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175集第十三分钟的千金女贼钢琴插曲曲

你的位置: >
> 肖邦–李斯特第一号钢琴协奏曲(APE+CUE)
下载链接 (APE+CUE) 免责声明:本音乐来自网络仅为宣传试听,感谢原作者,若喜欢请购买正版CD鉴
——————————————————————-
肖邦:李斯特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CD专辑: 肖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CD编号: DG 449 719-2
演奏者: 阿格丽希/钢琴 , 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
在阿格丽希的成长生涯中,傅聪,李帕第夫人,古尔达,马加洛夫和米开郎基里第人都是曾经对她有过深远影响.这是一位有着特立独行性格,超凡钢琴技巧(甚至男性钢琴家也比不上她),绝佳视谱能力和记忆力的音乐家.十六岁就获得到华沙肖邦钢琴大赛特别奖和冠军.这是为什么她最早在DG灌录的唱片正是这首肖邦的钢琴协奏曲.
在本片这两首协奏曲中,阿格丽希得到当时正值盛年的阿巴多的绝佳乐团领导,在这位指挥家清晰的指挥技巧和控制力之下,这两首曲子以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快速地录完,那是演奏家惊人合奏技术和精准的最佳范例,也使人免除了现代录音室剪辑技巧的恐惧.
歌 曲 目 录
01 Allegro maestoso
02 Romance.Larghetto
03 Rondo.Vivace
04 Quasi Adagio
05 Allegretto vivace – Allegro animato
06 Allegro marziale animato
与大师面对面——采访钢琴家阿格里奇
玛塔·阿格里奇是当今国际乐坛上的一位旷世奇才,被誉为“钢琴的女大祭司”。她5岁开始学琴,8岁便登台演奏了具有相当难度的莫扎
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引起世人的关注。16岁时,阿格里奇在三周之内以技压群雄之势连续获得两个国际重
大钢琴比赛(布索尼与日内瓦)的头奖成为传奇,8年之后她又在第七届国际肖邦大赛中出尽了风头。在肖邦比赛中,当阿格里奇还未弹完全部参
赛所规定的曲目时,在场的所有评委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交换了会意的眼神,用不着再去考虑谁是这次比赛的第一名了。此次比赛阿格里奇又是
以技惊四座的震撼摘取了冠军的头牌。国际肖邦大赛不仅再次公认了阿格里奇超凡的音乐天赋与绚丽的演奏技巧,同时也为阿格里奇走向世界
乐坛奠定了基础。如今阿格里奇已经成为20世纪最伟大和最有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名家之一。
1999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有幸请到了这位乐坛盛赞的传奇人物来华献艺,这令京城的音乐爱好者们大快朵颐。在11月4、5、8日的三场音乐
会中,阿格里奇在钢琴上的弹奏赋予了音乐以独有的无限激情、魔幻般的演奏技巧和自然流淌的内心倾诉,使每一位现场的听众都激动不已。
在当今国际乐坛上还很少有哪位钢琴家能够像她这样受到观众如此狂热的欢迎,阿格里奇的演奏为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掀起了一阵强劲的飓
音乐爱好者都知道,阿格里奇个性强烈、我行我素,在国外临场拒演和不接受媒体采访的情况时有发生。1996年她随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访
华演出时,北京的记者就已经有所领教。在此次音乐节演出之前,阿格里奇也曾提出不出席招待会、不见记者的要求,但在京演出期间,由于
与大提琴家梅斯基、钢琴家傅聪和小提琴家胡乃元的愉快合作以及对北京听众的良好印象,经音乐节组委会大力协助,最终使她高兴地接受了
我的独家采访。
在11月8日晚的阿格里奇访华最后一场音乐会结束后,我在后台的休息室对这位20世纪杰出的钢琴大师进行了简短的采访。采访开始前我先
对大师的此次访演成功表示了祝贺,紧接着又告诉她,因她的到来,北京的音乐爱好者这几天都沉浸在一种无比兴奋与激动的氛围之中。阿格
里奇闻听此言之后脸上露出了一种孩子般天真灿烂的微笑并连声说道:“谢谢!谢谢!”随后我们的谈话便在这种轻松与愉快的气氛中转向了正
问:人们都说您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但很少有人了解您为此所付出的艰辛,那么您能否谈谈有关这方面的情况?
