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莱美获奖最多的歌手奖痛失儿子的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2009年美国痛失的这些名人们
查看: 8311|
摘要: 诗人Henry Van Dyke曾经说过:“有些人是不应该怕死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生活过。”下面名单中的这些美国人都是在这些范围之外,这些在美国人今年痛失的名人,不管是参议员还是舞者,牧师还是流行天王,历史学家还是“查理的天使”,他们的生命都不曾虚度。 罗伯特
2009年美国痛失的这些名人们
诗人Henry Van Dyke曾经说过:“有些人是不应该怕死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生活过。”下面名单中的这些美国人都是在这些范围之外,这些在美国人今年痛失的名人,不管是参议员还是舞者,牧师还是流行天王,历史学家还是“查理的天使”,他们的生命都不曾虚度。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几十年的人生,亲身经历过的多多少少的大事/见闻。每位老人都能对过去的自己的一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总结。而罗伯特•斯特兰奇•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的一生,确实是最精彩的人生之一。作为二战老兵,作为福特公司的首席策略顾问,和美国国防部长,加上最后退休后,作为世界银行的总裁,他所经历的一切的一切是我们常人所不能想像的。他是福特公司中第一个不是亨利•福特家族的总经理;由于精通法律和数理分析,于1961年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国防部长,并在国防部工作七年,成为自1947年美国国防部成立以来在位最长的人;他主导了越南战争的升级,使越战被称为“麦克纳马拉之战”,却又是少数几个敢于反思并承认“我们错的很厉害”的高官;自1968年入住世界银行,在13年的时间里,他发放了三倍于以前的贷款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将世行的重心从繁荣的工业项目转为乡村发展,曾3次访华。 世行行长佐利克在关于麦克纳马拉先生逝世的声明中表示: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打开了世行与中国的关系——无视诸多批评者对此决定持有异议。他为穷人大声疾呼,他全身心奉行世行的反贫困使命,他为我们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作为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越战期间的作为最具争议。一个合众社越战记者曾表示,“他是一个被拷问过的灵魂,他就是越战时期的标志……他颠三倒四的言论让参加过越战的人都憎恨他。”除此之外,在国防部长的任期中,麦克纳马拉重塑了美国军队的灵活反应能力。他1968年就任世界银行总裁后,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把世行援助重点从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转移。麦氏掌管世行前,世行每年对欠发达国家贷款总额仅10亿美元;麦氏离任的1981年,世行对欠发达国家贷款总额达115亿美元。 杰克•康普(Jack kemp)他被称作是美国最懂经济的政客。也有人说如果没有杰克•康普的帮助(Jack Kemp),里根减税革命可能就不会存在了。康普。这位来自纽约州布法罗市(Buffalo, N.Y.)的年轻国会议员,说服了里根和大部分的国家智囊同意大幅削减劳动和资本税。在1980年当选总统之后,里根明智地批准了一项法案——“康普—罗斯”法案,该法案降低了全国30%的所得税。这是一项大胆的决议,它成功的逆转了美国经济颓势,但奥巴马政府却试图提高在1980年被削减到了70%的税率。康普是布法罗州各项法案的积极拥护者,随后就被推举到了国会。他是一个天生的国家领导者,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还是一个天才演说家。康普先生最过人的能力就是善于抓住经济问题的实质,并能解释给每个人听。当时,共和党正深陷在一场令人绝望的争论中,大家都把精力放在应该减少多少政府预算上,而不是应该怎样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和减少失业。康普敏锐地觉察到,仅仅通过减少预算,不能给共和党或是国家真正的解决政治和经济的问题。康普的父母成功地创办了一家小型汽车运输公司,因此,他能够理解那些业主们在经营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并且了解那些沉重的税赋和监管政策是一道多么难于逾越的障碍。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康普召集了一群有才干的经济学家和作家出谋划策。这个团队包括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和以“拉弗曲线”闻名的拉弗(Laffer),还有随后担任过美国财政部官员的诺曼(Norman Ture)、保罗•克雷格•罗伯茨(Paul Craig Roberts)、史蒂芬(Steve Entin)和布鲁斯•巴特利特(Bruce Bartlett),《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鲍勃•巴特利(Bob Bartley)和编辑裘德•万尼斯基(Jude Wanniski)也是该团队的重要人物。尽管康普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经济学教育,但他为了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学了经济学相关课程,并经常向他的这些团队成员提出尖锐问题。拉弗先生上世纪70年代末任教于洛杉矶南加州大学,他偶尔会熬夜搭乘航班赶到华盛顿,这时我会在早上5点30分到杜勒斯机场接他,并把他送到康普先生在贝赛斯达(Bethesda)的家中。在那里,康普先生一边穿着睡袍给我们准备早餐,一边和拉弗先生激烈地讨论经济学问题。在之后的日子里,由康普率领的经济团队经常在华盛顿的艺术酒店讨论政策构想,并尽可能地解释给那些活跃在媒体和公众面前的共和党及商业人士。“你不能只保护雇员,而不考虑雇主。”没有哪句话能比康普的这句更精辟地解释经济利益的划分问题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软心肠的保守党”,他深深了解只有通过更高的就业率才能保证弱势群体过上更好的生活。