌虾产出的卵有粘膜丝连着母体,直到孵化成幼虾才脱离母虾而自由活动。一般五个月就成熟。白虾繁殖多、生长快,但寿命很短,只能存活一年到一年半时间。白虾的吃法很多,鲜食有盐水虾、油爆虾、虾片、虾圆、虾卷;虾仁可做成:虾仁炒蛋、虾仁羹汤、石榴虾仁、碧螺虾仁、虾绒蛋球、虾珠鲫鱼、孔雀虾蟹等百十道名菜。另有一道“呛虾”(又名“醉虾”),先把活虾洗净后,放进调好的作料里,置放桌上,鲜虾仍在活蹦乱跳,夹只活虾,蘸着调料,活吃鲜虾,奇嫩异常,其味无穷。虾籽味更鲜,可制成虾籽鲞鱼、虾籽酱油及其他名贵调味品。白虾煮熟晒干,便成虾干,去掉干壳,就成虾米,略呈淡红色,可长久贮藏,食用方便,深得民众喜爱。虾的营养价值极高,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A等。除此,它还有药用功能,古书记载:“虾味甘,性温,托痘疮,下乳汁,是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酒后喝碗虾米汤,肠胃舒适。二、银鱼太湖银鱼尖喙黑目,体长略圆,形如玉簪,光滑透明,色泽似银,由此得名。又分小银鱼(短吻银鱼)和大银鱼(残鱼)两种。小银鱼为上品,身长7厘米左右;大银鱼长15厘米左右,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太湖银鱼数量多,质量好。春季在湖中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是捕捞银鱼的汛期。俚语“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银鱼营养丰富,肉质肥嫩鲜美,白洁细腻,似无骨、无刺、无鳞、无肠、无腥味。古时把银鱼列为“贡品”,可与鲈鱼媲美,宋代张先也就有“春后银鱼霜下鲈”,诗句。如今银鱼鲜银鱼大部分出口,远销海外,人称“鱼参”。经过曝晒制成的银鱼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用银鱼烹煮的菜肴,品种繁多,有:银鱼炒蛋,像金镶白玉簪;干炸银鱼,外脆里嫩,香酥可口;银鱼煮汤,清香鲜美。还可制成银&&&&5&&&&&&&& 鱼丸、银鱼春卷、银鱼馄饨……等等,都是别具风味的湖鲜佳肴。三、白鱼太湖白鱼,学名翘嘴红鮊。体狭长侧扁,头尾向上翘,细骨细鳞,色泽似银。《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太湖白鱼与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自古以来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鱼。白鱼是有名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常以梅鲚、蟹条、船丁鱼为食。因而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味鲜居各淡水鱼之首。叶氏《避暑录》中称赞“太湖白鱼实冠天下”。白鱼红烧清蒸皆宜。尤其是清蒸白鱼,在莹白如银的鱼体上,撒上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姜丝,触箸纷解,鲜美冠时。用白鱼做的鱼丸汤,鲜嫩更不可妙言。将白鱼腌后蒸食,有股特殊的鱼香,诱人食欲。难怪清代的金武祥,在广东做官时,怀忆家乡的白鱼,作诗云:“雨足三时亦快哉,尝新人市且衔杯,好披杜集拈成句,白白三江人馔来”,因留恋白鱼,宁愿弃官回乡。后人将这件事与晋代张翰的“莼鲈之思”典故相提并论。太湖“三白”,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使人大饱口福,也饱满了渔民的口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国家增加了外汇收人,利国利民。“三白”太湖,比较娇气,目前尚未人工驯养,要使太湖“三白”长盛不衰,当务之急,要保护好滋生养息这“三白”的太湖之水,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摘编自《情系太湖》)&&&&&&&&说一说“太湖三白”中你吃过哪些?味道如何?&&&&&&&&做一做请你对临湖镇作一个市场调查,分析太湖三白的产量现状及成因。&&&&&&&&6&&&&&&&& 第三节&&&&&&&&太湖蟹&&&&&&&&蟹系洄游性生物,每年秋冬,二龄蟹性腺成熟,便成群结队顺流东下,至江海交汇处的浅海中,繁殖而后终生。