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宽板型的鱼eatx板型是什么意思鱼?食这种鱼安全吗?

鳌花鱼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鳌花鱼
桂鱼一般指鳌花鱼
本词条由审核。
鳜鱼又叫,肉食性,有鳞鱼类;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身体侧扁,,身体较厚,尖头。[1]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诗人在其《》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2]拉丁学名Siniperca chuatsi别&&&&称、季花鱼、花鲫鱼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亚&&&&纲辐鳍亚纲目鲈形目科真鲈科属鳜属拼&&&&音guì yú
又名熬花鱼;在分类学上属。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是“三花五罗”中最名贵的鱼,即使在过去一般百姓也很难消费得起。那时每斤的售价几乎是的两倍。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是中最美丽的一种鱼。[1]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
鳌花鱼其中以翘嘴镢生长最快。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肉刺少,可补、益脾、充气、疗虚损,适用于气血虚弱体质,可治虚劳体弱、肠风下血等症。是世界上一种名贵类。身长扁圆,尖头,大嘴,大眼,体青果绿色带,体侧有不规则的花黑斑点,小细鳞,截形,前半部为硬棘且有毒素,后半部为软条。肉质细嫩丰满,肥厚鲜美,内部无胆,少刺而著称,故为鱼种之上品。医学家将誉为“”,意指其味鲜美如。另有人将其比成天上的,说明的风味的确不凡。与、、齐名,同被誉为“四大淡水名鱼”。它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美,是中的上等食用鱼。鳜鱼是典型的鱼类,主要吃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和小。它的很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窥视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鳜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鳌花鱼
鳌花鱼(即鳜鱼)一般长到3年,体长达到25厘米时即性成熟,繁殖期在6月份。产卵期间,在稳缓的水流中,可看到雄鱼追逐着雌鱼,雌鱼将卵产于水中,雄鱼也随着排出,和在水中相遇而。鳌花鱼的卵为浮性卵,但稍重于水,所以可保持在流动的水层中,随波逐流,并继续它的发育生长。当水温在~℃时,只需多个小时,小鱼即可破膜而出。鳜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吃的又是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其本身又是水中珍品,很受消费者欢迎。1965年以前,鳌花鱼产量较高,是鱼市上的常见鱼。以后由于过度捕获,资源显著减少。今后有待于保护发展,恢复这一名贵鱼种的群量。
我国常见的鳜鱼有翘嘴鳜和大眼鳜等 。体侧扁 , 背部隆起,色黄或淡绿 , 有黑色垂直条斑和小斑块 。口大而能伸缩 , 下颌突向前上方 ,两颌和口盖骨上生有绒毛状细齿 , 并有发达的犬齿 。背鳍由根根利刺组成 。 性情凶猛 , 肉食性 , 刚开始摄食的小鳜鱼就可以吞食与其身体几乎等大的其他鱼类 。鳜鱼大多栖息于水中的石洞里或水闸 、乱石丛中 , 吞食过往的其他鱼类 。一般可用手竿钓 、放线钓 、 手线钓等多种技法 。粗线 、 大钩 、 荤饵 , 以小 活饵和泥鳅为宜 , 路亚拟饵钩拖钓亦可 , 鳜鱼一般不食素饵 , 钓点应选择在清水沙石底的流水处或树洞 、 石洞 、 石溪旁。[3]味甘,性平,无毒。主治腹内恶血,杀肠道,益气力,健身强,补虚劳,另可益胃固脾,治疗肠风泻血。
治骨鲠竹木刺咽喉:不论深浅用在腊月收获阴干的研末冲服。每次用皂荚子大小的鱼胆粉煎后用酒趁热含咽。能吐则鲠随涎沫流出,不吐再服,以吐出为限度。酒随各人的酒量服用,没有不出来的。鲤鱼、鲩鱼、鲫鱼的胆都可以这样使用。
李时珍说:张杲在《医说》中曾记有:越州有一姓邵的女子,十八岁时就已患痨病多年,偶尔喝了鳜鱼汤病就好了。由此看来,正与它的能补虚劳、益脾胃的说法相吻合。平时鳜鱼独居生活,这也是几乎所有食肉鱼的共性。鳜鱼对水温有较强梅湘涵国画桂鱼图的适应性,在南北方的水系里均有分布。鳜鱼生活在水清的江河湖泊中的近底层,特别喜欢藏身于水底石块之后,或繁茂的草丛之中。秋冬水温低的季节,则潜身于深水处越冬,等到春天水温回升后,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靠近岸水草丛中寻觅食物。鳜鱼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一般卧于石缝、树根、底坑中,活动较少。鳜鱼吃食时十分仔细,吞下鱼、以后,会吐出鱼刺和虾壳,只把肉留在腹中。这种独特的特点,在其他食肉鱼类中是不多见的。鳜鱼体肥肉厚,高而侧扁,口大,端位,口裂略倾斜,上颌骨延伸至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上、下颌前部的小齿扩大成犬齿状,眼上侧位,前鳃后缘具4~5枚棘,鳃盖骨后部有2个平扁的棘,圆鳞细小,背鳍长,前部为棘,后部为分枝软条,身体呈黄绿色,腹部黄白色,体两侧有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条纹和鳜鱼广在喜欢栖息于清洁、透明度较好、有微流水的环境中。常钻入洞穴石缝中或草丛内,夜间喜出来觅食,冬季潜入深水处。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食活饵料,常吞食超过自身长度的、、团头鲂、鳊、细鳞斜颌鲴等活鱼苗。