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欧美跟英伦风格女装不同的风格在一起会降权吗

去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乡  (—)约克    
早上9:30分,小台湾、柚子和我三人在king’s cross火车站碰头出发,搭上了去约克的火车。这趟火车是开往爱丁堡的有名的特快列车,长期以来,一直保证每天上午10点准时出发,即使在二战最激烈的时候,也从未间断。  
在火车上,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个高大威猛略带腼腆的男人,交谈后得知,他的母亲是津巴布韦人,父亲是英国人,虽然他的护照和国籍上都是英国人,但他坚持说自己是津巴布韦人,看来他应该是殖民地的产物。他告诉我们,他是去Newcastle(纽卡素)看football的,买的是往返车票。他的外表高大威猛英俊,谈吐略带羞涩,对坐在他身边的柚子和对面的我毫无兴趣,可是当他的目光注视着小台湾时,眼睛里却满含着温情,那暧昧的目光立即让我明白了,英国的同性恋太多了。我和柚子偷偷观察着这个男人和小台湾说话时脸上那默默含情的表情,然后互相偷笑。到了约克站,这个男人提醒我们下车,我们起身背起背包,他一个高大的男人看着我们两个女士身负重负也没想过来帮一把,却帮小台湾把包背上背,把包的带子整理好,他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目光温柔的让人羡慕。
  下车后,我问小台湾:“他有没有拧你屁股?”  “啊,他是同性恋啊?”小台湾才反应过来“怪不得对我那么好呢?”  没想到这次旅行第一个碰到艳遇的竟是小台湾这个小男人!!  
York约克城的火车站周围,满是嘻皮笑脸打扮得古里古怪的球迷,因为足球赛,真是很烦这些球迷,平时小心谨慎的英国人,一遇上football,几乎变成了疯子。  
York城是英格兰北方的一座小城,有1900年的历史,公元71年由罗马人创建,之后又被诺曼人所征服。我们绕着中世纪的古城墙走了一圈,这个古城墙很像我家乡南京的明朝古城墙。但不同的是,站在York城的古城墙上,看到的York城仍是中世纪时期的那个保存完好的古城,而站在南京的明朝古城墙上看到的南京城却是一个新兴的毫无特色的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俯瞰老城全貌,景点全集中在市中心一带,York大教堂雄伟壮丽,闪耀着中世纪的建筑光芒,小城特有的英国的风情,典雅的旧貌保存得非常完好,这是个充满了中古味道的有趣的小城。  
在城堡博物馆的后花园的残垣断壁上,一个正在吃雪糕的漂亮的英国小男孩冲我和柚子调皮地挤了挤眼睛,小台湾走上前去,狠狠地朝小男孩也使劲地挤了一下眼睛,说:“这么小就知道和女人调情了!”他那凶恶的样子吓坏了那小孩,他长大嘴巴,雪糕忘记咽下肚。  
欧洲人爱和异性眨眼睛,不分老幼男女。记得小台湾有次来问我,他的同学一个法国女孩总是冲他眨眼睛,是不是对他有意思了?我曾问过一个西班牙青年,为什么欧洲男人喜欢冲女人挤眼睛?他说,这里面有许多含义,有赞许,有暗示,有问好,有调情等等,这是另一种无声的语言,会让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我们走进了热闹的商业街,这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中世纪的气氛,在一家精致的小店铺里,我买了两只可爱的稻草人,二楼有家精致的咖啡厅,我们走累了,也饿了,上去休息一下,喝下午茶兼吃午晚餐。  
下午4点钟的太阳热热烈烈地扑进窗子,给整个咖啡厅罩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水红色的墙壁上挂满了很旧的儿童画、风景画、人物画、动物画,让人想起朦朦胧胧的童年。铺着紫红台布的桌边,坐着一些在休息和喝茶的西方游客,早已不用的壁炉下,放着几只古旧的花瓶,几乎每一张靠墙的桌旁都立着一个古老的蜡烛台,黑色的铁架似乎在向人们诉说过去的故事,咖啡的香味混合着香草的,还有奶的香味,令人努力地从记忆中搜寻着这熟悉的感觉。好象,只有在约克这样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令人记忆深刻的咖啡厅。几个英俊的服务员小伙很不好意思地和我们商量能否快点结帐,他们好去看球。正好,我们也准备出发,大家AA制付好餐费,吃着餐后糖果,继续出发。       ———  (—)HAWORTH  
我们继续搭乘火车,从Leeds转车,在一个好心的老人提醒下,我们在Keighley下车,这是个安静而陈旧的小镇,街上没人,也许都躲去Pub看football了吧。  
比起York的喧闹,这里让我们透了一口气,找到bus站,搭上去Haworth的bus,我们的心情开始像飞出笼的鸟儿一样快乐了。  
Haworth是个著名的小山村,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英国勃朗特三姐妹作家就生长在那里。从小生长在牧师之家的三姐妹,深受酷爱文学的牧师父亲的影响,她们的成就超越了父亲。可惜的是,在人生的黄金年代,三姐妹先于她们的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三姐妹的代表作分别为夏绿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房客》。  
童年的时候,我邻居的阿姨给我讲过《简爱》的故事,她把故事的重点放在前半部分, 那里面有她自己生活的色彩。阿姨的经历很曲折,她很小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后,和后父一起生活了几年,不久母亲又去世,后父又取回一个后妈,她在这个过程中饱受了世态炎凉和失去父母的孤儿的那种自哀自怜和不安全的悲惨。她喜欢简爱因为她们有相似的经历和感觉,她说简爱的故事的时候,加进了很多她个人的理解,她截去了后面的爱情故事。    少女时代,当我第一次读《简爱》,就被书中主人公纯洁高尚的爱情而打动了,被主人翁的精神境界所深深震撼。我把对此书的理解放在了后半部分。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再读这部作品就更加有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简爱》自1847年问世以来,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这部小说依然闪耀着震撼人心的光芒,从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简爱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维护着自己独立的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人生平等,不向命运屈服。同时她又是有着一个高贵灵魂的女性,当她知道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还活着时,她并没有去做一个依附于男人的情妇或者算计着怎样取而代之,而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她深爱的,非常富有的男主人公。  
这个小山村我想同莎士比亚的故居一样的重要,每年有80多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涌来,因为这里的交通远不如莎翁的stratford方便,所以也较好地保存了古村落的原貌。  
只有10分钟,汽车就到了Haworth小镇,下了公共汽车,清风扑面,斜阳刺眼,已是晚上7:00钟了,我们满心欢喜地向村中心的主街走去,今晚,我们将住在这里。  
说是走,实际应该是爬,整个村庄依山而建,青黑的砖块,显示着年代的久远。房子建在斜斜的坡上,让人担心那屋子里的地面是否是平的?  
街两边的老民居的门外,种满了色彩艳丽的花卉,青黑色的屋墙上挂着盛开的花蓝。远处,山坡上爬满了羊群,山顶似乎和蓝天、白云连在一起。  
因为football,很多店铺都关了门,偶遇当地人,他们都非常热情地问着好,让人心生好感,主街上的旅店均已客满,可是,进去了一下洗手间再顺便参观一下里面的装饰,就想赖着不走了,因为这些小旅店真是太美了,仿佛是一张久远的画画。  
在山顶上找了一圈也没找到住处,因为该死的football,很多B&B干脆就关了门,挂上了close的牌子,夕阳已西下,小台湾着急起来,又冒出一句国骂“妈个X”,柚子也鹦鹉学舌脆邦邦地学了句:“妈个X”。看我笑得蹲在地上,她问我这话是什么意思?我说,这是一句中国人骂人的话。  
在山坡上的一家挂着花篮的屋外,我们看见B&B的牌子,门上挂着有空房的牌子,透过宽大的窗子望进去,客厅很漂亮、宽敞,我们惊喜地按响了门铃,半天也没人出来开门。隔壁的一个胖老头跑出来,用手机打了这家人的电话,也没人接听,老人说,可能主人去看足球了。  
看着已有暮色的天空,我们有点急起来,这时,村里的村民们围过来,很关心地帮我们想办法。一个男人从山脚下走上来,先递给我们一张名片,是一家B&B的主人,他说,他刚接到一个电话,知道有三个旅行的客人没找到住处,正好他的家里还有一间空的主人房。  
他带着路,几分钟就到了山脚下的他的温暖的家。一幢英式小屋,一个美丽优雅的家。  
进了二楼我们的房间,就像进了开满玫瑰的花园,墙布上印着红玫瑰的图案,墙壁上挂满了玫瑰花的盘子和各种玫瑰花图案的小木镜框,床单、窗帘、沙发、梳妆台全印满了红色的玫瑰。  
柚子立即跳上大床,小台湾说,我跟你们睡一起好不好?柚子突然冒了句“妈个X”,让我们畅快地大笑一阵。  
放好行李,我们又转回主街上,那里有很多的小酒吧,里面很热闹,超大的宽屏电视正直播着足球比赛。  
如果是在寒冬,这里应该是山村人最爱的地方。一些村民很关心地得知我们找到了住处,都松了一口气,连说:Good! Good!这是个民风淳朴的地方。唯一令人不满的是,总有些小孩用日语和我们打招呼。  
天很黑,也很冷了,我们喝完了酒,一路唱着歌回去休息,古老的小街有昏黄的灯照射在光滑的石头路上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7:00钟,按照昨晚我们排好的使用洗手间的顺序,我第一个起床,推开窗户,是满眼的阳光和鲜花,还有远处的山坡上的羊,满耳是鸟的啁啁声和喜鹊的喳喳声,看见喜鹊这吉祥的鸟儿,使人心里多了一些更愉快的感觉。  
洗漱完毕,我把小台湾叫起来,轻声问他“睡得好吗?”  “不好!”他从被子里伸出脑袋看看床上仍在熟睡的柚子说:“一点也没睡着,我整夜都在想着怎样跳到那张床上去,饿猫见到老鼠,哪里能安下心来睡觉?”  我听了他的诉苦,笑得弯下了腰。  柚子是个美丽的日本女孩,小台湾第一次把她介绍给我认识的时候我就一下子喜欢上她,和她在一起能感觉到她的快乐和单纯。小台湾在打她的主意,并希望我能配合他。  等柚子起来后洗漱完毕,大家一块下楼去餐厅吃早餐。房东太太是个高个淳朴的热情的中年妇人,她已早早地立在楼下,热情地等着我们,我们点好要吃的食物,她便去了厨房。  
我们喝着奶茶,打量起小餐厅来,靠墙的一个大台上,放着一排大玻璃瓶,里面放着各种没加工过的粮食。早餐吃的水果、酸奶、果汁也摆放在这张大台上,可自己随意去取。三张大餐桌上均铺着干净的淡绿色的台布,宽大的窗台上放着一个大肚子花瓶,里面插着盛开的白色的百合花,越过窗子望出去,是他们家的花园,种满了各色鲜花,阳光下花儿们鲜艳得有点妖媚,餐厅的墙壁上,也挂满了很怀旧的一些招贴画和广告画,这些画我曾在伦敦市博物馆看过,很像老上海的月历画。  
厨房里飘出煎鸡蛋的香味,陆续有一些客人从外面散步回来,带回早晨清新气息,大家相互问好,闲聊几句。那些客人和房东很熟,看来住了不止一天。早餐上来了,很丰盛啊,每人一个热腾腾大盘子里放着鸡蛋、薯饼,香肠、约克郡布甸、咸肉、豆子、磨菇、煎西红柿,架子上还放着好多刚烤好的吐司,抹上黄油,咬一口,香喷喷的。  
因为早上的天气很冷,我们三人一下子就喝了三大壶的奶茶,掺进了奶和糖,一下子就觉得幸福得不得了啦。  
告别房东和其它客人,我们沿着山坡小路又爬上了主街。在镇中心有座Black Bull Hotel,这里曾是勃朗特三姐妹和朋友玩耍的地方。台阶上坐着一个英国青年在晒太阳、看报纸,问我们是从伦敦来的吗?我们说是!他说他也是从伦敦来的,常来这里过周末,伦敦太喧闹了,他很喜欢这里,每次过完周末,再回到伦敦工作时候,心情就会好很多。  
后面是教区的教堂,我们推门进去,没人,在特制的一面墙上的石板上,记录了勃朗特一家人去世的时间。教堂后面的墓园安葬着除女儿安妮以外的全家人,三姐妹的父亲是这个教区的牧师,曾在此教堂布道。教堂的内部宁静而深沉,一颗许愿树上挂满了好多白色的纸条,上面是世界各地的游客们的各种文字的祝福话语。我也拿起了一张白纸条,写下了“我终于能来看你们了,上帝保佑你们。感谢上帝,我实现了我儿时的愿望。”  
教堂的对面是三姐妹曾经学习和授过课的学校。墓园的后面就是勃朗特牧师故居博物馆,年牧师一家就生活在这里,房子不算大,上下有二层,建于1779年。房内再现了勃朗特一家人生活的全貌,走在一间间的三姐妹及家人的小屋里,似乎还能感觉到当年的简朴的生活中透出一家人温馨生活的场景。安妮珍爱的摇椅,爱米丽临终前躺过的沙发,都完好地保留在这里。  
在三姐妹的服饰陈列馆里,我们看到了夏绿蒂结婚时戴的手套是如此细小,令人想起“纤纤玉手”。  
通过参观,我发现《简爱》作者夏绿蒂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满,通常情况下,一个作家能写出一部震撼世人的作品,应该有一个不凡的经历。但夏绿蒂的婚姻生活很幸福,只是命不长。  
牧师勃朗特共有5个女儿,前两个女儿只活到11、12岁,最长命的夏绿蒂也只活到39岁,她们的短命,有人认为是当地的恶劣气候或是生活上的不富裕。但据Haworth历史记载,当时的教堂的地底下,埋葬着约3万人,他们均是饮用了村里被废水污染的饮用水而死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  
遇见几个新加坡人,他们的普通话和广东话竟说得如此好!几个女孩说,她们不知道三姐妹是谁,有过什么影响?  