答:我3岁以前就开始学琴了,那时我每天练一点琴,有时是一个小时,有时是一个半小时,但不是很多。15岁以前我一直就没有过星期天,直
到15岁以后这种状况才略微有所改变。我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虽然他对我很严厉,但我今天的技术基础却都是在他那时所打下的。我作
出过很大的努力也付出过许多的艰辛,但那是在很小的时候,现在就不同了,现在我很少练琴,但有时我仍然会付出很多的努力,当然这
是在需要的时候,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手指都需要你作出同样的努力。
问:作为一位成功的钢琴家,您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譬如音乐?技术?先天的才智?还是后天的努力?
答:要想成功,要想把音乐演奏得完美,那你首先就必须要热爱音乐和很喜欢音乐,要感觉和音乐在一起是一种幸福与享受,否则的话在你演
奏时你并不喜欢,那也就根本无法投入,这样听众自然也就不会满意。当然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天智的成分,有的人可能缺少些天分,但没
关系,这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得到补偿,但是你必须热爱音乐,因为音乐可以为你打开另一个世界。当然要想作为一名成功的钢琴家,
这里面还有许多种综合性的因素,因为并不只是一种因素在起作用。当然声音也很重要,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没有了声音也
就没有了音乐。但是有些声音要想发出来的话就需要技巧,有时你演奏的乐器可能还会发出非常难听的声音。
问:据传说在您小的时候,您的父母想让您长大成为一名画家,后来因为有一个会弹钢琴的小女孩说你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使您的自尊心受
到了损伤,因而您才决心要超过她,于是便学习钢琴并且立志一定要比她弹得好,是这样的吗?
答:(笑)不,不,不是这样的,当我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非常早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并说得非常好,我是全幼儿园年龄最小的小朋
友,我那时只有两岁零八个月。有一个小朋友跟我关系非常好,但他是个男孩而不是像传说中所说的是一个女孩,他总是告诉我不能做这
个不能做那个,因为你太小了。因为你太小了所以你不能跑,于是我就跑给他看。他说你太小了,不能爬,我也爬给他看。当然他没有告
诉过我不许去弹钢琴,因为他自己也不会。我当时弹钢琴纯粹是无意识的,有一天我站在钢琴旁,用手试着去弹,我用一个手指头随便按
了几个音符,便已经很成调了,我是凭听觉学来的,因此幼儿园的老师都非常吃惊,于是她们把我的父母叫来,希望家长能对我进行特别
的培养。最初教我开始学琴的是一位女教师,她的方法很独特,她教了有15~20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凭听觉来学习的,并且不用乐谱。
这就是我怎样走上钢琴之路,你所说的故事有一部分是正确的,有一部分是不正确的。(笑)
问:您曾受教于本世纪许多著名的钢琴家,如:斯卡拉穆扎、古尔达、米凯朗基利、玛加洛夫、阿什肯纳吉等,请谈谈其中哪些人对您一生的
音乐事业影响最大?