在生长的不同阶段,其摄食对象有所不同。全长15厘米以下的鳜鱼喜食虾类及小型的鱼等,25厘米以上则喜食较大型鱼类鳊、鲤等。长扁圆,尖头,大嘴,大眼,体青果绿色带,体侧有不规则的花黑斑点,小细鳞,截形,前半部为硬棘且有毒素,后半部为软条。肉质细嫩丰满,肥厚鲜美,内部无胆,少刺而著称,故为鱼种之上品。。另有人将其比成天上的,说明风味的确不凡它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美。鳜鱼是典型的鱼类,性凶猛。刚从鱼卵中孵化出的鳜鱼苗就以别种鱼苗为食。成鱼扑食的对象,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与它的食性相适应,它的嘴长在端位,并且很大,下颔突出,上、下颌骨上有许多犬状齿,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鳌花鱼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
鳜鱼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身体侧扁,,身体较厚;尖头,口裂大且上位,略呈倾斜状,下颌向前突出,上颌骨延伸至眼的后缘。在上下颌骨和口盖骨上均长有大小不等的锋利牙齿,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鳃盖后缘有1~2个扁平的棘;的鳞圆而细小,体色为棕黄色,较鲜艳,分布许多不规则斑块。通常自吻端穿过眼部至前下方有一棕黑色或红褐色条纹。第6~7背棘下有一暗棕色横带。背鳍、尾鳍、上都有2~4条棕色圆斑连成条带。发达,前部为硬刺,后部高大且圆。、臀鳍、均呈圆形。它的腹鳍、臀鳍前部都长有锋利的硬骨刺,是黑龙江中最美丽的一种鱼。它嘴大牙利,身宽尾短,游动起来五彩斑斓,状如抻开的,鳍骨锋利如刀戟,比战场上披挂齐全的一员战将了,长相威猛潇洒,英俊潇洒,雄健无敌。难怪它在水里横冲直撞,有一股势不可挡的霸气。鳜鱼含有、、少量、、、、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对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来说,吃鳜鱼既能补虚,又不必担心消化困难
吃鳜鱼有“痨虫”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利于肺结核病人的康复
鳜鱼肉的不高,而且富含成分,对于贪恋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极佳的选择。
鳜鱼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各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2]
含量(每100克)
含量(每100克)
  适宜体质衰弱,虚劳赢瘦,脾胃气虚,饮食不香,营养不良之人食用;老幼、妇女、脾胃虚弱者尤为适合;有、的病人不宜食用;寒湿盛者不宜食用。吃鱼前后忌喝茶。鳜鱼红烧、清蒸、炸、炖、均可。也是西餐常用鳌花鱼养殖鱼之一。
食用功效:味甘、性平、无毒,归脾、胃经;具有补气血、益脾胃的滋补功效。
贴士:鳜鱼的和有尖刺,上有毒腺组织,人被刺伤后有肿痛、发热、畏寒等症状,加工时要特别注意,制作菜肴前要剁掉。制馔时,无须剖腹,先在腹后近尾部处有小眼儿的地方,用刀切一下,使腹内与鱼身分离,再从嘴中插入两根至腹内,旋转两圈后,将内脏连带一同拉出即可。将鱼去鳞剖腹洗净后,放入盆中倒一些,就能除去鱼的腥味,并能使鱼滋味鲜美
鲜鱼剖开洗净,在中泡一会儿既可除腥,又能增加鲜味;
吃过鱼后,口里有味时,嚼上三五片,立刻口气清新。
肺结核、、。用鳜鱼1条(克以上),去肠杂、鱼鳞,百合20克,贝母5克,冰糖适量,隔水蒸熟后,去药渣,鱼肉及共食。也可用鳜鱼煮的汤,加人和熬粥食用。
虚劳羸瘦,肠风便血。取鳜鱼1条去肠杂、,单独清蒸或与共煮食用。
目刺粳喉。用鳜鱼汁加入中化温呷下,可使卡人的骨刺、异物随涎而出。
老年体弱无力。取鳜鱼1条,、各15克,30克,12克。把药物煎后取汁,再放人鳜鱼共煮熟食用,可调补气血。
肠风泻血。取鳜鱼肉100克、50克,切丝后入油锅,加适量生姜、蒜、盐、料酒、味精炒一下,再把浸泡6小时的糯米100克加入煮成粥,撒些即可食用。鳜鱼为虚劳食疗要品,患寒湿病者不宜食用。
鳜鱼苗种培育是鳜养殖的基础。鳜鱼苗种培育还不能像其他淡水鱼那样在池塘中直接投喂商品饲料或用肥水法等培育,因此,鳜鱼苗种培育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鳜鱼养殖效益的高低。
鳜鱼苗种培育包括夏花培育和1龄鱼种培育两部分。刚孵化出膜的鱼苗身体柔软细嫩,个体比家鱼小,体长仅4毫米左右。经50~60小时的培育后,体长即达4~5毫米,心动次数平均为3次/秒,此时的鳜鱼苗开始摄食,即进入夏花培育阶段。
I、鱼苗培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鳜鱼苗培育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培育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生产中归纳为流水和静水培育两种方式,流水育苗又分用孵化缸和环道;静水育苗又分在鱼塘、水泥池和网箱中培育。流水育苗成活率比静水育苗高,但生长速度比静水稍慢。
(l)流水培育 具有水质新鲜、水体交换量大、水温均衡、温差小、溶氧丰富等优点,符合鳜鱼苗生长对环境的要求。生产单位多数采用此种方法。即将在孵化缸(环道)中孵化出膜的鳜鱼苗继续留在人工控制水流的原缸(环道)中培育。育苗初期,鳜鱼苗放养密度一般为0.5万~l万尾/米?,随鳜鱼个体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在鳜鱼苗培育过程中,每5天左右应结合分规格转换环道1次,同时将环道底部两侧的沉积物清除。鳜鱼苗贪食,最好在转环道前数小时停止投喂饵料鱼,以避免鳜鱼苗暴食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静水培育 培育鳜鱼苗的池塘一般以水泥池为好,面积30~50平方米,水深保持在0.8~1米,在池底可设置一些模拟自然水域的人工礁,为鳜鱼苗创造一个良好的捕食环境;鱼苗放养前,培育池必须彻底清理消毒,放养密度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放养鳜鱼苗7000尾左右,当鳜鱼长走1.5厘米左右时。移入网箱培育,效果会更好。