博物馆后面有个小庭院,里面有三姐妹的雕像,我们和她们合影留念。在卖纪念品的小商店里,我买了一些英文版的有关三姐妹的书和图片,及一本英文版的《简爱》,留着纪念。  
和衣着考究的售货员老太太聊天,我告诉她,当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想过有一天能来这里,看看我心目中仰慕的人,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我很开心。她说,我也为你实现了愿望而高兴,我们每天几乎都能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仰慕者,我为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高兴!  
出博物馆,在老太太的仔细指点下,我们带上了她亲自给我们绘制的简易的小地图,向西南边的原野走去,下面的目的地是勃朗特瀑布和勃朗特桥。  遇到一个岔路口,小台湾主动去路边的那户人家问路,乘他和男主人聊天的时候,我和柚子看中了在家门前骑单车的一个小男孩。我们蹲下身子问他:“你几岁了?”  “六岁。”他友好的抬起头回答我们。  “上学了吗?”  “上了。”  “有女朋友吗?”我们开玩笑的问道。  “有!”小男孩很自信的答。  “有几个女朋友啊?”柚子问。  “两个”小家伙很自豪的回答。  一旁看着儿子的父亲哈哈大笑起来,“宝贝,你什么时候有女朋友的啊?小子,你真了不起,我为你骄傲!”    
告别两父子,我们走进了 这片原野,它的英文名是Moor,意思是荒原。我并不觉得荒凉,因为这片原野很美丽,有羊、马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吃草,可能正是好季节吧,山坡上的草丛中,不时有一丛丛的粉色的紫红的杜鹃花在开放,路过的游客不时地向我们问着好,这片山野怎么也和荒野的贫瘠和苍凉联系不上,也许是夏日的绿色的草地掩盖了这片土地的荒凉吧。  
三姐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就是在这里渡过的,她们常在这里玩耍、沉思和冥想,每当风暴停止的时候,她们便去这片荒原上探索野生的动植物的生活。  
越往山谷里走,风越强劲,离开泊油路,进入一条坚硬的灰尘较大的小道,羊群就在路边,它们已习惯了匆匆路过的游人,风吹过,带来羊膻味。石头垒起的矮墙蜿蜒在山谷里,我很熟悉,那是《呼啸山庄》里所描写的那些村外的小路。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苦步行,终于找到了位于Penistone Hill山谷中的勃朗特桥和瀑布。这里曾是三姐妹最喜爱和欣赏的地方,坐在架在小河上的小石桥上,后面就是瀑布,但现在只有很少的水在流过,水很清,一眼可望到底,上面的河床上全是大块的青石,上面坐着一些走累的游客,这处风景曾在《简爱》的原著中出现过。  
返回公路的时候,我们累得精疲力竭,搭便车吧!可是中午的山谷里很少有车辆来往。柚子突然来了兴致,告诉我们,去年夏天她和女伴去北海道旅行,为了能搭上便车,她的女伴向过路的一位男司机掀起了裙子,然后,成功地搭上了便车,这是她们日本女孩自助旅行时使用的一个诀窍……  我想留点机会给小台湾,就快步走在前面,他们两人走在后面,当我走在山谷的拐弯处,回头看看,小台湾的手已经搭在了柚子的腰上,两个人啃了起来。  
回到镇中心的主街上,在一个旅客之家用餐,我们三人每人要了一份当地的特产,红焖羊羔腿,6.8镑。小酒馆很安静,也很漂亮,整个室内布置成一个船舱的模样,去吧台要了一大杯冰嘉士伯,喝下去一大口,好爽!  
服务员送上菜来,好大好香的一个大羊腿!炖得烂烂地,盘子里配着一些蔬菜和烤土豆,美味极了!吃饱,喝足了,真是愉快啊。  柚子去洗手间。  我问:“有戏了吧?”  “对!”他开心的不得了,“我想帮她买单,你不会介意吧?”  “不介意。”我答完又问他“为什么你要帮她买单?”  “我占了人家的便宜,请餐饭也是应该的”。小台湾有着中国男人的老思想,他认为他和柚子有了些什么,一定是他占了便宜。  “还不知谁占谁的便宜啦?”当我把了解到的日本女孩在欧洲总是主动出击寻找猎物,占男人的便宜,征服男人的种种英雄壮举告诉他时,他郁闷了半天。  日本女孩在欧洲总是主动出击寻找猎物,她们决不会让男人有占便宜的感觉,他们是征服者,她们认为她们是占男人的便宜!  看着低头不语的小台湾,我问:“怎么啦?”  小台湾有点悲伤的说:“太伤自尊了!!”  “你还是找个中国女孩比较好”我建议道。  “对,我还是找个华人女孩比较好”他附和着我,但是还是没忘记改了两个字。  结帐的时候,柚子掏出的是她爷爷给她的办的美国运通卡的附卡,我和小台湾付的是现金,这里刷卡需加收一个镑的手续费。  在隔壁的土产店买了一些约克郡的特产,红茶和姜汁饼,还有用玻璃瓶装着的花花绿绿的玫瑰糖。  
沿着小路往山下走去,小路两边可爱的小店铺都打开了门,很多游客在闲逛。一阵熟悉的音乐声从山坡下飘了上来,飘进了我们的耳朵里,那是我喜欢的用吉它弹奏的《爱的罗曼史》,一位坐在山坡石阶上的流浪音乐家在用吉它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如泣如诉的浪漫的爱的故事,听这支曲子,常常会令我感动,走近音乐家身边,我往他盒子里放了一个镑,告诉他我很喜欢这支曲子,希望他能再弹一遍。他的脸上浮现出愉快的笑容,手指下,轻轻地又流泻出了这支美妙的乐曲,我们围坐在他的身边,沉醉在动人的音乐声里。不时有游客放下硬币围坐在他身边的石阶上听他弹奏着一支又一支人们所熟悉的世界名曲。美好的音乐声象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我们的心上缓缓流过,似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被洗净了,心中涌起的是超凡脱俗的圣洁和感动。  
美妙的音乐声和着这下午的阳光,在山村的小街上飘荡着,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温暖的微笑,那是发自内心的,是太阳混合着音乐渗进人们的心灵,给人带来甜蜜和满足,因为有了音乐,好像生活里到处流淌着牛奶和蜂蜜。  
一个小店门口站着一个老态龙钟的英国老人,他笑问我从何处来?我说,我从遥远的中国来。他笑眯眯地问我Do You Know Chairman Mao?你知道毛主席吗?  
我很惊讶,在这个遥远的偏僻的小山村居然有人还知道中国的毛主席!老老头的思维还停留在ChairmanMao时代,当我们说出我们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的时候,他惊讶的张大了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你们怎么能走到一起!!!不可思议!!”  
回到山脚下的B & B,女主人 守着满园的鲜花在上网。我对她说,你真幸福啊!住在这么美的地方。她说,你们以后如果在伦敦呆厌了,还可以回到这里住住,看看,休息一下,就会好的。  
告别了B & B的主人,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去伦敦的列车,那可爱的小村庄、亲切淳朴的村民、美丽的荒原、好吃的羊腿,还有那家家户户门前的鲜花深深地,并将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美丽的小山村
  勃朗特家族墓地
  夏绿蒂教书的学校
  我们住的B&B
  约克的咖啡馆
  值得一看,值得一游。
  好地方..........
  的确是个好地方  据说那个教堂有特色  前几天人在诺丁汉的时候就打算去的  我都提前订好了COACH票和旅馆的房间了  可惜那天早上起晚了  错过了车  争取明年5月份去一趟!!