答:跟弗里德里希·古尔达在一起的日子和那一段经历是非常的美好,我跟他学琴的时候是13岁,我非常羡慕他,非常崇拜他。我9岁的时候就
在阿根廷听过他的音乐会,当然那时他也很年轻,我是他在维也纳唯一的一个学生,所以我非常高兴。古尔达非常具有想象力,他是我见
到过的最有才能的人之一,我跟他学了许多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当然也有巴赫的音乐。我们上课很有意思,他习惯于把上课的弹奏用
录音机录下来,然后要我和他一起回放重听并提出自我批评,这样便培养了我倾听自己弹奏音乐的意识与习惯。我跟他一共大概学了两年,
但这对于我一生来说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而且我想,我们两人在性格方面也有许多相像之处。当然除古尔达之外还有对我影响较大
的老师,比如说我的第一位正式老师格拉穆特,他对我来说也很重要,但是我没有崇拜过他,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听到过他弹琴,他自己也
并不弹琴。然后还有尼基塔·玛加洛夫,他已经去世了,我非常的爱他。在玛加洛夫生前曾经有人问他,你都教给阿格里奇了一些什么东
西?他说:啊,她已经什么都会了,我现在只是担心她会取消音乐会的演出合同。(笑)当然还有米凯朗基利大师,他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艺
术家,但是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只跟他上过4堂课。还有一个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她就是斯蒂芬·阿什肯纳吉(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
的夫人),她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当年要是没有她对我那样的关心,恐怕现在我早已经不弹钢琴了。那是1965年肖邦钢琴比赛之前,因为生
孩子我已经有近3年的时间没有练琴了,自从离开米凯朗基利到纽约后,我就天天除了看电视之外什么也不干,许多朋友都来劝我,这其中
也包括傅聪,但我就是什么都不想干。后来我遇到了阿什肯纳吉夫人,她是一个非凡的人,我被她的热情所感动,她就像太阳一样,使我
对未来开始充满了力量。随后我便每天到她家里练琴,刚开始练琴时我弹得很糟糕,错音一大堆,连我自己都有些失望了。那时我常想,
玛塔你怎么了,你已经不是钢琴家了,现在不如趁年轻还懂得几种语言赶快去找个秘书工作挣钱糊口算了。就在这时,阿什肯纳吉夫人仍
不断地鼓励我,最后我还是坚持练了下去。没过多久我参加了第七届国际肖邦比赛并获得了大奖,假如当时没有她,也许今天我早就改行
去做别的了。(笑)
问:许多钢琴家年轻时弹琴充满了激情,而到年长之后则变得内省,而从您最近录制的不论是肖邦、李斯特还是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来看,这
些录音要远比您年轻时的演奏要更狂放和更有气势,您在个人诠释这些作品时是基于一种什么考虑?
阿格里奇微笑着反问道:“你是说现在比以前更狂放了吗?”我答:“是”。阿格里奇说:“那我就拿柴科夫斯基来举例子吧。柴科夫
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我最近一版的录音是在四五年以前与阿巴多合作的,再往前就是我的第一次录音了,那是在70年代与迪图瓦合作
的,所以当然就会有些不一样。这次录音因为是和阿巴多合作,所以感觉比较复杂,同样一个作品你第一次录和过几年重新录音肯定会不
一样,但我不知道你更喜欢哪一个?你是更喜欢以前的吗?”我回答:“不是,是最近这一版。”听到回答,阿格里奇开心地笑了。随后她
又问:“我去年和迪图瓦合作录制的肖邦协奏曲你喜欢吗?”我回答:“很喜欢”。阿格里奇说:“谢谢。3年前我曾和迪图瓦一起到过中
国,我知道过几天他还将来中国,并在北京和上海演出,我们俩人都非常热爱中国。”
问:“您曾参加过国际上的许多音乐节,那么能否请您谈谈对此次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印象?”
阿格里奇听后非常高兴地说道:“我非常喜欢北京国际音乐节,这次我是和我的两位朋友傅聪和梅斯基一起来演出的,因而也就特别
高兴。还有我非常喜欢这里的观众,3年前我和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来的时候就已经体会过了,我非常喜欢中国人和北京人,将来有机会我还
会再来中国,再来北京的!”