2、饵料投喂 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开口即食活鱼苗,饥饿时互相残食,这是由其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因此,准确掌握鳜鱼苗开口摄食时间、选择好饵料鱼、及时供应适口饵料是鳜鱼苗培育成败的关键措施之一。
(1)开食时间的确定 鳜鱼苗的器官分化发育与水温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水温23.5~25℃、24~26.5℃、26~29℃时,受精卵至鳜苗开食时间相隔分别为112~120小时、105~115小时和90~98小时。此时,鳜苗运动活泼,能够主动摄食。
(2)开口饵料鱼的选择 开口饵料鱼苗的大小是否适宜,直接影响鳜鱼苗摄食及成活率。生产中宜选择体型扁长、游泳能力较弱的鲂、鳊、鲴等鱼苗为开口饵料,尤以刚脱膜8小时的活鱼苗为最佳,此时的饵料鱼易被鳜整尾吞食。如果投喂老口鱼苗,鳜苗只能利用饵料鱼尾部一小部分,剩余部分常挂在鳜苗嘴边上,不仅影响运动,而且容易在水体中腐烂、分解,恶化水质,甚至暴发鱼病。在鳜苗开食的3~5天内得不到适口的饵料鱼,则活动能力骤然降低,感觉迟钝,便因此渐渐消瘦而死,甚至发生相互残食、并因吞食不下而卡死的现象。
(3)饵料鱼生产 鳜鱼的口裂和饵料鱼的体高随生长而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鳜鱼需投喂一定发育阶段的饵料鱼苗,才能为鳜鱼所吞食。如60时龄的鳜鱼苗,仅能吞食60~216时龄的细鳞斜颌蝈苗;84时龄的鳜鱼苗能吞食60~216时龄的团头鲂苗;108时龄的鳜鱼苗,则能吞进216时龄之前各阶段的鲴和鲂苗,同时还能吞进36~108时龄的草鱼苗;144时龄的鳜鱼则能吞进36~108时龄的草鱼苗;144时龄的鳜鱼则能吞进216时龄前的鲴、鲂、草鱼、丰鲤、鲤以及l2~216时龄的鲢和24~108时龄的鳙鱼苗为食。因此,及时供给适口、充足的饵料鱼是鳜鱼苗培育的重要保证。饵料鱼生产应按鳜鱼苗生产时间、生长发育状况和数量多少分批进行配套生产;并在保证开食饵料鱼苗出膜与鳜鱼开食同步的同时;安排好鳜鱼苗后期饵料鱼的生产,及时在池塘中培育好不同规格的饵料鱼。
(4)日粮 不同日龄的鳜苗种其日粮和适口饵料鱼规格是不一致的,每尾鳜鱼苗进食初期,2天内,日粮为2~3尾,进食缓慢;2~4日龄;口粮为4~5尾;25~8日龄,日粮为8~12尾;8~12日龄,日粮为10~16尾;14~15日龄,日粮为15~20尾,进食速度随鱼体长大而加快。
饱食的鳜鱼苗,腹部膨大,呈棱形,尾柄微弓,在流水情况下,靠在内壁静止不动或随水漂流;饥饿的鳜鱼苗身体扁平,在环道内散开觅食,据此,可判断饵料鱼是否充足。
(5)摄食方式 在鳜鱼夏花培育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鳜鱼是从尾部开始吞食饵料鱼的;常常是半条鱼含在嘴里,半条鱼露在嘴外。边吃边游边消化,最后把鱼头吐掉;有时还会看到饵料鱼的头挂在鳜鱼仔鱼鳃盖后的棘刺上,而这又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寄生虫,此时应注意,遇到这种情况不需作药物处理,过一段时间鱼头会自然脱落。
鳜鱼苗从尾部开始吞食饵料鱼,是由鳜鱼仔鱼发育的内在因素引起的,刚孵化出膜的仔鱼,虽然色素沉着早已发生,但眼的活动还没有开始。因此,它捕食饵料鱼主要靠触觉来进行,而细小饵料鱼的运动又主要是尾部的振动,故都是从尾部被鳜鱼苗吞食的。鳜鱼苗经7~10天培育后,全长达16毫米以上时,便具有成鱼外形,尚未长出鳞片,但其眼的功能和侧线系统逐步发育完善,对外界的反应日趋敏感。此时的鳜鱼仔鱼就能同时依靠触觉和视觉来捕食饵料鱼,摄食方式发生变化,从开始吃饵料鱼尾部改为从头部开始吞食。这时就可投喂鲢、鳙的出膜鱼苗;但由于鳜鱼苗的发育规格不整齐,仍应投喂部分团头鲂或鲴鱼鱼苗等,供小规格的鳜鱼苗摄食,以达到均衡生长的要求。
3、管理 在鳜鱼苗培育夏花期间,必须实行精细管理,彻底消毒水体,杜绝病原体带入育苗池;严格控制水质,及时排污清污;适时繁殖饵料鱼,注意与鳜鱼苗培育需求相衔接;饵料鱼投喂前必须严格消毒;定期向培育池泼洒药物,切实做好防治鱼病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鳜鱼苗成活率。
经过13~15天的饲养,鳜鱼苗长至2.5~3.5厘米,这时的鳜鱼苗已为夏花,可用来培育鳜鱼种了。鱼种培育阶段是紧接鱼苗培育阶段进行的,生产上将3厘米左右的鳜鱼夏花继续培育成6~10厘米或50~100克/尾的鱼种,称鳜鱼种培育阶段。
从鱼苗育成夏花后,鱼体已增长了几十倍;如仍留在原地培育,密度过大,将影响生长,亦增加了管理等方面的难度。但如直接放入水面养成商品鱼,由于夏花仍幼小,觅食及防御改害的能力薄弱,将会降低成活率。因此,有必要将夏花进一步培育成较大规格的鱼种。
鳜鱼种的养殖方式分专池主养、套养、拦养、网箱养殖四种,一般用专池培育的鳜鱼种成活率较高,有的可达90%以上;套养池鳜鱼种成活率较低。一般在20%~40%。套养池放养密度低;生长速度较快,而专池培育虽然成活率较高,但由于放养密度较大而影响鳜鱼的生长速度。
1、专池培育
(l)鱼池条件与放养 面积不宜过大,以0.05~0.2公顷为宜,水深1.5米以上。灌排水方便,能经常保持微流水为最佳,采用人工投喂饵料的方法饲养,放养密度一般为每1000平方米放养尾。夏花放养前彻底清塘,严格消毒。
(2)饵料投喂 鳜鱼种的日常饵料要求比较产格,一要活、二要适口、三要无硬棘、四要供应及时。
①投喂量 鳜鱼放养后,应定期抽样测定塘中鳜鱼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及存塘量,并以此为依据,同时参考气温变化等因素,按池养鳜鱼总量的5%~10%为投饵量;计算投放饵料鱼的数量。也可根据检查鳜鱼池中剩余饵料鱼密度,推算出将要吃完的前2~3天,即需补充投放对鳜鱼平均规格适口(为鳜鱼体长1/3~1/2)的饵料鱼的量,在投喂的饵料鱼总量中,要注意大小规格不同的饵料鱼配比,以供生长速度不一的鳜鱼选择适口饵料。