格林尼治天文台  
一早,兴冲冲地下了地铁,正好有一辆火车停在Notting Hill gate站,高兴地跨上,还没坐下,车开了,唉呀,才发现自己上错了车,这趟绿线的火车是向南开往温布尔登的,在下站下车,跑过天桥的那一端,踏上了黄线的火车,在cannon street下车,换乘开往格林威治的轻铁。  
找到了3号站台,登上很空的一辆车,问车上一位老人,此车是否开往格林威治?老人点点头:“是的,一会儿就要开了。”我在老人的对面坐下,老人说,你刚才的发音错了,是“格林尼治”(Greenwich)而不是“格林威治”。在国内从小学叫到现在,原来发音一直是错的,W不发音,“格林威治”是翻译的错误?还是教育部门的错误,反正我小学的课本里就是这样念的。  
我谢了老人,并问了一下到天文台的路线,旁边一位扎花头巾的老太太插了进来,仔细地告诉了我一番,我很感激地对他们说,谢谢啊!英国人真很友好!  
老太太说,不是所有的英国人都友好,只有一些人友好,老先生也附和着说,对!只是一部分英国人友好,不是全部。  
看我疑惑的神情,老太太自我介绍,她是Dutch(荷兰人),老先生说他来自爱尔兰,来伦敦看女儿和两个小外孙的。老太太干脆移到我旁边的座位上来,三人一起聊起了天,空旷的车厢立即变得温暖起来。  
车过泰晤士河时,俩人赶紧问我知不知道这条著名的河流?我说知道,我曾在很多反映二战的电影上看过这条伟大的河流,不过,现在的泰晤士河最美丽了!老先生朝我挤挤眼睛俏皮地说,你可以做我的女朋友吗?说完大家一起大笑起来。  
到站了,两位老人反复叮嘱,“下车往左走,一直向前,再问人。”  
看着渐渐远去的火车,我的心中充满感激和温暖,他们多像我年迈的父母啊!  
很容易就找到了格林尼治小镇中心,因为英国的路牌指示的很明确易懂。  
站在国立海事博物馆门口,马路对面就是有着一个大校园的古老的格林尼治大学,远观校园的白色建筑和整个海事博物馆的建筑遥相呼应,风格协调,可惜的是,这所古老的大学现在全英的大学排名中相当靠后!  
国立海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是世界上最大的以航海为主题的博物馆,同时,也是全英最棒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它追溯了大不列颠和海洋的历史。它的馆藏极为丰富,瓷器、玻璃制品、王室的平底船、油画、中国清王室的古画、古物……,它展出的这些东西,都和帝国扩张时期的航海有关。从那些很古老的海事图上,展品上,我了解到了当时的海军、探险家、商人的活动路径,从往北美洲的大规模移民,库克船长的环球探险旅行,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到一些商人的贸易活动,可以看出当年的不列颠帝国雄霸世界的威风是何等的风光!  
在一幅清王室的画前我徘徊了很久,此画描述了英国使节在乾隆年间来华拜见之状,画上写着“英吉利特使”,在吉利两个字前面冠以犬旁,看来,我大清帝国还是很威风的,给英国使节加上了仿犬旁将之归为兽类!  
整个海事博物馆的风格是明快的,清新的,不像其它博物馆的幽暗和压抑,可能是因为大海的关系吧,整个博物馆都洋溢着一种明亮、青春的气息,今天最令人高兴的是,我遇见很多说普通话和广东话的中国学生来参观,他们很年轻,让人感到希望。  
出海事博物馆,走进古老的Queen’s House(女王宫),昔日的典雅装饰还在,可女王早已无处可寻,在装潢精美的大厅里,有美丽的动植物图案和百合花纹的奇妙组合,配上英国的长枪长炮的武器绘饰令人惊叹!据说,那象征着英法联姻。  
穿过大片的绿地,慢慢爬上位于山顶的皇家天文台,山路边,不时有小松鼠跑过来向游人讨吃的,黄艳艳的水仙花一丛丛地在寒风中起舞。心情莫明其妙地激动,想起儿时,老师说起格林尼治天文台时的郑重模样,想起年少时对古老欧洲文明的向往,心中竟有了一种朝圣的感觉。  
在山顶的售票处,拿了一张电脑打印的免费门票,走进小院。有些游客正在山顶俯瞰着伦敦城和泰晤士河,好壮观!  
1844年,由国际会议达成共识,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零度经线为标准,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同一时区时间相同,这条线,就叫格林尼治子午线,又叫Greenwich
Meridiam(本初子午线),全世界都按照这个时间来计时,这就是Greenwich
Mean Time(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本初子午线象征性地将地球划为东西半球。这就是我们学生时代从地理课本上知道的知识,现在我就站在小院中的这条闪动着时间数字的闻名全球的线上,像在做梦。过去,我从来都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站在这条线上!  
和其它游客互相帮助着照了像后,我便走进了Flamsteed House,因为山顶的皇家天文馆是由几个建筑组成,这是第一个王室的天文学家建造的馆,Flamsteed 在这里研究星象,创造出了精确的航海图,时钟的滴答声不断地响着。在展厅的时钟中,居然有一只来自中国的文革时期红卫兵穿着绿军装的闹钟,那是60、70年代的很多中国家庭所拥有的计时器,也是伴随着一代人成长的闹钟。  
天文馆的精密仪器保存的相当好,可以看出当年英帝国的强盛,在东边的塔楼上有Time ball(时间球),从1833年起,每天下午1点它就会掉下来,于是泰晤士河上的过往船只,就可以对时了!  
出展馆,小院中的子午线上的时间依旧闪动着,这里从没有相同的时间,时间也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一秒钟,它永远向前,永不回头!  
在山顶的公园草坪上,有许多穿短衫的少年和他们的父亲在打橄榄球和棒球,看样子,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酷爱运动,使得这些做父亲的中年男人的身材异常健硕、挺拔。  
天太冷,回到小镇上,在皇家军事学院外停泊着两艘古船,一艘叫吉卜赛号,小巧玲珑,曾于60年代环游世界;另一艘叫调皮姑娘号,是一艘大型的中国快速帆船,当年,她负责将东方的茶叶运往欧洲,保存完好,里面现在是一个小型的展览馆。  
在小镇的十字路口,发现了一家中餐馆“大碗面”,早就听说格林尼治有家中餐馆卖大碗面,有小脸盆那么大,而且便宜,每碗只售3.2镑,进得门去,说广东话的小伙计热情地领我挤进长桌中的一个空位,全然不顾那么多在等位的鬼佬。  
面的味道果然好,份量足,和听说的一样。  
天快暗了,回到火车站,没人检票,但自动售票机前照样排着买票的队伍,这是一个遵守秩序的国度。  
格林尼治是个美好的小镇,是个令人愉悦的小镇!                
  不同视角看英伦_英国游记
  诺丁山——电影《诺丁山奇缘》电影之旅(伦敦系列)    
认识这个地方是在几年前看过的电影《诺丁山奇缘》(NottingHill)里。诺丁山一条幽静的小街上的一个倒霉的书店小老板,离了婚,生活平淡,书店生意清冷。大明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一个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在社会地位相差悬殊的男女之间展开,这个复杂有趣又带点疯狂色彩的浪漫喜剧,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获成功。因为电影的成功使诺丁山成为了当年的旅游热点,全世界的影迷们追随着电影的的镜头来到了这里,从而使这里本就不菲的房价又开始了飙升。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是大嘴美人朱利亚。罗伯茨。男主角却是我非常喜欢的英国男演员休。格兰特,片中的他优雅而微带腼腆,特别是他的那对忧郁的蓝眼睛衬上他的蓝衬衫,简直迷死人了。我看过他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那时稍嫌稚嫩,这部片子使他的演技得到升华。  
在伦敦去诺丁山很简单,只要从地铁站NottingHillgate站出来,往前走几步,离开商业区,便是那片优雅宁静的诺丁山。  诺丁山的著名一是每年八月的由居住在此处的加勒比海社区举行的街头狂欢节。二是波特贝罗古董市场。当然电影《诺丁山奇缘》的成功,也为此区的知名度添加了神秘的色彩。  
现在正是春天,街头狂欢节当然无缘看到,但是波特贝罗古董市场却充满了魅力,一天下来,竟一点也不嫌它嘈杂,它的多姿多彩令人趣味盎然,如果你独具慧眼,那么在这条长长的街上,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心满意足地离开这条小街,去这片宁静的住宅区走走。  
小路边的花儿都开了,落英缤纷,奇高的法国梧桐在头顶撑出绿叶,小酒馆的人们都坐到了屋外的圆木椅上,手中的啤酒在夕阳下泛着金黄的稻色。旁边的护士之家的绿色的窗子打开了,春风吹拂着那些在苟延残喘着的老人们,这个照顾老人的机构干净整洁,还有一个长满了花卉和青草的花园。  
小区内的公共花园和私家花园里是在荡秋千的孩子和坐在木椅上看书的成年人,各色美艳的花卉,安静地开放着。  1807年完工的这片伦敦的富人住宅区,即使在两百年后的今天看来,它的建筑依然是如此的品质高贵和气派典雅,此区以小教堂为中心,辐射出不同的小街道,小街道里又分枝出小路,旁边就是不同的建筑和花园,每一幢建筑都各具特色。它的街道的规划比伦敦的任何一个住宅区都要宽敞。  
小路边停满了名贵的私家车,华美的建筑里走出来的是谦虚和善,微带腼腆的身价不菲的男人。我曾在湖区遇到过开着私家游艇的富人,他们是那样和善的向游船上的游客挥手微笑,我也曾有幸住过这里,我喜欢欣赏从那一幢幢华美的老屋里走出来的绅士淑女们,他们从容的举止,优雅的妆扮,沉静的性格,以及那份镌刻在骨子里的高贵气质,还有报道里他们对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及政治活动的投入,让我明白,传统的富豪和暴发户的区别就在于传统的富豪们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相应的价值体系相匹配!  
很刹风景的是,我突然想起了深圳街头那些摇开名车大声地向外吐痰的中国的“富豪”们,在餐馆里大声训斥服务员的“富豪”们,纵情声色还津津乐道的“富豪”们,财大气粗一掷千金,傲慢无礼的“富豪”们,。。。。。  
我想中国的这些张狂傲慢的所谓“富豪”们,充其量只能算是暴发户,陡然而来的财富和极不相称的文化沉淀,使得金钱和个人的素养没有办法相匹配。  
目前,由于中国富豪的局限性,恐怕只能用暴发户来冠以其名,什么是从容优雅的传统的富豪,什么是暴发户,看看嘴脸,立刻就区分出来了。  
  诺丁山小街
   去马克思墓地  
今天是周六,和小台湾约好去位于北伦敦的Highgate(海格特)墓地,那里埋葬着一个重要的人物,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  
在地铁站接到小台湾的电话,他说不好意思今天不能和我一起去了,我以为他和柚子那个日本小女孩有戏了,便开玩笑说,“重色轻友啊!”他连忙说,不是,他表舅住在伦敦,昨天和他通了电话,知道他要和我一起去马克思的墓地,便制止了他。。。。。我知道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我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的友谊却在求同存异中继续,我改变不了他,一个人的意识形态的完成是从小渗透进骨髓里的。但是我们能在共同的文化和语言里,在对善恶的共同认知中找到共鸣,不过,我仍时不时地会对它进行一个中国的教育。  
其实,也怪我昨天没和他说清楚,我想来这里还因为,狄根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里后面的故事有些情节就发生在这里,我到了这里,就能感觉到,书中的那些景物的描写依然存在。  
在北伦敦的一个安静的浓荫密布的小站下了车,沿着上坡的小路,这里有许多漂亮的小屋和小铺头,一路走过去,像是走进了英国十九世纪的小说里。。。。  穿过风景优美的waterlow park,绿意葱郁,空气清新,游人很少,乌鸦们刮刮得叫着,又肥又大,毛色黑光油亮,乌鸦们的营养如此的好!  