鉴于阿格里奇刚刚演出完毕,怕过长的采访会影响大师的休息,因此尽管还有许多的问题要问,大师本人也兴致盎然,但最后我还是决定
起身告辞。当临别和阿格里奇握手之时,我不禁想到这双纤巧的手曾给世人带来了多少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旋律……□
马尔塔·阿格里希(Martha Argerich )
阿根廷钢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首次登台演出,8岁多次参加公开演出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年,在维也纳师
从古尔达,后又在日内瓦拜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16岁时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又在日
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1960年师从米凯朗杰里继续深造,1964年又跟阿什肯纳济短期学习。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
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令其名扬全球。1967年首次到美国演出,录制了肖邦b小调钢琴
奏鸣曲。年在阿巴度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协作,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
李斯特bE大调钢琴协奏曲。年德国唱片公司邀请她录制了多部作品。
阿格里希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虽然她的演奏充满吉普赛人的奔放热情,但有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
表现出一种内在、沉思的诗意。她的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光彩夺人,不愧为当代杰出的女钢琴家。她喜爱舒曼、肖邦的作品,同时也演
奏现代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乐曲。
著名录音有: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希钢琴,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罗斯恃罗波维奇指挥,DG 253104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第2、3号钢琴奏鸣曲》,阿格里希钢琴,DG 2530530、DG 139 317-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自然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洛乃兹舞曲》,阿格里希钢琴, DG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前奏曲全集》,阿格里希钢琴,DG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3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希钢琴,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度指挥DG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含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希钢琴,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度指挥,DG ,《唱片艺术》:最佳名
玛莎. 阿格里奇 Martha Argerich
玛莎.阿格里奇1941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她三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首次登台,演奏了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1955年,阿格里奇随家人搬到维也纳居住,并投入钢琴大师古尔达门下,同时,著名钢琴演奏家米凯兰杰利、马加洛夫和斯特凡.阿什肯纳吉也曾先后对她口传心授,结成师徒之谊,但对她影响最大的还是号称“维也纳钢琴三杰”之一的古尔达。
1957年,年仅十六岁的阿格里奇接连夺得“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和布尔扎诺的“布索尼钢琴比赛”两项赛事的桂冠,并于此后举办了多场个人演奏会。
由于情绪不佳,阿格里奇曾一度消沉。在阿什肯纳吉夫妇的鼎力相助下,阿格里奇重振旗鼓,并在1965年凭借肖邦圆舞曲和玛祖卡的超凡演绎一举拿下了“华沙肖邦钢琴比赛”和“波兰广播大奖赛”的头奖。
1969年,阿格里奇与指挥家夏尔. 迪图瓦结为伉俪,虽然在五年的婚姻生活后两人离异,但在音乐事业上,两人一直是非常默契的合作伙伴。
阿格里奇以诠释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各种高难技巧的钢琴作品成名,演奏曲目范围涵盖从巴赫到巴托克的各个音乐时期、各种音乐流派的钢琴作品。或许阿格里奇是唯一一位可以让市场屈就自己、能在各大录音厂牌随心所欲地以个人趣味录制唱片的钢琴家。
自八十年代起,阿格里奇开始专注于更加强调演奏家之间默契合作的室内乐演奏。尼尔森.弗莱热、斯蒂芬. 毕哓普-科瓦塞维奇、吉顿.克莱默和米沙.麦斯基等著名演奏家都是她经常合作的室内乐伙伴。她对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愈来愈少,而独奏会演出更是鲜见。
阿格里奇还非常乐于提携年轻艺术家。1999年9月,首届“玛莎. 阿格里奇国际钢琴比赛”在布宜诺斯拉开帏幕,由阿格里奇本人担任评委主席。同年11月、第二届“玛莎.阿格里奇音乐节”在日本举行,阿格里奇、米莎.麦斯基、尼尔森.弗莱热等著名音乐家都在音乐节上奉上了自己精彩的演出。
阿格里奇一生获奖无数,她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同代人中几乎无人能及,并以恣意狂放、率直不羁的演奏气质闻名于世。所有这一切,都让这位极富魅力的艺术家理所当然地与凯兰杰利、霍洛维茨、波里尼等人并称为当代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
素有“钢琴鬼神”之称的李斯特,以昂然的气势,炉火纯青的指法,以及出神入化的演出,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称霸群雄。最早以钢琴家的姿态出现,日后更成为身蒙作曲家、指挥家、批评家、文学家、乐迷、神父、教师、偶像等诸多角色于一身的全能人物。
降E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01、庄严的快板
02、近似慢板
03、活泼的快板
04、雄壮的快板
阿巴多于日生于米兰一个音乐世家,家庭3代都涉足到艺术.