康普是一个狂热的“减税者”,这不仅仅是因为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因为他很清楚,高税收如何妨碍了可以增加就业的投资动机和商业资本——“如果你连卡车都没有,那还雇卡车司机干嘛?”有人这样说,近几十年内,没有一个政治家能像康普那样理解经济政策的真谛。 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厄尼斯特•梅(Ernest May)作为国际关系方面的历史学家,他专攻的方向是决策的失误是怎样造成的,其中包括二战开始时对法国的错误估计,还有美国在越战中的错误思维。他还从学院派的研究转到了公共服务领域,参加了911委员会,对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给与了尖锐的批评。 约翰•厄普代克 (John Updike)约翰.厄普代克被视为风俗作家,他作品呈现出郊区场景、家居主题、对倦怠与渴望的反省,特别是对美国东海岸麻州与宾州的描写。厄普代克最著名的5本“兔子”系列小说,是藉由哈利“兔子”安格斯壮(Harry “Rabbit” Angstrom)起起伏伏、跨越40年美国社会和政治演变的一生,来描写人生。1960年的《兔子快跑》(Rabbit, Run)是1950年代的写照,安格斯壮在里面是一个没有目标、心怀不满的年轻丈夫。1971年的《兔子回家》(Rabbit Redux)则突显1960年代的反文化,安格斯壮仍然没有找到明确目标或目的,或是可以逃离陈腐生活的方法。在1981年的《兔子发了》(Rabbit Is Rich),哈利已成为1970年代的发达商人,越战时期的影响也逐渐消退。在1990年的最后一本《兔子安息》(Rabbit at Rest)中,背景拉到1980年代,安格斯壮在心脏病发死前,与人生有了和解。厄普代克在当代作家中具有最杰出的风格,他的短篇故事是他的涵盖面与创造力的最佳例证。 莱斯•保罗 Les paul8月13日,美国著名吉他大师莱斯-保罗(Les Paul)由于肺炎所引起的并发症在纽约的White Plains医院去世,享年94岁。作为电声吉他史上重要的先锋音乐人,Les Paul的音乐生涯从上世纪中期的爵士时代一直延续到新千年,摇滚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一款吉他就以Les Paul的名字命名。Les Paul的演奏以快速的吉他Riff而著名,他曾与美国流行音乐史早期多位最为著名的音乐人合作,创造出了很多畅销单曲,其中,很多是和妻子玛丽-福特(Mary Ford)一同合作的。以往,在每周一,Les Paul会固定在纽约的Iridium爵士俱乐部中演出两场。“莱斯代表了很多,吉他演奏家、伟大的创新者和概念式的人。而对我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仅原创性很强,而且包含感情。”帕蒂-史密斯乐队的吉他手、摇滚历史学者伦尼-卡耶(Lenny Kaye)说。相对于在音乐方面的成就,Les Paul对于电吉他的发展和录音技术的研究与贡献更被大家所称道。在上世纪30年代末,Les Paul开始实验使用双拾音器。后来,他发明了最早的实心电吉他。五十年代初,Les Paul开始于吉布森(Gibson)吉他合作。1952年,Les Paul Goldtop吉他正式推出。经过多次不同的试验之后,Gibson终于在1958年推出了Les Paul标准版吉他,据称,Les Paul吉他至今仍保留着50年前的设计。“为了证明他的电声理论,他自学了演奏吉他,”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的吉他手凯西-理查兹(Keith Richards)说。“后来我们这些所有的吉他演奏者都受益于他的工作和天分。”Les Paul吉他被无数音乐人使用和热爱,史密斯飞船乐队(Aerosmith)的吉他手乔-佩里(Joe Perry)说:“它(Les Paul)弹起来真是太舒服了,这就是为什么无论是那些硬摇滚乐手还是乡村乐手都爱使用这种吉他的原因。”除了对电吉他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之外,Les Paul对于多轨录音技术的革新也为流行音乐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他,我们今天听到的音乐就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著名音乐制作人罗伯-卡瓦罗(Rob Cavallo)说。“如果我们没有现在的多轨录音技术,我们怎么能听到一个歌手在他自己声音的伴唱下演唱?又怎么能听到主音吉他与节奏吉他的合奏?” 法拉•福赛特Farrah Fawcett洛杉矶这一天送走了两位巨星,迈克尔.杰克逊 (Michael Jackson),时年50岁, 法拉•福赛特 (Farrah Fawcett),时年62岁。 迈克尔.杰克逊很意外。而对于法拉•福赛特,全美国都知道她在倒计时。她的电视片纪录了她人生的最后旅途。她的电影,最著名的就是查理的天使了,她的美貌让人难忘。说起性感偶像,除了玛丽莲.梦露,很多想起的就是她了吧。她的金发,是招牌标志。这样一个以外貌著名的人,在07年五月开始,用摄影机记录下她的治疗过程,希望能帮助别人直面癌症。多次,她的朋友录不下去她痛苦的,呕吐的,挣扎的样子,她坚持录。因为,癌症,就是这样的。 5月15日,NBC 播出这个纪录片《法拉的故事》Farrah's Story,有9百万人观看,日后又重播。和所有的红颜一样,法拉的人生多姿,多彩,多层次,多争议。而她人生最后阶段的勇气,果敢,坚强,对所有的过去都有了了结。大多数人,记住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最后展现的勇气。 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迈克尔•杰克逊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King of Pop),是继猫王之后西方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其成就已超越猫王,是出色的音乐全才,在作词,作曲,场景制作,编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迈克尔与猫王、披头士两组歌手并列为流行乐史上最伟大的不朽象征,他开创了现代MV,他把流行音乐推向了巅峰,他融合了黑人节奏蓝调与白人摇滚的独特的MJ乐风,时而高亢愤疾、时而柔美灵动的声音,空前绝后的高水准音乐录影,规模宏大的演唱会无不在世界各地引起极大轰动. 他拥有世界销量第一的专辑《THRILLER》,销量达1.04亿(200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数据)。据2006年底统计,其正版专辑全球销量已超过7.5亿,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他是音乐史上第一位在美国以外卖出上亿张唱片的艺术家。