出公园,我便找到了这块墓地。Highg ate墓地。  因为这里埋葬着数位名人,所以这个墓园也引来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1839年这块墓地首次对外开放。  
守墓的是个英国老太太,扎着花头巾,瘦瘦的,鼻子又尖又长,让我想起童话里的老巫婆。门票2镑,照相机加收1镑,付了3镑门票,老太太拿出一份英文的马克思的简介给我,要1镑,我不要,她说,你们中国人来这里就是要看马克思的,都要买一份马克思的简介的。我说,也太贵了吧,再说我已知道了马克思的生平。看来这里专门赚中国人的钱了。  
墓园很大,设计精细,秀气漂亮,造型各异的墓碑被浓密的树荫所笼罩,被开放的鲜花所簇拥着,可能是季节的原因吧,墓园里的大部分花儿都是粉红的蔷薇花,风吹过,有花瓣飘落下来……  
墓园的拐弯处,马克思的墓醒目地立在那里,四方墓碑顶上是马克思的头部石雕。背后是一片树林,碑下有人刚送来的菊花,墓园简单朴素,就像守园的老太太说的那样:你们中国人来这里就是要看马克思的。的确,我来这块墓地就是要看一下马克思。  
Karl-Marx(卡尔.马克思)(1818年-1883年),德国社会主义者、哲学家、经济学家、共产主义的创始人,1847年与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1849年以后长住伦敦,和伦敦的工人们生活在一起,1867年写出巨著《资本论》。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们一直都试图着从西方的经济文化思想体系中,去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马克思创立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影响极大。  
站在这块墓地前,我想起了中学时学的一篇课文《在马克思墓地的讲话》,那是恩格斯写给去逝的马克思的悼词,文章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恩格斯用“引以自豪”来形容和这位战友的友情及对其成就的赞赏。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的语文老师为了让大家能很好地理解“引以自豪”这个词,将这四个字大大的写在黑板上,告诉大家,如果将来你们中的哪位同学为国家做出了贡献,那么,其它同学也会“引以自豪”的。  马克思的墓地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感受。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伟人也吧,平凡人也好,都一样,从哪里来,都要回到哪里去。    看报纸介绍,马克思的故居在苏豪区的一条老街上,好笑的是,这座故居现已被他所痛恨的资本主义政府挂了蓝牌,作为人类文化遗产被保护了起来。只有对人类文化有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才能获此殊荣。伦敦真是个伟大而包容的城市。  马克思是德国犹太人,他的学说的研究和创立均于伦敦完成,他和伦敦的工人阶级有过大量的接触,为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完成打下了基础。  
墓园里有一些中文的墓碑,下面埋藏着客死异乡的中国广东人。  走进墓园深处,才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幽寂的墓园是如此的宁静,突然有怪异的嗥叫声在我身后想起,我突然觉得头皮发麻,心脏好像给冻住了,回头一看,却是爬满绿藤的铁丝网外一群小孩在冲着我嗥叫,看我发现了他们,便一哄而散。  我吓得不轻,迈着软软的腿,赶紧往回走去。找到大门,惊魂未定的系,那些孩子常会这样吓单单身的游客。  
      
  马克思墓
  海各特墓园
  支持一下
  三十荷兰公园里的京都庭院(和诺丁山相隔一条街)  荷兰公园和京都庭院      周末,我在剑桥认识的朋友日本青年麻刹要回东京去,因为是晚上的飞机,去希思罗机场搭乘地铁很方便,不需要太早赶去机场,所以他有大半天的时间停留在伦敦,他让我随便陪他在伦敦逛逛,但提出了二个要求,一不去著名的风景点和热闹的商业区,二不去令他昏昏欲睡的博物馆。我想了想,就带他去荷兰公园吧,那里面的绿茵深处,藏着一个日式庭院——京都庭园。我一直都很喜欢这个日式小庭园,每当我想家的时候,我便会去那个小庭院里坐坐,在心里,我把它当成了中式的庭园。  在地铁站荷兰公园站接到麻刹后,我们开心的寒暄了几句,然后,我手指着地铁站背面的那一大片区,告诉他,这是诺丁山,看过那电影吧《诺丁山奇缘》?麻刹点点头说,看过这部电影了,上次来伦敦的时候,也去过这里的古董市场了。我又指了地铁站的对面,瞧,那儿是荷兰公园,没去过吧,里面有个秘密现在不告诉你。  和诺丁山隔街相望的,便是荷兰公园那一片精美的建筑群和绿茵茵的公园。这里是昔日的贵族和社会名流及艺术家居所,当然也是今日一些社会精英和名流的所在。过去,由于这片区域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富人的吸引,也带动了诺丁山片区的花园别墅区的发展。  穿过马路,再穿过一片华丽的白色住宅区,便进了荷兰公园的后门。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小松鼠愉快的从树上跳下,孔雀展开了彩屏,麻刹开心得去追草丛中的灰兔子。我拿出准备好的面包来给孔雀们吃,可是顾着卖弄风情的孔雀还没来得及走近面包,呼——的一大群鸽子便铺天盖地的冲了下来。。。。。  荷兰公园占地54英亩,创建于1606年,原先是贵族庭院,1950年开始对公众开放。这是个充满了童年幻想的公园,漫步穿行在那一大片的原生态的森林中,可以眺望那一大片的古旧而美丽的建筑群,满园花开不断,黄水仙,紫藤花,郁金香,熏衣草,月季,玫瑰。。。。不难想象当年的英国富豪们对园林艺术的热衷,使得这个公园时之今日,依然是如此的趣味盎然。  领着麻刹走近京都庭园,麻刹看着门口大石头上刻着的日文,惊讶得张大了嘴。这是1991年拷贝的日式庭园,顺石阶上去,便是便是绿树环抱下的京都庭园。河水浅浅的有小鱼儿在游泳,河上架着小石桥,水中和岸边游日式的石砻,造型稍小一些,河岸边开放这美丽的杜鹃花,袖珍型的一丛一簇,异常的秀气,松树也是袖珍型的,还有一些嫩绿的枫树,等到秋冬时节便会变成红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缺少一个日式的亭子,我想日本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亭子。当然这块小庭院已经有了足够的日式家庭花园的韵味了。  我坐在树林边的长椅上,看麻刹快乐的从小石桥上走过,看他愉快地蹲在河边赏鱼,我想领他上这儿来应该是对了。  在英国我结识了一些日本朋友。也许是文化上的认同感多一点,和欧美人士的交往不如和日本人交往容易得多。  第一次和日本人最近的接触是我刚到深圳时,在一家商业银行工作,有家日资企业的财务常来办理业务,他很年轻,每次来办理业务时,总是很有礼貌,对人和善,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有一阵子,他回东京休假,回来时,带给我们大家一大盒包装精美的点心,比起那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们,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他。我暗自奇怪过,这个慈眉善目的年青人,怎么竟是那些青面獠牙的日本鬼子的后代!  第二次让我感触较深是,一次大家在海德公园聚会,结束活动时,草地上已经有了很多的易拉罐和食物包装袋水果皮等垃圾,几个日本青年首先打开了塑胶袋开始清理垃圾,然后,各国同学纷纷加入。事后我在想,他们这么年青,这种服务公众的意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不分国界的。这种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还有一次,曼切斯特有场重要的足球比赛,英格兰国家足球队对日本国家足球队,听说贝克汉姆也参加了当晚的比赛。学校的几个日本同学平时都较节省,特别是几个男学生每天午餐都是几十便士的面包解决问题,但为了给自己国家的球员打气,做啦啦队,一百四十英镑一张的球票,他们毫不迟疑地就买了下来。而且那天上午集体请假 赶去维多利亚汽车站搭乘国家快线巴士去曼彻斯特。他们在平时的言谈中从来都不说爱国这两个字,可是,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确实体现在实在的行动上。  我无意给日本人脸上贴金,因为这个国家在二战时犯下的罪行是令人发指的不能饶恕的。可是光是记住仇恨,嘴上喊着反日就解恨了伦敦京都公园
  我无意给日本人脸上贴金,因为这个国家在二战时犯下的罪行是令人发指的不能饶恕的。可是光是记住仇恨,嘴上喊着反日就解恨了吗?  国家的富强,全民族的素质提高才是根本。     
   福尔摩斯博物馆
        
伦敦的地铁站贝克街站是个古色古香的地铁站,出站不远便在贝克街道21号(221 b baker st.nw)找到大名鼎鼎的名侦探福尔摩斯的寓所.   
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名侦探,与他的助手华生医生破案无数。小说中福尔摩斯所居住的地方为贝克街(Baker St)221b号,1990年在此成立了福尔摩斯博物馆(Sherlock Holmes Museum),馆内的布置摆设都以小说中提及的情节为佐,更增添福尔摩斯旧居的真实性。   
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福迷的信件从世界各地飞来,我看了那些放在一面墙上的信件,几乎囊括了世界五大洲.   
这里陈列了旧打火机,老眼镜,大头火材,手枪等破案用的工具.有几间房间布置成凶案现场.非常有趣.有一些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参观.   