次年初夏,孵化后的蟹苗又逆流而上,返回至太湖水域落户,经多次蜕壳,逐渐长大,次年便成大蟹。1949年以后,因沿江建闸,蟹苗难以洄游,1966年起人工流放蟹苗,1公斤蟹苗可出成蟹3—4吨。我镇东太湖是著名的太湖蟹养殖基地。其中建于1997年的太湖中华绒蟹养殖基地,占地2000亩,属于省级蟹苗养殖基地。东太湖水域能成为著名的养殖基地,主要有四个原因:(1)水质已达到国家二类水质即可饮用水的标准,这在水产养殖业上实属罕见。良好的水质从根本上保证了太湖蟹的安太湖中华绒蟹养殖基地全、优产和优质。蟹壳青色匀净而泛光泽,蟹肉细腻。(2)东太湖属典型蝶形浅水硬底湖泊结构,在此环境下,大闸蟹活动自由,爬行有力,蟹肉鲜美结实。(3)太湖水草茂盛,饵料丰富,目前太湖围网养殖面积仅为湖面总面积的1/36,因此有足够的天然饵料如水草、螺丝、贝壳、小鱼小虾等。以天然饲料为主的太湖蟹,蟹眼有神,反应敏捷,肉质鲜美。(4)东太湖养殖水域平均深度约为1.8米,水体透明度在1米左右,水流量适中,阳光充裕,养殖出的蟹,肚白纯净,团尖腹脐微灰。太湖共有三种蟹:中华绒螯蟹、凹背新尖额蟹和锯齿溪蟹。太湖蟹背壳坚隆凹纹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脐,雄尖雌团,内有硬毛。“秋风响,蟹脚痒”,从寒露到立冬,是太湖蟹大量上市季节。古人诗曰“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秋尽江南蟹正肥”。这时的螃蟹,性腺成熟,肉紧黄多,俗称“九雌十雄”。有诗云“雄者如肪白于玉,圆脐剖出黄金脂”。太湖蟹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细嫩,腴美异常。传统吃法有清蒸、水煮、面拖、酒醉、腌制等,取出蟹肉后,还可制成蟹肉狮子头、孔雀虾蟹、蟹油水晶球、炒蟹粉、蟹粉小笼包等名菜、名点。俗话说:“蟹味上桌百味淡“。太湖蟹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每100克蟹肉中含热量139千卡、碳水化合物7克、脂肪5.9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蛋白质、钙、磷、铁等的含量均比其他鱼类高。螃蟹还可入药,有散淤、续筋、接骨和抗结核的功能,民间常用蟹壳炙灰治疗老烂脚。蟹还可加工成蟹油、蟹酱、蟹糊,蟹粉和腌蟹、糟蟹、&&&&7&&&&&&&& 醉蟹等。蟹壳可做成胶体溶液,用于纺织、印染、人造纤维、造纸、木材加工、塑料等工业,还可用于医药、调味等方面,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工业原料,同时又是禽畜的高级精饲料。&&&&&&&&做一做实地参观我镇太湖蟹交易市场或养殖基地,采访渔民,了解太湖蟹的养殖、销售及出口情况。&&&&nbsp
;&&&&搜一搜上网搜一搜,了解太湖蟹的食用方法及营养成分。&&&&&&&&8&&&&&&&& 第四节太湖水生植物&&&&太湖物产富饶,水生植物众多,主要有茭白、菱角、塘藕、茨菰、荸荠、席草、芡实、莼菜、芦苇等。有的利用浅滩、湖湾种植,有的种在沿湖水乡低田内,有的则天然生长在太湖水域中。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移植培育出许多名贵品种,成了太湖的特产。一、太湖茭白茭白又名菰或菰菜,俗称茭瓜、茭笋,花茎洁白,故称茭白。是禾木科宿根性多年生茭草的肉质茎。据古籍记载,茭白最早诞生的故乡,就在太湖水网地区。湖州因出产茭白,古时就称“菰城”,至今还是她的别名。茭白有家、野之分,家茭白常种植于水田、池塘、河旁;野茭白多产于湖泊之中。在先秦时期,茭白均是野生,只结子不长茭白,它结的子古称菰米或雕胡,香脆异常,是六谷之一。汉代,人们便开始培养茭白,逐步从粮食转到蔬菜上来。茭白不分株移植,会退化成不长茭白的茭草。太湖水质肥,淤泥深,茭白长得肥大白嫩。《太湖备考》载:“菰出东山茭田,中心生苔如小儿臂,谓之茭白。”许景迁的《茭白》诗云:“翠叶森森剑有稷,柔条松甚比轻冰。江湖若借秋风便,好与莼鲈伴季鹰。”典故中提到的菰菜就是茭白,张季鹰因思念家乡的茭白,辞官归吴。太湖所产茭白,肉质糯软,纤维少,在市场上深受欢迎,无论蒸、炒、炖、烹,都是又嫩又糯又香。茭白吃法很多,既可作主料,又可作配料,用茭白切成丝制成馅,做水饺、包子,其味亦佳。茭白营养丰富,一市斤茭白含抗坏血酸10毫克,硫胺素0.2毫克,核黄素0.25毫克,尼克酸3毫克,蛋白质7.5克,磷215毫克,糖6克,热量23千卡,钙20毫克,铁1.5毫克,脂肪0.5克。