他魔幻般的舞步更是让无数的明星效仿。200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颁发了一个最新认证: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家! 他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保持着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个人慈善纪录,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人。有人说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个神奇的怪物,浑身上下充满了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音乐响起时他的节奏能带动全世界的脉搏。至今全世界仍有数以亿计歌迷。 欧文•克里斯托尔Iring kristol欧文•克里斯托,被称为“美国新保守主义之父”,他1920年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喜欢看书和与工人阶级为伍,30年代就读纽约城市大学。 大萧条期间,克里斯托看见周围的人都是失业汉,他们希望工作,但找不到工作,他写道,“这种情况下,由政府当局计划经济的想法似乎符合常理,而非意识形态。”克里斯托成为一名“托派分子”,并在一次会议上结识历史学家格特鲁德•海默尔法布,两人随后结婚。在二战时期,他加入军队。战争结束后,他与左派决裂。 克里斯托于1965年创办了《公众利益》杂志,极大地影响了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给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供给经济学和捍卫传统价值的手段。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动荡使克里斯托放弃了自由主义。1970年,他与尼克松在白宫共进晚餐,并申请加入共和党。1985年,他创办了《国家利益》季刊,该杂志迅速成为新保守主义者的中心论坛之一。 随后,克里斯托将新保守主义的各种流派凝结成一种坚固的意识形态,在里根和老布什时期帮助重新塑造了共和党。 而克里斯托的思想也变成了他的“家族产业”。他的儿子威廉•克里斯托于1994年创办了《标准周刊》,这个期刊很快就成为了新保守主义的重要理论园地,威廉•克里斯托本人也成为了新保守派的新领军人物。在克里斯托政治立场向右转后,有大批人跟从他,由支持民主党转为支持共和党,比如激进保守派柯克帕特里克和另一名新保守主义始创人波德霍雷茨。克里斯托和波德霍雷茨甚至成为里根(美国前总统)的外交政策幕僚,对其外交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也是新自由主义第一次在美国外交方面发挥力量。克里斯托思想的影响力,是重整美国过去40年意见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造成了非常大的推动和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除去伊战,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也很大。当时美国国防部的一批人对台湾问题的态度非常强硬,在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之前,就下令暂停与中国的军事交流。伊拉克战争的失败和美国糟糕的经济,在过去几年中影响了新保守主义的团结和声誉。克里斯托很少评价伊拉克战争,比起他的同伴,他对国际事务的看法也更谨慎。奥巴马上台后,威廉•克里斯托撰文表示,所有的好事在2009年1月都到头了。奥巴马宣誓就职总统的那一天,标志着保守主义时代的终结。2002年,小布什授予了他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总统自由勋章”,赞扬他是“广阔的思想家,其著作协助改变美国的政治形势”。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小布什称他为“知识分子的先锋。” 自由主义评论家埃里克•奥特曼说:“比起在世的所有人,欧文•克里斯托才是那个改变美国政治文化的人。”波德霍雷茨也曾说,“克里斯托思想的影响力,是重整美国过去40年意见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华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美国最值得信任的人对于哥伦比亚广播电台(CBS)昔日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的去世,美国总统奥巴马如此评价:“他是告诉我们一天中最重要新闻的人,是在这个不确定世界中一个确定的声音。他值得我们信赖,他也从未令我们失望。”克朗凯特朴实平淡、从容优雅的主持风格,让众多电视观众称他为“克朗凯特大叔”。他的表情、声音、顿挫等,在 美国那个动荡的时代,为民众带来了内心的踏实和安慰,尤其是每次节目结束时,他那句标志性的结束语“事实就是这样”(a ndthat’sthewayitis),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语录”。克朗凯特的职业生涯与美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包括肯尼迪被刺、水门事件、阿波罗登月等。在他职业 的最高峰,尽管存在争议,克朗凯特仍然被认为是美国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人。他告诉国人J.F.肯尼迪总统遇刺的那一刻,这个每每以超稳定形象示人的男人,难得地失去了一贯的冷静,慢慢 摘下他的黑框眼镜,泪眼迷离。那个情景被深深刻进了美国人的集体记忆,论深刻程度,大概只比总统遇刺的场面略逊一筹。“肯尼迪总统逝于中部标准时间下午一时。”他深沉地说。他的影响力在美国全面参与越战期间可见一斑。当时越战美军伤亡数字见诸各大媒体,但总是在各式伪装下出现,甚 至滥杀无辜则以打死“疑似越共”来掩饰恶行。但克朗凯特没有轻信流行一时的针对越战的盲目乐观,1968年,他一身戎装来到战地越南,经过一番亲身体验,发回报道称美国“深陷泥沼”,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当时,此言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更何况美国主要智库兰德公司所提供的结论是:“美军打下去有胜算”。克朗凯特的 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民众对越战的看法,反战怒潮席卷全国,约翰逊总统被迫从越南撤军,并且决定不再寻求总统 连任。