英国人真的很聪明,这么一个虚拟出来的人物和故事,他们就可以在这条老街上的这座老房子里创造出一个真人来,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赚取他们的外汇.  博物馆外面
  苏格兰首府——爱丁堡     
从今天起到周一,全英国人有三天的假期,5月的第一天是Bank Holiday,加上周末两天共三天假期,今天我的旅行目的地是我久已向往的城市苏格兰首府---爱丁堡。  
早晨,伦敦的天空是阴沉的,下着小雨,公寓里很安静,学生们都在睡觉,我吃了点东西,背上背包出发了。在国王十字火车站买了当月往返的周期票,登上了火车。  
英格兰的田野,天空低沉,绿草凄凄。  
火车驶过纽卡素Newcastle,驶进苏格兰的阳光明媚的天空下,眼前登时一亮,田野上大片的齐整的油菜花灿烂地开放着,色彩明艳,像是一幅巨大的油画……  
火车驶进了苏格兰的草地,峡谷、隧道,驶近了一条海岸线,有人站起身,看窗外的大海。我打开地图,确认了我们现在正面临的位置是欧洲的北海,和我的目前位置遥遥相对的是安徒生的故乡—丹麦。  
北海的水蓝得像绸缎,漫漫地涌啊涌啊,似乎蓝色的无边的海水,一下子全涌进了人的心里,让我忽然产生一种深深的孤寂。坐在一车的安静的异乡人中间,经过了长时间的旅程,我突然有了一丝忧郁,我有点想家,想我自己在深圳的家。  
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苏格兰姑娘,文静、羞涩,不施脂粉,穿一件白色的T恤和牛仔裤,金色的长发披散在肩上,就像开放在春天的花朵。她一直安静地看书,快到站时,我向她打听了一下爱丁堡的情况,她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我。车到站,我向她告别,她报以微笑,她的家在下一站的格拉斯哥。  
在火车站的订房处,我订了一间青年旅舍的床位,因为Bank Holiday,全英三天假期,爱丁堡的游客很多,床位有点显得紧张。  
一路上问人,终于找到这家小青舍,很拥挤,我进屋办了手续,Staff领我去了厨房,自助的,有人在煮食。客厅有几张大沙发,有个宽大的电视,浴室有好几个还算干净,已经住进去的旅客非常友好地打着招呼。  
放下背包,我信步走出了门。  
从王子街走下去,我登上了Calton Hill(卡尔顿)的山顶,一座古希腊的巨柱残垣,高高地耸立在那里,很像雅典的古希腊的巴特农神殿,巨石柱下,坐着一些游客。遇到几个中国小孩,嘻嘻哈哈地笑着在照相,和快乐的她们交谈了几句,并问清楚了几个景点的位置和所需时间。  
从山顶望下去,整个爱丁堡尽收眼底,感觉上,爱丁堡更像一个欧洲的另一个国家,下山,向王子街另一头走去,路边,满树的红花开得正旺,爱丁堡古堡傲然地屹立在山顶,像一只威严的猛兽。  
在王子花园的坟场,我坐了很久,这座围绕着教堂的墓地,很宁静,也很漂亮,石碑上长满了青苔,杏花的花瓣不时地随风飘落下来,落在墓碑上、草地上。风是清幽的,带着草的清香,夕阳将绿叶斑驳地投影在墓地上,草地上的蒲公英花开了,像一群可爱的小姑娘,我喜欢环境优美的坟地,不怕鬼魂,其实死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人,人世间的万恶其实都是那些活着的人干出来的……  
踏着斜阳,我走进了Old town(老城),宁静的老城,磨得光滑的石头路,中古时期的建筑,让我以为到了“鬼城”,一个穿短裙的年青人,在吹着苏格兰的风笛,凄婉的风笛声飘荡在老城的小街小巷,一些小店铺已经关门,还有一些游客在老城的小街小巷游荡。  
街上,一些男人穿着绿色、兰色、红色格子呢短裙,白色的长袜,其实,男人穿裙子也不难看。  
爱丁堡的整个城市分新城和老城两个部分,新城规划于1767年,以三条平行街道为主轴连接老城的北面,新城的建筑和街道非常完整、整洁,和对面山上的老城遥相呼应。虽然新城是在老城以外新建的小城,但历经了300多年,看上去,也是一个老城了。  
回到青舍,累极了,爬上了我的上铺,这间房间大约有20个床位,有个女孩先回来,交谈下得知,她是英格兰人,因为Bank Holiday的假期,来爱丁堡旅游。看她的大背包有些部位磨得发白,她肯定常常出门自助旅行。  
陆陆续续有人回来,大家见了面相互问好,只是男女混住,很不方便。  
大客厅里有人在看电视,是日本的一个变态节目,厨房里有人在做饭,很香的洋葱味飘了出来。  
以前读陈丹燕的欧游散文,很羡慕她那种在欧洲各国青年旅社的经历,这的确是一种有趣的体验,锻炼了自己,丰富了人生,从别国的旅行者身上,学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10点钟,外面的天才黑了,早回来的人躺在床上看书,屋里很安静,我下铺的那个淳朴的英国女人已进入了梦乡,发出轻轻的酣声。  
一夜睡得好极了。昨夜迟归的游客轻手轻脚地爬上床,今天早起的人轻手轻脚互道早安,虽然是20多人共处一室,夜里很安静,人人都尽量地克制自己,不打扰别人。  
因为昨晚累了,没出去吃晚餐,饿昏了,匆匆洗漱了一下,就离开了青年旅舍,去找早餐吃。8:00多钟了,没有一家商店开门出售食物,只有走到闹市区的王子街,远远看见麦当劳的那个金黄的大大的“M”,只有这个被英国人斥为垃圾食物的美国人开的麦当劳给了我们这些背包客带来了温暖,看来,美国人之所以强盛和他们的经营作风还是有关联的,奇怪的是创立麦当劳品牌的老板竟是苏格兰人的儿子,他的家族在苏格兰也算是名门旺族了,目前,在苏格兰的东北有麦当劳家族的一个展览中心,包括一个古城堡,那也是Donald家的财产。  
离开了旧的条条框框,争脱了传统的清规戒律的束缚,这就是许多英国人跑到美国去创下一番事业,开出一片天地,而兴盛起来的原因,也许这也是美国如此强大的原因。  
吃饱了肚子,又买了一瓶橙汁,迎着灿烂的阳光,向Royal Mile皇家一英里大道的绿荫深处走去。  
路上,心情好得不得了,越过路边长满了绿苔的矮墙,不时看见一些古老的墓园,走进了一条宁静、古朴的小路,那是The palace of holyrood
house( 旧的王宫圣十字架宫的旧地)。  
买了学生票,进入王宫。这里的工作人员清一色的藏清上装兰格呢短裙,神气又好看。  
这座华丽的王宫是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宫殿,屋内的陈设记录了曾经的华丽和辉煌,因为是女王的行宫,这里更多的是华美,少了几许庄严。  
徘徊在木结构的王宫里,似乎看见过去的生活,从暗红的褪了色的楼梯那边走来,浪漫而悲情,那就是玛丽女王在这里渡过的岁月留下的记忆。  
我突然想起日本动画大师宫崎峻先生的卡通片《千与千寻》中那个古怪而华丽的鬼城。  
出王宫,后花园的花儿开得正旺,阳光是那么的温暖,我好像又回到了人间,旧王宫淋浴在金色的阳光里,盛载着太多记忆!  
走进王宫后面的Holyrood park,视野顿时开阔起来,这个充满绿意的公园更像一个大峡谷,峡谷顶上有人在走,陡坡上长满了黄色的野花,碰到了几个说广东话的香港阿婆,和她们聊起了天,她们已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年了,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对香港的湿热天气和污染的空气已不能适应,儿孙们都大了,除了会说广东话,一点也不认同香港,他们的后代已把他乡当成自己的故乡了。  
我问阿婆们,从这里去古堡怎么走?有多远?  
几个阿婆向停在路边的车上的几个老头发出命令,送这位小姐去古堡!  
真是喜出望外,我搭上了一对老夫妇的小车,他们一直将我送到老城的古堡下,谢了他们,心中还有很多的感激!  
买了Edinburgh castle的门票,10镑,我进入这座十二世纪的古堡。  
整个古堡充满着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的杀戮,让人窒息。  
从古堡下来,在苏格兰国立美术馆门外的露天咖啡座,喝了一杯奶茶,吃了点心,身旁就是一片长满蒲公英的山坡,微风拂过,吹散了刚才在古堡里的乌云。  
走进这间美术馆,大富大贵的紫红色的墙壁出现在人的眼前,展出的作品由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至后印象派,有代表人物莫奈,梵高的真迹,最多的展品还是苏格兰的绘画,大多是表现大自然的作品。  
Edinburgh 是个让人难忘的城市。建筑风格偏向古希腊,城市保存完好,新旧城相得益彰。这里的物价便宜,民风淳朴,国内来的留学生也和当地人一样友好而淳朴,他们给这里的环境同化了。最让我感动的是向当地人问路,如果被问人也不知道你所问的路,他们不会说:“I don’t
know”,而是打电话给朋友,然后再告诉你,我想,以后,我会有一个长长的计划,一定会去苏格兰的其它地方去看一看,走一走,英格兰人吞并了苏格兰,统一了语言,统一了货币,可是苏格兰人的善良、淳朴是他们所磨灭不掉的。  
苏格兰,我会再来的!  
               
  死人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人,人间的万恶都是活人造出来的.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去圣保罗大教堂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曾看过的一张反映二战题材的一张摄影作品,圣保罗大教堂安详的屹立在战火的烟雾中。它象征着伦敦这个伟大的英雄城市的英勇和反抗的精神,给人以壮丽的无限想象。  
第二个原因是天使般美丽的戴安娜和丑陋的王子的婚礼于1981年在这里举行。据记载,当天伦敦城内的所有的教堂的钟声在上午9点响起,皇家骑兵仪仗队护送着王室婚礼车驶向教堂,沿途是幸福欢呼的民众。尽管他们在婚礼上宣誓:互爱,忠实,珍惜!可是很快就传来这童话般婚姻的不幸。  
很多女孩的童年梦想就是将来长大了能嫁给王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真正嫁给王子的女孩有几个是幸福的?现在老王子和那个粗俗的老女人结婚了,其实这两个老人挺般配的。王子配不上戴安娜,戴安娜是天使!  
走进了教堂,我立即被一种气势所震撼!  
我去过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他给我的感觉是走进了宗教的历史,亲近地触摸他所表达出的对人类的慈爱还有他的文明和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可是对于这第二大教堂给我的是敬畏不可亲近及自身的渺小。  
唱诗台和高耸的祭坛是那样的壮观,让人觉得这是天与地的之间。这里曾经举行过纳尔逊将军和邱吉尔将军的葬礼!!戴安娜和王子的婚礼庆典在这个教堂举行,是否一开始就是个不祥之兆?  高高的十字形的走廊穹顶上是关于圣保罗的生平及宗教的壁画,站在廊下,仰望穹顶,听“大保罗”的钟声,给人以心灵的安宁。  1666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中世纪的木架构教堂,1675年雷恩爵士肩负起了重建大教堂的工作,整个教堂用石,全部由多塞特郡运来,建教堂的费用全部取自于对进口的煤征收的税。  
1711年,圆顶,庞大,华丽的大教堂被完成,它的西侧有两座塔楼护卫着。它的高度仅次于梵蒂刚的圣彼得大教堂。教堂的北侧是建有一些名人的纪念碑,地下室有威灵顿和纳尔逊的棺木和南丁格尔和纳尔逊的雕像  
现在这座巴罗克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成了建筑的杰出典范,为周围环境增添了壮丽景象!  