8岁学音乐;16岁那年,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在米兰就认为阿巴多有一双天生的、作指挥的眼睛.于是,他决心以音乐为生,正式进入威尔第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作曲,并随指挥家沃托(A.Votto)学指挥.当时指挥大师朱利尼为学生乐队上合奏课,阿巴多从中学了许多乐队指挥方法,获益良多.
毕业后,他又赴维也纳深造,起初(1955年)他在萨尔茨堡从师古尔德(G.Gould)学习钢琴.次年,他与梅塔结为终身挚友,在梅塔推荐下,阿巴多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随斯瓦洛夫斯基(H.Swarowsky)学习指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卡拉扬在电视中看到阿巴多的指挥,便邀请他于日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中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这次成功的演出为VPO对他终身指挥的任命铺平了道路,这才奠定了他在国际乐坛的地位.
[转帖]在一些钢琴演奏大师的眼中,肖邦(Chopin )的作品无疑是音乐瑰宝。他们都倾情演奏他的作品,鲁宾斯坦自不待言,霍洛维茨、阿老等大师都对他的作品有过上乘的演绎。
肖邦为钢琴和乐队创作的规模最大和意义最为重要的作品是两首钢琴协奏曲 :f小调协奏曲(Op21)和e小调协奏曲(Op11)。f小调写于1829年,由于出版时间晚,称f小调为第二钢琴协奏曲;e小调写于1830年,反而称为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的协奏曲不像贝多芬那样是独奏和乐队之间的竞赛,也不像柴可夫斯基或拉赫玛尼诺夫那样是钢琴与乐队的交响;而类似莫扎特带有室内乐性,当钢琴主导演奏时乐队在和声上起着衬托作用。
e小调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具有夜曲性质,肖邦称它为“富有浪漫气息的,是明月之夜的梦幻”。与f小调协奏曲不同的是,它显得更忧郁和幻美,像是月光下的凝思,有着眼泪的迷蒙,既是心中满怀爱意的衷曲转达,又是对恋人伤感的怀想与思念;期间充满了犹豫与深情、徘徊与倾诉的反复缠绕的心理表露。但乐曲在忧伤中不失明亮,细致、敏感的旋律如月色下的湖水涟漪,孤寂的诗情在回旋着,伴随记忆中温馨的光泽、激情的心声,犹如幽香蔓延,流淌着神秘的韵律和弥撒般圣洁的气息。乐曲并不沉吟于一己的心事,而是带着幻想,犹如乘风曼舞的是六翼天使,一连串透明的琶音像是天使薄翼轻轻颤动,这是想像中的光辉,是人间最为纯洁、美好的情感表达。每当静夜,我独自聆听肖邦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中的第二乐章时,心就被这诗意的情感展现所震撼,它有如思恋中的人怀着爱怜之情在苍穹下怅望着天际升起的一颗又一颗的星星,附丽着优雅、沉思的音律和尊贵的情感倾诉。
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 ()
——————————————————————————–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 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 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 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 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 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 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 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 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 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 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 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 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 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 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 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 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 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 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 “对不起! 先生。