约翰逊没有对克朗凯特进行报复,而是感慨地说:“如果我们失去克朗凯特,等于我们失去大半个美国。”一位曾对克朗凯特的新闻报道持批评态度的人说,他的报道内容不够“宽泛”,没有纳入一些公众最想听到的东西。 他举例说,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逝世的消息,都没有上克朗凯特晚间新闻的头条。联想今日,迈克尔•杰克逊过世的消息 ,是所有电视网晚间新闻的绝对头条,以昨天的新闻相较于今天的新闻,清晰可见,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样的新闻更加重要这个 判断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克朗凯特报道的是那些真正影响了美国人生活的事件。杰克逊的死尽管令人伤怀,但其实并没有在任何程度上像克朗 凯特报道的那些事件一样深刻影响美国。美国人似乎已经沉醉于娱乐业制造的明星,昨天的新闻业和沃尔特•克朗凯特,其实 代表了晚间新闻的一种更高端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更多愤懑、更加高度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中,也面临着一种信任危机。金融危机正拐走我们的金钱和 房产,以及我们的互相信任。其实,早在1972年,当调查机构“奎利协会”(theOliverQuayleorganization) 宣布克朗凯特为美国最受信任的公众人物之时,“信任”这个概念就已经江河日下。动摇它的,是社会革命、暗杀、越战和渐 渐浮出水面的“水门事件”。把信任系于一个仅传递可靠感的人身上,这本身就已是一个逝去时代的模糊记忆。今天,当我们谈起信任,其实指的是一种类似于可依赖感或效率的东西。我们“信任”运行有效的机构;我们推选可 以帮我们有效达到目标的领导人;我们依赖大的传媒机构给我们带来经过小心求证过的小小“信任感”;我们请一个朋友看孩 子,跟另一个讲心事;我们看新闻是一个网站,看影评就去另一家。但再也没有那种如光环一般与一个人如影随形、可以成为个人标志的信任感了。信任已经碎成了100万片,“10 0万小片”——这恰恰是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推荐的一本回忆录的标题,而奥普拉也被非正式地认为是美国最受信任的女人。取 代这种信任感的,是许许多多更小、更精的想法。透明、一手、精确。那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且并不一定更坏。 爱德华•肯尼迪 Edward Kennedy有美国参议院“开明的狮子”之称的爱德华•肯尼迪于25日午夜前在马萨诸塞州的家中病逝,享年77岁。爱德华•肯尼迪于2008年5月份被诊断出患上脑癌,他是已故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被形容为肯尼迪家族最后一名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人物。 对于逝世消息,肯尼迪家族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失去了深爱的、不可替代的家族中心,但他的信仰、乐观和毅力将永远长存在我们心中。而且他爱这个国家,毕生致力于为国家服务。” 在爱德华•肯尼迪的传奇生涯中,他倡导医疗改革、保护公民平等权利,致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的援助、遏制核武器扩散等活动。今年8月,他被总统奥巴马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爱德华•肯尼迪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任职时间最长、最有办事效率的参议员之一。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政治王朝的日薄西山,同时也是对奥巴马总统呼吁寻求医疗制度改革的一个打击。爱德华•肯尼迪支持奥巴马的医疗制度改革,曾提出一项重塑美国医保体系的计划,要求对医疗保险市场进行彻底改革,禁止保险公司因以往的医疗记录而拒绝承保或索要更多的保费。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爱德华•肯尼迪2006年曾对路透社说过:“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希望借助我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获得福祉。” 保罗•萨缪尔森  Paul Samuelson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年出生。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流传颇广,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10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萨缪尔森曾因将数学分析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的巨大贡献而在1970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在肯尼迪执政期间曾协助制订了著名的税收政策——“肯尼迪减税方案”。他所著的《经济学》教科书早已被成千上万学子们奉为经典。萨缪尔森出身于一个经济学世家,他的侄子正是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而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自一九四0年以来一直就任于麻省理工学院,他的逝世令许多昔日学生和友人唏嘘不已。据称萨缪尔森的葬礼不打算公开,将会由家人安排;但麻省理工学院表示计划为萨缪尔森举行公开的追悼会。至此,20世纪三位“最主流”的经济学家均已作古:凯恩斯早在1946年就为二战后全球金融体系重建而耗尽心血、劳累抑郁而终,米尔顿•弗里德曼也在2006年辞世。 弗兰克•麦考特Frank McCourt纽约著名中学教师、畅销回忆录《安琪拉的灰烬》(Angela’s Ashes)之作者、普利策奖得主弗兰克•麦考特(Frank McCourt)因癌症不治,7月19日在曼哈顿去世,享年78岁。他教语文近30年,66岁之后才亲自动笔,写出对爱尔兰赤贫童年的回忆。“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弗兰克•迈考特写道,“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儿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日,麦考特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是家中七子女的老大。