金长廊位置极高,距离院落有59英尺,我勇敢的爬上了金长廊,令人眩目,站在这里俯瞰伦敦和泰晤士河还有西斯敏的议会大厦,体验宗教的意义。  
一个和我一样勇敢的爬上这里的金发女士和我交谈起来:“你有宗教信仰吗?”  “有,当然有”我知道,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西方人眼里就象没穿衣服一样。  “你是泰国人吗?”  “不,中国人!”  “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信仰吗?”她好奇的问。  “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但是,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难关,遭遇到疾病或痛苦,我们就学会了转向宗教寻求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我试图着讲解清楚。  “你的国家允许你们有宗教信仰吗?”她疑惑的问。  
“当然允许!”宗教的问题对我来说,和这个西方人相互交流是不容易的,但我必须告诉她一个事实,我把中国宪法里规定的在我国人们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各种宗教并存,都受到国家的尊重和保护等告诉她。    
她如释重负的笑了,太好了,谢谢你告诉我这一切,上帝保佑你!接着她就兴奋地告诉我,上月,她参加了她弟弟的孩子的洗礼,那是个神圣的时刻。。。。。  
宗教从人类社会文明中产生,自从有了宗教,人类的灵魂便有了庇护所。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他的宗旨在于救世主为世人所承受的苦难,以及与苦难相交的神秘的象征意义。,我想没有一个宗教会像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曾有朋友告诉我,自从归依了基督,生活就变得好了,吃饭香了,睡觉好了,也不会为小事情烦恼了,心灵不但变得安宁了,而且也变得充实愉快了。  东方世界中佛教占有较重要的位置,佛教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平衡和修炼,他是一个和平安宁的宗教,他讲究慈悲、宽容,他心胸开阔,超然于俗事的纷争,他讲究因果轮回,阐明了人的行为同植物一样,种一个因下去,到一定的时间便会形成一个果,佛的智慧帮助人们解脱对生老病死等人间一切疾苦的恐惧心理。佛的慈悲和温暖帮助人们渡过人生的一道道难关。  宗教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净化人的灵魂的作用。  此刻,我沐浴在太阳的光芒里,看远处西斯敏大教堂的尖顶,那是戴安娜王妃举行葬礼的地方,善良的女人,愿主保佑她在天堂里找到自己的幸福!    
  欣赏了,我是半年前去的英国,想问一个问题:我是去过马克思墓之后才听说斯宾塞的墓与马克思墓相邻,我事后对着录像仔细琢磨不得要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能告诉我它在马克思墓的左边还是右边?
  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
  谢谢回音,我还有一个问题:看你在格林威治看到的所谓“调皮姑娘号”,不知道是不是指著名的Cutty Sark?不过后者是最有名的英国帆船。我上次未能去看这条船,一直在后悔。    另外,我不太同意你个别问题的评论。比如说英国利用虚拟的故事吸引游客赚钱这点。我觉得在英国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为赚钱所作的设计其实是少之又少。比如我去的尼斯湖的冷清即让我很意外,像这类地方在中国肯定会炒作的一塌糊涂。在造势方面英国与中国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另外,英国的重要的婚礼葬礼都在教堂举行。比如西敏寺,几乎所有的皇家婚礼都在此,那里还是3000个墓地所在,包括了国王在内的几乎所有英国杰出人物。所以英国人不会觉得教堂的婚礼是个不祥之兆,他们习以为常。    我回来后也写了游记,很长。在这只把我们共体到过的地方的部分贴在这儿,请多提意见。
  9点坐火车去爱丁堡(Edinburgh)。我们本想早些出门,但花时间准备东西,7点半才出门。知道时间晚了,也知道周末公共汽车少,我们就不等214路,快步直奔Kentish Town地铁站。一路边走边回头,准备214一出现,就招手要求上车。但一路未见214开过来。直到Kentish Town站,发现大门关着,里面黑灯。正奇怪,旁边几个黑人告诉我们,今天地铁不服务。见鬼!已快8点了。正急,忽然见214开来,紧跑几步,上了车。还好,周日早上车少,不堵车,很快214开到国王十字架车站。  进站学会了看电子显示屏上的列车信息。看到我们坐的列车还没有标上站台号。时间居然还有40分钟,我们找位子坐。早上旅客还不多,但车站不提供候车室,只在厅里只提供很少的位子,只找到两个位子,轮流坐。看来我们又来早了。但身处异地,不敢像英国人那样潇洒。她们俩开始去买吃的吃早饭。8点40还不见显示站台号,我们面前只发现了8个站台。朋朋说哈里波特提到过国王十字架车站有个9又3/4站台,要过去找找,结果在侧面找到9到12站台,没有9又3/4站台。知道罗林瞎编的。但回来后又看别人写的游记说还真有9又3/4站台,是一个墙上的假门,只是我们没找到。大厅的人越聚越多,都站在那看电子显示屏。还有10多分钟就要开车了,还不见显示站台。我有些奇怪,就到站台附近看看动静。这时忽然人群开始移动,肯定是显示站台了。我急返回在座位处已不见她们俩。赶快随人流前行,找到她们。站台口不检票,直接进去找车厢。我们在D车厢,要走一回儿。只几分钟,大部分人都已就座。英国人动作确实快,重要的是有秩序,不乱挤。一看表,还有六七分钟才开车。看来车站工作人员的掐算是对的,有十二三分钟时间全体上车够用了。  这个火车厢式是一个直趟,与国内的火车类似,但与去温莎的火车不同,后者有两三个感应门把一节车厢断开。看来不同的运营公司车厢形态也不同,或许是短途和长途火车车厢不同。车厢两头有放行李箱的空间,只够放几个行李箱的。我们动作慢点,已经没地方了,想放到座位上的行李架上,发现架子太小,放不了我们的大箱子。只能又移到车厢头,把别人的行李整了整,整出一块地方才把行李挤进去。幸亏我们把两个行李箱放在Harriet家,否则火车上没地方放那么多行李。同车的人多数不带行李箱,只带个随身包,放在上面的行李架上。整个车厢70-80个乘客,在车厢边放十几个行李包正好够用,也许车厢设计者事先测算过,一点不浪费地方。这车厢比国内的小,窄且矮。不像国内的车厢很高,所以可安置大的行李架。走道两侧各两排座椅。国内是两排正倒位椅子中间围着一个小桌。这里有的地方是这样,有小桌。但多数地方椅子朝向一个方向,椅子后面可落下一个桌板放东西,就像飞机上那样。估计有小桌的座位贵些。我在网上订票时看到同一辆车有不同的票价,相差一两倍。大概差别就在这儿。由于有这种座位的存在,其他椅子就有正座也有倒座。我们坐我不喜欢的倒座。另外,我中途曾前后走了几节车厢,没有看到乘务员,当然也不存在乘务员室。这种设计比国内的省人省地方,看得出英国设计者算计得很仔细。不过其他设施很好,照例每个座位有电源,有网线接口。洗手间有电动剃须刀的插座,等等,很周到。靠近过道的座位背上有扶手,过道左右的座位的扶手相间排列,供旅客走过道时轮流扶着。这个设计很有用,我开车时从过道走过,一路就要不断接力式的用这些扶手,以免晃倒。  火车开得飞快,不过很稳,没有一般火车走过接轨处时产生的咣当声。我们开始讨论为什么。朋朋以为铺的是长长的铁轨,没接口。但后来看到是有接口的。于是认为是车厢底盘弹簧好,把接轨处的震动消化了。火车速度快,所以也许各车厢之间用感应门隔开是对的,可以隔绝气流,减少气流波动对人的影响。但这火车每次进入隧道时耳朵都会感到压力,就像飞机起降时的感觉,不知是什么物理学原理。  一会儿一个东亚人找上我们,用日语和我们说话,显然把我们当成日本人了。我让朋朋听,她也不懂。但大意我们明白,是说我们坐错地方了,他应该在这儿。看他的票也确实是这个号。再看我们的票,是同样号码后面加一个“A”,不知哪个对。此前有一个检票员已经给所有人检过票了,对我们的票没有异议。现在遇到这事儿,不知怎么处理。好在日本人先让步了,车厢里还有些空座,他们就坐到空座去了。  列车每到一站只停两三分钟,到站前有广播,所有人迅速上下车,只要一走神,就开过去了。就算是老太太,此时也是手脚麻利。英国的车站都比较简陋,没有装璜的大厅或过分的设施,基本是够使就得。路过的城市规模都不大,列车一般晃两下就出城了。窗外下着小雨,田野景色朦胧。这大概是英国景色的常态,天天是阴雨蒙蒙。  
  午饭自己在车上解决,好像没有餐车,但常有卖吃的的小车推过。上面的东西太贵,我们不买。好像多数人也不买,自己掏出东西吃。火车上多数人在看报纸或书,和在地铁或公共汽车上情况一样。相互不交谈,除非是熟人,更不像中国人那样凑堆打牌。他们读东西就是消遣的方式。我看见不远处一老人在琢磨报纸上的拼字游戏。已经写了一半,还在考虑,半天不动笔。看来这拼字游戏不简单,把英国老人难住了。我们中国人去做肯定没戏。孩子也在玩这个,几个孩子小脑袋凑在一起,在琢磨一张报纸。  过了约克城后,窗外开始显现大海。还下着小雨,大片的海滩没有人。阴沉沉的海浪使人想起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描绘的大海。我摄影了,但摄下的多是不大清晰的图像。此时已入苏格兰境界,童话和传说的色彩日益浓厚。  列车近两点时开进爱丁堡的WAVERLEY车站,这是终点,所有乘客下车,可我们的票上写着14点从WAVERLEY再开车,到EDINBURGH HAYMARKET再下车。不知怎么转车,下车询问站台人员,回答得糊里糊涂,有的让我们再问谁谁,有的让我们出站。最后总算有人把我们引到另一处站台,两站台之间有人把着,看我们的票后放我们过去。那停着一列火车,已经有很多人在车上。我们进去已经没座位,就在门口站着,反正路程只有4分钟。原来这两个站台分属不同的铁路公司运营,两段铁轨相互不通。就是说一个WAVERLEY火车站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有两套铁轨系统。我们买的是连票,横跨两个系统。