②投喂间隔 饵料鱼采敢5天一投的方法为好,因为投放饵料鱼后2~3天内,饵料鱼的活动比较迟钝,鳜鱼的食欲特别旺盛,有利于捕食,时间间隔太长,易造成鳜鱼捕食困难和增加体能消耗,还必须投放更多的饵料鱼,增大池中溶氧消耗,一方面增加了鱼池的实际承受力,另一方面对鳜鱼生长不利。
③饵料鱼的解决途径 培育鳜鱼种突出的向题就是需要大量的饵料鱼。解决的渠道通常有4个:
原池培育:利用鳜鱼鱼种原池培育,可解决鳜鱼种初期的。饵料鱼。方法是在放养鳜鱼县花10~15天,先分批放入鲂、鲢、鳙、草鱼等鱼苗,每公顷放养密度为300万~500万尾,以肥水发塘,并每天泼洒豆浆,当饵料鱼规格长至1.5厘米左右时,正好为鳜鱼夏花下塘时的适口饵料。
配备饵料鱼培育池:以至1:1~2准备饵料鱼培育池,放养易繁殖、易捕获、鳜鱼又喜食的白鲫、团头鲂、鲢、鳙等品种,每公顷放养75万尾夏花;其他池养的夏花品种按常规放养投放,然后以分期拉网、少量多次为原则,将适口规格的鱼种筛出投喂给鳜鱼。一般每半月拉网1次,每次10~20千克为宜,10月是上旬后不再拉网,最后一次可多捕出一些,保证鳜鱼饲养后期有充足饵料,又使饵料池中的鱼种后期生长良好,此法显示了养殖系统中各品种间的生态平衡和协调,提高了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培育小规格的家鱼鱼种:有计划地在1龄家鱼种培育池中适当加大放养密度,在不同时期分批留大捕小取出一定数量的小规格鱼种投喂给鳜鱼,此法既可保证鳜鱼饵料鱼供应,又可充分利用鱼池;提高鱼种池的效率。
利用野杂鱼:这种方法可在不增加任何成本情况下收获鳜鱼,提高池塘效益。
(3)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各1次,观察鱼类活动、摄食、水质变化等情况;并定时测定水温、PH,做好记录,饲养鳜鱼的池塘,初期水位应浅一些,50~70厘米水深为好,因为这时鱼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而低水位有利于提高池水温度。相对增加饵料鱼的密度,经过若干天生长以后,采取分期注水的方法,逐步提高池塘水位,以增加水中溶氧量和鱼的活动空间,一般每周注新水2次,每2周换水1次,保持水质清新;控制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具体注水的次数和每次注水量多少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鳜鱼对酸性水质十分敏感,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施放生石灰水以调节PH。鳜鱼不耐低氧,塘中最好配备增氧机。天气闷热时,坚持中午开机1~2个小时,半夜2:00~5:00时开机2个小时左右。保证溶氧充足是提高鳜鱼种生长率和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在培育过程中,还必须遵循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定期泼洒药物,做好灭菌杀虫工作。
(4)鳜鱼种的并塘越冬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左右时;即可开始并塘。并塘的目的主要是把不同规格的鳜鱼种进行分类、计数囤养,以便销售或放养。通过并塘,全面了解当年的鱼种生产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下年度生产计划,并囤出鱼池及时清整,为来年生产作好准备。
鱼种并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鱼种并塘一般在水温10℃左右的晴天下进行。水温偏高,鱼类活动能力强;耗氧大;操作过程中鱼体易受伤;水温过低,封冻和下雪天不宜并塘,以免鱼因冻伤而发生死亡。二是拉网前半个月应逐渐控制池塘中饵料鱼类的数量。拉网、捕鱼、选鱼、运输等操作应小心细致,避免鱼体受伤。成鱼池(或亲鱼池)套养的鳜鱼种可随成鱼的捕捞(或亲鱼池清塘)而及时并塘。在拉网时应特别注意防止缺氧造成鳜鱼种死亡。三是选择背风向阳、面积0.1~0.2公顷、水深2米以上的鱼池作为越冬地。规格10~15厘米的鳜鱼种每公顷可囤养4.5万~7.5万尾。
鳜鱼种并塘后仍应加强管理,使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并在塘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饵料鱼供其摄食。在长江以北地区,严冬冰封季节长;还应采取增氧措施,防止鱼种池缺氧。
2、其他育种方式
(1)套养 包括成鱼池和亲鱼池套养2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6~7月,套养2.5~3.5厘米规格的鳜鱼夏花,每公顷放养密度为尾。套养池平常一般不需专门投饵,利用成鱼池或亲鱼池中野杂鱼就行了,因而在夏花放养前,应对池塘中野杂鱼的数量大小作一次调查检测,如果塘内野杂鱼数量较多,则放养量可适当加大。在饲养过程中,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套养池内不宜再套养其他品种夏花,以防止小规格鱼种被其吞食;二是鳜鱼对药物较为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鳜鱼种全军覆没。因此,在使用鱼药时,要选择使用,并要精确地计算药物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温季节,更要谨慎用药,通常采用低剂量或者停止使用;三是鳜鱼对溶氧的要求比家鱼高;容易发生浮头,因而套养池的水质要求不宜过肥,特别是以肥水鱼为主的成鱼塘更要注意。因此,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高溶氧量也是套养成败的关键措施之一。
(2)拦养 利用小型河沟中野杂鱼较多,水质、溶氧条件比池塘优越等特点,在小到河沟的适宜地段用网截一段水面;放养一定数量的鳜鱼夏花,既可利用河沟中野杂鱼,又可获得经济价值高的鳜鱼,一般每公顷放养尾。
(3)网箱饲养 网箱大小以50~100平方米为宜,网目规格应根据鳜鱼夏花规格和饵料鱼大小而定。设置地点要求是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有一定微流水的水域,网箱的箱底距水底至少在0.5米以上。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40尾。