茭白人口清香爽口,是夏秋蔬菜中的隽品。茭白、菰米还可入药,其性味甘、冷、滑、无毒,具有利尿、消渴、解酒毒和解烦热之功能。二、太湖藕藕又称“莲根”“湛露”、。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期,吴王曾携西施在东太湖畔采莲。唐代诗人杜荀鹤有大量的描述太湖塘藕的诗句。《太湖备考》载:“藕出东山南湖滨”。太湖所产之藕肥嫩鲜甜,生食熟吃皆宜。从唐天宝元年起,吴郡每年贡嫩藕300段人宫。《吴郡志》“唐进藕最上者名曰伤荷藕,载:伤荷之名,或云叶甘为虫所伤,伤其叶则长其根也。”藕全身是宝,一市斤藕中含蛋白质4.3克,脂肪0.4克,热量125千卡。加工成藕粉,营养丰富,易吸收,农村常作为病后滋补晶。叶可日用和人药。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向来作为洁身的象征。&&&&9&&&&&&&& 荷花结果后就是莲蓬,其子莲心,是名贵的滋补品。一斤干莲子含蛋白质81.3克,脂肪9.8克,碳水化合物304克,热量1627千卡,灰分19.1克,钙436毫克,磷1397毫克,铁31.4毫克。三、太湖菱角菱古时又称“芰”“二角曰菱,四角曰芰”,。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栽培历史,《汉书·循吏传》曾记述龚遂为渤海太守时,劝民“秋冬蓄果实菱芡”。早在一千多年前,吴地菱藕已很普遍了。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一诗中写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菱有家野之分,家菱钝角、果大、肉糯,野菱锐角、果小、肉坚实。菱喜暖湿润,深浅水域均能生长。四月播种,十月收获,每亩可收鲜菱500公斤左右。通常菱藕间作,是太湖水乡的主要经济作物。太湖地区水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培育,产量高,品种多,质量好,一直是我国主要产菱区。其中水红菱、馄饨菱和小白菱最为著名。水红菱又称“苏州红”,皮色鲜红,果体大、含汁多,肉脆味甜,最宜生吃。馄饨菱四角已退化,形似馄饨,故名。馄饨菱果皮薄,煮熟后又糯又香,适合熟吃。小白菱,因果体小、果皮呈白绿色而得名,果肉嫩脆,生吃熟食均佳。菱的营养丰富,生食可当水果,熟食可作蔬菜和代替粮食。老菱可加工菱粉,是糕点、酿酒、制糖的重要原料。菱还可以入药,有解渴、醒酒、利尿、通乳之效。在民间秘方中,也有用来治疗食道癌和胃癌的。菱和鱼大水面间养,有利于改善鱼类生长环境,提高鱼的产量,又可提高菱塘泥中腐植质的含量,使菱增产。四、烂田三宝茨菰、荸荠、席草称为“烂田三宝”,集中产区在太湖的江南水乡,种植历史悠久。《汉史》上有“王莽末南方饥馑,民庶群入野泽掘凫茨(即茨菰)食之”的记载。过去茨菰、荸荠作为蔬菜和水果供应市场,是群众喜爱的食品。近年来,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上升。将茨菰、荸荠制成罐头可以久贮远销,提高了经济效益,每年还有大量出口,已成为太湖地区的主要水生经济作物。席草的种植给织席业带来了繁荣。远在北宋期间,“关席”就名扬天下,列入向皇宫进贡的“贡品”《吴县志》载:。“吴之贡席,宋熙宁三年罢后,仍贡二十合。清代慈禧派采办到浒墅关选购滴水不漏的油朴、”双草等名席作为“贡席”。“关席”的席草出自太湖地区淡水田内,席草内不含盐份,夏天睡时倍感凉爽,催人人睡。除传统的草席外,还有沙发席、童席、工艺席等,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国外。五、太湖芡实太湖芡芡实,俗称“野鸡豆”“鸡头米”《太湖备考》载:、。“芡出东山南湖,不种自生。《吴都文粹续集》载:”“出吴江者壳软色绿味腴,出长州车坊者色黄,有&&&&10&&&&&&&& 粳糯之分。味甘、食之补益,可以疗饥。”太湖出产的芡实,称“南芡”,与苏北宝兴产的“北芡”,名闻全国。芡实营养丰富,500克生鸡头米,含蛋白质10.6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77克,热量353千卡,灰分1.2克,钙22毫克,磷2酗毫克。六、太湖莼菜莼菜又称“水葵”从明末开始人工栽培,,原太湖莼菜都系野生。《苏州府志》载:“莼向出三泖,今出太湖中西山之消夏湾,东山之南湖滨,东山尤盛。初山中人未知食莼,食之自邹舜五始。”杭州的西湖莼菜是六十年代中期从太湖移植过去的,成了杭州的著名特产。