他的酒鬼爸爸和绝望的妈妈原本是渴求脱离孤岛苦海的爱尔兰移民,在纽约相识成婚,赶上大萧条,小女儿病死,不得不带着剩下的两个儿子返回爱尔兰老家,栖息于寒冷潮湿的利默里克贫民窟,后来生下的三个儿子中,又有两个先后死于贫病。大战爆发后,丈夫去了英国打工,杳无音信。母亲安琪拉独自拉扯三个孩子,没钱,没食物,没柴火,只好去救济站讨要,甚至站在教士门口乞食剩饭。一家人终被房东赶出,安琪拉不得不以半卖身的方式寄人篱下,甚至为此挨了小弗兰克——她儿子给她的一记耳光。弗兰克13岁辍学,当上了跑腿的电报童,内心的愿望却日益坚定——去美国。他终于在19岁成行,边打工边重拾学业,28岁那年谋得第一份中学教职。1996年,《安琪拉的灰烬》出版,以无名作者的处女作亮相,竟迅速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冠军,并在榜长逾两年,销出数百万册。中国内地出版过此书多个译本。麦考特亦因此书获颁1996年的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奖和1997年的普利策奖。  乔迪.鲍威尔 Jody Powell日,Jody Powell 以一种最为人熟知的姿势在于媒体记者们交流。Jody Powell(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新闻秘书)去世的消息令人悲痛,再加上早些时候去世的Hamilton Jordan(卡特时期的白宫办公厅主任),格外令人唏嘘。Powell 和Jordan是卡特的得力助手,实质上如同亲人,他们只比卡特的儿女稍微年长一点,他们一直在卡特的工作中扮演重要地位。在竞选期间,新闻记者Steven Brill曾写过一篇对卡特非常不利的报道,题目就是“吉米•卡特可悲的谎言”,同样不利的影响也指向Powell,Powell当时写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论证严密的22页的反驳文章,那片文章有效地减轻了记者报道的不利影响。在1977年至1981年担任白宫新闻官期间,Powell经常参与各种政策制定会议。他在确保媒体正确地报道重大事件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棘手的通胀、能源危机等事件。他也在卡特输给里根的那场竞选中努力。卡特曾称Powell是除了他妻子以外最能懂他的人。Powell作为总统顾问的良好声誉,让他成为了美国近代历上最为积极的白宫新闻官。在竞选期间以及在我呆在白宫的两年时间里,我跟Powell一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他事实上主管总统的发言稿。记者们总是敬佩他的智慧、坚韧、诚实,他的吃苦耐劳和幽默诙谐,以及他对总统的想法和脾气的了解。Powell 和 Jordan,三十年前取得了事业上非凡的成就,两人都在60多岁时去世,他们比那些标准意义上的华盛顿官员令人敬佩。Jordan很儒雅,并且有思想。Powell非常忠诚和有才智,并且诚实,是一个不错的丈夫和父亲。Powell曾经说过他父母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母亲是一位高中老师,父亲对他的谆谆教导教会了他很多事情,比如如何喝啤酒、怎样开飞机和射击。卡特对于Powell去世的评论是这样的——《华盛顿邮报》报道说——“我总是依赖他的建议和忠告,他的建议是中肯和直率的。他总是能告诉我我该在何时振作。” 现代舞之父坎宁安Merse Cunningham被誉为“现代舞之父”的美国著名舞蹈家及编舞家坎宁安(Merce Cunningham),于7月26日晚在寓所辞世,享年90岁。坎宁安65年前踏上舞台,直至八十多岁仍活跃于舞台。虽然他年事已高,加上要坐轮椅,但他仍不言休,上月更计划举行为期两年的世界巡回演出。他一生也编过近二百场舞蹈,主张把舞蹈和音乐分开,认为舞蹈是独立表演艺术。坎宁安舞蹈基金会公布这位现代舞之父的离世消息,形容“他是最高贵的天才”,“在集体创意和文化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更开拓出“感受和体验世界的新途径”。人们通过社交网站等各种方式对坎宁安致哀,赞扬他是真正艺术家,让世界重新定义舞蹈一词。 帕特里克•斯威兹  Patrick Swayze帕特里克生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由于母亲是舞蹈老师,自小便习芭蕾舞,曾在百老汇舞台上表演。1997年因膝伤复发而结束舞蹈事业,转入影视圈发展。1985年以迷你电视影集《南北乱世情》受到瞩目。1987年以歌舞片《辣身舞》大展才华,获最佳男主角金球奖提名;1990年以《人鬼情未了》打动天下间多情男女,创造出个人的演艺高峰。 1952年8月,帕特里克•斯韦兹出生在德克萨斯的休斯敦,这是他出生和成名的地方。最初他是个舞蹈演员,后来才把表演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70年代帕特里克初涉影坛,这个张着一张英俊脸孔的前舞蹈冠军以他在《辣身舞》(Dirty Danc[2]ing)中的成功表现,获得大多数人的称赞和认可。他的努力获得了金球奖提名和一项BMI电影电视奖。在1990年影片《人鬼情未了》(Ghost),帕特里克与黛米•摩尔(Demi Moore)演对手戏,扮演她被谋杀的男朋友,他深情款款的演绎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在次年的《终极豪情》(Point Break)中他摇身一变,又成了一名胆大妄为的银行抢劫犯,该片获得了一项MTV电影奖提名奖。1992年他获得了Sho West年度最佳男星称号,除了电视荧屏和大银幕,帕特里克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舞台剧演员。他最新的剧目是2006年在伦敦的皮卡第里剧院上演的《红男绿女》(Guys And Dolls)。被1991年的《人物》杂志评为“当今最性感男人”的帕特里克在生活中饱受酗酒问题的困扰,一度入院戒除酒瘾,此后他和妻子搬去德克萨斯的农场居住。1997年,他成为了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第2094颗明星。帕特里克•斯威兹今年1月下旬经医生诊断罹患胰脏癌。有媒体指出,帕特里克患病期间大约瘦了10公斤,只能进食流质。 可可-泰勒 koko Taylor有“布鲁斯女皇”美誉的格莱美奖获得者布鲁斯女歌手可可-泰勒,1928年出生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附近的一座小镇上。她因为喜欢巧克力的缘故从而得到了“可可”的昵称,她在幼年的时候经常同家中的五位兄弟姐妹合作演奏乐器和演唱。