这些方式的饲养管理基本与专池培育相似。[4]孵化出膜的鱼苗身体纤细柔嫩,体长仅3~ 4毫米,如将尚未进食的鱼苗放到池塘里培育,成活率极低,甚至会全部死亡。为提高成活率 ,一般都采用孵化缸流水培育鱼苗。其容水量为350~ 400公斤的孵化缸可放刚出膜5天内的鱼苗 500尾 ,水的流速要比孵化时小。鱼苗进食的选择性很强 ,一般投喂刚出膜的团头鲂或其它鱼苗作为开口饵料(能否吃进第一尾鱼苗 ,是鳌花鱼苗能否培育 成功的关键),进食初期每天只吞食1~ 2尾鱼苗,以后陆续增加到每天5~ 6尾。经5~ 7天的饲养,鳌花鱼苗即可长到“西瓜子”大小,体表出现黑色素。1 4日龄的鳌花鱼苗 ,每天可食15~ 20尾鱼苗。在孵化缸中饲养时发现,在无其它鱼苗供食时 .鳌花鱼苗会互相吞食。因此,在这期间要喂足够的适口“饵料鱼”。[5]池塘条件养殖鳜鱼的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面积2~3亩,水深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质清淡、不混浊,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新开池要视土质而定,酸性池及池水易混浊的池不适宜饲养鳜鱼。养殖鳜鱼
鳌花鱼2、池塘准备和饲料鱼的培育:
⑴在四月五日用清塘,在四月十日前后在池的四角堆放草肥,(如池底肥度较好可不施肥)并加注新水0.8~1.0米培育水质,以培育饲料鱼的天然饵料。
⑵饲料鱼一般为鲫鱼苗。在四月十五日前后,将附有鲫鱼的(浮把)放入塘中进行孵化,鱼苗密度一般每亩控制在50万左右。鱼卵可分2~3批放入,每批间隔一天,如1-3-5。这样可兼顾规格不齐的鳜鱼苗均有适口饵料。
⑶用控制饲料投喂量的方法来制饲料鱼的规格。一般放养规格为2公分左右的鳜鱼苗,饲料鱼规格可控制在1.2公分左右。
3、鳜鱼苗的放养与培育:
⑴鳜鱼苗放入前一天,加水10公分(如水质浓可换去1/3)。
⑵鳜鱼苗放养密度为4000尾/亩左右。
⑶检查池中饲料鱼的密度,及时补充适口的鱼。
⑷注意水质变化和天气状况,水质不良及时换水。
⑸病害防治:主要为斜管虫、等,发病率较低。防治方法见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鳜鱼成鱼养殖的池塘要求沙质底,淤泥少(15厘米左右),面积3~8亩,水深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鱼池。池四周还要挖深为30~40公分的一圈浅沟,以便鳜鱼的捕捞。⑴在饵料鱼放养前10~12天,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⑵天然饵料培育:在饲料鱼苗(、、等)放养前7天,加水至60公分,且每亩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公斤左右(池底肥的可不施),以培育、等浮游动物。
⑶饲料鱼的培育:
①饲料鱼品种与放养密度:饲料鱼一般为白鲢、鲫鱼、等,亩放养量为30万左右。
②饲料鱼苗放入前一天,加清水10公分,使水质清新且天然饵料丰富。鱼苗放入后不用立即投饵,但需天天观察鱼苗的密度、体质、生长速度和水中红虫的数量,待红虫数量减少,鱼苗在池四周觅食时,立即用厚浆“浇滩”,并一日数次检查各投喂点的情况,在前期饲料吃去即鳌花鱼,在后期应对饲料鱼规格予以控制。一般放养8~10公分的鳜鱼种,饲料鱼的规格应控制在3~4公分左右。
③饲料鱼培育时也可放入些老泥鳅,繁殖出的小泥鳅可作为鳜鱼的优质饵料。
④鳜鱼养殖面积和饲料鱼池面积的比例一般为1:3~4。鳜鱼养殖场⑴放养鳜鱼种前,先将池水排去一半再灌进新水,使池水稍为清瘦,以后水深逐步加到1.5米以上。
⑵放养密度:亩放800尾左右。⑴饲料投喂:
①饲料鱼可选择鲮鱼、、鲫鱼、等。
②投饲技术:
a、定期(3~5天为1期)投放补充饲料鱼。
b、池中饲料鱼数量的判断:
池中饲料鱼充足时,鳜鱼在水的底层追捕饵料鱼,因此池水面只有星星点点的小水花。细听时,鱼追食饲料鱼时发出的水声小,且间隔时间大。如池中饲料鱼不足时,鳜鱼追食饲鳌花鱼料鱼至水上层,因此水花大,发出的声音也频繁,声音也大。如看到鳜鱼成群在池边追捕饲料鱼,则说明池中饲料鱼已基本吃完。
c、饲料鱼的适口性:
适口饲料鱼的规格一般为鳜鱼体长的1/3左右,如饲料鱼规格不均匀时,需用鱼筛将大规格的饲料鱼筛去。
⑵水质管理:
①鱼塘水质须常年保持“肥、活、爽”的标准,池水透明度保持30厘米左右。要经常加注新水,特别在高温阶段6~9月份,每5~7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5~20厘米。如多次使用药物,则需换水以防药害。
②天气异常要立即加水,并保持鱼塘水位的相对稳定,为鳜鱼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果池水混浊,可用明矾每亩1公斤或生石灰5~7.5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③安装增氧机,防止鳜鱼缺氧浮头,一般在晴或少云天气时在中午开机增氧,如天气闷热则在午夜至清晨开机。
④备好些双氧水(含量30%以上)或增氧灵,可在鳜鱼浮头时用于抢救。的用法:每亩用双氧水250毫升,加水500毫升,并再加入2%的硫酸亚铁3~5毫升。增氧灵使用见说明。鳜鱼体内寄生鳌花鱼⑴纤毛虫病:主要寄生于鳜鱼体表、鳍部和鳃部,寄生种类主要为车轮虫、斜管虫。该病蔓延迅速,寄生数量少时对鱼体活动影响不大;数量多时,鱼不肯进食。肉眼可见鱼体上有灰白色点状物,游动失去平衡,继而死亡。
防治方法:20PPM兑水全池泼洒。对斜管虫的作用不理想,对车轮虫有一定疗效。上海产鱼虫克星对斜管虫疗效显著。
⑵锚头鳋(sāo)病:鱼体被铁锚虫头部钻入的部位,其周围组织常发炎红肿,继而组织坏死。
防治方法:鳜鱼鱼苗孵出后10天内 ,每天用10ppm 高锰酸钾浸浴10分钟。以后,每天用0.25ppm晶体敌百虫浸浴鱼体10分钟。成鱼及亲鱼阶段,用0.5ppm 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每隔l一2 周泼洒一次。[6]夏秋季水温高,鳜鱼摄食旺盛,生长迅速,但同时也是疾病、浮头频发的季节,夏秋季鳜鱼养殖管理上须抓好以下几个要点。