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 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 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 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 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 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 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 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 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 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 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 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 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 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在巴黎,著名音乐家 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 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 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 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 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 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李斯特,弗伦茨()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
音乐会练习曲
Gnomenreigen (31k);Il Lamento (37k) ;Waldesrauschen (31k)
Un Sospiro(18k);La Leggierezza(29k)
Consolations
No.1(3k);No.2(9k);No.3(14k);No.6(13k)
超级练习曲
No.1, Preludio(5k);No.2, Molto vivace (no title)(17k)
No.3, Paysage(16k);No.4, Mazeppa(69k)
No.5, Feux Follets(43k);No.7, Eroica(30k)
No.10, Allegro agitato molto – Etude in F-(28k)
No.11 in Db, Harmonies du Soir(35k)
匈牙利狂想曲
No.1 in F- for orchestra(214k);No.2(61k);No.3(10k)
No.12(58k);No.13 (Dohnanyi perf.)(41k);No.15(50k)
《西班牙狂想曲》Folies d’Espagne et Jota Aragonesa (99k)
《爱之梦》第三首(18k)
《爱之梦》第三首(25k)
Mephisto Waltz No.1(72k)
Mephisto Waltz No.3 (85k)
Mephisto Waltz With Alterations (81k)
Paganini Variation No.1(33k)
Polonaise in E No.2(61k)
Sonata in B-(163k)
改编曲Transcriptions (Concert Paraphrases)
Little Bell (Clochette-cf Campenella)(93k)
Souvenir of Auber’s La Fiancée (130k)
Fantasy on themes from Beethoven’s The Ruins of Athens, S.389 (158k)Hexameron – Variations on Bellini’s Puritani March by Liszt, Thalberg, Pixis, Herz, Czerny & Chopin (134k)
Reminiscences of Bellini’s Norma (197k)
Grand Concert Fantasy from Bellini’s Sonnambula (88k)
Overture to Berlioz’ Francs-Juges (195k)
Concert Waltz on two themes from Donizetti’s Lucia and Parisina (144k)
Reminiscences of Donizetti’s Lucia de Lammermoor(66k)
Berceuse from Gounod’s The Queen of Sheba, S.408(46k)
Waltz from Gounod’s Faust (145k)
Gounod’s Hymn to St.Cecilia(89k)
Reverie on Themes from Gounod’s Romeo & Juliette (123k)
Reminiscences from Halévy’s La Juive (197k)
Sarabande and Chaconne from Handel’s Almira (108k)
Two Hungarian Recruiting Dances by László Fay & János Bihari(44k)
Sailor’s Prayer from Meyerbeer’s The African Woman, S.415 (77k)
Indian Dance from Meyerbeer’s The African Woman, S.415 (134k)
Hellish Waltz from Meyerbeer’s Robert du Diable(93k)
Reminiscences of Mozart’s Don Juan (240k)
The Sistine Chapel from Allegri’s Miserere and Mozart’s Ave verum Corpus (129k)
Overture to Rossini’s William Tell (185k)
The Erlking (Shubert) (39k)
The Trout (Schubert)(17k)
Polonaise from Tchaikovsky’s Eugene Onegin (96k)
Concert Paraphrase of Verdi’s Ernani(88k)
Miserere from Verdi’s Trovatore (74k)