泰勒于1952年同她后来的丈夫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一同来到的芝加哥,可可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曾说:“我们当时身上总共只有35美分和一盒Ritz饼干。”最初,她白天做着一份清洁工工作,晚上在芝加哥当地的一家布鲁斯俱乐部演唱,随后可可-泰勒加入了一支布鲁斯乐队并担当乐队主唱。可可-泰勒的才华在1962年被布鲁斯大师维利-迪克逊(Willie Dixon)所发掘,在迪克逊的帮助下可可-泰勒同当时的知名厂牌Chess公司签约,并且录制了由迪克逊所创作的单曲《Wang Dang Doodle》,这支单曲在当时红极一时,曾数周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从此之后,可可-泰勒的演出地点从芝加哥周围的俱乐部伸展到了世界的个大音乐厅,她曾经同布鲁斯传奇人物马蒂-沃特斯(Muddy Waters),霍林-沃尔夫(Howlin'Wolf),B.B。金(B.B.King)以及巴迪-盖(Buddy Guy)同台演出。Chess唱片公司之后由于经营不善倒闭,泰勒在70年代开始在Alliagtor唱片公司旗下录制专辑。可可-泰勒在1984年凭借精选集《Blus Explosion》获得了多项格莱美奖提名,并赢得了当年的最佳传统布鲁斯奖。泰勒最近一次的巡回演出还要追溯到2003年,当时她在巡演中由于突发心脏病而昏迷了长达四周之久。但是可可-泰勒次年便重新回到了舞台上并在当年的5月7日在孟菲斯举办的布鲁斯音乐奖(Blues Music Awards)上进行了自己的告别演出。 海伦•乐薇(Helen Levitt)纽约时报摄影家海伦•乐薇(Helen Levitt)终其长寿的一生,许多人都要访问她的摄影作品,但凡是公开访问的邀请,她都推辞掉了,自谦道“我拙于言词。我用照片沟通。”或“要是我能说得出来,我就不用拍照了。”结果除了摄影的专业圈子里、和她的扑克牌圈子里,外行人很少知道她的大名,不过她也无所谓。她只和自己的宠物虎班猫宾奇独居,生活独来独往、桀骜不驯。海伦•乐薇过世后公开的唯一遗照,脸看起来不太丑,头发有点乱蓬蓬,唇膏擦得满厚,眉头好像要发皱;拍照当时大约五十多岁,好像被相机激怒。比较紧追不舍的采访记者,会跟踪她到第十三号东街的棕色老旧公寓的四楼。她在这住了大半辈子,即便是已经罹患了坐骨神经痛和终生的内耳失调,让她总是头晕目眩,但是爬公寓的楼梯还是难不倒她。不过在她晚年最后的十年,她的宝贝莱卡相机对她来说,已经变有点太重,只好换成康泰时自动相机,作这决定可让她倍感艰辛。1935当年某天,就是不折不扣的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尔-布雷松(Henri Cartier-Bresson)启发她用35厘米的莱卡相机在布鲁克林的码头区摄影。布雷松大师本人也是海伦•乐薇摄影作品的仰慕者。不过她觉得,任何将她和布雷松的相提并论,都是不伦不类的。海伦•乐薇通常都到纽约的西班牙城和下东城摄影取材;在年代,用银明胶冲洗出黑白相片,或是在年代,用彩色染印冲洗出彩色照片,这两段时期中间,她还一度投入电影拍摄。她的主题恒久不变,都是纽约街景;除了1941年曾到墨西哥市旅行,此外她一生找不到更合意的摄影主题。她特别的品味,又相当粗犷勇敢。她的摄影天地就是破败的街道、断瓦残垣的建筑废墟、仓库、垃圾满地的门前台阶;破碎的天空、草木不生的街道,使得摄影风格略带讥诮。1938年她和霍柯•依凡(Walker Evans)交往密切,并担任他的助理,当然也借用他的相机,当时依凡总是害怕和她一起深入那些破败的住宅区。她镜头里的那些游荡的年轻男子,穿戴着时兴的努特西装和软尼帽,明显散发着威胁的气息,不过她通常拍摄回来的,都是一些三姑六婆,和她最喜欢的,随处涂鸦的儿童。她会利用直角取景器趁他们浑然不觉时按下快门,甚至依凡还教她如何在地下铁擦肩而过的瞬间摄影。她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不高。虽然她那些原版冲洗出来的相片如今叫价高达好几万美元,她仍任凭这些相片藏在自己公寓里堆积如山的箱子里,标签写着“一无是处”、“四处皆然”。当初她开始摄影,怀抱着藉由照片诉说社会主义道理的梦想,不过后来因为布雷松的忠告就放弃了。有些她自己不得不承认的“摄影佳作”,她认为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来自于摄影对象的本身,正如纽约市本身就是一座生机盎然、才华四溢的艺术作品。 理查‧紐豪斯Richard Neuhaus理查德•纽豪斯,一位不安分的美国牧师,一月八日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当世界上其他人都在追捧巴拉克•奥巴马的时候,理查德•纽豪斯并没有对他感到多爽。纽豪斯神父预言,如果奥巴马先生如自己所说,从上任第一天起使堕胎规则自由化,那么美国生活中每一层面上的文化战争都将激化。但是他已准备好与奥巴马开战。三十年来他都是如此,不管是在著作、宣言、为美国企业家学会所做的研究,还是在《首要事务》杂志(他自己的“宗教与公共生活学会”的杂志)的一万两千字的专栏文章里。他在流畅、炽热、漫谈式的会话中将保守派逼入窘境,在波旁茶和雪茄烟中恢复平静,因浸入巴赫的旋律而中断。乔治•布什和很多人一样,发现与“理查德神父”谈论克隆或同性婚姻,对于净化心灵棒极了。他日复一日地在曼哈顿东部卑下的贫民区,高诵基督的经文,如此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至于圣餐,也是一个“对奉献的呼唤”、一个“福音传道者的”行动。 安德鲁•怀斯(AndrewWyeth)据说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AndrewWyeth),去世时安详得宛如在睡眠中。安德鲁•怀斯的作品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情调,被认为反映了20世纪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孤寂感,颇具存在主义色彩。他的作品构图、用色等等与1980年代中国国内崇尚的写实主义风潮相合,众多中国画家从怀斯作品中汲取养料和灵感,怀斯作品成为许多中国艺术家绘画的模仿蓝本,甚至被模仿得一模一样。怀斯出生于美国宾州,排行第五,是最小的孩子。由于他幼时体弱多病,所以他的父母亲选择让他在家中学习,于是魏斯的艺术教育和绘画启蒙都来于他知名的插画家父亲N.C.怀斯。他的一生没有进过学校。怀斯抛弃了抽象表现主义,而开创了富有争议的现实主义题材,宾夕法尼亚的山谷和缅因州的海岸线是怀斯作品中最常出现的风景。他肖像作品基调阴冷,通过灰色和棕色调,怀斯描绘了贫瘠的乡村,诉说着美国在过去时代的严酷生活。过着清教徒般艰难生活的拓荒者,他们简陋的木头房子、干旱的大草原、空旷的谷仓、飞旋的秃鹫、荒无人烟的海滩,描绘的是爱国主义者对于生命的抗争和凄凉,以及新英格兰移民对于建设自己国家所经历的苦难和孤寂。他不为美国“主流”艺术潮流和观念所动,走的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艺术道路。