后一程是向爱丁堡西边开的,第一站就是EDINBURGH HAYMARKET。  一会儿列车启动,钻进隧道,上面就是爱丁堡城。钻过主要城区,列车又到地面,马上进了HAYMARKET车站。这里出站要验票,就像地铁出站口。坐车的人多刷卡乘车。人人多匆匆刷卡走出。我怕出错,不敢刷,问个人,他装听不见,匆匆走过。看来人人都有急事,只好自己学着刷。结果刷完前面挡板退不动,再来一遍还不行。不知是票的问题还是操作问题。只半分钟后面已经一排人等着。只好到一边找工作人员解决。那人倒干脆,不看票一挥手就让我们从旁边绕过去了。看来他知道他们的机器常出毛病。  按我们要住的旅馆介绍,应就在这个车站对面。出了车站一找果然如此,街上门脸一清二楚。旅馆大门锁着,按门铃开门。看来英国的旅馆都不是大敞着门随意让人进的,应该是怕安全问题。找到接待处,向一个男人展示订单,对上姓名后。他给了三张卡片,兼作旅馆入门和房间入门的钥匙。又给两个白布口袋,告诉我们把它铺到床上,睡觉时钻进去,再在上面盖被子。大的给夫妻俩用,小的给孩子。他们的这种卫生方式我们真是头一回听说。然后问他苏格兰高地(highland)一日游的订票方法。他说他就可帮办。随后抄起电话询问还有没有票,几句以后就向我们竖起大拇指,表明订票成功。在英国办事一切就是这么简单。10分钟内住房、订票全部解决。接着他在一张纸上写上票款,上车地点什么的。复写,一联给我们,一联说是要交给旅游部门。明天8点在滑铁卢地(waterloo place)上车。似乎在英国处处可遇到滑铁卢这地方。下面付款。旅馆的钱我们用信用卡付,但一日游的费用他说必须交现金,不知为什么。估计用信用卡他们取钱麻烦,或者像上次住旅馆那样要多交手续费。如此看来信用卡在英国也不是处处好使。在接待处我们要了个爱丁堡地图,接着问去爱丁堡城堡的走法,那人用铅笔直接在图上画出走的线路。然后问早点,说早8点开饭。再问第二天出游,早饭来不及,能不能先带点吃的走。答不成,因为是我们自己要去玩儿,早饭只能不负责了。看来他们帮忙联系旅游也可得到好处:可以省去早饭的费用。  然后上楼找房间,这走廊楼道和上次的旅馆同样狭窄。房子是顶层,窗子是斜的,比上次的还小。10平方米见方。屋里设施就是一个床,上下铺,下铺是双人床,上铺单人,还有一把椅子、暖气、衣架。75英镑一天的房子就这些内容。我们把行李一撂,马上锁门出去。奔爱丁堡城堡而去。此时是下午3点过后。  旅馆店员指的路是绕着爱丁堡城堡南边走。这个城堡是爱丁堡的市中心,居高临下俯视全城,门口向东开,而我们的旅馆在城堡西边,因此要绕道到东边。走路,爬高,再穿过一个为爱丁堡艺术节演出搭的看台下面,共走20分钟到了售票处。这里也分大人和学生票,但买学生票不需要出示什么证件。如买了,验票的看样子差不多就放行。所以朋朋买学生票。里面出租解说听筒,有中文的,大人的2英镑,学生的1英镑。就只给朋朋租了一个,让朋朋把重要内容告诉我们。想着大人的可能和孩子的听筒不一样,一路上就不敢使用朋朋的听筒。后来发现其实没关系。有的成人就在使学生听筒,这种事估计全凭自觉,你犯规也没人管你。  
  爱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  爱丁堡城堡建在岩石之上的一片平地上。早至6世纪即成为皇室堡垒。在16世纪前是重要的皇家住所和国家行政中心。后来的历史功能复杂,兼有监狱,纪念馆,展览馆等功能。围成的高墙之内是一组建筑群,年代有早有晚,岁月沧桑。灰色的砖墙有如被盐水腌过,专色发黑,并显出斑斑驳驳的痕迹。我们先在城墙边观景。这里居高临下,整个爱丁堡城尽入眼底。远处的海湾,岛屿,大海也遥遥相望。在这个观景台处有一个景物介绍图,指明下面能看到的景点。我们可以一一对照。较有名的有王子街、国家美术馆、国家纪念碑、圣玛丽大教堂等。还可以看到刚到过的WAVERLEY车站和旁边黝黑耸立的司各脱纪念碑(Scott monument)。爱丁堡分新城和老城两部分。在王子街的后面是新城,有些新的建筑,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并没有多新,看不到什么高层建筑。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爱丁堡的旧建筑。这些旧建筑多呈灰暗的颜色,犹如被火和水轮流处理过数百年。整个城市主要是这种色调,让人联想到凝固的火山岩浆。加上阴沉湿冷的天气,可将你的思绪压回到古老的年代,那里充满着刀剑、血光,还有怪异、魔法、种种的恩怨情仇,还另衬着一点童话和单纯。  城堡内存放着一些著名的大炮,炮口伸出垛墙或防护墙的窗口,指向城堡外伸展的土地,一直延伸到海边。一个叫Mons Meg的6吨重的巨炮于1449年时在比利时建造,据说每天只能发6发炮弹,威力巨大。这些古炮都经过实战,阻挡过敌人向城堡的围攻。其中有一门炮每天中午1点整都要响一次报时。可惜我们在苏格兰的逗留期间没有1点钟在爱丁堡的时候,因此也就没听到炮声。  城堡内的建筑虽多,但游人能进的只是少数。这些房子被辟成各种博物馆。房间内保持古老原貌,不加装修。一般房间均不大,低矮斑驳,串在一起。游客一般只能排队单向进入参观,不能过长停留。在皇室部分可看到与苏格兰国王登基加冕有关的三件宝物:王冠、宝剑和加冕石。最有印象的是光亮的宝剑。那样长的宝剑只能是一种威严的摆设。和温莎城堡一样,这里也是各种长矛、宝剑、盔甲、盾牌挂在墙上组成各种图案。只是没有温莎的房间那么辉煌。这里还有纪念一战阵亡的苏格兰将士的纪念厅,墙上镶嵌着各种纪念牌位。苏格兰战争博物馆,苏格兰联合军队博物馆也在这里。内有苏格兰各参战部队的遗留物,包括人员名册等。一些展柜里挂满了各式勋章。不论是在英格兰还是苏格兰,军事都是重要的展示内容,皇家和军事总是联系在一起,显示了不列颠的尚武精神。  在建筑物围成的空场,一位身着苏格兰裙的男解说员讲解着这座城堡的历史,我们和一群人围着听。这位矮个子苏格兰男人不像伦敦塔的解说员那样幽默诙谐。而是严肃的,一本正经地吐着解说词,仿佛在说着什么深奥的事。  随后进入战争监狱,里面黑洞洞的有如地牢或山洞,或许就是蜿蜒的山洞。里面有当年的吊床、其他犯人用品,以及涂鸦。为了增加逼真感和恐怖的气氛,喇叭里播放模仿当年犯人之间聊天的录音。解说里提到200多年前,为了体现人道,减少对战俘的屠杀,这座监狱不得不逐渐扩大。  总的讲,爱丁堡城堡与伦敦塔有些相似,内容显得零杂一些。不过这应该是苏格兰纵向历史的真实写照。从各个侧面反映出苏格兰的历史特点。与温莎相比,少了一些金碧辉煌,多了些古朴沧桑。  
  爱丁堡艺术节(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出了城堡,又到了为爱丁堡艺术节而搭的演出台,旁边房子里有艺术节的售票处,想了解一下,不一定真买,就进去询问。取了一本关于艺术节演出各场次的册子。然后问售票小姐今天晚上的演出。她电脑查了一下,然后向我们推荐一场芭蕾舞演出。一问票价要30几英镑,感觉太贵,又不好说,又问地点。离此地步行30分钟,便推说太远不去。我们看当天还有四五场其他演出,便问,都说售完了。看来艺术节的确很火。  爱丁堡艺术节是爱丁堡一年一度的演出节日,也是爱丁堡的文化招牌之一。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团体在此演出。此时也是一年中游客最多的季节。我们赶上这时候来,往好了说是凑上个热闹,看看欧洲的艺术节是什么样子的;往坏里说就是各种旅游价格都可能上涨。我们的火车票价格、旅店的房价就是证明。在网上订房时我就注意到,再早几天价格还高。说明几天前艺术节刚开始时更热闹。人们都往这儿赶,车票价自然就上去了。所以我们选8月中旬动身来英国,就是一要保证能看看艺术节的景象,又要算经济账,避开高峰时间。其实看不看演出也无所谓,就是想看看热闹。这个热闹看来我们确实赶上了。  走出售票厅,沿城堡东边的缓坡下行,就到了皇家迈尔大道(Royal Mile)的路口。这里是爱丁堡旧城的标志地带,游人果然很多。车辆不多,可以见到环城的游览双层大巴。这里多是步行街,游人如织。街道都是古老的砖头铺路,周围是古老的建筑,一层开着些不大的商店。到处都有教堂,没见到有开门的。来到一处较大的教堂门口,见人们进进出出,就进去,结果一看里边已经不是教堂,成了一家饭馆。人们在热闹的吃饭。这场景让我们感到很滑稽。看来英国也有宗教场所还俗了。一路上见到许多街头表演的艺人。想来这些不入主流的民间艺人也要在这时凑凑热闹,展示才华,赚些小钱。有的将自己全身涂成银色,不断和游人打招呼;有的在街头拉着大提琴,没什么人理他;有的在表演软功,将自己的肢体绞成各种造型,引来一圈人观看和惊呼。在国家艺术馆侧面的空地上,看到一个准备吞宝剑的杂耍者,光着上身,正说说道道。我们本来准备看他吞进去就走,但看来世界各地的艺人都会卖关子。他从观众中拉来两个帮手,连说带比划,就是不干真的。周围围了三四层观众,前面的一排已经坐下了。10多分钟后总算看到最后一幕,感觉有些恶心,就赶快走人。也有一些安静的内容,比如街头画师给人画肖像。好像不到10英镑一位,不算太贵。那边还有用纸牌表演魔术的,吸引了20-30个人,整齐地围成半圆形观看。耳边响起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过去一看是两个中国艺术家在演出,一个弹扬琴一个拉二胡。一会儿音乐就换成中国的民乐,又演奏“歌唱二小放牛郎”。在一群西洋乐中感觉还挺好听,也吸引了一些人。  这里看来很自由,不知是否任何人都可以支个摊,随意发出声响。一路各种音乐此起彼伏,其中有我们熟悉的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ry Air),只是用风笛奏出,显得风格别样。听得最多的当然还是苏格兰风笛奏的那些无调式的音乐。朋朋说她听得都快疯了,每天晚上睡觉时都是这些音乐嗡嗡的在耳边盘旋。这里还要提一下,就是我们在城堡垛墙向全城观望时,曾听到从远处传来一个著名的旋律,这个深沉沧桑的旋律最早在师大校庆时听到,误以为是师大老校歌。后来在非典时期电视里反复播放,成了抗非典的主旋律。知道它不属于师大,又以为是中国旧音乐。这次在爱丁堡听到,才明白它可能也不属于中国,而是一个世界性音乐,只是至今还不知它叫什么?  总的讲,爱丁堡艺术节大概算是传统艺术的节日,没看到多少流行艺术的成分。流行音乐也不是像想象的那样在那里有统治性地位。比起中国人,英国人并不过于追求于时尚。    走上王子街后,一切就安静下来。整个新城区都是人烟稀少的地区。看来还是老地方吸引人。王子街虽是爱丁堡最主要的商业街,但对北京人来讲实在算不上繁华。此时已晚上7点多,多数商店都已关门。路的对面的悬崖上就是爱丁堡城堡,演出已经开始,能听到隐约的音乐声。突然一束烟花从城堡升起,照亮夜空。我们知道城堡处上演的是焰火音乐会。进了一家麦当劳店买了两份套餐和若干汉堡,到现在我们已经明白在英国,麦当劳是我们所能消费得起的最经济,最能满足营养需要的食品。路上零散遇到些游人,这儿的人比伦敦人嗓门大些,有时说笑怪叫起来让人发毛。有几个不到20岁的青年大概刚喝完啤酒,一路大声聊着,路过我就指着空酒瓶让我看,还说着什么。我也不知其中有什么趣味。他们就嘻嘻哈哈过去了。  回到旅馆时大门紧锁。刷卡进不了门,看来英国也有伪劣产品。