Overture to Wagner’s Tannh?user (178k)
Evening Star – Recit. & Romance from Wagner’s Tannh?user (43k)
Verdi’s Rigoletto(45k)
Arrangement of Schumann’s Liebeslied (Widmung, Op.25 No.1)(21k)
Ave Maria von Arcadelt for organ (7k)
Gaudeamus Igitur – Humoreske (104k) (W.Pepperdine) {?}
The Miller Songs – from ‘Die sh?ne Müllerin’ (DSM) by Schubert
No.1 of DSM 1.Das Wandern(10k)
No.19 of DSM 2.Das Müller und der Bach(22k)
No.14 and 17 of DSM 3.Der J?ger und Die boss Farbe(23k)
No.2 of DSM 4.Wohin(18k)
No.7 of DSM 5.Ungedul(21k)
Winterreise (Winter Rambles) 《冬之旅》
1.Gute Nacht(22k);2.Die
Nebensonnen(16k);3.Mut(9k)
4.Post und Erstarrung(15k);5.Erstarrung(22k);6.Wasserflut(5k)
7.Der Lindenbaum(25k);8.Der Leiermann(11k);9.Das Wirtshaus(14k)
10.Der sturmische Morgen und im Dorfe(36k)
Christmas Tree
1.Old Christmas Song (M.Pr?torius)(8k);2.O Holy Night(5k);
3.The Shepherds at the Manger (in dulci jubilo)(9k);
4.Adeste Fideles(15k);5.Lighting the Tree(13k);6.Chimes(18k);
7.Slumber Song(10k);8.Old Proven?al Christmas Song(7k);
9.Evening Bells(11k);10.Old Times(11k);
11.Hungarian Christmas(10k);12.Polish Christmas(23k)
交响乐作品
《死神之舞》(153k)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1st and 2nd mov(75k);3rd mov(51k);4th mov(63k)
第一交响诗
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 (‘Bergsymphonie’)《山中所闻》(534k)
第四交响诗 Orpheus《奥菲士》(139k)
第五交响诗 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240k)
第六交响诗 Mazeppa《玛捷帕》(434k)
第七交响诗 Festklange (Festival Sounds)(299k)
第九交响诗 Hungaria《匈牙利》(301k)
第十交响诗 Hamlet《哈姆莱特》(157k)
第十一交响诗 Hunnenschlacht (The Battle of the Huns)《匈奴之战》(298k)
交响诗 《C大调前奏曲》
四手联弹钢琴曲(120k);交响曲(212k)
交响曲 《浮士德》
第三乐章 梅菲斯托费尔(335k);Final Choir from Mephistopheles(126k)
李斯特其人其乐
几年前,一位台湾出版家在北京召请了十来位专搞欧洲音乐研究的人员,撰写一套音乐家传记。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说真话,这主要是出于对这个人物性格上的“多面性”以及他那跌荡起伏的人生道路的兴趣,而不仅是对他的音乐本身。在大大小小的音乐会和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的琴房外,我听够了他那些华丽、喧闹的钢琴曲,诸如《匈牙利狂想曲》、《西班牙狂想曲》、《帕格尼尼练习曲》,还有倍受业余爱好者欢迎的《爱之梦》、《安慰》等甜美的小曲,它们不是让演奏者疯了似的在钢琴上鼓捣,让观众为之头晕加眼晕,就是让人为玲珑剔透的音响而迷醉一时。
有关李斯特生平故事和音乐业绩的书籍我也读过不少,“披着圣袍的梅菲斯特”是最普遍最生动的形容,几乎所有的书上都会引用(不知是哪一位天才的论断)。“哗众取宠的钢琴大师”也是大多数人确认的形象,更不用说同时代人为李斯特画的漫画了,全都是长发飞扬、张牙舞爪、一架架钢琴惨遭毒手的画面。可是,他怎么会在演奏生涯的高峰戛然而止、又在晚年去作了神父呢?难道真的象人们所说,只是为了哗众取宠?我很想弄弄清楚。
出版家之所以来找音乐界学者而不去找作家,是希望这些传记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也就是说,要表现出音乐专业性。于是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地搜集传主的作品,除了大师们演奏的全套《匈牙利狂想曲》、《帕格尼尼练习曲》(不止一个版本)以外,还有《旅游岁月》、《钢琴奏鸣曲》、《超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钢琴协奏曲》以及各种各样的小曲、改编曲。这还不算其他类型的作品,诸如全套的交响诗、交响曲、清唱剧……。此外我还读了大量的中、外文资料。他人的研究成果给了我许多启发,不过,中国有句古话:文如其人,我更愿意相信的还是他的作品,他在音乐声中对我们所述说的一切,甚至是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的一切。
用了相当长的时间,25万字的传记算是完成了。现在我能够用一句简洁的话来形容李斯特吗?恐怕更不能了。所以《钢琴艺术》的主编要我用两三千字来写一篇《李斯特其人其乐》,我感到非常为难。
最后想了一个办法:来个不管先后的也不合逻辑的“印象罗列”。读者若是能够获得一些感觉,就说明我的小文已经符合了主编的要求。但我建议你还是要认真地沉浸到他的音乐中,去获得你自己的印象。