关于他的作品在当代艺术中地位的争论不断闪现,争论包括他的作品使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生活差距暴露无遗,他拒绝中产阶级口味,作品表现了与中产阶级趣味截然相反的地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安德鲁•怀斯为代表的美国传统写实主义绘画风格,启发了后来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怀斯的创作不仅在美国引起巨大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而且还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中国掀起了一股“怀斯风”。罗中立、何多苓、艾轩等等无不受他的影响,至今没有完全摆脱。 他1948年的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使怀斯成为家喻户晓的写实画家。作品描绘的是患小儿麻痹症的克里斯蒂娜•奥尔森拖着身子,用腰部以下肢体在美国缅因州广袤的玉米田中爬行的背影,所呈现的孤寂与坚强让世人备受感动。“她像一只蟹一样。”怀斯生前回忆。对怀斯而言,她是一个高贵的、有尊严的模特,拒绝使用轮椅,宁愿在污秽中生存也不愿意被人抚养。图中冷漠地高居于山坡上的房子奥尔森之屋今日已变成缅因州的旅游景点之一。此画已成为美国的经典代表画作之一,现由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 唐•休伊特Don Hewitt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先锋人物、CBS电视台资深主持人、创造了美国电视历史上传奇节目《60分钟》(60 Minutes)的唐-休伊特(Don Hewitt)因罹患胰腺癌而辞世,享年86岁。休伊特是在位于纽约布里奇汉普顿的家中去世的,当时他身边有家人陪伴。休伊特的辞世时间正好和另一位CBS传奇式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的去世相隔一个月。这位电视新闻界的传奇人物除创造了明星新闻这一概念,休伊特还因为将电视台作为政治竞选辩论的场所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休伊特让电视台认识到新闻也可以作为一个盈利中心,是休伊特让电视台改变了他们对电视台新闻部门的划分标准,这一改变对电视记者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上著名的辩论会休伊特创造并执导了历史上有名的那场在肯尼迪总统(John F. Kennedy)与尼克松总统(Richard Nixon)之间的电视辩论会。他试图劝说尼克松总统为自己的电视辩论化点妆,但尼克松拒绝听取休伊特的建议,没想到这居然成了尼克松在辩论会上居于下风、乃至最后失掉整个选举的开始。  《60分钟》全体人员缅怀休伊特之后,休伊特创建了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60分钟》,这个由他创建的节目成为了电视新闻历史上时间最长也是最为成功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之一。休伊特创造的分镜头提示卡以及多方位多角度的机位设置帮助定义了现代新闻主播的概念。2004年成为该节目制片人的杰夫-菲格(Jeff Fag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休伊特的辞世对于我们整个剧组都非常沉重,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非常的高,他对我们的这个节目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仿佛已经成为了我们中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的每个决策中都有着他的影响。”终生成就1990年,休伊特进入了美国电视学院名人堂。1995年,他被艾美奖的创立者全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委员会嘉奖,并于2003年获得终身成就奖。休伊特离世后,留下了与他相濡以沫30是年的妻子马丽琳-伯杰(Marilyn Berger),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一个继女,以及三个孙子。据透露他的葬礼将按照私人葬礼来安排。 爱德华-麦克马洪(Ed Mcmahon)美国著名电视人、《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节目老牌主持人爱德华-麦克马洪(Ed McMahon)在洛杉矶医疗中心逝世,享年86岁。对于具体死因,他的经纪人并没有具体说明,只透露麦克马洪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存在多种健康问题。2009年2月起,他曾因患骨癌入院治疗数月。过去几周,他一直在洛杉矶罗纳德-里根加州大学医疗中心治疗肺炎,直至离开。作为知名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爱德华-麦克马洪最被人熟知的还是他在《今夜秀》节目中的出色表现,自1962年至1992年,他连续三十年与演强尼-卡森(Johnny Carson)合作。长期坐在卡森右侧的麦克马洪总是以招牌性开场白:“H-e-e-e-e-e-ere's 强尼!”开始他们的逗趣演出。 约翰•霍普•富兰克林John Hope Franklin日,约翰•霍普•富兰克林(John Hope Franklin)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全体居民都是黑人的小镇伦蒂斯维尔。他的祖父曾是印第安人奴隶,后来变成一位牛仔、牧场主。他的父亲巴克•科尔伯特•富兰克林(Buck ColbertFranklin)自学法律,成为律师。1943年,富兰克林发表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卡罗来纳的自由黑人,》,这本书探索了内战前南部奴隶主对二十五万自由黑人的仇恨与恐惧。此后,他陆续撰写和编著了约二十本书。在1956年出版的《好战的南部,》中,他描述了使内战前南部以暴力闻名的南部白人的“好斗精神”和“战斗意志”;他还指出,由于实行奴隶制,南部各州的公民从婴儿时期起,就成为一种家庭独裁者。在1961年发表的《内战后的重建》中,他认为重建改革的结果,使南部更依附于形成其历史的价值观和理念;在战后的年代,合众国并未将战争的成就作为基础,促进美国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全发展。 