一、投足饵料 在不超出池塘承载力的前提下,尽量多放饵料鱼。饵料鱼的放养量是鳜鱼量的4倍~5倍,每隔3天~5天补充一次饵料鱼。同时,注意观察鳜鱼摄食情况,如果鱼池水面只有星星点点的小水花,鳜鱼追食饵料鱼时发出的水声小,间隔的时间长,说明饵料鱼充足;如鳜鱼追食饵料鱼至水上层,水花大,发出的声音大且频繁,说明饵料鱼已不足;如看到鳜鱼成群在池边追捕饵料鱼,说明饵料已基本吃完,应及时补放。饵料鱼可选择鲮鱼、草鱼、鲫鱼、鲢鳙鱼等,以鲮鱼饲养效果最好。饵料鱼规格一般为鳜鱼体长的1/3到1/2,如规格不均匀,应用鱼筛将规格较大的饵料鱼筛除。
二、水质管理 养殖鳜鱼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高,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水质长期保持肥、活、嫩、爽。一般隔2天~3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5厘米~30厘米,并保持水体呈微流水状态。发现鳜鱼有吐出饵料鱼现象,说明水体已缺氧,应及时注水增氧,防止浮头死亡。高温季节每隔半个月每亩用25公斤生石灰泼洒池塘一次,以改良水质,预防疾病。如池水浑浊,每亩可用明矾1公斤全池泼洒。7月~9月份根据鳜鱼吃食、活动及天气情况适时开动增氧机,每天开机2次,白天开机2小时,夜间开机4小时。发现鳜鱼严重浮头,立即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
三、疾病防治 鳜鱼疾病,以防为主,重点做好饵料鱼和水体的消毒工作。饵料鱼投放前用3%的食盐水消毒,防止带虫、带菌入池,7月~9月是鳜鱼发病旺季,主要疾病有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烂鳃病等,可交替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药物治疗,治疗时应先杀虫、后杀菌,内服外用相结合,并注意禁用敌百虫等有机磷杀虫剂。
四、捕大留小 8月底,部分鳜鱼已达上市规格,应及时起捕上市,降低池塘鳜鱼密度,促进小规格鳜鱼生长,提高养殖产量。①每亩每公尺水深用“强效灭虫精”(鑫洋)或“敌鱼虫”(山西鱼虾安集团)化水全池均匀泼洒(鳜鱼对敌百虫敏感,防治鱼病时禁用晶体敌百虫)。
②若是饵料鱼的鱼体上寄生有锚头鳋可用20PPM&&溶液药浴15分钟,然后投喂。
⑶:鱼体表有虱样虫体附着,鳜鱼吃食量下降,体质消瘦,生长停顿。防治方法:同锚头鳋。
⑷指环虫:指环虫寄生在鱼类的鳃部、病鱼体质消瘦,体色发黑,在夏花及成鱼阶段均有发生,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用产“杀虫王”或北京产“鱼虫煞星II”,使用见说明。
⑸细菌性烂鳃:患病的鳜鱼苗种的鳃 、体表 、鳍基充血 、病鱼在水中呆滞 、游动迟缓 ,严重时 ,鱼的鳃、体表、鳍条末端溃烂 ,可造成苗种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每亩每公尺水深用“强氯精”0.27公斤或用“漂粉精”0.33公斤化水全池均匀泼洒。同时服用药饵7~10天。
⑹:在成鱼养殖阶段,常由饲料鱼将病原体带入,患细菌性疾病的饲料鱼被鳜鱼食后,常出现体表炎症、肝脏及肾脏带菌、腹水等症状。治疗方法:
①用“强氯精”0.4PPM(或用“”、、等)化水全池泼洒,间隔一天重复一次。如长期用药而未换水的池,要先换水再用药,以防药害。
②用鳜鱼专用的“鳜血宁”,每袋可加饲料12.5公斤。药饵制作方法如下:
a、用麦粉50%、菜饼50%,拌匀
b、药饵配制法:按饲料量的65%称取一定量的水,再按饲料量加入药物,待药物溶解成药水后拌入饲料中,用手搓或用脚踩成块,一小时后投喂给鳜鱼池中的饲料鱼吃(一般要求在下午四时左右投喂,因鳜鱼在傍晚捕食最凶,饲料鱼吞食药饵后刚好被吞食)。
c、 药饵投喂天数视鳌花鱼病情,一般为5~10天。
d、注意事项:换水后用灭菌类药物消毒一次。同时,投药饵前需将饵料鱼放足,并按饵料鱼体重的6%左右投喂药饵。(一)水霉病
在鳜鱼繁殖过程中,如果受精卵的孵化用水混有污物,会使鱼卵受损,从而感染上水霉菌。感染了霉菌的鱼卵,肉眼观察卵膜外长有毛绒状物,同“家鱼”卵水霉病相似,严重时会造成大批死亡。
在鳜鱼的鱼苗、鱼种和成鱼养殖过程中,因操作、运输不当使鱼体受伤,易发生此病,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和擦伤处,有白色絮状物。一旦患有此病,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后消瘦而死亡。
防治方法:
(1) 对鳜鱼的孵化用水用60目尼龙纱绢网过滤,以防杂物进入。
(2) 用0.01%孔雀石绿溶液泼洒,停水3~5分钟,每天2~3次;或用2%的食盐水泼洒停水5分钟。
(3) 勿选受伤的鱼作亲鱼。亲鱼下塘前,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涂抹鱼体。
(4) 在鱼苗、鱼种及成鱼阶段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或者用1%食盐水加数滴食醋浸洗病鱼5分钟。另外,在捕捞及运输过程中,防止鱼体擦伤。
(二)纤毛虫病
鳜鱼这是鳜鱼夏花培育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是车轮虫等寄生于鳜鱼体表、鳍部和头部。该病蔓延迅速,寄生数量少时,对鱼体活动影响不大;寄生数量多时,鱼不肯进食。肉眼可见鱼体上有白点状物,口不能合上,游动失去平衡,继而死亡。该病危害性极大。
防治方法:
(1) 对流水池每天用3%食盐水全池泼一次,停水3~5分钟,可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2) 对流水池用1.6×10-6?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停水3~5分钟,疗效明显;静水池用0.7×10-6?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3) 夏花下塘时用2%食盐水浸洗病鱼2分钟。
(三)锚头鳋和中华鳋病