六十年代后期,太湖过度捞草和围垦,产量逐年减少,成了稀贵珍品。近年来采取人工保护繁殖和移栽,产量有所恢复。除供应市场外,加工的瓶装莼菜,在国外享有盛誉。莼菜是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齐民要术》中载:“莼性纯而易生,种以深浅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浅则茎瘦而叶多,其性逐水而滑,故谓之莼菜。”莼菜清香可口,鲜味独特,古时就将莼菜、菰菜、鲈鱼誉为江南三大名菜。它的叶片和茎蔓上分泌物,营养特别丰富。煮时可炒,可煮莼羹,食时润滑而不腻,鲜嫩异常,特别煮汤,清香可口,别具风味。《齐民要术》就有“诸菜之中,莼菜第一”的记载。莼菜还可药用,有止呕、止泻,有消炎解毒的功能。可以治疗胃痛、高血压、痈肿等多种疾病。太湖莼菜从明万厉年起,列入向皇宫进贡的“贡品”。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南巡到苏州时,邹舜五的孙子邹弘志特地备了四缸莼菜,作了20首贡莼诗,连同祖传张宏会的采莼图一并献给康熙,康熙命人将莼菜送往北京畅春园留种。邹弘志后来当了岳阳县令,人们称他为“莼官”。晋代大司马东曹椽张翰(字季膺)是吴郡人,在洛阳做官时,有次见西风珲阵,就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辞官归吴。这则“莼鲈之思”的典故,是人们思乡的比喻,莼菜也随着身价培增。七、太湖芦苇芦苇古称“荻”,分布在太湖沿岸。太湖的芦苇,叶阔杆粗,纤维既长又细,是人造棉和造纸的好原料。芦苇全身可利用,杆可编芦帘,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嫩芽是芦笋,既有茭笋的清香,又有竹笋的风味,美味可口。宋诗“溶溶晴港漾清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忆江南风物美,桃花流水鱼鱼肥。”描绘了三月江南的物产和景色。芦叶是包粽子的必需品,用新芦叶包的粽子,吃时有一股清香,&&&&北&&&&&&&&闻之生津,还可做日用品。芦根可入药,有利尿解毒的功能。民间有:“拚死吃河豚,要命吃芦根”的说法,据说河豚与芦根同煮,能解毒,食之安全。芦苇富有生命力,种植后,每年冬季收割即可,不需管理,是一劳永逸的水生作物。太湖芦苇,一望无际,郁郁葱葱,像绿色的长城,是江南水乡的特征,&&&&11&&&&&&&& 同南疆的椰林,北国的青松,戈壁的红柳一样点缀着祖国大地。太湖水生植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餐桌,而且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摘编自《人间天堂吴县》《情系太湖》)&&&&&&&&看一看到太湖边或者小河旁池塘边,看一看家乡的水生植物,记住它们的形状特征,了解它们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做一做回家后询问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一些水生植物的食用或使用方法,如果有与课文不同的方法,记录下来,向同学们介绍推荐。&&&&&&&&12&&&&&&&& 第五节水稻&&&&俗话说“苏湖熟,天下足”。坐落在太湖之畔的临湖镇,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历来示苏州著名得水稻产区。新中国成立前,临湖种植水稻均为单季稻。1957年试种双季稻,1965年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至1976年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100%。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不再种植双季稻,直至1985年全乡恢复一年两熟稻麦耕作制度。就说单季稻吧。要经过选种、育秧、移栽、中耕、除草、施肥、水浆管理、搁田、防病治虫、收割脱粒、出米等阶段。过程很繁杂,人们也很辛苦。单季稻的品种很多,改良也很快,一般选新品种。选好的种子一般在立夏前后浸种,浸三天、沥四天、催好芽,将种播下。播种前,先做好秧田。秧田播种量每亩150—200千克不等;出苗三叶后移栽;一般早熟品种在5月底6月初、中,晚熟品种在6月下旬移栽。