除深刻认识南部的种族主义历史外,他也时常迁怒于北部的种族主义。在1993年出版的《肤色界线:二十一世纪的遗产》中,他论证道:肤色界线仍然是横亘在这个国家面前的“一个最可悲也最顽固的问题”,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它仍将是美国的重大问题。的确,他对美国黑人命运的关注是无时或已的。大约不到肤色界线完全湮灭,他对美国黑人所受不公平待遇和苦难的心结就解不开。熟悉他的人说,直到逝世前,奥巴马当选总统让他几乎喜极而泣,但卡特里娜飓风席卷下的那些仓皇潦倒、穷途末路的黑人同胞却始终徘徊在他的脑海里。  戴维.赫伯特.唐纳德(David Herbert Donald) 戴维.赫伯特.唐纳德为哈佛大学美国史专业的查尔斯.沃伦授衔教授(Charles Warren Professor of American History),美国文明史荣誉结束教授。 唐纳德的家乡在密西西比州。他一生大部份时间从事美国内战史的写作与教学,除在哈佛大学任教职外,还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两度获普利策传记文学奖,获奖作品为《查尔斯.萨姆纳与内战的爆发》[Charles Sumner and the Coming of the Civil War,(1960)]和《望乡:托玛斯.沃尔夫的一生》[Look Homeward: A Life of Thomas Wolfe, (1987)]。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为《林肯传》,曾连续14个星期保持《纽约时报》畅销书的地位。 唐纳德还发表了《林肯与赫恩登》、《离心离德的战斗:战争史图鉴》、《林肯内阁:萨蒙.蔡斯的内战日记》、《再评林肯:内战史文集》、《内战与重建》,、《重建的政治:》、《查尔斯.萨姆纳与人权》、《生活中的林肯》。   尤妮斯•肯尼迪•施莱佛Eunice Kennedy Shriver尤妮斯-肯尼迪-施莱佛夫人于8月11日凌晨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马萨诸塞州海恩尼斯的科德角医院去世,终年88岁。在她辞世之际,陪伴在身边的有她的丈夫罗伯特-萨金特-施莱佛和他们的五个孩子:罗伯特-“鲍比”-萨金特-施莱佛三世、玛丽娅-欧文斯-施莱佛、蒂姆西-佩里-施莱佛、马克-肯尼迪-施莱佛和安东尼-保罗-肯尼迪-施莱佛,以及他们的配偶和全部19位孙辈。 作为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总统的妹妹,施莱佛夫人是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和荣誉主席,也是小约瑟夫-P-肯尼迪基金会的执行副总裁。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她领导着世界性的运动,致力于改善和提高智障人士的生活水平。施莱佛夫人于日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在约瑟夫-P-肯尼迪和罗斯-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夫妇九个孩子排行第五。她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以及其它多个荣誉和奖项。“值此纪念我们所深爱的创始人之际,我们对于公众如潮水一般的支持和祈福深表感谢。”国际特奥会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蓝柏瑞(Brady Lum)先生表示,“今天,我们歌颂一位女性的一生,正是由于她的远见卓识,特奥运动才得以创建。她的辞世是一项巨大的损失,但我知道,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她的事业将由她的家人、朋友以及她所影响和改变的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们传承下去。为了纪念她,我们将继续奋斗,实现她的雄伟愿景:改变智障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群的生活,以体育促进尊重、接纳和包容。”施莱佛夫人与先生R-萨金特-施莱佛共同生活了56年,育有5个子女,并拥有年龄从2个月到22岁不等的19个孙辈。 多米尼克-邓恩Dominick Dunne 畅销新闻作家多米尼克-邓恩(Dominick Dunne)于纽约逝世,享年83岁。他的儿子,演员兼导演格里芬-邓恩对媒体表示他的父亲已经和膀胱癌斗争了一段时间了。多米尼克-邓恩没有让癌症阻挡他工作的脚步。去年九月份,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阻拦,飞到洛杉矶参加O.J. 辛普森持械抢劫案的听证会,作为他1995年对辛普森案件的后续报道,而正是辛普森案件的报道,让他声名鹊起。多米尼克-邓恩,1925年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他的家族出了好几位名人,包括他的兄弟——著名小说家兼电影编剧约翰-格里高利-邓恩(John Gregory Dunne)、他兄弟的夫人,作家琼-迪蒂恩(Joan Didion)以及他的儿子格里芬。而多米尼克曾是演员的女儿多米妮珂-邓恩(Dominique Dunne)在1982年被自己的前男友勒死,年仅22岁。 布兰妮.墨菲(Brittany Murphy)这位好莱坞著名女星《罪恶之城》主演布兰妮.墨菲(Brittany Murphy),是12月20日上午10点04分,心跳停止逝世于锡安山医学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年仅32岁。据报道称,布兰妮.墨菲是由英国籍导演老公赛门.蒙杰克(Simon Monjack),陪同送去医院,但到院时,布兰妮已经心跳停止回天乏术,于是医院在上午10点04分宣告死亡,至于真正的死亡原因,到现在仍未透露,只知道,她是在家里洗澡时,被妈妈发现突然横倒在浴室,失去意识,于是早上八点紧急呼叫911送往锡安山医学中心。赛门在得知布兰妮过世之后,相当震惊,但根据了解,布兰妮整个死亡的经过,跟流行天王杰克逊今年夏天猝死的情形,非常相像,也就是说,相当有可能是因为过度使用药物所致。随后布兰妮的发言人发文表示:“在此令人悲伤难过的时刻,布兰妮家人感谢你们的爱与支持,但也希望大家能尊敬并维护她家人的隐私。”(综合报道:清韵)
发表对《2009年美国痛失的这些名人们》的评论
(发表评论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无关内容)
Copyright&&&
All&Right&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7届格莱美颁奖典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