★李斯特的确喜欢在音乐会上以惊人的技巧和无可比拟的力度博得掌声,他的许多作品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写的,因此复杂、辉煌至极。他对钢琴表现力的挖掘和钢琴演奏技艺的发展功不可没,至今,这些作品仍然是人们乐于演奏和欣赏的佳作。
★哗众取宠是他早年的事。在他达到了无人能够逾越的演奏成就顶峰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肤浅颇有些惭愧,惊呼自己“上了钢琴和听众的当”,于是断然停止让其他演奏家羡慕不已的巡回演出生涯,转入交响乐创作领域,创立了交响诗这种新型体裁。他在这个领域中的大胆探索在音乐史上意义重大,在十九世纪欧洲音乐的进程中,李斯特举足轻重。
★自幼就扎根于内心深处的宗教信仰,使他早年华丽的炫技作品也不乏有深刻的表现出宗教沉思的篇章。如钢琴曲集《旅游岁月》中的《日内瓦之钟》、《婚约》、《奥伯曼山谷》,而后期的交响诗《山间所闻》,清唱剧《基督耶稣》、《圣伊丽莎白传奇》、应答圣歌《七大圣事》以及《匈牙利加冕弥撒》等,宗教冥想的意味更加鲜明。
★李斯特是个常常内省的人,他仿佛总是在和自己内心的某种东西作斗争。他的音乐恰恰反映出了这些矛盾。浅薄的、对虚荣的追求和深刻真挚的不乏哲学意味的思考常常并列于一部作品中,作为一个演奏家、指挥家假如能够参透这一点,便会在演绎中有与众不同的深度和蕴味。
★仅从钢琴演技这个角度来看,李斯特就是多样化的:既有雷鸣般的辉煌响亮,又有喷泉般的玲珑剔透轻盈敏感;既有完全属于“钢琴化”的音响展示,又有管弦乐队多层次的交响性效果甚至是吉卜赛民间乐队似的独特音色的演绎;既有彻底的不加掩饰的炫技,又有情感深厚的咏唱。在演奏中钢琴家若能作大幅度的“角色转变”,是会取得非凡效果的,但也是很难的。
★作曲技法多种多样,有令人叫绝的妙笔生花,大胆而超前的探索和创举,也有让人失望甚至于跌足叹息的、来自他人或自己的“套子活儿”;不过,前者的历史性意义和艺术魅力还是占据了主要地位。
★如果说说他这一辈子的“爱”——包括对人对神对音乐对祖国对同胞乃至对世界的爱,是既有甜言蜜语和豪言壮语,又有催人泪下和刻骨铭心,还有不带一点世俗印记的圣洁。这也是他迷人的地方。
★他身上具有的“魔鬼”性质,无庸赘言。但他笔下的“魔鬼”却不是一味的邪恶黑暗——他还坦率,活泼,热情,聪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一方面表现出了人的劣根性,同时却又有着许多人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方面令人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可能使人产生一种认同感。你会通过他的“魔鬼”而对人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建议你读一读歌德的《浮士德》,然后听一听李斯特的同名交响曲,或者是钢琴与乐队的《梅菲斯特圆舞曲》、《死神之舞》。
★李斯特崇尚“综合艺术”,追求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联姻,乐于表现纯音乐以外的思想和形象,解读他的作品需要做一些乐谱以外的的研究。比如前面提到的《旅游岁月》中的《奥伯曼山谷》、《婚约》,交响诗《山间所闻》、交响乐《浮士德》等等,都有着文学的或是宗教的内涵。
★李斯特是一个勇于超越时代的探索者。面对不能理解自己作品的同代人,李斯特满怀信心地说:我的音乐是抛向未来的长矛。在二十世纪的许多作曲家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深远的影响。
。。。 。。。
但愿这篇小文依稀勾勒出了李斯特的神貌,对有兴趣于这位音乐大师的读者有些许帮助。
李斯特的完了 在来肖邦的 这样大家对这张碟就能有个全面地认识了
一.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二.肖邦的创作
十九世纪的欧洲,随着民族运动的 高涨,产生了各种民族乐派。这些民族 乐派大力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并与争取 民族自由、独立的政治运动紧密联系, 从而在音乐史上谱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其中,波兰的民族乐派尤为突出,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肖邦。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Back to The Top
弗利得利克·肖邦()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 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领导的反抗 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 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 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 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 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 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 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 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 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 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 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
转载请注明: &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蜡笔小新钢琴插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