移栽行距要稀,株距要大,插秧要求浅、直、匀,以浅插不倒为宜。浅插返青快,分蘖早,移栽后,保持田间1—2寸水,促使成活,称深水活棵;一般进行3次中耕除草,既除去杂草,又碎土拥根,结合追肥,促使水稻发棵;单季稻施肥,分基肥和追肥。过去没有化肥,一般都用有机肥料,俗称农家肥。50年代初,开始少量使用化学肥料。水浆管理贯穿单季稻的整个生育期,管水好坏对水稻增产与否关系很大。俗话说:“水稻水稻,活水养稻”;待秧苗成活返青后约20天左右,即将田里的水排干,让太阳将田块晒硬,俗称“搁田”,一般而言,搁田以后,稻田就不可断水,直到收割;单季稻生育期长,病虫较多,主要虫害有三化螟虫、二化螟虫、纵卷叶虫、稻飞虱、稻苞虫,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病毒病、稻曲病。主要采用人力,药物或改进栽培技术来防治病虫害;10月下旬至11月初为单季稻收割期。过去收割用镰刀,现在多用收割机。脱离起初是用人力摔的,使用稻桶、稻床等工具。后来改用人力脚踏轧稻机,电动脱粒机。脱粒的稻谷变成米,还需加工。过去是用磨磨成糙米,再用石臼打成白米,如今用碾米机,方便快捷。了解以后,你是否深刻理解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是否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劝诫。&&&&&&&&说一说说说水稻生产的一般程序,体会劳动的苦与乐。做一做查阅资料,寻找有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信息,了解他在水稻方面做出的贡献。&&&&13&&&&&&&& 第六节油菜&&&&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放眼太湖平原,水网纵横。在河流画出的格子间,黄澄澄一片,很是壮观,那便是油菜花。一、栽培技术民国时期和50年代初,秋分播种,选择十边隙地育苗,不问苗,苗质瘦长,霜降立冬间多用石制圆锤(菜花榔头)打潭移栽,每亩潭,每潭栽2-3株苗,潭内施以鸡粪或猪、羊灰或粪拌泥点施。无苗床的在寒露前后用早茬田打潭直播。三尺垅一尺沟。因品种不良,耕作粗糙,产量很低。60年代重视菜秧培育,选择高爽处做秧地,精整苗床,落子稀匀施足基肥,追肥,及早除草、间苗,应用药物防治病虫害。移栽前6-7天重施起身肥,确保秧苗健壮。1970年起,大田耕作改为阔垅深沟、劈横移栽、合理密植。成活后,施好追肥,推广磷肥作中层肥,粪肥面施,使幼苗在冬季生长旺盛,增强抗冻能力。严冬前,松土壅根,防止冻害。清明前施好临花肥形成冬壮春发,治好病虫害,促其多分枝、多结荚。二、具体操作9月下旬播种,每亩0.5-0.8千克,播后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全苗。齐苗后即行间苗,3叶期定苗,30厘米见方定13—15株。苗期追肥前促后控,2叶期追粪肥或化肥,移栽前施好起身肥,拔除杂草,防治病虫。大田耕翻前,以自然肥作底肥,碳铵或过磷酸钙作中层肥,全层碎土,沟系配套,阔垅狭沟。推广双三熟制时,小雪移栽。80年代提前到立冬前后,劈横刀栽,普施随根肥,每亩栽棵,边栽边浇活棵水,活棵后查苗补缺保全面。冬至前,趁气候暖湿,化学治草一次。冬季施用腊肥,结合中耕,抄沟壅土,以利保肥、增湿、发根。立春前后施用返青肥,抽苔前施苔肥,见花前施临花肥。经常清理沟系。5月底6月初收获。80年代初试验免耕板田油菜,在水稻收割后不耕翻,用铁铲插缝等距条栽,土地利用率高、活棵快、冬前生长量大。移栽后在两棵中间穴施基肥,以防损根。追肥、加工管理等同耕翻油菜一样。三、防病治虫菌核病,此病发生在中后期。防治方法,70年代初以打老叶、黄叶等农业防治手段为主。70年代末期用多菌灵100克加水75-100千克喷洒,辅以农业防治,成效显著。霜霉病俗称“龙头病”,常年发病率达1-10%,主要采取降湿、打老叶、早施苔肥或药剂防治,用多菌灵100克加水100千克喷洒。&&&&14&&&&&&&& 菜蚜虫生长在菜叶上,叮吸叶片和嫩枝的浆液,影响油菜生长和结荚。防治方法用甲(乐)胺磷100克加水100千克喷施。&&&&&&&&说一说说出油菜生产的一般程序及常见的病虫害。&&&&&&&&做一做参与到油菜生产中去,了解油菜的成长过程。&&&&&&&&15&&&&&&&&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菜霜霉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