  约克(York)  我们没有约克城的地图,出了车站瞎走。好在我事先知道这个城市不大,不怕走丢。约克城是英国的一座老城。2000年前古罗马人的势力延伸到此,成了罗马帝国的北部边陲。罗马人在此修筑长城,防备北方蛮族的入侵。当然这长城和我们的万里长城没法比,既小又短。后来作为英格兰的北方城市,也成与苏格兰恩怨的场所,因此设有城墙。约克城中世纪的城内建筑和街道保存完好,古色古香,成为英国的旅游胜地,游人很多。这些可以比拟为我国的平遥古城。但城墙远没有平遥的高大,看来英国古代的城市的攻防技术不如中国。矛不尖,盾也就不必过坚。不过城里的建筑好于平遥,更古老且更结实。  火车站就在城外一点儿,出站就看见古城墙,有垛墙。只有两层楼高,三四米宽,可以上去走,但对于走过中国的高大宏伟的城墙的人来说,就没有必要上这个小孩玩具式的东西了。在西方的防御工事中,城堡更具有吸引力。不过这城墙外还有护城河,有鸭子在里面游泳。这倒吸引我们的注意。在我的人类文化发展观念中,只有借鉴才可能产生雷同。两个独立起源的文化产生非常相似的结构一定是非常偶然的事。难道这是偶然的?  在一个路边的绿地上有一个19世纪因发生霍乱(cholera)而死难者的群葬墓,当年共有185位死难者。但这里的墓没这么多。每个死者仅仅是一个小的石头墓碑。  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离车站也就10几分钟的路。这座教堂是英国最大的哥德式教堂。于13世纪初开始建造,250年后才完成。宏伟壮观不在话下。外表有些像巴黎圣母院,但不够满意的是这座教堂要门票。从天上看整个教堂呈十字架形,象征着耶稣受难。从十字架的中心到四周,有不同的大厅,各有座椅举行礼拜活动。这与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只有一个主要的礼拜厅的构造不同。与西敏寺不同的是,这里可以照像摄影。教堂穹顶的构造丰富多彩,窗上的彩绘玻璃世界闻名。在侧廊里也有许多陵墓。有镶在墙上的;有在中间做成石床,上雕死者躺像的;也有只有一块石板,平嵌在地上的。只是这些陵墓的主人不如西敏寺的那样有名,可能多是宗教人士。  一些地方有讲解员讲解,这些讲解员不像伦敦塔或苏格兰高地的导游那样诙谐,而是语调缓慢,声音低沉,像在布道。听者也沉默不语,以适合这里宗教的气氛。也有个别人跪在这里祷告。与西敏寺的历史政治色彩浓厚相比,这里宗教气息更纯粹。  出了教堂,进入大街小巷。这里的街道多是步行街。有的地方可以看到大街上走的小火车,其实是普通轮子的车,没有铁轨。每节车厢有人坐着。我以为是通向铁路博物馆的免费车,随上随下。其实不是。向城中心漫游,见游人很多。与苏格兰相似的是,这里不像伦敦有那么多的黑人和印度人等,黄人也少。主要都是白人,人纯一些。差不多都是游客。街道商店古朴雅致,干净整洁。路面是古旧的砖头路,不铺柏油。不时有教堂映入眼帘,只是我见到的都是关门的,或是找不到门。也有一些艺人活动,比如有全身涂上银漆,骑个固定在地上的自行车;还有一位把钢琴搬到马路中间,就在那弹奏,旁边放个投钱的小罐。各种表演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我们先到商店买吃的,各种面包不知名堂,只能挑顺眼的买,再边吃边逛,以满足午饭。  约克城内博物馆很多,如海盗博物馆、城堡博物馆,国家铁路博物馆等等。不能都看,只能挑着来。先奔在城的另一头的城堡博物馆去。约克街头路标很多,而且路标指向很远,城那头的博物馆,在城这头就开始引路,所以基本不用问路,顺着路标走就成。况且城里步行街多,交通灯少。比较顺畅。  快到城堡博物馆时见到一个坐落在圆形土丘上的古老城堡,很显眼。有游客拾阶而上。我们腿力不行,懒得爬,就放过,直奔旁边的城堡博物馆。到跟前一看,要门票,且价格不低。我们本来时间不多,不打算深转,就算了。转身去城对面的铁路博物馆。这回路程较远,等于穿城走了一个来回。好在国家铁路博物馆不要钱。  这是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博物馆,展厅里布满各个时代的火车头,有标牌加以说明。英国是发明火车的国家,这里的展品当然全,对比不同年代的火车也有意思。从早期各种机械装置裸露在外,到如今圆滑的外形,从早期过分的雕琢,到现在日趋简单的构造。色彩的变化也值得注意,这里的火车不都是灰不溜秋,很多是色彩斑斓,有黄的、绿的、本色木头的。有的火车光亮如鲜犹如玩具模型。看得出,英国人的认真态度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注意火车的美学,各处都有小巧的安排,而不只是黑油油的机器。当然这里会有火车发明者史蒂文森的石像。  
  我们之所以选择铁路博物馆而不是其他,是考虑到在英国进入现代国家时所走的道路中这一环重要。几百年来,当其他国家不断爆发政治革命时,安定的英国却发生着工业革命。完成了历史上由人力向操纵自然力的转变。英国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对人类的现代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火车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这些展品不像国内的那样常被栏杆圈起来,而是可以随意触摸,有些可以爬上去,或有地道钻到下面看结构。展厅里面有一个大转盘,上有一个火车头和一个解说员在解说。随后演示火车头在车站掉头的过程。我们累了,找个座位坐着。4点56坐车回伦敦。本来还有时间逗留,但担心取行李可能花时间,且不知这儿离车站有多远。就在4点钟离开铁路博物馆返回车站。  其实两者很近,很快就到车站,取回行李。结果是还有40分钟才开车。我们没事做,就坐在站台的长椅上观察过往的列车。过往的火车很密,有如公共汽车,停靠后很快开走。这里不像始发站,上车时要检票的。我猜测英国人是这样考虑的: 始发站上车人多,逐个检票耽误时间,造成混乱,不如车上检票;而中途站上车人少,且上车后分不出谁没检过票,不如上车前检票。这招中国为什么不学?估计是怕有人已经上车后耍赖不买票,又不能扔出去。只好在上车前把关。  有意思的是火车司机停站后下来向后看,等没人上车就返回驾驶室开车。而站台工作人员腰上挂个信号牌,手里拿着哨子。时间一到,便吹哨子,然后火车开走。这种景象我只在小时候见过,已经多年未见了。没想到在英国又见到了。看来英国人很恪守传统。那些火车个头比国内的小,表面光滑鲜亮。有点像玩具火车,加上那一次次哨声。给人感觉这车站就像个大玩具。  很多乘客坐车与上下班有关,他们常骑自行车到车站,把自行车一存,就坐火车走了。我之所以敢这样判断是因为我们在车站一角见到大量的自行车,望不到头。像北京站那样的巨型车站是见不到存放很多自行车的。中国是自行车大国,同时又是排斥自行车的国度。有时你去大商场、或大饭店,根本找不到放自行车的地方。只能找个胡同搁着。自行车在中国是地位卑微的象征,大商场前存放自行车不成体统。而英国人没这些顾忌,自行车是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要找地方堆放,而且应离站台越近越好,没什么雅不雅。  
  我们之所以选择铁路博物馆而不是其他,是考虑到在英国进入现代国家时所走的道路中这一环重要。几百年来,当其他国家不断爆发政治革命时,安定的英国却发生着工业革命。完成了历史上由人力向操纵自然力的转变。英国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对人类的现代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火车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这些展品不像国内的那样常被栏杆圈起来,而是可以随意触摸,有些可以爬上去,或有地道钻到下面看结构。展厅里面有一个大转盘,上有一个火车头和一个解说员在解说。随后演示火车头在车站掉头的过程。我们累了,找个座位坐着。4点56坐车回伦敦。本来还有时间逗留,但担心取行李可能花时间,且不知这儿离车站有多远。就在4点钟离开铁路博物馆返回车站。  其实两者很近,很快就到车站,取回行李。结果是还有40分钟才开车。我们没事做,就坐在站台的长椅上观察过往的列车。过往的火车很密,有如公共汽车,停靠后很快开走。这里不像始发站,上车时要检票的。我猜测英国人是这样考虑的: 始发站上车人多,逐个检票耽误时间,造成混乱,不如车上检票;而中途站上车人少,且上车后分不出谁没检过票,不如上车前检票。这招中国为什么不学?估计是怕有人已经上车后耍赖不买票,又不能扔出去。只好在上车前把关。  有意思的是火车司机停站后下来向后看,等没人上车就返回驾驶室开车。而站台工作人员腰上挂个信号牌,手里拿着哨子。时间一到,便吹哨子,然后火车开走。这种景象我只在小时候见过,已经多年未见了。没想到在英国又见到了。看来英国人很恪守传统。那些火车个头比国内的小,表面光滑鲜亮。有点像玩具火车,加上那一次次哨声。给人感觉这车站就像个大玩具。  很多乘客坐车与上下班有关,他们常骑自行车到车站,把自行车一存,就坐火车走了。我之所以敢这样判断是因为我们在车站一角见到大量的自行车,望不到头。像北京站那样的巨型车站是见不到存放很多自行车的。中国是自行车大国,同时又是排斥自行车的国度。有时你去大商场、或大饭店,根本找不到放自行车的地方。只能找个胡同搁着。自行车在中国是地位卑微的象征,大商场前存放自行车不成体统。而英国人没这些顾忌,自行车是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要找地方堆放,而且应离站台越近越好,没什么雅不雅。  
  中国、台湾、日本奇妙的组合~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伦风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