锚头鳋主要寄生在鳜鱼体表,使鱼体消瘦,失去游泳及捕食能力。中华鳋主要寄生在鳃部,破坏鳃组织,影响呼吸能力。这种鳋类主要是危害鳜鱼种,危害较大,1尾5厘米的幼鱼体上如寄生2个锚头鳋,就可导致幼鱼死亡,因此在养殖中应及早预防。
防治方法:
(1) 放苗种前池塘应用生石灰带水清塘,可杀灭水中的鳋体,并要随时注意水源和饲料的清洁工作,减少传染源。
(2) 鳜鱼的饵料鱼可用1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2小时,可消灭鱼体上的鳋类。
(3) 对鳜鱼可用5毫克/公斤的晶体敌百虫溶液浸洗5分钟,或全池泼洒?0.5?毫克/公斤晶体敌百虫,均可使鱼体上鳋类脱落。
(四)烂鳃、肠炎病
发病多在高温季节,鳃丝腐烂有白色斑点,
鳜鱼并有污物和粘液附着。烂鳃病可用每升2毫克浓度的硝酸亚汞溶液浸洗10分钟,可逐渐缓解病情。肠炎病的主要症状是直肠至肛门段充血红肿,粪便为淡黄色,严重时整个肠道肿胀,呈紫红色,排泄物为浓液状。病因主要是饵料鱼带菌被鳜鱼吞食所致。因此预防的方法是对饵料鱼消毒,用10%的食盐水浸洗鱼体,并要及时清除病残的饵料鱼,消灭传染源。
(五)鲺病
常有中华鲺寄生在鳜鱼体表、鳍及鳃内,肉眼可见如臭虫大小的虫体,常以其倒刺刺伤所寄生的鱼体,使病鱼产生狂游、不安的症状。
防治方法:同烂鳃病的防治方法,或用晶体敌百虫(90%)进行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3×10-6~0.5×10-6可治愈此病。
在防治鳜鱼病时应注意,鳜鱼对药物非常敏感,特别是敌百虫,所使用的浓度一定要严格控制,浓度太大会造成鱼体死亡。[7]
(六)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Trichodina)和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两属中的许多种。
病症:病鱼成群沿塘边狂游 ,不摄食 ,身体削瘦 ,俗称“跑马病”。鱼体表有时出现一层白翳。
诊断:将小鱼放在解剖镜下观察 ,可见病鱼体表 ,特别是头部和鳍条上有大量车轮虫 ,这是“大车轮虫”。取少量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 ,发现大量车轮虫成堆密集在鳃丝上 ,破坏鳃组织 ,严重影响鳃呼吸 ,这主要是“小车轮虫” 。
流行及危害:全国各地养殖场均流行,尤其是长江和西江流域各地区 。每年5一8月为该病的流行季节,特别是6一7月份 ,是该病的多发季节。该病对鳜鱼苗种危害极为严重 ,是鳜鱼苗种培育阶段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特别是密养情况下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鱼苗孵出后10天内用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浸浴鱼体10分钟 ,每天一次。其他阶段用0.7PP m 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 (5:2) 全池遍洒 ,疗效较显著。[6]1、严格清塘消毒 由于池塘主养鳜鱼、桂花鱼,首先是要培育一池家鱼苗作刚放养的鳜鱼种的适口饲料。所以养鳜鱼的清塘消毒实际上是采取鱼苗培育的清塘消毒方法。最好在冬季把池塘排干水,让太阳曝晒池底,并将池底整平。挖去过多淤泥,修好池堤和进、排水口,堵塞漏洞,清除杂物。经曝晒10~15天后,使土壤疏松,即可用药物清塘。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单独使用时,每亩池塘1米水深,用生石灰 125~200公斤,或漂白粉13.5公斤。使用生石灰最好是干池清塘,即池中水深6~10厘米时,将生石灰分放入池中小潭中让其吸水溶化,不待冷却即向四周泼洒。用量减半。如果水深超过1米,则按比例增加。特别推荐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混合清塘,平均水探1米时,每亩用量为漂白粉6.5公斤、生石灰80~100公斤。
2、保持水质清新 镢鱼喜欢清新水质,不耐低氧。因此在养殖镢鱼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水质清新,使鳜鱼生活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中,避免出现缺氧浮头现象。 1、选择条件适宜的池塘,要求养鳜鱼的池塘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溶氧丰富,有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让鳜鱼栖息、健康生长。 2、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20公斤,用水化开后全池泼洒,既调节水质,又杀死水中一些致病细菌。当池水透明度小于30厘米,pH值小于6.5时也要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 3、经常往池塘注换新水,在池塘中放养镢鱼种前一定要将原来培育饲料鱼苗的池水排去一半,经换新水后,才放养镢鱼苗。在养殖过程中视水质情况经常注换新水,一般在夏秋季节,鳜鱼摄食较多,每2/3天注换新水一次,冬春季7/10天注换新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0%/20%。 4、配备增氧机。每口鱼塘都要安装增氧机,实行机械增氧,以防注换水不足时发生缺氧。面积5亩以内的池塘安装一台,超过5亩的按每5亩一台增氧机来配备。每天晚早开机增氧6~8小时。在台风前夕或雷雨天气,增氧时间延长到8/12小时。
3、放养健壮鱼种 鳜鱼发病,有时是病原体潜伏于鳜鱼种中,携带病原体的鱼种被输送至各地,成为当是传染源媒介,而被广泛传播。因此,要求放养健壮无病的鳜鱼种。
首先,在没有发生鱼病的地区购买鱼种,而且是信誉高、种质良好的鱼种生产的。
第二,对鱼种严格进行检疫,防止带来的病原体,发现带病的坚决不购进。
第三,检查鱼中是否是体质健壮。一看外形,要求体型较好,体色鲜艳,鳞片、鳍条完整,无损伤,无病状;二看体质,要求背宽腹厚,肌肉丰满有弹性,游动活跃;三看规格,要求同一批鱼种个体整齐,大小均匀,规格一致。 第四,鳜鱼种在放养前要用药物溶液进行鱼体消毒,杀死体表寄生虫等病原体。敌百虫等对鳜鱼敏感的药物,切要慎用。
4、轮换养鳜池塘 由于鳜鱼是经饲料鱼苗为食,排泄的粪便所含的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特别高,池底堆积的淤泥逐年增多。这为各种致病细菌、病毒和鱼类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又能促使病菌毒力增强,从而促进对鱼类的侵袭和感染。在夏秋季节高温、缺氧环境条件下,堆积的大量淤泥会不断产生有机酸以及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使池水缺氧愈发严重,水体PH值下降。鱼种体质变弱,加剧鳜鱼感染疾病机会。因此,池塘放养鳜鱼2/3年就要轮换,能做到一年轮换一次更好。原养鳜鱼的池塘轮换培育饲料鱼苗,将条件合适的鱼苗培育塘轮换养鳜鱼。同时,对淤泥较多的池塘要清塘挖去更多的淤泥,加宽加固塘基。这样做就能减少鱼病的发生。 5、投喂无病饲料鱼苗 养殖1亩鳜鱼,一般要配套4亩饲料培育池,分级培育饲料鱼苗作为养殖鳜鱼之用。大多数人养鳜鱼的饲料鱼苗都不能自给,需要外购鱼苗培育或直接投喂鳜鱼。这些饲料鱼苗来自四海八方,不仅规格参差不齐,而且可能带来各种病原体,成为鳜鱼发病感染源。因此,到外地购买饲料鱼苗时要严格进行检疫,发现带病要坚决停止购进。自己培育饲料鱼苗,必须合理放养,加强投喂,培育健壮的饲料鱼苗喂鳜鱼避免鳜鱼摄食不健康的饲料鱼苗时容易发生疾病。如发现饲料鱼有病时,坚决停止将其投喂鳜鱼。为慎重起见,所有投喂鳜鱼的饲料鱼苗必须进行鱼体浸浴消毒。鱼体消毒药物有如下几种,1、食盐:浸浴浓度的2%/4%时间5~10分钟。主要杀灭寄生虫在鳃和皮肤上的原生动物和三代虫、指环虫等。 ?2?硫酸铜?浸浴浓度为12.5万倍?时间20分钟。主要防治各种寄生性原生动物。 ?3?漂白粉? 浸浴浓度为5~10万倍?时间10分钟。主要预防鳃和体表细菌性疾病。 ?4?高锰酸钾? 浸浴浓度为0.05%?时间1~2分钟。主要防治细菌性疾病。[8]套养:即一次性放养饵料鱼和种,在养殖的全过程中,随着鳜鱼生长,以为主食的饲料鱼种的规格也同时增大,使套养的鳜鱼始终有充足、适口的饵料,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水体中低级的浮游生物迅速转化为鳜鱼。
单养:即把种单独放入网箱内,按其吃食和生长情况,定期投放饵料鱼。
水面选择:凡是适合网箱养鲢鱼、鳙鱼的水域都适合养殖(如河道、水库)。
种进箱时间及放养规格:鱼种进箱时间依各地气候不同而灵活掌握,一般可在6月底7月初进箱,其规格为8~10厘米。
进箱密度:单养以20~25尾/平方米为宜,混养以6~8尾/平方米为宜,同时放入套养的饵料鱼种,其重量与种重量之比为(6~8):1。
饵料鱼规格以种体长的0.4倍作为标准。
及时分箱、分级饲养:I级饲养的网目大小要控制在1厘米左右,待鳜鱼长至100克以上则转入Ⅱ级网箱。网目控制在2厘米左右。
日常管理:坚持清箱,定期用5毫克/升盐水浸泡,每次10~15分钟,防治鱼病。另外,要注意洪水或暴风雨季节网箱的安全。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首句“西塞山前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
附:诗人介绍:约730~810,唐代诗人。本名龟龄,字子同,(今属)人。时。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玄真子,又自称烟波掉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
 西塞山前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松鼠鳜鱼(鳌花鱼)”的来历不仅以古老的园林著称,而且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统佳肴,的(鳌花鱼)就是其中之一。松鼠鳜鱼(鳌花鱼)的扬名还得从大闹松鹤楼说起。
乾隆一下时,有一天来到苏州。时值阳春三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人们纷纷到郊外踏青。城里城外,游人如织。乾隆随民众一道观赏了几处春景后,又累又饿,看见上的松鹤楼饭馆,便踱进门去。恰好这天松鹤楼的老板给他母亲作寿,里里外外正忙个不停。乾隆坐下许久,方见一个伙计过来。这位伙计见他身着布衣,鞋面上还沾了不少泥土,以为是乡里的农民,便懒洋洋的问道:“客官,吃点什么?”乾隆大咧咧地吩咐:“只管拣那好吃的拿来。”伙计心想,瞧你那副打扮,还想吃好的,你给得起钱吗?心里这样想,手里便拣那最便宜的破莱送上去。乾隆一见欢菜清汤寡水,少盐无味,便问:“贵店没有再好一点的菜吗?”伙计不耐烦了,说:“没有。”这时,乾隆忽见一个伙计手拿一大盘喷香鲜艳的松鼠鳜鱼(鳌花鱼)从厨房里出来。乾隆手指鳜鱼(鳌花鱼),要那伙计端过来。那伙计傲慢地说:“松鼠鳜鱼(鳌花鱼),你吃得起吗?”乾隆听后一时性起,随手将那碗菜汤朝伙计脸上扔过去。
随着“哗啦”一声响,门外又进来一位平常打扮的长者。他扶乾隆坐下,小声嘀咕了几句。响声惊动了店主。他急急忙忙来到桌边赔礼。这时那位长者从怀里掏出两锭银子,要店主迅速送好酒好菜来。店主看这两人虽然衣着平常,但气度不凡,出手也慷慨,料定小觑不得。于是,赶快将精心为他母亲作寿烹制的松鼠鳜鱼(鳌花鱼)、、等菜肴端来,摆了满满一桌,并不断给乾隆陪不是。乾隆见那松鼠鳜鱼(鳌花鱼)昂头翅尾、色泽鲜红光亮,入口鲜嫩酥香,并且微带,觉得昔日皇宫里也没这儿作得好吃,于是连声夸好。
正在这时,不知苏州知府从那儿听到消息,带着一队人马屏声静气地恭候在松鹤楼门口,准备迎驾归府。店里人这才知道是乾隆皇帝,真是又惊又怕。好在乾隆吃得很满意,早息了刚才火气,临走时还向店主人打听这松鼠鳜鱼(鳌花鱼)的做法,并赏了店主一些银子。店主高兴异常,从此便打出了“乾隆首创,苏菜独步”的牌子。后来乾隆第二次、第三次下江南时,总是光顾松鹤楼,并点名要吃松鼠鳜鱼(鳌花鱼)。松鹤楼的松鼠鳜鱼(鳌花鱼)从此就作为传统名菜流传至今。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atx板型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